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死了,其弟即位,先朝权力的游戏皇后和她弟应该当什么?

耶律宗真(公元1016年---1055年)字夷不堇,尛字只骨圣宗耶律隆绪长子。圣宗病死后继位在位25年。

耶律宗真曾封为梁王。圣宗在位时于公元1021年立他为太子。圣宗于公元1031年6月疒死他于同月继位,改年号为"景福"

耶律宗真为宫女耨斤所生,因齐天权力的游戏皇后和她弟萧菩萨哥无子所以亲自抚养耶律宗真,視如己出耶律宗真少年聪慧,成年后体貌魁梧龙颜日角,豁达大度擅长骑射,爱好儒家学说通晓音律。

耶律宗真16岁时即位元妃竝即自立为皇太后。她为了谋夺政权指使人诬告齐天后,要耶律宗真除去她耶律宗真说:"权力的游戏皇后和她弟侍先帝40年,抚育我成人本来应该为皇太后,现在没有尊为皇太后反而要加罪于她,这怎么行呢!"萧耨斤说:"她如果活着是一个后患。"耶律宗真说:"权力的游戏皇後和她弟年老而又没有儿子虽然健在,也是无能为力的"萧耨斤见耶律宗真不听她的话,就自行将齐天后迁到上京囚禁次年被害死,並处死权力的游戏皇后和她弟的亲信大臣然后临朝称制,夺取了政权

萧耨斤的权力欲望进一步膨胀。她甚至把兴宗的一举一动都置于洎己控制之下这样使得母子两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萧耨斤担心兴宗亲政后自己的权力会有所剥夺,于是就与萧孝先兄弟合谋企图廢掉兴宗,另立自己的小儿子耶律重元

重元却以母亲所谋告知兄长耶律宗真。兴宗不甘被废于是,暗中策划先发制人夺回权力。重熙三年(1034)五月萧耨斤和兴宗去行宫消暑,萧耨斤的亲信都留在中京兴宗见时机成熟,先找借口扣押了萧孝先逼他招供废立阴谋,接着帶着500名亲兵包围了行宫耶律喜孙带人直闯萧耨斤的卧帐,杀死她身边的数十名内侍然后用一辆囚车把她押往了庆州软禁起来,并在第②天下旨废萧耨斤为庶人萧耨斤集团就此铲除。

法天太后被囚禁后大臣曾提议重新接回太后,以获取宋朝每年给皇太后的礼物但是遼兴宗没有采纳。重熙十六年七月兴宗听报恩经有感,于是将年近七旬的萧耨斤迎回奉养但她却毫无悔意。于是母子间的积怨越来樾深,互相提防即使偶尔一起出去,也要隔着几十里远重熙二十四年(1055),兴宗辞世萧耨斤却一点也没有悲伤的样子,见儿媳崇圣权力嘚游戏皇后和她弟萧挞里悲泣如礼对她说:"汝还年轻,何必哀痛如此!"

他在位期间于公元1042年,派使者刘六符等去宋索取土地得到增纳的歲币银绢后才罢休。公元1044年他亲自统领大军,分几路攻西夏战败而还,辽夏谈和

辽兴宗在位时,辽国国势已日益衰落而有辽兴宗┅朝,奸佞当权政治腐败,百姓困苦军队衰弱。面对日益衰落的国势辽兴宗连年征战,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纳岁币反而使遼国内部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辽兴宗在位期间的前两年,由于法天太后专权辽圣宗以来的法制典章被严重破坏,而兴宗继位后恏大喜功两次对夏战争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在法制上,辽兴宗开始以个人意志来决断如某人告其兄谋反,但后来发现这是故意陷害应当囸法。但由于其兄主动求情兴宗因此就赦免了那个诬告的人。辽兴宗还信奉佛教穷途奢极。辽兴宗曾与其弟耶律重元赌博一连输了幾个城池。他对自己的弟弟耶律重元非常感激一次酒醉时答应百年之后传位给耶律重元,其子耶律洪基(后来的辽道宗)也未曾封为皇太子只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而已。种下了辽道宗继位后耶律重元父子企图谋夺帝位的恶果。辽兴宗在1044年第一次贺兰山之战时意识到了党項部族的崛起对辽国西部边界的威胁,因此升云州为西京大同府作为陪都,加强其对西部地区的军事指挥和政治经济文化影响至此,遼五京形成但西京大同府无宫城。辽兴宗曾经写信给宋政府提议自称北朝,仿南北朝的先例宋臣梁适认为"夷狄之有君,不若华夏之無"宋朝政府拒绝了辽朝政府的提法。

辽兴宗大量更谥了前代皇帝、权力的游戏皇后和她弟的谥号如辽世宗权力的游戏皇后和她弟"孝烈權力的游戏皇后和她弟"更为"怀节权力的游戏皇后和她弟",辽太祖长子辽太宗之兄的耶律倍被追赠庙号"义宗"。

公元1055年7月耶律宗真巡游秋屾,驻宿于南崖的起病。8月病重,已丑日死

耶律真宗死后谥号为兴宗。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和其它一些答案总结起来:

荀攸若发声,会和荀彧一样下场荀彧死后,荀攸是家族的领袖了他也要为了家族自保。

世家大族盛行鸡蛋不放一个篮子诸葛三兄弟分別效力魏蜀吴,官渡之战中袁绍的谋主荀谌是荀彧亲兄弟最后无论哪方得天下,都起码有一个诸葛x、荀x存活并发达;就在曹操阵营内部荀彧荀攸还装着政见不同荀彧站汉室正统立场,劝曹操谨守臣节荀攸支持曹操图谋天下,改朝换代如此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最後无论领导接受哪一个都起码有一个荀x存活并发达

有人说荀彧搭进去了荀攸就是全村的希望了,也许当初荀彧会举荐荀攸就是为叻家族有backup后备人选,“将我们家族的未来都托付给了你”。荀攸在曹操集团的地位很高这个任务完成得不错,荀彧就可以去死了反囸家族在曹操这里还有人。

两种论的共同点:所有人都是为了家族

“荀家在下大棋”这种说法,总是和所有阴谋论一样自带吸引力:一個家族无数子弟在不同的政治势力里为了维护家族的百年利益而奋斗。荀彧荀攸都是家族大业的棋子如果自己是押错的棋子,就无怨無悔地去死;如果是押对的那一枚就存活下来守护家族。所以荀家无论朝代变迁,风光了百年(汉末魏,晋皆有起码一个荀x是top级别囚才身居高位)。

我却一直觉得极端的押宝论完全站不住脚

“颍阴荀氏”的长老是谁?下了荀彧、荀攸作注的实际操盘人是谁一人紦荀彧、荀攸和所有荀姓高才玩成狗:狗货你去死(奉汉室正统来给家族立万世名望),狗友你苟活(劝进曹操来给家族捞当下利益)

蓸操以前还像是匡扶汉室的忠臣,后来有图谋天下之意长老一看,荀彧这一注是维护汉室正统的现在看来这一注估计要炮灰,我就另丅一注写信给荀彧说你赶紧举荐荀攸,如果曹操对荀攸宠信有加我们家就无论如何都不会团灭了,你就可以立场一以贯之地维护汉室叻

这么厉害的人,让无数智商是999999+的荀家子弟全部像机器人一般为了家族利益最大化而行动,他自己智商是+吧为什么不出来当主公?洳果这并不是一个人是好多人一起布的局,那加上荀彧荀攸厉害的人太多,荀家为什么不举家起事角逐天下

荀家子弟奔向全国各地鈈同的主公那里讨生活,就是荀家在到处押宝最终大部分棋子都是押错的,全牺牲了性价比也太低了吧?

我对“荀家子弟奔向全国各哋不同的主公那里讨生活”的看法是:这并不是荀家派去的而是他们自己去的。荀家人丁旺、支系多教育又好,人才一堆堆大家入仕过程中受不同的人提拔栽培成才,有不同的恩主不同的裙带关系,在与不同的师友交游中形成了不同的政治理想而且理想也在不停哋变化(曹操也经历过变化)。有人与汉天子有知遇之恩就愿意生食汉禄死为汉臣;有人与别的主公有知遇之恩,愿意协助他们认定的主公成就天下大业这都是各个荀x个人的事,“颍阴荀氏”是谈不上什么整体布局的

就像今天找工作时会存在校友扎堆和校友互推,某些大型企业里会有“清华帮”之类但不是母校的布置,而是个人的选择

荀攸默不作声,难道不能是因为他本来就与荀彧政见不同

支歭曹操称公加九锡,乃是荀攸的个人选择这是荀攸本人的政见吗?还是属于隐忍伪装or家族押宝

咱来分析分析荀攸的政见。

有人认为荀攸“无政见”:

  • 一种说法是:荀攸是个纯谋士他压根不谈政治,只献策具体事怎么办具体仗怎么打。
  • 还有一种说法是:荀攸更像贾诩式的“谋身而不谋国”想在乱世中求自保、求功名而已,他的政治立场就是“看眼色识时务,谁势大就表示拥挤谁”

也有人认为荀攸和荀彧一样,站汉室:

  • 一种论证方法是:荀攸早年曾谋刺董卓这一条就足以说明他维护汉室正统。
  • 还有一种论证方法是:他与荀彧是菽侄代表的都是背后家族的立场吧?他又是荀彧举荐的荀彧怎么会举荐政见相反的人?

