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晚清究竟雾中的景象是什么样的的景象

 很多人都想当然地以为,中国在卫生方面自古就落后于西方,动不动就拿西方的例子来侮辱中国。这种印象一是来自西方的影视作品——干净的城市,整洁的男女,二是来自中国的令人遗憾的现实——污浊的城市,邋遢的男女。但其实摆脱这种错位比较,整体上看,中国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比西方要洁净和讲究。西方古代,洗澡是比较稀罕的事情。古希腊的沐浴,不是为了清洁身体而是为了锻炼身体。只有在罗马帝国的时候,公共浴室比较发达,但是却成为淫乱的场所,罗马最后毁灭于自己的腐败。一洗澡就淫乱,可见平时没有养成以平常心来看待洗澡的习惯。而中国很早就产生了清洁身体不同部位的专有词汇:沐、浴、洗、澡等,跟洗浴有关的情节频繁出现在史书和神话故事中,“沐浴更衣”早早就成了日常词汇。

而罗马帝国崩溃以后的欧洲,一直过的是基本不洗澡和随地大小便的生活。中世纪的欧洲,普通人基本上终生不洗澡,号称是“千年不洗的欧洲”。只有修道院里为了忏悔才用冷水浴表示惩罚,另外就是为了治病才去洗澡。直到19世纪初,洗澡的人还被看作“病人”。早期教会曾有过指令:“对于那些好人,尤其是年轻人,应该基本上不允许他们沐浴。”4世纪时一位赴耶路撒冷朝圣的女基督徒,向人炫耀她已经18年没有洗过脸了,因此她觉得自己最“纯洁”。

直到19世纪60年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占了香港九龙,“自由”往中国贩卖鸦片了之后,伦敦这座城市还是到处臭气熏天。仅仅因为霍乱,伦敦1849年死了14000多人,1854年死了10000多人,1866年又死了5000多人。城市的排水系统充满了猫狗老鼠的尸体和各类动物的内脏与粪便。可是人家就凭着打败了你,就有权力把“病夫”的帽子给你戴上。中国人在电影里看到的那些文质彬彬的西方近代绅士和淑女,其实都是肉体上充满污垢、头发里爬满虱子的,全仗着香水来解决问题。要是把衣服都脱了,阿Q和吴妈绝对比他们干净。1665年夏天,查理二世和王室成员到牛津度假,一位古董商人的日记中写道:“虽然他们看上去衣冠齐整、快乐,但他们非常无礼和粗鲁。在他们离开时,所有的地方,烟囱里、书房里、卧室里、地窖里,到处都是粪便。”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们粗鲁,是因为当时的卫生条件和卫生习惯就那样。而中国很早就根据各地的条件和风俗,普及了马桶和蹲坑式厕所。至于贵族的如厕方式,看看《世说新语》,就足可想象了。

西方在粪坑里生活了千百年,受尽了肮脏之苦,病死了一半以上的人口以后,乃觉悟到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借助工业革命和侵略扩张抢去的黄金白银,开始普及现代卫生系统。我十多年前写过一篇谈论清朝厕所的文章,其实中国无论厕所方面还是沐浴方面,一直在世界上是领先的。直到晚清,中国的赴美留学生到了美国后,他们要每天洗澡,美国人还很奇怪:“你们中国人怎么天天要沐浴啊?”那时候,也正是欧美开始转变传统的卫生观念的时代。1899年,波斯特尔发明了直落式坐便器。大量盥洗架的制造,使欧美人民习惯了每天洗脸——这项移风易俗之举,已经被有识之士呼吁了数百年。1916年后,由于陶瓷工业的突破,现代式样的浴盆开始大量生产,欧美人有了闲钱,有了闲功夫,有了闲欲望,终于感觉到洗澡之乐,于是后来居上,变成了“干净人”。

    英国最早提到刷牙是在1651年,中国的清朝初年。伊丽莎白女王年轻时牙是黄的,晚年是黑的,比林黛玉和贾母她们落后多了。欧洲最早的牙膏是用烟灰木炭加蜂蜜做的,此前都用牙粉。不过延续千百年的没有公厕和不爱洗澡的习惯,不是有了工业革命和抢了人家的金银财宝之后就能立即改变的。18世纪时法国一个市政府在市政大厅举办大型舞会,租了51个夜壶,因为只打碎了两个,被认为舞会非常成功。连市政大厅都没有厕所,高雅的绅士淑女要借用夜壶来方便,其他地方可以想见了。美国直到1958年,84%的家庭拥有黑白电视机了,但拥有浴盆的人口不到100万。也是在1958年,西德的调查人员走访了一个小镇的200户家庭,看见了125台电视机,但是只有3个浴盆。一位统计学家指出一个令人惊奇的事实:直到今天,伦敦还有五分之一的人基本不洗澡。至于饭前洗手的规定他们遵守得比较好,完全是因为在刀叉出现之前,欧洲人是直接用手抓取饭菜的。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在东方人来看,确实是“蛮夷戎狄”之辈,不过这可能也有助于人家身强体壮,抵抗力强。吃饭生冷不忌,浑身长满黄毛,生完孩子就干活,飘洋过海不晕船,有个头疼脑热的,冲个热水澡就立马痊愈了。

而中国人在吃喝玩乐花鸟鱼虫中,把每一样东西都精致到腐败的程度,结果是物极必反,搞得家破人亡,连洗澡入厕问题也落后了。脏乱差的心病积压多年,以至于一旦经济繁荣了,就大洗狂洗起来。当今很多城市居民,每天多次洗澡,又费水又费皮,这其实是一种民族自卑心理的表现,恐怕被人指责不干净。更有某些变态士女,拿着酒精到处乱喷,不染上洁癖不罢休。当初人家八国联军臭烘烘地一路打进来,可根本不担心中国人笑话他们卫生不卫生,只管杀人放火,谁打赢了,谁就是“文明”的代言人也。前几年我写过一篇《由“化妆室”想到的》,谈韩国厕所的先进,批评中国厕所的两极分化。我认为中国人应该走出极端心理误区,从“卫生”二字的本意来提倡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毛泽东说的:“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也应该成为清洁活动的宗旨。沿着这样的方针,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提高了一倍。在当今的医疗和经济条件下,中国人的寿命显然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如今看来,中国古人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的卫生节奏还是比较科学的,既能去污又能保健。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的卫生习惯也是既自然又科学的,东亚各民族只要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男男女女看上去就是清爽干净得多,不用天天狂洗也肌理细腻,体自生香。清洁与高雅,可能是风水轮流转的吧。今天的世界,以高鼻深目浑身乱毛遍体砂纸为高雅,明天,是不是该轮到以眉清目秀凝脂雪肤珠圆玉润为高雅了呢?

《转载》 想穿越到古代欧洲的童鞋们准备幻灭吧!真实恐怖悲惨无奈的欧洲中世

    你能想象近代以后驾着坚船利炮耀武扬威同时彬彬有礼绅士就是过这种生活的人的后代吗



  刚迎来千禧年的欧洲仍在暴力的渊薮和贫困的泥潭里踯躅。百姓朝不保夕,贵族浑噩度日。你现在是公元1000年的某伯爵了,但既不幸福,也不安全。你擦破点皮,有可能死于感染。你着了凉,有可能死于感冒。你吃农家菜,有可能死于腹泻脱水。你势必经常打仗,因此很容易丢胳膊断腿,或者被俘虏。被俘后没人赎你,就会给撕票或倍受折磨后撕票。觊觎你家产和头衔的亲戚可能趁你酩酊宴乐时灌你毒酒,在你打猎消遣时射你冷箭,等你呼呼大睡时割你喉咙,或至少雇犹太魔法师诅咒你皮肤瘙痒肠胃不适不孕不育诸如此类。

     你的封邑像个集中营,只不过更不卫生,更不人道。人们头发缠结,里头爬满虱子。他们的嘴闻着像泔脚缸或阴沟,看着像法医学教材的插图。如果你朗笑时秀出一口好牙,别人会朝你鞠躬。如果你没带保镖,他们会绑架你,勒索赎金。他们脸上布满脓包和疮疤,还蒙着厚厚一层由汗、泥和皮屑搅合出来的顽垢。他们衣服褴褛不堪,让你误以为当时人只用破得不行的旧抹布裹体。当然,作为天真的穿越众,你仍指望在贵妇身上得到审美救赎。你失望了。城堡里最高贵的小姐裙子上也点缀着补丁和洞眼,一个个素面朝天不施粉黛,威尼斯和君士坦丁堡的时尚她们还一无所知。对了,还有你领地上那股味道。如果有穆斯林在场,他会说,用整个阿拉伯的香料也盖不住这里的冲天恶臭。此时,身上萦绕着柠檬味舒肤佳那淡淡余馨的你已经宛如天使下凡。

     现在谈谈你的城堡。查理曼的大帝国崩溃后,北欧来的维京海盗和匈牙利来的马扎尔骑手把整个欧洲当成了猎场;加上军阀混战,天主教世界遍地烽火。862年,西法兰克王秃头查理面对治安危机,敦促教俗地主建造城堡,似乎没看到身边早已堡寨林立一般;两年后,同一个查理又下令拆毁城堡,因为春笋般崛起的阴森工事正一个个沦为匪窝魔窟。不过这国王查理在当年形同摆设,封建城堡的兴废自然也不为其意志所左右。发展到11世纪,这些以磐石修造、深壕围护、铁门和吊桥把守的坚固要塞已成为使不速之客望而生畏的风景线。但在里面抗敌是一回事,在里面吃睡起居是另一回事。城堡很少打窗洞,所以内部暗无天日。但墙壁上又免不了裂缝罅隙,因此冬天一到室内也寒冷刺骨。城堡保洁很成问题。灰尘、蛛网自然随处可见,忘了清理的生活垃圾、死人骨头也俯拾皆是。你的床榻大约能算全堡最舒服的地方,美中不足的是臭虫太多,数以百计地潜伏着,永远嗜血如命,夜夜严阵以待。

      饭菜让人作呕。面包永远霉迹斑斑,下口处务必挑了又挑。白面包是宝贝。城堡外头或许正有人为一片白面包翻脸动刀。肉食都欠火候。而且不新鲜。你通常吃的都是猪肉——猪吃垃圾,人再吃猪。时人钟爱的大香肠用畜血灌制,咬一口血水四溅,场面很是惊悚。等到你忍无可忍要破费吃一顿法式大餐了,他们给你端上一碟用肉汁煮出来的鳗鱼,外加牛蛙、蛤蟆和蜗牛。据说有个教皇就是因为贪吃鳗鱼消化不良才一命呜呼,可见当时这菜肴有多诱人。但你不满足,问有没别的,他们说孔雀、画眉、鹤与鹧鸪。你说算了,来点土豆——但随即想起这作物还没被引入欧洲。番茄亦然。茶叶和咖啡亦然。色拉也没发明。糖果又稀罕又难吃。胡椒、咖喱和白糖统统的没有。你绝望了,随便叫了点奶酪。他们端来一坨绿不啦叽的物体,倒足了你的胃口。

