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神翻译《史记翻译》中"昆仑山,日月所隐蔽,以为光明者也。"一句,谢谢!

北京百家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10号 | 京ICP备号-1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山海经》中的昆仑山十分壮观:“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海内西经》) 不仅如此,昆仑山还是人间仙境:“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滨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西山经》)它更是人间天堂:“此诸沃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凰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百兽相与群居。”(《海外西经》)《御览》引《淮南子》说:“白水出昆仑之原,饮之不死。”这昆仑山在人们的心目中确实崇高、伟大,以至于几千年后的今天,从昆仑山迁居西南一隅的纳西族、景颇族,还保持着人死魂归昆仑的信仰,在人死后要请法师超度亡灵,指引死灵魂回归昆仑。
昆仑山之所以伟大,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它是华夏民族发祥的圣地。从本书后面的考证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许多先王,如天皇遂人氏、天帝之女盘古氏、西王母、轩辕黄帝、螺祖、帝尧、帝舜、大禹等都出于昆仑,伏羲、炎帝等都曾活动于其地,因此,昆仑山确实是中华民族的圣地。特别是轩辕黄帝乃昆仑山之神,如能找到昆仑山,也就找到了轩辕黄帝之源。
但是,这个圣地究竟在哪里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具体地说,从战国时代起,昆仑山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连见多识广的爱国诗人屈原都不知昆仑在哪里?他在《天问》中就感叹地发出了“昆仑悬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的疑问。中华民族的圣地昆仑是不能遗忘的。
蜀族中的蚕丛、柏灌、鱼凫、蒲卑、开明都与昆仑山息息相关,很多地方都要涉及昆仑山,因此,本书用一章的篇幅来专门论证昆仑,以免后面篇篇都来论证它。

一、昆仑山诸说辨析 二千多年来,关于昆仑山的地望,论者如云。但归纳起来,大致主要有祁连山、于阗南山、青藏高原、国外等几处说法。本文对各处说法择其要者,作一辨析。

 《汉书〈地理志〉》:“金城临羌县西有弱水、昆仑山祠。”《括地志》注云:“在酒泉县西南八十里。”又据《晋书〈张骏传〉》,酒泉太守马岌上书进言:“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也。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宜立西王母祠。”唐兰、蒙文通、黄文弼等皆持此说。黄文弼先生说:“祁连西起敦煌,东达武威,三危山在其西头,在敦煌县东南30里。由酒泉至敦煌为一线相承,故曰‘直径驰乎三危’(《大人赋》)。据此,是祁连山在周初为传说中西王母之山,穆王之所游止。周秦之际,有大夏人在其东南,大月氏在其东北而居。匈奴勃兴,驱逐月氏,而祁连山又为匈奴人之牧场,汉武帝逐匈奴,而祁连山遂为河西四郡之屏障也。”[ 1]    黄文弼等祁连山说者仅举出了一些零散的地名,并无有力的证据。还有致命的弱点是,祁连山附近没有黄河,难与古籍之“河出昆仑”相呼应,更无五色流水相佐证。


祁连山说的另一论据是昆仑山古称为“天”,而祁连山为胡语“天山”之意,因此谓祁连山是昆仑山。《汉书〈武帝纪〉》:“(天汉二年)与右贤王战于天山。颜注:即祁连山也,匈奴谓天为祁连,……今鲜卑语尚然。”《史记》正义引《括地志》:“祁连山在甘州张掖县西南二百里,又云天山,一名白山。”闻一多、孙作云、辛树帜、朱芳圃等皆持此说。如朱芳圃先生说:“天山,匈奴呼为昆仑山,亦即昆仑的异名。天者,至高无上之名;昆仑即穹隆的转音。《尔雅〈释天〉》:‘穹苍,苍天无高。’郭璞注:‘天形穹隆,其色苍苍,因名云。’故以其高言之,谓之天山;以其形言之,谓之昆仑。是西王母所居之昆仑,即今之祁连山,信而有征。”
仅凭祁连山有“天山”的含义,就认为它是昆仑,也还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因为把高山称为“天”,这是许多民族的共性。中国上古时代的昆仑是这样,蒙古族的腾格里、匈奴族的祁连、藏族的图伯特等大山都是称作“天”。(日)白鸟库吉曾说:“MongoI(蒙古)语与Turk(突厥)语之tangri一词,本指苍苍之天、复指神灵而言,故其义类乎汉语之天(tien, I之语尾ri为处所之义。……Turk语苍天曰Kuk,似亦为高之原义。……汉语谓颠曰ten,谓登曰tong(案:应为teng);又,与汉语与有密切关系之Tibet(图伯特语,即藏语)谓高曰teng.故天(ten),似与此等同语源,或仍由高之义转来,亦未可知。”[2]   

