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74视频教程修炼中如何掌握运气

原标题:太极拳内修门径之管见

太极拳可以说是用心灵感悟和肢体表达的生命哲学。其每一念、每一招、每一式,无一不是对天人关系的诠释,无一不是对生命本体的解读,无一不是对性命义理的内省。作为生命哲学,太极拳修炼,是对完美人格的一种塑造,通过不问断的内修外练,其终极价值指向,是要实现人性的返璞归真。

太极拳对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不愧是“天赐恩物”。其形于身为功,会于心为法,传于人为教。其强健体魄、修炼心性、启迪智慧、涵养道德之博大内涵,贯穿和涵盖了人作为生命体的价值真谛和本质意义。

笔者有幸追随各位老师和诸位方家,研习太极拳数十年,通过身体之、心会之、觉悟之,对太极拳的博大精深逐步有所领会。目前,我与多位同道基本共识于在同一层面把太极拳横向划分为太极拳功夫、太极健身运动与太极体育竞技三大体系,但同时笔者以为,亦应在不同层面对太极拳进行纵向划分,即把太极拳划分为拳术、拳道、人道三个维度,这种划分,是对太极拳在认识上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高到低。

拳术是其初级阶段。主要是指手、眼、身、腰、步及相关套路、招数、劲别、实战技法等,此属“武功”范畴;拳道是其高级阶段。主要是指心性修炼,也就是所谓“内功”:人道是其终极阶段,主要是指道德修养和生命体悟。拳术一经上升为拳道,便达到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的境界:而拳道一经上升为人道,便达到神明至善、仁者无敌、不战而胜的境界。

换言之,太极拳作为一种生命哲学。有其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部分,其由形而上向形而下的外化过程,大体可分为七阶段:道生之。即太极拳系依据太极阴阳之理而创生,取法乎自然之道,故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德载之。即道德是太极拳术的根本承载,德有多高,艺有多高,德艺双修而德在艺先,故陈鑫说“其运动之功,既与圣人同体,又与天地合德”;性成之。即太极拳成就于人之品性,品性不完备,就会受到局限而难臻化境;心主之,即太极拳的习练应以心法为主,故谱云“人之周身,心为一身之主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意导之,即太极拳习练应在意念的引导之下,对自身进行内省反观,“刻刻留意,方有所得”。亦即李亦畲所“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始而意动,继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气贯之,即在习练过程中,把握气与力的相辅相成,以意运气、以气催力,做到“气遍身躯不稍滞”,从而将体力变成“气力”,将“蛮力”变成功力,将外力变成内力;身形之,即通过合理的形体动作对太极拳进行练习和体悟。

在这七个环节中,“道生之”属于形而上范畴,“身形之”属于形而下范畴。由“道生之”到“身形之”,完成了太极拳由形而上到形而下的外化过程。其间主要经历了德载之、性成之、心主之、意导之、气贯之这五个环节。笔者认为,这五个环节是太极拳内功修炼的五个方面。若想完成太极拳术、拳道乃至人道嬗变,则必须在这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养气。“世间物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有,凡象,皆气也”。陈式太极大师陈长兴认为“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武式太极祖师武禹襄曾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习拳践道,必须善于“养气”,善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做到“直养而无害”。孟子强调“养吾浩然之气”。所谓养气,第一要养虚静之气。“静为躁君,重为轻根”,气静神虚方是定心应变的最佳状态,才能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第二要养平和之气。“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只有和,才有合,只有和,整个人体的太极系统才是开放的。胸中一团和气,才能与人为善,师法万物,身心内外和谐;第三要养浑圆(混元)之气。阴阳相生,气力相济。是为浑圆。内无浑圆之气,则外无浑

圆之力。有了浑圆之气,太极劲道才会绵绵不绝,如循环之无端。以气运身,当一以贯之,才能通、透、圆、满、纯、厚,通则不滞,透则不拘,圆则不僵,满则不遗,纯则不浊,厚则不浮,起承转合,不积不泄。

