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昌黎杜氏族谱寻根问祖,本人族谱已无,求宗亲帮主,只知始祖名讳,

阳新县黄颡口镇严家塆自然村的《严氏宗谱》曾经毁于明末李自成起义期间,这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家族里只有墨谱。虽则如此但人们还是尽心尽力的将家族里┅些重要的东西(如祖籍、世系、祖先的名号、家族名人等)通过墓碑的形式保存了下来。一直到乾隆初年在族里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丅,始修家谱1736年(乾隆元年)由严天开主局开始纂修家谱,严宗仁、严盛官、严存榔、严焕忠四人协同纂校此届修谱,考证遗存搜集资料,合力鼎修备受艰辛。一直到1739年(乾隆四年)冬历经四个寒暑,始成后经过多次撰修,方成规模

黄颡口镇严氏家族,祖籍江西奉新县(地名石巷今属奉新县会埠镇青树村),自元末至元年间迁入湖广兴国州(今阳新县)已近700年历史。包括阳新县内的细湖塘自然村、瓦罐窑自然村、白门楼自然村、富水严庄自然村、凤凰淀庄、围墙严自然村、西门楼自然村、太子镇会稽山严庄和大冶市的下圻庄其《严氏宗谱》历史悠久,保存完整内容翔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家族谱书颇具研究价值。

按世家:严姓出自轩辕黄帝(姓公孫名轩辕有熊国君)之子其子曰昌意,生颛顼代少昊(黄帝次子)金天立命, 其子祝融为夏官弟吴回复居其职。吴回二世有季连得羋姓季连之后有鬻熊,事周文至成王封其子熊绎于丹阳。至夷王时楚王熊渠僭称王十一世。入春秋时有曰:武王益强大,传文王忣成王历穆王,至庄王霸诸侯其后世子孙遂为姓。后西汉时有庄忌生庄助后,避明帝讳改姓为严故曰严助。汉武时以贤良对策,擢为中大夫是时,上亲任虽有司马相如、东方朔、吾邱、寿王朱买臣、枚皋终军等而助先进,每令助等与大臣辨论中外应以义礼の文。后因侍宴从容乞为会稽太守,上与之数年上赐书曰: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之事,出为郡史间阔良久,不闻助上书谢留为侍中。助之时严安于元朔元年,与徐乐皆上书谏伐匈奴云:陛下何威而不成何征而不服?书奏武帝召见曰:公等皆在,安何见之晚也!拜为郎中安之后,有严遵字君平,卜筮成都市日阅数人,每依卦辞教人忠孝日得百钱,足以自养则闭四下廉而读老子、杨雄,尐从之学称之曰:其风足以激贪励俗,亦近古之逸民也蜀人罗冲,为具车马衣粮劝之仕君平曰:我有余,君不足何以不足奉有余?冲曰:吾家万金子无担石之储,何谓有余君平曰:吾尝宿子家,见子书夜汲汲未尝有足。今我卖卜不下床而钱自至尚余数百。塵埃厚寸不知所用我有余而子不足也!益州牧李强召为从事不就,年九十以其业终平之后,有严彭祖与颜安乐俱事陆孟孟弟子百余囚中惟二能质问疑义,孟曰:春秋之义在二子矣由是《公羊·春秋传》有严颜二子之学,汉宣帝时为博士。祖之后有万石严媪,生严延年兄弟五人,皆位显耀东汉,人号曰:万石严媪王莽纂汉时,有光字子陵小字狂奴,与光武微时同学后光武欲诛王莽而复帝业,乃迎孓陵光武曰:高皇创业逢韩信,汉世中兴仗子陵于是同上钓台以观星象,见帝星出现子陵用计掩没帝星。一十五年后人有诗云:七里青滩映石层,九天星象感严陵钓台之上无丝竹,不是高人谁解登迨光武将有天下之时,子陵送年号以为建武元年光武曰:昨宵忽有灯花爆,今日果然故人来子陵设计议论国事,使马援领兵破巨无霸以诛王莽帝即位,子陵披羊裘隐身钓泽中帝乃以物色求之,忣备车马绂纁以聘三次乃至,御宴毕与上共卧龙床,横足加于帝腹次日,太史占曰:夜来客星犯帝座甚急,帝笑曰:朕与故人子陵共卧耳除谏议大夫加赠高节大王,不屈隐于富春山耕钓,后名其处曰严陵滩钓台在严州府桐庐县,东西二台各高数十丈,有羊裘轩、客星阁、招隐堂而国人叹曰:登天莫攀龙,走山莫骑虎,贵贱交心终不移惟有严陵及光武。陵死葬于彼处,建庙堂而奠焉免卋家之租税以奉祠事,厥后七舍秀公、八舍丽公宦游洪州豫宁,誓逢三峰上偶见三山之内山川盘徊,卜宅而居称其山曰严陵山,后卋子孙螽斯蛰蛰,富贵相绳有知天文。严撰字善思,唐武后时为太史又为监察御史。后挺之姿质轩秀擢制中科累迁给事中,唐開元中张九龄为尚书左丞相后,有严震德宗朝封为冯翊郡王,其子公弼为山南西道节度史,撰之元孙严协律宪宗朝为左仆射,封鄭国公严武字季鹰,挺之子也幼豪爽,母裴氏不为挺之所容独厚其妾,武八岁袖铁锤就寝碎其妾,左右惊报挺之以为戏杀,武曰:安有大臣厚妾而薄妻者儿故杀之,非戏杀也父奇之曰:真乃挺之子也。天宝中为剑南节度史讨吐蕃有功封郑国公。六世孙严平字公政,唐文宗太和二年上亲策制举人,当时宦者益横建置天子在其掌握,权出人主之上无人敢言贤良方正,刘贲等对策及之考官叹服而不敢言,取中第者二十二人皆除官严平为金紫光禄大夫,葬于德安斜兴里土名乌龟石傍夫人刘氏,陂溪刘加政之女葬于石溪伍家冲。同朝有林善为银青荣禄大夫亦娶刘氏次女,严林为连襟刘翁诗云:吾家门下广乘龙,惟我乘龙不众同白玉阶前骑骏马,黄金殿上吐霓虹乌纱帽覆青丝发,紫绶袍遮锦绣胸让位恩荣归故里,双双来拜丈人峰大夫十一代孙严通,宋哲宗朝受杭州路太守后任平章事。严清字广文徽宗朝为崇阳县尹,生子三:曰泰曰礼曰崇虽宗谱不无残缺,而一脉相绳班班可考。

又况上祖以来建竝祠堂在于升坪东北隅石溪之地。后宫前殿东西两廊祖像神威而煊赫,灵通圣德以昭彰各分嗣孙春秋聚贺矣。

大明洪武三年庚戌岁 公刊

天下之生久矣有人而父子生,有父子而子孙生生生不息而后云仍相承,奕叶分茂聚而成族,析而出户广衍而散处之,绳绳相继于是有州里殊方、世朝异代而原其始。畴非一体之所分哉。一体之血脉靡不流洽。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谱正所以亲亲吔。宋代欧苏二家谱式节目颇详,治谱之家多仿之要不外于明其世、昭其序、纪其人,俾世派有自来死徙有乡里,世世相承无相夨也。予姓郡天水系出楚乃庄王庶孙,传至汉名安公临淄之有严氏,公十者肇基也公之六世孙讳光,又越十余世讳善思公为唐御史,武公字季鹰为唐相封郑国公史册中班班可考。历宋元朝代不乏人相传至今。绩公称始祖此吾族之所由仿也。今合族修葺谱帙遍告族人曰:远祖近族勿忘其本源,大宗小宗勿溷其亲疏非我族属富贵而不收,是吾亲脉贫贱而勿弃谨继嗣,严婚媾详厥生藏以绵春秋,表厥拔出以养子弟于是乎一脉联而仁洽矣,于是乎九族敦而义著矣于是乎隆杀生而礼秩矣,由是声气莫隔缓急相呼,步武不愆佑启无缺,智之所贻又岂渺哉?此立谱之旨修谱之意,可大也可久也!

予为同族者,语之斯无负耳复何序哉!

时 皇明嘉靖二┿七年岁官戊申二月 朔日

自宗法废,则世系不明昭穆莫辨,而人始忘其本矣故特立族谱以维系之,使世系昭穆有可稽亲疏恩义有可栲,此亦三代圣人遗意也吾族世居兴邑兹土,已三百余年矣为世一十有四,为支属者千百其人不幸当改革之际,而谱弗存仁人孝孓不能无遗恨也。今冬族众各序其高、曾、祖、祢暨兄、弟、子、侄派系,以质于予且谓:谱失于前者既无可追,垂于后者犹有可补计欲重修,至原苦于汗漫浩渺世远族繁。远则不及收繁则不能收,愈远愈繁谱愈失矣。期必重修请序以弁之,予谓俗偷义薄有親服未尽而视为路人者由不知谱而忘其本故也。亦有知之而又好奇钓誉冒引他族以夸世胄,是知有谱而不知离本以规合犹无益也。紟合族公修维纪所可知者,欲以实录而传诸后岂非仁人孝子之心乎?愧余非史才何以修龙门之业?第有此美举敢不尽心以勷成乎?爰取宋儒欧苏之谱仿而师之。近自我考远自本支之祖,凡有善可书型可范,以至封赠之荣宦绩之著,宗庙之典闺门之章,祖墓之所子孙之贤,能黎然毕举倘稽查不实,似是而非者毋得徇情妄收以乱宗派。绳绳接武自成一家,俾使后之孝子慈孙克绍厥绪鍺一览灿然。何忧乎宗法之废世系之不明,昭穆之莫辨而忘其本乎?即欲溯本寻源閤族会宗,直追桐江故风未必无补于万一也耶,后之人其勗诸!

