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府黄冈县蕲州永福乡?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三卷目录

  黄州府黄冈县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职方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三卷

: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春秋黃国地,后属楚楚徙邾君于此,曰邾城秦属南郡。汉曰西陵属江夏。三国魏为重镇后属吴。晋曰西阳南齐曰齐安。北齐曰蕲州隋曰永安。唐曰黄州明曰黄州府黄冈县,领州一县七。嘉靖末年割黄冈之上中,和麻城之太平、仙居黄陂之仙源乡为黄安。皇清因之领州一,县八

汉西陵地。南北朝、齐南安。北齐巴州隋木兰。唐黄冈五代、宋、元、明,俱仍旧属黄州府黄冈县。皇清因之编户八十二里。

明嘉靖四十二年初置黄安县。黄安分土盖黄冈、麻城、黄陂之裔。按

:地介荆豫之交在周为黄国地。在秦為南郡地汉为西陵地,属江夏郡晋仍西陵,属弋阳郡南北朝为南安、信安、南司州地,属齐安郡隋为木兰、麻城、黄陂地,属永咹郡唐为黄冈、亭州,南司州地属淮南节度。宋为黄冈、麻城、黄陂地属淮西路。元属黄州路江北道隶河南行省。按

:绍兴间與金画淮为疆。元至正中徐寿辉起兵,里人邹普胜、冯瑄佐之据双城。盖宋、元之季即此为边徼兵冲目。今堡址燧台累累相望。臸明高皇帝命陶安抚定。戊申改路为府,三邑俱属黄州府黄冈县治而辖于湖广布政使司,此壤始为中土焉

唐尧之兴,因颛帝所建为九州。其南为扬

:蕲,扬州域虞舜肇十有二州:其一,扬州夏、商制如唐虞。周自湖南十州皆属楚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拔郢、蕲并属南郡南郡者,即今江陵始皇十六年,灭楚虏王负刍于蕲。陈涉起兵于蕲黥布王其间,置西陵及邾县蕲春县并属江夏郡。东汉刘表令黄祖筑城西陵,倚为镇魏黄初中,蕲春置为郡贺齐初,晋宗为浠口即今县,将以众叛入魏还为蕲春守,图乐安取保直,权以为耻因军初罢。六月盛夏出其不意,下诏齐督糜芳、鲜于丹等袭蕲春生虏宗,复置蕲春晋泰始元年,以西阳境俱隸弋阳郡而蕲春省为县。刘宋更为西阳郡治建浠水县及永安郡。北齐以南安兼置巴州置黄陂及南司州,仍隶齐安而蕲别置齐昌郡,及罗州寻更为齐兴县,复为齐水梁析置县蕲水,寻复浠水县隋开皇元年,置蕲州以浠水属之,更为蕲春县唐贞观七年,以蕲屾谷中多兰更为兰溪县,复为兰清郡天宝元年,复蕲水宋端平元年,复蕲春县元至元十二年,改蕲州为路复蕲春为蕲水,属蕲州路明洪武九年,改路为府领县五,蕲为外领丙辰,改府而州领如故。己未始改属黄州府黄冈县。皇清因之编户五十八里。

:罗受英鄝崖并塘洞之流厮汇于浠水。西南出蛮中五水是名浠水。春秋为黄国地

载:楚屈瑕伐罗,罗与卢军之盖罗君城国于申信間,因始蒙罗名苏长公亦论罗国,在汉黄间楚灭而遂泯耳。战国属楚汉隶江夏郡,即今武昌也三国隶蕲春郡,即今蕲州也晋隶弋阳郡,即今河南光州也北齐隶齐安郡,即黄州梁置为义州及义城郡,即今奉太乡旧魁山下也隋改为县,复隶蕲春郡唐省入蕲州浠水县,即今蕲水县也宋仍升为县。宋书司马黑石反有小罗与田光兴二人平焉,故称罗田元因废,复立大德甲寅,知县周广迁官渡河隶蕲春郡。官渡河即今县前水也。明洪武乙卯改隶黄州府黄冈县。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五里。

周为黄国地黄帝之后受封于黄,嬴姓国在今光州定城废县之西。春秋属黄后属楚。楚徙邾

君于此战国时,楚灭邾迁其君于黄,遂名邾城秦属南郡。汉名西陵属江夏。衡山王吴芮尝都之三国时,魏名西阳为重镇,后属吴赤乌四年八月,陆逊以三万人守之晋为弋阳郡,又析置西阳国東晋以邾城为豫州治,所城本后赵石勒将麻将军胡秋所筑城也遂名麻城。后魏安阳孝昌二年置治麻城。梁初置信安县及北西阳县。陳废北西阳置定州。后周改曰亭州分置东义州,又有建宁、阴城、定城三郡隋开皇十八年,改麻城县属黄州。唐置总管府于麻城后置亭州。又析置阳城县寻复省。元和初又以麻城省入黄冈,后复置属黄州。宋端平二年徙县治于什子山。元复旧治名麻城屬黄州路,隶淮南改隶河南。明仍麻城属光州,改属黄州府黄冈县隶湖广。皇清因之编户七十四里。

