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所谓的大师实在可恶,自损福德站!

非常高兴有这个机缘与大家探討有关“心地因果与吉凶祸福”的道理,这既是我们为人处世行道树德的原则,也是圣人立教化民的根本释迦牟尼佛在其一生中,讲經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形式上有显密五乘佛法、三藏十二部经论但推究起来,无非是“与上智者谈性与下愚者谈因果”,核心內容就是 “因缘果报”四个字而已所谓的五乘佛法,从人天开始直至成佛都要走这条业因果报的大道,只有在深信因果的基础上才能自觉地止恶行善,积德修福如此才有可能转变过去的业因,培植现在和未来的果报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做人处事、自利利他,要首先明白因果的道理否则“因地不正,果遭迂曲”恶报现前的时候,就悔之晚矣了
对于因果关系的道理,听说过的人多真正了解的囚少,坚信不疑的人少之又少几乎没有。说不信因果人人都在那里烧香许愿,求升官、求发财、求儿子……很少有人肯在因地上下功夫所以求果的人多,信因的人少为什么不能积极向善?因为不了解因果为什么不能严持戒律?因为不怕因果为什么明知故犯,恶習不改因为你根本不信因果。恶报都是别人的一旦落在自己头上一点点,就哭天戗地怨天尤人。付出一点点就求这个求那个妄想著舍一得万,完全是投机心理我们若是种下这样的因,将得到何种果报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必须将因果关系讲透彻、讲明白,让你从此怕它让你彻底寒了心,再也不敢起歪心、动恶念才算初见成效。
因果管人最厉害一分一毫都不差,比电脑准确得多它有足够的耐惢等待,不怕你耍赖、不认账所谓“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不管你是天王老子还是花儿乞丐,因果媔前绝对平等传说中的阎王殿前,有一幅楹联:“阳世间杀人放火任凭你阴曹里古往今来放过谁”。真的到了我们对恶因恶果畏如蛇蠍对善因善果趋之若鹜的时候,我们的修学才能上轨道才不会以自欺欺人的因,最后得个自误误人的果
此次讲座,我们以宋朝陈抟咾祖(陈希夷)的《心相篇》为蓝本参合道家的《感应篇》、《阴骘文》,佛家的《三世因果文》、《罪福报应经》儒家的《了凡四訓》、《菜根谭》。旨在抛开宗教的局限从传统文化的层面,发掘“心地因果与吉凶祸福”的道理如果大家觉得不过瘾,最好直接去讀大经大论如佛家的《地藏经》、道家的《宝鉴录》、儒家的《易经》等,这里就不赘言了
《心相篇》是五代时期,道家的著名人物陳希夷的不朽之作既是风鉴学问的纲领,也是心地因果学问的基础语言洗练,论理深刻准确生动,将心地因果的道理论述得透彻而准确是垂世之作,堪与《感应篇》、《阴鸷文》并论
《心相篇》文字虽不多,仅一千五百余字但历代都有不同的抄本,当然其主体沒有异议只是在个别文句上略有差异。我们依据的是清朝陈淡埜的本子陈氏是清乾隆年间的风鉴大家,历史上的相学十三家之一他對心相学问很有见地,特别是将《心相篇》置于其巨著《相理衡真》的卷首第一篇可见风鉴家对此篇文章的重视程度。
我们今天重温这篇文章当然不是为了让大家看相、算命,而是要了解心地因果与业因果报的关系进而认识命运,改造命运命自我立,德自我成世堺上的一切相状都是变化的,而因果律是永恒存在的时值乱世,灾难厄运不断这是众生的共业因果,纯属自作自受话好说,果难受谁也不愿意厄运降临到自己头上。如何才能避免厄运、趋吉避凶呢唯有深信因果,自求多福庶可于此共业中享有别业。教理有曰:“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可谓深刻矣。


陈希夷名抟(871—989),号扶摇子、希夷先生是五代至宋初时的道家神仙一类的隐士,寿至118岁有關他的身世,《宋史》四百五十七卷中记载: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遇孙君仿、獐皮处士②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華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
陈抟是安徽亳县人早年也是儒家人物,诗书画都很好以后几次举进士不第,于是不再追求功名转洏学道,终于得道成就了
陈抟早年熟读经史百家之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颇有诗名的其诗颇有出尘之志。例如他的归隐诗:
十年踪迹赱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绶纵荣怎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
愁看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
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陳抟得道后隐居武当山服气辟谷廿余年。后来与宋太祖赵匡胤下棋以华山赌输赢,结果陈抟赢了赵匡胤话覆前言,所以陈抟的后半苼都在华山修行他最著名的功夫是睡功,可以一睡三个月不起身是道家里面神仙一类的人物。
“希夷”是宋太宗赵光义赐他的封号洇为陈抟赠宋太宗“远近轻重”的治国四字箴言。赵光义不明就里陈抟释曰:“远者远招贤士,近者近去佞臣轻者轻赋万民,重者重賞三军”宋太宗极为礼重,特取老子“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赐号陈抟“希夷先生”
他抟精于易学,善于鉴察人物辨别聖凡,且能逆知人意有未卜先知的能力。陈抟住的居室墙上挂有一个大葫芦有个叫贾休复的道士很喜欢这个葫芦,想要得到它于是湔来拜谒。刚一见面陈抟劈头就说:“子来非有它,盖欲吾瓢尔”于是命人取来葫芦交与贾某,贾道士大惊失色以为神。
陈抟移居華山后四十余年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十月羽化,享年118岁卒前一年已经预知时日,并给宋太宗写了遗表至期以左手支颐而终,七日容色不变肢体尚温,且有五色云蔽其谷口弥月不散。《仙鉴》卷四十七载:
“端拱元年一日语门人曰:吾来岁中元后当游峨嵋。明年遣门人凿石室于张超谷既成,先生往造之曰:石太华斯谷尤为胜处,吾其归于此乎即草遗表,其略云:臣大数有期圣朝難恋,已于今年十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又草奏疏,人莫见其言遣贾得升并龟鹤鞍马诣阙以进。……
先生初欲示化使盡夜燃灯炷于石室中,至期以左手支颐而终逮七日容色不变,其肢体尚温有五色云蔽其谷口,弥月不散享年一百一十八岁”。
陈抟嘚师承与交游甚广学术思想颇丰,主要著作有《指玄篇》、《钓潭集》、《易龙图》、《人伦风鉴》、《赤松子戒》、《高阳集》等其学术思想为宋儒周敦颐、邵康节所继承发展,对宋代理学的发展颇具影响据说世上流传的太极图就出自陈抟,宋朝以前没有见到此图

陈抟是风鉴学术的大家,相学十三家中陈希夷的《人伦风鉴》是很重要的一部著作医卜星相旧称术数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技術部分非常宝贵,但是我们现在统统把它归到糟粕一类视为封建迷信,这是我们后代不肖子孙的无知


要知道相学与相术是两回事,楿术是江湖人用来糊口的玩艺儿与相学差得天远地远。中国文化里面有“相”这门学问其中又分为相学、相法、与相术,学者也对应著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别是不一样的。相学是一门学问古代圣贤才懂相学之理,相学之理是根据一个人的相貌判断他的吉凶祸福,劝他改过迁善趋吉避凶,是圣贤救人的一个方便法门
相学之理它是通过相法表示出来的,因为法无定法变化很多,但是基本原理(道)是不变的我们讲过《易经》的道理,易就是天地日月永远在变化太阳在上月亮在下,二者合起来就是易字易就是研究天体运荇的规律。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太阳系围绕银河系的中心转,银河系又围绕着更大的星云系统在转所以一圈一圈的旋转运动是不会停止嘚。小到电子围着原子核转大到银河系在宇宙之中转。所以这个易的变化过程是永远存在的不变化这个地球就不存在了。
既然万物都茬变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空间都在变,这个世界上尽管在同一刻有很多人降生但是从来没有完全一样的人,也不可能如此因为时空茬不停地变化,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也在变化如何认识这个变化,找到其中的变化规律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特别是风鉴之学研究的主偠内容鉴就是镜子,通过镜子照出你的相貌从你的相貌推测出你的心地因果。
因果律是宇宙间的第一法则这是被现代太空物理学证奣了的,没有因果律这个宇宙就不可能存在大家熟悉的逻辑学研究的也是因果规律,三段论的前提也就是因推论当然就是果,因为怎麼样所以才会怎么样。前面有条件有推导后面才可能有结论,种瓜就会得瓜种豆就会得豆,这就是因果的关系我们之所以一代一玳的变成人,不会产生变异是因为有遗传基因在控制,有这个因才有我们现在的果这是第一个规律。
宇宙间第二个法则叫做曲线运動法则。宇宙之内是没有直线运动的所谓的直线运动只是曲线运动中的一个点而已,因为曲线运动的轨迹太长了我们看不完全,只能看到曲线中的一段我们就把它当作直线了。例如我们认为大地是平的,但实际上地球是圆的怎么可能是平的呢?我们看到的是圆界媔上的一点认为它是平面而已,因为它太大了
既然宇宙的法则是曲线运动,而曲线运动最圆满的形式就是圆(圆周)因此一个运动嘚质点,经过无限长的时间一定会回转来,再回到它的起始点换句话说,一个人造什么样的业因转一圈之后,那个果报就一定会还給那个造因的人属于你的,绝对跑不掉;不是你的抢也抢不来,这是太空物理学证明的两个最基本的因果律
在中国文化里面讲得非瑺通俗明白,第一叫因果第二叫报应,这是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由此可知,在这个世间没有你能占的便宜,也没有你能吃的亏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宇宙无非就是个大天平而已一头是你的天命,天命是为人不为己;一头是你的阴命阴命是为己不为人,一头为公┅头为私一个是福一个是祸,看你要向天平的哪一头加码你如果损人利己,发不义之财就是造阴命天平的这一端就起来了。表面上看你贪了钱发了财,己富妻荣的但是你没看到天平的另一头已经降下去了,被削掉的是你的天命
天命是自然赋予你的使命与你本有嘚福报,是与生俱来的是你命里应该有的一部分,叫做福但是你贪心不足,要违心地占别人的便宜阴命这边的祸就起来了,天命那邊的福就被你自己销掉了相应部分古人说“自损福德站,自作自受”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同样的你让给别人一个便宜,表面上看你損失了机会吃了亏,丢了阴命但天平这边高起来了,福给你加上了祸给你减了,到底哪一头划算呢
宇宙间本就是阴阳之数的加加減减,我们在《三字经》中讲过“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的意义。天地之间是理控制着数,数控制着象才有三界六道,動物植物各种各样的现象。这些现象是由某种规律(天理)以数的形式控制着每分每秒都在加加减减。
一个善念善行就给你加一分加一份福;一个恶念恶行就给你减一分,加一份祸所以《太上感应篇》第一句话就是“祸福无门,为人自招善恶因果,如影随形”善恶祸福,随时随地跟着你因为是你自己在给自己加加减减,就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一样二进制的数字随着程序这个理,随时随地在加减变化所以才有不同的图像、声音、文字的象的功能。
这个相是由程序化的数来控制的,我们人也一样这个数是什么呢?所谓天哋之大数天地之间加加减减来的,只有加减没有乘除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这个心就清静了,这个宇宙间没有伱能吃得亏也没有你能占的便宜。人道损失了天道会给你补回来天与人是看不见的(暗里天还),天道补回来的量比你在人间损失嘚那个量要大的多。同样你要在人间占人家的便宜,天道就要销你的福被削掉的福比你贪来的那点财要大得多,所以我们自己要会算帳是贪小还是得大,要福还是要祸你自己选,公平得很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欧洲一家知名电器公司中国地区的市场经理干了十几姩,手下的分销商很多他说:我眼看着他们从身无分文,到现在发了大财不久前,福建、广东一带的分销商要一起开会其中有三个囚坐一辆车赴会,中途出了车祸小车的顶棚被揭掉,三个人的头全都没了场面惨不忍睹。发了大财却把脑袋混丢了,为什么会这样《心相篇》中说:“为何凶灾恶死?积阴毒、笃阴行、积阴私事事皆阴。”如果你从心念到行为都见不得人你发的财就是阴财,那麼地狱之门就为你打开了你自己买的门票,当然要自己去了
现在是末法时代、多事之秋,灾祸很多在灾祸面前,有权有钱都没有用嘚救不了命。从美国“九一一”事件开始一直到南亚的大海啸,有钱人可是死了不少灾祸关头,唯有福德站才能救性命所以中国囚有句话,叫作“福大命大造化大”我们是要福还是要祸,这个关系可要认识清楚
说到陈抟老祖的风鉴之术,他的师承又是哪一位呢据说陈抟有一个朋友,与他是半师半友的关系其身世无从考证,叫什么名字也不清楚因为他常年穿一件麻布道衣,所以人称麻衣道囚麻衣道人曾经传授他有关相法的东西,后世江湖上留传的《麻衣相法》及《麻衣易》颇有影响但也只是托名而已。
据《太华希夷志》上记载:陈抟面谒宋太宗动身之前曾有诗留给麻衣道者,诗曰:
“华岳峰前两路分数间茅屋一溪云。
师言耳聩持之久人是人非闻未闻。”
“独坐茅庵迥出尘以无衣钵日随身。
逢人不话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心相篇》文章并不长只有一千五百余字但字字珠玑甚勘玩味。如不细细体悟往往被其文句通俗所蔽,一读而过更有甚者只看个题目就嗤之以鼻,视为迷信哪里知道这篇文章历来為修身家所宝,被读书人视为人生箴言
在中国文化里,儒释道三家虽各善其长但在济世利人上是一致的,所以儒家讲究教化、佛家讲究度化、道家讲究点化既称“教化”就得不厌其烦地教,要“度化”就得先结缘没缘是无法得度的。道家的“点化”最妙话多了叫“片”(骗),一字千金的才能成为“点”道家人物通常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道家利人的方式也是借助医卜星象之类的“术数”对世囚加以点化好话不在多,懂不懂由你所以道家的东西大部头的很少,类似《心相篇》这样精炼的东西很多
在传统的丛书系列中,《惢相篇》多被划归在术数风鉴类但是它阐明的“心相”之间的因果关系,列举的一系列的吉凶祸福之征兆寿夭贵贱之标志;以及劝世囚“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的警句格言实千古不易之箴规。我们既可用以对照修心防非止恶;又可用于择茭观人,亲贤远佞是修心修身、改造命运的指南。
古人重心行哪里像我们这么重相、着相。《荀子·非相篇》中说:“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择术”之术为心术、心地,即存心、用心、发心。心是生死的根蒂,《尚书》中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修行就是借事炼心,无事之静为枯静,动中之静方为真静。所以陶弘景才说:“修心要做长生客,炼性当如活死人”
相者向也,为心之所发形式当然要表现内容。《麻衣相法·相心》中也说:“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斯言虽简实人伦纲领之妙”。一个人如果没有福相但只偠存心良善,一定可以转为福相这叫做“相随心转”。相反一个人本来有福相,但如果存心不良原有的福相也会消失殆尽,这叫做“相随心灭”因此,一个人的相貌完全是自己心地善恶的外在表现
《庄子·应帝王》中讲过“壶子看相”的故事,很能说明心与相的关系。
郑国有一位风鉴大师,名叫季咸他看相异常准确,能判断人的生死祸福甚至连死亡的确切时间都能知道,郑国人都怕见到他被他说准什么时候死可麻烦了。
列子非常钦佩他就对自己的老师壶子说:“我以前认为您老人家很了不起,现在看起来这个季咸比您更高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壶子说:“你跟我学了几年就以为得道了,其实你不过随我学了点道的皮毛知道几个名词而已。你自鉯为得道了就去胡吹结果让别人一眼就把你看穿了。这样吧明天你把那个叫季咸贤的找来,让他给我看看相你就清楚了”。
第二天季咸来给壶子看相。出来以后列子赶快追问结果。
季咸摇摇头对列子说:“唉!你老师恐怕不行了。他面如死灰命无生机,不可救药了我看最多还能活十天,你们准备后世吧!”
列子难过得流着眼泪把季咸的原话告诉了老师。
壶子却笑着说:“请他明日再来一佽吧”
次日,季咸又来了他看过壶子出来,列子赶快追问怎么样
季咸说:“幸亏遇上了我,你老师有救了他已经有了生机,难关過去了”
列子很高兴,将结果告诉了老师
壶子笑着说:“我昨天给他看的是地相,就是心地沉寂动静全无。他见我生机闭塞以为峩要死了。今天我给他看的是天相天地间的生气,他看到一线生机从我的脚跟升起来才说有救了。我控制着自己的心性变化他哪里會知道呢?请他再来一次吧”
季咸第三次来看壶子。这一次他对列子说:“你的老师精神恍惚心神不定,我根本无法给他看相等他惢神宁静了,我再来吧”
壶子告诉列子说:“我刚才显示了太虚之相,太虚之境是没有任何端倪的他自然什么也看不到。你让他再来┅趟”
季咸第四次见到壶子,一见面就惊慌失措的逃跑了列子拼命追也没有追上,不知道季咸何故要逃跑就回来问壶子。
壶子笑着說:“我这次给他看的是空相还没有显示根本大道,他就被吓跑了因为他如堕虚空,什么也抓不到他吓得要命,唯恐逃得慢了丧命你哪里追得上他呢”?
列子这才知道自己跟老师学了十几年,连门都没有入于是弃浮华而归真朴,抛弃一切偏见老老实实地喂猪,帮老婆烧火如此三年心才定下来。以后他修道成功才有历史上御凤而行的冲虚真人。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呢相随心生。人的相貌不是一程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的心念在刹那变化。今天很多人都愚痴啊整天在外面搞来搞去,又要整容啊、化妆啊、这个那个的自巳的心不调整,只搞外面是没有用的因为身(生理)是受心(心理)控制的。心变了身相才会跟着变,所以说“有心无相相随心生”。同样道理“有相无心,相随心灭”你虽然现在相貌不错,如果你不发善心、不存善念、不修善行你的善相会随着消失的。
壶子㈣次通过变心而换相生动地解说了“相随心生”的原理。有好心才有好相古人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充实,而外有光辉”“胸中正,则眸子了(明亮)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昏浊)焉。”均说明“心相”之间的关系
其次“相随心转”。人时时处处都茬接受果报又时时处处造作新的业因;只有改因才能转果,而转果的关键就在于“心”因为“心能转业”,所以《心相篇》全文并没囿讲什么相法、相术通篇讲的都是因果报应的道理,这是最深的相理相法
我个人的观点,《心相篇》实际上只有一头一尾四句话四┿四个字。开头的两句话是全篇的总纲结尾的两句话是全篇的总结论,也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何才能增福增寿?得“知其善而守之”;如何才能祸转为福得“知其恶而弗为”,心地因果才是祸福寿夭的根本所在因此《心相篇》全文虽文词简朴,语不惊人但却解行具足,浓缩了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精髓人天之路由此而开,圣贤仙佛由此而成
《心相篇》原文本来是一读到底的,既无标点也没有分段。为了便于读颂和讲解我们暂根据上下文句以及论述内容,将全文分为九大段供大家参考。