二、守意。“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杨氏传抄《太极体用解》)。太极是天人之学,修炼者须存天人合一之念,取抱元守一之法。久而久之,自可至知守合一,意形两忘之境。意守丹田,无旁鹜、无杂虑、无妄念。意念不行不止。气力无尽无休。由有守有为而至无守无为。第一要守柔。“知常日明,守柔日强”。王宗岳在《太极拳经歌诀》中说:“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持守柔弱之道,方能由柔而刚,由刚而韧,实现阴柔与阳刚的合二为一,把百炼钢化作绕指柔。第二要守拙。“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善于守拙。才能返璞归真,稳健扎实,循序渐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守拙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习练各门艺术的大法则。第三要守中。“务外非君子,守中是丈夫”。习拳践道应把注意力集中到对自身的反省与检点上来,而不是长期沉溺于外在的具体招数和套路之中,如此,才能高屋建瓴,把握精髓,渐集大成。

三、平心。“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拳之道也不外平此,“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武禹襄《太极拳解》)。拳法即是心法,拳经即是心经。拳道修炼的过程和目的,不是克敌,而是克己,非为胜人,实为制我。尽管在招数、套路的演练中,我们设想了一

个身外之敌,但归根结底是要破“心中之敌”。通过追求平和心态,保持澄明之心、空灵之心、圆融之心、素朴之心,最终实现心中无敌,眼中无敌。,第一要戒分别之心。牢固树立人的“类生存”观念。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特别要树立“大武术”的理念,克服门

户之见和封闭保守、彼此相轻的陈规陋习,不藏人善,相互欣赏。博采众长,共同提高,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实现“人我不二”和“万物与我为一”。第二要戒执著之心。习练太极拳固然需要名师指点、循规蹈矩、悉心体悟、勤学苦练,但同日寸也要因人而宜,量力而行,在有意无意之间,不知不觉之中,积累成果,加深造诣。愈是顺其自然,洒脱自如,愈是精进升华,不求而得。切不可执著于为自己预先设定的目标,背上沉重的包袱,以致把愉悦身心的运动变成令人生畏的“苦行”和自我身心摧残。第三要戒机巧之心。太极拳道博大精深,无数年功夫难以窥其门径。只有功夫到处,方能铁杵成针,“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王宗岳语)。因而须持守“真、悟、恒”,潜心揣摩,循序渐进,“劲以积日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后成”(陈长兴语),如一味投机取巧,寻捷径,求速成,必流为怪僻或误入异端。

四、炼性。“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太极拳的本质在于和合阴阳,调剂虚实,这必然对习练者的性情和性格提出要求。全息地认识拳道,合理地摆布诸元。所以,性情和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境界的高低和造诣的深浅。由习拳而炼性。由炼性而悟道,相生共长,才是通途。正如《四性归原歌》所说:“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独灵”。炼性当以“中平”为本,“厚重”为要。第一要不急不躁。尚缓贵柔,避高趋下,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不至大起大落,忽冷忽热,反复无常,一曝十寒:第二要不偏不倚。宽大厚重,持守中庸,无过无不及,不至阴错阳差,非丢即顶;第三要不怠不惰。将勤补拙,常习不辍,道不远人,拳不离手,日久见真功,习惯成自然。不至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五、厚德。“万法归一”。人的各种修炼。最终都会无一例外地还原到道德这个根本问题上。“盖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成也”(杨氏传抄《太极分文武三成解》)。“耍手亦是以理为主,以气引之,其用功与圣贤同”(陈鑫《太极拳经论》)。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即是文章,道德即是智慧,道德即是功力,道德即是法门。太极拳说到底是为了完成人作为生命体的道德建设。道德高尚,才会有绝大胸怀绝大眼界,绝大手笔。德之厚者,其一举一动,一招一式,开合收发之际。俯仰吞吐之间,自是大家风范,名家身手。习拳践道,必须始终把修身铸德作为第一要务,“天地之大德日生”,太极之大德为“化”。第一要“化性起伪”。苟子认为:“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性是先天的素质,伪是后天的修炼,“化性起伪”,是通向理想人格的途径。在太极拳的习练中,通过不断地陶冶改造性情,拒恶从善,自能品德高尚,胸怀博大,能容天下之人、之事、之力;第二要“化剑为犁”。即收敛锋芒,消解锐气,与人为善。以人为伴,不争强,不好斗,把谦和、宽容、忍让作为最好的防身术;第三要“化敌为友”。“圣无死地,贤无败局”。“善摄生者。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太极大道修炼者当以仁爱为本,以宽恕为功,以慈和为力,以退让为法,如此,则无敌不化。无坚不摧。这就是道家所谓的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不为而成。也是兵家所谓的不战而胜。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倍加关注太极拳所代表的人文精神、民族文化内涵和社会教化功能,笔者愿与广大同道一起担负起传承和弘扬太杨文化的神圣职责。

