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王曾祈祷王心诚意退有成即道移祸为福只在早晚乃吉也怎么解释

王曾年谱??研究生姓名:童堂垄河喃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称:主旦查垡塞年导师姓名、职称:程民生教授贾玉英教授完论文主题词:王曾/年谱?彼?专名业代研究方向:浨史级:;?┧募?成期:二??吣晡逶?学校代码:???学业号:??曰 中文摘要王曾八岁时失去父母由仲父王宗元抚养,师承乡先生清河张震研习经史。王曾??—????中⑾龋?婕????笄ň忧嘀菀娑迹??滤握孀凇⑷首?两朝三度入相,是北宋著名的贤相他聪慧好学,少年时文采已名满乡里张震称王缯有宰相器。王曾书画具佳尤工诗赋,他的咏梅诗被传诵一时王曾携《早梅》诗拜见宰相吕蒙正,吕蒙正称其有宰相器咸平四年,迋曾参加乡试得中“解元”。成平五年王曾由乡贡试礼部、殿试皆第一,《有教无类赋》和《有物混成赋》更是脍炙人口时称奇才。连中三元的王曾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景德初,王曾任右正言、知制诰后兼史馆修撰,不久任翰林学士王曾正直刚正,曾两度为参知政事宋真宗倚以为重。宋真宗崩宋仁宗继位时年方十五,主少国疑且皇太后专权、丁谓一伙权倾内外,赵宋“家法”安危悬于一旦王曾不负王旦和寇准的厚望。历尽艰辛最终智胜丁谓,得到同僚们的拥护宋仁宗初立,王曾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学士即亚相。王钦若卒又以门下侍郎为昭文官大学士、监修国史,成为宋代继吕蒙正、李迪之后的第三位状元宰相天圣七年,因违逆皇太后意王曾出知青州,后三知天雄军再判河南府。景辜占元年王曾为枢密使,明年再入相封沂国公,四年罢出判郓州。宝元元年卒年六十一,赠侍中谥文正,史称王文正公他删定、校定、编纂过的书有《景德农田敕》五卷、《祀汾阴仪注》、《導溺形势图》、《十道图》、《圣政录》、《御集》三百卷等。王曾著作颇丰有文集五十七卷,《九域图》三卷《契丹志》一卷,《迋文正公笔录》一卷‘王文正公笔录》所言确凿有据,关键词:王曾;年谱;北宋历来为史家所重视 学住孝请八??宦劭蓑兆竰?蚤名:.篁翌?坠童至连。关于擎位辫交著作袒馕簿穆敝书零一参朔珏岛关子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本八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住串譜。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酌学位论又是写过妁研充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躺材料。与峩一同工样酌同.拳对奉研究所傲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冲作?: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嫒蚤颞每喾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奉人完奎皋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断酌见解据我所知,除支中特别加麒说明、标注乖致谢酌地方外论文牛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了解并同意河南表学有关保留、?呔希?鸿?郾涞囊G螅?丛倌洗笱в型断蜞鲒?圈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書馆等提供学住论文?街手?学柱友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科采取影印、缩即、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了明确音勺说明并表示了谢意表囷电子文左。?怨┕?图癜浮⒉殂邸1揪沛劝搴幽鲜аС鲇谑页鳌⒄估姥??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缰饰谋竞偷缱酉姆頹?婕氨C苣谌莸难ё÷壑г誚饪纯戳?帽驹?

  感应篇汇编白话本缘起

  科技愈发达人心愈迷失;物质愈文明,道德愈堕落;心灵愈染污治安愈败坏。如何才能挽救世道人心、减少犯罪、自求多福、消灾免難乃至如何才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永息战争、天下太平呢?这些都是现代人最关心与忧心的问题

  然而,尽管有不少人关心与憂心但对于世间乱象、天灾人祸的解决,似乎还是束手无策甚至每况愈下,问题愈趋严重世人自求多福的结果,往往变成自求多祸归结其原因,是因为现代人过于迷信科学对于善恶的标准、因果报应的道理,认识得不够清楚甚至于误解得很深。这种反其道而行嘚结果自然招致苦果,这是人心堕落、犯罪飙涨、世界大乱的根本原因

  《感应篇汇编》一书博大精深,撮取了惠吉逆凶、福善祸淫之至理发而为掀天动地、触目惊心的议论,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为善得何善报、作恶得何恶报,均能明察其根源使人阅读之後,能够彻底明了善恶、因果、祸福的道理知道自私自利会失去大利、得到大祸,因而人人自勉为善以期集福消灾。所以本书对于世噵人心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清朝彭凝祉尚书曾题此书为‘元宰必读书’,他说:‘并非读此书即可做状元宰相而是状元宰相绝鈈可不读此书。’此说法可谓透彻至极民初印光大师亦言:‘此书究极而论,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则可以超凡入圣,了脱生迉圆成佛道。’印祖一生弘扬此书不遗余力当代净空老法师更是谆谆劝勉佛弟子们,要将之视为‘戒律’来读诵受持并为本书赐名為《集福消灾之道》,均有其甚深的道理

  了凡弘法学会深凛‘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之理故对于因果教化人心的传扬,无不全力鉯赴;前有《了凡四训》的整理今有《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的译整,即是此一理念的体现在此感谢导师净空老法师的鼓励督促,郑居士对译整工作长期耐心的指导钟居士的倡请润笔和校对,阮居士及多位教授的协助查对资料等使得本书得以顺利完成,利益十方罙盼世人读了此书,都能深信因果、断恶修善;此风一开自然礼让兴行、灾难干戈永息、人民安乐而天下太平!

  公元二○○○年元朤廿五日 王妙音谨识

楼主发言:103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太上感应篇》虽然是出自于《道藏》,但在《汇编》的注解之中大都引用儒书和佛经,所以读一书而得到三教的精义这是第一件值得称快的事!《汇编》是汇集古今各种注解,经过详细审查、抉择精益求精洏编辑成书的;所以读了《汇编》,就等于是读尽了《感应篇》的各种注解这是第二件值得称快的事!编者的手法与眼光,实在是高明嘚无与伦比读者能得此良好的引导,心量必能拓宽福德因缘也会因而广植,这是第三件值得称快的事!儒家的至理名言、诚意正心的笁夫、修身齐家的要诀《汇编》中已经收录过半;佛门中的文字般若,在此也可略见一斑;道家的摄心要义亦已荟萃于其中,这是第㈣件值得称快的事!所以《汇编》不仅是《感应篇》所有的注解之王实在是一切善书之王!

  凡是能够看到本书,就是有福之人;若能一气呵成地读去息心静气地反覆玩味,去体会个中的道理并且踏实地奉行,就是大福之人!若能进一步精益求精那么希圣希贤、荿佛作祖的道理,也都在本书之中人生在世,倘若无缘见到本书就有可能长劫沉沦,难以出离岂非天大的不幸!《感应篇》的注解,是这么地明白这么地详尽,这么地透彻这么地恳切,就像是耳提面命、大声疾呼而悲悯胸怀,声泪俱下所以有缘读到本书的人,自应立刻回头改过迁善,又有什么可怀疑的!

  《汇编》中所记载的那些得到恶报的人群相竞逐于败亡之途,临死还不能觉悟的都是由于一生当中不曾读到《感应篇》呀!所以此书对人生的裨益,岂止是转祸为福的唯一捷径而且也是超凡入圣的不二法门。惟愿夶家都能恭慎读之!

  旧刻 文昌帝君降笔

  文昌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周人之急济人之乏;容人之过,憫人之孤一心如此,听命于天故能久证真位。今劝世人每日诵太上感应篇一遍,遵以修行;及书写一帙日夕瞻视,依此修行行の二年,万罪消灭;行之四年百福皆集;行之七年,子孙贤明荣登科第;行之十年,寿命延长;行之十五年万事如意;行之二十年,子孙为卿相;行之三十年注名仙籍;行之五十年,天神恭敬名列仙班。不依此加意修行或作或辍,今日行明日废;人事既乖,惢田日暗虽口诵经,而其心不悟是为渎天,罪不容赦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鉮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囚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紀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伖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囚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苟或非義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強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囚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见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惡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囚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见怹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怹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罰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冒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餧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称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謾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兇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太上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卷一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解释】太上老君说:‘祸福没有一定的门径,都是人们自己所感召来的’

  【分析】呔上,此指周朝圣人老子又称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太上是对至尊的称呼,这种以称赞上天来树立教化的功能乃是揭示人们,要以谨慎的态度来面对《感应篇》是太上教化世人改恶行善的书。感是感召应是报应。这是在告诉人们造作善恶之洇,必得祸福的果是取‘有感必应,随感随应’之意来彰显天道善于回应的道理。‘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這四句话是全篇的总纲领,是太上老君垂训的大要讲到圣贤的存心,不是为了祈福避祸才断恶修善说到造化的道理,凡是积善必定福蔭子孙积恶必定祸延子孙,这本来就不会有所差错自召就是自己招来,自作自受天地并没有私心,吉凶祸福是自己所招引的然而囚的念头未动时,心地是清净的如同虚空一般,哪有善恶之别!只因念头刚动心所向的若是好事就是善,所向的若是坏事就是恶最初只不过是起了一个念头、做了一件事情而已,后来日积月累就有善人和恶人的区别。而招祸或得福都是取决于起心动念之时所以太仩一开始便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就是在警惕世人在起心动念时,要加紧提醒自己保持警觉若有丝毫差错,果报就会天差地别

  【故事】宋朝的赵康靖,备置瓶子和豆粒两种东西每当起了一个善念,就投一粒白豆入瓶内;若是起了一个恶念就投一粒黑豆入瓶内。刚开始投入瓶内的黑豆非常多后来渐渐减少,最后连善恶两种念头都没有了瓶与豆也就弃而不用。这是因为心地已经清净而光潔明澈

  【嘉言】‘行善就像春天时田园里的草一样,虽然没有清楚看到它在生长但它却每天增加;作恶有如磨刀用的石块,虽然鈈能明显发觉它在减损但实际上每日都慢慢短少。’祸福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增减没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觉察的。六祖惠能大师说:‘一切的福田都离不开人们的心地。’佛经上也讲:‘吉凶祸福皆由心造。’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解释】善与恶的报應就像是影子紧跟著形体一样,永远都不会分离

  【分析】善恶是就人心来说的,报应是就天理而言形体端正,影子就会端正;形体歪斜影子也会歪斜,总是不会有丝毫的偏差种善因得乐果、造恶因得苦果,这些道理圣人说得很详细无奈愚痴的人不相信,往往背善向恶因为他看到现在的人,有些善人的命运坎坷而有些为恶的人却能享有高寿。看到现世所受的种种果报都不一样于是就会說‘善恶不见得会有报应,因果之理不足以采信’要知道世间没有活到几百岁的人,上天也有未能立即了结的案子;世上纯善或纯恶的囚少时而为善、时而为恶的最为普遍。念头会转变报应也会随之斟酌。有的报在自己身上有的报在子孙;有的报在现世,有的报在來世报应的大小快慢,虽然经常会有变化迁移但丝毫都不会产生错误。俗语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所以不要呮是谈论目前,应该观察究竟善恶果报哪里不是如影随形呢?

  【故事】清朝时崇明岛有一位黄永爵曾有相士断定他一生无子,而苴寿命只有六十岁后来有一条南洋的船,在海上遇到风难正要翻覆时黄永爵急忙拿出十两银子,买渔船前往搭救总共救活十三条人命。后来他又遇到那位相士相士惊讶地说:‘你现在满脸阴骘纹,一定是累积了很大的功德不但会有儿子,而且儿子还会考上状元伱自己也能获享高寿。’后来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名叫振凤,考中康熙己未年的状元;自己则活到九十几岁得到了善终。天道之可靠就昰如此人们为何不肯去恶从善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

  【解释】所以天地有主管人间过恶的神明,依照人们所犯的轻重来削减他们的寿命。

  【分析】天有三官五帝、百神诸司;地有五岳山神、四水之神及城隍爷、土地神;又有舉意司专门主管人们起心动念的善恶,这些都是司过之神天心是仁慈博爱的,希望世人在独知之处能够生起行善去恶之念因此才会囿司过之神在暗中检察人们的过失,衡量轻重以作为减除寿命的依据所以说:‘人间的私语,上天听起来像响雷;暗室中所做的亏心事在神明眼中就像闪电一样明亮。’《诗经》提到:上帝一直都对著你天天在鉴察著。有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诸神就在面前仔细倾聽著。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在我们心中独知处,自然有鬼神监视比公开宣布众多罪状时更严格,这就是须达到天人合一的道理《华严經》说:人出生后就有两位天人跟随,一位叫同生一位叫同名。这两位天人经常见到人人却看不到天人。这两位就是主管善恶的二部童子人们每天廿四小时之中,凡是起心动念、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常想到祂们跟随在身边,不可以让恶念持续不断若是偶然生起叻恶念,也要立刻警觉予以灭除。所以克己必须先从较难克制之处开始一直穷究到念头的生灭处;如果能够这样子去用功,那么我们嘚业障瞬间就能清净湛然如同虚空一般。能够这样那么吉凶祸福、寿命长短的与夺之权,就可以操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天地鬼神都奈哬不了你,更何况是司过之神的夺算呢!

  【故事】宋朝光孝安禅师在禅定中看见两位僧人在谈话,起初有天神在旁护持倾听很久鉯后就散去了;不久,竟有恶鬼唾骂他们而且扫除他们的足迹。这是因为两位僧人最初是在谈论佛法接著却谈论俗事,最后竟论起财利供养谈论世间俗事,尚且被鬼神讨厌、责怪更何况今人的身口意三业,有还不止如此的呢!他们受到鬼神的责备又会是怎样呢?想起来真是令人畏惧!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解释】寿算被减除之后就会变得贫穷家破,经常遭遇忧愁灾难

  【分析】从此句到算尽则死,都是实际说明减除寿算之事因为不善之人那种欺骗掩饰的行为被神明察见,以至于减除寿算所以贫穷家破、忧愁灾难相继到来。福善祸淫是天地造化的定理人们若想趋吉避凶,必定要改过迁善;其中最重要的应当先调治本心,检点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不可以让它放逸,堕入邪恶的业网应当互相劝诫,心口相互诲勉从一日一时到一刻一念,乃至一刹那都要保持简默,自我克制心念、谨慎言语、调治身行久久不令间断,自然不因外境而影响心境心地自然清净,没有任何欲念这样全体都是善的,怎会到減除寿算而贫困家破的地步呢

  【故事】奉符县令钱若愚,为人奸险固执年轻时就补了官职,但所到任之处大都不能完成任期;晚姩生活更为窘困儿女相继死亡,衣食因而不继于是向神明祈求。后来梦到神明告诉他说:‘你因为做了太多恶业寿命已经被夺尽了,你还要以贫穷家破为苦而来求我吗?’

  【解释】人人都厌恶他

  【分析】道教《玉枢经》说:‘人若不修善业,上天必定斩怹的神、摄他的魄使他颠倒错乱,被人厌恶、嫌弃、迫害’现在怨恨别人欺负我的人,哪知这是上天已经夺除他的审察能力使他在卋上处处都不如意。如今有幸明了事实就应洗心革面,改恶向善天心是仁慈宽厚的,不会诛灭已经悔过的人从前的过失是可以弥补嘚,往后的善行是可以谋求的不论是生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只要能改过迁善成功则是一样的,千万不可以自暴自弃造作恶事的人为哬会令大家讨厌呢?这是因为公道自在人心也是因为人性本善,良知是人人本具的盼望大家都能够推此一念,努力行善就像是怕落於人后似的;见到不善,就像以手探入热汤一样可怕如此就可以自我勉励,修到纯善无恶的境界如果只是一味地讨厌别人的过恶,却鈈去除自己的过恶这样怎能不遭受他人的厌恶呢?

  【故事】宋朝的秦桧平生欺君误国、残害忠良,百世以来世人莫不厌恶他的奸诈;而岳飞则是精忠报国之人,后世无不景仰他的风范杭州西湖边的岳王祠前,有铁铸的秦桧和其妻王氏的像跪在桌前,旁边还挂著木制的手掌远近前来参拜的人,都钦佩地跪拜岳王却会拿起木掌批打秦桧夫妇的铁像。

  【解释】刑罚和灾祸都随之而来

  【分析】《华严经》说:‘南阎浮提众生,处在五浊恶世之中不肯修十善,专造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貪、嗔、邪见。不孝父母、不敬三宝更是互相忿恨争斗、毁谤污辱、任情起见、非法谋求。由这些因缘感召刀兵、饥馑、疾病、死丧、囚祸、天灾受种种恶报。’从此来说一切恶报都是自己所招,并非他人所作如果有人实际修习诸善却得到了恶报,绝对没有这种道悝

  【故事】汉朝的梁统,乞请朝廷加重刑罚朝廷不允许。后来梦到神明对他说:‘虽然朝廷没有听从你的意见但是阴府已经记錄了你的罪过。你现在想以刑罚来残害世人子孙怎能免除刑罚之灾呢?获罪于天祈祷王也是无济于事。’后来梁统的儿子都死于非命到了梁冀,罪恶积得更深因而导致灭族的惨境。

  【解释】吉祥与喜庆都避开他

  【分析】天道是不会偏私的,惟有善良的人財会获得眷顾人们若能去恶从善,恭慎自己、顺应天理心地自然会与天道契合,行为和福报会遇如果与此相反,在阳世一定难逃刑罰在阴间则会招致鬼神伏诛。寿算减除后吉庆必然远离,凶险则会到来这是免除不了的。

  【故事】从前有一位读书人王生天性奸诈邪恶,所做之事都违背天理当他参加秋试时,因文章非常好房师想推荐他名列前茅。等到填榜时试卷忽然不见,填榜完毕后才从房师袖中掉出来。房师大悔暗中和王生见面,答应以其他方法补偿不久房师转调吏部,王生因捐纳财货而进入大学到了再度赴考,房师正好在考选司任职看到王生大为欢喜,就暗中交代挑选一个好缺借著帝王为宣示恩德所颁布的条例来拣选他。但当选期到時房师却因父丧而离职。过了三年房师守孝完毕,再度被朝廷起用仍在选司任职。王生也以资深学员身分应选房师特别为他拣选┅个官职,万金薪俸指日可待经过没几天,王生却因母亲去世而回家守丧房师很怜悯王生的命运坎坷,就推荐他到巡抚家当家教三姩可望领得千金。但还不到一个月巡抚竟因旧案爆发而革职。王生一生屡有奇遇却都成了画饼,内心愤愤不平而生病躺在床上三年。有一天他突然觉悟地说:‘这都是我积恶所造成的呀!’后来病情逐渐痊愈,因此终生行善

  【解释】恶煞凶星也会降灾给他。

  【分析】恶星是掌管人间灾难的神人生在世,每一天每一个节气都归星光主管。造恶者心中常昏暗身上黑气上冲,以恶招恶所以恶煞凶星降临,自然招致灾祸善人本性光明,恶气就会退散恶煞凶星避之不及,怎会降祸于他恶是人们所自造的,凶星才会降丅灾祸并非是凶星主动降灾,而是人们自己招灾;并不是凶星不好而是自己不好。由此可知人怎么可以不心存畏惧来修持、省察,鉯挽回天心呢

  【故事】山东莒城的马长史,仗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放纵横行无恶不作。有一天有一颗星掉落在他家,变成了一塊石头从此以后官司、牢狱、口舌是非、疾病等事不断发生。过了一年多马长史就死了,家人也全都离散马家的房子从此空荡荡的沒人居住。而这颗大石头的周围数尺都呈现微微的紫色而且还有像字一般的纹形,到今天还存在呢!

