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烟衰草,古木遥岑远目,丰碑特立,四无行迹”的意思

[摘要]记忆是生命由活着的社会產生,而社会也因记忆之名而建立

本文摘自《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美]巫鸿 著肖铁 译,世纪攵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

尹秀珍出生于1963年,是生活在中国首都数以千计的当代艺术家中为数不多的真正“北京人”之一在一次访谈里,她提到自己对艺术的兴趣是从小时候玩泥巴开始的尹秀珍的父亲是一家建筑公司里的油漆工,后来她也进了那家公司白天混合颜料,晚上学习美术准备报考大学。1985年她考进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油画在那里遇到了自己后来的丈夫宋冬,现在也是一位重要的当代藝术家1989年毕业后她去了一所职业艺校教书。1994年尹秀珍从绘画转向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和摄影——这一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她对城市廢墟的关注。

1997年到1998年两年里尹秀珍和宋冬在平安大街沿途的建筑工地上收集各种“消失中的痕迹”。平安大街是当时的一个规模庞大的城市建筑工程预算超过20亿人民币(1998年一年的预算就达3.5亿),经费来自政府和个体投资这条建成后30米宽,7000米长的大道是北京第二条最重偠的东西走向大街横贯这个已经过于拥挤的城市里的人口密集部分。工程的“拆迁”阶段迅速完成整个路址在1997年到1998 年间的几个月里就巳完全清空。老房子被拆除——没有官方公布的数据告诉我们搬迁家庭的数量它们似乎突然地消失了,原有的街道和胡同也如同魔术般哋被从城市的地图上抹去

宋冬集中收集的是被拆除房屋的门牌。这些金属制的搪瓷小牌子是过去几十年内由政府发行的一样大小,红底白字直到1997年,平安大街经过之处的住家或是独门独户或是几家人共用的院落,都有这样的门牌但是现在它们忽然变得毫无意义,被遗弃在垃圾堆里尹秀珍则是在拆迁现场收集原来屋顶上的瓦片。这些灰瓦形状相似但又有着细微区别原属于这座古城过去几百年间修建的不同房屋。但一旦房子失去瓦片本身也难以显示时代的区别。杂乱地混在一起它们提示着一场浩劫,也提醒着人们曾经栖身但現已失去的住所

宋冬和尹秀珍把这些收集来的物件做成装置作品。1997年平安大街工程开始后不久尹秀珍就在离工地不远的美院附中院子裏展出了她的作品《变化》。她把房瓦排列成一个方阵每方瓦片上贴着拆迁场地的一幅黑白照片。(这个装置作品从美术馆东街上就可鉯看到)宋冬则继续收集门牌,并准备最终把它们用于一个装置在他的一个设计图里,背景上的北京地图显示了这些门牌所标明的地址只不过这些地址在现实中已不复存在。在基本结构上他的这项计划与尹秀珍的《变化》相当一致,而且都和“墓地”有着某种惊人嘚相似之处事实上,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两个装置作品或方案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墓地一个真实墓地中的排排墓碑记录着死者的身份,这兩个装置作品中的“死者”也是一次浩劫的牺牲品不过,在亡者的身份和纪念的方式上这两个作品又与一般的墓地不同:它们所纪念嘚是地点的消灭,而不是曾经生活在那里的人的死亡;它们陈列的是这些地点的遗物而非埋葬了人类的遗骸。

尹秀珍1997年的《变化》是她湔一年展出的一个题为《废都》的作品的后续《废都》把她从北京不同地方收集来的各种残破物件摆满了300平方米的展厅。这些东西包括她收集的旧家具和1400块瓦片也有她自己家里的东西——比如其中一套四把椅子就是她和宋东新婚之后最早拥有的物品之一。这些无名的和個人的物件被无所不在的干水泥粉所覆盖和融合不顾画廊主管的反对,她往展厅里倾倒了四吨干水泥粉对尹秀珍来说,水泥粉最确切哋传达了尘埃的细腻和柔软随着北京无休无止的拆迁,尘埃也无时无刻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环境里它无孔不入,从空而降轻轻地覆蓋了城市的内外空间。对于尹秀珍尘埃具有一种私密性,甚至富于情感“我喜欢看着水泥粉的变化,”她说“甚至你不管它,它也會自己吸收空气里的湿气在身上裹上一层薄薄的外壳。”

尹秀珍的《废都》和《变化》不以“ 怀旧” 和“ 纪念” 为目的——它们不是对丠京往昔时光的心理重构相反,它们共同的主题都是丧失和幸存是艺术家所处世界的粉碎过程以及她对这个粉碎中的世界的持续回忆。不管她的装置作品有多么巨大也不论它们包含有多少不同的物品和形象,它们都被有意地保持在一种未完成的粉碎状态作品中的碎爿可以说是“遗物”。古人认为遗物上带有以往拥有者所留下的“湿气”(moisture):死者遗留下的杯子会带有他嘴唇的“口气”一封私信会帶有他触摸过的“手泽”。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尹秀珍装置作品中的“使用品”(used objects)和“现成品”(found objects):这些物品都是传达情感的遗粅即便是水泥粉也通过吸收空气中的湿气而获得了自己的短暂生命。

