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山东电视台直播在线观看新闻部经常弄古弄怪,常年都要招收表演行为艺术的临时工,是吗?

张良曾是《南风窗》杂志的副总编辑,报道财经和时政类新闻。他于 2006 年结束 10 年的记者生活后,和朋友共同创立了一家公关公司,他是上海分公司的 CEO

2008 年是张良进入公关工作过渡期的第二年,还做的挺得心应手的

2008 年 5 12 日,在上海最繁华的人民广场来福士广场边上,张良正和客户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开会。下午 2 28 分,他没有觉察出任何动静。两千公里外发生的一切离他似乎很遥远。

和地震扯上关系源于当时的客户。张良建议客户资助出版一本记录地震的文本,不仅能获得良心的平衡、责任感的展现,还可以提升知名度,张良说。

但客户对此毫无兴趣。联系过的潜在作者也都认为没有太大价值

日,全国默哀日当天,张良到上海人民广场参加默哀仪式前买了一本《唐山大地震亲历记》,以及四川公路里程图,他们决定不干的时候,我就想自己干。张良说。

2008 年到 2009 年的一年时间,张良利用周末时间往返上海和映秀进行采访。经常是在一个周五傍晚,他穿着一身正装和皮鞋上飞机,下飞机换上登山鞋和户外装。

后来,张良干脆辞去了公关公司 CEO 的工作,全职写作。

他当时对照的文本是记录二战的经典著作《最长的一天》,以及还原 “9·11” 内幕的《巨塔杀机》,前者用了 10 年时间,后者用了 5 年时间完成写作。

2011 年,写作不到 3 年,张良将《汶川地震 168 小时》的书稿交给了出版社。

原计划记录整个四川灾区,最后仅限于映秀镇。

原计划记录更长时间,最后只记录了震后 7 天。

原计划采访 300 人,最后只有 170 余人。

张良给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因为继续采访下去,或者换成另外的 170 个采访对象,得到的故事也会大致相同。

《汶川地震 168 小时》选在了一个讨巧的时间点出版,2013 5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

提到书的影响力,张良显得轻描淡写,好像特意要与之划开距离。

这个书的反响有那么大吗?我都没去关心,现在我也不知道中国卖了多少万册,张良说,业界怎么评价这本书,我还真不知道。

他强调除了 2013 年出版时参加的少量宣传活动外,之后就和这本书毫无交集。

《汶川地震 168 小时》并没有带给他什么实质的东西。

他更乐意强调现在这份教育事业带来的成果,两轮融资公司 40 个人今年合作的学校就要超过一百所”….

现在做教育这个方向选择是太正确了,也是非常的喜欢。

“书写完之后我就面临后面到底要做什么。当时有三个选择,第一转向公益行业,第二就是回公关公司,第三就是继续专职做一个作家,这三个方向后来都被否定了。公关我已经不想再回去了,公益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口,写书不知道是不是可以成为一个可持续的东西。

这和我写书很有关系,因为地震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在记录别人的过程中,接触了几百个人,听到很多人生故事,也给我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让我去思考日常生活中很少去思考的问题,比如说“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什么事情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什么时候需要开始做最重要的事情?” 很多人说“我现在还没有条件,我先把钱挣好”,或者其他条件满足后,我再去做想做的事。

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当时采访映秀村民,每个人我几乎都会问同一个问题“地震前,你们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有什么样的生活规划?”

突如其来的事情打断原来的规划后,很多人对人生都有了新的看法。我接触到很多映秀居民,不约而同提到了一点——他们觉得生活中你认为重要的事情不要耽搁,要马上去做。类似这种关于人生的一些新看法,对我是有影响的。

包括地震前他们都提到想去做什么生意,有什么新的事业发展,他的整个生活重心全部放在怎么去获得更多东西。

经历地震后就感觉有很多其他事同样非常重要,比如人与人的关系,自己心理上的调节,地震前他们从来不会去关注这些层面。

在泉源实验班讲台上的张良

所以我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一方面觉得我一直喜欢教育,想要去做,但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另外也是地震的采访过程带来的。地震我关注的第一点就是居民在这种灾难中的反映,这个过程中我听到很多故事的共同点,特别是那些被废墟压住,最后一个活着出来的人。

很多人提到最后决定你活下来的,绝对不是你被压的位置,或者你的伤势轻重,最后基本上都是靠心理因素,所谓“内心的力量”撑下来的。尤其是那些埋了五天、六天、七天的这些人。他们提到跟他们一起被埋的,还有不少人都活着,有些处境比他们还好,但是最后撑不下去。

所以我当时就想一个人内心的力量到底从哪里来?我们是不是有什么方法,比如说以教育的方式系统的培养和激发一个人内心的力量,这对我最后选择教育是一个很大的促动力。

2012 年我就开始考察,在我们天天谈论的“中国教育”里,在它的第一线,也就是学校和课堂里到底在发生什么事情?是不是除了学生跳楼或者捅死老师或者高考状元揭晓这样的新闻,我们就看不到其他可以让我们欣喜的东西?