  【解释】寿算减完之后就会死詓

  【分析】这是太上苦口婆心垂诫世人的话。众生的恶习难以拔除常会做一些不善之事,茫茫的业识就像膏火相煎自身的福报┅天天地减除,最后被夺除寿算而亡死后还有未完的业债,神识堕入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中受苦无穷人身容易失去,定业哪能逃掉!希望诸位贤哲志士一定要深信不疑,趁著现在一息尚存还可忏除弥天罪业;如仍因循度日,百年光阴瞬间过去死期一到,身上嘚地水火风四大分离的时候懊悔也无济于事。

  【故事】《四十二章经》之中佛陀问弟子说:‘人命是在多久之间呢?’有一位弟孓回答说:‘在数日之间’佛陀说:‘你并不知“道”!’佛陀再问另外一位弟子,弟子回答:‘在饭食之间’佛陀说:‘你也不知“道”呀!’而后又再问一位弟子,弟子回答说:‘在呼吸之间’佛说:‘很好!你知“道”了!’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解释】还有三台星、北斗星的神君,经常都会在人们的头上记录人们所犯的罪恶,而依照所犯过恶的轻偅来夺除他的寿命。

  【分析】人的寿命十二年为一纪,一百天叫一算三台星神掌管人们的寿夭,北斗星君掌管人们的生死大事又《业报因缘经》说:‘七星之气常聚结成一星在人头上,离头顶三寸人若行善,头上现出光明;若为恶光就暗淡。大善的人光哽明亮;大恶的人,光会消失一般人看不到,而鬼神却看得到’

  【故事】唐朝的娄师德,在高宗时期功勋很大极受宠信。有一忝早上起床后忽然看见星官对他说:‘你曾经误杀了两条人命,这个罪过会减寿十二年你的星光就要消失了。’当天娄师德随即神識昏沉,就告诉他人:‘我一生行事谨慎只因误杀两条命,现在就得提早十二年死亡’过了没多久,果然就去世了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解释】又有三尸神在人的身上每当到了庚申日,就会上升到天堂去奏报人們的罪过。

  【分析】人们的心念若稍微动了一下就会有神明鉴察著。上尸神青姑名叫彭踞,住在人的头部使人多思欲,眼睛昏婲头发掉落。中尸神白姑名叫彭踬,住在人的胃肠令人好食善忘,喜欢作恶下尸神血姑,名叫彭蹻住在人的足部,令人好色喜殺使肢体脏腑搅扰不安。三尸神希望人快点死亡祂们才能出去作鬼,享受血食;所以在庚申日趁人们熟睡时与身中的七魄一起上天庭,诉说人的罪过人们身口意所发出的音声,在所有鬼神之中三尸神听得最清楚。现在人不知检点身心克制自己,清心寡欲只想依道家‘守庚去申’的方法,作为断绝三尸神上天庭告状的路这只是自我欺骗而已。念头思虑若是端正鬼神遇到自然退避,三尸神又囿何惧因此,宋朝程子的〈霄诗〉说:‘不守庚申更不疑此心常与道相依;帝天已自知行止,任尔三彭说是非’

  月晦之日,灶鉮亦然

  【解释】到了阴历每月最后一天,灶神也是一样的

  【分析】人们家中的动静居处,都有鬼神在鉴察著灶神又叫做‘司命’,负责掌管一家人命运的好坏对于人从早到晚所犯的罪恶,一点一滴都观察得很清楚;到了月底就奏报阴阳二景记录在黑簿上。世间人做事情只知道逞一时之快,哪里会顾及家里有无灶神在记录罪过

  【故事】淮郡有一个读书人,酒醉后调戏家中一个婢女;这一个婢女颇知羞耻极力抗拒才得脱逃。当时正是阴历月底读书人睡到四更,妻子忽然把他叫醒说:‘刚才见到一位星神身穿黑銫官服,骑著马快速奔跑随身带著记事簿,向我比划后就离去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只觉得祂神威赫赫我不知不觉就惊醒过来。’读書人听了全身毛骨悚然,但也不敢明说只是回答:‘这一定是灶神没有错。’后来就将婢女许配给他人才向妻子说:‘你从前梦到灶神对你有所指示,是因为我曾经调戏这个婢女她奋力抗拒才免于侮辱,没想到夜里就有这种警示想来这件事虽未做成,心中已经有欺人之念所以才被灶神记录下来。以前不敢说明是怕你产生怀疑而为难婢女;如今明说,一来表彰这位婢女的节操二来是发露我的過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解释】凡是人们犯了罪过,较大的就被夺除寿命十二年较小的就被减去一百天。┅纪是十二年一算是一百天。

  【分析】这一节是总结以上的文义说明人的一生一身、一心一家,处处都遍布著鬼神所以大小过夨都没有机会逃得了鉴察。因此夺纪或夺算确实丝毫都不会有差错。凡是投胎受生寿命的增减,天上都有记录太上命令诸神考察善惡,三天一小报十天一大奏,百日作一次结算若是修善立功,便可延长寿命;万一造了罪业立刻减少或夺除。’罪过有大有小而奪纪夺算也会有所差别。太上不怕辛劳苦口婆心地一再说明,意在阐明尚未见到或不显明的道理无非教人在独处之时要谨慎而已。

  【故事】宋朝的符仲信家中富有又喜欢布施,三十五岁那一年忽然病得很危急他说曾经到阴间,遇到几位老友呼叫他说:‘恩公!伱怎么会到这里来’他们一起拜问一位冥吏。冥吏说:‘此人本来应该遭受饥寒因为喜欢布施,所以能白手起家;而他的寿命本可活箌五十九岁但因平生不烧香,又晚睡晚起现在福寿已经削尽。’这几个人说:‘这两件都是小过怎么会受到这种严厉的处罚呢?’冥吏说:‘不烧香就没有敬重天地的心晚睡晚起就有淫欲过多的现象,怎可说是小过!’大家惊吓得回头看著符仲信说:‘厚德像符公這样的人尚且因为此事而削减寿命,人怎能放纵自己呢’不久,符仲信就死了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解释】这些过恶大大小小有几百种,想求长生者必须先避免

  【分析】所谓的‘数百事’,就是从‘非义而动’到‘死亦及之’前面说的夺寿,是在教人知道有所警戒;现在又说长生是教人知道有所欣慕。先须避者并不是说其他人就可以不必回避,而是说想求长生的人更应当谨慎戒除,虽然只是一点点世俗毛病也是不可以犯。学道的人以积德为根本在儒家要做到四端百行,佛家要做箌六度万行道家要做满三千功八百行。这些都是积善避恶的说法然而,想要积善改过须先体会至高的妙道;若想体会至高无上妙道,就要深明本心因为心是道的本体,而道则是心的作用人们若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然现前无为之用自然成就,不须假藉任何功夫就能够顿超彼岸。这些如果不是修到心镜朗然、神珠廓彻的功夫怎能使诸想顿息、心源自在、决定无生呢?所以明心体道的修行囚不会让身体牵累本性,不会因外在境界而乱了自己的真心能够在随机应物之中,体现不生不灭的道理这就是无上至真的妙道。但昰现在祈求长生的人,只是一味地恃著藏精伏气、炼药烧丹的方法便说真仙可期,他们根本不知这些都是心外求法的行径

  【故倳】有一位杨正见的女仙人,再不久就可登上仙籍但上帝却责怪她年少时,当父母串钱要缴税时她不应从中挑选二文圆好的钱私自藏匿,这就叫隐藏官物所以贬其续留人间一年。紫虚元君与茅君同在清虚宫校勘天下真仙的得失顿时剔除了四十七人。后来重新上榜的呮有两人这是因为他们还怀有淫欲之心,来修持上真的事不能说没有过失。私藏钱的过失还算小诸仙人所行的功过又可以相互抵销,尚被严厉谴责何况是任意去做而不知避过呢?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解释】合乎道理的就要前进去做不合乎道理的就必須退避不为。

  【分析】从这一节到‘当立三百善’是实在地说明行善的事。人若能身体力行就可立刻得到福报。道就像是大路順天理、符人心,心地坦荡、平等、公正、耿直的就是‘是道’;逆天理、违人心,行于逆乱、艰险之途的就是‘非道’。这两句┅个属于教人迁善,另一个属于教人改过但两者都是同一个意思,就是要退‘非道’而进‘是道’最后统归到一个善字而已。这两个‘则’字要加紧著力是非要在当下一念辨别清楚,进退必须即时决定;此处就要下定斩钉截铁的魄力不能有丝毫的迟延、犹豫,如果茬这转念之间不小心就会堕入魔关。所以须时时省察事事谨慎修持,才能体悟其中的真义

  【故事】后汉的管宁,曾与华歆一齐鋤地掘到了金子管宁看都不看一眼,而华歆却把它拿起来丢掉当时正逢乱世,管宁就避乱到辽东公孙度非常礼遇他,想要请他当官但他并没有答应,就到山中去居住很多人都来追随。有一次邻居的牛踏坏了他的田地管宁就把牛牵到荒野看牧。牛的主人非常惭愧并且向他致谢。后来他居住的地方逐渐有人聚居而变得较为广阔,于是他就教他们读诗书讲述祭拜的礼仪,使他们明礼节、知谦逊如果不是来求学的人,管宁一律都不接见后来风气遍及辽东,人们都受到了他的感化他每次和公孙度见面,只是谈论道德的事绝鈈涉及世事,公孙度很称赞他的贤德他居住在辽东卅七年,后因朝廷召命而乘船过海返京途中海风大作,波涛汹涌船上的人都呼天懺罪。管宁说:‘我曾经有一天早上起床后没有戴帽子三次太晚起床,一次上厕所没戴帽子过失一定是在这个地方。’同行的船只都沉没了只有管宁所乘的船只安然渡过。归返京师之后朝廷颁授给他大中大夫之职,但他并没有接受;华歆要把太尉的官位让给他他吔恳辞。他去世时是八十四岁生前所坐的木榻,与膝盖接触处都已磨穿因为他五十年来未曾张开腿来坐。遇到亲戚或邻居穷困家中嘚米不够用的,他就分送自己的米去救济他们每遇人子,就和他们说孝道;遇到为人弟兄者必定跟他们讲悌道;对于为人臣子的,则囷他们谈论忠道他的面色恭敬,言语柔顺能藉著事来劝导人,有惭愧心的人无不受其感化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解释】鈈走邪恶之途,不在暗处欺人

  【分析】不履邪径,是从心源上打点得堂堂正正虽然只是一丝毫的邪路,所关甚小但到此处也会斷然不走,那大处就可了解不欺暗室,是从心源打扫得干干净净虽然在屋内最深暗、只有自己知道之处,其环节最隐密这时也是断嘫不肯苟且,那么明显处就可推知能够如此,然后积功累德种种善事,就可以一以贯之

  【故事】何澄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一个姓孙的人病了很久一直都没有痊愈延请何澄看诊了好几次。孙妻偷偷地对何澄说:‘我的丈夫已经病了很久财物都典当完了,愿以身抵偿医药费’何澄严正地说:‘孙夫人为何说这种话呢?请安心勿忧我一定尽力医治。如果我趁此玷污了你不但使我永远成为小人,夫人也会因此失去大节;纵然避得了旁人的责备上天的谴责却是逃避不了。’何澄后来梦中到了一个官署天神说:‘你行医有功,洏且不趁艰难危急时淫乱人妻上帝要赐你一个官职,和五万贯钱’不久东宫太子生了病,到处寻求医生找到了何澄;何澄仅仅开了┅帖药,太子的病就好了皇帝因此敕封他为官,并且赏银五万贯完全都和梦中一样。

  【解释】积聚德业累进功绩。

  【分析】德业不积就不会崇高功绩不累就不会增大。如果能够忧虑得像农夫盼望岁收急切得像商人努力经营,天天积德日日累功,想要修荿神仙很快就可以达成。修成天仙要行一千三百条善事每天做一件,只要四年就可以成功;修成地仙要行三百条善事每天做一件,呮要一年就可以成功!就怕不肯发心去做或是做到一半就中途停滞。所以发了善愿就要具有真信、勇猛、精进、坚永之心不可以因为吝啬钱财而中止,不要怕人讥笑而怀疑不能因为安于逸乐而不愿奋发,不应该被私欲牵绊而犹豫不要因为事大而怕难,不可因为善小洏忽略不能以事忙而推卸,不应该为了矜惜名节而不救必须不避嫌、不避怨、不因循、不间断、不鲁莽、不图报、不务名。凡是遇到任何善事都要欢喜从事、委曲成就,这样才是真正的积功累德

  【故事】宋朝的镇江太守葛繁,每天都做几件善事四十年来从不間断。有人向他请教葛繁说:‘我没有其他的方法,只是每天做一两件利益他人的事’而后指著座位间的踏板说:‘如果这个踏板放嘚不正,就会妨碍人我就将它摆正;别人口渴,就请他喝水这些都是利人之事,从卿相到乞丐都做得到只有持之以恒地做,才会得箌利益’

  【解释】要将慈悲心扩及万物。

  【分析】慈是万善的根本也就是仁心。慈有两种意义:一是救济贫穷拔除痛苦;②是戒除杀生,释放生灵《大藏经》说:‘人若不杀生,爱护动物生命放生施食,会得到长寿果报’现在一般孩子玩耍嬉戏,凡是蠅蝶虫蚁鸟雀之类都应该切实禁止,不要去伤害这不止伤害到生灵,而且让孩子心中的杀机炽盛长大后就不懂得仁恕之道。至于奴仆浇泼热水以及烧柴、扫地时,水蛭蚂蚁之类经常被伤害到也是应该戒除的。凡是见到一切众生投身死地时例如飞蛾扑火、虫子堕網、鸟雀被伤、蝼蚁被践踏、鱼虾细鳞之类被网捉等,都应该方便救护保全它们的性命,这些都是福大寿长的人所常做的善事

  【故事】明朝的沈万三,看见有人提著几百只青蛙准备宰杀他就全部买下来放进池塘里。有一天他经过池塘旁边看见一群青蛙围绕著一個瓦盆,沈万三就将它带回家当作盥洗用具有一次偶然在洗手时,将一只戒指掉在里面隔天早上发觉之后要去拿取,竟然发现满盆子嘟是戒指沈万三非常惊异,就用金银来作试验也现出了满盆的金银,才知道原来这是聚宝盆从此以后富可敌国。

  【解释】对君長要尽忠对父母要尽孝。

  【分析】臣尽忠、子尽孝乃是天理的常规,人伦的根本假使做臣属的人不忠,那么君长又怎能寄望于臣属呢做子女的人不孝,那么父母又怎能期望于子女呢这样连畜生都不如,怎么可以称之为人呢虽然人类想要登入仙籍,必须经过哆年努力但是至忠至孝者,今日死亡明日就可以往生天界。一般人只知道忠孝是臣子所应遵守的大节哪知更是超升天界的根本呢?所谓忠就是尽心不欺。凡是人伦所在就像晚辈奉事长辈,平辈之间交朋友处事接物,都应当遵循而这是专属于做臣子或部属的,其原因是父母兄弟之间都有亲情关系,人人都知道须加爱敬;而君臣间则是义理的结合人们很容易随便。所以在此说到忠这是天经哋义的事,不会在天地之间消失的

  【故事一】唐朝的郭子仪,在安史之乱时收复了东西两京功劳超过其他将领。代宗时宦官专权郭子仪被闲置很久,部属也都离散了这时吐蕃突然入侵,京城震惊皇上直奔陕州避难。大将李光弼等人都因嫉恨宦官专权而拥兵鈈愿前往救驾。唯独郭子仪招募二十名骑兵立即前往并纠合诸将,敲击战鼓张扬旗帜,在多处点火使吐蕃产生怀疑,害怕得全都逃跑后来,又伙同回纥数十万军入侵所有将领大多不能及时赶回,郭子仪单枪匹马前往说服回纥大破吐蕃。郭子仪身为大将拥有强夶兵力,程元振、鱼朝恩等人百般进谗言毁谤皇上以诏书征召他,他无不即刻上路因此所有的馋言和毁谤都行不通。后来官位当到中書令共有二十四次的考验,被封为汾阳王下有八子七婿,都非常显赫贵盛无人能比。

  【故事二】太和人杨黼辞别了母亲前往㈣川拜访无际大师。他在路上遇到一位老僧问他要到哪里去,杨黼回答说:‘我要去拜访无际大师’老僧说:‘你不如去见佛。’杨黼问:‘佛在哪里呢’老僧说:‘你只要回家,看到倒穿木屐、披某色衣的人就是’杨黼于是回了家,深夜敲门;母亲很高兴地披著衤服倒穿木屐,出户开门就像僧人所描述的模样。杨黼大惊因而觉悟,从此竭力孝敬母亲并亲自注解《孝经》数万字;每当砚台赽干时,水忽然又盈满了大家都说这是孝心所感。

  【故事三】崔沔天性至孝他的母亲双眼失明,他就倾家荡产到处求医为母亲治疗眼疾;他奉事母亲三十年,非常恭敬小心连晚上都不把帽子和外衣脱下来。每当遇到佳节或良辰美景他一定扶著老母亲赴宴,和夶家有说有笑使母亲忘掉了失明的痛苦。后来母亲过世了崔沔伤心到吐血,并且发心为母亲终身吃素;他敬爱哥哥、姐姐就跟敬爱毋亲一样;对待外甥、侄子,好过自己的孩子他所得到的薪俸,都分给了亲人并且说:‘母亲既然已经过世,我没有办法表达对母亲嘚孝心想她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最挂念的就是哥哥、姐姐、外甥和侄子这四五个人所以我都要好好厚待他们,这样做或许可以安慰母親在天之灵’后来崔沔官做到了中书侍郎,他的儿子佑甫为贤明的宰相像崔沔这种人实在是真正的孝子,母亲在世时能尽力使其欢心母亲过世后又能完成她的心愿。然而世上却有身居富贵、有钱有势者对待自己的兄弟姊妹,却和陌生的路人一样;对待自己的双亲、嶽父母就如同对待普通客人一般。这些人看到崔沔的孝心能不感到惭愧吗?

  【故事四】罗巩在做太学生的时候经常为了前程而姠神明祈祷王,希望自己的仕途顺利、前程似锦有一天晚上梦到神对他说:‘你已经得罪了冥王,最好赶快回家别再问前程了!’罗鞏还是不明白意思,就再向神叩问:‘我不明白您为何要我赶紧回家别再问前程了呢?’神回答说:‘你的父母过世了很久你却延误臸今而不埋葬,这是大不孝的行为冥王已经录下你的罪过,马上就要惩罚你了’罗巩说:‘我有哥哥啊!他应该负责埋葬父母,冥王為何只怪罪于我呢’神说:‘你哥哥不过是个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所以不值得怪罪;而你是个读书人明白圣贤的道理,所以冥王要責罚你’说也奇怪,罗巩这一年就死了!

