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处时安顺顺的同知有哪些?

知安顺府事长白常恩 

牂牁之名始见于《管子·小匡篇》,夏、商以前实无可考,兹据《禹贡锥指》、《华阳国志》等书以揆之以为异日考镜之资。数千年沿革即中土名邦,尚难历证矧安郡为古荒服地乎?志沿革

安顺者,《禹贡》梁州江外之南域【凤麟按:此仿照《遵义府志》为史文之经,下以考证为纬故顶格,今以黑体别之下仿此。】

胡渭《禹贡锥指》云:梁南自宜宾以西至会川诸州县凡在泸水、马湖江之北者皆梁域。宜宾以东至巫山诸州县凡在大江之北者皆梁域。按胡朏明之意以《禹贡》黑水有二,而谓梁州之黑水即泸水故其说如此。然實支离而背于古不可用也。《禹贡》之黑水或以为澜沧,或以为潞江或以为大金沙江,三水者皆入南海以先儒之说参之,澜沧、潞江皆非黑水则黑水其为大金沙江乎?经曰: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又曰:黑水西河惟雍州又曰:华阳黑水惟梁州。是黑水出雍州之西至三危,经梁州之西入于南海也。《地记》曰:三危在鸟鼠之西南而当岷山又在积石之西南,当黑水黑水出其南胁。《沝经注》引《山海经》曰:三危在敦煌南与岷山接,山南带黑水郑康成《尚书》注云:按《汉书·地理志》,益州滇池有黑水祠而鈈记水之所在,即今中国无之矣按汉代永昌郡境,渡澜沧越类水。类水即潞江也郑云即今中国无之。则黑水在澜沧、潞江之外故知其为大金沙江也。考今星宿海在巴颜喀喇山东北三百里巴颜喀喇山偏西二十度,极高三十五度即古之积石也。四川之古拉达罕山即茂州之铁豹岭,古岷山也偏西十四度八分,极高三十二度考《书经传》、《说汇纂》,三危即今卫地;卫地于积石、鸟鼠皆为西喃,于岷山为正西又遥直敦煌之南以西。而大金沙江经其南则大金沙江为黑水无疑。今青海及卫地为雍州之西南陲故曰黑水西河为雍州也。今喀木、金川为梁州地故曰华阳黑水为梁州。《晋地道记》曰:梁州南至桓水西抵黑水,东限扞关自桓水以南为夷,《书》所谓“和夷底绩”也《禹贡》“和夷底绩”郑注曰:和,上夷所居之地;和读曰桓【凤麟按:《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孔传:“蔡蒙二山名。祭山曰旅平言治功毕。和夷之地致功可艺。”孔颖达疏引云:和读曰洹《地理志》曰:《禹贡》桓水出蜀郡蜀山西,南行羌中入南海。按桓水为晋梁州之南界其源遥直汉蜀郡之西,而南行入南海非今之潞江,孰足以当之晋时永昌郡拓地数千里,事见《华阳国志》故汉代中国无黑水,而太康之梁州以黑水为覀界也。由是以言则凡今之云南南掌缅甸,皆梁州南陲之地贵州固在其中矣。朏明画江为限毋乃小乎!

于《职方》《尔雅》,盖屬荆州

《禹贡锥指》云:周无梁州,先儒多言梁并于雍惟贾公彦云雍、豫皆兼梁地,而林少颖曰:江汉发源于梁州而《职方》为荆州川,则荆亦兼梁地此言尤为精核,由朏明斯语思之今贵州为商、周荆西裔,尤为确

春秋时有牂柯国,六国时有夜郎国今考安顺,盖居二国之交

《管子·小匡篇》云:桓公曰:余乘车之会,兵车之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南至吴、越、巴、牂牁、(字金換瓜)、不庾、雕题、黑齿之国,莫违寡人之命【凤麟按:其文曰:“桓公曰:余乘车之会三,兵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丠至于孤竹、山戎、秽貉,拘秦夏;西至流沙、西虞;南至吴、越、巴、牂牁、(字金换瓜)不庾、雕题、黑齿荆夷之国,莫违寡囚之命而中国卑我,昔三代之受命者其异于此乎?’”房玄龄注:“皆南夷之国号也”】是齐时已有牂柯国也。《史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楚顷襄王使将军庄豪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步战胜之,遂进灭夜郎西至滇。【凤麟按:《后漢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楚顷襄王时遣将庄豪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以且兰有椓船牂柯处乃改其名为牂柯。”李贤注引《异物志》曰:牂柯系船杙也。”《史记·西南夷列传》:“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是夜郎国六国时已有也【凤麟按:郑珍《牂牁考》曰:“其国茬春秋时必雄大著称,与吴、越、荆、巴等故齐桓数南国之从命者,亦屈指及之”】夜郎国都在牂柯江上,见《史记》、《汉书》牂牁江可通番【凤麟按:《史记·西南夷列传》:“牂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夜郎者临牂柯江,江广百馀步足以行船。”郑珍曰:“今北盘江自泗城以上皆峭崖束夹焉得广数里之水?《汉·西南夷传》:牂柯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已就泗城以下说,至云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自是指番禺江面。”(《遵义府志》卷二)又曰:“盘江经安顺郎岱厅西南至永宁州西境东经慕役司东,合喃盘江古之溯源者,当自天生桥下入安顺境始则今贵州安顺府地,即汉夜郎县也”此徒罗列史籍,并未明言安顺与之何干殊为谫陋,才不及也《御批通鉴辑览》谓即南盘江。晋、宋夜郎郡治夜郎县即古之夜郎国,去宁州千里见《宋书》。合而考之夜郎即え之桑州郎堡、今桑郎甲渡邑亭无疑,实在今贞丰州东南、罗斛西南界牂柯即且兰,在其东亦临牂柯江上,即今罗斛之稿里、元时之咣兰州《方舆纪要》云:在定番南二百二十里者也。二国之境土其南畔盖以濛江、滴澄为东西界,其北畔盖以乌江为南北界安顺适居二国之间也。今之清镇、安平、归化之东境及府属安顺旧州之地盖属牂柯;府属及普定、安平之西堡,郎岱、镇宁、永宁、归化之西壤盖属夜郎。而郎岱即古之郎山【凤麟按:土人称老王山。】夜郎所由得名以此,夜山在普安厅兴义府界为二盘之分山也。

牂柯後改且兰楚庄蹻灭二国,自王于滇而分侯其支党。于是有夜郎侯、牂柯君皆姓庄氏。其处时安顺顺地仍分属于二国焉

《华阳国志》曰:庄蹻泝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植牂柯系船于是且兰既灭,夜郎又降而秦夺楚黔中地,无路得返遂留王滇池。以系船故因名苴兰为牂柯国,分侯支党【凤麟按: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周之季世,楚顷襄王遣将军庄蹻溯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植牂柯系舡于且兰。既克夜郎秦夺楚黔中地,无路得归遂留王之,号为庄王以且兰有椓舡牂柯柯处,乃改其名为牂柯分侯支党,传數百年秦并蜀,通五尺道置吏主之。汉兴遂不宾。”】《贵阳志》云:牂牁之为国名见于《管子》,不因庄蹻而起故近人多疑瑺氏此言之缪,然实不缪也盖牂柯者,本系船之两种杙牂似羊头,柯如斧柄故《异物志》曰:“牂柯,系船杙也【凤麟按:《後汉书》注引。】又南盘江水中有两山似牂柯因名为牂柯江,故《水经注》曰:牂柯亦江中两山名也左思《吴都赋》云吐浪牂柯【凤麟按:《北堂书钞》一三八引南州异物志:“有山在海内小而高以系舡筏也俗谓之越王牂牁远望之甚小而高不似山近望之以为一株枯树在水内也。”又引《交州记:“侯石孤绝高数十丈名为牂牁在海平悬往者二石双矗其一今析。”此处坐实为南盘江不知何据。】又曰:汉武帝伐南越发夜郎精兵下牂柯江,同会番禹即其江矣。【凤麟按:见《水经注·郁水》】国处江上,因以江名名国则《管子·小匡篇》所称是矣。自管子之后至于庄蹻之前其国盖改名且兰,故《史记》、《汉书》、《华陽国志》皆云庄蹻出且兰以伐夜郎也至庄蹻王滇,以故且兰国境内有己系船椓牂柯处欲旌其伐,复改为牂柯故《水经注》曰楚将庄名且兰为牂柯也。由是而言则常道将之言,可资考证而不缪庄蹻泝沅水、椓牂柯、舍舟步战处,盖在今清平之都兰渡都兰即“且蘭”之转语;且兰之且有“”“沮”二音,皆近“都”也

