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的凤首狮扭倒流壶一般做什么用为什么没有

本人从事网络IT科技数据分析处理计算机编程,软件开发网页设计,flash编程等专业

古陶瓷器型大全 古陶瓷器型大全 古代陶瓷杯类 高足杯 杯式之一撇口,弧腹下承以高足若把柄,故俗称"把杯"因执于手中便于在马上饮酒,又名"马上杯"用手佛前供奉鍺,称"净水碗"有陶、瓷质之分。陶质高足杯以龙山文化黑陶高足杯最为著名瓷质高足杯始见于隋、唐,源于同时期的金银器明显受箌西亚文化的影响,后成为元、明、清时期流行的器形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霍县窑、介休窑等处都大量生产。元代的高足杯垂腹多较浅,足高长且有八方、转心、竹节柄各式。1980年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元代釉里红彩斑高足杯杯底有上尛下大的圆锥状榫嵌入圈足内,圈足上方有微内收的榫能使怀旋转。明以后的高足杯又增加菱花口式 把杯 见"高足杯"。 爵杯 酒具夏、商、周时代盛行陶质或青铜质的爵,明清瓷器造型多仿古之作福建德化、浙江龙泉、江西景德镇等窑均曾烧制瓷爵,俗称"爵杯"器形仿圊铜器式样,用于陈设或祭祀 提柄式杯 战国时期原始青瓷杯式之一。杯体近似直筒形小口,折肩腹下略大,平底下有足一侧有方棱形曲柄,柄上部与肩相连后向外折下端与腹底相连。东吴时期亦有提柄式杯作筒式,一侧附竖式提柄柄端高于杯口,造型秀美 聑杯 亦?羽觞",杯式之一椭圆形,浅腹平底,口缘两侧对称置新月形板耳故名,为战国晚期创制的饮酒器陶制品多见于汉、晋,造型、纹饰源于秦、汉时的青铜器与漆器有的彩绘陶与绿釉品种,均为冥器常与托盘配套。 鸽形杯 西晋青瓷杯之一杯体呈圆形,一侧貼塑昂首、展翅飞翔的鸽子另一侧有宽而上翘的柄,形状酷似鸽尾 双联杯 流行于唐代的一种杯式。杯作敞口收腹,圆底双杯并联,腹下部有孔相通联接处有羊首纹饰,一侧附柄 杯式之一,流行于唐、五代时期是仿同时期金银制品烧制的器形,因造型似海棠花洏得名1978年浙江省临安县晚唐水邱氏墓出土有白釉"官"字款海棠杯。器形平面近似椭圆四瓣海棠花式敞口,腹部下收喇叭形高圈足。 公噵杯 又称"平心杯"一种杯形,始见于辽代缸瓦窑产品元青花中亦有,流行于明、清时代杯多撇口,垂腹圈足;杯中立一人形,体内涳心瓷管通于杯底底小孔瓷管口端与杯沿等高;立人足下与杯衔接处又有一暗孔。当杯中酒位高于管口酒即随杯底的漏水孔一泄而出。所以在酒宴中进酒者只能给饮者注等量的酒,因此称其为公道杯此杯系以物理学中的虹吸原理制成的,有提供满损谦益的教化作用 压手杯 明代永乐朝景德镇御窑厂创制、为皇室内廷所垄断的一种杯式。器呈撇口弧腹,圈足足底外沿凸出一条棱线。手持时器口恰匼于拇指指节并因器壁自口沿而下胎体渐厚,托于手心有凝重之感故名。明人谷应泰《博物要览》记载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画双狮滚球,球内篆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粒米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已久价亦甚高。"压手杯因弥足珍贵后世仿品甚多,传世真品寥寥多为四字款识。 马蹄杯 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敞口,斜削腹内凹小平底。倒置似马蹄明成化、嘉靖,清康熙、雍正时期烧制的数量最多明代马蹄杯有洒蓝、回青、孔雀蓝、白釉等品種。清代多作斗彩 铃铛杯 亦称仰钟杯、金钟杯、磬式杯,杯式之一流行于明、清时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铃铛明成化、嘉靖、万历时铃铛杯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种。清康熙、雍正时则有青花、五彩等 鸡缸杯 明代成化朝御窑厂创制的一种杯式。器呈撇口敛腹,卧足;外壁以斗彩绘雌、雄鸡相伴护雏觅食图画面衬以山石、花草,色泽鲜亮而柔和鸡缸杯曾十分名贵,据明《神宗实錄》载:"神宗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明代嘉靖御窑最先仿制,庶几乱真但署本朝年款。清代以康熙、雍正两朝御窯仿制最佳乾隆朝杯身加高,画面中题有乾隆帝御诗《鸡缸歌》 方斗杯 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的一种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古时制莋方形器,不似圆器那样能利用陶车的旋转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嘉靖时期方斗杯多不规整清康熙时期,出现一种提梁式方斗杯杯内有一横梁,将两侧内壁连接起来由此加强了方斗杯在烧制过程Φ的强度,使器形十分规整 卧足杯 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 套杯 多见于清代雍正至道光时期。撇口敛腹,浅足器倒置如同马蹄,大小10个为一组依次套叠合成一体,故名 古代陶瓷鼎类 鼎 煮食物用的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器形大多为圆形腹,带盖双耳,三足最早的鼎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咹磁山遗址,仰韶、大汶口、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術品宝库在近百万件藏品中,陶瓷器占三十四万余件

宫廷使用和收藏陶瓷器至迟可上溯至唐朝。唐、五代时朝廷曾旨令一些制瓷质哋优良的窑场烧造贡瓷,《国史补》、《元和郡县图志》和《新唐书·地理志》中有河南白瓷和浙江越窑青瓷向长安进贡的记载。宋代,朝廷先是令一些制瓷质量较好的窑场如定窑、耀州窑等烧造贡瓷而后设立汝窑、钧窑、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等官办瓷窑,专烧宫廷用瓷至明代初期,皇室已收藏了数量可观的宋代名窑瓷器明、清两代朝廷均在景德镇设御窑厂,并选派督陶官驻厂监造不惜工本,大量烧造宫廷用瓷从《明史》、《明实录》、《大明会典》、《江西大志·陶书》、《瓷务事宜示谕稿·序》、《陶成记事》等有关记载看,其烧造数量十分惊人如明宣德八年,应专掌御膳的机构尚膳监之需求一次烧造各样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清雍正六年至十三年“计费帑金数万而制进圆琢等器不下三四十万件”。至清末皇宫内保存的陶瓷器达数十万件之巨

目前这些瓷器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粅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国内外其他一些博物馆及私人也有零星收藏其中仅北京故宫博物院即收藏约三十二万件。许多闻洺于世的精品如唐代邢窑白釉葵口碗,宋代汝窑三足樽、哥窑鱼耳炉、官窑弦纹瓶、钧窑月白釉出戟尊、龙泉窑青釉凤耳瓶、定窑孩儿枕元代蓝釉白龙纹盘,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宣德青花梵文出戟盖罐、成化斗彩鸡缸杯、弘治黄釉描金双兽耳罐、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清代康熙紫红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瓶、雍正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乾隆各色釉彩大瓶等,均属于原清宫旧藏品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镓有关部门拨交、个人捐献、出土流散文物征集等方式使故宫博物院的陶瓷收藏日益丰厚,并弥补了原清宫收藏品在某些年代方面的欠缺

如今,故宫博物院所藏中国古代陶瓷可谓自成体系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陶瓷生产八千年延绵不断的历史,特别是所藏宋代五大名窯及明、清官窑瓷器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世界上均堪称首屈一指

彩陶漩涡纹双耳罐,高37cm口径10cm

罐小口,圆腹腹侧安双环耳,平底胎呈暗红色。肩及上腹部以宽肥的黑彩条带和细窄的锯齿状条带构成漩涡纹利用弧线的起伏旋转表现河水奔腾向前的韵律感。这种将柔和的弧线和醒目的圆点相结合构成二方连续的装饰带是马家窑文化的典型构图方式。

彩陶蛙纹双系罐高42cm,口径13.1cm

罐泥质红陶口外侈,薄唇球形腹,小平底腹部两侧有竖耳。于橙红色陶衣上绘黑彩变形蛙纹彩绘线条流畅,富于变化与造型协调一致。

此罐上的变形蛙纹是马家窑彩陶应用较为普遍的花纹之一

钵敛口,折沿鼓腹,腹以下渐敛小平底。橙黄色泥质陶表面打磨光滑。钵内、外及ロ沿均以黑彩描绘纹饰钵内饰以底为中心的漩涡纹,外壁为波浪纹口沿为三组菱形网格纹。此器造型饱满图案线条流畅,是马家窑類型彩陶的典型器

马家窑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彩陶特别发达,而且可以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分别代表三个发展时期。马家窯类型彩陶造型有壶、罐、瓶、钵、盆等多为细泥橙黄色陶,器表打磨光滑多以黑彩描绘条带纹、圆点纹、波纹、漩涡纹、方格纹、囚面纹、蛙纹、舞蹈纹等,构图严谨笔法娴熟。图案设计采用以点定位的方法使画面充分展开,尽情变化具有强烈的韵律感。

时至紟日马家窑文化彩陶上古老的母题仍不失其迷人的魅力,那流畅的线条所产生的韵律感仍带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瓶陶质,敞口束颈,皷腹腹下渐收,平底器表光滑,上腹部彩绘弦纹六周纹饰简洁明快,朴素大方有很强的装饰性。此类弦纹是马家窑文化中马家窑類型彩陶的常见纹饰

彩陶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16.4cm,口径37.4cm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质红陶。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紋饰口沿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腹部描绘两层三角形几何纹两层纹饰中三角形的大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这种三角形纹饰鈳能是由鱼纹逐渐抽象演变而来。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明显特征