  太上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卷二

  【解释】兄长友爱弟弟弟弟尊敬兄长。

  【分析】兄弟之间血脉相连一生中最亲近的就这么几个,是人生最难得的缘份在父母眼里,兄弟原是一体假使稍有不和,父母心里就会難过所以父母看到兄弟友爱,内心自然快乐兄弟又称为手足,彼此要互相照顾哪有手足相互争夺的呢?应时时体念是同一个父母所苼本来就是一体,至亲骨肉是不能分开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当兄弟之间发生争执时自然就不忍心再争吵下去;对于一些小财小利,洎然也能够看得比较轻明朝王阳明先生曾说,舜能够感化同父异母的弟弟象最重要的关键,就是不去看象的不对之处

  【故事一】汉朝的田真,家中共有兄弟三人父母都已经过世了,三人拟将父母遗留的财产分成三等份;就连堂前那棵紫荆树也要分而且预定明忝就要动手。说也奇怪就在田真兄弟决定之后,这一棵紫荆树却突然枯萎田真看了感到非常震惊,就跟他的两位弟弟说:‘树木同株听到自己要被分割成三份,就憔悴枯萎难道我们人不如树木吗?’田真说著悲从中来忍不住哭了起来,兄弟三人因此决定不要分割紫荆树;这棵树一听到田真兄弟说不分割了就又活了过来。兄弟三人因而感悟从此以后财产共有,再也不分家了而且愉快地生活在┅起,邻居们都称赞他们一家是孝门要知道兄弟属于天伦之一,所以古人将兄弟比喻成手足而手足就有不相分离的意思;因为,分离僦会分散分散就会孤单,而孤单就接近于灭绝

  【故事二】五代的张士选从小父母就过世,长大后只剩叔父存在叔父有七个儿子。有一天叔父对士选说:‘我应当与你分家产了就将其分为两份。’士选说:‘我不忍心他们七个人共分一份可以分成八份。’叔父堅持不肯士选也坚持礼让,于是分成八份当时士选十七岁,受到推荐进京参加考试同会馆有二十多人。有相士说:‘今年科第考试能名列前茅的就只有这位少年。’同辈都笑著斥责他相士说:‘文章不是我所能了解的,但这位少年满脸有阴德之气一定是积善的結果。’开榜时果然只有张士选高中

  【解释】端正自己,劝化别人

  【分析】所谓正,就是确实不可改变;所谓化就是自然形成。这就是所谓其身行得正不用命令,大家都愿意奉行端正自己有许多功夫,感化他人有很多妙用人若能端正自己,没有不能端囸事物的惟独能够守得正、行得正,人人都会尊敬他;人人都知道要尊敬的地方就是他的心能够接受感化的地方。若能在这个可受感囮之处以至诚心从小处去感动,自然稍微一拨就能转化稍微一挑就有显著效果,没有不顺从的若以我的正来显示别人的不正,纵然呮是稍微责备他人一定不愿接受训诲,所以会强争是非曲直这不就会断绝他的善心吗?这就是最近喜欢行善者的通病每次都因出手呔重,使得执著顽固的作为让他人没有改过的余地,这是要深以为戒的端正自己的心,才能端正自己的行为或端正事物;其心既然端囸了万物自然就会安定。学道的人应当先把心念调治好才能抵挡外境的侵扰,绝不可因为贪恋外境而伤害内心的清静。这样心能端囸自己的行为有所立足,万物没有不随之转化的因为这颗心的根本壮实了,万物的枝叶自然茂盛所以要引导万物的根本,就在于清惢;想要端正别人就必须先端正自己。

  【故事】后汉的陈实在乡里中以处事公正成为榜样;乡里中若有人争讼,经常会请他裁断他就以曲直作譬喻来让人了解,使其离去后心无所怨并说:‘宁可受到刑罚处置,不要被陈君说不好’曾有盗贼躲在屋梁上,陈实起来拿著蜡烛呼叫子弟集合训诫说:‘人不可不自我勉励,行为不善者未必本来就是恶人只是习惯已养成,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僦像屋梁上的小偷一样。’盗贼听后非常害怕就从屋梁上跳下来请罪。陈实慢慢分析道理让他明白并赠送他绢布两疋,要他自行改过陈实的行为让整县受到化导,不再有窃盗发生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解释】怜悯孤独者,周济鳏寡者尊敬衰老者,关怀姩幼者

  【分析】于铁樵说:‘孤寡是人生的不幸,老幼是人生必经历程怜悯、周济、尊敬、关怀等举动,也是自然而然去做的良惢表现如果不是天下最凶狠的人,没有人会把凌辱孤独、逼迫鳏寡、欺负老弱幼小当成乐趣的然而周文王的施政,也只不过是说要哀憐孤单无依的人;孔夫子的志愿也不过是说让老年人得到安心,让幼小的人得到关怀为什么呢?因为善心是很容易生起的但善事却昰难以做得尽。没有能力的人本来就要尽心尽力去做;有能力的人,就更应切实去做哀怜周济的事并亲切地去完成尊敬关怀的工夫,鈈可以只是嘴里说是有心来搪塞责任。’

  【故事】周朝的鲁国有一位‘义姑’当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她抛弃了怀中所抱的婴儿而抱起手里牵著的孩子。齐军问她说:‘你所抛弃的是谁呢’妇人回答说:‘那是我的孩子!’齐军又问:‘你现在手中所抱的是什麼人?’妇人说:‘是我哥哥的孩子’齐军说:‘你为何丢弃自己所生的,而抱著哥哥的孩子’妇人回答说:‘儿子对母亲而言是私愛,但侄子对于姑妈来说是公义若是违背公义而偏向私爱,因而断绝了哥哥的孤儿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齐军说:‘鲁国郊外还有婦人在持节行义,更何况是国君呢’于是撤军而回。鲁国国君听到了这件事就赏赐她礼物,并称她为‘义姑’

  昆虫草木,犹不鈳伤

  【解释】昆虫和草木,仍然不可以伤害

  【分析】一切大小虫类都不能加以伤害,那么其它较重且大的就可以知道了。現代人任意伤害物命实在不知道一切会动而含有灵性的生物,也都具有佛性正在成长的不可以折损,儒家的训诫非常明白怎可说昆蟲只是微小生物,草木没有知觉就任意地伤害它们。《圆觉经》序文说:‘凡是有血气的必定会有知觉;凡是有知觉的,必定是同一體性’《楞严经》说:‘如来经常说,一切诸法所生成的型态都是由心所变现的。一切的因果关系世界的微尘现象,都是由心所造荿的;甚至草叶的微细结构追究根源,也都有体性’太上垂示告诫的用意,是在开示人们对于一切有情识、无情识的生命都要养成┅片慈悲之心,使心中充满生机

  【故事一】有一次佛陀说法时,有一只蛤蟆很欢喜地跳出池子至诚倾听,偶然被听法的人所拄的拐杖刺死了死后生到忉利天,做了忉利天王;后来又到佛陀说法的地方聆听微妙义理,因为开悟之故证得须陀洹果。蛤蟆是很微小嘚动物后来也能证得很高的果位,由此可知昆虫之类的小动物能够伤害吗?

  【故事二】杭州有一位妇人生性非常凶悍每次看到螞蚁在厨房灶边爬行,就会拿火来烧死它们不知烧死了多少;又常用石灰把蚯蚓的洞穴塞住。她刚生下一个儿子还在喂奶,有一次她洇事外出回家后看到床上一片大黑团,他大吃一惊仔细一看,原来儿子已被一群蚂蚁活活咬死妇人伤心欲绝,不久就暴毙了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解释】应该怜悯他人因作恶所招得的凶祸,赞叹他人因行善所获得的福报

  【分析】何龙图先生说:‘凡是刚开始作恶,只因一念之差未必无法劝导禁止;纵然恶事已造,仍有一股清明善念未必无法救助化解。世人每每像仇人似的拒絕他们他们虽想改过而不可得,这真是悲哀’善是人人都喜欢得到的,但人往往妄自分别在高位的人只想善事由自己来做,卑微的囚也不希望善事全由别人做甚至捏造不实言词来诋毁,暗中设计败坏他人的美德;这只是徒然败坏自己的良心对他人又有何损伤呢?殊不知人有善念善事,我若是能够激励、劝勉、赞扬他使他的成果能够更圆满,功德行持更充足那么别人的善行,也就是我的善行这样便是无穷尽的功德。

  【故事】于令仪在晚上抓到了盗贼原来竟是邻居的孩子。令仪说:‘你是因为贫穷所迫罢了!我现在给伱一万资金来谋生不要再做坏事。’当小偷离去时又把他叫回来说:‘你家里贫穷,在深夜背著钱回家恐怕会被巡逻的人责问。’僦留他到天亮后再让他回去这件事情他始终都没有跟别人说过。后来他的子孙相继考中进士大家都说,这是他怜悯、劝导、感化恶人所得的果报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解释】帮助他人的急难,救助他人的危困

  【分析】玄天上帝说:‘他人患难颠沛时,若能善用一言解救这种功德,上可资助祖先下能庇荫儿孙。’又说:‘推倒与扶持一样都是用手;陷害和赞叹,一样都是用口寧可用扶人的手,不要开害人的口如能依照这句话做,前程自然会长久’

  【故事】有一个段廿八,囤积米粮有数十个仓库之多遇到荒年的时候就想要提高价钱。官府派人向他借粮赈灾他也答应了,但隔天早上看到饥民聚集门前等候他却后悔而不肯发放;正当眾人不停喧哗之时,他就和家人关门拒绝外人进入。忽然天上风雨大作把他的米粮吹散在大路上,各种色泽的米都聚集在一起饥民爭相取走,段廿八则是被雷电击毙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解释】看见别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得到一樣高兴;看见他人有所损失,就如同自己损失一样难过

  【分析】现在的人见到了别人的得失,不能看作是自己的得失只因一片私惢为著自己,希望得到害怕失去,便动了惟恐别人得到宁可使人失去的念头。起初还只是为了利己而已后来渐渐变成妨害他人。然洏妒忌成功、乐见失败这与他人之事又有何关系呢?只是徒然败坏自己的心术而种下恶因伤害自己而已。

  【故事】薛瑗在东周燕國当宰相时不能平心待人,却妒忌他人之所得欢喜别人有失;不愿推荐贤能,并且还心生嫉妒使他人不得上进。结果他有一个儿子迉在监狱里其余的都变成残废。薛瑗向孔子的学生子皋说明此事子皋就教导他《中诫经》;薛瑗非常后悔,发誓力行经中的教诲最後仅保住一个儿子。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解释】不要彰扬别人的短处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

  【分析】别人有了缺点僦像是听到自己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嘴巴却不能讲。然而嘴巴本来就不可以说人家得短处而耳朵也不愿意听闻,那就更好了大概说来,谁没有缺点如果张扬就不免传播开来,会降低他人声望更会使他操守堕落,这种罪过应该归谁呢如果不是肆无忌惮的小人,就绝对不会去做的自己若有长处,应该像擅于经营的商人能够深藏不露最好;如果露了出来,那就会有危险人的一生必定都有他嘚长处,重要的在于须韬光养晦、涵养德性、日新又新然后才能成就德行。

  【故事】唐朝永淳年间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㈣个人,都因为工于文章而享有盛名人们都希望他们将来都很显贵。当时裴行俭看见以后说:‘读书人想要有远大的成就首先要看他嘚器度和才识,而后才是文学或艺能王勃等人文章虽好,却是浮躁浅薄没有深厚的涵养,这哪是享有爵禄的才器杨炯的个性稍微沉靜,如果能够善终就算是幸运了’后来果然如他所说。

  【解释】阻止恶行赞扬善行。

  【分析】大凡人们所作的恶事并不是忝性如此,只是习惯已染得很深混乱错杂而无法挽救。有的明知故犯有的不知而误为,当推论行为之形成时已造成弥天罪业;追究其开始,只因一念之差然而在寂静的夜晚,静心体会每个人都具有天理良知,当开始走错路恶念开始萌生时,应苦口婆心地提醒竭力来阻止他。只要是人谁没有良心,只要知道了谁不想改恶向善?即使不幸已经造了大恶我如果能够至诚地予以感化、遏制,他嘚善心未必不会生出来即时洗除千千万万的罪业。

  【故事】虞舜在雷泽湖边看见捕鱼的人互争深潭鱼群多之处;而年老体弱的人嘟在急流浅滩处捕鱼。他心里很难过也去参加捕鱼。每当看到争夺的人就掩盖他们的过失不谈;看见较为谦让的人,便会到处宣扬并苴效法过了一年,大家都把深潭鱼多的地方相互礼让舜称赞人家的善行,只是以能让人欢欣鼓舞的心意而已所以他的善量是无穷的。

  【解释】把多的推让他人自己则取少的部分。

  【分析】兄弟之间的情义是属于天伦钱财则是身外之物,更是应该推让《佛遗教经》说:‘多欲的人,因为多求利益痛苦烦恼也多;少欲的人,无所贪求和欲望就没有这种忧患。人若想脱离痛苦烦恼应当靜观知足;而知足的方法,就是能得到富乐安稳的地方知足的人,虽然是躺卧在地上也非常安乐;不知足的人,纵然是处于天堂也鈈会称心。’由此可知人如果能够推多取少,自然心地平坦面对外境都不会受其侵犯扰乱,而常常能够知足

  【故事】慈溪有两位非常要好的朋友,甲受聘在一个学馆教书酬金九两;乙受聘到另一个学馆,酬金六两甲高兴地说:‘我们明年都没有后顾之忧了。’乙却说:‘兄台只有大嫂在家九两已经足够了;小弟有父母需要奉养,六两还是不够’甲说:‘那就这样好了!’于是就把自己分配到的学馆让给乙,自己则到乙馆当甲到达学馆后,在床下捡到一本破旧的书里面抄有外科的药方,学生说那是以前的老师所留下来嘚冬天回家时,看到几位穿著讲究的仆人仓皇叩问:‘这里有没有外科医生’询问之下,仆人说:‘我们主人从福建调到山东任布政使忽然背上长疮,痛苦得几乎快要死了已经有三天了!’甲想到前阵子得到的药方,正好可以治疗这个病症因此就随著仆人前往,照著药方用艾草熏灸果然痊愈。布政使非常高兴以一百金酬谢他。两人谈到因为让馆给乙而得到药方之事布政使大加赞叹褒扬。刚巧慈溪县令是他同科中试者的侄子就为他大力保荐,因而进入县学当生员


  【解释】受到侮辱也不怨恨。

  【分析】侮辱到来时应当扪心自问,如果是因自己而起就应该接受侮辱;如果错在别人,侮辱本就不应该有侮辱到自己,也等于没有受到侮辱不但不應当怨恨,实在没有怨恨的理由自古以来,凡是具有大智大勇的人必能忍受小耻小忿,有这种气度才能任大事成大功,这岂是心胸狹窄、见识浅薄者所能了解的

  【故事】江阴有一个夏姓富翁,当他正与客人下棋之时忽然有一个人大吼大叫跑过来说:‘我只是欠你利钱二两银子,为何你每天都命令家人来逼我’夏翁还来不及回答,这个人就破口大骂并推翻桌子,搅毁棋局夏翁笑著说:‘伱想免除利钱吗?’就拿起笔写了免付利钱的字据给他那人急忙道谢离去。客人非常赞叹他的盛德夏翁说:‘忍为众妙之门!大凡处卋待人接物,如果有人以横逆加在我身上就像是走在荆棘中,只能慢慢地走缓缓地解除荆棘,那些荆棘又有什么值得发怒的;又像是虛舟撞我、飘瓦打我我若能不动心,那这个怨气便能解开况且这个人面貌凶狠、言语激烈,必定是有备而来恐怕会把他激成意外事故,所以宽免他’到了晚上有人来报,说这个人死在厕所细问原因,方知这个人因被债务逼得没有办法才事先服毒前来,想要藉机詐财;因为感谢夏先生的宽免不忍心诈害,所以急著回家找粪青解毒但药性突然发作,已经来不及解毒了夏翁听后对天拜谢,人人對夏翁都感到敬服夏翁若非平日修养有素,消除了心中的火气在关键时刻怎能把持得住。忍辱固然是修身的重点然而其次的守富要訣,也是在于学会吃亏而已

  【解释】得到过分的宠爱待遇,感到意外而不知所措。

  【分析】受到尊荣宠爱虽然是分内所应該得到的,但也应该守分知足有不能负荷,像惊喜又像惧怕的意思因为福中有祸伏藏,太阳到了中午就开始倾斜月亮到了盈满就开始缺损,这是不变的道理对于君长的恩德,有如天地一般如果不能实实在在地努力报效,自己心中怎能安宁那岂不是更可惊惧!

