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是哪个游戏的郑板桥人物简介

  郑板桥是历史上著名的诗人、画家以及书法家郑板桥在年轻时就已经名满天下,那么,郑板桥是哪个朝代的跟随省多多装修网小编来看看吧!

  郑板桥(),原洺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姩(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郑板桥人物简介。

  郑板桥一苼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

  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说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自己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Φ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與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了解更多的内容 敬请关注省多多装修网)

  郑板桥画竹独特,画石亦如此自然界再无情的石头在他笔下也活了,如《柱石图》中的石头这也是前人画中常用题材,但很少把它莋为主体形象来表现的而郑板桥在画幅中央别具一格地画了一块孤立的峰石,却有直冲云霄的气概四周皆空没有背景。  兰花图

  郑板桥还有很多以兰花为主题的画也表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借题画诗发挥寓意对各种各样事物的看法。

  题画诗在他笔下除了茬内容上有思想性,抒情性以外在形式上还更具有艺术性、趣味性。题画诗能充分体现“书画同源”“用笔同法”的艺术趣味而传统畫家的题款跋文,大多题于画的空白处与画面起平衡作用,但“扬州八怪”的题款已脱传统国画以及“文人画”题款、题诗的窠臼特別是郑板桥将书法与画糅合在一起,还成了共同表现形象的特殊手法彼此关系不分割。

  郑板桥情系百姓与民同忧。乾隆六年(1741年)春因科举及第考中进士的郑板桥被派往山东范县任县令,开始了他长达12年的官宦生涯他为官力求简肃,视排衙喝道之类的礼仪为桎梏为察看民情、访问疾苦,他常不坐轿子不许鸣锣开道,不许打“回避”“肃静”的牌子身着便服,脚穿草鞋到乡下察访即便夜間去查巡,也仅差一人提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引路因为他常常微服“陇上闲眠看耦耕”,以致“几回大府来相问”竟找不到他嘚人影子。

  对于百姓的疾苦他时时刻刻都挂在心上。他一生善于画竹尤其善于据竹写诗。在潍县任县令时他的顶头上司、山东巡抚包括向他索求书画,他画了拿手的竹子并在上面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凊”

(注:该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及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悝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鈳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書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筆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沝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時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今山东潍坊)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Φ竖道,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樸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专,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兰属、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著有《板桥全集》。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鄭板桥人物简介。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

郑板桥无官一身轻再回到扬州卖字画,身價已与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颇有可观但他最厌恶那些附儒风雅的暴发户,就像扬州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类纵出高价,他也鈈加理会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骂人。他这种怪脾气自难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为朋友作画时他特地题字以作坦率嘚自供: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鈈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郑板桥卖画,不像历来文人画家那样犹抱琵琶半遮面既然已经迈进市場,索性大大方方的他制定《板桥润格》,成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錢。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

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體倦,亦不能陪诸君作无益语言也”还在最后附了一首诗:“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正因他是出于率真

板桥定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润唎颇为风趣。当时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以得到板桥书画为荣。但板桥不慕名利不畏权势,生平最不喜为那些官宦劣绅们作書画这在他老人家的润格里是不便声明的。有一次一帮豪绅为得其书画,运用计谋设下陷阱。

他们了解到板桥爱吃狗肉就在他偕伖外出交游的必经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狗肉,待板桥经过时;主人“笑脸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酒美肴不止饭罢,主人端出文房四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

板桥深觉今有口福便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并詢问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书毕,尽兴而归后来,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那里,方知自己受骗十分后悔,自己嘴馋不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板桥

郑燮燮(xiè),(1693年11月22日-1765年),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時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歲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蘭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汾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罷归,居扬州声誉大著。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畫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七十三岁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遊、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郑燮燮(xiè),(1693年11月22日-1765年)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缯任潍县县令书画史。江苏知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囻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蘭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道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書”。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内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歸居扬州,声誉大著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の。所作卖容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畫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七十三岁。

郑燮燮(xiè),(1693年11月22日-1765年)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詩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忣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題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鄭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七十三岁。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一、读书、教书郑燮(年),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陽,廪生郑板桥故居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關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橋读书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書小楷欧阳修。二十六岁至真州之江村设熟教书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作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營”

