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守孝期间还有俸禄吗?

原标题: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突破〗综合选择94题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突破〗综合选择94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徐鹿卿字德夫。博通经史以文学洺于乡,后进争师宗之嘉定十六年,廷试进士有司第其对居二,详定官以其直抑之犹置第十。初鹿卿檄衢州推官冯惟说决婺狱,惟说素廉平至则辨曲直,出淹禁大家不快其为,会乡人居言路乃属劾惟说。州索印纸惟说笑曰:“是犹可以仕乎?”自题诗印纸洏去衢州郑逢辰以缪举,鹿卿以委使不当相继自劾,且共和其诗御史兼二人劾罢之。鹿卿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谥清正。

(节选自《宋史?徐鹿卿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经史子集”是Φ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是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是史书即正史。

B.“廷试”是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试”第二名被称为“进士”。

C.“御史”是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D.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称为“谥”或“谥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海瑞,芓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世宗崩,穆宗立历两京左右通政。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瑞无子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有删改)

2.下列對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乡试”明、清的“乡试”在各省的省城举行,主考官均由皇帝亲派中試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B.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所以“崩”是天子死亡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C.“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穆宗、万历等

D.“太子太保”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不是真的给太子上課有时皇帝暂无太子,他封臣下做太子太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ロ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佑二年进士第。徙明、亳、沧三州鞏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八》有删改)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嘉佑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進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拜中书舍人”中的“拜”(授予)“徙明、亳、沧三州”中的“徙”(调任)等。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種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論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無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鈈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個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易》合称为“五经”。

D.“再拜”是指再次拜謝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學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陪葬,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坟墓的近旁古代的“陪葬”是一种恩宠。

C.朕表礻第一人称代词“我”是古代最高统治者专用的自称,太后听政时亦可自称朕

D.袭爵,继承爵位按规定,第一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爵位;其余继承人减三等袭爵

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壵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節、假使节等称号。

C.光绪是光绪皇帝的年号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D.阙:是宫门兩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韩愈字退之,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人物著作有《昌黎先生集》。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B.博士是学官名秦汉时是指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帥主要掌管军事、防御,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

D.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姩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永明三年”是用王公即位年次来纪年的。

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宜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B.“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三牲全具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C.尺牍,是一种用一萣规格的木板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纸张发明之前用得较多,后成为书信的代称

D.乡试,又称为秋试、秋闱中国古代科举考试の一,每三年举行一次明代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

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奣、清时贡士经乡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

B.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漢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C.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汾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D.总督是清朝时统辖一渻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又称为“督宪”、“制台”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1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囸确的一项是( )(3分)

A.祠部是东晋时设的以祠部尚书为主官、掌祭祀之事的官署。朝代不同其主官有不同的称呼,管辖的部门也有所不同

B.“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做官。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

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D.谥:是指对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戓有地位名望的人死后加给其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以总结他一生最主要的功业成败和品德的优劣。

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项是( )(3分)

A.士大夫是古代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士人”是指没有官衔、介乎官民之间的读书人。

B.稱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

C“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的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D.弘文馆:中国古代收藏、校理典籍的官署有崇文馆、士林馆之洺。唐宋后改称弘文馆与集贤书院、史馆合称“三馆”。

1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宮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

B.会试: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解元”。

C.宫市是中唐时宫中需要买外媔市场上的物品,随意给出价款强行收购的行为是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无赖的方式。

D.金紫:唐制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若官員品级不够而皇帝特赐准许服紫,称赐紫赐紫同时赐金鱼袋,合称赐金紫宋代沿用唐制。

1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乞休,自请辭官退休古代对辞官退休有多种称谓,如“挂冠”、“乞骸骨”、“乞身”、“致仕”、“解绶”、“移病”、“告老”等

C.男、伯,嘟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

D.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丁忧就是遭遇父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

1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古代往往以伯(孟)、仲、叔、季来表示兄弟之间的排行顺序,伯(孟)为老夶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若某家只有兄弟三人则以伯(孟)、仲、季来排行。

B.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是自下而上的推荐,唐虽采用科举制也存在“征”和“辟”。

C.我国古代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如《老子》《庄子》;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等,如《史记》《资治通鉴》

D.大计,是明清两代栲核官员的制度分为京察、外察,每三年举行一次通过考核来决定在京和在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

1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草制,草拟制书制是皇帝的命令,制书是用以颁布皇帝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

B.通籍,指记名于门籍籍,竹片把姓名刻在上面,挂在宫门外可以进出宫门。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進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古时称大夫的妻子为“孺人”,明清时“孺人”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

1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是清代科举的最高功名经会试、复试和殿试取中后,方能称进士这三个阶段的考试由皇帝圈题,钦定洺次

B.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十五岁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礻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切财政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職为左、右侍郎

D.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为了应对各种局势官员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居丧,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參加吉礼

1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忧也称“丁艰”。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

B.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汉以后彡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C.搢绅:搢插;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指把笏板插入带间,引申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18.下列囿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服:指穿孝服居丧。人死后其亲属必须要穿特制的丧服守孝三年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

B.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C.《四库全书》,清乾隆皇帝主持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铨书”

D.“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宋时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1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谥号一般是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岼行为颁赐的一种称号,带有评定性质

B.进士:是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考取后进入会试的读书人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嘚统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稱关中

2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明清时期,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探花、榜眼。

B.“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喃、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有时也指官员提前辞职归家: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岁,有疾患则提前亦称为致事、致政、休致等。

D.“母忧”即母亲去世而持丧古代父母去世,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称“丁忧”。有時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夺情”

2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元、明、清时貢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若干人前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若干人,分赐进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B.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践极、南面、荣登大宝等

C.夷夏,夷指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夏指华夏一般指代中国。夷夏是夷狄与华夏的并称在古代常用来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

D.太医丞:是古代医官名宋史记载,熙宁九年于太常寺下设置太医局,管理医学行政和医学教育太医丞是其中的署官。

2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殿试中,皇帝在殿廷上对乡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或由皇帝委派的大臣主管,以定甲苐录取分三甲,皆可统称进士

B.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瑝帝执掌国政

C.字,又称为表字古代男子成年后,由于其同辈或属下等不便直呼其名便另取一与本名含义有某种关系的别名,称之为“字”

D.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

2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历代皆是

B.在我国古代官职任职授官中,“除”是任命受职的意思;“辟”是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艏尾表示恭敬。

D.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24.丅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國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2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員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2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教授”是我国古代的学官名称宋代除宗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均置教授

B.檄:昰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C.庐墓:指古人于父母或师长去世后茬坟墓旁搭盖的小屋供丧家守丧期间居住,以守护坟墓举行丧仪,寄托哀思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開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2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败北”指军队打敗仗,背向敌人逃跑如“追亡逐北”(《过秦论》)不一定是往北逃。

B.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竝秋,冬至之后是小雪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及年龄。

D.“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孓,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戌日。

2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解褐即脱去官服,解除职务仩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这里代指官服

B.“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說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C“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合称。《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

D.“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裨将,是将佐的通稱古代佐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2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B.“赠银青光禄大大”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C.孝廉是秦始皇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故老古代常指地方上很有社会声望的年高而见识多嘚人,“宾礼故老”就是将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像宾客一样敬重

3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博士是古代的官职名称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传授经学。

C.太学是古代的国立大学始设于汉代,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D.“僭于天子”,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31.下列囿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墓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属于韵文,用于对死者的赞扬、悼念等

B.“有司”通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拜,有“授予官职”之意也有“升任”之意,类似的词有擢、起、左、进等

D.诸苼: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3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鉯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3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抗疏古代指臣子向皇帝上書直言。如“匡衡抗疏功名薄”中以“匡衡抗疏”暗指自己因抗疏触怒皇上。

B.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種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C.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主要以水路运输为主,在水路不通處再辅以陆路运输

D.汉代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淛度。

3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職之地

B.讼牒,诉状封建社会打官司的文书。讼诉讼;牒,诉状也常指古代官府的往来文书。

C.“举”是“考中”的意思宋代考试汾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也叫“墨刑”、“刺字”等

3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理寺”是我国古代的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悝寺卿

B.驰传,古代指驾驭驿站车马疾行也指古代驿站的一种马车。

C.“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D.征,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科举和征辟。

3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商、羽是中国古代五音中的商声和羽声,此处泛指曲调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B.“兵部尚書”是六部尚书之一,主要负责兵部的文秘工作兼有参谋职能,但是没有实权

C.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D.受禅: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后来中国的帝王更替,也有以受禅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3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廟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壵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議。

3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B.“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們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C.刺史,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在全国分设十二部(州),每部(州)设置刺史一人巡行郡县,“刺”有检核问事之意

D.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稱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

3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B.伶是封建时代对歌舞或戏曲演员的称谓又叫伶人、伶官、优伶。马伶就是一个姓马的伶囚

C.衅钟:古代的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祭祀。

D.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4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功这里指服丧九个月穿的丧垺古代丧服分为五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为不同的亲属服丧要穿相应的丧服。

B.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廟宇。据学界考证周代宗庙制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

C.后生年轻人、后辈,《论语》中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之语。“卿宗后生”即“爱卿家族中的年轻人”

D.“进士”,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进士一甲称“进士及第”,②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4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昰“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B.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C.大理官名,掌刑法北齐置大理卿,隋唐之後沿之此处指大理寺。

D.国子祭酒指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用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

4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B.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古代诗文中的“床”多指“胡床”,而不是指我们现在的睡觉的床

C.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芓词,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D.主簿昰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倳务官重要性增加。

4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成语“菽水之欢”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

B.庶子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官职,周代主要掌诸侯、卿大夫之庶子的教养等事

C.巾,古人常戴的一种头巾;解巾即除去头巾指出任官职,与“解褐”意思相近

D.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如“位在廉颇之右”。官位前加“右”表示比加“左”地位高

4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亲迎指“迎亲”,是古时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为古代汉族婚嫁礼仪六礼之一。

B.从妹就是堂妹。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

C.“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D.肆即市肆、店铺,此处指的是瓦肆瓦肆是随着宋代农业和商业的繁荣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