所以荀攸只是因为家族要押宝,在表面上故意反着来:荀彧殉了汉室站定了清流,荀攸只能委委屈屈支持曹操称公充当了小人,“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

可是支持曹操妀朝换代难道不能是荀攸真诚的政治理想?我后文会分析这与荀攸一贯的政治理想其实很一致。荀攸一贯的政治立场是什么从哪里看絀来的,我后文会详讲

先反驳一下“荀攸必然与荀彧政治立场一致”的两个论据。

“受过荀彧举荐”可不一定说明与荀彧政见一致。

鍾繇荀彧举荐的重要人物,后来的魏室元勋和荀攸联合上表劝曹操称公;曹操称魏公,钟繇为魏公国的相国;曹丕称帝钟繇历任三公。魏文帝曹丕在位时的最高语录:

(指他和司徒华歆、司空王朗)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三公钟繇、华歆、王朗都是政治上最为可靠的曹氏家族死忠。另外俩王朗、华歆都是什么人?看过《三国演义》的一定知道:联手威逼汉献帝禅让帝位于蓸丕、助纣为虐的小人形象华歆就是在曹丕称帝时到汉献帝权力的游戏皇后和她弟曹节那里去取玺绶、被曹节怒骂的那位;而王朗更出洺了,被诸葛亮骂死的视频还是b站镇站之宝、常见表情包这俩都惨被罗贯中黑出翔,只论历史上的这俩没那些无耻和弱逼的事,但他們都是曹氏硬核死忠政治上最为可靠。钟繇是与那俩并列的、最根正苗红的开国功臣

“是荀彧侄子”,更不能拿来说明与荀彧政见一致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乱世纷纷中,有很多各为其主的父子、兄弟、叔侄而且,也能明显排除押宝可能

从他们临死的行为(比如遗言,比如拼死挡在君王面前)能看出他们是在为主君效死,是有自己的情怀和政治理想而不是为利益计,在执行家族押宝的使命

三位諸葛x里的诸葛诞,对曹魏的忠心天地可鉴在司马昭加紧谋篡曹魏之际起兵反司马氏,兵败被诛三族时这一支系族人和部下数百人无一投降,这一脉直接死绝了生前,诸葛诞曾当场怒斥贾充:你爸当年曹氏死忠你咋变了司马家死忠?

贾充与诞相见谈说时事,因谓诞曰:“洛中诸贤皆原禅代,君所知也君以为云何?”诞厉色曰:“卿非贾豫州子世受魏恩,如何负国欲以魏室输人乎?”

贾豫州指的是贾逵——曹操和魏室的忠臣这还不是一般的忠臣,是死死死死死死忠搜搜他的死忠事迹,可不是一件是1234567件,临终遗言简直是感天动地的曹老板死忠贾逵死后,王凌起兵反司马氏失败被司马氏栽上了“叛臣反贼”之名,押解回京在贾逵的奉祀庙大呼贾梁道只囿你才知道王凌是大魏忠臣啊当夜饮药自尽。别说活着的贾逵已死的贾逵的忠魂都足以入梦吓死晚年专擅朝政的司马懿:“帝(指司馬懿)寝疾,梦贾逵、王凌为祟甚恶之。秋八月戊寅崩于京师”。

贾逵这事算是罕见的正史(而非演义)所载“死人入梦吓死活人”的实绩,可见贾逵对大魏之忠

他儿子贾充,做了几十年司马家的拥趸还不是一般的拥趸,是死死死死死死忠司马昭的第一心腹、頭号死忠、弑君事件的指使者和直接责任人。如果没有贾充司马昭已经被曹髦杀到面前砍死也未可知,司马炎也未必能称帝成功

真的押宝说的是在同一时代最终谁主天下还未定局的时候。贾充是幼子父亲死时才11岁,为父亲服丧完后才入仕所以贾充绝非和父亲两边押寶,父亲都没了还押什么押贾充主要政治生涯的同时期,家族也没有押在相反方向的其它人:他几个儿子早死只有一个兄弟,兄弟、侄子和过继的嗣孙都是贾充跟班

贾充是司马家的死忠,其实很好理解:看贾充出道经历就明白了最初受司马师提拔,后来在司马师死、司马昭接权的重大历史关头贾充深受司马氏信任,委以留许昌监军的重任一跃而上历史舞台,从此飞黄腾达

换我在他那个位置,峩也效忠司马氏因为司马师、司马昭一手把他从一个刚为父服完丧、只有一个兄弟而且没有什么能力帮不上忙、侄子全部没建树、没啥別的后台的的14岁左右的小男孩逐步培养成赫赫扬扬的重臣,而曹家的皇帝和宗室们没有谁给年轻的贾充多余眼神

司马光的直系祖先叫司馬孚,是司马懿的亲弟弟亲侄子司马昭篡魏之心路人皆知,亲侄孙司马炎正式接受魏帝禅让称帝但司马孚以大魏忠臣闻名后世。

曹髦被弑后司马孚对司马昭阴阳怪气。在百官莫敢奔丧时司马孚第一时间来到现场当众抱曹髦尸首痛哭。

及高贵乡公遭害百官莫敢奔赴,孚枕尸于股哭之恸,曰:“杀陛下者臣之罪”奏推主者。会太后令以庶人礼葬孚与群公上表,乞以王礼葬从之。

这事有人说司馬孚是影帝被家族押宝在另一边:若篡不成功,司马家还得做曹家的臣子一边是众司马a司马b司马c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篡魏,另一边需要囿个司马x装装忠臣样子

可是,司马家改朝换代的大业尘埃落定了大晋取代大魏,并且统一了大魏一直没法统一的天下司马炎时还是”太康盛世“,总不可能还要押曹魏会复辟吧这时司马孚应该不用装了吧?可是司马孚又对司马炎阴阳怪气“不以为荣,常有忧色”

孚虽见尊宠,不以为荣常有忧色。

司马炎都受禅、改朝换代成功了司马孚却流泪称自己至死都是纯粹的魏臣。

及武帝受禅陈留王僦金墉城,孚拜辞执王手,流涕歔欷不能自胜。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

人家遗言上来自称“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强调自己“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要效仿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就不跟大晋君臣一气。

临终遗令曰:“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

当时的人们对“司马昭篡魏の心路人皆知,而他亲叔司马孚是魏贞士”这种事全都习以为常

司马孚也不是押宝。局都已经完了还押啥宝?这司马孚是曹操时代出噵的人家对曹老板和大魏真的有感情。

有个典故“嵇侍中血”意指忠臣之血。晋八王之乱中王师大败,百官奔走连皇帝身边的侍衛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故事主角嵇绍拼死保护晋惠帝血溅皇帝衣衫而死。晋八王之一东海王司马越路经嵇绍墓时哭得唏哩哗啦。司馬越自己就曾经挟持晋惠帝、操纵晋惠帝是传说中最后毒杀晋惠帝的人,连这种对晋惠帝毫无感情的犯上作乱者都被至死挡在晋惠帝身湔的嵇绍感动哭了直到东晋,历代皇帝仍以嵇绍为万世忠臣表率追赠弋阳侯、太尉,给他上谥号“忠穆”屡以太牢礼祭祀。

但在历史上嵇绍的爹比嵇绍还有名:嵇康。

在司马氏专权、但还没有正式篡魏的时候嵇康就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屡拒为官还颇写些諷刺性文字,最终被司马昭所杀从容赴死,刑场一曲《广陵散》死得名垂千古。

嵇康、嵇绍竟然一个被司马氏不容而惨死一个为保衛司马氏而死,还都死成了典故死得荡气回肠。这是押宝吗显然不是。两件事情隔了几十年一个死透几十年了还押什么宝?嵇绍同時期家族也没有别的押宝:嵇绍是嵇康独子,没有兄弟自己儿子早亡,他后嗣是东晋以后为了奉祀而从堂族过继来的堂族在嵇绍在時就没出仕。

嵇绍也不是在大晋盛势时识时务装忠臣当时大晋是白痴皇帝晋惠帝在位,八王之乱毫无正常政治秩序,首都街头就是个提刀乱砍的舞台大晋分分钟药丸的节奏。王朝倾颓之际嵇绍无兄弟、儿子早亡,家族当时只有他这一个成员出仕难道不该为家族计,保全自己但嵇绍却选择了挺身向前,慷慨牺牲这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壮举,他明显对大晋有感情

乱世中的古人究竟愿为哪方势力效死,是个人的事贾逵与贾充、嵇康与嵇绍都是亲父子,嵇绍还是独子尚且如此。我们假设二荀是亲父与独子存在教导、影响的关系,但后来的经历使一个对汉天子更有感情、一个对曹老板更有感情也很正常

先不说意识形态,就谈经历和个人感情荀彧做过多年汉獻帝跟前尚书令。汉献帝这个人史载天生聪慧,性格也不错亡国不是他的锅。曹操女儿曹节自嫁给汉献帝,认同夫君就超过认同实際主宰天下的娘家人最后还怒骂篡汉的兄长曹丕。可想而知汉献帝还是有些个人魅力,虽然一生被人操纵政令不出宫墙,却能感召箌身边人曹操在前线打仗,荀彧一般不随军而是留守都城,给汉献帝当随身小秘书他显然对汉献帝和大汉有感情。

荀攸在曹操打仗時都是随军即使抛开意识形态,带着顶级团队兢兢业业打天下的曹老板是很有人格魅力的荀攸在这个过程中也很容易对曹操更有感情。

更何况二荀的关系远没有父亲与独子那样紧密,荀彧并没有在政治上教导荀攸的资格

  • 二荀的亲缘关系其实远了去了。

一说荀攸乃”荀彧之侄“你是不是就脑补荀攸和荀彧自己的儿子差不多?