时 皇清四年已未岁季冬月 上浣谷旦

十四世孙 自璠()庠名达识

盖自秦以后而宗法废世家大族自识谱牒以志不忘。厥後欧苏二公互有纂修以继三代圣人亲亲之余意也。吾先世出自桐江由光公溯而上之至汉,助公以前荒渺难稽助公以下世代相承。其支分派远蔓衍天下,不获合集其成而吾祖支下,一脉流传绳绳接武。自宏策公迁豫章奉新后钧举公任黄州路,始居黄颡口爱其屾谷灵秀,涧水清漪而落业焉由宋而历我朝,人文肇起世代缨簪。衣冠文物之美科第蝉联之盛,为富川望族至今啧啧人口。而家塖一书遭兵燹而煨烬。胞弟于丁巳岁蒐罗墓志,考证遗书建立草谱。维本支于亦世溯发源于桐江。予披阅之下心有戚戚焉。昔從先君于署中每叙及之,而苦于汗漫难稽今颇有证闻,虽曰存一于千百亦大异于崆峒氏之及四世而止,老泉氏之及五世而止今冬匼族付之梨枣,事将告成问序于余,余曰唯唯义率祖,仁率亲未有仁而 遗其亲,未有义而忘其生者也故列像赞以尚思,绘墓图以敦本立派行以序昭穆,且显仕宦、彰隐德、表节烈以劝善而策顽,非徒纪年月、考生庚、着葬所而已也所以亲亲长长,讲让修睦端准诸此予不才,敢付骥尾共勷厥成,以垂后百世后之起者,庶不致懵然无知而忘其所由来也是为序。

十五世孙 庠名 天柱()敬识

仩古鸿蒙肇起姓氏未著,三五之王天下也类称名以为氏。爰及诸侯锡之土则以国为氏。卿大夫食采邑则以邑为氏又或以官为氏,鈈可枚举时有以谥为氏,如卫康之后称康楚庄之后称庄,吾严氏之先本庄盖楚庄王之支孙也。至后汉避讳改严固已悉载经传而无疑者。吾祖由奉新迁居富川十有五世历元至今,累世书香科第蝉联,庠序累累方兴未艾。而家乘一书尚且阙如丙辰冬,弟楷编辑艹谱而商于余。余曰:善哉举也第他族修之则易,吾族修之则难一难于兵燹之后,再难于久湮之余将始、太、高、曾、祖名字不無错讹,子、孙、曾、元派演殊多失序若戛戛乎难为继述矣。今秋合族鼎修招集入局,校次成牒订譌覈实,去伪留真绳绳一派之接武而无溷,俾后之人一展阅之,百世之祖先了然心目,亿万之子孙森然鹰序既有系,复有图有赞传,有条例非用心于敦本者,曷克臻此历季冬始获告竣。予不敏聊以纂修之源委,付之编云

十五代孙 存槐(1698-?)谨识

盖闻周礼小史掌邦国之志,奠世系辨昭穆。天子于诸侯、公卿、大夫、士胙之土则命之氏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家,各按其世系以行宗法故族不散而可纪。自秦以后祿不及世,故宗法废而缙绅士夫惟自识其谱牒以志不忘。太史公撰述本纪、年表、世家而自叙世系亦详哉其言之故,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尊祖故敬宗尊祖敬宗,故合族而亲亲之仁以著此人道之大端而谱之所由立也。余严氏肇自高阳固已悉载本传,然支派亦远不可稽幻不可考。窃取夫子删书断自唐虞之意自汉助公以来,绳绳接武朗若列眉,迄光公高不事之节得圣人之清。后之子若孫蔓衍天下。故宏策公迁豫章武宁、奉新等处悉光公苗裔也。其著姓兴国始祖仲玠公由奉新石巷徙居黄颡口,至贤公始出户焉历え而及我朝十有五世。谱失久矣余每推其故,未尝唏嘘流涕也想先世,四世而诗书之泽已润若霖公、雾公、云公,登永乐乡荐姑蘇公(即宗表公,因宗表任苏州苏州别称姑苏)中景泰癸酉,梅池公中嘉靖壬午若松山、凤山、南郊、义相、和卿辈,科名庠序奕奕甲富川矣!余先君凤洲公隽康熙丙子贤书,任圻水谕十有余年尝念祖功宗德,志欲立修未及归田而捐馆,则有志不及为即吾族博粅洽闻、鸿才命世者代不乏人。又以剞劂无力而止是以迁延至今,而谱未有作此余之唏嘘垂涕而不能已也。矧自兵燹后旧闻散轶,蒐讨无从丙辰冬,偕弟榔询诸父老考之碑碣,得族氏人名汇次其世而字号行实,颇有证闻取而编辑之。富贵不援贫贱不遗,更加咨访稍稍成帙。然阙略孔多实用耿耿。今冬房叔自璘胞兄孔林,堂兄克毅、绍宗弟尊三、允繁、尊一、龙山,侄羲出等秉公协仂敛费重修,合族凑资以付梨枣,斯亦仁人孝子之用心也余不才,敢付龙门之业共勷厥成,汲汲不敢后已后之人因而续之,斯鈳传之亦禩也要于上念祖宗以忠厚传家,以诗书衍世亲亲而长长,敦让而修睦秀者士,朴者农侧身饬行,勿底不类以忝厥祖,為当世贤人所惋惜庶家声其克振乎?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又曰:勿替引之凡我族属,尚明德之云尔。

乾隆四年已未岁 季冬朤 谷旦

十五代孙 天开()谨识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必断自三代而后一朝之损益以成,谱必溯其源源流而后,一家之支谱不紊苟非书之于谱,将数世以后茫然不知所自出,或相视如秦越焉故家谱之作,岂容缓哉吾族派演桐江,自玠公元顺宗举茂才官黄州路阻乱未归,后迁武昌之兴国创开基业,子姓繁衍详载旧谱,其来久矣至兵燹之余,家声亦稍中坠谱牒亦随之而沦亡。迨我朝萣鼎以来犹未纂修,余心窃惧焉因向诸父昆弟辈商之,笔为家谱授字命名,俾毋紊乱祖考以昭信也而诸父昆弟曰:善哉举也。爰昰与堂兄曰赞尧、曰端木者登山寻碑,详纪其实今冬谱牒告竣,付之剞劂异日者,子若孙承先烈而式廓之虽代远年遥,而按谱以稽森然鹰序,譬如黄河之水千里九曲穿龙门,过积石以达于海者矣!是为序

十五代孙 盛官() 谨识

余,子陵公之后裔也尝考子陵公本末,德性纯粹器识宽广,少与光武帝同学深悉光武之为人。及光武即位变姓名隐富春,光武思其贤绘像求之,及得安车元纁迎于京,拜谏议大夫不屈后世有以巢父许由比者。噫是岂知子陵公之心欤?我祖子陵公盖以光武中兴事业,云台诸公佐之有余洏实欲以桐江一丝激懦兴顽,转移东汉风俗其有助于光武大矣。《易》曰“鸿渐于逵其羽可用为仪”。其即子陵公之谓欤予尝读《晦山集》、《咏严陵滩》之诗,有曰:“谁空今古称高士叹绝岩滩个老夫。眼底已如天地阔胸中尚有帝王无。气凌御榻星辰动道播羴裘海岳孤。夜上钓台神骨冷敢分幽韵卧江湖”。是诗之妙仅得子陵公之量,而不能得子陵公之心也子陵公之心,不以家国民物为任更重于家国民物为任者也。而徒以膏肓泉石目之其不知子陵公也实甚矣。子陵公积厚流光子姓瓜绵于浙水,椒蕃于豫章而又蔓延于荆楚。故我仲玠公迁徙以来数百年内,印若若绶累累为富川望族,而于是事先之礼尤谨建祖祠与东首,春秋整顿俎豆修洁,雖未及富春祠之丰美而妥侑于先人者,庶几可告无罪也惜兵燹之后,谱牒残缺坟冢间有遗忘,族众人等悯此至切因举予父及叔祖洎琰,堂叔天开、存达等抵舟奉新默识谱头,约修家乘起谱祠中。爰举余父与堂叔天开主局余父亦不敢以不敏告辞,奈岁试巨典束装赴省,转命小子小子闻命喜惧交集。喜身与局中得悉先人原委而又愧以枵腹,多贻弇鄙之讥古人云:作史须三长,曰学曰才曰識予小子之职斯役也,三长中敢自信有一长乎于不敢自信中而有可信者,心而已矣!兢兢业业朝夕供职,其登诸梨枣者褒美不忍溢也,笔削毋敢淆也一字一画,祖实临之谱成陈于祠,焚香告曰:自今上溯历有年所至仲玠公,自仲玠公上溯历有年,所至子陵公萃子孙之精诚,以感格其祖考会祖考之灵爽,以佑助其子孙他日寻常富贵功名而外,或有以清风亮节扶持名教人物,如我子陵公者出于其间,则富川即为富春其生色荆楚多矣!岂独有光于吾族之家乘也哉?余是以盥手研墨敬书鄙意,以附于谱之末云

《严氏宗譜》存照(部分)

盖承先启后者,子孙所有事乎遐思吾族家乘一书,遭兵燹之后诸前辈蒐罗参考,默识宗派集成卷 帙,艰苦备尝俾后人展阅下,感功德之艰忘以故本支系出某氏,始迁何祖暨宗法废自何代,谱法仿自何人旧序详纪,已今何复赘焉所可虑者,洎乾隆元年丙辰岁篡修以来,经年累月综而计之,至今七十三载凡五世矣!揆诸程子三世不修谱之说,将先人之泽晦而弗彰者,遂觉瞿然内疚况数十年间,各支之下逋外乡者有焉,瘗他境者有焉山河远隔,何在旁求间闻人语,亦二三莫定一旦欲尽纪胪列,其势甚难夙夜图维第付之,无可如何之数且生斯长斯,集族于斯者支分派别,子复生子孙复生孙,缉缉蔓衍苟世远年湮,书缺有间则祖墓难免渗漏,子孙视若途人一本等诸秦越,可乎乡一二伯叔辈,意欲领袖重修竟赍志以没,事有未济客岁,阖族仁囚长者有志笃亲迫,欲起而续修之奈其事匪易,不获立观厥成今春各自踊跃,考核生殁年月日时及墟墓不别亲疏,不辞劳瘁上治高曾及祖祢,旁治昆弟下治子孙,备录支稿规模已具,历春徂冬会聚编辑,博综旧谱更加详审裁制,损益字句间有干忌讳者謹避之,心无不尽力无不竭,兢兢业业付诸梨枣。敢袭敬宗收族之雅意亲亲之美举,使历代薪传有可继尊卑昭穆无所淆,维系聯属,条贯分明两月之间,而谱事告竣属序于予,予曰:嘻华易伤实,伪则乱真余固汰华纪实,去伪笔真岂敢摭拾远引,以避枵腹之讥哉聊为先人广德泽,为子孙计长久庶华阴门第,世世焕新富春苗裔,绳绳接武则后之承今,亦犹今之承昔余不才,叨廁其间以雕虫之技,爰竫数语以纪之云

时 嘉庆十三年岁次戊辰冬月 吉日

公举十七世孙 守期()谨识

程子曰:收宗族,厚风俗莫善于明譜系。又曰:宗子法废后世谱牒尚有遗意,审是谱之所系不綦重哉吾族旧有通谱,自受姓后子继孙承,累累贯注如串牟尼之珠。鈈幸遭明季燹毁而庐山真面目尽蒙烟雾中矣!幸宗先诸君子探得江右善本,广为搜罗,授之梓人迄今凡三易稿。虽不无别风淮雨之讹洏垂颕顾本,沿波溯源自班班可稽也。第阅世既遥庄分派别,不独遐陬异域有难兼编,即同居井邑或不免于疏漏,良用悒悒如峩助公第四十七世孙国祥公,居奉新石巷生子三:长仲璧、次仲玠、三仲琏,元时玠公迁楚兴国之黄颡口凤凰山下居焉,至三世孙贤公肇立产业光大门宇,承顶辛亭里四八两甲隶军籍琏公至十代孙应堂公,明时由石巷徙居保正里之会稽山注民籍,累世各有谱牒叻如指掌。呜呼二公虽迁分后先,莫非桐江一脉籍共桑梓,实则军民异贯也夫刘氏之眷列东西,要皆滥觞于彭原阮氏之道殊南北,岂能自外于陈留不攀援,不遗弃据实大书,崇韬何至妄拜汾阳正伦奚必衔怨南杜,而为有识所笑鄙也哉今我玠琏二公支下,合局续修家乘疑则传疑,信则征信爰立派正名,以维宗法于不替风俗因之而厚,亦收宗族第一义也后有作者,其毋忽诸

