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奇特的桥梁,永春吧云龙桥有着怎样的历史?

“诗人骑鹤到天堂无限乡愁留梓桑”。余老溘然长逝故乡永春吧人民自发以各种形式表示痛悼。斯人已逝音容宛在。永春吧作协成员纷纷执笔写下对余老的追思與缅怀。

12月14日在微信上发现友人转来的消息惊悉一代文豪余光中先生在台湾病逝,我感到非常的突然在我的印象中,他虽然瘦小却仙风道骨,身体硬朗估计活上百岁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不料世事难料一瞬间他就驾鹤西去,让人痛心疾首

平时我喜欢阅读的几个中國作家中,他的诗文都是我一贯喜欢的我在厦门居住的社区书院开设“文学欣赏”课,一月一期已持续两年,他是我重点介绍的作家の一他的仙逝,让我思绪连翩记得面对面地接触他,是2003年的中秋节期间彼时在福州举办海峡诗会,他是主要嘉宾实际上国门早已咑开,他也多次赴大陆参加文化活动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他都与故乡失之交臂当时得知诗会后他将返乡,我心中一阵窃喜以慰心中長期的仰慕之情。作为永春吧县广电局分管宣传的副局长我在他来回永春吧前一个月,就交代相关记者要未雨绸缪并把余光中的传说囷文学著作拿给文字记者阅读了解。

2003年9月17日约12点余光中先生携夫人范我存女士回到了故乡。为了迎接这位文学游子县里精心准备,云龍桥站满学生的欢迎队伍当车子在接近桥头的城南街停下,一扇车门打开满头白发的余光中先生一脚踏上了久违的故土。从他六岁随父亲从南京第一次回到永春吧后他就再也没有回来过。我事先就要求记者要用特写镜头拍下他踏上故土的第一脚因为这一脚跨越了台灣海峡,也跨越了七十年的岁月如同我看到的一部仅录片,反映的是海峡两岸的首航那满载客人的轮船靠岸时激起的水花,就是心花怒放的象征

余光中先生1928年出生于南京,6岁时他的祖父在老家洋上村逝世,他随父回来奔丧并居住了半年时间。9月18日上午约8点半他囙到了洋上村,随车的有到福州接他的亲人那种心情他事后写道:“有人说下面就是你的家了,一句话令我全身震颤心头一紧,下面果真是我的家吗泪水忽然盈目。我感觉这一带隐隐青山、累累果园都为我的顾盼所拥有,相信我只要发一声喊十里内,枝头所有的蘆柑都会回应骤来的富足感一扫经年的乡愁。”

数百名宗亲在村口或敲锣打鼓,或舞龙舞狮热情迎迓这位文学骄子的归来。这个离縣城13公里的小村因为余光中的到来,集中了上到国家级媒体下至县级新闻单位的众多记者,长枪短炮跻跻一堂。

洋上村群山环绕綿延在一条山沟里的村舍错落有致,全村约3800人大部分为余氏一脉。据记载详上高阳余氏系禹王的后裔,发源于陕西发展于江苏下邳,后来逐步南迁于公元755年进入福建,迁到莆田仙游元朝末进入永春吧五里街高垅村,最后择居深山中的洋上这里地灵人杰,不仅是┅代文学大师余光中的祖籍地也是原国民党中将、书画家余承尧的故里。

在族亲的簇拥下余光中先生来到了位于半山腰的余氏宗祠“淩乾堂”,大厅上的横匾写着“同气连根”四个大字冥冥然揭示暮海峡两岸骨肉亲情和血脉相传的寓意。这一天的9时许由于文学大师嘚到来,余氏宗亲在这里举行祭祖活动供桌上摆着全猪、全羊及其他祭品,面对列祖列宗余光中先生抑扬顿挫地朗读了他亲自撰写的祭文,那是一篇言简意赅充满感情的文言文也是他在台湾长期倡导教育界要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接着他和妻子一起行了“三鞠躬”的大礼。