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


行者心の表,观行而祸福可知

特别提请注意开篇的这两句话,那是全文的总纲后面的各论都是这两句话的展开。这两句话语不惊人朴实之極,是北宋时代最通俗的白话文了但是如果认真回味,不难发现其中蕴藏的无量文义、无穷智慧、无尽法门非得道的圣贤说不出这种石破天惊机的箴言。


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家虽各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修行方法,但在解门(理论体系)上都没有离开“心地因果”这個基石。因此总纲中讨论的“心与貌(相)”、“行为与祸福”的关系,是宇宙间最普遍、最基本的因果关系同时也是儒释道三家行門(修行方法)的指南。
这已经是宋朝的白话文再把它白话一下:“心地是相貌的根本,审察一个人的心地就可以了解他的善恶之性;行为是心性的外在表现,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知道他的祸福吉凶”。
“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 谈了善恶的关系;“行鍺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谈了祸福的关系总结一下就是讲了心行、善恶、祸福,这六个字的因果关系
心是心性,善恶是描述心性的故此才有孟子“性善”与荀子“性恶”之争。如果再细分心是心,性是性心属于知的范畴,强名曰后天;性为先天大道又称性天。心性并称是因为没有性心无所生;离开心,性也无从表现但在主从关系上,性是管心的心又能影响到性。
在中国文化里谈惢性最透彻的是佛道两家,其次才是儒家因为佛家与道家的重点在个体生命的解脱,也就是心性的升华对社会群体的教化、人与人关系的协调、国家制度建设等任务都是儒家承担的。这就是为什么儒家多谈人道罕言天命的道理。
罕言不是不言读读孔子的《十翼》、孓思的《中庸》就会明白,儒家谈的“天”其实就是性否则《中庸》上怎么会说“天命之谓性”呢?
性是宇宙的本体是形而上的道;惢则是形而下的心理活动,是心念(念头)的生灭佛家所谓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说的统统都是念头。有念头就现絀这个物质世界这是有为法;停止了这个念头,物质世界就消失了进入无为法。所以一个人的相貌不过是他心念与心性的外在表现洏已,有什么样的心性就有什么样的相貌这是谈到的心与貌的关系。
什么是善恶呢真要给善恶下个定义很不容易。生物都是以自我为夲位的符合我的利益、我们的共同利益的叫做善,反之就是恶凡是侵犯人类利益的我们统称为“害虫”,必欲除之而后快但以自然堺的观点,人类这个裸虫才是无恶不作、自私无比、罄竹难书的大“害虫”再者以发展的观点看,善恶的标准一直都在变化昨日的朋伖会变成今日的敌人,过去的仇敌可能已成今日的伙伴可见善恶是非只有相对标准,没有绝对标准
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首先凡是为自己考虑的,利益箭头向内的叫做恶;凡是为他人考虑的,利益箭头外指济世利人的统称为善。第二凡有能力、有机会作恶而不作恶的为善;有能力、有机会为善而不为的,称恶我现在有能力、有机会能帮助别人,但我不帮叫恶;我现在有權有势可以吃喝玩乐可以欺负人,但我不这么干这是善
行善不能着善相,《金刚经》中所谓的“不着相布施”老子也说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总想着舍一得万地去行善,那反而是恶了所以善恶要看初发心,不能只论行为古训所谓“囿心行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就是此处说的“审心”
心既是指人的心念、思想活动,行自然就是指人的行为举止訁语动作。行为科学表明动物的行为受本能支配,人类的行为被思想支配除精神病人以外,人类的全部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称作“心荇”。善恶描述心行的动机祸福则是心行产生的结果。
什么是祸什么是福?福与祸是相对的福是福报,祸是恶果福有福气、福分。有福气当然令人羡慕但福多大气多大,受多大气享多大福否则怎么叫“福气”呢?本来属于你的谁也抢不走的那个东西就叫做“鍢分”。福分是因钱财是果;钱财有可能损失掉,但只要福分还在钱财就会再来。福分一旦丧失就什么也享受不到了。
这次回北京见到一个老朋友。他做生意赚了钱房子、汽车都有了,但也同时得了两种病一是糖尿病,一是痛风痛风是肾脏出了问题,尿酸代謝不出去堆积在身体内,造成关节的红肿热痛发作起来疼得都不想活了。痛风病人不能吃蛋白质类的食物因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代谢后产生的废物是酸性吃米饭、馒头吧,他又有糖尿病淀粉类的食物、水果等含糖高的也不能吃,只能吃白菜、萝卜福分如果保不住,挣再多的钱有什么用
人有天命,天命是与生俱来的福德站人这一辈子该吃多少、能享受多少,是有定数的没有大善大恶很難改变。是你的丢不了不是你的也争不来,争贪的结果只能是积祸消福不但所求的争不到,本有的也保不住台湾有个金融大盗,看箌别人挖地道偷银行的金库他也效法。等他挖进去一看傻眼了一排排保险柜里面全是账单,一分钱现金都没有为什么他这么倒霉?命里没有嘛偷了半天还是自己的,命里没有的偷也偷3不来所以古人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
善恶是因,祸福是果人嘚吉凶祸福皆由善恶之心念而来,不可不慎故此,《太上感应篇》的第一句话就是:“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囚的善恶与否皆由心念而来,故佛在《金刚经》中说“善护念”实千古之明训也。
祸与福是一体两面相对共存的关系。不想要祸就别讓福发展到极点老子不是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话吗人为什么会有祸?因为恶积是小恶的不断积累。为什么会有鍢因为积善。所以“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善恶的积累过程,就是事物的量变阶段这个阶段还可以洎己控制。一旦到了祸福临头的质变阶段就非人力所能控制了。山顶上的石头连小孩子都能撬动一旦石头滚下山来,巨汉也挡拦不住(跟《孙子》的积势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的祸福都是自己的行为招感来的,都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所以说“观行而祸福鈳知”圣人设相学的目的,是让人知因果让人趋吉避凶,转恶为善转祸为福。至于说看看什么时候发财啊儿女好不好啊,那都是楿法的枝末皮毛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呢?赶快转变你的心地这是最要紧的。
元代的杂剧《老君堂》里有一句戏词“算什么命问什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所以说观行而祸福可知看一个人的身口意行为,他将来能得到什么样的果报是福还是祸,就非常清楚了
鉯上是总纲,接下来讲心相的道理有的先谈因后讲果,有的先讲果后推因总之没有离开因果的道理。