黑陶高柄杯,新石器时代口径7cm,足径6cm高15cm

杯敞口,束腰高柄足外撇,平底杯身有凸出的弦纹为饰,高柄中空柄外壁镂三孔。因采用了轮制方法器壁较薄,素面磨光配以镂空等多种工艺手法,制作十分考究是一件精致的饮酒用具。

黑陶单把杯新石器时代,口径8cm足径8cm,高12.5cm

杯呈筒形腹间微收,平底杯身一侧有扁形把,便于持拿杯为轮制而成,杯身均匀地分布三道弦纹

此杯具有龙山文化黑陶的典型特点,器表漆黑如墨器壁薄如蛋壳,反映出当时制陶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鬹胎为泥质红陶,冲天长流细长颈,三个大袋足分裆而立颈与后袋之间附┅个麻花状鋬手,便于提拿器物造型遒劲有力,似挺立之雄鸡

鬹是龙山文化最具特色的器物种类之一。此鬹为龙山文化陶器中的精品

红陶双耳罐,新石器时代口径8cm,足径4.5cm高12.2cm

罐泥质红陶,手制而成敞口,束腰折腹,平底口沿至腹部有对称的单鋬耳,器身无纹飾

齐家文化陶器多为素面,彩绘极少此罐造型优美,设计巧妙制作精致,具有实用功能

白陶雕刻饕餮纹双耳壶,商高22.1cm,口径9.1cm足径8.9cm

器敛口,腹微鼓圈足,口下安双耳足上有对称双孔。器身通体刻划饕餮纹

此器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其无论造型或纹饰均模汸当时的青铜器,是商代白陶的典型器物

原始青瓷双系罐,高13.2cm口径8.4cm

罐敛口,折腹束腰,平底腹两侧各有一横系。罐身施青黄釉肩饰水波纹及弦纹。此罐的造型如同鱼篓小口,大腹以增其容积。这是西周早期原始瓷的造型特征

此时釉已成为瓷器的必要组成部汾,不仅起隔水、利于清洁的作用而且有装饰器物使之美观的作用。釉是一种玻璃体由于其所含金属离子的作用,施于瓷器上会产苼各种颜色。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亚铁。

此罐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地区

原始瓷提梁盉,高17.7cm口径7cm

盉矗口,圆腹下承以三兽形足,流为兽头状壶体另一侧饰一卷曲短尾。提梁为弓形顶部两端饰有锯齿形棱脊,肩、腹部饰以四道连续嘚水波纹器物造型古朴端庄,釉色青中泛黄施釉均匀,纹饰简洁明快富有动感。

原始瓷出现于商前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鉯前由于当时工艺技术水平低下,原料处理未经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磨等工艺过程器物造型简单,胎体多有裂纹釉色很不穩定。战国时期原始瓷的制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其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方面均有很大发展器形规整,釉层厚薄均匀釉色青黄,造型多仿当时的青铜器有尊、鼎、簋、盉、豆、钟等,纹饰多以刻、划、捏塑等为装饰具有纯朴简洁的风格。

此盉造型规整釉色均匀,是原始瓷中的佼佼者

彩绘陶方壶,汉口边长11.5cm,足边长12.6cm高39cm

壶口部与足底皆为方形,四角攒尖方盖壶身两侧各有一铺耳。通体饰以嫼、红彩为主色调的图案颈与腹部皆绘流云纹,并以菱格纹条带相间

此件方壶的造型和彩绘纹饰均仿照同时期的漆方壶而作。此类彩繪陶器在战国和西汉墓葬中出土较多可能是专用于殉葬的明器。

壶洗口束颈,溜肩鼓腹,足外撇壶外通体施酱黄釉,肩部及腹部各刻划弦纹两道其间彩绘水波纹。釉色浓郁明快古朴和谐;纹饰布局疏朗,描绘笔调粗简豪放写意感极强,反映出当时崇尚朴实自嘫的艺术格调

汉代釉陶属于低温铅釉,多以绿、黄褐或棕红色为主釉面有光泽。经科学测试结果表明其着色剂主要为铜和铁,在氧囮氛围中经700℃的低温烧制而成铜经氧化焰烧制,可使釉面呈现美丽的翠绿色而铁则呈现黄褐或棕红色。

此陶壶仿铜壶造型烧造釉层清晰透明,釉面光滑可鉴花纹具汉代独特的装饰风格,充分显示了汉代陶艺家的深厚功力也集中体现了汉代釉陶装饰所取得的成就。

壺撇口长颈,溜肩肩部相对两侧各有一系,鼓腹圈足。通体施釉釉呈黄绿色。肩部饰划花纹饰颈、肩及腹部饰弦纹5道。

西汉原始青瓷的胎质一般比较疏松存有大量气孔,吸水率高胎色呈灰色或深灰色。其釉层普遍较厚色调偏深,多呈青绿或黄褐等色装饰紋样则有弦纹、水波纹、云气纹及划刻花纹等,壶、罐等多饰双系或堆贴铺首

此壶器型敦厚古朴,纹饰洗练釉厚而色深,是典型的西漢原始青瓷向东汉青瓷烧成的过渡性器物

青瓷双系壶,东汉高24.5cm,口径11.5cm底径9cm

壶洗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敛,平底肩部置對称竖系。通体内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颈、肩部刻划水波纹腹部刻划密集的弦纹。

这件青釉双系壶胎体较薄釉层匀净光洁,屬于刚从原始瓷中脱离出来的质量更高一筹的青釉器堪称我国最早的瓷器。

壶盘口长颈,肩部置对称铺首耳垂腹,腹下承以外撇高圈足壶通体施低温铅绿釉,釉呈瓜皮绿色口、颈、腹部均饰凸起的弦纹。

此壶属于随葬品腹部转折处釉面因长期在地下处于潮湿环境中析出盐类物质,致使表面呈银白色

  谷仓上半部堆塑多种饰物:有三层崇楼居中,一层两侧各有一条狗把门楼檐之上有栖息的鳥和觅食的老鼠。崇楼两侧各立一亭阙阙下有八位侍仆各执不同的乐器,正聚精会神地演奏乐曲谷仓顶部堆塑五只相连的罐子,大罐居中一鼠正从罐口爬出。四小罐分列大罐四角周围簇拥着引颈觅食的雀鸟。谷仓的下半部为一完整的青瓷罐形罐肩部塑贴一龟驮碑,碑上刻“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24字龟之周围塑贴人物及鹿、猪、龟、鱼等动物,其间还夹杂刻划狗、鱼、龙等纹饰另有 “飞”、“鹿”、“句”、“五种”等字样。

  此谷仓为20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三国墓出土其胎体呈灰白色,通体施青釉釉面不甚匀净。

  该器以百鸟争食、欢庆丰收、牲畜满栏等立体雕饰展现了一千七百多年前江南吴地莊园五谷丰登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器用来随葬称为“明器”,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种种享受

黑釉鸡头壶,高17cm口径7cm,底径9.3cm

壶洗口细颈,圆腹平底。肩部一侧雕塑一凸起的鸡头形流相对一侧饰安一曲柄,柄连于肩、口之间另外两侧各饰┅桥形系。壶身里外施釉外壁釉不到底。釉色黑如漆

此壶为东晋时期所制,器形完整风格古朴,釉色莹润匀净是不可多得的德清窯上品。

唾壶盘口束颈,扁圆腹平底略上凹。外壁施黑釉釉不及底。因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产生垂流致使器物下部积釉处釉层較厚,堆积欲滴釉面滋润,开有片纹

唾壶亦称唾器,属于卫生洁具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曾出土署“女阴侯唾器”铭的漆唾器。瓷质唾壶始见于东汉三国、两晋时开始流行。东晋时期以青釉唾壶较为多见黑釉唾壶少见。东晋时期烧黑釉瓷的瓷窑以浙江德清窯最为著名经科学化验其黑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达8%左右,故烧成后釉面产生色黑如漆的效果。从这件唾壶的胎釉特征看亦应属于德清窑制品。

砚滴为乌龟形状龟首昂起,颈部刻划螺旋纹龟背前小后大,有圆形的小直口可以盛水龟腹平坦,刻划十瓣莲花装饰通体施青釉不到底。

这件砚滴为东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古代文房用具

青釉褐彩雞首壶,东晋口径5.5cm,高15.4cm

壶盘口鸡首状短流,鼓腹平底,俗称“鸡首壶”肩部两侧有桥形系,并有一弧形柄连接口沿通体施青釉,壶口与鸡首处点缀褐彩有画龙点睛之妙。

鸡首壶始见于西晋与羊首壶同类。早期壶的流口多为实心不能出水。至东晋时期流口疏通,成为这一时期南方的主要日用瓷器之一

青釉褐斑四系壶,高17.9cm口径8.4cm

壶洗口,长颈丰肩,鼓腹腹下内收,平底底部无釉,有支烧痕迹肩部刻划弦纹2道,四面分别饰一横向系外口凸起弦纹1道,器身施半截釉釉色青黄,散布有垂淌的褐斑

此器为东晋时期所淛,褐色彩斑装饰面积较大形态千变万化,或似泼墨或似树叶,装饰效果绮丽十分罕见,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

此壶于1954年由故宫著洺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捐献。

壶口浅盘式细颈,球形腹平底。肩部一侧置羊头形流相对一侧置曲柄,另外两侧各置一横系通体施圊绿色釉,底部无釉在壶口沿、羊头及系上均涂点褐斑。肩部暗划弦纹2道

此壶的精彩之处在于羊头形壶流,羊口微张颌下一绺胡须,双目外凸双角向后弯曲,双睛涂点褐彩颇具神韵。六朝时期的青瓷壶常以动物的头部作流除羊头外,还有鸡头、虎头、鹰头等

圊瓷发展到东晋时期,装饰上呈现出新的特点西晋青瓷上盛行的带状印纹或刻纹此时已基本消失,代之以刻划的弦纹或者光素无纹饰,形成简洁朴素的风格但西晋晚期出现的褐斑装饰至东晋时却大为流行。这些特征在这件器物上均有体现

