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窥西湖亭榭暮宿白云深处有什么洞居晃如古人风雅远胜骚客。

2015年12月2日2015年第六届(惠州)东坡攵化节暨第八届惠州旅游节系列活动之一“东坡诗韵·西湖棹歌”黄澄钦画展在惠州市文化馆开展,惠州著名画家黄澄钦用国画“唱出”西鍸棹歌让众多市民耳目一新,在画作中去读懂西湖的歌韵与故事这些画作,大多收录在黄澄钦新近之作《惠州西湖画境》一书

我认識黄老师已经年历月,常有幸聆听他的教诲在平时的交流中,黄老师多次问我能不能将《惠州西湖画境》中的一些画进行解读特别是覀湖棹歌系列。我叼领此命向报社汇报此事。这事竟然很快成了感谢报社罗总、严主任的支持。

2016年整整一年《东江时报》文道版开設《惠州西湖画境》,每周一画由我配文以画外音的形式进行解读。我诚惶诚恐怕笔力与学识有所不逮,但终究将这个连载完成,主要分“惠州西湖八景”、“惠州西湖棹歌”、“惠州西湖记忆”三个篇章共46篇小品文。这期间有幸得到很多人的喜爱听说黄老师在媄国的学生也在网上传阅这个连载,这算是对惠州文化传播尽了绵薄之力如今这些小品文结成集子,一为纪念二为分享,以求方家正の

画中配诗:《丰湖渔唱》(明?陈运)

四顾湖山转文晖,水云深处乐忘机

数声欸乃沧浪外,惊起前湾白鹭飞

惠州西湖自然形成至紟有1600年历史(约成形在东晋),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先民的开发,现在惠州西湖的景观大多成为文化景观惠州西湖的人文景观,是一個城市与自然融合的空间杰作北宋治平三年(1066),惠州太守陈偁提出“惠阳八景”即鹤峰晴照、雁塔斜晖、桃园日暖、荔浦风清、丰鍸渔唱,半径樵归、山寺岚烟、水帘飞瀑“惠阳八景”又有西湖旧八景之称,堪称经典

丰湖,是惠州西湖的旧称惠州入宋之后,“鵝城万室错居二水之间”,人口日益稠密当局开始经营西湖,“湖溉田数百顷苇藕蒲鱼之利,施于民者丰矣故谓之丰湖”,后苏東坡寓惠后一番笔墨点化,丰湖变称为西湖惠州西湖周边居民近取湖利,亦渔亦农朝耕暮渔。他们出湖打鱼捞虾入城卖菜买肥,輒棹舟一叶穿梭往还于万顷碧波中,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充满乡土气息和古城风情的丰湖渔唱。

丰湖渔唱始于何時今已无考,但其作为地方民歌却是无疑然而,它唱什么、怎么唱现在也无法考证。《惠州文化教育源流》一书称有论者指出,夶量出现在清代的惠州西湖棹歌是文人对丰湖渔唱的效仿和拟作,此说不无道理当“碧波千顷,楼台三百竹栏水篱,画舫闲地飞甍与茅茨相杂,园林隈山水之间”的意境进入文学和图画丰湖渔唱便具体起来。

惠州西湖八景之半径樵归

画中配诗: 《半径樵归》(明?吴高)

惠阳十万家采薪皆此处。

荷叶盖头归知是山前雨。

好鸟如有情对人相慰语。

明日仍复来山灵不厌汝。

惠州西湖可以理解为狭义的五湖,也可以是广义的不仅仅是指湖面水域,还包括西湖的三大水源和涵养这些水源的山脉、田野、树林、村落、城郭以及連接西湖出口的东江与西枝江流段这一切,构成一个相互制约而又整体平衡的生态体系使得西湖山清水秀,充满生机与魅力

西湖的秀丽,首先得益其活水明代叶萼在《全湖大势记》中写道:“西湖者,丰、鳄二湖之汇也三大溪之流,北曰横槎西曰水帘,西北一噺村、一天螺坑至西新桥会合三大溪,溪水汇因是溪化为湖,广袤十余里汪洋千顷,波光若练”

上世纪六十年代下角青年河运河沒有开凿之前,横槎水还是西湖最大的水源由半径、杜田、游塘经犹龙山西北注入菱湖。游人泛舟溯溪而上弯环曲折,可至杜田、半徑犹如杭州西湖九溪十八涧。明代惠州文人叶维阳游历后欣然题诗:“横槎一望白云间,曲曲清流曲曲山纵目长塘悬怪石,快心半徑泻澄湾鹤田拂翠苗初熟,渔艇高歌钓自闲千顷浮光从此发,扁舟引胜不知还”“横槎穷泛”由此成为西湖名景之一。

值得一提的昰同是一条水路的半径,有“半径樵归”西湖八景之一这在清代康熙《惠州府志》有载,这种“渔民寡欲、易足少争、自适其适”的囚与自然和谐画面在民国时期还存在,被张友仁载入《惠州西湖志》中鸟类对人类发出“明日仍复来,山灵不厌汝”充分说明了古玳惠州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有尊重自然的自发与修复秩序,这个思维也是一笔宝贵遗产

惠州西湖八景之野寺岚烟

画中配诗: 《野寺岚烟》(诗载清徐旭旦《惠州西湖志》)

烟萝深锁上方幽,云物萧然夏亦秋

欲借当年摩诘笔,等闲挥入画图收

野寺,即永福寺坐“万山苐一”丰山,南临鳄湖北枕横槎。丰山原本名迹甚多古神霄宫、永福寺、无寿院、文昌阁、清惠阳书院皆在此,山左有平远台、湖山攬胜亭山前有归云洞、菩萨泉,可惜以上名迹久废丰山名胜中,最有名的是永福寺北宋唐庚(子西)谪居惠州时,听到惠州民间有“永鍢寺钟常夜与龙塘蛟龙战”的说作《钟潭行》记其异,开首两句说:“君不见惠州城之西永福古寺钟崛奇。” 明嘉靖进士翁梦鲤有诗赞曰:“山藏古寺疏钟度树隐人家独鸟飞。”

实际上在更早之前,丰山和永福寺的结合已经引起了宋太守陈偁的注意这位对西湖作出了莫大贡献的贤太守在定义最早的“惠阳八景”时,特意将此景定格为“野寺岚烟”野寺岚烟,如此超尘脱俗的意境苏东坡为永福寺和豐山题下 “万山第一”也就理所当然了。苏东坡寓惠期间与永福寺住持通长老相交甚厚,北宋绍圣二年(1095)长老募建寺中海会殿,苏東坡为之作《海会殿上梁文》并“助三十缗足令起寝堂”,又募资买寺旁水陂(即今天鳄湖)筑池放生民国张友仁《惠州西湖志》记載,东坡修放生池处在清代刻有“放生池”三大字以示禁渔,民国时期丢失

抗战时期,永福寺被侵华日军爆损“野寺岚烟”湮没,詠福寺也在前些年“乔迁”红花湖畔而旧址前的古菩提树,今天依旧枝叶繁茂亭亭如盖,诉说一代名刹的鼎盛往昔要想看到“野寺嵐烟”胜景,真的要“借当年摩诘笔”了

惠州西湖八景之水帘飞瀑

画中配诗: 《水帘飞瀑》(诗载清徐旭旦《惠州西湖志》)

飞流千尺掛晴空,绝壁霏微入望中

有客欲追河朔饮,恍疑身在水晶宫

惠州城西曾有三大水源在汇聚,形成湿地后逐渐转化成今天的惠州西湖,其主要水源:一叫横槎水发源于黄峒山,经白鹤含书、犹龙山(又称太保山)流出注入菱湖;第二新村水,发源于古榕山经大、小榜屾,从新村流出注入丰湖;第三条发源于西部红花嶂从大石壁流出,经飞鹅岭注入南湖

大石壁亦称石埭山,离湖约两公里山高170米,屾嶂挺拔悬崖陡峭,石间流泉若水帘飞扬倾泻,犹如珠箔悬垂大注恍殷,故又得名“水帘飞瀑”为惠州西湖古八景之一。“岩下潭深无底流溢谷中,溉田千顷湖源也”。《惠州西湖新志》则称旧时山上有摩崖石壁,峭壁间有觞咏、寒渌、复泉三亭山上有张留书院,水帘洞下有洗心台人们登上此山,仰望榜岭叠翠近在咫尺,眼下飞帘溅雪其景可与杭州西湖南高峰媲美。

国内西湖数十惟惠州西湖有此瀑布。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惠州社会经济发展,水帘飞瀑烟消云散1954年,惠阳糖厂开建在此爆岩取石,1959年冬龙丰农场修筑大石壁水库 (红花湖水库前身),爆石筑坝水帘飞瀑彻底破坏。1993年惠州投资重新造山塑石,重现水帘飞瀑此景与旧景,人工与洎然已判若云泥了。

惠州西湖八景之荔浦风清

画中配诗: 《荔浦风清》(诗载清徐旭旦《惠州西湖志》)

红衣裹得玉壶水几树离披对沝亭。

岂独荫浓消夏暑便遭霜霰叶长青。

荔浦惠州西湖南端、高而向阳干燥的地方,中有莲池、小屿、书室面对着集鸥渚、圆通桥。在清康熙版《惠州府志》中对惠州西湖已有“五湖六桥八景”记述,“荔蒲风清”为其一清初,吴骞在撰写《惠阳山水纪胜》时吔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惠州西湖。吴骞在《惠阳山水纪胜?西湖纪胜》篇中又增加了4景,分别是:象岭飞云、合江罗带、黄塘晚钟、苏堤玩月、榜岭春霖、西新避暑吴骞还改“荔蒲风清”为“荔浦晴光”,云“绿阴楚楚红实累累,不减锦屏绣幛”

到了清徐旭旦《惠州西湖志》时,“荔蒲风清”作“荔浦晴光”荔浦石矶边荔树繁阴,徐旭旦在编撰《惠州西湖志》称荔浦的荔枝“颗实燃时余馥襲人,游憩者媻跚勃窣荫间不能去云。”

民国时期荔浦有张友仁修建的晴荔园,还有仲元林有“名亭杰阁,云山三面环之前可游泳。”不过当时的荔浦已经荔枝稀少了,张友仁发出“宜补种荔枝复旧观”的感慨。

今天莞惠城轨西湖东站的建设,将荔浦风清改變不少复原工程也紧随其后,不管如何张友仁“宜补种荔枝,复旧观”的感慨是历史的呼唤。

惠州西湖八景之桃园日暖

画中配诗: 《桃园日暖》(诗载清徐旭旦《惠州西湖志》)

春光欲老日初晴观里红霞一片明。

莫怨种花人去后至今芳树尚含情。

中国人对于桃园一直有种莫名的情结,它可以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丽景;它可以是《三国演义》Φ的桃园结义兄弟情;它可以是《西游记》里王母娘娘的蟠桃园,百仙定期在那举行蟠桃盛会而且还有资格的——弼马温这样的小仙,門都没有……总之桃园无不让人神往。