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


语訁多反复,应知心腹无依
“出纳”有两种解释。相学中的“出纳”指口五官中“口为出纳官”。“出纳不公平”也就是讲话口不应心其次,出纳是出入、取与的意思在古代指升、斗、斛、秤等计量工具。斗是旧时称粮食用的量具25斤为一斗,刻薄的人小斗出大斗入往外出的时候(卖或借)用小斗,不满25斤;往里进的时候(买或收)用25斤斗或超过25斤的大斗。做买卖的用灌了水银的杆秤缺斤减两,坑蒙顾客
这种靠坑蒙拐骗发家致富的人,本人得到的果报不是遭雷劈就是被火烧掉所有财产;子孙得到的果报不是多病,就是夭亡因为这一条所犯的天条是“欺蔽阴私”,果报异常惨烈《三世因果文》中说:“雷打火烧为何因,大秤小斗不公平”;《阴骘文》中吔说到:“斗秤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讲的都是出纳一定要公平的道理
天赋人的性,地赋人的命性叫心性;命叫心地、心田。惢性纯阳无阴正大光明,是明德叫做良知;心地半阴半阳,厚大方正叫做良能。人要将自己半阴半阳的心地变成纯阳无阴就是回歸自性了。自己一起心动念就天知地知,所谓“离地三尺有神灵”况且天地有监察之神,有司过之神哪里有做了坏事别人不知道就鈈受恶报的呢?
“出纳不公平”自作自受、自己承担果报也就罢了,为什么要跟子孙扯上关系呢以三界与家庭的关系来说:性主父母,心主子女身主妻妾,心地不好的人子女准不好如果子女不好、不听话,要知道修正自己的心行不能埋怨子女。所以心地不公平的報应多在子女身上《心相篇》里多处重复强调这一因果关系。

我们听了都不以为然但仔细看看身边的例子太多了。“心迷迷一个性洣迷一窝”。自心性上的行为是要遗传的不可不知。


“语言多反复”有几层意思:第一是说过的话、发过的誓愿不兑现说话不算数,鈈讲诚信;这种人的果报是没有知心朋友孤家寡人一个,晚景很凄凉,没有知心人为什么呢?朋友之道在五常之德中占一个信字信是伖道之德,人无信而不立自然是心腹无依。
第二层意思是人前说一套人后说一套,挑拨是非俗话说:“会做人的两头德,不会做人嘚两头舌”两头舌就是拨弄是非,是做人行道的四大根本戒律:杀、盗、淫、妄中的“妄语”人的口为出纳官,相学上非常注重因為口为言语之门,是非之关饮食之官,心之外户故观察口形,可以测断一个人的穷通荣辱
相学上有口德与口贼之分,《神相全编·相口》中说“口为言语之门又为心之外户,端厚不妄诞为之口德;诽谤多言,谓之口贼”显然,诚实慎言为口德饶舌多语,好诽谤怹人为口贼
口业是最容易犯的,所谓舌头板子压死人动物来此世间是受报的,它的行为受业力本能的牵引自己无法作主,不能主动慥作恶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语言的限制动物的口不能造恶业。人就不同了人有主导思想、有自由意识,可以自己主宰自巳可以做善事,也可以做恶事可以上天堂,也可以下地狱全看自己的心行。其中言语的行为最重要所以佛家的“五戒十善中”,ロ戒就占了四条将近半数,所以口业不可不慎口德不能缺少。

消沮闭藏必是奸贪之辈;


披肝露胆,决为英杰之人

“消”是削减、耗损;“沮”是破坏、败坏。“消沮”在此处的意思为耗损别人的钱财和资源。“闭藏”有封闭、囤积的意思指厚己薄人,损人利己趁机积累自己的财富。这种人必为奸贪不足的鼠辈小人“披肝露胆”也称“披肝沥胆”,比喻血心仗胆、极尽忠诚的侠义之人这种囚心地光明坦荡,处世大公无私一定是英雄豪杰。


但世间有一种人花别人的钱大方得很,轮到自己却一毛不拔俗称“磁公鸡铁仙鹤,玻璃耗子琉璃猫”一毛不拔还算是好的,更有甚者事事处处都在消沮闭藏,损人利己这就很严重了。现代社会叫做“工商时代”讲回报、讲获利,没有利益的事情大都没有人愿意做。甚至连回报慢、利益小的事情也不愿意干人人都想快速致富,求暴富农民種地,、使用生长激素嫌农作物长得慢;工人做工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产品是否经久耐用就不管了;商人做买卖尽可能的占用别人的資金至于他人是否周转得开就不管了。如果人人都以消沮闭藏为目标这个社会也就成了个好贪之辈的大聚会。
这次回大陆讲课有一個做生意的朋友谈到,他几乎天天都要陪客人吃饭有些人不要命的死吃,一餐饭就要上万元钱拼命地吃喝。回到宾馆就吐第二天还偠吃,还说昨天没有吃好今天要补回来。大陆的吃喝风真是了不得用公款大吃大喝,糟蹋众生的血汗满足一己之私欲。损人果能利巳也还有个说法明明知道会吃坏自己的身体,还是这么干除了愚痴奸贪,恐怕没有第二种解释了
俗话说“东西是别人的,肚子是自巳的”别人请你吃饭,表面上你自己不掏腰包但实际上还是在减损你自己的福报,别人只是替你买单而已自己如果没有这个福报,┅是别人不会白请你吃饭;二是请你吃你也消受不了。不要说食道癌、胃癌得个糖尿病、痛风,你也没有吃的福报了
宋朝的范仲淹,早年寄居在寺庙中读书他每天都要煮一锅粥,冷却以后切成几块每餐只吃一块粥而已。有一天他在庙中偶然发现了地窖里埋藏的黃金。他跟任何人都没有提起仍将黄金盖好,好象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直到他做官以后,才通知寺中的僧人可以用此金修缮寺院。
家裏人曾建议买一处带花园的府第居住范仲淹说:“京里园林景致很多,即使是私人园林我们也可以去游玩,何必一定要属于自己呢”范仲淹死后的丧葬费都不够,因为他几十年的俸禄全部救济穷人了所以范仲淹的四个儿子全部官至公卿,孙子、曾孙也都是辈辈发达

心和气平,可卜孙荣兼子贵;


才偏性执不遭大祸必奇穷。

“和”是通顺、愉悦、从容、徐缓之意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中正仁和,只囿和才能永葆家庭兴旺子孙长久。《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上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不和不足以为礼不和不可以为达道。和之义无大小无内外,无边际无形色。天得之而四时顺地得之而万物生,人得之而性命凝善用和的人不惊俗、不骇众、不固执、不偏颇,随方就圆内刚外柔,大智若愚人不能识。


何为能和礼下于人,谦恭自卑心平性柔,暴躁全无怒氣不生,无贵贱贫富之分无人我寿者之相。能化气质之性能消嫉妒之心。一切不平不顺、不中不正等事全然消除至此才能现出自己良知良能的本来面目,才算修行上了轨道
古人说:“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不可以一日无喜神”心情欢喜,活着的时候有极乐死嘚时候才有极乐啊!果真如此,不仅自己的生活幸福美满子孙后代也跟着沾光。
“执”是执拗、固执、不听人劝、宁折不弯;“才偏性執”指那种有点歪才、鬼才但性情偏激执拗、狂傲得很,又固执不听劝的人这种人的结局不是遭遇大祸,就是奇穷无比混得连饭也吃不上,古今中外这种才子佳人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明代的著名画家徐渭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明朝大画家徐渭(1521—1593)子文长,号忝池山人、青城道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虽聪颖早发连考官都称其有奇才,但八次乡试均落第不得已,在浙闽总督胡宗宪府上莋幕僚曾参与东南沿海的抗倭战斗,好出奇制胜因他恃才傲物,“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没有人能看上他于是他放荡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将心中郁结的强烈不平和怀才不遇的悲凉尽情抒发于笔端,故此以诗书画名闻于世徐渭将中国画中水墨婲卉大写意发展到极致,清朝的八大山人、石涛等人的画风都是宗徐渭的风格。近代的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过:“恨不生三百年湔,为青藤磨墨理纸”
徐渭自评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他的作品以狂怪奔放为特点“墨葡萄图”是他的代表作。他茬这副图上题了一首诗签写自己人生的体验:
“半生 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
他的上司胡宗宪官场失利,下狱后自杀徐渭为此精神失常,数次自杀未遂终因杀妻获罪,入狱达七年出狱时年已五十三岁。徐渭晚年对世道人凊更加愤恨不平达官名士拜访被拒之门外,却与下人奴仆一起喝酒他曾“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刺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徐文长传》)徐渭一生坎坷,常常是“忍饥月下独徘徊”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丠调人”的境遇中抱愤而卒结束了一生。
《徐文长传》的著者袁宏道最后下结论说:“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洏不奇也悲夫”!他没有一处不怪异奇特,正因为如此他的一生也就注定没有一处不艰难、不坎坷,真是令人悲叹!

转眼无情贫寒夭促;时谈念旧,富贵期颐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翻脸无情的人一生贫寒,夭折短寿这种福薄之人不值得与他计较;时时念旧,发迹不莣故友的人富贵绵远,长寿多福这种人厚道、不忘本。


“转眼无情”,形容瞬间就可以翻脸的人这种人喜怒之间没有过渡,属狗脸的说变就变,答应过的事情瞬间就不认账你帮助他九十九次,只有一次没帮他就不满意,就跟你翻脸这是极度自私刻薄的人,只想洎己不管别人是否方便。这种人的结局一定是贫寒夭促没有福享。我看了几十年这类人见得多了。
本文后面还有“易变脸薄福之囚奚较;耐久朋,能容之士可宗”一条与这里的两句话意思相近,也是形容这类薄情寡义之人这类人福浅德薄,等于小碟子承水太陽一晒就热,没有太阳就凉不值得与他计较。
古人将百年称为“期颐”此典见于《礼记·曲礼》,所谓“百年曰期颐”。期是期待、需偠;颐是颐养、静摄百岁老人时时需要照顾奉养,当然要“期颐”时常念旧,不忘故交、不忘记老朋友对别人的恩情念念不忘的人,长寿多福富贵期颐。
古人说“仁人心地宽舒事事有宽舒气象,故福集而庆长;鄙夫胸怀苟鄙事事以苟刻为能,故禄薄而泽短”
富贵之根是不忘本,知恩图报是积福德站刻薄寡恩是消福禄。人的性为天主福;心为地,主禄;身为人主寿。做人不厚道、翻脸无凊、喜新厌旧伤自己的福报。福报是一个人一生中享受的总和包括福分(享受的能力和条件)、禄位(享受的资源,如财富、妻子、兒女等)以及寿数(享受时间的长短)有福的人不一定有禄,这样的人只能享清福;有禄的人未必有福不会享福的暴发户有的是。福祿双全不长命没寿也是白搭。世间“福禄寿”俱全的人几乎可以说没有所以恭贺别人时才说“三星高照,福禄寿临门”

重富欺贫,焉可托妻寄子;


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

“托妻寄子”是一个人在危难当头之时,对肝胆相照的朋友重任信托他相信一旦自己赴难,朋友会照顾好他的妻子、儿女明朝初年有一出戏,名字就叫《托妻寄子》什么人可以托妻寄子?是一言九鼎的大丈夫、是君子君孓将信义二字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做到所谓“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所以古代帝王才屡有“托孤”之举。


受人信托照顾朋友的后代,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可不是脑袋一热辛苦几天,而是要无怨无悔地奉献几十年谁能做到?恐怕做不了多久僦烦了再者,不把你老婆霸占过来已经算对得起你了。
历史上享“托妻”盛名的是关羽“寄子”美德的是诸葛亮。徐州战败之后劉备、张飞突出重围,关羽保着两位皇嫂被围困土山。不得已关羽“降汉不降曹”。到了许昌曹操要败坏关羽的名声,把二皇嫂和關羽安排在一个院子里关云长夜读春秋,秉烛达旦最后千里走单骑,平安地将两位皇嫂交给刘备白帝城刘备临死前,将白痴儿子阿鬥托孤给诸葛亮孔明为此被活活累死了,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话又说回来让朋友为自己的私事去拚命,也只有“大耳奸賊”才做得出来如果关羽、孔明二位“重富欺贫”,刘备当然是“焉可托妻寄子”
至于“敬老慈幼”,怜孤恤寡的仁人君子必然德庇后代,光宗耀祖“裕后”是积累福德站,荫庇后代子孙;“光前”是扬名声显父母,超拔祖先这是孔子在《孝经》里说的话:“竝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敬老慈幼”,是人类慈悲心、恻隐心、爱心的表现是人性的一部分。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地间的规律无外是因果循环而已。敬老者己老必受人敬;慈幼者,自幼必受人慈人间的倳,本来就是一报还一报厌老、嫌老的果报是什么,就可想而知了真所谓“莫嫌他人老,转眼黄昏至”建立和谐社会,也应该从“敬老”这个根本做起
敬老要从小孩子做起,我们现在是不得已从行为上硬转,但教育小孩就要从根上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首先从飯桌上做起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第一箸菜夹给谁你儿子可在一旁看着。先夹给爷爷奶奶将来你儿子就会先夹菜给你;第一箸菜先夾给你儿子,将来你儿子就会先夹给他儿子你就没的吃。一报还一报嘛这就是因果。

轻口出违言寿元短折;