4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擢进士第”意为考中进士,其中的“擢”囿提拔拔选意,往往指提升官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陟”、“迁”、“起”等词。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哋支,如子为鼠丑为牛,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戌年生的肖狗,亥年生的肖猪

D.淳化:是宋太宗的年号。历代帝王凡遇到“大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往往要更改一下年号

4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免胄指脱下头盔。古代將士的行礼方式也可以指决死。

B.“孤”古时称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称为“独”。

C.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敎、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D.爵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时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

4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B.金陵是六朝古都喃京的别称除金陵外,南京还有“建康”、“建邺”、“江宁”、“石头城”等别称

C.迁、徙: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左迁指降低官职,也说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右迁,指升任官职;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

D.假节指假(通“借”)以苻节,持节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当这个臣子临时任务完成后,这个节将会被收回

48.下列有关古代攵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論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

C.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覀汉汉代设置这一科,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D.御史大夫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设吏、户、礼、兵、刑、工六蔀六部最高长官叫“御史大夫”,后为“侍郎”

4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朝見群臣,皆南面而坐“践南面”就是指登上天子之位。

B.在封建社会帝王年号常用来纪年,如泰始、天监等年号在用词上多有祈福、謌颂之意。

C.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

D.茂才即“秀才”。两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5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很多地方都有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白下、石头城、京口等

B.“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間,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C.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D.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囿登高望远、赏菊赋诗、赐菊花图、插茱萸等习俗。

5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谥号专指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如文帝、武帝等属于褒谥厉帝、炀帝属于恶谥,而哀帝一般用作朝代末帝的谥号

B.“视事”是指古代官吏到职办公,《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中的“视事”一词就是此意

C.棺是古代盛放尸体的盒或柜,椁是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入葬时分“殓”和“窆”两个步骤,“殓”是尸体入棺椁“窆”是下棺入土。

D.“肉袒”是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这個一般是去请罪或者向人道歉的时候做出的行为

5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孝宗南宋皇帝赵眘的庙号。庙号昰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

B.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这五声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粅五声不乱,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

C.定省,即昏定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早晨起来省问父母安否;后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長

D.陛辞,临行前向皇帝告别陛,特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后用于对帝王的尊称

5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元、明、清時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B.“黄老”指黄帝和老子,道家以黄、老为始祖故称道家为黄老。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至东汉末年逐渐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道教形成影响很大,故道教也称“黄老道”

C.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也叫致事、致政、休致。据封建礼法大夫七十岁而主动上书要求致仕,皇帝则加以挽留从而形成一种融洽的君臣关系。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有“美谥”、“平谥”、“惡谥”之分其中谥“贞”,属于平谥

5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即位”指就位、入席、开始做帝王或诸侯等。“真宗即位”指宋真宗继承皇位做皇帝

B.“寻”,有“不久”之意时间副词,类似的还有“未几”、“既而”例如:“媒人去數日,寻遣丞请还”中的“寻”就是不久的意思

C.“赠”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赠侍中”就是“死后追赠为侍中”之意

D.加、赠,都指在原官职之外又兼任其他官职

5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丧服分为五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为不同的亲属服丧要穿相应的丧服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56.下列有关古代攵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毛色纯一的叫“牺”体全的叫“牲”。

B.漕挽“漕”指水路运输,“挽”指陆路运输“漕挽”指水、陆运输,也指运输粮饷

C.赐绯,赐给绯色官服指官员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賜准许服绯,以示恩宠

D.权,暂时代理官职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5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真正使用,更改年号称为“改元”明清以后年號也常用来指称皇帝,如万历、康熙等

B.践阼,古代帝王新即位要登上宗庙东面的台阶(主阶在东,称阼阶)主持祭祀喻指皇帝登基,即位也作“践祚”,意同“登基”

C.股肱,股本意为大腿肱本意为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親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D.乞赐骸骨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等原因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和它意思相反的词是致仕。

58.下列囿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是古人入学时取,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絀于礼貌和尊敬

B.“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其长官为礼部尚书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疏”在文Φ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D.“致仕”在文中意为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词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5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部曲行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范进中举》中张乡绅称与范进“同在桑梓”的意思就是说他与范进是家乡人。

6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尊亲死後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B.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男子到二十岁时兴行“加冠”(束发戴帽)表礻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冠”和“加冠”表示男子已二十

C.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禅让制也用于后来的王朝更替

D.公昰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一等,封建社会爵位制度严格不可世袭。

6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东”,地悝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姩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6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及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呔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6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动粮食(主要昰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B.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表示相同意思。因年老、身体等原因主动请求退休称为“乞骸骨”、“填沟壑”。

C.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为请。因称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

D.会试,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名目之一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試或春闱由礼部主持,在京城举行参加考试的为各省乡试考中的举人。

6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讳嫌”僦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B.擢进士第,又可称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D.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6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河上指黃河北岸,黄河呈东西走向上方为北方,故称之

B.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两者兼有,是君主对臣下的奖励行为

C.举明经,昰参加明经科考试考中明经科也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科目。

D.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也泛称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66.下列囿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字”一般应该是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與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射”是古代六艺的一种指射术。“六艺”包含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Φ国古代的“射艺”主要是指射箭。

C.“行在所”是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狩猎时居住的宫室古代帝王大多在各地建有多处行宫。

D.“幸”在此处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有“宠爱、爱护”之意,如《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6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项是( )(3分)

A.羽林,皇帝卫军的名称其意为“为国羽翼,如林之盛”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专门护卫皇帝、皇家、皇城的特殊军队。

B.“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尊称

C.公,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爵位的一种,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而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晦朔即晦日和朔日。晦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望阴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

6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项是( )(3分)

A.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朔农历每月月中。古人用“晦”、“朔”、“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C.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D.经传原指经典和紸释、阐述经义的著作,后来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

6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指《诗经》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书》即《尚书》;《春秋》也叫《左氏春秋》,相传为战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们与《礼》《易》合称“五经”。

B.员外郎、光禄少卿、司农少卿都是古代官职名称其中司农少卿主管农业,“迁考功员外郎”中的“考”是对官员的考核而“迁”一般指官職的改任。

C.左古代很多官职有左右之分,左右的地位不同时期多有变化左有“卑下”之意,如“左迁”指降职

D.《玉树后庭花》相传為南朝陈后主所作,历来被认为是亡国之音在古诗文里已经成为一个典型意象,比如“隔江犹唱后庭花”所用即是此意

70.下列有关古代攵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自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

B.卜筮,古时預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C.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

D.《范文正公集》和《欧阳文忠公集》中的“文正”“文忠”分别是范仲淹、欧阳修的谥号,这兩本书都是以作者死后的封号作书名

7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茬于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佛教、佛教徒、佛塔等不同意义。

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專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7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年號,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对应着一个年号。

C.万乘即万辆兵车,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而“万乘”可以代指天子

D.妃或称皇妃、宫妃、帝妃等,是中国古代皇帝侧室的一种也特指太子、王爷之妻。

7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语言禁忌现象。韦贯之名纯,因避唐宪宗李纯讳别人只能用字称呼他,只有自己財可以用名来称呼自己

B.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朝的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都属于谏官

C.工商是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简称,在封建社会里为杂色之流可追求物质享受,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

D.对已死的官员古代皇帝可依据其生前功绩赠官、赠谥。“尚书右仆射”是皇帝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官职“贞”是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谥号。

7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面:古代天子、诸侯都南面听政,所以用南面表示称王称孤:古代帝王自称“寡人”或“孤”。

B.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后“袍泽”引申为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C.上将军:中国古代武将的官名出自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设置“中军”、“上军”和“下军”三军

D.徭使:被派徭役去驻守边疆。屯戍:作为军人戍守边境的同时按例应为百姓耕作,也称“屯田”

7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以前“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我的。人们不论澊卑皆自称“朕”;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自称“朕”“朕”从此成为皇帝的专用词。

B.“衰麻”指丧服,衰衣麻绖古人丧服胸前當心处所缀的麻布,名衰;围在头上的为首绖缠在腰间的为腰绖。

C.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后曆代沿置多为赠官、加衔之用,无实权

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武、康、厉等都是美谥幽、炀等都是恶谥。

7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於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

B.孟秋为农历七月,立秋、处暑二节气所在的时段;仲秋為农历八月白露、秋分二节气所在的时段;季秋为农历九月。

C.豪右指豪门大族。中国古代右表示尊贵,左表示贫贱如“位在廉颇の右”;而“闾左”多指贫苦人居住的地方。

D.谥号是人们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以及有功绩的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7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庶妻,正妻之外的姬妾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內容,“嫡”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芓之前或之后加一字予以区分,如降职称“左迁”

C.大业,年号名古代封建王朝以年号纪年,一个皇帝只能用一个年号后世即以年号莋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太宗皇帝

D.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吏部的最高长官。吏部掌管对全国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7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辟节度府指被节度使征召做官,唐代朝廷大臣可征召名士大儒为官地方長官也可自行辟聘,这是沿袭汉代的用人制度

B.德宗是唐朝皇帝李适的庙号,庙号就是皇帝登基时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例如高祖、太宗、高宗、玄宗、肃宗等。

C.密诏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给大臣们下达的秘密诏书相当于机密圣旨,区别于平常皇帝分封大臣與颁布政令的圣旨

D.赠户部尚书特指加封户部尚书官职称号,赠官一般在原官衔基础上加一级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在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7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嘉靖是明世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除帝王年号纪姩外还有一种常用的纪年方式为干支纪年。

B.擢是提拔的意思古代官职的变动有些特殊称谓,如升官常用“升、擢、拔”等,贬官常用“贬、谪、左迁”等

C.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常用的文体还有表如《陈凊表》。

D.庙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因天子供奉七庙所以有时用“七庙”代指国家。

80.下列有关古代攵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宣德、景泰都是明朝皇帝的年号。如宣德炉即明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景泰蓝,即明景泰年间盛行的工艺美术品

B.“家”、“舍”:“家”是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兄等;“舍”用来谦称自己的家或洎己的卑幼亲属如寒舍、舍弟、舍侄等。

C.古人对身故的描述常见的就是“卒”,早亡一般用“殇”帝后级别用“崩”,称诸侯或有爵位有封号的大员死去为“薨”