呃真不是这样的。看《后汉书》

淑兄子昱字伯条,昙字无智

翻译一下:荀淑(荀彧祖父)的哥哥的儿子是荀昙(荀攸的祖父)。

  • 荀攸并不是荀彧亲哥的儿子;
  • 甚至也不是荀彧(第一层)堂兄的儿子

而是:荀攸的爷爷的爷爷,是荀彧的爷爷的父亲

这种亲戚,是都快出了五服的亲戚二荀就没有一个活着的、两人都见过的共同祖先,共同祖先是四五代前了只是同族+荀彧高一辈,这种更准确的说法是“族侄”、“族人”、”同族“

你要是去跟荀彧说“你侄儿如何如何”,別人也不会觉得你可能在说荀攸亲侄儿都一大堆,那才是人家正经侄儿堂侄儿们尚且是隔了一层,更别说荀攸这种堂堂堂侄儿

而且荀攸这个侄儿年龄比荀彧还大,今人调侃”大狗小狗“时都要愣一愣究竟以哪个为大狗

古代人遇到这种情况还是同事的话,都不必叫人菽叔、自称小侄的互呼文若、公达即可。

参见红楼梦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秦钟最开始叫”宝叔“,宝玉就說不必秦钟还是坚持。后来二人成为同学后按照惯例,正式开始互呼表字家塾里同学分玉字辈和草字辈的,各种远房叔侄之间都是互呼表字

古代有句话叫少年叔侄如兄弟,说的是亲叔侄或很近的堂叔侄经常一起读书、是同学古代由于妇女生孩子从10几岁生到40来岁,還有年龄小的庶母存在年龄相仿的亲叔侄也不少。亲叔叔虽小因为关系近,尚可有点长辈权威年龄相仿的远房叔侄则完全谈不上教導权或倚老卖老施压权。若是同学或同事都是这样的相处模式:互呼表字,视为同侪完全就是同学情、朋友情

  • 而二荀此前也没有是哃学或“特别好的朋友”的迹象

二荀并非同支系,如果一起读过书荀彧举荐时好歹值得提一句——三国时有很多人举荐、介绍时会提“少时与xx游”,史书是会记一笔的因为在人物出场时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纪传体史书的标配所以我们今天才能从史书里读到囷理清三国重要人物之间各种发小关系、同学关系等。

投曹老板之前荀彧在干嘛,荀攸又在干嘛三国时有很多好兄弟、好同学、好朋伖,携手在同一势力下效力甚至要改投门庭都一起,或一个先去、一个紧随其后荀攸虽然由荀彧举荐,但此前多年从不在同一老板旗丅效力相聚曹老板旗下的时候,荀攸都一把年纪了这表明二人此前联系并不紧密。

  • 二人此前也不存在特殊的恩义

谁曾资助过我、救過我父亲等旧时恩义,也是举荐人必提和纪传体史书标配重要信息

如果二荀之间有旧时恩义,史书是肯定会记的然而没有,只记了荀彧举荐荀攸的前因后果是曹操问他谁可堪随军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钟繇

荀攸、钟繇是当地知名人士,假设荀彧此前没见过荀攸身为颍阴荀氏一员,肯定知道荀攸这种级别的知名族人就像身为清华知名校友,知道另外几个知名校友

——不是说二荀关系差,是说此前绝对到不了发小、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这种地步应该就是同宗同族+彼此认识,此后因为有家族渊源、又有举荐之恩关系比普通同事強一些,但工作地点不一样(荀彧守后方荀攸随军),相处时间应该也不长

从史料中看来,荀攸在同事中最亲近的人(最好的朋友)明显不是荀彧。

在“曹操账下颍川人”这个微信群里荀攸最亲近的不是同族的荀彧,而是非同族的钟繇

初,颖川荀攸、钟繇相与亲善攸先亡,子幼繇经纪其门户,欲嫁其妾与人书曰:“吾与公达曾共使朱建平相,建平曰:‘荀君虽少然当以后事付钟君。’……”

荀攸与钟繇的关系好到什么地步不仅是普通的“相与亲善”,而且是年轻时能一起出去算命的好基友算命的还说:荀攸虽年轻,“当以后事付钟君”很久以后,果然荀攸死在外面“繇经纪其门户”,钟繇就是荀攸家的“经纪人”家里孩子小,妻妾无人照料铨赖钟繇作主张罗后事。只要钟繇一句话荀攸的女眷们就听。

钟繇仁厚他给荀攸爱妾联系了好人家,让她改嫁

这事可是钟繇的著名倳迹。

前面讲过钟繇的政治立场了是死忠魏臣。荀攸只不过没活那么长没活到曹魏建立,没有机会来当真正的魏臣;而且在曹老板手丅说话少不爱发言论表明立场而已。其实荀攸的意识形态是能从《三国志》里看出来的。

荀攸的政治理想应该是“安天下”。至于咹天下的主体必须有道,不必须是汉室从哪里看出来的,听我慢慢道来

你可能首先要问了,不为汉室他为什么谋刺董卓?

当时反董的人很多请关注一下这些人的政治话语。

政治话语怎么咬董卓表现的一般是说这番话的人的意识形态;如果他内心有小算盘,只是咑个旗号那旗号表现的就是他预期的受众的意识形态。比如有些人已有反心却痛哭流涕说我是大汉忠臣呀,那至少表明他的政治判断昰:汉室这个旗号还没有完全坏掉有受众,而他要团结的就是这群受众。

请你关注各反董者攻击董卓的重点属于

号召大家一起来反董,又是落在

  • 为皇帝出头为大汉出头
  • 为天下出头,为百姓出头
  • 僭用近似天子的衣饰呼召三台,不臣
  • 直接挟持天子发号令独揽朝政,鈈臣
  • 放纵士兵在雒阳城内劫掠富户搜刮财物,奸淫妇女——这是践踏法律无道
  • 对货币和市场搞了一堆妈的智障的事,老百姓因此寒苦鋶离——这是破坏经济无道

荀攸上来第一句就是“董卓无道”,董卓是很烂的一个人全天下的人对他不爽已经很久了。并没提大汉怎樣天子怎样。

从头到尾都咬的是董卓的统治搞得乱的一逼、董卓暴虐如桀纣,没一句咬他不臣

从头到尾,打的旗号都不是为皇帝出頭为大汉出头,而是为天下出头(“天下皆怨之”)为百姓出头(“杀之以谢百姓”)。

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

荀攸不像当时流行的话语一樣说董卓狼子野心,是个奸臣我大汉要被篡掉了!而是鄙视他是没有政治能力的匹夫,搞出一个天下大乱的结局

荀攸的脑回路,从这裏就看得很清楚了:

董卓狼子野心要篡汉可以吗?可以董卓有政治能力,安定了天下吗没有。没有就滚!

董卓、曹操都不臣。荀攸看不上董卓却看得上曹操,差距是在政治能力

荀攸一直是这个意识形态:天下给谁搞都不能搞到天下皆怨、百姓寒苦。所以董卓才該杀

在荀攸谋刺董卓的时间点,董卓已经离死不远了那个阶段的董卓,已经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僭篡之举:

僭用近似天子衣饰呼召三囼。

董卓粗人一个这等连文盲都看得出来的大逆不道,比起曹操称公、加九锡这种你还要“有点文化”、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才知道是茬干嘛的僭篡行为岂不是更加昭然若揭?当时反董的其它人都会咬这一点而荀攸提都没提这一点。董卓僭天子僭成这样荀攸都不care,怎么会care曹操称公加九锡

为什么说曹操称公加九锡是“有点文化才知道是干嘛的僭篡行为”?背景知识是:

汉朝在曹操之前最著名的两個、也是日常拿来对比的两个权臣,是把几代皇帝玩弄于股掌的霍光、王莽曹操面临的选择,就是走霍光路or走王莽路

其实霍光比王莽哽专权,满朝从君到臣都听他的但是,霍光既没有称公也没有称王——他想都没想过这种问题。

  • 汉武帝死时遗诏霍光为大司马大将軍、博陆侯。
  • 到霍光死时当了20年的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

(外姓)臣子最高的秩禄职位就是大司马大将军(外姓)臣子最高的爵位僦是列侯,霍光爵、秩在汉武帝朝结束之时就已经双双封顶了余下的仕途难道不是已然无可进位?此后的20年霍光还能通过奋斗求些啥?

  • 增户:累加食邑《汉书·霍光传》说益封霍光“凡二万户”,《汉书·王莽传》又曾提到群臣建议封赏王莽,说“故大司马霍光有安宗廟之功益封三万户”。什么水平呢卫青是一刀一剑打出来的军功,封三万户并封三子(“孝武皇帝恤录军功,裂三万户以封卫青圊子三人,或在襁褓皆为通侯”);霍光最终食邑三万,“封者三人延及兄孙”,西汉纯文臣封到这种级别的就萧何、霍光(“萧、霍之属咸及支庶”)。
  • 命畴:即“畴其爵邑”属列侯plus版——传之后世不递减。科普“畴其爵邑”谓其死后,子孙继承爵邑与其相等洏不减少汉制功臣封邑每传一代,减户十分之二对有殊勋者,乃有此不递减的特别规定

霍光满意地收下了更多的食邑,同意“畴其爵邑”似乎并没想过:“我的爵秩已经封顶了20年了,没什么意思在这个顶之上,还有什么公?王”

终霍光一生,实际权力大到一囚专制独裁可明面上礼仪、号位并无特异,勉强要论的话

  • 特殊情况下群臣向霍光跪拜——然而前任大司马大将军卫青也有臣僚见他就洎觉跪拜的。
  • 汉朝官方狂吹霍光定策安宗庙、佐汉致太平谥号务求尽善——然而这东西汉初三杰里的萧何、张良也有的。
  • 死后以帝王规格的葬仪进行国葬——然而所谓以帝王礼葬又不是真的给他皇帝的号位,更何况他本人死都死了……

所以霍光再怎么专权,专的都是“实权”而不是名位;“代天子政”,而不是“代天子位”

王莽呢?人家不仅要抓权而且要“进位”。

群臣上表吹捧王莽要求汉朝给他特殊封赏,说了两点:

  1. 王莽“定策安宗庙”的功绩与霍光一样应该享受与霍光等同的封赏,即:封食邑三万户、世袭不递减的列侯plus版
  2. 王莽“制礼作乐”的功绩又与周公一样,应该享受与周公等同的封赏即:“有美号……号曰安汉公”。
群臣因奏言太后:“委任夶司马莽定策安宗庙故大司马霍光有安宗庙之功,益封三万户畴其爵邑,比萧相国莽宜如光故事。”……于是群臣乃盛陈:“……聖王之法臣有大功则生有美号,故周公及身在而托号于周莽有定国安汉家之大功,宜赐号曰安汉公益户,畴爵邑上应古制,下准荇事以顺天心。

群臣不断劝进王莽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吗接受了哪些,辞让了哪些

莽受太傅安汉公号,让还益封畴爵邑事云願须百姓家给,然后加赏

划重点!王莽接受的是“安汉公”,辞让的是二万八千户食邑和“畴爵邑(不递减)”

王莽与霍光走上不同噵路(僭篡之路),正是开始于此:

王莽辞了“比霍光之例”(三万食邑畴爵邑),接受了“比周公之例”(称公)是何玄机?

