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入手Surface Go够用党吗?学金融的,不玩游戏

IT杂谈】我们装机的时候可能经常会遇到预算不足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很可能会缩减部分配置,以达到预算范围之内。鉴于CPU、显卡、内存等都是决定整套配置性能的关键点,用户们的“大刀”可能不舍得挥向这几个核心部件,于是乎其他部件就成了“刀下亡魂”。之前也有部分网友表示,主板高端低端与否对性能影响不大,不如直接缩减主板的开支,加强CPU或者显卡来提高性能,买高端主板纯粹花冤枉钱。事实真的如此么?下面让我们来简单谈谈不同价位主板的差别。


买贵的就是冤大头?不同价位主板差别分析

  主板CPU供电部分是主板发热量较大的地方,也是影响主板稳定性的关键。而CPU供电部分的发热量,主要跟供电相数、散热方式有关,除此之外,MOSFET、电感、电容等的用料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下面我们主要从供电相数和散热方面谈一下,不同价位主板间的差别。

  这次我们选取了同品牌不同价位的三款主板进行比较,分别是技嘉B85M-D3V(400元左右)、技嘉B85M-D3H(500元左右)和技嘉G1.SNIPER M5(基本退市,1000元左右),并搭配i7-4770K,记录使用prime95进行满载烤机时CPU供电部分的温度,看看他们之间的差别有多大。 

  B85M-D3V配备四相CPU供电,没有散热片,拷机时供电部分最高温度达104度。

  B85M-D3H配备四相CPU供电,有散热片,拷机时供电部分最高温度达77度。

   G1.SNIPER M5配备八相CPU供电,两块散热片通过镀镍管相连,拷机时供电部分最高温度达64度。

   从烤机测试结果中可以看出,虽然同为四相供电,但是搭配了散热片的B85M-D3H比没有配备散热片的B85M-D3V的整体温度要低不少。而八相供电、并配备的两组散热片的G1.SNIPER M5,在温度上控制得又是最好的。因为散热片能使MOSFET的热量较快散发出去,故比裸露MOSFET散热效果更好。而供电相数较大,满载时,每相供电所需负载的电流较少,MOSFET、电感的温度也会更低。(当然,也并不是供电相数越大越好,MOSFET分布太密集反而使热量不好散发,一般来说目前8~10相也够大幅度超频使用,太多反而更像是噱头)。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主板买贵的并非没有意义,较高端的主板,在温度控制方面(特别是搭配可超频K系CPU),会比低端的主板好不少,从而保证主板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而前两款使用四相供电的主板,搭配i3、i5、E3等非超频U使用更加适合。

8系芯片组常用扩展支持对比

  以上表格是8系主板中可能常用到的一些扩展支持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定位的产品,其原生的扩展支持能力也有着很大的不同。特别对于多显卡互联部分,Z87主板的支持显然更好,因为Z87可以进行高性能的2X8双卡SLI/CF,但其他芯片组主板,充其量只能实现X16+X4的A卡CF(因为N卡SLI要求更高,必须双X8),但是X4的带宽损失较大,不能发挥出显卡的大部分性能,所以这里组建多卡互联,Z87的主板优势较大。而像最低端的H81主板,显卡插槽甚至还只支持PCIE

  其他方面,超频可以通过厂商提供的破解BIOS,SATA3.0、USB3.0可以通过桥接芯片提供扩展支持,但也没有原生支持来得实在。比如RAID,B85只能通过使用阵列卡组建RAID,这样不如多加几十块购买H87有原生支持的主板更加方便;比如破解超频,需要考虑的还不仅是BIOS的支持,还有上述所说的供电部分的用料。所以一步到位使用规格较高的主板,可以免除不少的烦恼。

  谈到音频可能又要向所谓的“玄学”靠拢,所以听感这种跟主观印象就不多说了,以下主要通过刚才两款主板的不同,对比一下不同价位主板对音频部分处理的不同。

  B85M-D3H的音频芯片为中端产品中常见的瑞昱ALC892,音频部分的处理也比较简单传统。

  而相对高端的技嘉G1.SNIPER M5的音频芯片为创新出品,被金属屏蔽罩覆盖,音频部分的PCB也通过分割线与其他主板部分分离,这样能有效地减少平台运行时各种杂讯影响到音频的解析,从而保证音频信号的纯净(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很多主板都使用了PCB切割线这种方式阻隔杂讯,但如果切割线是断断续续的,那也起不了太大效果)。而配备的可更换运放芯片,又使播放时主板能够推动大阻抗的耳机。