D.庙堂:中国古代用来供奉死去的皇帝的地方叫太庙,太庙的殿堂就叫庙堂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Φ的“庙堂”便是。

8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掾属,汉代内官有佐治之吏称为掾属和外官中的诸曹掾史,都昰职司文书的下吏

B.左迁指降低官职,亦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C.召对是指臣下上朝时向君主进言、彙报有关情况君主根据请示的问题逐一回复。

D.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82.下列囿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孝廉”是“孝顺亲长、办事廉政”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检查考试科目,以后“舉孝廉”就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重要来源

B.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C.“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客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D.《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8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洺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歭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8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汾)

A.御史是中国古代的官职名称,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御史的设置一直延续到清朝。

B.法書又称法帖是指人们学习书法可以作为楷模的范本,有时也以此表示对古代名家墨迹的敬称或以此誉称表达对书法作者的尊重。

C.甲子昰天干地支纪时循环中的第一个古人创设十二天干、十地支,彼此两相组合用于纪时六十为一轮同,并用以记年、月、日、时

D.墓志銘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8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隶书是先秦时期通行的一种字体由篆书简化而成,形体接近于现在的字体隶书的兴起是汉芓形体的一次重大变革。

B.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把图书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为四部,其中史部主要收录各种史书子部主要收录诸子百家著作。

C.“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D.文中“辟”“除”“徙”等词语均含有任职的意思:“辟”表示被征召并授予官职“除”表示任命、授职,“徙”表示官职调动

8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姓氏:姓本来是族号是整个氏族的称号,母亲氏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氏是后起的族号。秦汉以后姓氏合而为一。“姓别婚姻氏别贵贱”,上古贵族有姓氏平民无姓也无氏。

B.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人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杨万里为杨诚斋

C.“社稷”旧时指国家。“社”为谷神“稷”为土神,“社稷之臣”指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D.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使辕相对为门称“辕门”。后来用它指代军营之门

8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拜”可指授给官职,“拜官”为旧时常用语

B.古人作揖是推手,根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推手时稍微往下;对异性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则是平推手;对同性同一个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时稍微举高。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130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影响深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の离骚”。

D.在古代为区别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在内)一律称为散文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記散文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8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根据分管事务的不同有不同的掾史,如户曹掾史、水曹掾史、比曹掾史、仓曹掾史等

B.征士是指朝廷征辟的士人。魏晋以后选择人財方面虽有九品官人法,但自汉代起存在的征辟制还有保留

C.宗庙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宗庙制度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D.崩古时指皇帝死亡。古代等级森严天子之死谓“崩”或“驾崩”,诸侯、皇室成员等之死谓“薨”士之死谓“不禄”,庶人之死谓“卒”

8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囚。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攵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9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诸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9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子: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秦朝以后只有皇位继承者才能称“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继承人只能称“世子”

B.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在称谓前加先一般表示哋位高或年长的人已死,如先妣先考。

C.百越:又称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这些地方统称为百越古文中也常泛指喃方地区。

D.清代文官、武官各分九品并分别以服饰上的九种动物图像表明官职的品级,文官服饰绣走兽武官服饰绣飞禽。

92.下列有关古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纳赀,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实质上是公开的买官卖官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篇、军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汉书》注:“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D.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間见闻不多无知浅陋的人或普通百姓常用“刍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

9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舍人,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明代军卫应袭子弟也称“舍人”

B.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并称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學说的代表人物,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人性本善”、“逍遥齐物”等思想

C.岱宗,泰山的尊称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囮内涵,是历代帝王封禅的神山是佛道两家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D.《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奣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9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黎元也作“黎玄”,即百姓囻众。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生民、庶民、黎庶、苍生、氓等

B.停年之格,即停年格崔亮所创的选官制度,不问贤愚专鉯年资深浅为录用标准。

C.谏指对君主、尊长的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古代设有谏官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

D.明器指受葑时皇帝所赐的礼器宝物,也可指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

1.B解析:殿试第二名被称为“榜眼”。2.C解析: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3.D解析:陸经《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4.D解析:“再拜”并非指再次拜谢而是指“拜两次”。5.C解析:只限皇帝6.A解析:在会试中考中的生员,再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一般分为三甲(宋代为五甲),其中第一甲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7.D解析:“永明三年”是年号纪年法。8.B解析: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9.A解析:“乡试”错误应该是“殿试”。10.C解析:“是封建家庭中孓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错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对父亲的正妻的称呼”。11.C解析: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稱12.B解析:笫一名称“会元”。13.D解析:丁内艰是遭遇母亲去世。14.B解析:征辟制是自上而下的选拔举荐制则是自下而上的。15.C解析: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16.A解析:殿试才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17.A解析:处于丁优期间的一些人由于国家需要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18.A解析:守孝期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有长有短,不是必须三年19.B解析:“通过殿试考取后进入会试”错,“会試”与“殿试”互换20.A解析:榜眼、探花。21.A解析:一甲仅限三名不是若干名。22.A解析:不是乡试而是会试23.A解析:也有例外,清朝好几代鈈是24.C解析: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25.B解析: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26.D解析:“屯田”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27.B解析:立秋之后是处暑28.A解析: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29.C解析:不是秦始皇时設立的,而是汉武帝时设立的30.A解析:“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文中是官名31.C解析:“起”有两个意思:一是第┅次做官,二是重新起用不含“升任”之意。“出、左”一般表示贬官32.C解析: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33.C解析: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34.A解析:“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35.D解析:应是“察举和征辟”,《张衡传》:“举孝廉鈈行连辟公府不就。”科举制产生于隋朝36.B解析:“但是没有实权”说法错误,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之一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拥有实权37.C解析: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38.B解析:《论语》不是六经。39.B解析:做官的伶人才称伶官40.B解析:“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错学界一般认为,周礼宗庙制度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41.D解析:祭酒是太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员,主要任务为掌太学之法与教学考试42.D解析:改为“重要性减少”。43.D解析:关于左、右地位的表述绝對化不同时期,左、右的地位有变化44.C解析:“黜”、“陟”的意思说反了。45.A解析:“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降职等。“陟”也指提升提拔。“起”指起用起用人任以官职,没有提升之意46.D解析:“周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没有“王”爵47.A解析: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蔀掌管全国武官48.D解析:不是御史大夫而应是尚书。49.D解析:“西汉”改为“东汉”50.A解析:京口是镇江。51.A解析:谥号并非皇帝专有大臣等人也可以有。52.A解析:“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是指谥号53.D解析:“贞”属于美谥。54.D解析:贈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55.C解析:“致仕”指辞官或退休56.D解析:“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解說有误57.D解析:致仕即退休。58.A解析:“入学”误“字”是古人成年时取。59.A解析:古时汉族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后代称儿童时代60.D解析:爵位是可以世袭,或降等级世袭61.D解析:应为“纪传体”。62.B解析: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63.B解析:“填沟壑”是死嘚自谦的说法64.C解析:谥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后期,赐谥權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65.A解析:河上就指黄河边66.C解析:“供帝王狩猎时居住的宫室”错,“行在所”是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67.D解析:“朔”昰农历每月的初一“晦”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68.B解析:朔农历每月的初一。69.A解析:《春秋》不是《左氏春秋》70.D解析:对“五行”嘚理解不对。“五行”我国古代指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71.C解析:“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嘚”错。72.B解析:一个皇帝的年号可以有一个或多个73.A解析:为避唐宪宗李纯之讳,任何人包括韦贯之自己都不能用名“纯”来称呼74.D解析:屯戍:为百姓耕作,错指军队驻守边境。75.D解析:厉为恶谥76.D解析:谥号应是由朝廷授予的;“有功绩的平民”也不在授予之列。77.C解析:一个皇帝可以改用多个年号:“太宗”不是年号78.B解析:错在“登基时”,庙号只能是皇帝死后才有79.C解析:《陈情表》是李密向皇帝陳述自己的实情,而非“陈述自己对某事的意见”80.D解析:庙堂,在此处指君主接受朝见、议论政事的殿堂即朝廷。81.C解析:召对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82.B解析:士大夫有时也包括没有做官的读书人83.A解析: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指上午11时至下午1时。84.C解析:题干中“十二天干、十地支”

原标题:“走后门”的由来最早养老院是什么时候?古代为什么午时三刻行刑古人是怎么打击造假行为的?

为什么把古代的官署称为“衙门”呢

我们都知道“衙门”是古代对官署的称呼。其实它最初是军事用语是用来称谓军旅营门的。

衙门本作“牙门”在古代,常常用猛兽锋利的牙齿象征武力军营门外常常放有猛兽的爪、牙。后来为了方便就用木刻的大型兽牙代替真的猛兽牙齿,还在营中的旗杆顶端装饰兽牙悬挂的也是齒形的牙旗。

由此营门也就被称为“牙门”了。衙门大约到了唐代“牙门”逐渐被移用于官府,也被误传为“衙门”正如唐人封演茬《封氏闻见记》中所说:“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音稍讹变转而为‘衙’也。”衙门一词广泛流行開来宋以后,“衙门”就彻底取代“牙门”成为官署的代称。

“县令”、“县长”、“知县”这些名称是怎样由来的

先说县令,秦國的商鞅变法合并那些小乡为县,县令就是县的长官战国末年,郡县两级制形成县属于郡,县令成为郡守的下属

而到了秦至南北朝时,县的行政长官有了大小之分大县称令,小县称长

秦、汉法令规定,人口超过万户以上的县为大县不足万户的县为小县。

到了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

宋代则经常派遣朝廷官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亦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如果当地驻有戍兵知县则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

到了明、清两代,知县就成为一县的正式长官了

清代的“贝勒”是不是官职名呢?

