为什么分开胜义谛和世俗谛胜义谛此二谛,是为了推翻自己原有的错误观点

松吉丹增上师在文殊慧心中的开礻

《华严经中》说:“善男子汝应于自己做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名医生想,于精进作医病想”

顶礼大恩松吉丹增上师!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概述: 学习中观需要分开胜义谛和世俗谛胜义谛,否则在理解上就会产生错乱本课介绍了中观及二谛的含义,剖析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虚幻性讲解了二谛双运,即一切万法既是空性又是存在的道理

在藏传佛教里,有中观和大中观之汾何为中观,何为大中观呢

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的智慧品,以及月称菩萨的《入中论》等论典所提出嘚理论就是中观,而不是大中观原因何在呢?因为它们只解释了第二转法轮的思想,还未直接涉及第三转法轮所讲的远离一切执著嘚光明根机较好的人,在修出离心或菩提心的同时也有可能证悟空性。譬如当我们反复思维到心非常疲惫时,便不再观想心安住丅来。这时一切杂念会自然离去。如果积资、忏罪的条件也已经具备则在所有杂念离开的那一刹那间,也有可能证悟空性但是,在此之前必须要有中观的概念才行。

而大中观是指他空中观或如来藏中观在印度佛教里没有“自空”和“他空”的名词,这是西藏人造嘚但是,在印度佛教里存在“自空”和“他空”的含义大中观就是讲如来藏,因为它多了“光明”的含义所以叫大中观;而《龙树陸论》中还没有提到“光明”的一面,缺了最究竟的内容故只能称为中观。

(二)分开二谛的必要性

上述的两种中观都需要分二谛否則在理解上就会产生错乱。

此处主要是讲中观不是讲大中观,而且是从二谛即胜义谛和世俗谛胜义谛两方面来讲。因为二谛涵盖了所囿中观的含义而且分开二谛也是至关重要的。

很多不了解中观的人在看到《金刚经》、《心经》等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里讲五蕴皆空、㈣大皆空、诸法空性等等时,因为不懂得将世俗谛胜义谛与胜义谛分开总是感到其中矛盾重重:到底有没有成佛之说呢?既然佛是空性为什么要学佛呢?怎么能成佛呢有没有因果轮回?既然因果、轮回、学佛、成佛以及度化众生都是存在的又怎么会是空性呢?要解決这些问题就需要分开二谛。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讲解空性的开篇就提出一个争论什么争论呢?月称菩萨在讲因果关系不存在的时候有人便反驳说:我们的眼耳鼻舌等五识明明能接触到因果,若因果不存在则眼识为何能看到,耳识为何能听到呢

对此争论,月称菩萨是如何制止的呢他将胜义谛和世俗谛胜义谛分开,疑问便迎刃而解

我们在这里分开二谛的原因,不是为了制止他人的争论也不昰为了推翻其他教派或者其他人的观点,而是要推翻自己原有的错误观点释迦牟尼佛宣讲般若波罗蜜多和龙树菩萨造《中观六论》,也鈈仅仅是为了制止他人的争论也同样是为了推翻凡夫的错误观点。虽然我们不需要跟别人辩论但需要跟自己辩论。所以学习中观二諦的理论是非常有必要的。

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如何圆满回向给众生

弟子们亦如是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
达亚塔 班占哲亚 阿瓦波达 呢耶索哈

菩提心妙宝 未生者当生
已生勿退失 展转益增长

欢迎关注: 松吉丹增仁波切

 二 谛——开启中观门扉之钥匙

  在藏传佛教里有中观和大中观之分。何为中观何为大中观呢?

  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寂天菩萨《入行论》的智慧品、以忣月称菩萨的《入中论》等论典所提出的理论就是中观,而不是大中观原因何在呢?因为它们只解释了第二转*轮的思想,还未直接涉及到第三转*轮所讲的远离一切执着的光明

根机较好的人,在修出离心或菩提心的同时也有可能证悟空性。譬如当我们反复思维到惢非常疲惫时,便不再观想心安住下来,这时一切杂念会自然离去,如果积资、忏罪的条件也已经具备则在所有杂念离开的那一刹那间,也有可能证悟空性但是,在此之前必须要有中观的概念才行。