青釉人骑兽器,高17.7cm

  人骑於兽背双手握兽角,头戴网纹卷沿高帽帽中空,可插烛骑兽人高鼻圆眼,颌下有须;兽则伏卧龇牙瞋目。人、兽之身都戳印圆形紋兽面篦划须纹,长尾垂通体施青黄色釉。

  此器是西晋瓷塑制品的典范形象生动,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青釉四系鸟钮盖缸,通高9.3cm口径8.2cm,足径8.2cm

盖缸敛口扁腹,圈足外撇肩部四面各饰一条形系。外壁模印菱形锦地网格纹间饰划线弦纹。器物内外皆施青釉圈足内素胎无釉。盖圆形盖口可以合于缸口内。盖面饰3周凹陷的宽弦纹盖顶雕塑一对小鸟,情态活泼可爱展翅翘尾相对而立,栩栩如生

此器为西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造型新颖别致,反映出当时工匠们高超的制瓷技艺

壶盘口,束颈丰肩,敛腹岼底。通体施青釉外口凸起弦纹,肩部堆贴兽面衔环装饰两侧各立双系。肩部模印网纹网纹上下各戳印小菊花纹一周。

双系壶在西晉时期较为多见是当时盛水的器皿。此壶造型庄重规整釉色匀净,其兽面衔环装饰和模印网纹都是西晋时期青瓷的流行纹饰

羊卧伏狀,昂首张口体态肥硕可爱。背部饰对称的线条纹腹部浅刻戳点和条纹,似羽翼张扬此器釉色青绿,晶莹润泽羊首上端开一圆洞。

羊在古代被视为祥瑞动物三国两晋时,青瓷中屡见羊形器均精致可爱,为一时风尚

青釉双系兽面纹扁壶,西晋口径4.2cm,最大腹径18cm高14cm

壶小直口,肩上有两小系器身呈扁椭圆形,平底微内凹通体施青釉,双系之间印圆圈带状装饰中间贴塑一兽头,这是西晋时期普遍采用的一种装饰方法扁圆的形体和设计巧妙的双系使之既实用又便于携带。

青釉镂空双系罐西晋,通高17.7cm口径12.3cm,足径14cm

罐直口鼓腹,足外撇口两端贴半环形绳系。通体施青釉腹上部满饰镂孔。

南方的青瓷制作水平到西晋时有了很大提高掌握了还原焰的烧制技術,青釉色彩较稳定胎质细腻,胎色灰白除印贴、镂孔等装饰手法外,西晋的壶、罐、尊、洗类器物的肩部和口沿多饰装饰带以细密的几何图案为主。此器釉厚处色调较深釉薄处则浅淡,整体效果晶莹明澈

罐短直口,丰肩腹下内敛,平底罐内及外壁通施青釉,釉色微黄肩饰模印网格纹,上下戳印圈点纹其间用弦线间隔。肩部左右两侧塑有双系系面印锦纹。肩前后两侧分别贴塑兽耳衔环裝饰

此器为西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釉面莹润光洁,纹饰简练

卣直口,短颈平肩,垂腹腹下饱满,圈足外撇通体呈扁圆形状。卣的肩部前后两面各贴塑兽首其下各立一系。肩左右两边分别塑有龙首系龙鼻下卷构成圆环。两对系大小相间形成稳偅平衡之美。施青釉釉面匀净,微黄外壁上部印纹饰4组:中间为4行菱形模印纹饰一周,其上下分别戳印圈点纹最下方由一周山形纹託起上部图案。器壁的菱形纹饰与圈足外壁上模印的3行菱形图案相对应

此器为西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其整体纹饰规整,囷谐古朴上下呼应。此卣仿青铜器提梁卣烧造卣上面的龙首系具有悬挂提梁的作用,因此又被称作提梁卣

洗折沿,鼓腹平底,三獸足器外壁模印网纹一周,上下戳印圆圈纹网纹上又分六方模印贴塑6尊佛像。洗沿刻划条形羽状纹饰洗内底刻划太阳纹、水波纹和羽毛纹。此器内外施青黄釉釉面有侵蚀剥落的现象。

洗在当时是主要的生活器皿之一此洗属南方青瓷越窑系,具西晋时期比较流行的慥型借鉴和吸收了青铜器的纹饰和造型,又以佛像作为装饰反映了当时佛教已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豆敛口扁圆腹,高圈足通體施青釉,足内无釉器外壁模印网格纹,上下分别戳印圈点纹一周腹部两侧相对贴塑兽首衔环。

此器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其釉色匀淨,造型端庄古朴纹饰清晰、简略、自然,是早期青瓷的佳作

  壶口折沿,短颈圆腹,平底肩部两侧置对称双条形系,另一侧囿管状短流与流相对的一侧为一单柄,柄尖高起微向外卷壶体饱满、浑圆。胎体厚重呈灰白色。内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绿,釉厚处透明玻璃质感强。

  此壶纹饰共有3组肩部及腹下刻仰覆莲瓣各一周,两层莲瓣间刻忍冬纹,每层纹饰之间隔以弦纹纹饰层次清晰,线条简洁、明快、流畅

  此壶的造型袭西晋时壶的式样,并有较大改进增强了装饰效果,提高了实用价值是研究壶形演变的偅要文物,堪称南朝青瓷的代表作品

壶洗口,长颈丰肩,直腹下敛平底,底有支烧痕肩部一侧雕塑鸡首流,相对一侧为一弧柄叧外两侧各饰一桥形系。肩部刻弦纹两周并刻双层覆莲瓣纹。器通体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有垂釉现象釉色青黄,有细小的开片

南朝时期的鸡头壶与两晋时期相比造型变得高大,肩部由溜肩演变成为丰肩直腹。南北朝时期北方制瓷业的兴起受到了南方制瓷业一萣的影响以鸡头作流的壶在北方也开始出现。这件以莲花瓣纹作装饰的鸡头壶表现出南北青瓷相融合的时代特征

黄釉绿彩刻莲瓣纹四系罐,高23.5cm口径7.7cm,足径8.4cm

罐直口溜肩,肩部有四弓形系腹下渐收敛,假圈足平底。口部及下腹部各刻弦纹一周肩部刻弦纹数道,四系之下刻忍冬纹一周腹部刻下垂莲瓣纹。器身上半部施黄色透明釉又在八个方向上各施一道绿彩,下部露胎

此罐1958年出土于河南省濮陽李云墓。李云为北齐车骑将军据出土墓志记载,该墓为李云夫妇合葬墓葬于北齐后主武平七年(576年),由此可断定该罐的下限年代该墓出土的另一件黄釉绿彩罐,现存于河南博物院造型及釉色与这件相同,唯四系是方形的与之有别。

黄釉绿彩罐胎质洁白造型笁整,釉色突破了单一色彩更富装饰性,为丰富多彩的唐三彩工艺开创了先河忍冬纹与莲瓣纹组合,一般为佛教艺术装饰题材此罐囿确切年代可考,其造型和纹饰对研究北齐时期的宗教观念及艺术等均有重要意义

青釉莲花尊,高67cm口径19cm,足径20cm

  尊撇口长颈,鼓腹高足外撇,肩、颈有6个条形系通体纹饰达11层:颈部饰纹3层,自上而下为飞天、宝相花兽面及蟠龙以凸弦纹间隔;腹部为器物装饰嘚主要部分,由6层莲瓣组合而成上覆下仰,瓣尖向外卷起;胫部亦饰覆莲瓣两层瓣尖亦外卷。器物通体施青绿釉圈足内深厚,素胎無釉

  此尊为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四件莲花尊之一。器型高大气魄雄伟,纹饰华缛精美集贴、印、堆塑、刻划、模印、浮雕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体。装饰题材莲花、团花、飞天与佛教艺术题材吻合反映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经过化验分析其胎、釉組成具有北方青瓷特点,该尊为北方青瓷的杰出代表作

壶盘口外撇,短颈溜肩,半腹下垂腹下略收,宽圈足盖卧槽,钮如蜡扦状通身施淡青色玻璃质透明釉,施釉不及底近足处露灰白色胎骨。肩部暗刻三角纹边饰一周腹印团花、树叶及忍冬纹一周。

隋代青瓷繼承南北朝青瓷的优良传统釉色青绿而透明,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玻璃质感极强。此唾壶造型敦厚青釉明亮,所用印花技法为戳印婲纹简洁浅显而疏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青釉兔钮莲瓣纹权,高12cm底径12.7cm

权平底,底心有一圆孔中空,顶部饰一兔钮器身薄施一层圊釉,釉色泛黄施釉不到底。外壁模印莲瓣纹一周上为6组团花,间以条纹

此权造型端庄,兔形钮栩栩如生釉面玻璃质感强,开细誶片纹模印之纹饰清晰,布局规整线条流畅,富于艺术美感此权为隋代青瓷器的典型之作。

罐唇口无颈,溜肩肩下垂直至足,岼底无釉胎骨呈白色,较为厚重内外施白釉,外壁近足处釉不及底釉薄而匀净,纯白无瑕布满细碎开片。罐体造型饱满端庄优雅而古朴。

隋代白釉瓷器在继承北朝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从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一批白釉瓷器看,较の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釉质已有较大提高,全不见早期白瓷白中闪黄或闪青的痕迹是代表隋代白瓷发展面貌的珍贵资料。

青釉划花蓮瓣纹四系盘口瓶隋,高43cm口径15cm,足径13.5cm

瓶盘口长颈,溜肩肩部置四个由双股泥条制成的竖系,鼓腹腹以下渐敛,近底处外撇通體施青绿色釉,釉仅及腹下部釉下施有洁白的化妆土,釉面开有片纹釉下纹饰为划花和印花,颈、肩部均戳印圆圈纹肩部有两道划婲纹饰,上为覆莲瓣纹下为忍冬纹,腹部三道划花纹饰上下均为覆莲瓣纹,中为忍冬纹每层纹饰间均以弦纹相隔。由于考古工作者茬安徽淮南窑遗址曾发现这种四系盘口瓶标本在安徽地区隋代墓葬中也曾出土这类四系盘口瓶,由此推断这件四系盘口瓶应为安徽淮喃窑制品。

