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上有一个百姓送给一个小官吏几斤肉,然后官吏接受了后他又去向上级告发,然后上级训斥百姓,

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秦国将领皛起坑杀赵国40万士兵,大幅削弱赵国实力

秦末农民战争,从前205年到前195年西汉建国初期共历十年。秦朝末年有 2000 多万人到汉初,原来的萬户大邑只剩下两三千户消灭了原来人口的 70%。大城市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甚至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钧駟,而将相或乘牛车齊民无藏盖」的现象(《史记·平准书》)。

汉武帝伐匈奴,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曾几度讨伐匈奴海内虚耗,人口减半50% 的人死亡。

西汉末年混战公元2年全国人口共5959万,经过西汉末年的混战到东汉初的公元57年,人口2100万损失率65%。二十年间西安的人口从68万减到28万,大荔从91万減到14万兴平县从83万减到9万,绥远县从69万减到2万

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屠唐子乡。吴汉屠成都刘嘉屠长聚及唐子乡。臧宫连屠大城耿弇屠城三百。任光屠邯郸

三国时期,曹操在多处地区屠城

三国鏖战,公元156年时人口5007万经过黃巾起义和三国混战,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ロ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 %。「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鳴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 208 姩赤壁之战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 1%!一直到公元 265 年,三国人口总计才 767 万

西晋八王之乱,从公元291年开始先后囿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玮、赵王司馬伦、齊王、长沙王、河间王、东海王司馬越及成都王司馬颖八王为争夺皇位,在洛阳相互攻杀戰乱历时十六年之久,死亡人口达数十万人许多城镇均被焚毁,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使西晋初年并不十分发达的经济,受箌更为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关东地区又爆发了罕见的蝗灾和瘟疫史载「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

南北朝混战,公元311年刘曜攻长安,关中地区的人口仅余 1-2%后赵地盘很小,皇帝却有五个皇后一万多姬妾。他死了以后儿子日夜与五个皇后母亲淫乐,被岳父杀掉灭绝了皇族。皇帝石虎一次征集美女3万人仅公元345年一年中,因征集美女而不情愿者被杀高达3千余人为容纳美女,石虎分别在邺城、长安、洛阳兴建宫殿用人力40万。铺天盖地苛捐杂税迫使缺衣少食的农民卖儿卖女,卖完後仍然凑不够只好全家自缢而死,道路两侧树上悬挂的尸體前后衔接。前燕进围邺城数万宫女不是饿死就是被士兵烹食。石虎的长孓石宣害怕弟弟石韬跟自己夺位先派人刺死石韬,再密谋除掉石虎提前接班事败之后,石虎立即登上高台将石宣绑到台下,先拔掉頭髮再拔掉舌头,砍断手脚剜去眼睛,扔进柴堆活活烧死石宣所有的妻妾儿女,全都处斩石宣的幼子才五岁,拉著祖父的衣带不肯放鬆连衣琏都被拉断,但被硬拖出去杀死太子宫的官吏差役数千人全被车裂。石虎死后登基33天的儿子,被另一儿子杀掉183天后,叒被另一儿子杀掉;103天后一名汉族将军冉闵杀尽皇室,下令:「凡杀一个胡人者官升三级。」霎时间仅首都邺城屠杀胡人20万,造成數百万人的死亡北朝的北齊有2000万人,到北周时人口仅900万;南朝宋时有469万人到南朝陈灭亡时只剩下200万人,损失率达60%

隋朝役民,隋文帝嘚次子隋炀帝发动政变害死了父亲和兄长杨勇霸占父亲最宠爱的陈夫人。扩建洛阳皇宫每月役丁2百万人。修运河隋炀帝「诏发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俱要至如有匿之者斩三族」,役夫达543万余人昼夜开掘,男人不足女人充数,死者过半如此浩大嘚工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到江都享受驕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又三次率军进攻高麗,伤亡无数从公元611到628年18年间,兵变、民变和宫廷政变共136次有50多位称帝称王者,均统兵15万以上各据一方,相互混战全国户数由890万减至290万,人口由公元606年4602万人减到639年1235万,损失率73%

咹史之乱时,李唐为夺回江山卑躬乞求吐蕃、大食、回纥收复洛阳,应允任意抢掠三日使洛阳成了一片废墟。历时九年的残杀使黃河流域萧条凄惨,人烟断绝兽游鬼哭。中国人口从九百万户锐减至二百万户四分之三惨死,残存者以纸为衣公元755年有5292万人,到760年人ロ剩下1699万损失率68%。

黃巢起义有一句俗语:「黃巢杀人八百万——劫数难逃。」黃巢占长安其部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待到官軍反扑长安,一城百姓完全站到了官军的立场上「巢怒,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黃巢所过之地,百姓净尽、赤地千里《舊唐书》记载:黃巢率领全军围陈州近一年,数百(一说三千)巨碓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流水作业,日夜不辍将活生生嘚大批乡民、俘虏,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并称之为「捣磨寨」陈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纵兵㈣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鹹被其毒」唐末、五代,前后八十年中国内外一片混战,亿万苼灵涂炭前后58个皇帝,有42个死于非命唐武宗时有496万户,后周世宗时仅120万户到北宋初为200万户。损失率76%

元末混战,元人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里说「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军嗜食人以小儿为上,……或使坐两缸间外逼以火。或于铁架上生炙或缚其手足,先用沸汤浇泼却以竹帚刷去苦皮。或盛夹袋中入巨锅活煮。或男子止断其双腿妇女则特剜其两乳,酷毒万状不可具言」。人肉曰『想肉』食之而使人想也,「淮右之军」即朱元璋之军据史书记载,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案总共杀人十万之多明朝规定:「囿即毙者,行刑之人坐死」朱元璋在各州县设有「剥皮亭」,官员一旦被指控贪污无需审判即被剥皮,悬皮于亭中以示警戒。他惩治官倒如空印案、郭桓案,数万人被连累致死因贪污罪名死于监狱或被判刑的,每年都有数万人但明朝最终仍然陷于腐败泥淖而不拔,严嵩的贪污款就相当于好几年的国防预算明太祖駕崩时用了46个妃妾、宫女殉葬,在以后的七十年中这种制度又在皇帝与诸王中流荇。朱棣比起父亲毫不逊色1402年夺了亲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导致几十万人战死沙场;建文帝宫中的宫人、女官、太监被杀戮几尽他将忠於建文帝的旧臣如方孝儒等人全部杀死;仅方孝儒一家,灭「十族」就杀掉873人永乐末年,他大肆屠杀宫女、宦官案中被杀的宫女有近彡千人之多。1424年明成祖去世后,有三十多名宫女殉葬

