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之所欲,因而予之。的“因”怎么解释?

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3. 阅读下面文言文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恪问何当复来,恕对“某日”日,恪為主人停不饮食,以须恕至宾客皆曰:“会稽、建业相千里,岂得期”已而恕至,一座尽惊   

        【注释】①卓恕:三国时期吴國会稽人。②言不宿诺:宿诺未及时兑现的诺言。说的话无不及时兑现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诸葛恪(kè):三国时吴国人,曾任吴国太傅。⑤须:等待。⑥会稽:今浙江绍兴。

来自: (建设乡村和县城重建故乡精鉮气质) 08:59:40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
[摘要]:本文作者运用精神分析学对自恋和自恋性障碍研究的成果 通过对一组受过良好教育,有较濃儒家文化的家庭背景 且有一定的工作业绩,但缺乏基本共情能力的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试图阐述儒家文化对这类人格障碍形成嘚影响,以及这种文化的哪些要素在家庭互动中导致了这种人格障碍的形成历代儒家认为内圣之学-----即如何通过自我努力而成为圣人,是儒家全部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但儒家的人文理想常常在现实中落空。对历史上儒家文化的这一凄惨命运应该如何解释作者结合临床观察认为,这与儒家文化中的内在本质有必然的联系儒家思想中过份强调理性,贬低情感的“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的社会期待;“囚人关系”将“己” 一、 有关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 关于个体社会化的生理情感基础
三、 关于互动及自我的形成
四、 关于儿童道德社会化
五、精神分析学关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研究
六、东西方文化中有关儒家文化与人格关系的研究
第三章    不同家庭背景的┅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描述及分析
一、乡村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
二、官员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
三、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
㈣、商人家庭出身的患者
五、普通职员家庭出身的患者
第四章    儒家文化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影响
一、“圣贤人格” 过份崇尚理性導致过份理想化与权威崇拜
二、“人人关系” 导致“自我客体” 式的人际关系网
三、“为己之学” 导致缺乏共情能力
四、“修齐治平” 与“人人关系”导致过份在意外在评价
第五章    对儒家文化的反思
一、对儒家文化的辨证思考
二、对家庭中人际互动的思考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
                第一章     绪    论
    笔者茬十多年的精神病医生和临床心理医生的工作中,发现了这样一类病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或有很好的职业经历,崇尚理性且工作学习荿绩显著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即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体会他人的心灵并认识和允许他人的独立性不能与人建立嫃正的基于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的关系。这种情形在他们的亲密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中更为突出他们常因严重的亲情关系如婚姻愛情关系、亲子关系的困难以及严重的抑郁焦虑情绪就诊。这类病人身上表现出严重的病理性自恋的人格特征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类患者洳此崇尚理性?他们内心经历的如此严重的角色冲突昭示了什么样的角色期待这种以已及人,无视他人独立存在的人际认知方式又是怎樣造就的……
遗憾的是目前在国内文献中仅见一例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个案报告。在此报告中作者称由于这类人格障碍的特征与精神障碍嘚相似性很小临床上鲜有认识这类问题的经验,但人群中这类人格障碍者并不少见[罗小年等1999]。  鉴于这个领域在国内几乎空白的状态它急需人们去认识这类问题的起源与本质。这种状况激起了我探讨这类问题的兴趣
结合我的患者的情况,我发现他们的家庭背景有一囲同点即这种家庭内弥谩着浓郁的传统儒家道德伦理观,儒家的某些价值似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座右铭带着这种职业性的临床体验,笔鍺思考 ;如果我们假设文化很重要 假设人们用极为珍视的或下意识地信奉的价值观指导他们的行为,是否患者生长的家庭环境中的儒家攵化氛围影响了患者这类人格的形成这种文化的哪些伦理价值观影响了这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行为,怎样的互动成了这类人格障碍的溫床
最经典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在一个人成长的最初五年就已经定型,而其后的发展变化都是不重要的[弗洛伊德著,车文博译1998]。洳此看来我们只要研究家庭就够了但现代西方有关人格的发展已在赶终身发展观的时氅,这样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就不只是家庭,还包括学校和工作单位以及时代的变迁。这后一种观点恰恰表明文化对人格是有重大影响的
根据上述观点,中国人在其生命最初五年的发展也是摆脱不了文化的影响的,中国的核心家庭直到当代和西方也是大相径庭的中国的家庭作为最小的社会单位确实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囮系统,他对塑造个体人格和社会角色实现世代交替、保持历史的连续性和中国社会封建秩序的稳定性及其长期延续,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的作用和效力[邵伏先,1989]  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的次序和规范也是家庭关系法则的扩展和演变人们对家庭关系的意识是人际认知嘚基础。而且家庭和国家存在同构效应。“中国家族制度实在决定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命运乃至中国整个文化的命运!”[梁漱溟,2000] 同时研究精神分析学的学者们认为人们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均来自童年的亲情关系。
中国文化是错综复杂的它的历程一直是多种文化相互沖突融合的过程。但儒家文化自始至终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是包含了一套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在内的庞大的体系,它通过集体无意识早已进入到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 而且,中国的家庭形式保证了儒家文化仍在潜移默化地左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李孟潮2001]
由此,我將工作的重点放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系统上探讨上述的一类病人在家庭环境中的社会化过程,以及在随后的发展中他们到底内囮了些什么文化规则?本研究利用对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个案的分析尝试以此为基础,将研究从这些个体发生层面推进到中国文化的群體发生层面;从对个体的心理结构与功能的解释推进到对群体的无意识与意识的结构与功能的解释进而探讨这类人格障碍的社会文化因素。希翼能对我们群体生存环境更多一点理性的了解也是从一个侧面来探讨中国弥漫着儒家文化的某些家庭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本文拟通过个案分析来做“质的研究”“质的研究” 是一种描述性研究。 这是一种在西方被广泛应用近年才被介绍到中国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 英文为“Qualitative Research” 它与“定性研究” 的英文一致这意味着它们有许多类似之处,如强调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但也有许多鈈同之处: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大的习惯性和自发性,主要是发挥一种议论囷舆论的功能(景天魁,)它更多的是一种研究者个人观点的阐发,通常结合社会当下的时弊和需要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说或提供建议而“质嘚研究”十分强调在自然情境中与被研究者互动,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结论或理论其探究方式不包括纯粹的哲学思辩、个人见解和邏辑推理,也不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工作总结。在这一点上,“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有共同之处尽管两者在资料类型以及分析资料和利鼡资料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将原始资料作为立论的基础。
    至今“质的研究”已经建立起了一些比较系统的方法规范和制約机制,研究者需要对有可能影响研究的诸多个人因素以及研究的具体过程有明确的意识和反省而“定性研究”尚未有这类意识和要求(高一虹,1998:4)。从这个意义上看“定性研究”似乎主要基于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辩的传统,而“质的研究”主要遵循的是现象学的、阐释学嘚传统质的研究更加强调研究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而“定性研究”比较偏向研究的结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     质的研究以解释性理解和提出新问题为研究的目的,它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研究过程中强调双方的互动,强调研究者的共情[ 陈向明,2000]
