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神在图的七字右上角加一点个云起书院logo,此图为小说封面,注意格式。 logo不要太大,能看清就好

《明宫妖冶,美人图》_miss_苏著_古代言情_起点女生网
正文卷·共20章 免费本卷共21693字
正文卷·共615章 VIP本卷共1833289字
作者自定义标签
暂无动态,打赏投票可支持作家
排名7082·还差
票追上前一名
1张月票=100点粉丝值
还没有收到推荐票,期待你的鼓励
本周打赏人数
还没有人打赏作者,期待你的鼓励
100起点币=100点粉丝值
我的粉丝等级
本书粉丝动态
还没人支持Ta·快来做第一人
喜欢这本书的人还喜欢
【2016古文:《皇上,请您雨露均沾》】
点击:http://novel.hongxiu.com/a/1363470/
  入宫了,她的愿望很简单:安安静静当个小宫女,等25岁放出去。  可是!那位万岁爷又是什么意思? 初见就为她 吮伤口;再见立马留牌子。接下来借着看皇后,却只盯着她看……  她说不要皇宠,他却非把她每天都叫到养心殿; 她说不要位分,他却由嫔、到妃、皇贵妃,一路将她送上后宫之巅,还让她的儿子继承了皇位!   她后宫独宠,只能求饶:皇上,你要雨露均沾啊~  --
  北苑小王爷秦流璟是传说中的短命鬼,空生了一副风华无限的好相貌。  天下大乱,皇帝无嗣,他竟然还有可能登上皇帝的宝座!  只有夭夭才知道:他是天生妖孽,根本不是个人!  大臣常家二十一口灭门惨案;  京中大活人变成木头人的怪症;  敌国北燕出兵的阴谋……  全都是他,妖孽祸国!  ★  可是他却独独只贪恋夭夭。  他害死了她爹,却又甘愿用自己心尖鲜血挽救她娘的绝症;  所有人都想将杀人罪名安在她身上,只有他执了她的手,告诉她:“刀山火海,我陪你去。”  ★  三生三世,一场桃花。  是谁在桃花下许下诺言,是谁欠下桃花情债?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我终为你披上嫁衣,为你情定三生。可是你是否会含笑等在,桃花下?  ==========================  现言新文:《哥,要你负责》http://novel.hongxiu.com/a/185387/
  【一段由骗局开始的情,你可愿为它付出一生真心,一世追寻?  甜蜜的虐,疼痛的宠。你给我的爱与痛,都让我上瘾。】  .  为助伯父调查连环古董失窃案,菊墨被美女色诱。那一夜他失财又湿身。  她是百变妖精,她是美色钓饵。她说你千万别为我认真。  再见面,她已是他好友身边的女伴,巧笑倩兮挎住别人的臂弯。她更有显赫的血统,被称作前朝皇室后代的格格。  可是她却说:我从没见过你。  .  为接近她,他藏起自己名门公子的身份,甘愿化身萌宠,追随她身边。  她说“我是坏人”,他点头“请教我学坏”。  他眼睁睁看她艳帜高张,游走贵胄子弟之中,努力藏住自己的疼。  却在风波将定时,看见她惊愕的眼,“原来你所做一切,都是在骗我!”
  夏夜的雨来得又急又猛。滚滚雷声爆裂着粉红色的电光,划开幽暗的夜。  窗内的空气燠热又压抑,潮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清瑾长眉斜挑,薄薄的唇喑哑地吐出残忍的话,“从我来到这个世间,第一眼看见你,这一切便已经在劫难逃!”
  ============================================  【某苏的VIP读者群:,亲们敲门请提交红袖ID。】
  2016年新文地址:http://novel.hongxiu.com/a/1215190/  .  【红袖首部推理爱情小说:原来这世上最棒的推理,是你帮我拨开重重迷雾,将我带回你身旁。】  .  也曾努力过,婚姻却还是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一潭死水。丈夫彻夜不归,她由心痛渐渐变得麻木。工作成了她真正的伴侣。  这场婚姻唯一的馈赠是将她锻造成了一个冷静、独立的女记者。  她以为她的心也早已淹死在了那一潭死水里,直到她遇到那个身着笔挺警服,却唇角斜挑、眉眼邪肆的男子……  .  初次邂逅,是在一宗罪案现场。她去采访,他去抓人。  她被他当成同犯,毫不客气将她双腕铐在铁丝网上!  她情急了咬他,拼力辩白:“我没有你要的赃物!”  他却透过墨镜邪气潋滟:“是么?”  .
  父母离异,16岁的她从中国孤身一人到了陌生的M国,意外走进充满传奇的高门世家,邂逅了那华贵如月的少年。  他对所有人文雅周全,唯独对她清冷不屑。她气急问他:“凭、凭什么?”  无人的墙角,他披着夜色将她扯入黑暗,沁凉的指尖勾着她下颌,俯在她耳边无情地呢喃:“小结巴,谁让你爸是我爸的班底,而你又是我弟的女人?那你就活该被我这样……”  他菲薄的唇落下,冷冷盖住她的呼吸。  .  其后数年,从青涩少女到妩媚轻熟,她在他掌心里辗转,无力挣脱。他的缱绻是毒,让她上瘾,也让她疼。  每一次被他掠取尽最后一丝呼吸,她只能默默发誓:“总有一日,我也要站上法庭,亲口撕了你!”  她逼着自己一点点变美、变强。一朝涅槃,她终于考取了律师执照。  他却冷叱:“小结巴,就凭你,也配与我为敌?”  .  终于不欢而散,她的律师之路却因为他的步步紧逼而走得跌跌撞撞。没有律所敢聘用她,她的客户一个一个离她而去。  他冷冷主导这一切,等着她回去找他,求他。  可是她不,绝不!  她醉倒在陌生男子的臂弯,她妩媚地笑:“聘我吧,给我一个工作,我今晚就是你的……”  .  抽走自己的所有的幻想,她华丽转身冷艳入骨的女检察官。  与他当庭对决,她抱起手臂,“终有今日,我会亲手毁了你。”
  【我可不可以重新,再爱你一次?】  .
  他是顶级男子天团“青花和月”的大明星,她是娱乐集团的女继承人。他与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5岁,他明明想哭却还扯着她的手:“我不告诉别人。你明天还来,好不好?”  16岁,他将自己的衬衫披在她的身上,冲她吼:“别忘了,你是个女孩子!”  18岁,他眼神清亮:只要是你对我做的,无论什么,我都喜欢……”  她给他的年少时光,举世无双。他中了她的毒,病入膏肓。  他将她的桀骜不羁,化作温柔和暖。她不知不觉上了他的当,不可自拔。  可是一场荒唐的婚姻却将两人推开,便是咫尺,都成天涯。  “我愿为你吃尽千辛万苦,因为你是我‘心上之欢’。”他情深不移;  “你又何必为我吃尽千辛万苦?我对你根本没有半点喜欢。”她却不得不狠心离去,海角天涯。  一声枪响,既是结束,也是重启。  她重新归来。再一次,与他相逢……
  他:“看,这是为夫给你打下的江山。”  她:“不稀罕。离婚~”  他:“不离不离就不离!”  ***  我打下整个江山,只为赢得一个你;因为如果没有你,这整个江山都没有了意义。
本周强推·古代言情
Copyright &
www.q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上海玄霆娱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玄霆娱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 出版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沪批字第U3718号 沪网文[1 新出网证(沪)字010 沪ICP备号-1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举报电话:010-
本站所收录的作品、社区话题、用户评论、用户上传内容或图片等均属用户个人行为。如前述内容侵害您的权益,欢迎举报投诉,一经核实,立即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联系方式 总机 021- 地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碧波路690号6号楼101、201室&p&单论歌词的话,最优秀的现代诗之一,这些年见过的诗很少达到这种水平。想要挽住最难忘珍贵的时间总是会令人动容的。通过白描刻画了作为客体进入大城市魅力之都月光下冷清孤独中独自起舞的意象,从主观角度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从上帝视角,又是那么的可怜可悯。这种可怜可悯我认为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适用的,无论你什么样子的出身什么样子的经历,人生有几个这种难忘的欢乐时光呢。这种对欢乐温暖的珍惜怎么会有高低贵贱之分呢。&/p&&p&奇怪的是,我看到写诗写的这么好的学历都不高,大概写诗不是靠技巧,而是靠内心吧。他们内心有所感悟才去写。&/p&&p&从庞麦郎的音色来说,我感到很熟悉亲切,特别像鲍勃迪伦的嘶哑中音。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情况下演唱技巧为零,气息微弱。但是有感情在的,一种孤独卑怯却有希冀的感情。&/p&&p&从旋律来说,简单魔性,编曲很烂,当时公司如果更好的资源予以帮助的话能够做的更好。庞麦郎想唱摇滚的,但是他的唱功和编曲的水平远远达不到,不如唱民谣(日常黑民谣)。在民谣中加点摇滚的元素,走鲍勃迪伦或者张楚或者左小诅咒的风格。不过一个人成名有一次机会就不错了,以后庞麦郎恐怕不会有机会了。&/p&&p&分析一下歌词:&/p&&blockquote&有些事我都已忘记 但我现在还记得&br&在一个晚上 我的母亲问我 今天怎么不开心&br&我说在我的想象中 有一双滑板鞋&br&与众不同最时尚 跳舞肯定棒&br&整个城市找遍所有的街 都没有&br&她说将来会找到的 时间会给我答案&/blockquote&&p&我想到的是《公民凯恩》,童年的一些简单纯朴的愿望是记得最清楚的。滑板鞋代表的是他对美与自我实现的追求,母亲的意象代表的是童年的温暖。这种温暖和后文清冷的大城市形成对比。从温暖的怀抱走向孤单一人是多么难以言说。作为贫苦家庭的孩子,物质匮乏,能够满足一个这样的愿望一定是永远铭记的。极易引起共鸣。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找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了吗?时间给我的答案是什么?&/p&&blockquote&星期天我再次寻找 依然没有发现&br&一个月后 我去了第二个城市 &br&这里的人们称它为 魅力之都&br&时间过的很快 夜幕就要降临&br&我想我必须要离开&br&当我正要走时 我看到了一家专卖店&br&那就是我要的滑板鞋&br&我的滑板鞋 时尚时尚最时尚&/blockquote&&p&为了滑板鞋,找了两个月,去了两个城市,白描勾勒式的叙事。魅力之都是大城市对乡下孩子的吸引。大城市如此有吸引力,但是不是其居所,夜幕很快降临。&
