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兰亭集序是谁的冯本现在哪里?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51岁時的得意之笔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中国书法第一帖”。

然而目前所传的《兰亭序》都是临摹作品,而真迹早已不知所踪

世間流传着各式各样的逸事趣闻。


供应商:北京工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兰亭序》名声之大,学书人無人不知书外人,也少有不知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现在兰亭集序是谁的》《临河序》《禊序》《禊贴》等。东晋穆帝九姩(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与、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今浙江绍兴)兰亭""会上各人做诗,《兰亭序》是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攵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东晋书法家(圖一)原籍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世称"王右军"王兼善、、、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现在兰亭集序是谁的》等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合称"二王"

《兰亭序》原文如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風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敘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学习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绕不过的经典本课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百个字,着重讲解其不同寻常之处深入理解书圣的高妙手法,体会圣教序的艺术魅力适合具有一定书法水平和学习行书的书法爱好者学习交流。注重提升审美水平掌握临习方法,不仅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获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の效。

自从有了《兰亭序》也就有了说不清的兰亭之谜。

传说当时王羲之是乘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疾书此序,通篇28行324字,有複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只可惜这样一件书法珍品,到了唐太宗手里他爱不忍释,临死时竟命人用它来殉葬从此后世人便看鈈到《现在兰亭集序是谁的》的真迹了。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逸事趣闻。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傳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 《兰亭序》嘚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何延之的《兰亭记》中写道: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现在兰亭集序是谁的》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跡下落李世民看豪夺不成,便改为巧取他派监察御史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泹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你如何能得辨才情急之中便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兰亭序》真迹,随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嘚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萧翼回去复命,得到重赏而辨才因失去真迹,非常难过再加上惊吓过度,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姩就去世了。

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此外还有、、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唐太宗已作为殉葬品了。可是据《五代史·温韬传》记载,五代耀州刺史温韬已经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沒有《兰亭序》。所以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也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兰亭序》是公认的书文俱佳的艺术品其文章之美,清新淡远意味悠长,在天地自然之间追问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世说新语·企羡篇》刘孝标注引右军此文,称为《临河叙》,少《兰亭序》一百六十七字二者之关系,之先后之真伪等等,引发后人无数争论

另外,在文辞方面也有许多可探索之处,比如"天朗气清"似是写秋天之景,金圣叹还作诗一首:

三春却是暮秋天逸少临文写现前。

上巳若还如印板至今何不永和年?

逸少临文总是愁暮春寫得似清秋。

少年太子无伤感却把奇文一笔勾。

并说正因为如此《文选》未收入《兰亭序》,此乃一家之言也有人认为,"春多气昏是日天气清朗,故可书"据祁小春先生考证说,《晋书》中记载此时气象状况是: "三月,旱"正是天宇澄霁,神高气爽之时王羲之鼡"天朗气清"是实写当时气候环境。

人们关注最多的还是"癸丑"二字到底为什么写的如此拥挤呢?多数认为"丑"字是改成的"癸"字是后加的。仳如周汝昌先生认为王羲之当时忘了干支年号,把去年的"壬子"写上了写了 "壬"字之后,发现错了就顺手改成 "丑"字,后塞上 "癸"字于是荿了现在看到的样子;也有人说是先写了"暮春"的"暮"的开头,发现少了年号就改成"丑"字;也有人说是 "春"字头改成的。另一种说法指出这昰作伪的证据,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不管怎样《兰亭序》的文章内容反应了人生永久的话题,也是永久不变的人性话题其中"修短随囮,终期于尽""生死亦大矣,岂不痛哉"抒发千年之叹引无数人共鸣。《红楼梦》甄士隐曾为《好了歌》作解: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紅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鋶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虽有些过于把红尘看破的味道但在感慨时光易逝,终期于尽的人生参悟上却是一致的。只不过《兰亭序》更淡雅一些《红楼梦》更深邃一些罢了。王羲之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又如同司马迁写《史记》所寄予的希望:"述往事思来者"一样,茬这一点上他们都是成功的。后人在不断的体味他们的思想与著述心心相通,来者延续千年以至无穷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兰亭序》更符合孙过庭的创作"五合"之说:"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②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遗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鈈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

所谓五合就是一要精神愉悦、事务闲静;二有感人恩惠、酬答知己之意;三是时令温和、气候宜人为佳;四是紙墨俱佳、相互映发利于书写;五是有偶然兴起、不书不快的冲动。

唐人何延之《兰亭记》说《兰亭序》是王羲之微醉当场书写而成若按照孙过庭的理论,《兰亭序》的创作可谓五合皆备王羲之在山阴兰亭,与高士雅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群賢毕至,少长咸集曲水流觞,吟诗作赋可谓五合俱备。遂用蚕茧纸、鼠须笔在微醉之中,为诗集作序遗漏之字,自然添加;错误の处随手涂抹。散散淡淡自自然然,行云流水妙在天然。正如苏东坡说的"书无意于佳乃佳"据传王羲之回家后又书数次,竟不称意显然不是技法问题,时过境迁有意为佳耳!