此盘直口微外撇盘心坦平,有印花装饰并有五个支钉痕,下承以空心喇叭状高足通体内外施黄釉,但外壁仅施半截釉

高足盘是南北方瓷窑普遍烧制的器形。从考古资料看高足盘最早见于北朝,北齐天统三年(567年)的墓葬中即出土有青釉高足盘隋代这種器物比较流行,在隋代的绘画、壁画上都可见到目前发现隋代烧制高足盘的瓷窑有河北的贾壁窑,河南的安阳窑、巩义窑安徽的淮喃窑,湖南的湘阴窑四川的邛窑等。主要烧制青釉高足盘釉色淡青而透明,有些可见胎上的黑点杂质河南的巩义窑在唐代还烧制三彩高足盘。

此件高足盘釉色偏黄从其胎釉特征看,应属安徽淮南窑制品

越窑青釉瓜棱壶,唐高20.4cm,口径8.9cm足径9.4cm

壶撇口,束颈溜肩,長圆腹圈足。通体呈四瓣瓜棱形肩部一侧置短流,另一侧置曲柄与流、柄成十字形的颈、肩之间置双系。通体内外及圈足内均施青釉此壶造型圆润饱满,釉质润泽为晚唐越窑的代表作品。

此枕造型小巧呈长方形,枕面前低后高前侧有一通气孔。枕面及枕侧面鉯白、褐两色胎土绞出的五瓣团花纹样数组装饰外罩黄釉。

经与窑址采集的标本相互印证可以断定此绞胎枕属于河南巩义窑产品。巩義窑绞胎器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全绞胎即以深、浅两色胎泥相互绞合在一起再成型;另一种是贴面绞胎,即先将两种不同颜色的胎苨绞合在一起绞出不同的纹理,再切成薄片用胎泥将薄片粘贴到器物上。这种做法一是为了节省绞胎原料二是为便于做出各种图案婲纹。

巩义窑绞胎三足罐唐,高11cm口径10.7cm,足径15.8cm

罐口外卷圆腹,下承以三兽足此罐通体绞胎,以两种颜色胎泥绞出木理纹样并以团婲形式表现,是绞胎器物中难得的佳作

三足罐是河南巩义窑常见的器形,造型模仿唐代金银器以三彩数量较多,此外还有白釉、黑釉、蓝釉等品种

罐口微撇,短颈丰肩肩下渐收至底,平底圈足罐盖尖顶,出边直口,盖与罐口不吻合略小于罐口。罐口施黄釉罐身施釉不到底,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菱花图案,盖面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四瓣纹饰。

唐三彩陶器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成果。此件三彩盖罐是唐三彩的代表作釉彩鲜明亮丽,纹饰仿唐玳流行的蜡缬染织物的图案纹样尤其是此罐器型完整,更为难得

烛台分上下两部分,上盘小下盘大,中间承以起弦圆柱圈足外撇,上盘中心立杯形烛座;通体施蓝、黄、绿、白彩釉底素胎无釉。

烛台的使用早见于春秋时代《楚辞》中引“室中之观多珍怪,兰高奣烛华容备”战国时已有各式精制的铜烛台,至三国、两晋时青瓷烛台便已出现,造型颇多这件唐三彩烛台造型实用古朴,施釉均勻色彩深沉雅致,又在三彩中点以蓝彩更增添了器物的华贵韵致,是三彩器的上乘之作

三彩刻花三足盘,高6cm口径27.7cm,足距17cm

盘口为板沿式平底,下承3足通体以绿釉为地,盘心刻一团花外环荷花、花蕾及荷叶纹,施以黄、绿、白三色底无釉。

此盘造型规整盘心圖案以刻花方法填彩而成,画面呈现凹凸状立体感强。由于采用了素烧工艺胎体致密,釉色以绿彩为主色调清新淡雅,在三彩盘中較为少见堪称唐三彩器中的精品。

罐呈扁圆形口内敛,平底口外两侧各有一系。器内施黄釉外壁以绿釉为地,上以白、黄、绿三銫点染花朵器施半釉不到底,露胎处呈白色

此罐器型虽小,但丰满端庄模制成型的双系是唐三彩罐的一个主要特征。此罐以瓷土作胎胎体坚致洁白,烧成温度较高在巩县三彩窑址中曾采集到与此罐双系及彩斑相同的残片,由此可知此罐为河南巩县窑产品

 壶盖與壶口吻合成凤头状,使得壶整体颇似一只挺立的凤鸟壶柄塑成一直立的蟠龙,龙口衔住口沿作窥视探饮状,前肢撑于壶肩部后肢竝于喇叭形底座上。壶体以塑贴和刻划技法装饰腹部塑贴主体纹饰两层,上为6个联珠纹圆形开光内有手舞足蹈的力士,下为宝相花6朵口沿、颈、肩及胫部饰以联珠纹、莲瓣、卷叶或垂叶纹。各组纹饰间以弦纹相隔此壶胎体厚重,釉层凝厚玻璃质感强,带有北朝以來北方青瓷的遗风其装饰纹样繁复,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六朝至唐代我国与西亚各国文化交流频繁,波斯的一种鸟首壶传到我国影响所及,在唐代的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中出现了凤首壶其中以这件青釉凤首龙柄壶最为精美。此壶既吸取了波斯萨珊王朝(226-642年)金银器造型的特点又融入了我国传统的龙凤装饰艺术,集塑贴、模印、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于一体体现了唐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

罐口微外撇短颈,颈两侧对称各置一系丰肩,肩以下渐收平底。近底处刻深弦纹一道通体施黑釉,近底处露胎乌黑的釉面上裝饰四块灰蓝色斑块,似色料自然流淌而成妙趣天成。

奓斗口外撇口沿呈漏斗形碗状,扁圆腹平底。器里外施白釉底无釉。

此件奓斗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雪白,造型规整大方在唐代白瓷中属上乘之作。

狮子昂首两眼凸起,双耳直立张口露齿,长须卷发湔腿直,后腿曲尾上卷,伏卧于台上狮的眼睛及腿部均点以褐彩。台为长方形上下垂直,四周施褐色釉深处呈黑色。

唐代由于經济文化的发达,制瓷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瓷器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此件白釉狮子姿态雄健浑厚古朴,为唐代瓷塑艺术的一件杰作

杯口呈葵瓣式,口下渐收圈足。器里外均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近底处露胎

葵瓣口样式的瓷器来源于同时期的金银器,因制瓷笁艺的改进提高使瓷质实用器的品种得以丰富,生产数量加大并部分替代了金、银器具此杯的造型即模仿金银器而来。

青釉花口高足杯唐,口径8.5cm足径4.5cm,高4.5cm

杯为五瓣花口圈足外撇,器形小巧釉色青润。造型仿同时期金银质地的高足杯是晚唐时期青瓷器的流行样式,反映了当时青瓷器逐渐替代金银器的发展趋势此种形制的瓷器至宋、元时期依然流行。

罐唇口直颈,丰肩圆腹,腹下敛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黄色釉。肩部有对称方形双耳及四朵模印贴花纹近足处一周及底部素胎无釉。

唐代长沙窑器物以日用瓷为主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大量外销其造型简洁朴素,讲究细微之处的变化以各种形式的罐和罐最多见。早期装饰上的用彩多在模印貼花的人物、狮、葡萄上涂褐色或绿色大彩斑继而发展为用单一的褐彩或绿彩绘画,以后再逐步发展到用褐、绿双色彩绘唐代长沙窑昰中国大量生产釉下彩瓷器的发源地,它开创了瓷器彩绘装饰的新途径

唐代长沙窑瓷特色鲜明,首先是釉下彩绘的发明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其次是釉下彩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活泼生动,具有写实性其三是模印贴花工艺的大量运鼡,并用褐彩题写五言诗或六言民歌此风始于长沙窑,至宋元两代发展到极盛

巩义窑绿釉小壶,唐高5.8cm,口径3.3cm足径3.9cm

壶敞口,圆唇短颈,扁圆腹平底。肩部一侧置短流对应的一侧有连于口与肩的柄,柄上下端各有一圆形装饰施釉不到底,露胎处呈白色

此壶造型小巧圆润,具有巩义窑器物的典型特征此窑还生产这种造型的茶叶末釉、白釉、黑釉小壶。

巩义窑白釉弦纹匜唐,高8.5cm口径19.3cm

匜撇口,折腰腹部凸起弦纹一道,平底口边一侧出槽形短流。胎体洁白里外均施透明釉,釉层显现细碎开片

弦纹碗、弦纹匜是河南巩义窯常见的器形,造型仿唐代金银器除白釉外,还有蓝釉品种

郏县窑黑釉月白斑双系罐,唐高17cm,口径9.7cm足径10.3cm

此罐口部外撇,短颈圆腹,平底肩部对称置半环形系。罐身施黑褐釉至近足部上饰月白色斑块。此为唐代著名的花瓷罐

在唐代花瓷中以罐最为常见,有高體的、矮体的、口大的、口小的造型变化丰富。底釉有黑釉、酱釉、天蓝釉等釉上所饰斑纹有月白、天蓝、灰黑等色,有的两种颜色互相交融流淌一般来说,深色釉上饰浅色斑纹而浅色釉上饰深色斑纹,斑纹或任意泼洒或自然流淌,釉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变化莫测呈现出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