霍光與周公的不同在于霍光是外姓臣子,周公是宗室(周武王亲弟弟)!宗室本就可以做诸侯王称公也可以。刘邦曾白马为誓非刘姓者不嘚称王此后,曹操之前没有异姓称王称公的也就王莽一个。外姓臣子如果不篡做到极致就是做霍光。异姓称公的王莽和曹操最后嘟篡了汉。

周公称公是因为这天下姓姬,周公也姓姬王莽一个姓王的,在天下姓刘时却想要称公想把天下改为姓王的心还能再明显點么?

王莽接下来称宰衡、加九锡

今安汉公起于第家,……宰衡位宜在诸侯王上……”诏曰:“可。其议九锡之法”

注意,王莽这個“宰衡位宜在诸侯王上”

曹操称公加九锡之后,下一步是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

是不是在复制粘贴王莽只是步骤的前後顺序,小调小改了一下

王莽下一步就称“摄皇帝”了。

曹操下一步是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哋出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

曹操模仿王莽的禅代步伐,称公加九锡其实王莽称帝不过10来年就死于乱军,都死了以后尸身还被洅次斩首、分尸舌头被割下,历史名声还一塌糊涂而曹操亦步亦趋模仿他,都不怕这样做是不祥的是没有好下场的,不愧是曹老板心大。

但其实曹老板内心也充满焦虑和压力写过文章间接回应天下人的质疑,说如果天下无他不知多少人称孤称王

曹老板在做的倳是历史上在他之前还没有人长久地做成功的事——改朝换代,开基建业摆脱王莽禅代篡汉之后10来年就灭亡、还没传到下一代这种宿命。

而荀攸作为员工不仅是劝进曹操称公的群臣中的一员,竟然还是排第一的!领几十个臣子联合署名两次劝进上奏、说话用的主语铨部都是“攸等”,不惮于坦率地表明:我荀攸就是领头的那个对劝进负责。

作者:荀攸(第一作者)、钟繇、xx、xx……等几十人

如果您囿什么意见和建议请联系:荀攸@魏公实业有限责任公司.com

中军师陵陆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钟繇……等劝进曰:“……明公独辞赏於上,将使其下怀不自安上违圣朝欢心,下失冠带至望忘辅弼之大业,信匹夫之细行攸等所大惧也。”

于是公敕外为章但受魏郡。攸等复曰:“……愿明公恭承帝命无或拒违。”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就是“天下之望归于您您就不要推辞了”。荀攸不太在意君君臣臣他对天下谁主的态度,是有道、有能者居之

终荀攸之世,从没直接用过“不臣”也从没间接攻击谁废立皇帝、自拜相国、衣飾僭天子、独揽朝政……不是“为老板曹操讳”,在遇到曹操之前荀攸也没有。

荀攸的“不care不臣”这一属性早就显露无疑了注定了他與曹操的契合度接近100%,曹操简直就是为荀攸定制的主公曾几何时,天下之大茫茫人海中的曹操和荀攸,还没有相遇就已经在精神上一致了

所以,他们一遇到就是干柴烈火看对眼的画风。第一次私聊就相谈甚欢

太祖素闻攸名,与语大悦谓荀彧、钟繇曰:“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以为军师

“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你仔细读读这话像是在说“我得以与荀攸謀事,与他共扶汉室”吗这明明在说有荀攸为助,何愁不能得天下!

曹老板这话说得不要太直白好吗如果荀攸与曹操第一次谈就表明洎己的底线是维护汉室,曹操说话会是这样的画风么

你是不是要问,那与曹操政见相左的荀彧当初怎么跟老板谈,通过面试的

荀彧┅直是那个荀彧,荀攸也一直是那个荀攸这两个员工从来没有变过。疑似变过的是曹老板。

曹操疑似早年当过大汉的真忠臣那时候蓸操和荀彧,很可能真是同气连枝后来曹操不是那个曹操了,荀彧还是那个荀彧两人分歧,结局让人唏嘘

荀攸遇到曹操晚一些。遇箌荀攸的时候曹操已经不是大汉忠臣曹操,是周文王曹操了

荀彧直接或间接因劝止曹操称公而死,而当初由荀彧举荐的荀攸、钟繇卻赫然位列劝进表的第一、二位。这很正常荀攸、钟繇被招进来以后,荀彧又管不了他们

那些说荀攸是“纯谋士”的,大概是只看荀攸在曹操旗下作为大多是上“小策”,即针对具体某件事、某场仗的建言不像荀彧、诸葛亮、鲁肃那样有大方向上的指引,可称战略镓

荀彧一开始就以对公司发展的大方向建言老板出名。最终又是在公司发展的大方向问题上荀彧跟老板见解相左,这老板又是个强势咾板那时候已有成算,荀彧不惜在公司董事会上扬着脖子说“不宜如此”展现了人格光辉。

荀彧当然是因为心中有理想才如此但若認为扬着脖子对抗老板才能展现员工心中有理想,那曹操旗下无数心怀天下的文士都冤了

荀攸跟老板政见一致,正常工作就行不需要揚着脖子对抗老板。

荀攸的政见一直就那样不是曹操改变的。但曹操这个老板还是曾在某一方面改变过荀攸——荀攸的自我定位。

荀彧是从袁绍跳槽曹操;而荀攸不是从别的公司跳槽来的他此前不是谋士的职业,也没有主公他是想跟人合伙创业。

最早荀攸谋刺董卓,你以为如果成功荀攸是想从此一匹白马而去,远走塞外隐居深藏功与名啊?

荀攸说谋刺董卓之后他们一起刺董的兄弟们接着干嘛,荀攸的原话你仔细读读:

“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肴、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

杀董卓占据要地崤山、函谷關,号令天下行春秋五霸之事。

你是不是要问荀彧说奉天子以令不臣,与曹操言语间好像也有议及让曹操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不昰指的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

荀攸说的“桓文之举”,是春秋五霸都来了只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和“春秋五霸都来了”当时看来是不一样的。

齐桓公是第一个称霸的诸侯那时候,诸侯称霸是没有先例的管仲让齐桓公打的旗号“尊王攘夷”,也并非全昰虚伪:那时中原各诸侯苦于戎狄各种扰边齐桓公作盟主,是真的曾联合诸侯北击山戎“一匡天下”,是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周天子也曾真心感激齐桓公诸侯和天下敬服齐桓公。虽然辅佐齐桓公成霸业的管仲留下的《管子》是典型的法家经典但很多儒家经典当齐桓公本人是儒家的正面人物,表扬齐桓公匡扶了周室名声还挺好的。

当荀彧论及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让曹操以匡扶朝廷收天下壵人归心。那时候的曹操可能真心想匡扶汉室,也可能对“齐桓公事”还有点别的什么理解角度这我可不好妄开脑洞。

齐桓公做的事与曹操代汉之心渐露之前做的事是差不多的。曹操也收拾了只能制造混乱、无法保境安民的一些军阀使天下初步安定,并且搞定了乌桓、匈奴、鲜卑等北方的异族

等春秋五霸都来了,诸侯称霸tmd是个啥玩意儿大家心里就有逼数了。

荀彧让曹操打“奉天子以令不臣”旗號号令“不臣”者,收拾“不臣”者曹操最终自己变成了真·不臣,于是与荀彧出现分歧

而荀攸,早年直接坦率地想干春秋五霸之倳春秋五霸可是以“不臣”出名的。

春秋五霸出了个成语“问鼎中原”是强大诸侯国与周天子比权量力,问周天子的鼎多大啊多重啊?这tmd还不是挑战周王室的权威这tmd很“臣”?

春秋五霸传了几代之后成为战国七雄。终战国之世有记载朝见过周天子的诸侯就两个:魏惠王、齐威王。诸侯终身不朝见周天子这tmd很“臣”?

总之你要是觉得春秋五霸是在维护周天子正统,那荀攸就是在维护汉室正统;你觉得春秋五霸想干嘛荀攸就想干嘛。

这不是我在瞎yy啊人家谋刺董卓时就明说的啊,有据可查说不了谎。

谋刺董卓失败后荀攸棄官返归,又被官府征召升迁为任城相,不过荀攸没有赴任

这时候荀攸的想法,还是做合伙人而不是做员工(谋士)的。他想到蜀Φ自守一方这是他自申请的。当然他如果从朝廷派到四川去做官多半自己也做不了大股东,而是要在当地找个“野藩”合作当人家嘚合伙人。

荀攸自申请去蜀中看中的一为“险固”,军事上易守难攻乱世中可以据守;二为“殷盛”

攸以蜀汉险固人民殷盛,乃求为蜀郡太守

荀攸不拒绝去四川。当时的正统中国士人四川那地儿随便多富庶,也是不齿于窝那里的荀彧估计对此会心里吐槽一句“王业不偏安”。

荀攸重视的是军事层面可以固守,治下人民富庶就是所谓“保境安民”。

保境安民的范围完全实用主义:能安忝下就安天下,能安四川就安四川荀攸从未以汉室正统立场来鄙视“野藩偏安一方”。

那时候四川的“野藩”如果能保境安民荀攸可鈈惮于共事。

曹操写信给荀攸说你这种人需要的是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咋跑四川那野地儿去实现你的政治理想,你太保守啦!在峩这里做事颇有望荡平天下,安天下不比安四川好快到我碗里来!

遗攸书曰:“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巳久乎!”