     这顿饭你吃得半饥不饱,剩了大半,于是想靠精神食粮打发掉肉体饥饿,但城堡里遍寻不到书籍,给你派去搜书的侍从都忍不住嘀咕:堂堂骑士读书作吗?他们好容易搞来本圣经,你才想起自己拉丁文大字不识一个,只好看图片打发时间。这时,有朋友来访,你热情接待,备极殷勤。酒过三巡,你谈起了宗教、哲学、艺术,听得他如坠雾中。于是你改谈时政,但两人的关注范围总出不了方圆百里。最后,你们用荤段子草草总结了这次交流,彼此道了别。

     你憋得慌,但附近也没城镇、市场之类的热闹去处解闷。你登上村口的了望塔放眼四野,但见密林幽深莫测,小径断续难辨,出行着实不便。最后你叹口气,放弃了探险的计划。须知当时欧洲人口密度奇低,法兰西600万,英格兰100万,加起来不及同时代北宋人口的十分之一。

     于是你转而参观起了自己的村子。一个手牵子女背负婴儿的沧桑母亲见你骑行过来忙不迭深深一礼。你优雅地点头回礼,全没料到对方今年刚满18,因为熬不住丈夫的虐待正想逃进山里避风头。这时丈夫追上来,见了自家婆娘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痛打。你当然厉声喝止,但家臣又小声提醒,打老婆是一家之主创建和谐家庭的必然程序,素来得到领主和教会鼓励,您老不必干涉。你斥责了家臣的僭越,但又不想被视为没常识反传统的朋克领主,于是严肃指出,“打老婆必须出于正当理由”。你没意识到自己的这一训诫代表了一项重大的社会进步,其理念迟至13世纪才被写进欧洲的少数法典。

     一圈逛下来,你发现自己在城堡里斤斤计较的那些细枝末节和基层的民生问题比根本算不了什么。你看到村民的住宅无非是个用原木和草皮凑合成的茅舍或曰棚屋。进了屋子,脚下还是泥土。屋子不开窗,就在房顶凿洞漏炊烟出去。还有人不留烟道的,声称吸烟有益健康,熏烟坚固住房。祖孙三代窝在这一小间里,有时还得挤点牲口进来同吃同睡。人们在这里头当着亲友的面交媾,代谢,满足各种生理需求,到头来苟活,犬死,不超出这方寸空间。

     康乐设施无从谈起。所谓床铺无非几捆稻草,等于是跳蚤虱子的食堂。屋角可能备着一张桌子、一个凳子,但除此以外,房间里便只剩脏兮兮的农具了。

     而这些农具净是些做工粗糙的简单木器,耕作时损耗得很快——等等,木器?你没看错。但欧洲不是早在公元前500年就已进入铁器时代了吗?这也不错。不过铁金属在公元1000年时可是决不至于被浪费在农具上的紧俏资源。只有用有限的铁打造出足够武器,领主才能武装军队,保护群众免遭土匪、蛮族和邻近军阀的危害。

     雪上加霜的是,他们还不会驾驭役畜。欧洲从9世纪开始就已出现牛轭;另外也有把犁套在牛角和牛额上,让耕牛从脊背用力的尝试。但由于交通不便,技术普及缓慢,新发明那时还不为人知。他们要驱牛犁地时,就用粗皮条绳把犁系在牛脖子上。但如此一来,皮绳可能在牛耕过程中不断收紧,勒住牲口的咽喉,切断大脑供血,致其缺血脑残或窒息而死。

     后果就是农民有时都没法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供领主食用,更别提养活自己了。

     所以,如今你手底下这些臭得销魂的劳动人民一个个脸颊削瘦眼窝深陷,而且很多都已经因为营养不良得了佝偻病(“头大,鸡胸,驼背,两腿弯曲,腹部膨大")。他们时常啃青草果腹,所以牙齿磨损严重,而且颗颗都绿得招眼。雪上加霜的是,当时还有种流行病正折磨着这些已经非常郁闷的村民。你在村里可能不时撞见扛不住剧痛而倒地抽筋、一边吐血、吐胆汁、喷白沫的病号。人们把这种天罚敬畏地称作“圣安东尼之火”,不晓得那实际上是麦角中毒,原因说到底还是饥不择食。

     这时你又纳闷了:森林里岂不有的是野味吗?鹿、野猪、野鸡、鹌鹑、熊,哪个不能吃?哪个不好吃?——但是大人,那是为你们这些贵族准备的猎物啊,如果让百姓打完了,你们还怎么打猎怎么消遣?

    因此面对饥荒,很多村民被迫投奔庄园主,沦为农奴,于是从此就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领主的许可,什么都干不了。农奴甚至还要忍受向领主奉献新娘(初夜权)之类的霸王条款,否则就会被任意拷打,甚至处决——在当时,能遏制贵族的野蛮冲动的唯一因素恐怕只有其经济头脑了。


     现在提醒你,当时没有大一统的法兰西民族国家,只有西法兰克古国的残破山河。远在巴黎的“法兰克人之王”看似遥不可及,而且自己也有很多对头要提防。因此你现在既不必向他献殷情,他也没义务保护你。如果你不能自保,就只有死路一条。法兰西山头林立,人人都在处心积虑地扩张地盘。只有扩张了地盘,才能分封陪臣;只有分封了陪臣,才能扩编军队;只有扩编了军队,才能鱼肉他人而不至遭人鱼肉。而要扩张,或靠通婚,或靠打仗。所以,中世纪的一场边界争端、一次人身攻击、一句无心之言,有时甚至只是一个姿态、一个表情、一个手势,都能引爆一场战争。

     敌对领主并不是唯一的入侵者。那个时代,每天都有穷凶极恶的打砸抢团伙从贫苦乡村涌现,蝗群一样到处流窜;防卫不周的庄园一旦被盯上,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军事是领主的第一要务。你必须与靠得住的武士订立契约,要他们向你宣誓效忠。仪式须在教堂举行,主教的祝福将圣化主从的契约。背誓将被视作万恶之首,因为那不只是辜负信任,更是亵渎神明。誓约,可能也唯有誓约,维系了这个脆弱的社会。

     向你正经效忠的武士也就是所谓的骑士。早期的骑士出身寒微,凭着武功获赐土地和财产。由于战事频繁,重骑兵的威力日渐凸显;加上教会对职业军人的拉拢和吹捧,其政治地位在欧洲乱世蒸蒸日上。11世纪,骑士赫然跻身贵族行列,成了封建领主手里的王牌。

     有了职业军队,你可以轻松摆平没成气候的土匪。也可以选择一个不属于自己封建关系网的冤大头,以荣誉抢劫为宗旨向他发动一场私战。甚至可以围困某个有钱寡妇的城堡,逼迫她接受你的求婚。你的封臣有义务给你打40天仗,足够你和邻居厮杀个昏天黑地。据说在11、12世纪相当于今天法国的这方领域,没一天哪里不交火的。

战争间隙,骑士会把时间都用来角力、比武、打猎和宴饮。说到打猎,那可是时人的最爱——话说这世上还能有啥运动能比花费一整天时间追杀凶神恶煞的野猪,把它们逼进死角放箭射倒,再挥舞利剑砍下血淋淋的猪头更带劲?无怪乎大家都不让庄稼汉跑森林里乱搞偷猎破坏生态了。


     中世纪欧洲的苦寒冬天其实是老爷们饕餮宴乐的季节。作物低产,谷物短缺,意味着家畜一到草木凋零的时节就断了饲料,加上风雪交迫,天寒地冻,多半熬不过凛冬。所以11月、12月成了屠宰月,每到这时大家伙就杀猪宰牛,享受几天大肉筵。

     圣诞期间的这种宴会应该说是比较热闹,比较欢快的。看,不断有脏得不可思议的手指头戳进鲜有烹调痕迹的大菜,撕下肉条填进血盆大口;听,不断有声声饱嗝滚滚臭屁在厅堂炸响,庆祝食客们的肠胃过载、小腹胀气;还有幸福得龇牙咧嘴的猎狗绕着长桌不停游走,敏捷地掠走从天而降的狰狞猪头和秽恶下水,好像一条条神出鬼没、身姿矫健的流动泔脚桶,令同样趴在地上搜索肉末而不得的奴仆和弄臣自愧弗如……什么?你要餐巾?别逗了,这年头谁用餐巾?脏东西任你处置,别往领导身上蹭就行。

     但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场的统治阶级——包括你在内——恐怕没一个想到漏风茅屋里饥肠辘辘的隶农。因为不得打猎,又没法溜出去打鱼,所以现在只剩下棚屋里藏的这些谷子可以拿来果腹。但你要明白,这是留给来年的种子,今天要是把持不住,日后必不得活。于是,他们仍旧只能听着派对上的歌声、笑声、嗝声、屁声,巴巴地看着孩子们忍饥挨饿。

     刚才已经说了,当时没法让牲口越冬。瘦马秣败草地硬撑过去,也得病出一身癞疥。这种畜牲怎么春耕?于是农民就把犁套在婆娘身上,让自家女人顶替役畜。问题解决了?不。——没有健康的畜群,就没有充足的粪肥;没有肥料,就没有茂盛的庄稼,也没有足够的收成;而没有好收成,冬天还是养不活牲口,春天还是要女人耕地,还是没有粪肥——这一路循环下去,封地上的各色人物永无出头之日,包括领主在内。

     ——不错,包括你这个领主,没有发达的经济和健康的文化,也只能像野兽一样在不开化的世界挣扎,生于泥泞,死于蛮荒。


      当时超过九成的人务农,但仍有人食草维生,仍有八成的婴儿夭折,仍有妇女在田间做牛做马。整个世界被看成囚禁众生的“泪谷”(la Vallée des pleurs),谷中预备种种刑罚,折磨罪人亚当的子子孙孙:苦役、凶杀、焦渴、匮乏、瘟疫、恶疾、旱亢、饥荒和亲人的死亡。囚徒们无从解脱,只得梦想来生。

     来生就是希望,人活一辈子只是为来生作准备——这就是宗教对世人的安慰。毋庸置疑,每种成功的宗教都取决于它对死后世界的建设、开发和控制。天主教的世界观会为我们提供了极佳的范例:试想,九霄中有那么一座极其庄严美丽的食堂,有时你觉得它那么真实,抬抬头就能望到;那里美酒成河佳肴飘香,只要在尘世煎熬几十年,向负责中介的教会按时缴纳什一税,蹬腿时就能领到单程票,从此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永永远远地快乐下去。

     你多半对此不以为然,但千万别唱天主教会的反调——原因很简单:上自帝王,下至庶民,几乎人人都对天堂笃信不疑。没有了天堂,你还能靠什么来拯救悲惨无常的生活?没有了教会,你又该靠谁来帮你信仰来生永恒的天堂?