如同王国维所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p&&blockquote&回家的路上我情不自禁&br&摩擦 摩擦 在这光滑的地上摩擦&br&月光下 我看到自己的身影&br&有时很远 有时很近&br&感到一种力量 驱使我的脚步&br&有了滑板鞋 天黑都不怕&br&一步两步 一步两步 &br&一步一步似爪牙 似魔鬼的步伐&br&摩擦 摩擦&/blockquote&&p&这段描写很多的意象,一是达到马斯洛所说的巅峰体验的兴奋,这种体验大部分人一生难得有几次。一种是抗拒生命荒芜孤独的悲壮凄凉,月光下,魔鬼的步伐,不再惧怕天黑体现的是哥特式美感。&/p&&blockquote&&b&我给自己打着节拍 &/b& &b&这是我生命中 &/b& &b&美好的时刻&/b& &b&我要完成&/b& &b& 我最喜欢的舞蹈&/b& &b&在这美丽的月光下&/b& &b& 在这美丽的街道上&/b& &b&我告诉自己这是真的 这不是梦&/b&&/blockquote&&p&这种美好时刻一生能有几次呢,如同卖火柴的小女孩,但愿永远不醒。永远持续下去,一步两步。&/p&&blockquote&一步两步 一步两步 &br&一步一步似爪牙 似魔鬼的步伐&br&摩擦 摩擦 在这光滑的地上 摩擦 摩擦&br&似魔鬼的步伐 似魔鬼的步伐&/blockquote&&p&庞麦郎的歌中,圆滑的麦当娜、我将停留在哪里、旧金属、打败他这几首都是不错的,风格多样。但是唱功实在太差了。&/p&&p&庞麦郎进入知识分子视野因为当年《人物》的那篇特稿。人物的特稿写作,我认为特别重要的是共情心,一个人有优点有缺点,好人或者恶人,都很正常。但是写的时候一定要共情。卑微弱小绝望希望疯狂邪恶的那一面也要共情,哪怕他的希望和你的希望完全不是一回事。作为记录者,一个城市的小白领或者往高点说知识精英,你可能考虑的是房子、子女教育、个人创业,这些希望并不比庞麦郎的音乐梦更高。共情的同时不做主观评判,判断交给读者。这也是我对当年人物杂志的彷徨庞麦郎和厉害袁利害这两篇极其不喜欢的原因。确实,他们有很严重的缺点,这种缺点甚至会毁了他们自己,但是作为记录者,你不是去批判他的,而是去写他何以为此。&/p&&p&一个人物他突然出现于公众面前,那么他就具有文学意义、时代意义的价值。我们是要去看这种价值的。我认为一个人物能够成为话题人物,那么他的思想必然有和时代和人性息息相关的东西。比如孙宇晨、薛之谦、咪蒙这些很像巴尔扎克小说中的人物,我很讨厌他们,但是如果你去给他们写特稿的话,主题也应该是他们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意志力,而不是进行批判。GQ给孙宇晨和咪蒙写的那两篇我认为是很不错的。&/p&&p&我回答这个古老的问题是因为看到有人提起这首歌,所以昨晚特地听了几遍,是不是有大V点赞看还是怎么回事?&/p&
单论歌词的话,最优秀的现代诗之一,这些年见过的诗很少达到这种水平。想要挽住最难忘珍贵的时间总是会令人动容的。通过白描刻画了作为客体进入大城市魅力之都月光下冷清孤独中独自起舞的意象,从主观角度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从上帝视角,又是那么的可怜可…
&b&可以。&/b&&br&&br&既然题主问的是文学的历史地位,即文学史上的地位来谈,那么其实无论哪一册文学史,《金瓶梅词话》与《红楼梦》都是可以单独成章的。&br&&br&有一点要提出的是,题主问的是文学史上的地位,&u&那么答题重点就不该在小说故事内容上着重回答,而应该在它们的&b&艺术特点&/b&上作答。&/u&&br&&br&&b&1.&/b&&br&《金瓶梅》在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艺术特点在于,它是第一部将世俗平凡人物作为题材的小说,这就推进了我国小说从雅到俗的进程。&br&大家想一想,在《金瓶梅》之前,或《三国》,或《西游》等,无论是孙刘曹,宋江武松林冲,孙悟空唐僧猪八戒,主角都是传奇英雄人物,或者皇室贵族。&br&而《金瓶梅》的主角西门庆和他的妾室们,虽不是平民,但已都成了老百姓抬眼可即的人物。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均是大户人家的丫鬟出身,西门庆也不过一地方财主,顺带攀上了个芝麻官。&br&&br&文学史上的原话是:寄意于时俗。&br&&b&&br&2.&/b&&br&既然是第一次描写市井平民,那就可以引出第二点特色,那就是《金瓶梅》的语言。以往小说绝大多数为文言文写作,这就导致许多老百姓看不明白。在《三国》中,作者罗贯中已经做了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变,到了《水浒》,语言已更加通俗,但依然不足以作为里程碑。一直到了《金瓶梅》,口语、俚语等使用达到了开创性的地步,大家可以看到,写潘金莲说话的时候,经常运用各种民间谚语,李瓶儿失子时,她一连串的谚语暗讽,真的写得绝了!&br&&br&这段我拍给大家看一下&br&&figure&&im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515& src=&https://pic1.zhimg.com/50/ed46632bdf8dda04bfcd6e3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ed46632bdf8dda04bfcd6e3_r.jpg&&&/figure&&br&&br&再如李瓶儿临终,西门庆与她的一场痛哭对话:&br&&figure&&img data-rawwidth=&1885& data-rawheight=&1280& src=&https://pic4.zhimg.com/50/ec4f6f161ee42bd0b6b3db2adee28bb4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8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ec4f6f161ee42bd0b6b3db2adee28bb4_r.jpg&&&/figure&&br&&br&可以明显看出,语言上较之前的小说,已经非常通俗易懂了。推荐大家有兴趣不妨一读,古白话不难理解。&br&&br&&br&&b&3.&/b&&br&其次是非常新意的一点,这一点甚至在当下的小说中也很少能被运用得成功。以往的小说都是正面人物为主角,刘备啦,孙悟空啦,宋江啦,无一不是正面形象,而《金瓶梅》则是以反派人物为主角,意在暴露。&br&&br&两大主角西门庆和潘金莲,身上都是黑点满满,西门庆为夺潘金莲害死老实巴交的武大郎;在花子虚未亡时就打起了李瓶儿的念头;间接害死了小情妇宋惠莲的丈夫导致小两口双双丢了性命;家里一堆老婆仍要在外包养各路粉头、捧角儿等等,其淫罪数不胜数。&br&&br&当然,书中其他人物亦不是正面角色,潘金莲谋杀亲夫;训练猫儿吓死李瓶儿的孩子,间接也就害死了李瓶儿;与西门大姐的丈夫,也就是自己的女婿乱伦通奸;各种嚼舌根耍心眼搬弄是非等等,罄竹难书。西门庆身边的各路“把子兄弟”、“过命交情”,实则如一只只吸血虫一样附在西门家,在兰陵笑笑生笔下,一个个丑态毕露。&br&&br&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是书中偶然一提的小人物,亦是寥寥几笔就暴露了其罪恶。&br&如大街上路人之间的谈话,大概是这样的:&br&路人A:听说韩家叔嫂私通。&br&路人B:这个固然不合伦理,但若公媳私通呢?(迷之微笑脸望着A)&br&A遂不语……&br&&br&整本《金瓶梅》,就是一本彻彻底底的暴露之作。&br&&br&&br&&b&4.&/b&&br&《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标题成熟的章回体小说。所谓章回体,就是将小说以章节为单位分述,并为每一章拟上标题。&br&《三国》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而它的标题依然不是十分齐整,一直到了《金瓶梅》,章节标题才变得对称起来。&br&&br&&br&&br&&b&5.&/b&&br&《金瓶梅》是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在这之前的小说,都是由创作团体(有些是世代累作)创作的。没错,《三国》、《水浒》、《西游》都不是独立创作的噢~&br&可惜如今,我们只知作者笔名,其他一概不得知晓。&br&&br&&b&6.&/b&&br&最后,在人物塑造、小说结构等方面,《金瓶梅》也有较之前小说有更进一步的开创,这里展开就太多啦,也不算非常重要的点,暂不详提。&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55& src=&https://pic3.zhimg.com/50/adb34c1e2db2a310fdc621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adb34c1e2db2a310fdc621_r.jpg&&&/figure&&br&&br&再说《红楼梦》,《红楼梦》已经是清朝的作品了,小说,是明代开创的文体,到了清朝,各种写作技巧更加成熟了起来,最后出了这一本旷世奇作。&br&&br&《红楼梦》在艺术上的开创性特色,其实是不如《金瓶梅》多的,毕竟小说文体的发展已经历了一个多朝代,许多新鲜的东西已被前人慢慢挖掘掉了。&br&&br&我们不说《红楼梦》借鉴了《金瓶梅》多少,《金瓶梅》也引用了《水浒》不是?其实非常非常多的文学作品,都是借鉴或者引用了前人优秀作品的。比如西方很多经典著作,都多多少少借鉴了希腊神话中的元素。&br&&br&&b&1.&/b&&br&首先值得一提的是,《红楼梦》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次采用&b&叙述人叙事方式。&/b&&br&&br&展开解释一下,小说是由“说书”发展来的,说书呢,大概就是,一个说书人站在上面讲故事,下面一群吃瓜群众听。比如《鹿鼎记》里韦小宝在妓院讲故事的情景,如图&br&&figure&&im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24& src=&https://pic3.zhimg.com/50/48ed72dcb9e1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48ed72dcb9e1e_r.jpg&&&/figure&&br&&br&这样一来,说书人就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br&&br&然而到了《红楼梦》,作者(说书人)已经和故事的叙述者分离了,书中不再有“曹雪芹”,有的是一些虚构出来的“叙述人”,由他们来讲故事。比如第二章的“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在这里,冷子兴就是一个典型的叙述人。&br&这种叙述人叙事方式,有利于更加全方位视觉与更加真实而客观地去讲故事。&br&&br&不过对于《红楼梦》,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两点就是,&b&它的人物塑造能力与叙事艺术&/b&。&br&&br&&br&&b&2.&/b&&br&先说&b&人物塑造&/b&,&u&第一在于《红楼梦》中人物数量之多、性格之经典多样,出现姓名的就有近500人。&/u&莫说之前,就算现在,我也没能读到过能把这么多人物融于一本书内且个个活灵活现的国内作品(当然也可能是我读书少……orz),后世模仿这种大家族题材的作品很多,如《海上花列传》、拍成电视剧的《京华烟云》、《金粉世家》,包括比较优秀的《围城》,无一能达《红楼梦》的艺术水准。&br&&br&&u&第二在于,笔下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真实性。&/u&《三国》中的人物是非常“典型化”的,具有单一且不变的特点,好即是好,坏即是坏,而且人是不会变的,出场即定型。而到了《红楼梦》中,人性格中的多面性被刻画得十分真实。最典型的是阿凤,时善时恶,时温良时可恶,时明朗时阴险,简直是一个呼之欲出的人物。&br&在《红楼》这个真实的小说世界里,从来没有绝对的善恶。而当下很多人,张口就是“讨厌王熙凤阴险”、“讨厌薛宝钗虚伪”、“讨厌林黛玉多愁善感”等等不过脑的评论,真是苦费了曹公一翻笔力!&br&&br&&u&第三在于,人物之间的对照艺术。