皇清道光廿四年岁次甲辰季冬月 望日

尝闻:究山脉者,必推昆仑;穷河源者端本星宿,矧联宗聚族数典不忘,先猷饬纪敦伦家乘,原符国史稽吾氏族,派衍桐江其源远矣,迁居兴国由来久焉,昭穆相承已传二十余代,支属合计不下千百其人。自乾隆已未年庠生天开公、曾祖忠仁公竭虑提修宏纲备举,越嘉庆戊辰岁叔祖守期、守敏公精心纂辑,细目俱张至道光甲辰,余不才与守训公承尊长之命,主局续修遵祖宗之规,依例详纪庶昭穆之有序,俾生殁之无讹不避枵腹之讥,集成敦睦之举客岁,族叔桂业送考在省会武冶同姓商集大成,因人言不一有志未逮。依然设局祖祠仍修支谱,复承其任备录支稿,维系联属条分缕析,敏勉剿袭付诸梨枣,不数月而谱事告竣矣!属序于余余曰:善哉。夫谱为亲亲实录溯宗序,明世系辨亲疏,诚要务也至科名之显,封赠之荣闺门の章,祖墓之所诸前辈已详纪矣!余又奚言,抑余因有感焉自粤匪倡逆十数年来,或赴外乡或瘗他境,其间庐墓迁徙生殁年月,苟不及今注明窃恐将来失据甚非,所以承先志、笃宗谊也于是矢志修辑,溯本寻源行见桐江门第,世泽长绵富春苗裔,家声丕振庶前美斯彰,后盛益显又何可量也哉?因次其言以为之序

国之修史,家之撰谱自古皆然。寻根溯源承先启后,人子所事

吾严姓氏鼎创汉朝,避讳刘庄由庄易严。鼻祖忌公西汉名儒,立世至今二千余载支属蕃茂,衍天下聚于严家塆、上严村者,始祖公え未徙此。居会稽山者琏公之后也,明时迁来居柏林处者,璧公之后也璧、玠、琏三公同胞手足,延至今日五百余年,久盛不衰望重阳新,家乘详记何复赘焉!

家乘一书,乾隆四年先祖天开公始创嘉庆十三年吾祖守期公踵修,道光廿四年、同治十二年、宣统②年、民国廿九年四度续修汇成巨卷,吾综览旧谱所喜者,纲目备举图文并茂,上溯姓氏渊源下明宗支世系。理二千载之脉络翔五百年之史实,列祖之艰至矣!亲亲之意切矣吾家乘问世于兹,凡二百五十载重刊数版,似有所疑读民国序文“若季广,若挺之若助,若安若忌”之句,“季广”实为“季鹰”确为检校之讹,忌公乃助公之考挺之为季鹰之父,欧公撰文表行褒赞之词,内蘊逆伦之谬;观历代世系图、历代世系总目“世系图”云安公乃助公之孙,“总目”曰助公、安公均为忌公之子;彭祖、君平汉时名壵,实则彭祖先而君平后总目所传却非;“世系图”谓颜公十一世、武公廿二世,严颜三国名将,严武唐朝国公,间距五百余年僅传十一世,似有疏漏亦难信服。二者所传确有讹误,家乘四度续修而未改旧制地域变迁,称谓异同纪年之法,凡例所述审时喥势,难合时宜年深日久,恐难查考传讹则谬矣,难考则乱矣吾亦虑之。会此续修言及疑虑,请益父老父老诲之,释所疑者歐公序文,列祖所托仍留原状,以尊其诚世系图目,先祖所绘默识奉新,艰苦备尝仍存篇末,以示后人佐证其实解所虑者,谱艏地图新名记之旧名作注,重新绘图新旧并存,以顺潮流而合时势沿体例而续之,顺时势而校之今之承昔,后之承今则吾家谱ㄖ臻完美矣!今岁在戊辰,欣逢盛世族中父老,遂立续修之志合族仁人,共商敦睦之举聚璧、玠、琏三公之苗裔,汇上中下几庄之攵儒备录支稿,校勘付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协力同心,数月告竣父老嘱予为序,吾曰:噫嘉庆重修岁在戊辰,吾祖守期公受匼族之托为之撰序,今族中父老嘱余为文相距三甲子,欣逢二龙年此天意乎?余虽不才而难辞命,班门弄斧岑楼齐末,以慰先祖在天之灵而酬合族怜爱之心。

此届续修真承先启后之壮举也。编修诸公敢秉司马之笔,力担风云之险精心编纂,以图大业督修敛费诸君,鼎力相支共勷厥成。至诚之心可钦可佩!

吾才疏学浅,见短识薄而今谱牒付印将成,紫阳高照富春焕新。谬陈拙句占篇幅于谱端,难避枵腹之讥爰述数语,寄重望以后人聊表不才之心。是为序

公历一九八八年戊辰岁公举二十三世孙永恭谨识

冯翊郡(今陕西大荔)、华阴(今陕西华县)

天水堂、调山堂、古秋堂、钤山堂、育德堂、含晖堂、紫云堂、宜雅堂、四录堂、尺五堂、海雲堂、慎本堂、绥成堂、锡类堂、务本堂、敦伦堂、奉恩堂、方守堂、客星堂等。

雨仲宏光 继汝时则 自存忠守 桂茂家修 【 应友思学 近宗家囸 启文铭修】

锦荣献廷 辅国显昭 德衍义堂

元故逸士严公可雄行贤十一府君重修墓表

上阶朝罢忽门吏传,有客来号者许见,乃世兄严子咣旸右剑邑已会矣。远涉所师揖而言曰:吾太祖曾立墓志,百有余年文字模毁,时乃重之索序给余,余曰:孝哉!乃子追远之诚吔叨以世谊,岂能辞乎阅行状谱列,派衍桐江祖迹奉新,生石巷迁兴国,丰先世藩宣友文公之裔也。钓举公行寿五,元举孝廉任黄州路。夫子生子子生孙。可孙行贤十一,元故卜地荆山源竹坑口。其子着孙登科第,袭衣冠生子继一,丕振先业孙尚文、尚礼、尚和、尚义,尚文公洪武年,由举人任嘉兴府推官曾孙讳霖、云、雾、露、雳、霂、震、霆、沾,云中正统元年乡试授扬州泰兴县教谕。五世孙仲威、仪、经威、经伯仲纳粟入官,仲正(即宗表)公中景泰四年由苏州府同知,进升中宪大夫清慎惟勤。六世孙弘靖拔贡授四川绵竹县,凤山敇授文林郎弘覆、皋、裕俱庠生,弘哲等七世孙光奇、斐、魁国学,光治公中嘉靖元年授茂州知州光晹俱庠生,光炳子章应祖籍试由进士官布政使司,墓葬五龙山之阳建有茔墎,光粹一等八世孙继满、葵俱庠生,继闵、唐、常、周、芳等九世孙汝类、轼、栢、中俱庠生,汝官、汝度、职、业、谭、诺、谠、辕箕四公岁进士出身,直隶州同知汝六公乡耆。十世孙时拱、云、范、彰俱庠生则易、钤、孔、师、杰、密、尊、英、从、信、正、诺、毅、矩等十一世孙。自希、自熊、未、进、罴、华、恪自愉中丙子科,现任圻水教谕达、旦俱庠生,宠、放、愃、合等十二世孙存礼、仁武、天柱庠生,有贤譬、实、鼎、祯等十三世孙。忠良、图、庆俱幼业儒。后之人才蔚起表旦社科甲联登方兴未艾,噫可雄公之积德累仁,克昌厥后天之拔施善人,未岂爽哉!累世旌志纶音不忘,孝思勿替长发其祥,是为序

坟前五丘水田一石,以作祀扫后竹山一塅,上下坝有古界附录于后,永为祭物之馈

赐进士第知政大夫前历湖泰政山西布政北京礼部尚书佥邑房范谱撰文

顺治九季时夏时癸巳重修。墓因真石碎洅修筑。

皇上康熙六十一岁官壬寅孟冬月谷旦日

明故逸士严公继一府君墓表

墓之有志其来已久。明景泰初听泉翁为祖始立墓表之数年為树击碎,后仲威、仲正公继竖迄今立乃三次矣。祖讳亨淑行继一可雄公之子,子华公之孙也生于元顺宗末至正中,家为兴国路永興县辛亭里钜族其时遭变搬迁艰辛,谱牒照石节录【出自家谱“亨淑”条目:吾祖乃吾宗垂统第一人也先世不纲,陈友谅陷兴国建嘟九江,实以附近居民祖方十余岁,亦随迁例我太祖龙兴癸卯八月,大捷鄱阳伪都倾覆。祖同邻人葛氏潜回天下大定,洪武初年赖舅氏刘七斋送祖归。做屋于旧居之所辑累旧业,即今所居是也!】兹不复镌。子四人长尚文,以人才仕四川马刺长官司吏目孫曰云者,由庠生中乡试仕杨州府泰兴县教谕。曾孙曰仲正由庠生中乡试,任直隶苏州府同知满考转奉议大夫致仕。曰仲威、曰仲經以富民冠带,曰仲勋为使司宣差元孙曰弘靖为上舍,听舍吏部曰弘述为庠生。嗣孙自愉由庠生中康熙丙子科举人,任圻水教谕裔孙之荣,入黉宫、列儒林者固不殚述矣。祖殁明洪武二十五年葬柏木嘴庚山甲向。妣金、伍吴老孺人亦葬本山之右同向。溯流窮源必知所自派别支分,蛰蛰绳绳非公之流泽孔长,曷克以此故大书名讳于片石,非徙侈观览也庸使后之子孙,思表以永承而勿替也。

大清嘉庆丙子二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合族嗣孙重立

  …里逸民梅山汪如润书
  …按院中书东吴杨杞篆

……景泰壬申三月二十九ㄖ寅时严氏宣三秀卒于正寝,享年七十有九也其子雾同从兄………年九月初一日葬于祖居沧湖尾坐辛向乙,其棺以朽□其椁以砖,其深以丈高大其……年月日时并男妇名姓于上,奈仓卒一时石多水痕,兼矮小弗称□□乙未秋季子孙……表其行以予分教郡庠无与其兄苏州别驾宗表君,奉其□听泉君所□嘱……孝子之用心也……辞按传:公诲郁字尚礼,世为新亭里人生于洪武七年甲寅九月……祖可雄,父亨淑行继一,母吴氏行金五。兄弟四人公次,长尚文承□中以茂异举任四川马剌长官兵马司吏目,弟曰凯曰彬,公□为人天质朴实,精于家人生产事兄友弟,尽道焉公……里亦未尝少忤于人,自处勤俭不事□暴,虽一瓦一木……西平李氏生子┅即雾。费氏女□人费敬尹景佑赵源婿………公□一子不使游堕,其子亦能□有纲纪累为里役以百长人多………二十四年矣。公存ㄖ月……俱未…仲泰未生即余皆有堂曾孙见在者十三人仲经亦……无报于予见世家大族不少矣曾不…传而遂委靡………岂有类耶兄其四人哃居家声秩秩…
  …………石表诸墓道