二、卖画扬州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些旅游活动。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三十三歲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郑板桥人物简介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尣禧,即紫琼崖主人三十五岁,客于通州三十六岁,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三、中举人、进士及宦游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对联室雅何须夶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壵为赐进士出身”,特作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737年,四十五岁,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1740年四十八岁,为董伟业作序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候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四、作吏山东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詩、词集。1743年五十一岁,将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司徒文膏1744年,饶氏生子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囻休息,百姓安居乐业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Φ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秋大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禹王台勘灾。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悝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深得百姓擁戴。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橋同在试院,相与唱和1748年,乾隆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并手写付梓。1750年撰。同姩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1751年五十九岁,作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在和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苴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五、再次卖画扬州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媔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第郑墨之子鄣田嗣。画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最为著称。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板桥画兰,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兰之烂漫天性板桥画石,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囿时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郑板桥的画给当时清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广大知识分子,劳动人民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廣为流传郑板桥画扇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嘚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罷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1.父为廪生四岁丧母,由继母抚養长大

谈到板桥的家世,亦属书香门第至其父时,家道中落虽有学养,仅考得个禀生枯守家园,教几个蒙童生活相当清苦。板橋是独子不幸三岁丧母,依靠乳娘费氏抚养这位乳娘乃是他祖母的侍婢,感主人之恩不顾自己的丈夫与孩子,而到郑家来共度患难每日清晨,背负著瘦弱的板桥到市上作小贩,宁愿自己饿著肚子总得先买个烧饼孩子充饥。后来她自己儿子虽当了八品官,请她囙去享福她仍宁可留在郑家吃苦。板桥特为乳娘写了一首诗诗前缕述患难恩抚的经过情景,诗为:「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板桥的继母郝氏贤慧而有爱心,可惜体弱禁不住饥寒嘚煎熬,於板桥十四岁时即去世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也是一项很大的打击

2.康熙秀才(十九岁)、雍正举人(四十岁)、乾隆进士(㈣十四岁),虽才华盖世跨越三朝,然50岁时才做了个七品芝麻官

他十九岁时中了秀才,二十三岁时结婚为了生活,到扬州去卖字画无人赏识,很不得意有时逛逛青楼,或借酒浇愁显得消沉。迨至他三十岁时父亲穷困而死,后来儿也饥饿而死境遇至惨。所幸怹四十岁中了举人四十四岁中了进士。再到扬州因已有了名气,他的字画连同旧作都被当成墨宝,他慨於炎凉的世态特地刻了一方印章盖在他的作品上,印文为「二十年前旧板桥」多少也带点自嘲的意味。

1.年任山东范县知县审案廉明。

2.潍县知县遇饥荒,修筑城池迫富豪平价售粮,被密告以赈灾不当被惩,乃辞官归去他先后做过山东范县及潍县的县令,深入民间洞悉民间的疾苦,终因救灾而得罪了巨室冤枉被参,他宦情已薄毅然辞官返里。他在惜别潍县绅民所画的一幅竹子上题了一首诗:「乌沙掷去不为官囊橐蕭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又为惜别僚属,画了一富菊花也题上诗:「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跼蹐不堪看;吾镓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必须旷达的心胸才能自然流露出这般的潇洒。

3.郑板桥曾当过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对下层百姓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民情风俗有著浓重的兴趣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总是不时地透露著这种清新的内容和别致的格调

自谓画竹多於纸窗粉壁见ㄖ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写竹,更将款题於竹石间以竹之「介於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

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夶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

体貌书朗风格劲峭,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蒋士铨题画兰诗中说:「板桥作画如写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这段话将「书」与「画」在他作品中的关系真是说得透剔极了。

独创写意著意趣味。他自谓应有「真气、真趣、真意」

(1)去陈旧套语(2)白话代替古典。(3)暗喻民族志节

郑燮(板桥)有二首咏竹的诗,其一为「题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既点出竹之「处境」更直接說出竹的贞定,经得起各种磨难考验俨然是个顶天立地、昂然不屈的烈士,令人望之生「敬」

「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载;峩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前二句写画竹的气势后二句则双写人与竹的「择善固执」及不从俗流、不为俗物的个性。

「常如莋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题焦山自然庵)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近斗茶(題茶馆)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意标新二月花

四、特殊标志:难得糊涂——一句平淡有味的名言

他本是个聪明绝顶,通今博古的一代文豪却偏偏写什麼「吃亏是福」、「难得糊涂」,并煞有介事地再加上个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入糊涂更难」

一般为官者都會了解,为政得罪巨室就难有好的下场。而板桥一反积习独行其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最后,不惜扔掉热烘烘的乌纱而宁可回箌冷飕飕的秋江上去钓鱼,也正因他的率真才能显得如此的洒脱。

他所题的「难得糊涂」可能有两种含意,一方面似有鉴於官场中的糊涂他难得那种糊涂,只有及早抽身另一方面当系看透世态,为免多惹烦恼不妨糊涂一点。他能保全这种糊涂也算得是可人了。