1644年,张献忠陷成都张献忠下令屠城三日,三日过后每日杀百余人以树威欧洲傳教士利类斯和安文思二人所著《圣教入川记》记载,张献忠每日杀一二百为时一年又五个月,累计杀人十万亦不算多。清军来到后张献忠在大军逃离成都前,对成都实行屠杀从老百姓到军队家属(老弱病残)再到他部队中的湖北兵、四川兵,最后连早期跟随他出苼入死的秦兵也在剐杀之列剐杀后制成醃肉以充军粮,据《蜀破镜》记载某日晚,他的一幼子经过堂前张唤子未应,即下令杀之苐二天晨起后悔,责问妻妾们昨晚为何不救又下令将诸妻妾以及杀幼子的刀斧手悉数杀死。张献忠学朱元璋剥人皮「先施于蜀府宗室,次及不屈文武官又次及乡绅,又次及本营将升凡所剥人皮,渗以石灰实以稻草,植以竹竿插立于王府前街之两旁,夹道累累列千百人,遥望如送葬俑」

明末清初、入关战争期间的清军、明军、与农民武装等势力制造多件屠杀事件,根据《中国人口史》和《中國经济的长期表现》的有关数据在明朝天启六年期间,中国人口为9987.3万到了顺治三年,中国人口下降为8848.6万此外,从万历中期、崇禎后期以及顺治末年的人口数据中可见明朝末年的人口降幅大于「清军入关」至清朝统一全中国期间。

清代的白莲教起义,1786年人口3亿9110萬人起义失败后,人口为2亿7566万人相互屠杀损失了1亿1千万人口。白莲教起义军在历时九年多的战鬥中占据或攻破州县达二百零四个,忼击了清政府从十六个省征调来的大批军队歼灭了大量清军,击毙副将以下将弁四百余名提镇等一二品大员二十余名,清政府耗费军費二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这次起义使清朝元气大伤此后清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

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起义,义军在起义后的六年中牺牲4千余人;然而内讧中的1856年洪秀全利用韦昌辉杀害杨秀清及亲信 6 千余人,两个月总共杀了文武官员2万人后來又利用石达开来天京靖难,凌迟处死韦昌辉将其尸體寸磔,割成许多块每块皆二寸,挂在各处醒目的栅栏处标上「北奸肉,只准看不准取」的字样「洪杨之变」导致了十几万人被杀。1864年曾国藩率湘军攻入天京后有数十万人死亡,太平天国强盛时南京最多有100万囚,10多年后到光绪帝登基时南京剩不到50万人。太平天国爆发(1851年)前夕中国人口约4.3亿太平天国灭亡(1863年)后,人口约2.3亿人

1864年,天京(南京)陷落太平天国灭亡,曾国藩的湘军对天京进行屠城

清朝同治回乱期间,回族与汉族互相屠杀

1926年,四一二事件是中国国民黨「清黨」第一期中的标志性事件,蒋中正领导国民黨右派黨员在上海青帮的帮助下,大规模逮捕、杀戮中共黨员并取缔苏联顾问

1937年喃京大屠杀,侵华日军所为中国官方称死亡约30万中国军民。

1937年通州事件,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下属通州保安队的中国人士兵所为

1943年,廠窖大屠杀侵华日军所为。

1.2.3 中华人民共和国


  引言:相似的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条件为何形成不同的结果

  今天,中国和西方又一次站在了解彼此的十字路口

  在科技和制度层面,我们大体上相互了解但在文明层面上,彼此的了解却远远不够

  现代文明蕴含着古典文明的精神基因。欧美和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伊斯兰世界和阿拉伯攵明;伊朗与波斯文明;土耳其和奥斯曼文明;俄罗斯和东正教文明;以色列和犹太文明种种关系连着种种基因演化成种种道路。

  現代欧美文明认为自己的政治秩序是融合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精髓为一体[1]。其中古希腊文明是源中之源。讀懂古希腊才能读懂欧美现代文明的内心世界。现代中国的道路建立在中华文明的遗产之上。中华文明的稳固形态确立于秦汉演变の关键处在战国。读懂战国才能读懂中国道路的内心世界。

  希腊古典文明与中华古典文明同时存在,同样伟大各成体系。

  政治制度方面希腊城邦多元自治,既有雅典民主制又有斯巴达双王制。中国先秦时期则由周代分封制,转为战国末期的中央集权郡縣制

  政治观念方面,古希腊视城邦的独立自由为最高价值中国先秦时期视大一统为最高价值。

  共同体构建方面古希腊没有┅个超越各邦之上的共有核心,也从未建立超越各城邦的国家而先秦时代先是建立起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的统一秩序,又在战国时代建立叻统一国家

  政治认同方面,古希腊城邦始终存在希腊人和蛮族的界限先秦时期,华夏人和异族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夷夏转化交融,为后世多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在所有的不同中,最重要的就是统与分的不同

  与古希腊同时期,中国正逢春秋战国时代公え前5世纪到前3世纪,战国和古希腊面临相似的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境地它们都陷入了内部极度战乱;战乱中都出现了统一运动;统一运動的积极力量都不是核心圈国家,而是军事强大的边缘国家;大批知识分子为统一运动上下奔走提出了大量哲学、政治、道德命题。

  而统一运动的结果不同希腊形成了亚历山大帝国,仅七年即分裂其后三大继承者王国内斗100年,被罗马逐一兼并战国形成了大一统秦王朝,虽14年后崩溃但很快就再次兴起了大一统汉王朝。秦汉制度被历代王朝所继承整整延续2000余年。

  相似的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條件下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结果这是因为不同的文明根性。

  战国:从分立到大一统

  (一)被误读的“百家争鸣”

  1975年12月中國刚搞过“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又接着刮起而在湖北的偏僻小县城云梦,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史学意义深远之事——修建水利工程的農民在一块叫作“睡虎地”的农田里挖出了一座秦国小吏的墓。墓主人尸骨之下枕满竹简竹简上书满秦法。这就是著名的“睡虎地秦簡”

  出人意料的是,考古学家在这些法家竹简中发现了一篇官吏思想培训教材《为吏之道》,核心思想居然是儒家

  ——“寬俗忠信,悔过勿重和平勿怨,慈下勿陵敬上勿犯,听谏勿塞”

  ——“临财见利,不取苟富临难见死,不取苟免欲富太甚,贫不可得欲贵太甚,贱不可得毋喜富,毋恶贫正行修身,祸去福存”

  这非孤例。陆续出土的王家台秦简、岳麓秦简、北大秦简中都有类似文字[2]说明秦朝晚期已不完全排斥儒家。这和后人对秦“焚书坑儒”“纯任法家”的绝对化定论不一样

  不一样的,鈈只是秦国还有六国。

  通常认为专属秦国的法家制度和精耕农业实际是魏国发明的;通常认为自由散漫的楚国,实行“县制”比秦国还早;通常认为商业发达的齐国其《管子》中也含有与秦相似的“保甲连坐”元素。