     呆久了,你就发觉这社会有点精神分裂。人们好像当真和各自想象中的妖魔鬼怪一同饮食起居,生老病死。你听说撒旦的整个魔鬼军团都在往人间渗透,今天在两人交谈时歪曲个发言制造个争端啦,明天乘圣洁而寂寞的女人睡觉时和她发生个关系剥夺个贞节啦,后天在好人家的贵重衣服上戳个洞、又往路人身上洒个灰啦……总之有人犯罪,是魔鬼使坏;有人受害,是魔鬼使坏;有人倒霉,是魔鬼使坏;有人不信是魔鬼使坏,还是魔鬼使坏。

     别怕,大人,我们有神圣的教会对付撒旦。圣水,马到成功;十字架,无往不利。诵一段拉丁经文,也能驱邪防灾。只要诚心事主,魔鬼是绝对不能把你怎样的。据说,有一天某恶鬼干累了坏事,坐在生菜上休息,结果来了个心不在焉的修女,随口就连菜带鬼一起吃掉了。修女尚且如此,更别提我们德高望重的神父了。

     对喽,原来神父也有超能力。记得弥撒上用的小薄饼和葡萄酒吗?神父只消动动嘴皮子就能把它变成圣餐,变成耶稣的肉和血。而那薄饼和酒,那身体和血,一旦吃下,就能分享耶稣基督的神圣,像他一样有朝一日征服坟墓,征服死亡,神奇吧。而且,这的的确确是耶稣的身体和血,只不过尝起来依然是饼干和酒而已。你想想,如果那圣餐真变成*人肉人血的样子,岂不是要吓到信徒?(这其实也正体现了我主耶稣的体贴和善良)换言之,即使教士迫不得已,用面包和水,或像国内某些教堂那样,用达能饼干和农夫山泉充当圣餐,实际吃到你嘴里的,仍旧是耶稣的真肉和真血。

     这里有个小故事,你不妨一听。话说当初有个神父肉欲攻心,处心积虑地诱惑某位漂亮处女,但总也不得逞。于是某次弥撒过后,他把一片“圣体”含在嘴里,指望在吻她时借助耶稣基督的威力使人家屈服——这就玩过火了。神父走下圣坛时身体骤然变大,乃至让脑袋磕上了天花板。这厮连忙吐出圣小薄饼,把它埋在了教堂的角落里。事后惴惴不安,便向另外一名神父坦白了自己的罪恶。两人最后决定去取回薄饼,结果竟从犯罪现场挖出一个惨遭钉死的男子的血迹斑斑的尸体!

     所以千万千万别欺压神父,得罪教会。否则他们就会利用职务之便,用世上最可怕的手段报复你——逐出教会。一旦给逐出教会,首先,你再也尝不到耶稣肉耶稣血了;其次,你的罪过再也没人会宽恕,所以死后必然下地狱;再次,不做很多违心的事,是没法回归救主的怀抱的;最后,作为一个不敬神的恶棍,人人得而诛之;乱世诸侯给这么整治,就像不怎么和谐的鲨鱼群里有那么一条受了伤流了血,而那血腥味又恰好给同伴尝了个真切,后果不堪设想。

     相信你已看清公元1000年时中世纪欧洲的真面目了。这就是凌晨五点钟的黑暗时代,落后的经济导致割据和奴役,滋生贫寒和野蛮。世人向宗教寻求慰藉,加速了罗马教廷的崛起。人人都渴望改变,渴望出走,渴望救赎。此时此刻,要发动一场轰动天下的远征,也许只需一星火花而已。

  一直以来就认为中世纪其实很黑暗很恐怖,但本贴的陈述还是超乎LZ的意料。本文的作者可以说对中古时期的欧洲有着相当的了解的,所以可信度还是有的。

  本来欧洲那块地方是归罗马帝国管辖的,但是这帮野蛮强盗把罗马给灭了。虽说罗马帝国很堕落,很,呃,se情,很没有道理伦常,但是比起这帮把罗马灭了后,又把欧洲搞成人间地狱的人,古罗马人还是不错的= = 起码罗马人会洗澡啊!!!欧洲人号称千年不洗,可以想象当时那片土地有多肮脏恶心,就是化粪池也没有这么大的恶臭= =

  其实想想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咱老祖宗认为咱文化世界第一了,因为就当时来看,确实如此。。。就不说西域,新疆,西藏,日本,大理等地了,连凶狠的匈奴,和残忍至极的蒙古都比欧洲土蛮子好啊。据说唐代来中国的外族人,都要把身上洗干净了才准放进城。那会还觉得大唐是不是有洁癖,现在来看的确不洗不行= =

  欧洲经济落后到了极点,P民们连碗都没有一只,只能拿面包当盛载之物,舍不得吃。不过能把白面包放到完全发霉变成黑面包也是技术,这放了得多久才能成这样啊。。。

  其实,我一直觉得欧洲人挺JP的,那么多灿烂的文明,罗马,雅典,埃及,玛雅,非洲。。。怎么就一个连野兽都不如的群落存活下来了?而且统治欧洲那么长时间?狗屎运?

  中国另当别论。话说真的挺佩服祖先们的,这么多支古文明,就我们存活下来了。那些预计会说中国地理位置好不受外族侵袭的童鞋,给你们提个醒,中国可是自古以来就有外敌骚扰的啊,而且还不止一个,有时甚至外族围了咱一圈啊。君不见匈奴,南越,吐蕃,鲜卑,大理,西夏,蒙古么?还有赫赫有名的五胡乱华。。。咱其实算很顽强的民族了


黑暗的童年 第三篇《恐怖的格林童话》ZT 15:12:22

 《格林童话》在德国的版本名字是《儿童与家庭的童话》。

  在我国国内,也已经具有了悠远的阅读和认识历史,像《灰姑娘》、《白雪公主》 这种很华丽的名字,也许能让很多人勾起那种“还是愿意相信那种浪漫美好的事啊”的感动。

  然而……事实的真相往往超乎想象之外,有时 候,还是不能太相信自己的眼睛。


  重新来评价和阅读《格林童话》是因为看到了来自童话中一个故事的歌曲:

  看完之后激动不已,这么后现代又充满世纪末金属感的东西……放在儿童专柜 实在是太可惜了呀!

 来看看关于这首歌的故事。 一个男人死了老婆,带着一个男孩子又娶了一个 女人,不久之后那女人生了一个女儿,从此开始讨厌男孩。然后把他的头用斧头砍下来,给他的爸爸煮汤喝,爸爸把汤和肉都吃光,骨头吐在桌子下。知道真相的小 女儿含着泪检起哥哥的骨头,埋在了门外的杜松树下。

  如果故事到这里就完结那顶多就是一个孩子的悲剧罢了,可是看看后来的发展,男孩的 灵魂化作鸟儿,把自己的遭遇四处宣扬,用从喜欢它的歌声的人们那里得来的石磨,“把后母砸成肉酱”。看到这里终于忍不住大笑,真是残酷到可爱的死小孩啊, 这种哈姆雷特式的故事,由德国人写起来更驾轻就熟哪。

 还有大家都熟悉与喜爱的《灰姑娘》,曾被改编成《水晶鞋和 玫瑰花》的浪漫爱情故事,里面又有哪些暗黑的情节呢?

  仙度瑞拉本身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女孩,于是经常受到两个姐姐的嘲笑。可是请大家 注意,这种类似的场面并不少见,在今天的世界里,那种又土气又内向的女孩还是会时不时地受到嘲弄吧?而那两个姐姐只是“嘲笑”罢了,并没有伸手打她,而那 些什么把破衣服扔给她洗的行为……在公司里你没有被位高权重的前辈欺压过吗?可这两个姐姐最后竟要受到被小鸟啄瞎眼睛的惩罚,不是太严重了吗?但是如果把 对象换成我的上司……想起来又觉得心里很舒服,难道这就是童话带给人的“平静与安宁的幸福感”?

  还有就是把后脚跟砍掉穿进鞋子的细 节,真是爆笑啊。当时的德国女性真有因为爱美或爱情而做出这种行为的人吗?才能写出如此生动又恶趣味的东西,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是有那种为了参加一场有 心上人参加的舞会而把38码的脚穿进37码的美丽鞋子中的女孩吧?难道不是很可爱吗?


  而最最暗黑的就是灰姑娘逃 离舞会时掉了一只鞋子的事实。

  在德国的传统习俗庆典中有让女孩跳过火堆的仪式,如果女孩在跳过火堆时鞋子掉下来就说明她已经不是处女 了。而我们的仙度瑞拉小姐,最后也是穿着一只鞋子离开舞会的,所以西方的书评家们认为这是在暗示灰姑娘在当晚已经和王子发生关系了……啊,果然是儿童看的 东西,写得好含蓄,如果没有高人指点,恐怕直到现在还读不透。

  不过一想也是合乎情理,在舞会中发生一夜情的事情好莱坞电影中不是很常 见吗,而把区区的一夜情发展成为婚姻这种匪疑所思的解决方式也只有在童话中才能被人毫无怨言地接受。


  因为安徒生在语言风格上的独特魅力,所以长时间以来都是厚此薄彼的,现在重新读回格林童话,并不是就 说移情别恋了,只是成长为中年人后将视野进行多方面多角度拓展的行为。


  从西方的恐怖小说灵异小说到现代的鬼故 事,很少有人对肢解人体如此津津乐道,就算有,也会把笔触着重在气氛或人物心理上的一些客观描写,可是格林兄弟的“儿童看的童话”中却有很多这样触目惊心 的场面,而令人绝倒的是,作者却一副事不关己,豪无反省之心地将这样的情节变得理所当然化,除了可以有那种“没必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有这种事,只要让他们 知道有这种事就可以了”的狡辩,或许也是因为法律之家的背景使他们对这种事见怪不怪了。

  “他们拖来另一个少女,已经喝得醉醺醺的,根本不听她的哭喊叫苦。他们灌她酒喝,……姑娘喝 下去心就炸裂了。然后他们剥去她漂亮的衣服,把她放在桌上,将她美丽的躯体砍成一块一块,撒上一些盐。可怜的未婚妻藏在桶后直发抖,直哆嗦。她看得清清楚 楚,强盗们为她安排的是怎样的命运。一个强盗发现被杀的姑娘小手指上戴着枚戒指,想捋又一下子捋不掉,就抓起斧头,把手指砍断了。谁料手指头却高高跳起, 飞过大桶,正巧落进未婚妻怀中”(《强盗的未婚妻》)除了最后那段指头飞起来的描写很可爱以外,其它的场面想一想就是心理发毛啊,可是让人大叫“怎么会有 这种事”的同时,真正想要说的是,格林兄弟在被害者这样的遭遇下,居然还有闲情逸志加入符合童话标准的想象,实在是……大师被称为大师,果然是有其的存在 道理的。


  “一只血淋淋的的大盆子摆在屋中央,盆里躺着些砍碎了的 死人,旁边立着个木砧,砧上横着把亮闪闪的斧头。她吓得要命……〔巫师〕说着把姑娘推倒在地,抓住她的头发,拖她进了血屋,把她的脑袋往木砧上一按,用斧 头砍碎了她,让她的血流了一地。……她看见了……她的两个亲爱的姐姐遭到残害,被肢解了扔在盆里!”可爱的在后面:“(女孩)鼓起勇气,把她们的肢体找拢 来,拼接她们的脑袋、身子和手脚……最后,两个姑娘睁开眼睛,又活了过来。”(《菲切尔的怪鸟》)前面的血腥描写对于熟读格林童话的人来说习以为常,但真 正能成为灵感来源则是后面的一段,完全就是不负责任到了极点的胡编乱造嘛,而且好像主人公认为死去的人把他们的身体拼合好后就可以重新复活了,虽然是非常 非常可爱的小公主心态,但还是忍不住会担心:当初发行的时候,这段故事后有声明:请儿童不要模仿吗?

