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蘸墨方法墨香味

  在力霸皇集团公司二厂技术部有这样一位技工,他不单是该企业的技术能手,他还写得一手好书法。最近,他的书法作品入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总工会主办的2011年全国首届职工书法作品展。他就是第六届县政府文艺奖获得者,一年内成为县书协、市书协、省书协、中国书协会员资格的我县优秀青年徐江波。

  今年40岁的徐江波,是力霸皇集团日本市场产品技术部经理。他从小就喜欢书法,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买不起纸墨,他就用毛笔蘸水,在水泥地上写字。在野外时,用树枝当笔,在泥地上练习。到了高中,徐江波喜欢写钢笔字,由于书法兴趣,他自觉多写作业,因此还带动了学习上的进步,并顺利地考上了大学。但限于当时的学习压力,个人条件不成熟,直到27岁结婚后才真正开始自学书法。毕业后徐江波分配到平安汽车配件厂,1998年单位改制后成为自谋职业人员,之后就应聘到力霸皇集团做技术工作,一干就是13年。徐江波对记者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练习书法是我最好的休闲方式。一般我每天早上练2个小时的书法,晚上练3个小时,一天没有5小时练书法,我就觉得不过瘾,因为我的业余兴趣和爱好都在书法上,有书法相伴,我便觉得神清气爽,人生充满乐趣。”徐江波虽然调过工作、换过岗位,但是10多年来,他一直痴迷书法,他从隶书入手,转学楷书,再深入到小楷,练练硬笔书法,又回练隶书……持续不断的练习成了徐江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班回到宿舍,忙里偷闲也要写几笔,晚上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备墨、提笔、练书法,常常忘了吃饭睡觉,有时写字写得起劲竟然写到大天亮。有一次家里做菜,他的妻子有急事外出一下,让他看着锅里的菜,他因为练书法却忘了锅中的菜,结果一锅菜熬成了糊炭。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徐江波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他深得书法真趣,所写隶书以汉隶张迁碑、朝侯小子残碑为基调。线条圆厚又凝重,沉实处却不失空灵,灵动处却不失厚重。结体方整且灵奇,茂密匀称。章法整体和谐,变化而又统一,具有很强的形式美。大字隶书作品赋清人隶书之形,线条厚实而不失空灵,气势磅礴、高古悠远,极尽性情之作为。代表作品对联《常辞酒易,不作书难》发表于书法报,对联《小楼听雨,中堂法书》获长三角群文书法邀请展银奖。小字隶书又融合汉简率真、结字之意趣,又不失张迁之厚重。代表作品《宠石草堂书千字文》入展全国职工书法大展。

  徐江波的小楷取法钟繇、王羲之,兼具空灵的风格,将小篆之线条凝练的特性结合进小楷,并借鉴隶书线条的写法,横向取势,颇见新意,逐渐形成气息高古及较为浓厚的篆隶味的小楷风格。代表作品曾获中国书协主办的第六届全国新人展三等奖、第九届全国展、全国首届册页展等。

  徐江波的早期作品在发挥书写优势时也较为注重书写与形式美的相结合,适应了展览时代的需要。其全国首届册页展入展作品就是以不同篆刻边款形式作为书写场景有机的联合成册,面貌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全国新人展获奖作品更是将碑的拓片、残缺形式与书写特性结合在一起,引人入胜。随后在全国各级书展有不少作者模仿其形式,并取得良好的成绩。

  说起学书法的心得,徐江波对记者说:“书法是一个从临摹积累到个性发挥的过程。临摹积累越多发挥就越好,作品就越完美。近一年来,创作注重形式美向提高作品内涵转变。”他告诉记者:“我的书法生涯中付出的不多,除了时间的积累我再也没有什么能付出的了,因为爱好所以一直是过着幸福的书法生活,没有压力,没有苦思冥想,一切都是顺其自然。”

