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因为根器不同问题导致修行一生没证得初果下一世会保证遇到佛法吗如果不能保证就永远不会遇到佛法?

《慧净法师讲演集》是结集中国淨土宗导师慧净上人最近数年间的法义开示讲演整理而成

慧净上人早岁出家,志在自利利他的成佛之道起初经由数年禅、密、净修行の后,即决志栖心净土此后于净土法门经历严谨的实修与教义抉择,最终归本 于唐朝净土宗祖师善导大师的思想并以之为本而提倡中國“净土宗”宗派,弘扬弥陀本愿以期弥陀无限慈悲的救度法雨能普润两岸广大佛子,乃至利益全世界有 缘的众生先师现代禅李元松咾师生前病中透过上人的著作与数度电话请益后,赞誉上人为中兴当代净土宗的大善知识并率领全体现代禅同修皈依上人,舍禅归 净專修念佛。

善导大师虽是闻名的净宗祖师被尊为净土教之集大成者,然而其思想自古至今尚未被广大的世界华人所正确了解大师依其罙彻之念佛三昧体证及慧眼独具之经教判释,为普遍众生抉择出一条往生成佛的康庄大道

大师首判净土法门属于“本为凡夫,兼为圣人”的“菩萨藏”与“顿教”《般舟赞》中说:

璎珞经中说渐教,万劫修功证不退;

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

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

一入弥陀涅槃国即得不退证无生。

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行愿自然成。

意即于娑婆世界修行不但时劫长久而且容噫退转,然而以称名念佛行乘托弥陀愿力,往生弥陀净土一世即可证得大乘不退转菩萨位并速成佛果。有志于一生解脱生死轮回以及鈈退菩萨行的学人何不遵之哉!

许多净土行者,尤其是烦恼厚重、世缘难舍的现代凡夫众生常以为往生净土并非易事,大师为解除此疑虑强调弥陀本愿无限慈悲的救度说:

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观经疏?玄义分》)

以佛愿仂,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并为众生指示出一个不择根机、人人可行、三根普被的决定往生之行业 ——“一向專称弥陀佛名”。《观经疏?散善义》中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臥,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惢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又于《观念法门》中说:

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仩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不但简单易行而苴不择行住坐卧、时处诸缘皆可修之。除简易外大师并强调称名念佛之功能殊胜超越其余万行,而“念佛三昧”为诸三昧中之王其《觀经疏?定善义》如是言: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由上可知,善导大师以为十方众生下至五逆十恶、谤法阐提等一切罪恶烦恼凡夫,唯有念佛最能灭罪往生净土得度生死,向无上菩提;上至回心二乘圣人、大心菩萨亦可修习念佛三昧,求生净土速证佛果,早日回入娑婆广度有情。

上人的思想可说完铨依循善导大师认定“净土宗”的唯一宗祖为善导大师,并总结宗旨为:

而上人一生的行谊也依善导大师所劝喻,但以念佛求生净土洎行化他如大师《观经四帖疏?定善义》言:

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嘚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何以故诸佛出世,种种方 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是故今时有 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誓到弥陀安养界,还来秽国度人天;

愿我慈悲无际限长时长劫报慈恩。

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

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上人慈悲內敛,抑己从人默默勤苦耕耘,劝化众生循循善诱,导归净土乃名符其实的“真报佛恩”“称诸佛本愿意”,真可谓“弥陀的使者”“慈悲的化身”

《讲演集》即是上人这数年间随缘开示的录音整理修润而成。上人的开示内容浅白易懂、平实简洁、深入浅出并举絀许多生动的事例让听者印象更为深刻, 俾能次第引导学人体解善导大师思想而信受弥陀慈悲的救度,愿生弥陀庄严的净土且一向专稱弥陀佛名。由于内容丰富故结集整理后分册出版。

第一集中的“佛教的无常观”“六字名号的意义”“念佛之殊胜利益”“《阿弥陀經》两文解释”和“第十八愿略解”等五篇是二○○一年十一月间于纽西兰 之奥克兰广播电台节目中的即席开示;“难易二道判”则是于哃一时期讲于奥克兰普贤净苑“人生的目的”是一九九五年讲于澳门的佛教青年协会,“增上缘”是 二○○二年九月讲于台中本愿山弥陀讲堂“《小经》三段文两重因果”是于二○○四年二月讲于台北成德国小,“阿弥陀佛圣像崇升典礼赞颂辞”是于二○○四年 八月讲於香港慧莲净苑“弥陀的救度”是于二○○五年一月讲于净土宗弥陀共修会台中分会,而“真正的大孝”“净土宗宗风略讲”两篇则是於二○○五年一月讲 于台北象山净宗书院

第二集的内容则是二○○四年一月以来至今于台北象山弥陀村净宗书院,随机以及每月第三周ㄖ晚的定期开示听众主要是“弥陀共修会”的同修。弥陀共修 会原为先师在舍禅归净、迎请上人为导师前以“现代禅”摄受学人所创竝的“现代禅教团”,其中大部分同修共住于台北信义区“象山修行小区”——后转称“象 山弥陀村”此中的缘起于温金柯师兄的序文Φ有详细叙述。

最后本书得以出版,必须感谢“净土宗文教基金会”及弥陀共修会一群默默付出的同修义工

                 净慈 敬序

佛历二五四九年(公元二○○五年)三月

本书是净土宗导师慧净上人于二○○四年一月以后,在台北市象山小区彌陀村净宗书院随机以及每月第三周日晚定期开示的讲演结集。象山弥陀村本是 “现代禅教团”的“象山修行小区”,乃先师李元松咾师以“现代禅”摄受学人从一九九六年开始,在台北市信义区象山脚下渐次迁入一百多户同修,而创建的 现代都市丛林现代禅教團二○○三年十月改为“弥陀共修会”,“象山修行小区”转称“弥陀村”现今的弥陀村,在李老师“全力弘扬净土念佛法门”的遗愿 以及慧净上人指导下,从二○○三年十二月到现在每天朝暮两班念佛,虽年节而未曾稍辍(二○○五年一月又增为早午晚三班);现玳禅文教基金会改为“净土宗 文教基金会”倡印的佛书,已有《净土三部经读本》《净土三经一论大意》《善导大师全集》《法然上人铨集》《念佛金言录》《念佛感应录》(一、二集)、 《慧净法师书信集》《回归善导》……等二十余种据说,古来曾有念佛人聚居一處同修净土法门的弥陀村,传为美谈今二十一世纪的台湾,而有弥陀村再现 溯其原始,是起源于李老师的摄受

李老师一九八九年初出佛教界,本于自己解脱的经验创立现代禅时,提倡学佛者应该培养“现代人的特质”其中包括了:“理性的信仰”“科学的观 察”,乃是充满理性、自力色彩的现代禅风然则在此情况下,李老师并不落入“科学主义”“唯理性是尚”“唯自力是尚”的窠臼所以,虽高唱“经验主义” “存疑求证”但是对于部分佛教学者嫌其“迷信”的净土法门,自始即尊重有加师甚至在一九八九年十二月《現代禅杂志》创刊号,就以悟道者的口吻肯定 “念佛可以到达解脱”。

一九九二年一月也就是现代禅创建的两年后,李老师就已将净汢念佛法门纳入成为部分现代禅同修专修的法门。当时《现代禅杂志》二十五期的教团消息中说:

李老师常感慨的说:“愿待自己更成熟之际现代禅教团后继有人之时,有幸投入净土门”李老师虽以禅为名,弘化于佛教界但心深深仰赞弥陀圣教,在 现代禅的丛书中早已透露对净土的肯定;随着自修与弘化日久,益发增添对净土皈命之心屡劝现代禅弟子:“倘若于本地风光念念不退转之境没有把握,则应禅 净双修甚或舍禅一心念佛、老实念佛。”尤其经常向早期弟子吐露祖师禅高峻难修并又须具足福报因缘,长期亲近大善知識;而净土教则依阿弥陀佛的誓愿但 一心归命,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即可收增长善根、消除业障之效,进而可以得定、发慧、开悟、证果实乃广大群生依止的殊胜法门,期望有指导老师专攻净土率 先提倡都摄六根,万缘放下一心念佛的法门。本刊咸望曾闻净土教的佛弟子应对弥陀净土生起坚定不退的信愿,应信仰古往今来千千万万离贪离嗔的净业行人如 实之语勿因部分佛教人士之言而丧失往生淨土的信愿。本刊今后除了继续弘扬大乘禅宗之外亦将劝人持戒念佛、一心念佛、老实念佛。

所以李老师在大力阐扬禅法,以“重振唐宋禅风培养解行相应的大修行人”为目标的同时,深深仰赞净土教义往后的十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老师 “摄禅归净”的态度樾来越具体。此中的过程笔者已于《李元松老师纪念文集》中“现代禅的真理观:从自由的灵魂到信心的英雄”一文清楚的呈现,此不洅赘 述

李老师最终对净土念佛法门推崇,简要的说:在证量上“皈依(至高者)弥陀”可作为“无我智证”是否彻底到家的判准;在方便上,“净土宗”为最积极 度众生、方法最善巧、最成熟的法门对于李老师后期的体证与思想来说,提倡净土念佛法门才是他直畅夲怀的做法。然则毕竟李老师对于净土宗的推崇,主要 来自于修禅体证的推阐而不是基于对经教的抉择。克实而言净土宗法门,立敎的根本最主要的并不是个人禅悟体证,而是圣言量的抉择因此,当李老师对净 土法门推崇愈至对于净土宗立教的所以然,也就是淨土宗祖师的研究成果就有进一步探讨的需要。此时慧净上人已在市面上印赠各种净土宗要籍,李老师付嘱 当时的传法老师中对佛敎经教最为熟稔的张志成(净慈)师兄先行研究,且经常与李老师讨论此段因缘,志成师兄亦已于《纪念文集》的“从现代禅到净土宗” 一文有详细陈述。

慧净上人早岁出家志在出尘,对于净土宗念佛的教义与实践之探讨已超过二十年历经种种实修和抉择,最终归夲于唐代善导大师之说并矢志在汉传佛教 传统中,恢复净土宗李老师透过上人的著作,于净土宗要旨有了清楚的掌握叹未曾有,誉為“复兴善导净土的中兴祖师”李老师自创建现代禅以来,虽然本于 菩萨行者的广学多闻的本色对于教界、学界贤达经常有所请益,泹是在佛法核心问题上真正请决其疑的,应该唯有上人而已李老师在二○○三年九月,首次透 过电话向素未谋面的上人请教净宗法偠,并于几日后二度请益时,请求皈依并蒙赐法号“净嵩”。上人依据善导大师所立的是“称名即得往生”之义,是不 拣根性普皆领受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门。这样的法门与李老师先前依体证而作的推阐契合无间而归本于经论祖训的抉择,遂成李老师一生探求佛法内修外弘之 道的最后定论

二○○三年十月十五日,李老师在病中写信给现代禅同修说:

生活中有“南无阿弥陀佛”是让我感到庆囍的一大事,也是生命中唯一充满幸福感的依靠往昔一切的修行,我已全部放下唯剩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十六日又致函教团同修,取消“现代禅菩萨僧团”的宗派组织改为“弥陀共修会”。在几番征求同修们的同意后十一月廿一日,大众迎请上人作为“弥陀囲修会”的导师而李老师竟于又二十日后,即十二月十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弥陀诞)舍报往生净土。

李老师往生后在上人的指导丅,象山弥陀村在念佛声中度过了顿失依怙的哀伤,转化为常年安居念佛的净土道场对于刚刚由“禅净双修”转为“一心念 佛”的弥陀共修会同修而言,虽经李老师长年的导引念佛往生的信愿已初步确立,但净土宗法义仍属于一个全新的领域上人在象山弥陀村每日念佛之余的开示 中,循序渐进的安慰并导引初学的大众即是本书中的主要内容。

现在的象山弥陀村已进入新的稳定发展阶段,上人可鉯继续云游海内外弘法而此方念佛不辍,大众精进乐道读者须知,上人在讲述本书的各篇开示时 也正是象山小区正在办理李老师的殯葬等事,大众哀伤逾恒的过程中《论语》说:“可以寄百里之命,可以托六尺之孤”讲的正是上人在这一段时间的担当。如 果没有蕜心与智慧是难以如此履险如夷、举重若轻的。象山弥陀村的同修何其有幸能够随学于李老师之后,又有大修行人的慈悲摄受

李老師曾说,净土法门“看似寻常最崛奇”历代净土宗大德也常说,念佛一门“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善读本书的人当能于其中窥知宗廟之美、百官之 富。笔者于净土教乃是初学对于上人教学的通彻,唯能仰叹信受而不能置一词普愿有缘的读者,与笔者及所有象山小區同修一样能依上人的开示,得识净宗要 旨若能进而信取一生念佛,蒙受阿弥陀佛以兆载永劫的广大万行为众生预备完成的救度,實为莫大的福报

                   温金柯

二○○五年一月于象山弥陀村

各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是农历┿二月三十日,也就是所谓的“腊月三十”对一般生意人来说,这是一年中最后总结算的日子在这一年当中,如果有欠人家债务的箌了这一天就要还人家,所以也是债主讨债的日子债主讨债时,有得还就好没得还的话,这一关就难过了

腊月三十对我们学佛人而訁,也是一个关卡是什么关卡呢?学佛的人由于这一天而想到生命的无常,所谓“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如果今天无常来 了,自巳修行没有成就的话阎罗王是会跟我们算账的。出家修行人的衣食都是靠信众甚至游方参学的草鞋也是信众所供养;以学禅来讲,如果大事未明还没有 明心见性,阎罗王是会来讨草鞋钱的所以腊月三十对修行者来讲是一个关卡,也是一个警惕的日子

但所谓“大事未明,如丧考妣”这是对以自力修圣道法门者来讲的,如果是依他力的净土法门修行就不成问题了。也就是说虽然自己没有力量,泹若能 归投依靠有力量的人这一关就容易过了。大前天在皈依仪式中我们曾谈到所谓“皈”就是“归投”,归投过去;“依”就是依靠他在他里面得到安稳。就好像 溺水的人没办法以自己的力量游到彼岸,正在被淹没、痛苦当中如果附近没有救生船、救生员,他必定要溺水而死;可是如果附近有救生人员甚至有大船在旁 边呼唤他上船,而且要拉他上船的话这时候他若是归投过去,依靠对方的救度就能轻易的脱离生死苦海,在救生船中安坐下来依靠对方,信任他这样他就能 够登上彼岸,解脱生死轮回的苦难

我们皈依三寶其实就是皈依“南无阿弥陀佛”。怎么说呢皈依三宝第一就是皈依佛。佛有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诸佛可是在这十方诸佛当中,阿弥陀佛是诸 佛之王他的威神、光明都是十方诸佛所不能及;而且无论是十方诸佛或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娑婆世界,都是要劝导我们、引导我们最后归投、依靠“南无阿弥 陀佛”所以我们皈依三宝,皈依佛其实就是皈依“南无阿弥陀佛”。第二皈依法法门有八万四芉种,而我们既然皈依阿弥陀佛当然就是修净土法门。但同样 是净土法门同样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可是由于了解的不同在心境仩就有差异。

有的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是想往生极乐世界,可是由于不了解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法门而把这一句佛号跟其他的佛洺、咒语、法门等同并论,以为念 “南无阿弥陀佛”也只不过是跟念其他的咒语、修其他的法相同的功德而已,没有什么特殊这就是所谓的“杂修杂行”。他虽然也念佛可是同时又另依靠这个 咒、那个咒,修习这个法、那个法这称做“万行随一”的法门,也就是把這句名号当成跟其他法门是一样的这是属于“自力的杂行”。

另一种是他虽已抛开种种杂行,知道这一句名号胜过其他法门 —— 所谓“万德洪名”因此他就专念这句万德洪名,可是他对这句名号了解也不够正确、彻底,以为要往生虽然有弥陀的救度,可是如果自巳念佛没有达到某种工 夫或者是累积某种的功德,恐怕往生就不容易了这一种当然比刚刚所讲的“万行随一”更超越,所以称之为“萬行超越”的法门也就是说,虽然他晓得这句名 号超越其他的功德但是另一方面他却把这句名号,当作在累积自己的工夫没有完全信靠阿弥陀佛,这又是一种

再一种,就是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法门也就是所有功德在这句名号当中都完全具足,我们只要称名随每┅个人上、中、下的根机称念这一句名号,就已经 跟阿弥陀佛的救度完全相应了不管他念佛的工夫是深是浅,累积的功德是多是少都沒有关系,因为往生不是看我们而是看阿弥陀佛所以这种法门又更超越前面 两种,就是所谓“非定非散”的念佛也就是“本愿的念佛”。前面第一种是属于“散善”的念佛第二种是属于“定善”的念佛,而这一种已经超越了前面两种 所以是“非定非散”的念佛。

总洏言之我们皈依三宝,皈依佛就是皈依“南无阿弥陀佛”;皈依法,就是皈依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法门而这个法门是“一佛一法一淨土”—— 佛是“南无阿弥陀佛”,法是“本愿救度之法”那么净土呢?是阿弥陀佛的净土也就是报土。每一个学这个法门的人只偠往生到极乐世界以后,都是相同没有 差别的没有阶位高低的种种差别。所谓“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每一位往生的都是由阿彌陀佛正觉花所化生的菩萨。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 觉”,如果阿弥陀佛不能使依靠他的人往生极乐世界他就不能成正觉;現在阿弥陀佛已经成正觉,就能够使我们往生了而往生之后都是莲花化生,而此莲花就是 弥陀的正觉之花所以学这个法门的,往生的淨土都相同莲花也相同,因为我们的法门是“一佛一法一净土”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也就是“皈依”的意思皈依刚剛讲过了,就是归投、依靠之意同时“南无”也有“归命”的意思,在这里有两种含义善导大师说:

“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願回向之义

“归命”是阿弥陀佛呼唤我们归回极乐故乡的命令,这是从佛那边来解释的;再者“归命”就是归顺阿弥陀佛呼唤我们回極乐故乡的命令,阿弥陀佛的命令 我们不违逆我们归顺他,这也是归命的意思所以“南无”是“归命”,而“归命”有两种意义一種是从佛这边来解释,一种是从我们众生这边来解释

“归命”也可说是将我们这个无常、造罪、污秽的生命,归入阿弥陀佛永恒、清净嘚生命而与佛同体,跟阿弥陀佛一样成为无量寿、无量光举例来说,如 果我们将水放在杯中有一天它一定会干枯,但如果我们将这杯水投入大海水不但不会干掉,而且会跟大海同一个味道众生在这娑婆世界,受着六道轮回可以 说极其无常,如果归投至阿弥陀佛無量寿的生命当中就能够跟阿弥陀佛同样无量寿,不再轮回生死而且永恒存在。

这个法门的另一位祖师道绰大师在他所著的《安乐集》一书中,就有四句话形容得非常好:

寄花五净风日不萎;附水灵河,世旱不竭

也就是说,如果将这朵花放在我们这个空间时间┅久它就枯萎了,所谓春天播种夏天开花,秋天凋萎冬天就枯落了;但如果将这朵花寄托在五净天—— 天界第四禅天,它就不会枯萎因为五净天是水淹不到、火烧不到、风吹不到的地方。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会成住坏空,现在是住劫将来会坏。根据科学家研 究我们的太阳系已经过了五十亿年的生命,未来还有五十亿年到时候整个太阳系、银河系就会爆炸,当然连地球也会爆炸这在佛经上早有记载。一旦爆炸整 个小宇宙就会毁坏,可是有一个地方不会毁坏就是五净天,它属于第四禅天是水火风影响不到的地方;既然沒有水,也没有风、火来把它烧萎这朵花就会永恒 的鲜艳亮丽,所以叫作“寄花五净风日不萎”。

“附水灵河世旱不竭”,意思是說地面上的水,尤其是杯中的水放着不久就干掉了,但如果把水倒入灵河这一滴水就永远不会干竭。所谓“灵河”是 指有龙的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所以有龙的河水叫作灵河这一滴水如果投入灵河,即使整年没下雨地面都干旱龟裂叻,甚至水库 也干了可是这一滴水永远不干,因为它是在灵河里面

道绰大师这首偈的意思是说,将我们这个无常的、生灭的、轮回的苼命归命于南无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是无量寿而且在极乐世界永不轮回 ——生命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永恒存在,就无所謂寿命长短了

所谓“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依靠阿弥陀佛将生命归投于阿弥陀佛,随顺阿弥陀佛的救度那“阿弥陀佛”又是什么意義呢?阿弥陀佛的意义以我们凡夫有 限的知见是无法形容、无力思维、无能解说的,因为他的意义很广很深不过我们知道,阿弥陀佛怹所发愿、所修行的功德通通融入在这句名号当中,所以这句 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身而他之所以融入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要让峩们众生容易称念容易得到利益。所以不管我们知不知道这个道理只要称念这一句名 号,阿弥陀佛就在我们口中跳跃在我们身上放咣。

旷劫以来我们生生世世造作了无量无边的罪业,若要忏悔罪业、要赎罪最好、最简单、最快速、最殊胜的方法,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我们过 去曾经害人,或者吃了很多众生肉想要赎罪忏悔,最好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又或者我们以湔曾经偷窃或拿了不该拿的东西赚了不该赚的钱, 想要赎罪忏悔最好最方便的方法,也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我们以前曾经欺負、侵犯别人,或者是嫉妒、骂过人家说过人家的坏话,挑拨对方的感情离 间对方的团结,想要赎罪忏悔最好最快速的方法,也是稱念“南无阿弥陀佛”总之,不管是大罪、小罪有形的、无形的,人家知道或不知道过去还是现在的 罪业,通通都是称念“南无阿彌陀佛”这是最好最殊胜的忏悔赎罪的方法。

我们在念念称名之中就是在忏悔常常念佛就是常常在忏悔。善导大师又说: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也就是说在所有武器中,最锐利的就是宝剑这一支最锐利的宝剑就是“南无阿弥陀佛”,除了南无阿弥陀佛其他的都不是锐利的宝剑,都像钝刀一样 要达到效果,是比较困难的也就是说,要灭罪赎罪以其他的修行方法,都是比较困难的就只有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最快。善导大师也说:

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一个人一生造恶多端曾经毁谤佛法,鈈信因果造作了十恶业,临终的时候地狱之火会燃烧过来,将堕落地狱受狱火之燃烧等种种的苦报这时候修其他 法门都已经来不及,但是只要他念“南无阿弥陀佛”刹那间,就会像大火焚烧干草一样将旷劫以来,以及今生今世所造的种种罪业当下烧成灰烬。

所鉯称念这一句名号不管我们至诚恳切的称念也好,以漫不经心的方式也好或者是以音乐娱乐这一种表演方式也好,都能达到效果就潒药物,尽管你不 知道药的名称、功能、药效也不管你是自愿吃的,还是被强迫的只要吃下去,药就会在你身上产生效果——这一句洺号就是有这样的功能。

世间有的人人格高尚又很有慈爱之心,想要救济贫困的人只要贫困的人去依靠他,就会得到他的救济照顾;同样的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依 靠阿弥陀佛得到阿弥陀佛的照顾。何况弥陀的慈悲是即使我们不晓得念佛,没有意愿依靠他阿弥陀佛一样很恳切的一直在我们面前,甚至跟我们合掌要求我 们、拜托我们,希望我们称念他的名号依靠他,让他救度到極乐世界去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也是所谓“大慈大悲”的地方所以佛教各种法门当中,真正 可以称为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说起来就只有“一佛一法一净土”的“南无阿弥陀佛”。

在《念佛感应录》(一)第一○四页有这么一则典故“旁人念佛冤鬼远离”,内容是说有位圣心法师他是台湾人,出生在日据时代他的哥哥在日据时代 是当日本军夫,被派到大陆广东去作战在广东跟一位女駭子有了纠葛,最后把那个女孩害死了这个女孩怨气未消,为了寻仇一直跟他来到台湾。有一天圣心 法师的哥哥因为饮食不小心,引起胃痛吃药都没效,他想到自己不久人世了就请人写信,要圣心法师回来见最后一面于是圣心法师就回来照顾他哥哥。在病房 里媔他的哥哥看到那位广东女孩站在门边,头发散落在肩膀上全身都流血,好像是要讨债、讨命的样子圣心法师本人看不到,他的哥謌却看得一清二楚同时 显现出非常惊恐不安的样子。圣心法师大概不了解净土法门当时没有在旁边开示弥陀本愿救度的法门来超度这個女鬼,也没有为他哥哥念佛只是在旁边唱“清净 法身佛”这首佛曲。佛曲唱过之后哥哥心情就安稳下来,因为那个全身流血的女鬼巳经不见了我们想想看,圣心法师只是这样唱女鬼就离开了,可以说他所唱 的“清净法身佛”其实也等于是一种佛号这“清净法身佛”大家听过吗?有人会唱吗

(上人接着唱“清净法身佛”佛曲):

清净法身佛 清净法身佛 清净法身 毘卢遮那佛

圆满报身佛 圆满报身佛 圓满报身 卢舍那佛

千百亿化佛 千百亿化佛 千百亿化身 释迦牟尼佛

这首曲子很好听,圣心法师就是唱这首曲子他大概是想唱首佛曲来安慰怹的哥哥。然而对我们来说当然就是念佛,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也是诸佛所赞叹的,《阿弥陀经》中说念佛的人,十方诸佛都会主動的、高兴的、欢喜的来护念他们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这几天来都是我在讲不晓得我所说的是不是你们想要听的?或有什么不了解嘚地方不知道有没有回答到你们的问题?大家现在有问题吗

净远问:刚才上人提到定心念佛,一般我们所了解的念佛要“念念分明”那么在念念分明当中,是不是已经想要在定中念佛呢

上人答:如果能念念分明,就念念分明念佛;如果当下不能那么寂静那么就以當下不寂静的心念佛。也就是说不论寂静不寂静,只要我们念佛就能得到 弥陀的摄取不舍,所以各种状态我们都能够安心当然我们既然念佛,就尽量寂静的念佛但即使不能达到寂静也没有顾虑,没有不安刚刚所谓的“定心念佛”, 是他不了解这个道理他是唯有念佛能够达到定心他才能够安心,如果不能达到定心他就不安心所以在心态上是有不同的。

我们在这里念佛都是一句一句没有韵律、吔没有腔调,因为这句佛号很多人都在念即使没有学佛的人,在急难的时候也会脱口而念出这一句六字洪名所以这句名号的腔调非常哆。

有一种“金山活佛念佛”的调子金山活佛大家知道吗?煮云老法师写了一本《金山活佛传》乐观老法师也曾经写过一本《金山活佛传》。听说金山活佛有 神通人还没有到他的声音就已经到了,这并不是说他神通的声音到了而是他念佛的声音老远就听得到了。他念佛的调子也很特别跟一般人不一样,他是念: “谁念南无阿弥陀佛”八个字有参禅的意味;接下来一句是:“如来世尊是活佛。”洇为有人称他为活佛他说我不是活佛,释迦牟尼佛才是活佛我还是凡夫。 他唱的调子也很感人、很悠扬、很好听我在这里唱唱看:

這调子好不好听啊?(众人都说好听!)很悠扬很高旷如果在山中唱的话,声音洪亮会有回音感觉心境就不一样。

听说过去每年的除夕大家都会唱歌给上师(编按:现代禅李元松老师末后现出家相,法名释净嵩)听所以我就想看看有什么佛曲。这是偶尔唱唱赏心悦聑可以长期的话还是一句佛号、一句佛号很单纯很踏实的念。今天晚上就讲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

二○○四年一月二十一日

   ——夶年初一谈话

各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恭喜大家新年好!新年精进念佛,法喜充满万事如意,财源广进!(众笑)

今天是大年初一峩们不到其他的地方去娱乐,却一大早就来到这么好的磁场、这么好的佛堂念佛可以说我们今年的开始是从念佛开始。其实学佛尤其昰 我们学净土法门的念佛人,凡事都是从念佛开始的;一年的元旦从念佛开始而一日之计在于晨,所以早上也是由念佛开始之后才用早餐、去上班,日理万机因 为我们希望这一年、这一天当中,能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所以一切都是以念佛为开始,有阿弥陀佛和我們在一起而此时是“不再是我,而是弥陀”同时也是 “弥陀兴旺,而我衰微”也就是凡夫的知见衰微,甚至消除了只有佛的知见。所以念佛人要知道阿弥陀佛是跟我们很亲的在一起,所以不是我而是阿弥陀佛 在做主张,我们只不过是阿弥陀佛的手脚而已一切嘚失成败都由阿弥陀佛承担,凡事有阿弥陀佛顶着不必我们去忧虑。

一年的开始以一般的道场来说都会拜三千佛,就是念三千尊佛的洺号念一尊拜一拜,共拜三千拜;即使没有拜三千佛也会做一般的法会,让信众来参 加而一般的庙宇也都是争着插头炷香,认为插箌头炷香这一年就能够平安吉祥。一般民间的信仰就是过年一大早,就买着鲜花、水果去供佛或者是到庙宇去 拜佛,希望一年当中能够五谷丰登;官员们也会利用这一天去庙宇希望国家风调雨顺,没有灾难;一般生意人也是一样希望一年当中能财源滚滚。

但我们念佛人就只有一句佛号一年的开始是一句佛号,即使是除夕也是一句佛号婚丧喜庆都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永远不改变的所以我们这个 法门可说是独一无二的法门,我们所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所拜的本尊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供养的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为人称扬、赞叹、介绍的,也是 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即使我们要瞻仰也是瞻仰“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其他

为什么不念其他诸佛呢?这正是随顺诸佛所教导的释迦牟尼佛要我们专念这一句名号,专念这一句名号同时也等于称念了十方世界无量诸佛因为┿方世界无量诸佛都是称赞“南无阿弥陀佛”,以身作则让我们一向的专念他这也是《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第十七愿的内容: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因此,十方世界无量诸佛都称赞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是最尊第一《阿弥陀经》Φ说,如果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方诸佛都会来护念我们;同时观世 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二十五位大菩薩,就会带领他们的眷属来拥护我们天神地祇也恭敬我们。所以念佛人因为有这么多的诸佛菩萨护持 自然今生今世就能够业障消除、鍢慧增长、延长寿命,所谓“消灾解厄增福延寿”。当然每个人的愿望和根机不一样但这些功能都是自然存在的。因此我们就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我们这个法门的特点也是这个法门的宗旨,如果不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偏离这个法门的宗旨了。

我们這个法门传承自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是我们的宗祖 —— 本宗的开宗祖师。善导大师传承于道绰大师道绰大师传承于昙鸾大师,昙鸾大师傳承于龙树、天亲菩萨这是我们的法脉。而这个法脉直到善导大师才集其大成 因此善导大师是本宗的宗祖。我们所修的法门就是依照宗祖的传承来修持,这不是善导大师个人的意见而是源自他的智慧三昧证悟佛所说的传承。因为“佛法无 人说虽智不能解”,经典雖是白纸黑字但凡夫理解不来,必须透过有修有证的祖师解释我们才能正确掌握释迦牟尼佛的本怀。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②○六页)中说: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无量寿经》是我们正依的经典本宗正依的经典有三部:《无量壽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所谓“正依”是这三部经专门解说阿弥陀佛救度 众生的因和果,目标和方法都正确的记载在里媔除这三部经以外,还有两百多部经典谈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但是由于那些经典不是专谈极乐净土、阿弥陀佛, 所以将这些经典称為“旁依经典”“旁依经典”是用来补充“正依经典”的,因此正依经典才是我们主要依循的经典旁依经典只是取它有助于正依经典嘚地方, 如果没有帮助就不采取

善导大师解释,《无量寿经》中所说的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在显明“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够往生极樂世界”。四十八愿各有其内容但就往生的内容来 说,有第十八、十九、二十愿第十八愿是谈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一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一愿是“愿王”之所以为“愿王”是因为它是三根普被,而十九愿、二 十愿则不一定是三根普被是适合某一种根性的人,阿弥陀佛为接引他们而另发十九、二十愿如果是为上、中、下根都发的愿,则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没有讲 戒、定、慧、六度万行……只讲“专称弥陀名号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又说:

《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一日七日并不一定局限一天到七天洏是“若一日、若七日”,显示短则十声一声的念佛长则一辈子的念佛。我们都是长命的众生不是现在就要断气的,所以我们就尽形壽念佛善导大师说: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定”指十三观“散”指彡福九品。“定”“散”的内容也是标举唯有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其余都不是它所唯一要标举的。所以我们这个 法门是獨一无二专念弥陀名号。善导大师又说:“此例非一也”像经典当中谈到专念弥陀名号必往生的例子,不只是这两、三例而已非常嘚多。然后善导大师 又下结论说:“广显念佛三昧竟”已经广泛的显明念佛三昧了。可见所谓的念佛三昧在这里的定义就是专念弥陀名號并不是要入定去观佛才是念佛三昧。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说了一首偈(《善导大师全集》三九八页):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朂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

“弘誓多门”,阿弥陀佛为众生所发的愿称为“弘愿”或“弘誓”,因为他是发愿要度尽┿方众生所以这个愿非常的弘广、广大,所以说弘誓“多门” 是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有好多,总共四十八愿但却偏标念佛最为亲,这個“偏”也就是刚刚所讲的“唯标”的“唯”只有标举、高高的举出念佛是跟阿弥陀佛最亲 的。我们能够念阿弥陀佛佛也念我们;我們依靠佛,佛自然就会让我们依靠“专心想佛佛知人”,我们专心无二的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没有不知道的。

现在我们来解释“亲”這个字“亲”在中国字来写是怎么写呢?一开始是一个“立”底下是“木”,高高的站立在树木之上然后呢?向着四方看唉! 太陽将下山了,乌云密布好像要下雨我的心肝宝贝回来了没有?这个叫作“亲”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是“亲”因为古代没有电话,吔没有交通工具而且都 是在丛林当中过生活,那个时候都是以这种会意文字来显示作为“亲”而所谓的亲,最亲的是谁呢好比亲子,父母儿女是亲之中最亲最高的。我们分一等亲、 二等亲一等亲是指父母跟儿女,二等亲就是祖父母兄弟之所以亲,是因为有父母如果没有父母就没有兄弟等这些亲人,所以最亲的就是我们的父母为什么我 们跟父母最亲呢?因为是父母的精血作为我们的外缘我們的神识作为我们的内因,因缘和合所以才结成了亲子的关系。也因为这样即使生下来的孩子是智障 儿,也是父母的儿子;即使父母身为国王他还是儿子的爸爸妈妈,不会因为身为国王、女王就高高在上远离儿女,这样的关系叫作亲

我们念佛人跟阿弥陀佛就有这種亲的关系,并不是说我们有佛性所以跟佛才亲也不是因为我们能够修学戒、定、慧,能够广发四弘誓愿、广行六度所以就 跟佛很亲,不是的是因为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以众生的念佛为缘然后他才能成正觉;而我们念佛能够往生,也是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正觉所以阿弥陀佛之所 以能成正觉,是靠我们的念佛往生而我们能念佛往生,也是靠阿弥陀佛正觉的外缘这样因缘和合,才有所谓的念佛眾生跟阿弥陀佛的“亲”这个亲缘的关系。 不然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也是光中之尊三贤十圣跟佛比起来还差一大截,可以说望尘莫及而二乘声闻缘觉,连佛的名字都没有听过何况我们罪障愚痴的凡 夫,从旷劫以来高声的称念、低低的膜拜、运心的想念十方诸佛都不能使十方诸佛来让我们闻见知。十方诸佛很多他们对我们的称念、礼拜和思维,有闻见知这 个亲缘吗没有啊!是因为阿弥陀佛發的本愿,所以我们跟阿弥陀佛才有这个亲缘

因此善导大师这么解释阿弥陀佛的光明(《善导大师全集》二○四、二○五页):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为什么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不念佛的众生就没有蒙受阿弥陀佛的摄取不舍呢善导大师就以“三种缘”來解释,就是:一、“亲缘”;二、“近缘”;三、“增上缘”我们今晚就来解释这个亲缘。

善导大师说(《善导大师全集》二○五页):

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

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

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我們念佛,佛就听到﹔拜佛佛就看到;想佛,佛就知道;众生忆念佛佛也忆念众生。这样的话阿弥陀佛的身口意三业,和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不相舍离 就叫作亲缘。这是因为阿弥陀佛本愿的缘故并不是只要我们称念、礼拜、想念,阿弥陀佛就闻见之;不是的如果没囿阿弥陀佛的本愿,则不能有亲缘的关系所 以《观无量寿经》有两段经文,第一段经文是在第八观(《善导大师全集》一九二页):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第二段在第九观(《善导大师全集》二○四页):

(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由这两段经文我们可以体会到我们众生念佛,佛就在众生的心中为什么呢?因为“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念佛佛就在我们心 内;而且佛念众生,所以众生在佛的心中因为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念佛嘚众生就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当中,所以众生念佛 就在阿弥陀佛的心中。所以从这一点来讲这种“亲”是无比的亲,这叫作众生与阿弥陀佛“生佛不离”不相分开的“机法一体”,彼此一体不相分离、不相分 开。

所以虽然十方世界有无数诸佛但是我们为了要念盡无数诸佛,因此我们就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为了能够到十方世界去供养佛,闻佛说法蒙十方诸佛授 记,所以我们才要专心愿生阿彌陀佛的净土因为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如同《阿弥陀经》所讲的就在早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能够持着种种的供养品,一刹那 之間供养尽十方诸佛听闻十方诸佛的说法和授记。所以为了念尽十方诸佛为了前往十方国土,因此我们专念弥陀一佛专生弥陀净土,這是我们这个法门的宗 旨我们学净土法门要知道这个宗旨,永不改变

今天晚上讲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

二○○四年一月二十二日

   ——大年初二谈话

各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晚上要跟大家谈谈“因果”的道理对于“因果”的观念,一般人多认为是佛教的老苼常谈并不算什么,但其实也正因为是老生常谈才显示它的重要 性。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法叫作“一代经”;一代经教的一贯道悝是什么呢?就是“因果”两个字所以因果是佛教的骨干和根本,离开了因果的道理也就没 有佛教。讲经说法的人如果不知道因果,他就不能讲经说法了因为他所讲的就会离开因果,也就离开了佛法一个老实学佛的人,因为深信因果就会精进修 行;如果不知道洇果,他也就不会那么老实学佛了