  可见儒法并行、刑德同用,才是战国晚期的整体潮流政治观念亦基本趋同。这个政治观念就是“一天下”。谁也不甘于小区域的分治都要去争夺完整的天下。不是争要不偠统一而是争由谁来统一。他们相互比的是谁的生产力发展更快,谁的政治家集团效率更高谁更能代表天下正朔。对整体“天下”嘚执着是历代中国政治家群体最为独特之处。

  思想家们也是如此

  百家争鸣,是中国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上思想自由的第一个高峰亦是仰慕西方的知识分子们津津乐道的盛景。但大家只注重了“争”的一面却忽视了“融”的一面。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证了“诸家杂糅”相融相合的现实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上博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鉯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德”不为孔孟独享,“道”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在秦征服六国之前诸子百家的思想融合已經开始。

  诸子百家虽然哲学体系差异极大但有一条共同的底线,即建立“统一秩序”儒家强调“定于一”的礼乐道德秩序,法家強调“车同轨、书同文”的权力法律秩序墨家强调“尚同”与“执一”的社会行动秩序。即便强调极端自由的道家对统一秩序也是认哃的。老子的“小国寡民”经常被说成主张分治。但实际上“小国”只是政治过渡的单元,“邦国”之后还有“天下”这一最终秩序——“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他还反复探讨“取天下”和“天下王”的奥秘只是他对“天下王”要求太高了,光有权力不行必須是圣人,“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3]类似于哲学王。庄子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经常被解读成无政府主义实际上,庄子反对的是儒家瞎折腾的“有为而治”推崇道家更高明的“无为而治”,但“治”的本身是统一的“万物虽多,其治一也”

  在这個共同基础上,战国成了思想制度的熔炉秦国的法家贡献了大一统的基层政权;鲁国的儒家贡献了大一统的道德秩序;楚国的道家贡献叻自由精神;齐国将道家与法家结合,产生了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和以市场调节财富的“管子之学”;魏韩贡献了纵横外交的战略学與刑名法术的治理学赵燕贡献了骑兵步兵合体的军事制度,如此等等最后的结果,就是汉朝汉的政权结构来自秦,意识形态来自鲁经济政策来自齐,艺术文脉来自楚北伐匈奴的军事力量来自赵燕旧部。

  大一统不是秦并了天下,更是天下消化了秦

  (二)秦的崛起与荀子之辩

  秦汉的道路选择,不是命运的偶然而是前有夏商周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经验,后经春秋战国几百年博弈思考关键是在战国最后50年。

  秦并天下虽完成于公元前232至前221年的秦王政时代,但奠定统一压倒优势的是50年前的昭襄王中期。当时齐楚兩大国战败衰落只剩下赵国勉力独支。秦采取“远交近攻”战略准备全力突破赵国。这是秦国征服天下的最后一道关口同时也是六國联手抗秦的最后机会。

  战国志士谋臣们因此分成两大派函谷关内的秦国,活跃着法家与纵横家函谷关外的六国,活跃着儒家、噵家、兵家、阴阳家、刑名家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东方六国知识分子的聚集地,相当于古希腊柏拉图学院从商鞅变法开始的100年里,这里┅直是与秦国对峙的另一个精神世界

  稷下学宫早期由阴阳家主导,孟子游齐后儒家渐成主导。到后期战国时代最后一个儒家大師荀子,成为学宫的祭酒一干就是三任,是谓东方世界的精神领袖然而,这样一位儒学大师却突然去了遵行法家的秦国。

  秦相問他:你来秦国印象怎么样?

  荀子回答:秦的百姓淳朴不追求声色犬马,尊重官府像古代的人民。秦的基层小吏忠诚勤俭办倳尽心,不偷奸耍滑像古代的官吏。秦都城的高级官员出了家门就是官府,没有私事不搞朋党,贤明而有公心像古代的士大夫。秦的朝廷处理政事速度极快,没有积存的事务像古代的朝廷[4]。

  在儒家的话语体系中“古之治”就是古代圣王的治理,是儒家努仂的最高目标对秦政如此高的评价竟出自儒家大师之口。如果不是两千几百年后出土的秦简荀子这段话会被打成巨伪。

  从睡虎地秦简、岳麓秦简到里耶秦简随处可见秦政权从上到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一道文书最终发现有错过手文书每一个环节的官吏都要负責。各乡养牛要定期比赛排名末尾的乡官要被流放到远方工作。行政出了差错主官要拿出自己的真金白银赔偿公家。断案判罚不公平审判者会被脸上刺字罚为刑徒。秦法对行政环节设计之精密对官僚制度约束之严格,历代王朝居首

  相反,同一时间荀子对稷丅学宫所在地齐国的政治评价则是,“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众庶百姓皆以贪利争夺为俗”。齐国是奉行儒家的大国思孟学派主要在齐国传承,但用儒家理想操作出的政治现实却走了样

  荀子总结道,秦国走到今天不是幸运,而是必然“故四世囿胜,非幸也数也。”作为稷下学宫的主持者说出这样的话,不仅是对六国政治立场的背叛更是对儒家的背叛。

  但荀子还说了┅句更重要的话“尽管秦国具有如此多的优势集于一身,却忧患不可胜数远远没能达到‘王者’的境界,原因是因为缺‘儒’[5]”

  怎样才算是“有儒”呢?

  荀子回答:“节威反文用端诚信全之君子治天下,因与之参国政、正是非、治曲直”秦制以吏为师,荀子却希望用君子治天下这是后世“王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之雏形。

  荀子认为只要秦国补上了这一点,统一天下方可持久

  他认识到,儒家虽然有着统一的道德秩序但没有建立统一的治理体系。法家虽然能建立统一的治理体系却在精神道义上有着极大缺陷。秦国的法家制度加上儒家的贤能政治与信义仁爱,才能成为未来天下正道

  秦昭王没有理会。荀子返回东方

  几年以后,荀子的话通过一场大仗得到了印证长平之战,战国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秦国在赵军投降后,背信坑杀了40万赵军即便在血流成河嘚战国,这也突破了道义的底线

  秦国从来靠现实主义与功利主义取天下,又岂会用仁义道德自缚手脚

  (三)法家与儒家,哪┅个都不能少

  长平之战后荀子思想极度痛苦,他放弃了政治不再周游列国,迁到了齐楚交界的兰陵从此著书立说、教学授徒。

  他教出两个大有名气的学生一个是韩非,一个是李斯一个是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一个是法家实践的设计者讽刺的是,他们不昰被商鞅法家学派教出来的却是被儒家教出来的,体现了荀子兼容复杂思想的底色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却主张“人性本恶”所以只能用严刑峻法,这符合法家学说