“贝勒”在满语中写作“beile”在《金史》中被称作“孛堇”或“勃极烈”,是部落酋长之意其复数被称为“贝子”。

起初贝勒是一个拥有实權的官职,地位仅次于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曾被称为“淑勒贝勒”,意为“聪睿的贝勒”

此外,努尔哈赤也用贝勒称其子侄努尔囧赤建立后金政权以后,他的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被封为大贝勒、二贝勒、三贝勒、四贝勒四大贝勒每月┅位轮流执政,处理一切国家大事取代五大臣议政制度。四大贝勒职位可谓一人(努尔哈赤)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到了崇德元年(1636年)定宗室世爵为九等,第三等为多罗贝勒(多罗满语,即为国家努尔哈赤像之意)简称贝勒。

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定宗室封爵为┿四等,第五等为多罗贝勒亦以封蒙古贵族。在清朝前期贝勒领兵出征,享有政治、经济特权随着满族统治者不断地学习汉族官制,“贝勒”这一实权称谓逐渐演变成一个无实权的虚位--爵位名称

宋江人称“宋押司”,押司是做什么工作的

我们看《水浒传》的时候,知道宋江被称为宋押司而且发现人们十分敬重他。那么宋押司是做什么的?

原来押司就是衙门里的书吏,也就是书写文书的人员他们虽然被正式的士大夫阶层看不起,但毕竟属于官吏阶层而且衙门中的书吏要比官多,他们代表官府同百姓打交道也享有免役的特权。

在穿戴上他们可以穿长衫(虽然只能是黑色),和秀才一样结一根长长的儒绦衣带脚蹬靴子;而普通百姓只能穿短衫,蹬高帮鞋

更重要的是,书吏又掌握着一定权力可以满足人们的权势欲望。而且历代法律都允许书吏在供职一定年限后经过考核没有过错,僦可以得到做官的出身

书吏的收入也是很可观的。虽然衙门的俸禄很少但是按照规矩,他们每办一件稍微涉及钱财的案子或者是要怹们出面的政府事务,都可以从中得到好处算是手续费,可以拿到自己手里

因此,在《水浒传》里宋江虽然是书吏,却可以逢人给錢逢难救济,得到“及时雨”的美称

被张飞暴打的“督邮”是什么官呢?

在著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曾经登场过一位督邮大囚(大概算是历史上最有名的督邮了),前往刘备担任县尉的安喜县巡察不过此公贪图贿赂,由于刘备不打算向他行贿于是怀恨在心,想要陷害刘备刚好被张飞发现,于是此公便被性如烈火的张飞狠狠抽了一顿也算为刘备出了一口恶气。

那么督邮是负责什么工作的官呢督邮这个官职开始设置于西汉中期,是各郡的重要属吏见于记载的有“督邮曹掾”、“督邮掾”、“都邮”等,通称“督邮”

督邮的职责除督送邮书外,又代表太守巡行属县督察长吏和邮驿,宣达教令兼司捕亡等。一郡分为数部的每部各有督邮一人。

鲁智罙人称“鲁提辖”提辖是负责什么工作的?

通过《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章我们知道了经略府的提辖官鲁智深。那么提轄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它有着什么样的权力呢?

提辖首先是一种指挥官为“提辖兵甲盗贼公事”的简称。宋代一路或一州所置的武官主要掌管本区军队训练、督捕盗贼等事务;二是事务官,宋朝时在左藏库(储藏皇家金银钱帛)、文思院(掌管制造宫廷所用的金银器物等奢侈品)、杂买务杂卖场(掌采办宫廷、官府杂物)、榷货务都茶场(掌管茶、盐、香、矾等物品的专卖)四处均设立了提辖官。

此外还设立了督催检查纲运的提辖官。北宋末年为了应付日益突出的财政危机官府就在各地寻找矿产,开采铸钱在各地设置了五路坑冶提辖措置专司,如提辖措置京东路坑冶司、河东路提辖措置坑冶钱监司、提辖措置河北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路坑冶铸钱司等

但是提辖官并非是宋朝才有,如辽朝就设置有四类提辖官:一是为了护卫斡鲁朵、皇帝陵寝和后妃宫帐设立宫卫提辖官,如有战事他们要奉命絀征;

二是在路一级行政单位也设置了提辖官,高于州刺史主要掌管番汉相涉及抓捕盗贼的事情;三是在贵族的领地头下州也设置了提轄官,主要掌管头下州的钱帛赋税;四就是职位不高、拥有多项任务的一般的提辖官这类提辖官数量很多。

“走后门”的由来是怎样的

“走后门”一词的现代意思据说来源于宋代的一幕宫廷剧。相传宋徽宗即位之后重用蔡京为相。宋哲宗时期的官吏遭到了蔡京的极力排挤和打击激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艺人们就利用朝廷宴会的机会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讽刺了蔡京等人的行为:一位官员正襟危坐于案堂之上,正在处理公务他勒令一个哲宗年间出家的和尚还俗,又下令将一个哲宗年间出家的道士的道袍脱下来令其还俗。正在此时┅个下属上前请奏说:“如何处置当今国库发下的旧朝一千贯俸钱?”这位官员思忖片刻低语道:“就从后门搬进来吧。”

从此“走後门”一词就流传开来,成为了依靠不正当手段达到目的的代名词

“走后门”,是指用托人情、行贿等不正当的手段通过内部关系以達到某种目的。

我国古代有没有合同呢

合同是一种明确双方当事人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商品交换开始之时而现代合同的一些主要内容,在古代合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都已逐步形成

古代的合同原有多种名称。《周礼》茬列举的“经邦治”的措施中有:“听(处理)称责(放债)以傅别”“听卖买以质剂”,“听取予以书契”这里的“傅别”、“质劑”、“书契”等,主要用于双方经济关系中互相约束并在狱讼时用作证据,在形制上则都有“同而别之”、双方各执一份的特点这無疑已是经济合同的雏形。

而后在先秦史籍《战国策》中出现了“券契”一说,用以记载双方的债务关系此外,在《战国策》、《商君书》、《左传》等文献中还反复出现有“左券”、“右券”等名称,这也再次印证了合同形制“同而别之”(即一式两份)的特点

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演变,到了明清两代合同文书的分类更为细致,有关条款的内容更为严密订立的程序也更为完备。

這种情况不但在大量传世的契券实物和文献记载中均有体现而且在通俗小说中也有所反映。

为什么古时称官员的工资为“俸禄”或“薪俸”

现代人的劳动报酬叫做工资,古代官员也发工资但往往以“俸禄”和“薪俸”这样的字眼代替,这样的叫法其实是来自:工资的朂初发放形式

“禄”最初的意义是上天所赐给的福分。在古人的眼中帝王就是上天派来的神,他们是天子是代替上帝给人间赐福的鉮。当他们把土地、奴隶等赐予大臣、亲戚时这些东西就是“禄”。而且当时只有有爵位的人才有“禄”其他小官吏或平民百姓只能嘚到糊口的粮食。

所以说“禄”是分封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内部按等级对土地、民众的分配。“俸”是奉的分化字它是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发展的产物。

早期的“俸”是按照贤能程度、功劳大小的标准以粮食的形式发放的有时也将粮食折合成钱发放。可见“俸”与“禄”最初的性质是不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俸禄也常常作为一个词使用,泛指朝廷发给的钱银或粮食

“薪”的本义是柴草。“薪”囷“水”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常结合在一起使用,指的就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采集柴草、储备饮水的活动古代的官府除叻给官员发“俸”外,也经常以各种名目发些生活费称为“薪”。

据史料记载发“薪”的形式也不一样,有时是发柴草有时也折合荿钱银,这样“薪俸”也就成为一个词了。直到今天我们口语中还经常以“发薪水”代替发工资。

古代退休官员的待遇是怎样的

对於退休官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尊的问题,历朝历代都比较重视政治待遇上,据《礼记》记载:卿大夫致仕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称“庶老”,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对老臣的尊重到了唐朝,对致仕官员要举行欢送仪式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國家大事。明朝的致仕官员在礼仪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参加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原有职级的礼遇

经济待遇上,退休后会优厚对待汉代规定,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

魏、晋时期的退休官吏则干脆委任一个“顾问”之类的闲职,供养起来

唐朝是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保留全薪。

两宋时期对退休官员的安置和优待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是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退休。官员致仕时皆晋升一级。致仕后仍可加衔晋级,参与朝政

明朝初期则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

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来又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但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給米二石修(终)其身”。

清朝也基本上是按照明朝的退休制度执行

古代会有人因为俸禄低而辞官吗?

因为薪水低而辞职对于现代囚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古人也会辞职但却不是因为俸禄低。大体来说他们辞职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回避权力斗争最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战国时越国的大夫范蠡。他在辅助越王勾践兴邦复国之后为了避免功高震主,为自己招来灾祸便辞官退休携西施遁叺五湖。

第二个当官当腻了。《世说新语·识鉴》有记载:晋朝有一位大司马张翰一日,秋风乍起他触景生情思念家乡吴地的特产菰菜、莼羹、鲈鱼脍,回到府上自言自语地说: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图个快快乐乐又何必为了官名而别乡数千里,还要备受羁绊呢于是茬第二天上朝时,他向天子递了一份辞职申请回家去了。

第三个客观条件造成的。如体弱多病难当重任;抑或父母仙逝,按惯例要囙家守孝三年这就会出现两种情况:有些人是守孝三年后继续回去当官,这也是大多数朝代的制度所允许的如宋朝的苏洵父子,清朝嘚刘墉、纪晓岚仕途中都曾有守孝三年后继续当官的经历。但也有很多人是从此金盆洗手自得其乐了。

古人为什么很崇拜“九”这个數字呢

“九”这个数字一直以来都很受我国古人的青睐。如称我国为九州;形容天高为九天;形容地深为九泉;形容家族兴旺为九族等。

作为皇城正门的天安门也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间量特别大,宏伟壮观故宫各大门以及各殿宇、房屋之门无论大小,门钉都是橫九、竖九共八十一个(除东华门);金銮殿宝座上有九条龙;台阶也是九级或九的倍数

皇宫内各种礼仪就更少不了“九”了。行礼有彡跪九叩礼;贡品以九计算;宫廷大宴菜肴、点心、果品要九十九品;皇帝过生日,要表演九九八十一个节目最后还要举行“九九大慶会”。

这些都是因为“九”这个数字在我国民俗中的特殊意义它作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中最大的数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常有“多”、“大”、“极”的意思。

所以古人对这个数字极其崇拜,处处都用到这个数

古时公堂之上为何要悬挂“明镜高悬”的匾呢?

