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苏联卫国战争争打得有多惨?

俄罗斯广袤的国土埋葬着无数二战苏联红军与纳粹德军的遗体,许多战时无法打扫战场,只能草草就地掩埋。

当年双方数十万大军厮杀的战役比比皆是,可以想象,打扫战场也是十分艰巨的工作。全苏联人工物力只有一个目标:击败德国。

照片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末。

俄罗斯官方与民间组织至今仍在进行发掘卫国战争遗址工作,经常有重大发现。

一个严酷的事实是,大量苏德双方战争殉难者和他们的武器将永远深埋俄罗斯狂野与森林,不会被发现。

图为被遗忘在森林中的战车,经过岁月的沉淀,只剩下钢铁骨架。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苏联卫国战争是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春,德军控制了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纠集其附庸国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分三路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使苏联国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欧洲主战场,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二次大战进入了新阶段。

  卫国战争初期,德军迅速占领立陶宛全部,拉脱维亚大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一部分。1941年10月,德军大举进犯莫斯科,苏军展开积极防御,消灭德军大批有生力量,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1942年11月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歼德军主力,德军损失惨重,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苏军基本上扭转了卫国战争和二次大战的全局。不久苏军又取得了库尔斯克战向的胜利,收复大片失地。1944年苏军发起战略性总反攻,通过对德军10次打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并把军事行动转为在德国及其附庸国的领土上进行,迫使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先后退出战争,转而反对德国。

  1945年初,苏军展开强大攻势,攻入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进占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并于5月8日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具体介绍:苏联卫国战争

  苏联卫国战争是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春,德军控制了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纠集其附庸国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分三路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使苏联国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欧洲主战场,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二次大战进入了新阶段。

  卫国战争初期,德军迅速占领立陶宛全部,拉脱维亚大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一部分。1941年10月,德军大举进犯莫斯科,苏军展开积极防御,消灭德军大批有生力量,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1942年11月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歼德军主力,德军损失惨重,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苏军基本上扭转了卫国战争和二次大战的全局。不久苏军又取得了库尔斯克战向的胜利,收复大片失地。1944年苏军发起战略性总反攻,通过对德军10次打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并把军事行动转为在德国及其附庸国的领土上进行,迫使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先后退出对苏战争,转而反对德国。

  1945年初,苏军展开强大攻势,攻入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进占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并于5月8日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苏德战场上的重大战役

  宣告德国“闪击战”破产的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在进攻

  1941年9月30日至10月2日,德国集中77个师约200万兵力,14000多门大炮,1700辆坦克和1400架飞机,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大规模进攻,妄图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打败苏联,以此向全世界显示其“闪击战”的威力和德国武装力量的“不可战胜”。

  莫斯科的防御战役在长约1000公里的地带上展开,由于当时苏军在这一地区部署的兵力只及进攻敌军的一半,所以德军曾一度推进到离莫斯科市区仅25公里的地方。苏联军民在莫斯科近郊同德军浴血鏖战。莫斯科的工人和居民组织了几十个工人营和民兵师,数百个打坦克班。全市出动50万人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妇女。11月7日,在敌军距莫斯科仅70公里的最艰苦的时刻,红场上举行了意义非凡的盛大阅兵式,斯大林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1942年1月初,迫使德军后撤100—250公里,解放了1万多个居民点。为扩大成果,苏联9个方面军从1月8日到4月下半月向敌人发起全线反攻,击溃德军50多个师,击毙击伤德军80多万人,将敌军击退150—400公里,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夺回了60多座城市。

  苏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彻底破产,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及全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的信心。

  列宁格勒被围困900天纪念碑塑像

  在伟大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中,共有60多万居民和苏军官兵献出了生命。

  这期间,从1941年7月到9月,希特勒的北方集团军群以优势兵力突破苏军抵抗,进抵苏联第二大城列宁格勒郊外和苏芬界河拉多加湖一带,距市区只有5公里,切断了列宁格勒同苏联内地的联系,妄图迫使列宁格勒不战而降。但列宁格勒人民英勇不屈,不顾敌机的狂轰滥炸,忍饥挨饿,坚持生产,很多工人和居民自动拿起武器到前线作战。从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列宁格勒被围困的872天里,苏联政府和人民通过拉多加湖的“生命之路”成功地组织了对城市和军队的供应。列宁格勒前线部队、波罗的海舰队击退了敌人不断的进攻,终于在1944年1月彻底粉碎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3月苏军把德军从列宁格勒击退220—250公里。

  在伟大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中,共有60多万居民和苏军官兵献出了生命。

  战斗在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红军

是苏联内战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著名战场,有“英雄城市”之称,它以1918年至1919年的察里津保卫战和1942年至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而闻名于世。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斯大林在伏尔加格勒领导了著名的察里津保卫战,击溃了来势汹汹的哥萨克白军,对巩固十月革命成果,捍卫初建的苏维埃政权具有“巨大意义”,因此,1925年城市被易名为斯大林格勒 (Stalingrad)

  伏尔加格勒(原斯大林格勒)马马耶夫岗上的“祖国母亲”雕像

  伏尔加格勒是俄罗斯著名城市、重要的河港和水陆交通枢纽、贸易及大工业和文化中心,坐落在欧洲最长的河流伏尔加河(3530公里)下游平原上,西北距莫斯科约1000公里。它南北延伸70多公里,人口99.7万(1994年7月统计),几乎占全州260万人口的一半(伏尔加格勒州辖33个行政区和六座城市,总面积为11.41万平方公里。)伏尔加格勒是伏尔加河流域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原为军事要塞,后来发展成俄罗斯南疆的重要工业与商贸中心。城市曾三易其名,1925年以前称察里津 (Caricyn),因旁边一条由西向东注入伏尔加河的小河“察里察”而得名。“察里察”来源于鞑靼语,意为“黄水”,察里津城建于1589年。1925年,为纪念斯大林而将察里津改名为斯大林格勒。赫鲁晓夫上台后,于1961年将城市改名为伏尔加格勒。

  斯大林格勒血战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德军不甘心1942年初在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于1942年7月放弃全面进攻苏联的计划,主攻南线,以占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斯大林格勒为主要作战目标。1942年7月,希特勒调集40个精锐师团100多万人的优势兵力,从已攻陷的基辅杀来,企图一举攻占斯大林格勒,然后拿下高加索,再溯伏尔加河北上,直取莫斯科。9月中旬德军攻入市内,苏联军民与德国法西斯展开激烈巷战,德军损失惨重。11月19日,苏军开始反攻,形成“钳形攻势”,并与敌人展开了巷战,。至次年2月,共消灭了德军22个师团约33万人,俘虏9万多人,其中包括德军元帅保卢斯和24名将军。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期间,全城建筑均被摧毁。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是苏联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根本转折点。>>>