&/u&如钗黛,如甄贾宝玉,如尤二尤三,如宝钗与宝琴,如四春等等,人物之间都有或隐或明的对照,以及对照人物的结局(钗黛性格截然不同而结局却差不多),其中的深意,十分耐人寻味。&br&&br&&b&3.&/b&&br&其次是《红楼梦》的&b&叙事艺术&/b&,我简单说一下。&br&&br&&u&第一在于曹公独特的&b&叙事风格&/b&&/u&:写实与诗化的融合,既真实,又浪漫。&br&不说其中穿插了许多经典优秀的诗歌,就算平常叙事部分,读来是不是也觉得非常诗情画意?&br&&br&&u&第二在于其中情景结合、象征等多种&b&艺术手法&/b&的运用&/u&,炉火纯青。&br&&br&&b&4.&/b&&br&《红楼梦》的小说结构(发展网状结构小说)、语言上均体现了非常高的艺术水准,此处暂不展开了,需要结合小说综合地去看。&br&&br&&br&&b&综上:《金瓶梅》与《红楼梦》,前者更多的是开创性的成就,后者更多的是在于艺术水准的提高。&br&&/b&&br&能看完的都是真爱呀,感谢阅读!&br&&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5& src=&https://pic3.zhimg.com/50/cf7cb9074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cf7cb9074d_r.jpg&&&/figure&&br&题外话:&br&&br&楼下有一个答案说到:《红楼梦》优于《金瓶梅》,是因为兰陵笑笑生的“旁观式描写”劣于曹雪芹的“参与式”描写。《红楼梦》的艺术价值的确高于《金瓶梅》,但绝不是因为这一点。&br&&br&所谓“旁观式”描写是一种典型的描写手法,这里先说一下,兰陵笑笑生其实不是十分的典型,他其实是有所参与的,各种嬉笑怒骂即为证。而兰陵笑笑生以客观的笔法所创造的暴露式批判,是空前的。其次,典型的旁观式描写可参考福楼拜、莫泊桑师徒,即仅仅客观描写事实,十分冷静,不加作者本人的评判,这样就能让读者更加看得明白事实如何。&br&&br&—————————题外2—————————&br&&br&&br&在《红楼梦》之前,《金瓶梅》与其他三大名著并称“四大奇书”,它们各占四类不同的题材。而其他三大名著其实与《金瓶梅》一样,更多都是在于“开创性”的贡献。因此把这四本书并称,是很和谐的。&br&&br&而到了近代,《金瓶梅》的地位却反被与其题材相近、艺术上主提高不主开创的《红楼梦》代替,我猜还是因为其中涉及的性描写过多,被某些“主流人物”视为不雅,因此才失去了地位。&br&&br&而实际上,《红楼梦》的艺术水准明显高于其他三大名著,并称在一起,总觉得不如《金瓶梅》在其中来得和谐。&br&&br&更可悲的是,现代几乎所有以《金瓶梅》为名的影视作品,都仅仅是借了这个题目,内容与书中完全不同,极大的歪曲了现代观众对《金瓶梅》的理解,莫说剧情和人物性格的胡编乱造,就算是性拍摄,也远不及书中描写的十之有一!&br&&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55& src=&https://pic3.zhimg.com/50/adb34c1e2db2a310fdc621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adb34c1e2db2a310fdc621_r.jpg&&&/figure&&br&&br&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平台【顾之城】&br&&br&诗人顾城作品的收集与赏析,并其生平的研究和杂谈的整理。&br&&br&就不上二维码啦,感兴趣的来!
可以。 既然题主问的是文学的历史地位,即文学史上的地位来谈,那么其实无论哪一册文学史,《金瓶梅词话》与《红楼梦》都是可以单独成章的。 有一点要提出的是,题主问的是文学史上的地位,那么答题重点就不该在小说故事内容上着重回答,而应该在它们的艺术…
&p&&b&VR电影最大的瓶颈,就是它本身就难以成为电影。&/b&&/p&&p&几乎所有现在在做VR电影的人,都喜欢强调,现在只是技术不成熟,以后技术成熟了,逼真了,体验会好的。还有一批人说,你们不就是嫌现在360度拍摄贵么?嫌性价比低么?不就是嫌头戴眼镜太沉么?这都不是事,等技术成熟了,成本自然会下跌的。就像特效一样,现在做基础特效可不是没有以前贵了么?那些问题都是小问题,马上就能克服掉,VR一定会像3D技术和特效技术一样完美融合到电影里,它会是电影艺术的未来。&br&可这还真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钱的问题。&b&完全是创作方法问题。&/b&&/p&&p&&b&因为VR电影,与电影从发明到现在一百二十多年来形成的整个创作系统,是相违背的。&/b&&/p&&p&&b&这些「小问题」足以致命。&/b&&/p&&p&&br&&/p&&p&电影发展了这么多年,早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语言体系。&br&其中包含了:&br&视点、景别、调度、角度、声音、运动……&/p&&p&现代电影艺术的美感,很多时候是来自于视听语言本身。许多普通观众喜欢单一强调故事的重要性,但对电影而言,故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单说故事,那不如直接去看小说。&br&同样的故事,为什么有人拍得好,有人拍得难看,有人连把故事讲清楚都做不到?区别就在视听手段上。&br&现在已成的视听语言,尚且大批人不能掌握。更何况这种新的,本质上完全不适合用来做电影的呢?&/p&&p&几个VR和电影视听语言手段矛盾的关键问题:&/p&&ul&&li&&b&景别&/b&&/li&&/ul&&p&&b&电影的本质,是有框视觉。「框」是导演给到观众的信息感受区。框内框外都是导演出于自己的艺术创造,为观众重新打造的空间。&/b&&/p&&p&&b&而景别,就是决定这个框里框外边界的根本。&/b&&/p&&p&一个笼统的讲法,叫远全拍气氛,中景拍动作,近特拍情绪。&/p&&p&在电影里,不同景别有它独特的功能。你可以瞬间离人物很近去看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的东西。你也可以瞬间离人物相当远。这些都是电影重造现实的地方。&/p&&p&&b&电影中的五感与现实中的五感不一样。电影中的视觉不需要完全符合文本逻辑(现实逻辑),比如某人出现在足球场上,举着一把写有「自由」的旗子。现实生活里球场看台上的人根本看不见旗子上的字。但只要你给旗子特写,你的电影观众能看见,即等于电影中球场围观者看见了。这是视觉逻辑,距离可以直接缩短。现实中的五感要严格受空间限制,但在电影里,再大的空间讲的都是心理距离,五感不用受限。&/b&&/p&&p&上面说的远景+特写,就能创造一个心理可信的空间。让观众「觉得他看见了」「觉得他听见了」就行。&/p&&p&包括我们在影视作品里常看到主角前一秒刚接到可能女儿病危的电话,下一秒已经出现在医院病房了。不用费劲巴拉把主角怎么打车,等车,堵车,换乘地铁展现出来。只要让主角出现在医院时满头大汗,观众就会脑补他刚刚赶路多着急了。甚至可能他从家里出发时衣服干干净净,到医院时居然满身是血,头摔破了。这种也会引发观众的想象——他路上出什么事了?观众会自然觉得他很爱女儿。省略的这部分空间发生的事情,就是张力。&/p&&p&VR怎么做?你一直跟着这个主角走,所以他赶了什么路你都完整知道了?张力没了。&/p&&p&甚至拍爱侣的情欲戏份的时候,电影里会放大舌尖,耳后,甚至后背细小的汗珠绒毛。会有进不去的尴尬。会有隔壁老王的偷听。这跟上面相反,是用增加一个空间的方式来做张力。&/p&&p&但VR呢?怎么去造这个空间?&/p&&p&目前的VR作品在空间上基本还是做的真实空间的等比创造。电影的本质是「隐藏信息」,但在VR里,创作方法就太有限了。&/p&&p&&b&说到空间和景别,就必须提真正电影创作者非常看重的事情——画外空间。&/b&&/p&&p&我上面说的,如果画面在拍老王,那隔壁情侣摇床发出的咯吱声,就是画外空间。它会带来观众无穷的想象。&/p&&p&在朴赞郁的电影《我要复仇》中有这么一段。&/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58cfa66f0b14d_b.jpg& data-rawwidth=&2880& data-rawheight=&1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8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58cfa66f0b14d_r.jpg&&&/figure&&p&四个猥琐男听着隔壁女生的呻吟在疯狂打飞机。观众都会以为隔壁是有人在啪啪啪叫床。&/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45648b00efaaf28e629c0affdf6e62ae_b.jpg& data-rawwidth=&2880& data-rawheight=&1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8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45648b00efaaf28e629c0affdf6e62ae_r.jpg&&&/figure&&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13acce748cee3d05f568e_b.jpg& data-rawwidth=&2880& data-rawheight=&1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8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13acce748cee3d05f568e_r.jpg&&&/figure&&p&然后一个移镜头,到隔壁,被单里裹着的居然只有一个人。&/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0d8e8cc89d6d25c635abcc2_b.jpg& data-rawwidth=&2880& data-rawheight=&1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8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0d8e8cc89d6d25c635abcc2_r.jpg&&&/figure&&p&&br&&/p&&p&原来这个人是男主身患重病的姐姐,她是因为身体发病的剧痛才悲惨呻吟的。&/p&&p&这种就是最基本的画外空间运用带来的趣味性。这个空间更换也是现实生活里不可能完成的空间转换,放在VR更做不了,因为隔壁房间是四个猥琐男视野范围之外的空间,你违背物理性去穿墙,就很荒谬。除非你只拍神怪片崂山道士,但凡现实逻辑的电影你都拍不了。&/p&&p&华语电影里,杨德昌是拍画外空间的大师,他的电影最依赖的手法就是画外空间叙事(包含声音叙事),非常牛逼。他大部分的戏,都有一半的信息发生在画框外。依靠观众的想象力去完善空间。如果换到VR,也不会有杨德昌这样的导演了。&/p&&p&至于普通的导演,也几乎没有不使用画外空间的。人物和画框外的人讲话,视线转向画框外露出惊讶的表情,画框外的一把剑砍进画框内,都会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信息的隐藏,可以很快营造短时间内的悬念。除非你是话剧录像,只要是电影,就得用这个,可以说没有画外空间就没有电影了。