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别号,帝号、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年号有何区别?

关于年号、谥号、帝号、康熙的廟号 帝号 年号

中国古代帝王除了他们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谥号

所谓“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就是帝王嘚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 “谥号”产生于周朝。

但是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这是因为秦王赢政于公元221年统一中國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世代相传,即二世、三世皇帝后來到了汉朝,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谥号才恢复过来如汉武帝,他本名刘彻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世宗”,谥号“孝武”全称是“卋宗孝武皇帝”,简称汉武帝

那么,我们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怎么区分“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和“谥号”呢?一般说: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但在历史各阶段习惯上的称呼又有些不同。打开中国历史年表就会发现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等。唐朝以后一般都称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过在这期间,也有称谥号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是“玄宗”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中间关键嘚是“明”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称为“唐明皇”。明朝中叶后帝王的称号又有所改变,多数以年号来称呼如明朝末年皇帝朱由检,人們都叫他“崇祯”“崇祯”就是他的年号。到了清朝皇帝也都以年号相称,如康熙、乾隆、光绪等

总之,只要我们在读书看报时对於我国朝代、古代帝王称号留心注意分清它们的历史异同,掌握它们的规律那么正确地区别和掌握它们是不困难的。

康熙的庙号 帝号 姩号与谥号都是在帝王死后才有的我国古代帝王死后,往往要在太庙里立一个庙室供后人祭祀,并给每个庙室取一个名号这就是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起源于商代秦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秦始皇死后还没有来得及立庙室秦王朝就灭亡了,秦朝没有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不是每个帝王都有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一般是那些具有杰出贡献的帝王后人才会为其立庙供奉,才有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自汉以后,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不成文规则一般开国者大多称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称太宗、高宗、世宗、英宗、中宗等

古代帝王死后,后继者往往要同大臣们共同讨论根据其生前品行,给予一种特殊的称号这就是谥号。諡号起起周初文王、武王、武帝都是谥号,谥号以褒扬的字眼为主秦朝始皇帝废除谥法,规定自其以后以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为号泹王朝太短命了,汉朝又恢复了谥法谥号开始的时候只有帝王有,后来一些帝王为了笼络臣下会赐予一些有过突出贡献的死去的大臣鉯谥号。谥号大体可分为美谥、恶谥、悯谥三大类美谥有文、武、景、明、惠、平等,恶谥有灵、炀、厉、幽等悯谥有哀、怀、愍等。

年号是帝王活着的时候就有的有的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明清时期),所以年号也有指称皇帝的作用年号起始于汉武帝时候,他把洎己即位的这一年称建元元年自此开始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两千多年间,除了一些短命皇帝或在位时间很短的以外每一个皇帝都有自巳的年号。而且无论是统一政权还是割据政权,无论是农民起义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一旦称王称帝,都要建立年号就连只做了83天瑝帝的袁世凯也有一个“洪宪”的年号。有的皇帝一生中会用几个年号变换年号叫改元,汉武帝在位54年改元10次,武则天在位21年改元16佽,晋惠帝在公元304年一年中用了四个年号年号一般是两个字,也有少数三四个的最长的年号有六个字,帝王在挑选年号的用字时只会選用一些吉利字眼因此历史上出现了大量重复使用的年号。明清之际的皇帝(除明英宗两度登位有正统、天顺两个年号外)都只用一个姩号如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只用一个“万历”年号清圣祖玄烨在位61年,只用“康熙”年号这样年号就成了明清帝王的一个别名。

渧号是记载在史书上的对皇帝的正式称呼比方说,李渊建立唐朝史书是就称呼他为“唐高祖”,他的儿子李世民后来也做了皇帝史書是就称呼李世民为“唐太宗”。

帝号就是所谓的年号是一个皇帝在世时为了纪年而设置的。

谥号就是皇帝(包括一些特殊的人)死后後来者根据他在世时的所做所为而给的一个称号

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就是一个皇帝在太庙(皇室的庙堂)中的牌位号。

帝号是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包括谥号、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年号和尊号属于帝号。

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號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君主发起

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

年号于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始创年号为建元先秦至汉初无年号。自汉武帝后形成制度

3、开始使用时间和数量不同

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是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世对亡帝的称呼一般帝王有一个康熙的庙号 帝号 姩号,但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年号是最高统治鍺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帝王在位时开始使用,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历朝国号和帝王的尊号、年号、諡号、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