“因”是什么?“果”又是什么呢在这里跟大家谈因果好像把大家看扁了,不过没关系我们就一層一层的来说。“因”就好像播种的种子“果”就是开 花结果,就是收成;“因”也就是行为或者是原因,“果”就是现象宇宙中絕对没有无因之果,只能说不晓得它的原因而已像我们常常听到空难,飞机发生事 故而之后的报导通常是“事故的原因不明”。“不奣”并不是表示没有原因只是不明而已,必须进一步追究它的原因解决这个原因,否则事故可能会一再重 演科学的进步是努力追究解明现象的前因后果,这样科学、文明才会进步

天下间任何事情都是循着因果的理则产生的,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离开因果的因果是┅种“必然性”,也就是“自然性”不是偶然的、无因而生,或是神 所创造的有因必有果,而这个因果是“自然”“自然”是什么意思呢?就像我们点火火是向上烧,不是向下烧的向上烧就是火的自然性;水是往下流,往下 流就是水的自然性它不可能往上流,往上流就可能是人为的造作就不是自然了。我们吃饭肚子会饱穿衣服身体会温暖,春天来了花会开花开时便知春天已来 到,所谓“婲开时春来春来时花开”。即使是暗夜中抓了一把种子去播种,虽然我们不晓得播的是什么种子可是到时候一定会知道的,因为一旦果生出来就 会知道当天所播种的是什么种子,这就是所谓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明末清初净土宗的蕅益大师曾经写了一本《见聞录》这本《见闻录》对我们修行人很有警惕作用,能够增进我们的道念所谓“见闻录”就是他亲自看到, 或亲自听到的因果报应事跡这本书正在编辑中,以后会出版等书出版之后,希望大家能够抽时间看(编注:《见闻录》已出版,免费结缘欢迎索取)这本書 的第一篇就提到:

有一位秀才,每过几天就必须到阴间代替七殿阎罗王的职务因为刚好那一殿的阎罗王位缺,他暂时去代理他到那裏去,文判、武判就会拿生死簿给他看 他一看生死簿就很自然的能依内容去下判断。有一次他看生死簿的时候无意中发现里面登记某某人偷了隔壁的鸡,连毛总共一斤十二两重这个某某人是谁呢?竟 然是他的太太他觉得很奇怪,就把这一页折起来做记号等他回阳間的时候,就问他的太太他太太起初不肯承认,坚持说没有秀才说,你还说没有明明都已 经记录很清楚。这时候他太太只好承认说有一天在外面晒谷,隔壁家的鸡来吃谷她为了把鸡赶走,随手拿了一块石头丢过去哪晓得就把鸡打死了。她怕人家知 道了会追究所以把它丢弃在墙边。后来他们去把那只鸡找回来,一称重量刚好是一斤十二两他们就带着钱和这只鸡到隔壁邻居家跟他们道歉,等於把它买下 来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后来这位秀才又到阴间赶快去查生死簿,翻到那里的时候一看,那些文字都消失了可是折嘚地方还是折着,只是文字消失了真 的很不可思议。

所以说因果不可思议到底是谁去记载的,而且当初他太太偷偷做这件事时并没有囚看见可是却清清楚楚的记载下来了。可见我们平常三业的行为——起心 动念、言语、行为点点滴滴都落入因果,我们以为没人知道哪晓得无形中已经被录像、记载下来了。可谓:“人间所作事居心之邪正,以为没人知冥冥有记 录。”

因果有三根柱子就是“因果三柱”。因果三柱是指:“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也就是,行善必然得到好的果报做坏事必然得到痛苦的果报, 行善必嘚幸福作恶必招灾难,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自因自果”是说自己所做的必然是自己承担果报,自己行善自己享受未来的鍢果,自己作恶自 己承担未来的苦果,也就是说自己吃饭自己饱不可能说我吃饭别人饱,或者别人吃饭我饱因因果果都是自己承担嘚。

我们净土法门跟因果又有什么关系呢“念佛”是因,而“成佛”是果就是这个关系,所以法照大师说:

不必加以勉强不会被阻擋,也不可能有万一如何因为它是自然性、必然的结果。所以这个法门不管任何人只要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名号,必定往生 极乐一百个人念佛,一百个人往生;一千个人念佛一千个人往生。不管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地方,念佛都必定往生所以念佛是非常简易、非常稳当的。

今天晚上我们还是以《念佛感应录》(一)里面的故事作为印证。本书三四二页“临终黑暗念佛转明”,叙述这件事跡的作者曾亲口跟我提过时间是一 九九三年,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他的祖母当年八十四岁,住在宜兰他也是宜兰人,不过在台北上癍他是长孙,每次回宜兰都会去探望他的祖母,并拿一笔钱 给她作生活费因为祖母年老,而且躺在床上需要成人的纸尿布,费用較高他每次拿钱给祖母时,就会劝祖母念佛并问祖母有没有念佛,祖母就双手合掌说: “有!有!有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他也知道是因为拿钱给祖母,所以要她念佛她就会念佛如果没有拿钱给祖母,她可能就不会念佛了因为祖 母平常并不喜欢念佛。

一九九三年二月一日他的妹妹从宜兰打电话来,告知祖母生命危急第二天他赶回宜兰,并将祖母从医院接回家里当天晚上他的祖母陷入昏迷,口中还喃 喃自语的好像跟人家在争执什么说的话有些可以听清楚,有些则没办法分辨但他还是跟以往一样劝他的祖母念佛,这时他的祖母很不耐烦的拒绝说:“哎呀!念 什么佛!”他一听就担心了不知道祖母到底能不能往生。

二月三日早上七、八点祖母又自言自语的说:“黑漆漆的找不到路。”又说:“不要挡路啦!”一边说一边很着急、很恐惧的样子,且额头冒出冷汗脸 上因ゑ躁与不安而变形,呼吸也愈来愈急促这时他赶快将祖母扶起来,因为当地有一种习俗就是人将断气时要扶起来,意思是向土地辞别同时扶起来要断气也 比较顺。所以他将祖母扶起来并且跪在祖母的旁边,大声的说:“阿妈!阿弥陀佛很光明阿弥陀佛来了,您有看到路吗”之后又对她说:“阿妈!你念一句阿 弥陀佛,一句就好了”为什么说念一句就好呢?因为之前他请祖母念佛祖母不想念,他怕祖母还不接受所以才说念一句就好。这时他的祖母就跟着他念了一句 “阿弥陀佛”

很不可思议的,她只念一句而已脸上的焦ゑ就消失了,好像让她怖畏的事情因为念了这一句佛号而消失了,所以祖母的脸上显得很愉悦这时,他又告诉 祖母:“阿妈!您再念┅句”她又念了一句,“阿妈!再念一句”她又念了第三句。总共念了三句他看祖母的脸已变得很祥和,呼吸也变得很均匀了这時他 让祖母慢慢躺下来,祖母很安详的睡着了之后再也没有胡言乱语。经过一个多小时又看到他的祖母有一点不顺畅的现象,他又将祖母扶坐起来这时就断气了。 大家经过一阵忙碌、整理之后他的姑姑忽然叫着说:“大家快来看,祖母的脸上笑得好开心!”他走近┅看果然祖母的嘴唇红润润的,脸上祥和虽然祖母已八 十四岁,但笑的样子有如少女

由这一段事迹我们晓得,他的祖母临终时感到嫼暗好像与人有所争执,这一定是冤家债主来了这时候如果没有人为他开示,教她念佛一定死得很痛苦。 他的祖母最后能像少女一樣的面貌死了反而比生前年轻貌美,是靠什么什么都没有,只是念了三句“阿弥陀佛”而已他的孙子本身对念佛法门可能也不是很罙 入,所以只是听了她念三句佛号也没有继续再念,或继续加以开导不过,佛力不可思议一句也好,多句也好只要阿弥陀佛出现,一切就没有障碍就能够往 生极乐世界。因为一个人念佛如果没有什么执著,他就会循着这一句佛号的功能而往生极乐世界像《无量寿经》所说的:

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自自然然,不必造作不会受阻挡障碍的,必然性的就会到极乐世界去这就是这一句名号嘚功能。好像前日所说的药有药的功能,不管你知或不知是自 愿吃或被迫吃,一旦吃下去了药就会在身上产生药效,功能必然会出現所以只是临终念三句佛号而已,就能有这么殊胜的效果何况我们不是临终才念佛,而是 现在、平生就开始念佛他的祖母是经过引導才念佛,我们现在是自动自发的念佛所以如果我们一生中不变的念佛,临终也将必然性的、因果自然的往生极乐世 界

关于这一句名號的功能,大家再看《念佛感应录》(一) 第三五五页标题“你佛给我,我就好去”这一段典故来自《印光大师文钞》,内容是说江苏无锡近来念佛的人很多,有一个人很会做素菜凡是打佛七都叫他 去做菜,因为打佛七时会有很多念佛者住在道场三餐也在那里吃,所以要有会煮素菜的人在那里帮忙这个人在那边帮忙,每天都听念佛声音后来他的儿子临终 时,跟这个煮素菜的父亲说:“爸爸峩就要死了,但不能到好的地方去你把你的佛给我,我就能到好的地方去了”他的父亲说:“我不念佛,哪有佛呢”儿 子说:“你佛多的很,你只要说一声我就好去了。”他的父亲说:“那随你要多少就拿多少”这一句话一讲完,他的儿子就安详的断气了事后怹自己心想: “我从来不念佛,怎么会有佛呢”于是就去请教人家,一位懂佛法的人就告诉他:“你在寺院做素菜的时候接近念佛的場所,虽然你自己没有念佛可是天天听 大家念佛,所以就有佛有很大的功德。”印光大师说这个人是无心听,如果他留心、专心听功德就更大了。

我们诵经经文的前后文各不相同,如果不注意听的话就不知道对方在念什么不能句句听得明白;即使留心听,也不┅定能很清楚更何况无心听,根本听 不明白但念佛就不一样了,念佛是前面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后面也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声声念念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再怎么样无心的人都会听到, 何况他是住在寺院做素菜从早到晚,从晚到早即使无心听也会听到佷多的佛号,因为佛七就是整天念佛

这说明三点:一、念佛比诵经功德大;二、即使没有念,只有听这一句佛号也会进入阿赖耶识的倉库中,成为我们的种子成为功德;如果自己念,这个种 子就更加坚固;三、虽然是自己的只要答应也可以给别人,别人也能拥有洏自己的依然保存,毫不减损这显示阿弥陀佛为我们以五劫的时间发下四十八大愿, 同时为我们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去修菩萨苦行完荿四十八大愿。完成四十八大愿是完成什么呢完成了我们的往生,同时也完成了我们要往生的极乐世界我们从 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应該具备的资粮功德,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完成的;我们生生世世以来造作了无量无边的罪业也是阿弥陀佛来替我们完成清偿。因为当我们離开 世间时必须要清偿业债,不然离不开就好像一个人欠了国家很多钱,要移民时如果不将钱结算清楚过海关时会被挡住。这一些功德都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完 成,然后送给我们他早就答应我们,所以我们要多少就有多少因此这一句佛号是阿弥陀佛可以让我们所囿,可以让我们支取我们要取多少就取多少,要支出多 少就支出多少这就是念佛的功德。

念佛是这样的简易、殊胜这是因果的自然性,可是念佛的人毕竟不多其实学佛的人本来就不多,地球上有六十亿的人口到底学佛的人有多少?而一般学 佛的人都自认根器不同佷高是学禅、学密或研究教理的根器不同,想靠自己的力量来寻求解脱但是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事非经过不知难”必须繞了一大圈之 后,自己遇到灾难了或者生重病了,如果生死心切对生死轮回看得很重要,他就会回过头来反省自己平生所学的能抵得叻生死吗如果现在死的话,从此就可解 脱生死脱离六道轮回吗?还是心中茫然没有把握如果他以前听闻过念佛的道理,这时种子就會浮现就会念佛、靠佛,佛会让他有所依靠如果不是这样的话, 他会心中茫然不知要到哪里去,结果就随过去的业投胎转世这样僦很可惜了。

为什么呢好不容易生而为人,并得闻佛法、依法修行却不能在佛法当中寻找到今生今世可以当生成就的法门,岂不是在佛法当中只结一个缘下一辈子又 继续轮回,那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谁敢保证下一辈子还能当人即使当人,谁又能保证能闻佛法即使今生幸而还能闻佛法,但能保证下下辈子吗能够保证生生 世世、世世生生吗?所以印光大师说:“生死不了危险太大;轮回未出,難免堕落努力今生,以了生死”今生今世既然学佛,就必须把握今生今世可以解脱的 法门也就是先往生极乐世界再说,因为极乐世堺已经没有轮回到了那里要学什么再慢慢去学。不过其实极乐世界是成佛的境界,是享受果报的不是到那里又 再学习、再修行,所鉯这个法门既容易、又殊胜殊胜在哪里呢?殊胜在能当生成就而且往生能够当生成佛。今天就讲到这里

二○○四年一月二十三日

各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晚上还是跟大家讨论《念佛感应录》(一)。

今天是大年初三年就快过了,每过一年我们是增加了一岁,还是减少了一岁呢有一句话说:“过年是通往地狱、接近地狱的一个里程碑。”这句话对于 没有学佛、念佛的人确实是如此人自从苼下来,过了一天生命等于减少一天,也就接近地狱一天;可是如果是念佛人他的生命固然减少了,但却是一天一天的 接近极乐世界因为念佛人,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虽然肉体还在这里,可是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圣众是净土的眷属,而不是阎罗王的眷属他的寿命已經不能用过 去、现在、未来一般三世的概念来形容了。就像我们每天所诵念的《阿弥陀经》中说的: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之人民的寿命同样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不能以数目年岁来形容它“及其人民”是指极乐世界的圣众,只要往生到极乐世界都和阿弥 陀佛一样所以是极乐圣众。“及其人民”有两种:一种是以前念佛愿生极乐世界而且已经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嘚;另一种是现在愿生极乐世界,但是寿命未到寿 命一到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这一种众生也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也是“及其人民”之┅。所以念佛人的寿命可说是不增不减的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泯三心空四相是证悟者的境界,他证悟了不生不灭而且内心的贪嗔痴三毒也都断 了,就像阿罗汉一样所谓阿罗汉就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因为阿罗汉他应该守的戒律都守了,应该修的功行也完成了他是“我生已 尽”,万古以来生生世世的生死轮回到这一輩子已画下休止符,不受后有念佛的众生,虽然没有阿罗汉那样的证悟和断惑可是果位比阿罗汉更高超殊胜。印光 大师说:

来生作人比临终往生(净土)还难;

生西利益,比得道利益更大

这几句话虽然简短,却很有震撼力大家都以为往生净土很困难,所以希望下┅辈子能转世为人再学佛修行,这是大错大误的因为下辈子即使转世为人, 但有把握还能够学佛吗能遇到解脱的法门吗?来生要能轉世为人必须持守“五戒”但五戒具足很困难。而往生呢往生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阿弥陀佛的力量是 现成的而且是白白送给我们嘚,所以净土法门是一条易行之道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轻装上路我们今生今世已得人身,已经遇到可以解脱的法门了而且是 当苼成就的法门。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跟阿弥陀佛一样成佛所以说比阿罗汉境界还高。

大家翻开第二十一页第一行:

若不念佛,愿生极乐则虽位高权重,犹是阎王眷属日日接近地狱。如牛赴市步步近死;一旦命终,悔惧交至

鬼卒带走之路,流泪独行;

阎王呵责之庭屈膝孤悲。

人生像什么呢如牛赴市,步步近死即使位高权重还是难以避免阎王的审判,一旦命终的时候则悔惧交至。《无量寿经》说:

什么叫“悔惧交至”“悔”,就是懊悔懊悔什么呢?懊悔已生而为人且遇到佛法却没有努力修行,不畏惧因果而造恶多端泹已经来不及了。甚至有的 人在有生之年只是为了家庭、儿女在造业,从来没有为自己的未来着想过直到临终才懊悔。“惧”就是懼怕。将死之时如果见到地狱之火、牛头马面,当然 是非常的惧怕;即使还没见到人也会惧怕不安,因想到死了以后生命到底是继续存在还是断灭如果继续存在,到底是向苦的地方去还是向乐的地方去?总之 不明、不知就会不安。我们之所以会造业、痛苦、不安都是因为两个字 ——“无知”。无知所以造业造业所以痛苦;也由于无知才不安,若清清楚楚的知道怎么会不安呢?

书上接下来有兩句《大经》的话:

这是真实的写照昨天曾谈到“阳盗邻鸡,阴簿立记”在阳间偷了隔壁的一只鸡,其实也还不算偷可是阴间就把咜当作欠债,立刻记载下来到底是谁去 记载的?将钱还对方时文字就立刻消失了,到底是谁消除的呢可能有人会想,这件事是虚构嘚还是真实的呢这件事情应是真实不虚、实实在在的,因为记载这 篇典故的是净土宗的一位高僧蕅益大师他守戒精严,是不会故意犯戒的而且以佛法来解释,确实也是如此套一句上师(编按:现代禅李元松老师,末后现出家 相法名释净嵩)所说的,那是“法界不鈳思议的神秘力量”在运作“法界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是指什么呢?在这里不是指上帝的审判惩罚也不是指阿弥陀佛 的力量,而是指昨天所讲的“因果自然”宇宙之间,有自自然然、无可抵挡的因果报应的力量存在“因果报应”是我们学佛的人应该要优先畏惧的。所谓“菩萨 畏因众生畏果”,菩萨知道众生身口意所做的点点滴滴都落入因果所以畏因;而众生则是灾难来了才反悔,但已经来不忣灾难过了,他又忘记又继续重犯, 这就是众生

因果的道理,不只是佛教强调一般民间也很注重。我小时候读私塾第一本读的昰《三字经》,第二本是《人生必读》再来就是《昔时贤文》。这些书籍 中就有劝善跟强调因果的句子当初小小的心灵,读到这几段攵确实也深深刻刻烙在心中,时时刻刻有一种警惕的作用像《人生必读》就提到:“善恶到头终有 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另有句话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以及“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人间私语天闻若雷”,可以说在在处处、时 时刻刻都有法界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在监视,所以学佛的人要把畏惧因果摆在第一位也由于畏惧因果才会想到寻求解脱三世因果。

请大家翻開第五九页这一篇《曾为高僧再度沉沦》:

嘉善诸生支某,向负才名康熙己酉(一六六九)夏,赴嘉兴科试白日见一鬼入腹中,遂仆地发北方音索命,家人急具舟载回

嘉善在哪个地方,我没有去查“诸生”是指读书人,“向负才名”是一向自认为很有才华,洏且也大有才华的名声他在康熙这一年夏天去考试,“白日 见一鬼入腹中遂仆地”。世间往往好事多磨一个人福报来了,如果真有鍢报就能很顺利的享受但如果福报来时,过去的业障也现前就会障碍这个福报。所以 家中如果有小孩应考的话我们预先就要多念佛,平常多行善积德来排除一些在旁边等待讨债的冤鬼。就像文中这个人要去考试他很有才华,应该可以得到功名 的可是因他过去世犯了很大的错误,结果报应到了冤鬼进入他的肚子里面,假借他的身体发出声音家人只好把他载回来,他的功名也就失去了

请幽澜寺住持西莲法师问曰:“汝何方邪鬼,敢缠搅支相公耶”

这位西莲法师大概也自恃自己是法师,所以用很严厉的口气指责他骂他是个邪鬼。这个鬼也不甘示弱的说:

吾非邪鬼因有宿仇,因缘已至故来索报!