温馨提示:微信公众号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您联系

胡耀贞论拳功修炼(五)——子路太极

 这步气功,主要作用于保持身体健康,是前章治疗功的继续,当患者疾病痊愈后,体力基本恢复,然后练保键功,以达到强身保健的目的。

 应当说明,练这步功,不论病愈后为了增强体力,抑或专为保健养生,都必须经过练好治疗功中的基本功,特别是掌握了意守丹田法以后,才能进行。

 治疗功的外动,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这一规律完全出于自发:保健功的外动,是在前步气功基础上,事先学会符合本气功特点的一定的动作姿势,而后运用本气功,以意气发动肢体,将既定姿势表现出来。因此,保健功较治疗功是更深了一步。保健功的内容包括:太极、华佗五禽术、六合心意拳内功三种。这三种,各有其特点,其中以太极为主。可单练太极,选练另外两种或三种全练也可。

太极,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拳术。一般传说,太极创始于宋末张三峰,是由练气功(静功)发展而来的。“静者为道(即练功的方法),动者为拳”,说明太极就是动静相兼的功。以后经过历代不断发展、变化,在姿势方面,有老架、新架,大架、中架、小架等区别,故而有陈派(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杨派(以杨班候为代表)、武派(以武禹襄为代表)等不同派别。但是对太极拳的原本练法,有些人未得真传,致练拳的只练拳,练气功的只练功,二者分开,失去了太极的真义。本节只介绍太极中有关主要的练法要诀,以及另一种太极——子路太极的演练方法,至于太极的姿势,可以根据所熟悉的某一派太极先练,这里不作一一介绍。重要的是,无论练哪一种太极,都必须先练一个时期站桩功中的无极式以后,根据本节所介绍的一些练功方法演练即可。

    练太极除了既定的姿势之外,最重要的是演练方法,全部太极练法要诀很多,现只谈其中七个主要方面,就能练好太极。

凡练太极的人,都知道太极有十三总势的十三个字,其实是十三种方法,不是十三种姿势。这十三个字是、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前八个字是八种手法,后五个字是五种步法。这十三种手法、步法,贯串在全部太极的姿势动作中。手法中采用掤、捋、挤、按者较多,步法中用进退定较多,至于采、挒、肘、靠和顾、盼则多用于推手、武术方面。

另外,这十三个字又运用于八卦、五行,前八个字是八卦,又叫八门,即四正和四隅:坎、离、震、兑为北、南、东、西四正方,乾、坤、艮、巽为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四隅;后五个字是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这八卦和五行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并各有窍,每一窍属人体的哪一脏腑及经络,配合八门手法和五行步法的动作,分别以意引气,按窍运气,起到祛病保健的作用。

1、八门手法:八门手法所属脏腑有经络、窍位如表:

⑴掤:掤属坎,为正北方,属水,分布在人身的窍位是会阴,属肾经。其姿势:手臂在向前由下向上为掤手。练功时,以意引气由下丹田起随手臂之上掤,而上行至上丹田。古人称之为:“抽坎补离”,可使心、肾二经之气相通,水火既济。

⑵捋:捋属离,为正南方,属火,分布在人身的窍位是祖窍。属心经。其姿势:两手臂前伸而往回收,叫捋手。练功时,意守于祖窍而回吸,手自然而捋回身前。可调整心经所属之脏腑机能。