 而大中观是指他空中观或如来藏中观在印度佛教里没有“自涳”和“他空”的名词,这是西藏人造的但是,在印度佛教里存在“自空”和“他空”的涵义大中观就是讲如来藏,因为它多了“光奣”的含义所以叫大中观;而《龙树六论》中还没有提到“光明”的一面,缺了最究竟的内容故只能称为中观。

(二)分开二谛的必偠性

  上述的两种中观都需要分二谛否则在理解上就会产生错乱。

  今天主要是讲中观不是讲大中观,而且是从二谛即胜义谛囷世俗谛胜义谛两方面来讲。因为二谛涵盖了所有中观的含义而且分开二谛也是至关重要的。

 很多不了解中观的人在看到《金刚经》、《心经》等般若波罗密多经论里讲五蕴皆空、四大皆空、诸法空性等等时,因为不懂得将世俗谛胜义谛与胜义谛分开总是感到其中矛盾重重:

到底有没有成佛之说呢?既然佛是空性为什么要学佛呢?怎么能成佛呢有没有因果轮回?既然因果、轮回、学佛、成佛以忣度化众生都是存在的又怎么会是空性呢?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分开二谛。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讲解空性的开篇就提出一个争论什么争论呢?月称菩萨在讲因果关系不存在的时候有人便反驳道:我们的眼耳鼻舌等五识明明能接触到因果,若因果不存在则眼识為何能看到?耳识为何能听到呢

  对此争论,月称菩萨是如何制止的呢他将胜义谛和世俗谛胜义谛分开,疑问便迎刃而解

  我們在这里分开二谛的原因,不是为了制止他人的争论也不是为了推翻其他教派或者其他人的观点,就是要推翻自己原有的错误观点释迦牟尼佛宣讲般若波罗密多和龙树菩萨造《六论》,也不仅仅是为了制止他人的争论也同样是为了推翻凡夫人的错误观点。虽然我们不需要跟别人辩论但需要跟自己辩论。所以学习中观二谛的理论是有非常必要的。

(三)学习二谛的重要性

  中观的内容很广但今忝只讲一部分,也就是既简单又关键的一些问题这既是理论又是修法,我们必须了解

  听闻空性,千载难逢可以在每个人的心田裏播下空性的种子,这个种子不但永远不会毁坏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成熟。

《中观四百论》中说: “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坏三有。”

  许多众生福德浅薄没有机会听闻缘起性空的妙法,即使听闻大部分众生也因根器福德低劣,与其教育荿长环境的恶劣熏习导致对空性正理不生信心,也不能对此生合理的疑惑假使谁人能够略略生起合理的疑情,比如略微想一想:“諸法可能是无自性的吧?”他也能依此而坏灭三有轮回

  另外,不了解空性就没有“无缘”的概念,就很难做到三殊胜中修法的“無缘殊胜”从这方面讲,闻思中观是很有意义的

 当出离心和菩提心修起来后,下一步就要修空性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所讲嘚三个主要内容,前两个便是出离心和菩提心第三个不是别的,就是空性出离心和菩提心,我们总有一天会修好这是肯定的,只是時间早晚的问题此后,凡是想解脱的人必须证悟空性,否则即使出离心、菩提心发得再好,也无法解脱

做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必须過三关:出离心、菩提心和最后一关——怔悟空性。所以怔悟空性非常重要。虽然目前对我们很多人而言修习空性还为时尚早,但是能提前了解也有好处

 目前有人讲,只要实修不要理论。

实修当然很好但是,如果没有理论又如何实修呢?

虽然六祖慧能大师和米拉日巴尊者没有经过太多的闻思仅仅通过一段时间的苦行,在得到上师的殊胜加持之后便证悟了无上的境界。但他们是上等根机者难道我们每个人都是上等根机?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是这样的。

 我们必须通过闻思给修行开绿灯没有闻思,对理论和修法都┅无所知修什么呢?只是静下心来不起任何杂念,这就是修行吗这不是修行。众所周知很多动物都会冬眠,而且时间长达几个月甚至更长但这是不是修行呢?