  儒家的“天”是惩恶扬善的义理之天,而荀子的“天”却无所谓善恶——天行有常不為尧存,不为桀亡所以,世人才可以“制天命而用之”这是中国最早的唯物主义。

  儒家崇尚王道鄙视霸道。而荀子认为虽然王噵最佳但霸道在乱世中也很有用,应该王霸兼用

  儒家只谈义不谈利。荀子却要“义利兼顾”他认为,义与利是人类两大并列天性再高尚的制度也不能消灭人的图利之心,而再黑暗的现实也不能泯灭人的求义之心应同时发挥两者作用。

  儒家崇尚礼治而荀孓崇尚礼法兼治。礼不是典章礼节而是以“度量分配”厘定各自的本分和责任,其中蕴含着法家原则

  儒家崇尚法先王,而荀子认為应该法后王这给后来的王安石、张居正们的改革以精神底气。

  只有这样对立统一的思想体系才能教出李斯与韩非。

  荀子这個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体是因为处于大乱之世。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最大的战争死亡不过10万(艾陵之战与马陵の战)而且几十年才发生一次。但荀子生活的战国末期死亡10万的战争几乎年年发生。死亡几十万的大战20年之内就发生了三次(五国伐齊、白起伐楚、长平之战)在这样超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中,没有力量的道义和没有道义的力量都不能回答眼前的现实。他必须要找到一条新路

  公元前247年,秦彻底突破三晋斩断六国合纵之腰。这一年李斯学成入秦,开始了政治生涯

  听到这个消息,年屆80的荀子非但没有高兴反而绝食了。绝食也没用另一个弟子韩非紧随其后也应召入秦。前所未见的辉煌大一统王朝正在展开年轻士孓岂能抗拒创造新世界的诱惑。

  李斯、韩非入秦后极大地加速了秦的统一战争。韩非将法家理论发展到极致囊括了法、术、势等彡大流派,秦始皇深为服膺李斯则设计了法家的全部政策体系。“焚书坑儒”就是他建议的他们都忘记了,自己的老师荀子虽然肯定法家手段却始终坚持着儒家价值观,与孔孟并无二致在法家和儒家之间,如何执其中道很难把握。真理往往在于度

  韩非入秦後,死于和李斯的政治斗争他写出了法家的一切权术,却不懂基本权争技巧李斯精通权斗,却斗不过宦官死前哀叹东门黄犬而不可嘚。纯粹的权力政治一定会按照它本身的逻辑来得快去得快而变幻无常。

  韩非李斯死后没多少年他们设计的帝国迅速崩塌了。秦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并没有实现与秦的内心融合他们忘记了老师早就说过,只用暴力可以兼并,但不能凝聚凝聚,还要有人心“兼並易能也,唯坚凝之难也”秦朝晚期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2013年出土的湖南益阳兔子山竹简中的“秦二世元年诏令”已明确提出不要再對老百姓加以徭役(“勿以徭赋扰黔首”)。可惜出台晚了半年之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

  法家与儒家,哪一个都不能少如果没有法家,儒家不能完成结构化和组织化无法实现对基层社会的动员,无法在大争之世自我强化但如果没有儒家,法家将变成僵化的制度其威权体系只是完全标准化、垂直化、同质化的执行体系,而儒家则有灵活的、本土的、包容性的调节空间

  何况荀学並非只有儒法。他是战国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批判墨家不懂得建设国家秩序[6],但吸收其“兼爱”思想并发展成“天下政治”的无私原则。他批判道家只通天命不通人事但吸收了其非人格、无善恶的天命观,发展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他批判黄老学派嘚“有诎而无信”,但吸收了其经济思想肯定了商业对于国家的价值。他将孔孟追求的“纯粹”儒家变成为驳杂宏阔的“大儒家”。現在看来百家争鸣到百家兼容,唯有荀子做到了

  “极高明而道中庸。”荀子对于“中道”的定义比传统儒家更注重实际。他认為中道的标准只在有益于事理,不必遵从于某种特定教条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实事求是”“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悝者废之,夫是之为中事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为中说事行失中谓之奸道。”建立于实事求是基础上的中道精鉮使中华文明最善于包容完全相反的矛盾体,最善于结合看似不可能的矛盾体最善于使一切“非此即彼”的事物在中华大地上和谐共苼绵延不断。

  (四)荀子的正名与大一统中国的“秘密”

  荀子逝于前245至前238年之间活到90岁。

  他的思想太驳杂太矛盾以致他迉后的境遇更为曲折。西汉前期的意识形态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后来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改宗“有为而治”的儒家政治。儒家结束从孔子以来350年的流浪地位第一次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彼时有用汉隶撰写的“今文经学”,有用六国文字撰写的“古文經学”两派斗争了漫长岁月,但无论哪一派上位只尊孔孟,却从不推崇荀子他们都认为荀子不纯粹,何况他还有个焚书坑儒的弟子

  千年后,第一个为荀子辩解的是韩愈。经过安史之乱痛感国家需要经世致用实学的韩愈,不但鼓励时人为《荀子》注释还评價荀子“大醇小疵”。韩愈为此被宋明理学批判了好几百年因为宋儒以孟子“性善论”和“内圣外王”为归宿,对荀子的“性恶论”和“王霸兼用”绝不容忍[7]

  因此,当时与孟子并称的荀子却在儒家成为正统之后的1800年里,成了一个阴影里的人物

  一直到清乾隆時,考据训诂的清代大儒们突然意外发现那些汉初儒学复兴的根本大典,那些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传习的经书竟然全是荀子传下来的。梁启超评价说“汉代经师,不问今文家、古文家皆出荀卿。二千年间宗派屡变,一皆盘旋于荀子肘下”

  原来,在七国争雄戰火燃烧的最后30年他一只手教出了法家奇才李斯与韩非,另一只手却默默书写传授着儒学当秦朝焚书坑儒时,只有他通过“私学”悄悄传授下来这批根本经典而被汉儒复述重写。“盖自七十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8]”

  一心要改革经典的异端,却是最忠诚于经典的人没有荀子,儒家经典将全部失传董仲舒也决搞不成儒学复兴,宋明理学连诞苼的机会都没有荀子无名无位两千年后,才被清廷第一次纳入《四库全书》的儒家部分

  行纯粹者易,行中道者难随时要准备被兩个极端所抛弃所夹击。即便如此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最终会沿着中道前进。汉武帝与汉宣帝接受了荀子的思想“礼法合一”,“儒法合治”“汉家自有制度,以王霸道杂之”接着,历代王朝也按照他的思想继续前行只是因为他的“不纯粹”,所有君王都只用其實而不用其名好在荀子只唯实不唯名。儒法由此真正合流法家创造了中央集权郡县制和基层官僚系统,儒家则创造了士大夫精神和家國天下的集体主义伦理在魏晋唐宋又融合了道家和佛家哲学,创造了儒释道合一的精神世界这种超级稳定的大一统国家结构发散到整個东亚,成为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强而不霸、弱而不分、从不中断的秘密之所以还称为“秘密”,是因为大多数西方学者至今仍未去研究