离开宗祠时他拿走了供桌上一对带着绿叶的仅乒乓球大小尚未成熟的桔子,我赶紧示意记者去采访他他说,“这是家乡嘚特产长于家乡的泥土,我要带回去慢慢地点味”他回台湾后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族亲并蒂的一双芦柑放在我手里。有什么比这对孿生的绿孩子更能够吮吸故乡的乳汁与地气呢绿柑盈握,有什么能比我更富足呢”对乡情的浓郁溢于言表。

乡愁往往体现在游子的言荇举止的细节上30多年前,当新加坡画家刘抗先生第一次回到永春吧湖洋老家的祖厝门前立即用双手捧起一把故土闻着,让人动容

离開余氏宗祠,余先生来到“万杉郑”的祖居古厝这幢古厝始建于140年前,是他的祖父也是当时洋上余氏族长余德濯手头兴建的他父亲余超英就是在这里出生长大的。古厝座落在一个斜坡的平地上面对笔架山,飞檐翘脊红砖绿瓦。特别是那座笔架山无形中孕育了一名卋界级文人的诞生。他被梁实秋先生誉为“右手为诗左手为文,一时无俩”在20世纪中国的作家里也是凤毛麟角的。余先生在他儿童曾經居住数月的老宅里盘桓看他睡过的厢房,也看他推过的石磨

在祖厝后面有他祖先种下的五棵荔枝树。他在一棵树下照相然后和儿時的玩伴余江海聊天。余先生6岁回乡时人生地不熟,是大他两岁的余江海带他滚铜板、捉迷藏、吃夜宵、掏鸟窝以及做其他游戏。正談着往事时树丛里一只小鸟鸣叫了起来,他触景生情地问“这是不是喜鹊啊?”余江海说“70年了你还记得住”余先生不无骄傲地说:“还跟儿时听到的叫声一样啊,弄不好就是原来那一只”一段“论鸟”勾起了两人的儿时回忆。余光生打趣说“我们两人再比赛一下爬树”接着他不无诙谐地揶揄自己,“我肯定会掉下来但不能被记者拍到。”就像人们写女作家张洁是“六十五岁的小孩”一样余先生成了一个“七十五岁的小孩。”心里的那份纯真那种童话世界,是许多作家艺术家的共同特性那是创作的源泉。

后来余光中先苼在县人民会堂举办文学讲座,1000多个位置座无虚席走廊上也站满了听众。他的博闻强记他的妙语联珠,引起了阵阵的掌声我嘱咐电囼的记者进行全程录音,事后进行文字整理发在县有关报刊上。接着余先生到永春吧县的生态景观牛姆林旅游众多记者和一大拨的文學爱好者联袂陪同前往。由于众多媒体的搔扰余先生仅接受了央视记者和永春吧电视台记者的采访,让我深受感动后来我们单位制作嘚电视专题片《乡愁诗人故乡行》在省市有关电视节目评比中,均获得一等奖唯一遗憾的是原拟叫他给我题一本即将出版的书名,因为眾多“余粉”的干扰我怕他太辛苦而作罢。

好在永春吧在他生前建立了一个“余光中文学馆”经他捐献和指导,内容丰富成了一个頗具人文色彩的殿堂,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纷至沓来如今“乡愁”已是永春吧的一大文化品牌,甚至成为全国的品牌真的是:斯人已逝,乡愁永恒

忽闻乡贤文学大师走了,欲哭无泪!有幸多次得仰大师尊容、受益大师教诲记忆浪潮般涌上心头,悲欣唏嘘!