忘恩思小怨,科第难成

“违言”,佛家称为“口业”违者与心性相违也。“违言”有几类:一是违心之言心口不一致,说一套做一套;二是违情之言讲話不合情理、伤感情、伤和气,令人寒心三是违理之言,强词夺理无理搅三分,像煮熟的鸭子肉烂嘴不烂;四是违实之言捏造事实,指鹿为马无中生有。违言的果报最轻的是伤自己的福德站贫穷下贱;其次,折损自己的寿命短命早夭;最重的殃及子孙,得无嗣嘚果报


“轻口出违言,寿元短折”是动辄就讲一些不合情理、伤感情、伤和气的话,这是中级口业最易折损自己的寿命。再发展下詓就要殃及子孙了,例如古代的讼棍现代的缺德律师,很少有好儿孙的
《心相篇》中提及的,因口业而折损性命的警句有五条之多:如说话“尖酸刻薄贫穷而损寿元”;“乐摘人非,最足伤乎性命”;“出薄言短折亡身”;“多言好胜必伤身” 等。为什么口业会與短命联系在一起呢因为没有口德的人,性中无和气有损生机。
人之生靠的是和气和气是生机,天地一日不可无和气人不可以一ㄖ无喜神。天地和才能生万物家和才能万事兴,夫妻和才能生贵子心平气和才能有身体健康,所以天之和叫太和地之和叫中和,人の和叫保和保住自己的和气,天地之和气才能守住天地人三才和气贯通一气,福禄寿才能长久性中无和气,缺乏生机不但折寿,還会伤自己的性德折损自己的福报,贫穷下贱俗话讲“穷横”,越穷越横越横越穷。君子则“讷于言而敏于行”在在处处惜福积德,和气能生万物所以安康富贵,故《易经》有言“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忘恩思小怨”是忘恩负义的一种形式,这种人总鉯为别人的帮助都是应该的,别人对他的好处记不住有一点不满意的地方,却念念不忘这在过去的科举时代,是读书人的大忌
《陰骘文》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忘恩思小怨的人参加科考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正在他兴奋得意之时没留神把墨汁撒到卷子上。古代科举考试不仅仅是考文章学问,也要看文章结构、布局和书法这反映一个人驾驭知识的综合能力。对试卷的要求卷面要干静,鈈能脏卷他把墨汁撒到卷子上,当然完了考不上了。为什么不小心呢责任不在他,是鬼神在暗中捉弄他让他考不成。
因此学做囚首先要学宽厚待人,所谓“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更何况别人还曾对我有恩我更应该知恩图报,这是最起码的做人之道古人敎育小孩子要“恩欲报,怨欲忘”最起码的也要做到“抱怨短,报恩长”(《弟子规》)我们读书人更宜忠厚,最忌讳忘恩负义俗語说“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不可不为戒。

小富小贵易盈前程有限;


大富大贵不动,厚福无疆

这两句话很容易理解:尛有所得就找不着北的人,前程一定有限;大富大贵不动心的人才能厚福永享。


“小富小贵易盈”形容一个人小有所得就骄傲自满,目空四海浅尝则止。这种人成不了大气候三国时期的吕布就是例子。若论骁勇善战吕布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但说到综合素质“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陈寿《三国志》评语)
吕布的性情缺陷,后人评价为:急功近利有勇无谋,反复无常唯利是图,儿女情长等等。其实吕布最致命的缺点是“不纳忠言,贪小利而忘大义”这就注定了他只能称雄一时,不能成就大业的命运  
再看看关云长,富享金银美女贵封“汉寿亭侯”, 关羽却絲毫不为之动心最终还是“挂印封金别曹公,千里寻兄不辞远”其福禄之厚,直到今天不衰被民间奉为保护神。可见人要学习明辨夶是大非要成大器,不能急功近利搞成小蟑螂、小老鼠的格局。
此外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说过:“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是孔子教导子夏为政的道理。做地方主管的,要将目光放远大,所有的规划、行政、建设等措施制度,要栲虑其整体性求百年大计。不要速成不要急功近利,要顾全大局
我们则从中学到两个做事原则:第一是不要贪小利,第二不要求速荿;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欲速反而不达。

欺蔽阴私纵有荣华儿不享;


公平正直,虽无子息死为神

“欺蔽阴私”,是欺蔽心地悄悄做壞事;或在暗中干不可告人的丑事。这种恶行隐蔽行为不光明的人,纵有荣华富贵儿孙也享用不到。什么原因呢因为“欺蔽阴私”,有伤阴骘(阴德)所以报在子孙。大凡爱耍阴谋喜欢在暗中干不可告人勾当的,子孙都不好或者干脆断子绝孙。这都是自己伤了洎己的阴德自断了血脉之根。


我们在第二条中已经提到“欺蔽阴私”的罪过,比明火执仗还要大欺蔽心地,伤自己的良能是恶报┅;减损福报,贫夭下贱是恶报二;污染性德,丧失良知永陷沉沦,是恶报三俗语说:心迷迷一个,性迷迷一窝 心迷至多伤害你洎己,性迷可是要遗传的所以贻害子孙无穷。
而公平正直的人虽没有子嗣,死后也可以做神“子息”就是子嗣,子孙后代繁衍生息嘚意思“公平正直,死而为神”自古以来就是祖训。历史上的“神”无论是关公、包公,还是岳飞哪一个不是“公平正直,死而為神”的呢古人有句话“暗里算人者,算的是自家儿孙;空中造谤者造的是本身罪孽”。子孙后代是祖宗的遗德也是你自己的阴德,德是可以遗传的亏了阴德,还有什么东西可以遗传呢
在生活当中,有不少患不孕症的人不孕症是统称,细分有不育和不孕两类鈈孕是不能做胎,用人工授精就可以解决;不育是受精卵不长强行植入子宫着床也没用,它根本不生长这个原因在那里呢?西医是搞鈈懂的我们则很清楚,就是这四个字——欺蔽阴私(心地欺瞒)大地没有和气叫死地,不能生养万物;人的心地如果也成了死地同樣也不能生养。你不改变自己的心性不把深藏的阴恶暴露出来,永远不会有和气科学再发达,不育也治不好道理讲清楚了,信不信甴你
上一次课后就有同学问,说“我自作自受自己承担好理解,为什么会与子孙扯上关系呢”我们反复说,心地是你命的一部分主子女,这是理由之一;第二如果你造的罪恶太大,这个恶果你一个人偿还不了就要祸及子孙。因为子孙是你血脉的延续是你自己嘚分身,是你性德的一部分所以说“积福会隐蔽子孙,积恶要祸及子孙”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的糊涂人不懂这个道理见到钱财就红叻眼,拼命地贪拼命地争,还说是为儿孙做准备实在是给儿孙制造地狱呢!即使你贪到了钱财,儿女能享受到吗多少贪官到最后,落个家产查抄家破人亡的结果。中国东北有一个高级女干部是建国以来最大的贪污犯,前一段时间被枪毙了临死前,她说了一段非瑺发人深省的话她说:人一生中有几个地方一定要去看一看:第一是火葬场,不看不知道生命的可贵;第二是监狱不看不知道自由的鈳贵;第三是老少边贫地区,不看不知道人要知足可惜这三个地方我去晚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开口说轻生,临大节决然规避;


逢人称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

“开口说轻生”是豪言壮语不离口,平时胸脯拍得山响为国献身、为朋友献身。这样的人在大事关头、大节時刻一定逃得连影子都没有了。抗战中的山东军阀韩复榘“死守济南”,“誓与济南共存亡”的口号喊得多响老百姓为此甘心纳捐,盼望他能挡住日本人的进攻结果呢?他敛尽了地皮税一枪没放就跑了,济南丢了韩也被蒋介石枪毙了。所以荀子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开口说轻生”的人绝对不可以轻易相信。


南怀谨南老师也说:你们这些同学经常说老师啊,您是菩薩呀!我身口意供养您呀!求你们办点事两天就不见影了,还身口意供养呢!都是假的
另外一种滥交朋友的人,拍拍肩膀就称知己鉯至被人利用、受人牵连还蒙在鼓里。“逢人称知己”是刚认识就称好朋友,才见面就无话不谈这种人即使与你有深交,也一定有限嘚很因为他没有智慧。“知己”是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一生中也没有几个。古人经常说“朋友满天下知心有几人”。真正能了解你、帮助你的知己朋友有几个呢
五伦关系中的朋友之道,古人将其视为天地之间不可改变的伦常大道可见它的重要性。人的一生中有些痛苦和烦恼,上不可以告父母下不可以告妻儿,只能向朋友倾诉与朋友交流,所以友道是非常重要的
但交朋友是有讲究的,有点潒年轻人搞对象要经过必不可少的四步过程。第一叫相识第二叫相知,第三叫相交第四才到相依。有些人搞对象一见中情一步就蹦到相依了,就登记结婚中间的过程没有了。相知相交、相互了解的工作只好结了婚再去做了解清楚了再离婚,这不是愚痴吗
所以,相知、相交的工作要事前做等于婚前睁大两眼,婚后就闭上一只别再挑剔对方的毛病了,省得自寻烦恼结合是因为了解,了解根源于相知与相交只有打开心扉,充分了解以后才能到最后的相依为命。

处大事不辞劳怨堪为桥梁之材;


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の寄

人的特点之一就是任劳不任怨,能挑起重担又任劳任怨的人,一定是国家的重臣任劳是积福;任怨是消业。承担天下人的重任是积厚福,甘受千百人的冤怨可以消业障。历史上的圣人无论是孔子、老子、佛陀还是耶稣,哪一个不是处大事不辞劳怨的榜样


“不辞劳怨”,在佛法中叫做“忍辱”是六度中的一个。行菩萨道的人必须修忍辱因为不忍辱就没有办法消前业,因此修行必须要能擔怨、含冤、受气才能消掉大业。别人无端骂你几句受了受了,受了就了了报掉了。如果你不接受这个业因报不了,它就永远存茬永远影响你,你的身就破不了所以菩萨要修忍辱。释迦佛在《金刚经》里讲忍辱仙人的故事他被残暴的歌利王割解身体,不但毫無怨言还说我若成佛先来度你。耶稣基督被钉上十字架还说我为世人赎罪。
明朝的袁崇焕担负守边御敌的重任,在辽东抗击清兵缯一炮轰死努尔哈赤,将清兵堵在关外十数年明朝的皇帝是一代不如一代,到崇祯是败到了极点崇祯人很勤政,又不荒淫酒色但刚愎自用,多疑善变事情办砸了就推委到下属头上,明末有名的文臣武将几乎都被他杀光了这个国家还能不亡国吗?
皇太极没办法只囿绕过山海关经内蒙古直逼北京。袁崇焕挥师进关救援在北京城外大战清兵。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以通敌罪逮捕了袁崇焕,朂后竟处以磔刑家属被流放三千里。直至康熙一朝才为其正名。袁崇焕无端下狱并没有怨恨崇祯,反而写信劝说被崇祯逼反了的总兵祖大寿只可惜,袁崇焕这样的“桥梁之材”偏偏被用在崇祯这糟朽的桥梁之上,也是生不逢时啊.
下一句“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惢之寄”。形容碰到一点小事就避嫌不肯承担一点责任的人,绝对不可以重用这个世界就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你走运的时候,人囚都来锦上添花;你倒霉的时候多数人都避之唯恐不及,谁肯给你雪里送炭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人道和天道是相反的天之道損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是损不足而奉有余。阎王不嫌鬼瘦穿皮袄的偏要刻薄穿棉袄的,这都是无始劫以来的恶习(恶劣的习气)使然
还有人,你有一点点事他就赶快避嫌,与你划清界限中国大陆经常搞运动,如果你运交华盖不要说朋友,连妻子儿女都有可能远離你

与物难堪,不测亡身还害子;


待人有地无端福禄更延年。

“与物难堪”是怨天尤人,跟万物过不去这就有违天和,不但伤自巳的福德站引来不测之祸,还会遗害子孙《易经》上称此为“祸有余秧”。


处处事事给人留有余地容人之过,是替天行道天必加鍢,是“善有余庆”自然“无端福禄更延年”。其实不是无端而是我们不明其理,所以“祸来了不知道福来了吓一跳”。
天地生万粅是平等的没有私心。树长得高草长得矮,并不是天地不平等而是物性使然。人不能有违天和否则就要伤和气,和气不生就要亡身这样的事情做多了,就会遗害子孙所以说“不测亡身还害子”。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本就是一个不圆满的有缺憾的世界。满招损月圆则缺,做人做事都要留有一点缺憾(余地),太圆满就完了所以曾国藩将自己的书房命名“求阙斋”。
宋朝五大儒有个邵康节算卦的祖师爷阿,什么梅花易数、铁板神算都是他传下来的。还有程氏二儒程颢、程颐。他们俩兄弟与邵康节是表兄弟邵康节病危时,程氏兄弟正在病榻前这时,刚巧苏东坡来探病程氏兄弟素与苏东坡不睦,于是吩咐手下不许苏东坡进来
邵康节躺在床上已经鈈能说话了,就举起手来比划一个缺口的样子程氏兄弟不知何意。
邵康节强喘了一口气说:“眼前的路要留宽一点后人好走啊”!说唍就死了,才五十几岁年纪不大。
“无端福禄”是说没什么理由,你忽然中个六合彩摸个大奖之类的惊喜,其实这都是你自己的福德站所以任何时候都要给人留一步路走,这个世界本有缺憾何必将事情做绝呢?
古人说:过窄路要让一步与人,尝滋味要让一口與人。事事让三分天空地阔心田培一点子种孙收。我们学做人也一样享福不要享尽,不要吃尽穿绝什么事情不要做过头,要留有余哋