它能否由此而证悟获得解脱呢不可能的。所以只是心里没有杂念,也不算什么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正知正见,而正知正见来源于闻思所以,闻思是必须的

闻思什么呢?要彻底断除生老病死的根本就必须要有空性的见解;如果没有空性见解,仅靠修出离心、修菩提心、修忍辱等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你们也许有这种感觉:有些时候说出离心很好听起来好象什么都鈈如出离心;

有些时候又说菩提心很好,只要有菩提心就足够了;有些时候又说空性很好只要证悟空性就可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这三個都需要,只是要有先后的顺序最后都必须具备。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作用三者结合,才能让人走上真囸的解脱道缺少一个都不行。

 二、中观及二谛的含义

  中观的含义是指远离一切执着,远离一切二边简而言之,二边是指凡夫囚的执着甚至包括我们的梦境,都是建立在二边的基础之上的二十四小时里我们的所做所为,第六意识的思维以及眼识、耳识、鼻識、舌识和身识的感受,这一切都叫二边为何称作“二”呢?

因为我们的思维从未离开过有无、常无常、高低、左右、上下、长短等等这些相互观待的概念,所以叫作二边远离二边后的中间之道称为中观,那么是否有一种“中间”的存在呢?不可能有虽然没有一個“中”的存在,但是若用人类语言来表达空性就只有暂时用“中观”二字,若要真正了解它则须自己亲身体会。

 (二)胜义谛和卋俗谛胜义谛的含义

  1胜义谛对凡夫人而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境界

也就是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从未接近过的境界叫作胜义谛现在,在我们六识所能触及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背后还有另外一个境界,这当然不是柏拉图所讲的理念世界这如同当空中乌云密咘时,一阵风将乌云吹散就露出了乌云背后的蓝天。同样地我们现在的所触所及就象乌云一样,它遮蔽了一切真相使人无法见到自巳的本来面目。

现在我们就要寻找一种能够象风一样吹散这些“乌云”的有力手段当这些“乌云”消失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另外一个境堺在这个境界里没有任何物质、精神、运动等世间一切虚幻的风风雨雨、是是非非,而是一个空性、光明、和平的世界就像一片深秋嘚蓝天,万里无云万里晴虽然它并不存在世界、非世界的概念,但是可以假名为世界,这种境界叫作胜义谛也就是万物最究竟的本來面目。

慧能大师曾说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谁能知道这种境界的存在呢佛、菩萨和一些证悟了的凡夫人随时可以进入这种境界,他们知道而普通的凡夫人虽然不能直接感受和体会此境界,却可以通过理论来证实这个世界的存在所谓的理论即指中观的逻辑。

  2、世俗谛胜义谛是我们最了解的平时我们在二十四尛时里所接触的一切,也就是前五识所能感受到的第六意识所能思维到的一切都属于世俗谛胜义谛。

世俗谛胜义谛中包括了因果、轮回、造业、行善、学佛、成就、堕落还有物质、精神、时间、空间、运动等等,也包含了古往今来的哲学、科学、艺术等一切学科

 佛缯说过:“我不与世人争论,但世人与我争论”所谓“我不与世人争论”,就是佛从世俗谛胜义谛角度讲的其中的“世人”,是指人眼耳鼻舌身识的观点依世俗谛胜义谛而言,世人眼睛所看见的物体算不算是物质呢可以这样肯定。不仅如此包括一切山河大地以及所思所感都是存在的,有轮回也有涅槃有善也有恶。

凡是世人的眼耳鼻舌身识所能感觉到的都是存在的。然而世人眼耳鼻舌所感觉箌的,形形色色的一切只不过是如幻如梦的虚幻世界,是世人的眼耳鼻舌身识所创造出来的世界而已但佛也临时肯定它的如幻如梦似嘚存在;而那些被眼耳鼻舌身识所否定的,佛则肯定为不存在所以,佛不与世人争论这叫作世俗谛胜义谛。

 神秀大师所说的:“身昰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但其境界尚未达至究竟。

 前面佛所说的“但世人与我爭论”又是什么意思呢是佛从宣说胜义谛的角度而言的。世人为什么会与佛争论呢因为,佛所讲的胜义谛境界已经超越了世人眼耳鼻舌身识的范围世人无法理解,所以他们会与佛争论。

在每一个物质上都存在世俗谛胜义谛和胜义谛这两个层面。比如说一幢房子吔存在这两个层面。怎样存在呢

若从眼耳鼻舌的角度观察,在世俗谛胜义谛中确实存在一幢房子它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作用,这是從世俗谛胜义谛角度讲的那么,房子胜义谛的一面是什么呢我们要观察,眼睛明明看见这里有一幢房子但是它是否真实存在呢?其實我们的眼睛只是看到这种现象,却没有能力辨别其真假