  除了这种残 酷血腥的描写,还有就是格林兄弟的……极为强烈分明的爱憎观。

  在《杜松树的故事》中那个把后母“砸成了肉酱(真是好可爱啊,爆笑)” 的结局固然是那个女人罪有应得,但是就像以前也曾经说过的,在《灰姑娘》的故事中则是太苛刻了,不就是嘲笑了一个脏丫头几句嘛……

  到 现在仍然耿耿于怀的是《圣母玛利亚的孩子》中的惩罚。女孩只不过是不承认对圣母开了门罢了,又没有伤害任何人,可是却被圣母赶了出来,还被惩罚不能说话。 后来嫁给了国王,圣母又来骚扰她,还是让她承认开了那扇门,女孩不能开口说话,就夺走了她的孩子,第二年又来,故技重施,遭到拒绝后又夺走了人家的第二个 孩子,第三年还来,又把人家的第三个孩子枪走了……天啊,这是什么世界啊,不就是不承认开了那扇门吗?后来女孩被误会为会吃人的妖怪,要遭火刑处死,被绑 在柱子上时终于流下泪水,并且奇迹般地能发出声音,说出了:“是的,玛丽亚,我开过那扇门。”话音刚落,女王(?)就出现了,把孩子还给了她,并且和蔼地 说:“悔过自新的人是会得到原谅的。”

  虽然是完美的结局,可是还是捏了一把冷汗,如果女孩最后硬是不开口,真的会这么死去?而原因就 是因为她没向圣母承认开过那扇她根本没有进行任何不良行为的门?

  说到这里,其实已经很清楚了,圣母大人只是因为“居然敢对我说谎”的 这个事实而生气罢了,却做出了那种强悍霸道的事,这种任性程度,世间的哪个女人能比?

  啊,果然是权威与荣光永在的圣母陛下啊,阿 门……

  主角仍然是格林双璧……的童话。


  早在看《尼伯龙根之歌》的时候,就有“格琳希尔德殿下哪里都好,就是嘴碎了点”的感叹,并终于因为这个小缺点酿就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 悲剧。作为“日耳曼民族的精神源头”的这部史诗,对格林兄弟的影响是非常深入和悠远的。

   看 看童话中那些可怜的姑娘们吧,《圣母玛利亚的孩子》中的女孩只不过因为不承认开了门就被惩罚不能说话达5年之久;,《十二兄弟》里面的妹妹为了救哥哥7年 不能说话,《六只天鹅》里面的是6年。这些女人要么被人抢走了孩子,要么被人陷害遭丈夫误解,可是却都有莫名其妙的理由不能开口说话。

  而最最怪异搞笑的是《铁炉子》里面的那个王子,挑三检四地要娶一个国王的女儿,然后抛弃她消失的原因竟是:公主跟他讲了超过三句话!

  笑倒~看来齐格菲利特的悲剧真的是被德国男人啃透了的说。

 除了这种“不许说话”的惩罚外,比较具有德国当时的 写实风格的惩罚就是“穿着红鞋子跳舞到死”的招数了,在著名的《白雪公主》、《爱人罗兰》中的坏女人都是这种死法。

  说到在滚烫的烙铁 上跳舞这种残酷的事,就不由得想起来阿玲,刚开始看《北斗神拳》时还不喜欢,后来每次都会被走上被火烤着的铁制舞台时的女孩感动,也理所当然地希望能和阿 健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却在最后一刻认识到自己喜欢的是巴特,最后那个“让人生在战斗中燃烧”的结尾真是郁闷到死啊……

  回过头来继续 看格林童话,说到《白雪公主》这个近年来在西方广遭争议的童话,真是具备了种种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另类先锋文艺作品。真的没有实验剧团来做关于它的改编剧本 吗?

  像比较广为人所知的母女二人的“伊底帕斯情结”或白雪公主本身性格中的暗黑及阴险本色由贵大人已经做了非常透彻和深入的描述了, 可是那个有着恋尸癖的王子还是让人欲罢不能。

  不仅仅是看到了白雪公主的尸体以后就要把她带回城堡,更令人喷饭的是“每天要在白雪公主 的水晶棺材边吃饭,否则就会食不下咽”的这种设定,这倒也罢了,毕竟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坚持或者执著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接下来的一幕却让人意外地发现了 王子的适应性、大胆无畏的精神和能将对兴趣的迷恋程度进行无差别延展性拓展的精神。

  当他看到死去的尸体突然坐起来的时候竟然没有害 怕,而是非常高兴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你在我的身边……我很喜欢你,能和我回城堡吗?” 这……的确是对尸体有深入研究的职业水准的人啊,能快速地辨 别醒来的是公主本人而不是其他的第三类生物?果然是无比高贵与勇敢的王子殿下啊,这时他身边的下人和随从都已经逃得不见踪影了。

  根据 《格林童话》初版的描写,公主并不是因为棺材撞上树而醒来的,而是被被王子喝斥要日日夜夜抬着它的奴仆心怀怨恨地抽打背部才吐出毒苹果的。

  终于进入了解开谜底的征程,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暗黑的狡辩。


  想要深入地探讨格林童话,实在还得老话重提——《尼伯龙根之歌》。

  最初决定去看这本人民出版社在解放初就翻译引进可是在今天的世面上却绝对难得见到的书,当然是因为那个由“年薪小偷”,“家庭和道德的敌人”,“会走路 的伤风败俗”那群不良中年组成的流亡地集团的故事,可看了之后也不由自主地拿来和希腊的两部史诗做比较。自己感觉喜爱程度是胜过后者的。

  单论故事内容的磅礴和情节情绪的跌宕已不在后者之下,而其中更适合个人暗黑口味的还是那种毫无道理的作恶和杀人动机。

  故事从一开 始就是尼德兰王子杀恶龙,一直流血到前尼德兰王后被砍掉头算数,其中死的人之多,死得原因之冤屈难辨,甚至最后和匈奴战斗的气势宏大都是胜过希腊史诗,但 是,《尼》却只能成为北欧民族甚至仅仅是日尔曼民族的精神财富还是有其背后的内幕的。

  那就是——这实在是有违基督教教义或人类的精神 向往的。


  格林童话是格林兄弟走访了德国各个地区后收集整理的集 子,因此格林兄弟并不是作者,只是讲述着,换句话说,这本童话和马琳堡大学法律系的格林兄弟并没有血缘上的关系,而是格林兄弟收养的生活在社会中下层或郊区 的民族精神根深蒂固的人们的生产品。而这群人所知道的这些故事大都又多是当地流传或是从父辈那里听来的,因此,格林童话和尼伯龙根之歌一样,都是建立在日 尔曼民族本质上的东西,而并不只是单纯的“讲给小孩子听的故事”。

 所以,那些血腥、残忍、让人感到极具歌特式风格的场景和故事是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德国人民的喜好的。爆笑。


  想起读书时读《诗经》,很喜欢课本上选编的《蒹葭》或《硕鼠》什么的(硕鼠真的是好可爱),于是抱持着那种憧憬尊敬的心情自己去找来全集读,最初读到 “亦既觏止,我心则降”这种句子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真的是高贵而稳健的作品吗?后来经过高人指点,才想通:都是没文化的农民口头传唱的东西,能 高雅到哪里去?想来孔老先生当初面对时一定是更加原始粗犷的东西,能这么选编出来也真是不容易了。


  所以,格林童话中会有那种杀人啦,乱伦啦,恋尸这些只属于平凡人而不是应该出现在王子公主的世界中的东西也没什么可奇怪的了,毕 竟是,基础扎根于人民的东西嘛。

  但即使这样,还是对吃人的场面感到不舒服,怎么,德国人也有人肉情节?

  据我所 知,这好像我们的邻邦,友好的大和民族的专利呀~

  好像已经走向 了欲罢不能的态势了,擦汗,但还是因为有些东西想要表达才把美好的青春浪费在键盘上的。

  没错,任何东西都不是没有道理的无节制进行 的。

  虽然道理本事的存在意义是不值得深究的事。


  格林童话在初版时即使在德国国内也成为广遭 非议的读物,因为当时的书中有大量的淫乱、色情场面,后来经过多达七次的改正,才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而我国国内所能看到的格林 童话在翻译上可能还存在着某些民族限制的问题,而最初出版的格林童话在德国又以《原始的格林童话》之名重新发行,在我国台湾也可以买到繁体中文的译本,分 别叫《初版格林童话》或《令人颤栗的格林童话》。

  也正因为这些文集的出版,引发了关于“儿童究竟还有没有必要读古典童话”的争论。因 为即使是童话,本质上,也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人文基础上的,反映的是当时的生活状态,而对于儿童来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了解那些即使历经岁月流逝也不会退 色的美好事物和未来他们所必需面临的一切。

  同时对于我自己来说,也实在是找不到非读格林童话不可的原因,如果不是因为已经无可救药的 暗黑心理和成长为一个无事可做的中年人的苍白现实,这种语言贫乏,故事单调,已经被电影电视舞台剧场挖掘干涸的东西是否还能引起我的兴趣,结果是完全不具 备猜测价值的.

  还有一本不得不提到的书就是和《格林童话》具有相同的本质但是仍然被广为传诵被称为“学习英语的 必需读物”的英国的少儿书籍:《鹅妈妈童谣》。

  对于中国的儿童也许对这本书和里面的故事并不熟悉,可是中国的成年人却或多或少地对这 本书有所了解,例如著名的《杀死一只知更鸟》,喜欢格利高里·派克或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朋友则一定对这本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鹅妈妈童谣》中有一段与《格林童话》里的《杜松树的故事》非常相像。


  我不知道英国的儿童会怎样去联想和认识这样的场 面,唯一可以肯定地是在我国的少儿读物中是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东西,但有必要提出的疑问是:在阅读童谣的孩子们是否有足够的思维能力去理解他们所读到的东 西。



  之所以要引用英语原文的用意相信大家应该非常清楚,如果不清楚地话可以试着朗诵一下,没错,读起来是非常朗朗上口而且能够不假思索地进行断句和押韵 和处理,(好奇妙啊)~这样就可以藉由英语中的相同现象来说明《格林童话》中的问题:那就是童话这种东西并不是给孩子进行思想上的熏陶,只是要给尚未可以 流利说话的孩子的语言教育(?)。

最近弄到一套东立出版社的正版《孔雀王》,拿到书时在封面上赫然印着:十八岁 以下者禁止观看。心中一愣:想当年自己初看时也就十四五岁的年纪,却没有感到其中有什么不该认识的东西。

  抱着好像在被窝里偷吃栗子的 心情翻开了书,便是满目的尸体啦、天花板上的人脸、或是沾满血腥的裸体女人,奇怪怎么会对这么具有冲击性的场面印象淡薄。直到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脑海里不 经意地印出书中的鬼魂形象时,才迷迷糊糊地诅咒:根本就是十八岁以上才不能观看嘛!