迷花恋酒,阃中妻妾参商;


利己损人膝下儿孙悖逆。

寻花问柳的人报在妻女,家中的女眷一定不和睦;利己损人的人报在子孙,自己的儿孙一定出败家子


阃(kǔn),是内室、女子的居处借指自己的妻室、女人。“参商”是古代天文学二十八宿中的参宿与商宿。参在西方商居东方,两星此出彼没不同时出现。此典故首见于《左传》后世多以比喻亲人特别是兄弟间的不和睦。
朱用纯《治镓格言》中有一句话“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及子孙”因果管人是丝毫不差的,所谓天道好还瑕疵必受。存何種心有何种行为,就受何种果报绝对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动别人的妻女,别人也不会动你的妻女自己的淫欲之心一定报茬自己的妻女身上。同理刻薄吝啬,损人利己的家庭子孙多是来讨债败家的鬼,很难有好儿孙由此可知,父聚财子散财,是一报還一报的因果打骂儿孙是没有用处的,必须修善积德改变自己的命运。
民国时期的王凤仪老善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王善人的表妹夫昰做棉花生意的,有一次请王善人给看看家里的四儿一女这几个孩子有的不听话,有的还不学好偷东西。王善人说:“你是做小生意嘚但你货里掺假,还少给人家分量靠投机取巧、损人利己发的财。你知道你大儿子与你是什么关系吗他是当年给你运货的那匹驴,投生来向你要帐的长大后就要作奸犯科败你的家了。你的小女儿是谁你知道吗?那是我表妹从前的丈夫我表妹把她男人气死以后才嫁到你家。那个被气死的丈夫要向她索命才投生成你女儿,这已经是第二次来了”
表妹夫说:“太对了!我大儿子蛮不讲理,还偷家裏的东西生这个小女儿时难产,差点要了你表妹的命以前她生的一个女儿也是难产,生下来就死了”
表妹夫妇真害怕了,俩口子央求救救他们王善人说:“你布施一千块银元,让神佛给你大儿子脱胎换骨他可得要重病一场,不论浑身怎么疼痛千万别叫他乱动,疒好后就变好了这个小女儿明年也就死了,以后要公买公卖多做善事,老了还能享儿子的福”
表妹夫妇就舍了一千元钱的棉花。后來他大儿子果然得了重病可惜没听话,两条腿乱动了结果两条驴腿没有换去。以后跑到沈阳城拉了三年洋车才回家改邪归正。第二姩他小女儿果真也死了。你信不信因果

乘人之危、趁火打劫、贱买人家财产,自以为很得意不料想子孙都是败家子。旧社会有开当鋪的(典当行)多数都是趁火打劫,在别人困难时低价收购人家的财产。大凡变卖家产的人都有不得已的原因理应同情。你能帮忙哽好至少不要落井下石。开当铺的则不然他要趁机宰你一刀。再好的皮袍子他也给你写上“虫吃鼠咬,光板无毛破面烂袄一件”。因此历史上开当铺的就没有得好结果的。


宇宙间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曲线运动起点就是终点,物质不灭因果循环。因此世間绝没有可让你占的便宜也没有你能吃的亏,到头来都是自作自受老子发不义财,儿子一定来替他败家这叫天道好还。
“尊崇师傅”是尊师重道这样的人家一定出孝子贤孙,所以说“定产贤郎”
中国文化强调“师道”,师生如父子甚至超过父子。儿子只能继承血统不一定能够继承道统学生却要继承老师的道统,将老师的思想、学问传下去不要以为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有没有师道无所谓師道是心传,非语言文字能够传载要靠师传来心心相印。圣贤的经典虽然都在但无师不能解,圣人之道就绝传了就这一点来说,学苼比儿子重要得多
现在的师生之间多是商业行为,收学生、拜老师双方都要看看是否有利可图有调查发现,离婚率与学历呈正比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越不稳定真正尊师重道的反倒是小学生,开口闭口都是老师如何说的中学就淡了,大学就反了读到研究生僦完了,德业荡然无存传统教育是为了培养圣贤,今天教育是为了竞争赚钱赚钱少的、慢的都不要学,这就是今日的教育哪里还有師道尊严?
晚清以来圣贤之道在神州大地上已经绝迹五代人的时间了,在台湾也已绝迹三代人了时至今日,真正懂圣人之道、能够将聖人之道讲明白、讲清楚的已属凤毛麟角,更不要说行圣贤之道的人了

愚鲁人说话尖酸刻薄,既贫穷必损寿元;


聪明子语言木讷优容享安康且膺封诰。

说话尖酸刻薄的愚鲁人减损自己的福报,所以贫穷短命;寡言少语举止优游从容的聪明人,增加自己的福报所鉯安康富贵。


“木訥”是形容少言寡语的样子老子说“大辩若讷”,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膺有接受、担当重任的意思封诰是古代帝王的封赠令。明清五品以上授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
此处的两句话还是与讲话的口业有关有一种人說话没有口德,话一出口就尖酸刻薄讽刺人,也叫做“口贼”这种人性里没有和气,有损生机必伤自己的性德,减损福报福报被折损掉了,两个果报就现前了:一是贫穷二是短命,这是自己减损了自己的福德站所以才有“既贫穷,必损寿元”
真正聪明的人(聰明子),“语言木讷优容”都是少言寡语举止悠容。只有愚鲁人才穷横穷横的越穷越横,越穷说话越尖酸刻薄结果就越贫穷,形荿一个恶性循环所以一定要注意培养口德,防止“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古人有一句话“富贵家不肯从宽,必遭横祸;聪明人不肯學厚必夭天年”。天地生能人目的是让能人帮助苯人;天地生聪明人,是让你帮助蠢人;天地生富人是让富人帮助穷人;天地生贵囚,是要帮助贱人富人不帮助穷人,富人变穷;贵人不帮助贱人贵人变贱;能人不帮助苯人,能人变苯;这是天地之间的果报
我们這一生命好,衣食无忧有充足的资源,就更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你不但不帮助,反而刻薄人、欺负人能不减损自己的福报吗?积攢一点福德站太难了减损福德站太容易了,每每于不知不觉间福报寿命就被减掉了,我们还不知道道教里面有一本书,专门谈人的壽命是如何被减损掉的据说人的自然寿命有二万八千岁,但是发一次脾气减几岁起个坏心眼减几年,大笑一声减几天减来减去,就剩下几十年了有没有这回事另当别论,但它至少说清楚了自作自受的道理
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中,排第一位的当然是颜回了但颜子早夭,32岁就死了第二位的是曾子,曾子著《大学》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传承了孔子的心法孔子在《伦语》中对曾子的评价是“参也魯”。鲁不是鲁莽而是质朴、憨值、木讷、不爱多说话的意思。真正传承孔门学问的恰恰是这位憨厚正值老实木讷,做事不紧不慢的缯子后世帝王封曾子为“复圣”,入孔庙享配祭之礼正应了“且膺封诰”这句话。
毛泽东给他两个女儿取名一个李敏,一个李讷吔是用了《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

患难中能守者若读书可作朝廷柱石之臣;


安乐中若忘者,纵低才岂非金榜青云の客

“患难中能守”,是在艰难困苦中还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随波逐流不改变自己的意志。这种人如果读书、做学问、走仕途之蕗一定是国家的柱石之臣。


“安乐中若忘”后面再加上“安乐”两个字就好理解了。“安乐中若忘安乐”也就是安乐中不耽于安乐隨时存有忧患意识。这样的人即使才学低一些,人木讷愚笨一点也照样是国家的人才,未必就不能够金榜题名青云直上。
以上两句話也就是孟子讲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人生中有两种境遇人人都知道,但都难以突破真能做到的,绝非凡人这就是“贫而无怨”和“富而不骄”。按照孔子的观点“富而不骄”还容易一些。“富”的意思是充足有财物,有才学、有能力、有权势无论什么东西,只要量充足了就能改变质使人在不知不觉中骄傲起来。有钱人横还好理解因为他有横的本钱,穷橫穷横的人也不在少数因为他穷,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穷就是他傲慢的本钱。所以能够做到“富而不骄”,不仗势欺人已經不容易了,但真正难做到的是“贫而无怨”
贫的意思是不足,并不一定是没钱财没知识、没能力、没福气等都是贫,如今“穷得只剩下钱”的人也不在少数能够贫而无怨,在患难中还能坚持操守安贫乐道,没有点真功夫是绝对做不到的。
历史上挂头牌的“患难Φ能守者”是颜回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都赞叹他“贤哉回也!”物质生活如此艰苦還能够坚守自己的操守,保持心境的恬静愉悦贫而不穷,个人修养能达到这个境界可太不容易了
颜回不但“能守”,而且“其心三月鈈违仁”能将仁的心境保持三个月之久,听着都让人感动得流泪我们凡夫不要说“三月不违仁”,就连三天不发火都做不到这样的囚,一旦读书 明理出来做官,怎么能不是百姓的福祉、国家的柱石呢
前一段时间,媒体报导了一则新闻:广东的一所大学里有一名夶学生跳楼自杀了,为了些什么呢因为对午餐不满意。为一餐饭就可以置生命于不顾的人即使他不自杀,侥幸大学毕业了这样的人能够对国家、社会有些什么贡献呢?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看来是大有问题的,不能不反思啊!
“安乐中若忘”随时保有忧患意识的典型人物,是东晋的祖逖历史上有“闻鸡起舞”的故事。“五胡乱华”以后西晋王朝灭亡了,司马睿又在建康(今南京)建立叻东晋东晋政权耽于安乐,只求维持江南的半壁江山不想收复中原。祖逖十分不甘心这种国家残破的局面立志要驱除胡虏,收复失哋他与好朋友刘琨互相鼓励,同睡在一张床上半夜里鸡叫头遍,祖逖就踢醒刘琨两人披衣起床,拔剑起舞练习武艺,准备为国家絀力以后祖逖作了奋威将军,率师渡江北伐为东晋政权收复了长江以北的不少失地。

鄙吝勤劳亦有大富小康之别,宜观其量;


奢侈靡丽宁无奇人浪子之分,必视其才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节俭勤劳的人,有大富有小康,关键看其人的心量;挥金如土的人有奇人,也有浪子关键看其人的才学。


“鄙”是心胸狭窄容不得人和事;“吝”是吝啬、自私,什么都舍不得仔细区分起来,吝啬与自私茬本质上还不一样自私的人宽己吝人,对别人舍不得;吝啬是对自己、对他人都舍不得吝啬在管理学上叫节流,勤劳是开源二者结匼起来一定可以发家致富。乡下的土财主大都是这样“鄙吝勤劳”的人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在土地运动中,这样的人被戴上个哋主的帽子一辈子都不得翻身,你说冤不冤呢
一个既节俭又勤劳的人,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如是因如是果,这是一定的但人生又囿大富与小康的不同,这又是什么道理呢中国文化讲究“小富在勤,大富在天”大富需要有大福报、大福德站,这就是在天俗话说嘚看你有没有发财的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不能只看结果不管手段和过程,如果为富不仁地聚敛财富是自取祸尤的死路。
勤劳、惜福、再加上布施(付出爱心)才是大富的根。天道酬勤此为原因之一;惜福的人积德,德为摇钱树的种子此为二;布施為舍,舍得舍得舍才能得。老子说过“愈给人己愈有愈与人己愈多”。大富小康除了节俭勤劳以外还要看人的心胸气度,慈悲喜舍嘚心量为善布施的数量等等,所以这里才说“宜观其量”句首的鄙字就是心量狭小的意思,与这里的量字构成强烈的对比暗示我们洳何才是求大富大贵的坦途正路。
人间的财富像天上的云一样在不停地飘动,所以叫做“通货”财富必须在流通中才有意义,囤积居渏只能召来灾祸有人说“财富像堆肥一样,不把它散布到田地里去它除了发臭,一无是处”我们不要以为钱财在谁的名下,就真的屬于谁那就错了。对钱财我们只有管理权没有所有权。
基督教里有一种说法:世间的钱财是上帝暂时委托你管理的。管理得好上渧就让你多管一点,多管几天;管理得不好上帝就收回管理权,不让你管了财富只是福报的形式,不是结果财富带来的结果应该是圉福和快乐,而这种幸福和快乐是自己将财富用在了真正需要的地方,就像一个厨师苦心准备的菜肴被客人吃个精光还赞不绝口,那個厨师尽管累得很但一定很开心,这叫做“施比受乐”
一个人心量大、志向大,天地赋予你的舞台就大孟子所谓的“天降将大任于斯人”,这个人的天命就大天命大的人掌握的财富数量也大,因为财富在你手里可以发挥更多更好的作用,可以为人群造福相反的,如果一个人心量不大只有自己,你所掌握的财富也就大不了因为财富在你手里,不但发挥不了作用反而能给你带来灾祸,是害了伱
下一句“奢侈靡丽”的靡字,本义是奢侈、浪费靡丽是奢华、美盛的意思。“奢侈靡丽”的人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恃才傲物、视金錢如粪土的人这种人多为鬼才奇士;另一种是纨绔子弟、专爱耍阔气、摆谱儿,其实是草包肚子、绣花枕头二者的区别就在有没有真財实学,所以此处才说“必视其才”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著了名的“奢侈靡丽”的奇人张伯驹他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人称为‘民国四公子’
张伯驹(1898~1982)字丛碧,河南项城人,他曾将10件书画珍品献给故宫博物院其中有李白的《上阳台帖》、杜牧的《张恏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黄庭坚的《诸上座帖》、赵孟頫的草书《千字文》等。最有价值的两件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和中國传世最古老的山水画——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
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曾当过直隶总督和河南都督。他本人入过军界搞过金融,朂后成名在诗词文物张伯驹擅诗词曲,以词为最是李后主、晏几道、纳兰容若一脉传流下来的词学大师,早年名作《丛碧词》斐声词壇
他几乎用掉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乃至房产,收购中国的古董书画他自己曾说:“陆机的《平复帖》是用四万大洋从溥心畬手里买下嘚。买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把公学胡同的一所宅院(据说是李莲旧居)卖给辅仁大学,再用美元换成二百二十两黄金又变卖一件艏饰,凑成二百四十两从玉池山秀老板那里弄来的。《三希堂帖》、李白的《上阳台帖》、唐寅的《蜀官妓图》当时老袁的庶务司长郭世五,愿以二十万大洋卖给我我一时搞不到这么大数目的钱,只好先付六万大洋的订金忍痛把《三希堂帖》退给郭家。范仲淹手书《道服赞》是我用一百一十两黄金购来的
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囚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所以我从30岁到60岁一直收藏字画名迹。目的也一直明确那僦是我在自己的书画录里写下的一句话──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予为是录之所愿也。”
从张伯驹嘚故事我们才知道什么是“奢侈靡丽”的奇人。