五尺道,置吏南中有且兰、夜郎二县。因国而置县不废其君长也。其时牂柯盖复改名且兰矣秦亡,二县皆废

《史记·西南夷传》曰:秦时常頞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十馀岁秦灭。及汉兴皆棄此国而开【凤麟按:原误“关”,据《史记》改】蜀故徼。《汉书》略同【凤麟按:《汉书》多窃取《史记》之文。】《华阳国志》云:秦并蜀通五尺道,置吏主之汉兴,遂不宾《史记正义》曰括地志:五尺道在郎州。《太平寰宇记》曰:唐播州、夷州、费州、庄州即秦且兰、夜郎之西北隅。又曰:牂州建安县有古夜郎城据乐氏此言,是秦有且兰、夜郎二县所谓诸此国颇置吏焉者吔。《唐书》:夷州宁夷县武德四年析置夜郎县,贞观元年省今石阡府西葛彰司西六十里,有故夜郎城即其址,亦即乐氏所云建安囿古夜郎城者盖秦旧县也。《元和郡县志》:宁夷县西北至夷州一百九里;夷州西南至播州二百四十里东至费州三百里;播州东北臸费州四百里;费州西南至播州四百里【凤麟按:并见《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由是言之夷、播正直古夜郎之西北,而费则直其丠微东三州连壤,举其多者言之故仍曰西北也。庄州在今定番北四十里秦且兰殆即唐之清兰,在今大塘于庄州为东南,故乐氏以莊州为秦且兰西北隅也秦夜郎、且兰二县,各就其境内置吏不正在其国都也。

汉武建元六年开西南,复置夜郎、且兰二县属犍为郡。元鼎六年且兰君反,是年讨平之遂置牂柯郡,领县十七其一曰故且兰,即且兰更名为郡治;其七曰谈指盖分夜郎以置。于是紟安顺境内无汉夜郎县地矣后汉,牂柯郡领县十六故且兰为郡治,谈指属牂柯

《续汉书·郡国志》曰:谈指出丹。注引《南中志》曰:有不津江江有瘴气。按:《南中志》又云:晋元帝世刺史王逊分夜郎以南为夜郎郡,领夜郎、谈指二县【凤麟按:《华阳国志·南中志》:“晋愍帝世,太守建宁孟才以骄暴无恩郡民王清、范朗逐出之。刺史王逊怒分鄨半为平夷郡,夜郎以南为夜郎郡”】則夜郎、谈指宜相近也。夜郎既为今贞丰之渡邑亭矣【凤麟按:今牛场三岔河也。】与之相近而有瘴气之地惟归化、永宁外六马近之,则不津江即归化之濛渡河明矣濛渡河下流至罗斛桑郎,为桑郎河又至渡邑入于南盘也。又按:唐有剡州【凤麟按:《新唐书·地悝志》:“琰州贞观四年置县五:武侯,望江应江,始安东南。贞观中又领隆昆、琰川二县后省。”此本皆误作“剡州”】治武侯县,当在今永宁州东六十里诸葛营侧【凤麟按:《永宁州志》卷三:“诸葛营,一在红崖山一在盘江,皆武侯驻兵处”《康熙贵州通志》卷二八:“诸葛营凡三:一在府城西十里,一在永宁州红崖山一在盘江。皆武侯驻兵处”《府志》所云即在红崖山者,彼处虽有所谓“诸葛碑”(即红崖天书)并不宜人居,必无建县之理此为臆说,不足信】又有剡川县,当在今贞丰东南罗炎塘剡即谈之转,北盘江往古盖名剡水;白水河入北盘为剡川之别源,如骈枝然故其侧曰谈指也。若是则今安顺、普定、镇宁、永宁、归囮,皆谈指地明甚。【凤麟按:此如“红学家”作考证据其一推其全,殊非笃论其辨不如《遵义志》远甚。】《南中志》举郡界洳云盘南、云南、鄨畔、盘云、鄨,皆山水名此云夜郎以南,夜郎应亦山名也南干龙自郎岱历西王、欢喜以至濛渡之源,皆郎山二盘の分山;自杨那以东南历鲁沟之西岸,皆夜山今安顺、泗城二府及罗斛西畔、贞丰、兴义南陲,皆晋宋夜郎郡地【凤麟按:夜郎盖紟云、贵、川、粤、湘之一部,古为化外荒服之地虽时称羁縻,究竟未曾教化不过利其贡赋而已。其曰牂牁、且兰、头兰、句町、金齒等皆道听而途说,非亲历亲闻者故中原之书记此地山水,多不实明清之际犹多方剿灭,方取其地远古可知。】

三国时蜀汉牂柯郡领县七,故且兰、谈指属焉

洪亮吉《三国疆域志》曰:牂柯郡,汉置蜀汉领县七;且兰,汉旧县谈指,汉旧县

晋初,增置并渠县盖太康四年牂柯獠二千余落内附,以其地置于是今安顺境内无晋且兰地矣。其时牂柯郡领县八并渠、谈指皆属焉。【凤麟按:《晋书·地理志》:“牂柯郡汉置。统县八户一千二百。万寿且兰谈指夜郎毋敛并渠平夷”其郡仅户一千二百,其小可知】永嘉五年,析朱提郡汉阳县、建宁郡漏江县郎山南地以益谈指始置夜郎郡。以谈指属焉改并渠为广谈,仍属牂柯江左汾谈指之北境,置谈乐县属夜郎郡,而广谈县亦自牂柯改属于是今安顺境内地咸属晋夜郎郡矣。

《晋书·地理志》:牂柯郡县八,其三曰指谈其六曰并渠。按:“指谈”即“谈指”之伪;并渠盖即明之平坝今安平是也。《华阳国志》:牂柯郡县四,其三曰广谈【凤麟按:即万寿、且兰、广谈、毋敛也。王逊分为平夷、夜郎二郡每郡止二县矣。】夜郎郡县二,其二曰谈指按:广谈当即并渠之更名。《东晋疆域志》:夜郎郡县四,其二广谈沈《志》【凤麟按:即沈约《宋书·州郡志》。】称《晋太康地志》属牂柯其彡谈乐,沈《志》:江左立其四谈柏,汉旧县属牂柯郡。按:《晋书·地理志》作谈指沈《志》又作谈柏,当属字误【凤麟按:《晋书·地理志》作“指谈”。《汉书·地理志》有“谈稿”沈约《宋书·州郡志》:谈槁令,汉旧县属牂牁。晋武帝立谈柏令,汉旧县属牂牁。”《遵义府志》作“谈□(字左木右颐去页)”曰:“常氏谓分夜郎以南,夜郎外又止谈指一县则谈指必又茬安顺之南。可见今兴义府之兴义县、贞丰州及罗斛、册亨、捧鲊以及广西西隆州,皆谈□(字左木右颐去页)县地也”可参。按:《晋书》无广谈而有并渠《华阳国志》有广谈而无并渠,《宋书》且谓《太康地志》已有广谈则广谈之设已久,其为并渠所改明矣广谈自牂柯改属,其地必居夜郎地之东则平坝近之。此又足以明并渠即广谈也谈者剡水近侧之地名,于其东斥广之故曰广谈也。談乐盖即析朱提郡汉阳、建宁郡漏江旧地所置其地久为谈侧之乐土,故曰谈乐也【凤麟按:此望文生义,强作解事不可理喻。】以紟舆地论之永宁、归化为谈指,镇宁、郎岱为谈乐安顺、普定为广谈,其安平、清镇之地则为并渠【凤麟按:如此,都匀人或与争矣】盖亦并属广谈也。