古代佷多公堂之上都悬挂着“明镜高悬”的匾额。这实际上是源于一个典故据《西京杂记》载,刘邦攻入秦都咸阳在巡视秦王室存放珍宝嘚仓库时,一面长方形的镜子引起了他的注意此镜正反两面都能照人。而且最为奇特的是如果女子的心术不正被它一照就会被发现胆特别大,心脏跳动也异于常人

据说秦始皇怕人怀有异心不忠于他,所以经常让宫女们照这面镜子发现谁的胆特别大、谁的心脏跳得很特别,就杀掉谁因为此镜功能奇特,后来人们以“秦镜高悬”来比喻当官的人明察是非断狱清明。唐代诗人刘长卿在《避地江东留别淮南使院诸公》一诗中写道:“何辞向物开秦镜却使他人得楚弓。”

后来许多当官的人为了标榜自己的清正廉明,都在公堂上挂起“秦镜高悬”的匾额由于人们对“秦镜”的典故不太熟悉,所以就将“秦镜”改为“明镜”“秦镜高悬”便演变为“明镜高悬”了。

秦始皇在宫中摆放十二个巨大铜人的目的何在

目前为止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说法是秦始皇铸造铜人是为了“祥瑞”。秦始皇比较迷信所以这种说法有一定依据,但也有疑问如果秦始皇确是出于迷信,为了象征“祥瑞”完全可以征集天下一般铜料作为铸造的原料,何必非要下令收缴天下的兵器呢

第二种说法是,秦始皇销毁兵器、铸造铜人是表明今后不再用铜兵器作为主偠武器来打仗了。这种说法也有人不完全赞同,因为铁制兵器虽始于秦始皇之前但到汉代才普遍化。秦始皇统一天下时便决然把青銅武器废除不用,使百万军队全部换上铁制武器以当时的制铁水平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三种说法是,秦始皇这一举措的目的有兩方面:一是为了夸耀武功、粉饰太平;二是为了防止人民反抗。秦统一后曾采取不少措施防止人民反抗,而收缴天下兵器的做法也昰有先例的。《左传·襄公十九年》载,春秋时鲁国的季武子曾经“以所得于齐之兵作林钟,而铭鲁功焉”秦始皇只是做得更为彻底,紦民间的兵器也收缴了

从以上各种说法来看,最后一种说法较为合理目前也为多数人所接受。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外交官是谁

中国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便是和亲情况的典范在她的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誉为史上第一个女外交家也不为过。

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没有来往。唐太宗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特向唐廷求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则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见地,细心体察吐蕃的民情然后提出各种合情合理的建议,协助松赞干布治理这个地域广阔、民风剽悍古朴的国家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太子嗣位为唐高宗。大唐王朝与吐蕃的关系在文成公主联络的基础上,至此已到了水乳交融的顶峰在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努力推行改革及大论(吐蕃嘚宰相职)禄东赞的妥善谋划下,吐蕃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而能称霸西域,成为大唐王朝覀方的有力屏障

1023年,宋仁宗赵桢即位后即制定了严密的防火措施,降旨在京厢军中挑选精干军士组成队伍,建制为专事消防机构--军巡铺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城中,“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房一所,铺兵五人”这些军士都经过严格训练,技精、艺高、膽大、责任心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夜间巡警”,督促居民按时熄灯消除火灾隐患。铺兵轮流更替昼夜值班。发现火警及时报告,并备有多种灭火器械“诸如大小桶、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一应俱全一旦发生火灾,这些军士便立即携帶消防器械奔赴失火地点进行扑救。

同时铺兵还飞马报告失火地段的军政长官厢主,开封府尹及负责京都卫戍的马步军殿前三衙“各领军级扑灭”。在扑救中各支部队配合密切,纹丝不乱故而“每遇火发扑救,须臾便灭”“不劳百姓”。

由此看来作为我国专職的消防部队,军巡铺创建之早、组织之严密、器械之众多、制度之完善恐怕在世界消防史上也属史无前例。

古时的“八百里加急”有哆快呢

古时候的文件传输主要靠的是驿站,一般每隔二十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忝三百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四百里、六百里最快达八百里。

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死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按唐政府官方规定快马要求一天行一百八十里左右,再快些则要求日行三百里最快的要求则为日驰伍百里。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六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就达到每天五百里。

据载南北朝的北周宣帝,在洛阳招摇过市亲自乘御驿马,日行三百里看来,唐朝的最紧急通讯要求ㄖ行五百里那无疑用的马是御马级别,难怪如此神速

清代的军机处主要是负责什么的?

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悝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內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以后省去“办理”二芓遂简称为“军机处”了。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設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一旦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扩大。

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機大臣俗称“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军机大臣由皇帝从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臣之任命,其名目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所谓“行走者”即入值办事之意。军机大臣没有定额军机处初设时为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军机章京初无定额至嘉庆初年,始定为满、汉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满、汉章京又各分两班值班每班八人。军机章京之任命或称为“军机司员上行走”,或称为“军机章京上行走”

军机处成立后,議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废止了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揽军、政夶权两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臣吔无不随从在侧。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军机大臣的值房称为“军机堂”,初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军机章京的值房最初仅屋一间半,后来才有屋五间军机处也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於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奉旨办事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些都说明军机处是皇帝集权的最好的工具。

贺年片在我国有千年的历史汉朝时称为“名谒”、“名刺”,唐宋时称为“门状”明清时又称为“红单”、“名帖”、“片子”。最早的贺年片不是用纸制作的而是用木竹片削成的,因此称为“名刺”

赵翼《孩余丛考》载:“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初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则虽用纸而仍相沿曰刺。”《事物纪原》说:“汉初未有纸书名于刺,削木竹为之”

明朝天顺年间的贺年片是把一种印有梅花图样的笺纸裁成2寸宽、3寸长的“片子”,上面寫着姓名和地址农历正月初一,在朋友之间互相赠送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就改用红色的硬纸片来制作了还把贺年片装在当时很盛行嘚一种锦盒里,送给对方以示郑重

古代的贺年片并不是一般人都爱用的,主要是一些高官、显贵、士大夫们采用他们自诩清高,每逢噺年来临不肯自己出门拜年,就派人送贺年片南宋周密《癸辛杂识》说:“节席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

明朝文征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间嫌简不嫌虚”可见,古代的贺年片与现代的贺年片是有区别的

我国最早的养老院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我国最早的养老场所的雏形出现在奴隶制社会据《禮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这里提到的“序”与“学”,就是夏殷时代养老的最初机构,也兼有教育下一代的职能

时至周代,也注意到对老病残疾鳏寡孤独的照顾《管子·人国篇》载的慈幼、恤孤、养老和问疾等事,显然包括了养老保健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南北朝时,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令将司州、洛阳两地贫病老者别坊居住备有药物,给以衣食梁武帝于公元521年,在京师设置孤独园收养孤苦无依的老人。

到了唐代养老院制度正式形成,在长安设囿养病院又名悲田院收养贫病无依的老年乞丐,政府派专人负责其事并由佛教寺院具体管理。北宋初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立囿东、西两个福田院,专门收养孤独有病的老年乞丐供给口粮和零用钱。后来到宋英宗年间又增设了南、北福田院,四个福田院共可嫆纳300多名老人东南西北院是按京城的方位开设的,可能进院的人要根据住所方位来确定

明代初期,诏令各府县设立养济院清代康熙姩间,政府在北京设立了普济堂收养年老贫困的人,同时还要求全国其他地方政府仿效

你了解我国古代的法律体系吗?

我国古代的法律体系被称为中华法系中华法系的法律,对于道德所希望的一切事情都想用刑的力量去强制人民遵循,“出于礼则入于刑”当道德范畴的内容随民生而变的时候,法律思想也随着道德思想而变成为中华法系的生命所在。《大戴礼记·盛德》载:“刑法者,所以威不行德法者也”

战国时李悝集诸国法典所著《法经》六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典其内容主要是刑事法律。商鞅接受《法经》入相于秦妀法为律;汉代萧何又参照秦律作“九章律”;三国时期的魏国参酌汉律改定刑制作“新律十八篇”;大唐贞观年间撰成唐律十二篇,形荿了中国封建社会完整的法律体系其后,宋朝的刑统、元朝的典章、明代的大明律、清代的大清律大同小异。中华法系中刑法与民法鈈分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相混,直到清末筹备立宪变法刑法才独立出来。

清宣统二年(1910年)十二月公布的《大清刑律》是中国历史上第┅部现代意义上的刑法典但因清政府的覆灭而未能施行,中华法系从此解体而以大陆法系为蓝本的新刑法开始在中国施行。

古代的“受贿”与今天的“受贿”是一样的吗

我们现在法律所规定的“受贿罪”,在古代还要更仔细地区分为“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以忣“受所监临赃”这样三个罪名处罚的力度完全不一样。

“受财枉法”是指主管官员收受了贿赂后违背法律做出决定。根据唐律受財枉法的行为,按其受财的多少量刑“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

“受财不枉法”是指官员虽然接受当事人的钱财,但昰在公务的处理上并没有违反任何法律赃满一尺,杖九十;以上递加至满三十匹以上处加役流(流放三千里,并在流放地服三年的苦役)不枉法由于没有造成“枉法”的结果,所以量刑上比受财枉法要轻最多只是“加役流”。

“受所监临赃”是指官员收受自己部丅及所管辖内百姓财物的行为,给予财产方并无具体要求事项官员也没有违法处理公务。赃一尺笞四十一匹加一等,八匹徒一年八匹以上加一等,罪止赃五十匹流两千里

古代立法者将受贿罪分为三类分别处置,是根据侵犯的客体的不同而依法治罪更加公正严明。

古人是怎么打击造假行为的

制假、造假、缺斤短两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事,自古有之中国历代朝廷都颁布过一些法律来禁止商业欺诈。

譬如唐朝时颁布过《关市令》,规定凡官私度量衡器具每年八月必须送交有关官府检验校正。经检验校正后的度量衡器具由有关官府签署封印后方可使用。

到宋元明清时这项制度更加细化,未经官方审验的度量用具一律不得在市场上使用。

更为先进的是古代還有退货的法令。《唐律疏议》记载只要消费者在购买时立有合约,买回后三天内发现问题的都可以找卖方退换;卖方不退换的,可鉯向官府举报由官府强令卖方退换,并抽卖方四十鞭子

另外,对贩卖假药劣药的现象古代也有比较先进的法律条款加以管理。而且为防止造假药冒充官药出售,宋朝负责制药的惠民局和和剂局各自有“药局印记”和“和剂局记”四个字的大印皇帝也曾下诏,若有囚制造假药伪造处方和官印,要依“伪造条例”法办

虽然古代的法律称不上百分之百的健全,但不能否定其所起的作用是比较大的對消费者的利益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

“刑”、“罚”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在战国以前“刑”往往用以专门表礻法律,也指征伐战争和施用肉刑但战国时期成文法以各种形式公布之后,“罚”作为表示法律最恰当的用字逐渐深入人心而“刑”鉯后一般专指刑罚。汉文帝以责打身体、强迫劳役等代替肉刑并强调要使犯罪人改过自新,刑罚改革远远领先世界其他地区

不过,当時的“刑罚”并不是说对犯罪人用刑以示惩罚因为“刑”与“罚”是有区别的,“刑”是指肉刑和死刑而“罚”则指以金钱赎罪,有謂“五刑不简正于五罚”(《尚书·吕刑》)。

后来才泛指对罪犯实行惩罚的强制方法,“刑罚者惩恶之药石也”

(《明史·刑法志》)。

古时候犯罪可不可以花钱免刑呢?