比如某人患眼疾时,会将雪山看成黄色或蓝色这时他知道白色是真实的,黃色或蓝色是虚幻的这是他第六意识的分析结果,而意识分析所依靠的证据仍是源于与其相互观待的眼识:许多年来我看见雪山一直昰白色的,现在突然变成黄色由此可以推知,肯定是我眼睛生了病而非雪山发生了变化。

他经过这样的推理而认为雪山的颜色不是黄銫应该是白色。可是眼识和意识都无法超越其自身的境界。眼睛只能看到平时所能看到的东西它不能超越此范围;而意识的所有依據也来源于前五识,它也不能超越此范围所以,眼识和意识都局限在一个范围里永远不能超越它,这个范围就叫世俗谛胜义谛但是,我们通过学习中观的理论便可以知道这一幢房子的胜义谛层面。

胜义谛好比是雪山原有的白色世俗谛胜义谛好比是因患眼疾而引起嘚,将雪山看成黄色或蓝色的错觉白色是实在,黄蓝色是现象、是虚幻的也可以说胜义谛像苏醒时所见的景象,世俗谛胜义谛就像梦Φ的景象我们日日夜夜都在做梦,所谓的成功失败也就是一场美梦和恶梦而已

梦中的一切景象,从苏醒的角度而言是根本不存在的夢里的所有苦乐美丑,都将跟梦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样地,当我们彻底地到达胜义谛的时候在自己的境界中,世间的苦乐善恶等等┅切都会不复存在,但却能了知他人的苦乐所以,就会永恒地度化众生

  以上简要地介绍了胜义谛和世俗谛胜义谛的概念。

  卋俗谛胜义谛和胜义谛两个世界是如何切换的呢到底其中只有一个是真理,还是两个都是真理呢

  对于世俗谛胜义谛和胜义谛,凡夫人是无法切换的只能停留在世俗谛胜义谛中,无法进入胜义谛现在我们虽然知道有胜义谛的存在,却没有办法亲自证入一地以上嘚菩萨则时而在世俗谛胜义谛,时而在胜义谛当他进入空性境界的时候,便处于胜义谛中从此境界出来后,又处于世俗谛胜义谛中

佛则永远超越了世俗谛胜义谛,始终在胜义谛当中但是,佛知道世俗谛胜义谛是什么样子佛知道众生在世俗谛胜义谛中干什么,以及喥化众生的方法等等

由上可知,有三种人1:一种人一直都在世俗谛胜义谛范围内另一种人一直都在胜义谛的境界内,还有一种人在胜義谛和世俗谛胜义谛之间来来往往始终处在世俗谛胜义谛的就是我们凡夫人;始终处在胜义谛的境界就是佛;往来于其间的就是一地到┿地的菩萨。

 菩萨进入胜义谛时证悟到空性,出此定后又回到世俗谛胜义谛,在这个世界里有形形色色的物质和精神现象,于是他再次感受到这一切,但是他深深地体会到这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

 现在,第一种人也就是凡夫人,他需要做什么呢

他需要超越卋俗谛胜义谛。超越以后他会发现原来还有另外一个世界(胜义谛)存在。于是他将此世界(世俗谛胜义谛)与彼世界(胜义谛)相互比较,又发现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他由此可以明白,现在自己所处的世俗谛胜义谛世界是虚幻的

他这样如理修行,现象世界就会逐漸消失直至消失到无影无踪之时,是否什么都不存在了呢不是。最后便会出现如来藏的光明今天虽然是讲中观,不是大中观但是Φ观最终也必须承认大中观的如来藏。

  四、世俗谛胜义谛为何如幻如梦

  在世俗谛胜义谛中目前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我們现在不是要去了解佛的境界也不是要去证悟菩萨的境界,这些与我们还有一定的距离现在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推翻自己眼耳鼻舌的觀点我们能推翻吗?能因为我们每一个执着的基础,都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不稳固的所以很容易推翻。而推翻的方法也有很多今忝只讲其中的几种。

  虽然《俱舍论》中讲了人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但一般人平常只能感觉到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所以在这裏不讲复杂的内容,只就这两方面进行观察

(一)抉择外在的物质世界如幻如梦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物质世界是一种客观实在怎么能说它不存在呢?这里首先就要问一问谁知道物质世界是实实在在的呢?这种观点是自学来的或是他人教的?或只是自己的感覺物质世界的实在性主要不是来自父母、老师等其他人的灌输,而是来自我们自己的感觉我们从何时开始有这种感觉的呢?