  1943年夏季的库尔斯克会战,是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大会战,是二战中德军最优秀的战役指挥曼施坦因陆军元帅精心策划地、旨在迫使苏联签署一个不分胜负之和约的进攻战役。苏联红军最优秀的两位苏联元帅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指挥苏联红军成功地进行了防守反击,在付出巨大牺牲的代价下,粉碎了德军的进攻,耗尽了德军的进攻潜力。从此直至战争结束,德军再未主动发起过进攻战役。因此,朱可夫苏联元帅称库尔斯克会战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转折点和二战的转折点。

  十次斯大林突击战役

  1944年,苏联红军总参谋部精心策划了南起黑海、北至北冰洋的十次进攻战役,为期超过一年,对德军展开猛烈进攻。由于下一次进攻发起时间不定、地点远离上一次战役地区,德军完全无法预测苏联红军的下一步战略战役性行动方向,因此疲于奔命、节节败退。这十次突击战役,是苏联宽正面、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完美实践,将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军队从苏联领土上全部驱逐出境,并将战争引向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领土,迫使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退出对苏战争,罗马尼亚军队甚至转而加入对德战争。

  打败德国法西斯的最后一役——攻克柏林

  苏联红军在德国国会大厦前欢呼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45年3月底,德国法西斯已处在最终灭亡的前夕。除了日本,德国在世界上已没有任何盟国。面对国内经济完全破产、人民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及军事上接连失败的严酷现实,德国法西斯政权已是四面楚歌,摇摇欲坠。

  与此同时,苏联军队在东欧各国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下,通过匈牙利战役、维斯瓦—奥得河战役、西里西亚战役以及东波莫瑞战役,消灭了德军的大量有生力量,解放了波兰、匈牙利、奥地利东部及维也纳、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区,攻占了德国东部地区,为攻克柏林创造了条件。1945年3月东波美拉尼亚战役结束后,苏军集结了250万兵力、4万多门火炮和迫击炮、60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及7500架作战飞机,完成了柏林战役的准备工作。德军此时虽然已成强弩之末,但希特勒仍然企图负隅顽抗。他集中了近100万兵力,组织起近20万人的守备队,在柏林以东设立了三道防线,并环绕柏林城筑起了三层防御圈,准备与苏军最后一搏。

  4月16日,苏军突破奥德河、尼斯河和泽耶洛夫高地的法西斯德军防线,英美联军在西边突破莱茵河防御,并从这一地区发起旨在合围鲁尔工业区的希特勒军队的战役。经过4个昼夜的激战,苏军突破了德军的三道防线,逼近柏林防御圈。4月25日,苏军形成了对柏林的包围,并与英美联军在易北河会师。4月27日,苏军攻进柏林市。30日,苏军攻占了象征着德国最高权力机构的国会大厦。5月2日下午3时,德军停止抵抗,柏林战役宣告结束。苏军在此次战役中共歼灭和俘虏德军40多万。5月8日深夜,德军统帅部的代表在柏林正式签署德军无条件投降书。投降书从5月9日零时开始生效。二战欧洲战场至此落下帷幕。

二次大战全面爆发后,到1941年夏天,德国法西斯已先后占领了欧洲十四个国家。这时,希特勒把苏联看作为实现征服欧洲计划的主要对手,纠集了他的盟友和仆从准备集中力量进攻苏联。按照早在一年前德国就已拟订、演习、修改审定的代号为“巴巴洛萨”的侵略计划,于1941年6月22日拂晓,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190个师的兵力、近5000架飞机和3410辆坦克,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妄想用“闪电战”,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苏联人民奋起自卫,反对法西斯德国的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了。

苏联卫国战争是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春,德军控制了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纠集其附庸国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分三路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使苏联国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欧洲主战场,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二次大战进入了新阶段。

  卫国战争初期,德军迅速占领立陶宛全部,拉脱维亚大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一部分。1941年10月,德军大举进犯莫斯科,苏军展开积极防御,消灭德军大批有生力量,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1942年11月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歼德军主力,德军损失惨重,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苏军基本上扭转了卫国战争和二次大战的全局。不久苏军又取得了库尔斯克战向的胜利,收复大片失地。1944年苏军发起战略性总反攻,通过对德军10次打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并把军事行动转为在德国及其附庸国的领土上进行,迫使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先后退出战争,转而反对德国。

  1945年初,苏军展开强大攻势,攻入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进占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并于5月8日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具体介绍:苏联卫国战争

  苏联卫国战争是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春,德军控制了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纠集其附庸国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分三路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使苏联国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欧洲主战场,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二次大战进入了新阶段。

  卫国战争初期,德军迅速占领立陶宛全部,拉脱维亚大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一部分。1941年10月,德军大举进犯莫斯科,苏军展开积极防御,消灭德军大批有生力量,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1942年11月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歼德军主力,德军损失惨重,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苏军基本上扭转了卫国战争和二次大战的全局。不久苏军又取得了库尔斯克战向的胜利,收复大片失地。1944年苏军发起战略性总反攻,通过对德军10次打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并把军事行动转为在德国及其附庸国的领土上进行,迫使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先后退出对苏战争,转而反对德国。

  1945年初,苏军展开强大攻势,攻入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进占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并于5月8日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苏德战场上的重大战役

  宣告德国“闪击战”破产的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在进攻

  1941年9月30日至10月2日,德国集中77个师约200万兵力,14000多门大炮,1700辆坦克和1400架飞机,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大规模进攻,妄图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打败苏联,以此向全世界显示其“闪击战”的威力和德国武装力量的“不可战胜”。

  莫斯科的防御战役在长约1000公里的地带上展开,由于当时苏军在这一地区部署的兵力只及进攻敌军的一半,所以德军曾一度推进到离莫斯科市区仅25公里的地方。苏联军民在莫斯科近郊同德军浴血鏖战。莫斯科的工人和居民组织了几十个工人营和民兵师,数百个打坦克班。全市出动50万人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妇女。11月7日,在敌军距莫斯科仅70公里的最艰苦的时刻,红场上举行了意义非凡的盛大阅兵式,斯大林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1942年1月初,迫使德军后撤100—250公里,解放了1万多个居民点。为扩大成果,苏联9个方面军从1月8日到4月下半月向敌人发起全线反攻,击溃德军50多个师,击毙击伤德军80多万人,将敌军击退150—400公里,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夺回了60多座城市。

  苏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彻底破产,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及全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的信心。

  列宁格勒被围困900天纪念碑塑像

  在伟大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中,共有60多万居民和苏军官兵献出了生命。

  这期间,从1941年7月到9月,希特勒的北方集团军群以优势兵力突破苏军抵抗,进抵苏联第二大城列宁格勒郊外和苏芬界河拉多加湖一带,距市区只有5公里,切断了列宁格勒同苏联内地的联系,妄图迫使列宁格勒不战而降。但列宁格勒人民英勇不屈,不顾敌机的狂轰滥炸,忍饥挨饿,坚持生产,很多工人和居民自动拿起武器到前线作战。从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列宁格勒被围困的872天里,苏联政府和人民通过拉多加湖的“生命之路”成功地组织了对城市和军队的供应。列宁格勒前线部队、波罗的海舰队击退了敌人不断的进攻,终于在1944年1月彻底粉碎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3月苏军把德军从列宁格勒击退220—250公里。