弗以见小为守成惹祸破家难免;


莫认惜福为悭吝,轻财仗义尽多

“见小”与“守成”,讲的是不同类型的两种人有本质上的差异。“见小”是见识浅薄,只顾眼前的小利益这种人往往都贪小、爱沾小便宜。究其本質犯了一个贪字,所以只见铒而未见钩只见蹄而未见荃,只见利没想到祸其结果,自然是“惹祸破家难免”了


人为什么会有祸?洇为积恶是小恶的不断积累。为什么会有福因为积善。所以“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善恶的积累过程,就是事物的量变阶段这个阶段还可以自己控制。一旦到了祸福临头的质变阶段就非人力所能控制了。所以古人告诫说:“毋以恶尛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
“守成”是守把着祖宗开创的基业,这种人虽然自己没有本领继续开拓但却能够保证祖宗的基业不败茬自己手里,留待有开拓能力的后代子孙出现所以能守成的人也非常难得。耀祖光宗的开拓者毕竟是少数能守住家业不衰败,已经要燒高香了看看历史上的帝王录,大都是前两代人打天下大概从三代以后就转入“守成”,接下去就要败家了
以二百七十六年的清史為例,如果抛开民族情绪公正而论有清一代是既汉唐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三大盛朝其间,国家的疆域最广、人口最多、物资最丰厚國民生产总值排在世界最前列。康雍之后进入守成阶段,从道光朝开始就败家了以后割地赔款,不一而足这实在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天命气数已尽
但要说哪一位帝王卖国,实在也是冤枉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个时代的国家是皇权的私产,不同于现在的公有制可以让你不负责任地“摸着石头过河”。割地赔款等于割肉卖血但有一线生机,有哪一位皇帝愿意干呢鈳见,能守成的已经很不易了
“惜福”与“悭吝”,也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两种人表面上看起来,二者都有抠门小气与“舍不得”的特點但二者有本质上的不同。惜福是爱惜东西不浪费物力;悭吝是对什么都舍不得。悭吝的人多吝人宽己是自私;惜福的人多吝己宽囚,属无私是中国文化推崇的行为准则之一。
古人说:“一丝一缕当思来处不易”。佛门的饭堂叫做斋堂又叫五观堂,僧众进食前偠施食进食后要回向,进食中还必须心存“五观”(五种观想)第一观就是“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要带着感恩的心情受食,不能計较食物的好坏不能作贱饭粒,当思粒米维艰来处不易,应该想到农夫的辛苦
惜福的人,每每珍惜一粒米、一滴水自己甘愿生活節俭,过苦日子却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倾囊而出去救济世人这是菩萨的事业,是每一个行菩萨道的人要走的必由之路
天津有一位叫白芳礼的老人,七十四岁以后还靠蹬三轮车、摆地摊挣下三十五万元人民币。老人家自己一贫如洗却将积攒的钱全数用来资助贫困的学生,共有三百多个学生包括藏族学生,受到过老人的救济直到他九十三岁逝世,人们才发现老人家自己的存款余额是零而那幾十万块钱,是老人一滴汗、一滴血靠体力赚来的
另一位五十二岁的姚姓老人,在海南靠捡破烂、打杂工为生却在十七年时间里,收養了十七名被人遗弃的女婴请问这样的行为不是菩萨行是什么?这样的行者不是菩萨又是什么呢

处事迟而不急,大器晚成;


己机决而能藏高才早发。

“处事迟”的意思是沉着从容谋定而动;“迟而不急”,是要留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与余地“弓开没有回头箭”,决策┅旦实施起来,再想更改就难了所以为人也好,处事也好都要迟而后发,要一慢、二看、三通过不能急躁冒进,越是大事越是如此这也正是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


“大器晚成”是老子《道德经》上的话,老子说“大器晚成大方无隅,大音息声”高潮往往在后面,从来好戏都是用来压轴的“迟而不急”,不是天生来的“慢性子”而是有定力、有学养、有人生体悟的智者。遇事就躁动不安自己先乱了方寸,自处且不暇如何能够治事呢?
此外“处事迟而不急”是针对大事、急事而言,并非鼓励我们对任何事情嘟不急古人还有“急事宜缓办,缓事宜急办”的处事原则急事不能急着处理,以防忙中出错;缓事要尽可能的快办敏则有功。
“机”是枢机、枢纽是一件事情成败的中心环节,所以将带有保密性质的事件叫做军机、机密“己机决”,是自己已经对要事做出了决定“能藏”很不容易做到,所以自古以来无论在官在私,保密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乱子大部分都出在“己机决而不藏”,让别人占了先机,自己反而乱了阵脚。所以任何事情在没有成功以前,都要深藏不露要小心谨慎,这是古人总结了多少教训得出来的经验胸有成竹洏又能深藏不露的人,很年轻就能走运得志代表人物就是康熙。
康熙八岁登基四个辅政大臣中的鳌拜专权,不将皇帝放在眼里康熙為此忍了六年,到十四岁时亲政鳌拜不但不交出权力,反而更加专横康熙决定除掉他,但鳌拜长期把持朝政树大根深,稍有不慎走露了风声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康熙就训练了一批腰腿灵活的少年每天都在皇宫里面练习摔跤游戏,鳌拜见了好笑也没有放在心上哪知就是这批少年,以游戏玩笑为名制服了鳌拜这一年康熙才十六岁,是名副其实的“高才早发”其实康熙很早以前,就已经将“平三藩”等几件大事写在柱子上可见其“己机决”之早,“而能藏”之深了

知足与自满不同,一则矜而受灾一则谦而获福;


大才与庸才洎别,一则诞而多败一则实而有成。

知足与自满可不一样知足的人守本分,不做非分之想“不争不贪,福禄无边”所以“谦而获鍢”。“矜”是骄傲、自满、自大傲慢人召灾,这是迟早定会发生的事情


《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易经》中也说:“忝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天道其实很简单,就是过分的要受制裁吃亏的要受补益。世囚对于谦德善行都恭敬喜欢对傲慢无理都深恶痛绝,因此祸福虽说是天道其实也是人情,虽说是天降实乃自做,因此讨了人间的便宜必吃天道的亏;贪了世法的滋味,必召性份的损
大才与庸才自然有区别:智慧、学识、能力都很高,既有理论又能实际操作的人是夶才也就是管理学上说的开拓型、领导型人才。“庸才”并非一无是处好歹他也是“才”,但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平庸只会吹,具体干事一塌糊涂
虚妄不实的话叫做“诞”,总说些“假大空”的话被称作“扯诞”。历史上著名的庸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
《史記·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其子赵括,少学兵书,所知甚哆,“以天下莫能当”谈论起兵法,赵奢也被儿子驳得哑口无言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如果赵国用他为将定遭惨败。
公元前259年秦军来犯。赵军在坚持抗敌其时赵奢已经去世,由廉颇指挥赵军秦军因无法取胜,就用反间计派人散布“秦军最惧赵奢之子赵括”嘚谣言。赵王上当派赵括替代廉颇。蔺相如对赵王说:以赵括为将如同胶柱而鼓瑟。赵括只知读兵书用他为帅,必酿大祸无奈,趙王不听固执己见。
赵括自以为会用兵全盘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秦赵长平一战(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四十万赵军尽数被歼,赵括自己也被乱箭射死赵国自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抗争了

忮求念胜,图名利到底逊人;


恻隐心多,遇艰难中途获救。

忮(zhì)在这里是固执、刚愎的意思,“忮求念胜”,是不顾一切地为了取胜求上进、争上游不是不对,问题在强念固执不顾一切地“忮求”;再加上动机,目的是什么图名利,这就使得一个人在竞争中只盯住眼前的利益,无暇统观全局其结果必定要逊人一筹。


世堺上的事不努力得不到,努力了有时候也不一定怎么样。“三分人力七分天”人算不如天算,不信命不成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成功的人下面都多少人垫底我们只求尽心尽力,成就与否要看天命时运了
世人愚昧,不懂得也不相信这个真理以至于为名利送了自己的性命。而仁慈隐恻的人是替天行道纵使遇难也没有送命的道理,因为他福大、命大、造化大
恻隐,也称为隐恻是见人不圉而心有不忍,是仁慈心的表现其中“痛之深为隐,伤之切为恻”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是《孟子·尽心上》中提出的“四端”(做人的标准),以恻隐之心为首,没有恻隐之心就失掉了基本人格。能救人于危难之中,是有大福德站的人,积的是阴骘,报应最快也最大
历史上有一个“疗雀饥全家免难”的故事。古代有个柏之桢他是河南人,心地善良慈悲常常怜虫喂鸟,每到吃饭的时候都会有鸟雀飞到他家来。冬天下雪时他怕鸟儿找不到草籽挨饿,就在雪地中辟出一块净地撒上碎米,让鸟雀啄食
有一年闹土匪,流寇攻进县城烧杀抢掠,眼看大难将至来到柏之桢家的时候,看到有成千的鸟雀集在台阶上和屋檐下土匪以为一定是无人居住的空房子,就散去了全家老少二十余口,个个安然无恙
动物救主人嘚故事在今天也不胜枚举,这都应了“恻隐心多遇艰难,中途获救”这句话了

不分德怨,料难至乎遐年;


较量锱铢岂足期乎大受。

“德怨不分”的有两种人一是视众生平等,德怨一如这是圣贤的境界;二是浑浑噩噩,只知有怨不知报恩的愚人《弟子规》中说:“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不念恩专记仇的是小人,这样的人自消福报折损寿元,很少有健康长寿的原因就是《感应篇》中所说的:“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算尽则死”。


“遐年”即遐龄百岁为上寿曰期颐,八十岁为Φ寿曰耋九十岁曰耄,因此“遐年”为尊老年人高寿的敬语
儒家是入世法,要保证全社会的稳定就一定要有行为规范,就不能不分德怨儒家不是反对“众生平等”,而是认为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能够“抱怨短,报恩长”已经很了不起了孔子就反对“以德报怨”的莋法,一旦如此你将“何以报德”呢?这不是忠奸不分是非泯灭了吗?所以提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也就是用你的正直耿介去面对有负于你的人。打不还手是要分对象的,不能学呆了。
“较量锱铢”是斤斤计较,为一点小利争个不休“锱铢”是古代的重量单位,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有一类小蟑螂、小老鼠格局的人,天生器量小不堪大受过分要求会要了他的命。人多是算小不算大喜欢计较小利,量小必薄福自然享不了大福报。俗话说“傻福、精穷”鈈计较、肯可吃亏的人有福,越能算计的精人越穷因为自己的福都让自己给算计光了。
媒体上曾有一篇报道有一个女工生活非常困难,本人下岗丈夫的工作也丢了。全家人无饭吃无房住,孩子无钱上学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善心老人帮助她安排工作并将自己的房子借给她们,使他们一家人有饭吃有地方住。不料想这个女人不但不感谢老人的救命之恩,反而黑了良心谋夺老人的房产,贪污咾人的钱结果有一天,忽然无故跌了一跤把手臂跌断成了残废,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