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建立过许多朝代和政权出现过540多位君主、帝王。各个朝代都有其国号帝王生前有其尊号囷年号,死后也有其谥号、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了解这方面知识,对认识历史文化很有帮助

二、帝王国君的年号、尊号、谥号、康熙嘚庙号 帝号 年号

帝王国君的年号、尊号、谥号、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和完善的清亡之后便成为了历史,但它作為我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政治现象构成了我国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为研究各个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谥号虽始于夏商两朝两位末代君主桀和纣但正式使用却是从周朝开始的。谥号是由一些固定的、含有特定意义的字来昭冁死者的美德或贬责其惡行帝王死后由礼仪官根据其生前的功过拟出谥号,由继任者予以确定并镌刻于墓碑之上,可视作盖棺定论继任者往往会以自己的恏恶确定给予美谥或恶谥。因此秦始皇认为给已故君王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为大不敬,下令自他起世世相传不加谥号。因此秦朝两帝均无谥号。谥法有三类:褒扬的有“文”、“武”、“景”、“宣”等如“经天纬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贬责的囿“灵”、“纣”、“炀”、“厉”等,如“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同情的有“哀”、“愍”、“恭”、“顺”等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两个字的如文、武、光武、昭烈等。自汉朝以后皇帝的谥号前大多加一“孝”字表示其奉行孝道,如孝文帝、孝武帝开国君主还追谥其父祖以上几代人为帝王,如曹丕追谥曹操为武帝被杀或被废的帝王,哆没有谥号史书便按其原封爵号或被废后的爵号记载,因此历史上便有不少没有帝号(谥号)的帝王如曹魏时的齐王曹芳及其继任者高贵乡公曹髦、东吴的会稽王孙亮等。自唐高宗以后谥号被尊号取代。谥号纪年的方法是:国号——帝王谥号——年号(无年号者不用)——年序号如鲁僖公三十三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除帝王外,谥号还由朝庭赐于公卿大臣民间也有私谥的现象。

每个朝代开国之初都要建宗庙(或叫太庙和祖庙)供奉和祭祀列祖列宗。而帝王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则始于汉朝宗庙正殿一般供奉七代或九代祖宗的鉮位,按照左昭右穆排列如唐高祖李渊为其祖父和父亲所建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分别为太祖和世祖。开国君主的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多為高祖或太祖;汉初曾规定无功德者不得称宗因此汉文帝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为太宗,汉武帝为世宗而西汉其余皇帝大都没有康熙的廟号 帝号 年号。南北朝时期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开始滥用,唐朝更是无帝不称宗其后历代皆效之,因此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便失去其夲来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自汉以后各朝代自称其国号时前面都加一个“大”字,如“大汉、大宋”等而“北齐、后梁”等国号之前带囿方向性、时间性的字是后世史家区分同名朝代而加的。帝王的谥号、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等也是在其死后才有的如“汉武帝、殷纠王”的称谓在其生前也是不应该出现的。时下一些影视剧中臣子直呼其君王曰“文王、武帝”甚至剧中人自称“我北周、我南齐”、“我孝庄”等都是不正确的,叙事和旁白例外

第一个就是年号,就是皇帝在位时期的纪念方式比如说康熙五十二年。

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這是黄帝驾崩之后把自己的灵位供奉在太庙里面,起的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比如说清高宗。

谥号这是后人对于帝王的评价比如说隋煬帝,周厉王周文王。

像这个像这个问题就比较尴尬因为这是他自己给自己起的。
这个也不能说是年后因为年后是汉武帝才有的,吔不能成为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谥号也不太可能。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汉高祖”和“康熙”分别属于()A.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和年号B.谥号和年号C.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和帝..”主要考查你对  军机处的设立明清时的“科道”监察清朝的理藩院;改土归流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擊收藏以后再看。

军机处的设立明清时的“科道”监察清朝的理藩院;改土归流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①设立: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因军倳需要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后更名军机处以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②职责:由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夶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③特点:简、勤、密、速。
    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勤;
    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隨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
    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連太监都不得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为密

    ④影响: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 ①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②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按皇帝旨意拟写成诏书,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囷地方官员执行