所以 2012 年整个上半年,我在全国各地疯狂地搜集各种各样的教育创新案例,如果我把我看到的这些创新案例,所有好的做法集中在一个教育平台上,那我想我这个梦想是有可能实现的。这就是泉源高中训练营最初的一个由来。

之后我就在江苏茅山创办了一个实验性高中,小型的全日制学校。我每天一边整修老房子,一边开始寻找学生。开课后的第一个星期,我把高中 9 门学科三年的所有的 120 多本教材全部摊在桌子上,把三年所有的学习内容目录打印出来,贴满了整个教室的墙壁,我说我们要做一些事情——把书撕掉!

然后重新进行编辑。我让他们把他们认为有相关性的知识串联在一起,构成一个新的学习模块,这个模块里有世界政治思想与制度、基因工程、全球文明史、建筑与城市…

我认为现有的教材结构有很大的弊端,比如在政治必修一里面,它的整个主题思想是讲经济的,在高中历史的必修二里,整个主题也是讲经济的,我们在高中的地理中也看到很多与经济相关的内容,比如区域经济的规划、旅游地理等等。我不太理解,全部是与经济相关的内容,为什么要分散在三个学科里面?

我们第一届只有 6 个学生,第二届 12 个,到第三届有两个班,将近 90 多个学生。我们完整做了三年,带出了一届毕业生。

泉源实验班有非常多的报道,这个比我写这书的影响大多了,更有名气。2014 年,中央电视台的摄制组还跟拍了我们大半年,因为这在国内是一个全新的教育创新模式。

我们前两届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公益机构送过来的,这些贵州大山里的苗族小孩都是公益机构长期资助的,他们起点非常低。还有一些是普通高中不收,去了职业高中的学生。按照常规方法他们是绝对没有办法读大学的,现在他们的出路都非常不错,在全国各地的大学,还有一批在海外留学。

我们现在定下来教育的目标就是“激发内心力量”。而这个目标的确定和地震整个采访过程的经历和感受是有关联的。

如果没有地震,我可能现在还一直在做公关,那过得肯定比现在好多了,当时我合伙创立的公司现在已经上新三板了。

但这六年来我做的教育的事,对我个人影响很大。我第一次找到了自己真正可以称作是“一生的乐趣”;第二,教育是每个人都很关心的话题,大家抱怨非常多,但是行动少,我觉得现在我有机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改变,这是一个非常强劲的,让我继续走下去的动力。现在我们的教学系统已经进入了全国各地的学校,从很偏僻的乡村到全国的知名课改名校。今年和我们合作的学校就要超过一百所。

2013 年,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 7.0 级地震时,张良接受《锵锵三人行》节目采访时称:我们五年前付了那么大的代价,我们死了八万多人,我们应该积累了很多经验没有好好去挖掘、总结和积累,包括我们对地震的认识,其实都还是很肤浅的。

年的中国人对地震和灾难的思考不仅没有太大变化,而且还在倒退,对雅安地震灾难中的人的关注减退就是一例,张良在节目中说。

同年,张良回映秀时看到了一片荒芜,当地居民勉强度日。

他称自己曾在媒体上呼吁更多人关注映秀震后的生活现状。

如今,离张良最后一次回映秀,又过去了 5 年,映秀的情况和他离开时几乎毫无差别,甚至更萧条了。

但张良甚至不知道,那个具有象征主义的爱立方博物馆已经关闭。

“我印象很深的是,我 2013 年回去的时候,正好是 512 纪念日,映秀都没什么人,当地的很多居民非常担忧自己未来的生活。

作为一个城市,一个有活力的机体,它的这种活力你明显感觉到在慢慢萎缩。

对外迁出的人不少,去周边买房和居住的人也不少,映秀很多房子都是关着、锁着的。

映秀当时的规划有个最大的问题,周边的镇比如水磨镇借助地震重建的机会,打造出的特色小镇非常成功,水磨镇在设计重建思路的时候,为了恢复当地的经济活力和生机,商业上的功能就提前设置了很多,对未来可能吸引什么样的人很清晰。