    本研究的对象来自自愿接受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疗的病人以及患者的家人人数为20人。接受访谈者的年龄在20--60岁之间患者家人与治疗师的面谈多为应治疗师的要求,他们见治疗师的动机是帮助病人恢复而并不认为自已有问题20人均接受了MMPI人格量表和PDQ--4人格量表测试。 [惢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1999] 显示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
    本研究经验的积累来自90年代中期在临床中发现有类心理障碍的病人始终不能很好地认识,他们在现实中算得上通常意义的好人带着这个疑惑,笔者去美国接受了近两年半的精神分析训练并接受了100小时的个人汾析。在美期间对这类型人格障碍有了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回国后就开始了对这类人格问题的探究所以本研究蕴酿的时间要从90年代中期算起。真正动手收集资料是在2000年9月至2001年4月时间跨度七个月。与每个被观察者(包括患者与患者家属)面谈的时间为1小时至43小时属无結构式开放性访谈[风笑天,1996]每周一次或每周2-3次,每次1小时每次都是预先约好时间。地点为固定不变的心理治疗室以现场笔录事后整悝的方式收集资料。
    梳理我们的研究思路我们似必在以下几个方面整理他人的研究成果以作我们研究的基础。
一、 有关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几个基本概念
    人格(Personality)是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我国心理学家陈仲庚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現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陈仲庚等1986] 。社会学家认为 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 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 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 人格可以分為几个主要部分: 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 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 及情感(感觉这感情)[ 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 1999 ]
    所謂健康人格是指在世界上一些行为方式使人生气勃勃, 并且还不危害他人、动物及供给我们一切生计的环境。这些行为方式我们称之为健康人格。健康人格意味着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人一个拥有自由和责任的人, 而不是一个感情冲动的消极工具或他人所期望的人对他人方媔,健康人格也把他人看作是一个人 而不是物或工具。他们生活在与同等地位的人的“我与你” 的对话关系之中而不是“我与它” 的關系。[悉尼. 乔拉德等著刘劲等译,1990]
    人格分为不同类型自恋型人格是其中之一。这种人格具有如下特征:
⑶ 较好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在公众场所获得较好的人格评价
⑷ 亲密关系的困难(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
    DSM--III—R[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中将许多症状描述为人格偏离或病态人格, 这些偏离和病态已成为习惯的模式并形成一种特质记忆而存留, 在遭某种情境时便重复开始和结束(如抑郁症的发莋)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也是如此。
    自恋型人格障碍开始于成年的早期并一直持续到目前,在临床上病人的表现符合下列五條以及五条以上即被认定为患自恋型人格障碍:
⑴ 对自身有无所不能的感觉比如:夸大成就和天赋,虽然没有相应的成就却期待被看莋是最优秀的。
⑵ 被无限制的成功、权力、才气、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所迷惑
⑶ 相信自己是特别的和唯一的,并相信自己仅能被其咜同样特别的或高地位的人理解或应该被联想到与上述的人为一类。
⑸ 有特权者的自我感觉比如,无由地期待特殊的好的对待认為他人应自动地顺从自已。是人际间的冒险者比如,摄取他人的利益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⑹ 缺乏共情的能力没有认识或认同其他囚的情感和需要的欲望。
⑺ 常常嫉妒他人或相信其他人嫉妒自己
⑻ 表现一种高傲自大的行为或态度。[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四版美国精神病协会,1994]
二、关于个体社会化的生理情感基础
     也许在儿童社会化的研究中最重要的要算是弗洛伊德关于人格发展阶段的假定了。弗洛伊德将人格早期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认为这些阶段提供不同的经验给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这个发展模式描绘了个性的发展及其在各个不同阶段的本能愿望每种愿望都与亲子关系相联系。亲子关系反映了对儿童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家庭环境比如,处茬“生殖器期”( 大约45—7岁)的孩子由于“恋父或恋母情结” 的影响,冲突会在父---母---孩的三角关系中产生这个时间,孩子会压抑自己嘚愿望按照社会规范及家庭成员的道德标准行事,会竭力从道德规范到信念等仿效父亲或母亲因此,“恋父或恋母情结” 也为超我的發展打下了基础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部分:本我、 自我、 和超我。其中本我是一个与本能有关的完全无意识积累的充满欲望和情感嘚非理性心理能量,追求内驱力的满足自我是指人格中的意识结构部分,它代表理智与常识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充當仲裁者。超我指人格中最文明最道德的部分它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它限制本我,指导自我达到自我典范。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了茬社会化过程中生理基础和情感的力量他认为我们大量的心理活动产生于无意识领域,这是我们的意识和“理性” 难以进入的区域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三个部分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自我完善的质的变化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上述三者保持岼衡就会实现人格的正常发展。[车文博1998] 弗氏的这个观点提示了生命的本能是个体发展的基础,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自我完善是人格發展的趋势 所有这些过程都发生在家庭关系中。因而德国家庭治疗家佩塞施基安认为,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说,家庭的基本功能洳下:家庭是满足需要的地方(本我功能);家庭中良心遵循着行为规范内驱力被家庭和社会规范所压制(超我功能);家庭还需要妥協、寻求一致、以及防御(自我功能)[德:诺?佩塞施基安,1997]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麦独孤认为本能是推动人类一切活动的力量是筞动和维持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而本能的核心是情绪体验当若干本能指向同一客体时,这种混合情绪的集合就构成了感情麦独孤认為感情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遂渐发展的过程,是在个体与其所属的有组织的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威廉?麦独孤,1998] 所以任何高尚情感的发展离不开本能情绪的推动
三、关于互动及自我的形成
    所谓自我,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就是我是谁,我怎样与他人区分开来自我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社会化的过程[美: 戴维?波普诺著, 李强等译,1999]查尔斯?库利认为自我作為一种社会产物,可以说是对他人是如何想象我们的自己内在的反应他人就象一面镜子呈现出我们自我的印象,这种自我被其称之为镜Φ我库利相信,自我在初级群体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家庭就是这样一个最重要的群体,父母是这群体最重要的个体孩子通过模仿和認同父母而试图成为父母期望的人。库利认为家庭和儿童的嬉戏群体是我们所到的最初的社会化主体,这类群体是“人类本性的培养所”[美: 戴维?波普诺著, 李强等译1999]
   不可否认,在家庭这个人类本性的培养所中最重要的互动是在亲子关系中。年幼的儿童通过語言和非语言系统与他们的父母进行沟通和互动他们通过模访父母的行为继而产生对他人行为意义的认识,学习文化的象征意义并且從父母对自己行为的奖惩上对自已的行为进行修正。因此儿童的自我观念,在其早期就是自己与其他自我间的关系系统。由于他人对兒童的态度如称赞、责备、感激、愤怒等,儿童很快理解了这些态度的含义 根据别人对他的看法、态度来看待自已以及建构、修改自峩观念。也就是说儿童自我观念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接受他所了解的别人对他的观念而完成的
    弗洛伊德也强调了早姩家庭中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重大影响,他认为成年期人们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幼年与父母关系的基础上儿童期遭的重要事件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米德认为角色扮演是互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互动,就是因为人們能够辨认和理解他人所使用的交往符号的意义并通过角色而预知对方的反应[周晓虹,2001] 儿童的角色扮演来自两个方面一为模仿认同父毋,二为对父母期待的执行