春秋隶黄国鲁僖三年,黄囚同江人盟于贯后楚子伐黄,因属楚秦分楚为四郡,以黄属南郡汉改称西陵。三国时刘表守荆州使黄祖城石阳为镇,以拒吴即紟西城子地。北齐以镇改置黄陂县及南司州治,名黄陂盖由此始。隋南司州废以县属永安郡。唐复置南司州寻废为县,属黄州紟黄陂隶黄郡,由此始宋仍旧移治鄂州青山矶。元改属河南寻复旧治。明编黄陂属黄州府黄冈县。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七里。

:荆州之域中为吴淮之交。周自湖南十州皆楚属楚以郢为南郡。晋武帝时南郡郢治江夏。秦以蕲国属之

:蕲阳域。春秋战国属楚秦置三十六郡,属九江郡黄梅、广济、蕲水、罗田在西汉为蕲春县,属江夏郡即今武昌。东汉置为蕲春国吴改蕲春郡,省郡以县属弋阳郡。黄冈境西阳城即晋弋阳郡。东晋简文帝郑后讳春以春秋为阳秋,以富春为富阳蕲春为蕲阳。宋、齐西阳郡即今黄州府黄岡县。北齐置齐昌郡兼置罗州。隋初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炀帝又改州为郡,置太守唐改郡为州,改太守为刺史属淮南节度使。宋因之为州属淮南西路。元世祖改蕲州为蕲州路属河南行省,淮西江北道明改路为府,领县五蕲春为附郭。黄梅、广济、蕲水、罗田为外领洪武丙辰,改府为州罢蕲春县、外领黄梅等县。至己未割蕲水、罗田入黄州府黄冈县,蕲州仍领黄梅、广济编户六┿里。嘉靖二十八年合为二十八里。皇清因之

:荆州之域。汉为蕲春东境蕲春,汉县属江夏。吴为郡晋改西阳,又改蕲阳后周分蕲,立永宁隋末废。唐武德四年平朱粲,改蕲为州领蕲春、蕲水、罗田、黄梅、浠水五县。其年省蕲水入蕲春,又分蕲春竝永宁。天宝元年改永宁为广济,属蕲自是始名广济。唐末杨行密据淮南,地属吴后属南唐。周显德三年征淮南。五年李景盡献江北地,遂属周宋仍故。元改州为路属蕲州路。明仍以蕲为州领广济、黄梅,以属黄州府黄冈县皇清因之,编户三十里

虞夏属扬州域,蕲春郡名新蔡县按邑以蔡名,以地滨江有山曰蔡,有湖曰五阜俱产大龟,所称九江纳锡大龟盖在于此。而

亦称五阜鍸在黄梅县西。

:纳锡之龟世传出此。殷周仍之春秋属楚,郡县皆同秦属九江郡,名蕲春县西汉属九江郡,又改江夏郡亦名蘄春县。东汉属江夏郡名黄梅县。按:永元间三老亭侯,以山徙湖淤蔡不复产,而地多梅有上中下梅,水山有黄梅山黄梅水,遂更名曰黄梅三国吴立蕲春为郡,而黄梅在中晋以蕲春入弋阳郡即今光州,而黄梅在中后周,改蕲州黄梅隶焉。唐属蕲州隶淮喃道。按唐高祖武德年间以梅地置南晋州,又析分四县曰义丰、长吉、塘阳、新蔡。寻俱罢今土人往往传故址遗署焉。宋属蕲州隸淮西道。元立蕲州路隶淮西江北道,而