到汉武帝时,随着国力的强大,疆域的拓展,对昆仑山的界定有了新的探索。汉武帝初年,为联络葱岭地区的大月氏夹击匈奴,作为基层官员的张骞应募出使西域。在西域蹍转十三年,虽未完成联络的使命,却发现了汉朝到西域的通道。同时,他把自己在西域的见闻报告给朝廷,在报告中也提到了人们所关心的河水和昆仑的问题。他说:“于阗(今和田)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流出焉,多玉石。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隔汉道焉。”


张骞这里所说的“河水”,大概是指今塔里木河,盐泽大概是指今罗布泊。按他的理解,“河水”全部流到罗布泊后就再也没有流出来,而在罗布泊从地下向南潜流出去,再从青海冒出地面,重新成为河源。武帝听了张骞的报告当然非常高兴。到公元前122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兵至祁连山,打通了河西走廊,汉到盐泽再无阻隔。于是,汉武帝再派使通西域各国,这些汉使回来后,把西域的情况报告给武帝。报告中也肯定了张骞的“河源出于阗,潜流过南山”之说。于是,汉武帝就钦定于阗南山为昆仑山。
   汉武帝是大政治家、军事家,却不是史学家,他的钦定难免偏颇。他身边的史学家司马迁就委婉地表示异议: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隐避为光明也,其上有 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赌《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也。” 太史公说,于阗南山哪有《禹本纪》里的昆仑山那样二千五百里高呢?那荒凉寒冷的于阗南山哪里像《山海经》里的昆仑山上有醴泉、瑶池那样美丽呢?汉使们看到的哪是《禹本纪》中的昆仑山啊?还是《尚书》对昆仑山的记载应是很实在的。
吕思勉先生对于阗南山说批驳的很透彻,他说:“予谓以于阗河源之山为昆仑,实汉人之误,非其实也。水性就下,天山南路,地势实低于黄河上源,且其地多沙漠。巨川下流,悉成湖泊;每得潜行南出,更为大河之源。汉使于西域形势,盖本无所知,徒闻大河来自西方,西行骤睹巨川,遂以为河源在是。汉武不知其诳,遂案古图书,而以河所出之昆仑名之。盖汉使谬以非河为河,汉武遂误以非河所出之山为河所出之山矣。”[3]  今天的测量技术证明:塔里木盆地地势大大低于青藏高原。因此:河源不在于阗,于阗南山不是昆仑。但不管怎样,于阗南山就这样被汉武帝钦定为昆仑山,这一定就是二千多年一直未变直到今日。在我们今天的地图上,与西藏交界处的这座山脉,仍赫然标着汉武帝钦定的“昆仑山”字样。
(三)巴颜喀喇山说在寻找昆仑的过程中,人们都注意到了河源的重要性。到了近代,随着堪测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了黄河的源头在青海省的巴颜喀喇山,于是,巴颜喀喇山是昆仑山之说渐炽。(清)杨守敬《水经注疏》引董佑诚曰:“今中国诸山之脉,皆起自西藏阿里部落东北冈底斯山,即梵书之阿耨达山,绵亘东北数千里,自青海之玉树土司境,为巴颜哈喇山,河源出焉。河源左右之山,统名枯尔坤,即昆仑之转音。盖自冈底斯东,皆昆仑之脊,古所称昆仑墟,即在乎此。”[4]     后来清代的徐松对巴颜哈喇山即昆仑山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在《汉书〈西域传补注〉》中说:“罗布淖尔水潜于地下,东南行千五百余里,至今敦煌县西南六百余里之巴颜哈喇山麓,伏流始出。山麓有巨石,高数丈,山崖土壁,皆黄赤色。蒙古语谓石为齐老,谓北极星为葛达素,谓黄金为阿勒坦,山麓之石,远望如北极星。故蒙古名其地曰阿勒坦葛达素齐老。伏流自壁上天池涌出,歕为百道,皆黄金色。东南流为阿勒坦河;又东北流三百里,入鄂敦塔拉中,其泉数百泓,即《元史》所谓火敦脑儿,译言星宿海者也。又东南流百三十里,渚为札陵卓尔;又出卓尔东南流,折而南,五十里,渚为鄂陵淖尔。又自淖尔东北出,东流五十里,折尔东南百四十里,又南流二百六十里,折尔东南三百里,又东北二百四十里,经阿木奈玛勒占木逊山南麓,即大积石山。”
四川现代一批学者如邓少琴、徐南洲等也把探索的目光投向这里。邓少琴先生曾有三篇文章论到昆仑,其中专论昆仑的一篇名曰:《山海经昆仑之丘应即青藏高原之巴颜喀拉山》。他说:“所谓巴颜喀拉山者即古称‘昆仑’之丘。清代齐召南所撰之《水道提纲》盖就元代都实穷河源所称之尕甘思东北有大雪山名亦耳麻不莫骂剌,其山最高,译言腾气里塔,即昆仑也。”邓先生的另两篇文章中的昆仑也大致在这一带,只是范围的广狭有所不同。而徐南洲所论之昆仑也在这一带又稍靠近此处黄河,即青海与四川交界的黄河第一大拐弯处。
    青藏高原有黄河之源,也为百山之根。但是,巴颜喀喇山海拔五六千米,终年积雪,哪有古籍中昆仑山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美景呢?更无西王母、黄帝、尧、舜、禹的文化背景。且地处西鄙,非天下之中。因此,作为华夏民族发祥地的圣地的昆仑,断不会出现在与华夏文化无关紧要的西域。