  在伟大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中,共有60多万居民和苏军官兵献出了生命。

  战斗在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红军

是苏联内战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著名战场,有“英雄城市”之称,它以1918年至1919年的察里津保卫战和1942年至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而闻名于世。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斯大林在伏尔加格勒领导了著名的察里津保卫战,击溃了来势汹汹的哥萨克白军,对巩固十月革命成果,捍卫初建的苏维埃政权具有“巨大意义”,因此,1925年城市被易名为斯大林格勒

  伏尔加格勒(原斯大林格勒)马马耶夫岗上的“祖国母亲”雕像

  伏尔加格勒是俄罗斯著名城市、重要的河港和水陆交通枢纽、贸易及大工业和文化中心,坐落在欧洲最长的河流伏尔加河(3530公里)下游平原上,西北距莫斯科约1000公里。它南北延伸70多公里,人口99.7万(1994年7月统计),几乎占全州260万人口的一半(伏尔加格勒州辖33个行政区和六座城市,总面积为11.41万平方公里。)伏尔加格勒是伏尔加河流域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原为军事要塞,后来发展成俄罗斯南疆的重要工业与商贸中心。城市曾三易其名,1925年以前称察里津 (Caricyn),因旁边一条由西向东注入伏尔加河的小河“察里察”而得名。“察里察”来源于鞑靼语,意为“黄水”,察里津城建于1589年。1925年,为纪念斯大林而将察里津改名为斯大林格勒。赫鲁晓夫上台后,于1961年将城市改名为伏尔加格勒。

  斯大林格勒血战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德军不甘心1942年初在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于1942年7月放弃全面进攻苏联的计划,主攻南线,以占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斯大林格勒为主要作战目标。1942年7月,希特勒调集40个精锐师团100多万人的优势兵力,从已攻陷的基辅杀来,企图一举攻占斯大林格勒,然后拿下高加索,再溯伏尔加河北上,直取莫斯科。9月中旬德军攻入市内,苏联军民与德国法西斯展开激烈巷战,德军损失惨重。11月19日,苏军开始反攻,形成“钳形攻势”,并与敌人展开了巷战,。至次年2月,共消灭了德军22个师团约33万人,俘虏9万多人,其中包括德军元帅保卢斯和24名将军。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期间,全城建筑均被摧毁。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是苏联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根本转折点。>>>

  1943年夏季的库尔斯克会战,是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大会战,是二战中德军最优秀的战役指挥曼施坦因陆军元帅精心策划地、旨在迫使苏联签署一个不分胜负之和约的进攻战役。苏联红军最优秀的两位苏联元帅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指挥苏联红军成功地进行了防守反击,在付出巨大牺牲的代价下,粉碎了德军的进攻,耗尽了德军的进攻潜力。从此直至战争结束,德军再未主动发起过进攻战役。因此,朱可夫苏联元帅称库尔斯克会战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转折点和二战的转折点。

  十次斯大林突击战役

  1944年,苏联红军总参谋部精心策划了南起黑海、北至北冰洋的十次进攻战役,为期超过一年,对德军展开猛烈进攻。由于下一次进攻发起时间不定、地点远离上一次战役地区,德军完全无法预测苏联红军的下一步战略战役性行动方向,因此疲于奔命、节节败退。这十次突击战役,是苏联宽正面、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完美实践,将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军队从苏联领土上全部驱逐出境,并将战争引向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领土,迫使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退出对苏战争,罗马尼亚军队甚至转而加入对德战争。

  打败德国法西斯的最后一役——攻克柏林

  苏联红军在德国国会大厦前欢呼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45年3月底,德国法西斯已处在最终灭亡的前夕。除了日本,德国在世界上已没有任何盟国。面对国内经济完全破产、人民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及军事上接连失败的严酷现实,德国法西斯政权已是四面楚歌,摇摇欲坠。

  与此同时,苏联军队在东欧各国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下,通过匈牙利战役、维斯瓦—奥得河战役、西里西亚战役以及东波莫瑞战役,消灭了德军的大量有生力量,解放了波兰、匈牙利、奥地利东部及维也纳、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区,攻占了德国东部地区,为攻克柏林创造了条件。1945年3月东波美拉尼亚战役结束后,苏军集结了250万兵力、4万多门火炮和迫击炮、60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及7500架作战飞机,完成了柏林战役的准备工作。德军此时虽然已成强弩之末,但希特勒仍然企图负隅顽抗。他集中了近100万兵力,组织起近20万人的守备队,在柏林以东设立了三道防线,并环绕柏林城筑起了三层防御圈,准备与苏军最后一搏。

  4月16日,苏军突破奥德河、尼斯河和泽耶洛夫高地的法西斯德军防线,英美联军在西边突破莱茵河防御,并从这一地区发起旨在合围鲁尔工业区的希特勒军队的战役。经过4个昼夜的激战,苏军突破了德军的三道防线,逼近柏林防御圈。4月25日,苏军形成了对柏林的包围,并与英美联军在易北河会师。4月27日,苏军攻进柏林市。30日,苏军攻占了象征着德国最高权力机构的国会大厦。5月2日下午3时,德军停止抵抗,柏林战役宣告结束。苏军在此次战役中共歼灭和俘虏德军40多万。5月8日深夜,德军统帅部的代表在柏林正式签署德军无条件投降书。投降书从5月9日零时开始生效。二战欧洲战场至此落下帷幕。

苏联卫国战争是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春,德军控制了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纠集其附庸国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分三路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使苏联国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欧洲主战场,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二次大战进入了新阶段。

斯德国及其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

苏联卫国战争是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春,德军控制了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纠集其附庸国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分三路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使苏联国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欧洲主战场,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二次大战进入了新阶段。

卫国战争初期,德军迅速占领立陶宛全部,拉脱维亚大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一部分。1941年10月,德军大举进犯莫斯科,苏军展开积极防御,消灭德军大批有生力量,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1942年11月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歼德军主力,德军损失惨重,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苏军基本上扭转了卫国战争和二次大战的全局。不久苏军又取得了库尔斯克战向的胜利,收复大片失地。1944年苏军发起战略性总反攻,通过对德军10次打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并把军事行动转为在德国及其附庸国的领土上进行,迫使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先后退出战争,转而反对德国。

1945年初,苏军展开强大攻势,攻入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进占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并于5月8日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具体介绍:苏联卫国战争

苏联卫国战争是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春,德军控制了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纠集其附庸国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分三路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使苏联国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欧洲主战场,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二次大战进入了新阶段。

