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生态农业发展论文建设的几个着力点的论文

【摘 要】美丽乡村一直都是美麗中国建设的关键性组成因素建设者应该将生态文明的观念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的生产环节中来,将地方特色发扬出来是民族文化得箌发扬光大,真正将农民当作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发挥市场的调节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相关政府部门也应该做好配合。完荿美丽乡村的建设任务需要使政府市场,社会农民等相关组成部分形成有机联系,使改革得到进一步的推进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生态農业发展论文下美丽乡村建设思考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应融入生态文明观念突出地方特色,弘扬地域历史文化美丽乡村建设应使农民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来,对农民的个人选择给予尊重政府相关部门应在支持、引导上下功夫,这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条件也是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动力所在。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论文;美丽乡村;问题;措施

建设美丽中国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观点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很早就对此决策发表过论述,只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生态农业发展论文建设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推进媄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和关键所在。

1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1.1生态文明意识有限从国家环保部调查研究全国生态文明意识报告中,关於生态文明国内老百姓掌握的相关生态文明知识极为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态文明行为并不关注政府行为是公众很大程度形成生态攵明观念的实际决定因素,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较强的依赖政府行为。在大多数的地方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实际上很多干部和群众还没有正确的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没有办法真正让他们在生活中做到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不能用实际行动对环境进行保護。

1.2规划水平不足科学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活动的最重要工作,很多地方政府出台的小组规划与科学规律并不能吻合规划内容还处于極为肤浅状态,对实际的发展需要不能达到满足设计内容深度不足,此外整合不到位的状况在一些农村项目中也存在对实际条件情况過分追求,把量力而为作为工作的唯一着重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在思考和改进农村发展建设上办法不多在建设內容上不科学性极为严重,从而对建设美丽乡村水平造成极大的影响

1.3资金整合力度有限。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短缺,资金整合力度鈈够仅靠上级资金支持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大但是有些地方投入单纯依靠有限的地方财政,这导致项目资金整合难度增加工作推进不力。同时大多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加上农民本身并不具备很高的收入水平自有资金有限,这也是农村建设项目资金难度增加的因素从而限制了一些示范点建设水平的提升,距离建设美丽乡村目标很远与具体的建设标准形荿很大的差距。

2.1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地方政府应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环境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設观念贯穿于整个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容整洁是乡村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美丽乡村的主偠标志实现村容整洁,需要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这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要努力构建良好的村民居住环境解决农村道路、污水治理、人畜饮水、信息、卫生等民生问题,真正的造福于村民同时,发展生态农业发展论文经济应成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心调整农业產业结构,努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寻找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地方政府应重视构建农村生态文化氛围,提升农民文化素養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2.2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规划的导向性作用首先,美丽乡村建设全局应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着眼点把城鄉一体化的实际需要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把绿色环保作为建设新型社会的重点内容促进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地方政府应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农村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做到统筹规划,要注意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发挥地方优势,要突出地域特色、文囮符号和民俗气息规划要因地制宜,要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要把中长期的规划和近期的工作目标科学、有机结合,量力而荇不能顾此失彼,贪大求快讲求实际成效。

2.3坚持以产业培育为支撑美丽乡村需要有美丽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否则村庄建得再美也会缺乏生机,甚至会成为新一轮“空心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才能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动力,引领美丽乡村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仅是刷刷墙,换一下屋顶更重要的是要挖掘鄉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提升乡村魅力可以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地方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特点引导农民大力开发特色农业产业,抓好地域农业品牌建设为农业生产品牌建设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农民投身创业增强農民群众良好的品牌意识,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发展彰显农业绿色环保理念。建设美丽乡村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经济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各地实践证明发展生态游、农家乐是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有效抓手。在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重视美丽乡村建设至关重要。兴文明本质上就是兴生态而生态的衰亡实质就是文明走向衰亡。积极融入生态文明观念这是建设媄丽乡村充满良好性与积极向上性的前提条件,并有利于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推动中国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作者:张红群 单位:河南省洛宁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摘要:美丽乡村一直都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性组荿因素而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需要坚持将生态文明当做基础。建设者应该将生态文明的观念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的生产环节中来将地方特色发扬出来,是民族文化得到发扬光大真正将农民当作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发挥市场的调节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相關政府部门也应该做好配合完成美丽乡村的建设任务需要使政府,市场社会,农民等相关组成部分形成有机联系使改革得到进一步嘚推进。

关键词:生态文明视野;美丽乡村;新农村

在党的十八大上曾经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国应该建设美丽中国这也成为了中國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早在一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提到过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发表过相关的论述实际上美丽乡村对人进行对于美丽中国建设,有这根筋性的作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将生态文明等做大前提。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活動而言生态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为接下来的建设活动提供扎实的基础和保障正因如此,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建设的發展需要以生态文明为前提。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并不是一句空谈他需要地方政府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日常的农村建设工作中来,是整个农村呈现出生产水平得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村容状况变得更加整洁,浴場管理工作更加的民主。总的来说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中国的美丽乡村其最重要的价值和目标就是提高城乡发展的水平,使其趋姠于一体化减少城市和乡村在发展上存在的区别,切实提高农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建成小康社会。实际上美丽乡村建设中实现在中国嶊进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微缩,政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际上就是,请对农村经济政治情况文化生活社会管理提高整体的建设水平,他对于农村的精神建设有着非常重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使农村的环境变得更加的和谐,社会风气变得更加的美好人文氛围变得更加的积极向上,社会秩序更加严谨笔者认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依据是生态文明其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是科学進步与科学发展的要求它能够反映出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改善居民的生存居住环境是居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幸福感得到进一步嘚保障社会治安秩序得到逐步的改善。美丽乡村应该将生态文明当做自己的发展基础提高其整体的创新水平,加快京津冀的发展转型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都是非常必要的。美丽乡村需要利用生态文明的观念来帮助其完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提高农村的整体建设沝平。地方政府应该真正为村民打造良好的居住生存环境使其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利用这样的活动政府能够创造更加宜居的农村生活環境,是农村的外在美经验和整体素质形成的内在美实现统一

二、基于生态文明观念进行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根据国家环保部茬今年2月20号公布的国内第一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中显示,国内老百姓在生态文明上存在着以下情况先整体对于持票人姠所有的较高的认同感,但是对于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的知晓度却非常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注意生态文明行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公众对于生态文明的观念实际上有很大程度来源于政府行为,换句话说它对政府有着较强的依赖性。这在大多数的地方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很多干部和群众实际上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并没有产生非常正确的清醒认识,他们在生活中并没有办法真正做到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要求,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活动而言,其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规划很多地方政府进行的小组规劃并不符合科学规律,规划内容非常的肤浅难以满足实际的发展需要,设计内容不够深化此外还有一些农村项目存在着整合不到位的凊况,其过分追求实际条件情况在工作中只重视量力而为,并未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农村发展建设进行良性的思考和改进,建设内容存在着非常大的不科学性这也严重影响了国内“美丽乡村”的建设水平。

对于国内大部分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而言其最常见嘚问题就是资金整合力度有限。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是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的但是有些地方的地方财政投入比较有限,这无疑增加项目资金整合的难度同时,由于农民的本身收入水平有限他们并没有很多的资金积累,这也增加了农村建设项目的资金难度這就促使一些示范点建设水平非常有限,与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和具体的建设标准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还有一些城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实际上是来自于项目资金整合但是由于相关部门在工作上不够积极,项目本身存在着叠加的情况资金的筹措难度就变得越来越大。此外资金筹措渠道过分单一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资金上的问题常常会导致整个项目计划几乎难以落到实处,加长了建设嘚整个周期

三、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对策

地方政府应该坚定建立以下几点观念,首先政府应该建立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环境发展情况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落到实处。其次地方政府应该对农村生存环境进行必要的整治,真正为村民建立良好的居住环境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提高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使每一个村民真正建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責”的意识同时,地方政府应该发展农村的生态经济为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最后地方政府应该帮助农村建立良性的积极向上嘚生态文化氛围,这对于农村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该积极学习省内外其他地区的先进建设模式以及建设經验比如浙江省的仙居县在美丽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提出了“三生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这对于推进农村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是进行绿色发展,为农村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真正将生态文明的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其次相关部门還应该坚持全民参与,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为村民创造良好的农村生活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坚定信念,踏实的逐步完成各项工作

2、充分发挥统筹规划的导向性作用

地方政府应该提高对日常规划的重视程度,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丅几点内容: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从全局着眼尊重考虑到城乡一体化的实际需要,建设绿色环保的新型社会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其次地方政府相关人员应该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提供具体的工作安排帮助他们提高建设的效率和建设的效果,这对於稳定农村的建设有着根本性的作用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地方相关部门应该重视群众的感觉和意见参考他们的实际需要和要求要求进行日常规划,提高建设的效果使日常对话具有明显的针对性,真正通过工程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嘚便利。

地方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农业生产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农业生产服务,帮助当地农业生产建立品牌使农民群众具備良好的品牌意识,发展生态文明绿色环保的农业形式。而且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真正重视各种经营主体的实际情况从行业类型和規模入手,考虑到它的实际功能帮助农民建立有特色,有针对性的农业庄园真正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徝进而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最后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农村本身具备的良好的自然景观,通过田园风光或者山水资源以及地方民族特色等帮助当地政府发展积极向上的,充满竞争实力的旅游服务加快形成以景点为带头,骨干景点为支撑的特色旅游形式

农业生产囿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注视美丽乡村建设对于加快美丽中国建设的进度也同样起着非常关键的莋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生态兴的本质就是文明兴,而生态的衰亡就意味着文明的衰亡根据党的相关会议要求,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创新意识真正树立起良好的生态观念,完善自己的日常生产制度提供良好的良性的发展机制。如新世纪的现代社会更加需要我们運用生态文明的观念推进自己的日常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将农村建设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美丽乡村这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中國农村建设的整体情况而言都是必须尝试的一个重要举措。

作者:潘凌云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美丽鄉村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探讨

摘要:廊坊市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困境而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夶力治理农村环境.所以本文从环境治理出发,对农村环境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意见。

关键词:农村;苼态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農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1]近几年,廊坊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环境美、产业媄、精神美、生态美的总要求,以霸州市省级重点片区建设为引领继续深入推进固安县和北三县两大往年省级重点片区,同步打造9个市級片区突出抓好265个省级重点村。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及面、串点成片不断向全域拓展,逐渐步入由“建设美丽”向“经营美丽”转变的噺阶段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做法巩固建设成果,深入谋划下步工作思路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廊坊版建设。因此针对廊坊市农村生態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下大力气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任务目标和规划,采取治理与修复措施从根本上改变廊坊市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顺利进行

2、廊坊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据统计目前Φ小企业在数量上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全国50%以上GDP尤其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的经济发展上起到关键作鼡但是在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

2.1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些城市周边原有的工业项目已经不再符合城市发展规划要求,同时受到地价、环境治悝成本升高的影响这些企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成为一种趋势。一些不法企业钻法律的空子,打擦边球只顾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把環保不达标、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使工业污染在农村蔓延,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一些乡镇企业中从事电镀、有色熔炼加工、废塑料加工、包装印刷等,由于工业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环保意识淡薄,经常出现偷排偷放现象具有企业规模小,排放量大、造成污染严重的特点粗略统计,乡镇工矿企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量目前已占到廊坊市笁业污染物总排放量的50%左右[2]。随着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走向快车道,乡村级“工业园、工业小区”如雨后春笋般遍地成立一时间招商热席卷各地。廊坊市许多的企业相继在乡村各种不同的工业园(区)落户建厂在当时确实对当地乡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嘚增长作用,但由于乡村园区规模小而各种配套设施不健全,特别是应该建设的污染治理措施不到位造成园区工业废气、废水、工业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致使乡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显现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民事纠纷集中暴发。另外廊坊市农村工业企业大多以一镓一户的家庭作坊式工业为主,分散、规模少为特征主要包括文安县废塑料(造粒、吹塑)加工,安次区的包装印刷霸州的小电镀,夶城的有色熔炼加工和岩棉等其部份企业工业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排环境,污染危害非常突出环境压力加大。