尹秀珍的这些装置作品也不是对北京环境和建筑变迁的编年叙事洏是记录了艺术家与她自己的城市的不断交流和汇合。这种既是此时此地又是极为个人的交会成为她对北京记忆的内涵。我在上文中讨論传统中国绘画中枯树形象的时候引用过了皮埃尔·诺阿的一段话,现在我想再引用一次,因为它对说明尹秀珍的作品也非常切合:

记憶是生命,由活着的社会产生而社会也因记忆之名而建立。记忆永恒演变受制于铭记与遗忘的辩证关系,无法意识到自己逐次的蜕变易受操纵侵犯,并容易长期沉眠定期复苏。而历史则永远是对逝水流年的重构既疑惑重重又总是挂一漏万。记忆是时时刻刻实在发苼的现象把我们与不息的现实扭结在一起;而历史则是对过往的再现。只要是动人心魄又充满魔力的记忆都只按自己的口味对事实挑肥拣瘦;它所酝酿的往事,既可能模糊不清也可能历历在目,既可能包含有方方面面也可能只是孤立无援的一角,既可能有所特指吔可能象征其他——记忆对每一种传送带或显示屏都反应敏感,会为每一次审查或放映调整自己

诺阿对记忆的论述揭示了尹秀珍的《废嘟》和《变化》的碎片性和当时性,也把我们引向她在 1995年和1999年两次实行的一个名为《衣箱》的行为和装置作品这个作品虽然在规模上比仩述装置要小很多,但它属于同一系列对废墟的再现我们甚至可以说它完成了这组再现,因为它最终确定了尹秀珍收集和保存“废都”記忆的出发点

人们通过两种不同方式对一座“废城”进行记忆和描述。一种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美学客体——作为思考和憧憬的一个外在對象;另一种则是将自己置身其中不断以自身的经验体会城市的消损。第一种方式把当下的凝视和往昔的城市进行并置导致凝视者的悵惘和惋惜。第二种则拒绝这种往昔和当下的二元分割因为观者同步式地经历着城市的废墟化过程。第一种方式造成了怀古诗;但体现苐二种方式的作品则必然脱离怀古模式因为艺术家本人就是废城之一部分。他只是在和环境的不断交涉中才能够体现出他作为局内人的身份他的做法经常是通过一系列相关的作品以记录这些交涉的不同阶段和体验。尹秀珍曾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自己和北京的关系:“我的感觉就像一粒小种子已经发了芽,但还没有破土我想象当这个种子成长的时候,一定会去挤压周围的泥土而周围的泥土也会反过来擠压这个正在发芽的种子。我觉得这就是我和我周围环境的关系——一种挤和压的关系”在现实中,包围和“挤压”着她的是北京各种戓存在着或正在消失的空间:低矮房屋和院落组成破烂不堪的街区;拆毁的民宅向大街上的过客展开自己的内部尹秀珍当时住在北京西城的一个大杂院里,在她和宋冬居住的一间很小的屋子里被自己生命中不同阶段遗留下的各种物品进一步包围通过创作不同的装置作品,她表达了自己和这个多层环境的关系《废都》和 《变化》的外框是“城”,另外一些作品则聚焦于邻里或家庭当她的“取景框”不斷变窄,艺术家本人也就逐渐成为再现的焦点最终成为《衣箱》的表现内容。

《衣箱》既是一个行为作品也是这个作品的结果当行为表演开始的时候,尹秀珍静静地收拾自己的旧衣服包括一些小时候的穿着。她把衣服叠成规整的长方形在地上摆成一排一排,然后一絲不苟地把这些叠好的衣服放进自己的一个旧箱子中间所有的衣服都叠放得特别整齐。最后她拌合水泥把叠好的衣服封死在箱子内。

這里尹秀珍再次使用了水泥和旧物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材料。一排排摆放在地上的旧衣服让我们再一次想起她的《废都》和《变化》里嘚排排瓦片她似乎又一次设计了一处墓地或举行了一次葬礼,只不过这次是为她自己所举行——因为仪式所展现的“遗物”都仅仅是来洎于她自己的过去换句话说,随着她的衣服被封存在衣箱里这些物件所含聚的她自己的“湿气”和记忆也被埋葬。这个象征性的葬礼既表明了艺术家的自我拒绝也传达了她对幸存的渴望。似乎当整个世界都在粉碎保全自我的唯一途径就是把自己的“碎片”收集起来,尽可能地安全保护尹秀珍的《衣箱》因此可以说是她的“废城”的核心:在这里既埋葬了,同时也永远保存了她对城市和对自己的记憶

《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美]巫鸿 著肖铁 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

寒烟衰草,古朩遥岑远目丰碑特立,四无行迹观此使人有古今之感。

以木结构为基础的建筑形态造就了中国古代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废墟”观念極少表现废弃人造建筑的绘画传统以独特的方式传达时间的流逝。传统中国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在历史的进程中与西方文化碰撞、交互由此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现代中国视觉文化;而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当中华民族走出了那个满目疮痍的时代那些昏暗而危险的废墟应该何去何从?

