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遇雨表达了绝句表达作者什么感情的感情

欢迎光临高分网,请|
共2295次浏览
太平洋遇雨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诗作于戊戌政变后一年由日赴美途中。船行太平洋上,大雨倾盆,作者遂即景抒情。前句通过“纵横”、“二洲”,写出雨量之大,雨势之猛。次句在写景中加以夸张与想象。眼前大雨巨浪,使他产生联想:它似将荡涤天地间的污浊而后东流。言为心声,故“浪淘”两字,表现出作者渴望驱除现实中黑暗势力的心愿。...
诗作于戊戌政变后一年由日赴美途中。船行太平洋上,大雨倾盆,作者遂即景抒情。前句通过“纵横”、“二洲”,写出雨量之大,雨势之猛。次句在写景中加以夸张与想象。眼前大雨巨浪,使他产生联想:它似将荡涤天地间的污浊而后东流。言为心声,故“浪淘”两字,表现出作者渴望驱除现实中黑暗势力的心愿。...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汉族,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1873年~1929年)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十自述》),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从戊戍变法前一两年开始,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等便提出“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但此时的新诗只不过是“?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作品。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进步诗歌理论,对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在他的理论影响下,黄遵宪等一大批新派诗人出现了。梁启超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也努力实践新的诗歌理论,他的诗作留存不多,多数创作于流亡日本时期,但是用语通俗自由,敢于运用新思想、新知识入诗,诗风流畅。《爱国歌四章》、《志未酬》等诗感情真挚,语言明白晓畅,是其诗论的较好体现。梁启超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后又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并在创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尝试。与   诗歌、小说、戏曲相比,梁启超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要高得多。以他于1896年《时务报》到1906年《新民丛报》十年内发表的一组散文为标志,完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散文领域的创举――新文体的确立(亦称“新民体”)。梁启超“夙不善桐城派古文”,在散文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进行了重大突破。他的散文或揭露批判黑暗丑恶的现实,或为祖国的现状忧心忡忡,或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科技,积极呼吁变法自强,将散文作为其变法思想的宣传工具。在形式上,他的散文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笔端常带感情,极富鼓动性,“对于读者,别具一种魔力”;语言半文半白,“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拘束”代表作《少年中国说》,针对中国现状,分析透彻,说理条理清楚,运用一连串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行文一泻千里,文章呈现出大气磅礴的风格。故梁启超散文的影响极大,“每一文出,则全国之身目为之一耸。”以梁启超散文为代表的新文体是对桐城派以来散文的一次解放,它的出现为中国古典散文向现代散文尤其是“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转化作了必要的准备。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的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和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于接受。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用到“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很多新词,像现在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政治,经济,科技,组织,干部”等等很多词汇,皆始于梁启超先生。学术成就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   他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较完备。《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变法通议》等。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   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梁启超写于1905年的《俄罗斯革命之影响》,文章以简短急促的文字开篇,如山石崩裂,似岩浆喷涌:“电灯灭,瓦斯竭,船坞停,铁矿彻,电线斫,铁道掘,军厂焚,报馆歇,匕首现,炸弹裂,君后逃,辇毂塞,警察骚,兵士集,日无光,野盈血,飞电刿目,全球挢舌,于戏,俄罗斯革命!于戏,全地球唯一之专制国遂不免于大革命!”然后,以“革命之原因”、“革命之动机及其方针”、“革命之前途”、“革命之影响”为题分而析之,丝丝入扣。难怪胡适说:“梁先生的文章……使读者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   在书法艺术方面,梁启超早年研习欧阳询,后从学于康有为,宗汉魏六朝碑刻。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5 敬业与乐业 24.
下载积分:2500
内容提示:5 敬业与乐业 24.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2:52:1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5 敬业与乐业 24.