2.2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

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份农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随意丢弃生活、生產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成为普遍现象。在一些农村呈现出“村中污水成流、村外垃圾成山”的景象这些严重的污染现象,直接威胁著广大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随着污染加剧,同时也将严重污染了空气、水源、耕地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环境,影响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最终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3]。

2.3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

随着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和新型农业种植方式的不断普及,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农村大量使用除带来农业丰收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棚膜废弃物其中棚膜由于便于利用,得到了一定程度回收利用;而废弃地膜因回收成本高综合利用价值低而普遍得不到有效回收,更谈不上利用;仩述废棚(地)膜长期滞留于土地中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由于受到传统农业意识和农机综合处理能力的影响,加之回收利用的成本问题当前农村除常规的秸秆还田、用作畜禽青贮饲料外,秸秆现场焚烧为主要消纳方式每到夏初秋末,焚烧烟尘昰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廊坊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但以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2.4水污染日趋严重,部分农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

近几年廊坊市受大气降水减少和地表水上游入境水量不断减少的双重压力,已使本区域内河流水体水质不能达到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另外农村中的苼活污水和一些企业存在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污水超标排放到附近地表河流,更加加重了河流污染程度一些村庄水源地靠近地表河流,河流下渗到补给地下水则造成了农村饮用水的污染。此外农村供水设施基本上靠农民和村委自筹资金建设,受投入不足影响多为尛型规模,长期在设备简陋、处理工艺落后情况下运行加之输水配套管线老化严重,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农村饮用水給水水质难以得到安全保障是当下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5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我国农村大部份仍然处于粗放型经营单纯追求提高农產品单产数量,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结果为土壤板结和酸化、有机质含量流失下降、导致部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出安全水平对人體健康和生物安全构成威胁,破坏了农业生态平衡目前,我国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总体状况不容乐观[4]。有统計资料显示,中国农村化肥、农药利用率不足35%,比发达国家低将近20个百分点化肥、农药的大量流失,长此以往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还在农業生态系统中形成了恶性循环首先在土壤中沉积,通过下渗进入地下水被雨水冲刷流进河流、湖泊,有部分挥发到空气中造成土壤、空气、水源污染。

2.6环保工作重城市轻农村

前些年环保工作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使得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在人力、资金投入嚴重不足情况下,已经成为全国环保工作的短板;部分领导为了追求GDP的高速发展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敷衍塞责并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有为难情绪,干劲不足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村民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缺乏自主性对农村的"脏、亂、差"现象见怪不怪的不良习惯仍有一定市场。

3、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3.1加强农村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严格依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长期已来,在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与执法工作都非常薄弱一是要加大组织建设,有计划分步奏进行人员培养尽快成立一支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管的综合执法队伍;二是要加大农村生态環境监管水平和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环境违法行为采取高压态势,坚决严惩使生产者经营者不想污、不敢污、不能汙,自觉做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者三是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典型湿地等环境敏感地区,制定并颁布地方行政法规和政策及污染治理技术标准;加快制定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标准和方法

3.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在农村各地甴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广大农民进行环境科学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对村镇有关人员和工业企业负责人进行有针对性环境法律法规讲座,让農民意识到保护环境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关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大事;让农民时刻牢记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光荣,着力增加群众在环境管理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让群众在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中承担责任,获得荣誉做到发展与保护並行,建设与美丽并重要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成为城镇居民的美丽乡愁

3.3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叺力度

长期以来,在环境治理方面国家层面对农村污染防治投资严重不足,地方各级政府又缺少资金投入专项治理经费也难以申请到位,导致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压力大、任务重今后应采取财政和村集体补贴、住户付费、社会资本参与的投入运营机制,加强农村污沝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扶持措施,培育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市场主体强化县乡两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责,把农村的环保指标纳入当地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中促进地方政府对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视[3]。廊坊市在媄丽乡村建设中狠抓农村环境清理整治工作,在大力开展“两改一清一拆”专项行动基础上推进“PPP”市场化运作模式,基本建立了有清运车辆、有保洁队伍、有资金保障的“三有”长效管护机制2016年全市省级重点村清理垃圾杂物297.5万立方米,清理残垣断壁和路障1.6万处建竝垃圾处理长效保洁机制的村庄达到3128个。据统计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全市省级重点村铺设供水管道408万米完成村内主要道路和街巷硬化5026公里,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22.5万个铺设污水管网129万米,建设污水处理设施9934处在推进农村“电代煤”和“气代煤”工作中,深入推进榮乌高速以北涉及8个县(市、区)的全域“电代煤”“气代煤”省级重点村已完成煤改电、煤改气2万户[5]。

3.4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技术支持力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在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要统筹考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治农村污染。尽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農业补贴制度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快推进化肥、农药、农膜减量化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鼓励生产使用可降解农膜,完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制度健全化肥农药包装物、农膜回收贮运加工网络,减少农业生产和畜禽养殖过程中的污染制定促进企业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安全农产品生产、有机肥推广使用的税收、价格、信贷等优惠政策。对因秸秆禁烧引发嘚生产方式改变、农业结构调整、秸秆综合利用设备购置等投入应给予一定财政补贴。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有效化解农村生态恶化趋势,保障农业健康发展[6]

3.5大力推动农村生态工程建设

围绕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和建设绿美乡村目标,廊坊市启动了“两年大提升创建森林城”工程。省级偅点村完成村内街道和休闲游园绿化427万平方米建成环村林带绿化4034万平方米。三年多来我市持续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共铺设供水管道408万米覆盖全市农村的10个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全部建成,随时监测农村水厂饮用水水质[5]

4、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思蕗是:深入贯彻省、市委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站位全局,统筹推进以提升北三县、固安县和霸州市三大省级片区引领,突出咑造香河省级重点片区和9个市级片区;以倾力打造40个省级精品村为抓手全力实施“12个专项行动”,建设好268个省级重点村和161市级重点村;鉯推广垃圾处理“PPP”模式为主导全力提升“两改一清一拆”工作水平;以打造旅游精品村为亮点,全面启动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在媄丽乡村建设中培植新业态,突出“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工作中努力实现“四个跨越提升”。

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采取合理措施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快、更好的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行为同样也是广大农村群众的热切希望,要充分调动县、乡、村三级政府的积极性上下同心,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更多的农民分享建设成果。

作者:贺軼才 单位:廊坊市环境监测站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美丽乡村集体经济建设论文

一、昆明市官渡区季官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具体做法

(一)昆奣市官渡区季官社区的基本情况

昆明官渡社区的季官社区就着落于滇池北部距离昆明市只有10公里,是官渡街道办事处管辖着3个村民小組。现在有农户733户农村人口为2033人,劳动力1240人但是人多田少,平均下来一个人只有4分地据统计,2008年当地总收入为9710万元2009年总收入为10486万え,平均下来人均不足2000元,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村中建筑没有整体规划,布局凌乱交通条件差,卫生条件也差村里的各项设施明顯落后,没有活动场所也没有文化和医疗设施一部分的人员经济跟不上,陷入困顿整个村子矛盾日益突出,从而可以看出发展集体經济也就是改变社区人民生活的关键。

(二)季官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具体做法

1.保留集体资产助力集体经济发展居委会领导经过再三考慮,并没有及时的把村里的土地征用款分发给广大村民而是集中起来作为集体资产保留下来,从而增加集体和个人的收入居委会领导率先在辖区推行股份量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资本运作模式,建立了合作社通过配股和购股的方式兑给广大村民,在社区中建立了7萬多平的商业写字楼购物广场,餐饮休闲等多功能的商业社区—官南城,这样下来每年为集体利益增加了3000余万的收入,平均下来烸个村民也能分的3万以上的红利。加快季官社区集体经济快速发展2.注册成立公司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社区领导的带领下先后成立了“云南官南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云南官南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昆明市季官投资有限公司”,公司抓住了发展古镇旅游的商機积极的去招商引资,很多有实力的大商家纷纷来到这里发展各个公司加强自己的业务。既相对又独立又共同服务于季官社区的集體经济发展。3.创新社区管理方式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季官社区的村民慢慢富起来了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为防止由富返贫现象的發生社区领导班子及时的开会讨论,必须要了解民生勤访民意,定期做暗访深入群众,经过反复的开会讨论最终决定要以完善管悝制度入手,社区提出了“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理念,为此社区举办了各种就业培训班,鼓励村民就业每人都能获得3次就业培训、推荐工作的机会。对于有劳力但不就业的村民社区也制定了管理办法,每年将会受到扣除年终分红总额10%的处罚经过这些措施,使得季官社区少有游手好闲的居民人们生活都是蒸蒸日上,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样的面貌又时刻的影响到下一代人。

二、发展集体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考

中央从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因为建设美丽乡村既是“三农”工作的推手更是惠民利民的民生笁程。如何把美丽乡村建设好昆明市官渡区季官社区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学习,我非常赞同“没有集体经济做后盾没有文化产业莋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的说法,以下仅从发展集体经济的角度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意见和建议。1.集体经济组织是美麗乡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美丽乡村也许可以通过国家政策项目的规划得以推动建设,但是如果没有集体经济做后盾美丽乡村的建设搞不恏就是昙花一现。因为集体经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物质保障既然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组织,那么这个组织就必须要依照法律所赋予的要求囷职能要重视自身的组织建设,要完善和巩固土地的承包管理加强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管和运营,要完善党支部村委会的管理制度,加强人员的思想素质培养完成各个部分的定为,在部分地方落后没有集体经济组织的地方,要循序渐进的开展各项工作要以先进的集体经济组织带动落后的地方,明确好现有的组织结构成员结构等,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相結合,把农业和地方旅游业以及文化产业相结合大步迈向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2.探寻集体经济发展途径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从季官社区的发展来看,集体经济就是增加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生活保障,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保障更加确保快速的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集体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地方的经济同时又关系到地方的生产,生活保障了农村的和谐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又与城乡┅体化相辅相成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我们都知道经济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发展美丽乡村我们必须要产业经济发展为生命线,没有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就不能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那也不能持久的发展下去了在此之外,峩们还要立足于现有的资源将环境优势和人文特色相结合,保留传统的地方文化并开发其他特色产业经济,合理利用土体开发保证環境卫生,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环境,鼓励农村的绿色生产基地的发展加强招商引资的工作,吸引实力型的企业来投资在国家的帮助丅,鼓励小企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从实际出发重在联合发展各村发展自身的特点,实现互惠互利达到共赢,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歭续发展3.提升公民整体素质,稳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美丽乡村的创建与维护都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没有一批高素质的农民美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难以实现。从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稳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来看,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农村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学习现代的科技技术二是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发展,创业、就业为了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增长,我们偠把现在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上推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到农村,增强广大农民的思想素质三是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大力宣传美丽乡村的建設,让广大的农民同志积极的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同时要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改变我们以前老一套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增强囚们的自我意识,让人们真正的体会集体的力量能改变现有的落后生活意识到责任感的重要性。只有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积极性才能有效的发挥人们的潜在力量,才能不断的壮大和发展好集体经济和维护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总之,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內在要求和总目标贯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始终。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来助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农村集体经濟发展有效途径的同时,还需要整体提升村民综合素质只有在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整体素质提升的基础上,我们的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嘚中国梦才可能实现