  所以,所谓童话就是指给儿童 看的东西,只有那种“无知者无畏”的坚强神经才能够承受这种种火爆刺激的悲欢离合。而我们成年人,还是应该保持温暖宽容的心态,把这片只有纯真才能够化解 的冷酷还给孩子,毕竟这个社会属于成年人的乐趣还有很多吧,笑。

粪便横流的中世纪城市,从不洗澡的中世纪贵族


  提起中世纪的欧洲,古老、神秘、城堡、贵族等等词汇都会浮现出来。的确,那是一个重要的时代,无论在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人类文化各方面都有相当的特色。但是,有一些历史学家对中世纪的评论是很不客气的:“中世纪的只能用三个词来形容:贫穷、愚昧和肮脏”。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评价的确是不无道理的。在欧洲中世纪城市建设中,污水与垃圾处理方式不堪回首。


  在西方人思想璀璨、群星闪耀的启蒙时代,欧洲的城市却是污秽连天。那个时候,街道没有铺路石,狭窄而坑洼不平,空气难以流通,甚至见不到阳光。满地都是由人便、腐水、垃圾、马粪、猪屎、鸡鸭鹅粪以及尘土组合成的烂泥浆。大多数街区没有公共厕所,行人随意到处方便。由于排水系统的问题,污水滞留。遇到雨天就会形成马路断行,平时最繁华的街道变成了污水坑。在巴黎,下水道都通往塞纳河。而塞纳河却又同时为居民汲取宝贵饮用水的水管和蓄水桶提供水源……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直接将夜壶倒向窗外。男士们为了显示绅士风度,走在女子的左侧,从而可以随时挡去凌空而至的脏雨。长此以往,便形成了男士走在女士左侧的习俗。伦敦桥最初是公共厕所,污物直接落入下面的泰晤士河……


  当河流不再能够容纳如此多污秽的时候,人们就用推车把废弃物运到城外。低潮时的景象惨不忍睹,因为水的短缺使污物无法漂走。巴黎城中堆积起来的粪便被倾倒到城墙外侧,减少了城内的些许污秽。不幸的是,随着巴黎的繁荣昌盛,其粪堆也日渐庞大。最后,粪堆的规模扩大到了如此地步,以至于人们出于安全的考虑而不得不将围墙筑高,以防敌军可能从粪堆顶部攻击巴黎城。英格兰的河流用来输送粪便,等到粪便堆积了几个河流那么深时,河道就停滞了。伦敦的弗利特河收集了一座桥上11个公厕和3个下水道的残留物。不足为奇,该河停止流动,弗利特河也变成了弗利特街。而伦敦桥上的厕所每年向泰晤士河倾倒2000吨粪便。流行病的复发促使很多欧洲官员责令人们使用粪坑,而不是河流来处理粪便。令人感到悲哀的是,人们往往对这类忠告不以为然。巴黎警局于1522年、1525 年和1539年间发布命令,要求市民安置和使用排水沟及公厕。由于没有急切的需要,巴黎市民仍旧将粪便倒在城里各条街道,使巴黎成为“臭味之城”。


  既然连个方便的地方都没有,于是大家便在壁炉、门后、墙上和阳台上随地大小便。王宫中甬道的每块石头上、宏伟的迎宾台阶上到处是大小便。1578年,亨利三世实在受不了,便下令起床之前把宫殿刷洗干净。1606年,亨利四世在圣日耳曼离宫居住时曾下令禁止一切不文明的行为,但就在颁布禁令的当天,小王储就因为冲着自己房间的墙壁撒尿被抓了个正着。路易十四为了解决凡尔赛宫、卢浮宫和枫丹白露宫到处是大小便的问题,只有采用一个办法,那就是轮流搬家。每月搬一次家,人们糟蹋这一处时,清扫另一处。

 1270年的巴黎的一项法律中规定:“任何人均不得自楼台窗倾倒粪便,白天黑夜均不可,否则将处以罚金”。但巴黎的市民显然不喜欢遵守这一法令。因此在一个世纪后又有一项新的法令:“如果愿意大叫三声‘注意尿’,则可以倾倒。” 大量的羊、猪等家畜以及拉车的牛、马肆意排泄,使城市环境脏上加脏。此外,肉贩子和屠户还当街进行牲畜的宰杀和开膛。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上千年的时间。


  因为教会垄断了医疗事业,不但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一些宝贵遗产弃之不用,而且不允许新的理论提出,否则将作为异端被处罚。正如后人所熟悉的,当时欧洲人在治病时,惯用的方法便是放血、催吐等手段。这些落后的治疗手段,往往造成更恶劣的影响。

  中世纪欧洲的卫生状况是极其糟糕的。那时候的人们不但不洗澡,在公共卫生方面也很落后。由于当时的基督教会认为洗身体是神圣的,所以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没有洗澡的习惯。


  16世纪的医生们认为,水会削弱器官的功能,并使人体暴露在有害空气中,如果水渗入毛孔中会传染各种疾病。当时甚至还流传着一层污垢能抵抗疾病侵袭的说法。因此,个人卫生只能采取“干洗”的方式,即用一块干毛巾擦身。


  17世纪的文章建议儿童用白布清洁脸和眼睛。因为用水清洗有损视力,会引起牙病和感冒,使脸色苍白,而且对天气的冷热更加敏感,根据法国人乔治维加雷洛的调查,欧洲的上流社会在个人卫生方面也拒绝用水。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最爱干净的贵妇人每年也仅洗两次澡。而路易十四本人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地沐浴。

  从古罗马留传下来的公共浴室时代全民洗澡的辉煌不复存在,而肮脏的躯体被看作更能接近上帝。圣亚伯拉罕50年不洗脸,不洗脚。圣西蒙任蠕虫在他溃烂的伤口上拱动而从不清洗,圣尤拂拉西亚进了一座女修道院,里面有130多个修女,她们从不洗澡,在中世纪修道院只准许修士一年洗2次澡,在著名的克兰尼修道院中一共只有3条毛巾。圣伯努瓦修道院的院规规定,即使病人的病情需要入浴,审查手续也非常严格,尤其是对身体强壮和“年轻”修士更为严格。不洗澡成了圣洁的象征。人们会毫不犹豫地把那些有足够勇气不洗澡的人册封为圣人,亨利四世的母亲一辈子不洗澡,被册封为圣女阿涅丝。

  用叉作餐具是18世纪中期以后的事,之前都是用刀将食物割开用手爪着吃,单独的餐具、盘子和杯子的使用也是18世纪中后期才开始的,人们在喝汤时用同一只器皿,而且大家用一个酒杯喝酒。在13世纪以前,欧洲人在吃东西时还都全用手指头。在使用手指头进食时,还有一定的规矩:罗马人以用手指头的多寡来区分身份,平民是五指齐下,有教养的贵族只用三个手指,无名指和小指是不能沾到食物的。这一进餐规则一直延续到16世纪,仍为欧洲人所奉行。


  香水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欧洲肮脏的城市

  巴黎香水业的发展与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和19世纪以前整个巴黎城的肮脏不堪,处处散发着恶臭有关。香水和花瓣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些气味。据悉,亨利八世如厕时戴着一个由塞满百花香的橙皮制成的花卉饰品。

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才有相对完善的下水道系统

  其实,早在古罗马时就已经有了比较有效率的城市排水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城市总体卫生状况得以良好地控制。然而这些古代杰出的城市建设经验随著罗马文明的衰落、古代都市的毁灭,中世纪欧洲的排水工程又回到无节制的原始状态,居民家中一般都没有下水管道和厕所。人有三急时怎么解决?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悄悄地找一处角落解决。歌德曾讲述过他的经历,有一次歌德在意大利加尔达的一家旅馆住宿,他询问去哪里“方便”,旅馆里的人平静地告诉他就在院子里。当时的人们将自家后面的小巷和附近的沟渠当作倾倒污物的地方。为数不多的茅厕和粪坑通常离饮用水源不远,城市雨、污水和排泄物都在路边简单的露天的雨水道中流过,饮水极易受到污染。欧洲有下水道系统已经是19世纪中期以后的事了。


  厕所的变迁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与人类工业科技的发展速度相比,这个“方便”之所的进步似乎并不理想,尤其是大众的方便之地更是在一百多年前才真正步入正轨。看看中世纪欧洲的情况:


  隐私这一概念在中世纪年代还处于蒙昧阶段,城堡中的房间也很少分隔开来。被称为“私室”的厕所实为建于城墙凹处的小座子,位于主塔内或宴会大厅附近,均匀分布在各处。它们只有3英尺宽,紧挨着转角的墙。伦敦塔的厕所就盖在亨利八世用餐的宴会厅隔壁。


  “私室”这一字眼也有衣橱之意,因为它看起来颇像化妆室。尽管通常被用来指代城堡里的厕所,但私室在中世纪时拥有的名号可谓五花八门。16世纪时,它以“神父之洞”而闻名,因为英国人用它来藏匿罗马天主教神父,使其免受迫害。当然大多数称谓都是用以掩饰其实际用途的委婉说法,主要有:“舒适之所”、“祈祷室”以及“小教堂”等。


  在天气寒冷的冬天使用城墙上的厕所是种可怕的经历,不少人臀部都冻僵在石座圈上。所以私室通常建在火堆或厨房的暖气管旁,可以吸收下面厨房里炉火的热量,以温暖其冰冷的石制座圈。排泄的废弃物落到下方几百英尺处的护城河里,就避免了所谓的“来自后方的泼溅”问题。不幸的是,在接收城堡废弃物多年之后,护城河中散发的气味使城堡生活变得不再令人心旷神怡了。

  苏格兰的布鲁斯国王(年)发觉,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一方面保持规律都会招致险情。国王每天都早起“蹲坑”。听说这一常规后,国王的三个敌手候于厕中,伺机杀之。幸而布鲁斯在如厕之行中仍佩戴着剑,在他蹲下来解决生理问题之前,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入侵者。


  1183年,在一次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故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雷德里克一世丧失了其中欧地区王国的领导者。八位皇子和不少骑士聚集在阿尔福特城堡的大厅里等候一次餐宴。事实证明,在场人员的体重总量超过了木质地板所能承受的重量,木板噼里啪啦地断裂了,将整个贵族团抛进了城堡下方好几英尺深的粪坑。众人都淹没在满是粪便的深坑中,无一幸免。

人力流动厕所”中世纪巴黎街角有这样的景象,法文称之为garde-robe,虽可翻译为“更衣间”,其实它是另一个意思“厕所”,好像今天的流动厕所,但主体却是个活生生的人------他披挂大大的斗篷,身旁左右各放一个桶,目标明显,任何人都知道是什么,必要时趋前驻足,他马上张开斗篷围住客人,让客人可以好好隐密地方便,小便用右边的桶,大便用左边的桶-----如此这般。身为“方便”服务专业,敬业精神可佳,除了勤勉认真,还会看客人脸色,如客人长吁短叹、皱眉头,为和缓气氛,他会掌握时机关心问候。这种予人方便的服务业,无一定价码,只收小费,却又难以糊口,所以类似当时理发厅卖化妆品,他们也准备了调适客人身心状况的肠胃药或痔疮软膏等。1730年路易十五时代,布兰维兰在其著作《巴黎人》中记载,有人独创“折叠式厕所”,他手持锡制马桶及足够把正在方便的客人包住的大布巡行街头,有时叫喊:“谁都知道该做什么了吧?付2个苏就好!”当容器满了的时候,就倒入塞纳河里。还有一位法国药商卡迪·德·嘎西克尔,在维也纳旅行时,试过他认为更巧的类似服务,并留下记录:那些充满山林气味的男子,站在公共广场或接近建筑物的狭窄场所,拿着有盖子的木桶和大布罩,木桶是坐式马桶的代用品,大布罩为了围住下方,甚至可以稳稳包住使用者的整个身体,以防暴露,得以脱掉不得不脱的衣物。

 至于英国,也有记录:在伦敦、爱丁堡,当时有持大桶和宽大披肩的男子喊着:“没有要办大事的吗?”以吸引客人,待客人坐上桶后,即用披肩把他的身体包住。据说这种行业在英国到19世纪初、西班牙到19世纪中叶还存在。

 该系列文章,衷心希望各位朋友不吝指教!