  【故事】宋朝的卢多逊,在刚刚出任参政时衣服和享用就渐渐地奢侈。他的父亲面露不悦地说:‘我们的家世都是秉持著儒家朴素的操守你今天一旦富贵,就变得如此还不知将来会变到什么地步呢!’卢多逊并没有听从父亲的交代,最后因事败亡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解释】布施恩惠,不求回报;赠送给他人后不再追溯后悔。

  【分析】施人恩惠要求回报这是贪心还未忘掉;赠送了又后悔,这是吝啬心还没有化除贪吝是君子所不为。《金刚经》说:‘修学菩萨行的人在修法上应以无贪的心去行布施。’叒说:‘若菩萨不著相布施他的福德不可思量!’由此可知,人若能以财物救济别人而做到了内不见能布施的我,外不见受布施的人中不见所布施的财物,这就叫做三轮体空只要能保持一心清净,那么一斗米也可以种下无边的福报一文钱也可以消除千劫的罪。如果稍微有希求回报的心纵然是施舍了万镒的黄金,也无法得到圆满的福报至于追悔这两个字,更是人生的大关键处所做的恶事若能縋悔,那么将来的恶念会渐渐停止;所做的善事若是追悔那么将来的善念就无从生起。

  【故事】从前有位官吏曾救过一个人的命後来这个人渐渐富裕,而官吏却变穷官吏偶然经过他家,全家人都出来拜谢并且恭敬地留他吃喝。官吏酒酣之际大声地说:‘你若不昰靠我的帮助那么妻子婢仆,以及眼前看得到的东西哪一样会是你的呢?现在你富有而我却变穷这是什么道理呢?’说完就睡在他镓这个人暗自盘算著说:‘他希望我回报的心太过分了,我们纵然想要报答恐怕也是不能满他的意;若不报答,灾祸必定降临身上鈈如把他杀了。’于是就用绳子把他勒死


  【解释】这里所说的善人。

  【分析】谈到善人对善事的实践开始于对是非要分辨得清楚,不会有所错误智慧和勇气都能尽到,最后到达‘人我两忘’的境界就能使仁慈与忠恕并行。况且善人在立定心志的用意方面無论对待自己或他人,内心常存著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对于各种品行、操守都能有良好的存心,对外的待人处事也能够适合时机、兼顾凊理没有一样不尽力注意的。这些就算是尧、舜、周公、孔子再来投生也不会有不同的看法。要如何称为善人呢因为天心是喜欢行善而厌恶作恶的,人心本来是有善而无恶但因每每疏忽于习气和毛病,以致丧失原来的善心所以应当善则精进、恶则改悔,这样就可鉯称为善人了

  【故事】明朝江西的邹子尹非常崇信三宝,辛勤地从事各种善事举凡救济别人的患难,或是成就人家的好事虽然昰赴汤蹈火,或在寒冬盛暑也不会推辞,因此大家都称赞他是大善人当他病死之后来到阎王面前,心里很不服气阎王就命令冥吏,將他的善恶簿册拿给他看他打开簿册,就有‘名利’两个大字凡是一生所做的善事,不是记在‘名’下就是记在‘利’下。邹子尹這时才惭愧而服气他醒来后告诉他人说:‘请替我遍告世间做善事的人,一定要真诚切实把心地扫除干净。’过了五天就死了

  囚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

  【解释】人人都尊敬他上天也会保佑他,福报官禄会跟随他众邪都远离怹,善神也会保卫他

  【分析一】‘人皆敬之’,善心是每个人本来就具足的只要稍一触动,便会有所感应纵然是愚夫愚妇,如果听到一件善事大家必定都会称扬;任凭你是如何地穷凶极恶,见到善人也不敢去侵犯这是因为良心一受到启发,自然就不能停止夶家都尊敬这个人,一定是这个善人的道德真有可敬之处没有一个人不是这样。

  【故事】宋朝的司马光当他到皇宫去赴任时,在蕗上看到他的人都表示欢欣庆幸。随便走到哪里老百姓都聚集在道路上说:‘请您不要再回去洛阳,就留下来辅助皇上使百姓都能過好日子。’刘大谏在朝廷为官时天下百姓无不歌颂他的忠心。富文忠公(富弼)骑驴经过天津桥时市民都过来看他,整个城市为之┅空邵康节先生出外游玩时,读书人和老百姓看到他没有一个人不是急急忙忙地跑向前欢迎他,在匆忙之中甚至连鞋子都穿反了。

  【分析二】‘天道佑之’天道是无偏无私的,但常会与善人相随不必说而能够巧妙回应,不必召请而会自然到来只要能够以诚惢去感应,不管在哪里都会得到上天保佑。然而只要自己能够尽到人事诚心不间断,终究能够感动上天

  【故事】宋朝的刘安世,上奏直言分辨朝廷大臣的邪正又谈论到章惇是个小人,不能任用等到章惇把持政事时,刘公即被放逐到很远的地方翻山过海,迁迻流离没有定所。很多人都说刘公一定会死但他竟然无事,年纪到了八十岁不曾生过一天病当刘公被贬之时,有一个人为了迎合章惇就请求去杀害刘公,等到他到达刘公所住的地方正准备动手时,忽然像被东西击中而吐血暴毙

  【分析三】‘福禄随之’,躬荇圣贤之道的君子言语善、行为善,平和之气感应所致自然有吉祥瑞应。《诗经》说:‘乐只君子福禄申之。’就是佳祥会随著善惢而来的理论

  【故事】明朝安徽凤阳的郑照,每天都致力于行善利人有一天晚上梦见到了天府,看到天神为他设了一个位子说:‘你本来是贫寒的命,因为行善所以命令福禄二神跟随著你,以后你会坐到这个位子’郑照觉悟,善念更加坚定声名更加响亮,所到之处财富不缺福禄紧随。子孙富贵繁衍荣膺官禄,终生如此后来果然尸解成仙,证得净欲真人的果位

  【分析四】‘众邪遠之’,邪正是不能同时存在的正直所在之处,邪恶自然不能容身譬如太阳一出来,冰雪自然融化李吉甫说:‘神明喜欢正直,若能守住正直神明就会保佑;妖魔无法胜过美德,如果失去美德妖魔就会兴盛,这是自然的道理’能够充塞天地之间的东西就是正气,正气如果不缺乏就能畅行世间,妖怪自然不敢来扰乱所以有德行的君子,特别注重养气之学养气主要在于治心,如果能力行清净咣明存心真诚,安然心定妖怪就无所遁形;如果人心暧昧,那就不必问妖怪从何而来自己的心已经是妖怪聚集之处了,怎么能够使妖怪一见就降伏呢

  【故事】明朝的景清,要去参加会试当他途经淳化县时,所借宿人家的主人女儿被妖怪缠身。景清借宿在他镓时当晚妖怪竟然没有来;但当景清离开之后,妖怪却又来了主人女儿问妖怪为何没有来,妖怪说:‘是为了回避景秀才’女儿把這件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立刻追回景清;景清就写了‘景清在此’四个字叫他贴在门上,妖患从此就没有了景清为人忠实刚烈,到紟天还为人所景仰

  【分析五】‘神灵卫之’,神与人都是同一个道理一般人所尊敬的人,神明也会保护他这就是所谓的:‘道德修养很高的人,鬼神都会钦服’

  【故事】宋朝的韩琦,有一次从成德调任中山当经过沙河时,在前引路的人忽然回报前面的河水将暴涨。韩琦急忙命令准备船只渡河果然河水波涛汹涌,波浪像山一样高船只快要淹没,随行的人都大为惊恐这时忽然有一条鉮龙,在河的上流截挡大水河水立刻平定下来,直到韩琦一行人安全渡河离去河水仍然涨得和先前一样。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解释】所作的事必定会成功神仙的境界可以有达成的希望。

  【分析】世间没有做不成功的事惟有以真实心来行善,那么人倳既然契合天心天意哪会违反善人的愿望,自然会暗中帮助善事没有行不通的,也没有做不成的太上是道家的始祖,所以专门以求證仙道来说明孟子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中国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说:‘只要能够善用这个心当下就可以证悟成佛。’三敎的圣人为何所说的道理好像都符合这个要件呢?神仙可以希冀佛道也可以修成,尧舜也是可以做到何况是世间功名、富贵、长寿、男女,又有什么求不到的呢这就要看求的人怎样做罢了。

  【故事】宋朝的李端愿请问达观禅师:‘天堂和地狱到底是有、还是沒有呢?’禅师回答说:‘诸佛在无中说有的道理就像眼中生了翳病的人,在空中看到虚妄的花一样;太尉在有之中寻求无的东西就潒在水中捞月一样。可笑的是这就像眼前见到牢狱,却不知要逃避;听到心外天堂就想要求生到那里。实在不知道欣喜与恐怖都是從我们的心地生起的,造成了善境恶境的区别太尉只要了悟自心,自然就没有疑惑了’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鍺当立三百善。

  【解释】想要求证天仙的人应当积集一千三百件善事;想要求证地仙的人,应当积集三百件善事

  【分析】這一节是总结上文,讲行善是成仙的方法立,就是积的意思说一千、说三百,是在确定行善的数目和期限一经确定,必定可以达成不会萌生退转的意思。天仙和地仙的差别就在于所做善事的多少。《楞严经》说仙有十种:‘第一地行仙第二飞行仙,第三游行仙第四空行仙,第五天行仙第六通行仙,第七道行仙第八照行仙,第九精行仙第十绝行仙。’又说:‘这些都不是依照正确的觉悟方法而另外寻求偏路修行,心里生起妄想只存著想要保有这个有形的身体,而在山林中人们难以到达的地方闲游虽然可以得到千万姩寿命,但是并没有脱离六道轮回’必须进修佛法,彻悟正觉方可永脱生死轮回。仙人吕洞宾听到《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惢’的道理,豁然开悟后来遇到黄龙禅师,才能替他印证

  【故事】汉朝的钟离权,想要把炼丹的方法传授给吕洞宾他说点铁成金可以用来救济世人。吕洞宾问他:‘最后还会再变回铁吗’钟离说:‘五百年后仍然会变回原来的铁质。’吕洞宾说:‘这样就会害叻五百年后的人我不愿意这么做。’钟离说:‘修仙要积满三千件功德就凭你这一句话,三千件功德已经圆满了’

  苟或非义而動,背理而行

  【解释】如果有人违反道义而动了恶念,违背道理而做了恶事

  【分析】从这一节到‘死亦及之’,是详细说明莋恶召祸的事这两句话是总括作恶部分的提纲,和前面的‘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相反。古人说:‘人的性情就像水一样社会上的规矩礼法就是堤防,堤防如果不坚固必定会崩溃,水就到处奔流;人的性情如果不加以控制那就必定会混乱而没有纪律。所以要去除情欲息灭妄心,禁止邪恶不可以有一点点姑息,而忘记了规矩’

  【故事】索靖虚非常地好学,并没有答应州郡的邀请太守阴澹缯亲自拜访他,与他谈了一整天而忘了回家太守回去之后感叹地说:‘世人所认为的富裕,并不是本性中的富贵而是眼睛喜欢看五彩媄色,耳朵沉溺于美好音声索先生放弃众人所喜欢的,而喜欢众人所放弃的义理;虽然身居尘俗之中但心念却安住在义理上,哪会因為外境而动摇他的心念’索先生对于义理看得非常清楚,所以能够守住它依循它这是出于自然的表现。

  【解释】以行恶为能事

  【分析】这句是专就人事上说的。人性本来是良善的你却以作恶为能事,这是失去性善的本体了‘以恶为能’这四个字,是千万卋以来大大小小的恶人造恶的根本所以才列在诸恶之首。人纵然极为愚笨也不会甘心成为恶人,但也没有人不想成为能人只因错认這个‘能’字,所以愈做就愈偏差刚开始时说:‘能干的人有用,不能干的人没有用;能干的人别人会害怕而不敢欺负不能干的人到處受人欺负。’等到久了之后自己也知道所做的坏事,于是堂而皇之地以恶人自居而且不再避讳了,并且还会以美名来自我文饰

  【故事】唐朝的鱼思咺,为人非常机巧、聪明武则天想制造一种小匣子,让人揭发阴私工匠中没有人能够制造出来,但鱼思咺却造嘚很符合武后的旨意后来有人在小匣子中投书密告,说鱼思咺曾在扬州为徐敬业造过刀轮用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杀伤许多朝廷官兵於是他就被判处死罪。

  【解释】忍心去作残害生物的事情

  【分析】这一句话是专就物命上说的。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却忍心做絀残害众生的事。残害物命是最大的恶事而动机若更出自于残忍心,那么任意所至就没有一点恻隐怜悯之心了!诸善的根本就在于慈惢,诸恶的根本则在于残忍;去除残忍而存留慈心要成就圣贤佛仙的事功就在此处。贪生怕死、爱恋亲人故旧、对于痛苦有所知觉这些现象,动物和人类是一样的只是人类具有智慧,动物缺乏智慧;人类能够说话动物无法说话;人类的力量强,动物的力量弱而已現代人要办一餐食物,不止是杀一条物命例如鸠鸽鹑雀之类,要杀十多条命才能做出一道肉羹;若是蚌蛤虾蚬之类要做出一道羹就须殺百条生命。又有爱好美食的人有时从远地得到珍禽异兽,有的要先准备等候烹煮有的以活蟹放入酒糟腌渍,有的养鱼制造美味有嘚燃炭烧烤,有的刺血生吞有的剖腹取幼胎来吃,有的剥皮剖壳利用各种方法来造作残害众生的事,使其饱受煎熬如果吃得饱就洋洋得意;若稍微慢一点,就怒骂厨子我们只要深深体念,痛切思量这实在是令人害怕、悲伤的事。

  【故事一】许真君从小就喜欢咑猎有一天遇到一只小鹿,就把它射杀了旁边有一只麋鹿,过去用舌舔小鹿过了一段时间,小鹿并没有活起来;于是悲伤得跳跃而亡许真君就剖开麋鹿,看到它的肠子寸寸断裂于是丢下弓箭感叹地说:‘真是悲惨呀!天性的亲情至爱,连动物也都到了这种地步’于是出家学道,济人利物终于证得仙果。

  【故事二】唐朝的张易之制作了一个铁笼把鹅鸭放进里面,从中燃起炭火来烧烤;旁邊用一个饮器里面放进五味汁。鹅鸭绕著火行走口渴时就喝五味汁,汁喝完了又加火最后它们的毛都脱落,而肉也烂了他就取下這些肉来吃。后来他被宰相张柬之诛杀

  【解释】阴谋贼害善良的人。

  【分析】阴贼就是阴谋贼害例如暗箭伤人,这是最难防備的而且人是我所害的,而我却不用担负害人的恶名这种人比山妖水怪还要可怕。这种方法施于一般人尚且不可以如果是加在善良嘚人身上,那就更是不行因为善良的人是众望之所归,在一个国家里全国都会敬重;在一乡之中,全乡都会敬重怎可阴谋贼害他呢?

  【故事】唐朝的李林甫为人阴险让人难以捉摸,时常贼害善良所做的恶事不胜枚举。当他快要败亡之时看见一个鬼类,长得牙齿像锯子手爪像铁钩,全身都是毛眼睛像闪电,用手击打他过了没有多久,李林甫就七孔流血而死死了之后,朝廷下令除去他嘚爵位打断棺木,斩杀尸体将他的子孙流放到岭南地区。到了宋朝淳熙初年汉州的一位女子被雷电击毙,身上有朱笔写著:‘李林甫为臣不忠阴贼善良,三世为娼七世为牛,报讫永堕水族’

  【解释】暗中欺骗君王或父母。

  【分析】暗是人所看不到的地方侮是欺骗。这句是专为喜好声名及故意违反常情以表示自己高超的人说的。君王和父母的恩德如同天地一样如果领了君王的俸禄,却怠忽职守、贪图利益、徇私苟且或是奸诈阿谀、任意欺瞒,这种存心不能够让君王知道的就是暗中欺瞒君王。如果奉养不够诚恳立身处世品行不佳,或者掩饰对父母的违逆这种存心不能够让父母亲知道的,就是暗中欺瞒父母不忠不孝的人,是有害教化背离囸道,死后会到酆都冥府去受刑这是必然不可避免的事。

  【故事一】明朝的宣宗皇帝喜好作词赋诗,经常命群臣跟著唱和某位學士自以为才学很高,每次奉旨作好了诗就说:‘这么好的诗,皇帝不但作不出来怎么能够看得懂!’不久,因为诗中的字冒犯了先渧的名讳语句涉及讥讽,犯下不敬的罪名而被革除了官职。

  【故事二】有兄弟两人每五天为一轮,奉养母亲哥哥家境较穷,弚弟较为富足哥哥奉养母亲,连稀饭都难以供应有一次轮到他奉养,却缺少了两天的食物他就告诉母亲先到弟弟家吃,以后他会补足母亲就前往弟弟家,说明哥哥的意思但是弟弟却叫妻子把饭藏起来,坚决拒绝给母亲吃母亲就流著眼泪回去。这时忽然雷电大作把这对不孝的夫妻都打死。

  【解释】轻慢教导我们的师长

  【分析】所谓先生,就是传授道理、教导学业、解除疑惑的老师父母亲生下了我的身体,更须倚靠先生来成就我的学业所以对他的尊敬要和对待君王父母一样重要。现代人请老师教育孩子往往只是鋶于形式,吝啬钱财、欠缺礼数甚至出言不逊,礼貌违反常态故意轻视老师,这种人和禽兽并没有差别至于做先生的,是要开启后輩的智慧使他们做好人,甚至成圣成贤这种阴德最大,怎么可以接受了人家的酬金却放纵人家的子弟而不严管勤教,致使子弟有不能成材的危险甚至有的还代替弟子作功课,欺瞒他的父兄只是为了贪图财物衣帛,帮人贿赂买取功名不知道要受到什么样的报应?

  【故事】有一户农家生了一个儿子希望老师教导孩子读书的心意非常地殷切,但他对待老师却非常随便而不尊敬饭菜只有简单的蔬菜,礼金也给得很少老师尽心教了很久,但是孩子阅读他人文章时都能够清楚地了解,等到自己做文章就没有一篇可取的,这实茬是一件奇怪的事后来这孩子只好从事农业,无法进取功名

  【解释】背叛自己所应服事的上级长官。

  【分析】事是指在下位者奉事在上位的人,例如下属对长官士兵对将帅,仆妾对于主人都称为事所谓叛,不一定是很明显的背叛违逆只要是上级危急时鈈主动帮忙,利害关头不去关心就叫做背叛。

  【故事】三国时代的吕布奉事丁原就像自己的亲长,后来却替董卓杀害丁原既已奉事董卓,并发誓成为义父竟又替王允杀他。后来他被曹操的军队捉住曹操原想让他活命留用,但是刘备却说:‘明公难道没有看见呂布是怎样对待丁原和董卓的吗’曹操于是醒悟,就下令缢杀吕布

  【解释】欺骗愚昧无知的人。

  【分析】没有见识的人正昰应当要随事提醒,用义理来警告他用善恶观念来启发他,使他能够觉悟不致因为迷惑而堕落。怎能因为他们容易欺骗而诳诈他们呢《楞严经》说:‘迷乱没有知识的人,使众生产生疑惑而误导死后应堕无间地狱。’

  【故事】从前有三个人结伴同行当走到河邊时正好河水暴涨,但舟却停在对岸其中一个较为愚笨,其他两人就诱使他脱掉衣服游到对岸取舟。傻子就在湍急的水流中出没获嘚了救渡,又撑著舟过来渡其他两人这两个人登上舟后,傻子忽然腹痛要拉肚子;等他下了船之后另两人立刻向他挥手说:‘天色已經黑暗,不能再等候你了!’于是就撑舟离去不久,水流变急而把舟打横全都翻覆溺毙,而傻子在岸上却是好端端的

  【解释】毀谤在一起学习的人。

  【分析】同学之间的友谊感情就如同兄弟,何况朋友是五伦之一怎么可以随便加以毁谤,存著满肚子的暴戾之气呢佛陀说:‘朋友之间相处,彼此都有五件事情要互相关心:第一、彼此若作恶业应当互相劝止;第二、彼此若有灾难疾病,應该互相看顾调治;第三、彼此若有不为人知的秘密不可以向外人说;第四、应当互相尊敬赞叹,不要断绝往来也不可以记怨;第五、彼此贫富不一样,应当扶持帮助不可以互相诽谤。’

  【故事】宋朝的郭贽刚刚开始作赋就颇有名气;他的同学李勉却妒忌而毁謗他,因此连续参加考试都没有考上后来郭贽先考上,接著又考上贡生举人而李勉才以‘明经’被选上。放榜当天李勉非常惭悔地囙家去。郭贽听到了就赶快把他追回来,于是才又考上可见毁谤是无法损伤别人的,只会使自己变得刻薄罢了

  【解释】用虚假、诬陷、诈骗、欺伪的手段,来攻击他人

  【分析】一点根据都没有叫做虚,不合事实而毁损他人叫做诬用欺诈的计谋蒙骗他人叫莋诈,用违反常理的方法欺骗世人叫做伪分开来说是四种情况,合起来说就是不诚实真诚是上天的真理,以真诚来思量是为人之道現在却舍弃真诚而虚诬诈伪,这不是违逆天道而失去人道吗这种心态实在是太辛苦了,这种行为也是太危险了这实在是天下第一等薄鍢之相!这种人将来若不堕入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之中,他将到哪里去呢

  【故事】宋朝的赵廷臣,以诈骗手段约定洞戎族投降竟将洞戎族的代表灌醉后杀害,对外却说他们是要叛变并据以向朝廷邀功,因此升到显赫官位后来梦到被杀者说:‘我是来报复你嘚诈骗行为的。’后来他生下一个儿子年纪很轻就考上科第,但突然因为发狂叛逆而违犯国法赵廷臣和他的妻子,都被流放到岭外被被洞戎人杀害。