古城襄阳的历史上,有两位被冠名“襄阳”的历史人物,一个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为孟襄阳;第二位,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被称米襄阳。孟襄阳是地地道道的襄阳人,而米襄阳祖籍山西,后迁徙襄阳,且一生相当长时间生活在襄阳,号襄阳漫士。米芾攻诗文,擅书画,尤善长行、草,史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美誉,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因其 艺术成熟于襄阳,所以在襄阳的米公祠,存留了他大量遗迹。
近水楼台先得月。因了在襄阳居住、生活,对于坐落在樊城汉江边的米公祠,我或独自前往,或应友人相邀,到过米公祠几次。

米公祠占地一万二千多平方米,坐北朝南,与汉江南岸的夫人城隔江相望。据《米氏世系》碑记载,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始建于元,后毁于明末战乱。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孙米瓒、十九代孙米爵、二十代孙米澎重建,并更名米公祠。祠内建筑,最初由拜殿、宝晋斋和仰高堂组成,照过去说法,属三进院落,保留了元、明、清时的痕迹和建筑风格。而建筑亭、碑廊、东、西两苑、大屏风、半壁厅、怪山石、墨池、亭台廊榭等为后来增设,把过去的三进院落扩建到如今的七进院落,其中的亭、台、榭廊高低错落,参差有致。各进院落之间回廊环绕,曲径通幽,别有一番雅致。

我第一次到米公祠,是在上世纪上九十年代。那时的米公祠,被襄阳拖拉机厂所围,进出极为不便。后随城市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 ,如今的米公祠,坐落在五叠重檐、砖石结构的高高台阶上,门前为宽阔的沿江大道。牌坊门楼上匾额里的“米公祠”三字,为清光绪元年襄阳籍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题写,使人顿时嗅到了一股厚重的浓墨之味。
走进大门,一个金桂飘香,树木葱郁的庭院展现在眼前,院中有一精致的六角亭,名为“洁亭”。此亭之所以取名“洁亭”,据说与米芾的洁癖有关。这一点,在襄阳民间亦有几个版本传说。据元代陆友著《研北杂襄阳米公祠志》记载,米芾一生以洁癖、爱砚、嗜石为三怪。相传米芾洗手后,从不用布巾擦手,而是双手相拍或把手甩干,这“洁亭”呼应了其主人的癖好。

洁亭的几米处是祭殿,属米公祠标志性建筑,也是米氏后人祭拜祖先的地方。殿前有一“米公祠”牌楼。牌楼前的院中竖有两块石碑,西侧碑上刻的是“米家山水”,为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方毅所题,东侧碑上刻的是前中国书协主席沈鹏题书的“米氏故里”几个字。
走进殿堂,迎面看到一屏风上挂有米芾雕像拓片,两边配一对联:“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上方横批为“颠不可及”。这四个字,一下子将米芾形象了起来。确实,历史上但凡艺术成就显著者,基本上有具有这样那样的“怪异”。还有幅柱联,写的是“与孟鹿门号两襄阳,书传千古;共苏黄蔡称四巨子,颠压三人”(孟鹿门即唐代诗人孟浩然)。我不由一笑。确实,作为同一时期的书法大家,各有千秋,可在“颠上”,却是另三人不及的。也正是这一点,体现了一代大家米芾独具艺术魅力的风范。

穿过祭堂,是二进庭院,院中有一棵枝繁叶茂、银果累累的银杏树,据说为明万历年间所植,距今已有八百年。记得有次我深秋前来,经夜间的风吹雨淋,金黄的叶子落满一地,似是铺了金黄色的地毯,与树上的叶子相互映衬,感觉极美。院子里竖有一尊米芾的石刻像,须发飘飘的米芾,望着门外的汉水,似在轻吟着什么。雕像下方的旁边,有几块奇石,应了米芾一生嗜石的喜好。据传,米芾每遇形丑样怪的石头,都要郑重三拜九叩,可见其对石头的喜爱同样达到了”颠“的程度。院子两侧厢房的墙壁上,镶嵌了数十块米、苏、黄、蔡、赵、孙等书法石刻精品,以及有关米公祠史料、碑记、题诗等方面的刻石。如《米襄阳志林序》《米氏宗谱序》《米氏世系述》《米氏宗氏序》等,是了解米芾家族史的重要资料。