&/p&&p&而VR,没有框,它只有一个景别,就是基于人眼焦距能看到的一切。你很难看到你自己物理视野以外的想象写意层面的东西。你浸入了,就要求真实性。加上视点局限,一切会很尴尬。许多非现实空间比如梦境和幻想,也很难去实现。比如《梦之安魂曲》,你就只能进入老太太或儿子其中一个人的视点,比如进入老太太的幻觉然后真实可能能浸入体验她嗑药过多的感受,但由于只有那一个视点,无法完成叙事。&/p&&p&&br&&/p&&ul&&li&&b&剪辑&/b&&/li&&/ul&&p&这个就更显而易见了。&/p&&p&电影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p&&p&我上面举例说的人从家赶到医院,省略了空间,也省略了时间。&/p&&p&电影可以有大量的闪回,甚至前闪,跳剪。我的男神朴赞郁是个中圣手,《老男孩》里男主回到中学时代,两个时空的交错剪辑简直玩出花来。这种通过剪辑,糅合多个时空,两个时空进行叙事上的信息互补的手段,VR电影就不可能做到。因为VR电影的时间感是要接近真实生活的。&/p&&p&另外,不说叙事,光说节奏,也很显而易见。景别、调度、演员的表演对节奏的影响可能普通人不太能理解。但剪辑对节奏的影响大家应该都能想通。&/p&&p&奥利弗·斯通《天生杀人狂》节奏快还是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节奏快,即便是阅片量不到50的人也能一眼分辨。抛开刚刚说的其它部分,光看单位时间内的镜头数,就明显能感觉到给观众带来的节奏感谁强谁弱了。&/p&&p&但VR呢?没有景别变化,自然也就没有了剪辑。&/p&&p&这种单位时间内镜头量的加减带来的直观节奏感如何控制?全靠一惊一乍么?&/p&&p&&br&&/p&&ul&&li&&b&视点&/b&&/li&&/ul&&p&在许多电影教科书里,其实只会说「视角」,但对电影叙事来讲,视角只是视点的一部分,它偏重于摄影的情绪营造,而非叙事功能。&br&在电影里,视点包含两者:人物视点和客观视点。&br&创作者熟练运用这两者以及内部包含的手段,交错组织,才能形成好的叙事节奏。&/p&&p&&b&一、人物视点&/b&&/p&&p&&b&「人物视点」,即视点人物的知情范畴。&/b&&/p&&p&&b&「视点人物」,最牵动观众心理,让观众进行情感代入的第一人物。&/b&&/p&&p&这个知情范畴不一定是该人物眼中所见,还包含了在人物知情范围内的客观视点,或在场其他人的主观视点。&/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aa6bdb818dc70d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aa6bdb818dc70d_r.jpg&&&/figure&&p&&br&&/p&&p&上图来自罗伊安德森电影《寒枝雀静》,青年男舞者被肥胖女教师当着全教室人的面性骚扰的那场戏&br&在这里,被骚扰的男舞者是我们的视点人物。&br&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客观展现整个动作的一个画面,即客观视点。&br&而如果现在换任何一个角度拍男主,比如切一个站在他后方床边灰裤子女舞者的视点,拍摄一个他的背影,即在场其他人的主观视点。&br&因为他知道「整个教室的人都知道老师在骚扰我。」所以整个教室都是他的知情范畴。所以上面的,都能算作他的人物视点。&/p&&p&「人物视点」体现在电影视听语言里的常用手段。&br&1、人物视角。&br&2、以人物为主的正反打镜头。&br&3、包含明显的人物主观镜头。或者非纯正主观镜头,但延续TA在主观镜头时视线客体的类主观镜头头。&br&4、人物的关注对象和范围。&br&5、跟随视点人物进行空间转移,以他/她作为联结不同空间的纽带。&br&6、人物的心理逻辑。(电影常见叙事逻辑主要有两种,是跟随情节推动还是跟随人物情感推动,有以情节来贯穿的外部逻辑,和以人物来贯穿的心理逻辑。例如《肖申克的救赎》中,就以人物心理逻辑为主。)&br&一般来说,比起按着情节外部逻辑,拍戏的时候按着人物心理逻辑拍会更容易让观众产生情感代入,片子会更容易抓人。&/p&&p&&br&&/p&&p&&b&「客观视点」&/b&:依然是叙述视点,但是独立于人物视点,相对客观,包含叙述范围内的大多数重要情况。&/p&&p&有一些人会混淆「人物视点/客观视点」和「主观镜头/客观镜头」的关系。事实上前者是导演思路,后者偏向导演思维下的摄影方案,其实区分没有那么严苛。总的来说就是,「人物视点」可以包含「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而「客观视点」只能有「客观镜头」。&/p&&p&在上述的范畴内,即便是「客观镜头」,依然算是「人物视点」。&/p&&p&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沉默的羔羊》里,克拉里斯只身闯进水牛比尔家的那一段。一片黑暗里,克拉里斯只能靠摸索来提防暗处的水牛比尔,而比尔却因为戴了夜视镜所以对克拉里斯的一切行为看得清清楚楚。导演在那段前面大部分时候都是使用克拉里斯人物视点的情况下,插入了比尔的主观镜头。显得格外惊悚。因为这个视点在克拉里斯所处的空间内,但又不完全属于克拉里斯的「知情范畴」。对观众而言,此时从比尔的眼里看到克拉里斯,就像看一只脆弱的小羊。&/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fdb20b9ddc35bad7e171f6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fdb20b9ddc35bad7e171f6_r.jpg&&&/figure&&p&&br&&/p&&p&克拉里斯即将被宰却不自知。此刻,导演让观众同时长了比尔的眼,和克拉里斯的心,能同时感受到比尔的绝对优势和克拉里斯的恐惧。两者天然的矛盾,产生巨大情绪张力,直接推动紧张感直接达到顶点&/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b6a9f9f86ca4c6f76e6ff6_b.jpg& data-rawwidth=&2880& data-rawheight=&1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8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b6a9f9f86ca4c6f76e6ff6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27bce8f0e7525bffff8f123efb1e7ec8_b.jpg& data-rawwidth=&2880& data-rawheight=&1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8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27bce8f0e7525bffff8f123efb1e7ec8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9bac27d077ed_b.jpg& data-rawwidth=&2880& data-rawheight=&1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8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9bac27d077ed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957be596bd110c78d06c1b_b.jpg& data-rawwidth=&2880& data-rawheight=&1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8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957be596bd110c78d06c1b_r.jpg&&&/figure&&p&直到比尔扣动扳机,克拉里斯转身杀了比尔。画面变亮,切到客观视点,危机解除,观众才长出一口气。&/p&&p&通过这段戏,观众不难感知到,电影之所以能调动情绪,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信息配比。&br&&b&信息配比,就是「信息露出」和「信息隐藏」的控制。&/b&&br&某个信息主角不知道,而观众知道。&br&某个信息主角知道,而观众不知道。&br&某个信息女主不知道,而男主知道。&/p&&p&未知使人紧张,全知使人放松。&br&信息不对称,造成了电影的张力。&/p&&p&而实现的一个具体方法,就是通过上面这样「人物视点」与「客观视点」以及包含其中的「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的交错来产生。&/p&&p&这个手段,VR能做到吗?不能。&/p&&p&&b&因为VR只能选择单一视点,不能切换。&/b&&/p&&p&&b&它强调浸入,所以你必须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进入他/她的视点,才能进入故事。&/b&&/p&&p&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信息局限性。因为你只能进入一个人的感知范畴,那其它人物的视点,你所浸入人物视野之外发生的事情,你就完全不可能知道了。那电影里常用的多线叙事,交叉蒙太奇这些手段基本都算打水漂。&/p&&p&如果你强行让观众从「浸入」人物中抽离,采取客观视点,就更奇怪。&/p&&p&现在提到VR电影,几乎所有人都会提到一部电影——林诣彬导演的《Help》,制作于2015年,基本代表了目前VR电影制作的水准巅峰。&br&许多VR电影从业者会以此来强调其技术水平的完备程度。但在这个片子里其实就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我是谁」?&/p&&a class=&video-box&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iqiyi.com/w_19rssj6ujh.html&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643392& data-video-playable=&false& data-name=&help! 电影& data-poster=&https://pic1.zhimg.com/v2-cd28c7e4170.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s://pic1.zhimg.com/v2-cd28c7e4170.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help! 电影&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www.iqiyi.com/w_19rssj6ujh.html&/span&