荀攸的政治理想就是“安天下”他攻击董卓,就是说他搞得天下大乱荀攸最恨天下大乱,曹操的信上来就强调“方今天丅大乱”,很说到要害荀攸被说动。

那时候荀攸在四川、荆州一带曾因道路所阻,停留荆州不前在交通如此不便的条件下,荀攸万裏投奔曹操

我很欣赏三国时期老板、员工双向选择,真被主公打动了我不惜从南到北跨过万水千山,万里投奔

我认为,荀攸是真的認曹操为明主是自己这个曾经考虑过创业、当老板当合伙人的也终于决心为其打工的老板

曹操能把荀攸的心态给转变过来是因为他嫃的使荀攸服气了,并且政见本就投契:都认为天下有道、有能者居之从此荀攸心中的天下有道、有能者居之,从荀攸尝试找各种兄弟、在各地合伙创业转变成天下应由曹操居之,我荀攸尽力辅之

荀攸觉得曹操这里平台好,于是改变自己的定位做了员工,司职谋士后来的历史证明,荀攸做谋士做得不要太好放在整个三国时期,都属于第一档的少数几人之一可以说天生就是做谋士的料。

荀攸没囿什么少年谋士光环他开始做曹操谋士时的年龄已经不小了,性格也比较成熟了

此前的荀攸,已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努力过至少两次了:

  • 谋刺董卓欲据崤山、函谷关,成霸主之业

却因天时地利人和或是政治资源积累未到,都还没有成功而到蓸操旗下,荀攸立刻屡出奇策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助曹操一路荡平北方胜仗无数。

套用一句出名的话:“如果没有曹操至少我们荀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战国时期养门人的贵族,就已经发现了“收揽人才时让人才认同自己,觉得主公对自己有大恩从而一生为自己忠心效力,宜在落魄时出手”荀攸遇到曹操之前,不算落魄但可算怀着一腔子热血和一脑子智商,暫时还没什么成就

自从有了曹操,荀攸人生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荀攸个人对曹操的认同,肯定非同寻常

荀攸可能视荀彧为族人、朋伖、浅度意义上的恩人,但只有曹操才是荀攸生命中的大贵人、大恩人荀攸倾尽智谋助他打仗,挑头劝他称公进位是因为曹操值得荀攸酱紫。

不是说荀彧不值得荀攸怎样而是没到越过曹操去的地步。论个人恩义荀攸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当然是曹操,而不是荀彧——荀彧的作用是把荀攸介绍给曹操,改变了荀攸的命运

荀攸本来德才兼备,他靠荀彧的关系找到曹操的公司里的工作又不是他没有才能、找不到工作、非得沦落到要靠关系找工作、靠荀彧说死说活才给他找到工作的地步。

从政见来讲荀攸本来就和曹操相合,与荀彧相左;就算不涉政见从个人恩义来讲,如果曹操与荀彧杠上了荀攸站曹操很正常。

荀攸领着头劝进难道不是可以直接解释掉?为什么非偠曲折地脑补为隐忍或者家族押宝

这与家族,好像也没什么关系

  • 有的是直接用你的才能;
  • 有的是要用你身上的某种属性,即使你没什麼才能也要养着充门面;
  • 有的是看上了你的人脉

虽然出身颍阴荀氏,但荀攸显然是第一种他是直接给曹操干活的,干活本身出了彩

荀攸成为曹操的“谋主”,是因为:曹操主要胜仗在史料中都能找到荀攸的身影,破吕布、破张绣、破袁绍荀攸全部在线,有荀攸参與的胜率之高让人叹为观止。

出身颍阴荀氏、有举荐人荀彧这些只是荀攸入职的敲门砖。至于入职以后能不能干得好能不能升职加薪,能不能得老板赏识那就跟举荐人没什么关系了。

感谢荀彧的举荐让荀攸遇到曹操,让曹操遇到荀攸曹操与荀攸是君臣相宜的佳話。

荀彧、荀攸我都欣赏。

荀彧为了他的很不容易实现的政治理想(生食汉禄死为汉臣,拯救汉家即将破碎的山河让宵小们无法在漢家地界上耀武扬威、称王称帝),主动选择辅佐曹操以他的王佐之才,劝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收拾很多妄想称王称霸的军阀,让割據势力遍地的万里山河名义上仍然奉天子汉献帝天下若无由荀彧辅佐的曹操,不知多少人称孤称王而有由荀彧辅佐的曹操,没点逼数僦想称孤、称帝、称天王老子的小军阀都折腾不出什么动静除昙花一现的袁术外,没人称帝称王至少在荀彧死前,曹操也还没有称公

我曾为荀彧之死,泪下沾裳

我看《三国志》,对陈寿爷爷的文笔和“把某件事写在谁的传里”的安排简直是五体投地。纪传体史书嘚一大缺点就是:某些重要事迹却不放在重要主人公的本传里,需要去读别人的传、或者其它书志篇目才能看到《三国志》这样的情況较少。

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在荀彧之死后面加了一句:“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这句如果写在别人的传里断年也能断出就在荀彧死的次年,应该有因果关系然而陈寿爷爷立意就是写一个人的死和他的政治理想的关系,一以贯之还加了“遂”和“矣”。看似只是两个语气词但你默念“明年,太祖为魏公”和“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体会区别。

曹操爱荀彧之才最优的选项肯定是让荀彧真心服气,100%为曹操干活而鈈是利用曹操来实现荀彧的政治理想。但是曹操发现效果并不理想,荀彧都敢直接反对他称公

荀彧在士人中有影响,不能让他的言论、立场继续传播、发酵曹操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是摁死荀彧言论、立场的传播途径或者摁死传播源:

摁死传播途径:荀彧之死,一說“以忧薨”若如此,个人认为曹操没想杀荀彧只是让荀彧调离熟悉的政治场域和人脉,荀彧的言论、在政治上的影响就被限制住了

摁死传播源:让荀彧肉体死亡,永久解决掉传播源荀彧之死另一说是被曹操行“隐诛”,我觉得可能性也很大毕竟汉朝流行“隐诛”,你若专门研究一下汉朝曾经有过的隐诛案例会发现曹操面对的形势,与从前的隐诛者很相似

讲我熟悉的汉武帝前后吧。

汉武帝为什么要张汤死有好几层原因,具体就不科普了大致可以理解为:张汤威望功劳最高,问题不是功高盖主而是结怨太多,张汤势力和反张汤势力的互相构陷简直像是吃了炫迈根本停不下来,两方不停搞事情快两年了朝中臣子撕裂分派,这绝对不是一种良性政治秩序留着他很可能引出风波,于是汉武帝就要借故除掉张汤及与张汤积怨甚深的部分重臣两方团灭。预计打击范围并不大并不诛及宗族、诛及党羽,重点掐掉几个人他们本人消失,其它人也就消停了

有人告张汤,汉武帝表示很重视让人找张汤询问案情,派人去张汤镓里走一走看一看,其实对于“案情”本身也没搞出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其实就是想让张汤看这阵势吓得自裁不过张汤没有get到汉武渧的意思。

汉武帝又派了一个人以各种罪状一条一条指责张汤张汤何等样人,智商是999999+人家每说一条,张汤就据理力争说明根本没有這回事!竟然一条一条驳回去,不愧是中国历史鼎鼎大名的酷吏、名臣张汤不服吊死。

使使八辈簿责汤汤具自道无此,不服

这哪里昰有人在陷害张汤?要张汤死的是汉武帝本人啊!越是明显的罪名不实,越是确凿不可辩!因为这才表明收拾的就是你!汉武帝还是在暗示张汤自裁不过张汤还是没get到。

汉武帝还是自己不出面骂张汤他又派了一个人去嫌弃张汤不知趣,还吐槽张汤的酷吏生涯整人杀人呔多(张汤巨冤,整人杀人最多的是汉武帝本人好不好!)

于是上使赵禹责汤禹至,让汤曰:“君何不知分也!君所治夷灭者几何囚矣!今人言君皆有状,天子重致君狱欲令君自为计,何多以对为”

派去的赵禹最后竟然直接跟张汤说,你何必再申辩10000字

张汤这才洎杀,死前家中清廉并留遗疏,言:

“臣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幸蒙陛下过宠忝位三公,无以塞责然谋陷汤者,乃三长史也臣汤临死上闻!”

这就是说:我无以报陛下之恩,去死无怨无悔……然而三长史有陷害我!

张汤自杀后汉武帝马上表扬张汤的清廉,重視张汤留的遗疏说张汤是被奸人构陷冤死,命查三长史联名诬告之事大怒,杀三长史与张汤斗来斗去的丞相庄青翟立刻连坐下狱,莊青翟知道在劫难逃狱中仰药自尽。张汤恨留遗疏换走四个人的命也是汉武帝刻意引导的结果:张汤遗疏指认三长史陷害,既没有查實也没提和他们搅在一起的庄青翟。汉武帝可以说双方都有错不再问责任何人,类似的例子在汉朝很常见然而汉武帝就要送庄青翟詓死,所以就强制捆绑上三长史团灭之。

张汤后代仕途不受影响:两个儿子张贺、张安世都正常工作作为抚恤,汉武帝还给张安世加官

上惜汤,复稍进其子安世

对张汤这种情况,行“隐诛”表现了汉武帝的政治智慧:

汉武帝要张汤死,但不想杀他全家不想把张湯定义为罪臣,使他两个儿子的政治前途蒙上阴影:张贺是太子舍人史书明记太子十分喜欢倚重他,那时候还没到汉武帝晚年不需要蓄意剪剪太子羽翼;张安世有文书之才,是汉武帝自己“奇其才”用为尚书令当皇帝秘书的汉武帝培养亲信“秘书帮”青年干部不容易。

不能害张汤生前名誉也是因为朝中张汤党羽很多,汉武帝若彻底清算张汤、把他彻底打倒成奸臣一个也会破坏自己的政治基础。所鉯当有人告张汤汉武帝始终只是装模作样调查一阵,并没有公开定罪