再后面是仿四合院式建筑的“宝晋斋”,建于清同治五年。据说这是米芾得到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略帖》墨迹后,欣喜若狂,遂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宝晋斋。里面有不少米芾及其后人保存下来的珍贵书法作品,除王羲子父子的书法拓本,还有米、黄、苏、蔡宋四家的法贴、手札等。当然,也有现代创作的关于米芾的一些故事图画,以及各地收集起来的米芾父子书法石刻拓片等。

宝晋斋两边分别为东、西二苑,均陈列有多座书法名家的石刻拓片。只是东苑大,西苑小。由于空间的制约,置身于曲径通幽、廊阁环绕的西苑,仿佛穿越到了几百年前,与古人促膝而谈。东苑是座江南水乡式园林建筑群,非常开阔。里面小桥流水,亭台榭廊,数条锦鲤悠然地游来摆去。苑内碑廊,陈列有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石刻一百多块,以及当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石刻三十多块。漫步其间,油然生出一缕怀古思旧之感。不是吗,祥躺在这古木参天、绿荫铺地的亭榭池阁之中,不仅世俗的烦恼被眼前林林总总的墨香书画随风而拂,经日堆淀的物欲横流的心灵也得到了洗濯......

“宝晋斋”后面是米公祠最高建筑“仰高堂”,三层高楼,为台式重檐歇山式结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是瞻仰先祖遗风的楼阁。襄阳市书协、收藏协会常在此举办书法和奇石展。其中楼上是“米氏书法精品馆”,陈列有历代、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米芾书画研究的著作和成果,以及一些十分珍贵的书画大师有关米芾的书法绘画作品等。
浏览米公祠,仿佛置身于一座书画艺术的海洋。沉浸其中,使人切身感受到了中华书画艺术的无穷魅力。

我采集了关于 襄阳米公祠的旅游灵感,这里适合与所有人共同体验。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左龙岗 发布:

家风,是一种“家族式美德”。体现着一个家庭的道德修养,它可以是做人的道理,也可以是处事的原则,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一提到这儿,不得不想起了“墨香下的家书。”

“爷爷,爷爷,我们可以走了吗?”我迫不及待的背上背包,向外跑去。奶奶一脸慈祥的样子,为爷爷整理着衣襟,给我们拿上需要的东西,告诉我们早去早回。

一路上,我小跑着,东张西望,饱览这田间美景。“爷爷,我们到了。”我一溜烟跑上小山坡最高处的凉亭里,喊着“爷爷,您快点儿呀。”爷爷迈开步子向上走来,把东西一一摆放在圆桌上。“笔、墨、纸、砚。”全都俱全。

爷爷娴熟的握着毛笔在纸上写字,并告诉我:“毛笔蘸墨,一定要饱,那样显得精神。”我似懂非懂的点着头,趴在桌子上看爷爷铿锵有力地写着。浓浓的墨香味缭绕在周围。四周的大树、潺潺的小溪和那雄伟的大山,也只是给爷爷的书法做环境陪衬,构成了幅美丽的画。

我好奇的问爷爷为什么喜欢书法,爷爷与我唠叨了以前的事情,说这是我们每代传承下来的家风。并给我讲述了许多许多他的童趣。我激动的说着;“爷爷我也要好好练习书法,把墨香传承下去。”我拿起毛笔模仿着爷爷写着字,虽然写出的字很难看,但给我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影响。

此时,太阳缓缓落下,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我认真地写了“墨香家风”这几个大字。

直到现在,只要我有空闲的时间,就会拿上我的四样珍宝,去一个没有人非常安静的地方,静静的一个人写着书法,享受着它带给我的快乐。一股又一股墨香的味道扑鼻而来,沁到了我的心脾。

在弥漫着墨香的地方,总会看见写书法的我。

那个小山坡上的小亭依然在,小亭中的墨香依然弥漫着,那个影响着我一生的“墨香家风”依然保持着,并一直给着我深入人心的无形力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毛笔蘸墨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