1、洋奴“专家”才是闭关锁国者


    近些年来,由于一些“历史学家”、“文化学者”等“专家”的偏执与偏心,出现了一个少有的怪现象:中国大陆编写的欧洲历史,远比欧美学者自己编写的欧洲历史要光鲜照人,也就是说,欧洲历史,我们的“专家”的评价,比欧美学者的评价高出N倍。

  比如,古罗马,在欧洲专家的笔下,美好的东西自然不会遗漏,而屠杀、战乱、夺权、饥荒、无视科学等等,也无一漏网,总之只有客观的陈述;而到了我们的“专家”手中,罗马只有科学、艺术、法律、强大等等,锦上添花尚嫌不足,似乎如果没有从天而降的祸患,罗马帝国不知会创造出怎样一个伟大的未来。甚至,“专家们”一再不无遗憾地感叹:丝绸之路的没能直接连通“伟大的”罗马,因而使中国与“民主科学”失之交臂。对于中国军队手下败将轻松摧毁罗马帝国,没有一个专家愿意因此做一点对比分析。

  再比如,欧洲中世纪,是欧洲人的正宗后裔公认的“黑暗时期”。这时,大部分的王公贵族是文盲,是彻底的粗鄙武夫,而欧洲的老百姓,绝大多数属于没有人身权利的文盲农奴。此时的欧洲大陆,动辄饥荒,瘟疫蔓延,城乡各地臭气熏天、脏乱不堪;所谓大城市也不过是中国乡村小镇的规模,一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才有一次“集市”。这些实实在在的事实,在欧美专家的著作中,俯拾皆是,但是,在我们“专家”的大作中,打着灯笼,也是难以找到的。更有甚者,有“专家”声称:中世纪的欧洲,也比中国“科学”许多。

  又比如,在前些时甚为火爆的《大国崛起》一书(电视片)中,“专家们”对于发现新大陆、“蓝色文明”津津乐道,至于为什么是西班牙、葡萄牙首先走向大海,始终一声不吭;至于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西班牙就此一蹶不振走向衰落,到底是为什么,“专家们”同样是一言不发。有趣的是,“专家们”说,英国因为战胜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一跃成为海洋大国;为了自圆其说,不惜隐瞒此战之后,英国近百年时间根本没人关心所谓“海军”建设的事实。

  如此等等,在西方是历史常识的东西,到了我们的“专家”这里,成为了坚决不谈的“禁区”。

  其实,这些禁区,不存在任何政治上的问题,而是“专家”们自己设置的。他们只有一个目的:编造“西方自古就比中国强”的舆论,将国人“闭关锁国”在这个无耻的谎言中。

    为了这个目的,他们不承认“四大发明”,即便承认也要说这是“技术”而不是“科学”,至于欧洲为何有科学而无技术,他们是不屑于回答的;他们恨不得将张衡、祖冲之等人改换国籍,不惜将《九章算术》之类贬到科学之外;他们恨不得将唐宋元明商人的商船改挂它国国旗,不惜注销大批旅居海外的古代中国商人的中国国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经过若干年的积累,他们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谎言“体系”:

   欧洲是海洋文明(即所谓蓝色文明),中国的大陆文明(即所谓黄色文明);(尽管我们的祖先远航印度洋经商的时候,在欧洲大陆的江河里也少有船只航行)

   欧洲是科技文明,中国是“经验”文明,换个说法,便是中国只有技术没有科学,欧洲才有科学基因;(尽管我们的祖先在撰写《九章算术》的时候,连欧洲的国君也是文盲)

   欧洲是城市和商业文明,自古重视商业,中国是农耕文明,自古重农抑商;(尽管中国大地出现百万人口的城市,广泛使用纸币的时候,欧洲万把人的聚居点也被称为大城市,而且连货币也是阿拉伯人的金币)

   欧洲自古重视民主、开放,有民主基因;中国自古专制、保守,只有专制文化;(尽管我们的祖先全面实行开科取士、写《长恨歌》嘲弄当朝皇帝的祖先的时候,欧洲全面实行“世袭制”,随意屠杀异教徒和不同政见者)

   谎言重复一千遍,也会被认为是真话。当谎言从一个个“专家”嘴中,一遍又一遍地说出来,似乎就变成真理了。

   最不可思议的是,这满纸荒唐言的东西,竟然成为所谓的“学术专著”,在国内大行其道,备受“关注”和欢迎!

  我不是一个盲目排外的人,也不是什么学者。我只是针对专家们的“著作”中的一些疑问,在西方人的著作中,找到了一些答案,证明了我们的“专家”的虚伪。

  我们必须积极地认真地学习西方,因为我们今天落后于他们。西方的崛起,本质上源于启蒙运动。是启蒙运动,促成了现代科学民主的发展进步。而启蒙运动,也不是西方独立的思维成果,而是东西方文化交汇、发酵的产物。我国汉唐的强盛,宋朝的富庶繁荣,无不是以博大的胸襟吸纳外来文明的结果。

    我们应该发扬我们祖宗的传统:虚心学习世界任何先进的东西,但是,必须是站着、不卑不亢地学习,绝不能跪着、奴颜卑膝地模仿。

  无论彻底地排斥什么,还是彻底地崇拜什么,都是荒唐的,缺少理智的。

  盲目崇拜中国传统文化,排斥西方文化,毫无疑问是闭关锁国,是行不通的。

  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排斥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另一种闭关锁国行为。而且,这样一种闭关锁国,危害性更大,因为它会让全民失去自我,失去自信,失去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的精神,彻底成为他人精神上的奴隶,最终导致全民族不战而亡。

   这一系列文章中,我所选用的资料,凡是涉及西方世界的内容,全部取材于西方专家的学术性著作;涉及中国历史的部分,也尽量取材于西方学者的著作。即:用洋专家的著作抽洋奴专家的嘴巴,让他们不能继续欺骗国人。

 2、说说希腊文明--子虚乌有

 古希腊文明,是指在公元前8世纪--前323年间,被称为希腊人的人们 “创造”的文明。此前的几个世纪,称为荷马时期,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为“英雄时期”;此后数百年,甚至整个古罗马时期,西方人称为“希腊化”时期。

 希腊文明时期的希腊,从来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希腊人的地盘主要在爱琴海两岸的诸“半岛”或者岛屿上。

 希腊人分成大大小小若干个独立的“城邦”。说是城邦,实际上是一个村庄或几个村庄的联合体,人口不过万儿八千的。他们或农耕或渔猎或商贸,但多以农业为主。为了利益,相互间战争不断。

 希腊有两个“超级大国”,为斯巴达、雅典。人们一谈到古希腊,90%是拿这两个“超级大国”来说事,最多的是雅典,因为古希腊的名人大多长居于此。

 斯巴达,是四个或者五个村庄的联合体,称霸希腊时,也不过9000户人家,衰落时仅700户,按照平均每户5人计算,巅峰时人口4.5万人左右。因土地较肥沃,故以农业为生。斯巴达是2名国王加上长老会议的政治模式。两个国王分别由两个家族推选产生,权利相等。国王只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除非领兵在外,大权始终在长老们手中。

 雅典,是4个家族的10个部落的联合体。综合西方各研究者的数据,巅峰时期人口在6.7----17万人之间,取中间值则是11万左右。因土地相对贫瘠,故手工业和贸易较为发达。雅典是9名执政官(起初是1名,后来是3名,最终为9名)、贵族会议的政治模式。9名执政官由公民会议选举产生,轮流执政处理日常事务。军事上还选出10名司令官。但是,大事由400人议事会或者后来的500人议事会议决。

 斯巴达和雅典,其规模相当于我国今天的大一点的乡镇。在管理体制上,与我国解放前的农村家族、村庄没多大区别:平时,族长(或庄主)处理杂七杂八的事务,担当调解员的角色,但凡遇上重大事务,则召开家族会议(各房推举的代表)或者村民大会(每家派一名代表)集体讨论决定。直到今天,我们到不少偏远乡村,还能找到这种影子。

    阅读希罗多德《希波战争史》时,让人立即联想到《水浒传》“三打祝家庄”。遇上强敌时,祝家庄、李家庄、扈家庄这三个“城邦”立即联合起来对付水泊梁山。其中任何一庄的兵力,都不亚于十名司令官共同率领的奔赴马拉松的雅典军队。我想,假如这三个庄结合成一个大的“城邦”,很有可能会产生三个国王或者执政官,三人轮流执政。但是,倘若遇上与水泊梁山开战之事,这三个人只怕必须报告“长老会”研究后才定得下来。

    恕我直言,所谓的奥运会,当初也不过是一个乡村主办、多个乡村参与的,类似于诸如赛龙舟、舞狮、赛马、摔跤等的民俗活动。解放前,这类的活动,在中国大地多如牛毛。因此,我们没有必要过于神化。当然,奥运会发展到今天,其内涵已经有了质的变化,所以须另当别论了。

    所谓的“城邦”,从本质上看,不过是一种部落或者部落联盟性质的村民自治性的组织。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独立(这是关键)创造出多大个文明,无异于天方夜谭。最多,比当今的大邱庄、华西村、南街村闹得水声更响一点,但是,无论如何,在当今中国的农村,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包括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等),产生出中科院院士,只能是一种梦想。

    我们知道,只有在国家力量的支撑下,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工商业和科研环境等综合作用下,科学文化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古今中外,开展科学研究,毫无疑问,只能是强大的国家力量的产物。

    众所周知,封闭状态下,任何一种文明是很难持续发展进步的。正如在其它野生动物消失后,狼群必定会退化,一种文明一旦定型,就会产生惰性。只有与另一种文明交流碰撞,才会激发出新的活力。美洲印第安人早在千年前就建立庞大的国家,并创造辉煌的文明。但是直到欧洲人抵达时,这里几乎没有发展甚至还有退步。中国春秋战国的辉煌,也正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楚文化、东方齐鲁文化交融促进的结果。中国唐朝文化的博大,也是源于与中亚、西亚和南亚地区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