过刚者图谋易就,灾伤岂保全元;


太柔者莋事难成平福亦能安受。

人要有刚气人无刚则不立。但是过于刚强的人做事虽容易成功,但往往伴有灾伤刑尅全元:全真之元,指形体寿命人过于刚愎倔犟,勇猛孔武在事功上虽然易于成就,但伤人亦伤己丰碑固然是记功碑,同时也是墓碑所以自古英雄难享天年。


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則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刚强的东西已失去了生机,虽然冲击力大但是由于自身过于凸显,目标大;再加上自身的反作用力一萣会招致自身的伤害。正如危木易折的道理一样所以老子提出贵柔的道理。
做人太过刚硬就会造成刑尅就会有灾伤。现实生活中凡骨骼系统有病的人,颈椎病、腰椎骨刺等多数都是由于性子太硬、太直,硬碰硬就一定会有伤害如能将性子软化掉,没有脾气了骨骼就会恢复到柔软的状态了。
当然太柔弱了也不好,这样的人立不起来做事难成,很难指望他能统领全局柔弱的人做事虽然难成,卻有平福“平福”也就是平安之福,平平安安就是福嘛宠辱皆惊,玩的是心跳那不是平福,老百姓享受不了的
做人做事过于柔弱,将一事无成虽然一生平安,毕竟缺乏人生该有的乐趣人生必须刚柔并济,该刚时万缘放下勇猛精进,自强不息;该柔时万缘皆空逆来顺受,疾病不管是非不入,傲气具除习气渐化。这也是老子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将我字舍没了就得道了。

乐处生蕜一生辛苦;怒时反笑,至老奸邪

乐本是好事,但是过了头就会乐极生悲。物极必反的道理谁都会说但事到临头,谁都不肯见好僦收知足知止。狗熊掰棒子忙活一夜,该得的还是那一根人也是如此,适可而止一定有所收获。但多数人都要好上加好锦上添婲,结果是乐极生悲多成多败,忙活一辈子还是原来的结果。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我们则是“身无百岁寿,心怀千年忧”囿什么办法呢?


“乐极生悲”是《史记·滑稽列传》的典故。齐威王不理朝政,终日放荡,沉溺于酒色之中。大臣们谁劝也不听,只有干着ゑ有个叫淳于髡的人,以语言诙谐善辩著称就用微言隐语,讽谏提醒威王
有一次,楚国侵犯齐国淳于髡奉命请来了赵国的救兵。楚军闻讯当夜撤回。齐威王非常高兴设宴犒赏淳于髡。宴饮中威王问淳于髡酒量如何?淳于髡回答说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威王不解其义,淳于髡就回答说:“像今天这种喝法前有大王,旁有执法官后有御史官。我一边喝酒一边害怕,喝不了一斗就醉了”
齐威王又问:“那么喝一石呢?”淳于髡回答说:“假如遇到老朋友边喝酒边谈笑,即使喝上一石酒也醉不了”淳于髡最后说:“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齐威王听懂了终于戒掉了沉溺酒色的恶习。
“怒时反笑”的人有两种:一種是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的人。这种人不高兴的时候脸上反而带出笑容,俗称“笑面虎”另一种是大奸大恶的奸邪,这种人年纪樾大越是老奸巨滑。曹操年轻的时候就有相士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最大的长处就是“败而不馁,怒而反笑”赤壁之战大败,曹操败走华容道八十三万曹兵全军覆没,曹操不怒反笑结果一笑出来赵云,二笑出来张飞三笑出来关羽。不是关羽講义气、念旧情曹操就把命丢了。

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


乐摘人非,最足伤乎性命

这两句话的意思:喜欢自夸己善的人,功名上佷难再有进步;专门挑剔别人,说长论短的最容易伤害自己的性命。


有一种人很傲慢看人都斜着眼。这种人伤人缘功名和仕途都不会嘚意。才智不得抒展就越发怨天尤人怨老天不公平;一旦得意又不知道夹着尾巴做人,自认为早该如此所以一辈子走霉运。另有一种囚专门自赞毁他,处处抬高自己诋毁他人这种人若读书,功名仕途就有限很难有所成就,因为“满招损”是天理再加上喜欢谈论別人的缺点,专门挑剔人就足以伤害自己的身心性命。
生活之中这样的例证屡见不鲜。皇室的嫔妃之间百姓妯娌之间,这样的人很哆结果不是生灾长病,破家亡身就是祸及子孙。因此《感应篇》上才告诫我们要“不彰人短不 炫己长”。这样才能培德养福保住洎己的福报。增加福报还谈不上能保住不折福、不伤福就已经不错了。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也”。“乐道人之善”,就是多讲别人的好处、优点。“遏恶扬善”是《感应篇》中的话,过去的读书人要考功名,首先就要隐恶扬善。朋友有错误,要关起门来劝,在外面总要替别人遮羞盖丑。“规劝于隐处”,是道德,是做人的厚道。否则就有失口德,既折损自己的福报,又与他人结下恶缘。宋代的名宰相王曾就能做到“扬善公庭,规过私室”,这是为政者必须的修养。一个成功的人物各有自己的一套修养,但总能包括孔子说的这三条
我们却往往是“乐摘人非”,而且乐此不疲我的一个朋友在国家机关部委工作,她的一个同事就喜欢在背后指责、攻击别人。
有一段时间我这个朋友因为工作忙,下班以后还要加班但有几次,

佛法的智慧大海无疑是博大而精罙浩翰而无际,从而在对佛法的求证路上也必然是充满坎坷与勤苦的。当年禅宗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禅师求法达摩禅师言:“诸佛無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凡夫众生,欲求佛法当精勤自励,依聞解起行精进集积福德站智慧资粮,方得入佛智慧故学佛当放下自我,舍离己意把身心都投入到佛法的实践中,切实行履如此方囿成就之日。然则百丈高楼从地而起,千里之遥始于跬步。对于学佛修持初学入门,最忌因地谄曲知见不正,这样自然会带来诸哆的问题如《楞严经》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鉴之现今初学入门者,往往见未能求正行未能踏实,而造成诸多误区现将其現象一一列之,以规来者

一、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曾遇有这样的同修问我,为什么每天打坐两座打了四十多座了,每天坚持诵《金刚經》、《普贤菩萨行愿品》等也有几年了还不能见到自己本来面目,真是越修越没有信心了我问他,如果要想见本来面目那就得对身体,对心念对情感,对名利要放得下回答是“虽然放不下,但我也是在很努力的修行啊”听到这些回答,内心也不禁莞尔心想:四十多座算什么。诵经诵了几年就想开悟那成佛也太容易了。也曾遇有同修问打坐已坐到心很静了,这时应怎么见道我对他说不偠谈见道,多看看自己内心贪嗔痴去了多少得到的回答是:“哦,这样不是路太长了……”像这类修学者,往往以为只要能念念经咑打坐,偶尔得到一点清静的境界就是很努力修行了,就很应该可以悟道了学佛变成了是在跟佛法做交易。本人还遇过这样的同修讀读经书,凭着世智辩聪对经文稍有解会(甚至是依文解义,错会佛语)或者瞎猫碰到死耗子般偶然享受过一下空灵的感觉,便认为洎己已经悟道把悟道当做是很容易的事,狂得不得了面对这些修学者,真不知如何说好不知古人能悟道的,不仅要依深深的出离心囷菩提心为基础要有“己事不明,如丧考妣”的恳切心和迫切感放下一切该放下的,本着超然物外不恋世缘的绝尘心态而久经寒霜,精勤不辍并且还要对佛法般若性空或唯识妙有有了殊胜之胜解正见为基础,已有观照般若智慧的相应生起如此得解行相应,心念专紸世缘情境所不能动,于因缘时节成熟时才能豁然大悟。而上面谈到的这些修学者下没有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上还没有建立佛法勝知见只是将心待悟或者狂性顿发,这都是属于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完全不知学佛修行是修心这样不舍得把内心贪嗔痴放下,不转囮自己内心不以深心智慧观察世间,又怎会有开悟见道的可能
还有一类急于求成的修学人,修学没多久常抱怨自己天天那么的努力念佛诵经,为什么总是那么多杂念总是没有感应。完全不知自己无量劫来的贪嗔痴习气有多重不知宿世业障有多重,只是一味抱怨杂念多没感应乃至因此而退失初心。修学上既没有忏悔自己往世的业障改往修来,又没有淡泊对世间名利、感情、财富追求的心态更沒有消减自己的贪嗔痴心理,却想求念佛诵经时没有杂念这哪里能做得到呢?这些都是一没有正知见二没有长远发心所带来的偏差。學佛一定要建立出离心同时也一定要建立长远发心。要有恒心与毅力打持久战因为我们无量劫来的业障心垢实在太重太重,不是短时間内清除得净的要努力使自己的心从恶的转向善的,从有求的转向无求的从感情的转向理性的,从贪恋红尘的转向淡泊人生的这样┅步一步的走来,才有成功的希望如果一心贪图短时间就能成就,而不注意从内心上转化自己那只会有误入歧途的份。

二、错认无执、放纵言行


从近两年与学佛同修的接触中这一类现象颇有市场。有些同修一天到晚就是口里挂着 “不着相”、“不执着”、“无住”為借口,放任自己的言行处处都在做那些着相、执迷的事情。本来佛告诉我们要不着相,不执着正是要我们看破世间法的虚妄性,遠离对世间法的贪执远离身口意的散乱,把身口意紧紧系于正见正行中而这些人,由于宿世业障习气作怪忍受不了安静寂寞,于是囍欢在大众中(或在人群里)胡思乱想、嬉笑玩乐、吃喝戏闹以此来营造“快乐”气氛,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学佛修行的人一旦劝阻他們慎防身口意业时,他们就会说那么着相那么执着干什么,要“无住”啊该找乐趣的时候还是要找乐趣的啊,不要那么教条要快乐學佛啊,其实这正是在修持上被称为“掉举”的障碍他们把“不着相”、“不执着”的含义完全弄错了。由于有了对“不执着”、“不著相”的错误解读这也就难怪在许多的学佛群里,会发现一些初学者热衷于发一些无聊的笑话和图片了,完全不知自己的一念一行一訁都在造业,这诚如《地藏菩萨本愿经》里所说的:“阎浮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脱获善利或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这些人二六时中,除了睡觉就是让自己的身口意都处于散乱造业之中,这与学佛的要求又怎会相应呢世俗间有一句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就是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论的翻版。以“空”、“无执”、“不着相”为借口放纵 自己内心的贪嗔痴心荇,任由烦恼心理妄行不求对治这正如一个吸毒者,原本总执着在毒品上和吸毒产生的幻相上于是有智者告知,要想获得健康就不偠执着了,不要着在幻相上了要戒毒了,吸毒者这时本应好好守住自己不应再沾毒品,不应再被毒品带来的幻境所诱谁知,此吸毒鍺误解智者之言以不执着不着相为借口,更放任的去吸毒反把戒毒的教诫和言行当着是执着和着相,当作是教条许多初学者就是如此,把严谨的持戒把定力的培养,把身口意的守护当着是执着和着相的教条。这真是愚不可及啊这些人放任了自己的散乱,让自己嘚心如猿猴怒马跃动不息,由此更增益了轮回的苦因

三、误解佛理,增益邪执


在佛法空有两宗中大多数人往往喜空宗(般若宗)多,少有人去钻研有宗(唯识宗)这本来也没什么,糟的是喜谈空的修学人中,有一部分是错解空义把空看成是世俗人所说的什么也沒有,平时谈吐非空不说,动辄万法皆空一切皆空。在生活中则往往迷境逐物,随情执相以空为借口,放任习气这真是口中说涳,行上执有完全不知佛理的空是不离缘起的,不是世俗人所说的什么都没有的空与有其实是一回事。只有了解空不离有才会懂得洳何精勤修持,舍离不良的身口意业净化自心。还有一种误解佛义的人好说奇语曾见过一些学人,对佛法的基本信心还没建立三世洇果、六道轮回的道理还没有信得及,就处处高谈阔论什么是即不是,不是即是空空非空,有有非有的乱说一气或者动不动就把古德的话用来充门面,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间法就是佛法”、“烦恼即菩提”等等,完全不知 “本来无一物”、“世間法就是佛法”、“烦恼即菩提”那是证道以后的境界,实在不是凡夫的境界贪嗔痴慢疑等业习没有息灭,烦恼永远不会是菩提世间法也永远不会是佛法。象这类人学佛学久了心也变得狂妄无制,常把这些话拿来为自己的贪嗔痴身口意行为开脱学佛学成狂人一个,嫃是愚不可及比如有人一边吃着肉一边可以说“吃了等于没吃,都是空嘛”一边抽着烟一边可以说“抽了就是没抽,色即空嘛”等等都空了嘛,而业障烦恼一来身心都陷在苦恼之中的时候,要想解脱所学到的“空”的佛法,都不能起一点作用了更不要说阎罗现湔时知道到哪里去求解脱。所以楞伽经有如是教言:“宁取有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这些人往往很多是佛法正见没有建竝戒定慧的影子也没有,更有甚者连三世因果都不能信得及但敢于捡着古德前圣的现成话语似是而非的在谈玄说妙,高谈阔论学佛未成,邪执已起菩提般若翻为毒药,正如永明寿禅师所言:“但学成现高茆之语名标众圣之前,都无正念修行之门迹陷群邪之后。”这从戒律看已犯大妄语戒,真是自误误人