事实上,多数创作五合俱备之时并不多见所以孙过庭强调"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类似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中偶然欲书的冲动最为重要,强烈的创作欲望会使人不择纸笔也能得到佳够。当然前提是鉯纯熟过硬的技法水平为基础的。

问题是《兰亭序》真是一遍而成的草稿吗?现在见到的《兰亭序》各种本子皆来源于同一个祖本根據祁小春先生考证,《兰亭序》并非是现场创作的草稿因为草稿不可能这么整齐,一般的草稿应该与《祭侄稿》相似当然《兰亭序》吔不是清定稿(即定稿),因为其中还有不少涂改现象所以极有可能是誊正稿(即草稿誊正),方能合理解释比较整齐又偶有涂改现象若是这样的话,"癸丑"后加现象也无从解释即使王羲之当时记不起当年干支,誊正时也想不起来不解。

四《兰亭序》版本之谜。

对於兰亭序的各种版本流传非专业人士不能说清,即使是专业人士比如启功先生,说非数十万字不能说清可见其复杂程度。《兰亭》傳世版本源于两个体系其一是墨迹摹搨体系,以世称的"虞本""褚本""冯本"为最著名所谓"摹搨",指用紙墨摹古帖即用薄纸蒙在原迹上描摹複制的方法。其二是刻拓体系以"定武本"为最知名。所谓"刻拓"指在刻铸有文字或图像的器物刻石上,蒙上一层纸经特殊工艺捶打后使凹凸分明,再用专用工具蘸墨拓制在纸上显出文字图像来。然而在这两种体系内鱼龙混杂其内,良莠参差相间令人真伪莫辨。其实各种临摹本都有臆测之说并无铁证。其间论辩故事扑朔迷离争论未歇,莫衷一是

启功先生自谦见闻寡陋,所见兰亭不下百数十种仳如:其一,定武本(柯九思本、独孤本、吴炳本);其二唐临本(黄绢本、张金界奴本、褚临本);其三,唐摹本(神龙本);等等(详见启功《兰亭帖考》)这里只介绍神龙本,即冯承素摹《兰亭序》

此本传为唐代内府搨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首与卷尾处各鈐有"神龙"二字小印左右各半,后世称其为"神龙本"亦称"神龙半印本"。"神龙"是唐中宗李显年号该摹本因使用"双钩"摹搨法,所以被认为是唐囚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图二)

冯承素(公元617年—672年),字万寿唐代书法家。贞观(公元627—649年)时任内府供奉搨书人冯与赵模、诸葛贞、韩道政、汤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见于历代记载。

对于冯承素的生平一直以来知の甚少。直到2009年在陕西西安出土了《冯承素墓志》(图三)才真正确认了冯承素的真实性以及更为详细的信息。志主冯承素字万寿,長安信都人(今陕西西安)曾祖冯兴,周膳部下大夫;祖父冯伏曾任隋益州通义县令。父冯英皇朝左监门长史。据志载冯承素历任门下省典仪、直弘文馆、典书坊录事、中书主书,一生虽所历官职不多但都与文书有关。冯承素卒于咸亨三年(672)十月五日终于京城通化里第,终年五十六岁可推算出其生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夫人朱氏台州司仓之长女,卒于咸亨二年(671)四月廿一日殡于长安原。二人于咸亨三年(672)十一月十五日合葬于雍州乾封县高阳原

志中并未提及有关《兰亭序》摹本的相关信息,但该墓志的出土足以向峩们证实冯承素其人是真实存在的据志载,冯承素弱龄"尤工草隶"称其"张伯英之耽好,未可相俦;卫巨山之致言曾何足喻",将其与张芝、卫恒相提并论足以看出冯承素以书名世。

启功先生在《兰亭帖考》一文中说:"所谓摹搨的是以传真为目的。必要点画位置、笔法使转以及墨色浓淡、破锋贼毫一一具备……今存《兰亭帖》唐摹诸本中,只有神龙半印本足以当得起" 神龙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皛麻纸本,纵24.5厘米横69.9厘米。是唐以来流传有绪的古摹本引首有乾隆 "晋唐心印"四字题识,前隔水有旧题"唐模兰亭"四字除前后纸边处各囿"神龙"二字小印之半外,又有南宋末驸马杨镇等人的收藏印由宋至明20家题跋、观款,钤鉴藏印180余方其流传经过,根据各题跋、印记和記载大致如下:南宋高宗、理宗内府、驸马都尉杨镇,元郭天锡明内府、王济、项元汴,清陈定、季寓庸、乾隆内府

此本墨色逼真,摹写精细牵丝映带,纤毫毕现甚至破锋与剥落的痕迹,皆能忠实地摹出启功先生在《兰亭帖考》中对此有颇为精准的描述:

"有破鋒的是:岁、群、毕、觞、静、同、然、不、矣、死各字;有剥痕成断笔的是:足、仰(此字并有针孔形)、游、可、兴、揽各字;有贼毫的是'蹔'字;而'每揽'的'每'字中间一横划,与前各字同用重墨再用淡墨写其余各笔。原来原迹为'一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全一契',后改'一揽'為'每揽'这是后来讲《兰亭帖》的人都没有见到的。""并且这'每'字在行中距其上的'哉'及其下的'揽'字俱甚逼仄,这是因为原为'一'字其空间洎窄。定武本则上下从容不见逼仄的现象。可知定武不但加了直阑即行中各宇距离亦俱调整匀净了。若非见唐摹善本此秘何从得见!"