  因此,撇开听感、芯片本身参数,就只对音频部分的处理而言,高端价位主板的处理显然也要比普通主板复杂得多。

  至于板载网卡芯片,目前主流都是瑞昱、Intel、高通杀手三个品牌的网卡。单就硬件性能而言,个人倒是没有感觉到有太大的差别(毕竟决定这方面体验的,主要跟用户本身所处的网络环境有关),反而是硬件的兼容性和稳定性更加重要。此外,杀手网卡有自己带宽管理软件,可以通过控制不同应用占用带宽从而提供流畅的网络体验,当然这些功能也可以通过其他替代软件实现。还有不少高端主板配备了双千兆网卡接口,但是对于一般家用来说,实用性也不大。因此个人认为,不同价位主板间,网卡所体现的差别并不大。

  其实在BIOS和附加应用方面,现在很多台系主板厂商的低端和高端产品,都做到了统一。只要是同时期同一个厂商,无论是高端还是低端,其BIOS的UI和特色功能都不会有太大差别。而这里为什么要提到这一点呢,就是因为BIOS和应用方面的不足,使大陆产的主板一直走低价、性价比路线。就算在硬件方面达到台系主板的水准,但是没有好的应用支持能力,还是必须降低价格走差异化路线。这也是不同价位产品间的差别之一。

  从以上情况来看,高端主板比普通主板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特别从性能上说,供电能力一般的主板,要带高功耗的CPU,即使一时间能发挥出不错的性能,长时间使用对主板的负荷也非常大,很有可能对主板的稳定性和寿命造成较大损害,这也是为什么笔者会首先谈到主板的CPU供电。个人认为,整机配置稳定性第一,够用第二,最好也能保证,不会有硬件性能过剩或瓶颈这类情况出现。笔者自己也是够用党,并不提倡像i3搭配Z97这种做法。但是非要说低端主板跟高端主板没差别,这种观点实在不敢苟同。

IT杂谈】我们装机的时候可能经常会遇到预算不足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很可能会缩减部分配置,以达到预算范围之内。鉴于CPU、显卡、内存等都是决定整套配置性能的关键点,用户们的“大刀”可能不舍得挥向这几个核心部件,于是乎其他部件就成了“刀下亡魂”。之前也有部分网友表示,主板高端低端与否对性能影响不大,不如直接缩减主板的开支,加强CPU或者显卡来提高性能,买高端主板纯粹花冤枉钱。事实真的如此么?下面让我们来简单谈谈不同价位主板的差别。


买贵的就是冤大头?不同价位主板差别分析

  主板CPU供电部分是主板发热量较大的地方,也是影响主板稳定性的关键。而CPU供电部分的发热量,主要跟供电相数、散热方式有关,除此之外,MOSFET、电感、电容等的用料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下面我们主要从供电相数和散热方面谈一下,不同价位主板间的差别。

  这次我们选取了同品牌不同价位的三款主板进行比较,分别是技嘉B85M-D3V(400元左右)、技嘉B85M-D3H(500元左右)和技嘉G1.SNIPER M5(基本退市,1000元左右),并搭配i7-4770K,记录使用prime95进行满载烤机时CPU供电部分的温度,看看他们之间的差别有多大。 

  B85M-D3V配备四相CPU供电,没有散热片,拷机时供电部分最高温度达104度。

  B85M-D3H配备四相CPU供电,有散热片,拷机时供电部分最高温度达77度。

   G1.SNIPER M5配备八相CPU供电,两块散热片通过镀镍管相连,拷机时供电部分最高温度达64度。

   从烤机测试结果中可以看出,虽然同为四相供电,但是搭配了散热片的B85M-D3H比没有配备散热片的B85M-D3V的整体温度要低不少。而八相供电、并配备的两组散热片的G1.SNIPER M5,在温度上控制得又是最好的。因为散热片能使MOSFET的热量较快散发出去,故比裸露MOSFET散热效果更好。而供电相数较大,满载时,每相供电所需负载的电流较少,MOSFET、电感的温度也会更低。(当然,也并不是供电相数越大越好,MOSFET分布太密集反而使热量不好散发,一般来说目前8~10相也够大幅度超频使用,太多反而更像是噱头)。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主板买贵的并非没有意义,较高端的主板,在温度控制方面(特别是搭配可超频K系CPU),会比低端的主板好不少,从而保证主板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而前两款使用四相供电的主板,搭配i3、i5、E3等非超频U使用更加适合。