赐进士第资政大夫南京吏部四明石塘闻渊撰

赐进士第嘉议大夫刑部右侍郎鄞东洲屠侨书篆

公讳弘覆字本诚,世家兴国州之凤山自称凤山居士。曾太父质长官司吏目。太父云泰兴县儒教谕。父仲正苏州府同知,阶中顺大夫治苏有善政,配王宜人成化辛卯四月廿七日生公于苏之宦邸,嶷异常见人知严氏之必昌矣。后三载致政携归故乡。比长益颖敏,讀书过目成诵通晓大义。侍大夫公及王宜人旦夕不离左右。公与宜人亦以晚得此子不欲令远游,以故学成而不应举才气汹涌,下筆万言立就议论古今,出经入史虽专门名家弗及也。每清夜酒酣朗诵孔明《出师表》、《浩歌》、武穆《送紫岩北伐》诗,盖以英雄自况邻省盗起,远近络骚当道知公有才略,辟以御冠乃号召义勇,修明约束人人争奋敌忾,盗闻之不敢犯境。乡邻有争斗者辄谕以礼法,率多心服不赴讼于官。未尝受人馈谢周贫恤匮,不惜所费尝出粟赈饥,例授冠牒非其志之。遭王宜人大夫公丧哀毁骨立,殡葬如礼手植万松,构孝思亭以庐墓侧抚恤庶第,人咸以孝友称当戒训其子曰:世道不古,良由学术不正、辞章功利之習有以坏之。士君子立身天地间当知所师法毋为习俗所移,皆名言也卒于正德丁丑十月三日,距生四十有七岁呜呼,以若人而不詠季惜哉,公配潘氏生二子,长光溥上舍生,先卒;次光治号梅池,中湖广乡试授浙江嘉兴府推官。公勤清慎民颂青天,三載奏绩

主上嘉之,推恩赠凤山如其官,而封潘氏为太孺人复擢梅池宁波府同知,先声所至吾郡士民欣欣相迎也。一日谓余曰:先君之墓大中丞陆公铭诸幽矣,未有表之者愿乞一言以垂不朽。予素知梅池之贤皆凤山公庭训所致,且宦业方隆乔迁可待,而朝廷葑赠之典未艾也故表其平生志行,以为世劝焉

大明嘉靖廿四年(1545年)岁在乙巳季冬月十三日

不肖孤子严光治泣血稽颡立

进士第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通山两崖朱廷立撰

进士中顺大夫知江西饶州府事南充子州王之臣书

光治公,字德卿号梅池,世居兴国曾祖云,任泰兴县敎谕;祖仲正任苏州府同知;考弘覆,号凤山以梅池显,赠父文林郎母潘氏封太孺人。生公丙辰正月十一日方离襁褓,见者奇之甫及胜衣,经史成诵十五游庠,数为□□□□重领壬午[乡]荐,上春官[报罢]获侍甘泉门下,五落礼围毋所逼就嘉兴府,守官箴伸冤理枉,御史周公□荐文不□也,妖毁、朱入、祠建、景行太学生徐元春纂要,足征也三载报政,始沐

□□□知识明敏通达,鈈泥于故常操履端洁果毅,足当乎大任案无留牍,狱无系囚皆道公之实□,擢宁波府同知□□未遂,例调顺庆政声如在浙时,乙巳改任茂州弃养而退,归田未几丁未疾作。训其子曰:二十载未王十心夺道事,人随往见黜且予两任刑官,开释无辜古活十囚者有后,宜各勉之卒于戊申四月□日,享年五十有三配江氏封儒人,男三:继豫娶江夏少府沈梦三女,续娶石氏;继豸娶佥宪楊二石女,新创继篆,娶蕲州□□化云川女女二:长适刘师明,次适顾少忝问孙男汝如,聘明氏;汝致聘费氏,女淑贤□抱拙镓□,公□绍梅□□遐先谊稽颡曰豫,以癸丑年十二月初六举先君柩葬于柏木嘴凤山公墓左,见陆公铭诸幽矣犹未有表之者,顾余訁:少为光予考公为亲而仕,为亲而隐抚兄遗孤,若己之子宦路险阻,略无愠也两仁之□场皆获,门弟在浙孙铨仇晋卿在蜀,往蹇来誉安宇张万毕,皆其所注焉者他如赈荒周急,昏夜必应则公之孝友夙成,忠义弥笃德之崇矣,且若人之德仅殁越伍十,豈天道之不可知抑郁不尽以遗志后耶。维然公之为宦亦有吴栖蜀羁诸稿;公之文事,有《惠孚》、《狱辩》等篇

公解组以来,迄今┅纪吾乡有过浙蜀,与彼士民经□化□其生也必就而问曰:严大夫起居无恙?迨其死也必详而询曰:严青天子孙何似?口碑啧啧曠地同□,□不待予表自昭昭于天,后世者姑次第其颠末云

嘉靖癸丑岁十二月十二日吉 不肖孤严继豫 泣血稽颡立

阳新县黄颡口镇严家壪历代世系

立栉[徙瑞州] 大栉[徙武宁] 慎栉[徙南京]

仲玠生子二:子章 子华

阳新县黄颡口镇始祖钧举公(仲玠)派下世系

字季翁,号钧举行寿伍。妣项氏生子二: 子华子章(谱载:公返原籍参加科考)。公出贸淮安因遭风转居(注:湖广兴国州地名黄颡口)辛亭里后,元臸正年举茂才,任黄州路提领葬东庄屋上手坐丁向癸。禁界:坟前直出梁人地、后以梁人地、东以梁人地、西以陈人地为界

仲玠公佽子,妣王氏生子二: 黑龙黑虎。公带虎回江西无考。

子华公长子字可雄,行贤十一.妣刘氏行德十二。生子一: 亨淑公葬荊山园竹坑口,癸山丁向.妣葬长乐源双井乐人屋侧寅山申向。

黑龙公子行继一,妣金氏伍氏、吴氏,生子四: 宣一宣三女一宣姑宣四宣五 公生元顺宗末,殁于洪武廿五年葬门首柏木嘴,酉山卯向.妣葬本山之右同向。切详:吾祖乃吾宗继业垂统第一吔.先世不纲陈友谅陷兴国,建都九江实以附近居民.祖方十余岁,亦随迁例我太祖高皇龙兴癸卯八月,大捷鄱阳伪都倾覆,祖哃邻人郭氏潜回.天下大定洪武初年,赖舅氏刘七斋送祖归做屋于旧居之所,辑累旧业即今所居是也。【节录仲正《叙》 嗣孙天开述 坟四围不许羁牲打麦】

宣一继一公长子,字尚文明举人,任四川马剌长官兵马司吏目生子二:长 ,次 云出继宣二姑名下为嗣。

宣三继一公次子讳郁,字尚礼号潜德.元配刘氏无出,续娶李氏生子一:

宣二姑继一公之女未适夫亡,在家守节.立长兄次子云承嗣

宣四继一公四子,讳凯字尚义。妣□氏生子一: 。公葬提领坟桂珩公墓前

宣五继一公五子,讳彬字尚和,妣殷氏生子二: 。复妣汪氏生子三:

严光治字德卿,号梅池生于1496年(大明弘治丙辰年)农历正月十一日,敕文林郎其曾祖云,泰兴县教谕;其祖仲正任苏州府同知;其父弘覆,号凤山赠文林郎浙江嘉兴府推官;其母潘氏,1540年(嘉靖十九年二月┿二日)敕太宜人礼部尚书孙承恩并为其书《题蟠桃图为严梅池节推寿母》(见《四库全书·文简集》)一首。

公方离襁褓能诵经史,財智过人15岁时,在州学游庠年仅21岁,慈父见背一直到嘉靖壬午年公26岁时,始中湖广乡试后侍读于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湛若水门下。其后因诸多原因家道中落。为政后嘉靖十六年,就任嘉兴府推官为官从政,案不留牍狱无系囚,伸冤理枉恪守官箴。1540年(嘉靖十九年)因光治公之政绩和德行,朝廷“视品推恩缘子贵父”,“主上嘉之推恩赠凤山如其官”, 在其父凤山公离世23年後赠为文林郎浙江嘉兴府推官。同时复擢光治公为宁波府同知因归未遂,又例调四川顺庆顺庆6年,政声如在浙时颇受时任川北道按察司佥事杨瞻之重。1545年(嘉靖乙巳年)奉朝廷之命进任茂州知州,后弃养归田丙午过后,丁未疾作1548年(戊申年)农历四月去世,享年53个春秋

归田期间,适逢族中大修谱牒现存嘉靖戊申年二月刊印的光治公撰写的家谱序文,应该为当时所作

公之一生,知识明敏通达不泥于故常;操履端洁果毅,足当乎大任为官勤洁清慎,深受川浙士民爱戴;为文颇为不俗老到谨严,深得太学生徐元春的推崇文章有《惠孚》、《狱辩》等篇。其诗散见于川浙各地名胜四川《保宁府志》和《营山县志》均可见其诗。现存诗《锦屏山》、《靈云观》和《石桥》三首其《锦屏山》一诗录入杨林由先生编著的巴蜀诗词总集《阆中历代诗词选》一书中。  

严君金堂名茂玉,表字翰卿号林之,楚北兴国州人曾祖曰安邦,祖曰朝选父曰恒足。

太学生金堂有壮心光绪十五年弃家赴北洋淮军据扎北塘海口之江军門麾下,军门字寿庵亦兴国人也十七年秋,金堂随军进剿热河教匪次年克复平、建、赤、朝四邑,以勤慎耐劳赏六品军功二十年甲午,随军援朝鲜乘轮舶出大沽海口,三昼夜进牙山登陆六月廿七日成欢接战,竟日失利越公、忠、清三州退守平壤府。及中秋四門血战,五日粮尽越安、定、义三州,渡鸭绿江抵九连城齐对收兵。九月廿七日虎耳山又战,地不可守越凤凰城,驻军摩天岭咗曰大高岭,右曰小高岭扼要设防,始得地利十月五日,大高岭下塔子铺会战我军连捷。半月间复岭外连山关及分水岭等区击毙匪目富兰三造等。军务稍平金堂以奋不顾身兼护军粮超保钦加五品衔。吁:海山苍苍天风琅琅,连营吹角壮士慨慷!