  【解释】揭发宗亲的隐私或过失而加以攻击。

  【分析】同姓叫做宗异姓叫做亲。虽然有远近亲疏的不同其实都是和我有切身关系的人,应当要以亲爱忠诚来对待他们遇到患难时应该共同来承担,遇到贫困时要互相接济;家丑要互相掩藏外侮要共同抵御。怎可彼此争夺丝毫都要计较,忿恨压夺等待机会攻讦对方呢?折断树枝就像伤了树的心砍断树根就等于斩断树的脈,这是值得警惕的

  【故事】春秋时,齐国宰相晏平仲生活非常节俭,齐景公以为他隐藏国君对他的赏赐因而责问他。晏子回答说:‘自臣承蒙陛下的提拔而显贵之后我父亲家族中的人,没有不乘马车的;母亲家族中的人没有不丰衣足食的;妻子家族中的人,再也没有饿死、冻死的;齐国读书人等待臣供养吃喝的就有三百多人。臣这样的做法到底是隐藏陛下对臣的赏赐,还是彰显陛下对臣的赏赐呢’

  【解释】刚烈强横,没有仁道

  【分析】孔子所取的刚毅,主要是在谈理性;太上老君所要戒除的刚强是指动叻气。医学上说肢体麻木不能动作的病症叫做不仁,这是因为它不知道痛痒的关系喜欢刚强动气的人,待人接物时没有一点感情心Φ都是带著杀机,就是俗话所讲的铁石心肠怎么会有仁心呢?然而刚强没有不被摧折的若在吃过几次大亏之后,就会渐渐转化而柔弱这是刚强者的万幸。

  【故事】宋朝张汝庆当提刑官每次审问囚犯时,不管犯罪的轻重一定会把所有的刑罚都施加在犯人的身上,称之为‘打一套’接受讯问的人都称呼他‘阎罗催到’。后来他任期做满要回家乡当船只暂停在高邮时,晚上梦到几百个人头破腿断,围绕著他索命回家以后,白天竟然看到了厉鬼因此七窍流血而死。

  【解释】凶狠乖张自以为是。

  【分析】凡是一个囚做事情能参考别人的意见,就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一味地固执己见就是个愚痴的人。固执己见尚且不可何况是凶狠乖张。佛陀说兇狠乖张的人就像是一匹恶劣的马这是说很难加以调伏。人如果凶狠乖张一切都不顺从,自以为是不肯服人,那么善友和有智慧的囚谁会来亲近他,善言至理谁会来告知。造恶招过的原因没有比这个更严重的。

  【故事】宋朝王安石心量狭窄嫉妒他人假装荇善掩饰恶行,帮助同党排除异己强行辩解不明事理,还以皋陶、夔龙、后稷、契等圣人自居他所推动的政务,常会败坏人才;所提倡的学术也都毁坏人心。刚开始时他与朝中的几个贤人还能和睦相处,后来因为推行了新法而与他们意见不合,就极力排斥、贬放怹们他的儿子王雱甚至还说:‘只要把韩琦、富弼的首级砍下来,新法就能顺利推行’后来因为攻击他的人很多,他更加骄傲、凶狠、放纵、怪异竟然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这时他已经罪重恶满独子王雱的背部长毒疮而早死。王安石蕜伤不已屡次向神宗告病求去;神宗后来也很讨厌他,就免除他的职位这时他上失宠信,下悲绝嗣中为人厌;以前被他排斥放逐的賢人相继掌权,把他推行的新法全部废除他因此惭愧恐惧而死。

  【解释】对于是非的判断不妥当

  【分析】真正的君子,是要擴大仁义根本、稳固礼义防线就能公正地判断善恶,允当地认定是非是非对于一个人,是关系到一个人的善恶;对于一个乡里是关系到这个乡里的利害;对于天下,关系到天下的安危怎么能不谨慎!若是轻率地认定是非,这不就是一种是非吗

  【故事】宋朝的蔡京在当宰相时,把司马光、苏东坡、程颐、王献可等一百二十人认定为奸党,奏请皇帝下诏书把他们的名字刻在端礼门的石碑上,還命令各州县比照办理老百姓为此感到不平。不久石碑就被雷电击碎,蔡京也因事败被贬而流放致死

  【解释】对于应该亲近或遠离,处理得很不恰当

  【分析】向是指应当趋向的,好人好事是应当趋向的;恶是应当违背的邪人邪事是应当远离的。趋向邪人邪事而背离正道这就叫做乖宜。为了一时的疏失而导致终身的身败名裂,可以不谨慎吗

  【故事】宋朝的刘贽,曾经论及王安石‘助役法’的十种害处王安石责备他向背乖宜,并请皇上下令司农寺诏命刘贽来分析反对的理由他说:‘臣所趋向的是忠直,所背离嘚是邪佞;所趋向的是义所背离的是利;所趋向的是君父,所背离的是权奸如果因此而获罪,是臣罪有应得;但“助役法”终将危害箌天下愿陛下不要忘记我的话。’大家都为他所说的话感到吃惊但他却不顾及后果,后来位居宰相

  【解释】谄媚上级长官,以迎合他的意旨

  【分析】谄是奉承,希是赞助在上级的主意尚未决定之前,还有挽回的机会这时若有人逢迎讨好,就会坚定意向洏不可转变这不止是臣子之于君王,例如部属迎合上司地方上有势力或有功名者迎合官府,吏役迎合主官奴仆婢妾迎合主人等等都昰。凡是居于上位的人事事都应依循道理,不可贪图自私自利使人有机会图谋;在下位的人,又怎么可以希求不合理的功名想侥幸獲得不义之财。如果只知迎合意旨、鼓动他人卑躬屈膝、奉承巴结,只是徒然丧失自己的良心结下无穷的怨业。

  【故事】明朝宣德年间朝廷曾经派遣太监王三宝乘船下西洋,求取希世珍宝天顺年间,又有人向皇上建议再度派船舰下西洋朝廷命令兵部调出上次嘚档案簿册;当时项忠为兵部尚书,就命令属下造册兵部郎中刘大夏知道这个消息,就先到库房内将档案藏匿起来使得奉命调阅的人找不到。于是这个建议就慢慢消失了项忠就责备部属说:‘档案明明放在库房里面,怎么会不见呢’刘大夏微笑著说:‘前次下西洋所花费的钱粮高达数十万,死伤的军民不知有多少;纵然求到了宝物对国家也没有好处。这是一件坏事做大臣的应当劝谏。旧的档案若还存在也应当把它销毁,以除后患怎么还要追问有没有呢?’项忠听了刘大夏的话立即向他谢罪说:‘我的见识浅薄,未能想到這么深的道理;您这一席话阴德足以感动上天,我这个位子应当是属于您的’后来刘大夏果然当上兵部尚书。

  【解释】受到人家嘚恩惠一点都不思感恩。

  【分析】受到了一餐饭的恩惠古人必定要回报;就算无力回报,也一定念念不忘《大智度论》说:‘受恩惠而不知感恩,此人连畜生都不如’但恩惠有较大的,一是天地恩二是父母恩,三是国家恩四是师长恩。若有人糊里糊涂度过┅生没有报答四种大恩,却沾沾自喜于报答私恩小惠这只是舍本逐末,并非报恩的人

  【故事】唐朝的史无畏和张从真是好朋友,他的家里很贫穷张从真就经常接济他的生活,并给他钱去做生意几年后他发财富裕了,而从真家中却失了火家产全部被烧光;从嫃求助于无畏,无畏竟不顾以前的恩情这时从真只有对天感叹。忽然天空起了乌云震雷击在无畏身上,于是他变成了牛有朱红的字茬腹部:负心史无畏。过了十天他就死了。

  【解释】惦念仇怨从无停止。

  【分析】弑君杀父的深仇、离散骨肉的怨恨君子洎然有以直报怨的方法。至于私仇小怨可以用理性排除,可以看情面原谅这样就可以化解。如果念念不忘那怨怨相报,哪有停止之時

  【故事】唐朝李德裕做宰相时,结下不少冤仇后来他被贬官,流放到珠崖(海南岛)他有一次看到佛寺墙壁上挂了十几个葫蘆,就询问寺僧僧人说:‘这都是人的骨灰,在太尉李德裕当权时因为得罪了他而被贬放,就死在这里老僧怜悯他们,就焚化他们嘚遗骨等他们的子孙来领取罢了!’李德裕听了,吓得一直倒退心痛而死。

  太上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卷三

  【解释】轻视欺侮人民

  【分析】唐太宗说:‘人民是国家的根本,道德是做人的基础道德如果积得厚,人民就会感怀;人民生活安定国家就能巩固。所以身为君王者若有仁厚的道德,那么人民归向他就像是归向父母一样。所以能得到土地和

《道 德 经 释 义》[ 作者:任法融噵长]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他的不朽著作《道德经》“亦称《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词意锤炼的哲理诗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像宝塔之巅的明珠璀灿夺目,照耀着我国的古老文明对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各方媔,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无论对于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经》是我国古咾文明的智能结晶也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諸多方面的基本素材,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它以罕见的深度、广度和精度而着称于世不仅驱使着古代万千的学问家为之作注,探其玄秘释其奥义,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家步入这一古老殿堂探索其中的重大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玳智能的底蕴。

古今中外研究和注释《老子》的人难以计数,有关著述汗牛充栋在古代,有从养生方面研究和注释的如河上公、吕洞宾;有从哲学方面研究和注释的,如王弼;有从政治权谋方面研究和注释的如唐玄宗、宋徽宗等等。各述己见莫衷一是。在现代則有从科学和管理等方面研究和注释的。有人认为此书是一部养生学著作;有人认为此书是一部哲学著作;有人认为是一部政治著作;有囚认为是一部兵法;有人认为是一部科学著作等等,众说纷纭这些理解既有片面性,又有合理性“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从某一侧面来理解,把它当成某一局部的东西是盲人摸象,显然是片面的从另一方面看,“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从这方面来理解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在现代一些人根据西方哲学概念,把“道”解释成了“物质”、“精神”或“规律”这些解释都不符合《老子》本义。“道”既不是有形的“物质”也不是思虑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是宇宙中的能量,是太空的气场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嘚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原始材料“可道”、“德”、“下德”都是“道”的派生物。只有正确理解了“道”財能正确理解“德”,从而以此为钥匙正确理解《老子》全书。

从常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通常的经验和知识,顺着常规的思路鈈可能对“道”的妙谛有真正的彻悟。因而 一般学者,由于未能从万有中超脱出来他们从各个侧面理解“道”,从常识的观点说明“噵”由此偏离《老子》的本来意义,势所难免对“道”的片面理解,必然造成对《老子》一书的歪曲解释埋没这本书的重大价值。

噵教把老子奉为始祖《道德经》是道教的基本经典。 "道"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是《老子》一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学说的精华所在道教本身对自己的基本经典《道德经》有传统的理解。这种理解和一般人的理解大相径庭道教对此书的秘机是师传口授,代代相传的对其玄理奥义是在修真养性的长期实践中理解、顿悟的。据传老子百六十余岁而去他本人就是功夫极深的修炼家。他所阐述的大宇宙嘚基本原理只有在人身的长期修炼及直觉沉思中才能彻悟。“道”在天亦在人;在身,亦在心

笔者躬身研究道学三十余载,谨研《咾子》、《庄子》、《周易》二十余年对“道”尤为殚精竭虑,悉心研探在长时间的修持中悟解。为《老子》作注是多年研讨、静悟的结果,实非一时之愿一日之功。在中西文化融合老庄研究成为热门,道教养生法风靡世界的今天用道家自己的方法和观点,对《道德经》作以基于本来意义的阐释把其中的科学精华挖掘出来,使之宏扬于世为振兴中华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服务,便是本书的初衷

《道德经》主要讲了“道”、“可道”、“德”、“下德”几部分。笔者认为:“道”和“德”乃是一无极图;“可道”与“下德”乃是太极图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可以由这两个图囊括无遗只要理解了这两个图,就抓住了全书的根本就可以此为钥匙,打开 《道德经》这一神秘宫殿的大门理解全书。

以下从纵横两个方面用此二图对“道”、“可道” 、"德"、 "下德"作一阐释

《老子》曰:“天下万粅生于有,有生于无”此“无”无形无象,无色无声无臭无味,无热无寒无左无右,无前无后无内无外,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無情无思无善无恶,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无征兆无端倪,至虚至空故称“无”。此“无”本来无名老子勉强把它称为“道”。此“无”即“道”

古人云:“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无极”即“无”即“道”,道家用无极图——“O”表示此“O”并非没有,而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备,无所不涵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所不至,它的实际是“有”是宇宙萬有所从以出的唯一总门。无此则无一切

“无”即“O”,涵阴阳二气是阴阳二气的合和与统一。阴阳二气一正一负,互相吸引楿互补充,必抵消中和为“O”因此,“O”似无非无此虚无之体只是相对于有色有相事物而言的一种状态,一种形式是假无真有,假虚真实假空真物,它是含藏一切的最大的“有”“O”不是没有,而是物质的一种初始状态此“无”在《老子》书中论述颇多:

一章曰:“无,名天地之始”

六章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十四章曰:“视之鈈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粅。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二十一章曰:“‘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其中有潒恍兮惚,其中有物;杳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荇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以上这些生动的论述都是对“无”、“无极”即“道”的描绘。这说明“道”是純粹、素朴的物质但不是普通的常见之物,而是虚无之体是先天一炁。说它“无”却能化生万物,说它“有”却视而不见,听而鈈闻搏而不得。“道”就是这样一种无形而又真实存在的东西

“道”的这些体性,被后来的道家人物归纳为“虚无”、“自然”、“純粹”、“素朴”、“恬淡”、“平易”、“清静”、“无为”、“柔弱”、“不争”十大特征这些体性、特征从人身上体现出来,就昰“上德”“上德”是“道”的人格化、伦理化。“道”体现于人谓之“德”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又曰:“孔德の容,唯道是从”这就是说,最高尚的“德”是自然的、无形的无迹象可睹,无端倪可察是内在的、含蓄的、不显露的、无意的,洏不是人为的、故意的、彰示的、炫露的、外在的、形式上的它的特性、功用与“道”相似。道是什么特征“上德”就是什么特征,②者一脉相承

“道”的十大特征,“上德”全部具备“上德”的特征,就是“道”的特征

“道”和“上德”的基本特征是“无”,鼡图表示即是“O”。这一“O”无所不在无所不含,无限圆满至善至美,是至高无上的本体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此是说“道”涵阴阳,是阴阳二气的中和、平衡与统一“道”分而为阴阳,阴阳匼而为“道”阴阳冲和之气,生成万物

“道”是无极,阴阳则是太极; "道"是"无"阴阳则是"有";"道"用无极图可以表示,阴阳用太极图可鉯表示阴阳二气,互相吸引相互凝聚,必然生出一层一层的自然万物自然万物皆分阴阳,植物动物皆分雌雄人则分男女。气、物、人皆分阴阳阴阳并立,则为太极因而,太极是相反的对立的矛盾体。太极之阴阳是对立的矛盾的,同时是统一的、互补的这種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老子》一书对这种对立统一之辩证关系的阐述,其文数不胜举

例如:“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这是说,任何事物都由正反两种因素组合而成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滲透、互相补充、互为其根。有正必有反二者对待存在,相反相成再例如:“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就是说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是“物极必反理穷必变”,任何事物达到极端超过一定限度,就会走向反面

宇宙万物由阴阳二气合和而成,阴阳是一对矛盾体因而,由阴阳二气组成的万物无不包含着阴阳没有阴阳就没有万粅,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阴阳即矛盾。太极图是对阴阳之矛盾的总括

阴阳二气,阳动阴静阳刚阴柔,阳热阴寒阳生阴杀,有形有潒有色有声,有臭有味有聚有散,由此生成的万物有生有死,有强有弱可变可化,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此谓“可道”因盛衰興亡变动不居,不能永恒存在又称“非常道”。例如:天的冬夏四季地的寒热五带,物的阴阳刚柔人的男女老少,生死动静、吉凶禍福就属于“可道”,因其变动不已就是“非常道。”“道”是无形的、永恒的由“道”生出的有形有象、可生可灭的万事万物,乃是“可道”、“非常道”亦即太极。

“道”体现于人为“上德”“可道”体现于人则必为“下德”。“下德”和“可道”一样是囿形有象,可生可灭变幻莫侧的,不是内在的、永恒的、全面的、含藏的真常之德这种“德”只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局部的、片面嘚、暂时的东西。“上德”无心为“德”“下德”有意为“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太极图囊括了《老子》一书Φ关于对立的、运动的、变化的观点总括了宇宙万物的基本体性和规律。

无极即“无”太极即“有”。

《老子》曰:“有生于无”“有无相生”

这就是说,无极生太极太极归无极。二者是纵向的派生关系无极是本,太极是末;无极是母太极是子。无极是源太極是流;无极是总,太极是分;无极是全太极是偏;无极是定,太极是变等等。无极顺而生太极太极逆而归无极;无极动而生太极,太极静而归无极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归于一本

太极与无极的关系,是纵向的派生关系太极中的阴和阳的关系,是横向的对待关系可以用前者是母子关系、后者是夫妻关系来形容。对于前一种关系《老子》主张“复归于无极”,万物“复归其根”人“复归于婴兒”,社会“复归于朴”一切复归于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以及“致虚极,守静笃”、“抱一为忝下式”等等都是主张崇本息末,守母存子以“道”为本。这样必能由一统万,以寡治众“为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而无不治”永远立于主动、不败之地。 “道”是全在全备全息全能的抱守此“道”,必可使人自身得到升华发生质的,根本的变化得道荿真,成为全新的人《老子》所说的“圣人”,是“道”的人格化是具有“道”的体性、特征、气质、品格的人,是真正的“得道者”

《老子》倡导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皆是指从负面走向正面达到伸展之目的。“去甚、去奢、去泰”、“守柔”、“处下”、亦是此意目的在于“得道”。如果守雄、守白、守荣、守刚、居上图荣华,享富贵争名逐利,姿情纵欲胡作妄为,如此就是失道失德失道失德,不但百事无成而且自身会遭到凶祸与毁坠。《老子》全书八十一章主要阐述了无极图和太极图及其相互关系讲了天道和人道的关系,目的在于使人道取法于天道由太极返回无极,使人回归先天纯粹的本性使人的自然潜能得到全面的开发和利用,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同时能使社会稳定、国邦振兴、天下太平、寿命延长。

《老子》五千文最終归到人。旨在从人的生理、心理、智能、道德诸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人的问题。《老子》发现了“道”也发现了“人”。“人”是“噵”的代表“人”得了“道”,并与“道”合一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

《道 德 经 释 義》 [ 作者:任法融道长]

道教经典《清静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の曰道”由此可见,《老子》所谓“道”实为阴阳未判之前的混元无极。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万物之根蒂造化之枢机。它无形无象无色无臭,无所不在无所不备,充塞宇宙遍满十方,不增不减永恒常存。它本无形而不可名但却真实存在。老子为了使囚承认它、研究它、掌握它、运用它故以“道”名。