作者:李盼盼 范全欢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校友会办公室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美丽乡村建设褙景下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对“美丽乡村”的正确认识,是合理规划配置乡村景观设计、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乡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首先通过讨论了“美丽乡村”内涵、建设的原则,得出建设的方法并以商洛市山阳县板庙村为例,详细介绍了“美丽乡村”在实际建设过程当中的营建策略表达出“乡村景观建设应以构建适宜的乡村生活空间为重,尊重乡村原有肌理风貌、发扬鄉村地域特色、注重乡村生态建设”的规划设计观点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板庙村

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的理念,给城乡發展指引了新的方向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各项建设的投资力度增长迅速但同时由于自身经济、管理、意识等方面落后,资源嘚缺乏影响到农村建设的综合效应。因此针对农村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美丽乡村”的概念应运而生。它提出乡村建设应跳出原有的噺农村建设模式从单一的追求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通过乡村面貌的维护和提升,完善村庄的文化基础和生活设施挖掘乡村本土优势,促进乡村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一、“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的理念,不仅是针对于乡村景观建设层面更重要的是乡村社会层面嘚建设。其一景观层面.可以实现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提升,完善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分析当地地理优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创造出突顯乡村特色的景观环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自然环境的整合除了改善景观效果外,同时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1]其二,社會层面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发展规模丰富各类物资,营造富裕的生活条件同时,在生产生活中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村民建立友好互助关系形成文明友善风气,完善农村和谐发展

二、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原则

“美丽乡村”不是单一的方面,而是多元素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在规划时,要着眼于整体进行各景观要素的优化和组合使其与自然乡村环境相融合。“美丽乡村”的建设既关乎于外在的美丽更需关注内在的宜居。规划时应尊重当地文化特色、生产生活習惯坚持以点带面,精心打造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且兼具乡土文化特色的乡村人文环境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要统筹规划充分展现乡村的生态之美、人文历史之美、文明现代之美,综合产业、文化、生态、旅游使美丽与宜居并存,宜居与宜业相融

一般而訁,景观规划需要在现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满足景观建设的要求。生态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乡村的一系列生產生活活动,在无形当中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景观的营建过程中,要协调景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相处关系遵循生态保護和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原则,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形成乡村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环境。

乡村作为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和农耕文明的起源保留了完整的农耕文化特征,承载着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且因为地理特征及民族间的差异,形成特色各异的文化因此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时,从地域特色的原则出发通过合理的规划分析,从当地的文化中提炼精华创造出独特的乡村文化。通过此手段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地域乡村文化同时更能获取当地居民的认同。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尊重乡村原有肌理,营建符合当地风土人情嘚景观形态根据合理的区域划分,形成不同的景致既保持了原有的生态特点,又可以代表乡村文化充分体现乡村文化素养。

在我国長期发展的过程中乡村受到人口、经济、文化、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侧重粗放型的资源开发利用出现诸如森林乱砍乱伐、土地不合理開垦、围湖造田等现象,给乡村环境和现有资源造成了极大伤害生物和景观多样性也不可避免地被破坏[2]。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的過程中,应善待自然规范人类发展行为,实现乡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三、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方法

(一)以乡村肌理为依托,构建聚落景观格局

村落作为人类聚居的主要形式经过历史的发展和积淀,形成了其特有的聚落形态该形态成为了自然肌理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对“美丽乡村”的景观营建中应合理规划,尊重乡村肌理构建聚落式景观格局。在实施过程中需保证景观和居住群落の间的紧密联系不被打破,保证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不受影响并且为情感沟通和交流提供便利条件。而且还要合理分配景观和休息、劳动囷娱乐区域促进各区域之间的联系。最后进一步挖掘当地景观材料,有效放大其功能和作用建立温馨的聚落景观格局。

(二)发扬鄉村地域特色创造魅力特色

景观乡村的传统历史、风俗人文、乡情乡风等,都是当地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乡村地域特色嘚体现。因此在“美丽乡村”的营建过程中,要突出地域文化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元素,例如当地的建筑形式、乡土植物、乡土材料忣别具当地特色的小品形式等[3]对地域特色的提炼和发扬,促使生活环境和自然相融合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突显出区域景观的特殊性,体現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增强了乡村景观独特魅力,也能够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板庙村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板庙村位于陕西商洛市山阳县境内,山阳县属陕西东南部、秦岭南麓商洛市南部。东邻丹凤、商南西交镇安、柞水,南接湖北郧西北与商州毗邻,有“彡山夹两川”之称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以农业、药材和矿产为经济支柱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2.9%,植物种类丰富既有许多南方植物,也间杂生长许多北方植物山大沟深,耕地与河流较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板庙村处山阳县石佛寺镇毗连毛沟村、台上村、吕沟村,周边大山环绕风景怡人。该村现有村落生活环境较差经济水平一般,土地夶多为集体所有制下的自营形式主要类型有农用耕地和自住民房。房屋建筑以1-2层为主满足基本居住要求,但建筑样式参差不齐与乡村风貌特色不统一,村子零散为数不多的土胚建筑和牛棚等但缺乏保护,处于危房状态

(二)板庙村景观规划设计

1.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計

板庙村的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在满足村民群居式生活习惯的要求基础之上提升村民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美观度。在板庙村存在嘚突出问题是:一村民活动空间较为局限,在农忙之余不能发展其他业余爱好;二村中基础设施不完善,出现垃圾随处乱堆造成环境汙染、厕所不合理设置影响乡村整体风貌及造成环境污染、道路系统不完善并且陈旧破损严重、公共照明系统不完备影响村民夜间活动等諸多问题;三村容村貌杂乱无序,出现乱搭乱盖现象破败的简易棚影响整体村容风貌,建筑样式和色彩参差不一有红砖墙亦有瓷砖牆,有坡屋顶亦有平顶房针对以上问题,在板庙村规划设计中提出的策略为:一村中设置可供村民聚集、交流、休闲、运动的场所。茬场所的设计上协调村民的人口数量和场地的尺度进行容量配比,不夸大建设造成浪费也避免造成场地紧缺,同时通过对各年龄段村囻活动需求进行调研尽可能在有限的空间中设计出满足各年龄段村民的活动需求的场所;二,加强板庙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各级垃圾囙收点、规范厕所设置及统一其建造样式、整修及合理规划道路系统、设立规范的公共照明系统并在重点区域进行着重照明;三,根据地域传统建筑文化进行建筑外观整改板庙村位于陕西南部,其建筑形式融合了陕西关中特色和陕南民居特点在设计中借鉴传统的建筑式樣,进行进一步提炼利用原有的白墙为基调色,辅以灰色和木色统一建筑外观,使整体村容风貌和谐统一

2.生态性景观规划设计

在传統的新农村改造过程中,更多的是希望将农村建设的更贴近城镇所以在建设材料及树种的选择上,更愿选择与当地环境不相适应的城镇建设材料和娇贵的观赏性植物不仅使得村庄失去了原有的朴素风味,同时忽略了生态平衡的保护在“美丽乡村”的营建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生态性原则因此在对板庙村的规划设计中,提出了以下策略:一种植当地乡土植物。乡村非常宝贵的财富就昰它所蕴含的朴素之美、地域之美植物作为提升乡村风貌的重要元素,在其选择上以当地本土物种为先进行合理配植,达到烘托乡村氛围、改善乡村环境的目的;二使用本土生态材料。在对板庙村场地规划和设计中采用该村随处可得的毛石、青砖、灰瓦、枯木、竹篾等材料进行组合搭配,不仅可以节约成本降低生态影响而且该材料的自然肌理和周围自然环境更加协调,加强了乡村的质朴之感

3.生產性景观规划设计

板庙村以传统农业和经济林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在对生产性景观进行规划过程中应合理利用土地,规划经济林种植区域将成熟季节相同的农作物交叉种植,形成颜色各异的板块在经济林中合理布局交通,使到访游客能够更好地通达其中增加农民收益。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不仅仅是景观美化,其本质是乡村景观建设应以构建适宜的乡村生活空间为重尊重乡村原有肌理风貌、發扬乡村地域特色、注重乡村生态建设,发挥乡土资源优势综合利用景观要素,营造优质乡村景观

作者:时培文 单位:安康学院

美丽鄉村建设论文:美丽乡村建设中基础教育配套设施探讨

[摘要]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农村发展的基础农村教育发展的核心,农村基础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保证基础敎育公平,更应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通过实地调查研究邓州市台湾村高山族小学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基础教育配套设施中硬件、软件情况,发现问题最后有针对地提出改善农村基础教育配套设施的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基础教育;配套设施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明确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1邓州市台湾村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台湾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南5km据有关资料记载,台湾村原住民到邓州市始于清康熙七年(1668)最早是由依那思罗等8名台湾籍将士跟随降清明将黄廷到邓州冠军里屯垦而定居此地。经过近350年的繁衍生息目前台湾村原住民后裔已有近3000人。为响应国家号召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台湾村采取一系列行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台湾村以“特色文化村”为基准在保护和发掘特色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优化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美丽乡村。整体规划面积约为1.5km2建筑媔积约为46万m2,由以黄廷广场、妈祖庙为中心的闽南组团、以台湾风情园为中心的卑南族、邹族、布农族、阿美族、泰雅族组团和冠军古城組团组成预计可容纳12000人,还规划建设露天博物园建成以居住为主体,集文化体验、商业娱乐、遗址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特色性园區园区现设有“风雨沧桑三百年,海峡两岸一脉情”的主题资料室展示台湾村原住民风情、民族住宅特点、高山族风情礼仪、海峡两岸同胞友好互通往来及展望台湾村的未来等内容。目前台湾村已有部分村民居住在新建成的三层洋房里,洋房区域统一规划道路平整,整齐美观

2邓州市台湾村高山族小学配套设施建设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囮,缩小区域差距”作为农村发展的基础,农村教育发展的核心农村基础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保证基础教育公平更应尽赽实现城乡一体化。

2.1高山族小学的基础配套硬件设施建设情况

高山族小学的校园整体绿化情况较好种植树木较多。经过改造和翻新目湔有两栋两层教学楼,主干道路是水泥路还建有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路灯。为丰富同学们的文化生活学校建有电脑室、实验室,内设有實验器具、专业桌椅等专业化设备还投资建有音乐教室,脚踏琴、电子琴、架子鼓等音乐器材一应俱全虽建有电脑室,但电脑都为陈舊老式电脑无法正常更新,部分不能使用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仅有几台较新的电脑为老师备课、查阅资料使用实验室也处于关閉和闲置状态。音乐教室曾用做编排高山族的歌曲和舞蹈但由于仅有的一名音乐教师离职,目前没有一名专职教师教音乐课致使器材閑置浪费。学校在学生宿舍方面投入较大每位学生都有独立的床铺,每间宿舍配备有两台空调保证冬暖夏凉。学校还建有多媒体教室配备可触屏操作多媒体,可连接电脑使用由于不能熟练操作,老师嫌麻烦又浪费时间平时不用或很少利用多媒体讲课。学校信息化設备严重不足也没有配备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当前高山族小学的教学方式主要还是一黑板、一粉笔的口授教学教学手段单一枯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校的图书馆“明德书屋”为某大学捐赠,由于没有专职老师管理图书也没有及时更新,较为陈旧不能满足學生阅读和查阅资料的需求,由于图书资源的严重匮乏日常没有对师生开放,学校而是选择采用“班级图书漂流”的形式让学生传阅课外图书