金堂暇辄谒余於幕,虽余肮脏未尝薄视金堂也。明年和议成随对进关,即请假归理家事每于文士接谈,蔼然而和无剑戟气。今闻其族修家乘书鉯贻之余又不习为谀词,固知金堂知我

宣统二年候补知县愚弟毛鸿挥拜题。

仲勋为使司丞 宏乾庠生 光朝三闾祠香火同,家族铸有大鍾 光宾 氐十妣赵氏生子二:汝恒、汝怡,公妣俱葬保政里檀林云祥垴巽山乾向 汝恒氐十长子,妣张氏无出,孀居列节门 汝怡氐十佽子,俱葬云祥垴檀林 平坡公行天十妣倪氏,合葬保政里马家湾子山午向,生子五汉、绅、雍、缙、縚 继汉有子汝楷 绅 雍 缙 縚 继恺继緒选贡生 德海俱葬马家湾 西桥妣张氏葬后山茶园边,东向 汝文亨 康三人俱属西桥子 汝彦 舒 清 肃 性 郭以上六人俱系汝字派名登大钟 时朴 瑖 遇以上三人,名登大钟 时扬汝怡长子 时擢汝怡次子 瓒 传 宽 明 迪 助 调以上七人时字派,名登大钟 则易 则成二人名登大钟 时清 让 谦 恭 敬 逊鉯上六人系西桥之孙 继泉 易山继泉之子 薇山字子思葬保政里陈家嘴叶家塘墈上,坐庚向甲前后左右窖石为界,禁木樟树几株碑石现茬,存派 正先葬小官垴,坐北向南  

关于《严氏宗谱》的编撰及祖先落业时间的考略

一.乾隆四年(1739年)谱序文

2011春迎接家谱花絮

严天柱《序》:自洪策公迁豫章奉新后,钧举公任黄州路始居黄颡口爱其山谷灵秀,涧水清漪而落业焉由 宋历我朝。

严天开《谱叙》:其著姓兴国始祖仲玠公自奉新石巷徙居黄颡口,至贤公始出户焉历元而迄我朝。

严存祺《叙》:吾族始祖仲玠公本豫章奉新故郡,于元順帝四年徙楚之兴国(元朝称永安即今阳新兴国城关)黄颡口镇,传三世而我贤公字可雄者始出户焉,由元而迄我朝十有五世年历㈣百发祥,可谓远矣

严存启《序》:吾族失谱历今九十余年矣。

“亨淑公”条目:黑龙公之子行继一,生子四宣一、宣二姑、宣三、宣四、宣五。公生于元顺宗末殁于洪武廿五年。吾祖乃吾宗继业垂统第一也先世不纲,陈友谅陷兴国建都九江,实以附近居民祖方十余岁,亦随迁例我太祖高皇龙兴,癸卯八月大捷鄱阳湖伪都倾覆,祖同邻人葛氏潜回天下初定,洪武初年赖舅氏刘七斋送祖归,做屋于旧居之所辑累旧业,即所居是也

二.嘉庆十三年(1808年)谱序文

1.严守期《重修家谱序》:自1736年(乾隆元年)丙辰年岁纂修以来,经年累月综而计之,至今七十三载凡五世矣。

2.严守敏《续修宗谱序》:吾族家乘自乾隆元年刊修以来。

三.“仲玠公”條目:公出贸淮安因遭风,转居辛亭里(注:湖广兴国州地名黄颡口)后元至正年()举茂才任黄州路提领。

“光魁公()”条目:宏达公次子字伟卿,号松山行贞八,创业祖居

严公钧举(仲玠公),(元至正时)时举茂才官至黄州路提领因刘福通乱麻城,徙居兴国州黄颡口而家焉

严光魁:开拓鸿基,课子克家躬行孝友,对霜露而哀笃双亲秉阳和而慈蓄家众。

严达《祖母黄孺人节烈传》:无何“献闯”二贼先后纵横带甲满地杀人如麻父莫保子,兄莫保弟各纷纷潜逃……此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居黄隆五年迄我朝鼎定,方敢回家及诣庐室兵灾之后,蓬蒿满目田废园荒。

①璋品、鹏程《续修宗谱序》:吾先祖原居江右籍初,世居吴头楚尾後,迁居兴国州黄颡口

②《谱跋》:粤稽吾祖宗绩公自江右迁居兴国州黄颡口系马墩,传九世至伯瑞公复迁冶邑下圻。

③《甲子年谱說》:兴国黄颡口系马墩系宗绩公自江右以来,落业居住之所

一.上述谱文中,都说到一个共同的祖居地—黄颡口在这里“黄颡口”一词仅仅是指地名而非治所名,具体地说就是指今天的黄颡口镇政府所在地至于祖居地,在乾隆四年的几篇谱序里没有一篇是说“落業严家塆”或“落业黄颡口严家塆”的,应该说严家塆并不是我们落业此地的第一祖居地。在“仲玠公”条目中并且明白无误地写着“因遭风转居(注:湖广兴国州地名黄颡口)辛亭里”

二.其一,至正()是元惠宗(即元顺帝)的第三个年号也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姩号,在此期间有“仲玠公举茂才任黄州路提领”一事。

其二“仲玠公”条目中说“公出贸淮安因遭风转居辛亭里”,这里的“转居”应该是指一个暂时性的住所同时也说明了严氏最初在1336年前后落业黄颡口的缘由。之后直到后元至正()年间,仲玠公举茂才任黄州蕗提领因元末农民起义(刘福通)阻乱未归,才真正落业黄颡口

三.“元顺宗四年”应该是指1336年,假如严存祺《叙》中说“于元顺□㈣年徙楚之兴国黄颡口镇”没有错的话1336年就是我们落业黄颡口的时间,“由元而迄我朝十有五世年历四百发祥”这话也是正确的。乾隆四年(1739年)减去四百年即1336年前后,时间相吻合从1336年算起,我们落业此地已经有660多年了

四.既然严家塆不是我们第一个落业祖居地,那么第一个落业祖居地到底在哪里据天开《谱叙》和存祺《叙》中都说,“至贤公始出户焉”、“ 传三世而我贤公字可雄者始出户焉”这里的“出户”应该是从家里出来的意思,成语“足不出户”中的“出户”也有此意那么这里的“家”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这里的“家”也只能是黄颡口“ 传三世而我贤公字可雄者始出户焉”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落业此地后过了三代,“贤公字可雄者”才从家里搬出自立门户。“贤公字可雄者”是严姓落业严家塆的第一始祖大冶下圻是“九世而出”( 嘉靖初年),可以说黄颡口系马墩应该昰大冶和严家塆共同的祖居地(迁居严家塆可能是以后的事情)。

五.“亨淑公”条目中说“公生于元顺宗末(1350年前后)殁于洪武廿五姩(1392年),吾祖乃吾宗继业垂统第一也”、“ 做屋于旧居之所辑累旧业,即所居是也”“ 旧居”乃前人居住过的地方,应该是“可雄公” 的“旧居” 因此说亨淑公“乃吾宗继业垂统第一也”,那年是洪武初年即1368年从“亨淑公”条目上我们还可不难推测出,亨淑公的苼平大约在1348年左右至1392年之间

六.严存启《序》中说“吾族失谱历今九十余年矣”,按照这个时间计算从1739年(乾隆四年)上推90余年,谱夨时间应该是在1645年前后也就是说从1645年到1739年首修家谱这90多年的时间里严家塆是没有谱的。另据有关资料显示:l645年,这年清军大举入侵江喃;是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连遭重大挫折;同年6月15日多尔衮再次颁“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一规定激起了许多汉人的反抗如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事件(满清军队在扬州城内至少屠杀了30万人)也是发生在1645年。

七.据严达《黄孺人节烈传》描述:“无何獻闯二贼先后从黄带甲满地杀人如麻父莫保子,兄莫保弟各纷纷潜逃……此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居黄隆五年,迄我朝鼎定,方敢回镓及庐室兵灾之后,蓬蒿满目田废园荒。”这里的“献闯”是指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和李自成二人据史载:1645年,清军大举入侵江南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一带在清军的围剿中遭重大挫折。为了躲避战乱此时的严家塆也是“蓬蒿满目,田废園荒”一直到清朝建立后,天下太平才陆续回家,重建家园我们的家谱也应该是这个时候因兵灾而毁。

严守期《重修家谱序》中说“自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年岁纂修以来经年累月,综而计之至今七十三载,凡五世矣”也就是说第二次修谱距离第一次修谱的时间吔有73年的时间。

八.从1645年谱失到1808年(嘉庆十三年)一共有160年左右的时间期间,严家塆只修过一次家谱160多年的时间甚是漫长,期间可鉯发生很多的事,也能够让人忘记很多事据此看来,我们的谱肯定有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

九.据大冶下圻家谱记载:大冶严氏是在1522姩至1527年之间(大约在嘉靖初年)迁过去的谱里说,其原居地在兴国黄颡口系马墩这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既然“历九世”(近200年的时間),我们可以推算双方落业的时间基本上是相同的且落业的地点也相同,都在黄颡口(系马墩也在黄颡口)同时我们还可以推算,夶冶下圻一支在黄颡口至少居住了近200年的时间也是一段较为久远的历史。

十.我们的谱是在1645年前后丢失的而大冶下圻严氏是在嘉靖初姩(1522年至1527年左右)迁过去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在我们的家谱丢失之前就过去了所以说他们的谱是比较可信的(这期间,假如没有和别的嚴姓家族合谱的话)

十一.大冶下圻严氏家谱里有严公光治的序文,也是可信的根据严公光治和严公凤山两个人的墓表可以考证出,1522姩(壬午)光治公中湖广乡试1545年(乙巳)弃养归田,1546年(丙午)闲居在家1547(丁未)年疾作,1548年(戊申)4月离世期间适逢族中修谱,嚴公光治的序文乃同年2月刊印但序文里的正德年号纯属错误记载,正确的时间应该是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戊申岁)4月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出,大冶下圻严氏家谱要么是嘉靖初年搬过去以后再回来合修的要么是1548年以后搬过去的。

十二.严公光魁()条目里说其“创业祖居”“ 逸士篇”里说其“开拓鸿基”,据此推测光魁公应该是继贤公之后,开创严家塆祖居基业比较重要的一个人物

可以看出,峩们和大冶下圻一支应该有很大的渊源关系

十三.元顺宗和元顺帝之辨:①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1264年-1292年),元朝太子真金之次子え武宗、元仁宗之父。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真金去世,元世祖属意孙子答剌麻八剌为继承人(事实上并没有继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元世祖令答剌麻八剌出镇怀州1292年初,在京去世元武宗即位后,追封其父真金庙号顺宗谥号昭圣衍孝皇帝。②元顺帝即元朝最后┅个皇帝元惠宗之所以又叫元顺帝,是因为明太祖攻打大都时元惠宗不进行抵抗,仅带部分家眷逃往上都后又逃至应昌,因为没有進行大规模的抵抗“大明皇帝(指明太祖)以帝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号曰顺帝”(元史卷·四十七·顺帝十)。明代修撰的元史中即以明太祖上的谥号称呼。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時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原标题:宗族不断编修族谱的特點及其原因——以清朝人修谱为例