    古希腊运气不错。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就诞生在希腊的旁边。特别是以两河流域为中心的西亚,古巴比伦消亡了,亚述帝国兴起;继而新巴比伦诞生,接着出现波斯帝国。这里与南方的埃及、东边的的印度、东北面的中国之间,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交流频繁,始终是处于经贸繁荣、科技文化发达的状态。最为重要的是,无论古埃及,还是古、新巴比伦,都是以幅员广阔的国家形态存在,无论哪一方面,都远远领先于古希腊。

    古希腊人的记载告诉我们,古希腊文明----如果说这种文明存在的话,只能是古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向周边扩散的产物,因为希腊的北面和西面,在马其顿兴起之前一直是蛮荒之地。

    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明确记载了这样一个事实:希腊文字就是希腊人模仿西亚的腓尼基字母创造的。这大约发生于公元前8世纪。和日文来源于汉字一样,今天我们熟悉的26个英文字母,源头就是腓尼基人的字母。

    希罗多德还明确记载了这样一个事实:流行于希腊的奥菲教义是从埃及传来的。原来,就和基督教的上帝、耶稣来自于中东一样,我们熟悉的宙斯、阿波罗、普罗米修斯等“明星”,原本是古埃及人创造并崇拜的神灵。

    至于希腊人的科学技术,科学史家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说:“当希腊各城邦发展起来,越出先前的界线的时候,希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需要就迫使希腊人民同更古老的文明发生接触。早期希腊哲学家所搜集到的事实大部分是从外来的来源得到的----他们的天文学是从巴比伦尼亚得来的,他们的医学和几何学是从埃及得来的,可能一部分是通过克里特岛。在这些事实之上,他们又加上一些事实,然后,在历史上第一次对他们加以理性的考察。这种观念的混合过程是逐渐向西推移的。效果最初是在爱琴海的爱奥尼亚海岸出现的。当时希腊人大概还保持着过去的米诺文化的传统并且同巴比伦和埃及的学术保持着接触,因而对演绎几何学和自然界的系统研究提出一些见解。”

    正如经历了夏商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才诞生了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及孔子、老子、墨子、孙子等等大师级人物,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三杰”不可能是从天而降,而且,仅仅依靠希腊那种小国寡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也不可能孕育出亚里士多德这样的百科全书式人才。

    事实确实如此。《荷马史诗》的编著者荷马,古代记载肯定他出生于希俄斯岛或 小亚细亚的士麦那;早期著名的希腊诗人阿基洛古是帕洛斯岛人;诗人伊翁是开俄斯人、赫格曼是萨索斯人;萨福和阿尔喀俄是累斯博斯岛上的米提林人;赫西俄德自称祖籍是小亚细亚的库墨。希腊 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都均出生于小亚细亚沿岸;毕达哥拉斯生长于小亚细亚的萨摩斯岛;亚里士多德是斯塔吉拉人;高尔吉亚是利昂提尼人;普罗泰格拉是阿布德拉人;提奥 夫拉斯图斯是累斯博斯人;芝诺是塞浦路斯人;希庇亚斯是厄利斯人;普罗迪亚斯是克 亚人;特拉叙马库斯是卡尔西冬人;“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是可斯人。

    上述这些人物,都不是正宗的“希腊人”,而是属于出生、成长于境外,成熟后回到希腊本土发展的“希腊裔”人。毕达哥拉斯、德摩克里特、柏拉图、梭伦、亚里士多德等都有学习、生活于西亚、埃及的经历,用今天的话讲,叫做“海归”。可以说,古希腊的知识界,基本是海归的天下。古希腊人自己也承认:“光明来自东方”。

    我们知道,希腊著名的文人,大多与雅典有关,有的还长期生活在雅典。但是,雅典“法律”规定,只有父母都是雅典公民的人,才算雅典公民。今天的美国,热烈欢迎智力投资、钞票投资者,如果美国人认为你够分量,便可以加入美国国籍。当时的雅典可不是这样,只要不是雅典公民,即便你再有钱、再有名,也没有在雅典买房子买地的资格。所以,即便德摩克里特、亚里士多德这样分量的人物,一辈子也只能是以寄居者、游客身份生活在雅典。有趣的是,今天的学者们说亚里士多德是雅典学者,而当时的雅典人从来没有认为他是雅典人。

    遗憾的是,由于连绵不绝的战争与征服,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找寻更多的有关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文字记载。即便如此,金字塔、木乃伊、纸草等不可磨灭的遗存,足以证明古埃及的辉煌;而西亚不仅有一大批宏伟壮丽的建筑遗存,还有关于汉谟拉比法典、数学、天文学、历法、文学等科学文化的文字记载。也就是说,古埃及人、西亚人是地地道道的老师,希腊人是学生。老师的作品因为种种原因,特别是战争给销毁了,而来自穷乡僻壤的学生的作业,因为地处偏远等原因保存下来,故而学生为后世所传颂。

    只要我们不带任何偏见,所谓“希腊奇迹”,不过是古希腊人传下来的几本书。而书中的内容,包括文字,都不是希腊人自己创造----而是仿制的。如果当时希腊人书写所用的是纸草,而纸草也是古埃及人发明的。事实上,作为一种“文明”,古希腊有大量的哲学和数理化“学术著作”,却惟独难得见到类似中国《考工记》的“技术性”著作。难道希腊人是一个为学术而学术的人种?在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的年代,他们吃什么?显然,所谓希腊文明,不过是希腊人开始大规模地照本宣科地传播西亚和埃及文明的一种文明。

    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西方学者也“发现”并肯定东方文明影响了古希腊,而且从《荷马史诗》开始,直到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都发现了大量“模仿”西亚文化的内容。

    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说:“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与其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 (《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美国乔治·萨顿著)

    我们记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古训,我们不排除仿制品的水平高于正品的可能性,毕竟当今世界的山寨货的质量并不差。但是,无论如何,赝品在古董市场上是卖不出好价钱的----除非买家不识货。

我无意否定欧洲人引以为傲的古希腊文明。今天的人们多读一读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欧洲先贤的著作,一定会大有收获。但是,那种将古希腊文明抬到至高无上位置,尤其是我们的有些同胞那种言必称希腊的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

顺带说一句,由希腊女巫点燃的那把火,被我们称为奥运圣火,宝贝得不得了。

试想,如果我国举办一个武术赛,由武当道士或者少林和尚点一把火,在全国传递一下,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响?

3、古罗马到底有多伟大?---独裁与野蛮

     一说到西方,洋奴和汉奸学者们总喜欢说完古希腊,再说古罗马。事实证明,古希腊是一个子虚乌有的“文明”,那么古罗马呢?

    古罗马直至帝国内战爆发(公元337年),是西方人所谓辉煌时期。这大致相当于我国战国晚期至东晋初,正是我国百家争鸣,并诞生造纸术、地动仪等一系列引导世界科技文化进步的成果的时代。

    洋奴们不断夸耀古罗马科技、文化如何了得,然而,严肃的西方学者不仅不领情,而且还爱抽洋奴、汉奸的嘴巴。

    让我们学习一下英国著名学者W.C.丹皮尔教授的教导:“罗马人似乎只是为了完成医学、农业、建筑或工程方面的实际工作,才对科学关心。他们只用知识之流,而不培其源----为学术而学术的源泉,结果,不到几代,源与流就一起枯竭了。除了3世纪后半叶亚历山大里亚的第奥放达斯是希腊最伟大的代数学(生民无疆注:西方历史学家早就发现:代数学是从中国汉朝时传到波斯的,而亚历山大里亚属于波斯地盘)著作家以外,没有一个第一流的人物。在罗马帝国头300年间,罗马法的伟大成就登峰造极,但是,罗马政权还没有衰微,科学就显然已经和哲学思想的其他部门一起差不多停滞不前了。知识没有进步,人们唯一的工作只是写些注释和撮要,主要是希腊哲学家的注释和撮要。”请记住:丹皮尔教授是一位典型的持欧洲中心论的西方专家,他为什么如此谦虚呢?

    在经济建设上,罗马帝国也是乏善可陈。帝国早期,主要是以战养战,到支撑扩张的人力物力资源消耗殆尽后,帝国主要靠榨取亚平宁半岛之外的土地上的产出实现骄奢淫逸。稍懂罗马历史的人都知道,在罗马帝国的地盘上,社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是西亚和埃及一带。“东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便已掌握了各种技艺,享受着奢侈的生活;而西部却仍居住着粗野、好战的野蛮人,他们或者讨厌农业,或者对农业还全然一无所知。只是在一个已建立起来的政府的保护之下,气候条件较好地区的农产品和更为开化的民族手工业才慢慢传入欧洲的西部诸国;在公开的有利可图的商业活动的鼓舞下,这才大力发展农业,改进工业。从亚洲和埃及进口到欧洲的不论是动物类还是植物类的产品,其种类之多不胜枚举。”亚洲和埃及,成了帝国的钱包和粮仓,而庞大的罗马城仅仅是一个挥霍场所,“最遥远的国土也常被掳掠一空以满足罗马的排场和高雅生活”。遗憾的是,帝国当局坚决抑制工商业的发展,只是重视农业,罗马帝国没有任何可供外贸的产品。“由于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完全满足于使用本国的产品和各种手工制品,在罗马方面可以拿来进行贸易的便只有,或者至少主要依靠,白银”罗马皇帝们一再下令,逼迫北非、西亚等地铲除葡萄种粮食,使得罗马帝国连葡萄酒也没有喝的。尽管如此,罗马帝国还是动不动就闹饥荒。

    古罗马,洋人历来将它定义为奴隶社会,是一个人性缺失的时代,这一点不假。

    古罗马原本是从多瑙河沿岸迁到亚平宁半岛上的几个小部落的联合体,通过发动无数次战争,逐步发展成以地中海为中心、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他们发动战争的目的,一是夺取土地,二是地面上能带走的所有财物,三是将被占领土上的百姓统统作为奴隶。罗马大军所到之处,百姓要么被杀,要么掳做奴隶。一次性杀死数万人、掳数万人为奴,这样的事件不胜枚举,其血腥与残忍,无以言表。

    在欧洲,有着像牛马一样买卖奴隶的传统,这一传统,从古希腊一直传到美国南北战争方才作罢。尽管罗马人以奴隶劳动果实为生,但是,在罗马人眼中,奴隶还不如牛马,牛马不仅能干活,而且还可以吃它的肉。罗马时代,一次又一次颁布奴隶主可以随时处死奴隶的法律。比如,公元57年,罗马元老院通过法案,奴隶主在家被杀,不仅在这家所有奴隶要被处死,而且连已被释放尚未离开这家的获释奴隶也要被处死。罗马人以观赏一个奴隶杀死另一个奴隶为乐,他们观看两名奴隶持剑生死相搏,仿佛当时中国人看斗鸡、斗蛐蛐一样兴高采烈,与当今人们看篮球赛一样的感觉。要说古罗马人有人性、讲人权,只有傻瓜、250才相信。