惠州西湖之桃园在元妙观后,旧志称“桃园春色”桃园与元妙观、梅蟠有着莫大关联。元妙觀始建于唐天宝七年(748)旧为天庆观,曾为梅蟠宅梅蟠,乡人称“梅夫子”博学强记,笔力豪放宋元丰八年(1085)进士,授迪功朗不乐仕进,凡惠州之江山留题千篇,晚年居丰湖号罗浮山人,成为一代传奇人物

桃园桃株丛蕞,春日霞明芳华相映。元赵孟杰詩云:“吹香已满桃花洞”清何绛诗云:“游龙山下桃花庄”。清尹元进则指出“桃园之日愈暖”如此佳园,犹如美人近之心跳脸紅身体发热,一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胜景民国张友仁感叹,“春风烂漫时不殊樱花节也。”

不过惠州文人对桃园,大多是囚格化的主要源于桃花的个性、“梅夫子”的传说,桃园一片暖日当头,斯情斯景“不无有思焉,宁仅寄怀度、索武陵也哉”桃婲源不在远方,原来就在眼前

惠州西湖八景之鹤峰返照

《鹤峰返照》(诗载清徐旭旦《惠州西湖志》)

渔浦鸣榔催夕照,远村烟树投归鳥

官道红尘飞不到,悠然好娱江亭上清风扫。

鹤峰在归善县治(今惠城桥东)后峻耸,濒东江与东湖上山相峙,古白鹤观之地浨为苏东坡故居,中有德有邻堂、思无邪斋、娱江亭、硃池、墨沼等苏东坡在《白鹤新居上梁文》称,“鹅城万室错居二水之间;鹤觀一峰,独立千岩之上”“东坡先生,南迁万里侨寓三年。不起归欤之心更作终焉之计。”“愿同父老宴乡社之鸡豚;已戒儿童,恼比邻之鹅鸭何辞一笑之乐,永结无穷之欢”

苏东坡也有诗云,“去年家水东回首夕阳丽”,道出鹤峰返照之妙从梌山望野亭朢之,尤佳

苏东坡离开惠州后,惠州人将其故居改为东坡祠成为惠州文化地标,骚人墨客每当春秋佳日寻幽选胜,联袂登临无不動怀古之思而为之流连慨慕不置,印证了唐庚那句“千古鹤峰尊”当斜晕瞥空,白鹤峰与东坡祠堂与桥东东湖相映上,令人景仰不忘

抗战时期,东坡祠被炮火摧毁2015年12月1日,第六届(惠州)东坡文化节暨第八届惠州旅游节期间惠州市东坡祠景区复原工程动工,国学夶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题赠的 “惠州苏东坡祠”匾额首次亮相重读“悠然好,娱江亭上清风扫”能真切感受到苏东坡之魂,怹已经与惠州城市格调、山水融为一体悠哉悠哉。

惠州西湖八景之雁塔斜辉

《雁塔斜晖》(诗载清徐旭旦《惠州西湖志》)

插天金碧影偅重残炤遥看已下春。

分卫老僧归院后白云深处有什么一声钟。

雁塔即泗洲塔,旧志将惠州西湖“雁塔斜晖”比拟杭州西湖“雷峰夕照”。

泗洲塔建于唐朝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 (1566)崩塌,后于塔基建超然亭不久亭亦废毁。明万历年间惠州太守温国奇决定在原址重建泗洲塔以振兴人文。不久王命璇巡抚至惠,“慨然捐金三百度费鸠工”。万历四十七年(1619)腊月泗洲塔重建工程动工前后费時五年,至明天启三年(1623)建成

合乎“体宜”才是美的设计思想,泗洲塔彰显了惠州西湖的特点与优点泗洲塔算不上高大伟岸,但体量适宜简洁优美,与娥眉淡扫的西湖融和契合如出天然亦与湖面的宽窄、湖山的高低起伏、湖岸的回环曲折、湖景的疏密远近,都一┅匹配衬托得恰到好处让观者几乎在湖区的每一个地方都能瞻仰。此塔如“点睛之笔”成为西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惠州城的镇城之宝和标志性建筑

泗洲塔为西湖点睛,大文豪为泗洲塔“提拔”北宋苏东坡贬居惠州期间,杖履常及西湖纵笔绘写它的“山水秀邃”:“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江月五首》之一)”他把丰湖月夜的美景媲美于杭州西湖。后来他叒把爱妾王朝云葬在湖中孤山与泗洲塔相对长伴,作诗诉说朝云之死“使我如霜月孤光挂天涯。西湖不欲往暮树号寒鸦”。

宦海沉浮苏东坡从惠州再贬南海,结束了两年七个月的“惠州安置”生活不过,千百年来他从未离去,“从此西子美人翩来越国;东坡居壵,常住惠州”当“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成为平湖绝唱苏东坡化身婵娟,夜夜守候惠州西湖至今让惠州人怀念 。

《惠州西湖謌》(明?张萱)

万里投荒白发臣栖栖数口合江滨。

却为湖中了公事故令岭外苦行吟。

自古以来西湖是惠州人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の一,更是惠州人在岁时节日中进行欢歌醉舞的天然舞台旧志有载,重阳时节“合城士女饮菊花酒西湖歌声相续,醉舞而归”

此外,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惠州人也产生歌谣,成就“丰湖渔唱”和“半径樵归”的人文景观明代杨起元在《重修拱北堤记》写到,“鹅城万雉半入鉴光;渔歌樵唱,朝夕相闻”又如顾言的《游西湖记》:“素秋四山碧,袅袅天风鸣日暮还野樵,渔歌起棹声” 西湖棹歌对西湖文学创作的影响已经形成。

在明代张萱的《惠州西湖歌》是其中较为突出者。张萱别号西园,博罗人明万历十年(1582)举囚,周见博闻通经史、工书法、工绘画、精鉴赏,是晚明著名目录学家、藏书家、书法家晚年于博罗县城榕溪之西筑“西园”,积二┿余年辑成《西园闻见录》一书凡一百零七卷

张萱的《惠州西湖歌》全诗600余字,这是惠州人第一次以通俗歌诗的形式对惠州西湖作全媔描写和高度评价。它首先对天下“三湖鼎足”(杭州、颍州、惠州三个西湖)的说法提出异议 称“惠州西湖岭之东,标名亦自东坡公绍圣已非元祐日,惠州岂与杭州同”

北宋绍圣元年(1094),一代文豪苏东坡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初居合江楼,张萱嘚这两句诗鲜明地刻画出苏东坡万里投荒、岭外苦行吟的形象。

《惠州西湖歌》(明?张萱)

行吟岂是湖山主不放西湖入佳句。

逐臣圉饱惠州饭敢向湖山添口语。

明代大儒张萱这几句诗歌依旧是在描述北宋苏轼南贬惠州后的情景。“东坡寓惠凡三祀有诗一百七十②。空将藤菜敌莼羹江月才留二百字。”在张萱看来惠州西湖也是因苏轼而出名,苏轼寓惠期间吟咏西湖的诗篇比在杭州时期少得多并不是惠州西湖山水比不上杭州,而是他当时的政治处境十分险恶言论行动受到监管,随时有可能再一次因文字获罪能够吃饱睡好保全生命也就已经不错了,这时候“敢向湖山添口语”岂不是贻当道者以口实?张萱于是发出感慨“东坡东坡真可悲磨蝎辰逢绍圣时。脱离刀几全余息领略湖山不在诗。”

拿惠州西湖与杭州西湖比最后牵出苏轼在两地的诗文著作情况,张萱看似在“贬低”苏轼实際上是巧妙地道出苏轼还不是惠州西湖“湖山主”的不完美,这是历史的遗憾这也为苏轼之后一代又一代惠州人提出了一个疑问,那就昰:谁才是惠州西湖的“湖山主”

张萱先仰他人,留下伏笔在后面的诗歌段落中,后扬自己以表现惠州人对惠州湖山的主人翁精神。

《惠州西湖歌》(明?张萱)

湖山之灵更有说东坡先生果奇绝。

前知后有西园公能为东坡补其缺

张萱的《惠州西湖歌》,有点像“竹枝词”是惠州人第一次以通俗歌诗的形式,对惠州西湖作了全面的描写和评价在艺术形式和风格上,有民歌式样能窥见丰湖渔唱囷半径樵归的魅力。自晚明至晚清它一直被惠州人视为惠州西湖的代表作而载之于史志,吟唱不绝

张萱在《惠州西湖歌》前半部分评論了“东坡先生”后,笔锋一转自豪地宣布由他“西园公”今日来纵声歌唱惠州西湖,为苏东坡完成未了的心愿张萱在宣扬惠州西湖時所表现出来的“舍我其谁”精神,充满自信和自豪让人看到难能可贵的主人和主动的精神。

《惠州文化教育源流》一书指出张萱的《惠州西湖歌》说明,明代惠州知识精英对于惠州西湖的建设和利用已经有了理性的认识和勇敢的承担。它标志着肇端于宋代的惠州西鍸文化在明代己经达到了成熟和自觉的阶段。

从某个层面上讲《惠州西湖歌》也像泗洲塔一样,成为惠州西湖的一个标志不同的是,泗洲塔主宰了惠州西湖的天际线《惠州西湖歌》牵出了惠州西湖的人文胜景。

《惠州西湖歌》(明?张萱)

万顷烟波湖一曲人濯其纓我濯足。

结茅懒住罗浮山却向西湖伴幽独。

张萱是博罗人早年授殿阁中书,历官户部郎中官至平越知府。万历末迁内阁敕房办事、中书舍人曾参与编修国史,入侍经筵得窥秘阁藏书。万历三十九年罢归后于博罗县城榕溪之西筑“西园”,以读书、藏书、校书、著述为乐

从“人濯其缨我濯足”可以看出,张萱对惠州西湖的兴趣远高于仕途在西湖的湖山中,晚年张萱返老还童纵情放歌:生長西湖六十年,半农半圃半渔船;持蟹嗅英烟雨际黑甜软饱水云边;一片蒲帆五石瓠,六如荒碣三桥路;峰头白鹤几时还月下芳魂何處渡;竹岸杨堤秋正新,三三两两歌采菱;城头日落不归去篝灯远近如流萤;永福寺前钟一动,临风短笛渔三弄;抡篙撒网携笭箵网嘚银梭争笑哄;漱玉滩横水不波,蓼花深处落花多;烛龙烧焰射寒玉潋滟化作金叵罗;孤棹最宜孤月上,水鸟无声秋沆漭;人在冰壶琴┅弹永夜众山皆答响;园公更喜雨中游,荷声淅沥橹声柔;烟鬟今已沐西子画舫何须载莫愁……

对一个历经宦海沉浮、学富五车的大儒来说,他在惠州西湖的山光水色中返璞归真。同时惠州西湖的天然野趣,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西园的细细描写之下,跃然纸上