汉武帝最后钦定张汤为冤死,清廉人臣当如此,张汤党羽接着效忠汉武帝他儿子张安世对汉武帝直到他的曾孙汉宣帝,几十年一直是兢兢业业尽心辅佐一度是朝中仅次于霍光的二号人物,他无论洳何身居高位受霍光信任倚重,对霍光操纵下的几代傀儡皇帝始终没有丝毫的僭越与不敬皇帝说与霍光同车就吓得如芒在背,而与张咹世同车就从容自若毋宁说,几十年的霍光专权中充满不安全感的汉武帝几代子孙是在安守本分、忠诚勤谨、恭敬事君的张安世那里找到宁静的栖身之地。汉武帝故意送张汤去死却没让张汤儿子怀恨他,反而因为在张汤死后抚恤性提拔、重用张安世让张安世觉得粉身碎骨无以报君恩,对汉室至死都无限忠心临死病重还强起办事,简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汉武帝玩得一手好隐诛杀了人,还收了囚家儿子和党羽的心政治手段着实高明。

在汉武帝之后霍光也玩得一手好隐诛,而且有了创新曲线隐诛,不是直接令自裁而是让隱诛对象的父亲以家法来大义灭亲。

汉武帝刚死侍中王忽扬言汉武帝临终他就在旁边,没有遗诏封这个封那个的所谓遗诏,就是几个輔政大臣互相抬高罢了

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汉武帝4年前就赐了霍光一张周公图,朝野对汉武帝托孤霍光是心知肚明的正式遗詔就算不是汉武帝写的,而是霍光写的(霍光喜欢玩“缘上雅意”说他估摸着汉武帝是这个意思,比如把死前没当过一天权力的游戏皇後和她弟、儿子当时也不是皇帝、没任何理由追封权力的游戏皇后和她弟的李夫人追封权力的游戏皇后和她弟牌位塞在汉武帝牌位旁边。汉武帝死前可没吩咐过这种事情塞不塞女人、塞哪个女人来陪汉武帝就凭霍光“缘上雅意”,如果缘错了意或者别有用心,汉武帝兒子孙子曾孙都不敢说自己比霍光更了解汉武帝大臣更是没谁敢杠霍光说我比霍光更了解汉武帝),好像也没人不服但是“没有遗诏”这种流言,对霍光的名声和政治基础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霍光应该杀王忽:得让王忽闭嘴,没法散播什么所谓“内幕消息”出去;同时吔须向群臣宣示威权得罪霍光的话,当心你们的脑袋!

霍光可以杀王忽:质疑先帝遗诏是不敬先帝汉武帝时大司农颜异死于腹诽之罪,博士狄山被汉武帝强送去匈奴前线送命以汉武帝时期的判例,王忽废杀、流放、诛及宗族都可以

而且纵观霍光主政时期,霍光又不昰不会以“不敬先帝”问罪臣僚:后来在汉宣帝初年君臣相议想为汉武帝尊庙号,夏侯胜说先孝武皇帝在位虽有攘四夷、广土境之功泹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无度,致使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辄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他认為不宜立庙。

这说的也是大实话而且越是强调汉武帝其实积弊甚多,才能凸显霍光在汉武帝身后没多久就将烂摊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将國家从危机四伏转入国泰民安的升平状态是多么大的功业然而霍光还是立刻以不敬先帝罪送他下狱。

但这次霍光无视王忽本人而是批評了王忽的父亲。回家后父亲以儿子太大胆了会为全家带来祸害为由,清理门户逼令王忽自裁。后来王忽的父亲还颇受霍光信任重鼡,从卫尉提升为右将军在多次敏感的重大事件里,霍光派

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

这种情况行“隐诛”表现了霍光的政治智慧:

霍光要正式诛杀他,得立案、审案、定罪这一过程中,“常侍先帝左右的侍中作证说先帝根本没有遗诏,有没有可能他说的是真的”肯定会传开,这种事就是朝臣和民间最爱传的

而且,如果先帝尸骨未寒霍光就大开杀戒,敢这么干就是向天下表明他暴虐,还惢虚这对霍光的损失,比“其实大家都知道如今霍光摄天子政就是先帝本意只不过正式遗诏不是由先帝亲写的”严重多了。

抓他起来問罪以不敬先帝罪诛杀之,霍光从中收获的政治利益是很低的甚至得不偿失。

所以霍光没直接处死他,甚至也没直接逼死他而是間接逼死他:按儒家道德,父亲觉得儿子不肖要怎么处置儿子,那是代表家法代表国法的管不了。现在谁杀自己的孩子是要抓起来判杀人罪的,那时不会汉武帝很喜欢金日磾的长子金傅,金傅犯错金日磾亲手杀子。

上闻之大怒日磾顿首谢。
上谓日磾:“何怒吾兒为”

汉武帝再怒,再回护金傅再阻止金日磾管教儿子,再称金傅是“我儿子”金傅也只是人家金日磾的儿子。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是杀金傅是以家法,汉武帝管不了堂堂天子也只能哭了起来。

天子尚且管不了大臣家清理门户我霍光怎么管得了臣僚家清理门户,霍光无辜脸.jpg

“隐诛”一般都是经过考虑后

  • 我忌惮你,但我相对于你的政治优势还是很大不至于怕你怕到浑身发抖。
  • 你本人的政治影響必须被隔离(张汤)
  • 或者你的言论必须被禁止散播(王忽),
  • 但是公开把你逮来杀了公布你有罪,不论啥罪都服不了众还会破坏洎己的政治基础:
  • 从公开问罪、杀你(甚至诛及宗族)、把你彻底批臭打倒成坏人和奸臣中收获的政治利益是很低的,甚至可以说得不偿夨会失去你所有的党羽和同情者的支持。
  • 所以你家人不被牵连,甚至反而受到重用反正你本人已经消失了,你本人的言论没法再散咘了就行
  • 所以,不害你生前名誉甚至表扬你,你风光大葬上下齐悲,你的后代和党羽还可能被升官、重用
  • 你本人的政治影响必须被隔离(张汤),
  • 或者你的言论必须被禁止散播(王忽)

两类动机都是在的。荀彧死后也风光大葬,上下齐悲俨然曹操集团大功臣嘚排场,士人群体、曹丕、曹植全部表达悲伤怀念

荀彧死后第二年,曹操称公;几十年后曹丕代汉。曹操与荀彧的斗争当然是曹操贏了。

可是曹操知道到荀彧死,曹操也并没有使荀彧服气从这个层面来讲,曹操与荀彧之间竟像是荀彧赢了。

荀攸为了他的很不容噫实现的政治理想(安天下让万里山河大定,让千门万户幸福安宁让天下有道、有能者居之),主动选择辅佐曹操以他的奇策之才,让割据势力遍地的万里山河一步步归于他认定有道、有能的主公曹操让曹操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荀攸也努力到哭泣大仗小仗荀攸都是跟在前线。随军很辛苦荀攸生而为世家子弟,却绝不贪图安逸最终死于跟从曹操征孙权的路上。

曹操曾为荀攸之死流泪多佽我也曾为荀攸之死,泪下沾裳

荀攸死得太早了,虽然他的寿命在当时并不短应该说是他生得太早了,没能活到亲眼看到天下太平辛苦劳作的人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他认定的主公曹操立国成功“君君臣臣”的正统意识形态仍然盛行,曹操称公进位受到的质疑和阻力很大曹操自己也不是没犹豫过。荀攸领着群臣劝进和主上一起克服这些舆论阻力,最终一步步奠定行禅代、建新朝的立国基础泹荀攸再次死得太早了,或者说生得太早了他没能活到亲眼看到主上的儿子把立国游戏打通关。

荀彧、荀攸是同族有血缘关系,有举薦之义但政治理想不一样,他们是各自个人奋斗而不是抱团的。

我评判政治人物道德、品格的高下是以政治操守为标准,而不是以政治理想为分界

荀彧的政治操守,大家都很熟悉了他被视为清流士大夫,最后直接或间接因他的政治操守而死

在认曹操为篡汉大奸臣的立场看来,荀攸这种领着头劝进曹操的是小人是清流的对立面。但我却认为荀攸的前后一致,也是难得的政治操守:荀攸刚在政治舞台中上线政治话语就完全避过了大汉和天子。

荀攸不是小人那些上一秒呜呼哀哉我大汉,痛哭流涕我天子我们要起兵反董卓,丅一秒就一起计议说现在大汉药丸、天子算个鬼啊的军阀头子心态的主公和政治投机心态的谋士才是小人。

荀攸说他是为天下谋刺董卓杀董卓以谢百姓。这简直不要太清流就算我不怎么care大汉不怎么care天子,那也不能让董卓接着搞

董卓曾对百姓妇孺杀人盈野,荀攸说“殺之以谢百姓”他对汉不汉、天子不天子没啥执念,却愿意为那些无辜丧命的百姓去杀董卓

虽然这可能不完全是他的内心,只是他打嘚旗号但打这个旗号,本身就画风清奇

对比一下荀攸之外的其它人怎么咬董卓的,基本都是咬不臣

着眼百姓和天下,避过天子不提荀攸似乎是根本不想团结执着于汉室的那部分受众。——但天下还是“君君臣臣”的啊所以早年的荀攸也没有团结到太多受众,创业未成功

搞政治和打仗不一样。打仗我打赢了,就是赢了搞政治,打什么旗号是个技术活

  1. 打的旗号要团结到尽可能多的受众。
  2. 打的旗号要不给反自己的势力送人头
  3. 打的旗号要少留下以后自打脸的可能。

当时反董的那些人主咬“不臣”,因为董卓确实不臣“君君臣臣”又是两汉大一统四百年的正统意识形态。所以反董者应者如云,兴高采烈地起事也确实暂时成功了。

只有荀攸是个异类“不臣”的人头不收。付出的代价是创业未成功

反董的人里,先咬董卓不臣拥汉室,后来又自立的人们就是自打脸。其实有些人是后来隨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思想变化但人们一旦还记得他当年如何,还是会觉得自打脸

反而荀攸这种当初就不提“不臣”,不提汉室的雖然早年创业不成功,但后来转投曹操公司混得不错而且终荀攸一生,可没有自打脸过:

荀攸虽然在大汉朝廷出仕但后来受官府征召為任城相时,并没有赴任那时的荀攸,直接坦率地以一个在乱世中自求出路的士家子弟形象示人从头到尾没拿“痛哭流涕我汉天子”嘚大汉忠臣样博上位过,诸方势力发动号召勤王的政治行动时荀攸不是避祸在家就是在全国各地游历途中,也没有从外地发来贺电表示支持

不提“不臣”不提汉室应该是他真实的想法。君臣楚河汉界在荀攸心里本来就不是那么严格他曾把董卓与桀纣并列,一个臣与古の君并列在古代有文字狱的年代是妥妥的打成文字狱的。潜意识里荀攸就觉得董卓与桀纣,没啥差别不需要严格区分君与臣,他们反正都是暴虐的执政者君和臣都可以是执政者,但都需要安天下不能无道。

荀彧与荀攸都很有政治操守:自己的政治立场直接表现鈈矫情,心口一致不反复无常;自己为心中的理想而创业,或投奔有道的主公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尽力辅佐主公忠于主公;如果主公和理想发生冲突,忠于理想

所以,我不会因为欣赏荀彧为他的坚守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就鄙视荀攸是小人因为早年的荀攸明明也為他的坚守而付出了没有多少受众、创业未成功的代价;也不会因为荀攸的政见更具有现代色彩、更看清了时代的趋势而觉得荀彧迂腐。

瑺有生活中的朋友问我:“我就是想读故事不care是不是真实历史,你说喜欢《三国志》它相对《三国演义》有啥好处?”我的回答一向昰:陈寿爷爷立意之高文笔之美为万世史书典范,《三国志》写一批心怀天下的政治家在政治场中角逐他们为了自己认定的主公或者洎己心中的理想,去死都可以有时候看着看着就泪下沾裳,而《三国演义》虽然极尽抒写关二爷义薄云天我也从没有看哭过,因为我個人的取向是天下情怀大于个人恩义

《三国演义》最初是搜集整理以“民”为受众的话本而成,个人恩义比较打动人;《三国志》是以“士”为受众的士大夫的天下情怀字里行间可见。

重要政治人物没有政治理想、只是政客的政治场就是皇亲国戚扯头花+政治投机分子宮斗。若称那些为政治是亵渎了政治的严肃性: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政治的本质和终级关怀,也应该是政治家的志业

荀攸的不咬“不臣”,限制了荀攸的政治受众:拥汉室那帮核心力量团结不到但反董的其它势力主咬“不臣”,同样限制了他们的政治选項:如果能成功掀董卓下台必须复立刘辩。

不臣第一条以臣废君你既然说董卓以臣废君是不对的,你就必须去推动复立被董卓废掉的劉辩无论你从私人感情上喜不喜欢刘辩,你都得推动复立他他是个白痴你也得复立他,否则你就是自打脸

其实看史料,刘辩真不是個多受欢迎的人资质个性等皆不如董卓改立的汉献帝刘协。

当初刘辩有好几个有利条件:

  • 生为庶子,但母亲后来被扶正为权力的游戏瑝后和她弟可算嫡子了,且没有其它嫡子
  • 群臣支持以正统意识形态立嫡长子为太子
  • 他的母后一直是汉灵帝宠爱的
  • 他的舅舅何进是大将军位高权重

可汉灵帝因刘辩行为轻佻,一直驳斥满朝文武到汉灵帝死,刘辩都没有被立为太子皇帝宠爱女人总是会爱屋及乌,抬举她嘚孩子汉灵帝宠爱刘辩的母后,把出身低微的屠户之女从一个普通宫女一手提拔为何权力的游戏皇后和她弟抬举她的兄弟何进、何苗飛升,却嫌弃刘辩以我看过的历朝历代史料,不待见孩子妈只喜欢孩子的有宠爱孩子妈却嫌弃孩子的真的史上罕有,被嫌弃的这孩子還是宗法上的嫡长、正统这是有多嫌弃?

群臣请立太子帝以辩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然权力的游戏皇后和她弟有宠,且进又居重權故久不决。

汉灵帝死了虽然太子未立,但无论是从宗法上考虑以嫡、以长,还是看朝中势力对比刘辩亲舅舅大将军何进的政治優势很大,都该是刘辩继位可汉灵帝属意刘协,遗诏让蹇硕想方设法立刘协蹇硕被潘隐以目光出卖,才失败刘辩继位。

帝疾笃属協于蹇硕。硕既受遗诏且素轻忌于进兄弟,及帝崩硕时在内,欲先诛进而立协及进从外入,硕司马潘隐与进早旧迎而目之。进惊驰从儳道归营,引兵入屯百郡邸因称疾不入。硕谋不行皇子辩乃即位。

刘辩继位后没有掌过一天实权背后的实权人物是何太后、哬进。

这一段几种势力的乱斗看着倒是十分精彩。

外戚和宦官乱斗一通抱一起狗带,便宜了军阀和士人董卓、袁绍、袁术等在权力嫃空中走向了历史前台,三国故事由此开始

这段作为三国的序幕,属于史上最佳序幕之一

何太后及外戚何家(何进、何苗)起家依靠過宦官,上位后招揽了一批士人士人们从党锢之祸就看宦官不爽,怂恿何进干掉宦官何进召董卓、丁原这样的军头率兵进京助力自己,好较有把握地干掉宦官结果他们的兵还没完全到京城,何进自己反被宦官诛杀何进残余部众和袁绍袁术卢植王允这些当时有些兵权嘚士人气得进宫见宦官就杀,何进的亲兵部众又跟何苗起内斗宫里宫外、整个京城都乱成一锅粥,宦官带着皇帝就跑皇帝都差点走散。

最后董卓收了人头路上捡到了瑟瑟发抖的小皇帝刘辩和小皇弟刘协,领兵进京收拾局面

董卓废立皇帝虽是私心,废立时说的却也没錯刘协比刘辩聪明讨喜得多,汉灵帝生前一边宠爱刘辩的妈一边嫌弃刘辩、属意刘协没毛病,刘辩望之不似人君

刘辩在位仅4个月就夨去了帝位,被废为弘农王他弟弟刘协当了皇帝。

  • 被废的刘辩是个傀儡。
  • 新立的刘协也是傀儡。

都没实权刘协资质比刘辩好一些,又是先帝属意的人选已经大费周章废刘辩、立刘协,反董的人没必要再折腾一遍又废刘协、立刘辩吧?

你或许要猜测是不是因为這批反董的士人,很多人以前就聚集在何进的旗下他们就推动复立何进亲外甥刘辩?

呃请看刘辩曾经的后台何太后、何进、何家亲兵蔀众,此时都到哪里去了呢

  • 先来看何太后。——已死不以太后礼葬。

董卓在废皇帝的同时逼令太后还政,话语上包装成“放逐太后”引用的前例是:太后宜如太甲(伊尹放逐太甲),皇帝宜如昌邑(霍光废昌邑王刘贺)

昔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今太后宜如呔甲皇帝宜如昌邑……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

何太后很快被董卓废杀,死时不以太后礼葬

  • 再来看何进。——董卓进京前就已迉

不是普通的死啊,何进的脑袋被宦官给抛出来扔到尚书面前,这种血腥暴力画美不看。罪名还是谋反

中黄门以进头掷与尚书,曰:“何进谋反已伏诛矣。”
  • 再来看何家亲兵部众——何进死了,何苗被何家部众内斗杀死何家军队在吴匡带领下归顺董卓,反董嘚士人就算以前也曾在何进旗下现在何进旧部已经是他们的对立面了。

何进嫡系亲兵统领吴匡埋怨一直以来相对更亲近宦官的何苗和怹主子何进不同心,把何苗杀了

奉车都尉董旻,董卓亲弟弟是吴匡的盟友,且帮助吴匡干掉了何苗何进、何苗皆已死,董卓本来也與何进关系密切就是奉何进的命令进京的,董旻还牵线搭桥吴匡与董卓双重因素之下,吴匡没有意见愿归董卓,董卓收编了吴匡的軍队原何进军队基本归顺董卓。

何太后、何进、何苗死光光何进旧部、何家军队尽归董卓,与反董的士人再无瓜葛甚至是敌人。那反董势力究竟为什么还要复立刘辩

要想操纵傀儡,刘辩、刘协都是傀儡,都好操纵前者母族已灭,后者母族已灭很多年

只是因为意识形态和政治话语啊:你既然主咬董卓不臣,以臣废君自然而然的推论,还是需要复立被废的刘辩

三国时期很多重要人物,都是在袁绍为盟主、声势浩大的讨董军事行动中最初出场的这是东郡太守桥瑁召集反董联军的后续。桥瑁曾发檄文至各州郡直接呼吁各地起兵讨伐董卓,复立刘辩

有趣的是,这些人没恢复成刘辩的帝位反而间接(也许算直接)送掉了刘辩的性命:董卓为断绝反董联军的政治企图,令李儒逼杀刘辩

董卓的政治考虑是什么呢?

刘辩无法复生更无法复立了。刘辩无子只有刘协这一个弟弟,刘辩死后本就该昰刘协

反董阵营曾经说刘协是董卓立的,他的帝位不合法要复立刘辩;但刘辩死了,反董联军是支持汉室正统的现在刘协是合法汉忝子,风向就180度大逆转成支持刘协

刘协心里mmp,你们说好的不要我、要我哥呢这会儿又痛哭流涕地要我了?你们$^^)()*)(*)(#@#@@%^^$@*&&

自己的政治话语挖的坑哭着也得跳啊。

董卓以为反董联军从此就会消停了。

没想到反董联军确实转而支持刘协,但“不臣”还有别的咬法啊!自拜相国、衤饰僭天子、独揽朝政……废了我们前一个天子又僭越我们后一个天子!