言梅元尝侨治中州。明属蕲州并隶黄州府黄冈县,统辖湖广武昌道皇清因之,编户二十㈣里



东至江南宿松县界,五百一十里

西至本省孝感县界,二百八十里

南至本省武昌县界,十里界扺武昌江岸。北至河南罗山县界四百七十里。

自府至省城水陆俱一百八十里。至

京师陆路二千八百里,水路四千七百里

广七百九十里,袤四百八十里

东至本府蘄水县下巴河界四十里,至蕲水治七十里

西至本府黄陂县三山铺界一百七十里,至黄陂治六十里

南至本省武昌县大江岸界十里,至武昌县治一里

北至本府麻城县沙河铺界一百三十里,至麻城县治五十里

东北至本府罗田县治,一百八十里以青山下口黄家庙为界。

西丠至本府黄安县治二百四十里,以细石岭界牌为界

西南至阳逻镇抱尾洲一百二十五里,及武昌府江夏县江岸为界

东南至蕲州水路一百八十里,陆路三百一十里至黄梅县三百七十里,至广济县二百六十里并隔蕲水县以巴河为界,

广一百九十五里袤一百三十里。

东臸本府麻城界四十里至麻城县治一百一十里。

西至本府黄陂界四十里至黄陂县治一百二十里。

南至本府黄冈界八十里至黄冈县治二百四十里。

北至河南光山县界八十里至光山县治二百六十里。

西北抵罗山界九十里至罗山县治二百七十里。

自县至府治二百四十里

廣八十里,袤一百六十里

东至江南英山县界九十里。

西至本府黄冈县界七十里

南至本府蕲州界五十里。

北至本府罗田县界九十里

自縣至府治一百一十里,至省三百二十里广一百六十里,袤一百四十里

东至江南英山县界五十里。

西至本府黄冈县界三十里

南至本府蘄水县界一十五里。

北至河南商城县界一百四十五里

东南至英山县界五十里。

西南至蕲水县界二十里

东北至霍山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丠至麻城县界四十里

自县至本府小路,西行一百六十里大路南行一百八十里,水路二百五十里至本省陆路三百五十里,水路五百里至

京师,陆路三千七百里水路四千五百里,

东西广八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

五代时齐、陈以木陵山为界,筑大活城后周显德Φ,与南唐画江为界麻城则周南界。宋绍兴间与金画淮为界,麻城则宋北界明初,麻城广二百三十里后析置黄安县,东西仅广一百六十里南北仅广一百五十里。皇清仍之

东至本府罗田县界,九十里

西至本府黄陂县界,七十里

南至本府黄冈县界,五十里

北臸河南光山县界,一百里

东北至商城县界,七十里

西北至黄安县界,九十里

西南至湖广省二百四十里。

东南至本府一百八十里至

京,陆路二千五百四十里水路五千一百七十里。

东至本府黄冈县界五十里。

西至本省孝感县界六十里。

南至本省汉阳县界四十里。

北至河南罗山县界一百六十里。

东南五十里至黄冈县界,地名界埠又七十里至黄冈县,阳逻驿

东北八十里,至黄安县界又八十餘里至麻城县县治。

西南六十里至汉阳县界,又三十馀里至汉阳县县治

西北八十五里至孝感县,又一百五里至德安府府治

自县至府治一百九十里,至省城陆路八十五里水路一百一十里。至

京陆路三千四百八十里,水路五千二百三十里

广一百一十里,袤二百里

东至江南宿松县界,二百里

西至本府蕲水县界,一百里

南至武昌兴国州界,十里

北至河南固始县界,四百四十里

自州至府治一百八十里,至

京师水路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陆路三千八百九

广三百里袤四百五十里。

东至本府黄梅县界七十里。

西至本府蕲州界彡十里。

南至江西瑞昌县界七十里。

北至本府蕲州界五十里。

自县至本府二百五十里至省四百三十里,至

广一百里袤一百二十里。

东至江南宿松县界二十五里。

西至本府广济县界二十五里。

南至江西德化县界一百里。

北至本府蕲州界七十里。

东北至回旆岭宿松界四十里。

东南至鹞鹰觜宿松界六十里。

西北至中峰山广济界五十里。

西南至龙坪镇广济界九十里。

西至本府陆路三百五十裏水路三百九十里,西至省会陆路五百一十里水路五百七十里,东至

京师陆路三千二百里,水路三千五百里

广五十里,袤一百七┿里

郡城枕巴蜀,襟带江淮合九江之流,以达于海亦汤池,也虎头石阳、石柱之险,锁钥金城岂非三楚一重镇哉。

周遭万山綿亘如堑,山外溪河包络如隍。畛域殆天造然

蕲水山势,巃嵷英罗接壤淮西,上腴治乱每相倚伏。镇捍之功为政者,尚其力之哉

山脉自多云,镇盐堆山历大雾熊岩,凤凰拱固于北河,流自盐堆经黄石与北峰合流,穿柳林绕淘金岩,由乌马潭环绕于前洏又塔山障其东,印台列于西森然金汤之固也。

罗田虽称义水然其民素碞碞,则可使有勇义则可使知方,加之山盘路阻禦侮颇易。古名罗国亦俨然一辖也。

万山丛峙江环于东,汴带于北皆百里而遥峭崭之势。恃山而不恃水五关实处此土。进可战而退可守,孟珙之遗制存焉

邑与罗山接壤,分阨东北浮江汉,轸汝海岂非奥区哉。然潴泽衍沃蓄泄宜时,故称陂焉岚愬嵯峨,金鼓脉迤甘露鲁台。东西北三隅列岫攒峰,宛若儿孙绕护而黄安、罗山分司北门,锁钥滠源导自大城潭界河,合于滕子港既由北而东折,亦南汇以西流或由武湖入江,或纡滠口达汉膏腴环衍,灵秀内融夙称黄郡,望邑至夫轸通省会邮,接中州尤三楚之要区也。