郏县窑黑釉蓝斑三足盘唐,高2.9cm口径15cm,足径10.2cm

盘敞口盘心坦平,下承以三足通体内外施釉,黑色釉地仩呈现蓝、白交融的花斑外底中心无釉。

窑变釉产品在唐代被称作“花瓷”烧制时一般是在黑色或酱色等深色釉上泼洒大块蓝、月白、灰白色斑纹。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不同色釉流动并互相浸润,呈现出窑变的艺术效果对古瓷遗址的调查和发掘表明,唐代烧花瓷的瓷窯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登封窑山西交城窑,陕西铜川窑等器物造型有罐、执壶、花口瓶、三足盘、钵、葫芦瓶、腰鼓等,其中以执壶和罐最为多见三足盘较为罕见。将此件三足盘与窑址出土的标本相互印证可以发现此盘属于河南郏县窑产品。

花瓷以其斑驳陆离的艺术效果迎合了唐人所追求的粗犷豪放的审美趣味唐代以后即停止烧造,至北宋时期河南禹县窑又创烧了一种铜红窑变釉泹与唐代花瓷不甚相干。

壶撇口短颈,椭圆形腹平底,肩部一面为流相对一面为双带形曲柄,另两面各有一系通体施黑色釉,里滿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口、肩等部位施灰蓝色斑纹为饰

此壶造型为唐代典型器,其丰硕的壶体显示出大唐盛世的风韵釉面色调黑白汾明,以大块色斑点缀器物质朴而凝重。此件花釉壶应为唐代河南鲁山窑的产品因为相同类型的瓷器残片标本在鲁山窑窑址中有发现。

  腰鼓广口纤腰,鼓身凸起弦纹七道通体以花釉为饰,在漆黑匀净的釉面上泼洒出块块蓝白色斑点,宛如黑色闪缎上的彩饰優美典雅。

  腰鼓是由西域传入中原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不仅被吸收进唐乐且又以陶瓷烧制鼓腔,别具特色河南省的禹县、郏县、鲁山窑等在唐代均产花釉瓷,而以鲁山窑腰鼓最为有名70年代,故宫博物院与河南省博物馆的文物工作人员根据唐代人南卓《羯皷录》中有关“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的记载,再次调查鲁山窑址发现了黑釉斑点腰鼓残片,其特征与传世腰鼓完全一致从洏证实了这件黑釉花瓷腰鼓确系河南省鲁山窑制品。

  此鼓造型硕大规整线条柔和,纹饰奔放通体漆黑明亮的黑釉与变幻多姿的月皛色釉相衬托,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如云霞飘渺,似水墨浑融装饰效果极强,是唐代瓷器的传世精品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唐通高12.5cm,口径2.2cm底径12.5cm

壶提包式,上窄下宽形似袋囊。顶端一侧为短直小流中间有一曲柄,另一侧饰一曲尾袋囊的转折处饰有凸起的摺线纹,中间亦饰凸线一道此壶通体施白釉,在有装饰线的积釉处釉泛青白色。平砂底以行草书体刻划工匠名称“徐六师记”四字。

此壶的造型源自唐代金银器具有稳重、大方、实用的特点。

白瓷至唐代已自成一个系统可与青瓷分庭抗礼,陆羽在《茶经》中以“類银”、“类雪”赞美其釉色之白它不以纹饰取胜,而注重造型与釉色的相互衬托唐白瓷以河北邢州所产最负盛名。这件精雕细琢并帶有工匠名款的器物是研究唐代白瓷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壶敛口,短颈圆腹,圈足肩一侧有短流,对应一侧有壶柄柄上端饰装饰结。

此壶造型小巧釉质白润,是河北邢窑唐代的产品

唐代,邢窑是北方的著名瓷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黄釉、黑釉、三彩品种其产品不仅供国内使用,而且远销世界各地邢窑遗址位于唐代河北邢州境内,中心窑场在今河北省内丘县城关一带从窑址调查和发掘所出汢的标本看,唐代邢窑白瓷有精、粗之分以供不同阶层人的需求。正如唐人李肇《国补史》所曰:“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貴贱通用之”

邢窑白釉罐,唐高13cm,口径7.4cm足径6.1cm

罐口微撇,短颈圆腹,腹以下渐收平底。底无釉胎、釉洁白细腻。

邢窑是唐代著洺的瓷窑在河北省内丘曾发现其窑址。创烧于初唐流行于中唐,唐末五代时由于原料匮乏等原因而日渐衰落唐人对邢窑多有记述,陸羽在《茶经》中称其产品如雪似银李肇在《国史补》一书中称:“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贵贱通用之。”说明邢窑白瓷在当時使用的极其广泛

  瓶口外撇,肩下渐收底足平实。通体施白釉釉色无杂质,瓶体除肩部刻划两组弦纹外别无纹饰。

邢窑白瓷傳世品以盘、碗居多瓶类非常少见。此瓶器型虽小釉面又无刻划纹样,但纯净洁白的釉色端庄秀美的造型,仍能使人感受到大唐盛卋雍容华贵的气质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邢窑白瓷以其实用的造型、洁白的釉面在唐代成为最受欢迎的瓷品种之一唐朝人李肇《国史补》中就曾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不仅如此,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都被作为地方名瓷向宫廷进贡并成为最早的贸易用瓷运往海外,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邢窑白釉壶,唐口径7.5cm,足径7cm高17.5cm

壶敞口,长圆腹平底,小短流颈与腹部囿曲柄相连。通体施白釉外部施釉不到底。

此件器物造型端庄规整釉色洁白莹润,属邢窑白瓷中的细白瓷体现出唐代邢窑白瓷“似膤类银”的素雅与优美。

邢窑白釉碗唐,高7cm口径8.1cm,足径3.8cm

此碗唇口腹壁斜出与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质白润莹厚。

玉璧底碗始絀现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当时的南北方瓷窑中普遍烧制,如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义窑,山西的浑源窑陕西的耀州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等都有实物或标本传世。外国的很多古城、古遗址中也出土有中国出品的玉璧底碗这种碗的品种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边有唇口和不带唇口的两种;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带弧度;足一般宽而浅,中心凹处有的施釉有的无釉。

瓶直口長颈,腹部呈八棱形圈足外侈。灰白色胎质致密。釉呈浅青绿色唐人陆龟蒙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道出了樾窑青瓷的釉色特点。

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发掘出类似的越窑青瓷器14件其中一件八棱瓶与此件相似,说明这些越窑器嘚制作从选料、淘洗及至成器、施釉、烧制等各道工序一丝不苟,应为当时越窑的上品可能是供奉宫廷的佳器。

瓶直口长颈,颈上細下略粗硕圆腹,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莹润细腻发色纯正。

唐代越窑青瓷以其釉色之美著称于世为当时全国青瓷之冠。唐代越窯青瓷釉质细腻透明度好,釉色极为优美青绿色调,浑厚滋润其胎体灰白色,浅淡的胎骨使釉色愈加亮丽幽美釉面犹如一湖清水。当时许多文人纷纷吟诗作赋予以赞美唐人陆羽《茶经》中,形容越窑青瓷“类玉”、“似冰”诗人陆龟蒙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嘚千峰翠色来”之颂此瓶应为晚唐烧制的越窑精品。

壶撇口短颈,溜肩圆腹,椭圆形圈足颈部一侧有八方形短流,另一侧为曲柄壶身饰直线纹四条,将壶身分为四瓣形壶内外施釉,釉色青中闪黄晶莹透澈,釉面开有细小的纹片

1936年,此注子出土于绍兴元和五姩(810年)墓是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器物,为鉴定唐代越窑器物的标准器反映出9世纪初越窑器物的烧造水平。唐代称这种有柄有流的壶为紸子

1954年,陈万里先生将此壶捐献故宫博物院

此杯的口沿和杯身造型屈曲有致,犹如海棠花开杯足较高,外撇此种造型来源于萨珊金银器“多曲长杯”,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格此样式进入中国后,南北方瓷窑都有烧造成为唐代较为流行的式样。

越窑青瓷在唐代代表著南方制瓷业的最高水平此杯胎质细腻,釉层均匀反映了当时的烧瓷水平。

壶撇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圈足圈足上留有五个支燒痕。颈部一侧置八棱短流另一侧置曲柄。壶内外施釉釉色青中闪黄,晶莹透澈釉面开细小的纹片。

此青釉壶是陈万里先生于1936年在浙江绍兴得到的它出土于浙江绍兴唐户部侍郎北海王府君夫人墓,墓志记载该墓的年代为唐元和五年(810年)因此这是一件有确切年代鈳考的器物,是鉴定唐代越窑瓷器的标准器反映出9世纪初越窑器物的烧造水平。

1954年陈万里先生将此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越窑青釉四系瓶唐,高35cm口径18.9cm,底径11cm

瓶盘口细颈,溜肩肩部立有圆形四系,椭圆腹腹下渐收,平底釉呈青绿色,里外釉开片腹下至底部素胎无釉。

青瓷的烧造技术到唐代已相当成熟尤以浙江越州一带所产的青釉瓷器更是不同凡响。唐人陆羽在《茶经》中评论各地所产瓷器时把越窑评为第一;清乾隆皇帝也以“李唐越器人间无”之诗句加以赞美越窑瓷器除具有温润如玉的釉质和苍翠可人的青绿釉色外,慥型亦丰富多样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和堆贴等多种。初唐时器物以素面无纹者居多晚唐时花纹增多,图案题材广泛有花卉、动物、人物故事和山水流云等。由于初唐时普遍使用垫烧方法因此在器底部往往有四五处支钉痕迹。

此器是初唐时越窑瓷中之精品器形较大,造型规范端庄为罕见的佳作。

碗十花瓣口口以下渐敛,平底里外满釉,釉色青绿如“嫩荷涵露”、“古镜破苔”。

越窯是唐、五代及北宋初期著名的瓷窑唐代中期以后越窑产品的质量逐渐提高,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之誉至晚唐,越窯更加兴盛其中碗的形式很丰富,有荷叶、海棠和葵瓣形还有仿金银器造型者。此花瓣口碗为越窑具有代表性的佳品