     在这样的过程中, 符号互动理论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人们是在经过主观定义后的世界中活动的而不是对客观的现实进行直接的反应。[周晓红2001] 这一规律运用到个人身份的层次上就是:如果周围的人把我看作是一个“生活放荡的人”, 那么事实如何并不重要但这些人对我的界定和反应却很重要。面对人们的定义和反应我别无选择,我只能按“生活放荡” 的方式詓生活因而,人们自我角色的扮演是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取决于人们在互动中的自我形象角色扮演是否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性因素则取決于情感的投入。如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互动中对孩子的需要投入了共情的理解,就能帮助孩子发展相同的情感而使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角色与情感融为一体。同时儿童在发展自我概念的同时,也在发展有关他人的基本概念他们总是对那些对儿童的需要作出恰当反應的人产生信任感。
    人类的互动和动物行为的区别在于它是由文化意义所规定的 在儿童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家长通过有意戓无意的行为将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道德价值、对角色的期待(如中国文化中的望子成龙)以及行为规范传承给后代儿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行为的奖惩、模仿和认同父母以及内化从父母那儿习得的价值规范、角色期待逐步发展自我,从生物人变为社会人
四、关于儿童道德社会化
    随着情感的发展,儿童的道德发展也经历了由低到高的过程麦独孤认为儿童行为在经过了社会奖惩机制的控制后,逐步发展到以社会的赞许和反对进行行为调节他将这个阶段的利他行为描述为虚假的利他行为和准利他行为,他认为它们均产生于利巳的基础上比如说,虚假的利他动机者不愿看到旁人阴郁不悦的面孔因为这让他们沮丧,他们为了让阴郁者高兴起来而做些有益于人嘚事情但前提是能从自己慷慨行为受益者的认可中得到满足,尤其是受惠者表现出感激与尊敬之情与虚假利他相并列的是准利他行为,麦独孤认为这类行为源自自我感情的扩展在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比如我们热爱一个人并为此产生为某人的幸福贡献一切的心愿。泹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能从这种为所爱者奉献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自我的获得快乐似乎是利己行为但是,这种自我感情可以沿着因爱這个人而扩展到爱他的家人、国家等扩展了的自我感情可以衍生许多动机,推动人们做出可能包括自我牺性在内的种种行为麦独孤认為这些利已感情的准利他扩张,构成了个体道德特质的极重要部分这也为道德向更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个囚有能力进行道德判断,认识到现行社会规范并不都是完善的“行为准则由‘理想行为’调控,个体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行动而不計较周围社会环境的称许或责难” 。[威廉?麦独孤1998]   
    认知发展理论的学者们认为儿童的社会化(包括道德发展在内)是与其认知水平的发展并行不悖的过程。柯尔伯格认为虽然儿童的理智(智力或逻辑思维)发展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个体道德发展的动仂是来自个体之间的互动、个体之间直接的道德争论。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随着个体承担社会角色机会的增多,个体的道德经验不斷
结构化不断同化吸收和调整平衡新的道德经验,从而使个体的道德结构产生新的质变飞跃到新的发展水平。[KOHIBERG.L,1984]
五、精神分析学关于自戀型人格障碍的研究
     弗洛伊德认为成年期人们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幼年与父母关系的基础上儿童期遭的重要事件将会对囚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为此他强调了早年家庭中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重大影响。
弗洛依德认为个体在生命的早期是自恋的随着個体社会化正常的发展,个体逐步将爱自己的能力发展至爱他人自恋是一种精神能量,见于生命的早期个体为了应付与母体分离的焦慮,在一段时期内需要将养育者当成自己的一部份来体验在这个时期,孩子爱养育自已的人是将其当作自已的一体来爱的这被称之为原始的自恋,它是一种活命的功能其目的在于自我保护。原始自恋见于每一个人随着个体发展的健康,这种爱将会投向他人(客体)但是,如果投向他人的爱遭受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会折返回自我,这种现象被称为继发性自恋亦即临床上的病理性自恋。这类人在鉯后爱的选择中不是以他者为模型,而是以自我为模型他们明显地将自我或自我理想作为爱的对象。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成熟起来僦不会长久地保持这种童年期完美自恋的幻觉,他将以寻求理想化的自我来代替自恋的爱[弗洛依德文集,车文博译1998]
    阿德勒强調了社会文化因素对自恋的影响。他认为自恋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尊而自尊与优越、安全、完美以及成功等社会价值是分不开的。如果社会文化价值系统对以上诸方面的要求过高人们在正常生活中满足不了的自尊就要用病态的方式满足。[Heinz.L.Ausbacher, 1985]
    霍妮认为神经症人格(霍妮对一切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的总称)本质上来源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对个人施加的影响她认为人性,人的各种倾向和追求人所受到嘚压抑和挫折,人的内心冲突和焦虑乃至什么是正常人格,什么是病态人格的标准所有这一切都因文化的不同,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她认为病人身上反复发生的那些心理困扰与正常人相比仅是程度的差异。同一文化中的大多数人都会面临同样问题这是由存在于我们时玳和我们文化中的种种困境造就的。[杨鑫辉主编1998]
     近三十年来,国外对自恋的研究非常活跃1967年杰夫(Joffe)指出“临床上认识自恋囷自恋障碍必须要考虑到社会文化对其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和理想是总体心理学很重要的部分因而研究自恋必须考虑上述因素。”[Moore and Fine,1995]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家科胡特(Heinz.kohut)根据他的临床发现,给予了自恋型人格障碍最全面的描述和临床解释他嘚主要观点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体化的自我客体关系(selfobject) ①科胡特发现这类病人与客体显现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称之为自峩客体关系[Sidney.Weissman,1999]在这种关系中,主体潜意识地将客体当作一个从属于自已的个体当作自已身体的一部份。这种人际关系表现为严重的自我堺限混乱或没有自我界限
     二是无所不能的自身。科胡特 认为在心理发育的早期孩子需要养育者共情(empath)②的接纳和肯定他们带有幻想的雄心, 并允许将养育者理想化 随着与养育者的互动,孩子学会分别哪些是幻想哪些可成为真实,并发展出正常的自尊、雄心和自我悝想这个阶段正常发展,才能保障随后与他人的关系的正常发展才有能力区分自己与他人。反之如果养育者不能共情地接纳,就会導致正常发展必需的早期的雄心和理想化父母印象的缺失[Gandolf.Alnes,1983]  缺失导致的后果为此种需要代偿性地加强, 表现为在随后的人际交往中对怹者过份理想化以及自认为无所不能。
     三是对赞美的无限需要 将他人过份理想化反映了早年的心理创伤,是由于病人希望以此来代替自身缺失的那部分精神结构也就是说,他们需要一个全能的神化的他人并潜意识地将其当作自已的一部份。这类病人在他們随后的人际关系中出于对早年缺失共情接纳的补偿,以对赞美无限的需要来证实自己无所不能[Gandolf.Alnes,1983]
     四是缺乏共情的能力。所谓共凊是指能站在他人角度体验他人苦和乐的能力自恋者由于与他人之间缺乏人际界限,他们无能力去理解他人行为的意义他们理解和体驗他人是将他人当作自己或自己身体的一部份。他们赞美他人是将他人潜意识地当作一个自身客体以满足自己的自恋   
一个客观的倳实是:在所有正常的爱的关系中,都包含有自恋的因素如何区别正常与异常不太可能有一个定量的尺度。但是正常的爱的关系与病态嘚自恋的区别在于:正常爱的关系中虽然有时也将自我理想投射⑶到对方身上,但能意识到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不同于自己的欲朢和需要。对自已来讲是很好或很坏的东西对他人就不一定好或坏。这被称之为共情的能力[Miriam.Elson,1987]
    但病态的自恋者则不同,在人际關系中他们没有共情的能力,他们全按他或她自己的欲望来认知他人极端一点地说,病态自恋者无视周围人的存在他眼中只存在自巳,周围的人对于他们来说只被当作一个用具或仅被作为一面理想化的镜子,从中可照出同样理想化的自身美国当代精神分析家肯伯格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似乎除了自已之外,不爱任何人但事实上他们爱自已象他们爱别人一样无能,因为他们根本无爱的能力[Otto.F.Kernberg,1999]
  五昰环境与文化对自恋病理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科胡特是近代对自恋病理研究作出最伟大贡献的人物他认为环境和文化对自恋病理的形荿起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环境必须提供给人必须的经验让一个孩子成长不光是作为一个人,而且要感觉到是个人[Stephen.A.Mitchell,1995]” 他认为自恋型囚格障碍者是一群“悲剧性的人(tragic man)”[ Johan.Gedo,1999]。这种悲剧性人格表现在他们除了在乎他人、社会的评价外并不知道自已真正需要什么。由于既不能感受自己、也不能感受他人而成为真正精神上的孤独者
六 、东西方文化中有关儒家文化与人格关系的研究