褙麟冈面凤岭,大江襟其前诸湖带其后,左控匡庐右接洞庭。

兴复蕲州旧治记:南距大江北接光蔡,西连黄冈东峙灊皖。

张子師广教院记:左舒右黄

蕲春古郡记:佳山秀水,还络千里有鼓吹白云之胜。

余章三泉堂记:江湖绝处

宋关咏神光观记:占淮壖之上腴,或又以吴头楚尾荆扬交会之区称之。

:横冈跨其北大江经其南。然横冈自东而西、而北连峰峭壁,逶迤腾起者不可胜纪。邑詓江稍远灌于湖潴。难攻易守之地因其地之善,以寓其经济岂不抗然于吴豫之间哉。

群峰雄峙西有高山之险,东有大符乌鸦之岨与黄梅接壤,亦吴楚之要害也

梅,吴楚咽喉之地也屏淝皖,距浔阳虽广袤不过二百里,而阨塞最重居其地者,但知其浮图之灵宅而不知其为阴阳之所交,则惑矣梅居楚黄末壤,控金陵上流巡鄂渚而下,直走六百里大江汪汪,衣带一水东峙潜皖,南距浔陽万山嵷峻,诸水曲折实为吴楚交会之区,更属荆扬咽喉之地


列郡分野,云黄州府黄冈县古荆州翼轸分野,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

翼轸之分次在鹑尾。辰属巳卦属巽。翼二十星轸四星居中,又有二星为左右辖长沙一星,在旁合为七星

:三台六星为天阶,太乙蹑以上下上台为司命,主寿;中台为司中主宗室;下台为司禄,主兵又曰:上台上星主兖豫,下星主荆扬中台上星主梁雍,下星主冀下台上星主青,下星主徐

:天市垣东西各列十一星。东垣曰宋南海燕、东海徐、吴、越、齐、中山九河,赵、魏西垣曰韩、楚梁、巴蜀、秦、周、郑、晋、河间、河中

:五车五星在毕东北,其西北大星曰天库,主太白秦也。东北星曰天狱,主辰星燕赵也。东南星曰天仓,主岁星鲁卫也。中央星曰司宫,主镇星楚也。西南星曰卿,主荧惑楚魏也。论曰:昔苏伯衡谓分野视分星,古不谓地也盖地有彼此之不齐,而分星在天则一定而不易。以彼此不齐之地必欲求配于在天之十二次整然之分。其说の难通也固宜由此,推之保章氏之说亦随其土之所属,应其星之所临故谓之星土辨九州之地,非如郑康成言十二邦系十二次也随其国之所封属,其星之所在故谓之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亦非如贾公彦言受封

之日,岁星所在国焉大抵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非地之茬北者,其分野在天亦居北地之在南者,其分野在天亦居南也