卫国战争初期,德军迅速占领立陶宛全部,拉脱维亚大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一部分。1941年10月,德军大举进犯莫斯科,苏军展开积极防御,消灭德军大批有生力量,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1942年11月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歼德军主力,德军损失惨重,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苏军基本上扭转了卫国战争和二次大战的全局。不久苏军又取得了库尔斯克战向的胜利,收复大片失地。1944年苏军发起战略性总反攻,通过对德军10次打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并把军事行动转为在德国及其附庸国的领土上进行,迫使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先后退出对苏战争,转而反对德国。

1945年初,苏军展开强大攻势,攻入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进占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并于5月8日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宣告德国“闪击战”破产的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在进攻

1941年9月30日至10月2日,德国集中77个师约200万兵力,14000多门大炮,1700辆坦克和1400架飞机,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大规模进攻,妄图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打败苏联,以此向全世界显示其“闪击战”的威力和德国武装力量的“不可战胜”。

莫斯科的防御战役在长约1000公里的地带上展开,由于当时苏军在这一地区部署的兵力只及进攻敌军的一半,所以德军曾一度推进到离莫斯科市区仅25公里的地方。苏联军民在莫斯科近郊同德军浴血鏖战。莫斯科的工人和居民组织了几十个工人营和民兵师,数百个打坦克班。全市出动50万人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妇女。11月7日,在敌军距莫斯科仅70公里的最艰苦的时刻,红场上举行了意义非凡的盛大阅兵式,斯大林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1942年1月初,迫使德军后撤100—250公里,解放了1万多个居民点。为扩大成果,苏联9个方面军从1月8日到4月下半月向敌人发起全线反攻,击溃德军50多个师,击毙击伤德军80多万人,将敌军击退150—400公里,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夺回了60多座城市。

苏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彻底破产,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及全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的信心。

列宁格勒被围困900天纪念碑塑像

在伟大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中,共有60多万居民和苏军官兵献出了生命。

这期间,从1941年7月到9月,希特勒的北方集团军群以优势兵力突破苏军抵抗,进抵苏联第二大城列宁格勒郊外和苏芬界河拉多加湖一带,距市区只有5公里,切断了列宁格勒同苏联内地的联系,妄图迫使列宁格勒不战而降。但列宁格勒人民英勇不屈,不顾敌机的狂轰滥炸,忍饥挨饿,坚持生产,很多工人和居民自动拿起武器到前线作战。从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列宁格勒被围困的872天里,苏联政府和人民通过拉多加湖的“生命之路”成功地组织了对城市和军队的供应。列宁格勒前线部队、波罗的海舰队击退了敌人不断的进攻,终于在1944年1月彻底粉碎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3月苏军把德军从列宁格勒击退220—250公里。

在伟大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中,共有60多万居民和苏军官兵献出了生命。

战斗在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红军

是苏联内战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著名战场,有“英雄城市”之称,它以1918年至1919年的察里津保卫战和1942年至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而闻名于世。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斯大林在伏尔加格勒领导了著名的察里津保卫战,击溃了来势汹汹的哥萨克白军,对巩固十月革命成果,捍卫初建的苏维埃政权具有“巨大意义”,因此,1925年城市被易名为斯大林格勒

伏尔加格勒(原斯大林格勒)马马耶夫岗上的“祖国母亲”雕像

伏尔加格勒是俄罗斯著名城市、重要的河港和水陆交通枢纽、贸易及大工业和文化中心,坐落在欧洲最长的河流伏尔加河(3530公里)下游平原上,西北距莫斯科约1000公里。它南北延伸70多公里,人口99.7万(1994年7月统计),几乎占全州260万人口的一半(伏尔加格勒州辖33个行政区和六座城市,总面积为11.41万平方公里。)伏尔加格勒是伏尔加河流域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原为军事要塞,后来发展成俄罗斯南疆的重要工业与商贸中心。城市曾三易其名,1925年以前称察里津 (Caricyn),因旁边一条由西向东注入伏尔加河的小河“察里察”而得名。“察里察”来源于鞑靼语,意为“黄水”,察里津城建于1589年。1925年,为纪念斯大林而将察里津改名为斯大林格勒。赫鲁晓夫上台后,于1961年将城市改名为伏尔加格勒。

斯大林格勒血战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德军不甘心1942年初在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于1942年7月放弃全面进攻苏联的计划,主攻南线,以占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斯大林格勒为主要作战目标。1942年7月,希特勒调集40个精锐师团100多万人的优势兵力,从已攻陷的基辅杀来,企图一举攻占斯大林格勒,然后拿下高加索,再溯伏尔加河北上,直取莫斯科。9月中旬德军攻入市内,苏联军民与德国法西斯展开激烈巷战,德军损失惨重。11月19日,苏军开始反攻,形成“钳形攻势”,并与敌人展开了巷战,。至次年2月,共消灭了德军22个师团约33万人,俘虏9万多人,其中包括德军元帅保卢斯和24名将军。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期间,全城建筑均被摧毁。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是苏联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根本转折点。>>>

1943年夏季的库尔斯克会战,是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大会战,是二战中德军最优秀的战役指挥曼施坦因陆军元帅精心策划地、旨在迫使苏联签署一个不分胜负之和约的进攻战役。苏联红军最优秀的两位苏联元帅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指挥苏联红军成功地进行了防守反击,在付出巨大牺牲的代价下,粉碎了德军的进攻,耗尽了德军的进攻潜力。从此直至战争结束,德军再未主动发起过进攻战役。因此,朱可夫苏联元帅称库尔斯克会战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转折点和二战的转折点。

1944年,苏联红军总参谋部精心策划了南起黑海、北至北冰洋的十次进攻战役,为期超过一年,对德军展开猛烈进攻。由于下一次进攻发起时间不定、地点远离上一次战役地区,德军完全无法预测苏联红军的下一步战略战役性行动方向,因此疲于奔命、节节败退。这十次突击战役,是苏联宽正面、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完美实践,将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军队从苏联领土上全部驱逐出境,并将战争引向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领土,迫使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退出对苏战争,罗马尼亚军队甚至转而加入对德战争。

打败德国法西斯的最后一役——攻克柏林

苏联红军在德国国会大厦前欢呼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45年3月底,德国法西斯已处在最终灭亡的前夕。除了日本,德国在世界上已没有任何盟国。面对国内经济完全破产、人民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及军事上接连失败的严酷现实,德国法西斯政权已是四面楚歌,摇摇欲坠。