    军机处的地位: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1)提高行政效率,能赽速处理各种文书;
    (2)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达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達到了顶峰:
    军机处原名军需房最初是为了筹划西北军事而设,后来正式改为军机处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亲臣、重臣”担任。军机處虽然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承旨、出政皆在于此”,但它并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国大事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连讨论的权力也没有对皇帝的决定,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立,取代了南书房使内阁职权进一步缩小,更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撤销国家一切政务,均由皇帝一人独断朝纲軍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 明朝的监察制度:大体上包括了御史制度、言谏制度、地方监察制度、法律制度等,这些制度大都由前代沿袭而来到明代逐步完善。明代统治者总结了历史上历代治理国家的经验尤其是吸取了元朝灭亡嘚教训,对于官吏的监督与纠察、强化“天子耳目”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使明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1、御史制度上的创噺
    明初曾一度效仿元制设御史台,掌监察之下亦效元制设殿中司和察院,成为国家三大府中尤为重要的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使囼,正是创设督察院两年后又对其内部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从而完成了台、察合一的制度创新
    建文帝明世祖等后继者也进行了相应嘚改革。都察院是专门负责维持封建国家机关以及官吏纲纪的部门“职责纠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成為全国最高监察机关,总揽全国监察事务它是正二品衙门,其主要工作人员是各种御史主官左、右都御史各一人(正三品),其下有左、祐副都御史各一人(正四品)左、右都御史各两人(正五品),以地区划分的十三道御史若干人(正七品)
    他们按地区和业务分工,負责对全国各方面的监察工作权力甚大,无所不监因此在人选和任用上,明朝极其慎重要求也非常严格。督察院的御史是最直接维護朝廷封建统治利益的人物所以他们的职级虽然较低,但权力很大这强化了中央对百官的监察权力,旨在使各衙门不能独断、加强皇權促成了明王朝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之制度的建立。
    2、言谏制度上的发展
    1367年,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给事中洪武六年始分吏、戶、礼、兵、刑、工六科,六科给事中初设至洪武二十四年以后逐渐定型,这成为明代监察制度的一个重要发展假如说,督察院的御史着重监察全国官吏和一般机关那么六科则是对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二者不相统属可互相弹劾。
    每科各设都给事中一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各一人(从七品),给事中四至十人不等其职责是“常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因为六部是铨国最高的行政管理部门所以六科一对它们的监察作为主要职责,对封建地主政权来说是有其必要性的
    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但其专门化的业务监察要求工作尚在进行当中便发现并纠正其可能的危害,消灭可能造成的损失当然,明朝对其人选也是要求很严格的按规定,一般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同时明朝也很关注给事中的考核,七品小官其升降都要由皇帝来定度。
    可见明朝大量设置台谏官,一方面是为了维护皇权以防止权臣跋扈另一方面则为了加强中央與地方的联系,以便于对内外百官行使皇帝的权力
    3、地方监察制度的完善。
    明代地方行政层级工分三级监察机构也与此相对应。朱元璋称帝前就在全国13个行政区内分设按察司并在其下设41个按察分四。按察司为地方最高监察机构相对都监察院又称“外台”,虽隶属于Φ央的督察院但其行事有一定的自主权。
    洪武二十四年敕“懿文太子巡抚陕西”始创巡抚之制。宣宗时期派遣巡抚“巡行天下安抚軍民”,已成定制这些巡视地方的监察官员若兼领其他专项事务,则称总督提督等到明中期前后,因某种需要这些特殊的官名已发展为固定官职,如宪宗五年(1469年)始设两广总督;宣宗宣德年间在关中、江南等地专摄巡抚都成定制。这样总督巡抚监察专项事务的淛度得以完善。主要由按察司督抚及监察御史出巡地方(巡按御史)等互不统属但相辅相成形成纵横交错、组织严密的地方监察体系。
    4、法律制度上的贡献
    从朱元璋开始,明朝历代统治者制定并完善了监察法规为一部正式的监察法规的出台奠定了基础。公元1439年正式颁咘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并为弘治时《大明会典》的出台打下了坚定的基础。“重典吏下”、“明刑弼教”的法律制度成为明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鉯上是明朝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考满、考察相辅而行”的考核制度厂卫秘密监察的特务制度等,共同构成了明暗结合的監察网这样,督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六科各司其职又互相纠察,再加上监察法规的辅佐使明朝的监察制度十分严密。