8系芯片组常用扩展支持对比

  以上表格是8系主板中可能常用到的一些扩展支持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定位的产品,其原生的扩展支持能力也有着很大的不同。特别对于多显卡互联部分,Z87主板的支持显然更好,因为Z87可以进行高性能的2X8双卡SLI/CF,但其他芯片组主板,充其量只能实现X16+X4的A卡CF(因为N卡SLI要求更高,必须双X8),但是X4的带宽损失较大,不能发挥出显卡的大部分性能,所以这里组建多卡互联,Z87的主板优势较大。而像最低端的H81主板,显卡插槽甚至还只支持PCIE

  其他方面,超频可以通过厂商提供的破解BIOS,SATA3.0、USB3.0可以通过桥接芯片提供扩展支持,但也没有原生支持来得实在。比如RAID,B85只能通过使用阵列卡组建RAID,这样不如多加几十块购买H87有原生支持的主板更加方便;比如破解超频,需要考虑的还不仅是BIOS的支持,还有上述所说的供电部分的用料。所以一步到位使用规格较高的主板,可以免除不少的烦恼。

  谈到音频可能又要向所谓的“玄学”靠拢,所以听感这种跟主观印象就不多说了,以下主要通过刚才两款主板的不同,对比一下不同价位主板对音频部分处理的不同。

  B85M-D3H的音频芯片为中端产品中常见的瑞昱ALC892,音频部分的处理也比较简单传统。

  而相对高端的技嘉G1.SNIPER M5的音频芯片为创新出品,被金属屏蔽罩覆盖,音频部分的PCB也通过分割线与其他主板部分分离,这样能有效地减少平台运行时各种杂讯影响到音频的解析,从而保证音频信号的纯净(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很多主板都使用了PCB切割线这种方式阻隔杂讯,但如果切割线是断断续续的,那也起不了太大效果)。而配备的可更换运放芯片,又使播放时主板能够推动大阻抗的耳机。

  因此,撇开听感、芯片本身参数,就只对音频部分的处理而言,高端价位主板的处理显然也要比普通主板复杂得多。

  至于板载网卡芯片,目前主流都是瑞昱、Intel、高通杀手三个品牌的网卡。单就硬件性能而言,个人倒是没有感觉到有太大的差别(毕竟决定这方面体验的,主要跟用户本身所处的网络环境有关),反而是硬件的兼容性和稳定性更加重要。此外,杀手网卡有自己带宽管理软件,可以通过控制不同应用占用带宽从而提供流畅的网络体验,当然这些功能也可以通过其他替代软件实现。还有不少高端主板配备了双千兆网卡接口,但是对于一般家用来说,实用性也不大。因此个人认为,不同价位主板间,网卡所体现的差别并不大。

  其实在BIOS和附加应用方面,现在很多台系主板厂商的低端和高端产品,都做到了统一。只要是同时期同一个厂商,无论是高端还是低端,其BIOS的UI和特色功能都不会有太大差别。而这里为什么要提到这一点呢,就是因为BIOS和应用方面的不足,使大陆产的主板一直走低价、性价比路线。就算在硬件方面达到台系主板的水准,但是没有好的应用支持能力,还是必须降低价格走差异化路线。这也是不同价位产品间的差别之一。

  从以上情况来看,高端主板比普通主板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特别从性能上说,供电能力一般的主板,要带高功耗的CPU,即使一时间能发挥出不错的性能,长时间使用对主板的负荷也非常大,很有可能对主板的稳定性和寿命造成较大损害,这也是为什么笔者会首先谈到主板的CPU供电。个人认为,整机配置稳定性第一,够用第二,最好也能保证,不会有硬件性能过剩或瓶颈这类情况出现。笔者自己也是够用党,并不提倡像i3搭配Z97这种做法。但是非要说低端主板跟高端主板没差别,这种观点实在不敢苟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够用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