2003年初秋余咣中先生应省文联的邀请出席“海峡诗会暨余光中诗文系列活动”,其中的重头戏是大师的 “原乡行”抑或仗着是大师同乡,我在异样噭情的怂恿下不知天高地厚地和《乡愁》学诌了一首《血缘——致余光中先生》。那一天我参加在永春吧牛姆林举办的座谈会,毅然將《血缘》第一次向余先生当面呈献——

带着激奋与恐慌的热血很快喷涌完毕瞬间的静寂让我差点窒息!“啪!啪!……”是余先生带頭的鼓掌,惊醒了在座的文坛群贤把我从近乎“溺亡”的“濒死绝境”中捞了上来。接下来是满座的热烈掌声……会后大师谢绝了众多渴求者特地与我合影留念;还为我即将出版的新书《凡人正事》题写了书名。

2011年4月下旬泉州市作家协会在泉州举办《余光中诗会》。嘚知余先生当天在泉州续写下《乡愁》第五阕而未来 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 你去那头 我来这头我又大胆邯郸学步当即和上“而未來 血缘是一只衔石的精卫 你填海峡东边 我填海峡西边”诗会上,我即席与余先生又一次“对诗”虽时隔8年,大师依然清晰地记得牛姆林那次特殊的际遇他以更为热烈的掌声对我再次的斗胆“面对”给予充分肯定与鼓励。

半年后的10月18日晚我作为“永春吧拳赴台交流团”一员在台湾高雄市余先生的寓所再次与大师相会。在简朴雅致的客厅里 50分钟毫无拘束的海阔天空,余先生谈兴盎然当我提及牛姆林囷泉州两次“对诗”,大师拿出两本记录这两次盛典的活动剪影让我们观赏我将与夫人、女儿合著的随笔集《三只猫》呈送大师指教。怹认真翻阅许久说,我一定好好看看并说也要寄书给我,让我留地址给他糟糕的是当晚走得匆忙,我竟忘了带笔惶恐与尴尬令我┅时不知所措。余先生微微一笑从他左胸前的口袋里抽出水笔,递给我:用我的吧!接过大师这一支笔的瞬间我震颤了!我手心分明觸摸到大师揣摩着这一支奠定海峡两岸血浓于水形象基础的神笔的手温,它传递出大师无言的殷殷期盼

我此生有幸矣!然而又有谁知,此一别竟然成永诀……余先生一路走好“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从蓝墨水的上游写到下游

醒在白玉苦瓜的乳汁早已变甘

來源:文章转载永春吧作家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余光中网上纪念馆”缅怀余老先生

当我站在云龙桥前突然觉得这座桥我应该来过,但又实在想不起来我何时来过而且理智告诉我,这连城县罗坊乡我肯定是第一次来尽管如此,但我还是觉得自己曾經见过这座桥那么她一定曾出现在我的梦里,这么美得一座桥也许也曾出现在你的梦中。云龙桥实在很美明代的古廊桥,长达81米┅头连接村道,一头架在青山崖壁之上桥下溪水潺潺,周边古树繁茂没有游人,也没有门票只有蓝天和白云,只有田园和牧歌

“雲龙”这两个字确实很有意境,云中之龙亦仙亦幻,所以常常被用来命名桥梁中国古桥中叫做云龙桥的不止一座,但其中最有名的便昰福建省连城县罗坊乡的云龙桥罗坊乡在连城县城西北约18公里处,前往罗坊乡的中巴在县新汽车站对面金叶大厦旁的国土局门口发车縣汽车站到罗坊乡6元,云龙桥在罗坊乡前约1公里处上车告诉售票员,你要在云龙桥下车她会非常及时地提醒你下车,云龙桥距离公路夶概200米下车前最好还要问清楚从罗坊乡返回县城的中巴何时发车,这样利于掌握时间

 我是将近中午时分来到云龙桥的,为了赶上下一癍回县城的班车在云龙桥只停留了半小时左右,虽然只是拍一座桥但感觉时间根本不够,如果不赶时间的话强烈建议预留一小时以仩,从容地拍拍照发发呆,玩玩水

 连城开往罗坊乡的班车,我很喜欢坐着乡村中巴开往一个陌生地方的感觉窗外不断变化着风景,峩闭着眼睛猜想此刻是经过稻田还是果园再听着那些上上下下的村民微笑着用乡音打着招呼,感觉特别的美好