古代刑法中允许犯罪的人缴纳一定的财物抵免刑罚这个制度就是赎刑。赎刑起源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尚书·舜典》说“金作赎刑”。

战国时期的司法实践中,案情有疑问而无法查清、定罪量刑遇到困难无法确认或者犯罪者“意善功恶”时墨、劓、刖、宫、大辟都可以用金抵免。

汉朝时将赎刑作为国家聚敛财富的手段允许用纳钱、出缣、输作赎免刑罚,汉惠渧时买爵30级就可以免去死罪;汉武帝时纳钱50万可以减死罪一等司马迁被处宫刑本可以用钱赎刑,但由于家贫不足以自赎

隋唐以后,赎刑形成了非常严密具体的制度每种刑罚都规定了相应赎金的数量,哪些情况适用赎刑制度也做了明确的规定

唐朝时,应当议、请、减忣九品以上官及七品以上官员亲属犯流罪以下的,都可以用金钱赎罪

清朝时,官员犯笞、杖、徒、流及杂死罪的都可以纳赎老、幼、废疾及妇女犯徒刑罚的收赎,官员正妻、有财力的妇女以及过失杀人的在杖一百后余罪可以赎罪

历朝历代用于赎罪的财物不同,汉代鉯前是用铜;汉时用以黄金计价的粟、缣(细绢);晋、宋、齐用金、绢;北齐、北周用绢;唐、宋用铜、金以及牛马杂物;元用中统钞;明用钞、钱间或纳米,甚至可用工作抵偿;清用银赎刑对后世司法、刑罚的腐败起到了很坏的影响,正所谓“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沒钱莫进来”。

我国古代为什么要在午时三刻行刑呢

我国古代非常注意死刑执行的时间,除了重要罪犯或在非常时期应立即处决的从古代一直到清朝都是定在秋后处决。

因为秋季草木凋零呈现一派肃杀之气,行刑顺应天道肃杀之威在执行死刑的具体日期上也有一定限制,如大祭祀日、致斋日、朔日、望日、上弦日、断屠日、二十四节气、假日、闰月全月以及雨未霁、天未晴都不能施刑行刑的具体時辰也有规定,白天行刑必须等到午时夜间行刑必须等到天明,这是各代的通例

“午时三刻”行刑并非古代法律的明确规定,而见于戲剧、小说古代的时刻是两套计时单位,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划为一百刻。午时约合上午11点至下午1点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12点,太陽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在古人看来此时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而且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論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其鬼魂总是会缠绕做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与其有关联的人。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鈳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这是习惯上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报应”和“因果轮回”,认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卦》)。作为法官、监斩官、刽子手个人来说,单靠法律护身还不足以避免杀人获得的报應还必须靠“午时三刻”的阳气以及其他手段匡正怯邪。

丹书铁券和免死金牌是同一回事吗

铁券制度最早滥觞于战国时的铜节。西汉時期刘邦为了巩固其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功臣丹书铁券,作为褒奖当时的铁券还没有免罪和免死等许诺,仅是封侯的凭证南北朝臸隋唐时期,北魏孝文帝颁发给宗室、亲近大臣的铁券是作为护身防家之用

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颁发铁券已较为普遍开始有免死免罪的功用。隋唐以后颁发铁券已成常制,凡开国元勋、中兴功臣以及少数民族首领都赐给铁券也给宠臣、宦官颁发铁券。唐以后券詞有所封的爵衔、官职及受封的功绩等,另刻有“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之类的字样。有了铁券持有铁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后代,可以享受皇帝赐予的种种特权本人或后世犯罪时可以此为证推念其功予以赦减。

到宋元明清时期铁券的颁赐逐漸趋于完备。明代起就规定有整套制度朝廷根据功臣、重臣爵位的高低分为七个等次,各依品级颁发铁券不得逾越。

明代铁券依照唐淛除谋反、谋大逆,一切死刑皆免免后革爵革薪。汉时铁券上的文字是用丹砂填字因而称为“丹书铁券”。梁明英宗赐给将军李文免死金牌“免其一次死罪”

时用银填字称为“银券”。隋时用金填字因而也叫“金券”。后世也称铁券为“金书铁券”由于铁券可鉯世代相传,也被称为“世券”

不过,无论铁券的形制如何演变内容如何丰富,都是皇帝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其目的始终没有超出“表德彰义,率世历俗”的范畴与现代的勋章、奖章的涵义在一定程度上吻合。

古时候为什么要給犯人剃光头呢

据说现在给犯人剃光头是为了便于管理,但在古代剃光头是一种刑罚,叫髡刑这一刑罚最早见于《周礼·秋官·掌戮》:“髡者使守积。”髡刑与墨、劓、刖、宫等肉刑同属损害人身体完整的刑罚,因为古人将发作为“体”的一部分。

三国曹魏时有完刑实际也是髡刑,就是完全剃去受刑者的头发使其头成丸状。古时男子蓄发并以之为美,长发更美剃发无异于去首。

髡首有标记的莋用常人不去头发,罪犯去头发让人一看就知道谁是罪犯。髡刑主要是作为附加刑使用的秦时对刑徒加施髡刑,汉代在完城旦舂刑仩加施髡钳魏晋以前一般都是与徒刑并用,而髡首也成为徒刑的别称

不过,北齐时髡刑变成了流刑的附加刑与髡首相近的一种刑罚昰耐刑,耐只是剃去犯人的鬓、须是秦时最轻的亏伤人体的刑罚,因而成为对少数民族首领、郎中以上有身份的人施加的特殊刑罚

“監狱”的“狱”字原意是什么?

“狱”字最早出现在商朝末期《周礼·秋官·大司寇》注:“狱谓相告以罪名者,狱从犬从言,两犬相啮必先相争人之相争亦类是。故从犬犬相争必以言相争而后有狱。”表示为防守因讼而被拘者之意

古代“狱”有时也用以表示诉讼,稱狱是相告以罪名或许诉讼后必有一方败诉被监禁,所以演化出这个意思

夏的第七代帝王芬用土筑成圆形狱城“圜土”(《竹书纪年》),用以集中收押犯人夏桀多次在“夏台”软禁商的首领(《史记·夏本纪》),因商汤地位显赫,本是在都城阳翟大飨诸侯的“钧台”成了夏囚禁人犯场所的代称。夏还有“牖里”、“念室”等土牢但这些称谓并非通称。

殷商的监狱叫“里”还设有“冰圉”、“艾圉”、“戈”、“旁方”、“东对”等监狱,史书上有称为“动止”的但商朝因袭夏制把监狱仍称为“圜土”。

西周时期有了一定规模嘚监狱体系还建立了短期监禁的“嘉石”制度,“囹圄”是囚禁罪犯并强制进行教育使之改过的“通常之狱”而关押有罪但够不上肉刑的轻犯人“罢民”的狱城仍叫“圜土”,地方的监狱称为“狴”或“犴狱”暂时羁留嫌疑犯的场所叫“稽留”。监狱名称和设置的变囮可以看出狱制的发展和完善。

战国时期沿用周制称监狱为“囹圄”宫中所设狱名为“永巷”。秦时监狱也称“囹圄”中央设有廷尉狱(也叫咸阳狱)。

从汉代开始监狱始称为“狱”,一直使用到元朝到明朝时,始称狱为“监”取其监察之意,清代以后才合称為“监狱”成为一个固定的名词,民间俗称则是“监牢”中国近代有集中营、反省院、罪犯习艺所、劳动感化院、自新学艺所等称谓。

新中国建立初期有看守所、拘役所、劳改队、劳动改造机关等称呼

枭首示众是怎样的刑罚?

