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网友,为什么喜欢专门建一个群,黄芪建中汤组成原方一支队伍,团队来攻击一个虎牙主播,为什么

原标题:千古奇方黄芪建中汤,原来还可以这样用!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把把脉”,搜索关注后获取更多中医趣

源自《金匮要略》的黄芪建中汤,虽然不及中医十大名方那么有名气,但它在临床运用中,却也展现了它不可忽视的魅力。这一到冬天,不少人都有手脚冰凉的症状,晚上睡觉总是要好半天才能睡暖和。每到这个时节,任之堂主人余浩老师就会频繁使用黄芪建中汤,这其中有什么奥秘?且看正文来解答!

天气渐渐的变冷了,令我这个南方人觉得有点不习惯。晚上睡觉的时候,感觉被子都是水一样的凉,要睡下好一会儿才能变暖和。而这段时间,老师用黄芪建中汤的频率开始高了起来。有一天,竟然有十多个病人都是用的黄芪建中汤为主加减,老师自己也很惊讶地说:“难道是什么节气到了?”我们一查日历,还差十来天就要到冬至日了。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由黄芪、桂枝、白芍、大枣、生姜、饴糖、炙甘草七味药物组成。因为现在基本没有人做饴糖,市面上也买不到正宗的饴糖,所以老师平时就用淮山来代替饴糖。我看老师这么反复地使用黄芪建中汤,知道老师一定是有很明确的使用黄芪建中汤的标准。

“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黄芪建中汤呢?”这天忙完以后,我向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

“黄芪建中汤我主要用在脉象整体脉气疲弱无力,脉形偏细,双寸脉不足的情况。”老师长于平脉辨证,所以脉象就是判别的第一选择。

“除了脉象以外,难道没有症状上的特点吗?”我问老师。

“黄芪建中汤证脉象以‘火’之气不足为主要特征,火不足不能生土,则土也弱。脾胃有虚寒,就容易受到邪气入侵而出现各种胃肠的急性症状,如疼痛、挛急或胀或泻等。症状主要定位在脾胃,所以名为建中。当然,临床上只要患者脉象符合,就可以使用,不是一定要有脾胃症状才行的。”老师把脉讲究对脉气的理解,他把五行的理论融入脉诊中。认为凡是活力不够,宣发不足的脉象,就是缺乏“火”之气。

“黄芪建中汤中一味饴糖很重要。它是由粳米磨粉煮熟,加入麦芽,微火煎熬而成。颜色紫凝如深琥珀色,所以我们称它为胶饴。由于它用我们经常吃的米和麦芽制成,所以和我们的脾胃最相投合,最善入脾胃。因为它味甘性温,因此能补虚寒、能缓急证。黄芪建中汤就是因为有饴糖才能称之为建中,要是去掉饴糖的话,就是黄芪桂枝五物汤了。”

“那你为什么要用淮山来代替饴糖呢?”我问。

“那也是迫不得已,饴糖根本没的买,即使有也是不合格的劣质品。我想来想去,也只能用淮山来代替饴糖比较合适。因为淮山和制作饴糖的粳米都是色白性平味甘,都长于入脾胃。而且淮山煮出来的药水,浆汁黏稠,尤其当把淮山磨成粉来煮的时候,煮出来就是胶黏胶黏的,和饴糖一样。所以,淮山也具有饴糖的特性,可以取代使用。但是要注意的是,市面上有的淮山是用硫黄熏过的,煮了以后,药汁有硫酸的酸味,这种淮山是不能用的。”老师说。

原来如此,看来,在没有饴糖的情况下,也是可以权宜用淮山代替的。

“黄芪建中汤和补中益气汤有什么区别呢?”这时候,杜姐提了一个相当有水平的问题。

“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生姜)和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大枣、生姜、饴糖)都有补气升阳的作用,但是补中益气汤偏于补气,黄芪建中汤偏于温煦。最主要的是黄芪建中汤有缓急的作用,还长于治疗各种虚寒引起的急性胃肠疼痛证。”老师解释道。