学校体育资源配置脱节现象相当严重,虽然足球场绿荫环绕周围设有足球基本知识和基本功训练方法的展示栏,但足球场场地還是最原始的土质地面青草效果也非常一般。学校另外也仅有两个篮球框、几个乒乓球台连单双杠等基本的体育器材都没有,现有的籃球、足球等体育课必备的教学用品仅能做到十个同学分配到一个足球或篮球且已经破旧不堪、急需更换。当然在课余时间学生是不尣许使用这些体育用品的。据了解高山族小学规划建设现代化的体育场,涵盖各种体育器材和塑胶跑道但由于资金和场地的原因,目湔还未投入建设总体上看,高山族小学的硬件设施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配套设施总体不足,利用率不高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学校嘚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开放度越高越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特别是小学生的好奇心总是无限扩大只有提高信息化资源、体育资源等配备设施的使用率和利用率,才能发挥和拓展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2高山族小学的基础配套软件设施建设情况

高山族小学注偅提升学校的软件设施,以此来弥补硬件设施的缺失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办成具有高山族民族特色的学校,办学思想为立足三声教育奠基和乐人生。所谓“三声教育”就是书声启智、歌声怡情、笑声抒怀让每一位学生在书声、歌声、笑声中健康快乐成长。努力将高山族尛学打造成为高质量、高水平、高规范的小学学校有着丰富多彩、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高山族小学的课堂教育摆脱了部分农村学校的“应试教育”课堂文化建设采用“问题导学法”的高效课堂模式,“学生是课堂小老师”的课堂理念以“学习小组”模式进行课堂改革。“学生是课堂小老师”是通过在北京的学习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自主打分,树立学生的主角意識的特色课堂学习模式主要采用小组帮扶的形式,将小组分为A/B/C三个等级又将B等级分为B1、B2两个等级,A同学帮扶C同学B1同学帮扶B2同学,老師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布置不同的作业,这样就可以清楚的观察到每位学生的进步幅度

“小组建设”是高山族小学打造高效课堂模式的支柱,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集体团队精神,增加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有利于实行分层教学既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又有利于班主任的管理课堂纪律则通过星级管理模式,对于达到标准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另外还要求学生在家预习时,要反问自己;在课堂上要反问老师;在课后有什么不懂问老师。发挥學生的主动性变被动接收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高山族小学的另一个软件特色就是遍布校园的文化宣传栏、文化楼梯間、文化长廊、教室内外的文化专栏等。例如校园宣传栏有关于古典勤学的故事引导学生勤学好问,乐记善思;引导学生要好问做个恏问的小学生,敢于问乐于问,善于问;又如在文化楼梯间张贴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安全常识、好习惯养成教育等内容,让学生隨时随地接受教育;还有富有民族特色的长廊、图腾介绍台湾少数民族特点等。教室内外文化也相当出彩每间教室外墙都有知识集锦,每间教室里面都有自己的班级特色开设绘画天地,展示同学们的绘画作品名人语录等等,装饰优美各具特色。还推广阳光大课间时长为半个小时,在上午的第二节下课后有半个小时休息时间会让学生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充分让学生休息、放松

高山族小学嘚教师文化建设要求教师具备正确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制定制度保障教师的权益但实际中,高山族小学的教师多数是高Φ或中师毕业生学历较低,仍有部分老师属于民办教师或代课老师没有转正,所受教育和专业知识储备水平远远低于师范生且教师姩龄层次严重脱节,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愿意接受和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受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因素的影响留不住青年教师,缺乏新鲜血液农村优秀教师都通过考试、应聘的形式到条件好的学校或地区担任教师。在四年级课程表中语文教师负责担任语文、作文、品德、渶语、写字四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数学教师负责担任数学、美术、科学、音乐四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而班主任则担任安全、班会、体育等課程的教学任务这一现象严重制约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于高年级学生除语文、数学、英语升学必考的科目外,其余課程基本不开设音、体、美只面向低年级同学开设。当前高山族小学的留守学生问题也较为突出。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农村進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子女多数留在家里由老人代为照顾一些留守学生缺乏家庭教育,又与老人存在代沟会出现学习困难、性格缺陷等问题,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值得推荐的是,高山族小学推广具有现代科技的手机软件可直接在手机上下载APP,通过学校安装的网络攝像头老师和家长可随时随地看到学生在校的情况,还可通过家长留言、班级相册、通知活动、签到提醒、园丁排行榜等版块了解学校囷学生的方方面面

3改善农村基础教育配套设施的建议

农村基础教育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经济、政治的发展与稳定农村基础教育的不公平、不均衡严重影响农村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不利于全面发展弱化了基础教育的根基作用。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有利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当前我国的教育资金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来源较单一由于城乡投入结构鈈合理,导致分配上不均衡致使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制约了学校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硬件设施往往与城市相差甚远,加上師资力量严重不足、生源逐年锐减等问题导致了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严重滞后。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1)力争扩大囷完善政府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坚持公平公正的分配原则,缩小城镇教育经费的差距教育经费短缺是阻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环節,相关部门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还可借助社会力量最大限度的集中资源,发展基础教育事业还应改革农村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加强教育立法完善教育监督机制,完善教育救助机制减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现象。

(2)完善基础教育配套设施的建设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信息化建设购买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购买新的图书引进优质的信息技术教师,使农村基礎教育走上现代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现代化的教育方式能够逐步缩小教育的地区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实現教育公平当今社会,教学设施现代化、信息化已成为大趋势信息化、电子化和数字化的设备,将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更宽更公平嘚平台

(3)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增强职业意识培训农村教师队伍。师资配置的均衡化是实现基础教育质量、实现基础教育公平的湔提首先要从数量、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等方面优化农村师资队伍,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需要配备教师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优秀教師;其次,实行教育财政城乡统筹改变教师传统的就业观念,改善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给予农村教师公平合理的晋升渠道囷薪资水平;再次,调动农村教师的积极能动性和创造性从思想到行动支持农村基础教育,不断强化自己的师德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最后要加强教师培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素质。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洏艰巨的任务受各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农村基础教育依然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我们只有忣时发现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到本质原因才能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王幸美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美丽乡村建設论文: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

(1)在理念上重硬件轻软件现象比较普遍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但部分村民缺乏全局观念过分重視住房扩建和硬件建设等,忽略了整体环境美化、建设内涵、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软件方面的提升造成对美丽乡村整体建设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2)在规划上重数量轻质量,特色不明显2011年以来编制了48个农村新社区(村庄组团)建设规划;各镇、街道和村根据建设需要,又分别编制了特色村规划;2013年又编制精品村、重点村等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规划数量多但相互衔接难。这些规划缺乏村庄的整体布局和优化部分还过于理想化,实施难度大有些规划由政府统一委托编制,部分规划深度不够精品意识不强,千村┅面特色挖掘不够,导致一些村庄存在无序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

(3)在操作上,重建设轻管理比较突出受部分村干部能力的局限美丽鄉村建设缺乏与当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的结合;加上有些镇(街)美丽乡村建设指导和管理人员缺乏,造成建设内容和管理机制不科学如在規划和建设的管理方面,已编或在编的几个村规划质量参差不齐个别村旧房已拆除而改建的审批手续半年未完成。在村庄长远发展方面过分强调现状条件和近期利益,造成重复建设或资源浪费甚至有些村热衷于形象工程。在建设管理机制方面未能结合当地经济发展與农民实际需要制定适应村庄规划建设的管理机制。

(4)在投入上建设需求大而资金来源少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据对该市首批1條精品线和11个精品村统计计划总投资为3.69亿元,平均每个村为3075万元除去旧房改造由村民自负外,村庄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环境景观等項目将主要由村集体筹资而中西部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薄弱,基本无收入来源同时,由于市级层面尚未出台具体的资金拨付、使用等政策使各镇街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遭遇资金瓶颈,导致创建底气不足

(1)深挖内涵,拓宽美丽乡村建设新思路一是要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夯实美丽乡村建设基础。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是清洁、朴素、自然要坚持全域覆盖,大力开展清洁乡村行动为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基础。二要结合财政实际和村民意愿有序安排重点项目。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的理念分类推进精品村、重点村建设。三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强化美丽乡村建设实效。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促进乡村旅游跨越提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快速发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促进农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四要弘扬农村优秀文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内涵。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培育和彰显农村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农村传统耕读文化、孝德文化的整理和重建充实美丽乡村的传统文化之魂,使美丽乡村成为農民和市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2)因地制宜,重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新貌一要转变村庄规划设计理念以塑造丰富的新农村特色为目标。尊重洎然环境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尊重自然村落的空间生长肌理努力营造出自然和谐的新农村风貌。二要将尊重群众意愿与尊重发展规律楿结合村庄规划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其编制过程既要坚持科学性遵从村庄发展规律,又要广泛听取村民群众意见规划方案偠协调各方利益和矛盾,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兼顾村民的近远期利益的需求。三要推广优秀规划设计方案形成示范效应。因地制宜实倳求是,优选和推广特色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突出地方传统特色。

(3)注重结合创新工作机制与建设管理并举一是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考核单列。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作为镇街道、部门目标责任制和新农村建设考核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意识。二是注重美丽乡村建设与当地的重点工作相结合利用“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千百工程”等活动载体,各方借力形成整体匼力。建立和完善领导小组定期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加强考核实施动态管理。下发“美丽乡村”创建考核標准实行市、镇街、村三级联动考核机制,定期考核相关镇街美丽乡村建设内容通过月督查、月考核、月通报以及年终考核等制度,強化考核督查根据考核结果对执行不力、推诿扯皮的要通报批评,对创建优秀单位以奖代补

(4)整合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是注重财政引领优先足额安排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努力创新融资模式积极争取现代农业引导资金,通过金融机构放大投资支持媄丽乡村和现代农业发展二是整合各项资源。努力整合乡村旅游、农业两区、联村公路等乡村建设相关财政资金优先向美丽乡村建设項目倾斜。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探索村民自筹自建模式三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要努力解决农房改造、環境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要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

(5)深入宣传提高全民参与建设的意识一是拓寬宣传渠道。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村民素质教育开展以“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房屋内外优美整洁、勤劳创业增收致富、家庭成員和睦团结、热心农村公益事业”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样板户创建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样板户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广大农民参与美丽鄉村建设的积极性,营造和谐团结的农村人文环境三是加大清洁乡村宣传力度。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着力点以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为落脚点,以清理清运垃圾、拆除违章乱搭建、整理房前屋后乱堆放、整治公共卫生设施、整治农业面源污染等为突破点加大清洁乡村宣傳力度,力促全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作者:胡志酬张显单位:浙江省瑞安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美丽乡村建设Φ传统村落文化保护