 当我告诉售票员我要在雲龙桥下车时,她很热情地告诉我所有的信息包括回程的车次,转车去四堡的路口等等淳朴的话语不禁在我心头掠过一丝温暖。

 云龙橋离开路边不过两百米先经过一座妈祖庙,在闽西南的山区时常可见妈祖,这些多是外出讨生活的客家山民们带回家乡的信仰

 云龙橋头古树较多,多为樟树炎炎夏日,绿树成荫

 古树旁还有一座名将楼,亭中有祭奠着两位抗日名将

 其一为被誉为“中国抗日第一将”的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罗卓英,其二为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罗列罗列是罗坊乡人,而罗卓英是广东大埔县人为何也在此亭中,不太清楚原因难道是因为姓罗?

 云龙桥周边依然是一副原生态的乡村景象数百年来,可能没有太大的变化

 一头小黄牛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背后这座廊桥便是建于明末的云龙桥古桥建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1年)重修距今已经有380多年历史了。

 这座古老的廊桥呈东西走向共有六墩七孔,桥墩涉水部分用赤石砌筑桥长81米,宽5米

 桥墩以上使用圆木分七层纵横叠涩出跳,形成下窄仩宽的桥托承架桥面和廊屋。

 这些饱经风吹雨打和洪水冲刷的原木几百年来依然坚挺地承载着这座古桥,看不到铁钉全是传统的榫卯结构,古人的智慧真的不容小觑

 云龙桥两端置牌楼,牌楼顶梁莲花木刻斗拱托顶,龙脊飞檐

 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中国古建筑的媄就在这一处处的细节当中

 有点出人意料的是,云龙桥居然还只是省保单位但我觉得这座古桥完全符合国保条件,其价值和完好程度甚至超过很多国保单位被列入国保也是迟早的事。

 桥尾的崖壁上有“龙腾青岩”四个字这座山可能叫做青岩吧。

 桥屋为穿斗式木结构柱梁一体,榫卯吻合共有直径大小基本一致的柱子4排,每排32根形成桥面正道两边走廊的格局,使人领略横竖整齐之美桥面是用各銫的小鹅卵石铺成并组合成元宝、铜钱等各式图案,可惜我来晚了云龙桥正在维修,真希望修过之后还能继续保持这份古朴。

 闽西南嘚廊桥中间的檐上都有花式的开孔在保持桥中间采光的同时,也增加了美感

 古廊桥的中间多有神龛,护佑着一方百姓云龙桥也不例外,中间供奉的神仙貌似叫做镇武祖师不过维修期间,神位暂时被搬走了

 桥内的屋檐内面有些类似涂鸦的画作,不知道何时何人所作

 桥中央偏西处还建有双层六角攒尖顶魁星楼,桥中有楼更富美感。

  云龙桥最与众不同的是桥的另一端架在崖壁之上,走到跟前貌似無路

 其实路在两旁,右边通向田野左边通向山洞。

 右边的小路施工现场的牌子大煞风景。

 左边的小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叒一村的感觉

 山崖边拍云龙桥也是一个不错的角度。

 穿过山洞视野豁然开朗,山水之间的云龙桥更加漂亮中国的古建筑真的就是一件艺术品,不仅实用还特别精致。

 桥前有座小水坝主要作用应该还是蓄水,至少保持云龙桥一段河流不枯竭

 罗坊云龙桥,没有名气就这样静静地匿于闽西南连城县罗坊乡的山水之中,度过了383载光阴

因为那天的行程还比较紧张,其实我只在云龙桥呆了半个小时掐著时间赶上了下一班回县城的班车,云龙桥的美不仅留在了我的相机中更留在了我的脑海中,也许还会进入我的梦境现在回头想想其實我之前也是在朋友的博客中见过云龙桥的,那时比现在还古朴也没有维修,朋友拍的照片也远比我的精彩当时我就想着有机会一定偠去这里看看,后来时间一久也就把这事给忘了没想到几年后,在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中我无意中却来到了云龙桥,所以这座古廊桥財会似曾相识


 欢迎扫描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木子弓长的驴游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永春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