但映秀我知道,各地规划出来后,映秀居民很羡慕周边的镇有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映秀他们自己感觉不到。

因为映秀是震中,它肯定不能当普通小镇来打造,当时定下来的基调就是映秀要做整个震中的展示平台,什么东西都上升到国家层面了,要承担所谓的“国家地震纪念地”、“国家地震博物馆”,所谓灾后重建的样板角色,对居民生活层面的东西考虑的比较少。

最早的规划就把映秀定的好像一个活标本一样,没考虑它本身是一个活生生的城区、社区,还有自己生长的东西。

映秀的镇政府他们在这个大方向的把握上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映秀镇的规划要拿到国务院常务会上去讨论,四川省都没资格去定。一旦大的方针定下来,那就是按这个方案去执行了。按照官场的规则,谁也不敢轻易去变动。

所以你看各种主要的地震纪念设施,放在映秀比较多,都集中在这一个区域里呈现。

为什么请了很多世界级的建筑师来设计规划很多场馆?像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师保罗·安德鲁,还有国内顶级的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他们全都只能拿到一个小建筑的设计。凡是大一点的公共设施都在全球范围内招标,都是名家设计,耗资也非常大。

你说爱立方那个地方建那么一个乱七八糟、稀奇古怪的盒子干嘛? 很多大型的公共建筑,那真的就是华而不实,占了很多的地,也占了很多投资。如果拿一小块地出来做一些民生的规划和设计,效果会完全不同。

其实映秀作为震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反而保留得非常不好。现在你走在映秀街上,整个地震的痕迹非常非常淡。现在大家唯一可以去看的就是漩口中学,而且里面的很多说明都漏洞百出,完全没有正儿八经去规划这个事。

映秀小学就只剩一个小操场和一个旗杆,游客去看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包括映秀湾电厂的很多遗址,真要完整保留下来,反而会有很多人愿意来看,想了解地震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那是一个最好的实物。

但现在映秀就变成一个崭新的所谓的“小区”,人们过来,没有任何东西可看。

而且映秀重建比北川还要慢,时间跨度是最长的。因为映秀有特殊性,毕竟它是震中,映秀的规划是国务院常务会亲自批,要总理直接看了以后才能通过,所以前后拖了很长时间才确定重建规划方案。

居民当然希望早点回去重新开始生活,但因为中间的建设周期长,涉及的面广,有段时间所有的居民都迁出来了,基本上变成一个大工地了。后来映秀又遭了几次次生灾害,很严重的 814 泥石流把它全部又冲毁掉了,那个事情打击非常非常大。

我记得那天凌晨,水淹进来的时候,就已经有村民开始给我打电话了,还包括映秀卫生院的院长,他们都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对整个心情的打击很大。

这说明当时建设的规划搞了那么久,还是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后来全面建好后回去,大多村民其实非常茫然,因为他的整个生活来源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映秀最大的地主是映秀湾电厂,一半以上的楼房和地都是它的,但地震后重建,政府把它全部征收了,国家给了它另外一块地去重建。

我跟电厂的采访特别多,我和电厂的党委书记很熟,他们非常想继续留在映秀,那个地方他们很有感情,觉得一定要原地重建。但规划没给他们留位置,因为映秀的整个定位是展示灾后重建成果的一个橱窗,所以在功能上就没有给企业这块留出地方。

现在电厂的位置全部做成各种居民区了,或者各种公共设施和所谓的公园绿化带。

大的企业没有了,工作机会没有了; 土地没有了,人民基本的生活就没有了;游客数量不足,自己小生意的来源也不足……

这个困境暂时还没有什么好办法解决。

以前不光有土地,映秀居民还有几个重要来源:跑运输的是一个,重建高潮过后也没那么多生意了。还有很多沙厂,淘河沙的,还有自己搞鱼塘的,很多这种衍生的东西现在都没有了,全部把它切掉了,因为河道要整治啊,一律不准养鱼。

2013 年非常萧条,我当时回去后还特别在媒体上呼吁过,很多村民跟我反映日子根本没法过下去了,很苦。没有收入来源,因为他们的地也没有了,就靠这点小生意,人流量完全撑不起几千人的镇子。