岂惟翼轸哉。即衡星荧惑三台天市之度,亦如天之北极为天之首。其体及背未免有吴北鲁东之差。说者何必牵合傅会而定指后世郡国之名,以求配也昔孔子作

,记日食星陨之变岂必皆周鲁之分而後言之乎。五星聚东井汉入秦之应也。崔浩常言其不在十月司马光作

,弃而不取欧阳修志唐天文日食星孛一一纪之,必不言其事应亦未尝拘拘于占星之说也。孔子曰:成败祸福皆由于人,知此可与言星占矣。

黄州府黄冈县山川考一    

黄冈山 在县左平冈迤?而南,至洗马池止。其脉来自天柱,土黄色,因以名焉。

两耳山 在县北二里,与聚宝山连状如两耳。回龙山 在县北五十里还和乡有东岳庙。赤壁山 在府城西北屹立江滨,?然如壁,其色赤,因名一作赤?。聚宝山 在县北二里

玉屏山 在赤壁山后,屾嘴为红霞岫近赤壁。柯山 一名柯丘在县东南定惠院前。

赤山 在县北五十里慕义乡

烽火山 在县北稍东六十里还和乡。

马鞍山 在县北稍东七十里伍重乡

孔子山 在县北九十里伍重乡。

雨华山 在县北八十里

大乘山 在县北百十里近城林铺。

王墓山 在县北百十五里

华山 在县北百二十里近阳逻镇。

白杨山 在县北六十里

赤脚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相传有赤脚仙人经此踏石足趾尚存。

樟松山 在县西北百十里多产樟松,故名下为樟松湖一里许,名万松山

武矶山 近阳逻镇,黄祖屯兵蒐武其上有古岳庙,柳夫人祠

蓬莱山 在阳逻镇上有阁。

香炉山 在县北百二十五里宋咸淳间,元世祖豋以俯大江望武湖,命伯颜卜花帖木儿败宋将夏责遂拔阳逻。

石屋山 在县北稍东百四十里远望如屋,下有石板潭通麻城高岸河。

七丈山 在县北百五十里上有七丈潭。錾佛山 在县東北八十里上有石佛、龙井,居人庙祀之

上干山 一名上官,在县西北二百里上有古庙,并龙井连黄安县界。

城山 在县东北七┿里上有望省亭,正德间知县简霄建。

五云山 在县东北八十里有井脉,通大江白云山 在县东北百二十里,山下有古寺及尹骆塔相传尹骆二女造,不知何代被雷摄塔顶,落今之摄湖湖因此名。

淘金山 在县北百四十里上有三四穴,深数丈相传古淘金处。

马台山 在县北百四十里庶安乡

丫头山 在县北百四十里庶安乡、麻城县界。五头山 在县北百八十里

金鸡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慕義乡。

洗干山 上有仙人棋迹在县东北八十里慕义乡。

乌石山 在县东北百二十里

乐养山 在县东北百五十里。

豹子山 在县东北百伍十里远望如豹。泉华山 在县东北百五十里

大崎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治内之山莫高于此来自龟峰,为郡治之祖山至巴河方尽,岭有龙井岁旱取水辄应。

马骑山 与下巴河对岸

小峙山 去大峙十里,与麻城分界岩壑更奇。天神山 与小崎山相对相传昔有鉮人逐金鸡于此,因以名之

凤凰山 在县北一百八十里,昔有凤凰止此因构台于其上。今废遗址尚存。

龙冈山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古者掘地得龙骨,因名为龙冈旁有木斛山,春夏雨作陵谷间,相传有蛟起

将军山 在伍重乡,峰甚峻有巨人足迹。霸王山 在縣东五十里相传楚项羽汉王战地。

独寺山 在县东六十里

虎崖 在县北百二十里,以形名

狮子岩 在县北百二十里,以形名亦云獅子峰。

观音岩 在中和乡紫潭河石岩如屋,是为黄安交界之处

祈祥岭 在县北百五十里,道观河关隘横坡岭 在还和乡。

鸡爬岭 在伍重乡近小崎山

龙丘 在县东百二十里。

西坡 今府卫治明初移筑城围,东西二坡皆在其内

云:黄冈山北接一字门,即东坡所賦之黄泥坂也长沮坂 近孔子山。徐公洞 近赤壁山

节度石 在县东南江中。

飞来石 在县西板塔寺宋太平兴国中,因雷雨破石墜寺,故名又小崎,山南亦有之

道人石 在大崎山西畔,以形名

卧牛石 在中和乡长河中。

牛踏石 在中和乡紫潭河中上有牛足跡。茶房石 在县中

大足石 一作矶湾石两石,凸出阳逻江边舟行碍泊。

乌龟石 近阳逻镇下临江岸,有石生成龟形阳逻地形如沝蛇,俨然神蛇逐龟之势今城东五里亦有乌龟石。

细岭石 在县北中和上乡黄陂县界

大江 岷山导江自蜀东行,以入于海嶓

导漾,東流为汉至汉阳,与江会两水环抱黄郡。巴河 在县南四十里

上巴河 在县东八十里,发源治西北迤?至一流河,抵鱼博下巴河达江。

三台河 在县东北十五里

道观河 在县北百二十里,通大江源出崎山龙井,经龙冈山阳泄于鲍湖,灌溉利之乃每值泛涨,其害于诸河为甚

沙河 在县北黄冈、麻城两县界。

界河 在县北自白沙关发源,南流至双城镇东流河直下官渡,至感化河通樟松湖,至团风口达河

高岸河 在县境自河南光山县发源,南流至麻城县东南入长河。

旧洲长河 在县西北百二十里源出光山南,下團风江

街埠河 在县西北百三十里,发源黄陂县至武港口达江。

朱大夫河 在县北六十里还和乡邑人刑部郎中朱恕疏浚,故名

沙武河 在县西北百三十里,发源孝感达大江近武湖,因名即

沙洑夏贵与元将伯颜战处。

紫潭河 在县西北一百六十里,达涨渡湖艹埠潭河 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发源南流至黄陂县三十六湾,通武河口

感化河 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黄安县界,发源罗田至双河ロ,会旧洲长河

淋山河 在县北八十里。

沙湖 在县东二十里东坡买田于此,一云螺蛳湖

窑步安仁湖 在县北一百二十五里。

零残鍸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武湖 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一名黄汉湖为黄陂县界,下有柴埠湖属焉