    洋奴学者经常说到罗马法如何如何,罗马有什么民主、法治的基因。

    说起来颇为有趣,罗马帝国与大清帝国一样,也有一帮八旗子弟---罗马公民,他们从出生到死亡,可以不干任何事,帝国按时给他们按人头发放粮食衣物零花钱。后来,这帮杨八旗子弟觉得做饭太麻烦,于是帝国干脆改为发放面包。洋八旗子弟一辈子只有一个义务----当兵打仗。如果打胜了立功了,还有土地和金银珠宝等奖赏。因此,罗马城等罗马公民聚集处,澡堂、剧场等娱乐业十分发达。结果自然与大清八旗子弟相同,沦为彻底废物,不仅上不了战场,而且花光家产成为流浪汉。到了后来,罗马帝国不得不通过赐予“罗马公民”身份,征集“蛮族”男子上战场。蛮族汉子自然不会像罗马公民那么无用,于是政变更加频繁,最终让龙椅上坐着的变成了蛮族人。

    罗马看起来还是民主的,它曾经有元老院等类似今天议会的机构,即便是独裁者渥大维也不是金口玉言。一次,渥大维在一个骑士家做客,席间,一个奴隶将一只水晶高脚杯打碎了,主人要将这个奴隶扔进鱼池喂鳗鱼。奴隶向渥大维求救,渥大维劝说,骑士不理,还是将奴隶扔进了鳗鱼池。对此,渥大维也没有生气。

    罗马帝国,是典型的军人当道的时代。“罗马军队的将军,对士兵、对敌人和对共和国的臣民,几乎都可以占有并行使任何属于一个专制帝王的权利,而毫无违背宪法原则之嫌。”罗马帝国的皇帝,基本是地道的军人出身,也只有在军人们心情舒畅的条件下,他们才做得稳天下。稍有不慎,武夫们便会杀进皇宫,割掉皇帝的脑袋,以致每个新皇帝登基时,必须先花一大笔钱向禁卫军卖平安。最为出格的是,192年,禁卫军杀死暴君康茂德,推举老弱不堪的元老佩提那克斯即位。不曾想,迂腐的佩提那克斯竟雄心勃勃想搞改革,结果,才坐了86天龙椅,便被他的卫士们割掉了脑袋。禁卫军官兵们突发奇想,对外宣称:面向富人们拍卖龙椅。经过角逐,尤利安努斯以许诺给每个士兵6250德拉克马的钞票,被士兵们拥上皇帝宝座。不过,这位元老在龙椅上没坐几天,便被另外一支军队拥戴的人赶下台来。

    军人横行的时代,动嘴皮子的议员自然没有好日子过。罗马时代,动辄数以百计“元老”(大约相当于今天的议员)被屠杀。尽管这些罗马帝国的贵族们,无论谁当皇帝都点头哈腰,但仍然逃不脱被屠杀的命运。所以,过不了多久,元老院就换成全新的面孔。公元前43年,渥大维和安东尼、雷比达联合夺取政权后,大肆追杀政敌,一次性杀死300名元老。好在元老们都是家产在“一万镑”以上的贵族,他们便倾尽家产,活一天算一天,今朝有酒今朝醉。他们连后代也懒得要,就这样,许多原来高贵无比的家族灭绝了。尽管元老院是一直存在,但是,大多数时间,元老们连皇帝的面也见不到,因为皇帝根本没把他们当人看,长期呆在其它地方。帝国首都迁到君士坦丁堡之后,元老院被皇帝遗忘,扔在罗马自个儿民主议政去了。

    古今中外,龙椅的诱惑都是巨大的。如果按照中国的习惯,所谓罗马帝国,可以分为N个朝代。大家为了争夺这把椅子,你刚唱来我登场。有脑袋进水花钱买椅子的;有认干爹继承位子的;有干脆领兵杀进皇宫直奔椅子的;也有前线将领阵前黄袍加身的;有兄弟相残的;有天上掉馅饼,稀里糊涂当上皇帝的;有被士兵们“拥戴”被迫登基的。无数人为此掉了脑袋,不少人坐上椅子后被人割了脑袋。到了后期,更是内战连连,以至于出现30余人割据称王。中国历史上的大戏,罗马帝国无一例外地,全部上演过。就这样稀里糊涂之中,363年,朱利亚努斯在与波斯作战中负伤死去,不久,罗马就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

    5世纪中叶,匈奴人在今天的匈牙利一带崛起,四面出击,驱赶得北欧的日耳曼人鸡飞狗跳。匈奴人,原来呆在蒙古高原,被中国汉朝打得满地找牙后,大部分归顺汉朝融入主流,小部分一路西行,如入无人之境,最后占据当今东欧一代,继续向西向南扩张。在匈奴大军多次践踏、大面积掳掠之后,随着日耳曼人向南方蜂拥推进,三下五除二,西罗马帝国便奄奄一息。

    476年,稀里糊涂中,蛮族们让西罗马帝国灰飞烟灭了,西欧就此进入了所谓的“中世纪”。

    西罗马帝国虽然完蛋了,但是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仍一如既往地生活着,而且寿命长达千年。

    东罗马帝国完整地继承希腊文明、基督教文明,皇帝是基督教教主,也是国家政权的主宰。东罗马人读的书,一半是基督教经典,另一半则是古希腊人的著作。东罗马帝国同样继承了罗马帝国热衷于“篡党夺权”的优良传统,几经折腾,7世纪后,东罗马皇帝也是希腊人。遗憾的是,除了房子建得有特色且颇为壮丽,雕塑还算过得去,而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上,同样是一塌糊涂。

    一部东罗马历史,除查士丁尼统治时(527 ----565 年在位)有过短暂的辉煌,剩下的就是

一早醒来,天公不作美,下着雨,好在并不大。一早先去中山路的黄则和把早饭解决了,然后坐公交车直奔厦门大学。

我们坐的这班车基本上都是去厦大的,所以也不用担心会坐过头,到站了司机都会提醒的。下车以后顺着人流,走过天桥,便已经在厦门大学的围墙外了。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著名校友有余光中、林峰、易中天、鲁迅等人。由于紧邻南普陀寺,学生和僧人的学习及生活场景构成了厦大校园及其附近区域独特的风景。厦门大学被喻为“中国最美丽的校园之一”,中西结合的独特建筑风格是最大看点。

走入厦大,走进的不仅是中国最美丽的校园,同时也是走进了她九十年的历史,走进了她第一个百年的最后十年。

过去的九十年,有称这里是“加尔各答以东最好的大学”,有称这里是“南方之强”,还有人称这里是“海在校中的最美大学”。称作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里,你将感受到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脉搏。过去的九十年,群贤建南、凤凰木棉、芙蓉石井、白城沙滩……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漫步在中央的大道上,两边是高大的棕榈树,明培体育馆、演武场、囊萤、群贤、集美、映雪……一幢幢拥有自己名字和历史的建筑依次出现,中式的屋顶和淡雅的砖墙,构成了厦门大学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

关于厦大的故事怎么说也说不完。鲁迅先生在厦大短暂的日子里,留下了为后人传说的故事。

如今,厦大也设立了纪念馆和雕像来纪念这位有民族脊梁之称的大文豪。

1926年9月4日,鲁迅在林语堂的邀请下自北京南下,担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和国学研究院研究教授。他到厦门的第一天晚上就往广州写了一封信说:此地背山面海,风景佳绝。

他帮助厦大学生创办了《鼓浪》和《波艇》两种刊物,历史80年,除了战乱和文革,《鼓浪》从未间断,一直书写着传奇。鲁迅在厦大仅停留了130天之后便去了广州,这130天留下了许多故事和猜测,甚至许多至今尚颇有争议,但这些时日却是他生命中最为轻松愉快的时光。

关于鲁迅的情书也是一个不得不提的段落。可以说正是厦大成就了鲁迅的爱情。1925年至1932年,从许广平以学生身份向鲁迅讨教的第一封信算起,两人通信164封,这些来往信件被完整地收录在《两地书.原信》里,而鲁迅在厦大期间,就有84封信,占了大半。一些真迹保存在厦大鲁迅纪念馆的“鲁迅与许广平”专题展室里,如果你用心阅读,还可以找到鲁迅在许广平通信时经常用到、却鲜为人知的署名——“小白象”。

他叫做鲁迅,他,是厦大人。他在南国微醺的海风中,书写前生的回忆——《朝花夕拾》;他在厦大醉人的美景中,思念心中的爱人——《两地书》。

厦大群贤校门口必须合影留念了,摄影师是永远不出镜的!今天我们要重回大学时代!校门上“厦门大学”这四个字出于鲁迅之手,但并不是鲁迅专门为厦大题写,而是校方为纪念他而从其文章中取出。

“我们的校主”,这是厦大学子对陈嘉庚最亲切的称呼,为表纪念,群贤楼之前,至今仍矗立着他的铜像。

群贤楼下的书店里,精致的桌布,重点展示的都是文艺气息浓重的作品,文艺青年应该能待上好一会,消磨时光。

鲁迅像在一个僻静的位置,周围苍松翠柏,将先生身躯衬托的格外肃穆伟岸。

上弦场规模宏大的看台,弯弯的形似月牙,与周边的建筑群相得益彰。据说,当年高晓松在厦大小住时,就是坐在上弦场,看到一名厦大女生有感而发写下了名曲《同桌的你》。

【摘要】:在中国传统的“重老轻少”的尊卑社会体系中,“少年”这一群体很少进入主流社会的视野,而在晚清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少年”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少年”一词也在晚清流行开来。晚清的翻译小说在最初推介“少年”形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关于晚清翻译文学史的著作众多,但整个晚清翻译文学中所涉及的“少年文学”议题却没有受到太大关注,更鲜有涉及译作中少年形象的研究。晚清译作中译者想要强化与宣扬的少年形象与中国传统少年有着巨大差别,这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译者的翻译思想密不可分。本文通过梳理晚清对于少年这一群体的凸显及少年文学诞生的历史背景,分析梁启超、包天笑及林纾的代表性译作中对少年形象的塑造,勾勒出晚清译作中所推介的少年模样,一窥晚清社会对少年的期待,以期为这一时期翻译文学中塑造的少年形象研究提供一点借鉴。本文选取了梁启超的译作《十五小豪杰》(Deux Mist)作为研究对象。三部译作呈现了诸多的少年人物,以少年群体为阅读对象,是当时很流行的少年读物。通过对译作和原作的对比研究发现,译文中展现出的少年期待与当时晚清的历史环境密不可分,梁启超“少年中国”的国族论述,对国民性议题的探讨以及日本军国民教育的传入,都对塑造少年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上述译者在译文中强化了少年人物的冒险、尚武和民主精神,而这些品质正是当时晚清社会面临帝国主义侵略时对于少年的期待,冒险、尚武和民主精神也正是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所倡导的新民品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5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刘明坤;申维;;[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刘明坤;范修华;;[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许海岩;;[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冯淑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潘红;;[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刘明坤;范秀君;;[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陈正华;张瑞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样的景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