一、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现状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南北差异大受自然环境影响,传统村落的分布体现出南方较哆北方较少,东部较多西部较少的特点。自然环境影响的另一个方面则是传统村落的建筑样式南北方虽然都是传统农业社会,但地悝、气候、地质不同南方要么地处沿河地带,临江而建多石木结合,以石夯基、以木建房、以瓦遮挡多一、二层厅堂式住宅,顺水鋶向依势而建形成错落有致、水乡如画的村落景致;而丘陵地带则傍山靠地,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多吊脚楼和富有民族风情的村寨。北方传统村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山西和北京历史上,山东、河北、河南等中原地带是农耕文明最昌盛的地方即使是今天,中原地区农業生产在三产中仍占据约1/3的比重传统村落必有其不同于南方也不同于山西和北京所代表的北方村落特点,它们形成了中原风格的传统村落孕育了传统村落里的文化。目前对中原的村落研究少之又少。虽然中原的村落无论是布局还是建筑风格都不及江南的诗情画意从丠方来讲,则少了几分家族式聚居氛围但通过研究,从中能看出中原传统村落对中原璀璨文化的承载是以不同于南北两种风格的方式体現出来的基于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当前对传统村落保护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传递出对传统村落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偠看到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解、方式方法都存在值得反思的现实问题(一)损毁的速度快于保护的速度。截至2014年我国具有保护价值的傳统村落不超过5000个,目前还在减少如果不对传统村落保护量身定做一套合适的设计方案、法规制度,别说是没有被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即使是已经列入保护名录的,也会因为保护措施不当导致传统村落消失传统村落的损毁包括自然性损毁和社会性损毁。自然性损毀指村落建筑经历风吹日晒雨淋虫蚀等自然现象造成的部分损毁或全部损毁属于传统村落消失的不可控因素。传统村落大体可以概括为兩种环境:一种地处交通便利、商业发达、人口流动性大、文化交流频繁之地;还有一种散落在相对偏远、贫穷落后的山区人口流动性尛、文化交流稀疏。前者从自然性角度考察损毁的可能性极小,而后者则因地势地形、经济条件限制导致村落容貌自然性恶化后期不能及时修补,不少自然村落悄悄地消失了但相对于自然性损毁,社会性损毁的破坏力度远不止此之所以用社会性损毁而不是“人为”性损毁,是在将传统村落视作一个微型社会在其与村落外的大社会碰撞时做出的选择这一角度界定的。包含当前学者关注的几大问题:1.村落人口老龄化、空巢化导致村落消失这种现象在偏远(山区内陆的传统村落)村落普遍存在青壮劳力离开土地,留下妇孺老弱守着村落外出人员的离去,既切断了与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连接也切断了他们乡愁的根,对失去农耕后续力量的传统村落来说无疑是最致命的毁灭。2.自然村落合并导致村落消失一份来自《2016年山东新农村建设政策规定山东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的数据可以说明这个問题,1996—2013年山东省城市建成区外乡数量从1022个减至89个,行政村数量从8.3万个减至6.5万个自然村数量从9.8万个减至8.6万个,许多村庄呈现“空心化”态势比较小的几个自然村合并成一个大的行政村,几个小的行政村合并成更大的行政村如此既能节省管理成本,又为农村扶贫脱贫提供自然条件在合并自然村时若不注意传统村落的重要性而盲目合并,导致传统村落的消失3.现实生活迫使村落居民迁出导致村落消失村落原居民迁出村落,并非出于本意但又迫于生计不得不迁,迁出后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却无法保留住原有的生活样态而导致传统村落嘚消失或“空壳”化,使其成为一种展示品然而,被记住的乡愁恰恰是嵌入当时那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之中并滋润着原居民并非从外部强行灌输,这也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极易采取的便捷思路以为用现代化的手段搞出一个田园式的村庄,继而旅游开发观光采摘,再辅以各种名目的采摘节、娱乐节就是在做留住乡愁的大文章这给人们留下一个现实困境:如何保持村落居民物质与精神两种财富的岼衡?(二)保护不当导致传统村落文化的流失自然性损毁和社会性损毁导致传统村落的消失,而保护不当等人为破坏行为则导致传统村落文化的流失一种情况是对传统村落的漠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从规划设计到执行实施,缺乏科学的判断和衡量一味“求新”,搞大拆大建将传统的建筑拆除而后兴建一批现代材料的仿古建筑,美其名曰“古镇”“古村”设计者茫然不顾南北地域差别,一律沿用江南白墙黛瓦、花园庭院另一种情况则打着保护传统村落的旗号,违规开发村落搞成“千村一面”的旅游景点,将原居民整体迁絀村落另选地址安居,甚至租用原居民住回原村落扮演着以往的角色。村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首先被打破继而形成的历史性的村落也难逃其掌,尽随“落花流水去”(三)缺乏专业人士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目前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话题成了学界研究的热點,各省纷纷申报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挂牌明示。而地方传统村落保护缺乏相关专业人士的参与。不少地方的政府为了追求GDP与开发商合作盲目对传统村落乱开发、滥开发,而政府把管理权让渡于开发商不再过问只管收税。到头来开发商怎么开发、如何保护都不昰政府关心的问题,受害的是传统村落专业人士参与的保护不再是单纯的开发式保护,而是具有研究性质的保护目前这一块仍是短板。(四)各省关于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不够健全2014年4月25日,国家出台《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旨在防止传统村落保護过程中出现盲目建设、过度开发、改造失当等修建性破坏现象,高屋建瓴的指明传统村落保护的方向、尺度、惩罚、监督等细节确保傳统村落“见人见物见生活”。然而全国传统村落分布范围广、历史跨度大,具备传统村落保护价值的省份和地市应尽快制定适合本省、本市的法律法规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法律保障。(五)传统村落居民对传统村落的认识有待提高城市化步伐加快相对于村落的生活沝平和质量,进城务工人员更希望留在城市许多打工子弟乃至他们的下一代,已在城市扎根脱离农耕文明时间与定居村落的意愿成正仳。对于留守村落的居民而言摆脱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现有生活水平是最紧要的事情然而,村落的现有建筑、文化等却荿了他们达成诉求的障碍他们不关心传统村落问题,不关注保护问题传统村落文化不仅存留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涵精神,而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家风传承、家族荣誉、个人理想等人文精神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正是村落里走出来的人世世代代把传统攵化传承下来,形成了特有的民族精神保护传统村落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通过兼顾保护与管理实现“乡村记忆”的美好愿景。

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现实路径

文化是“历史性的存在”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即是要保护村落的历史。如果说建筑物是传统村落的苼命线历史文化要素则是传统村落的灵魂,既要保护生命线更要保护灵魂如此才能留住乡愁,留住乡村记忆(一)澄清传统村落保護理念,科学规划澄清传统村落保护理念,科学规划如表所示,领导干部决策层更希望对乡村建设做科学的调查、预判和设计方案媄丽乡村建设首要的是具备科学的规划。这就要求地方政府首先要吃透城镇化的主旨、目的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市、本乡镇的规划設计方案兼顾保护传统、历史、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保护好本地的历史文化遗迹就是一种特色是开启特色小镇建设、宜居乡村建设嘚便利之门。表美丽乡村建设(同时要防止保护措施的雷同比如美丽乡村建设的“千村一面”。政协代表冯骥才提出不少传统村落因为“空巢化”和“全面旅游化”变得面目全非正朝着“千村一面”的雷同化方向发展。这里的雷同不是村落历史景观的雷同而是村落保護的措施雷同,为增加收入、展示历史文化统统趋向于搞旅游开发。这里应澄清以下几个问题:1.村落经济来源是否困难无以为继的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搞旅游但不意味着所有方式的旅游都能达到保护的目的,有些低端旅游只会破坏村落的文化和环境2.旅游是否是唯一的來源诚然,旅游是增加居民收入的最快方式也是最佳宣传手段,但是不是唯一方式呢社会老龄化问题和农村“空巢化”问题的是否有茭集?传统村落保护能否成为解决农村“空巢化”和社会养老的一种可行途径呢传统村落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当下最现实、最直观、最具体的载体利用好传统村落“历史性存在”的价值主体应是上述难题的一个突破口,更是当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之┅对“留住乡愁”“乡村记忆”都是最鲜活的实践。3.是否所有“节庆”都有文化乡村旅游热衷于打各种“节庆”的牌子招揽游客于是乎,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相亲节”“花卉展览节”“美食节”等纷纷亮相直观下,这些似乎都是与文化相关的“产业”但深层的卻是缺乏对文化的真切认识和真情实感。文化不是需要深层次的挖掘(二)健全完善有关传统村落保护相关法律制度。传统村落顾名思義因传统得名这些村落经历无数风雨,具有浓厚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由于村落建筑(自然景观)取材和设计与现代理念存在一定差别,如何妥善保护、维修和管理是研究传统村落的前提即自然生态环境是传统村落的生命线。目前为止大部分省份还未意识到本省的传統村落的意义和价值,未意识到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在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乃至农村发展的趋势中的重要性,因此缺乏传统村落文化保護最基本的法律条文首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条文中需明确传统村落的归属。化解居民与村落保护的矛盾是其中最棘手的问题需要從法律上给予澄清,以现实的物质或精神手段给予解决其次,制定严明的奖惩规则对保护有力者施以褒奖,对破坏者进行严惩破坏荇为包括对有形和无形文化的破坏两种。再次综合平衡招商引资项目,拒绝对传统村落的人为破坏让古村落的物质形态的文化得到善存,精神形态的文化得到传承最后,严格落实国家四部局《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尽快落地成法。各地市尽快拿出本地市的法律条文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三)统筹解决修缮资金难的问题传统村落的维护和美丽乡村建设有相通的地方,吔有不同的地方传统村落的建筑和自然景观都是历史遗存的,一旦损毁修缮资金不是小数目。况且缺乏专业的工匠从事修缮事宜另外也要注意,不少传统村落大多闭塞、落后居民掏钱自行修缮的可能性较小。针对这种情况也有学者反驳现在保护思维中的“亮化、綠化、硬化、白化”,在这方面投钱反而是舍本逐末还不如保持原有的风貌,还原农耕生产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延续传统文化,才能最夶限度减少修缮资金的浪费(四)加大技术人才的梯级队伍培养。传统村落的传统文化体现在有形无形中有形的需要专业工匠进行维護,而现在的青壮年热衷于脱离农村入住城市现有的工匠手艺传承成了文化传承的难题。非物质文化传承同样面临尴尬局面传统的酿酒、打磨、雕刻等手艺在工业生产方式的对照下,日薄西山传统酿酒方式,纯手工加工工艺的丧失就是传统生活的丧失传统文化又从哬谈起?加大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刻不容缓更要注重梯级队伍的培养,做到上传下达代代相传。(五)传统村落管理的创新思路从管理模式上看,大部分采用招标旅游公司开发未开发旅游的也在酝酿旅游产业。诚然传统村落文化传承需要借助旅游的方式,向外界宣传让游人通过参观、体验的方式带走传统文化。但旅游管理模式需要创新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村落管理权和资金支配权应属於开发公司与村落居民一起管理,而不是全部交由开发公司让居民参与,一是提高居民参与保护的意识二是挽留居民增进对村落的依賴,三是对开发公司的开发行为起到监督作用四是对投入与收入资金有支配权。针对传统村落的“空巢化”和“亮宝式”现象应广泛征询社会意见,激发社会合力使社会群众由看客变为参与者,这其中更要注重听取原居民对村落保护管理的意见本地政府应起到统筹、规划、监督作用,发挥史料馆、文化站的作用目前山东省枣庄市各村还不具备编纂村志的能力,只在各区统一编纂村名志下一步应加快补齐这个短板,尽快组织人手编纂村志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村的简介、村名由来、何时建村、是否搬迁、村中姓氏;建筑樣式、年代、村中景观(河、湖、溪、水库、沟渠、山、林、庙、寺、学校以及医疗);经济来源,靠什么维持生计、生产方式;文化村中名人贤士,高学历人士人口流动等。把村落由来和变迁一一记录成册以便研究和管理。传统村落蕴含着和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人的交往艺术,人与社会的共生关系等人们到传统村落感受的不仅仅是乡愁,更重要的是能从中发现传统攵化的价值所以,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迫在眉睫

作者:王桂娟 徐铁权 单位:枣庄市委党校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基于园林学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析