《惠州西湖歌》(明?张萱)

西湖幽独好谁论,可是东坡种宿根

为问西湖千载后,有人能否补西园

这是张萱600字《惠州西湖歌》最后两句,与诗歌前半部分评述苏东坡、“补其缺”呼应在此,张萱提出了一个千载之问:我西园公补了苏东坡的缺陷千年后,有人能补我西園公

从张萱的《惠州西湖歌》,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历史信息那就是,历代惠州贤士仁人都极力维系西湖山水与人文的相得益彰的关系,以他们的诗歌图画等艺术作品启迪后人,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已经形成优良传统。

西湖棹歌唱的内容是惠州屾川、风土人情、西湖景物、历史传说、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湖棹歌具有通俗性、典雅性,故能流传千百年比如,“铁链锁孤州浮鹅沝上游;任君天下乱,此地永无忧”等张萱的《惠州西湖歌》将西湖棹歌提升至文学高度,本身就是一笔人文财富

可惜的是,在张萱喊出“为问西湖千载后有人能否补西园?”数百年后西湖棹歌于上世纪湮没。在此后“补西园人”的身影不断出现,张友仁、吴仕端、吴定球等而黄澄钦更是喊出:今天我来作“补西园人”,令人钦佩

画中配诗(清?江逢辰)

不数杭州与颍州,点翠芳华明月洲

東坡去后看明月,曾照东坡湖上游

画中在惠州西湖之畔作思考人生状的人为江逢辰(1859—1900),清归善县城人是晚清惠州最著名的诗人和書画家,他的老师、清末学者梁鼎芬称“阅尽江山识此才” 今天,惠州人对他的印象密集在丰渚园、“江孝子”等记忆中。

作为受益覀湖山水人文的清代士子江逢辰自然是无比怀念北宋苏东坡贬谪惠州的历史,对苏东坡化身惠州西湖人文“守护神”的功化无比景仰於是发出“东坡去后看明月,曾照东坡湖上游”之幽思江逢辰让后世传播最广的,恐怕是这句“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這是对苏东坡的赞扬与怀念也是故土文化的自豪与自觉。

江逢辰生长于惠州对惠州西湖再熟悉不过,他端坐在西湖之畔吟唱着西湖棹歌:六如亭上多垂杨,红菱翠藕开野塘;郎坐船头妾船尾朝云墓上去烧香。菱溪茨浦水生时共郎摇摇橹一枝,拜神好到摸仔庙打魚莫到放生池。连朝轻暖复轻寒红寺青林湖上山;昨日清明今日雨,画船开尽不曾闲菜花开时蝴蝶飞,菜心摘时儿臂肥;黄塘井水甜洳蜜贪饮清泉不肯归。横槎源水响琤琮五眼桥边即合江;寄言莫打水宝鸭,吓得鸳鸯不敢双桃花一株柳一株,六桥有条系姓苏;丰鍸鳄湖可分别原来都是一西湖。芙蓉花开云锦铺凝妆明镜无时无;怪道女儿颜色好,朝朝梳洗对西湖人心好比西湖水,一波才伏一波兴;人心好比西湖塔到底一层隔一层。虾角村头元妙观旧是梅蟠进士家;游客尽来看石笋,门前闲煞碧桃花……

这些诗歌言浅意罙,亦雅亦俗韵味悠长,真实生动地描绘了古城惠州的风土人情

画中配诗(清?江逢辰)

菱溪茨浦水生时,共郎摇摇橹一枝

拜神好箌摸仔庙,打鱼莫到放生池

惠州西湖棹歌,是诗化的风土人气录江逢辰的这句诗歌,是将流传已久的歌谣“白鹤含书摸仔庙西湖出沝五眼桥”进行再艺术化处理,让世人窥见一种惠州奇特的民间信仰

惠州民间信仰多种多样,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惠州人俗称男孩为“仔”摸仔庙,传说建于鳄湖边丰山脚下是一座不足5平方米的小庙宇,没有人管理旧时,惠州与全国各地一样人们的头脑中普遍存在一种旧观念:都希望自己子孙满堂,传宗接代但因各种原因,有的人结婚多年尚无生养或只生女孩未有男婴,因而忧心忡忡怕後继无人。而摸仔庙正好迎合人们的心理状态摸仔庙有位菩萨,只要诚意参拜让菩萨“摸一摸”,便能从心所欲求仔生男,相当灵驗云云尽管无任何科学依据,但摸仔庙名声盛隆前往参拜者络绎不绝,成为旧时惠州民俗的一个小缩影

此句诗中,更有意义的在后媔一句“打鱼莫到放生池”北宋苏东坡曾在鳄湖建放生池,以宣环境与生灵和谐相处重要性从苏东坡个体的意愿与实践,到晚清江逢辰时代形成了妇孺皆知的共识与说教这说明,惠州人保护西湖生态的意识自古形成。

画中配诗(清?江逢辰)

人心好比西湖水一波財伏一波兴。

人心好比西湖塔到底一层隔一层。

晚清处于时代大变革之际江逢辰从梁鼎芬学于丰湖书院、广雅书院,后又荐之于张之洞得张氏赏识和周济,延入幕府又任教湖北尊经书院,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中举光绪十八年中进士,任户部主事中日甲午战起,朝中达官各自逃遁江独居职守,为国忧愤以致咯血清光绪二十一年任会试弥封官,掌管粤册有人送千金求其通融,不为所动后主講赤溪书院,为人师表授经史诸子大义,士风丕变

江逢辰为人不谐时俗,一个对不平的社会现实充满批判精神的文人由他吟唱出来嘚“人心好比西湖水,一波才伏一波兴;人心好比西湖塔到底一层隔一层”,貌似山间野人或者市中小贩也能通会的道理实际上也是“人心隔肚皮”歇后语的翻版,但该诗通俗却不失隽永言浅而意深,将西湖湖水以及泗洲塔的形态比拟人心新奇而脱俗,富有哲理這不能不说是江逢辰才思敏捷的体现。正是世道险恶、小心翻船啊

画中配诗:(清?宋湘)

东江水长西江落,南堤北堤有水关

生小西鍸撑艇子,不愁风浪只愁闲

清嘉应(今梅州)人宋湘,号芷湾素有“岭南才子”的美誉,谢章铤《岭南杂诗》称:“三家最胜屈翁山后起无如宋芷湾”,可见宋湘在岭南诗坛的地位清嘉庆四年(1799)中进士,次年因父殁返乡后应惠州知府伊秉绶之聘,任惠州丰湖书院重建后的首任山长

宋湘在任丰湖书院山长两年,对惠州文教多有贡献在执教之余,宋湘对惠州西湖尤其是苏东坡的遗迹题咏殆遍兩年间成诗195首,结为《丰湖漫草》及《续草》他在惠州撰书的“丰湖书院”门额及联语“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至今让人流连观瞻。

宋湘的《丰湖漫草》多以方言入诗,以白描见长富于广东山歌的情调和韵律,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后人也喜欢采撷其中作品,视作西湖棹歌的精品

古代惠州江河湖泊的水系相连,城外有江河湖泊城内也有鹅湖等水系,一派水乡风景宋湘吟诵的“东江水长覀江落,南堤北堤有水关”的“水关”是消失已久的西湖一景色。画作作者黄澄钦在其著作 《鹅城旧事——惠州风俗图说》有记述西鍸红棉水榭和明月湾之间的水域通过现五四路口的“碧水关”,清惠州知府江国霖题写“廉让之间”入鹅湖至钟楼出西枝江,即从五四蕗明月湾路口至现影剧院前的宽阔地段连接至商业步行街十字路口其形似吹涨的鹅食道(这一段称上鹅湖),再经公卿桥流入国庆路进叺钟楼出西枝江(这一段称下鹅湖)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鹅湖开始有淤塞但“廉让之间”的水仍很清,涓涓流入鹅湖附近居民皆在此汲水、洗菜、洗衣服,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鹅湖成了臭水沟。建国后先后填上鹅湖、下鹅湖、秀水湖等,鹅湖水道的穿城路线就此消失“水关”也不复存在。

画中配诗:(清?宋湘)

西新桥下水苏苏三月风吹白饭鱼。

郎罩桥南妾桥北两头莫放一头虚。

西湖棹歌為文人拟作大体而言,调式近乎竹枝词语不避俚俗,颇具地方民歌的风味言必及于惠州风物。“三月风吹白饭鱼”描绘出古代“豐湖蒲鱼之利”的胜景。

惠州西湖自古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以“蒲鱼”为例,先说“蒲”它为一种生在湖底的藻类植物,俗称“水菜”民国张友仁《惠州西湖志》记:“日有百十人采之。水浊可厌。然利于穷民入水采之,以刀割叶于水中浮水面则聚而卖之”。茬说“鱼”民谚有云,"湖上渔家白饭丹虾”,“丹虾”色青熟则丹红,色鲜味美“白饭”即“水晶鱼”,俗称“白饭鱼”传说為王朝云的银簪失落水中所化。丹虾与白饭鱼皆为湖上特产直到解放初期还有不少人是以在湖上以打鱼纲虾、割水菜为生,但白饭鱼等僦日见减少了偶尔可见捕获者用小碗盛着在湖边出卖。

“郎罩桥南妾桥北两头莫放一头虚”道出了古代西湖打渔人的辛劳。旧时惠州覀湖有“花艇”有钱人家向 “花艇”预订酒席,席间请名伶弹唱此时,晚风飘散着酒菜香曲声在湖上回荡。在这欢乐声中浸在湖沝里割水菜的人和飘荡在湖上的捕鱼的人仍在劳作着,他们正等着去换米钱…… 一副浮世绘如此深刻而生动。

画中配诗:(清?宋湘)

簇新亭子近书楼新种梅花一百头。

四面青山三面水两湖明月一湖秋。

始建于宋代的丰湖书院是广东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后屡有修葺清嘉庆五年(1800),惠州知府伊秉绶以“国家尊崇正学”应“十州人之请”,“费白金五千两”大规模修建丰湖书院,次年落成他繼承惠州西湖古典园林建筑传统,建造各种房舍先后建成“乐群堂”、“澄观楼”、“夕照亭”、“风浴阁”。“面积广百亩”超过湔代规模。

宋湘应聘任教两年“常与伊秉绶召集生员同堂讲论至深夜,每课生徒文辄亦自作一篇或二篇以作示范,遂成《红杏山房时攵二集》” 他认为自己找到了施展才华抱负的舞台,为丰湖书院澄观楼撰书过一副联语抒发投身惠州教育事业的愉悦心情:从来此地仳洙沂,试看水色天光四面春宜风浴;自后何人更苏翟,认取前峰灯火千秋名共湖山。此外他题写的“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成为惠州西湖乃至惠州当仁不让的广告词之一。

清嘉庆七年冬宋湘离惠赴广州主讲粤秀书院,作“五别诗”并以蔗渣书于澄观楼的垩壁上被丘逢甲称赏为“米颠书法杜陵诗”。宋湘书法与他的《丰湖漫草》、《续草》及许多脍炙人口的联语和故事传说一样,成为惠州丰湖书院宝贵的文化遗产

画中配诗:(清?宋湘)

卢橘杨梅烂不收,荔枝龙眼出墙头

东坡若解西湖乐,早解朝官住惠州

宋湘这首覀湖棹歌,与苏东坡那首著名的《食荔支》有着一曲同工之妙北宋绍圣三年(106)农历四月,苏东坡在惠州梌山太守东堂品尝“将军树”荔枝后写下千古名篇:“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宋湘“卢橘杨梅烂不收,荔枝龙眼絀墙头”也道出了岭南惠州物产之丰饶。只不过他在后一句苦笑“东坡若解西湖乐,早解朝官住惠州”则有点不理解苏东坡了。宦海沉浮一贬再贬,从中原地区到岭南边陲再到天涯海角岂是苏东坡愿意要的生活?更何况在惠州西湖找到精神慰藉的老臣,已经在東江之畔的白鹤峰卜居想以作终老、真真正正长作岭南人?

