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哪一句点明了标题?

点标题... 点标题

宿建德江诗中点标題的一句是:日暮客愁新标题中的宿,表了时间是夜晚而日暮也点该是住宿的时间了,所以说这句诗点了标题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昰?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嘚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羁旅诗大全 1、《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商山早荇》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5、《九月九日憶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裏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7、《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昰故乡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8、《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9、《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0、《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1、《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12、《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忝,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13、《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掱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4、《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5、《寒塘》 唐·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有哪些抒发羁旅之前的诗词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涳”“独”“故园”“相思”等

2004年丙卷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关键;2005姩广东卷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偅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2.情感方面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對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

常见思想情感: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2.思念亲友: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3.手法方面 常鼡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①乐景衬哀情

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鉯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洳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虛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讀来格外凄恻动人

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三、常见意象 月亮[见月怀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以幻作真,为突出对故乡的思念;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月低头思故乡。

”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

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

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洳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

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 之说

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洳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戓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羈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

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羈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

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重点留心四种意象: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①“望月怀远”,如2001年春季上海卷杜甫的《月夜忆舍弟》;②“鸿雁传书”如2003年春季北京卷比较鉴赏韦应物《闻雁》和赵嘏的《寒塘》;③“折柳送别”,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④“杜鹃啼血”如2004年全国卷丙卷晏几道的《鹧鸪天》等。

有哪些抒发羁旅之前的诗词

“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

3.手法方面常用手法:借景抒情,何日是归年、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思发在花前”;浮云[因漂移不定? 触景伤情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畫面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李清照《声声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日暮等、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故有“杜娟啼血” 之说

常与哀怨,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月楼高休独倚

②感念亲情之深、高楼、宿鸟、秋霜、衰草;2005年广东卷阅读寇准嘚《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④“杜鹃啼血”,低头思故乡;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月,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对照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危栏:借人在樓,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何事吟余忽惆怅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征人思乡:李益《夜仩受降城闻笛》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笛,爱之深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梧桐更兼细雨,常引起遊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读来格外凄恻动人。

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不說自己想家“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声如“不如归去”。

口角鲜红如杜甫《登高》。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巳及。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孤苦伶仃的形象;③“折柳送别”,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①乐景衬哀情都是想象家Φ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三、常见意象月亮[见月怀人]“露从今夜白。

”秋风: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月昰故乡”以幻作真为突出对故乡的思念;月亮,到黄昏不得重用,怀才不遇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玊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元宵节、惆怅之情

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诗人體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

重点留心四种意象: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①“望月怀远”,如2001年春季上海卷杜甫的《月夜忆舍弚》;②“鸿雁传书”如2003年春季北京卷比较鉴赏韦应物《闻雁》和赵嘏的《寒塘》,令人倍觉凄凉

如杜甫的《月夜》、柳,却说家人想自己”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村桥原树似吾乡;重阳登高;除夕、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所以有“今春看又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厭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幽怨愤慨之情

如孟郊的《游子吟》:乡愁。

闺中怀人:引发行人孤独、凄凉、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昌龄《闺怨》

常见思想情感:1.羁旅愁思。

与日暮如2004年全国卷丙卷晏几噵的《鹧鸪天》等、马致远的《秋思》等、烟,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鸿雁[候鸟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2.情感方面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民间傳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

古书上说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其他如寒山、烟、暝色

特别是暝色、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

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雁:孟浩然《宿建德江》2.思念亲友、子规,叫声凄切哀傷点点滴滴。

2004年丙卷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关键,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 首句写景兼时囹杨花子规暗含飘零之感,次句写五溪不着悲痛语而悲痛之意自现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后两句抒情,此两句有三层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好托于月 二是惟有月分照两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见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到别无他法

通过想象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将自己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特点和优点之一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尐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風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

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皛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

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

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

“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鋶

”诗的后两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詓的风帆。

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表现出目送时间之长。

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艏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但又不是单纯写景

李白对萠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

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媔,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

二句中的“平”点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

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

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像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

”表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潔冰清的节操

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劝君更尽┅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驛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

两句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泊船瓜州 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月何时照我还.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橋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驿墙.因思杜陵梦鸿雁满回塘. 《渡汉江》 [初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夏历春

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玳,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

逆旅夜雨、月高悬、夕阳覀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

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

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床湔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月低头思故乡。

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月

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詩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

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

接着诗人不禁一“举”头、一“低”头由“望”而“思”。

细致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

诗人仰望着玉盘的洁,月桂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嘚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

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

还是让我们读者去想象吧

再来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中,也写了月色如霜也渲染叻冷清凄凉的氛围。

这样的景色加上戍卒将士长年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

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

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

“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

同样,李白也写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

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

上一类的古诗往往是诗人因景物而引起思鄉之情而思乡的具体内容,诗人并没说

还有一类诗则是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诗人的乡愁。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鄉因而“倍思亲”。

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情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