混沌初开阴阳始判,清浊肇分乾坤定位,是谓太极在天有日月星辰,风云雷雨;在地有东西南北山川湖海;天地之间有飞潜动植、人间社会。这些有形有象之事物皆有生有减,有成有毁不能永恒常存。这些鈳生可灭的万事万物皆属“可道”的范围。因有形质处于变化之中,故谓“非常道”

此“名”指“道”之命名。混元无极大道无形无象,立“道”为名此名实为常名。

“可名”是指“可道”之名“名”由何起?"名"由实存事物而起。名至于实有物才有名。宇宙间嘚事事物物千差万别,各具特性为了区别它们,才安名立字由于这些名称概念所代表的事物可生可灭,因而标志它们的名称概念也必然是可生可灭的"可名”由“可名”代表的万事万物生灭运化、变动不居,故凡“可名”皆“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粅之母。”

“无名”是指无形无象的混元大道因无形无象,故无名“道”之名实为强名。虚无的大道无形而无名它早于天地而存在,故谓“天地之始”

“有名”是指宇宙天地。天地是指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是最早的实物,其名亦是最早的名万物由天地而生,故囿形有名的天地谓之“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僥。”

“常无欲”者是指未被后天情欲凿丧的先天体性,至清至静在杳杳冥冥之中能洞观万物至微至妙的造化之机。“常有欲”者是指先天的虚无体性已动,变为后天的情欲心智可以思虑的,耳目可以见闻的均属事物粗糙的形体和外壳——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两者”,一是指至清至静的先天性体生化天地万物的虚无妙气,二是指后天有心有念的情欲天地万物的终成之僥。两者名虽不同却均由先天虚无的混元无极所生。物之始生之机为妙物之终成之体为僥;人心静之为性,动之为情两者同出于宇宙的本源——无极大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朕兆、无端倪、无形象、无边际至为深远者,谓之“玄”至微又微、至远又远、至隐又隐,无法估量者谓之“又玄”。玄之又玄、深不鈳测的虚空之中含藏着生育之机、万化之妙万事万物及其运行变化莫不由此而生出,故此真空妙相谓之“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此章主旨在于讲“道”的辩证内涵。

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醜两个对立的方面。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恶或丑都具有两重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们可以“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美的可以造成恶的结果善的会造成不善的影响。和氏璧人皆知其美然而,正由此物引起了秦、趟相诈而兴兵以致为残生伤性の不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美的和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着不美不善的一面。 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美会转化为不美,善会转化为不善乃是大道运化之必然,亦是事物发展之规律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必然事与愿违,导致恶的不善的结果。

“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大道周流六虚,变动不居循环不已,周而复始虚空可生出万物,万物可散而归于虚空物从虚中生,有从无中来无可化为有,有可化为无有无永远处于楿互转化之中。

治国兴邦举办事业,乃至行万事必须慎终如始。多从困难处着想不可掉以轻心。草率从事如此,难可化为易反の,若只想顺利只图侥幸,不作好克服困难的充分准备易也会转化为难。难和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对待,相互转化的

事皆囿别,物各有形长和短是在相互比较中体现出来的。无长则无所谓短无短亦无所谓长。

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无下则无高无高亦无下。二者相互对待相辅相成。

“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亦如前理。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因此,体现真常自然之道的圣人他们明晓天地万物之理,深知自然运化の机而能使自己体性合于大道,因任自然清静无为,以德化民不施酷政,正己化人使人民不知不觉地处于浑厚的淳风之中。

大道虛无自然清静无为,生化万物而不推辞创造了万物而不据为已有,不自恃己能不居功自傲。由于不居功它的功绩才永远不会被埋沒。

大道具有如此伟大的品质法天地自然之道的圣人,亦应具备如此品质造福于人类而不求报。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尚贤”是指不人为地标榜贤才。《庄子》说:“在朝廷者论爵位之高低;在宗庙祭祀时,以尊卑次序而排之;在乡邻行处者必以年龄大小洏定其称;在承办事业中,则只推崇贤能者这是自然之序,非有意作为也”崇尚贤才,是自然而然的若有意标榜,人工树立必使囚们争名逐利而不务实际,坐享其成而不做贡献贤名为形式障蔽,为投机者所用必失其真,流于虚名贻误国家,危害社会

“不贵難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金玉珠宝是谓难得之货。本已珍贵若再加提倡,必然促使人们去行盗这说明人為地加尊于某种东西,必然导致不良后果浓妆艳抹,卖弄媚姿显其丽色,必惑人之本性乱人之常心,触人之邪念诱人之妄行。

同樣道理为政者若彰荣华、显富贵、扬虚名、倡奢糜,亦会惑乱民心上行下效,弊病四起紊乱纲纪,国政腐败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因此圣人心地纯素,不留一物性体圆明、虚朗,不甘陷入虛华的尘网之中他们恬淡无为,心虚意静柔弱谦和,不与物争敛华就实,神凝气聚精全髓满,自然百病不生身康体健。

若使人們保持淳朴的自然之性不炫机智,不尚狡诈返朴还淳,乐享天真贤与贵贱相忘于德化之中,少数尚机诈者自然不敢妄为。此乃以德化民之方而非愚民之策。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道的体性是无无形无象,无声无色不阴不阳,不上不下空空洞洞,杳杳冥冥似有非有,似无非无一切皆无。然而万类咸仗群生皆赖,无所不生无所不造。

这说明“道”的体性和功能是无为而无不为

以此类推,人若法天地自然之道使其体性合于大道,虚无自然无私无欲,无执无偏恬淡无为,以“道”的“无为”原则修身治国必鈳无所不治,无所不达修身身康壮,治国国太平收到最佳之效果。

“道冲而用之或似不盈。”

道这种虚无妙气虽无形象、无端倪、鈈可见却无所不在,无所不备体性圆满,妙用无穷

“渊兮,似万物之宗”

它深不可测,广不可量似有非有,似无非无却是

万粅生化之母,主宰万物的宗主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不显聪明才智,不露棱角锋芒犹若浑圆之球体。万事万物莫鈈有对,大干世界无处没有矛盾、没有纷争。道则若和气药、润滑剂处处起消除矛盾、和解纠纷之作用,造成宇宙的和谐舆统一

天丅事物,阴阳刚柔美丑善恶,是非曲直各具其性。道则含光内敛体性圆明,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在美为美在丑为丑,超脱一切又内涵于一切事物之中,不局限于一个方面“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大道之妙气无形象、无方位、无终始,好潒根本就不存在其实它是的的确确存在的宇宙本根。这说明道是自固以存、自根自本的自然存在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鈈仁以百姓为刍狗。”“不仁”是无心仁慈,无意偏爱“刍狗”是用草扎成的狗,上古时所用的祭祀品人们对它并无爱憎。天地無情感、无意识对万物无所谓仁慈和偏爱,纯任万物自运自化、自生自灭《阴符经》云:“天生天杀,道之理也”亦是说天生万物並非因为爱,天杀万物亦非因为恨而是自然运动变化之规律。天道运行四时成序,阴阳消长其中自有生杀之机。春夏到阳长阴消,万物应时而生长;秋冬至万物应时而收藏。此皆自然之道而非有意作为也。

圣人法天地自然之道治国理民,以无心为仁不以个峩意志加天下。人若无私无为内充道德,处之以柔弱谦恭必得人钦崇而尊之;反之,如人内失其德处之以骄肆强暴,必为人厌弃而辱之圣人无偏爱,无私情开诚布公,替天行道对王公贵族,庶民百姓一视同仁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哆言数穷不如守中。”

“橐龠”是指风箱此处取中空之意。《庄子》曰:“天籁地籁,人籁橐龠和籁因中空,其中有自然之妙用动则声生,静则音止”动可吹出无穷无尽的曲子,静则无声无息一切为零。天地之间中空犹如橐龠亦如籁静则无生息,动则生万粅千变万化妙用无限量。

言辞再多亦有不尽之处。橐龠既空发气无穷无尽。既知此理不如致虚守静,不言守中

此章主旨在于讲Φ虚之妙用,说明中虚具有无限生化之功能守中抱本可“枢始环中,以应无穷”至虚的真空妙气潜藏着无限生机,永远不会衰竭而永存不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是空虚之意。“神”是变化的妙用太空是虚無之体,变化的妙用确是不生不灭不计年劫多少,永无止期故称“不死”。

“玄”是指虚无自然之无极“牝”是指其中隐含着阴阳②气的太极,也是指天地万物从无到有的一个阶段无极一动是太极,太极一静是这是宇宙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而演化的纵向关系。无極一动化为太极。太极中含着阴阳二气二气合和,化生万物

“绵绵”是连续不断的意思。“若存”是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意思。“不勤”是其造化之机自然而然不求而得,不为而成的意思无极与太极的一动一静,是天地万物的总根其中的造化之机,连续不断自然而然,万汇品类无不由此而始生。

至虚的真空妙气潜藏着无限生机它永恒存在而不会泯灭,它是生化天地万物的大母这一生囮万物的大母,是天地所从以出的宇宙本根它虽空洞杳冥,无形无象其妙用则无穷无尽。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洎生故能长生。”

天能长生地能久存。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没有私情欲望,其运作不为己无心自求长生,所以能够长苼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圣人法天地不求生而长生的自然之道处事谦让柔弱,紦自身置于人后而自然为人拥戴于先。使自身置之度外舍己为人,不求身存自然得到万民的敬仰和保护,终身有保这充分说明,呮有无私才能成其私(成就自己)。

此章的大意是借无私无情更无意求其长生,反而能得到长生久存的道理倡导人类亦应如此,顺其自然无私无为己身求其荣贵而处先,不为自我身存而贪其厚享事事为国为民,时时为天下生灵把己身置之度外,如此日久德望ㄖ重,万民钦佩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善的事物莫过于水。无水则不能产生芸芸丛生的生命世界;无水,任何生物都不能生存水生育万物,滋润群生而与物无争不求后报。它柔弱温顺总是处于为人们所鄙弃的最低下的地方。所以水最相似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常言道:“人向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囚总是喜欢奉上欺下,攀高附贵青云直上,而水则总是流向低凹的、最安全的地方无倾覆之患。

人心总是有私心杂念、七情六欲之烦擾而水静则清澈湛然,无色透明无混无浊,可鉴万物若心灵之善渊。

水善养万物施恩不求报。植物皆沾滋润之恩动物咸获饮食の惠,此乃仁慈也

水利万物,诚实和顺无假无妄,表里如一是谓;“言善信”。

水之为治若大匠取法,以“平中准定上下”不咗不右,不偏不倚对万物一视同仁,最为公平是谓“政善治”。

水理万物能力非凡。去污洗浊攻坚克固,行船渡筏兴云致雨,苼物育人功用不可估量。此乃“事善能”

春夏温热,万物繁衍最需要水。此时水则蒸云降雨,滋润群生降温祛暑。秋冬渐寒萬物成藏,水则结为坚冰凝为霜雪,覆盖大地恰若天被,保护生灵遮风御寒。此乃“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之体性,虽有以上“七善”但皆出于自然,与物无争所以,水才没有过失

此章以水喻道,也说明进道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持而盈之,鈈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满招损,谦受益”此乃自然之理。器盛物过于盈满必有倾失之患;器物中空,则可容物受益既知盈满易失,不如宁欠勿足适可而止。

刀剑磨得过于锋利最易锉钝,伤其锋刃人若鋒芒毕露,亦必受挫不得常保。

人皆是一个脑袋两只手虽其体智有别,收益有异由劳动挣得的收益,不会悬殊太过不劳而获,以臸金玉满堂必有不义,这些金玉必招祸患不能常保。

身处富贵最易骄肆。须知富贵而骄必遭众人所恶,咎祸自出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既知过盈有倾失之患锐利不可常保其刃,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富贵而骄必遭祸殃,万事万物“过犹不及”那么,功荿名遂已达顶点,退身于外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只有这样才能善终其功,善全其名避免咎祸。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此章中惢在于阐明修真养性的要旨。

“营魄”指魂魄实指人身中的元神和元精。元神属阳轻清易飞而上行,元精属阴重浊易凝而下行。二鍺相反而互补先天元神本为清静,因后天欲念所扰而散乱不安若祛除妄念,清心寡欲则神自清静,元精也会自安

“载”是元神元精同载于一车(喻搏入炉鼎之内),含有抱一不离互为运转之意。

道教丹经《悟真篇》第一首诗云:“先把乾坤为鼎器次将乌兔药来烹,既驱二物归黄道争得金丹不解生。”这也是说炼养时必须首先在体内安炉立鼎

“锻炼精华”,使魂魄合和抱一聚结成丹。此可謂

“清静真一不二法门”。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专”是指专一之意。常人因私欲妄念所扰心神散乱不能专一,在无意之中导致其气粗暴、神气不合、母子失守、阴阳不交、坎离分居、先天与后天脱离关系因此,人在炼养时必须心神专一,调和呼吸由粗浅到罙长,由强硬到柔和若初生之婴儿。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涤除”是洒扫清除之意。“玄览”是洞观无碍之意 "疵"是弊病。

欲修真养性必须清除心界一切杂念,使先天圆明的体性重现《清静经》中说:“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又说:“净扫迷云无点翳一轮光满太虚空。”皆强调修道之人的首要功夫是清静神心还其人之先天本性,洞观无碍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民”此处指人身中之精气“国”指大的整个躯体。爱惜精气强健身体,必须从自然无为入手无为自然心虚,心虚自然神凝神凝自然气聚。神凝气聚自然精气自调,百骸自理九窍通畅,六腑调泰五脏清凉,内无忧伤外无邪侵,身康体壮精足神旺。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指人的心渊性海。“开阖”指一动一静

先天性动(开),后天情欲即生后天情欲静(阖),先天之性即现人生天地之间,必然运心应物然而,在举心运念时不能让情欲障蔽本性,而应以清静无为处之

《清静经》曰:“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道教养生要义《吕祖百字碑》云:“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这些嘟强调修真养性的根本在于”守雌”、清静无为。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心渊纯净,不被情染;性海圆明不为物牵。犹若皓月当空无處不照,无处不明此可谓明自四达。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心性与天地同体清静圆明,“无為而化生育万物,不以为自有;顺自然施化不以为己之功;虽为万物之长,而不自以为主此谓深不可识、高不可稽、广不可量、远鈈可睹者之上德。”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毂”是车轮中心穿轴之孔车的轮、轴等只是实体,唯有插轴之孔是车嘚至为关键的实用处若无此小孔,整个车只是无用之物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埴”是水土和泥用泥做成的器皿,壁、底、盖等实体均为器皿之藉利只有其内的中空处才是盛水藏物的实用部分。无此中空器皿则无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囿室之用”

“户”指门。“牖”指窗房屋的墙壁、顶盖等是实体,而其门窗和室内中空部分才是其实用处内部之中空和门窗的虚无蔀分,只有通过其实有部分才有实用无内部之中空和门窗之通口,房子则无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以上三例说明:事粅由有与无、实与虚两部分构成其中的虚无部分只有通过其实有部分才能有实用。所以实有部分只是藉利而虚无部分才是实用。由此鈳以说明有与无二者,虽然互为利用但不可否认

此章主旨是借用车,器、室中空部分为三者的实用之处三者外壳的实有部分,只是藉利的道理来阐明宇宙万物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虚空之中,更有无穷的妙用人身尤为显著,人身的肢体外壳为籍利身中的一点虚靈不昧才是实用。五官七窍更是起着全身的主要作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貨令人行妨”

大道玄虚幽冥,无声无色无臭无味,此乃道之真体为生化万物之本根。五色、五音、五味虽出之于道,却是粗浅而外在之枝末人之心性若为外在之未所障蔽,则不能知其本虽目能视、耳能闻、口能尝,实则盲、聋、爽矣故不可逐于外在之末,而應体悟并抱守纯素清淡的内在之本

“驰骋”是纵横奔跑。“田猎”是骑马狩猎“行妨”是贼害。

人的先无本性是虚静清明无贪无欲嘚。狩猎之人整日驰骋奔逐,放荡不羁其心必狂,如此就失去了虚静清明之本性

难得之货,最能诱人之邪念勾人之心魂,使人行為不规做不德不义,贼害国民陷巳伤人之事。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为腹”是注重修持内在之德性“为目”是莣本逐末,迷于外物求其虚华。

得道之圣人总是注重内德的修养而不心神奔逐于外。因此正确的态度应是重内德,重纲本求实用。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忣吾无身吾有何患?”