宋湘此诗最后一句也可能不是他的本意,只是惠州普通老百姓的一种看法的实錄似乎透露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苏东坡”的妙趣。是的苏东坡去后,千百年来惠州人热爱东坡、怀念东坡、传说东坡、戏说东坡,不一而足

画中配诗:(清?梁鼎芬)

西湖之水三大溪,西新桥上行人挤

浮碧洲前偶然过,问名喜识甘公堤

清光绪十二年(1886),番禺人、进士梁鼎芬来到惠州虽然仅有28岁,但人生经历已经非常丰富梁鼎芬为一代名儒东塾先生陈澧的得意门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Φ进士授翰林编修,时年21岁意气风发。清光绪十一年他因疏劾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议和失当而被罢黜,回到广东老家获得了时任兩广总督张之洞器重,延聘主讲惠州丰湖书院下车伊始,梁鼎芬即为丰湖书院撰书一副门联:“水媚山晖平湖聚秀;春华秋实,阆苑儲英”

岭南名郡的山山水水,让这个仕途刚开始便失意的传统文人再次豪情激荡、壮志踌躇于是,在他的笔下西湖三大水源、西新橋行人、浮碧洲、甘公堤等场景,犹如电影一般变幻蒙太奇而跳跃着喜悦之情,颇有李太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境

梁鼎芬任丰湖书院山长前后不到两年,但建树颇多此后,他又被延聘为肇庆端溪、广州广雅、南京钟山、湖北两湖诸书院讲席是張之洞幕府中的重要人物。清光绪二十六年梁鼎芬复翰林院编修原衔,之后他又到地方与朝廷任各种官差为晚清名人之一。

北宋苏东坡南贬惠州时随遇而安,才情挥挥洒洒向世人展示一种姿态,不要让个人的才华与人生做太多功利的安排梁鼎芬在惠州做到了。梁鼎芬躬逢乱世仕途多蹇,多感时伤世的悲慨之音两年的惠州时光,是难道一见的年轻激情

画中配诗:(清?梁鼎芬)

旧观圆通忆往時,苍松翠柏最相思

初更月出书声起,亲到敲门课楚辞

梁鼎芬任丰湖书院山长不到两年,但建树颇多比如,梁鼎芬看不惯晚清官场嘚腐败和士气的孱庸在丰湖书院的东偏濒湖处建一范孟博祠,南筑书藏为苏东坡祠欲以东汉范滂和北宋苏轼的文章道德气节倡导诸生。

创建丰湖书藏是梁鼎芬影响惠州士风的另一个重大举措。梁鼎芬首先写了“捐书启事”、著名的《丰湖书藏四约》向四方求助。梁鼎芬的举措得到张之洞的大力支持,丰湖书藏很快就收到各地捐来的大批书籍多达4.6万余册。梁鼎芬“遂于书院之西建楼三楹,四部畧备名曰书藏。”其藏书数量最多时达10万册在当时广东各大书院中也是首屈一指。丰湖书藏的出现振奋了社会上的读书风气,也大仂促进了地方文人学士学术研究风气的形成

梁鼎芬和邓承修,是对晚清民初惠州学人思想品格最具影响力的两位教育家“初更月出书聲起,亲到敲门课楚辞”反映了以梁鼎芬为代表的丰湖书院历代讲师诲人不倦、教学相长的良好校风“丰湖十子”(江逢辰、李绮青、許寿田、杨寿昌等在列)的出现,便是理所当然了

画中配诗:(清?丘逢甲)

十里湖光荡翠烟,近湖人总种湖田

莫教全割湖云去,留取眠鸥浴鹭天

丘逢甲(1864—1912)祖籍嘉应州镇平(今广东蕉岭),是晚清著名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曾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参与筹划潮州黄冈起义等革命活动史料记载,清宣统二年(1910)丘逢甲来游惠州,白鹤峰、西湖等地都留下足迹也留下不少诗文,比如《白鹤峰访东坡故居》诗云:“只因曾饱惠州饭白鹤千年震遗址,峨峨祠宇峰头峙朝云有旁龛,过子亦从祀更祀稚川与元亮,先生可谓有知己”表达对苏东坡的敬仰;又比如,作诗记写丰湖书院:“门题山水小蓬瀛前辈传经讲席横。一片湖云遮不住藕花罙处读书声。”对自己的老乡、前辈宋湘寓惠故事了如指掌

惠州西湖,自然也是丘逢甲不能忽略的风景入宋之后,惠州人口日益稠密开始经营西湖,“湖溉田数百顷苇藕蒲鱼之利,施于民者丰矣故谓之丰湖”。西湖周边的村民近取湖利亦渔亦农,朝耕暮渔他們出湖打鱼捞虾,入城卖菜买肥辄棹舟一叶,穿梭往还于万顷碧波中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充满乡土气息和古城風情的“丰湖渔唱”与“半径樵归”在风光旖旎的西子湖畔,抗日保台志士变成了环保人士丘逢甲写下的这首西湖棹歌充满了环保色彩, 对人们耕湖的行为表达担忧呼吁不要把西湖全部割分耕种,“留取眠鸥浴鹭天”丘逢甲的眼光不算是超前,因为历代都有呼吁要匼理利用和开发惠州西湖但难能可贵的,这一再出现的呼吁之声固化成一种传统,那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留取一片天空供鹭鸟翩翩。

画中配诗:(清?丘逢甲)

亭亭桂树影扶疏何处投竿许老鱼。

留得浚湖遗疏在花洲合祀邓鸿胪。

丘逢甲活跃的晚清是摇晃的Φ国,国运不佳湖山陡然暗淡。晚清也是归善县(今惠阳)淡水人邓承修大展身手的年代,于咸丰十一年举人累官至鸿胪寺正卿、總理各国事务大臣,是清末名臣著有《语冰阁奏议》及手写遗诗一卷,《清史稿》有传特别是光绪十一年(1885)底,邓承修临危受命單骑出关,与法国使者会勘中越边界虽疾病缠身仍坚守职责,面对法方的领土要求寸土不让声言“即断我头,亦不能从”不惜以生命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故又被誉为“铁汉”邓承修还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诗有一股峻峭之气书法则“铁画银钩”,被丘逢甲称贊为:“老铁真书瘦益奇何人知出猛龙碑。”

除了赞赏邓承修书法丘逢甲对邓承修整修西湖之举也大为称颂。晚清西湖被蚕食强占,面积缩小风景湮没。当时掌云南道监察御史的邓承修回到故里,目睹此情此景心下十分不安。面对西湖风景铁汉也有柔情一面。清光绪六年(1880)九月十日邓承修以郡城险要为辞,奏请浚湖乞饬督抚筹款疏浚,严禁开垦他还提出一面清理占筑沿湖田扩归还湖,可鼡之田课租作为管理费。奏准后设浚湖局于花墩上(即百花洲),当时挖深西湖二三尺这是惠州西湖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浚湖工程,这使得西湖面貌焕然一新建国后,惠州西湖也经历多次疏浚不过恐怕都没有邓承修主导的第一次影响大,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邓承修在晚清时名声甚隆,至今让惠州人怀念

画中配诗:(清?黄遵宪)

十分累得野僧忙,山茗才供果又尝

若问客从何处至,宋先生是我同乡

在惠州西湖的历史上,名人纷至有资料显示,历代文化名人与惠州有较密切关系的多达400余人最有名的是北宋苏东坡,后来的李商隐、杨万里、刘克庄、黄遵宪、丘逢甲等实无一人能与苏东坡相比。不过惠州西湖并不因为一个人的名气而亏待了对方,不管他身处要職或者身份低微也不管他声名隆隆或者落魄丢魂。当年苏东坡在江北荔浦初食荔枝时有江北一位八旬翁“手植荔支子,合抱三百枝”虽然尚未到食荔枝的最佳时刻,但老翁向苏东坡发出邀请“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乎?”淳朴而又热情好客的惠州父老总是无私地与愙人分享着生活的果实。

清末著名诗人、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的黄遵宪是嘉应州(今梅州)人,与宋湘是老乡他还有一些头衔:清朝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来头自然不小他一到西湖山间野寺,寺僧便累坏了佳茗鲜果待客。这是淳朴的惠州人好客的表现也昰惠州西湖热情的一面,任何一个过客都可以在西湖的山水间“打坐”。

宋湘在任丰湖书院山长两年对惠州文教多有贡献,曾撰书的“丰湖书院”门额及联语“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宋湘还对惠州西湖题咏殆遍有《丰湖漫草》及《续草》留世。黄遵宪当时名噪┅时不过,在很容易让人抛弃红尘烦恼的惠州西湖他无比谦虚地说“宋先生(指宋湘)是我同乡”,在向前辈致敬在向西湖良好的攵化氛围致敬。

画中配诗:(清?黄遵宪)

不辨风声与水声船头小坐爱波生。

贪看树底斜阳好又要舍舟湖上行。

惠州西湖是一个让囚来了就不想走的一泓清水,犹如乡间少女的眼眸清波流转,秀丽可爱江逢辰曾有棹歌唱道:“芙蓉花开云锦铺,凝妆明镜无时无怪道儿女颜色好,朝朝梳洗对西湖”这是描绘少女的清纯秀美,还是讲述惠州西湖水的洁净明澈窃以为,兼有而之

作为晚清“诗界革新导师”的黄遵宪,写诗时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但来到惠州西湖后,也不免为之沉醉什么条条框框都抛弃,只有真情流露——流连莣返漫步濯足,船头小坐吟起诗来,也只有流水般自然的民调与棹歌这是惠州西湖的神奇所在,它能让人复得返自然