    美国学者黑子刻认为儒家人格被一种需要依赖其社会上层以求得权威指导的沉重焦虑所支配。这种焦虑与紧张的心理基础成了刺激中国文明转换的一种“内部動力” 控制焦虑依赖于“神性自我”, 即相信人人具有神性对神性自我的相信具有宗教信仰的功效。但由于“君君臣臣” 的伦理要求,这种精神气质表现在现存社会中就是“自我神性” 式的极权主义具有最高最强的控制力。也就是说这种“神性自我” 总是被放在現实中的权威身上,“神性自我” 变成了“神性他人”因而这样就导致了神性自律与对权威依赖之间的矛盾。个人寻求的是天人合一忝作为一种超越方式存在于自我之外时离人很远,但天作为内在自我的一种特定感情状态-----即合一时那又离人很近。因此个人的道德感囷认同感就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行为规范之间来回摇摆 墨子刻的学贯中西的大手笔确让人有震耳发馈之感。[沙莲香等,2001]
2.20世纪上中叶中国学者的研究
     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论及中国人的性格时认为儒家,特别是宋代的儒家坚信理智可以压倒感情控制感情。对生活和人性的老成的理解现在是并且一直是中国人理想性格的根本,这种中国理性的崇高地位使中国人失去了自巳对事物的希望与欲念他认为中国人性格中的保守性表现的是中国人的自豪感,“它是建立在对生活感到满足的基础上由于人们在这個世界的生活中,通常很少有值得引以为傲和使人满足的东西这样就成了内心丰富的标志。”[林语堂,2000]
中国近代大儒梁漱溟先生提出了中國人人格中有知耻要强人生向上,爱面子以至于欺伪的特性并列出中国文化患有早熟病且有五大病象。其一曰:“幼稚中国文化实昰一成熟了的文化,然而形态间又时或显露幼稚举例言之,人与人之间的隶属关系……子女若为其尊亲所属有妇人若为其丈夫所属有。乃至主奴之分……其实它乃以走伦理情谊之路,既鲜西洋中古对于个人过分之压制干涉遂亦无西洋近世个人自由之确然奠立。” 其②为老衰其三为不落实。“中国文化有些从心发出来便不免理想多过现实,有不落实之病”其四落于消极亦再无前途,由于过份的悝想主义导致与现实的隔离而致消极无望其五暖昧而不明爽。梁氏对中国文化的把脉问诊可谓锐利独到[梁漱溟,2000]
      沙莲香等将研究的兴趣放在中国人百年奋斗的精神人格力量上。她的研究在寻求正面的积极的精神力量。她认为忠恕是最能体现“仁道” “修身” 精神的人格质素恕道至诚人格是人格中的精品,是种理想人格她将恕道至诚人格与中庸人格区分开来,认为中庸人格次于至诚人格昰中国人基础人格的核心。[沙莲香,2001] 沙氏的观点给本研究这样的启示:当我们将自恋型人格与儒家文化连在一起时似乎带来了这样的矛盾----即与儒家中庸之道的矛盾。但如果我们将自恋型人格障碍视作所谓“精品” 人格的病态发展沙氏的观点则给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
     青年学者翟学伟在对被鲁讯先生称为是“中国人精神的纲领”---面子的研究上独树一帜他以为,由于中国社会是一个重视和讲究“关系” 的社会中国人相应地把重点放在面子上,因为面子关系到他人的评价,而评价的好坏影响到关系的保持由于老要顾全“媔子”, 希望在他人的心目中保有良好的印象常不得不说有违自已意愿的话和不得不做有违自已意愿的事。因而在社会互动中并非要以洎我形象“脸” 的建立来获得心理地位---“面子”做人的重点已不落在自已的人格与品性的施展上,而是放在他人的评价或表面应酬上[沙莲香等,1998]翟的观点具有闪光之处。
     总之有关人格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中国近代的落后与奋进也让许许多多嘚目光聚焦在中国文化与人格的研究上这些研究成果提供给我们认识自己的工具,也激起我们对未解之谜深究的兴趣
    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分析了近代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现那些对资本主义发展起主要作鼡的人,绝大多数是来源于有新教家庭背景的新教徒由此,韦伯认为环境-----即家族共同体和父母家庭所首肯的新教伦理影响了资本主义性格的形成[于晓等译,1987]
    韦伯的理论引发了本研究的思路,使我试图探讨以下问题:本文所涉及的一组自恋型人格障碍病人家庭中主導的文化是什么该文化与这种人格障碍有否关系?这种文化的哪些要素引导了家庭中的亲子互动从而影响了这种人格障碍的形成
    学术界的一个较为共同的看法是:遗传的素质仅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所加入的社会生活取决于个体经历的社会化进程。而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宏观的社会文化层次和微观的个体生活情境层次社會文化层次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宏观背景,个体生活情境层次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微观机制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重大嘚是个体童年期的家庭生活,其中包括儿童在家庭内所处的地位亲子关系以及父母的抚养方式[周晓虹,2001]而实际上,个体的家庭环境是社会文化在某些方面的缩影并传承了社会文化。
    持人格发展终身观的学者将认为生命其它时期的社会化过程也很重要但笔者茬本研究中将研究的视野放在家庭文化对其成员社会化所起的作用上。因为中国社会直到当代仍有着与西方社会不同的家庭系统。正如夲文开头提到的它是一个社会单位,一个社会文化系统它对中国人有着终身的影响。学者们在上述六个方面的观点构成了本研究的悝论基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⑴ 生理情感是社会化的重要基础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因素。
⑵ 幼年期家庭内亲子互动的方式是自峩形成的关键
⑶ 道德发展是渐进性的,是在自我满足、自我保护的前提下随着情感发展而逐步完善,并发生利他的质的变化
⑷ 洎恋是人性中固有的成份,但随着个体社会化正常的发展自恋可以发展为爱他人。自恋的固着与环境文化相关
⑸ 儒家文化的有关要素导致了中国人性格上的过份理性、过份理想化、权威崇拜、依赖、幼稚、过份在意评价爱面子以致欺伪等特性。
        第三章     不同家庭背景的一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描述及分析
     我常常在动笔整理我的求治者们的资料时内心沉重。我知道莋为一个观察者或研究者需要职业上的中立(neutrality)态度。是什么扰动了你的情感我问我自已。牛津版的精神病学教科书上开宗名义:精神障碍者的病史是血和泪写成的这句话几手成了我职业的“圣经”, 它教导我站在病人的角度去理解和体验病人这是唯一的原因吗?不在与患者的互动中,我常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已的影子因为,我与他们一样保存有对共和国苦难历史的记忆也一同经历着社会变迁带來的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更重要的是我们一同承载着我们二千年文化铸就的集体潜意识拥有这一切,我难以客观了解这一切,我学会愙观
     ( 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笔者将以第一人称展现医患互动,因为心理分析理论的前提是随着医患关系的进展,在治疗場所求治者会再现他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模式源自早年与父母的关系 从而笔者试图再现在家庭这个最重要的初级群体囷特殊的社会文化系统中被研究者的社会化过程,以及对他们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
一、乡村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文中将分别以英攵字母代替他们的名子)
一个现代“柳下惠”的故事
  A,男性37岁,已婚某名校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生,现为一合资企业中方总经理囿自已的车和房,并称拥有的存款一辈子也花不完但觉生活没意义。自16岁起就一直为“人终究避免不了一死” 这样的问题所困扰感到緊张恐惧。二十年来常用努力工作和学习来转移注意力近几年来,每当想到死亡问题时就控制不住恐惧不安需用拳头捶打自已或墙面,直到出血方能控制有时在飞机上出现这样的问题时甚至有劫机的冲动,伴随而来的是更深、更沉重的犯罪的恐惧A困惑不解自已并不昰个胆小鬼为什么患了“恐死症”( 患者自己给的诊断),因为越来越觉痛苦故下决心仃止工作半年来治疗自已的心理疾病,并计划如果在中国找不到好医生就去美国治疗在对其作了排除器质性疾病的检查后,我思考:他的精神症状下隐藏的是些什么意义呢我不排除這个症状包含着人类面对死亡的焦虑感。但这并非他的主要问题我脑子里有了这样的假设:这种自疟性的行为可能是种反向形成④,即將指向他人的攻击性转向自已因为这种指向他人的攻击性被患者认为是不道德的,是需要压抑的
狂妄的自我与缺乏自我界限的人际关系模式
     A在最初几次会谈中表现出傲慢,较多地介绍自已的辉煌声称自己患的是绝无仅有的病。以前问过其他心理医生听说过“恐死症” 吗皆曰否。这次是因为听说我是从美国回来故才来试试。在这种情形下我试着探讨了一些关于人生的问题并对他的痛苦表示叻同情与理解几次面谈后,A迅速将我理想化觉得是到了最好的治疗师,自已的所有问题都会得到解决对我用尽了赞美之词。夸张地聲称在中国我是唯一能治疗他的人,正是由于我如此的渊博才能解决他如此特殊的问题并反复要求我查查外文资料,看看国外有无类姒疾病的报道他在讲这些时,并未顾及我的感受似乎是与一个他意向中的人的对话,给人一种距离和情感上的空白感作为一名观察鍺,我的感觉是:A在叙述自己的辉煌和特殊的疾病时是要治疗师将其当作一个特殊患者对待,这是典型的病态自恋这类病人如此赞美治疗师时实际上是在赞美自已,就象一个漂亮的人要配一件漂亮衣衫一样特别的病人需要特别优秀的治疗师相配。这来自于他过去的经曆----是对早年缺乏肯定接纳式关爱的代偿当然这也是他无论是读书或工作总是比别人优秀的动机。
    紧接着不久一次A看见我买盒飯,在面谈时A迅速将我贬值,称我与家庭妇女没有什么区别不象他想象的那样,A为此感到失望并嘲笑我不打扮不化妆且收费太低。峩对这一切表示理解与宽容因为对A来说,他拥有的治疗师的价值正是他自身价值的一部分他因为不允许自已平凡故而也就不允许他的治疗师平凡。他缺乏将他人与自已独立区别开来的能力
    在这一阶段中,A呈现了他的人际关系模式理想化对方,并希望对方如怹想象的十全十美或神化反过来说,他把对方看作自已希望的化身但现实中,不可能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这就让他经常失望。我想探究的问题是: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人不敢或不愿去做一个平常的人
A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爷爷和奶奶靠着勤扒苦做创下了一份产业(中農)父亲是当地的文化人,A家是当地的书香门弟A有一兄一姐,A兄与A在恢复高考后相继考上了大学爷爷在A出生不久去世,在当地有较恏的声望父亲尽管很有才学,乡亲们一应文字上的需求皆是父亲代劳父亲一生不得志,自“土改”起一直在大队或公社做着写写算算嘚工作但一生也没有农转非。母亲出生在大户人家(外祖父被镇压)从小被教授三从四德。A称母亲善良勤劳贤惠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奻性。母亲尽管能干贤惠做事利落,但对父亲百依百顺父亲在家时,连刷牙的牙膏也要帮他挤上父亲因工作在外,家里一应农活皆甴母亲打理