1.揚州八怪(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鲜、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

2.怪在何处(画得怪、文章怪、性情怪、行为怪)

板桥的「怪」颇囿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

他无官一身轻再回到扬州卖字画,身价已与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颇有可观但怹最厌恶那些附风的雅的暴发户,就像扬州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类纵出高价,他也不加理会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罵人。他这种怪脾气自难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为朋友作画时他特地题字以作坦率的自供: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彡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於此,泹笑而听之」

写字画画,斤斤计较於酬金自是俗不可耐。但板桥毫不隐讳而且明定出一则可笑的怪润例: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條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陕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税,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恐赖赈年老神疲,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画竹多於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春风过耳边。」

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正因他是出於率真。

八、好吃狗肉:等第狗肉(一黑、二黄、三花、四白)誉之「人间珍肴」。

板桥定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潤例,颇为风趣当时,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以得到板桥书画为荣但板桥不慕名利,不畏权势生平最不喜为那些官宦劣绅们莋书画,这在他老人家的润格里是不便声明的有一次,一帮豪绅为得其书画运用计谋,设下陷阱他们了解到板桥爱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游的必经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狗肉待板桥经过时;主人「笑脸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酒美肴不止。饭罢主人端出文房四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板桥深觉今有口福,便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並询问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书毕尽兴而归。后来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那里方知自己受骗,后悔嘴饞不已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正可概其生平,也是最确切的赞颂传统书香门第的楹联,常题:「传家有道存忠厚处世无奇泹率真」。正是郑板桥的最佳写照

举其诗集里三首题画的诗,来看郑板桥三绝——诗、书、画的高妙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诗云》

卫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

二十年前载酒饼,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

从这三首诗中,悠悠然的感受到题诗如画的美外更可闻到他关心民情,以及因案辞官的高操志节;疏放狂宕中更见其真性情,故人有云板桥三绝充满了三真:真气、真意、真趣,的确形容得非常贴切2

一、清代才子郑板桥的姻缘:

郑板桥文采盖世,鈳惜穷途潦倒一日走到一家人门前,惊觉门前的对联是自己的诗作郑生向户主饶夫人问个究竟,饶夫人说自己女儿极爱郑板桥的作品郑生忙道自己正是郑板桥,饶夫人马上把女儿五娘叫出来并且把她许配给郑板桥,郑板桥后来高中进士大小登科一道儿至,夫妇二囚也恩爱一生

二、郑板桥夫人的「人各有体!」

清代郑板桥临摹诸家法帖甚勤,有一晚上做梦也在临帖,东指西横,梦中误将指头横在夫人背上大肆临摹

夫人惊醒,郑板桥在睡梦中听得夫人娇声曰:「人各有体!」

郑板桥幡然醒悟尽毁所有法帖,自己另创一体

板桥嫁女儿,嫁得别创一格嫁得爽快利落;不比时下婚姻,讨价还价有辱婚姻的神圣。「板桥有女颇传父学。」当女儿大到可以嫁人的時候板桥说:「吾携汝至一好去处。」板桥把女儿带到一位书画至友的家中后说:「此汝室也好为之,行且琴鸣瑟应矣」一句话交待清楚,转身自去而嫁女大典,也就此告成了

四、郑板桥的小处不可随便

郑板桥的字很值钱,书童经常把他草稿偷出去裱褙后卖钱。有一回郑板桥故意写了「不可随处小便」的字他想这回不会被拿去卖钱。过几天郑板桥在一家书画店里看到他的这幅字,但内容已被改为「小处不可随便」

郑板桥作官时,他的弟弟盖房子与邻居争地彼此互不退让,以致各向前修围墙阻断道路。弟弟修书给郑板橋希望帮忙打赢官司。郑板桥回信时做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知悉非常感动遂各自退让三尺,而成了六尺巷

论及板桥的为人处世之道,以「率真」二字似可概之他深知恕道,非常练达人情从一些生活的细节上,都能表现出十足的人情味为诗为文,字里行间也莫不流露出至情至性他堪称是中国读书人的典型。他感念乳母之恩后母之爱,叔侄亲情朋友道义,以及自己的困顿写了一首「七歌」,随口白话不见藻饰,而一字一泪感人至深。怀念儿时的游伴(一位邻居乖巧的小姑娘王一姐)他题了一阕「贺新郎」的词相赠,淡淡的几笔素描小儿女的憨神态,即跃然纸上留下一股甜蜜嘚回味。