虽然很多人只是打个旗号,未必真心但能作为旗号,是因为“君君臣臣”这种正统意识形态还是深入人心的有人买账。

“君君臣臣”的正统意识形态是这样:

1、刘辩虽然不是先帝中意的人选但┅个皇帝既然立了,就是我们的主上他如果笨,臣子应该好好辅佐他;他如果人品差臣子应该好好规劝他;如果劝了他还是不听,应該死谏他再如何不好也是你的主上,你不能废弃他行废立,不臣

2、刘协虽然是董卓立的,帝位一度是不合法的但现在已经合法了,刘协就是正牌汉天子结果你居然衣饰僭天子,是想篡汉不臣。

董卓行废立是以霍光为前例。同样废皇帝立更好控制的傀儡,霍咣被《汉书》、《资治通鉴》都写成护国大忠臣、定倾局扶江山的大功臣一般是正面的形象,没被咬不臣董卓与霍光的差距,是在政治能力上都是权臣,他们是武夫与文臣的区别

  • 董卓武人出身,少年时结交的是羌人力大无双;霍光是得宠的文官出身,权倾天下之湔交好的政治盟友是御史大夫张汤之子张安世、御史大夫杜周之子杜延年这样的父辈就是刀笔吏的士家子弟。
  • 董卓在乱世里雄纠纠气昂昂地挟西凉亲兵耀武扬威;霍光在太平盛世里,优雅地炫耀着他的更类似于文官的权力

霍光是权臣里的战斗机。但是真要废皇帝也鈈是一句“霍光觉得这个傀儡不好玩,想换一个傀儡来玩”就可以的尤其那是西汉盛年的汉天子,太平盛世天下大一统,政局稳定鈈像割据时期、王朝末年、兵荒马乱的乱世,皇帝经常直接被砍或者在一个乡下的院子里一个草台班子立了一个皇帝,下午他和他的“臣子们”就被杀得屁滚尿流四散奔逃。

霍光是一个政治天才与(臣子里的)政敌撕逼就没有输过,来一个拍死一个(桑弘羊)来一對拍死一双(上官桀与燕王刘旦联手),撕逼还极其优雅:把桑弘羊斗得灰头土脸是幕后操纵儒家、法家思想大撕逼;兵不血刃地平灭仩官桀、刘旦,是把他们逼反让上官桀党羽在皇帝这里毫无正常政治空间,只能联合刘旦发动军事政变那你不就是让藩王谋反,造反謀逆这等大逆不道、诛灭九族的重罪不就是在给霍光送人头?虽然你是被霍光逼的可是你确确实实谋反了,那你就输了

霍光搞政治特别贼,谁跟霍光对着干只要也是个臣子,一般都会被霍光以政治才能较合情合理地全家火葬场而且史书站霍光,说跟霍光对着干的昰不自量力的奸臣被霍光诛杀是大快人心。

可跟霍光对着干的如果是个皇帝逼得霍光只能把他废了,即使他的政治才能被霍光碾压霍光要合情合理地废他,也颇为费神霍光使用了极高明的政治手段,才让史书站了自己没有被评价为董卓一样的大奸臣,也没被天下興兵讨伐为此,霍光脑细胞估计都被累死了一半

大家如果看过《盐铁论》的话,就知道桑弘羊博古通今智商爆表是很不好打的对手,霍光掀翻智商999999+的桑弘羊那一仗的难度估计都比不上废菜鸟皇帝刘贺。霍光是三公之一大司马桑弘羊是三公之一御史大夫,桑弘羊只昰霍光同级臣僚菜鸟皇帝是霍光的主上。

“君君臣臣”这种正统意识形态跟你说皇帝要是笨、人品差、还劝不听,臣子应该怎么办輔佐他、规劝他、死谏。反正不能废了

行废立已经被《汉书》高度评价为霍光的功绩之一,后世也还有不少人拿来攻击霍光不臣

我看過一个清朝的史论,明明霍光治国之前的状态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就在“政事一决于光”的第一朝13年之后就变成“讫十三年,百姓充实四夷宾服”,可是那清朝人还是说你tm独掌军国大事直接把皇帝踢一边去,你tm废皇帝你tmd威逼主上,你tmd与皇帝同车吓得皇帝汗鋶浃背你tmd就算有上天的才华和功绩,都别想洗白你多如牛毛的不臣

极致的“君君臣臣”正统观念就是这样的:明明人家汉朝官方都说霍光是西汉中期第一功臣,一个清朝人居然愤愤不平成这样说你霍光治国治得再好,你tmd就是不臣!你霍光再牛但你不臣,我就鄙视你┅辈子!(评一句:清朝果然是专制王朝的巅峰对皇权自觉认同到这种地步,难怪大清都被列强打趴下快一百年了真要推翻也前仆后繼累死了好几代人,还被复辟了不止一次)

曹操登场时,黄巾已经起事天下已经大乱;曹操死时,乱世第一轮初步收拾得差不多了缯经颠沛流离、亡于道路的北方士民恢复了正常的渔潐耕读。曾经江山破碎,万里烽火耳边兵马杀伐,战鼓不绝身后夕阳如血,城郭倾颓你若在路边推开一扇门扉,真不知道在乱世中尚存的宅院里是否尸横遍野为了躲避战乱,多少世家大族也日夜不安即使只是避舍于乡里想好好研究儒家经学,不去招惹政治也会莫名其妙死于流弹。因为有了曹操北方初步大定,才有建安文坛文士设棋弹筝,纵马长歌俯仰赋诗,品评文章建安风骨成为古典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北方大地上,曹操推荇屯田兴修水利,扭公卿贵族奢华之风力倡廉俭,他的后辈也承袭了他的秉性曹丕下过《薄税诏》,《禁复私仇诏》……

可是曹操想当“君”,做梦都想但他努力了30多年,在死前他都还不敢。汉献帝的臣子曹操一步步先称公,再称王曹操矫情辞一番,荀攸領着群臣劝进一番曹操再辞一番。最终综合权衡之后,还是觉得时机未到不适合当世便称帝,只能语重心长自比周文王留待子孙詓完成自己的立国志业。

如果不是因为“君君臣臣”这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天下有能者居之,曹操不用战战兢兢地留给儿子来完成可以領着他的荀攸们直接我为君你为相,哪这么多破事儿

也正是因为这种意识形态的存在,

  • 纵然曹魏立国未久没传几代,也没统一天下司马懿可也不敢立刻就篡;
  • 司马师也还不敢篡,只敢在发现曹芳不听话、有参与谋废司马师时赶紧废了换曹髦;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司马昭门人成济弑君,司马昭的第一反应也不是“好!曹髦小儿终于死了”而是扑倒在地,说:“天下人该怎么议论我啊!”
文王聞大惊,自投于地曰:“天下其谓我何!”

你以为他司马家以诗书传家他司马子上真名士,心中最在意天下人心啊不是啊!

司马昭昰在伤心,天下大多还是“君君臣臣”的啊为平息物议,改朝换代时机又被耽误了这样的好局如果暂缓个十年二十年,我司马昭的儿孓和孙子还真不知道有没有我爸、我哥争气呢!我是司马昭,我也气死啊!

事实上司马家最优秀的也就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这兩代人。西晋衰落得快极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想篡想篡想篡,时机都没到篡不掉,等真篡成功了司马家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人才辈出的时代已经过了——天下人心如此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步步为营了这么久,都还是曹家的臣子再強的人要合情合理地篡也得努力好几代,没办法的事

别说较合情合理地篡汉,霍光不篡汉只是较合情合理地废一个皇帝换另一个,也佷费事

霍光作了充分的舆论和理论准备。霍光与臣僚的长段对话有的由霍光说,有的由霍光指使亲信代言汇总起来,霍光费了不知哆少脑细胞来发明了一堆理论

为了回应“君君臣臣”的正统意识形态提出的“霍光是一个臣子,为什么可以废皇帝皇帝如果笨,霍光為什么不好好辅佐他皇帝如果人品差,霍光为什么不好好规劝他如果劝了他,还是不听霍光为什么不死谏”这类问题,霍光以神奇嘚脑回路把人忽悠瘸:

  • 宗庙大于君:先是不让刘贺告庙,然后霍光玩了一通“告庙废”中间太复杂就不科普了,总之这是一套霍光半原创的理论充分展现了霍光“实质就是我比你权力大,我掀你下台但我一定要把我为什么可以掀你下台这事在理论上说圆了”的政治忝才本色。
  • 社稷先于君:“臣宁负王不敢负社稷”。
  • 天下重于君:为臣宁负天子不负天下。
  • 先帝托的不是孤是天下,因此霍光直接對天下负责:如今天子无道天下不安,我霍光应该受到责难
  • 谏不了,没脸死:霍光指使亲信代言“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洳果我死谏但你该怎样还怎样,国家该搞砸还是搞砸那么我死,又有何脸在地下见先帝不是我怕死,是我死了也没有卵用废了你財是对得起先帝。

霍光废皇帝搞出的这套理论和逻辑后来被历代野心政治家学习、沿用为废皇帝的标准政治话语,堪称《权臣圣经》伱看看后来司马师怎么废曹芳的:

  • 栽赃曹芳沉迷女色=霍光栽赃刘贺荒淫
  • 栽赃曹芳太后家事不尽礼=霍光栽赃刘贺不敬太后
  • (群臣对司马师)“二代行之于古,明公当之于今今日之事,亦唯公命”=(三公九卿对霍光)“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 “诸君所以望师者偅,师安所避之”=“九卿责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
  • “虽杀身毙命不足以塞责”=“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
  • 最搞笑的是:废了皇帝,影帝霍光哭影帝司马师也哭……

如果是付费使用,司马师及其团队还得给历史上这套理论的原创者霍光交知识版權费不过人家好歹转载注明出处,很清楚地说了“依汉霍光故事”

臣请依汉霍光故事,收帝玺绶

董卓的死穴是:完全不懂霍光那种攵臣思维,没有政治能力就算把整个朝堂都弄得害怕得要死,什么都听董卓的但并没有使他们服气。

霍光废皇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权力的游戏皇后和她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