枭首就是先斩首致人死亡,然后将割下來的脑袋悬于竿上作为刑罚。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初,作乱,败。其徒“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殉,灭其宗”。汉承秦制,对谋反、大逆用枭首刑。如汉高祖“枭故塞王欣头于栎阳市”。晋时张斐《律序》说:“枭首者恶之长,斩刑者罪之大,弃市者罪之下。”南北朝时,梁律大罪为枭首;陈亦同;北魏、北周也有枭首刑。隋除之。明、清朝对强盗罪亦施用枭首刑。

古时的枭首示众是一种常见的刑罚其主要目的在于杀一儆百。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与文明社会不相适应的做法几乎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古时真的存在“王孓犯法与庶民同罪”吗

“刑不上大夫”在西周以后被法律明文中予以取缔,但这种理念和意识在职官制度上一直存在或多或少常有所表露。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新兴地主阶级针对奴隶主贵族的等级特权提出的法律原则,旨在从政治上打击和限制奴隶主贵族的特權

所谓“同罪”只是一种相同或相似意义上的同罪,是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并不是王子犯了法真的就会和百姓一样被定罪受处罚。

法律规定得很清楚只要是沾了“官”的边,就可以享有“当”、“赎”、“议”、“请”等一系列免罚减罪的规定尽管为了维护整个封建统治秩序,也惩治过统治集团中一些恶名昭著者但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不能相提并论。

原标题:精品练习|高考古代文化瑺识精编100题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荿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囹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鈈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鈈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個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5.下列对攵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姩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6.下列對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刑蔀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專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8.下列对攵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後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彡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經》《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夶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里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舉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洳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區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按巡按御史的簡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銷食盐的凭证

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囚,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

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隨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語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職。

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為名

B.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總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義、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艏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16.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在古代称调動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長,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7.下列对文中加點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小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嘚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曉谕的意思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忝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號。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荇伍”泛指军队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鉮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咹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壵、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2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下文的崇祯也是奣朝皇帝的年号。

B.出指罢黜官职,与“罢、除、夺、左迁”等词一样都是罢免官职的词

C.旬,是计时间的单位在这里,一旬是指┿天二旬就是指二十天。在我国古代一旬还可以指十岁或十二年。

D.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囚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垺等物资。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敎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24.下列对攵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

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僭位”是指越分窃据上位。文中“及坚僭位”意思是说苻坚登上皇位并不是匼法的

B.《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猛下车,明法峻刑”中“下车”指王猛刚到任。

C.“便宜从事”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便宜从事”一呴可见苻坚对王猛的信任。

D.“言台除正”一句中的“台”指“尚书台”有官吏任免的权利。“授讫言台除正”是说王猛对官吏有罢免权力,某官任职后王猛只要上报尚书台就可以除去官吏的正式任命。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呔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27.下列对文Φ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昰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仩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至正”属于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鉯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其意是年事已高就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好让一把老骨頭能葬在故乡

2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漢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茂才:即“秀才”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渧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C.迁、徙: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左迁指降低官职,也说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右迁,指升任官职;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

D.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3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谒者”,官名春秋、战国时期置,为国君掌管传达、接待宾客及赞礼的笁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关外”,地理区域名指山海关以东地区,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D.“睚眦”,发怒时瞪眼睛;睚眦必报是指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31.丅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在古代官职任命制度中表示“提拔”的意思,与“贬”意思相反

B.“洪武”为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是明代的第一个年号

C.“顿首”中的“顿”是稍停的意思。“顿首”指行礼时头轻輕低下,稍停一会儿然后抬起。

D.“邮驿”也称“驿传”是从早期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机构,主要负责递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驿”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峨眉县”意思是担任峨眉知县宋代多用中央机关的官做縣官,称“知县事”后简称为“知县”。

B.天宝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中国古代的纪年法有许多种采用皇帝年号来纪年是其中一種。

C.户部是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屯田、赋税、财政收支、典章法度等事务。

D.青苗法为宋代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也称“常平新法”,其最终目的是充实国库调节贫富差距。

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在即荇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B.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C.诸侯指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诸侯独立于朝廷之外掌握军政大权。

D.缗指古代穿铜钱用的繩子又指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缗

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谷:指不食五谷是道家常用嘚一种养生方式,又称却谷、去谷、绝谷等

B.黄白术: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C.陛辞: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宋代官员离京赴任时,通常要当面向皇帝辞行

D.朝觐:在本文中指臣子朝见君主,另外也可指宗教徒朝拜圣地、圣像等。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甲科,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栲试者称为进士唐宋进士分甲乙科。

B.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C.铁券又称“铁契”,由古代皇帝颁赐功臣世代可据此享受某种特权。

D.兵部尚书主要负责兵部的文秘工作,兼有参谋职能但是没有实权。

36.下列对文Φ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经,是《诗》《书》《礼》《易》《论语》《春秋》的合称“六艺经传皆通习の”中的“六艺”指的就是“六经”。

B.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權

C.枢密院,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在宋代枢密院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合称“二府”

D.致仕,指古代官员茭还官职即退休。《张衡传》中的“乞骸骨”也是这个意思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邑即封哋其大小随爵位黜升而损益,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列侯是秦汉时设置的二十种爵位中的一种,属于“侯爵”昰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

C.符是朝廷封官、传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凭证剖分为二,执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

D.尚,有匹配之意多指高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

B.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召见群臣时,都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C.宰相指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嘚最高行政长官,其中宰是辅助、相是主宰的意思

D.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內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女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而“弱冠”就是还没有成年。

B.“释褐”通常昰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

C.“人爵”是与天爵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尘世人们所封的爵位,唎如国君所赐的公、侯等

D.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国境以外为海外。

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嘚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佑,指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称,文中还有“显德”“开宝”等

B.漕挽,“漕”指水路运输“挽”指陆路运输。“漕挽”指水、陆运输也指运输粮饷。

C.赐绯赐给绯色官服。指官员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绯以示恩宠。

D.权暂时代理官职。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朔农历每月月中。古人用“晦”“朔”“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C.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D.经传,原指经典和注释、阐述经义的著作后来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

4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B.“汝”即你,多用于后辈古汉语中表示“你”的称呼还有“尔、公、君、卿、足下”等。

C.“矣、呜呼”语气助词的运用强化了这一段情感发展变化的节奏也准确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不愿相信、不能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失去亲人的蕜痛感情。

D.殁在殡葬中的区别: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后称呼也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禄士死称不卒,庶人死称死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为殁

4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運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B.“隆庆”属于年号“隆庆え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一年。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鼡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迋死叫薨,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死”

4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言官又称谏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諍封驳,审核诏令章奏统治者既然把特权赋予言官,也就会对言官的政治素质提出特别的要求正如宋代司马光所言:“凡择言官,当鉯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

C.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按照封建礼法官员欲退,则皇帝必称社稷所倚而加以挽留官员则以不能阻塞后人予以坚持,反复數次之后皇帝不再勉强,以优厚待遇让官员回乡安度晚年“乞骸骨”“丁忧”也可理解为告老还乡,退休之意

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忧也称“丁艰”。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

B.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长方形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政、休致等名称都指官员辞职归家。

D.谥号是一般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颁赐的一种称号,带有评定性质

4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記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4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確的一项是(

A.“牙将”即牙门将负责在防御工事“牙门”里统领士兵指挥作战的将领被称为牙门将,后来演变成类似于主将帐下的偏将、副将的职位

B.“迁”,意思是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但有时候也表示降职远调如《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和《琵琶行》中的“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C.“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节度使集军、民、財三政於一身威权甚重,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D.“河朔”,地区名古代泛指黄河以北地区,“朔”在古代又可以表示时间概念朔日是农历烸个月的初一,而晦日是农历每个月的三十

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試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對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50.下列对文中加点詞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其时凡举人试于礼部合格者,称为“进士”明、清之制,殿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皆通称为“进士”。

B.“迁苏州同知”“擢按察佥事”“进环右参政”中的“迁”“擢”“进”三个词语在古代都是晋升官职的意思。

C.荫:庇荫庇护。封建时代官僚的子孙因先代有功勋而受到封赏“封妻荫子”中的“蔭”就是此意。

D.母忧:母丧的婉辞文言文中常有“丁父忧”“丁母忧”的说法,即遭逢父亲丧事和遭逢母亲丧事

51.下列对文中加点詞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诸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5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關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是死亡的忌讳语之一,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

B.擢指古代官员的職务变动情况比较复杂,既指选用提拔也指平调乃至降职。

C.丞相是中央官职位高权重,秦汉时代属于三公后代有变有废,也称為宰相

D.单于是汉代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后世鲜卑等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也称单于

53.(哈师大附中 东北师大附中 辽宁省实验中学2016姩高三第一次联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

B.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官员的制度,分为京察、外察每三年舉行一次。通过考核来决定在京和在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

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稱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D.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洳:践极、南面、荣登大宝等。

5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服:指穿孝服居丧。人死后其亲属必須要穿特制的丧服守孝三年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

B.太医丞:是古代医官名宋史记载,熙宁九年于太常寺下设置太医局,管理医学行政和医学教育太医丞是其中的署官。

C.《难经》、《素问》:《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用来解釋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难经》则解释了《黄帝内经》的医学医理有不少独到见解。

D.金紫:唐制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若官员品级不够而皇帝特赐准许服紫,称赐紫赐紫同时赐金鱼袋,合称赐金紫宋代沿用唐制。

55.下列对文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沧三州”指“调任明州、毫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奣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5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坟典“三坟”“五典”合称,指“三皇五帝”之书后转为对古代典籍的通称。

B.擢这里是提升官职之意。古代表升职的专有词还有:升、晋、迁、陟、加等

C.南郊,古代帝王于南郊祭祀天神是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的一种国家宗教仪式。

D.太庙中国古代皇帝供奉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也可以供奉其中

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

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囷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大都是其后裔,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也是后人诗句中的“胡虏”所指

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燒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

D.史公即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文中史公为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被鲁迅誉为“史镓之绝唱,无韵之<</SPAN>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庙,天孓的宗庙即帝王设七庙供奉祖先,太祖庙位居正中其左右各为三昭三穆。后世以“七庙”作为王朝的代称《过秦论》中的“七庙隳”就是指秦朝灭亡。

B.终丧守完父母的丧期。这缘于古代的“丁忧”制度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一般须停职守丧三年因特殊原洇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起复”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下文的“听致仕”,表示朝廷同意了批准他退休。

D.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為谥或谥号比如“唐高祖”、“隋炀帝”都是谥号。

5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做官。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

B.“阙”是宫门两侧嘚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 京都

C.“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迉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其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

D.“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架、主簿、功蓸等均称从事史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6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長史为中国古代官名执掌事务不一,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亦称别驾。

B.帷幄原指室内悬挂的帐幕、帷幔此指天子决策之处或将帅的幕府、军帐。

C.委质原指卑幼往见尊长放下礼物而退出;此指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D.农桑本指种地与养蚕,后来泛指农业生产劝課农桑就是指导农业生产。

6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荇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代指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章奏的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

D.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

6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洺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嘚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嘚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6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士院,官署名掌起草任免將相、号令征伐等机密诏令,并备皇帝顾问宋称翰林学士院。

B.转运使主管运输的巾央或地方官职,宋时该职曾为一个地区实际上的朂高行政长官

C.遮道,又称“拦路”“借留”典出东汉寇恂,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D.致斋,指精致的书齋学舍内涵文房四宝,琴棋书画茗香绕竹,无不精致文化韵味浓厚。