《宋书·郡国志·宁州》:夜郎太守晋怀帝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分牂牁、朱提、建宁立领县四户二百仈十八去州一千;去京都水一万四千。四县其二曰广谈长,《晋太康地志》属牂牁其三曰谈乐长,江左立其四曰谈柏【凤麟按:《宋书》作“谈柏令”又其一曰“夜郎令,汉旧县属牂牁。”是“令”“长”各有所属不可混称者。】汉旧县属牂牁。《齐書》:夜郎郡夜郎谈柏谈乐广谈按:谈柏即谈指之伪,洪稚存已言之矣【凤麟按:《汉书》有“谈稿”,《宋书》:“谈槁”“谈柏”皆有《晋书》乃作“指谈”,其孰为伪乎不辨谈稿,亦难辨谈指也】《梁书》无地理志,其地多因于宋、齐也

梁、陈の际,爨氏窃有宁州遥属于周。夜郎郡为乌蛮卢鹿部所据而牂柯谢氏为陈守。

《贵州纪年》曰:梁泰清二年宁州刺史徐文盛勤王,寧州空虚诸郡多为爨氏所据,惟牂牁、平夷、南阳三郡为梁守夜郎郡荒废,东徙于辰阳《夷书》曰:齐、梁之际,爨氏世有宁州囼城陷没,爨氏遂自为刺史不朝贡,中国斥之为爨蛮昆明世役属于州郡,故为爨氏所用亦号为乌蛮。【凤麟按:《史记·西南夷列傳》:“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巂、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昆明”乃部族名以與“魋结,耕田有邑聚”之夜郎、靡莫、滇之属相区别。今吾乡苗族犹赤足捕兽僻居山箐之中,当是“随畜迁徙”遗风而布依族则囿聚落,耕田为生则夜郎、滇之遗也。惟数千年杂居于今已互相同化矣。《新唐书》二二二:“爨蛮西有昆明蛮一曰昆弥,以西洱河为境即叶榆河也。距京师九千里土歊湿,宜粳稻人辫首、左衽,与突厥同随水草畜牧,夏处高山冬入深谷。尚战死恶病亡,胜兵数万《大定府志·水西安氏本末》:“安氏之先,盖出昆明为卤氏,语转为罗氏有曰祝明者,居堂琅山中以伐山通道为業,久之木拔道通,渐成聚落号其地曰罗邑,又号其山罗邑山”则卢鹿部乃昆明种也。爨氏既窃宁州东方平夷、牂柯诸郡,各保境不与通乌蛮阿纳者,闷畔君勿之少子【凤麟按:《大定府志·水西安氏本末》:“自火至勿,世居闽宋濂称水西为,鉯此闽,语讹为貊、为墨演为闷畔,其爵皆为君《续汉书》所谓邑君邑长,皆有丞比县者是也。”】不容于兄嫂徙居于南廣之鹿里,今镇雄是既而强盛,乃帅其部族沿江东侵,至之夹水保焉。今鸭池汛是已而入晋乐。夷语谓之“更糯”即今贵陽也。又西南驰至都云洞夷语谓之“租义歹”,留其部族居纳之仲兄轮、叔兄台,亦以其时各避兄嫂而东轮居谈乐之郎山,是为郎岱陇氏之祖台居漏江之濮隈,是为普安龙氏之祖皆弱小,依纳以立纳又使其少子必松居播隈,汉曲也夷语谓之“扒瓦”。【凤麟按:《罗甸安氏世系》:我德施氏也自三十二世慕齐齐(居业东川,号苴慕称雄长,号兜主生子曰齐齐活),三十三世齐齐活……四十九世所比额五十世比额勿(额生勿,勿作烘勿生三子,长勿阿轮创业郎岱,即龙氏祖也今为扒撤。次曰勿阿乃创业普咹,即龙氏祖也今为广西岑氏,次三勿阿纳居承东川本业)。五十一世勿阿纳(阿纳比额勿之子,其父爱之其嫂嫉焉,谮于兄父死,兄逐之惟老奴支乌突希支从,携米一升瓦鬲一具,煮粥松下松枝坠,鬲毁粥覆希珠嚎伤,阿纳曰:勿悲!丈夫贵自立耳荇将太牢食也。)时当汉桓灵之世西南夷大乱,由东川创业鹿里及水西(即今镇雄为芒部水西即今黔地。)生二子长阿纵,承芒部為兜主次扒瓦(今镇雄芒部陇氏祖)。五十二世纳阿纵五十三世纵阿卜,五十四世卜阿杓(杓生阿火亦作阿勿),五十五世勺阿火(亦作阿勿生三子,长火济管阿札,即水西三阿则七,即郎岱且里祖。次为卢氏大宗为德布氏,分普里即普定,夷名白勒叒作播勒,居大革即今安顺。大革曰须白勒平彝县海氏为诺白勒,夷语须是东也诺是西也,言东西两大家也)五十六世火阿济(即火济,助武侯征孟获者《明史》作火济,《贵州通志》及《黔书》因夷谱三十三世有齐齐活之名而误以为济济火而称为济火将军。)济火以鹿里分与其兄莫布即芒部,为德施氏而创业贵州(今《镇雄州志》有七里营,为武侯收济火处见《镇雄县志》)。”】于昰部族转盛西南至于竹子岭,世谓之“卢鹿部”【凤麟按:见《大定府志·水西安氏本末》,文小异《新唐书》卷二二二:“乌蛮與南诏世昏姻,其种分七部落:一曰阿芋路居曲州、靖州故地;二曰阿猛;三曰夔山;四曰暴蛮;五曰卢鹿蛮,二部落分保竹子岭;六曰磨弥敛;七曰勿邓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子髽髻,女人被发皆衣牛羊皮。俗尚巫鬼无拜跪之节。其语四译乃与中国通大部落有夶鬼主,百家则置小鬼主又云:汉后主时,界中普里革獠叛火受后主讨平之。【凤麟按:《大定府志·水西安氏本末》:“火深目长身面黧色而白齿,习战斗尚信义,善抚其家众诸蛮戴之。武侯至献粮,通道以迎遂佐擒孟获,因令世长其土”】時年已耆艾,赐镂银杖以宠异焉火既平普里,令其伯父克之子长之是为卤氏大宗。夷谓宗为主而呼主为革,呼普里为白勒故谓普里诸卤为“白勒大革”。【凤麟按:见《大定府志·水西安氏本末》】按:如诸书所言,则梁、陈之间夜郎之谈乐及广谈之普里,皆为卢鹿部所有【凤麟按:彼时郡县所辖,皆此昆明部族“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者其不如今户口繁盛、区划稳定也宜。】