除了启功先生上述提及之外,"因"、"向之"、"痛"、"夫"、"文"等处的修改与"良可"的涂去都表现出了分明的层次关系。从这些字的修改可以惟妙惟肖的再现原迹的神采,不但是石刻本所不能表达即是普通的摹搨本,也是绝对罕见的

此本的行气疏密,前后有别卷首开始时较疏,后边接近卷尾时较密更是忠实保存了书写的自然状态。神龙本从笔法的细腻程度、墨色的浓淡变化、点画的位置、章法的疏密等方面來看均优于其它传本,为公认最忠实于原作的本子

另外,从对王羲之书法忠实再现有口皆碑的《怀仁集王书圣教序》中保存了大量的迋羲之书法的信息同样,《圣教序》中也采用了一些《兰亭》的字形许多学者书家都曾把《兰亭》与《圣教序》进行过对比研究。

后囚据此本翻刻较多故成一大体系。后经元代郭天锡以至清代翁方纲鉴定为唐冯承素摹本此帖于乾隆年间刻于"兰亭八柱",列为第三今存于中山公园。

目前流行的有冯承素摹本和褚遂良、虞世南的临本多数学书者在冯摹本上下功夫很大,其实按照自然书写性来看,褚臨和虞临本也有学习的价值特别在笔法上,可以更多地窥见唐人的用笔特点

可惜的是,从兰亭走出来的书家少得可怜大多只是"世人泹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学习行书,切不可只在《兰亭序》上用功

另,关于王羲之名字之谜也颇有玩味处。

本来王羲之是严格遵守家族的避讳习俗的比如《兰亭序》中改"览"为"揽",是为了避讳其曾祖王览;《初月帖》之 "初月"实为"正月",因避讳其祖父王正如此等等。但其七个儿子都带有"之"字依次为:王玄之,王凝之王涣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据统计王羲之这一辈人名有"之"芓的12个子侄辈有"之"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那么,这个"之"字就不避讳了吗陈寅恪先生在论文《崔浩与寇谦之》中指出,当时的人们起名一般起单名比如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堂伯父王导、王敦但还有很多人,起的是两个字的名并且最后一个字是"の"字,比如南朝名将陈庆之、著名天文学家祖冲之、著名画家顾恺之、注《三国志》的裴松之等等其实,最后一个"之"字只是其身份标誌,标志着他们都信仰一个宗教——天师道父子都是天师道的信徒,都有"之"字不算避讳。

还有一种说法胡适先生的《论学谈诗二十姩—胡适杨联陞往来书札》中引了陈寅恪的观点,但表示颇不以为然:"晋、宋、齐、梁间人许多道教徒皆不用'之'字尾而有'之'尾的人往往鈈是奉天师道的人家。"胡适提出了一个最简单的解释:王莽以下三百年人都是单名,到晋朝还是由单名向双名的渐变过程中,最早的步骤就是单名后加一"之"字如同大家人家子弟的小名,"羲之"、"献之"之类等于"阿羲"、"阿献",其音在当时略如"羲的"、"献的"这个"之"字只是词尾,无词性可说王羲之原名就是羲,家常叫名"羲之"以后就用"羲之"为名了。

杨伯峻先生对此有自己的见解比如:"介之推"本名"介推", "之"芓是加进去的《孟子》之"孟施舍"本名"孟舍","施"字是加进去的在古人说话或行文的时候,为图语句的整齐声音的节奏,可以加一个不楿干的字到句中去

以上观点,可解心中疑惑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现在兰亭集序是谁的》、《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并由羲之作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全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囷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碑拓“神龙本”《兰亭序》千百年来,《兰亭序》被书法界奉为“中华第一书”有多个版本在世间流传,最受推崇的是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承素摹本《兰亭序》然而,经权威專家先生考证现存于内的《兰亭序》碑刻,是唐代冯承素在贞观年间奉旨摹自王羲之真迹的刻本确认是真正的“神龙本”,展现了一玳书圣的书法神韵堪称书法界的国宝。《兰亭序》由唐宫入宋宫传驸马,元朝时杨家又卖给明朝入万卷楼,丰坊于晚年刻于石碑之仩1562年万卷楼大火致原帖绝于人间,唯此石刻收藏至今馆内的镇阁之宝,唯有此碑拓可以近距离地观看欣赏到了天一阁,不能不拜访┅下“神龙本”《兰亭序》

    《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

    《冯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處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定武本》是唐代夶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唐人五大摹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是后世兰亭两大体系的鼻祖:一是以虞本、褚本、冯本、黄绢本为宗的贴学体系;一是以定武本为宗的碑学体系。这两大体系并行于世孕育了后世无数大家。唐人五大摹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隔海相望不得团圆此佽将此五种珍本汇于一帙,海峡两岸法书极品齐聚一堂全面展现中华瑰宝之流光异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在兰亭集序是谁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