老师这一番解释,我们终于把这个黄芪建中汤给拿下了。原来它:温而兼升,甘能缓急,主入脾胃。用于脉象见“火”之气不足,又兼有脾胃急性症状者最为适宜。

黄芪建中汤应用之扶正为先

一个23岁的小伙子,梦遗频繁,每周一两次,伴有尿道胀涩不适,四肢冰凉,身体经常控制不住地抽动。经常头昏沉感不清醒,记忆力下降。他告诉我们,以前不懂事,经常看一些黄色网站和录像。又轻信某些反中医人士说手淫有益无害,于是养成了经常手淫的习惯。手淫多了以后,就开始出现无法控制的频繁梦遗了。我们一看他,面黄肌瘦,脸上没有一点神采。双目无华,闪烁不定,不敢正面对人,整个人既缺乏正气,也缺乏自信。

老师诊毕后,对我们说:“你们看看,这个病人咋治呢?”

我过去摸他的脉,发现双寸脉不足,双关脉郁,双尺脉偏弱,双关尺间脉沉弦偏大,整体脉气显得疲弱,动力不足,“火”之气不够。再摸他的手,我的妈呀,本来我的手已经够冷的了,但他的手更冷,就像是摸到一块冰上面一样。再看他的手指甲,月牙都还有,不算很小,颜色也比较鲜明,看来肾气还不算很差。但是十个指甲都明显的发红,说明郁热明显。然后看舌头,舌体胖大,舌质淡,舌苔白,但是舌苔下面又可以看到点点的红色突起,舌底偏红,静脉曲张明显,说明脾虚湿重,湿气瘀阻阳气化热。

图2 气虚湿重,兼有郁热

图3 气虚湿重,兼有郁热

患者双寸脉不足,同时脉双关郁,脉的“火”之气不够,应该用黄芪建中汤。但是另一方面,患者也毫无疑问存在水湿郁闭阳气,这种情况应该用当归拈痛汤之类的升阳除湿。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总不能把两个方加在一起开吧。我一时觉得难以决断。

老师看我犹豫的样子,就解释说:“患者当前以中气不足为主要矛盾,应该先把中气扶起来,不然水湿是化不掉的。”

对啊,我怎么忘了。一切重病难病,都应该以扶助正气为根本,以运转中气为重点。

黄芪50克,桂枝30克,炒白芍30克,大枣5枚,生姜15克,淮山药50克,炒神曲15克,炒麦芽20克,炒山楂30克,苍耳子20克,苍术15克,珠子参10克,炙甘草8克。

方中用黄芪建中汤加焦三仙建中气,运中焦。用苍术、苍耳子发散湿气,用珠子参透发郁热。苍术、苍耳子、珠子参同用,化湿升阳透热,相当于当归拈痛汤一样。看到这里,我不禁暗暗敬佩老师处方开得真是火候老到,搭配精妙。

细心的张宇还发现这个患者的拇指相对其他手指显得非常的粗短。这是怎么回事呢?

老师解释道:“因为以人的手对应人体,则拇指对应人体之上,小手指对应人体之下,所以从整体而言,拇指就代表了上焦,也即心和肺。小手指就代表了下焦,也即肾。患者拇指独粗而短,就说明心肺阳气不宣,浊气过重,所以,有这种手指的人,就容易患心肺疾病和脑部的疾病。”

最后,老师劝告患者,要多下地活动,多接地气,因为土气能化去心中的浊气。要多看佛经,多接触正能量,正能量就像阳光,只有阳光才能除去心中的阴暗思想。不能再手淫,手淫严重损害肾精,精亏则思淫,就会更加迷恋色情,形成恶性循环。而且肾精就是人的根本,决定了人的阳寿,从这个角度来讲经常手淫就和自杀一样。

确实,手淫害人不浅。有的无知人士,借打假之名攻击中医,并且鼓吹手淫不但无害,还有益于身体。认为精液就是蛋白质而已,随时可以补充。这真是荒谬之极端,精液是人体精华中的精华,岂能等同于饮食中的一般蛋白质。就像钻石和炭一样,虽然两者都是碳原子,但钻石由千万年高压晶化而成,岂能和一般炭相提并论!这种言论导致一些年轻人沉迷手淫不知悔改,真是害人不浅。