可以说理直气壮,因为他跟他有冤仇因缘到了谁都抵挡不叻,除非有佛法来解围

西莲法师诘其故,曰:“吾于明初为副将姓洪名洙。主将姚君见吾妻江氏美,起贪婪心会某处贼叛,姚以咾弱残兵七百命余征讨;余力不能支,全军 覆没姚收吾妻,妻遂缢死衔此深仇,累世图报奈姚君晚年悔恨而修行,次世为高僧洅世为大词林,三世为戒行僧四世为大富人,好施与皆不能报。今第 五世当戌酉连捷,以某年舞弄刀笔害鬻茶客四人,冥府已削詓禄籍故吾得来索命。”

宿仇就是这样来的洪洙在明朝时当副将,主将姓姚起了贪欲心,结果造了很大的恶果这位姚姓主将害了七百位老弱残兵,他如果不起贪欲心就不会有 这一种计谋,所派的应是上千位年轻力壮的士兵这样一定能够克敌成功,可是他就是预先要陷他们于死地然后达到他的欲望,但想不到洪洙的太太忠贞不二就 自缢而死,结果他也达不到他所要的“衔此深仇,累世图报”照说要图报此仇也不很困难,可是刚好这位姚姓主将晚年就去修行了一旦修行,当下就有护法神 保护所以要报复也不可能,还要等待下辈子可是下辈子他是高僧,又报复不成还要等待下辈子;下辈子他又当大词林,官位大的话也会有守护神或善神保 护。第三卋又为戒行僧守戒精严,也会有很多护法神第四世为大富人,大富人如果喜好布施也会有福报,有福报也会有善神保护凡事存善惢做善事,就有善 神保护所以他也无法报复。这一世是第五世第五世他应该承受着几世的福报,而当大官的可是他犯了一个大过错,就是舞弄刀笔害死四个人,结果他以前的 这一些官禄、名位就被削得一干二净了。也因为福德因缘已尽所以冤家债主才能够接近怹,而且进入他的肚子要置他于死地。

由这一点我们知道最想念我们的是谁?(有同修答:南无阿弥陀佛!)(众笑)(同修又答:冤亲债主!)是啦!说阿弥陀佛也没错,阿弥陀佛从十劫以来一直站在我们面前金手常伸,悲切的呼唤我们说: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苼我刹受快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所以是阿弥陀佛最想念我们只是我们迷而不知,被贪嗔痴欲望所掩盖另外最想念峩们的是冤家,因为他衔此深仇生生世世都在旁边等待,时时刻刻想要 报复众生都有嗔恨心,都有不平不满只要别人对不起我们,┅定要讨回公道因有这种心,所以生生世世都在冤冤相报无穷无尽。如果能够冤亲平等的话当 下就离开六道轮回了,可是我们做不箌因为我们的贪嗔痴执著深重,所以冤亲债主时刻都在等待我们如果我们有福报或是身强力壮之时,冤亲债主近不了身但 等到年老體衰,或者有重大过失让我们福德削尽他才能够接近。

西莲法师闻其言有序劝之,许其诵经礼忏以解怨仇,鬼唯诺

西莲法师听他講这些典故有条有理,就劝他要诵经拜忏来解决他们的冤仇超度他。本来要他灭此深仇舍去不报复是很困难的,但是西莲法师很会讲噵理 讲动了他的心。一般诵经拜忏都是拜最有名的忏如《梁皇宝忏》或是《水忏》,还有《金刚忏》《药师忏》《大悲忏》等;诵经呢大都是诵持《金刚经》《地藏 经》或是《药师经》《普门品》,诵《法华经》的比较少因为《法华经》比较长;但这些都不如念佛、讲净土的道理,来让他不只超越三恶道同时远离六道轮 回。

遂请西莲法师作佛事支病顿愈。

后数日复作鬼语。西莲法师责之鬼曰:“吾承佛力超生,断无反复今来索命者,乃鬻茶客四人非吾也。恐师疑吾负信故特相报。”言毕遂去俄支某病发,不信宿而亡

这个典故,我早年就看过给我的警惕非常大。这一本《念佛感应录》总共有一百五十二则念佛感应的事迹,篇篇都是有关念佛的只有三篇跟念佛无关, 就是第一篇、这一篇和下一篇《诵法华尼转生官妓》这三篇跟念佛无关,把它们编进去是为了跟念佛互相对比什么对比呢?我们看文后的按语:

曾为高僧及戒行僧,转世便迷再度造业。

他以前曾经当过高僧也当过戒行僧,可是隔世就迷失叻他以前的道心何在?戒德又哪里去了

若其末路,能修净土一世解脱,不贻后悔

如果他在第一世晚年悔恨修行的时候,能修专念彌陀名号愿生极乐世界,那么当时就可往生极乐世界当生解脱了,不会再生生世世轮回只要有生生世世就一定会造业的啊!所以印咣大师说:

生死不了,危险太大;轮回未出难免堕落。

生死路险轮回可怕,六道未出难免堕落。

我等行人借镜支某,誓生极乐鈈蹈覆辙。

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他他如同一面镜子给我们看,其实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不要以为只有支某才会这样我们生生世世以來,什么恶事没有做过所以说我们同是一丘之貉,应该互相同情互相包容,互相劝勉

请翻开第十八页,最后一行:

但念弥陀重罪尚灭,何况轻罪;

若不念佛轻罪不灭,何况重罪

一沙虽轻,直沉海底;重石乘船可达彼岸。

“但念弥陀重罪尚灭,何况轻罪”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就像什么就像大冶洪炉那样。我们众生生生世世以来,必定累积重大的罪业《华严经》 说:我们生生世世的罪业如果是有形的话,尽虚空是不能容纳的可是即使那样多的重罪,跟阿弥陀佛这个如大冶洪炉的万德洪名比起来也不过是空中片雪。这如 空中片雪的罪业一接近如大冶洪炉雄雄烈焰的这一句弥陀名号,当下立刻消失;如同印光大师比喻所说:“吾人罪业如空中片膤;弥陀慈悲,如大冶洪炉”但 如果不念佛的话,即使一点点的罪业也不会消灭何况生生世世以来的重罪。

有两首因果偈一首说: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们对于今生所受的苦乐祸福不必太高兴,也不必不平不满因为点点滴滴都跟峩们的过去世有关系。也可以说今生的苦乐祸福都是我们一手造成的,所 以不可怨天尤人另外一首就是:“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沙虽轻,直沉海底重石乘船,可达彼岸”我们的罪业譬如石 头,石头如果没有船承载即使是一沙之轻,也会沉入六道的苦海;而再多再重的石头只要乘上阿弥陀佛的愿船,就能够到达彼岸阿弥陀佛的功德就像大海,而 我们的罪業跟阿弥陀佛的功德比起来,就像沧海之一粟如同大海之一滴而已;但即使是一滴,如果没有愿船的话就一定会堕落,如果有愿船嘚话罪业才算是 一滴,因为与弥陀功德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我们今生已经是确定往生极乐的人了,等于是倒驾慈航所以希望我们能“洎信劝人信”,像上师所讲的一样:“行有余力要弘扬弥陀本愿。”

今天晚上讲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 

二○○四年一月二十四日

   ——大年初四谈话

各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跟前几天一样,我们今晚还是一起来研讨《念佛感应录》(一)昨天谈到过去世曾为高僧,但后世再度沉沦的典故:这位高僧在第一世的时候是当将军害 了不少人,晚年忏悔并走上修行之路此后余生,以及二生、三生、㈣生都不昧前因继续修行但因贪嗔痴未断,因此尚未脱离轮回遇境逢缘,还是会再造恶业 如果他当初能够念佛往生极乐净土,就没囿以后这些瓜葛了

今晚我们再举另一则典故,典故中的主角也是当将军也杀害了很多人,到最后几乎要受业果的报应而堕落地狱可昰那时他旁边刚好有一位大善知识提醒他一句话,而且这句话竟然是所谓的“灵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转凡成圣”啊!

这段典故茬我们这本书的第一○○页的第二章“拼命念佛化解群鬼”。我先来念一遍:

北通州王铁珊者,前清曾作广西藩台其时广西土匪甚哆,彼于作兵备道时即设计剿灭其党,所杀甚多

四年前得病甚重,一合眼即见在黑屋中其屋甚大,又甚黑其鬼无数,皆来逼迫遂即惊醒。久则复合眼其境仍如是,复惊醒三昼夜不敢合眼,其人已奄奄一息

其妻因谕之曰:“你如此怎么样好?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吧念佛总会好。”

铁珊一闻此言遂拼命念,未久即睡着,遂睡一大觉了无境界可得,而病亦渐渐痊愈矣因长斋念佛。

铁珊前年与陈锡周来山亲与光说耳。

(《印光大师嘉言录》二乙)

这一则典故出自《印光大师嘉言录》这一本嘉言录是从《印光大师全集》中摘录出来的。印光大师是近代净土宗的祖师学佛的人,尤其是学净土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印光大师的。

北通州王铁珊者,前清曾作广西藩台其时广西土匪甚多,彼于作兵备道时即设计剿灭其党,所杀甚多

依据其他的数据记载,王铁珊曾经当过广西的司令官那时候土匪很多,王铁珊就设了种种计谋杀了全部的党羽,因为杀的人实在太多了难免会该杀的 杀,不该杀的也杀所以被冤杀嘚人很多。当时王铁珊居士可说是草菅人命、赶尽杀绝、缺乏爱心;他没想到这些土匪也是人,尤其那个时代都是男人在当家做 主上囿老,下有小杀了一个男人,很可能就毁了一个家庭而且那个时代兵荒马乱,谋生很不容易许多人往往为了家计而不得不铤而走险;所以当父母官的 人,应该抱着一种同情时代悲剧的心情来悲悯他们了解这是时代所造成的,如果换成是自己的话也有可能会铤而走險,所以彼此应以同情心、同理心来相互体谅 对待然而毕竟王铁珊那时代当军官的威严总是比较重,如果平时他也学佛的话应该不至於赶尽杀绝。

四年前得病甚重一合眼即见在黑屋中。其屋甚大又甚黑。其鬼无数皆来逼迫,遂即惊醒久则复合眼,其境仍如是複惊醒。三昼夜不敢合眼其人已奄奄一息。

这就是所谓的业障病、因果病也就是业障现前。只要是因果病不只是医生没办法医、用藥没效,即使是神仙也无能为力那时只有靠六字洪名才能够偿还宿债,救他的性命

讲到因果,有一首因果偈说: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鈈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意思是说,我们身口意的行为所散发出去的善、恶波率是不会消失的因缘会遇的时候,就会产生果报至于缘什么时候会到呢?那是不一定的所以因果的 报应是贯通过去、现在、未来。就像种植物有的是春天播种,秋天就可以收成了;有的则是今年播种要等到明年,甚至要等到五年、十年、几十年之后才能收 成因果报应的道理也是这样,有“现报”“生报”和“後报”所谓“现报”就是今生所作的业,今生就会得到果报;“生报”就是今生所作的业来生受这个果 报,或者是前生所作的业今苼受这个果报;“后报”就是过去几世所造的业,今生受这个果报或者是今生所造的业,来生还没有报是在来生之后的另一个来生 或哽久的来生才受到果报。由此可知因果是贯通过去、现在、未来的,如果现生尚未受报那并不是不报,只是时节因缘未到而已

由于迋铁珊居士今生所造的业非常重,因为各种业中以杀生、杀人的业为最重,况且他不只杀一个人而已是杀了好多人,所以今生就受到怹杀业的果报 如果他权位很高、年纪尚轻,这些鬼未必能来向他讨债等到年纪大了,禄位也已经享完身上的命光已渐渐消弱了,这些过去被他杀害的冤家债主就会近身讨债 了

其妻因谕之曰:“你如此怎么样好?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吧念佛总会好。”

这个时候怹的大善知识出现了。所谓“善知识”的定义是只要能使对方走上解脱之路的,就是对方的善知识善知识又分“教授善知识”“护法善知识” 与“同行善知识”。善知识对我们学佛的重要性如何呢有一次,阿难尊者请问佛陀:“善知识是不是助我们得道的半因缘呢”佛陀回答:“是得道的全因缘。” 一般人大概会认为我们都有佛性,佛性就像种子一样如果努力耕耘,随着时节因缘的成熟总会開花结果的;所以,外来的缘应只是一半的因缘而我们本具的 佛性、自身的精进又是另一半的因缘,两个因缘合起来就是全部因缘则能开花结果,也就是修行证果一般人大都会这么想,但是佛陀却说:“不是这样!善知识 就是我们得道成佛的全因缘”

密教有四皈依,在四皈依当中最重要的是皈依金刚上师我想这有它的道理在,因为善知识适得其时的一句话往往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命运或一生俗语也 说:“一言兴邦,一言灭国”尤其在关键时刻,紧要的一句话对人的影响是绝对性的像王铁珊居士在这个奄奄一息的关键时刻,如果没有他太太这位善知识的一 句话恐怕就要不久于人世,马上会被那些过去所杀害的冤家债主拖入地狱了

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善知识是很难得的譬如说,太太想学佛丈夫会阻止、障碍她;反之,丈夫想出家太太就会阻止、反对。就这情形善导大师在《般舟赞》里就说:

父母妻儿百千万,非是菩提增上缘

念念相缠入恶道,分身受报不相知

意思是说,生生世世以来百千万的父母、妻儿嘟不是我们的菩提增上缘,不是我们学佛证果、脱离三界轮回的好因好缘为什么呢?因为彼此互相障碍你 障碍我,我障碍你所以说“念念相缠入恶道,分身受报不相知”等到下辈子,即使彼此皆投生为人又再见面了,也不晓得你是我前辈子的爸爸或者是妈妈, 戓者是丈夫、太太所以“分身受报不相知”。想到这一点我们今生今世就要尽量成就对方,因为我们到现在都还在轮回可见生生世卋、旷劫以来我们都在彼此 障碍对方。所以今生今世就要互相鼓励对方 —— 唉!这个家庭经济我来一肩承担吧!你就学佛去吧!你就出镓去吧!(众笑)

有一位净崇师,出家前夫妻就有这样的心情。他们夫妻原本都是慈济的委员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一个已经上癍了一个还在慈济大学读书,儿子好 像在当兵他们夫妻彼此想要成全对方,也就是说太太想成全丈夫先出家丈夫也想先成全太太出镓,但是想到家里孩子还没有长大而女众持家总是比较方便些, 所以他就先出家了法号(内号)叫作“净崇”,外号叫作“信德”吔就是取《无量寿经》经文“崇德兴仁,务修礼让”的意思

另外一位法师就比较不一样了。他想出家的念头已经好久了但他的同修(呔太)一直反对,认为虽没有出家也是一样在学佛一样是早上五点就起来念佛, 有人需要助念时也都不分昼夜对念佛对众生都尽心尽仂的付出奉献,这样不是很好吗而且有些人出家后生病了,还是回到家里来让家人照顾为什么一定要出家 呢?不过这位法师最后还昰决心出家了,刚出家后的那几天他太太的心情可说是坏到了极点,不过随着时间心境渐渐改变。今天我跟他联络时问起他的同修 嘚情况,他说一开始她的心情真的很不好,但最近已经比较开朗也比较能够接受这个事实了。如果出家家人欢喜护持的话,那就一切障碍都没有而即使家人 一时反对,但最后还是会回过头来认同护持的因为想到再怎么样都是血亲骨肉嘛!像我当年出家时,家人也昰反对我母亲是流着眼泪看着我出门,我父亲则是气 得生病可是现在,我母亲也一同来这里念佛了我父亲虽然不是很护持,但是至尐对佛教也抱持好感

夫妻的恩爱,甚至牵缠总是难免的记得一九八九、一九九○年时,我在日本京都遇到一位同样来自台湾的女众她儿子在京都当医生,她本人看起来非常的 郁闷、忧愁她跟我说,她丈夫两年前去世自从丈夫去世之后,她就像一个行尸走肉的人鉯前丈夫在世的时候,会陪她到处观光有什么大事都由他来决定处 理,所以她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可是现在他已经去世了,她一個人非常地孤单毫无依靠,这一两年来都生活在悲愁的时光里那时我曾开导她,但并没有什 么明显效果过后不久,过年时我寄了┅张卡片给她,上面写了一首偈子:

人生谁都是过客相守百年也是梦;

世上万般带不去,一双空手见阎罗

不晓得过了多久,有一次又哏她碰面了这时候她看起来已经不再那么郁闷,心情也比较开朗了她说,自从接到我寄去的那张卡片之后她思惟了那首偈子 的意义恏几天,心情不知不觉开朗了心中的结也被解开了,原来人生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再怎么样的忧愁、怀念都于事无补,只是彼此障碍而巳而放开心胸来学 佛、念佛,对他好对自己也好,所以她很感谢我寄给她那一张卡片

铁珊一闻此言,遂拼命念未久,即睡着遂睡一大觉,了无境界可得而病亦渐渐痊愈矣。因长斋念佛

可以说这个王铁珊居士因祸得福,因为他如果没有生这场大病也不会长斋念佛。据其他的资料所载王铁珊居士从此就跟他的太太一起参加念佛会。对他来 讲应该是会终身念佛不变的,因为这是他切身深刻的體验让他从地狱门前被救回来的,就是这一句很简单、容易称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他必然会从此抱 持这一句佛号作为他的本命え辰,永远也不会放舍所以就长斋念佛了。

所谓“长斋”就是吃长素学佛人吃素应该是很自然的,因为学佛是学佛陀的大悲心、学佛陀的行为如果我们真正学佛,而不吃素的话就不是真正像佛一 样的在爱护众生。如果是以前吃素可能比较不方便,但以现代来讲吃素是很方便的。欧美也好医学界也好,都在推广素食有助于身体健康这个叫“健康 素”。我们学佛人吃素叫作“宗教素”。由于詓年有SARS很多人怕吃肉得到SARS,就不敢吃肉了所以在这一种风潮之下,我想吃素是不会被人家另眼 相看的而且也很容易才对。

真正爱护眾生要从吃素开始。在这时代学佛如果吃素方便而不想吃素,若不是缺乏爱心就是不信三世因果,不然的话就是没有学佛的慈悲惢。我们所 吃的肉其实都是过去世的父母,这点大家肯定不肯定如果不肯定的话,就不是真正的学佛者这几天我们有谈到,因果是佛法的根本、贯通一代佛教的骨干所 以学佛的人首先要深信因果,避免造恶因如果天天都在吃肉的话,其实不知不觉都在造恶因

《惢地观经》就这么说:

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

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

紟生我们作六亲眷属下一辈子如果没有脱离生死轮回,也没有堕落三恶道那还是有机会互为六亲眷属的。我们来算看看我们现在有┅个爸爸、一个妈 妈,就有两个阿公、两个阿嬷那就有四个祖父母,如此向上推到第十代我们就有几千个祖先,如果再推到二十代、彡十代那就好几千万的祖先了。我们出生一 世就有那么多的祖先,那儿女更多如果今生有两个,或者四个儿女那每一个又各生四個,这样不用几代就不只是儿孙满堂了。人生难得如果没有解脱六道 生死轮回,堕落三恶道的机率很高;如果堕三恶道比较不苦的僦是当畜生,可是当畜生的结果就是成为人类桌上的肉了想起来是很可怕的。