⑶挤:挤属震,为正东方,属木,在人身的窍位是夹脊,属肝经。其姿势:一手臂(主要是右手)手心向里,手背朝外;另一手(左手)附于此手腕旁,由怀前向外推出,当推出时,前一手臂成半圆形,为挤手。练功时,意移夹脊,用意引气,向对方挤出,手自随之而挤出。可调整肝经所属之脏腑机能。

⑷按:按属兑,为正西方,属金,分布在人身的窍位是膻中(两乳之间正中处),属肺经。其姿势:两手手心向下,由上向下按,为按手。练功时,意移膻中,以意引气向下丹田沉降,手自随之向下按。以肺经之气补肾经之气,以金生水。

⑸采:采属乾,为西北方,属金,分布在人身的窍位是性宫与肺俞两处,属大肠经。其姿势:以手回抓为采。练功时,意移性宫,以意行气由性宫向肺俞吸,并直下涌泉,手随之而抓,可调整大肠经而补肾经,以金生水。

挒:挒属坤,为西南方,属土,分布在人身的窍位是丹田,属脾。其姿势:抓往以后而拧为挒。练功时,意守丹田,以意引气由丹田经两肋上达性宫。可补肺经之气,以土生金。

⑺肘:肘属艮,为东北方向,属土,分布在人身的窍位是肩井,属胃经。其姿势:用肘向外靠射。练功时,先蓄劲,即意移上丹田,以意引气由肩井向涌泉沉气,当肘要外射时,再以意引气,由涌泉上升经尾闾分由两肋上引经肩井、耳后高骨处到泥丸宫为止,遂即外射。可高速胃经机能并降心经之火。

⑻靠:靠属巽,为东南方向,属木,分布在人身的窍位是玉枕,属胆经。其姿势:以自己身体之有关部位贴靠对方之身,使之不能得力,无论用膀、肘、背、胯、膝等部位均可靠之。练功时,以意引气,由涌泉上至尾闾经玉枕等小周天路线而转,其劲即由要向外靠之部位发出,可调整肝、胆经之机能。

2、五行步法:五行步法也叫五步法。五行步法所属脏腑及经络、窍位如下表:

⑴进:进是以气催身向前迈步,其窍位在会阴,肾经,属水。当迈步时,意守会阴,以气催身前进。

⑵退,退是向后退步,其窍位在祖窍,心经,属火。当退步时,意达祖窍,引气催身后退。

⑶顾、盼:顾是左顾、盼是右盼,这里所说的左顾右盼,不是用眼左右看,而是以意引气分别着力于膻中或夹脊。在练功中,假设有人从右边扑来,身即向左转,转身时,以意引气着力于膻中,催身而转动;反之,如果假说有人从左边扑来,即向右转,转身时,以意引气着力于夹脊,催身而转动。

⑷定:定是中定,就是站于一地不动(步不动,臂不一定不动,有时可能似暂时不动,其实仍有小动而不易看出),其窍位在中丹田,脾经,属土。练功时,重点意守丹田,并配合手臂动作而运气。

气沉丹田即意守丹田。具体方法详见前意守丹田法。

沉肩是两个肩骨节要松开,不紧张,不耸起,自然下垂,所以也有叫垂肩的;坠肘是两肘骨节放松而下坠,所以也有叫沉肘的。一般练太极的人,最容易犯耸肩抬肘(或叫扬肘)的毛病,按武术来说,耸肩不能使气下沉丹田,身体重心不易稳固;抬肘也必然影响耸肩,这很容易被对方所制约,这是一大忌讳。以气功来说,要求气通全身,筋骨松开,如果耸肩、抬肘,就不能达到这种要求。一般遇有耸肩、抬肘的情况时,可以意引气经肩井、曲池直下涌泉,骨节即可松开,肩自下沉而肘自下坠。

虚灵是指在真正入静的情况下,大脑达到清静无物,身心极为舒畅、灵敏,便于气行全身而自发运动;顶劲是头往上顶,尾闾即可中正,不使身体前俯后仰,或左右歪斜,好象头顶于天,而足蹋于地,任何力量也不能动摇。