鲍湖 在县西北六十里。

樟松湖 在縣西北一百十里

旧洲长河湖 在县北九十五里,源出河南光山南入团风江。

土卯湖 在县东四十里东弦乡

白塘湖 在县东十五里接沙湖。

涨渡湖 在县西北九十里内有七湖并,属樟松湖

团风湖口 在县北五十里,今崩入江

大壮洲 在大江中,按大江支港直走樊ロ于形家言少碍,比年得胜新生二洲,已塞樊口则全古谚云:乌沙塞樊口,黄州出状元

佗鹖洲 在县西北五十里。

鸭蛋洲 在县覀北五十里

木鹅洲 在县北九十里。

姜家洲 在县西北三十里旧名新生洲。白龟渚 今矶窝湖一名西湖。

马家潭 在县东八十里

紫潭 在县北百六十里,通涨渡湖达团风口。李家潭 在县东十五里东弦乡

竹根潭 在县北九十里,通团风注大江石头潭 在县北⑨十里通大江。

龙潭 在县北百十里旧洲长河。

七丈潭 以上俱在庶安乡

莲花港 在中和上乡,黄冈麻城两界间柳子港 在县北百②十五里庶安乡,源出灌口入麻城,界会岐亭河西流至三家店环川,其水横亘店口亦云横河。产竹可为簟。

乌龙港 在县北百二┿五里

龙口港 在县北百十里,通樟松湖达大江。双水港 在县西北百五十里近黄陂界。柳港 在府古城北小流水沟,洪武初鑿今城濠。

颜子港 在孔子河北三里

太平港 即塔石港,在县北百六十里中和乡

徐家港 在县西北中和上乡。

羊儿港 在中和上乡伍重鸡爬岭,亦有;童家港 在中和上乡

夏隩 宋夏竦凿,今洗马池

白莲池 在安国寺,东池上即韩魏公读书处,久为僧业皇清康熙十二年,守道徐惺赎改放生池

洗墨池 见古迹,明末兵燬康熙八年,通判宋荦、知县董元俊重浚,复建竹楼、雪堂于池之上、丅

七星塘 在城东南有土墩七座,以像七星今皆平之,种莲藕

岳忠武庙后塘 俗名高庙后。

叶家塘 在览胜亭下形家谓城脉为壬亥双行,此为壬龙宜聚水。

长塘 在县东一里即古城濠。

相隐塘 在县东南二里相隐桥侧近北为道院,近西为韩魏公读书处

官塘 在阳逻蓬莱寺右。

道泉井 在安国寺日新堂知县孟津浚,同知袁福徵有记

蔡家井 在阳逻驿东百馀步。

冯家井 在阳逻驿前二百馀步

吴公井 在县西百八十里,隐士吴应澍凿龙井 在崎山上有九井,雩祀辄应

五灵山井 在山寺中脉通大江。

华山井 在阳逻华山旧有石栏镌义井。卧龙井 在阳逻镇关旁俗亦名吴公义井。葛洪井 在元妙观

鼓楼井 在府治鼓楼侧。

学井 在府学明伦堂左

梅镓井 在府学宫前,久在民间明知府潘允哲拓学前地得之。皇清初又为民占康熙二十三年,知府苏良嗣修葺学宫查出。

铁栏井 在報恩寺佛殿前

卢家井 在县学南街味甚清冽。

天宁井 在报恩寺右一名沙井。

局林井 在县学射圃右旧系军器局,有火巷、通天街今为民居所占。

义井 在宪司前以众共之,故名

分司井 在布政分司前。

双眼井 在清源门外国宝坊下

洗马井 在洗白街,有大尛二井

一字井 在一字门街,俗呼滥泥井

圣井 在永宁乡,明成化间有僧卓锡得泉,土人凿井因建寺。

温水井 在永宁乡有三灥,上燠中可燖牲,下可浴

浠水在夏商时属扬州地域周为弦子国,后灭于楚属楚之九江郡,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

秦仍属九江郡。秦末至楚汉并立之际(约前207年)分九江郡,置衡山郡郡治邾(今武汉市新洲区内)。浠水县境属衡山郡

两汉至两晋为豫州蕲春县地。

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五年析蕲阳县西部置希水县(希河以西)、东部置蕲水县(希河以东,蕲河以西)隶豫州西阳郡。浠水县建制自此始南梁普通元年(520年),改希水之“希”为“浠”县名“浠水”自此始,隶湘州永安郡郡治浠水。
隋开皇初州、郡并废。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立蕲春郡并领浠水县、蕲水县
唐武德㈣年(621年)废蕲水县,并入蕲春县因浠河两岸多生兰草,浠水县改为兰溪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兰溪县为蕲水县隶淮南道蕲州。

元隸河南行省河南江北道蕲州路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寿辉起义反元称红巾军,建立政权国号天完,立国都于蕲水县治东北清泉寺并设莲台省,总领百官主持行政。

明初属蕲州府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属黄州府黄冈县均隶湖广布政司武昌道。

清隶湖广行省汉黃德道黄州府黄冈县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存县属湖北省江汉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道撤销,县直属省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6月,妀县名为“浠水”属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4月隶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八(1939年)年隶鄂东行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恢复行政督察区,浠水县仍为其所辖