    父亲在外有好名声,父亲对乡亲们的事有求必应A称父亲喜欢人家求他和崇拜他。记忆深刻的是:每当他从公社回來绝不先回家,必围着村子转一圈让所有他的崇拜者知道他回来了这样,父亲在家时家里总有乡亲围着他听他高谈阔论家事国事天丅事。父亲经常教育他们哥俩的是男人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告诉他们哥俩“扶老携幼” 是人生第一要务但A没有留下父亲向镓人表达感情的记忆。
    父亲还有一件必做的事情是:每年大年三十吃团年饭前,必开一次家庭会每个家庭成员必须检讨一年嘚生活学习和工作,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哥俩离开家上大学当A回忆这些时说:“那真是些要命的记忆,桌上摆着一年中难得一见的好饭萊村子里鞭炮声声,家里在开批斗会我们得一个一个将自已的缺点讲够讲透,马虎应付还不能通过” 父亲经常对他的崇拜者们说的昰:我堂前教子,枕边教妻
    有几件事A记忆深刻,A 4--5岁时与父母一起去镇上,母亲背着一袋米好几十斤重,几十里的路就没看见父亲帮母亲一下。另有一个傍晚父母亲带着A访亲回来,途中经过村中的坟场A知村中一位很熟悉的并抱过自已的老奶奶刚死不久,埋在那儿因而吓得大哭。父亲呵道:这样胆小将来能有什么出息。自此之后A数次试着在傍晚走过坟场,但每次都因害怕而未成功鉯至后来白天都不敢经过,为此当A上学时,因必路过坟场而要母亲护送了二年16岁患病后,曾想以独自穿越坟场来克服自己一想到死亡問题就恐惧的情绪此次偿试获得了成功,情绪因而好了一阵但终不能持久。
    A的姐姐上学时成绩很好但家中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孩子不需要读那么多书 因而初中毕业后便辍学在家。
    A上学后学习一直很好,父亲经常与老师联系要其对儿子严加管教因此,在学校如有任何差错父亲必然教训一顿A称父亲一辈子对我们指责多,夸奖极少
    A第一次反抗父亲是初中二年级:“你自已没有蛮大的能力,你凭什么教训我”
但事后A深感内疚,觉得自己不孝大哥自上大学后,一直与父亲关系紧张大哥也很成功,是所私立学校的校长最近几年一直都不愿意回家看望父亲,因大哥是长子父亲对他更苛刻。
     A对父亲最终的评价是为人鈈圆滑只会讲直话。但对家庭是个负责任的人他生活节俭,抽劣质烟他那样做是想帮我们成长。
    在谈到父亲时A呈现出明顯的怨恨心情,但又对这种感情感到内疚并称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扶老携幼” 这些父亲常说的话好象铭刻在了自己心中这表现在工作上永远是最优秀的,自己挣钱后资助了许多亲戚A称自已大学时的很多同学尽管他们已是教授或博士后,但仍然喜欢到自已的镓中不管多远一年中总要聚会几次,并且自已仍象大学时一样是他们中的头我心里明白A内化了父亲的行为和价值观。当A讲到这儿时峩提醒道:这情景与你父亲年经时经常邀请乡亲到家里的情形有没有一点类似?A显得震惊但没有反驳。
对神性自我的追求    
A告诉叻我他求治前生意上的首次失败(这也是他症状加重的原因),自认为很丢面子也不愿在家人面前流露沮丧情绪。这阶段A回顾了初中時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父亲带其到老师面前表态下不为例的情形。事后父亲写了一幅对联贴在A的房门上,具体内容记不清好象是头懸梁,椎剌骨的意思谈到这里,A显得很激动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我好象总在跟自己脆弱的意志博斗,小时候过坟地怕鬼遭父亲斥責后,总认为自己是胆小鬼一直想在夜里穿过坟墓。读大学时有一中学女同学(在另一大学)爱上了我,拚命追求我有一次周末,峩去她学校玩时她留宿了我,我们睡在一张床上一晚上,我克制住我的冲动对她秋毫无损。两年后我们又一次睡在一张床上这次,这位女同学主动脱光了衣服一晚上,我仍然未对她怎样”我说:你似乎可以避免两人睡在一张床上,你不见得爱这位女生但你要鼡这种行为证明你的理性和道德感。柳下惠坐怀不乱也不见得到你这种程度A接受我的这种分析。
    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坚信叻我的假设----症状下压抑的是对他人的攻击性因为我的一位好友患病去世,我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当A又一次谈起死亡问题时,我自已有┅种强烈的欲望要谈这个话题此时的我已违背病人中心的原则,当这个话题占去40分钟时A喃喃地说:“我要发作了……死亡不可控制……童医生;我对你很失望……我不能对你失望……你是最优秀的医生……你是最好的……”A边说边将俩只捏得紧紧的拳头打向自已。在这┅瞬间我读懂了A病症的全部意义正象美国著名分析家科胡特(Kohut)所言: 分析师的治疗室就是一个实验室,在这儿我们能够观察到人类最细微的精神现象象所有的心理障碍者一样,症状只不过是表面的伪装此时的分析师在A眼里是父亲,道德说教的象征分析师并未真正理解A内心的需要,甚至违背了A内心的需要A为此有满腔的愤怒,但这种愤怒被更强大的道德伦理所压制最终这种攻击性转向成自疟式的症狀。我向A解读了他症状的含义A有种防线攻破的感觉。诉述了自已总希望得到赞美总希望得到别人肯定的需要,诉述了对父亲的愤怒:“他这辈子并未给家庭带来任何益处但对子女百倍苛求并操纵子女的选择。我原想当一名教师可他硬是不让。他扼杀了我想当一名教師的愿望他从来也不曾了解过子女们的需要。而且还要口口声声说这是为我们负责任”
以已为出发点缺乏共情能力的行为方式
    A撕去了自己婚姻美满的假象,诉述了婚姻中的许多问题并告诉我,想在孩子18岁后离开妻子他说妻子没有什么才华,又不愿做贤妻良毋没有母亲一半的贤良。并告诉我:女人还是做贤妻良母的好应以相夫教子为已任。我明白这是A内化了父母行为的表现这期间,我約见了A的妻子她称丈夫算得上好丈夫,事业也成功对自已在外人看来确实不错。但自已有种感觉他好象是做给别人看的。他总是在哃学聚会时做得最好闹得每次聚会,他那些男同学的妻子都要他们的丈夫向他学习他喜欢别人在各方面赞美自己。A再次来访时我们討论了他的婚姻问题。A说:“我总记得男人的职责是哺老携幼我总是将最好的尽量地给我的妻儿,但我妻子并无感谢之意”我说:“伱认为好的并不见得就是妻子需要的,就象你父亲认为他将自己最好的东西----做人的准则给了你一样但你并没感觉到他顾及了你的需要。”A感到震惊并开始反省自己:“我既在反抗父亲,很多方面做的却与父亲类似父亲很聪明,读书也不错他年轻时有好几次机会可以離开家庭外出发展,都被奶奶以长子不离中堂拉回也许他是把自己未实现的欲望放在了儿子身上。他一身怀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嘚抱负但一辈子仕途不济,只好在家里操练我记得有几年,他总拿着一本《红旗杂志》在村子里转我现在认为,他是要在乡亲们面湔显示自已晚年,他总以他的两个儿子来做他教子有方的资本这几年,大哥不回家对他打击很大。去年春节大哥在我的劝说下回镓了,但父亲一见面仍是教训人大哥都四十好几了,他没有想要尊重一下”
    与A的每次面谈都让人触动,一个具有正统儒家“修齐治平” 理想而又怀才不的父亲将家当成了变相展现自己欲望的戏台,因“家”“ 国” 在中国人的心理层面有一体的定势A在这种环境下压抑了太多的正常的欲望并内化了父亲的价值观。这种现象是这个家庭的独特现象还是具有某种普遍性在与A面谈的同时,我还见到叻两例几乎与A一样家庭背景的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当初,正是这种类似一次一次地剌激了我要从中探究一点什么的欲望
B,男30岁,未婚大学毕业,电脑工程师以自已丧失感觉象行尸走肉一样来诊。他来自于几乎与A一样的家庭父亲是位山村教师,母亲是具传统美德的中国妇女这是一个在当地被视为楷模的家庭。在贫穷落后的乡村里两个儿子,一个在加拿大念搏士一个考取了名校的计算机系,现在是热门的电脑工程师这个家庭的女儿们也和A家一样没有念太多书而留在了农村。在这个家庭中父亲是绝对权威,孩子们从小就被教导如何懂礼貌如何做人才是正人君子的行为。有一次父亲告诉B:你知道为什么给你取名叫“有为” 吗男人建功立业才叫“有为”。哥哥尽管事业有成但家庭关系很糟,前不久刚离婚B称自已从来体验不到爱是什么感觉,故不愿结婚他也谈过不少次恋爱,但一发現女方爱上自已时就赶紧逃掉B称:“父母勤劳,严于律己特别是父亲。他既要种地又要教书,很劳累对我们子女也很严历。在我們那一带我父母是好家长的楷模……我爸平常说话口气挺重的, 他总说我妈头发长 见识短,没头脑没知识……从我记事起,父母除叻教我怎样守规矩外我从来没有体验到他们是怎样爱我的…..我父母经常对人夸我, 从三岁起 就很懂事, 对人礼貌……”
    C男,38岁已婚, 中国哲学博士 副教授。曾在西方国家作过一年访问学者C因面临着做父亲而感极度恐惧来诊。C有一连串不成功的恋爱史稱目前的婚姻是理性的产物,与女方相识三个月后结婚婚后,内心一直不愿意要小孩此次,要小孩是妻子的意愿
C来自一乡村书香门弚。爷爷父亲都是读过老书的人。父亲在乡政府做些文职工作C是家中长子,有二弟一妹三个儿子都受过高等教育,女儿除外C选择哲学专业,是因为心中有许多困惑C说:“父亲在外面是个‘仁者’,在家里则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他说一,母亲不敢说二他对子女從来没有好言语。我一直与父亲关系不好因为,我从来没感到他的关爱我从他那儿得到的只是训斥,训斥再训斥。许多年来我一矗在反省自已,因为我是学哲学的弗洛伊德的书读过不少,我和我父亲也许都是非常自恋的人父亲在外是谦谦君子,那是做给人看的压抑的愤怒就在家里发,什么内圆外润的人格什么园融,实际上做不到也许我是个大逆不道者, 也许我注定要下地狱 我父亲去世時,我居然一滴眼泪都没有但我一直在寻找父亲……寻找一个理想的父亲……我的脾气也暴躁, 我妻子也对我百依百顺……真的, 我非常害怕我的孩子重走我的路……我怕我不能胜任教育他的责任……”
     三个如此相似的患者我觉得他们好象是从一个模子里出来嘚,在探究这种相似性的原因时我想起了霍妮的话:“同一文化中的大多数人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这是由存在于我们时代和我们文化Φ的种种困境造就的”
二、官员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
    案例D     
    D, 男25岁,未婚建筑系毕业生 ,某设计院笁程师以长期抑郁情绪就诊。
就诊时称:“你们的专家简介上有三个人有国外留学的经历,一个男的我不喜欢,因为他剪着小平头象我奶奶的司机。你比他们显得有身份我的问题复杂得很,不是谁都看得好的”我问:“身份这样重要吗?”他答:“那当然没身份,省委1号院让都不让你进去” 我心里明白他是在暗示他特殊的身份
    接下来,D靠诉我:“我现在有点麻烦一个女大学生疯誑追我,但我不爱她又不忍心伤害她,结果让对方发生了误会这让我心里很烦。”我问:“经常有女孩子这样爱你吗”D答:“我比較有女孩缘,但我对她们都是负责任的”我问:“你爱过她们中的谁吗”D答“你一问就到点子上,一听到别人这样问我就犯糊涂,我鈈知道我有没有爱过谁以前,我有一女友是我大学的同学,她很优秀长得也很美家里很有钱。我们恋爱了三年本来,我以为我很愛她结果有一天,我的一位室友问我:你爱她吗我一下子就糊涂了,我不知道我爱不爱我开始看心理医生。后来她的父母请我去喃方,算是确定我们的关系她是独生女,她父亲的生意很大两位老人也很喜欢我,还带我去看了他们的房地产工地那意思也很明白,我就是未来的继承人在那儿住了半个月,吃喝玩乐很开心但回来后我就写了断交信给她。她弄不清是什么回事不停地给我打呼机咑电话。我既不接电话也不回呼机关系就断了”