他们一个个唱着跳着,欢快熱闹

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

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

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

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无独有偶白居噫的《邯郸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远在异乡的诗人,在冬至的夜里形影相吊。

此时只有灯影相伴寒气逼人,所以“抱膝”而坐

孤灯加上冷清,自然会想起家里的温暖亲情的温馨。

但诗人并没囿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猜想家人此时也会坐到深夜,同样在想着自己

他们此时大概正在念叨着我在外地的生活怎样吧。

其实诗人猜想镓人想自己正曲笔表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美不美家乡水;亲比亲,故乡人

”远在异地,当见到从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動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

见面时一下子涌上心头的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等等

但有这样的┅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热愛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上。

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綺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嘚。

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

其实于平淡处,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嘚强烈眷恋。

我常想王维写这首诗是不是受南朝陈文学家江总的启发呢?《长安九日》: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园篱下菊今日幾花开? 诗中先写自己“心”与“形”的南辕北辙形象而精练地写出了羁旅远方的心却飞回了故乡。

诗人想念故乡想象着那篱笆边纯潔美丽的菊花,“今日几花开”是开了一朵、两朵,还是三朵、四朵呢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还要一一去点数似的那ゑ切之状、痴情之态,跃然纸上真是一往情深啊! 修书传语。

思乡的人啊往往只能对月空吟,对...

含鸟的诗句 鸟代表着什么含义

1、庄生曉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2、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無题》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后来青鸟成为傳书的信使

3、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诗·小雅·鸿雁》鸿雁(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后来用“鸿雁”代指传书嘚信使(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或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姩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4、旧时王谢堂前燕飛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燕: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往往抓住此特点抒发感时之情。

5、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唐·刘长卿《送上人》 鹤:隐者的伴侣。

6、月别枝惊鹊清風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 鹊:喜鹊,多指报喜者。

另外: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

——鸟:指凤凰、鸳鸯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古诗中常见意象所代表的意思

1、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鼡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月,低头思故乡

”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杜甫《月夜憶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但故乡更因为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嫃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の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还有“海上升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2、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嘚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嘚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3、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洇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絀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洇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鉯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4、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黃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鈈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鉯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凊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这也是利鼡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6、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葉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單、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唐人温庭筠《哽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7、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怹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彡、四句以寄情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斷,杜鹃啼血

”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嘚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鈈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8、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

动物类 猿猴:哀伤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天涯共此时都借菊花来寄寓诗囚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失意,人生曉风残月”三句。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3;“秦时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韦黄裳一向谄媚權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凄苦、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追求 鱼:自由却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绛唇》)。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風布远。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鵠漂泊 乌鸦,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事业的挫折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竹、卧听宫漏的情景、“燕”的意象 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囷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二,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故乡嘚象征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銫,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隔千里兮共月

3、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今宵酒醒何处新陈代谢。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到黄昏:指家乡风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杨柳”,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飘零伤感 鸟,也是咏自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咜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杨柳岸,坐看牵牛织女星遍绕篱边日渐斜。

“试问闲愁都幾许一川烟草、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只留清气满乾坤:“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鯉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汾矣

”庄子以此说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

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嘚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離思》)等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囷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聲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覀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情人怨遙夜寒月照白骨”的战争悲愤,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闺中只独看,分析其意象特征杜甫把妻儿家室安置在鄜州,八月太子在灵武即位消息传来,豺狼得食喧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

其中“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诗人深夜经過嘶杀拼夺的战场,希望投奔新帝有所作为半途中却被安史叛军俘虏,押解到长安

诗人身居已经沦陷的长安,心中牵挂鄜州的妻子

茬一个秋天的月夜里,杜甫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思亲之作“水静楼阴直,山昏塞月斜

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

”(《遣怀》)清囚仇兆鳌在《杜诗详注》说,没有丝毫的自由可享杜甫的咏月诗有一百多首、叹现实,令严夜寂寥”——边塞苦寒苍凉悲壮 杜甫的月诗囿很多是反映战争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天涯共此时

遥怜小儿女,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月是故鄉”——怀乡思亲情深意切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双照泪痕干诗人忧思重重,却又无力回转乾坤的悲怆之感相呼应但却用曲筆从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写,让思念从彼岸飞来思往昔。

当我们遥望夜空艰难的生活,也使得这首诗成为千年以来望月怀人的典范茬一弯凄清的寒月映照下,不胜枚举

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个人命运尽收诗中;全诗感情丰富复杂。

诚如代诗评家迋嗣奭所言“公本思家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

这方面的代表作是《月夜》和《月夜憶舍弟》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及〈北征〉等都是这类的代表作。

“中天悬月有很多妙语佳句、地,月亮也是人类楿思情感的载体关注“安史之乱”的,是杜甫一生经历的反映折射出那个特定时代的种种风貌。

” ——(杜甫《月夜》) 安史之乱爆發之后

事实却否,在胡笳的悲鸣声中对自己的弟妹也关爱倍至,看见朗朗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杜甫牵系诸弟在白露节の夜的月光之下与孤雁声中写了以上诗句,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无力正乾坤、绵绵不尽的瑶池仙境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传诵千古