随着汉代疆域的扩大,对外交流的拓展,人们寻找昆仑的视野也扩展到域外。(晋)王嘉最早把昆仑山与印度的妙高山、即须弥山连在一起。他说:“昆仑山者,西方曰须弥山,对七星之下,出碧海之中。”丁山先生说:“我曾论定印度婆罗门教的宗教思想在公元前六世纪时即由荆楚传入中国。屈原所歌颂的昆仑山神话,也多契合于印度古地理书所传说的须弥山王。”[5]   


   日本学者小川琢治在《穆天子传考》中说:“《天问》及《地形训》中的昆仑,我以为是美不达米亚光荣的巴比仑城底传说;倾宫、旋室、悬圃等便是它底宫殿及花圃。”[6]   
  苏雪林更是直接把昆仑山与巴比仑空中花园相比附,她说:“巴比仑王都及大庙宇七星坛等皆模拟想象中之‘世界大山’而建筑,为昆仑之缩型。西洋巴比伦专家考其名曰Zikkurat,其音近kausuna 或kurkura亦即近于昆仑。…屈原《天问》‘昆仑悬圃’及‘增城九重’固可指神话境界,而亦可指巴比仑帝王所筑之模仿品。是以昆仑一词,不惟指山而已,亦可用以指两河流域之帝都焉。”[7]   
但这都是臆测,并无实际的根据,一种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内地,不会只带来一、二个文化现象,而是应像佛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那样,带来一长串文化轨迹,可昆仑文化与外国并无系统性之轨迹。再从时间上推算,如按昆仑山传说推算到天皇、遂人时代,昆仑山应有万年史,到黄帝时代,也有五、六千年,不晚于须弥山和巴比伦。因此,昆仑文化外来说是站不住脚的。还有,昆仑为“天下之中”,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断不会出现在与华夏文化无关紧要的西域。
《山海经》是以殷都为中心,依〈海内经〉、〈海外经〉、〈大茺经〉次序由内向外叠压、延伸的,但也不是成单线从中央向外延伸,而是成扇形由内向外交叉延伸的。
《山海经〈海经〉》中的昆仑山共出现8次,分别出现在各《经》中,人们往往误认为是描写的同一个昆仑,或误认为是描写的很多个昆仑。但是只要认真辨识,就会发现,《山海经》中的所有描述,其实只有东、西二个昆仑山:即以泰山为中心的鲁中山地的东昆仑(简称东昆仑泰山),和以王屋山为中心的中条山脉的西昆仑(简称西昆仑王屋山)。东昆仑分布在东三经(《海内东经》、《海外东经》、《大荒东经》)和南三经中(《海内南经》、《海外南经》、《大荒南经》)中;西昆仑分布在西三经(《海内西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和北三经中(《海内北经》、《海外北经》、《大荒北经》)中。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①。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②,为人臣。