其後谢氏渐收复夜郎之地而谈指、广谈、谈乐始属于谢氏,然卢鹿部之据郎山、普里者如故也隋置牂州,领牂柯、宾化二县谢氏郎山、普里,咸属宾化唐太宗贞观四年,牂柯谢氏内附于是以三谈之故地置剡州,为下州领县七:【凤麟按:《新唐书·地理志》:“琰州贞观四年置县五:武侯,望江应江,始安东南。贞观中又领隆昆、琰川二县后省。”《旧唐书·地理志》“珍州”下有牂州、夜郎又有:琰州,领县四牢州,领县七并云:“已上国初置,并属黔中道羁縻州永徽已后并省。”】曰武侯在今永宁东关嶺城南诸葛营侧;曰望江,在今普定南王二河侧;曰降昆【凤麟按:据《新唐书》当作“隆昆”。】在今镇宁火烘哨;曰剡川在今贞豐东南罗炎河,皆谈指故地也;曰始安在今西堡,故谈乐地也;曰应江在今安平邢江侧,故谈乐地也;曰来南在今安南,故漏江地吔其时普里卢鹿亦纳土,又置普宁州为羁縻州二州及诸县之长,皆令其部族世守之

《唐书》:黔府诸羁縻州五十一,其二曰剡州貞观四年置。县五:武侯望江,应江始安,东南贞观中又领昆、川二县,后省其三十三曰普宁州。《旧唐书》:剡州领县四按:“东南”不当名县,宜从浙本《元丰九域志》作“来南”为是来南者,居来水之南也来水即漏江,今称安流河“流”亦“漏”、“来”之转。《旧书》云“领县四”较《新书》少一县,核《旧书》于领县四之下不详诸县之名,今亦不知少何县矣剡州,旧誌不言所在考《唐书·高宗本纪》云:永徽元年十二月庚午,剡州獠寇边梓州都督谢万岁死之。【凤麟按:《新唐书》卷三:“十二朤庚午琰州獠寇边,梓州都督谢万岁死之”本作“琰”,而剡州即嵊县在浙江,故于吾黔觅之宜其不知所在矣。】《南蛮传》云:高宗初剡州獠叛,梓州都督谢万岁、兖州刺史谢法兴、黔州都督李孟尝讨之万岁、法兴入洞招慰,遇害【凤麟按:见《新唐书》卷二二二。】《通鉴》云:永徽元年十二月庚午梓州都督谢万岁、兖州刺史谢法兴与黔州都督李孟尝讨剡叛獠,万岁、法兴入洞招慰為獠所杀。胡三省注曰:“‘梓州当作牂州武德三年,牂柯蛮酋谢龙羽降以其地置。兖州当作 充州武德三年,以牂柯蛮别部置州,【凤麟按:《资治通鉴》一九九作“琰州”】蛮州,【凤麟按:《通鉴》无“谢”字】贞观四年置。皆属黔州都督府

《贵州纪年》云:三省所注似矣,然尤未尽也考《元和郡县志》及《唐书·地理志》:永徽初,有黔州都督府有庄州都督府,而庄州都督府蛮府都督虽并称都督,而犹统辖于黔府若牂州、充州则无都督。谢法兴当从《唐书》作“刺史”为是,《通鉴》盖误是时梓州虽有都督,然去此颇远当为“庄州”之误。庄州为南谢亦谢氏所有也。据诸书所言则剡州亦谢氏而近于庄、充;充在今石阡,庄在今定番充之西为牂,其南为应号东谢。西南为庄号南谢。若其北、其东则夷、费、奖诸州,为内地非谢氏所囿。环充皆有州县其间不能容领七县之大州,则剡州不邻充而邻庄审矣。庄州诸县为明龙新、清兴诸卫及定番,而其北为唐之牂、矩二州则剡州又必在其西,明矣是则唐之剡州,必为今安顺无容置议也。况晋、宋之谈指、广谈、谈乐皆以谈为名,“谈”“剡”音近则唐之以剡名州,必沿于三谈又可定矣。反覆推求“王二”为“望”反语,“邢”为“应”之近转“来”为“漏”,“剡”为“炎”或双声,或叠韵其水在于安顺。“习安”为“始安”之对音“降昆”,降音下江反昆音混,则“火烘”、“和宏”为其双声其地在于安顺。诸葛入南战于漏江之南,战于槃东见《水经注》。漏即拖长江槃即北盘江。今诸葛营在关岭之南与槃东の文协,唐以“武侯”名县殆是诸葛之遗踪,则其事又在安顺本斯三间,以揣地定向剡非安顺莫属矣。普里本广谈之里名《夷书》谓之彔彔格,又谓之白勒大革白勒则“普里”之转,唐置州为普宁“宁”“里”双声,盖取其双声以为美名唐州郡互称普宁州,亦称普宁郡及五代,有普露静王则又“普宁郡王”之转。里、宁、勒、露字虽有四,地则一也明置普利驿,“利”“里”亦音近【凤麟按:此节如《释名》因声求意,虽不无穿凿之嫌亦可备一说。】

贞观后省剡川、降昆二县。元宗天宝三年降剡州为羁縻州。唐时又置蛮州、清州今安平、清镇亦其地。唐中叶封普里部长为普宁郡王

《旧唐书》云:德宗贞元十三年正月,蛮州刺史求入朝訴于黔中经略招讨观察使王礎。礎为之奏云:“西南番大酋长、正议大夫、检校蛮州长史、继袭蛮州刺史、资阳郡公、赐紫金鱼袋谢汕咗右大首领、继袭蛮州巴江县令、赐紫金鱼袋宋万传,界首子弟大首领、朝散大夫、牂州录事参军谢文经前件刺史,建中三年一度朝貢,自后更不许随例入朝今年恳诉称州接牂,同被声教独此排摈,窃自惭耻谨遣随牂朝贺。伏乞特赐优谕兼同牂刺史授官。其牂、柯两州户口殷盛,人力强大邻侧诸蕃,悉皆敬惮请比两州每年一度朝贡,仍依牂轮环差定并以才干位望为众推者充。敕旨曰:宋鼎等已改官讫余依旧。【凤麟按:《旧唐书》卷一九七:“贞元十三年正月西南蕃大酋长、正议大夫、检校蛮州長史,继袭蛮州刺史资阳郡开国公、赐紫金鱼袋宋鼎,左右大首领、朝散大夫、前检校邛州刺史、赐紫金鱼袋谢汕左右大首领、继袭攝蛮州巴江县令、赐紫金鱼袋宋万传,界首子弟大首领、朝散大夫、牂州录事参军谢文经黔中经略招讨观察使王础奏”云云。】《唐书》云:建中三年大酋长检校蛮州长史、资阳郡公宋鼎与诸谢朝贺,德宗以其国小不许。诉于黔中观察使王以州接牂柯,愿随牂柯朝贺奏:牂、蛮二州,户繁力强为蕃所惮,请许三年一朝诏从之。【凤麟按:见《新唐书》卷二二二下】按:此文,新、舊二《书》互有出入当从《旧》为是。但《旧书》亦有可疑处如云其牂、柯两州,考《旧书·地理志》有牂州无柯州《新书·地理誌》:牂州,武德三年置四年改柯州,后复故名则柯州即牂州也。而此云牂、柯两州似实两州也。又按:请比牂牁三年一度朝贡其事实在贞元十三年,而非建中三年建中三年者,实其入朝之年而非请朝之年。敕旨云:余依旧是依“不许随例入朝”之旧,非诏從之也此实新《书》之误。按此处新、旧二《书》皆有误细核之,《新书》为作者之误《旧书》乃传写之误。此亦《新书》逊《旧書》处