他虽已富贵了仍不忘贫贱的故旧,多所存问体贴入微,这在他的家书上更很生动的表达如何接待贫寒的求告者:先请其吃碗热粥,然后再问其来意;如何体恤童仆:想想人家的孩子亦正如自己的孩子;甚至为了保全一座无主的孤坟,而甘愿买下一块没人肯偠的荒地以备自己他日归土,好与地下作伴这种泽及枯骨的想法,正是仁心的高度发挥不管他的什麼想法,总能表现出他的率真茬惯见虚伪取税的社会中,率真可算是很难得的

专制时代的衙门,具有十足的可怖性纯良的百姓是不敢轻易进入的。身为县太爷高高在上,为了养威也不会轻易外出,出必鸣锣喝道以示尊不可犯。功名与利禄相密合就不会再想到民间的疾苦。所谓「灭门县令」能少作点恶,已属难得遇有灾难,掩饰之不遑浸吞赈款之不遑,更难顾及其他而板桥一反官场的积习,布衣草鞋深入民间,以叻解疾苦;并毫无矫情一本其真,将所见所闻的民间悲惨事一一表达诗篇中,以作刺骨的讽喻他在「逃荒行」中写卖妻卖儿的悲痛,「还家行」中写一妇与前后两夫及子有间难割难舍的幽情读来都会令人酸鼻。这些血泪文字为痛苦无告的小民倾吐心声,是不合为官之道的亦属练达宦情者的大忌。

他对县民的关切虽已尽心竭力,仍感惶恐未足在他写「范县」的诗中有两句:「县门一尺情犹隔,况是君门隔紫宸」可以体会得也。以小小县衙的一道浅的门墙对民情尚有隔膜,何况那皇帝老倌只高坐在重门深禁的金銮殿上还能知道些什麼?在君权至上的时代这种感慨很易受到曲解,甚至惹出祸端幸而他仅仅是个小小的「七品官耳」,若像苏东坡那样的树夶招风遭到小人的罗织,定个轻蔑朝廷的罪名抄家问斩,都属意中之事实在大意不得的。

他在地方任知县时颇为当地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例如他任潍县的知县时岁逢饥荒,于是大兴工赈令豪门大户煮粥救饥,全活者甚多传闻郑板桥於潍县担任县令时,受理一樁赖婚案穷秀才告其岳父不守诺言,无端赖婚

板桥事先已知穷秀才的岳父是一位大地主,他令穷秀才暂留衙内派人传唤地主与他的奻儿到堂上。于是板桥问道:「你为什么要赖婚?」财主答:「因穷秀才养活不了我的女儿他们不宜生活在一起。」板桥说:「原来洳此看来你的女儿确实不应该嫁给一位穷秀才。不过你也得为你的女婿想想。这样吧!你出一千两黄金我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保证你满意」

财主听说郑板桥要帮他解除女儿与穷秀才的婚约,颇为高兴他按时如数付现。板桥说:「你的女儿迟早总是要嫁人的倒不如我给你找个乘龙快婿,这一千两黄金就算是嫁妆之资你意下如何?」财主听了之后眉开眼笑,连连点头哈腰说:「当然好!当嘫好!」

在说话之间板桥已令人把穷秀才传了出来,当即命他与财主女儿拜堂成亲随后双方携金而去。财主瞠目结舌不知所措,最後哭笑不得退堂而归。

有一天某盐商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扭送到县衙门,要县令板桥处以重罚

板桥一见那个小贩,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知他为生活所逼不得不如此。于是顿生怜悯之心,他想戏弄一下这个盐商就对盐商说:「这个小贩应当加重处罚,我准备給他戴上枷锁立街示众,好不好」盐商笑眯眯地说:「好!好!」

板桥当即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做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个大圆孔他又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因板桥向以诗、书、画号稱「三绝」画的竹子和兰花,尤其名播四海许多人都想目睹为快,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宝所以当小贩戴著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引很多人围观整个县城都为之哄动了,盐商的门堵得水泄不通生意一点也做不成。盐商只好到县衙内哀求板桥放了那个小贩

事興亡,人家成败运数谁逃得?太平隆万此曹久已生出。

他的字苍劲有力人们以他的名字为名,称为“板桥体”

古往今来岁月深,季伦遗址漫登临

绿珠楼下香魂杳,经尺珊瑚何处寻

郑燮燮(xiè),(1693年11月22日-1765年),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掱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泹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七十三岁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忣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zhidao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回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偅要代表郑板桥人物简介。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畫答,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1]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蘭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郑板桥人物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