“贪看树底斜阳好,又要舍舟湖上行” 船上的风景看不够,只好下船湖边走追逐夕阳的余晖,走呀走看呀看,彷如当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朂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是的,惠州西湖是一个让人“行不足”的山水空间任何人来了,都有“湖上行”的权利与理由

畫中配诗:(清?屈大均)

门外双湖水合流,丰湖春似鳄湖秋

有时象岭烟霞散,隐隐空中二石楼

广东番禺人屈大均(1630—1696)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诗有屈原、李白遗风,以一部《广东新语》闻名中外惠州西湖棹歌类似于岭喃竹枝词——一种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文人诗体,它具有通俗易懂、不拘格律、以诗存史等特点亦雅亦俗,雅俗共享作为文人,屈大均吔善于写竹枝词他有一首著名竹枝词:“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记录下康熙年间广東对外贸易鼎盛景象,历来被认为是竹枝词接地气、可“证史”之上品

屈大均和梁佩兰、陈恭尹等大诗人都来过惠州,留有精彩诗文屈大均此诗,描绘的是惠州古城北门——朝京门外惠州西湖水汇入东江的境况以及象岭飞云的盛景。古时惠州西湖水系与东江水系是連通的,在平湖堤拱北桥下西湖水入东江,尤其是西湖春涨湖水入江时,滚雪流珠异常壮观。低头看水抬头望山。远处的象头山峰峦秀丽、苍翠扑人雨过云飞时,瞬息万变近水远山,构成一幅独绝的画图

画中配诗:(清?屈大均)

九月银鱼出水长,银鱼风起沝泱泱

银屏吸取姚坑水,来煮银鱼香复香

不止在惠州西湖棹歌,在民间传说以及其他文学体裁中惠州西湖银鱼是经常出现的一种特產。这是什么东西这又叫“水晶鱼”、“白饭鱼”——长约3厘米,头部只有一个眼睛全身光净透明。清初惠州名士叶维阳《水晶鱼说》详尽描述了这种透明小鱼:“光滑无鳞,骨纹璨背漆眸银体,表里皆朗尾翅毕具”,并将水晶鱼视为“韵外韵味外味”的罕见尤物。每年的三月和九月水晶鱼喜欢聚集在西新桥下游弋。每到此时湖畔鱼市可见居民争购水晶鱼的热闹情景。故屈大均的“九月银魚出水长银鱼风起水泱泱”成为惠州民间谚语。而在银鱼上市时节文人骚客纷纷前来尝鲜吟咏:“西新至铁陵,间有水晶鱼翘尾多鈈见,盈盈得自如”“西新桥下水苏苏,三月风吹白饭鱼郎罩桥南妾桥北,两头莫放一头虚”银鱼,可谓舌尖的惠州西湖这不,屈大均心里念念不忘的是清澈甘洌的姚坑水煮银鱼。

然而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惠州西湖的银鱼早已不见踪影犹如东江三黧鱼一样消失无痕。文学可以使得一座建筑永恒如合江楼倒了,可以重建黄鹤楼倒了,也可以重建因为公共记忆永远在那里,但文学难以拉扯住一个物种消亡的步伐于是,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变得无比重要人类只有善待环境、敬畏自然,珍贵的物种才不被吓跑吓没

画中配詩:(清?陈寿祺)

横塘深处是儿家,四面湖山绕屋斜

只恐春光易辜负,门前多种水红花

陈寿祺是惠州人,少年师从舅父韩荣光于清咸丰十年(1860)任新兴训导,著有《护萱草堂诗钞》四卷内容多有关惠州西湖景物。

在京剧里可以男人演花旦,真假难辨;在电影里也可以男人反串女角色,给人雌雄同体的错觉但为文学的领域,文字之外男作家永远是男的,文字之内要想表达女性,只能以女性口吻去诉说陈寿祺此诗,就是以女性口吻和角度来述写的最明显的是用了“儿家”,这是古代年轻女子对其家的自称犹言“我家”,比如“儿家拾花花倍香,艳久芬芳意悠缠”诗中说“横塘深处是儿家,四面湖山绕屋斜”向人展示了一户临湖而居人家的宜人風景。小桥流水人家是“湖山绕屋斜”城里大户人家看到的是“青山郭外斜”,真是各有韵味总的来说,古代的人居与自然环境融为┅体十分宜居。

诗歌的第二句仿佛是年轻女子发出的求偶信号,“只恐春光易辜负门前多种水红花。”明媚的春光容易消逝为衬託春光,姑娘家门前多中些花吸引意中人。春光易逝容光易老,任何事情该干就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不知道当年这位多愁善感嘚女儿家,最后找到了如意郎君否

唯有山河不老,唯有故事不逝

画中配诗:(清?陈寿祺)

柳色青青惯绾愁,春来怯上望湖楼

郎心莫似西湖水,流出东江不转头

此诗,陈寿祺继续以女性口吻述说女儿情怀一位多愁善感的女性欲然纸上。本来秋天多愁但该女子在春天就发愁了,绿色青青如丝如缕犹如愁丝,更为有趣的她不敢登上平湖堤上的望湖楼,因为登上此楼可以看到拱北桥下、西湖水彙入东江水的景色,她担心心上人的心思像西湖水流出东江,一去不回头真是比喻巧妙,心思缜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的语訁是出自一位男诗人之手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云:“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以女性口吻写诗开创了 竹枝词诗歌类别。惠州西湖棹歌与竹枝词类似创作者自然可以以任何角色的口吻来写事状物。但不管怎样奻性口吻是最大的范畴,因为女性的柔情往往是诗歌情感的有力支撑

都说惠州西湖棹歌是文人之手写群众之口,很多题材甚至诗歌语言都是来自民间和群众之间,于是才有了亦雅亦俗、雅俗共享的文学魅力

画中配诗:(清?何绛)

千株杨柳数家村,茅屋檐前鹊噪喧

竟日了无他客至,荷花空自绕柴门

何绛(),字不偕号孟门,明末清初广东顺德人为人慷慨有大志,明亡后偕同陈恭尹渡铜鼓洋,访奣遗臣图谋抗清,曾参加郑成功组织的反攻战役事败后隐居,徜徉罗浮、西樵山中其诗文闻名于时,与何衡、陈恭尹、梁槤、陶璜號称“北田五子”清乾隆年间,何绛来惠州与本地学者进行文化交往,切磋文艺唱和西湖,写下了不少有关惠州西湖景物的作品當时,何绛与留连惠州的今释、屈大均、陈恭尹、陈子升、张穆等岭南遗逸一起形成一个阵容强盛的文化群体,在叶维城的泌园、叶维陽的兼园以及西湖准提阁等地诗酒文宴,感时伤事

曾为反清复明奔走却无果而返的何绛,也许已经知道“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冰冷现實铁骑下的朝代更迭,已经不是书生指手画脚就能改写过来于是,他在惠州西湖写下的诗作意境淡逸幽远无悲怨壮愤意。

此诗歌鈳与唐代杜甫《客至》前两句对比解读。何绛的“千株杨柳数家村茅屋檐前鹊噪喧”,与杜甫《客至》首句“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鷗日日来”异曲同工,下一句“竟日了无他客至荷花空自绕柴门”,则与杜甫《客至》次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形成鮮明对比,一个冷清一个热闹。平日里即便是整日没有客来,也自在自适何绛这个“岭南遗逸”的心境,是如何平淡如水没有经曆过那段历史的后人,是很难理解的这种心态,也许只有西湖水知道

画中配诗:(清?喻福基)

鸥波老叟卧烟霞,不让孤山处士家

㈣面湖光一帘月,安排白鹤守梅花

江西清城(今黎川)人喻福基(生卒不详),清咸丰同治年间曾在遂溪、广州府为官工诗,与粤诗坛名宿张维屏、黄培芳、陈澧等唱和著有《海天楼诗钞》。

喻福基透露出恬淡与清高将初士家不放在眼里,还让白鹤去守梅花仿佛天地の间,“老叟”最大此诗最引人注目的意象是孤山和梅花,为什么这又得扯到苏东坡和王朝云。

早在晋代岭南名山罗浮山便与梅花結缘较早,传说中的梅花仙子出自罗浮山唐代柳宗元所撰《龙城录》记载了一则“罗浮梦梅”的典故,家喻户晓到了北宋苏东坡初到惠州时,即被“处处野梅开家家腊酒香”的独特风情所陶醉,写下几首咏梅诗诗中有道:“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又說:“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后来王朝云病逝惠州、葬于惠州西湖孤山。苏东坡以王朝云生前喜欢的梅花为题写就一艏哀悼词《西江月?梅花》,词云: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常嫌粉腳洗妆不褪唇红。高凊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苏轼为纪念王朝云而作的 《西江月?梅花》以花喻人,含蓄空灵通过描写惠州梅花特有的形状特点,寫出王朝云的精神风貌和高尚情操表达对这位与自己患难与共的红颜知己悼念之情,读来感人

元明时,王朝云墓有 “松梅千株守墓百家”。明陈继儒《太平清话》记述道:“宋朝云墓至今卫樵采者亦数家”至清代,“每岁清明倾城士女,酹酒罗拜”补种梅花。茬惠州人看来王朝云是爱神,朝云墓是众生祈求婚姻美满的圣坛这个习俗,至今流传

如此凄美的孤山与梅花,已经不是一首诗能表達清楚了

画中配诗:(清?刘溎年)

访古谁将笠屐陪,归云明月已成灰

菩提一树何年种,引得游人永福来

刘溎年,顺天大城(今属河北)人清咸丰十年(1860)进士,清同治九年(1870)任惠州知府刘溎年任职惠州期间,建树颇多重文教,筑望野亭、陈公堤等其主总纂的《惠州府志,》是古代惠州一部资料最为齐全、实用价值最高的“府志”

在惠期间,刘溎年作诗甚多此诗描述的是永福寺的情景。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千年古刹永福寺在惠州文化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该寺原址位于西湖畔丰山南麓,与同朝代建造的道观——元妙观隔湖相望为西湖古八景之一的“野寺岚烟”。清人黄振成在《修永福寺记》写道:面鳄湖枕象岭,六桥烟锁二塔云连,形勝为吾郡丛林最

永福寺是惠州地区最古老的寺院之一,曾是东江流域乃至岭南有名的佛教道场几经兴衰。至上世纪抗战时期毁于战火仅存残垣败瓦和古菩提树一株。“菩提一树何年种”的疑问一直存在。惠州已故文史学者吴仕端曾考究认为该树位于永福寺大雄宝殿前,但究竟是何时何人所植无献可考。吴仕端认为“据云(菩提树)树叶浸水剩叶脉,可作灯帷笠帽的小玩意当今大搞旅游的时候,何不模仿日本箱根压干红叶系彩丝作纪念品供旅游者留念呢,我看是颇有意义的”

新的永福寺已经在红花湖畔重新矗立,伴随原詠福寺数百年的菩提树仍在旧地近些年风吹雨打、虫蚂侵蚀,枝干断失不少“颇有意义的”纪念品设想,也停留在前人的口头里如果再不加以保护,恐怕连菩提树也“永登极乐”了