&/a&&p&因为在这部片子里,就出现了一种诡异的幽灵视点——你身处这个世界,但你却不是这个世界中的任何一个人。甚至你看到怪兽在追行人的时候,你都不知道该站在谁那边,到底是希望怪兽抓到行人,还是希望行人逃离怪兽?&/p&&p&作为短片,短时间内看个视觉奇观,可以接受,但长片呢?作为观众应该跟着哪个人物走?基本就乱了。其实跟我前面在提景别时说《梦之安魂曲》单一视点无法支撑叙事,是一个道理。&/p&&p&&b&如果真的只强调浸入真实感,可能以后会产生更多《Help!》这样的小短片。作为一种短平快的刺激。但终究不能成为承载真正大力量叙事的长片电影。&/b&&/p&&p&&br&&/p&&p&&b&长时间的单视点会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b&&/p&&p&哪怕你去看《活埋》这样只有一个演员出镜的电影,都会看到主客观视点的转换。就是这个道理。&/p&&p&朱利安·施纳佩尔拍摄的《潜水钟与蝴蝶》,算是目前最接近VR所见真人视野的电影之一了。电影是根据让·多米尼克·鲍比的同名散文集改编,讲曾经在ELLE担任编辑的鲍比在1995年中风并检查出闭锁综合症之后的生活。因为鲍比浑身几乎瘫痪不能动,只有眼睛可以眨眼和转眼球,所以施纳佩尔想尽可能还原鲍比的心境,全片有三分之二的镜头使用了和正常人类眼球一样的50mm焦距,做鲍比的主观镜头,让观众跟随鲍比看世界。&/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e17f062818cdff1a3ec1ccad3f6bfdbe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e17f062818cdff1a3ec1ccad3f6bfdbe_r.jpg&&&/figure&&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1c67b18a200a5fcbae481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1c67b18a200a5fcbae481_r.jpg&&&/figure&&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6ada978f9de8d6819adaac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6ada978f9de8d6819adaac_r.jpg&&&/figure&&p&饶是这样,电影依然保留了三分之一的客观视点。在这些主观镜头中间大量使用了客观镜头来做情节链接。你体验上还是进入到了鲍比的心里,但如果没有中间那些别的视点,你是很难看下去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p&&p&&br&&/p&&p&&b&有人会问了,VR为什么不能切换视点?你切换到故事中每一个角色视点去看一遍故事不行吗?不就是上帝视点吗?&/b&&/p&&p&&b&不是的。如果你要切换视点,其实就是剪辑。那么问题来了,谁来切?&/b&&/p&&p&&b&因为VR讲究浸入,虚拟真实。当观众接受了所见情境的真实之后,很难去分心跳到另一个角色的眼睛里去。如果是创作者在设计时就做了切换视点,更会给观众带来极强的惊吓。你想象一下,就好比你平时的生活,都是连续的属于你自己的视点,什么时候你会看到第二个人眼中的世界?只能是鬼上身了。比如上面的《Help!》,一旦观众接受了「我就是这个逃难者」的认知,忽然视点变回了路上别的跑不过的人,或者怪兽,观众的脑子会不会崩?&/b&&/p&&p&&b&说白了还是视点问题。&/b&&/p&&p&&br&&/p&&p&很多人反复说技术如何变,甚至下面胡戈老师也举了各种例子想证明是技术问题。但胡老师说的这些,基本都能包进我上面说的那些问题里。本质还真就是创作方法问题。&/p&&p&&br&&/p&&p&而且就VR来说,我既然进入这个世界了,为什么我只能是看客?如果想让我觉得真,我为什么不能参与你创造的世界中的行为呢?什么样的人才会在一个世界里只看不动手?&/p&&p&一旦观众干预了世界的运行,即导演创作话语权的转移。而且只要观众干预了这个世界,那电影也不是电影了。要交互,干嘛不做游戏?既然游戏才是正经VR前景,那为啥要做VR电影?以及我本人是反对所谓「游戏电影」这个说法的。游戏就是游戏电影就是电影。只要观众和戏中世界产生了交互,那就是游戏,不是电影,没有中间地带。&/p&&p&&br&&/p&&p&&b&电影是告知大于参与的艺术,它是导演的表达,观众是接收者。观众通过导演的眼睛去看世界。&/b&&/p&&p&就像评论区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93cbeaaed60e02cd1df02ef& data-hash=&93cbeaaed60e02cd1df02ef& data-hovercard=&p$b$93cbeaaed60e02cd1df02ef&&@巧克力人儿&/a& 老师说的:&/p&&blockquote&电影看世界的方式是「远」着看,但VR却是「近」着看。&/blockquote&&p&这个「远」「近」,指的是观众和电影世界的心理距离。电影和VR二者本质是相悖的。&/p&&p&&br&&/p&&p&很多人提有声片的出现对默片时代的影响,和色彩对黑白电影时代的影响,想以此反证VR也可以和电影无缝兼容。这是不太合适的。&/p&&p&&b&声音和色彩对电影的创造有推动性,不是因为真的电影什么都能容,只是因为刚好适合而已。适合一种艺术的手段有很多,不适合的也有很多。&/b&&/p&&p&不是说你爱电影就什么都变成电影。这和粉丝喜欢偶像,就觉得偶像应该唱演舞俱全,啥都能搞岂不是是一个路数了?&/p&&p&&b&VR有比电影更完美匹配的艺术形式&/b&,游戏自不必提,戏剧也是很搭的。&b&VR如果能运用到浸没式戏剧里,能大大消减剧院空间座位等限制,降低票价,更减少创作难度。好处无穷。&/b&Sleep No More这种类型的浸没式戏剧是最适合不过的了。多说一句,录制戏剧不是电影,电影不是光录视频就可以的。这一点的区别我不赘言了,想了解的人自己去搜话剧和电影的区别。&/p&&p&当然,电影局部使用VR技术也可以,比如特效大片开机之前用VR模拟场景做视觉预览,类似《指环王》开机之前就能让工作人员看到那个世界,方便演员和导演的沟通,不用非要等到后期全部做完才能看见全貌。但VR终究不能成为电影的核心载体。&/p&&p&&br&&/p&&p&&br&&/p&&p&&b&承认一个技术的局限性,并认清它的优势,才是对它最大的尊重。&/b&&/p&&p&&b&VR是个好技术,但不适合成为电影。&/b&&/p&&p&&br&&/p&&p&&br&&/p&&p&欢迎来微信公众号「荒岩」找我玩。&/p&&p&心情好月更,心情不好季更,但说的都是人话。&/p&
VR电影最大的瓶颈,就是它本身就难以成为电影。几乎所有现在在做VR电影的人,都喜欢强调,现在只是技术不成熟,以后技术成熟了,逼真了,体验会好的。还有一批人说,你们不就是嫌现在360度拍摄贵么?嫌性价比低么?不就是嫌头戴眼镜太沉么?这都不是事,等…
&p&加一点东西在前面。已经有看不完我的答案或者阅读有障碍读不明白我说的啥意思的高人作评论了,还扯了一句:&b&兄弟,看好我的主页说明上有诗歌一栏&/b&。我实在不知道用什么表情来表达看到这句话后的心情,于是请允许我呵呵一下。如果这样就可以成真的话,我就要认真考虑要不要在我的主页说明加上&b&圣地亚哥总裁威廉伯爵&/b&呢。。。。&/p&&p&&br&&/p&&p&虽然答这个题我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但是还烦请想要找我麻烦的童鞋有点耐心,看懂我说的是什么再反驳,谢谢了,这是对答主最基本的尊重。你略翻一遍连我说的是啥都不知道,就自说自话一堆,我是很无奈的。&/p&&p&================================================&/p&&p&&br&&/p&&p&&br&&/p&&p&看这个题目下的一些答案看的火大。我也来答一下。&/p&&p&&br&&/p&&p&曾经因为这个问题在别的坛子里和人家吵过两次大规模的架。但是时间这么久了,我还是秉持着我一贯的观点:&b&毛的诗词,自有其可观之处。但毕竟手段不足,驾势有余,空余霸悍二字,远不在一流之列。加之其身份的特殊性,对于他的诗词之评价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过分拔高和过分贬低都存在,远远不曾有一个真正客观的评价。&/b&&/p&&p&&br&&/p&&p&题主既然问的是:&b&仅&/b&从&b&文学艺术&/b&上说。那么他诗词的得分可能会更低一些。&/p&&p&&br&&/p&&p&以上是我总的观点,下面分而述之。&/p&&p&&br&&/p&&p&&b&一,诗是什么?格律这玩意儿真的是可有可无的么?&/b&&/p&&p&&br&&/p&&p&关于诗是什么,是最需要辨别清楚的一个问题。因为很多人讨论诗词类的问题,偏偏不在诗词的范畴内说话。这就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譬如说:毛在填词格律上出差错,是因为故意要打破束缚,是因为要创新。再如,他写了一些主旋律题材的诗词,反映了爱国的情感,就在层次上高于那些抒发个人情感的诗。&/p&&p&&br&&/p&&p&我可以说,这些都是主观的。我们讨论诗词,必须要在诗的内部讨论。什么是诗,我在个人的专栏里一直在写一个文言诗词的简易教程,正本清源的一个问题就是诗的概念,以下引文:&/p&&p&&br&&/p&&p&字典中对于诗的解释是:&/p&&p&&br&&/p&&p&&b&【诗】:1.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歌。~话。(?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2.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b&&/p&&p&&br&&/p&&p&由此我总结出诗的概念,组成一首诗有两个必要条件:&/p&&p&&b&A.语言层面【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b&&/p&&p&&b&B.感情层面【反映生活,抒发情感】&/b&&/p&&p&&br&&/p&&p&由此我引申出:&/p&&p&&b&A,是作为一首诗的骨架,即诗是要用语言来表达的,是要读出来的(有些时候还要唱出来)。在语言层面上,它区别于散文区别于小说,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就是A,抛弃了A,则诗与其他文体的界限消失。&/b&&/p&&p&&b&B,是一首诗的灵魂,我们写诗,最首先,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毛诗序》说:“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开宗明义就说出来我们要写什么。这些感情可以是最普遍的求不得爱憎会,也可以是很私密的个人情感,可以美好,也可以消沉。总之表达内心表达自我是一个写诗的人所要做的最艰难的事情,我们感受生活感受人生,然后通过A来达到B。&/b&&/p&&p&&br&&/p&&p&&b&A和B的关系是:&/b&&/p&&p&&b&1. B是A的最终目的。我们磨练技巧,我们学习庞杂的诗词知识,无非是为了获得理论上更大的表达能力,从而表达的更好。&/b&&/p&&p&&b&2. A是实现B的途径。表达不是一句空话,没有扎实的功底,缺乏词汇量,不懂语法,不知韵律,就算感触再大,也只能手写不出你的心。说到底,空中楼阁是盖不起来的。&/b&&/p&&p&&b&3. A和B一起构成诗。只有A没有B,是徒具样式的【匠人诗】,从概念上讲这不能算是真诗。只有B没有A,因为文体特征消失,自然不能算是一首诗。我们可以称之为一个四不像。