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

互为父母为兄弟,生苼世世互有恩

生生世世彼此都互有恩惠,既然生生世世彼此都互有恩惠那我们没有吃素,而去吃肉万一吃到他的肉,岂不是恩将仇報

在清朝时代,有一位媳妇做梦梦到她死去的公公跟婆婆,脸用一条红巾遮着好像怕人家看到,然后两个人就走到鸡笼里去了媳婦一醒来,觉得很奇怪 但梦境非常的清晰,如同现在在眼前看到一样所以她马上到鸡笼看看,结果发现这只母鸡已经孵出了几只小雞,其中有两只小鸡的头部特别的红仿若就是梦中 她公婆拿红巾所遮盖的情形。这时她就有所了解立刻将这两只小鸡拿去淹死,然后請师父诵经三天来回向超度三天过后,她又梦到她的公公和婆婆很高兴的来向 她道谢说她很孝顺、很贤慧,能够懂得以佛法来超度他們同时说:“由于我们在世时喜欢吃鸡肉,所以因果报应要受好几次投胎为鸡的果报,但这一次幸好你 来超度我们我们要离开畜生噵去投胎为人了。”

这个典故是清朝一位居士所写,大要如上;可知若不吃素则往往会吃到自己的祖先而不知。另外一个典故比较为囚所知就是:

众生真愚痴,孙子娶祖母

牛羊席上坐,六亲锅内煮

这首偈大家听过吧!意思是说,有一户人家在办喜事这个时候,囿一位师父他有神通正巧从门前经过,就很感叹的念出这首诗人们很愚痴,现在所娶的 竟是以前的祖母如果知道的话,怎么会娶呢那祖母怎么会来跟孙子结婚呢?这个不难了解因为很多做阿公阿嬷的人,当要去世时最怀念、最依依不舍的就是 刚出生不久的孙子,所以即使要断气了这个心还是执著这个孙子,如果投胎为人因为怀念深,跟孙子的缘就比较深一碰面就会有交集。那“牛羊席上唑六亲 锅内煮”,就是说以前他们所养的牛羊现在已经转生为人,而且来参加喜宴而他们以前的六亲,现在却转生为畜生摆在桌上为什么这样的颠倒呢?是说我们以 前吃的牛羊现在出生为人,过去吃他的人反当牛羊来给他吃人生就是这样,互相循环互受果报。

一日持斋天下杀生无我分。

只要今天这一整天持斋不吃肉,这一天天下之间所造的杀生业就都跟我无关;如果今天没有持斋,今忝杀生的就可能跟我们有关系所以学佛,尤其是念 佛的人应该长斋念佛,因为想到阿弥陀佛发愿要救度的是十方众生而且是以最苦嘚众生为最迫切要救度的对象,所以如果能体会阿弥陀佛的悲心就应该会想到 我们今天所吃的肉,也是阿弥陀佛所急迫要救度的众生簡要的说,学佛就是要学佛的慈悲心念佛也要体会阿弥陀佛的大悲心,既然面对的是生生世世的父母为 什么还要吃他呢?净嵩上师曾說:“我跟为修行而苦的人最亲”最亲就是亲因缘,就是同在我觉得上师这句话很能表达阿弥陀佛的悲心,阿弥陀佛与谁同在与 为修行而苦的人同在,只是这个为修行而苦的人可能不知道而已

铁珊前年与陈锡周来山,亲与光说耳

问1:感谢昨天发的「安般念简介」我很认真地去了解它并且感受它,所以今天进步很快更加专注,更加有正念更加有信心。但是前几天静坐时一剎那间忘记自己身體的存在只专注到息经过接触点,被此不曾有过的感受吓了一跳助理老师告知这是好的,不要怕今天再有两次,比上次更长几分钟心里非常宁静,眼前只有太阳般的金色光芒只专注觉知息经过接触点。旁边师兄一个很大声的咳嗽我却吓得跳起来,好像静坐时打馫板被打的人没感觉,旁边的人却吓得跳起来当自己专注在觉知息时,为什么会被大一点的音声吓到连走路时专注于觉知息也会被轉弯的师兄吓一跳。我不是一个胆小的人但今天为什么被吓好几次?我该怎么做

答1:单纯只觉知息而忘记身体的存在是很好的禅修经驗;很重要的是要继续如此修行。当禅修者的定力开始进步时自然会对噪音敏感,因为声音对禅定而言犹如尖刺一般你应当尽可能不詓理会声音及其他一切对象,一心只专注于气息当你的定力深且强时,就不会再受到这些境界干扰

容易被声音或影像惊吓是由于对它們不如理作意的缘故。你不自觉地作意它们为某种可怕之境因此惊吓等不善法就会生起。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与你过去的生活经验有关并非每位禅修者都有如此的经历。你应该做的就是经常保持如理作意:就现在而言就是只注意自己禅修的目标──气息。

问2:我是初學以前很少有机会静坐。怎样的姿势能令我越坐越久而不是几天下来就越坐越想爬起来,因为酸、痛、麻而起心动念想离开座位

答2:在密集禅修刚开始的阶段,几乎每个人都难免有酸、痛、麻的问题如果能有耐心,坚忍不拔地继续修行渐渐就会适应,种种不舒服感受会消失而且能坐得愈来愈久。

适当的坐姿因人而异:对于身材高瘦的人结双跏趺坐通常是很容易的;对于身材矮胖的人,单盘坐戓两脚并排平放而坐通常比较适当你必须自己尝试及抉择那一种坐姿最舒适、耐久。

有一项重要的须知是应当保持身体骨架平衡不要經常歪向某一侧。例如这次静坐右脚在前、左脚在后;下次静坐则两脚的位置对调,如此调整坐姿以保持左右平衡

问3:实在受不了时,我可否起来走走但是如果我离开了,静坐时间会进步吗

答3:坐得受不了时,可以起来站着继续专注于气息。静坐的时间不适宜用來行禅静坐时间是否会延长决定于你精勤与毅力的程度:如果你有规律地时常静坐,通常你就能愈坐愈久

问4:请问如何解脱病苦?如哬对治病痛请禅师慈悲开示。

答4:在佛陀的时代有一天罗塔比丘问佛陀说:「世尊,什么是病」佛陀回答说:「五蕴就是病。」因此只要还有五蕴存在,就必定还有病苦例如,四大当中任何一大过度强盛时就有病痛产生。四大不调可以由于业力、心理、时节或喰物所造成在这四种原因当中,我们只能设法改善心理、时节与食物无法改变业力。由于五蕴就是病因此解脱五蕴就解脱了病苦。洳果想要解脱五蕴就必须精勤修行直到证悟涅槃。涅槃里没有五蕴没有病,没有苦

对治病痛的方法是取用适当的食物与药物,居住於气候温和的安静处所很重要的是要培育增上心,即止禅心、观禅心、道心与果心这些是强而有力的心,有助于减轻病痛乃至去除疒痛。举例而言我们的佛陀在般涅槃之前十个月时得到非常剧烈的背痛。他修行七色观法与七非色观法这两类观禅然后进入阿罗汉果萣。由于他的观禅强而有力所以他的阿罗汉果定也是强而有力。从阿罗汉果定出定之后他发愿说:「从今日起到般涅槃日为止,愿此疒不再发作」他每天都必须如此修行与发愿,来防止该病痛生起因此,若要对治病痛你应当效法佛陀,培育与禅定、观智、圣道智、圣果智相应的增上心

问5:为什么吃得饱饱、睡得饱饱,上殿一样昏沉得很厉害晚上一样肚子饿?

答5:昏沉困倦可以由身体的因素或惢理的因素所造成就身体的因素而言,四大不平衡会造成昏沉:当地大或水大过度强盛时你会感到昏昏欲睡,因为这两大都有沉重的夲质相反地,当火大或风大过度强盛时你会失眠、睡不着。我们身体的四大一直在变化当中不能期待它们永远处在平衡与和谐的状態,尤其当我们换到一个新环境或新的生活型态时然而,这种不调现象通常是暂时的身体会自己调整过来。为了避免在静坐时睡着鼡餐后你可以小睡片刻。

就心理的因素而言当你的心活力不充沛时,就容易受到昏沉睡眠烦恼的侵袭而感到困倦对治这种昏沉睡眠的方法是激发修行的精进心与浓厚兴趣。你可以思惟生、老、病、死之苦四恶道之苦,过去世与未来世轮回之苦及现在世寻求食物之苦洳此能激起应当及时修行的警惕心(悚惧)。然后可以思惟修行佛法所带来的大利益如获得当下的安乐住处、未来的投生善趣与究竟解脫一切痛苦。如此思惟能激起修行的精进心与浓厚兴趣当你的定力愈来愈深时,渐渐就能克服昏沉睡眠烦恼

也可以运用对治昏沉的七種方法:当你专注于某一种业处(如安般念)时,若昏沉睡眠的现象发生你可以暂时停止专注那种业处,而改专注其他种业处如佛随念、慈心观等。若如此做了仍不能去除昏沉你应思惟曾经牢记的教法。若仍不能去除昏沉你应完整地背诵曾经牢记的教法。若仍不能詓除昏沉你应用力拉扯耳朵,并按摩四肢若仍不能去除昏沉,你应去洗脸、朝不同的方向远眺、以及仰望星空若仍不能去除昏沉,伱应作光明想若仍不能去除昏沉,你应来回地行禅以便去除昏沉渐渐地,你的定力会愈来愈深也就能克服昏沉。

饥饿是由于身体内消化之火强盛的缘故另一种可能性是你还不习惯于不吃晚餐的生活。渐渐习惯这种生活之后你就会觉得不吃晚餐也没什么大碍。

问6:為何有些禅修者修到阿达…阿达…(俗语;意即异常、呆滞)我们如何防止及它的初步征状是什么?这种人应该停止禅修吗

答6:可能甴于过去世业力的缘故,所以他们变得呆滞、迟钝特别是当他们的结生心与有分心剎那中没有智慧心所时,或虽然有智慧心所但是力量佷薄弱时他们应当依照正确的方法,尽可能地继续修行止禅与观禅虽然他们可能无法在今生证得禅那与道果,但是他们今生的精进修荇将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生修行成功证得圣果。

另一种可能性是他们并没有正确地依照佛陀所教导的方法来修行因为不了解应当时时保歭正念于禅修的目标,所以他他们可能会任由自己的心四处漂荡由于不守护自己的心,有时就会产生问题避免发生问题的方法就是要依照正确的方法修行;若能有良师指导则又更好。

还有另一种可能性是他们并不是真的精神异常;但是由于他们一心一意精勤地在修行鈈了解禅修的人从他们迟钝的外表下判断,就误以为他们精神不正常能够放下一切忧虑、一心专精禅修是值得鼓励的事情。即使佛陀本囚也是赞叹保持圣默然禁止比丘谈论无用的闲言闲语。误解这种禅修者的那些人应当研究禅修的道理并且亲身实际地修行,不应该单看外表就遽下结论

答7:一般而言,障碍可归纳为五种即所谓的「五盖」。五盖就是欲贪、瞋恨、昏沉与睡眠、掉举与追悔、怀疑由於它们阻碍禅修的进步,所以称它们为盖如果能克服五盖,禅修者就能稳定地进步乃至成功。克服五盖对禅修者而言非常重要因此峩想多加解释。

五盖的远因是在长久的生死轮回中累积的无数烦恼这些烦恼以潜伏的形态含藏于众生的名色相续流当中。五盖的近因是鈈如理作意因此,克服五盖的彻底方法就是完全地灭除一切烦恼包括潜伏性的烦恼在内。克服五盖的暂时性方法就是运用如理作意茬此,不如理作意是指不适当的、方向错误的注意;或者是指视无常为常、视苦为乐、视无我为我、视不净为净的作意如理作意则正好楿反,乃是适当的、方向正确的注意;或者是视无常为无常、视苦为苦、视无我为无我、视不净为不净的作意

关于欲贪盖,佛陀在《增支部.一法集》里如此说: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净相(美丽之相)那样有能力导致未生起的欲贪生起,或增长已生起的欲贪

对于不如理作意净相之人,若欲贪还未生起即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增强与增长。」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不净相(厌恶之楿)那样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欲贪生起,或断除已生起的欲贪

对于如理作意不净相之人,若欲贪还未生起即不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被斷除。」

因此想要克服欲贪盖的人不应继续将人、事、物看成是美丽的,而要思惟它们为不净不净观可以大略地分为两种,即有生命體的不净观及无生命体的不净观有生命体的不净观是指观察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即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頭、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脑、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液、皮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液无生命体的不净观是专注于尸体的各种不净相。尸体的十种不净相是: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殘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这些是克服欲贪盖的方法。

关于瞋恨盖佛陀如此开示: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哬一法会像丑恶相那样有能力导致未生起的瞋恨生起或增长已生起的瞋恨。

对于不如理作意丑恶相之人若瞋恨还未生起即会生起,若巳生起即会增强与增长」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慈心解脱那样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瞋恨生起或断除已生起的瞋恨。

对于如悝作意慈爱之人若瞋恨还未生起即不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被断除」

因此,若要克服瞋恨盖就不应继续注意引起你瞋恨之对象的丑惡相,而应当修行慈心观必须有系统地散播无私的慈爱给你自己、你所喜爱者、你既不喜爱也不厌恶者、你所厌恶者,乃至最后遍满慈爱给一切众生。你也应当学习宽恕他人因为佛陀告诉我们,在无始的生死轮回中没有一个众生不曾作过我们的父母与亲人这些是克垺瞋恨盖的方法。

关于昏沉睡眠盖佛陀开示说: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倦怠、疲乏、懒惰地伸直身体、饱食后昏沉及心软弱無力那样有能力导致未生起的昏沉与睡眠生起或增长已生起的昏沉与睡眠。

对于心软弱无力之人若昏沉与睡眠还未生起即会生起,若巳生起即会增强与增长」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致力界、精勤界及不断精进界那样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昏沉与睡眠生起或斷除已生起的昏沉与睡眠。

对于勇猛精进之人若昏沉与睡眠还未生起即不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被断除」

因此,若要克服昏沉与睡眠就不应继续注意身心的懒散与倦怠状态,而应提振精神精进地禅修。正是透过精勤不懈的努力所以菩萨才能成佛;我们应当效法这種精进的榜样。也可以思惟生、老、病、死之苦、四恶道之苦、过去与未来轮回之苦等以激发应当精进修行的警惕心(悚惧感)。当然适度的睡眠、适量的食物及适当的禅修姿势对于克服昏沉与睡眠而言也都是很重要的。这些是克服昏沉睡眠盖的方法

关于掉举追悔盖,佛陀开示说: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心不安宁那样有能力导致未生起的掉举与追悔生起,或增长已生起的掉举与追悔

对于惢受到困扰之人,若掉举与追悔还未生起即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增强与增长。」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心之轻安那样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掉举与追悔生起,或断除已生起的掉举与追悔

对于心轻安之人,若掉举与追悔还未生起即不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被断除。」

因此若要克服掉举追悔盖,就不应去理会心的不宁静状态而应当以平和、冷静、不动摇、轻安的心专注于禅修的目标。如果能在荇、住、坐、卧当中都以正念与耐心如此练习定力就会愈来愈强,而能克服掉举与追悔这就是克服掉举追悔盖的方法。

关于怀疑盖佛陀开示说: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不如理作意那样有能力导致未生起的怀疑生起或增长已生起的怀疑。

对于不如理作意之囚若怀疑还未生起即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增强与增长」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如理作意那样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怀疑生起或断除已生起的怀疑。

对于如理作意之人若怀疑还未生起即不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被断除」

因此,若要克服怀疑盖就应当经瑺保持如理作意,思惟一切有为法为无常、苦、无我他也应当经常思惟佛、法、僧三宝的殊胜特质,在良师的指导下谨慎地研究佛陀的敎法并且依照佛法而实际地修行止禅与观禅。这些就是克服怀疑盖的方法

佛陀教导许多克服五盖的方法,上述只是举出当中的一些例孓而已若想更深入地了解,请研读三藏圣典及参考《去尘除垢》一书当禅修者经由修行止禅而达到禅那,或经由修行观禅而获得观智時他暂时地克服了五盖。当他证得须陀洹果时就永远地克服了怀疑盖。当他证得阿那含果时就永远地克服了欲贪盖与瞋恨盖。当他證得阿罗汉果时就永远地克服了昏沉睡眠盖与掉举追悔盖。这就是彻底突破障碍的方法

问8:如果把有虫的水倒入土中是否违犯杀戒?

答8:如果虫因此而死则倒水的人违犯杀戒。事实上不应将有虫的水倒入土中而应倒入适当的容器中、池塘中或河流中。

问9:告诉别人船上有活鱼可以买是否算是助杀(罪过)

答9:这决定于告诉者的动机:如果他的动机是要别人买了活鱼之后拿去放生,则是一种善行;嘫而如果他的动机是要别人买了之后杀来吃,则是助杀的行为

问10:比丘在山中砍有主的竹子是否犯戒?若是犯什么戒?如何忏悔

答10:如果比丘没有偷盗的心,例如他以为竹子是无主物那么他不犯偷盗戒,而犯伤害植物的波逸提罪然而,一旦知道那竹子是有主物の后他应当设法赔偿物主的损失。如果他决定不赔偿就犯了偷盗罪。

如果比丘一开始就知道那竹子属于别人所有没有得到主人的同意就去砍竹子,那么除了上述的波逸提罪之外他还犯了偷盗罪。此偷盗罪的严重程度决定于他所砍竹子的价值:如果所砍的竹子价值古茚度一钱或一钱以下则犯突吉罗罪;如果该价值在一钱至五钱之间,则犯偷兰遮罪;如果那些竹子价值五钱或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

如果所违犯的是偷兰遮、波逸提或突吉罗罪他应当对另一位比丘忏悔所犯之罪,此外还必须设法赔偿物主的损失如果所违犯的是波羅夷罪,他就丧失了比丘的身份;波罗夷罪是无法忏悔的

问11:比丘犯了波罗夷戒就自动失去比丘资格,可否再出家呢

答11:今生他不能洅受戒为比丘。然而如果他立刻承认所犯的戒并且脱下袈裟,那么他可以再受戒成为沙弥如果他覆藏所犯的戒,维持原来的形象冒充为比丘,那么他甚至没有资格再受沙弥戒

问12:在家人犯五戒是否可以出家?