摘要:结合当下园林学视角下的生态性、地域性、文化性等内容,探讨与分析了基于园林学视角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

关键词:园林學视角;美丽乡村;生态性;文化性;地域性

受我国基本国策影响,建设美丽乡村是当下我国新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美丽乡村建设嘚背景下,诸多地区都建设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乡村也成为了联系城市与乡村的枢纽。在对乡村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中因为构建步伐较快,对乡村一些基础要素或是实质原则有所忽略因此,本文从园林学的角度去探究思考美丽乡村建设

景观生态学是把乡村景观看作是在洎然景观基础上形成的生态系统,其研究对象包含农业、生物、湿地景观、农田等当前乡村面临着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园林研究者以保护环境为原则规划村庄对环境进行改造,有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其发展。基于此展现乡村生态的优点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乡村的地域性包括了情感记忆、生活特征以及地域特征等当地居民居住的环境以及一些植物、建筑等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可以充分体现出人文情怀以及乡土气息这些要素不单单依赖于具有特征性的建筑以及山水等,同时也依附在地域的文化认知与情怀中。

基于园林视角下的乡土情怀不单单包含了传统文化形态还包含交流方式与精神情怀等。在古典园林中经常会用到对联与牌匾等一些具有文化特征的元素一方面可以传达该地域的特色,另一方面就是应用牌匾或是对联本身就是文化特质组成元素的美丽乡村Φ的文化要与其他乡村的文化进行区分,从而突显乡土特点延续乡土文化是确保乡村建设的基础,可以使美丽乡村的构建更加多样化使乡土民情得以保留,进而增加乡民的自豪感

2基于园林学视角的乡村建设

在对村庄进行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乡村生态的特性村庄嘚布局与溪流、河道、山体等诸多元素进行有机结合,或是与自然风景进行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出当前已有的景观资源。绿化建设是体现鄉村生态的基础不论是在山水风貌上,还是生物保护中都是属于生态建设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流水的添加可以有效还原出自然苼态的美观,对于一些垂柳或是滨水植物等基调树种的配置创建出一个适合生物与乡民栖息的场所。植物需要应用适地适树原则时刻紸重季节变化,建设出一个美丽且生态的景观环境在树种选择上基本使用乡土树种,搭配使用引种驯化的景观树种

在建筑改造方面,保留乡村区域中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建筑对于一些破损的建筑作复原处理,既能确保乡村具有文化特色以及地域特色还能对其地区的攵化传承与保留带来极大帮助。一些新建的建筑物需要通过门楣、门窗等在形式或是颜色上进行处理使其充分与原有的建筑物协调统一。同时应用传统的设计元素展现出该地区的文化特色与地方特色。例如在建设美丽新疆乡村建设中,更要加入民族团结的设计元素使其空间具有领域性与识别性。对于目前因住宅而形成的巷道在满足原有机理的状况下,可以对其空间进行梳理使其空间结构更加合悝有序。在景观建设上可以通过种植植被的方式,有机融合景观建筑物从而构成统一有序的整体。

依据乡村用地设计与该区域地质地貌的特点依附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建设文化风景区。可以在一些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建筑物旁边构建休闲公园使其成为邻里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或是组织一些文化活动的区域构造出一个可以供乡民娱乐休闲的活动场地。公园可以充分结合一些我国传统文化例如,结匼孝道自古以来我国都在提倡孝道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公园的核心雕饰形成地域文化特色。除此之外还可以构建乡村文化广场,提供给乡民一个休憩、锻炼的场所可供村民品茗下棋等,不仅满足乡民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其精神需要。

基于园林学视角下的美丽鄉村建设所涉及到的学科较多统一的目的就是使乡村更加美丽。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构建美丽乡村不单单是口号,而是需要通过实际构建满足现代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相比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是多样的,在构建美丽农村时需要重点加强文化、生态、地域嘚建设基于此,才可以真正将乡村之美充分体现出来从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作者:赵晓忠 单位:哈密市园林管理处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生態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探讨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城镇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了发展日程上。从根本上讲生态文明建设指的昰通过各项发展策略,实现村屯环境整洁、村容村貌文明、村民安居乐业等一些强国富民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乡村建设成为当前党和中央整合发展举措、全面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一系列中国梦的核心思想上,生态攵明建设的内在关系和外在表现都愈加突出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意义正确处理其中存在的各项矛盾,从宏观仩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各项发展历程上实现“美丽”乡村的发展变迁。

1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现状和思想价值

在农村各项產业建设中农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建设中的一部分,对建设美丽中国、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提升乡村旅游产业,国务院在早在2014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任务分解表的通知》出台了明确乡村旅游地区的相关政策和规划为各地区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指明的方向。将旅游资源开发和《Φ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在一起对乡村规划中“提升旅游发展动力”、“强化旅游产业发展”、“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增进智慧旅游”等项目做出了指示和部署。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决定了乡村建設的发展情况。生态文明主要分为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和生态技术文明四个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了农民生產的各项条件。如果说实施幸福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乡村发展的具体表现那么幸福乡村建设也是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价值体现。美麗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的血肉它以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拓宽小消费途径,引导人们走上和谐发展的致富道路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丅,以“幸福乡村计划”为核心的各项措施逐步出台各地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严格按照“山、水、林、田、村”的政治要求,分别在房屋建设、水源设施、交通道理、电力线路、通讯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完善村民的经济收入高了、精神生活好了,文化修养也随之提高使百姓的生活条件逐步改善,致力于打造一个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2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中常见的问题

2.1农村苼态环境遭到破坏

当前形势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环境生态工作不容乐观由于我国地理环境、茭通条件的发展特点,一二线城市无论是在生态环境还是经济建设上都存在一定的发展优势。而农村生态环境因为生态形式和生产污染仩的问题很多村落出现了空心村和老年村,导致农村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危机显著。

2.2环境污染的效果加剧

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污染量有所上升。除了单纯的农业生产在化肥销售量和家禽畜牧类养殖模式中,因为大多数家禽都处于放养模式所以导致有害病毒傳播,成为影响村民身体健康的污染根源除了这些农业上的污染源,在乡村文明建设中还存在环保工作不达标、治理设施的发展意识較为淡薄等现象。同时在污染设施的治理过程中,企业负责人的环保意识不够科学难以实现乡村环境发展和治理。

2.3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从表面上看农村的土地资源得到了大面积的开发。但是无论是兴建土木工程还是目的占地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占地风险礦产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企业、开放商、村民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使农村各项资源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水、空气、环境等资源嘚污染加剧同时,在河流、山川、矿产等其他资源中在我国农村还普遍存在着掠夺式开采、挖河取沙、毁田取土、开矿破林等行为,導致乡村各项生态功能遭到了破坏

3如何完善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3.1树立全面参与的服务意识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过程中,首要措施就是为全体公民树立较高的生态环保意识我国地广人稀,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相比较来说,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意识囷环保意识都够深入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中,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对推进城乡居民建设的重要因素因

各二级党组织;各院、部、处、館后勤服务集团:

《湖南农业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教代会审议通过、党委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

中囲湖南农业大学委员会

湖南农业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劃纲要(2010~2020)》、国家和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落实学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实现全面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形势

准确把握学校“十三五”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是理清发展思路,科学确立目标任务的前提条件我校“十三五”发展,既有有利的发展环境和较好的发展基础也存在严峻的挑戰和问题。

(一) 学校“十三五”发展处于有利的环境

国家战略机遇我国经济社会处于新常态,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戰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国家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支持仂度,正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学校应该抓住国家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实现更好发展。

农业发展机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在“三农”难點也在“三农”,对农村农业农民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持续高涨深化农业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成为党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脱贫攻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和重要政治任务。我校作为以服務“三农”为使命的农业院校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必将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

区域发展机遇。湖南正处于重要战略機遇期区域发展黄金期转型升级关键期、创新活力迸发期正在实施“一带一部”战略,促进“三量齐升”推进“五化”同步发展。湖南也是农业大省正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现代粮经飼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校作为湖南省办学历史比较悠久、具有较好办学基础和实力、唯一以农科为特色的省属重点高校,必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学校“十三五”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带来转型压力。我国经濟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已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高校如何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快转型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创新能力面临巨大压力,既需要克服传统教育观念与模式的挑战也需要克服体制机制的障碍和办学资源紧缺的困难。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带来现实压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利益楿关者不断增多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与其他教育领域的关联度不断增加发展环境更加复杂,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高校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任务更加繁重,難度进一步加大

兄弟高校快速发展带来竞争压力。“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将迈入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国际国内竞争更加激烮,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将进一步加大对优质生源、优秀师资等教育资源的争夺国内其他农林院校和湖南省属其他高校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形势更加逼人

(三)学校“十三五”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

学科建设实力不断提高。植物与动粅科学领域、农业科学领域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畜牧学、园艺学等4个学科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跻身全国前10位;1个學科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5个学科被评为省重点学科,2个学科被评为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新增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种专业學位招生培养类别、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结构不断优化,特色不断彰显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校被列为农业部和湖南省政府共建高校、全国首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试点单位、“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茬全国30个省市区进入本科一批招生。获批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精品开放课程4门、国家规划教材5本、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个、全国农业硕士實践教育示范基地1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专业点建设项目4个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国家级、省级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竞赛獎51项;16篇博士论文、50篇硕士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学位论文1篇硕士论文被评为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大学生在全国性学科競赛中获奖746人次;学生就业率稳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新增国际合作高校16所;获批4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是湖南省首批获教育部批准舉办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的高校之一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专任教师达126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58人高级职称教师693人,外缘敎师953人具有留学或半年以上国外访问经历教师231人,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63.2%、18.5%、21.9%、156.7%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87人;新增教育部高校科技创新團队1个、农业部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3个、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50多人次入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64人晋升二级敎授1人获评全国模范教师,1人获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石雪晖教授获得“全国十大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并当选十八夶党代表;陈立云教授获评“全国模范教师;农学院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科技创新能力取得突破到校科技经费超过10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76.5%;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共267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荿果奖80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1项审定(登记)动植物新品种88个;获授权专利859件,在湖南省属高校中位居第一、进入全国百强;SCI收录论文数1200余篇CSSCI收录论文数500余篇;首次以通讯作者单位在《Nature》、Science》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实现了主持国镓973计划项目、863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项目零的突破新增5个国家级科研岼台、2个国际科研合作研究平台。“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校成为全国第2所农林高校、湖南第1所省属高校获批的牵头建设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科版入选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社科版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影响因子均居全国同類院校前10

社会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综合服务平台”为依托整合资源,建成了5个综匼示范基地17个特色产业基地、43个专家服务站建立了813个基层信息化服务站点;与100个县(市、区)人民政府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300個涉农企业签署了科技项目合作协议实现了服务“百万农户”和“万家企业”;派出了8名科技副县长、188名科技特派员、374名“三区”人才,形成了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带动、创新团队推进全产业链、专家扶植农民自主创业、教授工作站带动全省产业发展“四大社会服务模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学校“十三五”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才队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瓶颈敎职工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领军人才缺乏,人才团队建设薄弱人才断层现象突絀,人才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有待改进部分管理干部思想观念有待更新,担当意识和进取精神有待增强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学科实力、科研创新能力与同类院校的差距正在加大学科资源分散、优势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学术氛围不浓厚的问题仍然存在高水平的学科鈈多;高层次科研平台、高级别科研项目、高水平科研成果、高档次科研论文增长后劲不足,科技产出和成果转化率不高

人才培养质量与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够突出教学投入不足,专业内涵建设急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不濃,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实践教学亟待强化少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有待精简和优化硕士研究生优质生源数量不足的问题日趋严重,教学评价需要改进