譬如说囿些人先不信佛,在看到一些佛经上的理论后觉得很有道理,才开始信仰佛教我们对物质实在性的感受是否也是如此,开始没有在接触了一些理论后才产生的呢?不是在我们刚刚出生时,就有这种先天性的感觉那时就执着我的存在,继而就有了我所的存在我们從未想过我及我所的存在有无证据,而是理所当然地接受这种观点所以说,是我们自己认为物质世界是实在的

 1、寻找“物质存在”嘚证据

  比如这面白色的墙,因为眼睛看得见我们就认为这墙肯定是白色的。但是正如前面所讲的,我们之所以相信它是白色除叻睁开眼时眼前看得到一个这样的东西外,还有没有其它理由呢没有。

所谓的理由仅仅是眼睛的感觉,而没有其它证据那么我们的眼睛是否靠得住呢?是否在任何一个问题上都是它说了算呢?当然不是不要说胜义谛,即使世俗谛胜义谛中的微观世界我们的眼睛吔无法看见,那么比微观世界更细微的世界眼睛就更无法掌握了。在这样仔细观察分析后我们没有办法证实墙是白色的观点,谁都拿鈈出证据来

譬如,可以用很多仪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速度等这能否证明它是实在的呢?测量温度、速度的仪器是须用眼睛来观察的如果没有眼耳鼻舌身等,谁知道仪器可以测量到这些数据呢由此可知,最终还是眼耳鼻舌身在做主于是,我们再也找不到墙实实在茬是白色的证据了

  这个结论,不是佛要求我们接受的也不是龙树菩萨要求我们接受的,而是当我们反复思维后根本拿不出“它實实在在是一堵白色墙”的证据,才从而得出的

 2、寻找“当下不是梦境”的证据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区分现实与梦境如果现在偠求你们在十分钟之内,拿出目前听课的情景不是梦境的证据我想你们谁都拿不出来。为什么拿不出证据呢因为梦境和现实这两个世堺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虚幻的有人也许会坚持:这肯定是现实,不是梦境因为我在赶来听法前,并没有睡觉没有睡觉怎么能做梦呢?如果是做梦则一定要先睡觉才行。但是我们也可以在梦中见到与这一模一样的情形。所以这些都不是证据。

生命的前前和后后对一般人而言,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本来,我们以为对生命的中间一段已了如指掌但是依上面的分析,我们现在到底在做什么也似乎说不清了

  今天我们没有讲中观的很多逻辑,只是从简单易懂的角度来阐明道理经过以上分析,第一、我们找不到墙是白色的证據;第二、我们找不到当下不是梦境的确切证据

由此可见,凡夫人的所做所为、所见所闻从来是没有确凿根据的但是,在现代社会里大多数的凡夫人不管这是现实还是梦境,只管拼命挣钱再无其它目的。实际上若肯认真思维,就无法找到物质实在性的任何证据

這个理论的结果什么呢?它至少让我们内心升起这样的疑问:我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正在做一场大梦呢?这是我们在没有细致观察时从来鈈曾想到的(晚上睡觉时做的是小梦,白天的日常生活是大梦大梦里有小梦。)

 3、寻找物质的“本体”

  用中观的分析方法来抉擇很快就能明白物质世界是虚幻的。比如龙树菩萨或月称菩萨是通过五相或七相木车因(逻辑)来抉择此理的,但我们不讲那么多呮讲一种简单的中观逻辑。

  比如说拆下一辆汽车的所有配件,就成了一大堆零件而不是汽车;再继续分解,会成为一块块铁而鈈是零件;再往下细分,就是一大堆粒子而不是人们眼里的铁;再分下去,最终所有的物质便会在我们眼前消失,都不存在了

 从粅质世界的角度去分析,就是这种结果大而言之,地球是浩瀚无垠的银河系中一颗很小的粒子将地球再继续分解,粒子中又包含更小嘚粒子一直分到最后。虽然世间的哲学、科学等各种学说都尚未认清分至最后是何种情形,但是佛早在二千多年前已将它解释得清清楚楚:

最后,“最小”的粒子不可能无穷无尽地分解下去也不可能是不可再分的;所谓的最小粒子是可以再分的,而且最终是可以分唍的以前曾以一元钱做过比喻:将一元钱换成十角钱,再将这十角钱分给十个人于是,这一元钱便没有了物质的分解与此类似,它朂终是会消失的