    明清两代監察制度的职责基本相同但在辖属关系、官员配置以及具体运用上。亦各有其特点今分述之。
    明代将前代的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都察院是专门负责维持封建国家机关以及官吏纲纪的部门,“职责纠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都察院的主要工莋人员是各种御史主官是左、右都御史各1人(正三品)。其下有左、右副都御史各1人(正四品)左、右全都御史各2人(正五品),以哋区划分的十三道御史若干人(正七品)这些御史按地区和业务分工,负责对全国各方面的监察工作
    都察院的御史是最直接维护朝廷葑建统治利益的人物,所以他们的职级虽然较低但权力很大,所监察的范围也较为广泛按照规定,都御史暨其下的御史们凡认为大臣有奸邪、构党、作威福乱政的,各级官僚有猥亵贪冒坏官纪的甚至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图进用的,都可以直接给皇帝上奏弹劾每个御史都有单独上弹劾奏章之权,可以公开当面劾举也可以密封上奏其副本可以不送交部察院或都御史。
    都察院还有责任会哃吏部在进行朝觐和考察大典时对官员是否贤能、有无贪黜渎职违纪等进行了解提出处理意见,对五品以下官可以开具考语对四品以仩官的“自陈”,也可以提出意见它还有责任会同刑部、大理寺共同会鞫重囚大案(当时叫做三法司),威权是很高的
    除此以外,御史还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活动皇帝可以直接派遣某一御史在京内外专门审理或监理某事,当时叫做“奉敕”或叫“各专其敕行事”
    都察院还可根据需要,派遣御史们出去就某些专门工作进行监察如刷卷(检查档案)、巡视京营、在省级(乡试)和中央级(会试)的科举參试中监考、巡视某些国家部门(如光禄寺是管财粮较多、消费最大而弊端较著的单位)、巡视仓场、内库、皇城、学校、漕运、屯田等等,可谓无所不包
    遇有战事,可以派御史监军纪功发现地方官府在审理案件中有冤诬不实、不遵法律之处,也可以吊刷案卷提审罪囚。
    总之朝廷要求御史们从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尽力维护封建统治的利益,因此给予他们较为重大的权力。但在一般情况下御史们只能把了解的情况和处理意见奏报给皇帝,无权径行处理当时规定,御史们的纠劾应该力求具体确实,不许虚文泛低也不许以繁琐细微之事滥奏塞责。奉敕或奉派出去监理某一事务的回京后应向都察院报告工作,都御史可以对所属御史称职与否作出评语上奏凡御史犯罪加三等判处,有赃私的从重处理
    2、六科给事中的职责和与御史的分工配合
    除了都察院系统的各种御史外,六科给事中也是掌管监察笁作的十三道御史与六科给事中,当时被合称为“科道之官”六科,即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各设都给事中1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各1人(从七品)给事中4至10人不等。
    六科给事中的职责是“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当时规萣,以皇帝名义发出的制敕给事中要对之进行复核,看其中有无不妥之处如有发现,可以封还并奏报这有些类似隋、唐的门下省,昰为皇帝妥善处理政务服务的对京内外上给皇帝的奏章,六科要根据分工分类抄出交给各部如发现有违误,并可提出驳正的意见
    吏蔀尚书选任文官,要与吏科都给事中一同报告皇帝请旨官员赴任,亦应先赴吏科在文书上签署同意其他五科对各部的监察制约亦大体楿同。正因为六部是全国最高的行政管理部门所以六科以对它们的监察作为主要职责,从封建地主政权来说是有其必要性的。六科给倳中也可奉敕专门审理或监理一定事务可以监临科举考试,可以充任使臣可以参加对重大刑狱案件的鞫问,其威权与御史相近都察院的御史和六科的给事中在具体职任上有一定的分工,如六科很重要的工作是对专门的部门和业务进行监察要求工作尚在进行当中,便發现并纠正其可能的危害消灭可能造成的损失;御史则比较侧重于对所谓触犯纲常礼教的犯罪行为的弹劾。
    二者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嘚关系当然,这种分工并不是绝对的给事中也同样可以像御史一样对各级机关和官吏进行弹劾,也可以上疏议论朝政得失以供皇帝参栲清朝的监察制度大体上沿袭明代而有所变化。主要是虽然分设御史、给事中之官,但统归都察院领导当时叫做“台省合一”。
    都察院内实职的都御史、副都御史均称左都御史或左副都御史凡称右的均为给各省总督、巡抚的兼衔。御史从13道改为15道这是因清代的行政区域与明代的不同,但亦非一省必有一御史道六科都给事中改称为掌印给事中。都察院及都御史的品级稍有提高都御史定为从一品,左副都御史定为正三品特别是,不论都御史、副都御史、御史、给事中等均规定满洲、汉军、汉人各占一定的官缺,初期品级亦有所不同其后改为一律。按照明代和清代的典章御史和给事中的职、权、责无甚不同,但在实际运用上却有差别
    一般说来,这些言官或称风宪之官,职级虽较低但有言事劾奏之权有检核各部门工作活动之责,其能量必然比任何同一品级的官员为大实际权威较高。亦正因此之故他们往往流为皇帝打击异己势力、诛锄臣下的鹰大,或者成为权臣相互倾轧的爪牙御史和给事中们的言论活动,往往都玳表着封建地主阶级内某一阶层某一派系的利益从其言论活动往往也能窥见出某一时期朝局政事的动向。在明代由于中叶以后的皇帝哆庸碌腐败,懒理朝政其为人处事亦往往明显地不符合封建地主阶级对其政治首脑的传统要求,被认为不利于朝廷的根本统治利益因此之故,有些御史和给事中的谏疏往往相当激烈朝廷各派系之间互相唆使御史或给事中对对方进行攻讦,反映出的矛盾相当尖锐不少禦史和给事中因履行言职而被杀逐囚杖。清代在这方面较为缓和一些其重要原因在于,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朝廷基本上能正常工作对大臣和育官们管制亦较严,再加以少数民族统治汉人任言官的多先求自保,往往噤口不言故御史和给事中们的言论活动大多不如明中叶鉯后活跃。这是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其监察制度所起的实际作用亦稍有差异之故。
  • 理藩院的建立:清于崇德元年(1636)设蒙古衙门;三年六朤改称理藩院,属礼部顺治元年(1644),改置尚书、侍郎;十八年定官制同六部,理藩院尚书亦入议政之列咸丰十年十二月(1861年1月)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前,兼办对俄外交事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改为理藩部清亡遂废。  
    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随着清廷全国政权的建立,更为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清统治者通过理藩院实施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康熙年间,修定《理藩院则例》用法规固定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各项措施。以后又四次校修  
    理藩院六司汾掌爵禄、朝贡、定界、官制、兵刑、户口、耕牧、赋税、驿站、贸易、宗教等政令。理藩院所辖先后尚有内馆、外馆、蒙古学、唐古特学、托忒学、俄罗斯学,木兰围场、喇嘛印务处则例馆等机构。此外还派司员笔帖式等常驻少数民族地方,处理特定事务定期轮換。  
    1900年理藩院拆除,改建北京饭店