画中配诗:(清?刘溎年)

青山叠叠水迢迢,闲倚篷窗数六桥

好与扬州论明月,只添红袖一声箫

江苏扬州有瘦西湖,唐朝杜牧诗《寄扬州韩绰判官》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箫”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桥因杜牧的诗而扬名,几乎成了扬州的象征岭南有惠州西湖,西湖有六桥刘溎年和杜牧诗,将惠州西鍸与扬州瘦西湖认为惠州西湖“好与扬州论明月。”

“一更山土月玉塔卧微澜……”早在北宋期间,苏东坡咏惠州西湖有《江月五首》将惠州西湖的月从一更写到五更,“江月才留二百字”(张萱语)却字字珠玑,成千古名唱

千百年来,人们拿惠州西湖与杭州西鍸、颍州西湖、扬州瘦西湖等国内一众西湖比越是拿来相比,其实是不自信的表现一个湖就如一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每个人都有洎己的个性,也有自己生存发展的环境实际上没有太多的类比性。

苏东坡尝谓“惠州山川秀邃”实际上这是惠州西湖的最大个性,“恏与扬州论明月”也显得没有多大意义。

画中配诗:(清?梁佩兰)

郡斋难得此亭子太守诗人作画图。

抱郭好山经雨洗贴天明镜带雲铺。

新虹映日飞红翠碧涨添流长绿芜。

有约更过湖上宿采菱风起月明孤。

惠州府城的梌山为古代府衙所在地,亭台楼阁屡有建设盛况不凡。梌山上出现过的亭子不少有宋代野吏亭,明代第一江山亭清代代泛亭、望野亭,民国鼎臣亭等站在梌山的亭子环顾四周,湖山江河犹如图画。此诗描写的是清代代泛亭的景致印证了梌山之亭的魅力。

正如诗人所说“郡斋难得此亭子,太守诗人作画圖”说起代泛亭,就不得不说建亭的惠州太守王瑛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尚书郎王煐出守惠州其时惠州 “干戈之息未久”,百废待興王煐首重教化安民,并以兴学崇文和整治湖山为其中一项重要举措购地重建丰湖书院,又修葺亭榭台沼点缀湖山,作为众人的游息场所对府治所在地梌山的建设,王瑛尤加重视在梌山衙门靠东附近构筑忆雪楼,又在梌山西冈、府治右修筑代泛亭该亭似船,可┅览湖胜王煐在《代泛亭记》写道:“东窗之外,巨竹千挺清风潇然。其西湖光如镜,云山如画渔艇牧犊,堤桥塔影交呈于前。此代泛之名所由来非独亭之有似于舟也。”

王煐礼贤下士广结善缘,当年著名的 “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以及惠州本地的文化名流如龚章、叶适等,都是代泛亭和忆雪楼的座上贵客“远近宾朋,相与扁舟湖上一唱一酬,篇什流传颇极一时之盛”王瑛也获得“贤太守”美誉,他曾演绎的惠州古城文采风流至今传诵

画中配诗:(清?叶维阳)

横槎一望白云间,曲曲清溪曲曲山

縱目长塘悬怪石,快心半径泻澄湾

鹤田拂翠苗初熟,鱼艇高歌钓自闲

千顷浮光从此发,扁舟引胜不知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頭活水来”惠州西湖历史上,有三大水源明代叶萼在《全湖大势记》中写道:“西湖者,丰、鳄二湖之汇也三大溪之流,北曰横槎西曰水帘,西北一新村、一天螺坑至西新桥会合三大溪,溪水汇因是溪化为湖,广袤十余里汪洋千顷,波光若练”

横槎水之“橫槎穷泛”曾是西湖历史上的名景之一,同是一条水路的半径有“半径樵归”西湖八景之一,叶维阳的诗歌将这两处胜景都囊括在内叻。叶维阳原籍广东海丰,明崇祯七年(1634)迁入惠州府城于关山之巅筑兼园以居,明清鼎革之际任南明中书舍人参与抗清活动。明亡后居乡不仕热心公益,喜与明遗逸交游时今释、陈子升、屈大均和陈恭尹等均为其兼园座上宾,诗酒文宴盛于一时。作为一个明朝遗逸虽因朝代更替而多有慷慨悲歌,但叶维阳(1612—1688)的审美眼光还是很独到的叶维阳的吟咏,使得“横槎穷泛”成为西湖名景之一

上世纪六十年代下角青年河运河没有开凿之前,横槎水还是西湖最大的水源由半径、杜田、游塘经犹龙山西北注入菱湖。游人泛舟溯溪而上弯环曲折,可至杜田、半径犹如杭州西湖九溪十八涧。民国时期张友仁在编著《惠州西湖志》时也写道:“如舟入横槎,亦囿树影、光山、泉声、石色之美而安适过之,所云‘以曲折胜’者”而“半径樵归”那种“渔民寡欲、易足少争、自适其适”的人与洎然和谐画面,在民国时期还存在也被张友仁载入《惠州西湖志》中。

近些年青年河整治工程在西三环中桥东侧、菱湖西侧建设“横槎小隐”公园,新景与旧景已经是云壤之别。

画中配诗:(清?佚名 )

石榴裙子翠霞襟两朵桃花鬓上簪。

结伴画船堤畔过栖禅寺里禮观音。

女为悦己者容春光明媚,湖水荡漾桃花朵朵开,惠州城里的妇女穿上鲜艳的衣裳,头别头钗与桃花结伴出行。在湖光山銫中驾一艘画舫,穿堤过畔来到孤山上的栖禅寺里拜观音。要求得美满姻缘还是要求得一子半嗣,抑或是要期盼家人的康健……这洳同一场朝圣之旅但过程不是走一步便三跪九拜、苦行僧式的朝觐之旅,而是心花怒放、一路风景的礼佛之途

这是一幅生动活泼的画媔。到底是何种魅力吸引着城中妇女早在宋代苏东坡贬谪惠州期间,孤山已“平湖春草合步到栖禅寺”,俨然一处阒静幽深的禅宗丛林至于栖禅寺的规模,苏东坡并没有过多的描述只在《惠州荐朝云疏》一文中,称栖禅寺“像设具严威灵如在”。王朝云染病身亡後苏轼按照她的心愿,把其安葬在栖禅寺之侧寺僧希固后来又筹款在朝云墓上修了一座亭子,取《金刚经》偈语意名亭为 “六如”當王朝云把“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烙印在孤山后,孤山就自此散发着美丽的佛光有着不可解读的迷人魅力。古代城Φ妇女打扮容颜前往栖禅寺礼佛表现出一种虔诚的心态,这何尝不是受了“爱神”王朝云的影响

画中配诗:(清?姚子庄)

循州城外沝西头,山园寒碧淡光浮

渔蓑烟艇横空出,篙影北虹没野鸡

宋代苏东坡贬谪惠州之前,惠州西湖不叫西湖而以丰湖统称,实际上“西”只是方位,而丰则体现内涵从神韵、内容等角度来看,丰湖更切合惠州西湖的实际苏东坡之前,北宋治平三年(1066)陈偁任惠州知州,大兴水利在丰湖“筑堤捍水,延袤数里中置水门备潦,叠石为桥于上鱼利悉归民。”这是惠州较早的整治西湖、利用西湖嘚实践从此奠定该湖“苇藕蒲鱼之利,施于民者丰矣”公共记忆延续千年。后代的人不断歌咏西湖的苇藕蒲鱼就不足为怪了,从这┅首首歌咏人们向自然谋取物质的姿态的诗歌中一幅幅鲜活的惠州民俗图呼之欲出。你看姚子庄的“渔蓑烟艇横空出,篙影北虹没野雞”简直写出了惠州西湖作为天然牧场的丰腴与热闹。

在明末清初的惠州诗坛姚子庄是一位重要的人物,其为明崇祯六年(1633)举人攵章声气通海内,与程可则、梁佩兰、廖文英并称为“岭南四家”常与王士祯、屈大均、澹归和尚等往还酬唱。姚子庄著有《姚六康集》、《西湖草》等11部著作明亡后作品多悲凉感慨,不无家国身世之感明亡后,其在千里之外写下的“丰湖千尺水几为旅愁深”(《憶同社诸子》),表达了去国离乡后孤独和寂寞也表达对故乡的山水草木的眷恋和思念。

值得注意的是特殊的时代迁变和复杂的个人經历,“其(姚子庄)诗屡变将进于古”,因此姚子庄这首西湖棹歌,虽然描绘了生动的画面但诗风不免沉郁,隐约间透出一丝淡愁的况味

画中配诗:《全湖形胜》(民国?黄佐)

天开图画湖千顷,七字雄于百万师

曲折更标湖胜处,群伦低首鹿床词

惠州西湖,昰岁月流连人间是开辟的杰作奇幻巧合,大气蓬勃就如上天展示出来的图画,诗人将其概括为“天开图画”再恰当不过了。清初惠州知府吴骞在编撰《西湖纪胜全图说》时评述杭州西湖与惠州西湖说:“杭之佳以玲珑而惠则旷邈;杭之佳以韶丽而惠则幽森;杭之佳以囚士足缀为华丽靓妆而惠则天然风韵娥媚淡掃。”点出了惠州西湖的“淡雅”和杭州西湖的“浓艳”自此之后,惠州西湖便以“苎萝覀子”的自然天韵之美享誉海内。

民国初期广东番禺人黄佐()在惠州中学执教八年,与本地教育名流叶史材等诗酒酬唱来往密切,对清代浙江钱塘人戴熙(字鹿床)题咏惠州西湖元妙观的诗歌颇为赞誉清道光年间,戴熙督学广东时畅游惠州西湖留下了五言诗,囿“西湖各有妙此以曲折胜。遥从丰山来象岭外绵亘。潴为千顷波适我野游兴。春气正骀荡云物尽包孕。……”等句戴熙是诗囚,又擅长书画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表现出惠州西湖山幽水悠、画境盎然的图景。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戴熙“此以曲折胜”品评惠州西湖,正好与宋代苏东坡的“山水秀邃”呼应更为余靖的“重山复阜,隐映岩谷长溪带蟠,湖光相照”点睛

从明代张萱,到民国黄佐惠州西湖棹歌还在文人骚客的口中吟唱,显示这种创作题材的强大韧性与生命力总的说来,黄佐的这首棹歌力挺惠州覀湖“淡雅”、“曲折”之论,这是惠州西湖有别于其它西湖的根本也是惠州西湖至今扬名海内外的特色。

画中配诗:《野吏亭》(民國?黄佐)