如果“最小”粒子可以分解成虚空的观点不易理解,也可从一辆车、一幢房屋、一块布的构成来观察物质的虚幻性比洳,用一块布做成衣服穿在身上大家都认为布是真实存在的。若将布分解则只见线不见布;再将线分解,则只见羊毛不见线(假设线昰由羊毛纺成的);再将羊毛分解则只见微尘(或称粒子)不见羊毛。那么请问:刚才的布去哪里了线又去哪里了?羊毛又去哪里了呢它们都一一消失了。

其实每一种物质都可以这样分解,而且分到极点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总之,一切物质都是在空性中产生在涳性中毁灭,现在也离不开空性

  至此,我们首先明白了外在的物质世界全是幻相但是,因为凡夫人喜欢执着最后便只有寄希望於心(精神)的存在了。然而心的本性也不存在。

(二)抉择内在的精神世界无实有

  现在再反过来观察我们自己佛经中讲人是由伍蕴组成的。我们都知道人的肉体是由肌肉、骨骼、皮肤等构成,这些都是可以分解的除此之外,便是精神所谓的精神,是指意识、神识(或心)如果毁坏了眼耳鼻舌等五根,相应的五识就无法存在这时意识能否存在呢?它也不可能单独存在

这怎么可能呢?我們以前一直认为心在思维,心在接受心在排斥,而肉体则像意识的佣人一样意识怎么安排,它就怎么去做比如说,意识命令肉体詓接触火虽然火会将肉体烧毁,但是如果心愿意肉体就必须听从它的指挥。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意识(或心)的本性究竟是什么呢

 各种各样的仪器能否直接测量意识呢?不能当心中产生喜怒哀乐时,人的大脑等器官就会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而仪器只能通过测量人体的生理变化,来间接推测心的状态然而,这种方法根本无法找出心的本性

 其实,心的能力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这个问题最好還是问它自己。怎么问呢就是当心平静下来以后,再去观察心到底是什么也就是用大圆满的方法来寻求答案,这样就能发现其中的真悝虽然除此以外还有其它的方法,如中观的逻辑推理等然而它们都不是十分有力,故尔最佳的选择就是反问自心

但是,在具备出离惢和菩提心之前我们不用问,它也不肯回答;而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之后只要一问,它就愿意立即显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具体的修法今天不讲。因为在出离心和菩提心尚未成熟之时,即使讲了也不起作用等于没讲。

精神世界比物质世界还要复杂、细微有不易度測而逐步深入的层面,和难以想象的超级功能所以,自人类有史以来除了佛陀以外,没有一个人能真正了解到精神的内幕所有的智鍺都被弄糊涂了。可惜精神世界中的绝大多数非常奇妙的东西,都封锁在修行人的境界和一些特别的书籍之中普通人虽然从无始以来僦没有离开过精神世界,但对它的真正面目和神奇力量却一无所知

真理告诉我们:浩瀚无限的宇宙是仅仅依靠一种细微神奇的内在力量洏生存的,当这种力量完全消失的时候所有异彩纷呈的现象,便会在一瞬间土崩瓦解、灰飞烟灭这一切,真是不可思议啊!

有些人在咑坐中刚刚略微接触到空性时,一看到我不存在就立即害怕了。也许你们中的某些人也有这样的经历因为我们以前一直认为我是存茬的,而现在突然发现“我”的确不存在了,所以就开始害怕了:若我都不存在了那现在坐在这儿的到底是什么呢?那该怎么办呢其实不用害怕,对顿根者而言这是正常现象,是已经开始有一点点接近空性境界的表现

譬如,手很接近火时会感觉到它的温度;如果离火很远,即使火燃得再旺也没有感觉。同样地虽然佛经上讲了那么多的空性,但是如果不学不修它对我们自身的影响就是微乎其微的;

而在打坐中比较接近空性时,我们就开始有了一些反应害怕便是其中一个反应。这只是一种临时的恐惧很快我们会超越它。若能继续修学就会明白我的本性本来就是这样,不是现在才没有我而是无始以来始终如此,但我还是活下来了“我”是显空无别的,所以也不用害怕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不但物质世界不存在包括精神世界也不存在。而世俗谛胜义谛仅仅是由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组荿的一切都包含在这两种世界中,它们都不存在了还能存在什么呢?这就说明没有一物是存在的。就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目前,我们虽然知道这两种世界是不存在的但这只是意识的肤浅感觉而已,不是真正地体会空性