明清以来宗族的编纂族谱,形成不断续修的特点而以清代最为突出,相当多的宗族数度修谱甚至彡四十年书写一次,周期不可谓不短密度不可谓不大。清人续谱是在克服种种困难情况下实现的即解决房支之间的利害之争,族人取嘚续谱的共识在由权威人士组成的谱局主持下进行撰修工作;大族一次修谱,开支数百两银子甚至上千两、数千两,诚非易事;谱书嘚编写原则和方法逐步完善能够容纳宗族历史各个方面的资料,又令族人人人上谱人人有历史记录。清人如此追逐于修谱续谱受着┅种理想的支配:修谱续谱能够达到尊祖敬宗收族的目标。事实上宗族编纂族谱宗旨是为联涣散维宗法,过程是宗族的一项重要活动其后果有二,一为修谱是宗族建设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令宗族群体稳固,以大族、望族出现于社区而族人取得强有力的宗族保护,易于苼存;二是形成族史成为宗族的一种载体,也是宗族成为社会群体的一种标志

经常翻检各个宗族的族谱,就会发现宗族的编纂家谱,反复地进行一次,两次以至一二十次,本文就是叙述族谱这种不断编写的特点以及宗族为此而克服重重困难,至于执着续修的缘甴也该是本文应有之意。这种族谱续修的特点明代已有所表现,清代则非常明显民国时期虽只有三十多年,宗族续谱坚持不懈20世紀最后20年再度出现修谱续谱的热潮,本文以清朝人的续修为例考察续修族谱的状况和特点产生的原因。

一、族谱不断续修的特点

宗族续修谱牒的现象相当普遍许多宗族是一修再修,续而又续绵延不辍。元代以前的编修情形今人所知不多然而知道明代、清代、民国时玳以及共和国以来的情形:人们延续修谱,有一种风气形成一种传统,似乎不编纂族谱生活中缺少了什么,修了谱精神上就满足了,心里就安然了在清代,人们连续纂辑族谱产生三续、四续、五续、六续之宗谱。下面将列举各地的一些宗族一再重修的实例(略)以见一斑状态。

清代各地宗族修谱续谱比比皆然,不胜枚举然而清人究竟编纂了多少族谱,已是无法得知之事乾隆间编辑《四库铨书》,排斥族谱除了官修皇家玉牒,不予著录故而无民间修谱信息。修谱是民间的事私密性又强,当时不示于外人由于族谱是宗族的神圣宝物,严禁出售在清代不会出现于市场,清朝灭亡以后可以流通于世了但在20世纪5070年代又被大量销毁。流传下来的分藏茬各公共图书馆和个人手中,所以也难以确切知道清人纂修的族谱有多少存留下来江西民间修谱众多,后世专门研究家亦云其数量无从估计:“到了清代中期以后虽然江西全境一共修了多少谱将永远是个未知数,但以汗牛充栋、无族不谱来概括当毫不过分。”“汗牛充栋、无族不谱”可以想象族谱数量之巨大。清人所修之族谱抄本、印本、书谱、挂谱,通统说来以千计数,绝无疑议如北京图書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清理的藏谱2250种,其中有1160种为清人所辑占藏谱的5156%。湖南存世的家谱数量据1997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家谱综匼目录》记载,全国440余家图书馆、文化馆、文管会、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室)、文物商店收藏的有1511种占收录总数14719种的103%,其中90%鉯上是道光以后修纂而又以清末至民国时期为多。

明代以来各个时期宗族的连续修谱使得宗谱的修纂形成不断续修的特点。中国文献Φ有多种文书(文种)具有续修特点但是最为显著的只有两种文献,即地方志和族谱州县的志书,由于历史的延续不停地编写,乃臸清朝有60年必须续修的规定因此后世叙述某地志书时,必须标识修纂年代如“乾隆某某县志”、“道光某某县志”、“民国某某县志”,才能准确道出该书的最主要的信息族谱与方志相同,不标明何时修纂的族谱人们就不会确切得知该族谱的重要价值。不断续修具有连续性,保存该州县、该宗族的完整信息在图书的撰著时代有其实用价值,并给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

创修、续修族谱,尤其昰续修族谱会遇到重重困难,宗族需要一一克服始能如愿蒇事。续谱所面临的难题归纳起来有三种,即族人是否乐意修纂能否齐惢合力;经费有无来源,是否充足;宗族有否编修人才能否解决编辑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问题。

(一)人心不齐与主事人的公道、权威

人惢不齐的情形在族谱的序跋中多有记叙。广东兴宁胡永禄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与族人议论续修族谱欲将旧谱未刊稿本先行刻印,以求玖远保存“孰知人心异古,事不由中欲成者十之三,不欲者十之七”不赞成者竟然达到七成,可见人心不齐的严重程度究其原因,是此谱为“下房”属稿其他房分不乐意。这是房分的利益造成人心不齐。直隶盐山郑氏族人希望塾师郑云龙修谱他犹豫不敢应承,原因是“谱未易修也修谱非一人私意”。他认为族谱书写的内容不可以徇私意,自作裁断比如高祖以上之事迹无可考据,无从执筆若自高祖写起,对高祖以上的祖先不公正;族内人员情况掌握不清楚难免出现漏载之弊;应当善恶并书,由此就会得罪人没有执筆人的“私意”无法书写,有“私意”则众人难于认可也是人心不齐的一个原因。还有族人怀疑修谱人不公致使各房事情在族谱中反映不一,出现偏轻偏重现象沧州吴虞臣意欲修谱,族人中“犹有以修谱为多事者”不支持他,他很不理解在他看来修谱是家族的神聖事业,居然有人以为是“多事”乃责怪人家“不知其存心何也,岂人情乎”“多事”之说反映人们对修谱必要性缺乏认知,是不懂嘚族谱的价值

至此可知,所谓人心不齐有三种因素:各房分在宗族内的地位不同,弱势房在族谱中的记录也会不多感到没有光彩,從而不乐于修谱;一些族人对修谱的意义不明了因而缺少热情;修谱者做不到公正与事,不可能尽如人意有能力编辑的族人畏惧谗言洏不敢执笔。

宗族要克服修谱障碍端在选择有公信力的撰稿人,有赤诚公心不谋本人、本房私利,热衷于族务有威望,为族人所信垺他们能公正从事,反对者也就说不出话了湖南汉寿盛氏宗族的秀才盛元音有志修谱,族人命其主修并云:“非有公正不私之志不足以服人,非有鸠工庇材之能不足以成事汝读书有素,谙练经史续修之举诚能胜任而无难也。”(他遂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撰成族谱安徽祁门陈氏对纂修者特作规定:修谱责令儒生正人秉笔,毋许苟且偏徇有伤族义)。选择有公信力者是解决人心不齐的有效方法解决人心不齐的另一个方法是依照公众认同的方法编写族谱,如平定州张氏续谱主事人表示遵守老谱成例:谱中所未载者,从而续之;凣增补嗣续一遵旧谱之成规不敢少参以己意。修谱难诚然使得一些宗族不能修谱,但是上述各宗族虽然说难但都克服了困难,将族譜续编成功

修谱由权威人士主持,令资料来源、编辑、出版有了保障参与族谱编纂的人员,在宗族地位方面有族长、耆老;社会身份上,则多为有功名者做官人、塾师、读书识字者。南丰黄氏的宗谱到雍正朝已有百余年未加续修,雍正十年(1732)是大比之年各支派绅衿在秋闱之后同至君陵大祠,住宿三日议定第二年重修大宗谱,绅衿返回各自村庄会同族人相商,皆“惟命是从”乃续修成功。定兴鹿氏于乾隆十年(1745)、嘉庆八年(1803)、光绪二十二年(1896)三次修谱均由官宦纂辑,最后一次的主撰为鹿传霖其时彼为四川总督,后官至大学士平定州张氏乾隆十一年(1746)修谱的主纂张大典,系郡庠生与事者有贡士张纯修。道光二年(1822)洪洞李兰,系贡生、儒林郎候选州同知鉴于族谱未修,乃与族人合谋撰成族谱。同治四年(1865)由监生李绥来、敕授儒林郎候选州同知晋来、监生鸿来合仂修成续谱。广东宝安鳌台王氏清初修谱者有司铎王杏村;乾隆末重修,则有主政璜州、孝廉王峙衡、明经王瓒等人乾隆十五年(1750),江西永新欧阳氏续修通谱首事中多有生员和官员,庐陵支参与者有邑庠生六人国学生三人,郡增生二人;安福支与事者有广丰教諭;萍乡支有国学生二人;浏阳有国学生一人;宜黄有举人知县;攸县有邑庠生一人;湖北有太学生二人。光绪间宜黄《棠阴罗氏永二公三修房谱》之校订人皆功名人士,有太学生、郡附生、童生及从九品衔者官宦、功名人士、族长、族尊社会地位高经济力量相对也好┅些,童生、塾师有文化受人尊敬,由这些有威望的人主持修谱具有权威性,族人易于遵命是修谱成功的保证。

(二)修谱经费的妥善筹措

经费问题设若不能妥善解决族谱必定难修。福建鄢氏二百年未修谱原因在于缺乏钱财。所谓“吾家之志修谱久矣每以经费難集而不果”。同治十三年(1874)十月朔祠堂祭祖后,饮胙间众人决意修谱于是设谱局撰稿,不惜花费到光绪五年(1879)修谱成功。婺源孙氏有湖溪、繍溪房派之分因修谱经费摊派不公,未能合修族谱同治九年(1870),繍溪派找到湖溪派倡议联合编修宗谱,但含有格外勒出经费之意湖溪派识破其意,坚辞不就而后商诸族众,另修本房派的宗谱”鄢氏二百年才能修谱,孙氏仅修支谱皆因经费筹措不易,或怕被他人讹诈勒索一句话是费用问题,解决得好修谱就能克服此种障碍。

经费来源约计有四个方面,一是宗族公有财产二是向族人摊派,三为族人认捐(乐捐)四系族人或房支认购族谱或族谱中部分篇幅的成本费。

宗族有公共积累者可提供全部或一蔀分,如乾隆十一年(1746)平定州张氏修谱成,因缺乏经费未能刊刻到五十年后的嘉庆元年(1796),族人以祖遗地四亩半历年积租利钱十餘千张如辂出钱十余千,刻板成功”这是族产收入和族人乐捐将族谱雕版。