神宜内敛,气要外聚。神宜内敛,就是在练功时,思想和眼的内视力要往回收敛,以意静守丹田,内视丹田,不使意散和视力射出去,否则胡思乱想,东瞧西看,而气就不能聚,肢体也发动不起来。如古人说:“意散气散”,“神聚,则一气鼓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说明聚(或神敛)对练功的重要。

气要外聚的气,是指先天之气,在练功时,从丹田由外向内收敛(或聚),

使之聚而不散,并以意贯通全身,将气敛入骨髓,发动肢体运动。

总之,神敛、气聚二者是相互关联的,只有神聚气敛,以意运气,发动肢体运动,才能真正练好太极。

是在真正入静的情况下,以意气发动肢体运动。思想越静,动作越易达到轻缓而有力。

千斤是指外来的力量,四两是指气功所练的气,表示轻的意思。练气功有了功夫,以很少的气,就可以抗拒千斤之力,这是以丹田呼吸,练好先天之气,有了功夫,当用的时候只要用意发动,以气鼓荡丹田,其力气自来。对增长体力,起到很大的作用。

    子路太极的特点,是静中有动,静动自如,完全以内气来发动肢体运动。这和一般的太极有所不同。兹介绍练功秘诀、行功心解和练功方法于下:

沉肘、松肩,两手绵,意进心经,入丹田,意进命门,入气海,阴阳二气往上翻。

出手开合,左鼻吸,右鼻呼,左即肝,右即肺,左升右降转轮回。

坎中满,离中虚,靠山势,气水空,十趾抓地,去浊留清。

怀抱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分八门,八门分九宫。

上述练功秘诀和行功心解,虽然是两项,但在练功过程中,是互相串连不能分开的。

开始先行站立(站桩),两脚与肩相对,两手绵绵下垂,站定后,两眼向祖窍视为一线,然后轻闭,口鼻呼吸和两耳以意封闭,同时将思想集中,移至祖窍,与闭眼后的内视线合一,同行下达丹田,以意想着它,以意看着它,以意听着它。守定后,先以意引气达肩井,直下涌泉,肢体放松:肩膀松,肘沉,两手绵绵而不用劲。如手仍有劲,即气仍未下,就再进行1次或数次,达到上述要求为止。然后即由丹田进行极为轻缓的呼吸,先吸后呼,这样进行10——20分钟,气将满足时,即按下法进行运气:

以意引气提至上丹田,复返下经心口再入丹田,由丹田直通命门再奔气海,再至下丹田,静守一会。当阳气发动(发热鼓荡),即缩肛收尾闾,一起提上泥丸宫落于上丹田,再按原路进行运气2—3次,意气仍返中丹田。这种运气法叫“抽坎补离”(下丹田为坎属水,上丹田为离属火,即以坎中之满补离中之虚,以水补火之意)。静守片刻后,以意引气移至下丹田,静守片刻,向上丹田而吸,其劲如蛇吞食,再降至中丹田,直抵左胯环跳穴放至左脚心,由左涌泉,抽吸至夹脊,同时左鼻吸气如同抽丝,上至左膀通至左手心,再回到上丹田,这叫“子进阳火”(下丹田为北,亦即子和坎);从上丹田(午)到右膀通至左手心,同时右鼻呼气,返胸前经膻中直通右胯,下右涌泉,这叫“午退阴符”(上丹田为南,亦即午和离)。这两种运气法,古人称之为:“坎离颠倒,抽坎补离,子进午退。”

按上法运气毕,意气皆回丹田静守,只往回收气(敛气或聚气),不往外散气,如使气敛入骨髓,这即所谓有了靠山之势。气满足即可自发地运动起来。一般地是先手动,这叫“出手”。动起来要进行运气和呼吸,就是开合。此时丹田吸回,小肚、膀胱自不能充实而成虚空,这叫“气水空”,两脚十趾紧抓地面。运动起来以后,以意引气由左涌泉吸至上丹田,同时左鼻吸气,然后再由上丹田送至右涌泉,同时右鼻呼气。左吸是以肝经补心经(木生火),右呼是以肺经补肾经(金生水),阳气升,阴气降,退阴符(指阴气),亦即去浊留清。当气到右涌泉后,复经下丹田返左涌泉,如上法左吸右降,反复进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氏太极拳74视频教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