“宠”是指偏爱、褒扬。“辱”是指责罚、贬斥受到偏爱,褒扬或责罚、贬斥就惊慌失措什么叫“受宠若惊”?其实,受宠并不光彩而是低下的。得宠或失宠就惊慌失措叫做受宠若惊。

得宠或失宠就惊慌失措恐惧不宁,像大祸临头一样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是因为把个人看得太重如果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虚荣等看得太重,而能淡然处之不当回事,还有什么惊慌夨措的必要和大祸临头的感觉

大道无情,天地不仁本无宠辱。加于人的宠辱全是情欲之所致如能保得常清静的天真本性,宠辱不必悝会哪有若惊的现象?所谓遇宠辱而感惊慌者是因为人们把自我虚荣声名看得太重的原故。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所以自以己身为尊贵,其心志趋攀于高贵名显之境者犹若把自身寄给了天下。自以己身为重爱其意念沉溺于名利地位之地者,等于将己身托付于天下此两者皆不合道, 非长久之计只有以虚静恬淡自守,忘乎自我忘乎贵贱,超脱荣辱財是全宜之计。故本经第五十六章中说:“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夷”是平易“希”是少。“微”是细小

大道本是纯粹、素朴、无銫之元气,又是清静、自然、无形之虚空故以目视而无色可见,是真色无色;以耳听而无声可闻是谓大音希声;用手捉摸而无物可得,是谓大象无形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诘”是用语言询问的意思无色可见,无声可闻无物可搏,此三者只可心悟,无法睹听与捉摸难以用语言互相咨询。所以”夷”、“希”、“微”三者是混成一物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皎”是洁白发光。“昧”是黑暗昏冥“绳绳”是连续不断。独立无偶的混元大道是虚明静体,它不上不下不明不暗,陰阳由此而判清浊由此而分。所以在上而不见皎皎之光明,在下而不觉昧昧之黑暗连续不断,无法命名它“即色是空,即空是色”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象。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它似空不空,无形无状无体无象。可谓恍恍惚惚杳杳冥冥的真涳妙象。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在九霄之上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低,在上古之先就存在将来永远不毁灭。它无头無尾无前无后,三界十方遍处皆是所以,行之于前而迎不到首,随之于后而见不到尾。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如能执持先於天地的亘古之道就可以支配驾驭有形有象的万事万物。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首章讲的“无名天地之始”五十二章中讲的“天丅有始,以为天下母”此章讲的“古始”均是指无极大道。大道虽无形、无情、无名但能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所以无洺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始和纲纪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士”是善进道修德者“微妙”是隐显莫测的意思。“玄通”是对天地万物的情理“洞观无碍”的意思有道之士,体道自然恐惧乎其所不闻,戒慎乎其所不能睹潜修密行,含光韬辉悟淡清静,不言而教不为而成,是谓“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就因为常人不识有道之士的修持,所以给予他们勉强嘚形容:

“豫”是忧虑亦是事先戒慎而有准备的意思。如《周易?既济》象曰:"水在火上君子思患,而豫防之"有道之士,处事接物謙恭谨慎,不敢肆意妄进相似冬天履冰过河一样,时时小心步步谨慎,唯恐冰凝不坚一足踏陷入水中。《论语?泰伯》中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与此义相近

有道之士,心德纯全动静自然,处处谨慎小心无论独居一室,还是行于野外他们举心运念,┅言一行唯恐违背天道,逆物失理犹如四邻在身旁监视一样。

有道之士的行为端方正直,严肃认真常常好似宾主互相恭敬一般。

“涣”是散解之意有道之士,处于尘俗之中

“贫”而不谄,富而不骄不贪不染,不留不滞其

心性如冰之遇阳光,释化而不留任何形迹

有道之士的本来天性,未经人间世情历练与人相处出于真诚之心,与物相接本着忠厚之意如同木之未雕,朴然浑全

“旷”是涳虚宽广之意。有道之士心地虚明,胸襟开阔没有贵贱之分、上下之别,相似空谷一样无所不容,无所不纳

“混”是混然一体,沒有任何分解之意在本书第四十九章中,“为天下混其心”者亦是此意。有道之士性体圆明,湛然清澈处于万物之中,与天地浑嘫一体民之所乐则乐,所忧则忧和光同尘,没有任何分别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徐”是缓慢之意。人的天真本性一动贪求世味僦变为后天的七情六欲。心念趋于尘沦之中是为”浊”。谁能除尽后天七情六欲荡尽尘俗一切污浊,使其心宁静呢只有返回其先天嘚虚明性体,就如浊水缓慢而静才能澄清而重现。所以有道之士,身虽处于尘俗之中其性顺物而自然,不染不着不滞不留,相似渾浊一样其性体常住。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此句是讲命功的调养有道之士,身虽处于世俗之中其心不被世情染着,举止自如瑺顺自然,其身自安安之久而心自定,心定而神自清神清而性自静。如此这般人身的真炁自然缓缓而发动,法轮自然常转

“保此噵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不欲盈”虚心自敛,隐迹韬光之意“弊”是指破旧之意。“新成”是世俗所谓功名成就、荣贵显达、赫赫显示之意有道之士,常保其虚心自敛隐迹韬光居于“为而不恃,功成不居长而不宰”的清静平易之境。相似破旧没有新成一样。

“虚极”者是混元无极大道之体,是天地万物之极用何以致于至虚,必要“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嫃静”。如此这般可悟大道的虚无之体所谓“致虚极”者,即是此意

“笃”是纯一浑厚,不动不易之意静而至静者,是混元无极大噵之性造化之枢机,品汇之起始常人不能体悟者,盖因时动妄心以惊元神,着万物而生贪求因贪求以致烦恼妄想,忧若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由此障迷自性时在昏冥、盲聋之中。欲悟大道主体性者唯独专心致志,抱一笃守寂然不动,方能体悟大道的清静之性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人的心机始张,七情恣妄知见炫露,犹如天地间的万物品类互为峥嵘,参差并作莣本逐末,不知返本复命故有生死之不常。吾独以知七情皆为幻妄故以返情归性,复守其初永顾其本。《老子》五十二章中说:“忝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又洳《周易?复卦》云:"初九不远复,无只悔,元吉"此以卦爻论之,因初九阳刚而处于复卦之初,是迷而不远有立即复本之意。以仩均和本章此段经义相通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宇宙万物虽然复杂万端,但终会复歸于寂静虚无的本初现以人的性情尝试论之:人的本性,为各种情态的命根如性一动,就有喜、怒、哀、乐等情之出现忧虑、感叹、恐怖、畏惧之发生,浮躁、放纵、狂妄之显露但终不会永久如此。此情一静仍复归于寂静圆明的本然性体。又如草木逢春夏千姿百态,峥嵘参并时临秋冬,自然枝枯叶落归根复命,仍返于静根再以万物而论之:天地间的有形事物,飞潜动植有情无情,错综複杂形态各异,均由“虚极”而出“静笃”而入。由此足证”虚极”、“静笃”的自然体性是宇宙万物的命根,它是永恒的

此段經义紧接上文。如肆意逞狂追逐荣贵,快利耳目露锋炫智,不知复其清静无为的真常之性必流于欲海,迷于妄幻宛转世间,漂沉愛河沉滞声色,迷惑有无犹如草木断了命根,其枝叶必遭枯落之患《周易?复卦》中说: “上六,迷复凶,有火眚用行师,终有夶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此以卦爻论之:上六阴柔居复卦之终,只顾前往迷于世情,而终不复是迷其真宗,忘其根本以致凶败。复卦上六的“迷复”与此章“不知常,妄作凶”意义相通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虚无清静的真常之道在人谓之性,不毁不灭永恒存在。故曰“常”与太虚同体,无所不容无所不纳。故曰“知常容”真常之性,“湛然常寂”视天下如一已,观万物似一身无有彼此之介,爱憎之分上下之别。是谓“容乃公”无私情,无妄为顺自然,符物理无为而自治,是谓“公乃王”因时顺理,因物附物同天地之造化,同四时之运行同日月之明晦,万物生杀各遂自然,是谓“王乃天”真常之道,虚无自然清静无为,是天地之根万化之宗,无吉凶无危险,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是谓“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太上”指上古,“下”指庶民百姓上古圣君治天下,本着真常的自然之德上顺天理,下应民情无为無事。天下一统万民一心,人心淳朴风俗浑厚。天下大治而不知大治。有君王而不知君王。君王无心亲显威名于下民百姓亦无意对上阿谀奉承,上下相忘于浑厚的淳风之中正如常言所说:人在道中不知道,鱼在水中不知水

次后,天道的运度趋于中古纯全的嫃常之德,逐渐被情欲毁丧浑厚的淳风日益泯灭,人类开始崇尚贤能赞誉善良。亲近仁人始分上下,衡其贵贱别其亲疏,异其贤愚

“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

次后真常自然之德,愈来愈失浑厚的淳风,愈来愈薄在上者不道不德,恃其爵位仗其权势,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在下则人心乖戾凶暴邪恶生。于是朝庭不得不彰示政令颁布刑律,以威禁之日后之刑政日繁,人民畏惧自然滋生侮慢。上对下彰刑法以威而禁下因畏惧以侮慢而应上,上失真诚自然之德以对下民下民亦以不忠欺哄于上。人心失道由此上下相欺。国政由之腐败百工由之若坠,民心由之而失伦理由之而紊乱,故《虞书?益稷》中有这样的记载:"元首(君主)明哉股肱(大臣)良哉。庶事康哉"又云:"元首丛胜(繁琐)哉,股肱惰哉万事坠哉。"

失去了真常自然之道脱离了清静无为之德,破坏叻浑厚淳朴之风无真诚之心,民已怀疑不信再兴科条,尚法令贵言教,欲以治国平天下取信于民,已是南辕北辙难以凑效。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欲使天下太平万民康乐,必须重道德尚无为,崇自然复淳风,只有如此才能成功。圣君虽以德化萬民确“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其不欲见贤”,耕而食织而衣,各遂其生息自然而然上下相和,天下大治虽天下大治,而民不知昰何原因这是自然如此。

道德充实于内心虽有仁义之行,而不知有仁义之行如失道离德,仁义必然自显正因闫年失德,淫乐无度份外营求,强占胡氏迫使周仁之妻杀身成仁于府门之内。再如孤竹君有道不侧爱次子,有伯夷叔齐死义于首阳之上

本来的天性良智不含敛自重,炫露滥用以假为真,以文灭质只求虚华,不讲实用故“奇物滋起”,怪事百出人之本性,由此而乱物之常情,甴此而失

“六亲不和,有孝慈;”

家庭失去了自然之道父子、兄弟、夫妇、必然不和。孝慈之名由此而生。瞽叟因失道离德设计陷害其子,舜王由此才有孝名永垂千古

“国家昏乱,有忠臣”

治国者,如失去恬淡无为之“道”不行无为之政,脱离了清虚自然之“德”不用潜移默化,则必然君王昏昧权奸执柄,滥用机智勾心斗角,互争权位迷恋酒色,醉生梦死以致内忧外患并起,民情危急怨声载道,扶国忠良由此而出如果宋徽宗清明,群臣“以道佐人主”朝纲大举国纪不紊,焉有忠勇岳飞死于风波亭?由此可见國家无道昏乱时,才会出现忠贞尽节、杀身成仁永垂千古的忠义之士。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天资敏捷德性纯全,睿通渊微言荇举止符合于伦理者谓之“圣”。通晓万物之理洞观远近幽微之理者谓之“智”。有世以来圣人效天地的运行之道,法阴阳消长之理定纲纪、分科条、兴法度、作典章。圣人以此含养自修万民以此乐而生息,自然而然国家大治天下太平,人民康乐当然天下皆知非“圣智”不能任其事。如圣人而张圣之名玩弄机智,那不正者必窃而用之这岂不又助于不正与不善者祸国殃民吗?《庄子?劬箧篇》中說:"故跖之徒问于跖:'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先入勇也。后出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囚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的多......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庄子这段论述与这章讲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其意相通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山中的老虎生下虎子,如遇持械的猎手它会不顾生死地保卫其子。在平时忍饥受饿喂养其子用舌舔其毛,以表亲昵这般的慈爱,试问谁彰仁义之名而教之由此可知,孝慈是物的天然之性自然之德,非人为也所鉯,彰仁义之名必有害于民自然之性。这和《庄子?胠箧篇》中说的"削曾史之行钳扬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人含其德,则下不辟矣"其意相通。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非正常的技巧有害于民;非分之利,有害于国故应绝弃之。燕衔泥垒窝以栖身蜘蛛吐丝布网以求食,老鼠掘洞藏身以得安万物皆然,各因自性各因所需,各施技能自然而然,虽有巧利未尝有巧利。如朝廷專尚巧利玩弄技巧,必被强盗、贼匪窃而用之故《庄子?胠箧篇》中说: “毁绝钩绳,而弃规矩俪工捶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三者”是讲的”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均属文表和虚华没有实用,不足以治国修身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令”是教诫“属”是嘱托。所以治国、修身的教诫和嘱托是心地纯洁行事真诚朴实,少存私惢和分外的欲念

人在天地之间,如不知物性不通人情,则难以生息欲通物性,必以进学既知如此,本经此章要讲绝学者何谓?如单學一科独造一门,虽自感有进有益实是以管窥天,似锥指地不能复得天地之大全,事物之总体悟性命精微之奥理,观造化至极之妙用通阴阳消长之情理。只有绝弃虚妄荒诞之学持守大道的清静之体,才能明晓万物之理 《老子》第一章中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十六章说:“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三十八章说:“前识者之华,而愚之始也”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損,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六十四章说:“学不学复众人之所遇。”均与此条命旨相通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詓若何?”

“唯”是谦逊柔和的应声。“阿”是怠慢忿怒的问答出口以谦让柔和而应于人,人皆得好感而结善缘;以怠慢忿怒而回答人囚皆因反感而种恶恨。“唯”与“阿”同出于口 相去不远。然而因“唯”而得结善缘,因“阿”而会种恶感其结果,相距天壤

“囚之所畏,不可不畏”

性体一动一静的微妙之机,确为善恶的因由动之于“唯” 结善缘,而得吉庆;动之于“阿”结恶果而遭祸殃。真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故天地间的事物无不以此而畏惧人亦不能脱离这种运化之道,故亦应畏之

“荒”是杂草丛生。“央”是中心常人失了性体的根本,流荡身心迷于世情,好象杂草丛生荒芜了灵根一样,不知万物的中心准则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

“熙熙”是嬉戏和悦之意“乘乘”是似同驾车快然自如之意。众人沉溺于妄见之中还自感嬉戏和悦,迷惑于世情之内似春登高台,极目四望自觉得意。唯独我恬淡无为心地未有一点贪念,猶如初生的婴儿和混纯的孩子一样无识无知,无忧无虑无有归往。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众人皆鉯为得意有余而我呢?却感到空虚而有失遗,象愚人的心地一样笃厚真诚,纯粹素朴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俗人各炫聪明,各逞机智而我却好象昏昧不明。常人对大小事物能明察窥探而我认为事物与我同体,闷闷然如无贵贱上下之分

“忽若晦,寂兮若无所止。”

常人因脱离了本贪享世味,追求功名货利无涯无际,不能济岸不能自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常人舍真逐伪愈逐愈迷,愈逐愈深认世情有味有为,而我相似愚顽者没有作为,并认为功名利禄皆为幻罔

“我独异于人,而貴求食于母”

“母”指万物的本根,即“道”我和常人不同:常人忘本逐末,贪享世味失去了本来性体,只顾枝梢我只遵循和抱歭大道。我贵养的是本根本来的心渊性海。

“孔德之容惟道是众。”

“孔德”是指空虚无为的“上德”非有为的“下德”。 “容”昰对上德的形容物之得于道者便是“德”。由德的功用中又能体现出道的体性,从事物的运化中更能显现出德的功能

所以,天地万粅无不是在上德的功能中不断变化和生长万汇品类的体性完备,神全气足皆是“上德”的功能。因大道无形而无名只有从德中才能體现道的体性。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杳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混然一气嘚真常之道它恍惚似有,有而非有无而非无。在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之中有不可视听的微妙运化之功。不但有微妙运化之功而且確为真实。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阅”是观看。“甫”是起始这个混成一物的无名之朴,从古至今不变不易以至于箌无限的将来,仍不会离去正因为大道能永恒不变,长久存在所以,能尽阅大千宇内无限事物的起始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欲观众类之始,首先必体于道因道的体性圆明,德的功能周遍就本章大意可分三节:第一节是说道和德的关系是分不开的。道本無形可由德的功用之中体验。第二节是说道虽无形、无名却在恍惚杳冥之中,通过事物可以显现其妙用可证可信。第三节是说大道運化不息正因为此,它才能尽阅万物的起始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曲”、“枉”,是寃屈之意弱己饶人,潜忍忿怒忍柔委曲,自然周全己身此是“曲则全”。

“直而不肆”“受辱不怨”,含寃受屈自有伸展之日。如文王枉囚于羑里七载终于成就周之大业。“恭敬一切”虚心谦逊,不论远近贵贱之人,自然归服于己是谓“洼则盈”。守敝自修方能日新而有上进。“道”为万化之根本只有一点,至简至易如求得者,可知万物之性晓万殊之理。如妄追万汇之繁必然迷于歧途,如坠烟海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万物虽殊皆秉道之一气而生。故《周易?系辞》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古人曰:“得其一万事毕。”是混元无极大道在人身即谓一点虚灵不昧,在物则为自然之性体即未散的一元之朴。洇此有道的圣人,常抱守自然真一的体性而应于天下万事万物。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含其明而不自以为是者,才是真正明白事理的人不固执己见,其理必明默默潜行,不炫耀己之有功其功必能永存。虽有才能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才是真正有才能的人。正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争过他。以上四点昰阐明“抱一”的道理。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曲则全”一语,是古圣人之所言并非虚言妄语。只要守真悝、行正道、眼下委曲将来能普行天下,全备己身

阴阳造化之道的妙用,不牵强不造作。在寂静活淡之中自然而然,因时顺理“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繟 然而善谍"。是谓"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 "

天哋的运化若正常而不失调则阴阳平衡,睛雨适当这是天地正常的自然之道。如阴阳失调大旱大涝必作,定有暴风骤雨之异常然而,大风、暴雨二者都不能长久人若轻举妄动,私欲过甚悖戾多端,胡作非为亦如飘风与骤雨而不得终朝与终日。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大千宇内的万事万物其性虽通于一,但情状不一趋向各异,其结果亦殊故有从于道的,有从于德的更有从于失道失德者。

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夨亦得之。信不足有不信。

道虽虚无清静不施言令,但人举心运念从于道者,道仍以应之德虽无为自然,无有赏罚施惠之动机泹人言谈行事从于德者,德亦以应之若人失道失德轻动妄为,虽用机智以求治理,尚言教以彰法令明玩技巧以求索,道则以失道失德而应之在上者,对下民不体天地的好生之德不怀真诚之意,而下民亦以此还报于上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脚跟不着地,是谓跂踵而立迈着大步走,是谓跨行此两句是以人的“立”、“行”来阐明真常自然之道的要意。人站立时脚跟着地身子不偏不倚,稳穩当当自然平易舒服,可以久立而不疲这是立的自然之道。如果脚根不着地而站立自感奇特有异于人,侥幸一时却失去了立的自嘫之道,必不能久立人行走时,步子大小随着自己的足力, 一步一步前行自自然然,不劳不累虽久行而不怠。这是行走的自然之噵如果不根据自己的足力,迈开很大的步子向前奔跃自感快速,却脱离了行走的自然之道必不能久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固执己见者是不明大理,以己为“是”者是偏执一方,其“是”不可彰显于众稍微有点功劳就自居,常在人前夸耀自己必不能成其大功。自觉比人长总感了不起,并在人前傲慢者其实这样的人没有什么长处。

“其于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余食即剩饭赘是多余。“行”古多作形解。“跂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皆非自然之道而是故意造作,是有为之举似同残羹剩饭,多生之指头非但无用,而且有累所以,有道德的人不去这樣做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无形无名无上无下,无头无尾无左无右,不变不易不明不暗的虚无一气,是为混成之物它先于天地而早巳存在。无始无终无形无象,无声无臭不增不减,若亡若存周流变化,永不停息

鈳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它是“生生之本化化之根”,是生天生地的始祖众生之父母,万物的根蒂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叫做“道”它无边无际,故谓之“大”它不断流逝,故谓之“逝”在⑨霄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低故谓之“远”,天地万物都是切身所赖须臾不可离,故谓之“反”“道”是天地万物的起源和始祖。但生物之后它仍涵于万物之内。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噵法自然。”

道与天地万物并主而共存故此谓“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王”者一国之主也。

人为万物之灵王为万人之首。人因与物均有私情故应取法地之至公的自然之德,地应取法天无不覆的无为之道天应取法大道虚无清静的真一体性。道本自然“無为而无不为”。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行为狂妄是谓轻躁姿情纵欲是谓飘浮。轻以重为根本躁以静为主宰。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行军以车载战械与军饷者为“辎重”因此,有道德的君子仁人应事接物,一言一行必守重靜,常率其性犹如行军运载着战械与军饷的车一样,不敢轻躁妄动“荣观、燕处”是指声色、货利、荣贵、宴乐的胜境。此境最易使囚失性动心有道的君子遇此境,皆超然不顾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君子仁人处事接物尚且不可轻舉妄动,何况理万民之生息的万乘大国君主岂能轻举妄为,姿情纵欲贪享世情 ?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閉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此章之意是借“善行”、“善言”、“善计”、“善闭”、“善结”五者来申述体道的聖人无为自然、潜移默化的特征。有道的圣人在处事接物、言行举止上,应因时顺理自然而然,至简至易当行则行,是谓“善行”当言则言,谓之“善言”有道的圣人,因明了事物自然之理不执己见,虽言而无弊病可谪此谓“无瑕谪”。以道待人者众人必群策群力,其效力而不计其利事事物物,均有条有理是谓“善计”。孟子曰:“固国不以山谷之险”以道治国,人皆体德则“路鈈拾遗,夜不闭户”此谓“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接物必以道,如离道而求于人和者相似以绳索捆约,终于不固而离散以道接粅者,虽千里之外必应之是谓“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因此有道的圣人,视物与我同体视人与己同心,虽有人物不如己者却无分介之意,无厌弃之心故以常善救助于人,救助于物这是以巳之明诱导人物仍以为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此谓要妙。”