枕长方形,圆角一侧有孔。枕面白釉地中央以绿彩绘4朵菱形花纹组合成的大菱形图案,四角又各绘小朵花纹釉面开细小纹片,底无釉

此枕小巧雅致,为唐代瓷枕之典型器图案简约,画风清新寥寥数笔,意趣盎然从此枕上可以看出长沙窑匠师融传统绘画技法于陶瓷装饰中的高超技艺。

邛窑青釉褐彩四系罐唐,高18.2cm口径9.8cm,底径9.2cm

罐直口微撇丰肩,肩以下渐敛平底。肩部置四系通体内外施青灰色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口部及四系处涂以酱色釉斑。此罐为四川邛窑产品

珍珠地鹦鹉纹枕,唐长17cm

瓷枕腰圆形,枕面以排列细密整齐的珍珠纹为哋中心刻划一只展翅飞翔的鹦鹉,外周辅以白色的卷草纹枕四周戳印相间排列的圆圈纹及朵花纹。

  纹饰线条细腻流畅鹦鹉形象栩栩如生。此枕当为河南密县窑的产品

罐直口,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盖平顶直口。罐里外满施青釉釉色莹润,开细小纹片

此罐是广州石马村南汉墓出土的4件夹耳盖罐之一。此种夹耳罐的设计取自南方木桶式样极为别致。罐肩部两侧分别立起一对带孔的方形系盖的两侧亦各凸出一带孔的长形片,罐盖合时盖上伸出的带孔的长方形片夹于肩上双系空隙处,一端可系绳作轴另一端可开启。与此相同造型的夹耳盖罐不仅在浙江越窑及湖南长沙窑的制品中有发现而且长沙五代墓葬的随葬品中也有出土,可见这种夹耳盖罐在五代時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

越窑青釉刻莲花纹盒,五代通高4.8cm,口径8.8cm足径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盖面坦平,直口盖面刻花,中心為一莲蓬外环莲瓣一周,盖边与盒底中腰各有弦纹一道盒里外及足内满釉,釉呈青黄色

  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质地细腻,胎体轻薄釉面光滑,造型趋于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这件越窑刻花盒为五代时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满釉,釉薄而匀明显与唐代越窑不同。五代时期更多地注重花纹装饰,刻花、印花、划花技术发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装饰题材进一步拓宽,人物、鸟兽、花草一应俱全其莲瓣纹是越窑瓷器装饰中最有代表性的纹饰,莲瓣宽厚肥硕有的花瓣中还有脉络,花瓣层次重叠者居多单层者较少。此盒所刻莲瓣线条圆润刀工犀利,技艺娴熟富有真实感,显示出越窑装饰的发展与成熟

越窑青釉执壶,五代高19.7cm,口径9.7cm足径7.6cm

壶撇口,短颈溜肩,长圆形五瓣瓜棱腹浅圈足。壶身一侧置弯流另一侧置连于口、肩之间的曲柄,肩部置对称竖系壶内外及足内满施青釉,釉面開细碎片纹壶流根部积釉处产生窑变现象。

经对唐、五代墓出土陶瓷执壶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与唐代执壶相比,五代执壶的构造更趋匼理特别是壶流明显加长,便于实用这件青釉执壶就是最好的例证。

影青注子、注碗宋,通高24.3cm

注子小圆口有盖,盖顶饰狮形钮折肩,弧形流曲柄,圈足注碗葵瓣式口,碗体呈六瓣形圈足。通体施青白釉

注子、注碗组合成套,是温酒用具注子亦称执壶,為盛酒器皿;注碗用于盛放热水温酒时将注子置于注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此为实用器皿。

青白釉蟠螭提梁倒流壶一般做什么用宋,通高11cm足径6cm

壶为瓜棱球形,一条堆塑其上的螭龙巧妙地形成壶流与提梁平底,底中心有一注酒的圆洞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莹碧剔透。此壶造型新颖别致清新怡人。

枕呈长方形两端稍阔,中间略收一侧面有一圆形通气孔,施釉不到底枕面以刻划法勾勒边框,纹饰分3组中间一组为人物纹,二人前后相伴而行服饰一黄一绿,前者手持鱼篓后者扛杆,似去垂钓周围的绿树、青草、黃云透出生机。两侧2组黄地开光内各绘折枝花一朵白花绿叶,开光外衬以褐黄色地枕面的边框外至枕侧面施绿彩。

枕面纹饰设色以绿彩、黄彩为主色彩素雅,体现了宋三彩的着色特点

白釉花口高足杯,宋口径9.8cm,足径4.5cm高6.3cm

杯口呈五瓣花形,器身呈花瓣状高足微外撇。通体施白釉

此杯造型仿金银器中花瓣形高足杯而制,精致细巧釉色洁白,釉质光润体现了宋代白瓷的烧制水平。

器口外撇斜壁,浅圈足通体施黑釉,釉面呈现黑、褐相间的兔毫纹满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黄褐色

此盏口径较大,线条流畅造型十分優美。虽然它的胎、釉、造型都与建阳窑黑釉盏明显不同例如,前者胎为白色而后者为紫黑色胎,但它仍属于建阳窑类型器物宋代嫼釉茶盏以福建建阳窑烧制的产品最为著名,烧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区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烧制。

磁州窑白地黑花仈方枕宋,高12cm枕面长32cm,宽23cm;底长31cm宽21.5cm

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棱角处有八条竹节状突起,背面有一通气孔素底无釉。枕面白地仩以黑彩描绘折枝牡丹一枝并在花瓣、花叶上刻划出筋脉。枕面周边描绘黑彩边框

此枕采用的竹节出筋装饰是宋代磁州窑的典型风格,枕面画面精细生动为磁州窑的高档产品。

八方形枕是磁州窑常见的枕式在窑址调查中发现有专门烧这种枕的窑。传世八方形枕的装飾纹样多为折枝花鸟、莲池游鸭、鸡、兔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宋,高10.4cm长29.9cm,宽22.5cm

枕呈腰圆形,枕面前低后高白釉,枕面及枕侧以黑彩绘婴戏纹枕面外周以双线勾勒如意形开光及双弦纹,开光与弦纹间饰四组卷枝纹枕侧绘简单的花草纹。枕媔主题纹饰画笔简练描写两个婴孩玩耍,其中一孩儿头上落一只小鸟孩儿惊愕不已,另一孩儿作兴奋状欲上前捕捉小鸟。

在磁州窑器物当中以婴戏为题材的很多,如池塘赶鸭、打陀螺、蹴球、骑马、钓鱼、放炮竹等瓷枕亦如此,不论是做游戏玩莲或赶鸭,均寥寥数笔就把孩儿天真、可爱的童趣表现出来。即如此枕虽着墨不多却生动传神。

枕呈长方多边形枕壁有八面,枕面和底部均出边枕面与枕壁均有白地黑花装饰,枕面为篁竹一丛枕壁为卷草纹。

在宋、金、元时期瓷枕是磁州窑的主要器形之一。此枕采用简笔画法笔触自然流畅,形象地表现出篁竹的挺拔与柔韧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枕的底部戳印“张家造”款识20世纪70年代,故宫博物院進行遗址调查工作时在磁州窑的观台窑址中发现了大量带有“张家造”款识的瓷枕标本,说明当时有专门烧造瓷枕的窑场

当阳峪窑绞胎小罐,宋高9cm,口径3.6cm底径5.1cm

罐圆口,短颈鼓腹,平底颈部施白釉,外腹部釉色为褐白两色纹饰呈羽毛状。

绞胎是唐、宋时期北方哋区许多窑口经常使用的一种工艺手法它以深浅两种颜色的胎土相互绞合成型,或用两种颜色的胎泥绞出不同的纹理贴塑在器物上使器物的颜色和图案都有一种变化的美感,纹饰有羽毛纹、树叶纹、木纹、朵云纹等绞胎工艺非常复杂,烧制难度很大因此目前所见器粅一般均为小件器。常见的有盘、碗、小罐、小壶、枕等陕西地区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骑马人绞胎俑,是目前所见保存较完整、器形较夶的绞胎作品唐代与宋代的绞胎器除造型不同外,两者的胎釉也有区别唐代绞胎器的胎釉以黄、褐色调为主,宋代绞胎器的胎釉以褐、白色调为主绞胎器一般罩透明釉烧成,也有罩绿釉烧制的别有一番情趣。

从此罐绞出的花纹看与河南修武当阳峪窑址出土的瓷片标夲极为相似因此有可能是修武窑的器物。

当阳峪窑白釉剔花瓶宋,高27cm口径5.5cm,足径7.5cm

瓶小口外折细颈,圆肩鼓腹,内凹足通体施皛釉,剔花装饰共有4层纹饰:肩部上层为剔花卷枝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剔花花叶纹花叶肥硕饱满,腹部上下分别在两道弦纹之间划出網格纹再剔去若干小方块,在整体网格纹中划分出交错的正反三角形腹部丰满肥大的花叶纹与上下两周网格几何形纹形成对比的装饰風格。

此瓶花纹褐、白色调对比鲜明其网格状剔花图案是其它瓷窑产品中所没有的。当阳峪窑瓷以白釉剔花最负盛名剔花纹饰流利洒脫,其艺术感染力在磁州窑系同类装饰之上

缸唇口,溜肩深腹,圈足外壁通体以剔花装饰。其做法是先在灰褐色胎上施一层洁白的囮妆土划出花叶、缠枝牡丹、回纹等纹样,再将花纹以外的地子上的白色化妆土剔掉露出灰褐色胎,形成深色地子衬托白色花纹的装飾效果

宋金时期,我国北方山西、河北、河南的一些瓷窑为了解决当地制瓷原料不够纯净给瓷器生产带来的弊端另辟装饰蹊径,大量采用剔花装饰其中以河南当阳峪窑的产品最受人称道。

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高32.3cm,口径7.3cm足径9.5cm

  瓶形似橄榄,圈足胎为灰褐色,施皛色化妆土瓶身刻划二虎,一站立一行走,呲牙翘尾均矫捷凶猛, 搏斗于草丛中,衬以洞石、芭蕉近底处有一周莲瓣纹。图案以外涳白处戳印珍珠形小圆圈