老师开完方后,患者对老师说:“我现在早上阴茎不能勃起,平时勃起的时候也没有力量,能不能加一些补肾壮阳的药给我。”

老师说:“你现在先不要追求性能力,要把这个念头放下,就当没有一样。先静下心来,安心吃药,等肾气补足了,功能自然会恢复的。”

我们在旁边听了,不禁感慨:此人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啊。这边厢肾精还没养起来,那边厢就盘算着怎么挥霍了。就像一盏灯,油都快干了,还要想着再添一把火。所以,归根结底,他的疾病完全是由他自己的内心招来的,心病未除,问谁又能治得了他身体的疾病呢!

黄芪建中汤应用之黄精、熟地为何要九蒸九晒

患者临走前问老师:“我经常头空空伴昏沉感,记忆力下降是怎么回事?”

老师告诉他:“中医理论认为脑为髓海。大脑中的脑髓组织和精液一样,都是人体肾精中的精华。你经常手淫,过度地消耗和透支肾精,大脑就会失去精气的濡养。大脑没有了营养的供给,头就会感觉空空荡荡的,什么也记不住。”

老师接着对我们说:“精能化气,气能养神。人体的肾精就像大树的根一样,树根粗壮,树木才能长得茁壮,树根把精气向上输送,大树枝叶才能繁茂。人也是一样,肾精充足,则肾中气化有力,精化为气,气足则上养头目,人就会有精神。所以精足则气旺,气旺则神足。”

“而这肾精中包含了人体的所有信息,能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就像植物的种子一样。它虽然也是由蛋白质组成,但是和一般的蛋白质是完全不一样的。植物的种子要经过夏天雨水的反复浇灌,阳光的反复照射,才能长成。人的肾精也是一样的,是由人体的精气反复地经过心阳的温暖宣发和肾气的滋润收敛,经过了千锤百炼才能化生的。所以,每一个精子的形成都要历经水和火的洗礼,都要一定的时间,不是吃了一顿肉一个鸡蛋,或者补液输入白蛋白就能形成得了的。”

“我们平时用的九制黄精和九制熟地之所以要九蒸九晒就是这个道理。他们本来就能补益肾精,但是经过反复的水蒸和日晒后,水火之气不断炼化,他们也变得越来越黑,补益肾精力量也越来越强。这就是黄精和熟地为什么要九制的原因。”

友情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把把脉”,小师妹在这里等你哦!

桂枝15克,芍药3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饴糖30克。

上六味,以水45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内胶,更上微火消解,温服。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男子虚劳,小便自利,当与小建中汤。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虚劳里急,诸不足者,黄芪建中汤主之。

桂枝15克,芍药3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

4枚,饴糖30克,黄芪8克。

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8克,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15克。

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脊,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当归建中汤主之。

当归20克,桂枝15克,芍药30克,生姜15克,甘草10克,大枣4枚。

若大虚,加饴糖30克,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30克,阿胶10克,合8味,汤成内阿胶。若无当归,以川芎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小建中汤证之病理,与桂枝加芍药汤证同,且腹痛更甚。

其言“阳脉涩、阴脉弦”者,盖涩主气血窒滞,弦主郁结不通,阳涩为表而所滞,阴弦为里有所结,故知其为肌表血运不畅且腹中有急痛。若其血运已通而腹痛不止者,其人必水运不通,故更投以小柴胡汤以行其水运也。

其药理:因病见桂枝加芍药汤证,且腹痛更甚,故重加饴糖甘温补虚、缓急止痛。

因该汤有活血补血温中之功,故能治虚劳里急、虚劳萎黄、妇人里虚、腹中急痛之症,又能止腹中痛兼见寒气下迫之证。

盖若肠中矢气溢入静脉之中,逆血流而行,则其人自觉有寒气下迫也,重加芍药助静脉之血流自然可愈。

黄芪建中汤者,更加黄芪以补身体元气,使细胞活跃,机能更旺,故能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如肺虚损不足等。

当归建中汤证之病理与小建中汤证同,且更见血虚不足,故加当归以补血活血。其加减:失血多者,加生地、阿胶以补血行血。其言“无当归,以川芎代之”者,川芎与当归功用相近。