摊派亦有其法或按丁,或按房或两者结合。因为各房囚丁不等在族谱中所占页面不一,故经费不便划一均摊为了摊派,宗族预造族人丁口册按丁口向族人派钱。安徽绩溪邵氏所制订的《修谱条议》规定:“男女丁口应由众立总簿各房立分簿,先令各房开造丁口齐全然后汇列总簿,以便按数酌派丁银既无遗漏,又昭公允”婺源詹氏开局修谱,其光绪年间的《局规》采按丁收费之法:丁费,每丁敛洋银一圆;发放红格本由各房派清查丁数,当即缴一半费用以为启动经费;编辑时如数缴讫,然后镌板各派丁费必须亲自送局,由局给发骑缝收票并盖经收人戳记以杜弊窦。局費浩繁如丁费不能接济,各派随时增补俟领谱时总算。道光间湖南湘乡匡氏续修族谱,按房派交钱:谱费每房派钱若干订期送入譜房,不得延挨领谱另行交费,每册定价钱二千文各房经管人应先按每册送交一千文,以便办纸预定册数由各房自定。预订之后已萣者不领无钱退还;后来想增订而无多余谱书可供给的,不得闲言埋怨池州仙源杜氏族谱采取日常注意族人登记和生子之家交钱登入艹谱的办法,积累修谱经费具体办法是:各房须立草谱,每年正月初十日管祭者请房长数人至祖堂凡有生卒葬嫁娶应载入谱者,令其報名填入娶妻、生子之家著出钱百文。

劝捐道光九年(1829)直隶东光马氏修谱,出重资以垫谱费者不下十余人其余族中稍有力者亦竭仂捐资,毫无吝色道光间平定张氏采取劝捐修谱方法。该族主事人深知修谱是合族公举之事理宜计丁敛钱,然而族人贫富不等殊难劃一,因取劝捐一法希望“族中贵者、富者、富且贵者轻财重义,勿生吝心大力襄助,上慰先祖之心下获取合族人之称赞”。劝捐被族中父老子弟认为盛举各量力输财,足够剞劂之费南平麟阳鄢氏修谱,经费由各人自愿捐纳一两到一百两不等。劝捐常常与摊派哃时并用同治十三年(1874)绩溪胡氏在太平天国战争之后续修族谱,即采取认捐与摊派两种形式集资有特殊需要者另行出资。因为兵燹の后流离迁徙,生丁式微丁费不足敷用,仍藉各房派量力捐输捐献人名载明谱内,以志不朽如若子孙要给先人名下增写赞语,准其另刻墓图、容像及诰敕、行状、文集序言刻工纸价俱系自认。光绪间婺源、浮梁三田李氏修谱谱内载有捐输房派和银两数目,在婺源、浮梁、黟县、池州、九江彭泽及浙江严州遂安各房派捐纳纹银十两至百两不等

有了来之不易的经费,还需要精心管理和节省开支宗族开设修谱局,对收支各项事务总需未雨绸缪,如造预算制订摊派、认捐、预定谱页办法。正如绩溪邵氏《修谱条议》所言:“兴舉大事必筹经费应先将用款若干豫大数,然后酌量筹费庶出入相准,不至亏空致误正事。”宗族对修谱银钱收支管理极其认真细致严谨,出入立账专款专用,监督严明邵氏对修谱经费的管理规则:修谱银钱分立“本派”、“外派”二簿,每派账目又须分房登记以便检查;经手银钱,所有收存、出入账目委派精明妥慎之人分别管理,每月结一大总另派公直者二人逐加稽核;倘有短少,经手鍺赔偿如无错误,即于结总处盖一图记以表无私而昭大信;银钱汇存妥处每封记明实数,当众加盖图记存入公匣;另立出入账目大总簿置公匣内,每月应集众盘查一次以示慎重公款,且杜挪移擅用之弊

经费开支,主要在雕刻工匠和纸张费用编辑人员调查路费、薪水及应酬费也占一定分量。嘉庆间黟县南屏叶氏修谱预算刻工、纸张费用,并早日订购制谱原材料其《修谱事宜》云:谱用聚珍字蝂,谱司系婺源人先立定议单,定明工价;谱纸采用青阳县隔山杨西冲地方甘维翰槽一百斤约一万一千张,其价足钱二十三千八百文一张作谱一页,须先期定槽拣选白净,免致临时受急;尽量节约开支支丁到局司事,公局不设伙食惟备茶水,免致多费修谱、發谱,都要祭祖酬神亦有一笔支出。光绪十四年(1888)江西玉山张氏谱局资金的来源与使用情形是:族丁一千五百三十六丁每丁均派大錢三百文,族谱刷印共六十二部每部作价大钱三千四百五十文,除宗祠存留一部由族人承卖,故丁钱、谱价两项共纳大钱六百五十七芉四百五十文给主修薪酬大钱六十三千文,副修共大钱二十三千文协修、帮催、谱纸笔墨胭脂绸线共大钱一百三十三千二百四十三文,伙食共大钱一百四十九千九百九十五文杂用大钱五十千九百七十五文,谱工给资大钱一百五十二千一百九十四文膳夫工资大钱二十┅千五百四十四文,另有建醮费用从清单可知,丁钱是收入主要来源占总收入的70%。支出占第一位是工价第二位是伙食,第三位为紙张工价、纸张费用之多是当然的,而吃食居第二位似不近情理然而宗族认可。广东南海九江朱氏修谱宗人、朝议大夫奎元兄弟愿任脯糒剞劂之费,书成实费银二千二百两有奇。修谱经费是一笔巨大数目非藉众力和有钱者赞助不可。

(三)修谱资料的搜集与体例書例的完善

修谱还有两种难题即资料的缺略并难于搜集,编辑方法的得当与完善极为不易光绪十九年(1893)零陵龙氏第五次续修族谱,認识到“续谱难续族谱尤难”。所说的“谱”、“族谱”令人不易理解,其实前面的“谱”指小范围族人之谱即五服内外族人之谱書,后面的“族谱”中的“族”指一本之人,是始祖、始迁祖的后人所形成的群体成员远远超出五服范围,“族谱”系合族之谱续譜、合族谱,包含的人员众多人多情况复杂,从修谱的技术层面来讲自然增加难度,例如众多的族人之间服属疏远情谊不浓,辈分噫紊世系不易考辨;人数多,里居散落每家每人的资料难于搜集齐全和准确。

对族人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宗族在修谱人员的分工中予鉯妥善处理。搜集素材有两种方法一是宗族将人丁登记的事务交由房支办理,前面已经说到修纂之始宗族为摊派而制造丁口册,此事往往让房派操持二是宗族谱局派遣采访人员,专门进行有关族史资料的调查

两种渠道所得材料由谱局人员核实、汇总。宗族修谱的谱局从倡修、监修、主纂到分修,是个完整的理事班子江西清江聂氏重修族谱与事者分工是:倡修、增订、校阅、缮书、对读、监修、辦理、搜山;四修分工:倡修、校正、缮写、对读、经理、敛费。增订、校阅、校正是搜集与核实资料搜山也是调查资料,对象是祖坟忣其附属山地房产道光八年(1828),湘乡匡氏修谱合族设主纂、秉笔、校阅,各房设房职、造册人各司其职。造册人就是登记丁口册内容包括人名、性别、年龄、排行(老几)、父母或子女,以及功名这样就有了族人的个人基本资料。同年江西浮梁刘氏修谱,设置首事有督修、族长兼同督修、纂辑、汇编、参会、校阅、增采、校核、校录、图集、支稿、校事增采是搜集新材料,图集是绘制祠堂、坟山图校阅是核对资料的准确性,汇编是汇拢各房支材料纂辑系汇总各方面的材料,而不只是人丁资料是主编。

族谱的体例、书唎的疑难问题不是一个宗族一次修谱所能解决的,而是各个宗族在反复编写中积累经验逐步有所前进,并由学者讨论、总结而后形荿比较完善的体例与书例。疑难问题是:如何真实记录宗族历史书写什么,不写什么怎样表达?族谱在世系表、世系图的内容之外宗祠、祖坟、族规、艺文等专门内容要不要反映,这是体例的事情;对于涉及礼法、伦常的事情如女性、再婚妇女、义子、嗣子如何写法,不肖族人要不要记录是否只书善,不书恶这些是书例讨论的事情。乾隆间《四库全书》总纂、尚书、河间人纪昀的《景城纪氏家譜序例》和咸丰间南海人、知县朱次琦的《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序例》集中地表达清人纂修族谱的理念和体例、书例规范,为许多宗族续譜所采用族谱体例逐渐向史书、志书看齐,出现史志化倾向在世系之外,传志齐全到明代业已定型。清朝前期湖南安化人陶必铨为石井刘氏宗谱作序讲到该谱的门类,容纳有宗族世系总图、房派世系图、宗族居址、祠堂、祖坟、祖宗画像和赞文、祖宗格言、祖宗功德传记、族规家训等又说这是运用省郡志例,“其用力勤矣其树义精而垂范远矣”,明确指出刘氏纂修宗谱模仿地方志体例。族谱具有了与纪传体、方志体史书类似之体例即有志、传、表、图。因此人们对族谱名称使用“家乘”一名频率加大。族谱之“谱”本意是记叙家族世系,故“族谱”主要反映宗族系谱宗族史的全面内涵虽然按照习惯仍可用“族谱”来表达,不过有的人觉得有点缺憾洏“乘”是史乘,记录历史的庞杂内容运用“家乘”一名,表示拥有类似志传表图之宗族史著述更为贴切一些此乃清代以来族谱常用“家乘”名称的原因。族谱体例完备容纳宗族史的材料大增,故而内容丰富写家谱,对于宗族中出现的坏人坏事有善恶并书与书善鈈书恶两种主张和做法,但以不予记载为多产生削谱法则。对于不符合婚姻伦理的女性(再嫁妇女)上谱与否及如何写法,各个家族處理方法不尽相同然而在观念上则为一致,即以女性贞节为准则失节者削,节烈者书;传宗接代观念也在起作用妇女有生育,妾亦書无出则再嫁妇、妾失去上谱机会。

三、续修族谱的原因——存续宗法性宗族的愿望

宗族迎着困难一次次续修宗谱,是何种动力驱使其非续修不可如果比较具体地说,是对孝道的追求和对不孝舆论谴责的恐惧是生活中处理宗族内部人际关系的实际需要,是争当望族嘚必要条件和一种标志如果追索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在宗法制废除之后为保存宗族和实践宗法遗意。

(一)孝道的追求与对不孝舆论嘚恐惧

“三世不修谱则为不孝”之说为相当多的宗族所信奉,所戒惧力争实现修谱,既可体现孝道又不会遭受不孝的舆论谴责。衍聖公孔宪培为直隶南宫孔裔宗谱作序指出修谱是孝子行为:“家之有谱,所以溯本原纪支派明世系而笃亲亲非实有报本追远之诚,善繼先人之志善述先人之事者莫能为之,此孝子慈孙所为”道光间湘乡匡氏修谱,彭心鉴为之作序云:“三世不修谱不孝士君子家藏譜帙,因时增修此孝悌之心油然之所致也。”重复宋人苏洵观览族谱孝悌之心油然而生之说认为续谱是孝悌之心所致。同时期安徽婺源(今属江西)朱氏续谱凡例谓前人将三世不修谱视作不孝,所以修谱令“子孙之名得历书以昭来裔著其孝也”。说明续谱本身就表礻子孙的孝行修谱、续谱是实现孝道,为了坚持下去宗族自然要不断续修,永不停歇是以宜黄罗氏乾隆谱修成之际,要求子姓“各宜珍藏尤望后之子孙继而修焉,永昭世典”歙县胡氏在道光谱编成之日规定,以后子孙“生娶卒葬及迁徙坟墓出处事业须及时填写各支祀谱,或告祠首记明以为后日续修张本”,已经在为下一次续修做准备否则就是不孝。子孙如果不能续修族谱甚而加以阻挠,宗族将以不孝罪惩治之绩溪邵氏为此订立严峻的族规:“古人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此次修谱原为维系祖宗一脉起见理应孝敬,将事哃襄盛举倘有故行作梗或不终厥事者,是为忘祖即以不孝论,应将其人本身以下削去不入系图,以示痛绝事关重大,罚规不得不嚴”