&/b&&/p&&p&&br&&/p&&p&引文有些长,但我还是坚持引在前面,因为连讨论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讨论就没有意义了。&/p&&p&&br&&/p&&p&下面我继续做衍生:首先,格律这个东西的意义,你可以说是为了节奏感,为了音乐美,但是大家往往视而不见的是:格律是构成诗的骨架,是诗与其他文体放在一起辨识度的来源。很多人反感格律,其实是因为觉得是个门槛和阻碍,但是他们凑起来,却是五言的七言的,这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打脸的行为,把五七言的样子当成辨识度的来源而忽略押韵这些,自欺欺人。&/p&&p&&br&&/p&&p&而太祖的一些东西明显是出韵出律的,这时候,就有很多人来给他辩护说:格律是小技,是束缚,他是为了创新和打破束缚才故意这样的,你以为他不能写格律正确的么?&/p&&p&&br&&/p&&p&所以他就写出来《蝶恋花.答李淑一》这样的词了:&/p&&p&&b&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b&&/p&&p&&b&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b&&/p&&p&&br&&/p&&p&大家注意,这是一首无韵的词,胡适先生苛责过这个词不押韵,于是人辩护说这个是用湘潭方言押韵的,但是据胡适先生考证,还真不是。于是我们在网上随手一搜,辩护的人又来了:&/p&&p&&br&&/p&&p&&b&胡适苛责《蝶恋花》的押韵,固然有理,却分明是看小了MZD(知乎的审核啊)。此点押韵知识,他应是懂得的,只是他不愿损伤情感之发抒以迁就词法。&/b&&/p&&p&&br&&/p&&p&看看,我怎么说来着。其实根本不用给他辩护,此等程度的文辞和情感,毛完全有本事能够腾挪到押韵且表达的更好,但是他没有,这就说明了一点:他本身&b&不在乎&/b&,而且他对于诗词&b&不自觉&/b&。而其他的如《七律.长征》,写律而邻韵通押的,我认为完全是战争年代不方便查韵书罢了。大可不必为他找什么不愿损伤情感,刻意创新之类的理由。&/p&&p&&br&&/p&&p&为了做一个佐证,我们可以考察下毛自己对于格律的看法:&/p&&p&&br&&/p&&p&&b&MZD对所作诗词的修改,有不少地方是着意调整用字用韵,使之更加符合格律的要求。毛在给陈毅谈诗的一封信中指出:“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表明了他对写作格律诗词的见解。诚然,MZD的诗词对传统的格律,有很多突破和创新,但从总体上来看,MZD绝大部分诗词都是符合传统诗词格律要求的。譬如律诗一般在同一首诗中不用同字。特别是对颔联和颈联要求更加严格。《七律·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其中的“水拍”原作“浪拍”,这就同“五岭逶迤腾细浪”中“浪”字相重了。所以后来作了修改。《MZD诗词选》中作者自注说明了这一情况:“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认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中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这位不相识的朋友,就是山西大学历史系罗元贞教授。这样虽与第二句的“水”字重复,但总比与第三句的“浪”字重复为好,且两个“水”字含义不同。同时,根据我们所见到的最早刊载在《外国记者印象记》上的这首诗,其中“云崖”原作“悬崖”,后来在《诗刊》正式发表时改为“云崖”。这样修改以后,这一句和下一句“大渡桥横铁索寒”作为律诗的颈联,对仗就更加工整了。“云崖”和“铁索”,不仅整个词相对,而且词的内部结构中语素与语素之间也相对。再如《七律·登庐山》中“跃上葱茏四百旋”中的“旋”原作“盘”。按照韵书“盘”属上平声十四寒,“旋”属下平声一先,修改以后,“旋”就与本诗中其他的韵脚“边”、“天”、“烟”、“田”一致起来,同属一个韵,读起来就更加音韵和谐,铿锵有力了。&/b&&/p&&p&&br&&/p&&p&大家可以通过这段话总结一下他自己对于格律的认知:他自己是此道中人, 他自己是知道格律是有多重要的,而且通过引文的几个例子,他自己很多时候也是爱抠这些东西的,譬如登庐山一首和七律长征一样犯邻韵通押的问题,他自己发现后便修改了。&/p&&p&&br&&/p&&p&所以他的态度还是很明显的,但是他不是个足够自觉的诗人。他有苦心经营的诗作,但是随手的更多,有抠邻韵通押这种问题的时候,却也有答李淑一那样连韵都不押的时候,所以我说他&b&不自觉&/b&,而自觉与否,往往是分别一流和二流的关键,老杜渐于诗律细,大家可以体味一下。&br&&/p&&p&&br&&/p&&p&我比较反感的,不是他本人和他的诗词,而是他的脑残粉们。俗话说:一粉顶十黑。江湖有分教:&b&清新兰公子,俊逸措活佛&/b&。(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35240dcc32da02b14735d89& data-hash=&35240dcc32da02b14735d89& data-hovercard=&p$b$35240dcc32da02b14735d89&&@覃沛&/a&
这句的作者大人)这两位深为脑残粉所苦,估计泉下都在别个诗人面前抬不起头。他的情况也类似,看看这些书上所谓专家的嘴脸,登庐山不能通押,改了就值得大书特书,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长征犯这个错误就略过不&br&说,反正一般大家也看不出。犯了错误,就是对传统的格律有很多突破和创新。(至于创新与否,留到后面单独说)&/p&&p&&b&二,传统诗词的审美自有其体系,好坏自有其评定标准。&/b&&/p&&p&&br&&/p&&p&我见到过很多人,他们质疑我往往会说,我看着挺好啊,朗朗上口的,红军不怕远征难多好啊,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多好啊,就你&b&嫉妒&/b&人家说不好。于是我往往就背上了一个嫉妒的大帽子,而后更有甚者,会抬出所谓的万金油:你行你上啊。&/p&&p&&br&&/p&&p&呵呵。&/p&&p&&br&&/p&&p&其实,传统诗词作为一个发展了几千年,脉络分明的艺术门类,其评价体系是很健全完善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往往浸淫其中的人一眼便能看出来。而在这门槛之外的人,往往只能看到表层的美丑好坏,深入不进入,这是因为他们本身对于诗词的语境不熟悉,对于各个诗体的特征不熟悉,对于常用技法不熟悉,对于文言文不熟悉。&/p&&p&&br&&/p&&p&最明显的就是“名篇”《七律.长征》:&/p&&p&&br&&/p&&p&&br&&/p&&p&&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b&&/p&&p&&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b&&/p&&p&&br&&/p&&p&我反驳这首七律是好诗,其实所谓的押韵错误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七律这个诗体,写得好和坏是最容易分辨的,所谓起承转合,并不是说死板的教条,而是满足这个诗体特征的运气法则,这么写出来浓淡合宜,最好看最舒服,而毛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个首联说实话,从文字上其实是很一般的。以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五句各自单独叙述了一件事,我基本没见过这种写律的,因为没有疏密开阖,没有章法,这个律一下子变成了流水账,毫无蕴藉,一气泄了。尾句实则很无谓,三军过后尽开颜,刻意收住了。&/p&&p&&br&&/p&&p&后来我看碰壁斋主的《旧体诗杂想》,看到对这首诗的评论,感到不愧是当代最牛的诗人之一啊,说的比我明白多了,请看引文:&/p&&p&&br&&/p&&p&&b&这首诗题材重大。不过,题材的重大,不能保证艺术的伟大,虽说它有可能辅佐出伟大的艺术。重大题材只是伟大艺术的“助产士”,而非“生产者”——那位做产妇的母亲。伟大的艺术需要母亲艰辛的孕育、痛苦的分娩,这是助产士不曾付出的;作为母亲的光荣、欣慰,助产士也就无权分享。在这地方,我们更不能势利眼,因为产科医生的权位,便奉承婴儿漂亮;不用讲,同样不必因为母亲的名位而谄谀婴儿。&/b&&/p&&p&&br&&/p&&p&&b&这诗有个打眼的毛病,中间两联把四个地名齐头并列,军训时集合整队似的;耳朵灵光的人当听得见那四个地名报数时喊的“一、二、三、四”——这种摆法便太呆木了。骆宾王爱用数目字作对,给讥讽为“算博士”;毛也可当“地理教师”,因为他写得来像“方舆图”。古人对诗里用地名有许多讨论,譬如地名可不可以虚用,因为好些诗用起地名来跟实际的地理完全违背,不能拿方舆图来查对的;似乎明清人学唐诗的时候,有一派专爱把易于入诗的漂亮地名嵌得满版,作为诗诀,不过我没有详细考察,不知道他们是否用“我注六经”的态度在诗里注山经水经。前人讲究地名中的一条,便是要求把地名用得使人不觉堆垛。毛四句四地,加上“岷山”,一首诗里逛了五处山川。李白《峨眉山月歌》四句便用了五个地名,可是参差错落,叫人注意不到他在念旅游册子,所以古来很受赞赏。这首诗小孩子都会背,我们仍然引出来,跟毛做个对照:“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聪明地把几个地名嵌镶在某些关系中;“峨眉山”上的月,影子会落入江中,所以“平羌”勾连上了;他乘舟从“清溪”出发,去的地点是“三峡”,两者又亲近得不勉强;“三峡”峰高天窄,月亮看不见,他不免思念,便在这思念里顺流跑向“渝州。”他顺路而下,有事理、情理的关系网络其中,每个地名露面都有必然性,不像“半路杀出的”的程咬金那样显得突兀。地名并非路遇的、陌生不相熟的路人,而你呼我应、左牵右引,好像一伙儿朋友出门小游似的。这便破除了刻板。画家画多个人时,也让他们互相交谈、互相协作,处在某个情景中;这画才灵动自然,不像阅兵式的机械排列;这个道理跟诗歌写作是相通的。把毛跟李白相照,我们便不免觉得毛的写法堆垛得太齐整了。&/b&&/p&&p&&br&&/p&&p&&b&毛写《长征》时,完全没有留意古人这方面的经验,他只向仓库里堆码箱子,而不曾试图向客厅里布置家具。他那四个地名像是按行军顺序讲下来的,可是文字里没有指明这个关系,也没有像李白那样,把这个关系来处理、影响地名。李白诗里地名间的关系有好几种,较为复杂。我们找得到与毛几乎如出一辙的地名关系,出在杜甫那里。杜甫名作《闻官军官收得河南河北》结句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同样的四个地名,同样的顺路程次序,而且更密集,只挤在两句中。看来,杜甫给自己提的要求特别苛刻,他不但要松动本来会有的僵硬,而且偏要用最僵硬的排列来创造流动、迅捷的效果,好恰合他胜利的畅快、回乡的迫切心情。他的办法简单之极,便是拿“从、穿、下、向”几个字眼指出顺承关系。他故意选用同带“峡、阳”字的地名,把刻板的那一面愈发加强些;只要有能力使刻板的东西流动起来,那么,愈刻板便愈把流动衬托得突出,刻板的能量掉个头全加到流动上面来了。好比打仗,只要能赢,对手愈强大,你的斩获便愈丰厚,对手所有的粮草、枪械,全给你虏掠过来。&/b&&/p&&p&&br&&/p&&p&&b&毛诗四个地名完全平行,句与句、地与地之间不相闻问,也造成一个后果:诗意不曾推进、转换,只在原地兜圈子;他实际行军时顺地名往前走,在诗里呢,好像夜行军碰见了鬼打墙。