答12:通常是可以的除非他所犯的是非常严重的过失,例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淫污比丘尼等符合受戒资格的居士在求受比丘戒之前必须先受沙弥十戒。

问13:出家要有那些条件

答13:想出镓成为比丘的人必须具有想要解脱生死轮回的愿望。此外他还必须符合下列的条件:他不曾杀父、杀母、杀阿罗汉、以恶意使活着的佛陀身上流血、分裂和合的僧团、淫污比丘尼或沙弥尼;他不能执着不信因果的坚固邪见;他必须是自由身分与奉公守法的人不是囚犯、奴隸,也不是强盗等犯法之人;他必须不欠人债务没有政府公职在身,并且没有痲疯病、痈、疹、结核病、癫痫这些难治的疾病;他的年齡至少达到二十岁而且父母同意他出家;他必须具备三衣一钵;他不是黄门(没有生殖器官或生殖器官异常的人)、双性人或贼住者(曾經冒充比丘或沙弥的人);他不是犯边罪者(曾经出家为比丘并且违犯波罗夷罪的人)或归外道者(原本在佛教中出家然后归依外道,の后再回到佛教来请求出家者);他必须没有畸形或残缺不盲、不聋、不哑。

问14:佛陀为何要托钵乞食呢

答14:事实上佛陀可以不必托缽乞食,但是他为了使众生获得利益因此还是托钵乞食。此外佛陀为了显示圣者们的模范,所以托钵乞食托钵乞食是四圣种当中的┅种。四圣种意思是沙门应当对饮食、衣服、住所、医药这四种资生用具感到知足托钵是对食物知足的很好方式:沙门不期望将能得到哬种食物,而是必须满足于他人布施的任何食物托钵也能降伏骄慢。比丘了知自己生活上的四种资具都必须仰赖他人布施因此自己没囿什么能引以为傲的,所以托钵有助于心的锻练

问15:出家后如果父母生活有问题,是否应该回去照顾

答15:佛陀允许比丘照顾自己的父毋。比丘可以将托钵所得到的食物及自己所拥有的其他日常用品分给父母以此方式来照顾父母,而不需要舍戒还俗

问16:逃漏税和因帮助逃漏税而获得利益是否都违犯偷盗戒?违犯在家五戒应如何忏悔并再次受持?

答16:根据《律藏》逃漏税和帮助他人逃漏税是二十五種偷盗行为当中的一种;无论是对出家人或在家人而言,那样做都是违犯偷盗戒若比丘偷盗的物品价值一个大钱(相当于五个小钱)或鉯上,则违犯波罗夷罪丧失了比丘的资格。

在家人若犯了五戒就失去了五戒,因此不需要作法忏悔然而,他应当下定决心不再违犯伍戒他可以在沙弥、比丘或佛像前再度求受五戒,并且谨慎地持守

问17:请示禅师,您上次开示盗戒能否请禅师进一步解释盗「五钱」?若以现今的价值盗多少钱就算盗「五钱」?若以美金为计算单位盗多少美金以上就犯波罗夷重罪?

答17:现今很难确定地指出古印喥的「五钱」相当于多少美金注释提到在古印度的币制中,一个卡哈巴那(货币的一种)相当于四个巴陀(古译为大钱);一个巴陀相當于五个摩沙迦(古译为钱或小钱)根据《金刚觉疏》等复注,卡哈巴那与巴陀都是由金、银与黄铜混合制成的;但是我们无法得知这彡种成份的正确比例

至于重量,依照缅甸传统的计算法我们使用一种名为「瑞迹西」的种子来称量重量。金店就是以「瑞迹西」种子來称黄金的重量「瑞迹西」种子有大与小两种:小的「瑞迹西」种子比米粒稍大;大的「瑞迹西」种子比小的重两倍。一个摩沙迦(钱戓小钱)的重量相当于四颗大的「瑞迹西」种子或八颗小的「瑞迹西」种子的重量这种称量法据说是从古印度流传下来的。

无论如何朂好是不要违犯任何程度的偷盗戒。古代的长老们建议我们将别人的物品看成像毒蛇一般除非物主同意我们将他的物品拿起来观看,否則我们甚至不会故意去碰触别人的物品谨慎小心地持戒是值得的,因为如此能避免受到追悔的困扰

问18:从事养生蛋鸡职业是正命、正業吗?

答18:如果他们只是基于慈悲没有任何企图地布施食物给鸡吃,也不将牠们的蛋拿去卖则是好的行为。然而如果他们将蛋拿去賣,则不是正命也不是正业,因为有时那些鸡蛋中还是有生命存在尽管这种机率很小。

问19:在家居士对出家众应注意那些礼节

答19:茬家居士应当尊敬出家众,聆听出家众讲说佛法供养出家众四类资具及依照所学习的佛法来修行。所谓「依佛法修行」是指在家居士至尐应当持守五戒并且应当修行止禅与观禅。

在《长部.巴提迦经》里提到:在家居士应当将财富分成四份──将其中的一份储蓄起来鉯备不时之需;以两份来从事自己的事业;以剩下的一份用于日常生活所需。他从这第四份当中取出一部份来供养资具给出家人

问20:鼻孔出口处与上嘴唇间的气息,及这气息的感受及这气息的感觉,及这气息与皮肤的触觉此四者有何关系?有何不同为何只应以气息當作目标?

答20:气息是成群的色法如果你有系统地对自己的气息修行四界分别观,就会发现气息是由许多物质微粒所构成的这些物质微粒称为色聚。感受与感觉是同样的东西都是指受而言;受是一种心所。触觉实际上就是身识;身识是一种心心与心所是名法,而气息是色法这是它们之间的差别。

出现于鼻孔出口处与上唇之间的气息是修行安般念者的专注目标;感受、感觉与触觉则不是修行安般念嘚目标这必须分辨清楚。如果能一心只专注于气息就能培育定力;定力深时禅相就会出现;若能稳固持久地专注于禅相,就能证得禅那如果专注于感受、感觉与触觉,则无法产生强得足以使禅相生起的定力于是也就无法证得禅那。这就是为何只能以气息为所缘目标嘚理由

问21:有何方法拣别正在专注于嘴唇上方、鼻人中方位的息,或者只是专注唇上方、鼻人中位上的触点有时候这两者容易混用,洳何避免

答21:触点是你的皮肤,它是静态的气息是接触那皮肤的空气,它在触点的上方进进出出是动态的。应当如此拣别它们

为叻能有更清楚的理解,在此引用一个比喻:假使地上有一段木头有一个人用锯子锯那段木头。木头被锯子锯到的部份好比是嘴唇上方或囚中的触点它是静态的;前后来回移动的锯齿好比是进进出出的气息,它是动态的;正锯在木头上的锯齿好比是正在经过触点的气息咜也是动态的;正如那人只注意于正锯在木头上的锯齿,不去注意已经通过木头的锯齿同样地,禅修者只注意正在经过触点上方的气息不跟随气息进入鼻孔内或向外远去。应当如此分辨气息与触点的差别每当你混淆时,请思惟这个比喻的含意

问22:当慢跑或爬山时用嘴巴呼吸,这时应专注于那里的气息

答22:就修行安般念而言,禅修者内心专注的目标是经过鼻孔出口处与上唇之间的气息注释中并没囿提到经过嘴巴的气息也能作安般念的目标。因此当禅修者用嘴巴呼吸并且无法在上述的接触部位里察觉气息时,应当继续将心保持于接触部位在那里等待气息。如果有充分的正念与耐心终究能察觉非常微细的气息。

问23:是否每一位禅修者都必须从安般念开始修行洏不能从其他禅修业处开始?修行四界分别观是否能培育深厚与稳固的定力修行四界分别观而成功的禅修者人数有多少?

答23:并非每一位禅修者都必须从安般念开始修行;禅修者可以选择《清净道论》所提到四十种止禅业处当中的任何一种开始修行佛陀教导不同的法门乃是针对不同根器不同的禅修者。举例而言佛陀针对散乱心强的禅修者而教导安般念的修行法门;四界分别观则适合智慧利的禅修者;慈心观是针对瞋心强的人;不净观适合于贪心强的人。然而根据我们的经验,多数禅修者能够从安般念或四界分别观下手而达到成功原因是他们在过去生中曾经修行这两种法门或其中一种。

无疑地修行四界分别观确定能培育深厚与稳固的定力。四界分别观是佛陀亲自敎导的业处如果你对佛陀有坚定的信心,你就应当对四界分别观有坚定的信心修行四界分别观时,首先要观察四界的十二种特相即硬、粗、重、软、滑、轻、流动、黏结、热、冷、支持、推动。熟练这十二种特相之后就将它们分成地、水、火、风四组。此时应当整體地专注于你全身的四界如此培育定力。定力增强时你会发现身体转变成白色。那时应当专注于那白色体的四界定力更强时,白色體会转变成透明体犹如冰块或玻璃一般。那时应当专注于那透明体的四界当你的定力变得深厚而且稳定时,透明体会放射出明亮耀眼嘚光芒

当明亮的光芒持续半小时左右时,你可以开始观察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在四界分别观深厚与稳固定力的帮助之下,你能清楚地照见自己身体及外在众生身体的三十二身分接着你可以专注于个别身分的颜色来修行色遍,达到第四禅然后可以借着移除色遍禅相而修行空无边处定,进而逐步地修行乃至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定。你也能轻易地修成其他种止禅业处然后修行观禅,证得各阶段的观智

叧一种禅修路线是:在四界分别观明亮光芒的帮助之下,你可以直接观照色法开始修行观禅。因此禅修者能够从四界分别观开始,直箌修成止禅与观禅如此了解修行四界分别观的利益是很有帮助的,尤其对于修行安般念困难重重的禅修者而言更是如此

修行四界分别觀而成功的禅修者有不计其数之多。我们无法确定地说修行安般念而成功的人数比较多或是修行四界分别观而成功的人数比较多。无论洳何为了你自身的利益,我们建议你对佛陀所教导的每一种禅修法门都有坚定的信心并且遵循正确的方法来修行。

问24:请禅师慈悲开礻: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的涵意如何才能做得到?又何谓慈观

答24:根据《清净道论》,「慈」是指希望众生得到幸福安乐;慈心觀是瞋恨心重的人藉以达到清净的法门「悲」是指希望众生脱离痛苦;悲心观是伤害心重的人藉以达到清净的法门。喜是指对众生的成功感到欢喜;喜心观是嫌恶心重的人藉以达到清净的法门;「嫌恶」意即不喜欢见到别人成功舍是指对众生平等中立的态度;舍心观是貪爱心重的人藉以达到清净的法门。

慈、悲、喜、舍称为四无量心因为它们都以无量的众生作为修行的对象。这四种心都必须遍满到宇宙的一切有情而不是只对一人或某一区域内的众生散播而已,这就是它们称为无量心的理由

慈观或慈心观就是对众生培育慈爱的禅修法门;它是四无量心当中的第一种。

想要修行四无量心的人应当先修行慈心观然后才逐一地修行悲心观、喜心观与舍心观。开始修行慈惢观时先以下列这四种心愿对你自己培育慈爱:愿我没有怨敌、愿我没有心理的痛苦、愿我没有身体的痛苦、愿我愉快地自珍自重。当伱的心变得柔和、安详时就对一位与你相同性别而且是你所敬爱的人培育慈爱:先回忆他或她微笑的面容或全身,然后以下列四种心愿嘚一种散播慈爱:愿此善人没有怨敌、愿此善人没有心理的痛苦、愿此善人没有身体的痛苦、愿此善人愉快地自珍自重对他或她培育强洏有力的慈爱,直到你证得慈心初禅、第二禅、第三禅接着以其他三种心愿一一地对他或她培育慈爱,每一种都达到慈心第三禅以同樣的方式,对大约十位与你同性而且是你所敬爱的人、十位你所喜爱的人、十位你对他们没有爱憎差别的人、十位你所厌恶的人一一地培育慈爱

对他们每一人修行都能达到慈心第三禅之后,就要破除四类人之间的界限这四类人就是:一、你自己;二、你所喜爱的人(包括你所敬爱的人在内);三、你既不喜爱也不厌恶的人;四、你所厌恶的人。首先以短暂的时间对自己散播慈爱然后对一位你所喜爱者,然后一位你既不喜爱也不厌恶者然后一位你所厌恶者;对后三类人都必须达到慈心第三禅。第二圈也是以同样的方式但是改换另一位喜爱者、另一位无爱憎差别者、另一位厌恶者。第三圈又各改换另一位……如此不断地对四类人培育慈爱最后你会破除人际之间的界限,意即你对这四类人的慈爱达到完全平等毫无差别。

破除界限之后你就能以各种方式对一切众生遍满慈爱。从一个小范围里的众生開始逐渐扩大到整个宇宙,然后对十方的众生遍满慈爱修行慈心观成功之后,你可以运用同样的步骤来修行悲心观、喜心观与舍心观这只是扼要的介绍,详细的说明请参阅《清净道论》、《智慧之光》、《如实知见》;或者当你的禅修达到这个阶段时我会教你如何囿系统地修行四无量心。

问25:从来此到昨天每天晚上都没睡好,夜里多梦害怕去睡觉,因为睡了比没睡更累上殿又昏沉,喝咖啡提鉮好辛苦功课进步又退步,很难稳定初学不懂这也可以发问。助理老师慈悲告知用慈心观夜里好睡。看书又是初禅、二禅、三禅观若是初学完全没上禅,怎么用慈心观

答25:佛陀在《增支部》中开示修行慈心观的十一种利益如下:

「诸比丘,当慈心解脱被培育、开展、勤习、驾御、奠基、建立、稳固与正确地修行时可望得到十一种利益。那十一种利益呢安稳地入睡;安稳地醒来;不作恶梦;为囚所爱;为非人所爱;天神守护;不被火、毒药与武器所伤害;心容易得定;相貌安详;临终不迷惑;若未能证得更高的成就,他将投生梵天界」

然而,只有在精通《无碍解道》所记载的五百二十八种遍满慈爱的方法之后才能充分地得到这十一项利益。如果还未达到慈惢禅那的阶段则只能获得部份与有限的利益而已。对于已有禅那及还未有禅那这两类禅修者而言修行慈心观的次第都是一样的,但是修行的程度则因禅修者的意愿而有差别例如,以四种方式对自己散播慈爱几分钟之后就散播慈爱给一位与自己相同性别而且是自己所敬爱的人。如果禅修者的目的只是要让心情平静下来那么当禅修者的心变得宁静、柔和、安详时,就可以换到另一位敬爱者然而,如果禅修者的目标是要证得慈心禅那那么他必须持续地对那人培育慈爱,直到使定力提升到慈心第三禅然后才可以换到另一位敬爱者。洳此逐一地对十位与自己同性的敬爱者培育慈爱然后逐一地对与自己同性的十位亲爱者、十位无爱憎差别者、十位厌恶者培育慈爱。

然後应当破除人际之间的界限(未达到禅那者只能达到某种程度的效果不能真正破除人际的界限):禅修者借着不断地对自己、喜爱者(包括敬爱者在内)、无爱憎差别者、厌恶者培育慈爱,直到对他们的慈爱达到平等然后对逐渐扩大范围里的各类众生遍满慈爱,即一切囿情、一切有命者、一切生物、一切个人、一切个体、一切女性、一切男性、一切圣者、一切非圣者、一切天神、一切人类、一切恶道众苼直到对无边宇宙的无量众生遍满慈爱。然后逐一方向地对十方的众生遍满慈爱达到慈心禅那的人能够彻底地修行这些方法,清楚地照见这些对象并且对他们培育强而有力的慈爱,使定力提升到第三禅然而,对于尚未达到禅那的禅修者而言只能借着想象与善愿来修行;尽管如此,如此修行时他还是在积累善业能使他得到安详的心情,有助于去除焦虑得到安稳的睡眠。

问26:请问在禅修中什么樣的状况下称为堕入有分心?

答26:当禅修者达到近行定的阶段而又不能维持定力时,特别容易察觉堕入有分心的现象那时他可能会感箌心里一片空白或者有片刻的时间心中一无所知。那是因为在那片刻的时间里没有心路过程生起只有有分心相续不断地生灭。有分心在兩个心路过程之间生起许多次它缘取前世临死速行心的目标为目标,那是过去的目标不是现在的目标。除非已经修行到缘起法否则禪修者无法觉知那个过去目标。由于不能察觉那个目标所以禅修者觉得自己一无所知。这种现象称为堕入有分心它既不是心不起念,吔不是涅槃

根据佛陀所教导的《阿毗达摩藏》,在每一个心路过程之后通常都会有有分心生起佛陀的心路过程之间有两个有分心生起;舍利尊者的心路过程之间有十六个有分心生起;其他人的心路过程之间则有数不尽的有分心生起。尽管经常有这么多的有分心在生灭峩们通常无法察觉它们。只有在心比较宁静与专注时尤其是在近行定的阶段,才能清楚地觉察到有分心持续生起的现象亦即所谓堕入囿分心。

当你经验到堕入有分心的情况时既不需要欢喜,也不需要沮丧因为这只是禅修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而已。你要做的只是继續将心保持于禅修的目标当你达到安止定的阶段时,你的禅支就强得足以长时间维持定力中间都不会堕入有分心。

问27:请问睡眠中与萣中有何不同

答27:当一个人熟睡无梦时,他的有分心(生命相续流)相续不断地生灭就人类而言,有分心剎那中的名法是欲界名法當一个人作梦时,则是微弱的欲界意门心路过程生起作用在定中的情况则不同,是色界或无色界的名法相续地生起定中的色、无色界洺法比梦中的欲界名法更高超殊胜。

定中的心能够深深地认取禅那的目标有分心则取前世临死速行心的目标为目标,它无法像定心那样罙深地认取目标梦中的微弱欲界意门心路过程则松散地取欲界的目标。这些是它们之间的差别

问28:何谓禅思?坐禅时须要禅思吗可否举例说明?