映秀承担了它不该承担的很多职责,那些国家职责,但它本身就那么几千居民,它其实承受不了那么多东西。

张良曾是《南风窗》杂志的副总编辑,报道财经和时政类新闻。他于2006年结束10年的记者生活后,和朋友共同创立了一家公关公司,他是上海分公司的CEO

?2008年是张良进入公关工作过渡期的第二年,还做的挺得心应手的

年 512日,在上海最繁华的人民广场来福士广场边上,张良正和客户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开会。下午228分,他没有觉察出任何动静。两千公里外发生的一切离他似乎很遥远。

和地震扯上关系源于当时的客户。张良建议客户资助出版一本记录地震的文本,不仅能获得良心的平衡、责任感的展现,还可以提升知名度,张良说。

但客户对此毫无兴趣。联系过的潜在作者也都认为没有太大价值

2008519日,全国默哀日当天,张良到上海人民广场参加默哀仪式前买了一本《唐山大地震亲历记》,以及四川公路里程图,他们决定不干的时候,我就想自己干。张良说。

2008年到2009年的一年时间,张良利用周末时间往返上海和映秀进行采访。经常是在一个周五傍晚,他穿着一身正装和皮鞋上飞机,下飞机换上登山鞋和户外装。

后来,张良干脆辞去了公关公司CEO的工作,全职写作。

他当时对照的文本是记录二战的经典著作《最长的一天》,以及还原“9·11”内幕的《巨塔杀机》,前者用了10年时间,后者用了5年时间完成写作。

2011年,写作不到3年,张良将《汶川地震168小时》的书稿交给了出版社。

原计划记录整个四川灾区,最后仅限于映秀镇。

原计划记录更长时间,最后只记录了震后7天。

原计划采访300人,最后只有170余人。

张良给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因为继续采访下去,或者换成另外的170个采访对象,得到的故事也会大致相同。

《汶川地震168小时》选在了一个讨巧的时间点出版,20135——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

提到书的影响力,张良显得轻描淡写,好像特意要与之划开距离。

这个书的反响有那么大吗?我都没去关心,现在我也不知道中国卖了多少万册,张良说,业界怎么评价这本书,我还真不知道。

他强调除了2013年出版时参加的少量宣传活动外,之后就和这本书毫无交集。

《汶川地震168小时》并没有带给他什么实质的东西。

他更乐意强调现在这份教育事业带来的成果,两轮融资公司40个人今年合作的学校就要超过一百所”….

现在做教育这个方向选择是太正确了,也是非常的喜欢。

“书写完之后我就面临后面到底要做什么。当时有三个选择,第一转向公益行业,第二就是回公关公司,第三就是继续专职做一个作家,这三个方向后来都被否定了。公关我已经不想再回去了,公益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口,写书不知道是不是可以成为一个可持续的东西。

这和我写书很有关系,因为地震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在记录别人的过程中,接触了几百个人,听到很多人生故事,也给我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让我去思考日常生活中很少去思考的问题,比如说“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什么事情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什么时候需要开始做最重要的事情?” 很多人说“我现在还没有条件,我先把钱挣好”,或者其他条件满足后,我再去做想做的事。

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当时采访映秀村民,每个人我几乎都会问同一个问题“地震前,你们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有什么样的生活规划?”

突如其来的事情打断原来的规划后,很多人对人生都有了新的看法。我接触到很多映秀居民,不约而同提到了一点——他们觉得生活中你认为重要的事情不要耽搁,要马上去做。类似这种关于人生的一些新看法,对我是有影响的。

包括地震前他们都提到想去做什么生意,有什么新的事业发展,他的整个生活重心全部放在怎么去获得更多东西。

经历地震后就感觉有很多其他事同样非常重要,比如人与人的关系,自己心理上的调节,地震前他们从来不会去关注这些层面。

在泉源实验班讲台上的张良

所以我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一方面觉得我一直喜欢教育,想要去做,但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另外也是地震的采访过程带来的。地震我关注的第一点就是居民在这种灾难中的反映,这个过程中我听到很多故事的共同点,特别是那些被废墟压住,最后一个活着出来的人。

很多人提到最后决定你活下来的,绝对不是你被压的位置,或者你的伤势轻重,最后基本上都是靠心理因素,所谓“内心的力量”撑下来的。尤其是那些埋了五天、六天、七天的这些人。他们提到跟他们一起被埋的,还有不少人都活着,有些处境比他们还好,但是最后撑不下去。

所以我当时就想一个人内心的力量到底从哪里来?我们是不是有什么方法,比如说以教育的方式系统的培养和激发一个人内心的力量,这对我最后选择教育是一个很大的促动力。

2012 年我就开始考察,在我们天天谈论的“中国教育”里,在它的第一线,也就是学校和课堂里到底在发生什么事情?是不是除了学生跳楼或者捅死老师或者高考状元揭晓这样的新闻,我们就看不到其他可以让我们欣喜的东西?