一、杨某,男,32岁,东北人,西北铝加工工厂工人,

1975年4月6日初诊。患者左胁疼痛半年余。疼痛为阵发性,每日发作数次,无明显诱因,也不向其他部位放射。间歇期间,无不适之感,而疼痛发作时则剧痛难忍西医曾作肝胆系B超检查,无阳性发现。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辨证为荣虚作痛。方用:桂枝9克,甘草6克,白芍18克,生姜9克,大枣4枚,饴糖(烊化)24克。水煎,分二次服,三剂。患者服上药三剂后,疼痛缓解,脉转为有力。停药观察数日,再未发作。

数月后随访,其病未再复发。(《古方新用》)

二、王右,腹痛,喜按,痛时自觉有寒气自上下迫,脉虚弦,微恶寒,此为肝乘脾,小建中汤主之。川桂枝三钱,大白芍六钱,生草二钱,生姜五片,大枣十二枚,饴糖一两。佐景按:唯吾师以本汤治此寒气下迫之证而兼腹痛者,其效如神。

三、顾右,十月二十六日,产后,月事每四十日一行,饭后则心下胀痛,日来行经,腹及少腹俱痛,病必大下,下后忽然中止,或至明日午再痛,痛则经水又来,又中止,至明日却又来又去,两脉俱弦。此为肝胆乘脾脏之虚,宜小建中加柴芩。

桂枝三钱,生白芍五钱,炙甘草二钱,软柴胡三钱,酒芩一钱,台乌药钱半,生姜五片,红枣十二枚饴糖三两。佐景按:余初疑本证当用温经汤加楂、曲之属,而吴兄凝轩则力赞本方之得。师曰:大论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若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我今不待其不差,先其时加柴、芩以治之,不亦可乎?况妇人之病多属柴胡主治,尔侪察诸云云。翌日据报,病向愈矣。(《经方实验录》)。

【按】曹颖甫先生本处加柴胡、黄芩,其实即为柴胡桂枝汤法。柴胡桂枝汤条下有“心腹卒中痛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一说,即为此理。临床运用,对于虚寒腹痛,一般用香砂六君子汤,若用之无效,则当用黄芪建中汤,若用之亦无效,则当用柴胡桂枝汤加减也。

四、杨某,女,20岁。病者来诊前1年余即发热,全身关节疼痛,并出现皮下结节,偶见散在性红斑。曾在当地某院按“急性风湿病”治疗无效,后经成都某医院疑诊为“红斑性狼疮”,用激素治疗,其发热、关节痛曾暂时缓解,但旋又复发,服药无效,乃回乐山治疗。余(江尔逊)诊时,症见寒战高热(39℃~40℃),间日一发,如疟状(未查见疟原虫),关节疼痛,数小时后,汗出热退,舌质红,苔黄厚而粗。初以小柴胡汤、龙胆泻肝汤、青蒿鳖甲汤等和解少阳、清泻肝火、养阴透热,终乏效验。揆度良久,始有所悟。此症迁延年余,邪正相搏,旷日持久,难免两败俱伤,而药饵杂投,全不中病,徒伤正气。是正虚为本,邪恋为标矣。其舌红苔厚而粗者,恐为邪恋之证,而非实热之象也。遂宗仲景“阴阳和者必自愈”之旨,改用调和营卫、气血、阴阳之法,而投桂枝汤加味方小建中汤。连服3剂,寒战、高热竟不复作,黄厚而粗之苔亦消退。

乃以此方化裁,调理旬日,其关节疼痛亦瘳。(《经方大师传教录》)。

【按】《经方大师传教录》中,江尔逊老先生提及数例小建中汤治间日疟之案例,其实,此数个病例皆为虚劳而非疟疾也。

陈修园《时方妙用》中云:“其症倦怠少食,或常畏寒,或常发热,或寒热往来,气色日见憔悴,肌肉日见消瘦,即将入痨证之门。”又云:“痨字从火,未有痨证而不发热者。世医以苦寒为戒,谓滋阴一法最为妥当,而不知此证多是阴盛为病,滋阴是益其病也。人皆曰阴虚则火动,吾独日阴盛则火动。”又云:“以下诸法,皆退热之良法,学者须当细玩。一仲景法,以小建中汤为主,方中桂枝、生姜宣胸中之阳,即所以除阴火也。后人识见不及古人,虑姜桂之热,只用温补之品”江老先生之病案,其实即为虚劳病之寒热往来,并非间日疟,故用治疟之方无效,而用治虚劳之小建中汤一方中的。