关注微信公众号周恩来的诗词全集、诗集(7首全)
我的图书馆
周恩来的诗词全集、诗集(7首全)
周恩来诗词全集(7首全)
周恩来诗词全集下载
年代:当代 作者:&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注释】:这首诗作于一九四一年十七日,曾载一九四一年一月十八日重庆《新华日报》。&一九四一年一月四日,蒋介石策划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当时,周恩来同志正在特务横行、恐怖气氛笼罩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重庆。为了揭穿蒋介石的背信弃义和“皖南事变”的真相实质,声讨控诉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屠杀我新四军数千人的罪行,周恩来同志以无比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的题词和《千古奇冤》一诗。&江南一叶:这里指在江南地区坚持抗日卓著勋劳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同室操戈:同室,一家人;操戈,动武。这里指在日寇侵略面前,国民党反动统不抗日,专反共,蓄谋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残酷屠杀我新四军数千人。&相煎何急:相传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想害死胞弟曹植,限期七步成诗,否则诛杀。曹植口占一诗,其中云:“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来就以萁豆相煎比作兄弟间自相残杀。这里用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卖国反共的反动面目。&
《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
年代:当代 作者:&周恩来
《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
茫茫大陆起风云,举国昏沉岂足云。最是伤心秋又到,虫声唧唧不堪闻。
【注释】:张皞如《伤时事》原诗  九月二十八日阅报,见徐州会盟祸已近在眉睫,政府犹用敷衍主意。国家生命已断送于数人之手矣!不禁掷书流涕,遂成口号。太平希望付烟云,误国人才何足云;孤客天涯空涕泪,伤心最怕读新闻。〖解释〗  这首诗,是周恩来为反对张勋复辟而写的重要作品。一九一六年,袁世凯死后,张勋为了打击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处心积虑,勾结各地军阀,在徐州订立臭名昭著的北洋七省军事攻守同盟,妄图复辟封建帝制。“(白加皋)如夫子”,即张(白加皋)如先生。他当时是天津市南开学校的教师,有爱国民主思想,支持学生的进步活动,曾应“敬业乐群会”的邀请,欣然加入该会的诗团。当他从报纸上看到军阀徐州会盟的消息时,十分气愤,疾书《伤时事》一诗。周恩来读后,当即步韵奉和一首,一同发表在《敬业》第五期上。  周恩来和诗,从军阀重开战的风云突变写起,明确地指出,由反动军阀所造成的“举国昏沉”的黑暗局面,是不足道的,表现出敢于蔑视强暴和立志变革现实的革命精神。后两句,以草木摇落的秋天和凄切哀婉的虫鸣作为象征,暗示了封建军阀张勋之辈复辟倒退的喧嚣,正如秋虫一样,不过是死前的悲鸣而已。--引自周秉德《周恩来诗联集笺注》序
《春日偶成》
年代:近代 作者:&周恩来
《春日偶成》
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
【注释】:这两首“春日偶成”都是五言绝句,作于一九一四年,是迄今所见周恩来最早的诗歌作品。当时,他年仅十六岁,在天津市南开学校学习,不但学业名列前茅,且积极从事爱国进步社团活动,与几位同学发起成立了“敬业乐群会”,创办了《敬业》杂志。在他编《敬业》等刊物时,撰写了许多社论、时评、纪事和文艺作品,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腐朽,以唤起青年和民众的觉醒。这两首五言绝句,载于《敬业》创刊号上。  一九一四年前后,中国正是窃国大盗袁世凯统治时期。在一九一三年三月国会召开会议前夕,袁世凯阴谋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勾结帝国主义,非法签定善后大借款,并罢免江西、安徽、广东等省的都督,派兵南下,挑起内战。孙中山先生当即发动了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战争(即“二次革命”)。由于反动势力强大,讨袁受挫,“二次革命”遭到失败。袁世凯对革命党人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的灾难,劳动人民继续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周恩来在《春日偶成》的第一首诗中,以忧愤的心情,深刻地揭露和有力地控诉了反动头子袁世凯祸国殃民、镇压革命的罪行,且预感到革命人民必将奋起抗争。后一首诗,则通过对祖国美好的大自然景象的描写,抒发了热爱祖国和人民、追求光明和进步、时刻“相思”着革命的春天到来的热烈感情。  【青郊】春天的田野。?  【烟霾】昏暗的烟云。这里指战火,战争。  【中原方逐鹿】语出《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晋书·石勒载记下》:“脱(作倘若解)迁光武(汉光武帝刘秀),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鹿,指猎取的对象,比喻帝位或政权。此后就成为形容国家分裂、群雄角逐的成语。