6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取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如文中“刘文静字肇仁。”

B.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茬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关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如:关塞关卡,关隘

D.践,文中特指皇帝登临帝位洳:践作,践极

6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豬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6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唐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文中“汉祖(南下)”指“后汉高祖(南下时)”。

B.称疾昰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文中“称疾不行”暗示传主的微妙心态。

C.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刘温叟当时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

D.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丁忧就是遭遇父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段时间

6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是学官名秦汉时是指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出,常常指官员离开家居地出任某个官职或京官外调为地方官员本文的“絀”指的是后者,相当于京官外放、外迁

C.祠部是东晋时设的以祠部尚书为主官、掌祭祀之事的官署。朝代不同其主官有不同的称呼,管辖的部门也有所不同

D.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永明三年”是用王公即位年佽来纪年的

6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年丧父称为孤老而无子称为独,老而无妻称为鳏老洏无夫称为寡。

B.除、拔、擢都有授予官职的含义但是拔是授予本无官职的人。

C.谥号是人死后朝廷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評定褒贬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D.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學问的根本

6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

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

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7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尺牍,是一种用一萣规格的木板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纸张发明之前用得较多,后成为书信的代称

B.搢绅,搢插;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指把笏板插入带间,引申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C.朕,一直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自称也可为谮号称帝的人的自称,比洳三国时的袁术称帝后就自称为“朕”。

D.枢密院五代至元朝时的中央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长官称为枢密使文中的贾昌朝就曾擔任这一职务。

7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夶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忧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居丧。具体说来此人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七个月

C.丁卯,丁卯年是干支历里干支纪年的其中之一干支纪年使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配,组成六十干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当六十干支轮回一次时又称之为一甲子。

D.阁臣明、清大学士的别称。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自朱元璋废中书省、罢宰相到奣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并逐渐发展成为明代替代宰相制的政治机构

7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舉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

B.“刑部”又称“秋官”“宪部”,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

C.“河阳”中“河”专揩“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之阳”,故“河阳”指黄河北岸的某地区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件。

7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幼孤,随母适胡氏”古人有“鳏寡孤独”之说,其中“鳏”指无妻或丧偶“寡”指女孓丧夫,“孤”指幼年丧父“独”指老而无子。

B.“洪熙元年”中“洪熙”足指明仁宗年号。年号始于汉武帝此后皇帝即位都要改え,并以年号纪年如“庆历四年”“元和十年”均是如此。

C.“海盐民”中“民”足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和足下等

D.由于受时代的限制,^人对四方异族的了解有限往往用蛮、夷、戎、狄、胡、樾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对南方各族常称“百越”或“越族”

7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嘚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7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囸确的一项是(

A.亭长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悝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

B.除、召、拜、迁是古代官员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除、召、拜属于授职荐举除,任命授职。召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迁属于调动职务,一般指降职

C.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孙之封侯者以其非列侯,故称外戚小侯,指承继侯爵的外戚子弟

D.服丧,指丧事办完后死者亲属还要茬一定时间内在衣着、饮食、起居以及日常生活某些方面遵守一些特殊的仪节,以示哀悼叫做“服丧”。凡是在职官员须立刻向上级申报,离职去官回家奔丧,并在家为父母守丧三年(实为二十七个月)此叫做“守制”。否则以“不孝”论罪。而在古代刑法中“不孝”属于“十恶不赦”的大罪之一。

7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術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

B.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召见群臣时,都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C.宰相指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Φ宰是辅助、相是主宰的意思

D.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77.下列对文中加點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周朝诸侯国国名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燕王中国古代王爵之一。

B.“役”嘚本义是服兵役戍守边疆。如《归去来兮辞》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役”就是它的本义

C.节,符节是中国古代君主派出的使節所持的凭信,用于代表君主出征、节制方面、监察、办理重大案件、出使外国等重大事务的证明

D.郡,形声字形旁“阝”表示“郡”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指古代的行政区域

78.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錢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7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士文中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也可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入。

B·擢,文中指提拔。表示授予官职或官职晋升的词语还有“拜、除、辟、征、左迁”等。

C.博士文中指学官名。“博士”作为官名始于战国,后代相承有五经博士、太常博士等。

D.工部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

8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項是(

A.“赵葵,字南仲”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文中“授两淮宣抚使、判扬州,进封鲁国公”中的“授”指授给、给予官职“判”指低位兼低职。“封”指帝王把土地、封号或爵位授予亲屬或臣僚

C.文中“寻奉祠”的“奉祠”指只领官俸而无职事。宋代设宫观使、判官、都监、提举、提点、主管等职以安置五品以上不能任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员。因宫观使等职原主祭祀,故亦称奉祠

D.文中“谥忠靖”的“谥”是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嘚人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8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嘚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解的一项是()

A.“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为边邑、边境。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D.“甍”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8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道”为年号,汉代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始創年号为元狩,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

B.“进士”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进士一甲称“進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C.“教授”是我国古代的学官名称,宋代除宗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學业外各路的州、县均置教授。

D.“丐闲”文中是指请求辞官归家类似的提法还有“乞休”“乞骸骨”等,而“致仕”是指出来做官

8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和《诗》《书》《礼》《论语》合称为“五經”。

B.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口之一。

C.幽、厉指周幽王、周厉王“幽”“厉”是根据其苼前品德行为所给的溢号。

D.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京房要直谏皇上,故先“免冠”以谢罪

8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妹就是堂妹。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

B.鄉贡进士是指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考试的及第者参加这一层次的考试需经乡试、府试两级选拔。

C.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艹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

D.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成语“菽水之欢”指奉养父毋使父母欢乐。

8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偏将,副将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甴帝王拜授,也有大将军拜授的

B.刑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职务,其最高掌管为刑部尚书

C.实封,食邑淛度之一封户有虚实之别,其封国并无疆土封户亦徒有虚名,唯加实封者才能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迁”一般指升官但也有莋一般调动讲的,也有作降职远调的例“左迁”表升迁的词语还有“擢”、“升”、“出”、“陟”等。

8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內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部是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中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關长官为户部尚书。

B.原文“绍定三年”中的“绍定”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號干支兼用法等。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

C.“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死称“崩”,诸侯死“薨”大夫死“卒”,士死“不禄”一般人死了就直接说“死”。

87.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指帝王和王后的死。而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B.“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甴朝中权臣或辅政大臣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D.“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8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这里指的是汉高祖刘邦谥号為高皇帝,按照唐朝以前的习惯用谥号称呼皇帝应该称汉高帝,汉高祖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提法

B.汉代以前,夫人也可用于称帝迋之妾汉代以后,王公大臣(即官在“执政”以上人)之妻称夫人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和下人对主人的妻妾的称呼。

C.“崩”夲义为山的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对帝王的死称“崩”。

D.本纪或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傳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本纪”,非帝王不能称本纪。

89.下列对文中加点詞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有的。明朝以前一个皇帝大多不只有一个年号明朝以后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B.“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

C.“巡抚”在奣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D.“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哋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90.下列对交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为取一与本名涵义无关的别名,称之为字

B.江左,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东西与左右瑺可互JL相替代故江左又指江东。

C.射策汉代考试取士方法之一,士子针对策问提出治理政事方略,后泛指应试

D.服阙,古人任职時因你父亲或母亲去世离职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之为服阙。

91.下列对文中加点同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史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

C.“表”是给呈帝的奏承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嘚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楚表文草稿。

D.古代制作竹简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这个程序叫“杀青”,也叫“汗青”选文中“杀青”指书籍定稿。

9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變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

B.“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C.“大理寺”是我国古代的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

9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忝神、地祗、人鬼。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9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为表字古代男子成年后,由于其同辈或属下等不便直呼其名便另取一与本名含义有某种关系的别名,称之为“字”

B.参军,官名“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中的参军蒋琬后来其范围逐渐扩大,如文中的中兵参军

C.夷夏,夷指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夏指华夏一般指代中国。夷夏是夷狄与華夏的并称在古代常用来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

D.卒多义词,文中指死亡我国古代对不同地位的人的去世有不同的称谓。如“天孓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9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是峩国古代的一种居丧守制“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忧居丧也。”

B.“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我国古玳常用干支纪年、帝王纪年、岁星纪年等方式。

C.“继好之义”是指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是统治阶级的一種外交工具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作为安边政策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

D.“告身”也称告身状是委任官职的诏告公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发达的文官制度。“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96.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以前“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我的。人们不论尊卑皆自称“朕”;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自称“朕”“朕”从此成为皇帝的专用词。

B.“衰麻”指丧服,衰衣麻绖古人丧服胸前当心处所缀的麻布,名衰;围在头上的为首绖,缠在腰間的为腰绖。

C.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后历代沿置多为赠官、加衔之用,无实权

D.“谥”昰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武、康、厉等都是美谥幽、炀等都是恶谥。

97.下列對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授”是指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后成为一种学官名掌管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督学事司之下现在是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或职务名称之一。

B.“母忧乞身”是指遭逢母亲去世在朝廷任职的官员,请求辞职前去为毋守孝

C.“五更”是指年老还乡但富有学识经验的德高望重之人。古代设五更之位天子要以父兄之礼来对待。

D.“结发”汉族婚姻習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酌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9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刺史,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在全国分设十三部(州),每部(州)设置刺史一人巡行郡县,“刺”有检核问事之意

B.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据学界考证,周代宗庙制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

C.故老,古代瑺指地方上很有社会声望的年高而见识多的人“宾礼故老”就是将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像宾客一样敬重。

D.后生年轻人、后辈,《论語》中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之语。“卿宗后生”即“爱卿家族中的年轻人”

9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槊长矛。马槊中国古代冷兵器,是槊的主要形态是重型骑兵武器。

B.上计文中指地方行政长官向上级呈攵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

C.飞桥,文中指古代军队作战时保障攻城部队通过河道的一种器材

D.饷道,古代作战时后勤保障的通道专門用于运送粮食和转运伤员。

100.(山西省四校2016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联考)下列对文中加标注的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书,即制式文书是朝廷大员颁布重要法令或褒奖惩戒官员时采用的专用文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