与此同时,苏联军队在东欧各国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下,通过匈牙利战役、维斯瓦—奥得河战役、西里西亚战役以及东波莫瑞战役,消灭了德军的大量有生力量,解放了波兰、匈牙利、奥地利东部及维也纳、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区,攻占了德国东部地区,为攻克柏林创造了条件。1945年3月东波美拉尼亚战役结束后,苏军集结了250万兵力、4万多门火炮和迫击炮、60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及7500架作战飞机,完成了柏林战役的准备工作。德军此时虽然已成强弩之末,但希特勒仍然企图负隅顽抗。他集中了近100万兵力,组织起近20万人的守备队,在柏林以东设立了三道防线,并环绕柏林城筑起了三层防御圈,准备与苏军最后一搏。

4月16日,苏军突破奥德河、尼斯河和泽耶洛夫高地的法西斯德军防线,英美联军在西边突破莱茵河防御,并从这一地区发起旨在合围鲁尔工业区的希特勒军队的战役。经过4个昼夜的激战,苏军突破了德军的三道防线,逼近柏林防御圈。4月25日,苏军形成了对柏林的包围,并与英美联军在易北河会师。4月27日,苏军攻进柏林市。30日,苏军攻占了象征着德国最高权力机构的国会大厦。5月2日下午3时,德军停止抵抗,柏林战役宣告结束。苏军在此次战役中共歼灭和俘虏德军40多万。5月8日深夜,德军统帅部的代表在柏林正式签署德军无条件投降书。投降书从5月9日零时开始生效。二战欧洲战场至此落下帷幕。

苏联卫国战争(苏德战争):

1941年6月~1945年5月苏联反对法西斯德国侵略的正义战争。苏联称之为伟大卫国战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41年春,德国军队席卷了西欧大陆、北欧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了欧洲16国的人力、物力资源。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展开了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新阶段。德国的战略企图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闪击战”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把苏军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并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击败苏联。战争开始时,德国总兵力约730万人,侵苏兵力为550万人(含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等国军队)。计陆军190个师(内19个坦克师,14个摩托化师),坦克约4300辆,火炮4.72万门;空军作战飞机4980架;海军作战舰艇192艘。德军的部署是,以“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分别向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3个方向实施突击,另以德军“挪威”集团军和芬兰两个集团军分别向摩尔曼斯克和列宁格勒方向实施突击。1941年6月,苏军总兵力为537.3万人,部署在西部各边境军区的兵力共268万人,计陆军170个师另2个旅,火炮(50毫米以上)3.75万门,新型坦克1475辆和大量旧式坦克;空军新型作战飞机1540架及大量旧式飞机;海军作战舰艇396艘。苏联最初的作战计划是,以边境掩护部队抗击德军的突击,保障苏军主力的集中和展开,以进攻消灭突入的德军,并将战争推进到敌国领土。战争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德国发动战略进攻,苏军实施战略防御。战争初期,德军利用暂时有利因素(突然进攻、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军队早已动员和集中并有作战经验)和苏联判断失误、戒备不足的弱点,一举突破苏军防御,长驱直入,迅速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全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部,并于9月封锁列宁格勒,攻占基辅。苏军最初企图以进攻对付德军进攻,但一开始就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陷入极端困难的处境,被迫转入战略防御。9月底,德军大举进攻莫斯科。苏军在敌后广泛游击战争的配合下,以积极防御疲惫和消耗德军,于12月初转入反攻,消灭和击溃德军大量兵力,翌年4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初步稳定了苏德战场局势,击破了德国的“闪击战”计划。1942年5、6月,苏军在哈尔科夫地域和克里木的进攻作战失利,德军随即向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展开进攻,企图从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并攻占外高加索的苏石油产地,切断苏南部地区与莫斯科的联系。苏军节节后退,被迫再次转入防御,经激烈而顽强的战斗,至11月中旬守住斯大林格勒,为集结兵力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1943年底)苏军展开战略反攻,苏德战争发生根本转折。1942年,苏联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军工生产已经恢复并有一定发展,给军队提供的新式武器装备逐渐增多,敌后游击运动开展得更加广泛,同时苏联还得到美英战略物资和武器装备的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消耗和钳制了日本陆军主力,减轻了苏联的后顾之忧。在这种形势下,苏军于11月19日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大规模反攻,至1943年2月2日合围并歼灭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主力,从而根本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使苏德战争出现了历史性转折。尔后苏军继续向顿河上游、库尔斯克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发展进攻,解放了库尔斯克等地。同年1月,苏军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同时,在高加索方向转入进攻,至4月初解放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区。7、8月间,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又取得重大胜利。从此,苏军完全夺得战略主动权,德军被迫转入全面防御。8月,苏军在大卢基到黑海长达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展开进攻,到11月为止,收复近一半失地,解放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辅等城市。

第三阶段(1944.1~)苏军展开全面战略进攻,法西斯德国彻底失败1943年,美英等国军队在意大利南部登陆并计划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欧洲各国人民抵抗运动和人民起义风起云涌。在这种形势下,德国企图以战略防御拖延对苏战争,同美英单独媾和。苏军在巴伦支海到黑海的整个苏德战场上发起战略进攻,连续进行解放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战役、白俄罗斯战役等一系列大规模进攻战役,消灭大量德军,收复全部失地,占领芬兰和挪威的部分领土,并攻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国领土。上述东欧各国和阿尔巴尼亚人民抗德武装力量,在苏军支援下解放本国全境或部分领土,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获得解放。1945年春,苏军在波罗的海至多瑙河全线发起进攻,先后进行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东普鲁士战役等进攻战役,并于4月16日对柏林发起总攻(见柏林战役),消灭苏德战场残存的德军,占领德国东部和奥地利东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获得彻底解放。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参见彩图1945年5月8日,德国代表在柏林近郊签字投降)

在长达4年的战争期间,苏军消灭和击溃德国及其盟国军队共607个师,占德军及其盟军在整个战争中所损失的全部师数的77.5%以上。德军损失达1000万人,约占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部损失的80%。德军75%以上的武器装备亦被苏军击毁或缴获。苏军在战争中战斗减员约1600万人。苏联人民战胜法西斯德国,对胜利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作出了重大贡献。中、美、英等各国人民对苏联战胜法西斯德国给予了巨大支援。苏德战争表明:战争初期突然袭击和防突然袭击,是战略指导的重大问题,德国利用突然袭击,在初期获得重大胜利;苏联缺乏准备,初期遭受严重损失,但在形势不利时能及时转入战略防御,从而赢得时间使国家迅速转入战时体制,粉碎了德国的“闪击战”计划。由于战争中武器装备和物资的巨大消耗,军队对后方和后勤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经济因素和科学技术对战争进程影响很大。正确选择主攻方向十分重要。德国在初期突击获胜的情况下,多次不适当地改变主攻方向,失去了有利战机;而苏联在反攻和战略进攻中,能正确选定主攻方向,不给德军以喘息机会,并集中主力连续实施一系列战略性进攻战役。随着战争规模空前增大,必须依靠巨大的军队集团才能完成战略性任务。苏军的方面军群战役和德军的集团军群战役已成为战略性战役的基本样式。及时组建强大的战略预备队并在关键时刻将其使用在主要方向上,以及在敌后开展大规模的游击运动都对战争有重大影响,苏联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苏联卫国战争是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春,德军控制了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纠集其附庸国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分三路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使苏联国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欧洲主战场,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二次大战进入了新阶段。