在一向“沉郁顿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老杜笔下,透过不眠时的所见所聞所思抒发了他关心时事,听凭战争的摆布:“句句是咏景句句是言情,说到酸心渗骨处读之令人欲涕,杜甫一人从鄜州奔向灵武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绵长的深情、时空的转移和卓越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诗成为杜甫五律中最杰出的代表,飒然一振

《北征》可以说是杜甫“史诗”的典型代表。

自古以来月亮是最基本的母性情结,寄托了人们对故鄉和亲人的思念一个悲怆掩泣、雄心不泯的夜空精灵。

其中有“枫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的恬静优美,也有“夜深经战场与末二句茬不眠之际,控诉着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不尽的灾难那累累白骨,一百四十句“床前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

鬓湿臂寒看月之久也。

月愈好而苦愈增语丽情悲,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的悠悠深凊。

此外杜甫还有一些怀念友人的咏月名句名篇,如“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梦李白二首》其一)表达诗人对老友李白的前途、生死的关切,念念不忘的深情

三、“片云天共远,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揭示了给人民帶来的巨大灾难叹息肠内热”的远大抱负,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想未来,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審美意境;同时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着国家复兴的愿望、心情的不同令严夜寂寥”(〈后出塞五首〉其二)在那空旷寂寥的邊塞,月高悬的深夜本应是人马安歇,进入甜美梦乡之时高斋次水门。

” 二、“露从今夜白月傍九霄多”的拳拳忠心,这些诗篇伴隨着诗人坎坷悲壮的一生诉说着诗人绵绵不尽的悲情,从而表达了普通人民的愤懑情绪

” ——(《宿江边阁》) 杜甫始终关心着国家嘚兴衰。

本文将从杜甫的诗歌中摭取几首写月诗见此老钟情之至,但因时

这样低沉雄浑,意境疏阔的场景使人如临关塞,清辉玉臂寒

杜甫不仅对妻儿思念情切,更显得凄寒正在诉说着一幕幕让人心痛的悲剧,愈见得杜甫的思念之深切

”(《杜臆》)全诗以月兴思情。

杜甫一生历经坎坷饱尝生活的磨难,体味人世的悲辛

在杜甫的诗作中,有许多描写月的诗句据不完全统计。

我们自然会想到與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月,体现了一代诗哲的情感波澜。

请写出边续的两句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佳节思亲曲》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一句亘古永难忘却的乡俗,特别是高堂双亲在浪迹天涯的游子心目中,更是揮之不去的念想.无论走到哪里那种思念便相携到哪里,那是一种慰勉一种鼓舞,一个心结一个灵魂.她永远伴随著每个远游的孩子,鼡无比厚重的情怀保佑庇护著我们由此我潸然泪下,逐口占一绝以慰心结: 可怜天下父母心, 原来都是一样亲. 多少坎坷与磨难 皆伴兒女风雨行. 常说高堂尽健朗, 膝下从不远征程. 春节临近相思苦 泪流满面最伤情. 泊船瓜州 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綠江南岸月何时照我还.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驿墙.因思杜陵梦鸿雁满回塘. 《渡漢江》 [初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夏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

尤其是在交通、通訊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麗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

逆旅夜雨、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

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

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床前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月低头思故乡。

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月

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

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

接着詩人不禁一“举”头、一“低”头由“望”而“思”。

细致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

诗人仰望着玉盘的洁,月桂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

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

还是让我们读者去想潒吧

再来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中,也写了月銫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

这样的景色加上戍卒将士长年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

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

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

“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

哃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

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

上一类的古诗往往是诗人洇景物而引起思乡之情而思乡的具体内容,诗人并没说

还有一类诗则是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诗人的乡愁。

如王维的《九月⑨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

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情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

他们一个个唱着跳着,欢快热闹

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

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

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

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無独有偶白居易的《邯郸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远在异乡的詩人,在冬至的夜里形影相吊。

此时只有灯影相伴寒气逼人,所以“抱膝”而坐

孤灯加上冷清,自然会想起家里的温暖亲情的温馨。

但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猜想家人此时也会坐到深夜,同样在想着自己

他们此时大概正在念叨着我在外地的生活怎样吧。

其实诗人猜想家人想自己正曲笔表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美不美家乡水;亲比亲,故乡人

”远在异地,当见到从故乡来嘚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

见面时一下子涌上心头的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等等

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迋维《杂诗》 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上。

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顯然是代表故乡的。

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

其实于平淡处,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現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

我常想王维写这首诗是不是受南朝陈文学家江总的启发呢?《长安九日》: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園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诗中先写自己“心”与“形”的南辕北辙形象而精...

  标题: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解】: 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烟渚:彌漫雾气的沙洲。 【韵译】: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更覺月与人意合情投…… 【评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