魏征诗云:“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此诗主要指的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势力和袁世凯反革命势力的斗争。  【博浪】《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秦灭韩以后,张良为了替韩报仇,曾经东往淮阳(今河南省淮阳县)游学,从隐士仓海君那里聘请到一个大力士充当刺客。公元前二一八年,秦始皇东游到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张良和那个大力士埋伏在博浪沙(今原阳县东南),袭击秦始皇。这里是指革命人民对袁世凯反革命势力的斗争,不涉及对秦始皇、张良的评价。  【踵相踪】踵,脚后跟,脚印;相踪,跟随,接连不断,一个跟着一个。  【红陌】陌,田间小路。红陌,泛指开满鲜花的郊野。    【相思】这里是期待、向往的意思。--引自周秉德《周恩来诗联集笺注》序
年代:当代 作者:&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注释】:此诗作于1917年,作者赴日留学前夕,时年19岁。一九一七年九月,周恩来为了投身到祖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去,毅然放弃在日本学习的机会,决定回国。周恩来日本回国前夕,他的同学好友张鸿诰等人为他饯行,请书赠留念。周恩来挥毫书赠了这首诗,并在诗后写有“右诗乃吾时所作”,“返国图他兴,整装待发,行别诸友”等字句。 这首诗的手迹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大江: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泛指气势豪迈的歌曲。&掉头:有力地掉转身躯,表示决心很大。杜甫诗:“巢父掉头不肯往,终将入海随烟雾。”&邃密:精深细密;这里是精研的意思。&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科。一说是各种科学。&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面壁:面对墙壁坐着。《五灯会元》记载:达摩大师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这里用来形容刻苦的钻研。&破壁:《名画记》记载:南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条没有眼睛的龙。他说,如果点了眼睛,龙就要飞走。别人以为这话说得荒唐,他于是点了龙的眼睛,不一会雷电大作,轰毁了墙壁,巨龙乘云飞去。这里表示学成以后,象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难酬蹈海亦英雄:蹈海,投海。这句意思是:即使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这里借用了陈天华留学日本时,为了抗议反动当局无理驱逐中国留学生和唤起民众的觉醒,身投日本大森海湾殉国。------------------------------------------------周恩来同志《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发表以来,有许多同志作过注解。高中语文第三册也选作课文。笔者对这首诗有一些不同的理解,现写出来就正于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大江歌罢掉头东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一位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当时很多进步青年(其中也包括毛泽东同志),都受过他的影响。周恩来同志在青年时代也非常喜欢读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梁启超在自己的诗中往往喜用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话,但是在含意上却有所发展,如《太平洋遇雨》: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这是梁在1903年去美国旅行时在太平洋上所作。他把戊戌变法前后自己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比作风浪对自己的淘洗磨炼。用语虽出苏轼,但命意却大不相同。周恩来同志1917年东渡日本求学时,诗中所引的“大江歌罢”正是采用了梁启超的引伸义。因为他把自己出国求学看作是对自己的淘洗磨炼,所以引用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典,并赋予了积极的含义。“掉头东”一词,我们认为很可能也是出自梁启超的诗。梁启超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时,曾写过一首长诗《去国行》,诗一开始即说:呜呼!济艰乏力兮儒冠容容,佞头不斩兮侠剑无功。君恩友仇两未报,死于贼手毋乃非英雄。割慈忍泪出国门,掉头不顾吾其东。梁歌颂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并表达了自己要效仿明治志士的愿望。这诗结尾的最后两句是: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周恩来同志1917年东渡时的立志救国的抱负和向日本寻求真理的心情和梁启超有一定的近似之处,再加上他当时熟悉梁的著作,所以这种借用就是完全可能的了。^^邃密群科济世穷诸家对“济世穷”多不加解释,但笔者认为确切理解“济世穷”的含意,对正确理解全诗,是非常重要的。“济世穷”是“济世之所穷”,即扶助救济世上所缺少的东西之意。那么,周恩来同志认为当时世上(实即中国社会)所缺少的东西是什么呢?