卫国战争初期,德军迅速占领立陶宛全部,拉脱维亚大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一部分。1941年10月,德军大举进犯莫斯科,苏军展开积极防御,消灭德军大批有生力量,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1942年11月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歼德军主力,德军损失惨重,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苏军基本上扭转了卫国战争和二次大战的全局。不久苏军又取得了库尔斯克战向的胜利,收复大片失地。1944年苏军发起战略性总反攻,通过对德军10次打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并把军事行动转为在德国及其附庸国的领土上进行,迫使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先后退出战争,转而反对德国。

1945年初,苏军展开强大攻势,攻入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进占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并于5月8日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战争期间,官方关于红军作战损失的通报多次变更。1941年11月6日,斯大林宣布:“在4个月的战争中我们有35万人被打死,37.8万人失踪,而受伤者达102万之众。”这些数字分明是不真实的。斯大林把损失数字压低到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因为至1941年底法西斯军队已经俘虏了苏军380万名官兵,而实际被歼灭的作战军已超过600万人。

苏军在西部边境集中了170个陆军师(103个步兵师、40个坦克师、29个摩托化师和7个骑兵师)和4个旅。边境部队的总人数达290万,而全军只有530万人,所以西部战线在战争的头4个月里给我军的有生力量带来了重创。

战争开始后,许多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都作为政治工作者被派往部队。仅6月27日前,就有1.8万名党员派往前线,3天后又有2.3万名党团员充实到作战军中。仅战争的头6个月就有6万名党员和4万名团员作为政治工作者被派往前线,他们在与德军作战的第一个星期内就全部阵亡。当时,凡18~19岁的青年都成了士兵,到战后,1922~1924年间出生的男性中还活着的只剩3%。

战争期间苏联的伤亡包括列宁格勒因饥饿和寒冷而死亡的人数,还有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大会战和其他战役中牺牲的战士和游击队员。这个数字被蓄意削减了,在前线牺牲的共产党员的人数也被大大压缩。1965年官方的苏联二战史声称:“战争期间联共(布)共损失300万名党员。”勃列日涅夫也重申过这一数字。但在《》第5卷中,这个数字变成了“近200万”。

从党员数字的变化可作比较精确的推算。1941年1月1日,党员和预备党员的总数为3872500人,1946年1月1日,党员和预备党员总数为5511000人,较战前增加了1634850人。但“自1941年7月1日到1946年1月1日,共有5319297人成为联共(布)预备党员,3615451人成为正式党员。”战时发展的党员人数达到8934748人。由此推算,战争年代仅党员就损失了7296248人。在战争打响之前吸收入党的人,到战争结束时差不多无一生还,接受入党的文件都已办妥,只好装成卷宗妥为保存。

在苏联官方编写的战争史中,列宁格勒在封锁期间居民的死亡数也被大大缩小。该书披露的数字是:居民中“由于饥饿而死亡的超过64.1万”,另有数万居民在疏散期间死亡。“到1943年,列宁格勒全市所剩的居民不超过80万。”

但根据列宁格勒公用事业管理局局长卡尔普照申科于1942年9月在联共(布)列宁格勒市委执行局会议上的报告:“自1941年12月16日至1942年5月1日,仅皮斯卡寥夫墓地就开挖了129处壕沟作为公墓,每个壕沟深6米、宽6米、长180米。自1941年7月1日至1942年6月1日,在塞拉菲莫夫、鲍戈斯洛夫、皮斯卡廖夫和沃尔科夫墓地共开挖了146处类似的公墓,总长度为26.42公里,共掩埋死者1093695人。”据此,仅在封锁的第一年,列宁格勒居民的死亡就超过100万,而后面还有一年半的饥饿和寒冷在等着他们哩!

在战前的1941年6月,列宁格勒共有居民320万人,到1944年1月1日只剩下56万,其数相差264万,很显然,这个数差不能算作是列宁格勒人的死亡之数,因为一些居民在封锁之前就已被疏散,但为数极少。在1941年8月间,可能从列宁格勒疏散出去的居民数最多也不超过20万,可是谁也未曾料到德国人会如此快地逼近这座城市,所以居民的疏散工作只是到8月最后几天才开始。国防委员会中负责疏散列宁格勒企业和居民的大员――莫洛托夫、马林科夫、科西金、巴甫洛夫只是到8月26日才出发去列宁格勒,由于去得太迟,结果什么东西也没有疏散出去。在列宁格勒被封锁的900天中,遭受饥饿、寒冷、炮火和空袭而死亡的人数,按最保守的计算决不会少于230万。

1941年12月11日,希特勒在德国国会宣布,自1941年6月22日至12月1日,在东线战场共俘获苏军3806860名;1942年2月19日国会经济院公布的东线苏军被俘数为390万。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涅斯在其著《》中提供的有关苏军被俘人数的资料是:1941年为335.5万人,1942年为165.3万人,1943年为56.5万人,1944年为14.7万人,1945年为3.2万人,总计为575.4万人;而索科洛夫提供的苏军被浮人数的更为精确的数字则是:1941年为380.7万人,1942年为165.3万人,1943年为56.5万人,1944年为14.7万人,1945年为3.4万人,总计为620.6万人。很清楚,有600多万名苏军被俘而死亡。

战争初期,红军遭到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仅1941年下半年,因战斗牺牲、受伤死亡、失踪和被俘的人数几近646万,其中有390万人被俘。至1942年2月前,德国集中营生活着的苏军战俘仅剩下110万人。

由于苏联巨大的人力资源,红军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补充。1941年新组建了419个师,其中有407个步兵师和12个坦克师。此外新组建了305个步兵旅、滑雪兵旅、空降兵旅、摩托步兵旅、工程兵旅和坦克旅。一个步兵师的编制在1.2~1.5万人之间,而一个旅的编制在6千到7千人之间。

由于未曾做好准备匆忙发动全线反攻,1942年苏军再次遭到惨重的损失,损失了数十个诸兵种合成的加强集团军。根据波多利斯克档案馆的资料,沃尔科戈诺夫称,1942年红军损失的数字为588.8万人。解放克里木三次未果,3个月内就损失了25万官兵。在克里木战线,第47、51和44三个集团军超过30万人在5月15日全部牺牲。西南战线的哈尔科夫一役也使第6、9和57集团军以及鲍勃金将军的战役兵团遭到毁灭。企图与第59集团军协同打破列宁格勒封锁的两个突击集团军也被包围并于6月份被全歼。在卡拉契地区有10个步兵师和8个坦克师被围歼。