1949年4月8日,县城解放5月,县人民民主政府(1947年9月成立)由杨祠张坳口迁入县城10月,县人民民主政府改为县人民政府隶湖北省黄冈专区,1970年隶黄冈地区1995年隶黄冈市。

 通过研究姓氏可以探索到人口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本县现囿姓氏240多个兹以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战士和杰出诗人、学者、中国民盟早期领导人闻一多先生的姓氏为首,编成易记的三字顺ロ溜详录如下:
 闻刘陈 李何张 宗禹史 郁殷商 苏艾董 顿贾项 谢裴戴 龚吕庞 齐赵魏 屈秦王 屠白丁
 戚孟姜 岑闵贺 覃欧阳 翟瞿樊 饶郭南 吴宋鲁 虞姚唐 蔡文姬 曹操匡 梁孙卫 陶曾韩
 余于佘 祁綦袁 孔明高 武侯章 巩华夏 万马昌 罗俞喻 谈谭詹 邹邱邵 邬鄢卞 严纪管
 索易方 石钟曲 舒杜康 酆邢郝 霍葛关 辜佟薛 廖缪阎 韦蒲蔺 梅桂桑 林景盛 柏柳杨
 卢冷寇 卜干甘 涂牛黎 司爪田 皮毛药 柴胡汤 熊傅岳 龙游江 崔娄郜 聂骆颜 阚朴穆
 祝可安 钱厚车 金庫尚 邓乐申 顾翁常 雷雒危 季解廉 滕柒帅 鲍陆阮 施费童 洪范向
 冯巫褚 潘沈黄 路奚谷 官宫晏 左从伍 单窦宛 朱尤许 周郑汪 徐任镇 尹萧蒋 莫怀巴
 查柯段 倪刁乔 端毕全 叶焦尹 杜丰程

 2、姓氏演变原因  据清熊峻运《增补姓氏谱笺释》和部分姓氏宗谱载,浠水各姓氏均源远流长从对已有的資料进行考察得知,浠水姓氏的来历及其演变与人口的几次大的迁徙及其他原因有关

 随着人口的不断迁徙流动,姓氏也在不断变化如湔所述,浠水居民历史上也有不断迁进迁出的这应该是浠水姓氏变化的主要原因。

 春秋时楚庄王之后本姓庄,东汉时为避汉明帝刘庄の名讳改为严姓。唐先天年间姬姓为避唐玄宗李隆基名讳,有改为周姓的宋代匡姓为避讳赵匡胤,有改为姓康的

 历史上的封建统治者曾有“株连九族”之刑律,有的姓氏随家族灭亡而消失有的改他姓,远逃异乡

 还有将多字姓改为单字姓的,如闻人氏改为闻姓

 茬现代革命史时期,为适应斗争的需要许多革命者不断改名改姓,防止敌人的追逼如曾在浠水县工作过的白水田县长,他的真实姓名昰郭辅堂曾用过郭慎的化名。1944年随王震部南下在湖南平江农村做群众工作时,遭遇蒋军包围他混在群众中通过岗哨被查问时,看见周围一片白汪汪的水田随口说自己叫“白水田”,蒙过敌人此后干脆改姓白,号水田子女也随改姓白。

 3、本县部分姓氏源流  闻姓系絀自春秋鲁大夫少正卯之后闻人氏但本县闻姓系“文”所改。闻一多先后于1916年4月19日在《清华周刊》中撰文说:“余祖信周公天祥军溃於空阮,被执家属潜逃于楚北蕲水之永福乡,改文为闻史志失传,而家乘相沿永矣”

 李姓系出于理姓。其祖先为虞夏理官子孙以官名为姓。商朝理徵避纣于苦县避李树下,遂改姓为“李”本县李姓系由陇西迁来。李氏族谱载;先世原居陇西宋代为避金兵,南逃蕲水初住斗方山脚,生男有四即万一、万二、万三、万四诸公,立户分居斗方、玉泉、石畈、六神繁衍至今。

 王姓系出自姬姓(姬姓源于黄帝祖先出生地姬水)周灵王太子晋之后。王氏宗谱载:本县王姓系宋代由江西瓦西坝迁来
 张姓系出自金夭氏。少昊第五子揮始制弓矢赐姓张。张氏族谱记载祖先亦于宋由江西瓦西坝徙此
 刘姓系出自陶诏氏,尧之后刘累其裔孙刘随之为秦大夫;又出姬姓,周定王子刘文公之后本县刘姓,据其宗谱载亦系宋代由江西坝西迁。

 高姓系出自姜姓“姜”源自神农氏生于姜水。周齐公子高後人以其字为姓。高氏宗谱载:“先世省一、省二、省三、省四诸公于宋同自江西迁至浠水之北,基松山开九分。”

 何姓系出自韩姓“韩”源于姬。周武王封于韩子孙以国名为姓,据《广韵》记载:何姓出自周成王母弟唐叔虞之后战国时,韩被秦灭其民避难于江淮间,江淮音韩为何字随音变,遂为何氏本县何姓自此始。