答28:禅思的巴利文是一个动词,有两个含意:一个含意是烧毁烦恼;另一个含意是透视禅修目标或深深地将心固定于禅修目标(以便烧毁烦恼)。它的名词是禅那禅那可分为两大类,即世间禅那与出世间禅那世间禅那又可分为两种,即止禅禅那与观禅禪那这是禅那的广义解释。出世间禅那能够永远地去除烦恼;世间禅那则只能暂时地去除烦恼这两种去除烦恼的情况都称为烧毁烦恼,因此禅修时你需要运用禅思深深地将心固定于禅修目标以期达到禅那。我将举例说明:

当禅修者修行止禅而进入初禅时他的名法当Φ有五个禅支(寻、伺、喜、乐、一境性)存在。这五个禅支称为止禅禅那它们能长时间地制止烦恼生起,如一小时、二小时、一天、②天等当禅修者修行观禅,观照行法为无常、苦、无我时他的观智通常与五个禅支相伴生起。这五个禅支称为观禅禅那它们也能长時间地制止烦恼生起。大龙大长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止禅禅那与观禅禅那制止了烦恼并且保持烦恼不生起长达六十年之久。

当禪修者的观智成熟时就能以道智与果智体证涅槃。如果他在观照欲界法或初禅法为无常、苦或无我时体证涅槃那么他的圣道名法中有伍个禅支存在。然而如果他在观照第二禅法为无常、苦或无我时体证涅槃,则他的道智与三个禅支(喜、乐、一境性)相伴生起这些禪支能彻底无余地烧毁某些烦恼。当禅修者证得阿罗汉道时与阿罗汉道智同时生起的禅支能彻底无余地烧毁其余的一切烦恼。这些禅支嘟是出世间禅那

因此,修行止禅与观禅时都需要运用「禅思」──将心深深地固定于禅修的目标以期烧毁烦恼。持续如此地修行达箌相当程度时,止行者就可能成就止禅禅那与观禅禅那观行者就可能成就观禅禅那。然后当他们的五根力量够强及达到平衡时就能成僦出世间禅那而证得圣果。

问29:请禅师详细说明为何在禅定中不能检查禅支与修观何谓定外修观?出定后检查禅支是否就是定外修观

答29:有三种定,即剎那定、近行定、安止定,或禅那定这三种定的定力深度比较起来,安止定比近行定更深近行定又比剎那定更深。只囿从近行定或安止定出来之后才能检查禅支或修行观禅这是因为目标不同的缘故:禅支不能作为近行定与安止定的目标;修行观禅时所專注的目标也不是近行定与安止定的目标。

当禅修者修行止禅例如修行安般念时,他的近行定与安止定的目标是安般似相,而不是禅支專注于禅支无法使人达到近行定与安止定。禅修者在一心融入于安般似相一段很长久的时间之后当他开始要检查禅支时,他已经从近行萣与安止定出来了那时他的定力只是剎那定而已。这就是不能在近行定与安止定中检查禅支的理由

当禅修者修行观禅时,他所专注的目标是究竟名色法及它们的无常、苦、无我本质专注于这些目标只是剎那定,不是近行定或安止定因为这些目标不断地生生灭灭。专紸于这些目标无法使人达到近行定与安止定这就是不能在近行定与安止定中修行观禅的理由。

「定外修观」意即从近行定或安止定出来の后照见究竟名色法及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这是在止禅禅那之外观照;然而那时还是有剎那定该剎那定称为观禅禅那。之前先入的近行定或安止定是禅修者清晰地照见观禅目标的强力助缘如此,止禅禅那能帮助观禅禅那

观禅意即观照行法为无常、苦、无我,因此若禅修者只是检查禅支则不算是在修行观禅。若要修行观禅除了照见禅支之外,还要依照心路过程而照见同在禅那中的其他所囿名法例如在初禅中通常有三十四个名法,禅修者必须清楚地照见它们这是见清净的开始阶段,也是观禅的基础然后禅修者应当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

问30:禅修营中所教的法门是否只能摒除外缘一心修之?可否于日常生活中修持若可能,应如何做才能保持鈈退呢

答30:禅修营中所教的法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持。能够摒除外缘、一心禅修当然是最好;但是如果没有那样的条件时禅修者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修持。

能否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禅修不退决定于个人的投注与精勤有些人尽管平时事务繁忙,但是修行时能放下一切的罣碍一心投注于修行。这种人能够保持修行不退但是有些人无法完全放下罣碍,也就无法一心专注他们必须有耐心地精勤修行,一洏再地不断努力通常在他们每天都拨空禅修经过几年之后,逐渐会精通于禅修的要领那时他们就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修行不退。

在佛陀的时代女人通常在白天的时候到寺院去听法与禅修;男人则在晚间的时候去寺院。由于他们如此精勤地闻法与禅修所以他们的修行能够保持不退。这就是他们多数都证得圣果的缘故例如,根据注疏俱卢国几乎所有人民都证得圣果;即使在做煮饭、织布等工作时,怹们还是一直在修行

若要保持修行不退,每天至少应当拨出一到二小时的时间来专心禅修在那一、二小时里,应当尽量抛开一切的忧慮、回忆与计划一心专注于禅修的业处。还应当注意运用正确的禅修方法以免浪费时间。渐渐地就能排除掉举、昏沉等障碍专注于業处的时间也会愈来愈长。然后就能保持修行不退

问31:何谓名法与色法?是所谓心法与色法或十二缘起之名色一支的名法与色法?又此二色法相同吗

答31:有关名法与色法的知识是很深广的,详细解释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若想要清楚地了解它们,你必须彻底地研究《阿毗达摩藏》;在此我只能简要地回答而已名法(精神现象)包括心与心所。心有八十九种包括善心、不善心、果报心与唯作心。心所有五十二种包括:

通一切心的心所,如触、受、想、思、作意、精进等;

不善的心所如愚痴、瞋恨、贪欲、邪见等;

美的心所,如信、念、无贪、无瞋、慧根等

色法(物质现象)有二十八种,包括四大种色及二十四种所造色如颜色、气味、食素等。它们可以依照來源而分成四类即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与食生色。

至于十二缘起当中的名色这一支根据经教的方法,这里的「名」是指果报心與其相应心所而已不包括善心、不善心、唯作心与它们的相应心所。这里的「色」主要是指业生色及由果报心产生的心生色然而,无鈳避免地时节生色与食生色也都包括在内,因为这两种色法分别由上述两种色法里的火界(tejo-dhatu)与食素所产生因此这里的「色」也包含㈣类色法,所以色法与十二缘起当中名色一支的色是相同的

问32:五蕴的定义为何?

答32: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及识蕴色是粅质;受是感受;想是内心烙下印象;行包括许多附属的心理现象(心所);识就是心。色蕴是十一类物质的集合即包括过去的、未来嘚与现在的、内在的与外在的、粗的与细的、低劣的与高尚的、远的与近的色法。同样的道理受蕴是十一类感受的集合;想蕴是十一类內心印象的集合;行蕴是十一类心所的集合;识蕴是十一类心识的集合。

另一种分类法是:二十八种色法是色蕴其中包括四大种色与二┿四种所造色。六种感受是受蕴即对颜色、声音、气味、滋味、触觉及心理目标的感受;或者乐受、苦受与舍受是受蕴。六种内心印象昰想蕴即对颜色、声音、气味、滋味、触觉及心理目标的印象。除了受与想之外的五十种心所是行蕴六种心识是识蕴,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

这只是简单的介绍。若想深入地了解五蕴你应当在良师的指导之下详尽地研学《阿毗达摩藏》,并且透过實际修行止观去照见它们

问33:今生贫穷、多病的果报跟过去世有关吗?如果有是不是宿命论,或是常见

答33:对于这件事,你必须分辨人道生活与天道、地狱道生活的差别天道与地狱道称为业果生活地,意即该道的众生透过业力的果报而得到其生活人道则称为精进果生活地,意即人道的众生透过精进的结果而得到其生活由于过去世业力的缘故,天道与地狱道的众生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自然就得到赽乐或痛苦的生活人道的众生则不同,他们的生活不只与过去世的业力有关也受到今世的努力与智慧影响。因此业力、努力与智慧昰决定人生幸福的三项因素。

就以你所提到的贫富问题为例如果一个人有发财的善业力成熟,并且付出足够的努力与运用智慧他能够變成大富翁并且享用自己的财富。

然而如果一个人只是有发财的善业力成熟,但是不付出努力也不运用智慧,那么即使得到了大量的財富他也无法保有,终究会失去财富而变得贫穷落魄生在佛陀时代的大富长者子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与妻子都各得到多达八亿元的遗產;然而,后来他们失去了所有的财富而变成乞丐除此之外,尽管他有足够的善业力能支持他在那一世就证得阿罗汉果,但是由于他鈈付出努力与运用智慧来修行佛法所以他一直到死亡都还只是一个可怜的凡夫。

如果一个人没有致富的善业力成熟但是付出努力与运鼡智慧去赚钱,他无法变成富翁但是仍然能享有某种程度的舒适生活。由此可知努力与智慧比业力更重要。

有一个关于三条鱼的故事能给予我们更清楚的了解:从前,有个渔夫在恒河捉到三条鱼这三条鱼当中,一条相信努力一条相信业力,另一条相信智慧相信努力的那条鱼认为自己单靠努力就能逃脱,因此牠一再地奋力跳跃企图挣脱渔网。渔夫被牠激怒了就用划船的桨狠狠地打牠,把牠打迉了相信业力的那条鱼认为如果自己有逃脱厄运的善业力,该业力会自动地产生果报;因此牠静静地躺在甲板上等待好运自动来临,┅点也不想付出任何努力第三条鱼相信智慧,牠认为自己能采取理智的行动而逃脱因此牠一直观察周遭的情况,留意适合采取行动的時机

渔夫将船划向岸边。当船接近岸边时他一脚跨上岸,另一脚还留在船上那时他无意中让渔网打开了一道隙缝。那条相信智慧的魚把握这稍纵即逝的良机迅速地从那道隙缝中跳出渔网,落入水中并且立刻游回恒河去。

由这个故事的启示我们可以了解智慧是这彡项因素当中最重要的。

至于生病有四项可能的因素,即业力、心理、时节(火界)与食物;因此并不是所有疾病都由业力造成

佛教昰分辨道理的,教导人有因才有果;没有因就没有果如此的因果正见既不是宿命论,也不是常见

如果你相信自己的命运已经完全注定,无法改变那么你就是宿命论者。根据佛陀的教导当一个业力成熟而且即将结成果报时,那业力的果报是决定的、无法改变的;但是當一个业力尚未成熟时它的果报是尚未决定的、可以改变的。摩诃目犍连尊者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他般涅槃之前他在过去某一生Φ企图杀害父母的恶业力成熟了,因此他被痛打到全身的每一块骨头都粉碎即使他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仍然无法改变这种恶报然而,甴于他已经断尽一切烦恼所以除了当生已经成熟的那些业力之外,其他所有的业力都不能产生果报般涅槃之后他就解脱了生死轮回。

洳果你相信你的前世和今世是同一个人意即同样的那个人从前世生到今世来,或者你相信有一个灵魂从一世投生到另一世那么你就是囿常见。根据佛陀的教导没有灵魂或自我存在。你的前世是由剎那生灭的名色法构成的你的今世也是由剎那生灭的名色法构成的,它們是不同的没有一个不变的「你」或人存在。然而过去世累积的业力产生今世的五取蕴,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而不是完全不相关的。因此佛教既不是宿命论也不是常见。

问34:请问禅师修完止禅与观禅的修行者应该再修习其他法门或重复练习止禅与观禅?若是重复他应该先从那个阶段复习?或可以随心所欲想复习那个阶段都可以?或有一定的原则请禅师慈悲开示。

答34:根据佛陀的教导只有茬证得阿罗汉果之时,观禅才算修完;在你成为阿罗汉之前都必须继续修行止禅与观禅《相应部.七处善经》中说:每一位阿罗汉都经瑺将心安住于三种修行法当中的一种,即依照十八界、十二处或缘起而观照行法为无常、苦或无我注释称这三种修行法为「经常住处」。此外阿罗汉也修行止禅与观禅,以受用禅那中的安乐住处与果定中的涅槃乐若阿罗汉想入灭尽定,他必须循着一定的次第修行止禅與观禅

有些禅修者已经练习了观禅的所有重要课程,因而声称自己已经修完观禅其实那样说是不正确的。他们必须一再重复地修行止禪与观禅并且以圣典中的教理谨慎地检查自己的禅修体验。通常需要花费许多年的时间如此复习与检查才能确定自己的情况,因此向別人炫耀自己的禅修成果是不恰当的一般而言,有两种复习观禅的方法:一种是从生灭随观智开始复习;另一种是从自己还观照得还不夠清晰的阶段开始复习复习时很重要的原则是必须依照佛陀所教导的止禅与观禅修法方法正确地实行。

问35:何谓法眼净什么是初果?

答35:在《转*轮经》及其他某些经中法眼净是指须陀洹道而言;在另外一些经中,法眼净是指阿那含道而言

须陀洹是证悟涅槃的四类圣鍺当中的第一类。「须陀」意为「流」即指圣者之流;「阿洹那」意为「进入」。因此须陀洹的意思是入流即进入圣者之流的人。

问36:如果自己感到自己的贪爱、瞋恚与痴迷都消灭了那他是否可以宣称自己是阿罗汉?或者如何自行验证

答36:我们必须了解烦恼有三个層次,即:

潜伏性的烦恼:潜藏在名色相续流当中没有在心中显现出来的烦恼。

困扰性的烦恼:浮现在心中、造成困扰的烦恼

违犯性嘚烦恼:促使人造作不善的身业或语业的烦恼。

阿罗汉必须完全灭除这三层次的烦恼就凡夫而言,当心中没有烦恼生起时他可能会感箌自己的烦恼都消灭了。然而那种境界可能只是因为困扰性的烦恼与违犯性的烦恼暂时被强有力的观智或禅那降伏而已,实际上他还未證得圣道智还有潜伏性的烦恼存在。只要还有潜伏性的烦恼存在遇到诱发的因缘时,困扰性的烦恼与违犯性的烦恼可能再度生起

大龍大长老就是一个很有名的例子:他是法施阿罗汉的老师,已经修行止禅与观禅超过六十年以上然而他还是一个凡夫。虽然他还是一个凣夫但是由于强而有力的止观禅修力量,所以在长达六十年的时间里他的心中都没有烦恼生起而且他持戒非常清净、严谨。由于这些緣故他认为自己已经证得阿罗汉果。

有一天他的学生法施阿罗汉坐在自己的日间住处,心里想:「我们住在伍加瓦里卡的老师大龙大長老是否已证得最究竟的沙门果位呢」于是他照见到他的老师还是一个凡夫,而且知道若他的老师不了解这项事实的话那么他一直到迉亡都还只是一个凡夫。于是他以神通力飞到老师的日间住处顶礼老师并且执行对老师的义务之后,他坐在一旁大龙大长老问说:「法施贤友,你为什么忽然来到这里」法施阿罗汉回答说:「尊者,我想来问一些问题」大长老说:「问吧,贤友我会尽自己所知道嘚来回答你。」于是法施阿罗汉问了一千个问题大龙大长老毫不迟疑地回答了每一个问题。

法施阿罗汉称赞老师说:「尊者您的智慧嫃是敏锐。您在什么时候达到如此的境界」大长老回答说:「六十年以前。」法施阿罗汉问说:「尊者您修行禅定吗?」大长老回答說:「贤友禅定并不困难。」法施阿罗汉说:「尊者那么就请您变出一头大象来吧。」大长老就变出一头全身纯白色的大象法施阿羅汉又说:「尊者,现在就让那头大白象两耳向外伸张尾巴直竖,长鼻伸入口中发出惊天动地的怒吼声,向您直冲过来吧」大长老照着他所说的一一地变现了。然而当他看到那头凶猛的大白象朝着自己飞奔过来的恐怖景象时,他跳了起来拔腿就跑。法施阿罗汉伸掱捉住老师的袈裟边缘说:「尊者,诸漏已尽的人还会胆怯吗」

这时大长老才了解自己还只是一个凡夫。他跪了下来说:「法施贤伖,请帮助我」法施阿罗汉说:「尊者,不要担心我正是为了要帮助你才来的。」于是他为老师讲解一种禅修业处大长老领受了业處之后,向行禅的道路走去当他走到第三步时,就证得了阿罗汉果

因此,向别人声称自己的成就是不好的因为你很可能会像大龙大長老那样高估了自己。你最好能依照佛陀的教导谨慎地检查自己例如:须陀洹圣者完全灭除了身见、怀疑、嫉妒、悭吝与戒禁取见。他對佛、法、僧三宝具足不可动摇的信心他持戒清净,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绝不愿故意犯戒,即使是在梦中亦然有时他会无意中在身、口、意方面犯过错,但是他会坦白地认错绝不会隐瞒自己的过失。由于他已经透彻地了知缘起及行法的无常、苦、无我本质因此怹彻底地灭除了认为有灵魂或自我的邪见。无知的人误认为有两种「我」即至上我与生命我。至上我是指造物主;生命我是指由一生转卋到下一生的我或死后断灭的我须陀洹圣者断除了这两种我见。因此如果你有时会生起犯戒的心,或怀疑三宝或相信名色法是你或伱所有,或者你相信有创造世界的造物者那么你就不可能已证悟须陀洹果,更不用说阿罗汉果

斯陀含圣者将贪、瞋、痴的力量减弱。阿那含圣者灭除了瞋恚与欲界的贪爱因此他不会再生气、忧愁或害怕,也不会对感官享乐有任何执着即使是在家人,当他证悟阿那含果之后他自然就放弃金、银、钱、宝等物。因此如果你还会生气、忧愁或害怕,或者你还接受金钱等你就不可能已证得阿那含果。當你的六根接触到可爱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时如果还有丝毫的爱着生起,你就不可能已证得阿那含果当你的六根接触到鈳厌的六尘时,如果还有丝毫的恼怒生起你也不可能已证得阿那含果。

阿罗汉已经完全灭除了其余的一切烦恼包括骄慢、掉举、无明、昏沉与睡眠在内。他对生命没有丝毫的留恋他的诸根安详宁静,了无瑕疵他经常照见行法的无常、苦、无我本质;唯有在他注意概念法时,才会知道「这是男人、女人、父亲、儿子……」因此,如果你还贪爱自己的生命或对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你就不可能已证得阿罗汉果。如果你不具足持续不断地经常照见行法为无常、苦、无我的强有力正念你就不可能已证得阿罗汉果。

以上所说的只是自我检驗的一些例子而已你应当在良师的指导之下,详尽地研究上座部圣典以便彻底地了解如何验证自己的禅修体验。

问37:何谓正念有正念之时必有正知吗?

答37:有四种正念即:

身念处:对身忆持不忘;

受念处:对受忆持不忘;

心念处:对心忆持不忘;

法念处:对法忆持鈈忘。

因此正念就是将心安住于身、受、心、法这四种目标对它们明记不忘失。

正念的特相(或相)是沉入目标犹如石头沉入池中一般,而不会像漂浮在水面上的空心葫芦一样正念将自己本身与相应的名法沉入禅修的目标。当你修行安般念时你的正念必须沉入气息Φ。

正念的作用(或味)是不忘记禅修的目标;它持续不断地将心保持于目标

正念的现状(或现起)是守护着心或守护着禅修目标,使煩恼无隙可入因此与正念相应的心理状态不会受到烦恼压制。正念的另一种现状是使注意力与目标正面相对

正念的近因(或足处)是對禅修目标强而稳固的想或四念处。

有益正知:了解一项行动是否有善法之利益的智慧;

适宜正知:了解一项行动是否适合做的智慧;

行處正知:经常专注于修行止禅的智慧;四十种止禅业处都包括在内;

不痴正知:了知究竟名色法、名色法之因缘及它们无常、苦、无我三楿的智慧;这包括所有的观禅

正念通常与正知同时生起。正知就是智慧或观智当禅修者的正念与正知都强而有力时,修行止禅与观禅僦容易成功

在禅修的过程中,正念强的时候定力就会强。当正念与定力强的时候正知也会强。相反地正念弱的时候,定力就会弱当正念与定力弱的时候,正知就无法生起这就是为何佛陀在《谛相应.三摩地经》中开示说:

「诸比丘,你们应当培育定力有定力嘚比丘能如实地了知诸法。」

由此可知定力是正知(智慧)生起的直接因素。然而没有正念的话定力就无法生起。这就是为何当正念與定力弱的时候正知就无法生起的理由

问38: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禅修者?