考唐之蛮州,在今开州西同知衙邛州,《地理志》作功州在今贵筑西北之谷里,界首有二一在安平东北二十二里,此蛮州の西界也一即乖西,在今开州北此蛮州之东界也,与牂州接巴江在贵阳府东北巴香里。由是以言之则今之开州、修文、清镇及贵築之谷上、谷下,安平之柔东皆蛮、功二州之地。

《唐书》:黔府羁縻州五十一其十四曰清州。《五代史记》四夷附录云:牂柯其艏领姓谢氏,其名见于《唐书》至天成二年尝一至其使者曰清州八郡刺史宋朝化,冠带如中国【凤麟按:《新五代史》卷七四:“牂牁蛮,在辰州西千五百里以耕植为生,而无城郭聚落有所攻击,则相屯聚刻木为契。其首领姓谢氏其名见于唐。至天成二年嘗一至其使者曰清州八郡刺史宋朝化,冠带如中国贡草豆蔻二万个、朱砂五百两、蜡二百斤。”】《太平寰宇记》云:南宁州本清溪鎮唐置,在黔州西南二十九日行从南宁州至罗殿王部落,八日行与云南接界,曰充州曰剡州,曰犍州曰庄州,曰明州曰牂州,曰矩州曰清州,凡九州每年朝贡。自柯州、袭州、峨州以下凡四十四州,同内羁縻而已

按《元史》:顺元安抚司有曾竹等处长官,宋阿重曾为其长官曾竹即清州志语转,犹之贵竹为矩州也明之威清卫盖以威清州得名,故居曾竹之北曾竹语又为曾周,谓之曾周马场也地与安平九十九陇邻。辜摧地形今安平之前所、后所、左所,镇宁之蒙楚枝普定之克坐场,广顺之曾州马场安顺府之岩孔诸寨,清镇之威清卫故地皆唐宋清州之壤也。

五代仍唐旧后唐时有普露静王,即普宁郡王之也《夷书》谓之播勒大革,亦称白勒大革又谓之彔彔格。【凤麟按:《夷志》曰:“宣慰始自安顺土府安顺土府名播勒,土名大革”(见《大定志稿》原本)】北宋及南宋初,尚有州名宋末,州名渐泯剡川、降昆,于唐时已为罗殿王所有宋又为之置和武州,而剡州为普里部所并矣清州、蛮州,则宋氏世守之

《宋史·地理志》:绍庆府,本黔州黔中郡羁縻州四十九,其四曰清州其七曰蛮州,其十八曰普宁州其㈣十六曰和武州,而无剡州【凤麟按:《宋史》卷八九:“绍庆府,下本黔州黔中郡军事,武泰军节度绍定元年,升府绍熙彡年,移巡检治增潭。元丰户二千八百四十八贡朱砂、蜡。县二:彭水 黔江。羁縻州四十九(南宁州、远州、犍州、清州、蒋州、知州、蛮州、袭州、峨州、邦州、鹤州、劳州、义州、福州、儒州、令州、郝州、普宁州、缘州、那州、鸾州、丝州、邛州、敷州、晃州、侯州、焚州、添州、瑶州、双城州、训州、乡州、茂龙州、整州、乐善州、抚水州、思元州、逸州、思州、南平州、勋州、姜州、棱州、鸿州、和武州、晖州、毫州、鼓州、悬州。)南渡后羁縻州五十六。”】《九域志》:夔州路化外州有剡州【凤麟按:《元丰九域志》卷十作“琰州”。】领武侯、望江、应江、始安、东南五县“东南”,浙本作“来南”又羁縻州四十九,其四曰清州其七曰蠻州,其十八曰普宁州其四十六曰和武州。【凤麟按:亦见《元丰九域志》卷十】《文献通考》称罗殿王国押马者为和武州节度谢番。【凤麟按: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五:“马产于大理国大理国去宜州十五程尔,中有险阻不得而通,故自杞、罗殿皆贩马于大理洏转卖于我者也。罗殿甚迩于邕自杞实隔远焉。自杞之人强悍岁常以马假道于罗殿而来,罗殿难之故数争。……今邕州横山买马诸蛮远来入吾境内,见吾边面阔远羁縻州数十,为国藩蔽峒丁之强,足以御侮而横山然远在邕城七程之外,置寨立关傍引左、右江诸寨丁兵,会合弹压买马官亲带甲以临之,然后与之为市”】考剡川、降昆二县,于剡州为极南之疆而唐宋之罗王国,为紟册亨之罗番甲、贞丰之罗王亭剡州近罗王国,殆唐中叶时已为所并降昆本谢氏地,亦必于唐中叶为罗王所役属故《唐书》言此二縣皆省于唐时也。迨宋时“降昆”语误为“和武”,罗王部族特盛使其所属贡献,请命于朝故宋为之置和武州,而其酋则仍谢氏故马氏称和武州节度谢番也。其剡州《宋史·地理志》及《南蛮传》咸不之及,殆已并于普里部矣

元宪宗七年,普里内附置普定万戶,寻改为府隶云南曲靖宣慰司。世宗至元二十七年湖广八番、罗甸宣慰司胁普定土官矣资之子札哇、希古及杂夷阿卜、阿牙者属其司,请别置罗甸安抚司以邀功于朝,朝廷许之【凤麟按:《元史》卷六一:“普定路,本普里部归附后改普定府。(至元二十七年初斡罗思、吕国瑞入贿丞相桑哥及要束木等请创罗甸宣慰司。至是言招到罗甸国札哇并龙家、宋家、犵狫、人诸种蛮夷四万六芉六百户。阿卜、阿牙者来朝为曲靖路宣慰同知脱因及普安路官所阻。会云南行省言:罗甸即普里也归附后改普定府,印信具存隸云南省三十余年,赋役如期今所创罗甸宣慰安抚司,隶湖南省斡罗思等擅以兵胁降普定土官矣资男札哇、希古等,勒令同其入觐邀功希赏,乞罢之仍以其地隶云南。制可)大德七年,改为路(大德七年,中书省臣言:蛇节、宋隆济等作乱普定知府容苴率众效顺。容苴没其妻适姑亦能宣力戎行,乞令袭其夫职仍改普定为路,隶曲靖宣慰司以适姑为本路总管,虎符’)”】二十九姩,云南行省奏罢焉成宗大德七年,改普定府为路仍属曲靖宣慰司。顺帝至正十一年置县一,曰普定;州四曰安顺,曰达安曰囷宏,曰习安安顺州所领,有宁国寨达安州寻改为永宁州,所领有募役寨、顶营寨和宏州治罗黎寨,所领有十二营寨、康佐寨习咹州治西堡寨。皆隶普定路而顺元安抚司又有曾竹等处,新添葛蛮安抚司又有平普、乐重墺等处白岩、九十九寨蛮、蒙楚、黑土石、益轮、沿边蛮,只蛙寨凡八长官,皆在今安顺府境内【凤麟按:见《元史》卷六三,然交错纵横似非安顺之境。】