同年,红军新组建了126个师和414个旅,以取代已损失的154个师和230个旅。1942年秋天,苏联航空工业人民委员视察了生产雅克―1新型歼击机的萨拉托夫飞机制造厂。他了解到,苏军飞行员绝大多数只是在老式飞机上仅具有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的飞行训练,对新式战机根本就一无所知,往往就会仓促上阵,被派赴参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因此,飞机和飞行员的惨重损失难以避免。

在1988年至1989年间,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成立了两个委员会,分析并计算苏联武装力量在卫国战争中的损失。其中的一个委员会负责人员方面,另一个委员会负责武器和军事技术方面。总参谋部对这两个委员会的总结进行过详尽的研究,并得到了确认。根据人员损失委员会的资料,在战争年代苏军“牺牲、失踪、被俘而未被遣返,以及因伤、病和不幸造成死亡的总计为8668400人。此外,负伤、冻伤和患病的在1800万人左右。”《》一书引用了这个数字,但接着又写道:“从军事战役角度看,卫国战争期间包括失踪和被俘的在内,苏军共不可挽回地损失了人。”所谓不可挽回的损失包括牺牲或死亡,以及因各种原因从序列中被注销,如被俘和失踪。

负责这个委员会的加列耶夫将军写道:“在整个战争期间,……各方面军、军区和各集团军每10天必须将伤亡、失踪和非战争减员的报表送达总参谋部,经过总汇后为最高统帅准备季度、半年和全年的人员损失情况的定期报告。当然,准确数字的采集极为困难,……一般地说,有关卫国战争期间人员伤亡的资料都是保密的”,为了对人民隐瞒真实的惨重损失,“只是部分地、零星地按某个孤立的防守或进攻战役在有关卫国战争史的著作中予以公布”。前总参谋长、俄罗斯“安魂弥撒”基金会主席洛勃夫曾说,该基金的电子银行“已经储存了1700万名死者的姓名。”

敌军的损失很清楚,在各自国家里的统计数可精确到每一个人。盟军的损失也很清楚:美国为176万人(含死亡和伤残)、英国为74.4万人。

我方整个国家和部队的人员损失的确定之所以困难,是因为缺少1945年底苏联人口总数的官方资料。即使有准确可信的资料也严格保密。能公开的唯一数字就是1950年初苏联的居住人口,为人,由于1947年被饿死的人数无法确定,所以很难确定1946年初的人口总数。此外,1941~1945年间苏联出生的人口数字也是保密的。

据其他资料来源,1941年6月22日的苏联人口数为人,战争期间共出生9194000人;而1945年12月31日的人口数为人,所以说战争期间苏联人员伤亡的总数达到人。

1993年6月22日的《》发布的资料显示,“战争期间共动员人,在战争年代参军的共人,陆海军共牺牲人,因伤复员的共3798200人。”战争期间有72%的伤员和90%以上的病患者重又返回部队。因伤复员的共人,占伤员的28%,因此可以算出,全部伤员共人。一个人在战场上可以受伤一次、二次或三次,所以列宁格勒军医博物馆收藏的病历卡达2400万之多。从这些病历卡中我们了解到,其中弹伤占95~97%,震伤占2~4%,烧伤占0.5~1%,患病占0.08~0.1%。

所谓“离开军队”包括死亡和因伤复员,即残废,这样我们获得的数字是:战争年代共死亡人,当然其中包括失踪和被俘,约600万人,因此,“被打死的”应为人(此处有误,原文如此――译者注)。

战争年代的这一死亡数字亦为1939年和1959年的苏联居民人口统计资料所印证。根据1939年的人口普查资料,苏联的人口总数为人,其中男性为人,女性为人。至战争前,“女性优势”超过男性7137224人。1959年苏联的人口总数为人,其中男性为人,女性为人,“女性优势”超过男性人。1959年与1939年相比,“女性优势”的差距为人。而这个数字就是在战争中死亡的男人数。

对战争年代红军死亡人数和伤员人数的比较可以看到,死亡者为人,伤员数为,也就是死伤之比为1:1.05。换句话说,我军是死一伤一,而德军是死一伤三。在整个战争年代,各条战线的红军共损失:步兵武器1547万件,坦克和自动推进炮96500辆,火炮和迫击炮317500门,飞机88300架,载重汽车351800辆。

这1547万步兵武器的损失意味着1547万名军人被打死或被俘,因为假若一个战士只是受伤的话,他的随身的武器通常是不会丢失的。

至于96500辆坦克和自动行进炮的损失,要知道,每辆坦克和自动推进炮都有3~4名乘员,换句话说,也就意味着有337000名坦克手被打死。战争年代坦克手的损失是极为惨重的。在战争的头3年内,苏军发起的坦克冲降平均每年不超过3次,但均被击败。

关于317500门火炮和迫击炮的损失,平均按每门炮5~6名炮手计算,也就是说有1587000名炮手死亡。

按88300架飞机的损失这一数字,那么至少有150000名飞行员死亡。

当然,不一定每件军事装备的损失都会有人员的伤亡,但他们真的死了,这是战场上的直接损失:步兵1547万人,坦克兵33万7千人,炮兵158万7千人,飞行员15万人,水兵20万人,通信兵、驾驶员等100万人。总计差不多为人。这一数字与前一种统计方法所得的人的数字非常精确地相吻合(按:文中推算依据多种资料,前后有相互矛盾之处)。

原载俄罗斯《》2000年第5期

战争期间,官方关于红军作战损失的通报多次变更。1941年11月6日,斯大林宣布:“在4个月的战争中我们有35万人被打死,37.8万人失踪,而受伤者达102万之众。”这些数字分明是不真实的。斯大林把损失数字压低到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因为至1941年底法西斯军队已经俘虏了苏军380万名官兵,而实际被歼灭的作战军已超过600万人。

苏军在西部边境集中了170个陆军师(103个步兵师、40个坦克师、29个摩托化师和7个骑兵师)和4个旅。边境部队的总人数达290万,而全军只有530万人,所以西部战线在战争的头4个月里给我军的有生力量带来了重创。

战争开始后,许多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都作为政治工作者被派往部队。仅6月27日前,就有1.8万名党员派往前线,3天后又有2.3万名党团员充实到作战军中。仅战争的头6个月就有6万名党员和4万名团员作为政治工作者被派往前线,他们在与德军作战的第一个星期内就全部阵亡。当时,凡18~19岁的青年都成了士兵,到战后,1922~1924年间出生的男性中还活着的只剩3%。

战争期间苏联的伤亡包括列宁格勒因饥饿和寒冷而死亡的人数,还有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大会战和其他战役中牺牲的战士和游击队员。这个数字被蓄意削减了,在前线牺牲的共产党员的人数也被大大压缩。1965年官方的苏联二战史声称:“战争期间联共(布)共损失300万名党员。”勃列日涅夫也重申过这一数字。但在《苏联历史》第5卷中,这个数字变成了“近200万”。