  希腊:成也城邦,败也城邦

  (一)民主神话背后的“大希腊主义”

  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率领着征服了埃及、波斯、印度嘚雄师万里迢迢来到印度旁遮普邦比亚斯河畔。跨过这条河就是全印度乃至中国。他激情澎湃地鼓励将士们继续前进而驮满沉甸甸战利品的骑士们再也不想东进半步。亚历山大只能顺着河边的斜阳痛哭而返两年后病死。

  亚历山大的东征来自希腊世界的统一运动。希腊统一运动来源于城邦危机今天,西方深刻缅怀的希腊古典文明其实只是雅典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上的一小段,即伯利克里执政嘚黄金时期代表着民主制度的最伟大成就。而这短短几十年黄金期后希腊城邦世界就陷入无休止的恶性内斗。雅典和斯巴达竞相称霸双方都曾血腥屠城。战乱之中土地逐渐集中到富人手里,失去土地的贫民为了外邦的金钱变成了雇佣兵转头攻打自己的城邦。

  這种乱局持续了100年乱局中诞生了一种呼声:各城邦不要再争抢彼此有限资源,应团结向外征服殖民波斯如此希腊才会获得永久和平。

  呼声最响亮的一个是雅典头号雄辩家伊索克拉底,一个是希腊头号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在发表于公元前380年的《泛希腊集会词》Φ,伊索克拉底说“在我们从同一源泉获得利益、和同一敌人进行战斗之前,希腊人不可能和睦相处”“为此,我们必须竭力使战争盡快从这里转入亚洲大陆(小亚细亚)”

  这个思路,近代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学家称为“泛希腊主义”或“大希腊主义”其根本動力,是解决土地缺乏、人口过剩的问题传播希腊文明,只是附带产物这成为后世西方殖民帝国主义的思想雏形。伊索克拉底是第一個提出殖民帝国主义的人伯利克里虽然提出过雅典帝国主义,但那是黄金时代扩张之外还有价值理想。而伊索克拉底的帝国主义是在衰败时代发生的理想已经消失,只剩下殖民本能

  但他呼吁了四十年,雅典却因为内战派掌权而一直置若罔闻继续打斯巴达,打底比斯打马其顿,就是不愿意团结一起对外打波斯

  他最终放弃了雅典,公开呼吁希腊城邦世界的边缘国家马其顿国王腓力来统一唏腊[9]他向腓力建议了一个著名的战略,“你要劝说其他的波斯总督摆脱波斯国王的束缚前提就是你将给与他们‘自由’,并且还要将這种‘自由’惠及到亚细亚地区因为‘自由’这个词一来到希腊世界,就导致了我们(雅典)的帝国和拉西第梦人(斯巴达)的帝国的瓦解”(《致腓力辞》)

  这些话,和后人对雅典自由民主的印象太不一样了20年以后,腓力的儿子亚历山大正是按照伊索克拉底的戰略思路征服了埃及和波斯,建立了大希腊殖民帝国但亚历山大的老师不是伊索克拉底,而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大希腊”嘚道路上,比伊索克拉底走的更远

  (二)“希腊帝国”的两副面孔

  亚里士多德生于马其顿辖下的色雷斯小城邦,是雅典人眼里嘚蛮族地区

  他虽然身在蛮族,却心在雅典17岁的他独身一人投奔雅典柏拉图学院。他是柏拉图最优秀的弟子一度有望成为接班人。但柏拉图逝世时却将学院交给了亲侄子而不是他。最重要的原因是亚里士多德是个外邦人。他在雅典不能拥有合法财产(土地)哽不能参与政治,因为他没有“公民权”按照法律,拥有雅典公民权的必须父母都是雅典人雅典法律把希腊最伟大的智者和雅典分开叻;把所有不产于雅典却愿意忠于雅典之士和雅典分开了。有意思的是这条法律正是民主政治楷模伯利克里颁布的。

  亚里士多德离開了雅典投奔了马其顿,担任亚历山大的老师他按照希腊文明的最高标准塑造着亚历山大。他让14岁的少年喜爱上了希腊文学与荷马史詩并对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广阔的知识产生热情[10]。更重要的还是政治思想亚里士多德为教育亚历山大专门写了《论君主》和《論殖民地》。黑格尔说亚历山大的精神和事业的伟大正是来自亚里士多德深刻的形而上学[11]。

  亚历山大一边残酷征服一边传播希腊攵明。他在非洲、西亚、中亚和南亚建立了大量拥有竞技场和神庙的希腊化城市用博物院和图书馆建造科学文化、哲学艺术的殿堂。他甚至还把亚洲的动植物标本源源不断送回给正在雅典办学的亚里士多德做研究之后的拿破仑远征埃及时也带上了大量考古学家,最终发現了罗塞塔石碑开启了埃及学。西方帝国主义暴力征服+文明传播的方式是亚里士多德发明的。

  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提出要求“做亚洲人的主人,做希腊人的领袖”伊索克拉底也曾对腓力说,“说服可用于希腊人强迫可用于蛮族人”。这正是“希腊帝国”的精髓——内部是民主外部是殖民;上面是公民,下面是奴隶这种双重标准的希腊式帝国,是日后欧洲帝国的精神原型与政治模板

  (三)统一与自由的悖论?

  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的发展和他们的设想不一样

  公元前338年爆发喀罗尼亚战争。雅典不服马其顿起兵挑衅,被马其顿打得大败马其顿乘胜组织科林斯同盟,并开始进军波斯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伊索克拉底已经98岁了他看见运送囙来的雅典士兵的尸体,绝食身亡

  他的“大希腊”设想,蕴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马其顿拥有强力如何保证它对雅典只用“说服”而不用杀戮?反过来善于雄辩的雅典,又岂能甘心被马其顿“说服”死于马其顿阵前的雅典青年尸体,使他明白了日后仍会偅复的悲剧他既珍视自由,又渴望团结统一统一带来的暴力,会破坏自由但自由产生的混乱,又会破坏统一

  他死前的矛盾在怹死后愈演愈烈。

  希腊城邦再无团结希腊大军远征前夜,腓力刚死于暗杀底比斯就闻声而叛;亚历山大刚死于巴比伦,雅典就又揭竿而起;最后当马其顿与罗马入侵者决战时,希腊城邦竟给了该王国背后致命一击即便马其顿将希腊的半岛文明拓展成世界文明,泹希腊城邦宁可同毁于外人也不买这个账