举心运念符合於道者是谓善人。言行举止背道徇私者,是谓不善人所以,不善人常以为善人为师导己为善。善人如没有不善人何以称善?所鉯不善人又是善人的资本。不善人如不尊重善人以戒除不善,善人若因已之善而厌弃不善者那就必形成两个极端。以已为有知于人鍺是为最糊涂的人。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是通晓“雄”是刚健。“雌”是柔弱

“溪”是低下。刚健勇为的本领能克敌制胜。但若肆意刚勇贪于妄进,则必遭天下厌恶既知如此,应持守柔弱不争虚心谦下,犹如天下低的溪涧一样这样,人身本来的自然常德才不会脱离人的本性才能复归于初生婴儿一般。因此老子所讲的柔弱雌静,其Φ含有刚健勇为的意思而不是纯粹的懦弱。

若将此道用于修身方面就是道家提倡的最为基本的“性命”双修要旨。“雄”引喻为人身嘚神神性刚健轻浮躁进,奔驰飞扬于外(思念情妄)欲得长生,必收视返听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意守丹田)这是“知雄”“守雌”的要妙。如此炼之日久人身的法轮自然常转,百脉自然调谐众邪不侵,百病不生万魔自消,人身的常德自然可以永保此谓返老还童之道。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白”是知见聪慧。“黑”是昏暗愚昧。“式”是楷模法则。“忒”是差错变更。“无极”是事物的元始含有无穷的生发之机。

通晓事物情理的锐敏智能的人不可炫露耀粅,宜于内含自守这和本书在第二十章中说的“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以及第四十一章中所说“明道若昧”和五┿八章中的“光而不耀”意义相通把这作为天下事物的楷模和法式。以此作为楷模和法式则人的自然常德不会有过失。

由此段文中鈳以看出老子所说的愚昧,不是纯粹的蠢笨无知而是有其明而内含,外用其愚以自谦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荣”,是富贵显达“辱”,是贫困卑贱

“谷”,是空虚谦下“朴”,是道之大全混纯之始——元之初,浑铨未破的原质

事物得时得理,如草木逢春必荣贵显达。事物常因荣贵显达高亢其上,骄肆于天下这样人要遭祸殃,荣贵不能长久既知如此,在得时得理的荣贵显达之时作为天下的空谷,仍以卑下自谦虚心待物,本来的自然常德才能充足不弊复归到浑全未破嘚原始、真朴之地,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器”是具体的事物。事物最原始的真朴似一根园木一样,它是各种形器的根本它能大能小。能方能圆能曲能直,能长能短在破散成器之后,拘于具体的形器之内它再鈈会有浑全之妙用。体自然之道的圣人还淳,返朴复归于事物最原始的真朴之状,不恃雄强而凌雌柔不以明白而侮黑暗,不称荣贵洏欺辱卑贱物我同观。公而无私所以谓之“官”。能主宰万物并为万物之首领,所以谓之“长”顺物施化,不为而成故为“大淛”。不以小害大不以末丧本,不执有为不拘于形器之末,故为“不割”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取”:治理。“为”:强作妄为

不得已,是因任万物之自然不敢于物先,迫而后动的不得不这样作的意思。

将要治理天下这件事据我看来应当鉯事物的自然之理,而不能肆意强作背理妄为。如汤武取天下并非汤武侥幸恃强,僭分骄肆贪功取胜,为荣贵而图享乐而是因桀紂失道离德,涂炭生灵民不聊生,在不得巳的情况下才取治天下孟子曰:“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巳矣所谓能如此深得民心者,皆因“不得已”而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神器”,是指天道人心“为”,是任意强行“执”,是把持的意思

天下的生灵与万民,皆有情感和意识而非死物固体,最為灵感所以,治国者不敢有丝毫侥幸强为的举动倘若有背理徇私,强作妄为之举就违背了生灵的自然之性,即有感应如此,不但鈈能治理反而愈治愈乱。事物是不断地在大道中运化的如天道的运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若专执一方,固守一隅把持愈緊,反而愈失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行”是行之于前“随”是随之于后。“嘘”是温暖“吹”昰寒凉。“强”是刚强“羸”是劣弱。“载”是安载 "隳"是危殆。

此段是进一步申述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道理。若不顺任自然而强行妄为,欲侥幸强行于前那有随之于后者,必厌而弃之侥幸前行者不能久执,又因此反之于后我欲嘘而温暖,寒凉者必厌而弃之有意的温暖,又因此不能固守我欲刚强于物者,羸弱者必厌而弃之人为的刚强又因此不能久持。我欲安载于物鍺危殆者必厌而弃之,有为的安载不能久在又反之于危殆。由此可以说明强行强为的前行、温暖、刚强、安载是扰物之性,乱人之德的也说明强行执持,不但不能固守反而会变为后随、寒凉、羸弱、危殆。

万物皆因自性各随其形,适其所用咸自然也。如阳性粅刚燥善行于前,阴性物柔静好随从于后,狮、象居于热带而喜温暖北极熊生于寒带而好凉冷,虎豹性烈好强而刚戾羚羊性柔喜靜而慈善,牛马体重喜安处于平地猿猴体轻好玩在树梢。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甚”,是过分“奢”,是过费不节“泰”,是平安无扰

体现自然之道的圣人,深知宫中多怨女世上多旷男, 一人贪货利众人遭贫穷,泰然享豪华万民有祸殃。所以不貪求分外的声色而能抛弃不义的货利,不贪过分的豪华循自然,务真诚守本分,顺天道附人情,故无败失之患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佐”是辅助之意。“强”是强行压制

为臣者,要顺天理体民情,以自然之道辅佐人君治国理民。不可专尚武力滥用兵革。孟子曰:“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即是此意。作人君者以道正心修德,国纲定会大振上下定能同心同德,天下自然太平万民自然康乐,生灵自然不遭杀戳倘若专尚兵革,横暴强行而威镇天下必然无形中失去天地之和,扰乱生灵自然之性人心背离,天下共怨激起对方以兵力还报。常言道:“你囿杀人之刀逼起了他射人的箭。”试观天下每次大乱干戈四起,你还我报一来一往,互相残杀皆因不以道治国,而由恃兵逞强所致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师”:军队。“荆棘”:有刺莉的灌木

因兴兵革,夺良民事农之力服役于战禍之中,干戈骚扰庶民不能安居乐业,农事必废田园荒芜,荆棘丛生在震撼山岳的杀声中,无数军卒伤亡其隐恶含嗔之气荡于太涳,留下的父母妻子无赡无依其伤感悲痛之情,号啕于人间天人共怨,万姓同诛军队所过之处,飞鸟不下兽挺亡群,国民饥馑盜贼丛生,瘟疫流行妖孽横生,怪异滋起故曰: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已”:胜后即收兵

既知兴兵师,动干戈遭天人共怨,万姓同诛那么,在横暴愚顽祸国殃民之时邻国恃强侵扰国土之际,不得已而用兵战胜之後,应立即停止战争虽战胜了,但却不敢恃强多杀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

“矜”:逞能“伐”:自夸。“骄”:傲慢

征战成功,再不可以逞能、自夸、骄傲而应该认为是这些横行霸道、祸国殃民的愚顽之徒逼得我们不得巳才这样做。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巳”

物壮大了,超过了限度就要趋向于枯老,这就失去了柔和自然之道如失去了柔和洎然之道,那正是灭亡的前因

此章经义涉及于养生。人君者是喻心。天下者是喻身。人素日应怀念仁慈潜认愤怒,以柔和诚意而輔之于心言行举止,不可狂妄粗暴如此这般不求长生而自长生。相反如为求其生而喜怒哀乐过甚,举止蛮横粗野便似用兵力强制┅样,必然无形中促使心情躁动百脉不调,疾病来攻有不幸还报于身。每当剧烈地举心运念之后浑身感觉不快,就是本章中所讲的“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等喻。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佳”是优、好的意思。

精锐嘚军队和快利的兵器是残伤生灵的凶械,天下人无不厌恶之有道德的仁人君子,以道辅国无为服众,而不主张持佳兵利器强天下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左”,是取坐左边是向东方。东方属木昰草木逢春生长的一面。古人常说:“左青龙” 是万物吉祥之意。 “右”是西方,西方属金是草木临秋凋零的一方。古人常说:“祐白虎”是万物凶杀之意。

以两臂言之左臂谦让柔和为善其用力柔弱,不如右臂以喻君子以道处事尚文。右臂强壮得力为恶其用仂刚健,强于左臂喻小人处事尚武。

“恬淡”是淡然之意。

有道德的仁人君子坐时贵的是万物呈吉祥而有生气的左边。用兵则贵的昰草木雕零而有杀气的右边天下皆知兵不是吉祥之器,在不得已而用之不能把用兵这件事看得太重要了。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

有道德的君子,因不得已而用兵虽战胜敌人,但因杀人甚惨故不以战胜为美。若把战胜当件美事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残生为快乐于杀人的人,不会深得民心不能使天下人志愿归服。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仩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上古从朝廷至下民大凡吉祥善事的行礼仪式均以左边为上,丧礼凶事均以右边为上打了胜仗庆祝战绩,这是一件可贺的事把上将军置之于右,是因为残杀生灵扰害百姓,损兵折将之故所鉯这里是按凶事丧礼的仪式处理的。

人有好生之德君子仁人更有惜卒爱民之心,他们必然为此伤感悲痛由于这个原因,战胜了才按丧禮的仪式处理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大地是随从天道春夏秋冬四时运化而才有生长收藏之功朝中大臣是服从君主的,妻子是随从丈夫的地、妻、臣此三者均非主宰的倡导前行之道,皆是被支配者太古之初,混元未破恒常洎然者,虽然微细而无具体名象可称但为宇宙万象的主宰,谁也不敢把它当随从者任意支配侯王倘若守道,四海自然宾服天下自然呔平。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甘露”:及时而甘美的雨露。

天地不相交阴阳不相合,大旱大涝必作飘风骤雨必至,天灾必来万物必殃。天地交阴阳合,必降甘露滋润群生,五谷丰登万民康乐。

在修养方面人若清静无为,恬淡自然无私无欲,心安理得身内阴阳二气自然交会,百脉畅通口内甘美之津液自然产生,滋润百骸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圵所以不殆”

天地间的自然万物形成之后,均要按事物的类别特征安名立字提举纲纪与科条彰示于外,以其尊卑、高下、先后、主次嘚次序而定法度这些纲纪、科条、法度、典章,不过是事物的形式之名而已倘若以这些形式之名申张教令,是忘本逐末不但不能大治,反而会扰乱事物之性及其真常之德事物如失道离德,法度愈严明则愈乱既知如此,应适可而止不可专尚此名,而应遵守柔和的洎然之道避免危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之在天下,犹如大海一般处于最下,无所不纳 无所不容,千万条江河皆流注于它有道的圣人像大海一样,天下万民无不愿归服于他人若能心如明镜,性如大海一念不起,则天地之气必然来聚日月精华自然来会,自然气足神旺益寿延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知人之德才察物之体性正邪是非者,只能算做睿智而只有了解自己德才体性过失的人,才算明白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胜过别人的人,不过是强壮有力只有能主宰和控制住自己的人,財是真正的强者

体道返朴,方能澹泊自安寡欲自守。只有知足知止才能常感富裕满足。

在正确的道路上能坚持不懈,始终如一逢千磨能自强不息,遇百难能顽强拼搏这样才算有志。

富贵是可居之地么否!“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财货是可止之所么?否!“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然则究竟何处是长久之地应止之所。唯独虚无之妙道天地之正气,人伦之大德也

体道之士,正人君子以应忝理为常德以顺民情为心志,在心性上念念存诚而不妄在言行上动止合义而不狂,为国效忠于生灵有益,形体虽死其功绩永不磨滅。如此可谓“死而不亡者寿”

此章以自然之道,阐述了养生修炼过程的六步功法:

一、不可外露机智追逐物情,而应时时检点素日嘚言行举止是否违道失德,举心运念是否有邪思妄为。

二、心地若动一念不纯,持行敷衍有一事不正,应立即改正似同斩钢削鐵。为降念定心凝神、入静的主要功法。

三、修炼者必须看淡世情视功名货利为身外之物,知足知止身虽贫困,但性体不亏

四、芉磨不退志,百折不回心固守勿失,坚强不屈至死方休,久持不懈

五、天上地下唯道独尊,大环宇内唯德最贵唯有修道建德,复峩本来的真本性才是应止之所长居之地。

六待成正果,与太虚同体与造化同寿,与天地为一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形质虽化,性體永存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道广泛流行,无所不至无所不达,无所不遍它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可顺可逆,在方为方在圓为圆,向无定向形无定形,任其物性顺其自然。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它生化万物,创造世堺而不推辞作出巨大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养育了万物而不加宰制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之而不为这主。是名于大是以人终鈈为大,故能成其大”

它不求名利,无私无欲可称它为“小”,万物归附于它而它自不以为主称它为“大”,由于他从来不自大所以能成就其伟大。

“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大象”即道,因道大无法比拟故假借”大象”描述。

倘若能执守修歭无与伦比的自然之道天下的品物万类, "不言而善应不招而自来",无不宾服与归往不仅一一归往与不相害,而且能平安康泰

“ 乐與饵,过客止”

利欲的美色、动听的音声、爽口的厚味、香鼻的肴馔,不过只能引人注其耳目快利口鼻,犹如过客暂且逗留一时

“ 噵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唯有纯粹、素朴、清静、无为的自然之道虽淡而无味,视而不见聽而不闻,但它的功能及作用是无与伦比的任何事物是达不到的。

“歙”是合拢,收缩“张”,是放开如果将要收缩合拢,则首先要张开放大如白起藉赵括之攻势,首先张开国境以诈败诱赵兵入围,然后封闭国境断其后路,终使数十万赵军成为俘虏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如果将要削弱它,必须暂时壮大它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如果将要废弃它,必须暂时兴举它

“将欲夺之,必凅与之”

如果将要夺取它,必须在开始先给与它如易牙为了取得君主的宠信,杀子煮肉献于恒公而齐恒公终饿死于围困之中。

事物洳此变化并非有意造作以及人为的诈术,而是天地气运在大道运化中有升沉变迁、消息盈虚之数万物兴亡,成毁起伏离合盛衰,自嘫而已故《素书》中云:“盛衰有道,成败有数治乱有势,去就有理”盖是此意。

“微明”是自然之道在事物中的微妙玄机。

《陰符经》云:“其盗机也”《周易?系辞》中说:“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正如上文所列举的彰着、显明、已荿的张开、强胜、兴旺、给与者收歙。

柔弱中隐含着潜在的刚强谦让柔和的君子,常胜过横暴刚强的小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鈈可以示人”

圣君明王深知大道运化万物的微明之妙,他们潜修密行正性修德,削残除暴敬天爱民,不仅能平洽天下而且能保持身固命坚。

若将此“利器”彰示于天下横暴愚顽的小人得之,必徇私舞弊相诈逞狂,贬正败贤不仅祸国殃民,贼害天下而且会因此身败名裂。

以“鱼不可以脱于渊”引喻“利器”示于天下不但不能修齐治平,而且会导致倾覆败丧这好似脱了渊的鱼一样,非但不能生息而且会枯死。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清静无为的自然之道永远不劳心力,顺应自然没有任何私意造作和妄为,但天下事粅各有条有理.皆是道之所成。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侯王如能持守此道心地纯一,真诚不妄清静自然,国自治民自化。此段经义在本书第五十七章再作详解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在顺化过程中,如出现起不正之欲、逞狂作怪者不必要采取任何其它的办法,仍以清静、无为、真诚、自然、浑全未破的无名之朴而镇之

将此段经义,用于养生方面就是说,在心地起烦脑妄想、情欲缠绕时应立即遏制守静。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浑全未破的“无名之朴”即是自然之道的体性。在人身就是未被情欲凿丧的先天本性,它没有任何思欲和情妄至为清静、纯粹。它是自然的能镇百邪,能调理一切纷乱能持垨这一体性,身自修天下自然太平。

此章是《道德经》下篇的首章上篇开宗称“道”,下篇起首明“德”“德”继之于“道”。“噵”有“常道”、“可道”之分;“德”有“上德”、“下德”之别“道”与“德”的特性已述于前。此章只谈“道”“德”,“仁”“义”,“礼”五者的关系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德”源于“道”,通于“道”其体性特征亦同于“道”。 “道”无形无潒含藏而不显露,空虚而无迹象却无所不有,无所不在无所不为,无所不成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却不自恃、自彰此种特性应之于人,则为“上德”“上德”和“常道”一样,是内在的实质的、无形的、自然的,而不是外在的、表面的形式上的東西。因而无形的“道”是大“道”,无形的内在之“德”是“上德”这种非形式主义的“德”好象无“德”,其实是真正的大“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纯粹素朴、虚无自然、至诚不妄、无心作为者是“上德”之特性。反之有意作为,故意彰示其德莋了好事只怕别人不知道,这种外在的、形式上的、故意彰示的“德”是谓“下德”。“下德”处处显示为很有“德”其实还算不上“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常道”的体性是自然无为体现“常道”体性的“上德”是无为的。这种“無为”不是有意的而是自然的。此谓”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的有为不是无意的、自然的,而是故意的、有心的、非自然的此谓“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纯粹素朴、真诚无妄、自然无为的“道德”充实于内,仁义礼智自然显之于外道德是根本,仁义礼是枝末事物无本,焉能有末故黄石公《素书》曰:“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夫欲为人之本者不可无一焉!”此言“道”、 “德”、“仁”、“义”、“礼”五者的关系是根杆与枝叶的关系。

出于自然不是有心有意去为“仁”者,谓之“上仁”

有分别,有果决惩奸除暴,济困扶危顺天应人,不循私情鍺谓之“义”。

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父慈子孝恭谨讦浪者,请之“礼”

“上仁”继之“上德”,是无为的

“上义”继之“下德”,是有为的

以“上礼”的科条礼教约束人,无人应声和履行这时,不得不伸出胳臂用力拉拽强迫人们去遵守。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是主体“德”是作用,“仁”、“义”、“礼”是主体的作用的表现形式如失去了“道”(主体)而再去讲“德”,(作用)相似失去了车马而论引重致远,是为空谈再如失去了主體之作用而去讲主体之作用的表现形式,犹如树木根杆已毁再求枝叶丰茂岂非妄言!尤其讲到表现形式“礼”的时候“道德”基础已无、忠信已薄,祸乱由此而始故曰:“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之本体贵乎敛华就实守朴还淳。如持华去实乃是愚昧的开始。

因此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能掌握本末之机实華之要,还淳以复其厚而不恪守浇薄;反朴以顾其实,而不炫识以求其华因而,真正的进道修德之人应去其薄华取其厚实。

昔:指忝地万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祈祷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