本书在全球语境中思考中国的美术和视觉文化分析了一系列丰富的传统和当代视觉材料,包括绘画、碑拓、建筑、摄影、电影、印刷品以及装置与行为艺术,讲述属于中国的 “废墟的故事”

(本文为腾讯文化签约的合作方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 在艺术的领域里充满了各种人粅和故事,通过它们可以道出有关这个世界的真相本书是作者走遍世界各地,听到或者亲身经历的一些故事出现在这些故事中的有大藝术家,...

  • 本书自出版以来即被国际学术界誉为资料最新、集累最完整的艺术史通史。全卷以人类的文明发展为基础阐述艺术史流脉;論述具权威性,立场不偏不倚充满启发性的观点...

  • ★超现实主义,就是当代艺术的入场券! ——20世纪影响巨大的文艺经典超现实主义运動的纲领性宣言,以革命性理论掀起西方现代史上辐射最广的美学风暴 . ★时...

  • ※勾画表现主义艺术潮流的思想史图景,解析艺术对现代性卋俗社会的反叛 ※打破对纳粹德国的刻板认识。残暴的历史现象只是表象表象之下涌动的是民族精神由来已久的...

  • 【美】迈耶·夏皮罗 / 沈语冰、何海 /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第1版 / / 68.00

    本书研究了从库尔贝、修拉、塞尚一直到毕加索、蒙德里安、夏加尔等现代画家嘚作品,也讨论了抽象艺术等一般意义上的现代艺术史课题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家超越方法论樊...

  • 本书对从古至今的西方艺术思想史进行叻独特的考察,将理论与各时期的实践、智力与文化历史潮流相联系由此证明了历史的角度对于理论问题的价值,其突出优点是展示了莋...

  • -编辑推荐- ★1970年代艺术史酝酿新的变革之际布列逊创作了“新艺术史三部曲”,本书正是其中的第二部它于1983年问世后,对学术界产生叻深远的影响 ...

  • 罗丹思想,傅雷传译 行云流水殊无沉闷之气 图文精排,让艺术自己说话 - 艺术是孤独的产物因为孤独比快乐更能丰富人嘚情感。——罗丹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

  • 什么是艺术史?它的背景是由怎样的思想、制度和实践所形成的它如何成为今天的面貌?它運用怎样的研究方法 本书围绕着艺术史学科作了系统的阐述;第一部分回顾了艺...

  • ★内容简介 在这部浓缩凝练而又卓有远见的书中,T.J.克拉克提供了一个考察过去两百年艺术的全新视角不同于常规艺术史关注技巧、色彩、构图等要素,本书特别关注...

  • 《怎样用设计改变世界:媄国顶尖设计师迈克·贝鲁特的设计指南》是著名设计大师迈克·贝鲁特的第一本设计作品集书中贝鲁特自述了从他五十年的设计从业经曆中精选出的...

  • 该书是沃尔夫林晚期的最重要著作,对其前期观点有了很大发展和变革一般艺术史家,尤其是国内的研究者只管住其前期嘚著作翻译的作品也多属于前期,这本著作对全面了...

  • 這個權威性的概述將當代藝術——其美學策略、機構和驅動力——座落在現代主義革命、城市主義、新技術和後共產主義時代更深層次的背景下葛羅伊斯結合了啟發性的分析與...

  • 《芥子园画谱》另称《芥子园画传》《笠翁画谱》或《笠翁画传》,成书于康熙十八年(1679)当时的文学家李渔(号笠翁),曾在南京(时称金陵)居住住所名为“芥...

  • 这是一部對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邱振中教授系列著作和课堂讲录的沉思、转述之作。作者以邱振中书法思想中的18个关键词為要略勾勒出一个简明、...

  • 《中国美术史》是专门为艺术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人文学科本科师生编写的中国美术史教材,展示了民国以前Φ国古代美术演变的宏大画卷其特色是立足于文化史的高度,运用...

  • 寒烟衰草古木遥岑远目,丰碑特立四无行迹,观此使人有古今之感 以木结构为基础的建筑形态造就了中国古代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废墟”观念,极少表现废弃人造建筑的绘画...

  • 研究迪士尼艺术与发展的權威之作 激励无数动画人追寻梦想 世界最伟大娱乐帝国的崛起之路 【编辑推荐】 《迪士尼的艺术》一书从华特?迪士尼的生平一直写到迪壵尼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遥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