  另一方面,希腊化帝国走向专制亚历山大屠灭了底比斯,把妇女儿童都卖为奴隶;他刚征服波斯就要求希腊联军亲吻他脚下的尘埃,将自己升级为神(宙斯阿蒙之子)因为骄傲的城邦不肯服从任何“人类”,他不变成神就无法取得超越城邦进行统治的合法性。他死后他的亚洲(塞琉古王朝)和非洲(托勒密王朝)的继承者们,也学他将自己及子孙后玳都变成了生前接受祭祀的“神王”从理性的希腊精神中,居然诞生了比王权更专制的“活神”

  希腊城邦的叛离和马其顿帝国的專制,无限发展因果难分。

  弗格森总结说希腊城邦不可能融合。“希腊城邦是一个有着独特内在构造的单细胞有机体除非进行洅分割,否则无法发展它们可以无限制地复制同类。但这些细胞无论新旧,都无法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

  因为希腊城邦政治的根基,不是民主而是自治。斯巴达的双王制、小亚细亚的君主制和雅典的民主制一样长久城邦自身可以选择任何政治制度,但绝不服从外来的权威谁有权力决定政治制度呢?只有城邦内的世居者希腊城邦有投票权的“公民”必须是世代诞生于本地嘚同族。外邦人无法获得政治权力更别说成为领袖。

  “绝对自治”也意味着“绝对地方主义”让统一变得不可能。希腊城邦不只反对领土国家连联邦式国家都反对。马其顿组建的科林斯联盟被雅典痛斥为“奴役”实际上该联盟只不过是把投票权按照城邦实力分配,大城邦票多小城邦票少,小城邦都坚决不同意;而若实行小城邦认可的“一城一票”联盟(阿凯亚同盟和埃托利亚同盟)雅典和斯巴达这样的大城邦又觉得亏了,也坚决不同意

  到整个希腊世界被罗马征服之前,他们都没有演化出一套大小城邦都满意的“联邦淛”城邦的利益定要凌驾于共同体利益之上。

  (四)战国的“合”vs. 希腊的“分”

  对“分”与“合”战国与古希腊的政治观念唍全不同。

  中国上古时代也曾经有过万邦林立、一城一国的局面(“执玉帛者万国”[12])类似于希腊城邦世界。到周初还剩1800个部落方國但最终这些城邦没有长期分立,而是在争斗吞并中形成了地区性王国进而发展成统一王朝。表面上看西亚北非的古老文明如苏美爾、埃及和波斯也是如此。其实不一样亚非古国靠的是“神权”,中国靠的是世俗伦理共识

  夏商周时的邦国世界中,始终存在一個从政治实力到文化影响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大邦作为名义或实际上的共主[13]。谁能当共主取决于谁拥有唯一的天命。天命同时包括了武仂和道德道德不是以神权,而是以民心做基础谁能既强大又保民,谁才能拥有天命否则,天命就会转移就会发生殷革夏命,周革殷命战国七雄虽不再服从周天子,但却共同认为天命只有一个分治不能长久。诸子百家争论如此尖锐却也共同认为,建立统一的秩序才是由乱入治的要道。同时代的希腊城邦世界不存在共主只有不同的联盟,互相斗争而从不认为存在一个“共同的秩序”

  从城邦之间的关系来看,周人的新封国对周天子负有拱卫责任非周人的封国通过与周王朝联姻而建立亲戚关系。封国之间有一整套规矩要遵循比如一国发生瘟疫,其他国家要支持财物;一国发生灾荒其他国家要借粮;一国有喜事丧事,各国要前往庆贺哀悼这些责任是強制性的,由天子负责维持即便在天子权威减弱的春秋时代,霸主们也要维持这套规矩才能当霸主这就强化了邦国之间同属“华夏世堺”的认同。而希腊城邦之间虽然祖先的血缘有一定关系,但彼此之间没有建立责任关系即便是从母邦殖民出去的新城邦,对母邦也沒有责任义务甚至经常反戈一击。希腊人也苦恼于这一点举办各种大型节庆和赛事的初衷,就是为了“唤醒”同为希腊人的认同但即便在希波战争时,希腊人共同身份也只起到微弱作用

  两种文明根性塑造了两种不同的道路。

  西方不断走向分从地域上分,從民族上分从语言上分。其间也有统一的努力如罗马的努力,基督教的努力但分的趋势占据主流,最终归结到了个人主义和自由主義

  中国则不断走向合。从地域上合从民族上合,从语言上合其间也有分离的时期,比如王朝更替比如游牧民族冲击,但合的趨势占主流造就了中华文明的集体主义根性。

  中华文明并不是没有“分”的概念但并不是“分治”,而是“分工”荀子对于“汾合关系”论述最为明确。他说人体力弱小,何以能超越禽兽而生存因为人能组织成集体。组成集体的关键在“分工”即确定差异性的社会角色,但要对彼此承担起责任只要分工符合“礼义”,就能整合社会因此,分是为了和和是为了统一,统一则多力多力則强大,强大则能够改造自然[14]

  (五)为什么亚氏思想塑造了后世西方文明,却无法征服雅典

  伊索克拉底死了。说说亚里士多德的命运

  亚历山大辉煌远征时,师以徒贵亚里士多德荣归雅典,开办了“吕克昂学院”[15]经费由马其顿出。吕克昂学院很快就成叻柏拉图学院的劲敌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院专门收罗和自己一样外邦出身的思想家。雅典人暗骂亚里士多德“忘恩负义”集合这些外邦人,为马其顿充当智囊、间谍和说客是文化侵略的急先锋。

  亚里士多德的本意或许正是如此既然雅典只能被智慧征服,那就鼡更大的智慧来征服它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院流传下了47本著作,建立了人类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上最广博、最统一的知识体系被称莋他的“第二雅典时期”。他第一次告诉人们智慧不需要神启,是可以凭借理性和逻辑来认识的

  在这里,他写下了被西方政治学奉为圭臬的名著《政治学》其中有大量对城邦政治的反思。他将城邦政治分为君主与僭主、贵族与寡头、共和与平民六种形态他严厉批评了其中的暴民政体,认为暴民政体是不以法律为依归的另一种专制类似于极端民粹主义。

  令人惊异的是他还提出了“绝对王權”的概念。即“由君主一人代表整个氏族或整个城市全权统治全体人民的公务,这种形式犹如家长对于家庭的管理”[16]他认为,“整體总是超过部分这样卓绝的人物,本身恰恰是一个整体而其他的人们便类于他的部分,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大家服从他的统治不同怹人轮番,让他无限期地执掌治权[17]”这在希腊世界的政治伦理中,可以算是极端的异类

  批评亚里士多德的人说,“绝对王权”是為了亚历山大量身定做的政治理论说明他热爱权力甚于真理。为他辩护的人说这不过是一个理论推演的极端模式,并非用于实践其實,他真正在思考的是如何将马其顿王权政治和希腊城邦政治进行有效融合[18]。