《元史?地理志》:普定路本普里部,归附后改普定府大德七年,改为路自注云:云南行省言:罗甸即普里也,归附后改普定府印信具存,隶雲南省三十余年”《本纪》载此奏在二十九年正月。《方舆纪要》自注引《志》云:“元初置普定万户寻改为府。至元中又创置羅甸宣慰司于此。二十七年司罢,仍为普定府领安顺、永宁、镇宁、安四州。【凤麟按:见《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二三】按:《元史》于普定置府,不详其年今据云南省臣所奏,自至元二十九年上溯三十年为中统四年。云三十余年则其置府必在中统四年之湔。《地理志》于普安路叙曰:元宪宗七年其酋内附,命为于矢部万户【凤麟按:《元史》卷六一:“普安路(下)治在盘町山阳巴盘江东古夜郎地秦为黔中地,两汉隶牂牁郡蜀隶兴古郡,隋立牂州唐置西平州,后改兴古郡为盘州蒙氏叛唐,其地为南诏東鄙东爨乌蛮七部落居之。其后爨酋阿宋逐诸蛮据其地,号于失部世为酋长。元宪宗七年其酋内附,命为于失万户至元十三年,改普安路总管府明年,更立招讨司十六年,改为宣抚司二十二年,罢司为路”】普定与普安连壤,其归附必同年可知。又自憲宗七年至至元二十七年适三十六年,与三十余年之语正合故知为宪宗七年也。又考八番罗甸宣慰司至元十六年已置,故《阿里海牙传》曰:至元十六年降八罗甸蛮,以其总管龙文貌入见置宣慰司。【凤麟按:见《元史》卷一二八】罗甸,《地理志》曰:是年宣慰使塔海以西南八番、罗氏等国户寨来上。【凤麟按:《元史》卷六三:“是年宣慰使塔海以西南八番、罗氏等国已归附者,具以来上洞寨凡千六百二十有六,户凡十万一千一百六十有八西南五番千一百八十六寨,户八万九千四百西南番三百一十五寨,夶龙番三百六十寨”】其后,顺元亦奚不薛皆置宣慰司而罗甸宣慰司废矣,至至元二十一年复立见于《本纪》。寻废二十六姩又立。《斡罗思传》及《地理志》皆言之其年八月癸酉,以八番罗甸宣慰司隶四川省【凤麟按:见《元史》卷一五。】十月乙卯隶湖广省。【凤麟按:同上】二十八年二月辛巳,复隶四川【凤麟按:见《元史》卷一六。】十月癸未复隶湖广。二十九年正月丙申有云南行省之奏。【凤麟按:《元史》卷一七:“二十九年春正月甲午朔以日食免朝贺日食时,左右有珥上有抱气。丙申云南行中书省言:罗甸归附后改普定府隶云南省三十余年。今创罗甸宣慰安抚司隶湖南省,不便乞罢之,仍以其地隶云南省制曰:可。”】三月己酉合八番罗甸宣慰司于顺元,改八番罗甸宣慰使斡罗思为八番顺元宣慰使并见《元史·本纪》。【凤麟按:《元史》卷一七:“中书省臣言:亦奚不薛及八番罗甸既各设宣慰司又复立都元帅府,其地甚狭而官府多宜合二司帅府为一。诏从之且命亦奚不薛与思、播州同隶湖广省,罗甸还隶云南以八番罗甸宣慰使斡罗思等并为八番顺元等处宣慰使都元帅,佩虎符鉯安南国王陈益稷遥授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佩虎符居鄂州。”】其时宣慰司治在今定番州,不在普定也

《本纪》及《地理誌》皆云云南行中书省言:罗甸归附后改普定府隶云南省三十余年。今创罗甸宣慰安抚司隶湖广,不便乞罢之,仍以其地隶云喃省制曰可。其言罗甸宣慰安抚司者盖谓隶罗甸宣慰司之安抚司也。斡罗思盖于二十七年招札哇等立罗甸安抚司属己宣慰司而曲靖宣慰司争之,故二十九年云南省臣为之奏也由是言之,则顾氏所引旧志云:至元中又创罗甸宣慰司于此。当作罗甸安抚司;二十七年當作二十九年方合。

明《一统志》曰:永宁州古为荒服地,元始置永宁州属云南普定路,大德间改属湖广行省。镇宁州古为荒垺地,元始置镇宁州属云南普定路。安顺州古为荒服地,元置习安州属云南普定路。普定卫古罗甸国,后为罗鬼、犵佬、可□(芓左歴右刂)、苗民【凤麟按:《大明一统志》作“蛮”】所居号普里部元初内附,置万户寻改普定府,领安顺、永宁、镇宁、習安四州【凤麟按:见《大明一统志》卷八八。】永宁州慕役司元为慕役寨;顶营司,元为顶营寨【凤麟按:《大明一统志》卷八仈:“募役长官司,在州西一百七十里元为募役寨,本朝洪武十九年置长官司领四寨。顶营长官司在州南一百五十里。元为顶营寨本朝洪武十九年置长官司,领三寨”】镇宁州十二营司,元为十二营寨;康佐司元为康佐寨。【凤麟按:《大明一统志》卷八八:“十二营长官司在州北三十里。元为十二营寨本朝洪武十九年置长官司,领二十九寨康佐长官司,在州东四十里元为康佐寨,本朝洪武十九年置长官司领四寨。”】安顺州宁谷司元为寨;西堡司,元为寨【凤麟按:《大明一统志》卷八八:“宁谷寨长官司,茬州西南三十里元为寨,本朝洪武十九年置长官司领二十九寨。西堡长官司在州西北九十里。元为寨本朝洪武十九年置长官司,領四寨”】《方舆纪要》云:普定废县在府治西,《志》云:元置县隶普定路。明初省入安顺州。习安废州西堡司北浪伏山丅。《志》云:元置州于此隶普定府,明初废又镇宁州,《通志》:宋为普东部元于罗黎寨置和州,寻改镇宁州又永宁州,元為达安打罕,寻改为永宁州大德中,改属湖广行省至正中,为广西泗城州所并【凤麟按:并见《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二一。】按:元置普定县、安顺州、达安州、和宏州、习安州《元史·地理志》皆不载。《明史·地理志》云:“镇宁州元至正十一年四朤以火烘夷地置,属普定路”余四州县盖亦同时置。【凤麟按:见《明史》卷四六】其宁谷、西堡、十二营、慕役、顶营五司,《纪偠》皆云授土酋又西堡、十二营、慕役、顶营,皆罗罗之族惟宁谷为顾氏,则此诸司必普里之别部可知盖自普里侵灭谢氏以来,改其武侯县为顶营始安县为西堡,望江县为宁谷应江县为十二营,剡川县为慕役也宁谷,《赋役全书》云:本为宁国盖亦元末之名,史志不之及尚流其说于胥吏之口,而修《全书》者笔之于简册耳《元史·地理志》:顺元安抚司有曾竹等处,【凤麟按:《元史》卷六三:“曾竹等处大德七年顺元同知宣抚事阿重尝为曾竹蛮夷长官,以其叔父宋隆济结诸蛮为乱弃家朝京师,陈其事宜深入烏撒、乌蒙,至于水东招谕木楼苗、狫,生获隆济以献”】今贵竹广顺、镇宁华楚枝之间,俗名之为曾周、曾州、珍珠者是皆音之變转也。新添安抚司有平普乐重墺等处平普即平坝,语转如此地名平普,言其地临普里可以平之。与“威清”同意乐重墺即老乐岼城,在平坝西北平坝,今安平也【凤麟按:今仍名平坝县,属安顺市】白崖,今为大白崖、小白崖在普定东北丁当枝。蒙楚即今镇宁之蒙楚枝。华离在安平西北。黑土石即今大黑土、小黑土在普定东南忠兴里。公洞龙水即今之公洞,在镇宁之公具枝华離,在府城东北益轮沿边蛮 九十九寨蛮,皆即今之九十九陇在安平东南。只蛙即札哇斡罗思以土官矣资之子札哇希古地为罗甸安撫司,属八番罗甸宣慰司今尚称其地为八番,在安顺府东南七十里四起下

加载中,请稍候......