从党员数字的变化可作比较精确的推算。1941年1月1日,党员和预备党员的总数为3872500人,1946年1月1日,党员和预备党员总数为5511000人,较战前增加了1634850人。但“自1941年7月1日到1946年1月1日,共有5319297人成为联共(布)预备党员,3615451人成为正式党员。”战时发展的党员人数达到8934748人。由此推算,战争年代仅党员就损失了7296248人。在战争打响之前吸收入党的人,到战争结束时差不多无一生还,接受入党的文件都已办妥,只好装成卷宗妥为保存。

在苏联官方编写的战争史中,列宁格勒在封锁期间居民的死亡数也被大大缩小。该书披露的数字是:居民中“由于饥饿而死亡的超过64.1万”,另有数万居民在疏散期间死亡。“到1943年,列宁格勒全市所剩的居民不超过80万。”

但根据列宁格勒公用事业管理局局长卡尔普照申科于1942年9月在联共(布)列宁格勒市委执行局会议上的报告:“自1941年12月16日至1942年5月1日,仅皮斯卡寥夫墓地就开挖了129处壕沟作为公墓,每个壕沟深6米、宽6米、长180米。自1941年7月1日至1942年6月1日,在塞拉菲莫夫、鲍戈斯洛夫、皮斯卡廖夫和沃尔科夫墓地共开挖了146处类似的公墓,总长度为26.42公里,共掩埋死者1093695人。”据此,仅在封锁的第一年,列宁格勒居民的死亡就超过100万,而后面还有一年半的饥饿和寒冷在等着他们哩!

在战前的1941年6月,列宁格勒共有居民320万人,到1944年1月1日只剩下56万,其数相差264万,很显然,这个数差不能算作是列宁格勒人的死亡之数,因为一些居民在封锁之前就已被疏散,但为数极少。在1941年8月间,可能从列宁格勒疏散出去的居民数最多也不超过20万,可是谁也未曾料到德国人会如此快地逼近这座城市,所以居民的疏散工作只是到8月最后几天才开始。国防委员会中负责疏散列宁格勒企业和居民的大员――莫洛托夫、马林科夫、科西金、巴甫洛夫只是到8月26日才出发去列宁格勒,由于去得太迟,结果什么东西也没有疏散出去。在列宁格勒被封锁的900天中,遭受饥饿、寒冷、炮火和空袭而死亡的人数,按最保守的计算决不会少于230万。

1941年12月11日,希特勒在德国国会宣布,自1941年6月22日至12月1日,在东线战场共俘获苏军3806860名;1942年2月19日国会经济院公布的东线苏军被俘数为390万。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涅斯在其著《希特勒军队在苏联》中提供的有关苏军被俘人数的资料是:1941年为335.5万人,1942年为165.3万人,1943年为56.5万人,1944年为14.7万人,1945年为3.2万人,总计为575.4万人;而索科洛夫提供的苏军被浮人数的更为精确的数字则是:1941年为380.7万人,1942年为165.3万人,1943年为56.5万人,1944年为14.7万人,1945年为3.4万人,总计为620.6万人。很清楚,有600多万名苏军被俘而死亡。

战争初期,红军遭到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仅1941年下半年,因战斗牺牲、受伤死亡、失踪和被俘的人数几近646万,其中有390万人被俘。至1942年2月前,德国集中营生活着的苏军战俘仅剩下110万人。 本文来自历史大全网

由于苏联巨大的人力资源,红军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补充。1941年新组建了419个师,其中有407个步兵师和12个坦克师。此外新组建了305个步兵旅、滑雪兵旅、空降兵旅、摩托步兵旅、工程兵旅和坦克旅。一个步兵师的编制在1.2~1.5万人之间,而一个旅的编制在6千到7千人之间。

由于未曾做好准备匆忙发动全线反攻,1942年苏军再次遭到惨重的损失,损失了数十个诸兵种合成的加强集团军。根据波多利斯克档案馆的资料,沃尔科戈诺夫称,1942年红军损失的数字为588.8万人。解放克里木三次未果,3个月内就损失了25万官兵。在克里木战线,第47、51和44三个集团军超过30万人在5月15日全部牺牲。西南战线的哈尔科夫一役也使第6、9和57集团军以及鲍勃金将军的战役兵团遭到毁灭。企图与第59集团军协同打破列宁格勒封锁的两个突击集团军也被包围并于6月份被全歼。在卡拉契地区有10个步兵师和8个坦克师被围歼。

同年,红军新组建了126个师和414个旅,以取代已损失的154个师和230个旅。1942年秋天,苏联航空工业人民委员视察了生产雅克―1新型歼击机的萨拉托夫飞机制造厂。他了解到,苏军飞行员绝大多数只是在老式飞机上仅具有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的飞行训练,对新式战机根本就一无所知,往往就会仓促上阵,被派赴参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因此,飞机和飞行员的惨重损失难以避免。

在1988年至1989年间,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成立了两个委员会,分析并计算苏联武装力量在卫国战争中的损失。其中的一个委员会负责人员方面,另一个委员会负责武器和军事技术方面。总参谋部对这两个委员会的总结进行过详尽的研究,并得到了确认。根据人员损失委员会的资料,在战争年代苏军“牺牲、失踪、被俘而未被遣返,以及因伤、病和不幸造成死亡的总计为8668400人。此外,负伤、冻伤和患病的在1800万人左右。”《揭开谜底》一书引用了这个数字,但接着又写道:“从军事战役角度看,卫国战争期间包括失踪和被俘的在内,苏军共不可挽回地损失了人。”所谓不可挽回的损失包括牺牲或死亡,以及因各种原因从序列中被注销,如被俘和失踪。

负责这个委员会的加列耶夫将军写道:“在整个战争期间,……各方面军、军区和各集团军每10天必须将伤亡、失踪和非战争减员的报表送达总参谋部,经过总汇后为最高统帅准备季度、半年和全年的人员损失情况的定期报告。当然,准确数字的采集极为困难,……一般地说,有关卫国战争期间人员伤亡的资料都是保密的”,为了对人民隐瞒真实的惨重损失,“只是部分地、零星地按某个孤立的防守或进攻战役在有关卫国战争史的著作中予以公布”。前总参谋长、俄罗斯“安魂弥撒”基金会主席洛勃夫曾说,该基金的电子银行“已经储存了1700万名死者的姓名。”

敌军的损失很清楚,在各自国家里的统计数可精确到每一个人。盟军的损失也很清楚:美国为176万人(含死亡和伤残)、英国为74.4万人。

我方整个国家和部队的人员损失的确定之所以困难,是因为缺少1945年底苏联人口总数的官方资料。即使有准确可信的资料也严格保密。能公开的唯一数字就是1950年初苏联的居住人口,为人,由于1947年被饿死的人数无法确定,所以很难确定1946年初的人口总数。此外,1941~1945年间苏联出生的人口数字也是保密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卫国战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