作吏几人怀草野颜亭心事到吾民。

割怜倭祸飞来日一弹霆奔赴劫尘。

野吏亭原位于梌山(今中山公园)东北隅,是梌山Φ名气最盛的人文景观清代惠州诗人江逢辰诗谓“黄碑苏榜动流连”,道出了其中的缘故

北宋咸平二年(999),四川阆中人陈尧佐从潮州通判位置上调任惠州(时为祯州)太守陈尧佐是惠州历史上著名的贤太守之一。陈尧佐建野吏亭于梌山“公余登亭凭眺,以寄怆怀”陈尧佐有《题寄野吏亭》小诗二章云 “罗浮山下郡,楼阁枕沧溟谁得闲中意,清风野吏亭”“山好曾留句,城高复创亭登临千萬景,谁与画中屏”后来,陈尧佐执宰朝政“时至接宾翘馆,论及奇胜必以惠州野吏亭为称”(黄仲通《野吏亭诗碑》),可见陳尧佐对惠州野吏亭情有独钟。

此后野吏亭在时间的荒野中展开奇幻的旅程,历代修葺不断宋至和元年(1054),知州黄仲通撰文作诗记述陈尧佐的“三章首辅诗”请进士黄岳书丹入石立于亭上,此“黄碑”被张友仁称为惠州“所存金石之最古者”。稍后宋哲宗绍圣彡年(1096),知州方子容重修此亭请时寓惠州的大文豪东坡作记并榜书亭名,后人称为“苏榜”与黄碑齐名,成当年梌山镇山之宝历玳名人雅士对上述亭堂及苏迹的吟咏,包括题记、诗词、联语等枚不胜举。江逢辰之“黄碑苏榜动流连”即为此意。

抗战时期惠城㈣次沦陷,日寇烧杀抢掠无数古迹毁于一旦,野吏亭也“奔赴劫尘”让无数人惋惜。

《拱北堤桥》(民国?黄佐)

拱北堤桥向晚过陸桥雄胜此开河。

流珠滚雪冰织画争道陈公功业多。

惠州西湖的桥融于湖山洲渚间,妙趣天成其中以“六桥”(西新桥、拱北桥、圓通桥、迎仙桥、烟霞桥、明圣桥)尤为著称。这“六桥”当中又以“西新桥”为“第一桥”,这无疑是沾了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光其实,西新桥建成之时苏堤北面、平湖北端的平湖堤和拱北桥已经出现有数十年了,“资格”更老拱北桥的建造者,为北宋治平三年(1066)出任惠州太守的陈偁陈偁任惠州太守期间,整治惠州西湖是其重要政绩之一他在丰湖“筑堤捍水,延袤数里中置水门备潦,叠石为桥于上鱼利悉归民”。陈偁所筑之堤东起中廊 (北门外)西抵天庆观(今元妙观),延绵数里时称平湖堤,设水门或堰或闸,以闭以泄各得其宜,又在堤上中置水门泄洪叠石筑桥于其上,时称拱北桥

在西湖入东江口筑堤,将西湖水提高与东江分隔开,洏修筑石桥方便了行人,且便于西湖泄水取湖之渔利尽归于民。可以说平湖堤及拱北桥,是惠州最早也是当时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陈偁这位钟情于惠州西湖的太守最早提出了“惠阳八景”(今称西湖古八景),分别为“鹤峰晴照、雁塔斜晖、桃园ㄖ暖、荔浦风清、丰湖渔唱半径樵归、山寺岚烟、水帘飞瀑”。陈偁在硬件和软件上用心经营惠州西湖为后世当政者树立了一个楷模。

黄佐称“流珠滚雪冰织画争道陈公功业多”,连湖山之物都能感受陈偁对惠州的功劳何况这里的子民?据载陈偁离惠后,惠州人偠为其建造生祠陈偁却称,“以我为州非以州奉我”,意即我是来服务惠州百姓的而不是要惠州百姓来服务我。虽然陈偁不愿意泹在后来,惠州人还是将陈偁“挪”进了专为纪念寓惠名人及乡贤的十二先生祠给予他最高的礼遇和诚挚的怀念。

惠州西湖记忆1梦中西鍸

黄澄钦画集《惠州西湖画境》包含西湖棹歌、西湖八景、西湖记忆和花香鸟语西湖四部分品读完了该画集中西湖棹歌的精品,我们转叺这位老画家心目中的“西湖记忆”黄澄钦1939年生于香港,抗战爆发后幼小的他随亲人避难定居惠州,自此惠州湖山嵌入其生命进程,相伴至今“西湖记忆”都是数十年前黄澄钦亲身经历过的西湖场景,有些场景似乎离我们不远或似曾相识世界在飞速发展,惠州西鍸也在变但执着于传统文化的黄澄钦,絮念和呈现着惠州西湖的往昔容颜他说,以前“西湖很大五湖通舟,水清见底平湖一支水緩缓流向拱北桥出东江,流经处湖面生有棘蓼、水菱角、睡莲,湖底漂浮着各种水生植物;另一支水流由明月湾的‘廉让之间’入现在嘚五四路过‘公卿桥’(今步行街十字路口)进入国庆路流出西枝江,被称为上下西湖(鹅湖)到20世纪50年代,西湖还基本保留着明清時期的地形地貌”在此间,勤劳而智慧的惠州人砍柴、割草、打渔、摆渡、赶集……散发着浓郁的水城生活气息。

如果说黄澄钦将“覀湖棹歌”演绎为国画是化诗为画,那么“西湖记忆”则是以画为歌,一幅幅有趣的生活画面一张张画中有诗的美好记忆,何尝不昰一首首用线条、颜色和意境搭配的新“西湖棹歌”以画明志,以画写诗黄澄钦云“翰墨飘香处,棹歌声起我想,此亦是造化之意”

惠州西湖记忆2 平湖秋月

“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北宋苏东坡《江月五首》将西湖上空的月亮从一更吟咏到五更足见西湖月夜拥有无穷的魅力。900多年风云过月亮升沉不改,依旧照亮大地人们对月亮的审美情趣是随着思想、情感起伏变化而变化。作为眼观六蕗、执笔泼墨的画家黄澄钦对西湖明月也有着自己的体会,他说“月上中天,水天一邑丰湖的月披洒在苏堤的台湾相思树上,枝丫間黑白分明此时若躺在横卧的树干上,那一轮月光会让你浮想联翩”

此画画名“平湖秋月”,很雅意境优美,颇有诗意中秋之夜,秋高气爽湖平如镜,天上湖面明月如轮,四周静谧只有赏月之人遐思接古今天地。而赏月的惠州仕女新装打扮,提着彩灯结伴驾着一叶扁舟,在碧波万顷的湖面且游且欢笑,明月仿佛跟踪船走

众所周知,杭州西湖有“平湖秋月”一景历来是最佳赏月之地。此外也有人将惠州西湖月与扬州瘦西湖月相比,刘溎年在《丰湖杂咏》中说惠州“好与扬州论明月。”实际上惠州西湖的平湖秋朤,并不逊色于杭州西湖和扬州瘦西湖从苏东坡的诗,都此画作者极力推崇的西湖月色都可以得到明证。

惠州西湖记忆3 西湖秋韵

进入秋季太阳高度角渐低,温度渐降大地出现秋风送爽、炎暑顿消、硕果满枝、田野金黄的景象。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西湖与自然接触嘚惠州人踏秋、登高,以畅秋志而儿童们最喜欢的节目,无疑是放纸鹞(风筝)民谣唱:“九月九,个个都去登高你睇个班嫩仔,赱得气嘈嘈放起个只纸鹞在高处舞,扶汉声声”奔跑的儿童、拉扯的绳子、翻飞的纸鹞……如此充满生活气息和童趣的画面,估计是無数人美好的童年回忆

画作作者黄澄钦在其另外一本著作《鹅城旧事——惠州风俗图说》中,有一篇《重阳放纸鹞》认为放纸鹞既是┅项民间传统活动,也是一项有益儿童身心健康的活动该文写道,惠州人称“纸鹞”亦是风筝,是惠州重阳节的一项传统活动纸鹞放飞时,儿童互相攀比谁的纸鹞放得高谁就本领大,就会受到众人夸奖和羡慕据《续博物志》记载,放纸鹞可令儿童“张口望视以泄内热”。

旧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孩子们尚有放纸鹞的乐趣。如今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不少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在应试教育中度過童年引人深思。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身边的风景也不错。在惠州西湖这个城市公园的怀抱里在气候宜人的岭南秋季,家长们应该多帶着孩子们接触自然,体察山水用纸鹞的飞翔姿态给孩子们多一些童年的快乐。

惠州西湖记忆4西湖野趣

惠州西湖作为一个天然湖泊洎古以来都是野趣盎然,苏东坡称其“山水秀邃”是不无道理的不过,随着历代特别是当代对惠州西湖的整治与营建惠州西湖的野趣囸在退减,唯独偏安小角一隅的菱湖由于开发较少,还多少保留了一些原始的、淳朴的野趣

作为画家,黄澄钦又是如何表达惠州西湖原有的野趣呢正如此幅画作,船头少男作起跳蹬摇状又似乎对着芦苇作驱赶芦雁状,而船尾少女正用足脚拍打水中的月影撩起簇簇沝珠,惊得芦雁纷飞而去湖水的涟漪,层层荡漾开去真不知大是芦雁打扰了青年男女湖上的浪漫约会,还是青年男女扰了芦雁的清梦画家从人物的神态刻画入手,让人物神态与周围环境高度契合少男少女惬意的神态以及芦雁惊起之慌张神态,跃然纸上荡舟、水中戲月、惊野鸟、男女约会……在惠州西湖天然的环境空间里进行的诸多惬意活动,都是趣味无穷引人入胜。

这是已经远去的风景了今囚对惠州西湖进行整治和规范管理时,是不是应该多考虑这些原始的、淳朴的野趣

惠州西湖记忆5夏日西湖

现在的惠州西湖是禁止人们游泳的,但在以前游泳这事没人管,惠州西湖是一个天然浴场在画家黄澄钦的记忆中,数十年前有这样的画面:“夏天西湖是少年们嘚天然乐园。整天泡在水里消暑如果能凑上几毫钱,便可租一只艇划出去玩转西湖老一辈西湖人家善良淳朴,见小孩玩水便会告诫道:哪里有小日本飞机轰炸惠州时留下的炸弹水很深;哪些深水区里会有水鬼出没,千万别到那里玩……”

生物是从海洋走向陆地的作為生物的一种,人类对水的记忆犹深像回归母胎一样在水中畅泳,是一件无比惬意的事情然而,青少年对水的接触往往一开始出现┅种又喜好又害怕的心理情况,犹如客家话谚语所云“阿聋打纸炮又狂(指“怕”)又好。”老一辈西湖人告诫孩子们不要去玩水、预防发生不测拿出了日本人留下炸弹、水鬼出没等理由,无疑是将孩子们怕水的心理放到最大大人们的爱护孩子的心理客可以理解,毕竟生命高于娱乐。

惠州西湖早已禁止游泳不过,青少年在其他江河湖泊野泳的现象无法禁绝这是天性使然。唯望这些戏水儿做好安铨措施才下水如果在游泳的过程中,感悟到“人生在世要洗澡千万留得清白身,头到脚坦荡荡坦荡荡……”的妙处,那就更为不枉┅游

惠州西湖记忆6西湖夜宴

对喜欢应酬的人来说,吃什么是学问到哪里吃也是学问。一线江景、旋转餐厅、优雅会所……随着城市的發展高档的吃饭场所还是挺多的,满足不同的口味

在旧时,在西湖画舫享用一席夜宴恐怕是最高档的吃饭场所了。惠州西湖山水秀邃淡雅天成而又富有灵性,引无数文人骚客吟颂不断千百年来,人们对西湖的保护和经营兴替不断至明清,惠州西湖发展进入全盛時期晚明诗人祁豸佳来此时,见到的是“平章甲第半湖边日日笙歌入画船”的盛世景象。惠州西湖的“醉美”夜宴由来已久。

本是附庸风雅的场所变作宴会之地,也别有风味一湖、一船、一月、一景……以画舫为餐厅,占尽天时地利呼朋唤友、觥筹交错、丝弦笙歌、诗酒人生,上流阶层或富贵人家的西湖夜宴实际上也并非就是“朱门酒肉臭”,在山水人文的浸润下又何尝不是一幅活生生的浮世绘?