五、常某,男,38岁,农民,1993年2月9日初诊脘腹疼痛两年余,加重十余日,多痛于饥饿之际。近十余日,每至子夜痛而醒,喜温喜压,得食可缓,纳食一般,二便正常,不嗳逆,不吞酸。观其面色萎黄少华,舌淡微红,知其气血失充;闻其语声低微,亦系不足之候;诊其腹,无所苦,六脉弦缓无力,皆一派虚寒证候。《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而夜间疼痛,有瘀滞也。《沈氏尊生书》云:“胃病有虚实,总以按痛止者为虚按之痛者为实。”由是观之,本案虚实相兼,而以虚寒为主,瘀滞次之也。拟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30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20克,炙甘草10克,灵脂10克香附10克,饴糖30克,生姜10片,红枣5枚,三剂。二诊:疼痛止,胃纳增,要求再服,以冀根治。与原方三剂,唯去灵脂耳。(《临证实验录》)

六、宗嫂,十一月十七日,月事将行,必先腹痛,脉左三部虚,此血亏也。宜当归建中汤。全当归四钱,川桂枝三钱,赤白芍各三钱,生甘草钱半,生姜三片,红枣七枚,饴糖二两(冲服)(《经方实验录》)

七、张康甫妇,新产患虚证,治之者反以攻表出之,犯虚虚之禁。今见舌胀大而色淡,虚证一;脉洪无力,不耐重取,虚证二;大便不通,无气推下,虚证三;口噤,是牙关硬,不能大开,非咬牙之比,其虚证四;遍体麻木,血失濡养之权,气失温煦之力,其虚证五;头痛亦是虚阳上冲。全是虚证,而反以攻表之剂投之,宜可?故愈医愈剧也。不得已,姑救之。

桂枝4.5克,白芍12克,炙甘草4.5克,当归身9克,生姜6克,红枣8枚,化龙骨9克,饴糖2匙,真阿胶6克。(《范文甫专辑》)

加减黄芪建中汤(古方化裁)

主治:各种慢性胃炎,溃疡病,中气偏虚,胃脘胀痛喜按,饥时痛,食后痛减,多食更痛,或口淡无味,不思饮食,疲倦少气,脉弦大虚缓,舌淡有齿印。

加减法:嘈杂吞酸,或呕吐酸水者,去大枣,加海螵蛸20g,煅瓦楞20g。中寒吐清涎,遇寒痛增者加吴茱萸10g,高良姜6g。大便色棕黑,或检验有潜血者,生姜改炮姜10g,加三七5g,蒲黄炭10g。大便溏薄者加白术15g,砂仁5g肝郁不舒,胁痛口酸苦者,加左金丸6g吞服。

按:早在50年代,秦伯末老前辈用黄芪建中汤,易生姜为干姜(或炮姜)治溃疡病有效,其后天津中医院用黄芪建中汤去胶饴之甘壅,加麦芽之消导,亦颇为医界所赞赏。我个人临床体会,气虚之甚者,单凭黄芪一味,量少则独力难支,用量过大则升发过甚,部分患者不能耐受,故宜加党参(或太子参)山药为之羽翼。柯韵伯有言:“补气而不用行气之品,则气虚之甚者,几无气以运动。”故仿效五味异功散之意,于方中加入陈皮。

又溃疡病虽以本虚为主,然纯虚者究属少数,有兼症夹症者为多,必须斟酌损益,不宜蛮补。例如,胃酸过多者,则方中甘药宜减宜裁,加入制酸降逆之品,其余挟瘀,兼郁等,可类推。

建中汤里重黄芪,桂芍参姜橘草资。大枣麦芽消补法,中虚胃痛最相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芪建中汤组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