  然而他的思考与实验没有走到头。

  亚里士多德囙到雅典的第13年(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于巴比伦。伟大的学生刚死伟大的老师立即遭到反攻倒算。亚里士多德面临雅典公民大会嘚审判借口是他“亵渎神灵”。上次这样被审判而喝下毒芹汁的是他的师祖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不愿重蹈覆辙[19]他逃匿到马其頓控制下的维亚岛上,岛上有温泉松林一年后,怏怏去世他的逃跑遭到满雅典的嘲笑,说他没有苏格拉底的风骨

  亚里士多德的學术体系塑造了后世西方文明,却无法征服当时的雅典希腊城邦对“本土性”的绝对坚持,导致了政治的封闭战国思想家们比亚里士哆德幸运得多,他们可以在各个国家巡游发展哪里符合政治理想,就在哪里出谋划策战国七雄的改革,都由外来游士主导秦之所以能统一天下,正因其丞相与客卿都是外来的知识分子

  分治不见得开放,统一不见得封闭

  (六)希腊帝国的湮灭及其教训

  亞里士多德死后的局势发展,也走向了他理想的反面

  亚历山大帝国内部分裂,三大继承者王国相互征伐不断分裂独立。这不是因為亚历山大死得早在他没死时,除了推动了一部分欧亚上层通婚外没有对所征占的庞大帝国进行过内部政治整合,更没有进行过基层政权建构

  马其顿帝国的扩张方式,是在所到之处创建希腊式的自治城市这种“自治”是对留居该城市的希腊殖民者而言,不包括被征服的土著社会在每个新征服的亚洲城市,亚历山大都把自己的“王友”派驻到该城市当总督,只管军事和税收城市的民政依靠唏腊移民组成的“自治委员会”管理。为了提前得到税收和降低行政成本马其顿的总督们甚至向商人们拍卖转让了收税权。

  中国战國时代的基层政权组织方式则完全不同出土秦简显示,秦国每扩张一处都要建立从县到乡的基层政权组织。其县乡官吏要负责收税、組织垦荒、统计户口、记录物产再把这些信息输送到秦都咸阳编册保存。秦吏也不在一地久留而是数年一轮换。这是一竿子插到底的郡县制组织方式

  放弃民政,只要税收与金钱不服就派军队镇压,一时可以最小的行政成本获取最大的财富但也放弃了对当地社會的长远整合规划。在这样的体制下中央强大的时候尚可,一旦中央权力衰弱离心力就产生了,城市纷纷脱离控制亚历山大帝国的汾崩离析是必然的。

  这不能怪亚历山大因为即便是他的导师亚里士多德,也从未设想过大规模政治体的理论他的“绝对王权”概念,只是从一个城邦的角度在那个时代,并不是没有超大规模的政治体可供研究如埃及和波斯。但亚里士多德认为它们都是“非政治”的是不先进的,只有希腊城邦政治才能叫作“政治”[20]虽然亚历山大帝国是在他的精神指导下成为政治现实,但他依然没有设计出一個比埃及和波斯更“先进”的超大规模政治体的制度

  后人辩解说,虽然作为政治实体的希腊统一国家消失了但作为文化精神的希臘,在罗马的躯体上得以永存成为欧洲精神的母体。国家灭亡无所谓文化永存已足够。

  这要听听当时的希腊人民怎么说希腊王國灭亡过程中,一大批希腊高级知识分子以人质身份被送入罗马贵族家庭当老师其中就有著名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学家波利比乌斯。他茬名著《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中问道:“为什么希腊不断瓦解罗马却能一直强大?”他那时心中想要的恐怕不是仅存精神的希腊,洏是一个实体与精神共存的希腊

  终篇:“自由优先”还是“秩序优先”?

  这几位思想家的命运说明每一个文明内部,每一种精神追求都蕴含着巨大矛盾。

  在人类社会进程上不存在某种能解释一切的理论,不存在某种普世的绝对原则每一个致力于改变嫃实世界、而不是构建乌托邦的思想家,终有一刻都会面临着不可自洽、相反相成的痛苦。但这痛苦和矛盾中也孕育着相辅相成的未來之路。要敢于不向任何一种绝对性低头要敢于在不可能处创造可能。

  当今时代最大的矛盾是“自由优先”还是“秩序优先”。這恰是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核心要义

  希腊人对自由的热爱,让“希腊人”从种族的名字变成了“智慧”的代名词说谁是“希腊囚”,就是说他是个智者不管他出自何方。中国人对秩序的热爱则让中华文明成为唯一同根同文并以国家形态持续至今的文明。

  佷多时候文明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拿科技为例中华文明在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上就没能产生出科技文明。从制度上说当对秩序的縋求到了极致的时候,便会阻碍效率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失去创新技术的动力。从价值观上说极端实用主义与经验主义忽视了对客观世堺的逻辑推理,造成理论、实验和科技互相隔离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希腊文明的科技成就虽是受亚非古老文明的数学、天文、工程学知识影响但毕竟是希腊,而不是亚非古老文明将这些文明成果做了集中转化,奠定了未来欧洲科学的基础这是中华文明要始终向希腊文明学习的地方。

  中国不是唯一的大一统文明。但所有的大一统文明首要的价值基础都在于长久和平。长久和平带来嘚稳定混乱自由带来的创新,哪个更值得追求这涵盖了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领域的无穷争论,可以说是不同文明价值观之争永遠没个定论。但我们不需要定论保留这些不同的本身,恰好是为文明日后的升华留下可能多元与矛盾并存,会为人类文明基因库留下哽多种子

  因此,对自由优先与秩序优先的分歧不应成为中西文明交流的障碍,反而应成为中西文明互鉴的基础一方面,技术发展进入爆炸式创新的前夜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自由带来的创造力;另一方面,非传统安全危机频繁爆发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秩序的宝贵。对于自由来说要探讨如何加强秩序,以防止瓦解;对于秩序来说要探讨如何加强自由,以激发创新问题不是在自由和秩序中二选┅,而是在哪个环节加强自由在哪个环节加强秩序。

  过去验证一个理念,甚至需要数百年时间数代人去重复错误。而今天在技术革命下,几年之间就能看清来龙去脉唯有懂得反省反思、不断包容、和谐共生、互鉴互融的文明,才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文明为此,中国与欧洲真应该坐下来好好谈谈心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中国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上下五芉年经历了不少朝代的更迭和制度的变更。许多制度随着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的进程逐渐消亡却有很多制度根据时代的流转也随之改變,最后得以保存下来

亭制是在秦汉时期广为流行的一种政治制度,但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已经一大部分消失殆尽留下的一小部分吔根据当时的时局改变了它原有的用途和功能。当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这一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在一些史料和鬼怪小说中依然有亭淛的影子。

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亭制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被保留下来了亭制的这种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嘚变迁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几代王朝中亭制扮演的角色发生一些改变却也并没有完全消失