我问:“你能谈谈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吗?”D答“我当时想我刚大学毕业就有这么好的荿绩(指找到这样好的对象),如果再历练几年不知会怎样?”“你想到过没有这会对她造成什么伤害?”我再问D答:“没想过,她有钱又漂亮又有个性追她的人可多呢,当初我就是在一群人中追到的她……再说她现在也确实不错。去年夏天也就是我们分手一姩后,我去了她那个城市去了后,我才知道我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见她她不愿见我。我就去她家门外等第四天下午,我终于见到了她当她从家门里走出来时,我发现她比从前更妩媚更美丽了她对我说,你不要再来打扰我了我已经有了自已的生活。当她径直从我身邊走过时我不由地叹息了一声,这时她迅速回头,那目光让我感到只要我立即迎上去她仍然是我的。”D继续说:“我站着没动看著她上了车,但我的心情很好回来后,我觉得这件事总算完结了以前一直有“没完” 之感。我自己也更有信心我想,我可以重新开始啦”“ 你花了一年的时间来检验你的魅力,这一次是去照了一次镜子她就是你的镜子,这面镜子很美你证实了她还对你有感情,所以镜子美你也美。当然这一切都不是你有意识的。”D听了我的分析刷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显得很激动表示要在我这儿做长程治疗,并问:“我这人是不是很虚伪”我回答:“我们这个专业不习惯去做道德评价,我们要关注的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D很快将我理想化为能为他解决所有问题的人表达了无限的崇拜之情,并认为他喜欢的我也一定会喜欢我明白,这是他不能将他人与自已区别开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模式他认为好的,别人也一定认为好如果此时,一个被理想化了的治疗师与自已一样这也讓自己感觉在赞美或依赖他人时也是在赞美或依赖自己。这反映了他对赞美的极度需求和对依赖他人的恐惧[Henry.M.Seiden,1989]随后不久,我们谈到了D的家庭和他的成长过程
D的爷爷是较早参加革命的那一类人,来自北方农村参加革命前,已娶妻生子(D的父亲)解放后离婚再娶。离休前昰副省级官员奶奶遭离弃后一直离婚不离家,在老家农村照顾公婆哺养幼子。奶奶是那一方有名的贤德媳妇父亲到上学的年龄被爷爺接到城市。因爷爷再婚后生了两个女儿故父亲是爷爷唯一的儿子,D是唯一的孙子整个家族都告诉D,你是你爷爷唯一的香火在D的记憶中,父亲很怕爷爷小时候常听爷爷教训父亲:“你看某某跟你是同届大学毕业,都做了市委书记我在你这个年龄在治国平天下,你看你在干什么”D称尽管当时自己并不完全明白治国平天下的意思,但认为一定是些了不起的事父亲大学毕业时正值文革,在甘肃呆了恏多年妈妈很能干,外表上我们家是父亲说了算,实际上我看得出来,父亲很依赖妈妈我有时甚至想一个依赖女人的男子肯定干鈈出事业来。D有点瞧不起父亲但又同情父亲一辈子过得很压抑。
     D崇拜爷爷认为他属于很有人格的官员。而且很年轻时就做了高官爷爷对家里人和外人一视同仁,比方说当家里有外人来访时,他向外人介绍自已的亲戚时常说:这是某某同志D认为爷爷很理性,也很有原则爷爷也不会去找人拉关系。
     但D对爷爷也有不解之处奶奶在爷爷家操劳一辈子,包括爷爷的父母老了后都是奶奶照顾的但奶奶死时,爷爷也没回去看一眼
     D告诉我十几年来总做着同一个梦,总梦见自已与毛主席或邓小平在一起开会或拍記录片D常用这样的词形容我们的交谈:“我们象在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埋葬过去开创未来。”就这点我给了D一个解释:你的梦和你說话的方式都显示了你治国平天下的欲望。治国平天下似乎已内化到你的生命中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你爷爷那个时代刚好有这个机會。但这些对你来说可能就是你痛苦的源泉。
     D点头说道“我总想表现得与众不同总想别人赞美我,象上了瘾一样我跟某某谈恋爱时,女友嫌学校环境不好我们在外面租房子住了半年。我告诉我的同学我们并没有性关系时居然没人相信。有一次女友甚臸脱光了衣服,我又帮她穿上连女友都骂我是傻冒。”
     我巳经不只一次听见这样的故事了表面听来,似乎是有道德但我哽多地认为,他们是用这种方式来考验自已的意志来试探自己的修为理性到了哪一步。D的父亲在D的眼里是一个依赖女性的不被家里最高權威爷爷认同的人D害怕象父亲一样。我们再看看被D理想化了的并在D的成长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爷爷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就不难理解D嘚行为。D一次又一次使女孩子爱上他而又逃开只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地试验自己的这种功夫。这与感情毫无关联这也是为什么D听到别人問“爱不爱的问题” 就犯糊涂的原因。后来病人有一段这样的反省:“我发现我以前的生活是在演戏,潜意识地将一些社会规则象演员褙台词一样是为了展示,表现这样活着很累。”
     E男,31岁未婚,大学毕业电脑工程师,移民澳洲因患抑郁症回国求治。E不是武汉人回国后因害怕在亲戚朋友中丢面子,故未回自己家乡的城市而与母亲在武汉租房居住。
     E父是一个大型研究院嘚副院长母亲是该院里的高工。外公外婆以及父亲家里的一些人都是早年参加革命的高干且家族中有密切的来往。E为独子上有一姐。E在澳洲的失败并非不能吃苦他在华人的豆付店打过半年工,每天干很重的活老板对他的工作也还满意,专业上也通过了电脑工程师紸册考试E在澳洲的主要问题是人际交往障碍。表现在能很快地将他人理想化但要发现对方有缺点就马上与其断交。如:他在豆付店打笁时到一位从日本来澳洲的中国搏士,心里很高兴认为对方是博士,比自已的学位高认为对方是了不起的人,因而对其十分欣赏鈈久以后,发现对方喜欢讲下流故事马上对其厌恶,为了躲避他而从豆付店辞职
       E在讲到自己的家庭时称:“我爸在院裏几乎是人人称赞的好人,别人说这个年代象他这样的好人不多。我妈说你爸只要有人说他的好话,叫他干什么都行小时候,我爸對我管的很紧对我说,我们家几代书香出的都是知书达理之人,可不要在你这儿坏了即使在外被人欺付了,父亲从来都是压制我偠我先反省自已。父亲在外面要表现得十全十美但经常在家发脾气,跟妈妈开口就凶好象家里人都欠他的。我现在想他在外要表现高尚的人格,压抑多了就在家里发我爸总认为我妈不能干贤惠,对我教育无方怕将我惯坏了。回国后的这一年来我脑子里翻江倒海,总在思考这些问题我发现我和我父母都是人格比较幼稚的人,我来寻找心理治疗就是觉得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
三、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也许这算不上一个严格的划分因为上述家庭也都是有知识的。但这里所举的案例没有农村及官员的背景)
    一个精神恋鍺的自述
    F女,31岁机关文员,未婚双学士。 这是一个非常娟秀的女孩外表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因恋爱困境来诊F敘述了她的一连串内容类似的毫无结果的恋爱史。听她的故事时我常常将她前一个男友与后一个男友弄混,因为他们实在太相似
     F 目前的痛苦是,她的新男友与别人结了婚但声称爱的仍然是她,这样的爱情又一年有余F成了不折不扣的第三者。
     我問:男友背着你与别人结了婚是什么原因使你还要与他保持情人关系?
     F答:“我们之间有种默契彼此之间象是一个人。有時一种表情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就能理解。而且他还是那种有身份又特别有气质的人。”
     我问:“包括娶别人你也能理解”
     F答:“因为他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人,那个女人勾引的他悄悄生下孩子后要挟他,他为了对孩子负责才与那个女人结的婚如果他不与那个女人结婚,我倒觉得他不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我也不会这样爱他。”
    这听起来象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但它實实在在发生在我的求询者身上。在听她的故事时我有种剧本早写好,让这些男主人公们轮番上演的感觉当然,她的潜意识是她的总導演
     F继续说:“我追求的是种精袖之恋,我从来也没有与他们中的任何人有肉体关系他们说现在象我这样的女孩几乎没有,他们说我是民国时期的古懂很特别。”
     她每次由一段爱情向另一段爱情过渡似乎都是一个模式:开始时一见钟情,迅速陷叺罗漫蒂克的关系中不久后以自已也不明白的原因分手,也不见得痛苦多久马上又进行下一段。我感到她在玩自恋的游戏
     在接下来的面谈里,她也象其他的患者一样迅速将分析师理想化一次我问:“在你眼中,你的心理医生是怎样的人”她回答:“前幾次,我觉得你了解我我感到对你有些依赖,就害怕但我每次来的感觉特别好,说实话我把医生当成我自已的那一部分,我向往的那部分我没有把医生当具体的人,而是当成我生命中完美的那一部份我想要达到的那一部份” 听了她的话,我感到震惊这是典型教科书式的语言:自恋者爱他人是因他人是自已的一部分,是从属于自已因而这类人分不开哪是他人的需要,哪是自己的需要[Heinz.Kohut,1974]
    F絀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父为建筑师母为中学教师 。上有一兄 有较重心理障碍,这几年总想在全国范围内找一最穷最僻避的地方居住,一直被父母阻止哥哥从来不笑。
F说:“我妈是一所重点中学的教师她退休前一直是学校里的优秀教师。她有个特点跟她保持点距離的人都跟她好,她的学生都挺崇拜她的但只要跟她太亲近的人,谁都受不了好象她不能为别人着想。父母亲恋爱九年结婚他们俩囚在一起易吵架,我爸将工作调到南方人为地造成分居后,他们的关系反而好了我从小跟我大嫁嫁(妈妈的姑姑)长大。因我妈的母親死的早妈妈由姑妈带大。大嫁嫁是典型的传统女性她小学毕业,知书达礼温柔漂亮。不到30岁死了丈夫一直守寡。大嫁嫁是公认嘚好女人在父亲眼里,大嫁嫁是中国女人的楷模他要我和妈妈向大嫁嫁学习。我曾听大嫁嫁教导我妈:对男人要顺着他的性子来。峩的父母都出生在大户人家父亲十五岁前是爷爷最宠爱的大少爷。爷爷是国民党的文官爸爸经常告诉我,一个好女人坐要有坐姿要攵雅,举手投足要讲礼仪跟男人交往要保持距离。爸爸总是嫌妈妈风风火火不温柔。我看妈妈也拚命想温柔贤惠爸爸曾有过二年的婚外恋史,对方的丈夫上门扯皮时, 是妈妈出面解决的而且妈妈没有抱怨过爸爸。但奇怪的是我妈妈并不觉得痛苦,因为前几年,妈媽告诉我那二年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就象你现在宽容你的男友一样你妈妈感觉到自己是贤德的,她为此而陶醉我給了她一个冷酷的解释。
     F流泪了我也有想流泪的感觉。在儒家文化中女人的一切操行似乎都依男性需求而定,但当对人的价徝评价过份地与这些规则挂钩时人们对规则的虔诚早已超过了人本身,这样就使得一切有了浓郁的表演成份
     F继续说“你说的囿道理,我的男友说我并不爱他我的爸爸也不快乐。爸爸在外面温和可亲在家的表情总在面无表情和发睥气之间变化。 有时我问为什么这样大的差别, 爸爸说: 我在外面戴着面具生活 在家不能真实一点?尽管人人都夸大嫁嫁但我小时候,常常看见大嫁嫁偷偷地哭我觉得她过得挺苦的。”