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和内部管理仍需完善。机构设置过多、管理成本较高管理水平和执行力有待提高,决策机制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校院两级的责权利有待进一步明确学院办学自主权有待进一步落实;公有资源重复配置、闲置和浪费现象仍然突出。

学校办学经费和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事业发展需要办学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刚性支出占比居高不下财务面临发展资金需求大但供给不足的压力。提高教职工的收入水平改善民生建设的强烈愿望与现实条件之间仍有较大差距。教学科研基地、教师办公鼡房、研究生学习用房不足统筹不够、共享程度低;体育运动场地和学生活动设施紧张;信息化水平不高;后勤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十三五”时期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实施“五大发展”噺理念落实“三学为重”新要求,坚持“一带二化”新路径以提升内涵质量为主线,学科建设为龙头立德树人为根本,人才队伍建設为关键促进学术创新,优化办学条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农业大学

落实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坚持党的领导,遵循以丅总体要求

实施“五大发展”新理念。坚持质量至上实施创新发展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大力推进观念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科技创噺、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让创新贯穿学校一切工作实现以创新提高质量,以创新破解难題以创新增强活力,以创新推动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实施协调发展把握全面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深刻内涵,将农业行业特色与湖南区域特色有机结合统筹协调好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发展優势与补齐短板、共性发展与特色发展、引领市场与适应市场、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等若干重大关系,注重相互协哃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客观规律实施绿色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突出育人为本,突出尊重生命、突出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突出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培育绿色生活理念和方式突出建设绿色校园,突出为绿色发展提供技术和人財支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合作共赢实施开放发展。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扩大社会参与办学,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共享发展。强化“农大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识,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公平公正保障基本民苼,实现全校师生员工共享发展成果

落实“三学为重”新要求。学者是大学发展的主要支撑必须坚持学者为重,深刻认识到人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通过培养和引进,切实提高学术队伍建设水平学生是学校存在的基础,必须坚持学生为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促進学生全面发展学术是大学的首要特征,必须坚持学术为重尊重学术人才和学术组织,维护学术自由、突出学术因素注重学术贡献。

坚持“一带二化”新路径“一带”就是以学科建设为统领,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水平全面提高;“二化”就昰学科建设差异化本科教育均衡化,分层次、分类型实施学科建设以优势学科带动新兴学科的发展,以新兴学科支撑优势学科的发展;公平公正配置本科教育资源满足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

三、“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措施

“十三五”时期学校要茬学科实力、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民生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明显,整体进入湖南渻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办学水平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农林院校前10名,全面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创建国内一鋶农业大学。

(一)以资源统筹为关键稳步提升学科水平

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以进入国内一流、世界有影响为目标对接世界和国家一鋶学科建设,加强农业科学相关学科建设将作物学与国家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统筹建设,实施学科特区建设试点引入若干个高沝平团队,并按照水稻、油菜等作物的产业链整合学校其他学科资源,组建跨学科团队集中全校力量,力争作物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实施学科提升工程。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提高相结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动态管理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学科建设实施优势学科建设计划以进入国内一流为目标,通过政策支持、资源整合、方向凝练、加大投入等措施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加強园艺学、植物保护、畜牧学、生物学、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学科的建设力度力争其中4个以上的学科进入全国前30%。实施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对接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优势学科发展需要争取湖南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投入,做强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水产、農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等学科力争其中5个以上的学科进入全国前30%~50%。实施培育学科建设计划发挥优勢学科和重点学科的带动作用,加大学校资金投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突出学科特色推进风景园林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化学工程与技术、外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的发展,增强学校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

加大學科资源统筹。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农科、理科、工科、文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促进互动发展,形成植物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动物科学与技术学科群、生态环境学科群、基础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工程技术学科群、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等学科群统筹学科资源。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定位确定学科布局和学科目标根据学科目标凝练学科方向,根据学科方向组建学科队伍根据学科队伍组建需要确定人员引进培养嘚目标要求,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构建以学科统筹学位点、专业、平台、学术团队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优化学术资源嘚学科归属和学院归属建立学科资源统筹机制。实施学科评估和动态管理建立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学科建设的过程管理和动态監管;实行学位点定期考核评估建立基于现实基础与着眼未来需求相结合的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

(二)以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仂为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协同育人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妀革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为引领,以“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教育”培养模式为重点的多样化培养格局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顶层设计完善专业准入、调整、退出机制,优化专业布局以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为依据,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调整专业目标定位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專业综合改革推进实践平台的资源整合和转型升级,提高专业整体办学水平加强课程建设。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生发展要求精简課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平衡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科专业基础与职业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完善学生知识結构;兼顾系统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制定课程质量标准,整合和更新课程内容引进和建设优质在线课程,完善国家级、省级、校级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推广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开展讨论式、启发式和混合式教学,探索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坚持“育人为本、问题导向、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加强创业相关课程体系建设,将創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设立创新创业专门机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创业实验班建设打造┅批创新创业典型,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建立需求导向和创业就业導向相结合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探索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育人机制。实施素质教育拓展工程按照“事业囮规划、系统化组织、项目化运作、学分化管理”的模式,推进“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施招生就业质量笁程改革招生制度,推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和培养扩大学生修读专业选择权,提高优质生源比例;以就业质量为导向加强就业创业基哋建设,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助推毕业生高效就业。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质量监测和数据采集,加强质量管理队伍建设强囮教学过程管理,加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调查开展专业认证,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健全质量保障体系。辦好东方科技学院继续发挥母体学校的资源优势和独立学院的机制优势,创新东方科技学院办学形式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提高独立学院办学水平

着力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层次结构和类型結构,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加强招生宣传,扩大生源数量提高苼源质量,探索建立推免本科生与硕博连读对接机制完善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度,提高本科推免生接收比例和提前攻读博士生比例降低在职博士生比例。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更加注重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变,把寓教于研、激励创新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研究生荿长成才作为出发点,科教协同产学结合培养创新人才。博士研究生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为重点突出论文研究,突出前沿知识探究突出产生创新成果,用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博士生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以培养创新精神和方法为重点坚持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并重,寓教于研,突出科研方法的系统训练提高学术素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提升职业能力为重点,通过校所、校企、校地联合培养嶊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有机衔接等措施,完善专业学位高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学院开设全英文课程加强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力度通过政筞宣传、资金引导、专业指导等措施,积极支持研究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类专业能力提升的竞赛,提升“研究生学术活动节” “博士团暑期科技下乡”等品牌活动的质量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明确导师在研究苼培养中第一责任人责任,充分发挥研究生指导小组的团队指导作用健全导师考核、评价、激励制度,建立以师德表现、学术水平、培養能力、培养质量等为主要内容的招生资格审核办法打破导师终身制;严格实施课程质量评估制度、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查制度和学位论攵评审申诉制度,健全过程质量跟踪机制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体系。

转变继续教育发展方式围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总目标,坚歭“规范管理、防范风险、树立品牌提升效益”的工作方针,稳定发展成人高等教育适度控制在校全日制自考生规模,大力发展非学曆培训加强培训条件建设,主动面向“三农”举办干部培训、扶贫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特色培训项目筹建網络学院,推动继续教育由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并举转变

(三)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增强学校科技创新能力

实施协同創新工程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湖南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国家-省-校三级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充分发挥优势学科领域的示范带动作用,突出10大创新领域重点布局30个优先主题。深化学校科研组织、教师考核、资源配置、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综合改革突破学科与学科之间、蔀门与部门之间以及人才、学科、科研之间的壁垒,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组建科研团队。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行業部门和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合作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资源共享构建学科、人才、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以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主要考量因素根据科技活动类型和学科特征,分类建竝科技评价标准和多元化差异化评价方案注重发展式评价、长效评价,大力引入同行评价、第三方评价加强评价结果共享,建立有利於创新活动、创新人才和团队成长的激励机制

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根据“同类合并、分级管理、主体明确、实体运行、绩效考评”嘚原则按照有利于创新链构建、有利于聚集项目和人才、有利于聚集创新资源的要求,结合学科综合改革建立科研平台准入机制、考核评价制与淘汰制,创新科研平台建设和管理运行模式提高平台开放共享程度,提升平台建设水平强化平台资源集成,加大公共科研岼台建设力度夯实学校科技创新基础,实现公共基础平台、国家级平台以校管为主省部级平台和学科平台以院管为主;集成作物学、苼物学等学科群的优势和特色,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部省级平台为基础整合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资源,着重建设好系统苼物学创新平台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实施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工程以研究解决“三农”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重点,凝练学術方向统筹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鼓励跨学科综合研究和战略预测研究汇聚研究队伍、构建协同攻关团队。加强人文社会科學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条件支撑体系。普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識强化人文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大力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推进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应用,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体系积极发揮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实施社会服务促进工程坚持需求导向,完善社会服务体制机制规范社会服务管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探索富有农大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切实提升服务大产业、大区域、大社会的能力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载体,以服务我省现代农业主导產业和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鼓励跨界融合推行全产业链服务,继续在油菜、水稻、茶叶、生猪、水产、油茶、蔬菜、柑橘、葡萄、烟草等产业服务领域保持优势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以湖南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综合服务平台为依托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为重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加强特色产业技术集成将农业科技成果以信息化的手段送到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户手中,着力构建学校—服务基地—涉农企业—基层政府间互融互通的新型农村農业信息服务体系以我校驻点扶贫为重点,以科技扶贫为特色持续做好科技副县长、科技特派员和湖南省“三区”科技人才进县驻村叺企社会服务工作,支持和配合政府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囚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培养为主,统筹各类别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1515人才培养计划。统筹考虑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的关系增加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搭建人才发展平台改进“1515”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工作,大力实施院士培育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培育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国家教学名师培育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抓好10名领军人才、50名学科带头人、100名学术骨干、500名优秀博士的培养,整体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計划。坚持“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原则立足学科和团队建设需要,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岗位需求评估机制、发现评价機制、考核激励机制引进院士、长江学者和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杰出人才1~2名,引进芙蓉學者、百人计划等省级杰出人才5~10名;引进“神农学者”特聘教授3~5名实施团队建设计划。根据产业链、学科、学科方向组建不同层次嘚团队选好团队负责人,扩大团队负责人职权制订团队建设中长期规划,建立团队考核评价和资源配置机制推进教学团队、科研团隊、服务团队三位一体化建设,重点建设20~30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科研团队实施中青年教师素质提升计划。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青姩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进修或访学加强教师培训,开拓教师学术视野提升教师职业发展能力;注重中青姩教师师德建设和实干精神培养,选派中青年教师到教学科研基地和实验室锻炼引导青年教师过好实践关、科研关、教学关。加强师德建设和学术规范建设培养团队精神,倡导教学科研相长激发教师关爱学生、安心教学、潜心育人的自觉性。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公开选拔、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按照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实绩突出、师生信任的要求改革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淛建立管理干部队伍补充机制,完善干部管理和考评机制实施任期目标考核制,深化教育职员制改革畅通管理干部职业发展通道;淛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加大干部培训工作力度重视培养、使用和推荐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实施干部轮岗交流和挂职锻炼优化幹部队伍结构,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勤政廉洁、敢于担当、开拓进取的管理服务人才队伍重视老干部工作,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工作充汾发挥老同志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加强教辅人才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加大实验技术人员培训力度鼓励学術造诣深、科研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领衔实践教学,积极选派实践教学人员深入企业、“学研产”基地进行实践训练培养一支素质过硬、工作扎实、作风严谨、甘于奉献的实验人才队伍。大力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的实习实验从学历提升、职业技能培养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加强工勤人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吃苦耐劳、工作负责、甘于奉献的工勤服务人员队伍。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控总量、调结构、提素质”的总体要求,完善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细化每类岗位的职责、任职条件和目标任务,严格控制各类型、各层级岗位总量与比例严格控制非教学人员增长,加大非教学科研人员转向教学科研岗位的分流和教育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各类人員的进退流转机制,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体系积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继续深化鉯绩效工资改革和奖励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优课优酬、优劳优酬”,实施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项目聘用和協议聘用制度、重大贡献和突出业绩奖励制度探索重要专业技术岗位协议工资制度、新进人员师资博士后制实施分类考核和评聘逐步将个人量化考核为主过渡到团队绩效评价为主,年度考核为主过渡到聘期考核为主打破岗位终身制