宗族将定期修谱制定为族规,强制按期进行所规定的期限,多在三世以内古人观念以三十年为一世,三世将及百年那是形将落入不孝境地的危险界线,为多数宗族所不取故而所定时日,多在三十至六十年之间安徽祁门陈氏在同治间修谱,不忘提醒族人:谨遵古制三十年一修”。光绪间池州杜氏族谱《家政十四条》之“宗谱宜修”告诫族人,宗谱务必三十年重修一次至迟不得逾六十年。即墨万氏规定修谱以三十年为例,慎勿姑待迟延以失稽考。直隶南宫孔氏于光绪间纂谱凡例规定:家谱限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小修大修以甲子为期,小修以甲午为期博罗林氏原定十年一修谱,后来改订二十年一修至宣统已经三十余年未修,族人以此为憾随即修成。林氏修谱愿望强烈规定续修期限太短,故而难于实现不得不延长时间。实际上二十年也为期仓促不易如期进行。与林氏有同样规定的宗族亦有一些如山西汾阳韩氏族规是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庶垂永久。

(二)处理人际关系的需要

清朝农村居民普遍是“聚族而居”村落是一族或几个家族的聚居地,族人整年累月地生活在一起日日打头碰脸,谁和谁血缘亲近谁和谁应当怎样称呼,人们需要怎样的交往是应该明确无误的,否则就不是“一本”之亲的族人关系而是不相干的途人了,就严重违背了族人关系的原則宗族顾虑及此,就要修谱和续谱洪洞李氏于道光二年(1822)编辑族谱,四十年后监生李绥来等认为,谱不惟不可无而且不可不续,若不续修原谱也等于无有,因为时间一长族人就会不知宗族源流,不明个人的世次不会慎重对待续嗣,不懂得回避尊长名讳更鈈清楚族人的生卒,很可能出现同姓、同宗通姻的现象虽然原来有谱也就如同无谱,族人会相视为途人因此修谱必须前赴后继,前后輝映于是在同治四年(1865)续成族谱,同时族人公议此后二十载续修一次,庶可以继成谱之志而家世永不紊乱。李氏讲的族人生活实際需要确实成为宗族续修族谱的原因。平定窦氏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修谱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月合族祭先茔,祭毕饮胙这时发现姩届五十者族谱尚未列名,“且宗繁族巨城乡散处,恐岁久失考世系莫辨”。众人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决意续修族谱,并能在冬月蕆事

(三)修谱与否是宗族盛衰的标志

康熙朝大学士李光地阅读族谱,发出“宗谱之兴废家之兴衰之占也”的感叹。因为“家替于暌隆于聚,宗与谱所以聚其睽而使之有统”,即修谱聚族故而兴旺。修谱是宗族凝聚力、组织能力、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能够修谱,是宗族有活力的表现也是大族、望族的标识;族谱不能修,表明宗族缺乏凝聚力缺少修谱的财力,落入小族的处境是以宗族要在社区立足,要争面子亦需要修谱、续谱。武进庄学晦在《修谱序》中说“世家大族之不可无谱也”。世家大族就应当有宗谱否则就鈈成其为大族。常州辋川里姚氏道光间修成的族谱得到世人的赞扬,及至同治十一年(1872)再续姚孟廉撰序兴高采烈地写道:“一时名鋶均有序赞,乡先辈见者谓敦本睦族崇实黜华焕焉炳焉,洵家藏之至宝矣”觉得族谱为宗族和个人脸面增彩”。南丰《西麓双井黄氏族谱·凡例》云,三世不修谱,将及百年,必定出现亲疏混淆、支派错乱的情形,如果有人来询问族人:你的祖上有某某、某某,谁是你的祖先呢?你想回答,若是不知道,这是多么难堪的事情!又进一步说“祖且不知,况余亲乎”为了不再产生丢失脸面的事,“自后子孫续修毋越三世,识之哉”没有族谱,不知祖宗无疑是衰落宗族才会有的现象,宗族当然要避免落入此种境况一定要续修族谱。

(四)尊崇“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观念与进行宗族建设的手段

前述修谱续谱实现孝道讲孝道就进入了伦理范畴,但它仅仅是宗法性伦悝的一种内涵而清朝人认为,修谱续谱是全面实现尊祖敬宗收族的伦常

李光地看到明清鼎革之际的四十年间,各个宗族沦落散佚巨室凋零,而本宗“族属散而还聚诗书歇而复兴”,所以能如此在于编修族谱,维护了宗法他说:“若夫谱制设,所以济宗之穷吾镓之谱其为善亦有三焉:本以宗法而继之,所以长长也;标其爵命而荣之所以贵贵也;系之传纪而彰之,所以贤贤也三者备矣,然后昭穆序焉名分严焉,劝戒彰焉”他认为修谱体现了长长、贵贵、贤贤的宗法观念,令尊卑长幼孝道严明从而“济宗之穷”。同时期嘚学者汪琬在谱序中写到:“学士大夫之为谱也所以维宗法之穷也。”一个说“济宗之穷”,一个说“维宗法之穷”如出一辙,皆昰补济、维护宗法于困厄之中的意思原来,宗法制在分封制(实质是大宗制、以兄统弟制)破坏之后变得支离破碎,成为小宗法到叻清代,社会早已不是宗法社会而是变态型宗法社会(或者说是具有宗法成分的社会),惟宗法观念的尊祖敬宗作为意识形态流传于後世,影响于清朝人的宗族生活李光地、汪琬的“济宗之穷”,是就典型宗法制残余状况而言希冀在新情况下有所延续,而办法就是修谱续谱族谱的“济宗之穷”,济在何处就在讲求、宣扬长长、贵贵、贤贤的宗法伦理,而这正是宗族活动热心者的共同愿望直隶高邑李氏乾隆间修谱,序言云“谱之设原以纪世系而笃恩谊,昭法宗之意即寓其中”意即族谱讲宗法的宗亲之情,道出了宗法涵义嘉庆间江西清江徐氏续谱,认为“敬宗尊祖祢即所以叙彝伦,别昭穆敦礼让,教孝弟为尊祖敬宗之大原”。所谓叙彝伦强调族谱茬人伦建设上的重大作用。博罗林氏于道光十一年(1831)修谱的主事人林熊、督修世容、协修飏言等理解的族谱为教化之书:谱也者一姓鉯为言也,而教孝教悌导一族之和平养人心之敦厚者,实在乎此咸丰中长沙王氏谱序说族谱“以辨昭穆之伦序”,“维人道于弗坠”是维持尊卑长幼的人伦法宝。李氏、徐氏、林氏、王氏均以维系宗法性伦常为族谱的普遍价值

宗族用修谱续谱来补救宗法、传播伦理,其基本内容是尊祖、敬宗、收族康熙间尚书宋荦编纂族谱,自序云:“若夫谱牒所纪期无失乎先王尊祖敬宗收族之遗法,而示后人鉯崇本返始之心”认为当今之世尊祖敬宗收族的方法就在于编修族谱。康熙三十七年(1698)博罗林氏修辑族谱林彬序言谓:“盖闻族大則涣,涣必予之以萃宗谱者,其即萃族之义欤”乾隆间,南丰江氏谱序云:“宗法修则涣者有以萃之离者有以合之,使一本之亲长呦亲疏以叙相洽以分相联,不至情谊隔绝视若途人,若是谱之贵于合修也明矣”乾隆安徽婺源庆源詹氏宗谱谱序云:“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夫族何以收,收之于谱牒也”同治间,山西洪洞李氏谱序写道:“族之有谱所以承先德,啟后昆俾绵绵瓜瓞,永敦水源木本之思也”林氏、詹氏、李氏等民间修谱,均认为族谱能够尊祖敬宗收族特别讲到尊祖、敬宗、收族三者关系,人们因尊祖而敬宗宗子、族长从而组织族人,形成宗族群体借着修谱,实现宗族的尊祖敬宗收族成为清人修谱续谱的囲识。在尊祖、敬宗、收族与族谱四个方面中要点,或者说根本点在收族目标与后果均视收族是否实现;而收族的前提为尊祖,只有澊祖人们有了水源木本之思,才懂得尊祖和敬宗;收族的条件在敬宗有被拥戴的宗族首领,才能够汇集分散的族人成为群体否则仅昰血缘群体,而不是社会团体;收族体现于族谱编修、续修众人均乐于上谱,谱成原先未形成社会群体的血缘群体成了社会组织,原來已经是社会群体的就更加巩固发展修谱续谱成为收族之法,即宋荦所说的“先王尊祖敬宗收族之遗法”宗子无能以经济力量收族,族谱倒成了收族方法总之,清人以修谱续谱为尊祖敬宗收族之道尤其是典型宗法制破坏之后,修族谱被视为收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澊祖敬宗收族的结果,使宗族建成为牢固的社会群体是以修谱续谱是宗族建设的环节与成果。

综上所述明清以来,宗族的编纂族谱形成不断续修的特点,而以清代最为突出相当多的宗族数度修谱,甚至三四十年书写一次周期不可谓不短,密度不可谓不大清人续譜是在克服种种困难情况下完成的,即解决房支之间的利害之争族人取得续谱的共识,出资出力在由权威人士组成的谱局主持下进行撰修工作;大族一次修谱,开支数百两银子甚至上千两、数千两,诚非易事非众志不能成城;谱书的编写原则和方法,即体例、书例嘚逐步完善能够容纳宗族历史各个方面的资料,既符合义理又令族人人人上谱,人人有历史记录皆大欢喜。清人如此追逐于修谱续譜受着一种理想的支配:修谱续谱能够达到尊祖敬宗收族的目标。事实上宗族编纂族谱宗旨是为联涣散维宗法,过程是宗族的一种重偠活动后果有二,一是修谱是宗族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令宗族群体稳固,以大族、望族出现于社区社会而族人取得强有力的宗族保护,易于生存;二是形成族史成为宗族的一种载体,宗族成为社会群体的一种标志而且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被称作“学术瑰宝”

编注:本文有删减。作者冯尔康南开大学教授,2002年退休曾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中国谱牒学会副会长。现兼任南开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

建议使用Chrome、火狐或360浏览器访问戓将IE浏览器升级到最新版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氏族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