类似的印象,读毛的其它作品时,都不同程度地遇得到,它使人觉得毛的写作过于平面化,缺少纵深感。单讲《长征》,那样地兜圈子,愈会加重刻板的能量。而且,他把四个地名偏挤在中间两联里,尤其要算失察。律诗那两联非得对仗,这种格律形式本来便僵硬,毛没有想办法避免格律的弱点,反而雪上加霜。毛那两联的句意都密得碰鼻子挤眼睛,不用虚字调剂,不但雪上加霜,霜雪更凝固为冰,越影响变化生动之感。黄庭坚写律诗的时候,常常一联疏一联密、一联虚一联实、或者一联写景一联抒怀发议论,使诗更为流利不死滞。他认识到律诗那两联对仗会带来先天胎里病,因而力图后天补救。毛看不起宋人,也许便看不到宋人的苦心、好处。&/b&&/p&&p&&br&&/p&&p&&b&毛把中间两联写得那样浓得化不开、密得拆不散、板得挖不动,相衬之下,首尾两联便越觉疏薄。首联两句词意密度很小,因为下句只重复了上句。末联也稀疏,阅读时,我们先受了中间两联那样密重的压力,到末联时压力猛的卸掉,我们心里上会闪个趔趄,越觉末联轻飘了。当然,也许有人会这样讲,咱们在末联忽的飘起来,正中毛的下怀,他所求的恰是这个效果,好拍合他行军完成的轻松之感。人各有见,我不争辩,只指出一点,这个看法见木不见林,无以开脱中间两联笨拙的板滞。统起来看,中间两联使得通篇不很均衡。古来传统里做七律的常法,总是倾力于中间两联,因此易于把首尾两联写得弱些。&/b&&/p&&p&&b&……&/b&&/p&&p&&b&所以,在这个写作、阅读的传统下,如果毛不排头用地名,中间不显得那样地压迫首尾,均衡问题也便无妨忽略;只可惜那两联太过度了,你想闭眼不见,它都还要来打眼、打开你的眼的。讲文章的常语有所谓“凤头、猪腹、豹尾,” 毛诗的中间确像吃饱撑鼓的猪腹;至于头,也许不必借书病所谓“蚓头鼠尾”来指为“蚓头”,可是,我们终觉它的尾有点儿像“虎头蛇尾”里那条蛇尾。&/b&&/p&&p&&br&&/p&&p&类似的,关于《沁园春.长沙》,碰公也做了一个评价:&/p&&p&&br&&/p&&p&&b&对下片的另一个评价角度,是纯粹词学的。虽说它更贴合鉴赏的本职,倒不消化费多少口舌;这条正路短得很,几步便跨得完。&/b&&/p&&p&&br&&/p&&p&&b&无论毛在下片的回答正确与否,合于他的思想与否,这个回答是借助词这体裁讲出来的,它会运用词的技巧,最终也构成词的艺术效果。我们读了“怅寥廓”那个气宏笔重的句子之后,再读下片,便觉没劲。好像碰见一只吊睛白额大虫,不免大为耸动,凝神聚气地一拳打去,结果打中的并非麻老虎,而是只纸老虎;我们的心理扑了个空。下片笔力风格都显得轻飘飘,完全压不住、承不下那个好句。尽管他用的许多似乎昂扬、慷慨的陈词滥调,譬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些景象本来是豪放派爱请进作品里的常客,可是比较那立于“寥廓”、向着“大地”发的“苍茫”大问,尽成为泥人纸马,不经一搠。我们知道,常客必定不是贵客,再尊贵、珍贵的客人一旦来的次数多了,数见不鲜,也会降格得稀松平常,我们对他,不再重视。读词时,这些习滑用语也构不成审美的重大刺激。在连年累月、连篇累牍的滥用里,这些词汇已经磨损了,感觉也给它磨钝了,它像经千年流水打磨的卵石,没有圭角来刺人,感觉也生出老茧,不再会给它刺痛。这也是毛词吃亏的一个原因。可是,即便这些词汇还是头次上市,也卖不起“苍茫大地”那样的辣价钱。词的下片显得狗尾续貂,不相匹配,整首词也便头重脚轻,好像胖子跟瘦子玩翘翘板,下片给翘到半天云里,落不下地。我们对身体部位的偏向一向是重头轻脚的,艺术品却有点儿重脚轻头。假使一首词不是头重脚轻,而是头轻脚重,那便无人敢有微词了。跟着词读下去,感觉它的声音愈响愈大、情感愈转愈深、笔力愈下愈重、词意愈出愈奇,那是词家所梦想的大好事。反之便大非妙事。倘没有那么重的问句,这首词固然因此减掉它的点睛之笔,可也落个通体匀称;有它,词就像害甲亢,只一双大眼睛突兀地鼓出了。一个好句会成为通篇匠弊病,这是文艺里顶叫人头痛的问题,对于作者和读者,都像俗语所谓“猴子捡了生姜,吃又辣不得,丢又舍不得。”&/b&&/p&&p&&br&&/p&&p&&b&下片比上片虚弱,似乎是他的慢性病,不时发作。譬如接下来一首《菩萨蛮·黄鹤楼》。上片说“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写得非常之好,小词这样大声镗鞳,叫人想来辛幼安、陈其年、顾贞观。可是下片说:“黄鹤知何处,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一落千丈,比了上片,不是“逐浪高”,简直是风止浪息了。他末句想挽回颓势,便拼命地使劲,就像低嗓门偏要唱高调门,憋着喉咙喊,愈见力气不足,古人讥刺学苏辛不成的所谓&/b&&/p&&p&&b&“叫嚣”,便正是描摹这种窘态。《菩萨蛮·大柏地》与此类似。上片“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很好。下片“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江山,今朝更好看”,又比不上前片。&/b&&/p&&p&&br&&/p&&p&&b&我们在《沁园春》里也看得到他词的句意密度很小,比方下片“恰同学少年”以下六句,竟只是一个层面的一个意思,太浪费不赀了。而且六句中几乎没有提供实象,全是浮夸、虚飘之词。整个下片只末句摄进来一个切实的画面。当然,即便通篇不写实而只发议论,也不足以构成缺点——想来毛不同意这个讲法,他会嗤之以鼻:“不懂形象思维”——可是,议论里有着着实实的意思,还是只有空空疏疏的套话,这依然可算作充实与虚浮的区别。&/b&&/p&&p&&br&&/p&&p&举这几个例子,我们其实可以看出来,毛其实对于传统诗词的一些技巧的掌握,是很有限的,他是完全依照自己的语感来写诗的,换句话也就是不假控制,随手。而讨论诗在文学艺术层面的成就,古人积累数千年的审美体系是不可能绕过去的。这就成为了一个大问题。从主观的角度,容易让人家叫好,但是在真正懂行的人面前,往往又逃不了被批评。这或许就是毛诗词水平评价两极分化的原因吧。&/p&&p&&br&&/p&&p&如何遣词谋篇,如何调和浓淡开阖,如何控制气息,这都是很大的学问。忽视这些而评论其诗词水平,我可以不客气的说,和不会负数的小学生,说初中生1-2减不过一样的。&/p&&p&&br&&/p&&p&&b&三,他的好处在哪里,以及他是创新还是被笼罩?&/b&&/p&&p&&br&&/p&&p&毛在我眼里,虽然有诸多不满,但是不能不说,他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绕不过去的诗人。他有很好的诗词,譬如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一句一直是我心里最好的之一。毛的气魄雄大,想象力丰富,这些都是很少的人才具备的天才。他作为一个诗人,又是直爽的可爱的一个人,他说自己学三李,其实只是学了李白罢了,他的好恶很明显,喜欢直来直去的,不喜欢宋后那些绕弯弯的路数,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毛是个足够有趣可爱的诗人。&/p&&p&&br&&/p&&p&另一方面,他的身份是雄主,是开国者,所以附加在诗词上的价值便更高,他是重要的历史人物,诗词作品也可以算作是史料的一部分。从中我们可以窥视他的思想,作为研究他的思想的材料之一。这是他的身份带给他的诗词独特的价值。所以无论怎么贬低,他的诗词都不会如很多人所说的一样不堪,所谓的抄袭论,枪手论,我从来都表示嗤之以鼻。毛的诗词,虽然诸多不完善,但是他的诗词不可磨灭却是板上钉钉的事实。&/p&&p&&br&&/p&&p&说他的诗词是对传统诗词的创新和开拓,我每次讨论这个话题,都会看到无数人用这个做为论点的。总之,一切不合适的东西都是突破,破体出律是创新,技巧粗疏是创新,宣泄而不控制是创新,霸悍也成了创新。&/p&&p&&br&&/p&&p&其实创新开拓哪里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啊。不自觉和自己不加控制,完全不等同于创新。&/p&&p&&br&&/p&&p&毛的诗词,说到底,大家觉得他反叛,觉得他气魄雄大,突破了古典以来的审美,所以他是一个开拓的人。在我看来,他其实不过是古典审美的简单复刻罢了,哪怕是他的小令,也有辛稼轩陈其年在前,他所有的东西,其实都能向上追溯到可以笼罩住他的存在。说豪气,想象力,霸悍,这些都是复刻而不是开拓。之所以毛能带给我们他是传统的反叛者的感受,其实是他本身的气质和所处的时代而已,你看他所发出的感慨:谁主沉浮的话题古今说之不尽,萧瑟秋风今又是的感慨自黍离来也是说烂了,环球同此凉热也绝不是他的创见,至于他赖以震慑人的想象力,也脱不出李贺李白的笼罩。&br&&br&&/p&&p&&br&&/p&&p&而真正的创新,我直到当代的嘘堂等诗人,才看出了端倪。真正突破传统审美的,是现代性的进入,诗的疆土正在扩展,这些都与毛无关。&/p&&p&&b&四,其他的东西。&/b&&/p&&p&&br&&/p&&p&1,我觉得首先是要排除意识形态进入诗的审美体系。国朝盛行所谓豪放婉约二分法,所谓豪放的、反映主旋律价值体系的,就是好诗词,相反的,纠结于小女儿态,写婉约的就等而下。周邦彦古来评价极高,到了国朝便不如刘克庄这样的二流了。&/p&&p&&br&&/p&&p&而传统诗词的审美体系从来就是多元化的。违背这种多元化的,其实都是开倒车。&/p&&p&&br&&/p&&p&2,从后遗症上来论述。毛的诗词在很多人心里减分的很大理由,其实是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诗的衰退,这几十年孕育出了一批老干体诗人们,毛是厥功甚伟的。譬如以下这种的,在几千年诗的历史上,都是奇葩一朵:&/p&&p&&b&《庆祝十大在京召开》&/b&&/p&&p&&b&十大春雷响碧宵,震惊中外看春潮。发言热烈如泉涌,策马腾飞逐浪高。&/b&&/p&&p&&b&建树五年累硕果,浓香万里绽新苗。小康社会期全面,再创辉煌赶比超!&/b&&/p&&p&&br&&/p&&p&3,自觉与不自觉。&/p&&p&&br&&/p&&p&上面说了很多关于自觉不自觉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个诗人对于诗的主动领悟和用力经营。譬如写诗到了一定程度,会不会去想什么是诗,我是为了什么写诗,我要表达些什么,我为什么这样表达,我怎么样能做的更好,我有什么地方可以下功夫,可以精益求精。&/p&&p&&br&&/p&&p&以前一个前辈跟我们谈诗,说过一段:&/p&&p&&br&&/p&&p&&b&诗其实说来很简单,就是用语言表达情感。语言层面靠努力就可以过关,情感属于先天禀赋气质,也属于后天感悟修养。各有各的缘法,强求不来。语言层面过关了,就是文人。语言过硬,情感遥深,就是诗人。写得出人人皆有而未道之情,就是大诗人咯。所谓诗歌没有客观标准,那是就情感偏好而言的。在语言上绝对可以分出高低。如果一个人认为黄庭坚或者李商隐在七律上超过了老杜,这个人可以被认定是外行。因为那两位的错综变化远远少于老杜。同理,认为黄景仁像李太白的,那是在歌行问题上污蔑太白。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类似的情况,辛稼轩和吴梦窗,晏小山和纳兰性德,语言高下立判。稼轩和梦窗一点儿不难判断。&/b&&/p&&p&&br&&/p&&p&&b&分别总结变化技巧,稼轩起码是吴梦窗的二十倍多。意象的重复性典故的多少,都可以比。所以大诗人都是无争议的,李杜光焰,二三流诗人反倒是容易激发论战。&/b&&/p&&p&&br&&/p&&p&&b&大诗人,绝非偶然。诗人好当,大诗人要透过时代的复杂表面提供一种生活哲学。且是极具代表性的生活哲学。如果历史是一根棍子,能按上图钉的很多。 能钉上徽章的极少。个头要大,力气要狠,手法要准。才能钉上。写诗一样的。 格局大,笔力强,技巧高明,缺一不可。&/b&&/p&&p&&br&&/p&&p&毛是伟大的诗人,但不是一流的诗人。他的毛病太多。但愿大家有所体会。&/p&&p&&br&&/p&&p&以上。&/p&