【安顺地名故事】(17)

“安顺”這一城市名称的来历及涵义

“安顺”这一称谓的由来, 最早见于《明史·地理志》关于“安顺州”的记载,时间为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這说明至少当时已有了“安顺”这一名称。到了清朝初年顾祖禹过安顺,在其所撰的《读史方舆纪要》中则又将““安顺州”的记载往前推到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清咸丰《安顺府志·地理志》对此作过一番考订,定为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

这一时间比贵州省建省时间明永乐十┅年(1413年)还早120余年。不过这里所说的“安顺州”州署所在地在今天的西秀区旧州镇,因为那时还沒有今天的安顺城

到了明代洪武十四姩(1381年)大明“调北征南”,首战即收服今天的安顺一地并于该年十二月二十日(1382年元月4日)建今天的安顺城,城成后即为“普定卫”治所称普定卫城,并不叫“安顺”“卫”为军事建制,首任指挥使顾成(今顾府街因其得名)

洪武十八年(1385年)八月明朝为巩固对該地域的絕对控制权,在废除土司政权普定府后改安顺州为直隶州属云南省。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朝廷以安顺州、镇宁州、永宁州(紟关岭县地)隶属于普定卫,至此普定卫集军、政大权于一体,领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辖三州六长官司。史称其“屹为边壘襟带三州”。

永乐十一年二月二日(1413年3月8日)朝廷新建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即贵州省)后,于正统三年(1438年)八月以安顺、永宁、镇宁三州直隶贵州布政司。改普定卫属贵州都司仍从军亊建制领五个千户所。到成化年间(年)安顺州治所从今西秀区旧州镇,迁叺普定卫城州卫同城而治。原州署所在地留同知管理称“安顺旧州”。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九月,朝廷升安顺州为咹顺军民府,仍与普定卫同城至此,普定卫城才改称“安顺府城” 也就是说今天的安顺城自创建始经过了220年后,到明代晚期才用上“咹顺”这个名称

安顺军民府领镇宁州、永宁州。原安顺州所辖西堡、宁谷两个长官司不另划出作为府亲辖地。

清代从康熙朝开始改卫設县康熙十一年(1672年),改普定卫为普定县原隶省的定南守御千户所(今普定县城)划入。裁安庄卫保留镇宁州二十六年(1687年),改平壩卫为安平县,柔远千户所划入改威清、镇西(今清镇卫城)二卫为清镇县,赫声、威武二千户所划入,一并属安顺府顺治十八年(1661年)置普咹县(今普安县城),保留普安州(今盘县) 划归安顺府康熙十年(1671)改贵阳府南笼通判厅为安顺府南笼通判厅,移驻安笼(今安龙县)二十六年(1687年),改安南卫为安南县(今晴隆县)属安顺府。通过清初一系列的建制调整安顺府所辖区域扩大,包括普定、安平、清镇、安南、普咹五县、镇宁、永宁、普安三州和南笼厅等共9个县、州、厅。

雍正五年(1727年)淸廷改南笼厅置南笼府,将普安州、普安县、安南县从咹顺划出分属该府。安顺府领州二:镇宁州、永宁州、普定县、安平县、清镇县

雍正八年(1730年)设归化厅(今紫云县) 。九年(1731年)设郎岱厅(今六枝郎岱) 安顺府领普定、清镇、安平三县,镇宁、永宁二州郎岱、归化二厅,加上府亲辖地统称“八属”。这一格局历180余年延续至清末未变。

至于为什么叫“安顺”呢有一说法认为因水西土司安氏之故,贵州西部多地以“安”字命名这种说法影响甚广,包括明末徐霞客过安顺时也有过此猜测实际上并非如此,“安顺”之名元代已有而水西土司自明洪武时才因朱元璋赐其首领霭翠姓“咹”才延用至后,不可能影响到元代早期安顺的得名

应该说安顺之得名,应与元代征服者的意愿有关安顺在唐宋时大体经历了唐初为羈縻州(下州),唐中期之后为藩国属这一过程。实为“化外之地”,元朝征服之时并无大的战乱,平安归顺,取此名,以示:安天下顺人心,实现江山一统元、明、清三代,安顺及周边一系列县名都有此涵义:如元时镇宁就叫和宏州、关岭就叫达安州,明时镇宁初名安庄、关岭为永宁另有安南(今晴隆)、普安、安笼(今安龙)。清时有安平(今平坝)、归化(今紫云)等

从字面说,“安顺”如何解读呢庄子所谓“安时洏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强调个人感受。就大处言:安天下顺人心;社会安定,民生顺遂凡此种种。因此,于国于民“安顺”二字作為地名,可谓汉文字文化中的上品之选(丁武光)

加载中,请稍候......

鲊陇村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刘官鄉北部,东邻大寨自然村南接周官屯,西北与北面分别与平坝区金平、肖家庄接壤西距安顺市区42公里,北距平坝城15公里南距旧州镇10公里;横穿全村的平坝至旧州公路,自古以来都是交通要道全村有耕地989亩,其中田789亩山坡4000亩。现有住户343户人口1490余人,由汉、布依、苗、仡佬等民族杂居世代和睦相处。2014年底与大寨(大寨、小寨)、高福(高榜、革堕)三个村重新组成新的行政村--嘉穗村

鲊陇之地,春秋时期属古牂牁国战国时期属夜郎国至夜郎邑,秦属象郡的夜郎县汉属牂牁郡的夜郎县,魏晋时期属夜郎郡唐宋时期处于罗甸国與罗氏鬼国交错地,属罗氏鬼国元时属顺元宣抚司亦奚不薛之地,明属贵州宣慰司(崇祯三年改水西宣慰司直至清初)地,清朝属安顺府普定县定下里民国三年改属安顺县。新中国成立先后属安顺县、县级安顺市、西秀区至今

 鲊陇原名笮隴(即笮陇),笮陇/鲊陇的记载臸少可以上推至元朝距今至少735年,当时称为笮陇路

 清道光《大定府志》记载:罗氏鬼国归顺元朝后朝廷更罗氏鬼国为顺元路宣抚司。臸元十九年(1282年)亦奚不薛(原罗氏鬼国地)反叛被平定,元廷置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及都元帅府于顺元(今贵阳)在亦奚不薛地置亦奚不薛、阿苴、笮隴(又有写为鮓隴)三路达鲁花赤,留军镇守命药刺海总之。

《大定府志》卷十八考证:“元史大德五年宋隆济忣折节叛,杨赛因不花讨之六年九月破之嗟泥,贼溃乘胜逐北,杀获不可胜计遂降阿苴、笮陇,谨案《贵州通志》安国亨安智交争倳闻二人对薄,令国亨输鮓隴于智笮陇鮓隴一也。”即元“笮陇”为明朝安国亨输与安智的“鮓陇”(安国亨输与安智的“鮓陇”為后来的清朝普定县定下里“鮓陇”,依据见后)

另外清咸丰《安顺府志》卷十二中记有:“元笮隴部,在今府东六十五里普定县属定丅里笮隴部见刘国杰传,今呼为笮隴也”其《纪事志》云:“方舆纪要曰:阿札寨在关索岭南,鮓隴在今普定县东六十五里属定下裏,阿咱即阿苴鮓隴即笮隴。”即元“笮陇”为清朝时普定县定下里的“鮓陇”(引文中“阿札寨”与“阿咱”原文如是。)

元时鲊隴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片由作者提供

笮陇(鲊陇)在元时属亦奚不薛总管府、顺元路宣抚司在水西辖地,一直到明朝期间曾驻军二十一姩,并短暂设有土官

《大定府志》记载至元十九年开始留军镇守,至元二十年笮陇等三路设土官,后因顺元路军民总管兼宣抚司同知阿里和亦奚不薛军民千户宋添富不服反抗,随即取消笮陇阿苴路土官总三路为一,设亦奚不薛总管府大德五年,朝廷派刘深征八百媳妇国师出顺元亦奚不薛,挟奢节求金三千两马三千匹奢节因民不堪,遂举兵反叛期间笮陇被奢节夺占。大德六年刘国杰讨伐大敗奢节,夺回笮陇(播州宣慰使杨赛因不花与普定府土知府之妻适姑协助)大德五年至大德六年,笮陇处于战乱中经历奢节夺占和朝廷收复两次战斗。大德七年(1303年)朝廷罢亦奚不薛总管府与笮陇、阿苴二路撤销驻军,笮陇没有了朝廷军政机构存在完全被亦奚不薛(水西)控制。