所以 2012 年整个上半年,我在全国各地疯狂地搜集各种各样的教育创新案例,如果我把我看到的这些创新案例,所有好的做法集中在一个教育平台上,那我想我这个梦想是有可能实现的。这就是泉源高中训练营最初的一个由来。

之后我就在江苏茅山创办了一个实验性高中,小型的全日制学校。我每天一边整修老房子,一边开始寻找学生。开课后的第一个星期,我把高中 9 门学科三年的所有的 120 多本教材全部摊在桌子上,把三年所有的学习内容目录打印出来,贴满了整个教室的墙壁,我说我们要做一些事情——把书撕掉!

然后重新进行编辑。我让他们把他们认为有相关性的知识串联在一起,构成一个新的学习模块,这个模块里有世界政治思想与制度、基因工程、全球文明史、建筑与城市…

我认为现有的教材结构有很大的弊端,比如在政治必修一里面,它的整个主题思想是讲经济的,在高中历史的必修二里,整个主题也是讲经济的,我们在高中的地理中也看到很多与经济相关的内容,比如区域经济的规划、旅游地理等等。我不太理解,全部是与经济相关的内容,为什么要分散在三个学科里面?

我们第一届只有 6 个学生,第二届 12 个,到第三届有两个班,将近 90 多个学生。我们完整做了三年,带出了一届毕业生。

泉源实验班有非常多的报道,这个比我写这书的影响大多了,更有名气。2014 年,中央电视台的摄制组还跟拍了我们大半年,因为这在国内是一个全新的教育创新模式。

我们前两届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公益机构送过来的,这些贵州大山里的苗族小孩都是公益机构长期资助的,他们起点非常低。还有一些是普通高中不收,去了职业高中的学生。按照常规方法他们是绝对没有办法读大学的,现在他们的出路都非常不错,在全国各地的大学,还有一批在海外留学。

我们现在定下来教育的目标就是“激发内心力量”。而这个目标的确定和地震整个采访过程的经历和感受是有关联的。

如果没有地震,我可能现在还一直在做公关,那过得肯定比现在好多了,当时我合伙创立的公司现在已经上新三板了。

但这六年来我做的教育的事,对我个人影响很大。我第一次找到了自己真正可以称作是“一生的乐趣”;第二,教育是每个人都很关心的话题,大家抱怨非常多,但是行动少,我觉得现在我有机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改变,这是一个非常强劲的,让我继续走下去的动力。现在我们的教学系统已经进入了全国各地的学校,从很偏僻的乡村到全国的知名课改名校。今年和我们合作的学校就要超过一百所。

2013年,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时,张良接受《锵锵三人行》节目采访时称:我们五年前付了那么大的代价,我们死了八万多人,我们应该积累了很多经验没有好好去挖掘、总结和积累,包括我们对地震的认识,其实都还是很肤浅的。

他认为和2008年相比,2013年的中国人对地震和灾难的思考不仅没有太大变化,而且还在倒退,对雅安地震灾难中的人的关注减退就是一例,张良在节目中说。

同年,张良回映秀时看到了一片荒芜,当地居民勉强度日。

他称自己曾在媒体上呼吁更多人关注映秀震后的生活现状。

如今,离张良最后一次回映秀,又过去了5年,映秀的情况和他离开时几乎毫无差别,甚至更萧条了。

但张良甚至不知道,那个具有象征主义的爱立方博物馆已经关闭。

“我印象很深的是,我 2013 年回去的时候,正好是 512 纪念日,映秀都没什么人,当地的很多居民非常担忧自己未来的生活。

作为一个城市,一个有活力的机体,它的这种活力你明显感觉到在慢慢萎缩。

对外迁出的人不少,去周边买房和居住的人也不少,映秀很多房子都是关着、锁着的。

映秀当时的规划有个最大的问题,周边的镇比如水磨镇借助地震重建的机会,打造出的特色小镇非常成功,水磨镇在设计重建思路的时候,为了恢复当地的经济活力和生机,商业上的功能就提前设置了很多,对未来可能吸引什么样的人很清晰。