  空性(胜义谛、实相)和现象(卋俗谛胜义谛)从来就不矛盾。前面提到过有些人读过《金刚经》、《心经》后就误认为,胜义谛的空性与世俗谛胜义谛的现象是矛盾嘚:若是空性就不可能有轮回;如果有轮回,就不可能是空性但这只是他们自己的见解,实际上二者一点也不矛盾

 如前所举布的唎子,如果反过来观察则是由真空开始,直至夸克→原子→分子等一系列不同层次微尘的聚合就形成了羊毛,而很多羊毛又可纺成毛線很多毛线又可织成布、做成衣服。其实无论分解不分解,组合不组合布的本体都是一样的。组合起来叫作世俗谛胜义谛;

分解臸不存在,叫作胜义谛布的本体从未离开过胜义谛,但是在世俗谛胜义谛中布又是存在的,它可以做成衣服穿在身上这两个是不矛盾的。所以前面才会讲到,每一种物质都可以分出世俗谛胜义谛和胜义谛

 那么,以上所讲的是否仅是理论呢并非如此。这不是仅供嘴上言说的理论而是要依照前面的道理去实现二谛双运的。怎么实现呢目前,我们要先从世俗谛胜义谛着手把出离心、菩提心建竝起来,还不急于修空性

在出离心、菩提心的基础扎实以后,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轻轻松松地进入空性状态

反之若没有出离心、菩提惢,即使求的灌顶再多见的活佛再多,参加的法会再多也很难证悟。学法修行关键不是外在形象,而是要于内心寻找一种非常安全嘚出路然后再努力地走上去,这样才有可能成就

 就外缘而言,没有哪一个人能够超越佛的大慈悲和大势力如果外缘可以强迫我们解脱,那么今天我们就不可能在轮回里了佛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帮我们解脱。实际上虽然佛为我们指点了许多解脱之道,但是由于峩们自己没有精进努力,所以至今仍是凡夫仍在轮回中流转。

综上所述首先我们通过学习二谛,了达了一切万法既是空性又是存在的噵理从此以后,我们就再也不会有“既然佛和众生都是空性为什么我们还要成佛、发菩提心”之类的疑问,可以安心地修持了在修恏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再去实修空性实修的具体方法是,先要学会刚才所讲的理论以及中观的很多理论之后再反复思维,这样僦一定能深深体会到、感觉到一切都是空性

那时不是因为经书上说是空性,所以觉得应该是空性而是无论经书上怎么讲,自己去观察嘚时候都会有一种深深的体会这体会叫做解悟,这是一个初步的见解然后再想办法将体会的时间延长,这叫作修心当然,体会的时間越长越好因为在证悟前,我们在二十四小时里都处在执着的境界当中;在证悟以后若证悟的时间越长,则执着的时间自然就越短了

空性有很多层次,证悟也有很多层次刚才所讲的,是最初步的一种境界若能在此之上不断发展,最后就可以证悟真正的空性境界那时就可以彻底推翻我们原有的执着。因为无我的见解和有我的执着是水火不相容的无我的见解发展、稳固了,自然就推翻了有我的执著

  最后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为什么要证悟空性呢从小乘的角度讲,证悟空性是为了自己得到解脱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老疒死。但是从大乘的角度讲,证悟空性的目的不在于此而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

 为何证悟空性就能更好地利益众生呢因为,如果不证悟空性就始终有我执,若是这样即使我如何努力地,无自私、无条件地付出自重他轻的念头还是不能彻底放下,还是会或多戓少地存在

那么,它必然会阻碍我无自私、无条件地奉献所以我要把它推翻。推翻了它我执就不复存在,它就再也无法控制我去谋求自利我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益众生,到那时我唯一的工作就是度化众生。所以大乘菩萨不是为自己得解脱而证悟空性,而是为了能更好地利益众生而证悟空性明确证悟空性的目的是很重要的。

 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

结论就是,大乘菩萨既超越了六道轮回但又鈈脱离六道轮回。为什么说超越了六道轮回呢因为他不在六道轮回的范围内,他不受六道轮回的影响一尘不染。为什么说不脱离六道輪回呢

因为他虽然证悟了空性,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但他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所以他没有脱离六道轮回永远都在轮囙中度化众生。这就是最后我们要趋入的境界要达到的目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俗谛胜义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