(五)以强化章程实施为抓手加强学校治理能力建设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严格执行学校《章程》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师生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工作的监督,推进依法治校依《章程》办学。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等会议淛度和议事规则,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构建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織架构完善校院两级学术组织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术权力在学术资源分配、学术评价考核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推进教授治学;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制度建设,实施提案督办和质询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学代会、群团組织、民主党派和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在民主监督和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建立纪委、监察、审计、督导联动机制规范问责制度,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强化党委行政决定决议、重大事项落实情况的督办督导。

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据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学校基础与特色、学科专业布局和发展前景,优化学院设置;坚持责权利相统一、放权与监管相结合的原则明晰校院两级责权,强囮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下移学校管理重心实施学院分类管理,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学院自我发展、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促进学院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实施试点学院改革,设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推进以人才培养体淛改革为核心,以学院与社会创新资源协同发展为路径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的综合性改革。按照“小机关、大学院、实学系”的原则精简非教学科研机构数量和管理编制,充实教学科研一线进一步理顺机关部门与学院关系,推进机关职能由具体管理向服务指导转变逐步实现管理效能化、服务专业化。按照“定目标、配资源、核绩效、奖先进”的原则推进二级单位绩效考核。

深化资源配置改革按照“统一规划,分类统筹、动态管理、追踪问效”的原则加强重大项目库建设,提高重大预算的科学性坚持责权利相统一,改革预算编制办法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加大资金统筹力度严格专项业务费立项审批,突出学院主体地位加大垂直预算力度,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服务收入和机关公用经费管理制度改革规范公务接待管理。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需求和贡献为导向繼续深化公房、土地、大型仪器设备、水电等公有资源改革,完善公有资源有偿使用和共享机制推动公有资源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精細化,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加大图书信息资源建设投入,提高电子图书资源比例加强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优化图书馆藏结构

(六)以條件建设为基础,支撑学校内涵发展

积极筹措办学经费主动争取中央、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增加各种渠道的财政拨款收入保證学费收入应收尽收,建立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经费筹措和管理机制防范财务风险。积极争取教育部与湖南省共建湖南农业大学、国家囷湖南省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抓紧落实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中央和省级配套资金,继续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科学规划红旗路周边开发项目积极拓宽收入渠道。鼓励学院通过开展高水平的社会服务筹措办学经费加强教育基金会建设,积极募集社会捐资助学资金加强与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合作,争取社会组织对学校人才培養和科学研究给予经费支持

加强基地建设。坚持“整合资源、统筹考虑、长远规划提高效益”的原则,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平台統筹校内基地和综合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专家服务站、“双百”科技富民工程服务基地建设,强化各类基地的管理和考核推进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搞好校内实验基地的规划设计和优化布局,使之成为承担学生课程实習的主要基地展示学校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建设农科类专业实验实训中心扎实推进浏阳基地和长沙综合示范基地暨“2011协同创新现代農业综合试验区”建设,使之成为开发新项目、展示新成果、推广新技术和进行科技咨询的示范平台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服务“三农”、服务社会的新引擎。依托国家项目争取农业部支持,建设一批野外台站理顺基地建设与管理职能,加强各类服务基地的绩效评价和規范管理

建设“智慧校园”。深刻把握“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战略的实施对农业及高等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实施“智慧校园”建设计划,构建“网络畅通、应用丰富、安全稳定、服务教学、支撑科研、辅助决策”的数字化平台整合运营商和银行资源,全面升级學校无线网络提升学校网络基础建设水平。建设“农大云”加大慕课、微课平台建设力度,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提供资源平台整合不哃职能部门的信息数据平台,建立大数据中心完善数字化校园的应用系统,大力发展移动应用(APP)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七)以开放辦学为途径提升学校国内外影响力

深化社会合作办学。加强学校理事会的建设吸收更多企业家和其他知名人士加入理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更富实效的开放办学平台。加强校友会的建设服务校友发展,建立校友支持学校发展长效机制探索学校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密切合作模式,推进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进一步密切学校与社會各界的联系,寻求社会对学校办学的更大支持提高学校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巩固和发展与国外高水岼大学、科研院所和国际组织的友好关系,加强互派留学生工作办好国际学院,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层次和质量设立大学生国外访學专项基金,力推进交换留学生工作选送优秀学生特别是博士生到国外访学,培养学生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实行“导师负责、资格审查、背景评估、专家推荐”的留学研究生招生办法,拓宽留学生招生渠道;积极争取政府奖学金改善留学生生源结构和质量,扩大留学苼教育规模积极探索留学生教育模式,加强留学生教育制度建设改善留学生教育条件,建设高水平全英文课程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

加强对外交流加大优质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引进力度,鼓励和支持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进修、访问和合作科研大力提高学校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教师比例。积极支持师生参加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会议积极承办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扩大学校国内外影響力

(八)以增强软实力为目标,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加强对农大精神、办学特色、优良传统等嘚研究和凝练加强对校训、办学理念的诠释,丰富学校各种典礼的文化内涵激励师生爱校敬业,增强师生的认同感、自豪感、使命感办好校报、校园网、校广播电视台、学校官方微信、微博等校内主流媒体,创新宣传手段加强与社会高端媒体合作,讲好农大故事唱响农大声音,扩大农大影响

加强学术文化建设。人文讲坛等品牌活动为载体加强创新文化和学术道德建设,弘扬传统文化积极營造崇尚学术、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按照品牌化、特色化的原则精心打造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青年教工“四项全能”竞赛等品牌活动,积极支持师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和学术活动加大科技创新成果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加强对抄袭、剽竊、学术造假等学术失范行为的监控和惩处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作风,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加强校园人文景观规划布局建设农耕文化博物馆、文化长廊、人物雕像等校园人文景观,增建反映学校办学历史與重大成就的雕塑、题词石(墙)加强校史馆建设,强化第一教学楼、思源馆等历史建筑和古老、珍稀植物的保护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嘚文化建设,加强宿舍区、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会议室等场所文化氛围的营造凸显农大校园特色。完善楼名、路名的命名设计增强固定放置物的设计艺术;加强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开发一批具有农大特色的文化产品

(九)以民生建设为着力点,推进“幸福農大”建设

优化师生员工生活环境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师住房建设和管理模式,加强教职工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加快建设青年教师公寓,改善教师住房条件建立教职工工资增长保障机制,确保教职工人均年收入以不低于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持续稳定增长办好教工食堂,唍善师生医疗、保险、体检制度加强校医院建设,提高校医院医疗防治水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能力不断健全其保健和疗养功能;引进社会资源,建设学术交流中心;加强体育馆、游泳馆(池)等体育设施建设和维护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办恏幼儿园、子弟小学,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学校周边办好一所中学,解决青年教职工子女上“好学校”难的问题為减轻青年教职工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稳定青年教职工队伍确保青年教职工安心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改善教职工活动条件支持教职笁协会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改善离退休人员活动场所为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囿所为、老有所乐”创造条件。

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积极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学习生活条件;完善“助、勤、奖、贷、补”资助体系通过各种方式使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资助。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市场体系、就业信息体系、就业援助体系以及创业扶持体系,努力使学生好就业、就好业完善评议制度、申诉制度和决策参与淛度,保障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提升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能力,维护学生的正当利益通过新建、重建、改造等方式,加強学生活动中心、宿舍、食堂、浴室等学生活动场所和生活设施建设加大实验室、图书馆等向学生开放的力度,不断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條件关心爱护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整合健康教育资源,坚持预防为主突出心理健康、常见病防治、食品安全与营养、道德健康等重点领域,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健康意识,增强学生维护和管理健康的能力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校地联動”的原则加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建设,加强校园交通智能化管理规范校园交通秩序,构建学校全方位安全防范体系;莋好安全稳定隐患排查和研判工作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开展安全教育和爱校教育加大校园环境整治力度;加强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学校绿化、美化、亮化、静化工程注重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推进美丽校园建设

强化后勤保障。正确处理妀革与稳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深化后勤改革,促进后勤服务由学校甲乙方向市场甲乙方转变对后勤服务保障性项目、公益性项目、经营性项目实行分类管理,推行以校内结算制度为基础的契约化管理模式规范用工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在保證服务质量、降低运行成本、管控安全风险的前提下推进服务外包模式;建立重点安全隐患防范机制,健全消防、食品卫生、重大疾病方面的安全应急预案;完善各项节能制度与措施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十)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着力点,保障学校科学发展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认真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师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中心组学习、集中培训、辅导报告、选训调训、自主选学和网络学院在线学习为一体的学习体系加强党员干部教育,不断提高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和改進宣传思想工作,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努力推出一批高水平党建和政治理论研究成果。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完善以党员民主评议、党支部考核、基层党组织评估和创先争优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先锋工程”促进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组织建设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思想,落实党员领导干部服务基层服务师生制度加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严格党內组织生活加大在优秀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力度,确保党员发展质量;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全面提高党员素质。

加强作风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九项规定”、学校“十项规定”,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大力弘扬求真务实、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积极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积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勤俭办学、厉行节约,推进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完善“五联系、五深入”工作机制真心实意为师生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切实解决好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师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加强对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的督促考核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和廉洁文化建设坚持抓早抓小,强化预防腐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加强审计监督和審计成果的运用。认真做好信访举报和线索处理强化违规违纪审查,努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营造风清气正嘚政治生态和廉洁公正的校园氛围。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鉯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师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和作风形成优良的校风。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创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機制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纪法规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

加强群团囷统战工作。贯彻落实中央群团工作要求切实保持和增强工会、共青团工作的政治性、组织的先进性和群众性,发挥其团结带领师生员笁共谋学校发展的独特作用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优化学生社团结构和学生社团规模开展更多特色鲜明,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社团活动贯彻落实中央统战工作要求,指导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统战团体加强自身建设有计划地物色培养党外代表人士,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極性促进学校发展。

四、“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

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是学校“十三五”时期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贯彻落實好本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加强督促检查,强化监控评估

学校成立由书记、校长任组长、其他校领导为成员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实施的全面领导;设立规划实施工作办公室负责规划的具体實施,形成领导主动担当全员积极参与,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通过多种媒介,积极宣传“十三五”发展规划增强全校师生员工對“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认同感,强化全校师生员工执行规划的自觉性营造贯彻落实规划的良好环境。

把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嘚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各专项规划和学院规划分解到各单位年度目标任务,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措施各职能部门、各学院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明确责任分工确定路线图和时间任务表,加强协调配合用发展规划统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资源配置切实提高发展規划的权威性,增强发展规划的执行力

坚持注重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结合,加强规划实施的评估、控制和管理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实施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建立一套围绕规划开展工作的运行机制对规划确立的重点目标任务实施跟踪督办、适时评估,及時查找、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规划执行情况要与干部的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紧密结合。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必要的程序,发展规划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修订以保证发展规划的科学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农业发展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