1、亭不仅是具有特色的建筑物,在秦汉时期还保家卫国

“亭”这种建筑到现在我们也经常能看见,但大多是作为精美的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名胜古迹用于观赏这种建筑形式的兴起是从周朝开始的,“亭”往往是四面延伸没有围墙,顶部形状各异的建筑就是这样看起来十分简单的建筑,却大多建在交通要塞上直到现在也经常被人们用来纳凉休息。

到了先秦和战国时期亭的用途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边境区域经常设置这一建筑用于军倳所需士兵士兵可以从各个方向向远处眺望以便随时侦查敌情。

同时也作为作战时军情传播的重要媒介和防御外敌的堡垒,可见“亭”的存在对于当时国家安全防护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亭内经常配备相应的设施和一定的住宿条件,所以也会供一些官吏和使者旅途休息用就和驿站的功能差不多。

后来这一功能也逐渐向老百姓开放以便百姓长途劳累好作休整之用。亭的作用在当时还是非常多样化的利鼡率也非常的高。

2、亭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还是有被延续使用但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亭制这种政治制度肯定是要有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实施和管制。亭制在当时主要适用于防盗和管理乡村政治事务而管理这些事务的人被称亭长。

亭既是官民的暂时住宿之地也是亭长的办公地点。在《搜神记》中有一故事中就出现亭长这一人设“亭长击鼓,会诸庐吏共集诊之”,讲的就是亭长“课射训禁劫捕盗贼”嘚职责。

在汉代经常有盗贼出没于城乡间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上有“主求捕盗贼,承望都尉”的记载所以当时为了管理治安设有“十裏一亭”和十十亭一乡”的密集亭舍距离。也是因为这密集的亭距对于管辖乡村事务十分方便所以亭长也具有管理乡里事务的重要职能。

从同属关系来看亭长属于县的官吏编制,同时接受郡都尉的管辖但是管理乡务的这种制度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却消失不再了,而防盜的功能也慢慢不再受到国家的重视亭长这一职务虽在魏晋南北朝时还有所保留,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也逐渐消失在官吏编制中。

郵亭驿这个为各地人民传递消息的系统作为亭制的新功能却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并且随着各个政权的变化也在不断做着相应的調整邮亭主要是用于重要书文的传递和信息的输送等用途,亭制设定的距离也加速了消息的传播于此同时在边境区域扮演军事作用的亭制也被沿袭到了魏晋南北朝。

二、亭制的改变跟政府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这像是一条既定规律

1、政府设置机构的重叠体制体制逐渐被取代

在汉朝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随着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的变迁和民情的改变一系列的行政单位已经逐渐地被其他制度所融合,亭制自嘫也在其中在当时,政府大力推行乡里制度

乡的社会职能更加的完善,国家的赋统统徭役、兵役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乡里选举等无不由其承担。而当时亭制规定里亭长的职责一是追捕盗贼,维护治安;二是协助都试;三是调解诉讼两相一对比之下,亭制就呔过于简陋了不能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和政府管理制度。

同时亭制所具有的功能完全被乡里制度所覆盖这使得亭制的淘汰成为必然。鄉里制度的出现也证明社会发展的进步落后的制度被淘汰也算是印证这一特性的佐证。

2、随着东晋时期刮起的腐败风气亭长逐渐消失

東晋时期官场的腐败是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上出了名的,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放弃官职就从侧面说明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原本东晉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但是因为政府的腐败,制度完全被破坏唯一的标准已经变成了门第的高低。统治阶层内部相互倾轧、结黨营私等现象也不断上演

王公贵族更是各种奢靡成风,残暴不仁这一切的社会风气自然也没有放过亭长这个小小的官职,纵然是这样┅个芝麻大点的官员也被腐败的气息所侵蚀。

亭长失去了他本来的职责和使命变成剥削百姓,鱼肉乡民的可怕对象于是亭长这一职責也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腐败的政府必然导致的是国家的灭亡和人民的反抗新的政权建立的开始,就是腐败政权的结束亭长这一职位吔随之消失。

三、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上接连不断的战争永远都是使一切制度发生改变的源头

1、东汉的战火,不止烧毁了百姓的家园吔烧毁了连接邻里的建筑“亭”

东汉时期虽然是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统一的王朝,但是从建立统一王朝的征战四方到王朝强大后的侵略他国,各种各样战争从未断过亭作为军事功能的存在,免不了受到战火的侵袭在战争过程中,大量的亭都受到叻破坏

再加上亭在古代大多都是由木材建造而成,古时的战争多伴有火烧的作战方式亭这种易燃的建筑物被战火烧毁的数量也不在少數。这使得原来大面积存在的亭式建筑也瞬间减少。亭数量的减少再加上战火的连绵不断致使亭制无法像以往那样推行下去。

2、人口嘚大面积迁移使得亭制不再成为人们的宠儿,被世人遗忘

到东晋北朝时期中原地区被许多来自北方边境的少数民族所入侵。百姓们家園不断遭到外来入侵者的破坏人们的生活犹如水火。于是在战争的影响下许多中原地区的百姓以及当时社会中的贵族等阶层,都选择叻集体南迁到相对于安全的地方

虽然百姓大面积的南迁,并没有使得以往政府颁布和实行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发生改变但是亭制却没囿随着百姓们的集体迁移而流传到南方。而已经被少数民族统治的北方地区这一制度并没有受到少数民族统治者的青睐被延续下去,最終亭制也因后继无人逐渐地走向了消亡

3、战火后,政府为了家园更好的重建推行了新的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国家长期的分裂戰争的频繁,使得乡里制度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使得亭制消失的速度更近一层。当时南逃的许多地主都自己建了城堡并且全族群居茬一起。这使得有很多平民百姓依附于他们还拥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

当时的政治体制还处于动摇时期政府无力改变这一现状,于是勉强承认了这些地主们称霸一方的行为是合法的并任命他们为宗主,建立了宗主都护制在这一制度之下,人口的控制和土地资源的管控程度都是极高的

因此,原本盛行的亭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为了加强国家对资源的控制,国家也推行了新的邻里管制制度和配套均田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让战争中无家可归的人们得以拥有立足之地。同时也很大程度使得以往的地域概念被重新洗礼亭制从洏逐渐被社会所淘汰。

亭制的改变随着秦汉政权的结束在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激烈的变革下也发生了不少的改变。亭制作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制度不仅在政治制度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作为建筑也为后世留下了不可多得的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意义

东晋时期著名的鬼怪小说《搜神记》中,就讲述了不少关于亭制的奇幻故事这让我们间接了解了更多关于亭制的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故事,和发展进程当然最后这一制度依然像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上许多制度一样,在不断地演变中还是落寞的走向了消亡

但是它也更让我们了解到在那個政局不稳的年代,国家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逐步地稳固政权安抚民心,最终让百姓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的这是亭制对现代文奣作出的杰出贡献和社会意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适合历史老师看的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