但映秀我知道,各地规划出来后,映秀居民很羡慕周边的镇有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映秀他们自己感觉不到。

因为映秀是震中,它肯定不能当普通小镇来打造,当时定下来的基调就是映秀要做整个震中的展示平台,什么东西都上升到国家层面了,要承担所谓的“国家地震纪念地”、“国家地震博物馆”,所谓灾后重建的样板角色,对居民生活层面的东西考虑的比较少。

最早的规划就把映秀定的好像一个活标本一样,没考虑它本身是一个活生生的城区、社区,还有自己生长的东西。

映秀的镇政府他们在这个大方向的把握上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映秀镇的规划要拿到国务院常务会上去讨论,四川省都没资格去定。一旦大的方针定下来,那就是按这个方案去执行了。按照官场的规则,谁也不敢轻易去变动。

所以你看各种主要的地震纪念设施,放在映秀比较多,都集中在这一个区域里呈现。

为什么请了很多世界级的建筑师来设计规划很多场馆?像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师保罗·安德鲁,还有国内顶级的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他们全都只能拿到一个小建筑的设计。凡是大一点的公共设施都在全球范围内招标,都是名家设计,耗资也非常大。

你说爱立方那个地方建那么一个乱七八糟、稀奇古怪的盒子干嘛? 很多大型的公共建筑,那真的就是华而不实,占了很多的地,也占了很多投资。如果拿一小块地出来做一些民生的规划和设计,效果会完全不同。

其实映秀作为震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反而保留得非常不好。现在你走在映秀街上,整个地震的痕迹非常非常淡。现在大家唯一可以去看的就是漩口中学,而且里面的很多说明都漏洞百出,完全没有正儿八经去规划这个事。

映秀小学就只剩一个小操场和一个旗杆,游客去看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包括映秀湾电厂的很多遗址,真要完整保留下来,反而会有很多人愿意来看,想了解地震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那是一个最好的实物。

但现在映秀就变成一个崭新的所谓的“小区”,人们过来,没有任何东西可看。

而且映秀重建比北川还要慢,时间跨度是最长的。因为映秀有特殊性,毕竟它是震中,映秀的规划是国务院常务会亲自批,要总理直接看了以后才能通过,所以前后拖了很长时间才确定重建规划方案。

居民当然希望早点回去重新开始生活,但因为中间的建设周期长,涉及的面广,有段时间所有的居民都迁出来了,基本上变成一个大工地了。后来映秀又遭了几次次生灾害,很严重的 814 泥石流把它全部又冲毁掉了,那个事情打击非常非常大。

我记得那天凌晨,水淹进来的时候,就已经有村民开始给我打电话了,还包括映秀卫生院的院长,他们都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对整个心情的打击很大。

这说明当时建设的规划搞了那么久,还是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后来全面建好后回去,大多村民其实非常茫然,因为他的整个生活来源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映秀最大的地主是映秀湾电厂,一半以上的楼房和地都是它的,但地震后重建,政府把它全部征收了,国家给了它另外一块地去重建。

我跟电厂的采访特别多,我和电厂的党委书记很熟,他们非常想继续留在映秀,那个地方他们很有感情,觉得一定要原地重建。但规划没给他们留位置,因为映秀的整个定位是展示灾后重建成果的一个橱窗,所以在功能上就没有给企业这块留出地方。

现在电厂的位置全部做成各种居民区了,或者各种公共设施和所谓的公园绿化带。

大的企业没有了,工作机会没有了; 土地没有了,人民基本的生活就没有了;游客数量不足,自己小生意的来源也不足……

这个困境暂时还没有什么好办法解决。

以前不光有土地,映秀居民还有几个重要来源:跑运输的是一个,重建高潮过后也没那么多生意了。还有很多沙厂,淘河沙的,还有自己搞鱼塘的,很多这种衍生的东西现在都没有了,全部把它切掉了,因为河道要整治啊,一律不准养鱼。

2013 年非常萧条,我当时回去后还特别在媒体上呼吁过,很多村民跟我反映日子根本没法过下去了,很苦。没有收入来源,因为他们的地也没有了,就靠这点小生意,人流量完全撑不起几千人的镇子。

映秀承担了它不该承担的很多职责,那些国家职责,但它本身就那么几千居民,它其实承受不了那么多东西。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载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电视台直播在线观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