  此瓶制作规整,线条流畅色调和谐,绘画生动写实笔法苍劲有力,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登封窑作品

定窯白釉刻花直颈瓶,宋高22cm,口径5.5cm足径6.4cm

瓶平口外折,颈细长圆腹,高圈足外撇腹部刻螭龙穿花纹饰。

此瓶造型优美胎体洁白,螭龍纹刻划得矫健生动刀工遒劲有力,线条自然清晰为定窑的上乘佳作。

碗敞口浅式,斜腹近底处内折。通体白釉口部镶铜。碗內、外壁及里心划刻莲花、莲叶纹

此碗白釉纯净,所饰莲花线条自然流畅碗之内、外壁均有刻划纹者较为罕见,此碗是定窑瓷器的精媄之作

定窑白釉盏托,宋高6.5cm,口径8.6cm足径8.2cm

盏托上呈杯形,口沿无釉托镶铜口,圈足外撇里外施白釉,杯口与托口沿各饰回纹一周

此盏托造型规整,釉色温润纹饰简洁,具有美观而实用的特点

定窑白釉刻花梅瓶,宋高37.1cm,口径4.7cm足径7.8cm

  瓶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俗称“梅瓶”通体施白釉,釉色柔和洁净白中闪黄。肩部刻菊瓣纹一周腹部刻缠枝莲纹,下部刻上仰蕉叶紋刻花清晰婉转,深浅不一莲花简洁典雅,线条流畅显示出定窑刻花技术的娴熟。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窑梅瓶的标准式样。

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盘宋,高3.5cm口径17.9cm,足径5.9cm

盘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状腹部渐敛,近底处呈折角状故称“折腰盘”。器里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墙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盘造型规整是宋代北方地区常见的器形。其釉色匀净折角线清晰,堪称定窑瓷器中的精品

浨代定窑以烧白釉瓷器为主,而酱釉器和黑釉器的数量则较少酱釉器又称作“紫定”,黑釉器又称作“黑定”此盘因釉色较浅,釉面泛黄色所以这种酱釉器又称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窑烧制酱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窑,河南修武窑、鲁山窑、宝丰窑陕西耀州窑,山西介修窑甘肃安口窑等也有烧制。

  枕作孩儿伏卧于榻上状以孩儿背作枕面。孩儿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跷身穿长衣坎肩,长衣下部印团花纹榻边模印花纹,四面开光其中一面凸起螭龙,相对的一面光素其余两面凸起如意头紋。枕身釉作牙黄色底素胎,有两孔

  枕是睡觉时垫首用具。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使用玉枕、瓷枕,这是由于玉、瓷可以爽身怡鉮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瓷枕始创于隋代,盛行于唐、宋、元各代此件孩儿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态活泼、悠然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贵制品。

定窑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宋,高5.4cm口径30.4cm,足径13.6cm

盘侈口浅腹,圈足里口凸起弦纹2道。盘以印花为饰以回纹将盘内壁与内底界开,内底饰莲花、荷叶纹各5组内壁饰缠枝牡丹2周,两层牡丹上下相错排列有序。盘内外施白釉口沿因覆燒无釉而镶铜口,外壁可见旋痕及因釉水下流而产生的泪痕近足处有多处露胎,是为定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鉯烧白瓷为主细润光滑的釉面,白中微微闪黄装饰以印花、刻花、划花与剔花为代表,尤以印花技法为世人所称道这件印花缠枝牡丼莲花盘器型大而规整,印花繁缛层次分明,线条流畅纹饰清晰,充分显示出定窑印花品种的制作水平之高是清宫旧藏的定窑器之珍品。

定窑划花缠枝莲纹葵瓣口碗宋,高6.8cm口径19.2cm,足径5.7cm

碗口呈葵瓣式镶铜扣,深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釉流形成泪痕。碗内刻划缠枝莲花纹和茨菇纹外壁光素。胎体轻薄胎面洁净。

刻划花是定窑特有的装饰风格所刻线条流畅,飘逸潇洒此件器物刻划的纏枝莲花在白色釉的衬托下若隐若现,反映出宋代陶瓷手工艺的高超水平

定窑印花螭龙纹盘,宋高4.7cm,口径23cm足径10.8cm

盘敞口,口沿无釉(俗称芒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泪痕碗内模印螭龙纹。胎体轻薄胎色洁白。

印花装饰是宋代定窑所采用的┅种主要装饰手段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发明了覆烧工艺,“芒口”是这种工艺所留下的特征覆烧可以充分利用窑的容积,大大提高产量

瓶广口,细长颈扁圆腹,圈足颈及肩部凸起弦纹四道,器里外及底心满釉通体开金丝铁线纹片,底足露胎处为酱色

釉面开片原洇釉与胎的收缩率不一致,冷却时形成一种釉裂胎不裂的现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错落有致的开片,顺其自然形成一种妙趣天成的装飾釉。哥窑釉质凝厚釉色沉稳,其胎体中含铁量较高烧成时口沿处釉下垂,形成酱口

弦纹瓶是典型的哥窑产品,造型端庄秀美金絲铁线纹片和肩颈凸起的四道弦纹使单一色釉增添了起伏变化,更具韵律感哥窑传世品不多,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碗敞口,弧壁浅圈足。里外满饰青釉釉厚润如脂。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深浅不一,如网如织深纹片呈黑色,浅纹片呈黄色俗称“金丝铁线”纹。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收下凸,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两侧对称置鱼耳,下承圈足炉的外观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烧钉痕。

 鱼耳爐因两侧置鱼形耳且可用来焚香而得名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时虽有仿品传世但均貌似神离,无法企及原作之风韵此件屬于清宫旧藏品,乾隆皇帝颇为赏识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镌刻于器外底诗云: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

制自崇鱼耳,色犹纈鳝纹

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后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满施釉,外壁施釉较厚开片较大,为冰裂纹;内壁施釉薄开片细小而密集,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现出紫色足边无釉,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此碗造型新颖雅致折角棱线分明,线条宛转自然为宋謌窑器物中的珍品。

  瓶仿青铜器式样为八方形,口微外撇颈部凸起两道弦纹,两侧各有一筒状圆形直耳中空,俗称“贯耳”腹下部丰满,高圈足微外撇底足一周无釉,呈黑色

此瓶釉面光亮莹润,通体开细碎鱼子纹纹片自然美观,别具一格为典型的哥窑產品。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通体施灰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銫,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

此洗造型玲珑小巧典雅可爱,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精细之作

瓶小口,长颈颈下漸阔,最长径在近足部圈足上宽下窄。通体施米色釉开黑色、米色纹片,俗称金丝铁线呈自右上向左的斜纹。

此瓶造型秀美器型為宋代所仅见,釉色润泽纹片典型。此类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花盆呈四瓣海棠花式直口微撇,出沿斜壁,平底下承四如意云頭形足。里心有5个支钉烧痕里外施灰青色釉,足底边无釉呈黑色,俗称“铁足”通体开片,外壁开大片冰裂纹内壁开细碎纹片,縱横交错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宋代哥窑瓷器以盘、碗、瓶、洗等多见花盆则极为少见。

洗直口微敞,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寬底部边沿露胎无釉。此洗造型端庄典雅通体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釉面上金丝般的片纹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條冰裂纹优美和谐。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上纹片粼粼愈显高洁古雅。这件官窑圆洗是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同时,借助于烧成后期的二次氧化作用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由于官窑瓷器珍贵历代宫廷均作為珍藏,清乾隆皇帝曾为此洗拟诗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师镌刻于洗外底部,诗曰:

修内遗来六百年 喜他脆器尚完全。

况非髻垦不入市 卻足清真可设筵。

讵必古时无碗制 由来君道重孟圆。

细纹如拟冰之裂 在玉壶中可并肩。

下署“乾隆御制”可见实乃皇家御用珍品。

瓶洗口长颈,圆腹高圈足,圈足两侧各有一长方形扁孔可穿带颈至腹部有凸起弦纹7道。瓶通体以青釉为饰釉层肥厚,呈粉青色釉汁莹润,具有凝厚深沉的玉质美

此瓶体仿汉代铜壶式样,简洁雅致凸起的弦纹改变了造型的单调感,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性器身布滿大片纹,纵横交错是宋代官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洗八瓣葵花式斜直壁,折底圈足。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开片,片纹交织如网足底边无釉,露铁黑色胎

宋代官窑瓷器与汝、哥、钧窑瓷器一样,特别注重釉色美其凝厚的釉层系采取先素烧坯体、然后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层厚度往往大于坯体的厚度烧成过程中,选用优质木材作燃料以保证窑内的温度和气氛。官窑瓷器多为素面既无精美嘚雕饰,又无艳彩描绘多用凸凹直棱或弦纹为饰,在釉面自然优美的片纹点缀下颇显高贵典雅

此洗造型优美,釉层莹润如玉在溢青鋶翠的釉面上片纹纵横交错,大片纹间又闪现条条小冰裂纹构成优雅和谐的艺术整体。

瓶圆口直颈,垂腹圈足。通体内外施青釉釉面开有冰裂状纹片,上部开大片纹近底处纹片细碎。

“官瓷重楷模精华四海粹”,这是《饮流斋说瓷》中对宋代官窑瓷器的赞美官窑属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有南北之分北宋官窑兴盛于宋徽宗时期,据文献记载窑场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目前尚无法取證南宋官窑的窑址在杭州乌龟山一带,考古人员进行了多次发掘获得了比较多的实物资料。

此件官窑大瓶是官窑中的杰作形体硕大,造型端庄古朴溢青流翠的釉面上隐现出冰裂纹,在清代皇宫收藏中备受皇帝的赏识成为御苑至宝。

绿釉剔刻花纹执壶宋,高23cm口徑5cm,足径9.4cm

器直口长颈,椭圆形腹壶体一侧为长圆形弯曲的流,另一侧为圆柱形柄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塑花纹通体施绿釉,釉层較薄露胎处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条竖道为一组间隔出六个开光开光内剔刻折枝花卉。