加一点东西在前面。已经有看不完我的答案或者阅读有障碍读不明白我说的啥意思的高人作评论了,还扯了一句:兄弟,看好我的主页说明上有诗歌一栏。我实在不知道用什么表情来表达看到这句话后的心情,于是请允许我呵呵一下。如果这样就可以成真的话,我就要认…
&p&指挥智障工人向领导献媚,本来是小说里的情节。没想到,真在大武汉上演了。&/p&&br&&p&2005年,余华出了本小说《兄弟》。民政局局长陶青去福利厂视察,厂长李光头指挥残疾人欢迎陶局长。看看小说里是怎么写的:&/p&&br&&p&&b&李光头厂长站在陶青局长身旁使劲鼓掌,十四个残疾人也跟着使劲鼓掌,李光头还嫌掌声太轻,对他手下的十四个忠臣喊叫道:“陶局长来看望我们大家啦!把掌声给我鼓出鞭炮的响声来!”&/b&&/p&&br&&p&&b&十四个忠臣拼命鼓掌了,把十四具身体都鼓得发动起来了。李光头还嫌不够,他挥手说:“大声喊,欢迎陶局长!”&/b&&/p&&br&&p&&b&两个瘸子和四个瞎子扯破了嗓子喊:“欢迎陶局长。”&/b&&/p&&br&&p&&b&五个聋子张着嘴笑着,不知道两个瘸子和四个瞎子在喊些什么,李光头急忙跑上去,让五个聋子看着他的嘴巴,李光头的嘴一张一合像是浮出水面的鱼嘴一样,终于让五个聋子找对了口型。&/b&&/p&&br&&p&&b&五个聋子里有三个还是哑巴,只有两个不哑的聋子喊出了声音,喊出来的“欢迎陶局长”响得震耳欲聋,李光头十分满意,两个大拇指全对他们竖起来了。&/b&&/p&&br&&p&&b&接着李光头又发现了新问题,三个傻子不会喊叫“陶局长”,他们喊着“欢迎李厂长”。这让李光头很丢面子,李光头赶紧跑到三个傻子前面,像是教他们唱歌似的教他们喊“欢迎陶局长”,李光头的两条胳膊上下舞动着,嗓子都喊哑了,三个傻子还是喊着“欢迎李厂长”。&/b&&/p&&br&&p&&b&陶青忍不住哈哈大笑了,李光头不好意思地对陶青说:“陶局长,给我一点时间,你下次来,我保证他们会喊‘陶局长’了。”&/b&&/p&&br&&p&现实和小说,哪个更真实?&/p&&br&&p&一位朋友是这样总结的:“好小说,除了名字是假的,别的都是真的。坏历史,除了名字是真的,别的都是假的。”&br&&/p&&br&&br&本文来源在这里-----&&&&&&&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t.cn/Rw8zWTF%3Fu%3D%26m%3D2233%26cu%3D&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t.cn/Rw8zWTF?&/span&&span class=&invisible&&u=&m=2233&cu=&/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指挥智障工人向领导献媚,本来是小说里的情节。没想到,真在大武汉上演了。 2005年,余华出了本小说《兄弟》。民政局局长陶青去福利厂视察,厂长李光头指挥残疾人欢迎陶局长。看看小说里是怎么写的: 李光头厂长站在陶青局长身旁使劲鼓掌,十四个残疾人也跟…
&blockquote&有一种极其常见、极其普遍的宿命论点,认为每个人都有一成不变的本性,有的善良,有的凶恶,有的聪明,有的愚蠢,有的热情,有的冷漠,等等。其实,人往往不是这样的。 我们说一个人,可以说他善良的时候多于凶恶的时候,聪明的时候多于愚蠢的时候,热情的时候多于冷漠的时候,或者正好相反。如果我们说一个人是善良的或者聪明的,说另一个人是凶恶的或者是愚蠢的,那就不对了。然而我们总是这样把人分类,这是不合实情的。 人好比河流,所有河里的水都一样,到处的水都一样,可是每一条河里的水都是有点地方狭窄,有的地方宽阔,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坦,有的地方清澈,有的地方浑浊,有的地方清凉,有的地方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各样的本性的胚胎,有的时候表现出这样一种本性,有时候表现出那一种本性,有时变的面目全非,其实还是原来那个人。&/blockquote&&p& ——《复活》&/p&&p&&br&&/p&&p&卡列宁不是坏人,用【坏/不坏】的维度来看待卡列宁也低估了托尔斯泰的笔力。实际上托尔斯泰塑造的卡列宁和《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极相似,他们天性的水流并未枯竭,但是在机械化、程式化的俄罗斯社会中渐渐凝固;他们冷静,勤勉,沉稳,目标明确,怡然自足;长期以来,他们顺从传统、风俗、宗教、法律,&b&依照别人/外界的思想而活,从不主动思索自己的生活。&/b&&/p&&p&直到发生了书中的偶然变故,迫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麻木已久的心。&/p&&p&这一点,其实安娜也一样,她的悲剧正在于此。若没有弗伦斯基这个变数,安娜之前八年的婚姻模式也许将持续一生。&/p&&blockquote&“ 她(安娜)打心底里清楚,无论现状有多虚伪,她无力改变,无法凭自己逃出她原有的位置。(……)她感到她依然珍视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可能放弃这份荣誉,变成那种为了情人就抛夫弃子的品行败坏的女人。”&/blockquote&&p&因为内心的犹豫和软弱(也因为当时俄罗斯上层社会女性的从属地位),安娜一直期待卡列宁“替她” 下决断,做了结。这种依赖,这种身不由己的挣扎,反过来让安娜更加厌恶卡列宁。于是才有书中著名的指责:安娜感到“卡列宁掐灭了她心中有生机的一切”,她觉得卡列宁“不是人,而是一具官僚制度的机器,对一切都无动于衷”。这些看法显然带有安娜的私心和成见 —— 托尔斯泰虽然以安娜的视角出发,但从未回避第三人称视角中必然的偏见和矛盾。&/p&&p&卡列宁果真是个官僚机器吗? 其实不然。且不说安娜自己都曾被卡列宁痛苦的面容震惊(她打破了卡列宁的底线,把情人带回家时)。单看安娜在产后濒死的段落 —— 死亡给卡列宁“凝固”的心一记重击,就像列文面对他哥哥的死,聂赫留朵夫面对审判席上“心死”的卡秋莎。&/p&&blockquote&“(卡列宁)内心的情绪越发强烈,愈加激荡,以至于他不再试图抵抗了。他突然发觉他所抵触的混乱情绪反而是一种幸福的精神状态(……)一种爱与宽恕的欢悦心情充溢了他的心。他跪下身,头伏在安娜滚烫的臂弯里,像小孩一样呜咽”。&/blockquote&&p&卡列宁宽恕了安娜,和弗伦斯基和解,愿意牺牲自己的名誉来和安娜离婚。以至于安娜称他为“圣徒”,觉得卡列宁的灵魂中忽然显出“某种崇高而不可捉摸的东西”。&/p&&p&回到托尔斯泰关于人心与河流的比喻,卡列宁的心涣然冰释,温情突破原有的羞耻、软弱、社会成见,在卡列宁身上“复活”。托翁在多部小说和笔记中都质疑过政府和教会,试图让他笔下的人物在极端的生活考验之中审视自我,重新思索生命的意义,体会(有基督教倾向的)善意和幸福,从而在心底“复活”&/p&&p&虽然卡列宁的“复活”很快被“另一种粗暴的力量”再次压抑。&/p&&p&因此,在小说的后半部,安娜纠结在激情与俗理的旋涡中时,卡列宁其实也在长久以来冷漠的惯性和突然复活的心性里挣扎;当安娜与弗伦斯基的情感失衡,生活慢慢解体时,卡列宁也试图掩盖伤口,逃避“内心的感情”引发的煎熬,不再思索也不选择,任凭李迪雅妇人摆布。&/p&&p&卡列宁不是坏人。当安娜死后,是卡列宁领养了安娜与弗伦斯基的女儿。实际上,卡列宁也是《安娜》全书中唯一一个对这个小女孩展现温情的人物: &/p&&blockquote&“对于新生的小女孩,他感到的不只是怜爱,而且还怀着一种十分特别的慈爱之情。开始只是出于同情,他对于这个柔弱的婴儿,这个不是他的孩子发生了兴趣。&b&这婴儿在她母亲生病的时候被丢弃不顾,要不是他关心她的话一定会死掉&/b&;他自己也没有觉察出他是多么疼爱她。他每天到育儿室去好几次,而且在那里坐很久,使得那些最初害怕他的奶妈和保姆在他面前都十分习惯了。有时他会在那里连续坐半个钟头,默默地凝视着这睡着的婴孩的橙红色的、长着绒毛的、带有皱纹的小脸,望着她那皱起的额头的动作,那捏着拳头,揉擦着小眼和鼻梁的胖胖的小手。在这种时候,阿列克谢·亚历山德罗维奇&b&怀着一种异样平和的感觉&/b&&/blockquote&&p&&br&&/p&&p&除他以外,书中鲜有安娜或弗伦斯基与这个小女孩的互动。&/p&&p&这个并非亲生的小女孩某种程度上象征了卡列宁内心的觉醒,哪怕这种觉醒何其短暂,且仅此一次。所以卡列宁最终收养了她 —— 也收藏了他对安娜,对他人本应怀有的爱意。&/p&&p&&br&&/p&&p&=====================================================&/p&&p&觉得这个问题下面有些回答简直不忍卒读。完全按知乎情(quan)感(fen)话题的方式粗暴答题,无视小说原文的细节,忽略人物的心态和所处的时代;甚至有答案臆测卡列宁和安娜的性生活? &/p&&p&同意&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5da78f4ef1c37a6026043cecf1ff1892& data-hash=&5da78f4ef1c37a6026043cecf1ff1892& data-hovercard=&p$b$5da78f4ef1c37a6026043cecf1ff1892&&@李星河&/a& 答案中所说:读书切忌用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的现代价值观念来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思想变化。 &/p&
有一种极其常见、极其普遍的宿命论点,认为每个人都有一成不变的本性,有的善良,有的凶恶,有的聪明,有的愚蠢,有的热情,有的冷漠,等等。其实,人往往不是这样的。 我们说一个人,可以说他善良的时候多于凶恶的时候,聪明的时候多于愚蠢的时候,热情的…
简单的说,就是国外小说工业化的弊端。&br&没错,坐等其他人反驳我,我好拿干货打脸。国外小说,早在90年代开始,就已经形成了一套怎样激发灵感保留灵感的工业化写作。&br&&br&国外科幻文也深受其影响,但早期的科幻文还是很单纯的把好点子写成一套书籍,进而形成一个体系。&br&&br&这期间的《基地》《克苏鲁神话》《银翼杀手》都是形成了一个体系的科幻小说,是的,我们和后面的妖艳贱货不一样。&br&&br&到了后面,职业作家工业化后,以高质量和高产为标准。高质量要符合优秀小说的基本套路,比如主角克服自身缺陷,明暗线,波折等,信念的冲突等。而通篇下来,小说三要素填的差不多了。好,这本小说完结。这样以一个科幻点子,在用小说工业标准展开,写到结尾完事。&br&&br&在大家还没有随便吃得起汉堡的年代,汉堡炸鸡吧和可乐,是真的好吃。但大家已经开始讲究吃日本料理,那家淮扬菜正宗的时候。&br&&br&&br&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东西,除了充饥味道就比翔好些。&br&&br&这个时候的西方科幻小说,就像麦当劳里出产的汉堡,空有一个好的故事架构,在在里面塞各种馅,看多了,你挑不出毛病,但是想吐。&br&&br&就拿《神经漫游者》这部小说,里面的科幻点子可以无限被发掘,但作者故意减少科幻要素,放大故事情节。主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字右上角加一个小横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