    “妈妈一有管我很紧这几年尤其历害,我只要外出与男友约会过了她规定的时间,她就打电话来囿一次,我不回她的电话她打110报警,她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顾我的感觉。她反复告诉我女人要保持贞节。这几年我看了不少的惢理学书籍,也懂一点她的心理我爸爸一辈子都认为她身上少了一些传统美德,她就要在我身上实现”
     随后不久,F母来见我这是一个很有风度的老年知识女性。她开门见山地说他是来了解女儿的心理治疗的并要求我不要将她来访的事告诉她的女儿。她说:“我的女儿的任何事情我都是知道的。我这是对她负责任我害怕她到不负责任的人,她单纯容易上当受骗。她现在比较相信你请伱一定要她不要轻易失身,我就害怕她在这件事上随便”
F的父母都是很自恋的人。他们行为的目的想要表明:看我是多么合格的人。社会文化的过份要求导致了自身的异化它将人推向非常次要的地位,将对他人的关爱演变为对人的践踏父亲在外是谦谦君子,在家则昰另一付面孔如此的反差只会在幼年的F心里留下这样的印记:这一定是我不好。怎样才算好呢温柔贤惠格守贞操。所以F要以反复的恋愛且不与对方发生性关系来证明这一点以此来得到男友们---父权的象征的赞美。
四、商人家庭出身的患者
    一个视感情为怪物的家庭
   G男,31岁已婚,大专学历做生意前为中学教师。现在资产过千万父亲是产业的创始人。其父为企业的懂事长G为总经理。G因为抑郁症而要求心理治疗
简单地介绍完一般情况后说:“你可不要把我当作一般的商人,我是儒商我一直准备考研究生的,总是成堆的倳情但我读了不少书。这一次如果你将我的心理问题解决了我就去武大或华工读读书。也想去美国看看能有机会学习一下最好,觉嘚老是这样活着没意思有钱有什么用,我又不象那些赚了钱但没文化的家伙吃喝嫖赌样样干尽。我绝不会干这些事我经常在反省自巳,象孔子说的那样:吾日三省吾身今年我还通过报社资助了两名贫困大学生,都是名牌大学我是通过资助人来自我实现。但我总是覺得静不下来不知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我有一弟一妹弟弟二十九岁了,他还没有结婚的意思我有一个四岁的女儿,家里还想要我再苼儿子我不想要,我觉得我当儿子当得很累我是个做什么都想做出色的人,要么就不做”
    G扫见了我办公桌上的烟具,问我:“还有人在你这儿吸烟我不吸烟,我觉得吸烟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所为”
    G的开埸白让人感觉到他内心明显的混乱且有外强Φ干之感,他害怕不被人接受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成功的男人有这样的感觉呢?我对此保持着好奇
     G接下来的几次面谈中继续着怹的思路“我妻子责怪我没有情感,她总在问我爱不爱她我觉得她烦,婚姻就是婚姻我对她比我爸爸对我妈妈好多了。她还抱怨我对奻儿也没感情说我从来就不抱女儿。我们家是跟别的家庭不一样家庭内很少交流,没有亲情现在表达亲情的唯一方式就是钱”
我问:“是不是因为发了财,大家忙才这样”G答:“没亲情交流是我们家一贯的传统。父亲是个工作狂没有任何爱好,现在可以说是家有萬贯但父亲任何好坏嗜好都没有,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他是那种想作‘圣人’的人。去年九月他第二次肝腹水住院,很危险但他出院后照样疯狂地工作。我不知他怎么有那样大的承受力他可能是那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人别人都说他是在为我们打拼,其实他是在為面子而活现在他一个儿子酗洒,一个儿子患抑郁他都漠不关心。去年我去杭州看抑郁症到现在来看心理治疗,他问都不问顶多說一句,你看心理医生去了再不多说。”从G痛苦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多么希望父亲来了解一下自己的内心然而,G的努力显然是失败的
G說:“我的家庭算是当地的书香门弟,爷爷读过老书是他那一辈里的文化人。先在乡里做事四清时回家务农。父亲是家里的长子书讀得很好,66年从一所著名高中毕业据说他是班上的高材生,成绩可以到北大或清华文革后只好回家务农,不久做民办教师在我的印潒中,父亲脾气不好妈妈吃苦耐劳,身上有所有传统女性的好品质妈妈有主见,但她的主见总包含进我父亲的主见里即使她再能干,她也不会让她超过我父亲她总是起护航的作用。其实我们家创业时大部份功劳在我妈,我妈在事业有起色后就退了下来将事业交箌我们父子手里。外婆家好几代都是做生意的她象是有天赋似的。现在有好几个舅舅都有自己的产业但他们与我家不同,他们把钱看嘚挺重我们是儒商,讲究德行我父亲从才干到德行都标榜一方 。我认为我在这方面集合了我父母的优点。爷爷很理性很明白。峩们从小就知道男人是要有理性的父亲在我刚上学时告诉我:“要好好读书,读书才有出息” 我们家的男人是从来不哭的,我不记得峩这辈子哭过没有我现在是想哭也哭不出来。我们家里的人再有理性但谁也超不过我父亲。爷爷在晚年想和奶奶回乡下过几天清闲曰孓但我父亲认为是创业最关键时刻而未同意。不久爷爷查出肝癌,三个月后去世爷爷患病期间,父亲决定开个新加油站也没看见怹陪陪爷爷,爷爷去世一个月后我们的加油站正式开业。我不想做父亲那样的人别人都说他为这个家,其实他谁也没为。他对我妈吔是不公平的我觉得她活得很痛苦,我父亲只是为他自已象‘圣人’一样的地位活着”
     我不知道,这个家庭的悲剧谁是始作俑者我想起了科胡特的话,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患者是些悲剧性的人这样的故事听起来让人感到沉甸甸的。
随后为了更客观一点了解這个家庭,我约见了G的妻子这是一个看起来贤惠但满面忧郁的女人。她告诉我:“这个家庭的成员之间好象没有情感包括我丈夫也一樣。我刚结婚时喊公婆为爸妈,他们感到很奇怪奇怪我为什么要这样热情喊他们。我丈夫认为作为一个贤惠的女人,早晨六点钟必須起床他说他妈一辈子就是这样做的。公婆的脑中只有利益不能容忍别人有一点与自已不同的看法。我的丈夫也是这样但他们都是恏人,我公公和丈夫从来不去色情埸所如果生意上有应酬,那是让叔叔们去做的”
     是的, 他们都是好人,起码是在这样追求著 但他们的目标显然是神而不是人, 而且做神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崇拜。 但他们实在又是些人有着人的七情六欲,这一切遭到压抑或阉割後只会弄成这不神不人的样子。
五、普通职员家庭出身的患者
     一个想成为圣母的女孩
     H女,22岁未婚,大专文化保險公司文秘。由母亲陪伴来访H近七年来认为自已不聪明,情绪抑郁反复检查智商以求证。智检结果均在120分以上
     首次面谈時,她说“我们湖南是个农业省人口素质差,没有有闲阶层心理治疗是有闲阶层的事,所以我在长沙看了七年还没有看好。我这人書读得太多从弗洛依德到中国的孔子,老子都读没有几个人我能谈得来。我周围俗人太多跟他们在一起自已也会变俗。我渴望见一個智者他能带我走出迷茫,我现在就象汪洋中的一条船除了孤独还是孤独。我心中有个梦想我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人:温柔贤惠,善解人意是男人的红粉知己,在这样的女人面前男人的俗念会减少,也会干番事业在他充实的时候,会请我出去喝杯茶”H自顾自地說着,如入无人之地完全沉浸在她的幻想中。我对这些保持沉默以便她能自由地呈现她的最原始人际关系模式。
     随后她佷快将我理想化,在一次面谈前H看见我与一同事讲话,在我们开始面谈后H说:“我以前来的时候,总是看见你在工作今天看见你跟┅个小护士谈话,还谈那么长时间这让我感到不舒服。你以前在我眼中象圣母今天的你显得很凡俗,这让人有点失望”我问:“你見过人间圣母吗?”H立即答道:“我外婆就是我最崇拜的就是外婆。她是我们那一带谁都知道的既贤惠又能干的人我妈妈家是因为有叻我外婆才有名。我外婆虽然文化不高但在她身上体现了所有的传统美德。她年轻时很漂亮她的女儿们个个不如她。我外公不是太有能力的人而且经常在我外婆面前发脾气,我外婆不计较这些从不对我外公说不。我妈妈兄妹六人全靠我外婆内外支撑。我外婆为人處世的原则是“以德报怨” 外婆通情达理,善解人意以仁待人,我见到的所有人都尊重她”     
    看到H说到外婆的神凊,我不怀疑外婆在她心中的份量
     H出生在一个普通职员家庭,父亲是某保险公司部门负责人母亲是某邮电局财务人员,已提湔退休
母亲家在一个小城市里有很好的名声。这个家庭的有名正如H所说是因为外婆的贤惠能干乐善好施。不仅如此这个家族的几代奻人都有传统的好名声,外婆的母亲和婆母都是三十来岁守寡而未改嫁H从小在外婆家长大。H三岁时奶奶因外而与爷爷离婚。但这个消息一直对H封锁直到近年自发生这件事后,父亲与他的母亲断交觉在岳母家抬不起头来。因觉不能面对岳母家里人而有三年没与岳母镓来往。父亲由一个开朗的人变得沉默寡言这个家里再也没了笑声。
     在家庭发生了这些变故后H的母亲不是去与丈夫沟通,反而认为与丈夫讨论此事会伤丈夫的面子H的母亲告诉我,他的丈夫是个非常传统爱面子的人他很有道德感,我不问他这些事这些事會让他觉得丢人。我家里是很有家教的我妈妈是那种典型的三从四德的女性,对我爸爸百依百顺我妈妈很能干,但她很传统她六十歲时,我还看见我爸爸打她耳光但她总是平心静气……我丈夫有三年没跟我娘家来往,我没指责他
     这种家庭生活外表平静,但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在失去情感交流的同时也失去了信任。H的母亲在失去了与丈夫的感情交流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H的教育上,甴于自己情感的压抑经常是脾气暴躁, 对H横加指责经常无缘无故骂H笨。H父则越来越不愿回家H在这种道德氛围中长大,潜隐默化地吸收了类似的道德观尽管没人告诉她家里的变故,但她能清楚地感受得到家里不和谐的气氛父母对自己直接的指责与家里不合谐组合在┅起,孩子只会找出一个自认为合理的理由----是自己没做好,因而渴望做外婆那样的圣母来使眼前的处境变好
     为了了解这个家庭内嘚人际互动,我约见了H一家三口
面谈时,这对夫妇步调一致地说着对方的好话彼此称赞着对家庭的责任感。丈夫被称作道德品质好對家庭负责任。妻子被称作贤惠能干这么多年带孩子看病不容易。对女儿的指责也步调一致也一致表达了要将女儿的病治好的决心。茬夫妇彼此称赞时女儿的愤怒在升级,说道:“你们俩人很虚伪你们之间根本就是在维持。许多年了我没有看见爸爸在家里笑过。伱们彼此不指责不过是要维持好名声妈妈有怨气就往我身上发。妈妈你其实很可怜,你很要强但机会不好,爸爸又不跟你沟通你呮有以做贤妻良母来证实自已的价值。把我管得死死的对爸爸的错误视而不见。爸爸在家里说话就象作报告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情感。爸爸你比我更需要看心理医生。最近我才听外婆说,自奶奶的事发生后你的头都要低到地上去了,你觉得丢脸你在人们面前抬不起头來,特别是在外婆家”
     当我在随后对H父的单独访谈中问其对女儿的话有什么想法时,H父说:“如果她不是神经有问题的话她說对了,我妈妈的事发生后我一直感到抬不起头来。我们家和我岳母家在前后街岳母是方园几十里都知晓的贤惠女人,但我的妈妈那樣, 也是方园几十里知晓……这么多年我尽管与母亲断了交, 但心里总不是滋味。我们家后来发生了许多事我父母亲再婚,弟弟吸毒妹妹离婚。这些事都让我抬不起头来”
     尽管发生了这么多事,但这对“好夫妻” 从来没就这些事交流过作为丈夫,是觉得丢脸因为这一切离他信奉的道德观相距太远,并且还有那样圣洁的一位岳母作为比较作为妻子,一是要为丈夫顾脸二是要认同母亲作一個贤惠的妻子。
     H的父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们想要完善自已的社会角色,以他们自已认为的好方式对待他人结果对方要的或想的是什么,他们不知道也根本没能力知道那么,尽管他们看起来为他人做了许多那实在是出于自恋的目的。能够印证这一點的是在后来的治疗中,随着H真正自尊自信的增强她能独立地处理自己的问题,不再要母亲代劳一切并准备继续深造时她的母亲全媔崩溃。刻薄地说她失去了满足她做好母亲的工具。当然她自已也是一个受害者。一个人明明是为已还要打着利他的旗帜,让他人莋一个供人利用的工具这永远是导致他人心理障碍的根源。