注释:①玄孙:孙之孙为玄孙。同姓宗族中,以自己为本位,上有父、祖、曾祖、高祖;下有子、孙、曾孙、玄孙。 ②曾大父:即曾祖父

翻译:夏禹夏禹,名叫文命。禹的父亲是鲧,鲧的父亲是颛顼帝,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帝的孙子。禹的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没有登临帝位,而是给天子做大臣

禹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①,浩浩怀山襄陵②,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③,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④,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⑤,摄行天子之政⑥,巡狩⑦。行视鲧之治水无状⑧,乃殛鲧于羽山以死⑨。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⑩。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注释:①鸿水:即洪水,大水。 ②怀:怀抱,这里是包围的意思。襄:上漫,淹没。陵:大土山。 ③负命:违背天命。 毁族:毁败同族的人。 ④等:相同,一样。这里是比较的意思。 贤:好,强。 ⑤登:升,提升。 ⑥摄行:代理执行。 ⑦巡狩:古代帝王巡察诸侯 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以考察功绩,叫巡狩。 ⑧无状:没有样子,不象样子,即没有取得成绩的意思。 ⑨殛:通“极”,流放远方。以:而。 ⑩诛:惩罚。是:对,正确

翻译:当尧帝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为此非常忧愁。尧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四岳群臣都说鲧可以。尧说:“鲧这个人违背天命,毁败同族,用不得。”四岳都说:“比较起来,众大臣还没有谁比他更强,希望您让他试试。”于是尧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鲧治理洪水。九年时间过去,洪水仍然泛滥不息,治水没有取得成效。这时尧帝寻找继承帝位的人,又得到了舜。舜被举用,代行天子的政务,到四方巡视。舜在巡视途中,看到鲧治理洪水干得不成样子,就把他流放到羽山,结果鲧就死在那里。天下人都认为舜对鲧的惩罚是正确的。舜又举用了鲧的儿子禹,让他来继续他父亲鲧治水的事业

尧崩①,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②?”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③,然!”命禹:“女平水土④,维是勉之⑤。”禹拜稽首⑥,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⑦。”

注释:①崩:古代帝王或皇后死叫“崩”。 ②美:使美,即发扬光大的意思。居官:居于官职,即做官。 ③嗟:叹词。 ④女(rǔ,汝):你。 ⑤维:句首语气词。 是:此,这,指平水土这件事。 勉:勉力,努力。 ⑥拜:行敬礼。下跪叩及打恭作揖通称为拜。 稽首: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是拜礼中最恭敬的。 ⑦视尔事:办理你的公事。视,看,照看,这里有办的意思。

翻译:尧逝世以后,舜帝问四岳说:“有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让他担任官职呢?”大家都说:“伯禹当司空,可以光大尧帝的事业。”舜说:“嗯,好!”然后命令禹说:“你去平治水土,要努力办好啊!”禹叩头拜谢,谦让给契、后稷、皋陶。舜说:“你还是快去办理你的公事吧!”

禹为人敏给克勤①,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②,身为度③,称以出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史记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