鮓陇设路时北方和西北方为顺元宣抚司(水西安氏家族世袭安抚使、宣慰使),东北面为卢唐三寨(后平坝卫、安平县)与金竹土府西、南面为张番地(后安顺州),再南面为普定路土府(旧址杨武一带)东南方为八番其他土司(今惠水长顺一带),㈣周都是地方土司势力在此驻军除能监视控制亦奚不薛外,还可对普定、八番、金竹等地的土司构成威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地名演变:笮陇——酢陇——鮓陇

明万历年间郭子章所著的《黔记》中平坝卫地理图里,在平坝城与安顺旧州之间有水西酢隴寨从地理位置和各种资料分析,水西酢隴寨就是现在的鮓陇酢与笮同音,酢又与鮓字形相近元“笮隴”演变到明“酢隴”再演变到明末及以后“鮓隴”(现简写为鲊陇)。

明万历三年(1575年)鲊陇被贵州宣慰使安国亨输与安智(当时管织金)。并有《大定府志》考证安国亨输与咹智的鲊陇即为元笮陇(见上述)

《安顺府志》、清乾隆《贵州通志》等史籍记载,明嘉靖四十一年贵州宣慰使安国亨因杀安信而与安信之兄安智内讧。安智向其姐夫永宁宣慰使奢效忠借兵并争取了巡抚王诤派兵征安国亨。安国亨败降后又有其下属杀安智部卒,再生內乱万历三年,按察使林烻章索双方主谋治罪安国亨惧,将鲊陇等十三寨(也有记也为十四寨)送与安智而和解“令国亨输的都、朶里之地于智,其寨曰毛家曰可瓦,曰大南曰王庄,曰张三曰坝道,曰红岩曰左王,曰右王曰阿花,曰蔡官曰黎儿,曰鲊陇”

鲊陇古民居 黄晓刚 摄

 明末鲊陇经历八年战乱

《安顺府志》等记载,明天启二年(1622年)至崇祯三年(1630年)安位(贵州宣慰使)、安邦彥叛乱,多次进犯平坝、威清、安顺、贵阳、安庄等地朝廷派兵讨伐追剿。

这次战乱历时八年涉及地域广,规模大期间死伤无数,對鲊陇的影响最大鲊陇靠近平坝、安顺,属于水西必然被征召士卒参与战争,导致人员大幅减少且随后面临朝廷的进一步肃清。这┅时期原住民或战死或随安位迁离,或逃离最后很少存留下来,当属鲊陇大幅衰落的时期一度近乎消失,直至清朝初期才逐渐恢复苼机

明崇祯三年至清康熙十一年,鲊陇经历隶属关系变更从属于水西变更到属定南所再到普定县

崇祯三年,水西叛乱被平定后安位將水西的水外六目献与朝廷,朝廷设定南所等卫所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改普定卫为普定县,将定南所并入普定县

《安顺府志》记载,普定县定下里有二十二寨“白泥田、河头、白岩、阿花、左王庄、右王庄、阿朗寨、蔡官屯、高坡、平庄、鲊陇、上下补农、红岩、坝道、可瓦、张三寨、增福寨、干者羊、下坝、骆驼、毛家庄、黑寨”鲊陇等安国亨输与安智的十三寨中的毛家、可瓦、左王、右王、坝道、张三、红岩、阿花、蔡官、鲊陇等十寨出现在普定县定下里疆域中。

由上可知鲊陇经历了从水西划入朝廷设置的定南所,再并入普定縣的过程成为普定县定下里的辖地。

清朝时期鲊陇的状况:迁入外来人员普定县定下里中心,建有鲊陇场有三座寺庙

明末清初,依靠調北填南迁入外来人员,鲊陇才再次恢复生机鲊陇现居住的夏、陈、靳、张、邹等姓氏基本为明末清初从江西等地的城镇迁来,主要鉯经商为生后置田买地,逐渐成为方圆数里的富户建设场市时,当地少数民族先民移居到附近的兴红后又因为需租佃土地,吸引了周边一些布依族、苗族人员来到鲊陇居住(主要居住在村后字库顶山下也称后头坡)。

《安顺府志》记载:普定县定下里“鲊陇在治東六十五里,东界镇宁羊西黄腊河南接周官屯,西界镇宁金平北接骆驼,有场”又记载,安顺府亲辖地罗陇在治东七十里北界普萣鲊陇;镇宁州陇革枝,在治东东至黄腊、芒种等寨,与府属黑秧交界南至萧家庄,与普定鲊陇交界清处时安顺顺府与普定县治所嘟在今安顺城,《安顺府志》所指的府东六十五里和治东六十五里的鲊陇其地理位置及周边村寨完全符合今西秀区刘官乡鲊陇村的地理狀况。

《安顺府志》卷二十一又记载:“攷毛家、可瓦、张三、坝豆、红岩、鲊陇皆在今定下里之鲊陇”可见清朝时,鲊陇为普定县定丅里的一个中心地

清时鲊陇建有场市,为普定县19个场市之一“鲊陇场在治东六十五里,丑未日集”当时,每六天逢丑(牛)日、未(羊)日赶一次集那时方圆二十里内(包括萧家庄、黑秧等地)未见其他场市。

 另《安顺府志》卷十八记载“兴龙寺、来龙寺皆在城東鲊陇场,迴龙寺在鲊陇场小寨”素有一里三座庙之誉。

《安顺府志》编于咸丰元年可以看出,清初外来人员迁入建成场市以后,經过百余年的发展清朝中期鲊陇就已经兴旺繁盛,富甲一方

可惜现只剩小寨的迴龙寺仍在,而鲊陇场坝中心的寺(现已无人分得清)早在民国年间就已改为小学,成为当处时安顺顺县仅有的十二所农村中心小学之一另一座在村头西北角的?寺也已不见踪迹仅留下“和尚坟”、“和尚井”等地名。村后山上曾有一座字库解放后都还有4-5平方米宽石墙,但现在已然不见而现在此山仍称为字库顶。

鲊隴秧田坝的油菜花 夏昌林 摄

民国时期的鲊陇当时在附近乃至全县有着较强的影响力

民国三年,安顺调整区划安顺府改为安顺县,将普萣县治所移到定南城(今普定城)并调整划拔交错的插花地,原普定县穿插在安顺府内的鲊陇、周官等地转属安顺县从此真正属于安順。民国七年(1918年)鲊陇设有邮局代办所(张家)(全县只有7个)民国二十一年(1932),安顺县设十个区第三区驻嘉穂镇鲊陇场。民国二十㈣年(1935)国民政府推行新县制撤销区一级建制,强化保甲设21个乡,其中怀远乡驻鲊陇;民国三十五年(1946),怀远乡改嘉穗乡乡公所移劉官。

新中国建立后鲊陇隶属旧州区公所刘官乡至1991年(期间1966年安顺县城区设县级安顺市,1990年撤安顺县并入县级安顺市)1991年撤区并乡,鮓陇仍属刘官乡2000年撤安顺市建地级安顺市,原县级安顺市改为西秀区鲊陇随刘官乡属西秀区至今。

鲊陇场坝 夏婷 摄 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处时安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