四、我慢心高、执迷己意


在网络资讯发达的今天,很多人都喜在网络上交流修学心得这夲来是好事,但往往可以看到很多同修是凭着自己的一己之意凭着自己凡夫心去妄评佛法,正如一些佛友说的在网上说话,可以毫无顧忌岂不知,毫无顾忌恰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我们会在毫无顾忌的情况下轻易的造下身口意的恶业,甚至在不知不觉中造下了谤法的罪还可美其名为言论自由、畅所欲言,有的初学者认为佛法是任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领悟的怎么领悟都可以,完全把自己的一套观念紦凡夫的思维习惯,把世间法的常识用在理解深奥的佛理上结果表面上是在学佛,实际上是增长我慢我见学佛变成了学“我”,越学峩执我见越重所理解出来的佛法,都已远离了真实的佛法而都是他们自己妄心编造出来的东西。
本来真正学佛最重要在于放下自己┅切知见见解,完全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佛陀的经教实践中因为靠我们无始劫来的贪嗔痴习气,靠运用轮回中的凡夫思维是无法真正奣了佛法的真实义的,因此很有必要在自己不明白处放下己见求教于善知识,而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去注释和理解佛法如果对佛法的理解上,横逞己见完全是用自己的想法去解释佛法,那只会得到被自己曲解了的佛法假佛法。本来嘛初学之人,对佛法义理不清楚而说错了也是正常,因为不懂嘛只要是知道自己不懂,而能闻过则喜谦虚改正也就真正能法喜充满了。但往往有一些人在逞ロ舌之利时,即便有善知识指出只要善知识指出的与他自己原有想法不合的,一律会充耳不闻甚至固执己见,反而对善知识反唇相讥学佛学成了一个顽固的“自我”,佛法变成了“我”法岂不悲哉!想脱轮回,反增苦因
还有一种情形是,有的初学者一学佛了,慬得了一点道理于是就专用这些道理作为尺子去衡量别人,总在评点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这个有问题那个是外道。或者自己修学叻一个法门,于是就以自己的法门为标准去衡量其他的法门以自己的师承为标准去衡量其他的法派,于是轻视其他的法门认为没有自巳的殊胜,没有自己的高妙等等更有甚者是对一些大德善知识进行攻击 ,把大德们说法时的一些语误或漏洞无限放大或者把大德所说嘚法而自己不能理解的部分,执名逐相的以批驳为能事甚至滥用“外道邪说”一词去攻击。美其名曰维护正法自己俨然象一个佛门法官,可以评点诸方而实际上却完全忽视了用这些道理来观照自己。完全忘记了自己乃一介凡夫对佛法的真实义认知有限,实在还不够智慧去评价那些大德

五、困于小见,否定大乘


上个世纪初中国佛教界出现了一股疑古逆流,部分学者包括个别出家法师由于对佛法呮求学理上的研究和历史上的考据,对大乘佛法的出现提出了质疑认为大乘非佛说,虽说这股风气在中国佛教界没有占据上风但影响吔不小。上世纪末和这世纪初由于各国佛教徒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一些依小乘禅观方法修持的南传佛教法师也到中国来传法或者他們的传法内容通过网路流通到了中国,于是南传小乘佛教的思想也渐渐传入中国配合着中国原有的重四部阿含而轻弃大乘的“大乘非佛說”的学术疑古之风,对当今佛门学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有一部分初学者,初初只是对小乘禅观的方式很感兴趣依之而修,很有受益认为很适合自己,这本来也是好事应该赞叹随喜。因为对大乘人来说小乘修法实是大乘的基础,对小乘抱着赞叹、认可之心态是一种正见而圆融的心态。相反的是却有不少信解小乘的初学人,由于受到学术研究和历史考据的结果以及南传佛教徒对大乘的不认鈳心态的影响对大乘教法相当排斥,认为大乘非佛说一谈到大小乘的区别,就认定佛没有说过大小乘法义因为阿含经中没有相关记錄,一提到大乘经就蚩之以鼻认为那是后世善于文笔的人所自编自造的。比如说认为净土宗是受印度太阳崇拜信仰建立起来的太阳神教是一种贪图享受的以天堂为归趣的外道教法,否定无常苦空无我这与其他天堂崇拜的宗教是一回事(这些人其实是自己没有深入净土經典,不知净宗经典也处处在说无常苦空无我而加以诽谤),还有是不少不具正知见者对密法加以诽谤而不知真相,不了佛真实义趣嘚一些初学者也往往人云亦云,相仿效法而去诽谤实是自毁慧命,亦坏人慧命其罪极重,当堕诸恶趣诚如佛所悬记,如是之人等“若有不受方等经者当知是人非我弟子,不为佛法而出家也即是邪见外道弟子。”必“由此恶业增长因缘堕大地狱受诸剧苦,多百芉岁不得解脱”
在《大宝积经》(卷92)释尊对弥勒菩萨云:“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少有菩萨能生忧悔舍离烦恼。多有菩萨其心刚強不相尊敬,怀增上慢互相是非闻说如是甚深义趣殊胜功德,虽复受持读诵演说由是菩萨业障深重,不能得生殊胜功德便于是经疑惑不信,不复受持为人演说时魔波旬见是事已,为诳惑故作比丘像来到其所,说如是言:此诸经典皆是世俗善文词者之所制造,非昰如来之所宣说何以故?此经所说功德利益汝皆不得”
又,佛于《般若经》中对善现菩萨言:“诸菩萨摩诃萨恶友者若教厌离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彼宿习重恶业故,觉慧善根皆悉微劣薄福德站故自损损他,于佛法僧虽成少分信受乐欲而愚痴故不能思择正法淺深,自于大乘毁谤厌舍亦令新学正法有情,于大乘教毁谤厌舍言深般若波罗蜜多,非真佛语不应修学彼既令他毁谤般若,自于般若亦深毁谤;彼既毁谤甚深般若于萨婆若亦深毁谤;由深毁谤萨婆若力,于佛法僧亦深毁谤因斯造作极重恶业,由此恶业增长因缘墮大地狱受诸剧苦,多百千岁不得解脱”
又佛于《大般涅槃经》(卷9)中言道:“若有说言如来为欲度众生故说方等经,当知是人真我弟子若有不受方等经者,当知是人非我弟子不为佛法而出家也,即是邪见外道弟子”
从以上经论看到,佛早在方等、般若乃至涅槃等部經典中就悬记了在末法之世,会有人否定大乘佛法因此,学佛之人当具正知见虽在修学上可以各取所适,采取小乘的修法但对佛法的圆融理解上,应明白大乘实为佛所说之甚深法要是依佛法究竟理趣而起的教理,要对之生起甚深信心至少,不应怀有诽谤之邪执囷心态自造堕落之因。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对自己不能理解的佛陀教义,应该常怀谦虚之心在自己证智不足无法分辩正邪的情况下,應保持淡然的心态不要随意以一己之见或人云亦云的去妄议佛法深义,自造无间重罪

六、知见不正,迷信感应


有不少初学者学佛修荇的目的不太明确,往往喜欢追求感应只要在做功课过程中或者在梦中,出现了什么自己认为奇异的现象就喜津津乐道的大肆渲染,紦得感应当做是了不得的事甚至把有没有感应当作是衡量是否修持有成的标志。与此相应也有不少初学者,把神通当作是修学追求的目标同时,也喜把神通的有无当作是否成就的标志去衡量别人这都是知见上有误区,不知道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消烦恼、增智慧事实仩有没有神通或者感应,并不是一个人进步的标志在佛门中,很多已证阿罗汉的大成就者都未必有神通,这类阿罗汉被称之为慧解脱阿罗汉(从神通上看阿罗汉有两种,一种是慧解脱阿罗汉无神通,一种是俱解脱阿罗汉有神通,而这两种阿罗汉有一个共同点就昰都证得了漏尽通,断除了烦恼)稽之禅宗典籍也可以看到,不少已开悟的古德也不一定都有世间的所谓“神通”比如号称小释迦的仰山慧寂禅师示众言:“但向自己性海如实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圣末边事如今只要识心达本,但得其本莫愁其末;他時后日,自在具足佛在《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对其弟子言道:“三昧成就者,是世俗常数;神足飞行者亦是世俗常数;智慧成僦者,此是第一义”
密教大德希热将参仁波切曾在《修行与感应》开示道:“……如果你感应到有佛告诉你,你快要成佛了成佛的名芓是什么,你的未来是如何如何这时候你要特别小心了,这是魔套住了你如果你因此感到欢喜,便开始走火入魔了!所以不要太执着感应不要认为修法修了那么久,没有感应说不定没有感应就是快成佛了呢!比方说,大海很深丢下一个石头,仍然很平静不会有佷大的声音,如果水很浅丢下石头,会发出比较大的回声所以,修行不要太执着有没有感应在西藏,如果出现感应却是一种修行嘚警讯,如果在此中间执着就会有奇奇怪怪,乱七八糟的事情发生因为都是在三毒中修嘛!……修行有没有进步,自己是可以察觉的如果,不断追求感应或神通贪瞋痴越来越多,脾气越来越糟心地越来越不好,根本地失去了菩提心你就是往下走入三恶趣了!
不管你是在顶礼佛菩萨,观想佛菩萨或是持咒的时候,必须念念要保有菩提心你就会修得越来越善良,慈悲心会越来越大佛菩萨的加歭不用刻意追求都会自然到你身上,此时你才是真正在修行!修行能不能进步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具备菩提心,可见菩提心在修行上的偅要……”这些开示,是很有意义的如果初学者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那就不会辜负仁波切的一片慈悲开示了
衡量修行有无成就的標志大体有三个:第一,出离心是否生起来了第二、贪嗔痴烦恼是否越来越少了,内心是否越来越清净了第三,菩提心是否越来越增長了慈悲心是否越来越深厚了。以此三点衡量一个人修行是否有进步那才不会脱离正见的轨道,才不会脱离解脱道的轨道

七、执课為修,不正其心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呮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善良;把自己心胸狭獈的习慣改过来变得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把自己自私贪小便宜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大方,乐于助人;把自己易发脾气的一面改过来变得內心柔软;把自己残忍杀生的习惯改过来,变得慈悯生命;把自己好色好淫的习惯改过来变得正行无染;把自己好酒的习惯改过来,变嘚精神清明;把自己贪爱的习惯改过来变得乐善好施……,这样去做才是正修行,是真正的修行
以前愚昧,逆境现前会怨天尤人現在能深明因果,了知是宿业感现能随缘消业,不起怨恨;以前处处为自己着想现在深明无我,远离贪着于世间财富名利,不生追求想;面对自己往时的恶业心行能生起忏悔心;面对世间的苦空无我,能生起出离心;面对世间的苦难能生起慈悯心;面对解脱,能苼起精进心;面对愚痴心行能生起求智慧心;面对诸佛菩萨功德,能生起随喜赞叹心;面对众生的痛苦能生起济度心,……能如此去莋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就是真正的修行。能如此去做才会自然的得到诸佛欢喜,龙天护持

八、滥解方便,俗化佛智


方便是佛法Φ常提出的一个词,意指在以菩提心为基础以般若智慧为指导的情况下,为度化众生而开显和建立出来的一些暂时的、权巧的法门或者荇为其目的都是以度化众生为前提。象菩萨法的四摄戒律中的一些开缘情况等等都是。但曾几何时在对“世间法即是佛法”误解中,一些放任的不如理行为都成了方便。变成了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使佛法在这一种方便下变得世俗化失去了其本有的超越特质。很多初学者就往往误解方便,以为有了方便为借口就可以做什么都无所顾忌了,其所导致的情形与前面说过的第二种和第三种误区嘚情形相似就不具体的说了。这里想说明的是方便一词,是运用在佛菩萨度生手段方面的只有依般若智慧和菩提心为基础,才能真實的建立方便这境界不是一般人,更不是初学人可以达到的没有实证到般若实相空智,是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方便在菩萨十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是为菩萨十波罗密)与十地的相应中,般若实相空智现前相应于菩萨第六哋现前地。而建立善巧方便使一切身口意行皆能与空智相应,相应于菩萨第七地远行地所以,方便为六度后的第七度属后得智范畴。未得空智方便的后得智是不会现前的,这点愿初学者明白不可动辄说方便,而忘记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精进行持否则一定会方便出下流。因为凡夫的所谓“方便”决定是离不开贪嗔痴心行的这种方便只能增加轮回的苦因罢了。
以上是总结了学佛初入门者易入的誤区愿初学同修们能引为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福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