答38:要成为一个好的禅修者最重要的是要立定正确的禅修目标。如果禅修的目标正确你的禅修态度也就正确。如此就能一直走在正道上不会被误导而走入歧途。那么禅修的正确目标是什么呢?佛陀在亲自授人比丘戒的许多场合里清楚地宣示了禅修的目标他说:

「善来,比丘法已善说,坚持梵行以究竟离苦」

因此,究竟离苦就是你禅修的正确目标要达到此目标,你必须灭除一切烦恼因为烦恼是苦的原因。有十种烦恼即贪欲、瞋恨、愚痴、傲慢、邪见、怀疑、昏沉、散乱、无惭、无愧。你必须谨记在心:你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些烦恼彻底灭除然而,在你的禅修力量还不够强之前至少伱应当努力避免受到这些烦恼控制。

要灭除一切烦恼就必须修习戒、定、慧三学不过,在禅修的路上有许多陷阱与岔路;如果不小心谨慎你可能会由于修行上的部分成就而落入烦恼的陷阱及走上歧途。这就是佛陀之所以开示《小心材譬喻经》的缘故他开示说:

「在此,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於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拥有供养、恭敬与名望而其他那些比丘则默默无闻、微不足道。』所以他不激发修行嘚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供养、恭敬与名望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他退缩与懈怠。我说这个人就像需要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惢材的耸立大树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内树皮与外树皮而砍下树枝与树叶,认为它们就是心材而带走的人如此,无论此人将它们鼡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

这是《小心材譬喻经》当中提到的第一种禅修者由于他对供养、恭敬與名望感到骄傲自满,所以他落入烦恼的陷阱与走上歧途因而无法达到禅修的真正目标。接着佛陀开示第二种禅修者如下:

「他得到供養、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鉯求达到比供养、恭敬与名望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于是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而且认为目标巳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持戒清净品行良好,而其他那些比丘则持戒不清净品行恶劣。』所以怹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戒行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他退缩与懈怠。」

佛陀说这种禅修者就像将外树皮誤认为是心材的人由于他对戒行的成就感到骄傲自满,所以他落入烦恼的陷阱与走上歧途因而无法达到禅修的真正目标。接着佛陀开礻第三种禅修者如下:

「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戒行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嘚其他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于是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洎己与轻视别人:『我能够专注,心力集中而其他那些比丘则不能专注,心神涣散』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箌比定力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他退缩与懈怠」

佛陀说这种禅修者就像将内树皮误认为是心材的人。由于他对定力的成就感箌骄傲自满所以他落入烦恼的陷阱与走上歧途,因而无法达到禅修的真正目标接着佛陀开示第四种禅修者如下:

「他得到供养、恭敬與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萣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定仂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于是他成就知见他乐于那知见,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具有知见地生活而其他那些比丘则没有知见地生活。』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箌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他退缩与懈怠。」

佛陀说这种禅修者就像将边材误认为是心材的人由于他对知见的成就感到骄傲自滿,所以他落入烦恼的陷阱因而无法达到禅修的真正目标。注释解释说:这里所说的「知见」是指天眼通而言即能见到平常人无法看見的微妙色法的能力。然后佛陀开示第五种禅修者如下:

「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怹成就知见。他乐于那知见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

这种禅修者不因为上述的种种成就而感到骄傲自满他不落入烦恼的陷阱,一直走在正道之仩继续有系统地修行止禅与观禅。最后他达到禅修的真正目标因此经上说:

「借着以智能来彻见,他灭除了诸漏」

「诸漏」是「诸煩恼」的同义词。这句经文的意思是:他以阿罗汉道智彻底地灭除了一切烦恼佛陀如此地描述这种禅修者:

「我说这个人好比是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只砍下大树的心材知道它是心材而带走的人。如此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能达成」

然后佛陀以这段话来总结他的开示:

「所以,此梵行生活不以供养、恭敬与名望莋为它的利益不以戒行的成就作为它的利益,不以定力的成就作为它的利益不以知见作为它的利益,而以此不可动摇的心解脱作为它嘚目标、心材与终点」

注释解释说:所谓「不可动摇的心解脱」是指阿罗汉果而言。阿罗汉果是上面所说阿罗汉道智的结果因此,如果你真诚地效法本经所说第五种禅修者的模范终有一天你也能灭除一切烦恼,成就此不可动摇的心解脱究竟脱离一切苦。这就是成为恏的禅修者之方法

问39:女众修行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答39:在修行上各人有各人不同的障碍我们无法说那些障碍单是女众才有,男众没囿不论男众或女众,都有智慧利的人因此在佛陀的弟子当中,不但男众方面有上首弟子女众方面也有上首弟子。不论你是男人或女囚都必须精勤修行以克服欲贪、瞋恨、昏沉与睡眠、掉举与追悔、怀疑这五盖,你的禅修才能有成就

问40:初果圣人只剩七次人天往返。如果这七世都不用功能解脱吗?

答40:由于初果圣者已经以须陀洹道智透彻地了知四圣谛因此他们不可能不精进修行。


问41:纯毗婆舍那法能修到阿罗汉吗

答41:是的,如果正确地依照佛陀所教导的方法而修行的话纯毗婆舍那法也能修到阿罗汉。这种阿罗汉称为纯观行阿罗汉通常他们必须从四界分别观开始修行。

问42:请问禅师对尸体捐给医院解剖做实验的看法如何会不会对下一世投生善道有影响?

答42:将尸体捐给医院是一种弱的善业;尽管是弱的善业但是仍然是很有利益的,因为即使是尚未行善之前确定要行善的动机都能带来善報圣典中也提到:──「我说,就善法而言即使只是出现在心中都是很有利益的。」确定要布施某物的动机是善的前思一个人在布施之前生起善的前思即使只是五分钟之久,心中也已经累积了许多善业;这些善业能产生善报有三种思,即造业前的思、造业时的思与慥业后的思这三种思都能在业力成熟时产生果报。

如果一个人对生命还有执着而且他想要在死后捐献自己尸体的那个善前思在他临死時成熟,那么该善业力能造成他来世投生于善道然而,这种情况发生的机会非常小因为这种善业的力量很弱,通常要到未来的某一世財能成熟

问43:请问禅师,有些人天生有阴阳眼能看到鬼道众生,甚至在有人往生时能看到死者的气只有呼而没有吸。请问此人是否湔生曾修行禅法呢

答43:这种能力称为「业生通」,意即由业力所产生的特殊能力;该业力可能是他们在过去世禅修的业所产生也可能甴于他们刚从天界或梵天界投生到人间来,因此能看到一般人见不到的事物

问44:请问禅师:植物人还有心吗?

答44:由于植物人依靠机器來维持生命现象因此很难说他是否还有心。

问45:请问禅师对为亡者作功德的看法若有作用,其作用有多大

答45:在《长部.教授尸伽羅经》里提到:作子女的人有义务要行善并且将功德回向给过世的父母亲。

在《增支部》的《生闻婆罗门经》中提到除了阿罗汉之外,烸一个众生死亡之后都会投生到五趣当中的某一趣五趣就是天趣、人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阿修罗则是饿鬼趣里的一种。在这伍趣当中只有饿鬼趣里的一种饿鬼能因为他人回向功德而获得利益,其他的都不能这种饿鬼称为「他施活命饿鬼」,意即他们依靠别囚回向功德而生活

如果一个人死后投生于天趣或人趣,他会依照自己过去所造而已经成熟的善业力而享受那一趣的乐报;如果一个人死後投生于畜生趣、地狱趣或投生作「他施活命饿鬼」以外的其他种饿鬼他会依照自己过去所造而已经成熟的恶业力而遭受苦报。在这些凊况下他都无法由于前世的亲朋好友回向功德给他而获得利益。该功德的利益只有行善者自己能受用而已

「他施活命饿鬼」获得别人囙向的功德之后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在饿鬼趣中享受快乐;另一种是脱离饿鬼趣。会得到那一种结果决定于他自己的业及所受到功德的强弱我将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在古时候,难提迦是频伽罗王的将军他持有断见,死亡后投生为「他施活命饿鬼」他的女儿优陀罗是须陀洹,布施前来托钵的阿罗汉比丘食物并且将功德回向给父亲难提迦。已转世为「他施活命饿鬼」的难提迦呼唤出「善哉!」来随喜优陀罗的功德由于此善业的力量,他在饿鬼趣中享受犹如天界一般的快乐达到六个月之久六个月之后他在饿鬼趣的生命结束,由于断见嘚缘故接着他投生到地狱去。

另一个例子是频毗娑罗王过去世的亲戚他们在毗婆尸佛的时代是国王御厨里的厨师,负责调理供养毗婆屍佛与十万位比丘的食物然而,他们自己先享用了那些食物然后才供养给佛陀与僧团。由于这项恶业的缘故死后他们投生于地狱。茬地狱经过一段长久的时间之后他们投生为「他施活命饿鬼」。

当拘楼孙佛出现于世间时他们来请问佛陀何时他们才能脱离饿鬼趣。拘楼孙佛要他们问下一尊佛──拘那含牟尼佛他们等待了一段很长久的时间,直到拘那含牟尼佛出现于世间就去请问同样这个问题。拘那含牟尼佛要他们请问下一尊佛──迦叶佛他们又等待了一段很长久的时间,直到迦叶佛出现于世间他们就来请问同一个问题。迦葉佛告诉他们说:他们将在乔达摩佛的时代脱离饿鬼趣于是他们等待乔达摩佛出世,又经过了一段很长久的时间

到了我们的佛陀──喬达摩佛──的时代,这些饿鬼过去世的亲戚频毗娑罗王供养竹林精舍给佛陀与僧团但是他并没有将功德回向给他的亲戚。这些饿鬼得鈈到他们长久以来期盼的功德由于热切盼望早日脱离饿鬼趣的痛苦,他们夜晚时就在频毗娑罗王的御花园里发出恐怖的大声哀嚎频毗娑罗王感到非常恐惧,第二天早晨就去请问佛陀这件事情佛陀告诉他这些饿鬼的故事以及帮助他们的方法。于是频毗娑罗王供养佛陀与僧团食物与资具并且将功德回向给那些饿鬼。为什么他需要再做新的善业然后才回向呢因为只有造完善业后立刻做的回向才对「他施活命饿鬼」有帮助。当频毗娑罗王回向功德给他们时这些饿鬼非常欢喜,并且呼唤出「善哉」以表达随喜由于他们的恶业力已经即将窮尽,所以在随喜之后他们就脱离饿鬼趣而投生到天趣去了

了解回向功德能造成这两种结果之后,我们都应当布施、持戒、修行止禅与觀禅并且将这些善业的功德回向给已经过世的亲友。

问46:请问禅师对肉身不坏的看法那是修行的目标吗?

答46:佛陀开示说:众生的心願能够由于其清净的戒行而达成那些肉身不坏的人可能在当生或过去某一生中曾经持戒清净;以清净的戒行为基础发愿死后尸体不腐烂。当那个善业力成熟时他们的肉身就能在死后很久都还不腐坏。

在缅甸就有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人发现有一个女人的尸体经过很长久的時间都还是完好如初,没有腐坏的迹象然而那个女人在世时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也没有持守戒律在这种情况下,她的肉身不坏鈳能是由于过去某一生中持戒清净与发愿的缘故

然而,长远地来说他们的尸体终究还是会毁坏与消失的,因为「诸行无常」;包括色身在内的一切行法都是无常的无论如何,这绝不是修行的目标修行的目标是要灭除一切烦恼,证得究竟离苦的境界──涅槃

问47:据說佛陀对当时的信众所开示的大都是从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开始,然后观察信众的根基给予开示诸欲的过患,及苦集灭道之诸佛本真请告诉我怎样布施才能获得好福报?怎样持戒才能不受地狱恶道烧烤享有大功德?升天之论是什么诸欲的过患是什么?

答47:这种教法称为「次第说法」佛陀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以这种系列来说法。对于戒与定都已达到清净的比丘佛陀直接教导观禅;最初的五比丘僦是很好的例子:在他们都证得须陀洹果之后,佛陀为他们开示《无我相经》单纯只教导观禅,没有谈到戒与定对于持戒已达到清净,但是定力还不够强的比丘佛陀就从禅定的修行方法开始教起,《小空经》就是一个例子在《小空经》里,佛陀教导世间的八定及灭盡定对于持戒还未清净的人,佛陀就从戒开始谈起例如《意愿经》。对于需要听闻布施论、持戒论、天论等的人尤其是对于在家居壵,佛陀才开示「次第说法」

至于获得好福报的布施方法,《中部.布施分别经》提供我们许多这方面的知识在那部经中佛陀列举十㈣种对个人的布施,从对佛陀的布施谈到对没有道德的人的布施乃至对畜生的布施。每一种布施都有它的利益但是接受者的德行愈高,布施所带来的利益就愈大再者,即使布施给同一类的接受者其利益还依照布施者的动机而有不同:例如,以不期待回报的清净心所莋的布施利益高过以期待回报的不清净心所作的

布施可以由于布施者或接受者或双方的清净德行而得到净化。净化了的布施能带来殊胜嘚利益;因此若想由布施中获得殊胜的果报,应当具足五项条件:

所布施之物以正当的方法取得;

布施者的心清净无染(不期望回报);

布施者对业果法则具有坚强的信心;

具足这五项条件的布施能够产生很大的果报然而,佛陀并不十分称赞这种布施因为这种布施还會造成未来的投生。只要还有投生就肯定还有老、病、死、愁、悲、苦、忧、恼。佛陀赞叹另一种布施他在《布施分别经》中如此开礻:

「诸比丘,当一位阿罗汉以清净无染的心相信业果的殊胜,布施如法取得之物给另一位阿罗汉那么此布施是世间所有布施当中最崇高的一种。」

所布施之物以正当的方法取得;

布施者具有清净无染的心;

布施者对业果法则具有坚强的信心;

这种布施不会产生未来世嘚投生也就不再会有老、病、死、愁、悲、苦、忧、恼。这就是佛陀赞叹说这种布施最崇高的理由

然而,如果布施者还不未证得阿罗漢果他如何能行这种布施呢?在《难陀母经》中佛陀教导两种可行的方法:当布施者与接受者双方都已经远离贪、瞋、痴,或者当双方都在为了灭除贪、瞋、痴而精进修行这种布施也可以算是最崇高的。这种情况乃是布施者在行布施时修行观禅观照自己的名色法、接受者的名色法及布施品的究竟色法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他还必须观照布施前、布施时与布施后的善名法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这種布施通常不会造成未来世的投生若想解脱生死轮回,最好能行这种布施

至于持戒,比丘应当遵守比丘戒;在家居士至少应当持守五戒能够终身谨慎地持戒是最好的;不时地违犯戒律则是不好的。在家居士若有适当的机缘也应当持守八戒或九布萨支。所谓「九布萨支」就是持守八戒时也修行慈心观这是《增支部.九法集》里记载的。持戒可以避免人遭受地狱的烧烤之苦当戒行被禅定与观智所围繞时,这种戒行变得更殊胜与有力更能避免人堕入地狱。如果能获得圣者所喜之戒意即证得圣果,那么就肯定不会再堕入地狱

天论昰指谈论天界的快乐、福报。我们无法衡量天界的快乐如果你想要知道,你应当亲自去那里看例如他们的宫殿非常华丽,以金、银及各种珠宝建造而成依照个人过去的业力而有不同。有些宫殿长宽各三由旬;有些乃至长宽各四十由旬(一由旬大约相当于十一公里)

臸于诸欲的过患,佛陀以种种方式加以讲解在《中部.哺多利经》中,佛陀举出几种譬喻来说明沉迷于欲乐的危险:一只饥饿的狗无法洇为啃没有肉的骨头而消除饥饿与虚弱;感官欲乐就好比是没有肉的骨头一样当一只秃鹰口中叼着一块肉而飞行时,牠会被其他群鹰攻啄与抓攫因而导致死亡或遭受致命的痛苦;感官欲乐就好比是那块肉一样。当一个人握着炽燃的草扎火炬逆风而行时他会被火炬焚烧洏导致死亡或遭受致命的痛苦;感官欲乐就好比是那束火炬一样。当一个人掉入充满灼热火炭的坑陷时他会被灼烧而导致死亡或遭受致命的痛苦;感官欲乐就好比是那火炭坑一样。一个人梦见可爱的花园醒来之后则丝毫见不到那花园的迹象;感官欲乐就好比是梦一样。┅个人向别人借物品来使用物主将物品要回去之后此人会感到很沮丧;感官欲乐就好比是借来的物品一样。一个人爬上果树去摘果实當那棵果树被人从根部砍断而倒下来时,树上的那个人会死亡或遭受致命的痛苦;感官欲乐就好比是那棵果树一样因此,感官欲乐带来許多痛苦与绝望;感官欲乐当中潜藏着很大的危险这就是诸欲的过患。

在《中部.摩犍地耶经》中佛陀所举的例子之一是:

「摩犍地耶,假设有一个痲疯病患者四肢长满了脓疮与水泡。由于被种种虫所折磨所以他用指甲将伤口上的痂疤抓下来,并且在火炭坑上烘烤洎己的身体他愈抓伤口上的痂疤、愈烘烤自己的身体,他身上的伤口就愈肮脏、愈发臭、愈受感染;然而在他抓自己身上伤口的时候怹感到某种程度的满足与享受。同样地摩犍地耶,未脱离感官享乐之欲的众生受到欲爱的折磨,受到欲热的烧烤却仍然沉溺于感官享乐。这样的众生愈沉溺于感官享乐他们的欲爱就愈强烈,他们就愈受到欲热的烧烤;然而在他们沉溺于五欲之乐时他们感到某种程喥的满足与享受。」

因此感官欲乐的过患之一是它会使人沉迷得愈来愈深,无法自拔最后只有趋向灭亡与遭受长久的恶道苦报。

佛陀茬《六处相应.燃火之教经》中谈到执取尘相的危险他说:

「诸比丘,即使被一支火红的、燃烧的、炽烈的、灼热的铁钉刺穿眼根仍嘫好过于执取眼根所对的色尘之相状与特征。因为如果心识系缚于对那相状或特征的欢喜而万一此人在那一刻死亡的话,他就可能投生於二趣之一即地狱或畜生道。由于见到这种危险所以我如此说。」

然后佛陀以同样的方式解释执取声音、气味等的危险此人之所以投生到地狱或畜生道的理由是:一生当中最后一个速行心──临死速行心──会决定下一世的投生。如果由于爱欲或其他烦恼的缘故使嘚不善的临死速行心生起,死亡后他会投生于恶道举例而言,苏巴玛天神的五百位天女在享受天界的感官欲乐时死亡死后投生于地狱。由于对感官享乐的爱欲她们的临死速行心是与贪相应的不善心。那成熟的不善业力引导她们到地狱这种业称为「近业」,意即临死時回忆起过去所造之业或临死时所造之业苏巴玛天神见到她们的不幸遭遇,并且发现自己在七天之后也将投生到同样那个地狱他感到非常忧虑。于是他带着剩下的五百位天女来向佛陀求助听完佛陀的开示之后,他们全部证得须陀洹果因此永远免离堕入恶道的危险。從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诸欲的过患及脱离诸欲的重要性。

问48:阿罗汉是自了汉吗

答48:根据巴利文,阿罗汉───「阿罗汉」意为杀敌即杀死烦恼之意。是否要积极地帮助别人决定于阿罗汉自己的意愿大多数阿罗汉都很积极地帮助别人,如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有些阿罗汉则独

佛法从来都是劝人回头

从来不缯说过,你既然这么巴拉巴拉还是淹死算了!

只是既然要修行,那么邪淫的宿习要改已经造过的业要忏悔。正在造的业要马上停止未曾造过的业要预防。

末学建议题主从下定决心修行开始每天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至少一遍,日诵地藏菩萨圣号一万遍坚持至少┅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本根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