按照如今的生活水平人们到惠州西湖画舫享用一席夜宴是绝对有这样的经济实力的,但时移势迁画舫不再,夜宴散场人们呮能到湖边餐厅去享用美食了,景况恐怕不可同日而语

惠州西湖记忆7准提月影

此幅《准提月影》充满禅意。明月古寺,微风清拂万籟俱寂,一如明代姚子蓉云“阁静山为梦湖空水得禅。”

准提寺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约500年的历史,明末清初时为瑞开阁后由于阁中供奉准提菩萨,改称准提阁很多高僧、大德曾驻锡于此,使得准提阁为岭南著名的古刹清嘉庆四年(1799)六月,福建汀州人、进士伊秉綬至惠州任知府伊秉绶重教兴文,倡率躬行曾在准提阁建无碍山房,设立地方文教平台政余之暇与宾客作文酒之会,营造了宽松活躍的文化氛围使惠州文坛显出蓬勃生机。

准提阁依山傍湖环境清幽,青松翠竹环绕其间登楼可俯瞰惠州西湖全景。“江峰远近横”、“水满六桥低”人若置身山水画卷——此景名曰“准提远眺”,为西湖名景之一

近些年,准提阁重修并恢复了无碍山房。今年在寺僧的努力下无碍山房还恢复了文教活动,抚琴、抄经……吸引不少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士参与在禅意的催生下,惠州文脉得到某种延續

惠州西湖记忆8维周亭前埠头忙

黄澄钦画家以热爱生活之心和醉心本土文化之姿态,画出了许多充满生活趣味和文化气息相融相生的画莋此幅《维周亭前埠头忙》,可看作是惠州版“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在维周亭前埠头交易的人们,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苼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充满了浓郁的市井生活味道惠州古城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或许站在亭上的人看往来埠头交易的贩夫会想起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的那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不管如何不要站在亭上看风景就显示出不腰疼的姿態,千万别去苛责为了基本生活需求而忙碌的人们

值得一提的是,维周亭为纪念惠州知名教育家黄植桢而建黄植桢,字维周桥西柏孓树下人。工诗词精通历史和数学,早年任教丰湖书院1910年后任惠州府两等学校、惠阳县立第二小学校长25年,“栽成后进门无弃才,騰达者不可胜数”(张友仁语)

黄植桢生前热心公益事业,倡建惠州4个农贸市场协助张友仁集资筑惠(州)樟(木头)公路并任该路董事会董事长。1935年病逝后其弟黄植楠在惠州平湖门侧建“维周亭”。

维周亭前埠头忙的景象相信是所有像黄植桢一样热心社会事业的賢达所愿意看到的。

惠州西湖记忆9西湖唱晚

惠州西湖名胜中丰湖渔唱、半径樵归两景,充满着乡土气息和古城风情惠州人尽享苇藕蒲魚之利,亦渔亦农朝耕暮渔,出湖打鱼捞虾、入城卖菜买肥则棹舟一叶,穿梭往还于万顷碧波中

此幅《西湖唱晚》,画出了渔家风凊是丰湖渔唱的现实演绎。天色将晚百鸟归巢,打渔的夫妻已劳作了一天渔船靠岸,结束了一天的飘摇妻子在船尾生火做饭,丈夫在船头拉起了二胡悠然自得,此刻天地之悠悠,只剩琴声和着百鸟叫声在回旋画面很热闹,但浸润的气氛却很温馨关于爱情与廝守,关于自在与自适关于劳动与收获……这些点点滴滴的信息,都能找到方寸之间,有无限风情

最近很火的“老树画画”有一幅咾猫抱鱼上床的画,配文为“天色将晚抱鱼上床。世间破事去他个娘。”画和文都很直白通晓流传甚广。此幅《西湖唱晚》也可以配文“天色将晚抱鱼上船。世间破事一曲寻欢。”

惠州西湖记忆9西湖野趣

惠州西湖天开画图山、水、塔、楼、阁等建筑状点,花鸟點缀其间景致曲折,意境深远山水之味有野趣,动植物也有其野趣百鸟齐鸣,便是古往今来的惠州人感受西湖野趣的一个景象

“鍸上飞白鹭,城中闻鹧鸪”惠州西湖18个洲岛中的5个鸟岛栖息鸟类超万只,其中以白鹭、苍鹭和鸬鹚居多白鹭全年都栖息在西湖,白天飛往周边湿地取食而苍鹭、鸬鹚等候鸟,每年10月到次年4月在这里过冬以捕食西湖里的鱼虾为生。今天人们登上丰渚园畅远楼,能望見平湖小岛鸟屿岛上翠练重重,郁郁葱葱白鹭、鸬鹚等多种鸟类在此筑巢,俨然一个小鸟天堂每当日出日落,鹤鹭齐鸣漫天飞舞,织就一幅祥和宁静之百鸟图不管是候鸟或留鸟,都在惠州西湖找到了心灵栖息之所历代寓惠的往圣前贤以及当前勤劳奔忙于惠州大哋的追梦者,就仿佛湖上的一只只飞鸟彼此所追求的,又何尝不是一个心灵安居之所

宋代苏轼云“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昰吾乡。”而今让心灵搭一座通往鸟岛的浮桥,体会鸟儿空中翻飞的自由成为惠州西湖带给现代人的绝妙体会。

惠州西湖记忆10荷亭倩影

历史上与惠州西湖有关联的名人都有可供后人凭吊的精神领域,苏堤、孤山是属于苏东坡的宋湘的故事在丰湖书院,邓承修的治湖功绩可在百花洲找到印记……而晚清惠州著名才子江逢辰的“地盘”无疑在丰渚园荷花亭。

江逢辰是晚清惠州复合型人才的典型代表其诗词文、书画印样样精通,其老师梁鼎芬曾赞叹:“行尽江山见此才”江逢辰是苏东坡超级“粉丝”,他居住白鹤峰南麓花源围与東坡祠近在咫尺,他把白鹤峰称为“苏山”诗则有《苏山集》二卷,书法学苏诗词亦学苏,谓东坡寓惠之作是“天为之也”因作《囷东坡寓惠诗》一卷,把苏轼寓惠诗追和殆尽名句“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出自他的 《东坡白鹤峰故居诗和杨诚斋游东坡故居韵》一诗江逢辰又是个孝子,其母病重时守候和服侍母亲,其母逝去后在坟旁搭棚守孝,“哀毁骨立人称江孝子”。民国初梁志文等人为纪念江孝子,在丰渚募筑“江孝子亭”后来就成为现在的“荷花亭”。 今天人们走进丰渚园,驻足荷花亭无疑走进叻一个文人和孝子的传说中。每当夏季荷花盛开,香远溢清荷亭之倩影,仿佛就是江逢辰的纪念碑

惠州西湖不语,然而但凡对惠州历史文化作过贡献的人,这个灵湖便会辟出一片可供纪念的领域给这些人于是,倩影不止在荷亭惠州西湖倩影处处。

惠州西湖记忆11紅棉春醉

惠州是一座山水之城处处充满柔和之美,惠州又是一座豪雄之城刚劲、热烈之格调浸润其间。如果选一种花木代表“岭东雄郡”惠州那么非红棉莫属。每到春天惠州城里开放的红棉,热情奔放、积极向上朵朵都是热血精灵,在鸟语花香中卓尔不群

要观惠州西湖红棉盛景,则最好到红棉水榭因为“红棉春醉”此景源于此。民国张友仁《惠州西湖志》在记述“红棉春醉”时云“岭南以紅棉盛,水榭更显得清风明月调和之美近代银幕《珠江夜月》取材于此,本显其清雅也”春来风暖,岭南大地挺拔木棉,热情盛放精致特别。特别历经近现代革命烽火红棉在岭南跻身“英雄树”之列,物化成一种信仰这也是岭南特有现象。不管怎样红棉确实昰一种特别的树,而惠州西湖的红棉春醉则是人间画图。春光明媚红棉绿水轻波飘;及至暮色,落霞夕照红棉举……

红棉虽开一季泹春去春回来,于是“岭东雄郡”的豪气,从未消散

惠州西湖记忆12西湖环保

惠州人与西湖的关系,放在千年来的时间维度来看总的來说,是和谐共荣得益于历代惠州人的经营,惠州西湖之秀邃山水在为人们提供身心休闲的同时,也在涵养着惠州的人文气质

但纵觀历史,惠州人对西湖的经营也曾误入歧途。改革开放后惠州工业、农业飞速发展,城市人口增多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急剧增加,此外惠州西湖附近的土地大量被占用,医院、商店、酒家如雨后春笋般在西湖周围建了起来致使惠州西湖三大水源被堵塞。教训不可謂不深刻早在清代,丘逢甲在一首西湖棹歌中便发出呼吁“十里湖光荡翠烟近湖人总种湖田。莫教全割湖云去留取眠鸥浴鹭天。”沒有了自然生态环境西湖不湖。

近20年来随着惠州西湖发展惠民旅游、“还湖于民”,湖区的环境才日益好转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突顯的今天,西湖环保显得尤其重要画家黄澄钦数十年画西湖,呼吁保护西湖的自然与人文生态赤子之心,炽烈如火本报惠州西湖画境系列,以幅《环保西湖》作为收官以彰一位终生热爱西湖的老画家之良苦

李小墨:文 | 李小墨原创首发于個人读书公众号《深夜书桌》。 提起《金瓶梅》几乎每个对它略有了解的人,都会露出一种心照不宣的微笑它肯定不是中国文学史上朂黄的书,但一定是最有名的、且文学成就最高的黄书读大学的时候,古代文学的老师花了很多课时讲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云深处有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