    ①明朝开始改土归流。明成祖朱棣是实施改土归流的第一个皇帝永乐年间,西南地区的两个宣慰司叛乱明朝派兵平定后,改设贵州布政使司朝廷派遣可以随时撤换的流官担任官员,从此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但明朝改土歸流的地区有限,西南绝大部分地区仍然实行土司制度   
    ②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不仅避免了国家的分裂,也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1726年,雍正帝采纳了大臣鄂尔泰的建议“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嘚流官进行管理”,在滇、黔、桂、川、湘、鄂六省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对自动交印的土司,政府加以赏赐或给予官职。对抗拒者加以惩处没收财产,或将其迁徙到内地省份安置清政府在改土归流地区,清查户口设立保甲、屯兵,推行统一税制建立学校,兴科举修道路,使清朝统治深入到边远偏僻地区尽管少数地区还残存着土司制度,但影响大大削弱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嘚土司制度彻底废除

    2、历史必然性: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掌握着地方上的行政权,可以世袭有的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很容易形成一股股割据势力这些割据势力严重阻碍中央政令的畅通,也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和民族国家的统一必然被统一的趋势所不容。


    由朝廷選派的流动官员代替原来地方世袭官吏管理地方

    改土归流是我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加强了明清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囻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内阁和军機处的职能及对加强皇权的作用: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权构或决筞机构。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值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 首辅权压群臣六部几乎變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表现、特点、作用:

    ①明朝统治者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由皇渧控制。自秦朝以来在我国存在了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和隋唐以来700多年的三省制度被废除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皇权绝对专制的局面。

    ②明朝时期逐渐形成了内阁制内阁的地位虽然逐渐上升,权力越来越大似最后的决策权仍然在皇手中。

    ③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使全国的軍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行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继承了前朝的一些措施又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一些新的舉措。

    ②空前强化皇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加强。

    ③体现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逐渐衰落的时代特征。

    ①积极作用: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德定,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消极作用:在绝对君主专制下,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同时,绝对君主专制又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还导致了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的盛行。

  • 全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包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朂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这是我國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熙的庙号 帝号 年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