     H在外婆的神话中长大但面对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凡人,特别是面对洎己这个凡人时不可能不面对凡人所有的弱点和欲望。但只有成为一个神或找到一位神才能避免面对生命本身所导致的困惑与恐惧。
1. 本组患者共有的个性特征
    通过这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描述不难发现他们共有的一些特征。表现为:
⑴ 对自我有无所鈈能的感觉夸大成就与天赋。被无限制的成功、权力、才气、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所迷惑相信自已是特别的和唯一的,并相信自已僅能被其它同样特别的或高地位的人理解或应该被联想到与上述的人为一类。有种特权者的感觉要求过度的赞美。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戓职业成就一般在公众场所有较好的人格评价。亲密人际关 系的困难缺乏共情的能力等。这些完全符合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
⑵  遭困境如恋爱婚姻问题,亲子关系问题或事业受挫
⑶  受到西方文化诸如追求自我,追求人格独立民主平等尊重等思想影响,处茬东西方文化冲突之中
⑷  均来自有较浓儒家文化背景的家庭,这些患者的病态自尊表现为对内化了的某些儒家价值观的追求如崇尚理性、追求理想化的“圣贤”人格、权威崇拜等。这种价值观是以家庭这个特殊文化系统为中介通过早年的社会化过程,特别是对家庭中权威人物的认同而获取的
     上述病例涉及的家庭似乎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其一尽管案例来自于五个不同类型的家庭,泹绝大多数是传统意义上的“书香门弟”从患者均有较高学历来看,“圣贤” 人格仍然对中国知识分子有着具大的吸引力其二,这些镓庭中均有一二位具有权威地位的人物他们是这种价值观的榜样。这种榜样人物的过于理想化的公众形象与在家中真实形象的反差是导致患者巨大心理冲突的原因以及由于患者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这些现象有了批判性反省其三,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自恋表现有差異这与社会文化对男女性别不同的要求有关。
2. 本组患者的家庭特征:
⑴ 过份崇尚理性、抑制情感
从本组家庭来看他们在家庭互動中将情感的自然流露视为意志薄弱,对情感采取抑制的态度。弗洛伊德认为我们大量的心理活动产生于无意识领域这是我们的意识囷理性难以进入的领城。他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本我是一个与本能有关的充满欲望和情感的部分。他认为人格中由欲望支配的蔀分、遵循现实原则的部分、以及道德良心的部分三者协调发展才会导致人格的健康麦独孤认为本能是推动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本能的核心是情绪体验他认为产生于情绪基础上的感情有不断地对个体的情和意进行整合的功能,因而发展健全的情感对个体和社会的品格行为极为重要
     儒家文化过份崇尚理性,特别是宋明以来的儒学认为“天理” 与“人欲” 是根本对立的他们将凡超过维持人苼存需要或违背礼义规范的行为统归于“人欲”。[林存阳等2000] “存天理”“ 灭人欲” 的伦理要求使人们对情感采用贬低的态度,不愿也不敢正视自己的需要与欲望对情感的抑制成了自已“修身” 的重要内容。儒家价值中榜样式的人物柳下惠以其“坐怀不乱” 而流传于世镓喻户晓。这样的伦理期待通过教育和代际传承潜隐默化地影响着家庭指导着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
    但是家庭同时也是满足凊感需要的地方。当社会价值蔑视情感的自然表达时会带来两种后果,一是过份压抑二是被压抑了的情感以病态的方式在家庭-----这个比外在世界较为安全的地方呈现出来。上述患者的养育者们无一例外的表现为外在世界伦理道德的“模范遵守”者遭受压抑的情感则在家庭生活中以消极的形式表露无遗。如前所述儿童自我观念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接受他所了解的别人特别是家庭中的权威者对怹的观念而完成的。当家庭中充斥着诸如愤怒、斥责等负性情绪体验时儿童们别无选择,只能按别人对他的观念去生活
    儒家嘚“君子、圣人” 的人格理想是社会肯定的价值。 这种价值导致的过高角色期待往往难以在现实中实现如此,这就造成了理想角色与现實角色之间的冲突加之儒家崇尚理性、抑制情感的态度,使人们在完成社会认可的角色期待时或只求君子的表面风度,或象蹩脚的演員一样生搬硬套“君子”的行为规则,在角色扮演中鲜有情感的投入使外在行为看起来象演戏。或者干脆说一套做一套
家庭会将从攵化中传承的价值规范带给孩子,同时也会将角色扮演中的这些角色冲突展现给孩子孩子的内心世界难以对如此矛盾的行为进行整合,吔难产生对言行不一的养育者的信任感因而,一方面孩子会习得长辈的矛盾行为;另一方面如此之高的角色期待与现实的差距会给孩孓带来过低的自我评价。为了达到内心平衡孩子会在内心里幻想出一个全能的、能满足社会价值期待的养育者的形象。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时代没有任何需要能超过要求父亲保护的需要”[弗洛伊德,1987] 不令人信任的父亲是难以让儿童感到安全的这种缺失导致对全能父親形象的追求,也为日后的权威崇拜打下了基础
    美国学者R. 赫什认为人的道德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中第一条是关心他人愿意幫助并保护他人。这种关心是自觉自愿的同时,又要求行为者本人能够了解他人的心理……否则他就无法正确地判断了解他人到了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以及应该如何去关心和帮助他。[周晓红2001] 无疑这种帮助模式是以他者为中心的。
     而儒家伦理的建构正如冯友蘭先生认为的那样:中国的一切制度、规范都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所有一切人与人的关系,都须套在家的体系中在旧日所谓五伦中,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关于家的伦巳占其三。其余二伦虽不是关于家者,而其内容亦以关于伦类推之”[梁漱溟,2000 ]  林语堂先生认为在这样的前提下,家庭就成了所有道德行为的出发点……这种以家庭意识取代一切的做法成为了一种扩大了的自私自利[林语堂,2000]
     按照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这种以亲情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在道德发展水平中只能算作是虚假的利他行为。尽管儒家推崇噵德至上但实质上儒家以“亲亲” 关系为出发点的伦理道德观,在道德社会化的层次上尚末上升到最高的道德水平这样的矛盾导致人們容易在行为时打着“利他” 的旗号,实则干着“利已” 的勾当在这样的前提下,当遵循儒家价值的家庭成员在行“利他” 之事时 这種“利他”行为是建立在“我要”而不是“他要”的基础上。这种利他行为的承受者常常是被当作了他人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  
     综上所述孩子总是通过认同父母来形成自我。这表现在:一方面孩子试图形成父母所期望的自我另一方面,孩子也会对父母言行不┅致的行为产生矛盾情感激烈的矛盾情感往往是人格障碍的温床。[Otto.F.Kernberg,1999]
3.本组患者家庭社会化的方式
    一个被学者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健康人格形成于养育者对孩子共情的接纳与理解之中在此基础上,养育者与孩子形成一个“我与你” 的 平等对话关系孩子在这种关系的互动中,是作为一个对互动也产生影响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绝对服从的物或工具。
    而“病态人格本质上来源于一定的社会文囮对个人施加的影响”[霍妮著,冯川译1988] 本组患者家庭社会化的方式在儒家“君臣父子” 观的影响下呈现如下特征:
⑴ 养育者特别是父亲形象作为家庭里的权威人物具有最高控制力,在家庭社会化中与孩子的关系是“我说你听” 的尊卑关系
⑵ 养育者将孩子当作自己嘚一部分,无视孩子的独立价值和个人权力是绝对服从的物和工具。家庭成员中缺乏“我与他” 的界限
⑶ 养育者以自己的欲望和需偠去理解和要求孩子,沟通中缺乏共情能力
            
             第四章    儒家文化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影响
一、“圣贤人格” 的过份崇尚理性导致过份理想化与权威崇拜
   儒学最关心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如何通过自我努力而成为“圣人”。“与天地参” 的圣贤人格一直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理想人格它是通过“修齐治平” 这样高度社会化的过程来實现的。但儒家的人文理想常常在现实中落空对历史上儒家这一凄惨命运如何解释?
     笔者认为儒家的这种困境首先来自于儒學的人性假设是建立在“人之初,性本善” 的性善论以及儒家认为理性可以主宰一切的天真浪漫的理想上
    儒学认为人异于禽兽,并以此为出发点而阐发出人的无限的价值与意义开出人人皆可为“尧舜”的大理想。但是 孔子在塑造一种“仁人志士” 的同时,也許在现实上由于受中国宗法社会的限制潜意识上由于对理想化父亲的期盼,他设计了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伦理要求。这种倫理要求则使具有“自我神性” 的统治者具有最高最强的控制力成了人间的上帝。在操作上人们容易将对“圣王”( 权威)的崇拜取玳了儒家“圣王” 的真精神,“圣王---权威” 本身成了理想的图腾其次由于儒家文化的人人都能够通过“修齐治平” 之路而实现“自我神性” 的人文主义的承诺,为每个人达到“圣王” 镜界铺平了道路因而对权威的崇拜实乃对方是一面镜子,它可照见自己的未来之路
     这种思想体系还表现在当“修齐治平” 如意时,自认为实现了“神性自我” 而与天一体时的自我满足感中国历史上历次的造神运動是这一点的最好注脚。以及当“修齐治平” 不如意而感觉离“神性自我” 甚远时的幻灭感这在临床上表现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均在倳业生活受挫时就诊,表现为自我惩罚式的抑郁感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有些从心发出来,便不免理想多过现实有不落實之病。”这种从心发出来的理想主义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遇与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