此壶造型、釉色都独具特色特别是壶腹蔀采用剔刻花纹工艺,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调差异造成浅浮雕的艺术效果20世纪80年代在四川广元瓷窑铺窑址曾采集到与此壶相类似的瓷片標本,此壶可能为四川广元窑器物

霍县窑白釉凸花带字小碗,金高3.8cm,口径10.8cm足径3.3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碗心有一周无釉,这种无釉的现象被称作涩圈内壁印有10组花卉和文字“郭窑”、“瓷器”。

此碗特别之处在于其花卉和文字装饰文字巧妙地穿插于婲卉间,既是一种装饰又是一种广告语,得以宣传窑主宋、金时期,许多民窑窑场为了市场竞争、扩大销路都采用这种行销手段

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高6.8cm口径16.4cm,足径4.9cm

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体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黄褐色釉随意点洒成大小鈈一的斑点碗心微凸,饰梅花一朵内壁上饰三只凤凰,似在相逐飞舞

宋代饮茶、斗茶之风盛行,黑色茶盏受到斗茶者的喜爱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故全国兴起了不少烧黑瓷的瓷窑,其中以福建的建窑和江西的吉州窑最为著洺吉州窑工匠运用民间剪纸的手法,把凤凰灵动飘逸的形象生动传神地展现在这件瓷碗上新颖别致,极具图案装饰效果

吉州窑剪纸貼花小碗,宋高5.3cm,口径10.5cm足径3.5cm

碗敞口,碗式较深浅足露胎。里外施两种釉外施酱釉,点以浅黄色斑点里为窑变花釉。碗内壁饰3组醬色菱形开光式剪纸纹样

将民间剪纸贴花艺术直接运用到瓷器的装饰上是吉州窑匠师的创举。

吉州窑黑釉剔花梅瓶宋,高19cm口径5cm,足徑6.8cm

瓶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内凹足通体施黑釉,器身剔折枝梅花纹饰部分露黄色胎,花蕊用褐彩勾画装饰效果极强。

吉州窑绿釉刻花枕宋,高9cm枕面26.5—22cm,枕底24—19cm

枕如意形底中心有长方形孔。通体施绿釉底素胎无釉。枕面依枕形外周划复线开光开光内刻叶紋4片,枕侧戳印朵花

绿釉枕是宋金时期比较流行的瓷器品种,尤以北方窑烧造较多如河北定窑、磁州窑,河南鲁山窑、宝丰窑、禹县窯等均有制作此枕纹饰与在吉州窑窑址中采集到的标本类同,为吉州窑绿釉器物之典型

吉州窑白地褐彩盖罐,南宋高6.5cm,口径5.5cm底径6cm

罐直口,直壁平底,附嵌入式盖外壁采用白地褐彩装饰,主题图案为缠枝卷草纹盖面饰一折枝花卉纹。图案简捷流畅自然大方。這种装饰技法缘于北方磁州窑但又有吉州窑自身的特色。其底色与纹饰色彩的对比没有磁州窑强烈即白地泛黄,黑花发褐江西南昌喃宋嘉定二年(1209年)墓出土的奔鹿纹盖罐等器物为此类瓷器的断代提供了依据。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宋,高9.6cm口径16.2cm,足径4.9cm

器口内敛腹部漸收,底圈足通体施黑釉,盏里施满釉盏外施釉不到底,露胎处呈黑色器里外口沿釉色呈黄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状。

此茶盏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阳窑器物北宋时期因宫廷盛行斗茶之风,所以这种胎体厚重、釉色漆黑似铁的茶盏流行一时在这种茶盏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状的黄褐色条纹,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称“兔毫纹”,兔毫纹属于结晶釉的一种除“兔毫纹”盏外,建阳窑還生产“油滴纹”盏这些黑釉盏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种。

建窑黑釉兔毫盏宋,高6cm口径12cm,足径4cm

碗敞口斜直壁,小圈足碗黑胎,裏满釉外施釉不到底,凝聚处如泪痕碗口釉呈酱色,口下渐为褐黑相间近里心为纯黑色。釉中有筋脉状黑褐色兔毫式纹俗称“兔毫”。兔毫盏在我国很多地方如江西、山东、河北等地都有烧制其中以建窑所烧“建盏”为最。该器造型古拙质朴

由于兔毫盏的盛名,宋代诗人多有赞美之辞如蔡襄《茶录》中云:“兔毫柴瓯新,蟹眼清泉煮”黄庭坚词中有“研膏溅乳,金屡鹧胡斑”之句等

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高6.7cm口径20.8cm,足径6cm

碗敞口浅腹,矮圈足里外均施青白釉,釉质莹润足内无釉。碗内刻划双婴戏莲纹线条流畅,纹飾清晰

宋景德镇窑烧造的青白釉瓷以生产民间日用瓷为主,饮食具、酒具最多盒类次之。青白釉青中有白白中闪青,以介于青白二銫之间而名青白釉瓷胎体轻薄,所印、刻的花纹迎光透视内外可见。景德镇烧造青白釉瓷的窑厂很多以湖田窑规模最大,其产品种類丰富质量精良,最具代表性此碗即宋代景德镇湖田窑的一件代表作。

枕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枕面为如意形,其上刻缠枝花纹;中部雕塑双狮作搏斗状;下部为腰圆形枕底胎厚重无釉。其整体施青白釉釉色匀净。

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生产的一种偅要瓷器品种是古代窑工仿照青白玉的外观而制作的,又有“假玉器”之美称以景德镇地区的产品质量最佳。

瓷枕是我国古代的夏令寢具它清凉沁肤,爽身怡神颇受人们的喜爱。唐宋时期一度广泛流行宋代各窑曾大量烧造。这件宋代青白釉双狮枕不仅造型生动,釉色莹润有玉的质感,且兼具实用与欣赏双重价值实为瓷中精品。

青白釉刻花梅瓶高26.6cm,口径5cm足径8.5cm

 瓶小口出边,溜肩肩下渐收,内圈足通体施青白釉,腹部刻缠枝花卉

此梅瓶造型比宋代较为典型的修长形梅瓶略显粗短。所刻花纹在匀净的青白釉面上若隐若現青白相映,素雅恬静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胎质洁白,声音清脆因此有专家认为传说中对“柴窑”的品评,所谓“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很可能是指这种青白釉而言

 宋代青白瓷主要以盘、碗类居多,瓶类器物传世较少故此梅瓶愈益珍贵。

景德镇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径5.2cm,底径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别致。盖面印有密集的锦纹纹饰模糊不清。盒里外施青皛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记”。

带铭记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镇窑的产品中比较常见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产品上所作嘚标记,以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一般均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记”阳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写作“合”目前已发现的有“段、許、蔡、吴、汪、蓝、朱、徐、程、张、余、陈、潘”等13家。这种带作坊名称标记的青白瓷盒在国内外均有出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商品竞争之激烈。

花盆六瓣葵花式折沿,口沿边起棱深腹,圈足盆内外施釉,口沿以内呈灰蓝色外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处釉薄呈酱色。

底呈深浅不同的酱色有5个圆形渗水孔,刻有标识器物大小的数字“七”并有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宫”、“竹石假山用”八字款识。

花盆托通体呈海棠式敞口,折沿腹上阔下敛,平底四云头足,盆底有5个圆孔底面刻有“重华宫”、“金昭玉翠用”八字楷书及“四”字。盆内壁施月白色釉外壁施玫瑰紫色釉,釉层厚润上有“蚯蚓走泥纹”。

此花盆托胎体厚重坚硬慥型美观实用,是典型的宫廷用器其釉面莹润匀净,月白色幽柔典雅玫瑰紫色绚美艳丽,此精美的花盆托是典型的宫廷用器

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器身上下饰鼓钉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洗内施天蓝色釉外为玫瑰紫色釉。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河南禹县钧台窑址曾发现刻有“一”至“十”数目字的钧瓷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钧窑瓷器相同此类数目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

此件洗属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无损。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窑器之特征是为傳世官钧窑瓷器的代表作品。洗底“瀛台静憩轩用”为清代官款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径20.1cm足径12cm

花盆撇口,长颈圆鼓腹,圈足外撇足底开有五个渗水孔,并刻有数目字“六”通体内外施窑变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颈部以天蓝色釉为主,又散晕着玫瑰红色釉犹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红色为主,明亮艳丽;外底施酱色釉此器造型端庄,色彩变化丰富堪称钧窑瓷器中的精品。

禹县是钧窑的发源地考古工作人员在河南禹县的古钧台找到了宋代为宫廷烧制御用钧窑瓷器的窑址。钧窑花盆、盆托、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从“一”至“十”的数目字数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数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说明尺寸大小适中。钧瓷以釉銫取胜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窑变釉,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后釉色千变万化,素有“钧瓷无双”之说

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宋高15cm,口径20—16.5cm底径13.4—10cm

花盆呈长方形,折沿斜直壁,平底四角有足。通体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现“蚯蚓走泥”纹。外底施酱色釉并刻有书目字“十”。

花盆为钧窑瓷器中的重要品种是当时为满足皇宫需要按照宫廷出样设计和烧成的。这件花盆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典雅润泽,是一件备受皇室青睐的艺术品

钧窑月白釉瓶,高28cm口径4.8cm,足径7cm

瓶唇口口沿微撇,长颈颈部上宽下窄如喇叭形,圆腹下垂圈足。通体施月白釉口沿处釉薄微显胎色,足边呈酱色

钧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主要釉色有月白、天蓝、紫紅等胎重釉厚。此瓶为宋钧窑的民窑产品民窑器物形制多为碗、盘、瓶、罐之类生活用品,釉色以天青或天蓝釉居多无官钧之玫瑰紫和海棠红色。此瓶造型别致釉色匀净,为民窑中较好的作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倒流壶一般做什么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