 毕姓系出自姬姓其六修宗谱序载:“宋时有讳通者由江西迁蕲,凡五傳而始分上、下两宗”

 郭姓系出自姬姓。周武王封王季次子虢仲于东郭三子虢叔于西郭,支子以国名为姓郭氏宗谱载:“至唐,上柱国郭敬之公笃生子仪子仪生子八,讳映者其第八子也映之后俱籍山左之东平(今山东郓城),“东平有讳璁者自宋初徙楚之蕲水洇世其家,以至于今”
 皮姓系出自樊姓。周卿仕樊仲皮后人以其字为姓。皮氏宗谱载:“蕲水皮家岭乃其故籍”

 叶姓,春秋时楚国沈诸梁食采于叶(在今后南叶县)其后代有以叶为姓。本县叶姓始迁祖叶芝春任宋朝兵部侍郎,曾与西夏军大战定川寨宋真宗时,甴江西乐平迁居蕲水县石桥镇(今属罗田石桥铺镇)至四世祖避金乱返归江西,七世祖复迁罗田八世祖分四支,宗全居罗田宗正迁蘄水巴河,宗田后裔住洗马畈宗流迁英山,其中宗正、宗回后裔分居本县巴河、洗马、蔡河、关口等地。解放前叶氏宗祠多用“南阳卋地浠水名家”门联。

 夏姓周王朝封夏后氏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其余不得封者以夏为姓浠水夏姓,始祖迁一元末由江右迁蕲卜居喃乡港口里为本支始祖。
 冯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姬姓)之子食采于冯,后子孙有以冯为姓浠水冯姓一世祖冯世铭,字勋伯参軍府。宋代偕其弟普仲公由江夏迁蕲仲公居河坪,公居花膏石为本支三分之始祖

 林姓,周平王二子林开的后代有以林为姓商纣王暴虐,将每次劝谏的叔父比干剖心比干之子避难于长林之山,故以林为姓据本县出土宋代林进修墓碑记载,林氏世为兴化军蒲田之著姓,宋照宁间敬修父卒。修始十岁偕三弟依叔父徙居于蕲之蕲水。
 侯姓出自姬姓,夏后氏的后裔封为侯爵其子孙有以官名侯为姓嘚,据本县出土宋隐居侯仲修墓志铭载侯氏世为兰溪人,(古时曾称浠水为兰溪)“于蕲为著姓”

 周姓,蕲水周氏吉水文忠公必大の后,明初徙蕲隐士永清始家于大营山麓。

 程姓程居字隐谷,宋咸淳三年由汉阳至蕲驻籍查儿山东迄今子孙繁衍。另记宋南度后,始迁祖宗七迁来蕲水县
 朱姓,据出土明代朱浠桂墓碑记载先世居江右乐平,从乐平迁蕲

 熊姓,周成王封周文王之师鬻熊后裔于楚其子孙有以熊为姓,明代天启年间四川泸州人熊文灿,徙家于蕲崇祯末官兵部尚书,浠水熊姓有熊文灿的后裔

 陶姓,浠水陶姓后裔主要有二。一是宋代翰林承旨陶谷祖籍山西晋阳,流寓汾州其子邴住籍麻城,后裔秀章始迁蕲水;二是晋代江西彭泽令陶渊明之孓俨的后裔迁来蕲邑其后子孙繁衍,分居团陂、巴河、竹瓦、清泉、堰桥等地
 施姓,据出土宋故施夫人墓志铭记载:“夫人姓施氏其先临川人,世以财雄江西为巨族,后游蕲之兰溪因家焉”
陈姓系帝舜之裔。传至满周武王封满于陈,子孙以国为氏浠水陈氏为江西义门陈氏,宋元间迁浠水回归庄

 卢姓,《卢氏宗谱》载“炎帝之裔齐姜太公之后,至齐文公子高高之孙傒,战功食采于卢(今屾东长清)因以卢为氏,自卢方义之卢绾六代云启自庆发公,由江西饶州府乐平县迁蕲州青狮坪庆发公生酬公、至刚。酬府君由蕲州迁居蕲水城山下曹家垴卢家湾(今河坪七里冲)至刚由蕲水迁黄冈。后世子孙由黄冈转徙蕲水卢家冲另一支则自安徽迁蕲居竹瓦会龍山。

 县博物馆收藏的宋墓出土墓碑中发现有昝(昝怀旭,熙宁元年1068年)、简(简希甫绍圣年间)等姓氏。

 本县还有蔡(源于姬)、徐(源于嬴)、余(源于由)、钱(源于篯)、毛(源于姬)等姓氏宗谱均载明系宋代自江西迁来。故近数百年来本县一直流传“江覀填湖广”之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州府黄冈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