这要从他当时所撰写的文章中去分析。周恩来同志在1916年11月写的《中国现实之危机》一文中认为当时中国精神方面的危机是“吾国国民之道德,可谓已达沦丧之极。江河日下,挽救乏人。”“一般无智愚民,昏昏噩噩,不知国家为何事,”缺乏“国性、国魂”。他在《吾校新剧观》中认为:“夫中国今日所急者,人民之贫极矣、智陋矣!……昏聩愚顽,群众禹域。”在《试论奢靡二说》中认为:我国“文化黑暗,生活低微,举国痴顽,如入昏梦”。可见,周恩来同志认为当时中国所缺少的是国魂、国性,亦即群众的觉悟。因此,我们认为“邃密群科济世穷”就是学习各科知识(当然也包括西方的先进思想),并用来改造中国社会的“举国痴顽”状态,即用科学文明对群众做启蒙工作。^^面壁十年图破壁这句诗是“邃密群科济世穷”句的发展,讲的是“济世穷”(即对群众做启蒙工作)时所遇到的困难和周恩来同志所表现出来的不怕困难的毅力。周恩来同志在1919年5月《给留日南开同学的信》中肯定了即使“为社会所不容”也要做“为社会开路的事情”的精神。做启发群众觉悟的事情而又暂时“为社会所不容”,不正是诗中所说的“面壁”吗?这句诗中的两个“壁”字代表一件事物,那就是借喻尚未觉悟的群众。周恩来同志当时东渡日本,准备求学济世,启发社会群众的觉悟。但当时群众尚未觉悟,对此暂不理解,甚至有所“不容”有如石壁。而周恩来同志下决心,要以坚韧的毅力,坚持工作,经过长期的教育,(即诗中的“十年”)最后感化群众,提高他们的觉悟,群众一旦觉悟了,也就等于石壁溶化了。这种以宏大意愿、耐心启发人民觉悟的思想写成诗,就是“面壁十年图破壁”。进一步分析,我们又可发现,周恩来同志这句诗从思想到用典,都受到梁启超的影响。梁启超有《举国皆我敌》一诗,中说:阐哲理指为非圣兮,倡民权谓曰畔道。积千年旧脑之习惯兮,岂旦暮而可易。先知有责,觉后是任。后者终必觉,但其觉非今。十年以前之大敌,十年以后皆知音。梁又有《自励》二首,其二曰: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这两段引文思想内容大致相同。周恩来同志在1919年4月曾将梁的《自励》之二抄赠给同学王朴山,说明他对梁诗是赞许的。我们只要将这两首诗和周恩来同志的“面壁十年图破壁”句加以对比,就可看出:梁诗中所说的中国社会“积千年旧脑之习惯兮,岂旦暮而可易”,宣传新思想时所遇到的“举国犹狂欲语时”的情况,正是周恩来同志所说的“做的是为社会开路的事情”而“为社会所不容”,也就是诗中所说的“面壁”。同样,梁诗中所说的群众“十年以后(对新思想)皆知音”,觉悟了的群众“十年以后当思我(指启蒙者)”也正是诗中所说的“破壁”(即石壁溶化,指群众已经觉悟)。至于诗中的“十年”一词更显然出于梁诗。通过这种对比,我们就能更加认识到周恩来同志在“面壁十年图破壁”这句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启发群众觉悟时不怕困难的毅力。^^难酬蹈海亦英雄首先,“蹈海”并非专指跳海自杀而言。南宋胡铨在《上高宗封事》中说:“较之前日蹈海之危,已万万矣。”(见《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一)“蹈海之危”是指建炎三年(1129年)底金兵攻陷临安,高宗赵构逃到海船上一事。高宗并无跳海自杀之事,可见“蹈海”即指乘船航海。到了晚清,出洋亦称“蹈海”。章太炎在1902年曾出洋到日本,归国后因“苏报案”被捕入狱。梁启超在《广诗中八贤歌》中即说他“蹈海归来天地秋”。“蹈海”即出洋之意。这样,“难酬”与“蹈海”即应连读为“难酬蹈海”(即“难酬蹈海之志”),意为“无法满足出洋留学的要求”。这句诗同上句联系起来,是说,我们都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宏伟志愿,只要大家都有这种精神,即使不能出洋留学也是“英雄”。这是周恩来同志给送别的同学的赠言,有共同勉励之意。周恩来同志在这里可能借用了日本人吉田松阴的故事。据1903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日本明治维新百杰传》(有关吉田的事迹可参阅多种书籍,因此书出版于清末,能为周恩来同志见到,所以只引此书)的记载:吉田松阴(1830—1859),本名吉田寅次郎。在明治维新前曾接触过一些“洋学”,并准备“游海外,知彼情”,了解外国情况,学习西方文化。当时正有一艘美国舰只停泊在下田,吉田打算附乘此舰游历外洋,但被美国人交还给日本当局,监禁起来。然而“其志不少挠,忧国之心益切”。这件事就是日本历史上吉田松阴“下田蹈海”事件。梁启超在清末就把吉田的事迹介绍到我国来。他不仅刊行过《松阴文钞》,而且在《壮别二十六首·别伊藤博文侯一首》中把自己比作吉田。此诗的自注说:“余去年出险之役及今次远游之费,皆感侯之赐。临别,懃懃有所语,且举吉田松阴蹈海(按:即出洋)事……以相告。”这样,喜读梁启超著作的周恩来同志,就会了解到日本这位“难酬蹈海之志”而又立志救国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并把它用到诗中,以勉励送别的不能出洋留学的同学。同时,周恩来同志在去日本求学前引用日本的典故,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本文所引周恩来同志的诗文均出《周总理青少年时代诗文书信集》上册。所引梁启超诗均出《饮冰室合集》,文中不一一注明。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
年代:当代 作者:&周恩来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
同侪争疾走,?君独著先鞭。?作嫁怜侬拙,?急流让尔贤。?群鸦恋晚树,?孤雁入寥天。?惟有交游旧,?临歧意怅然。
【注释】:【同侪】同辈。这里指同学。  【著先鞭】《晋书·刘琨传》记载:刘琨和祖逖是朋友,听说祖逖为朝廷所用,便给自己的亲友写信说:“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后来就以“先鞭”表示“先一著”或“占先著”。这里是走在前边、进步最快的意思。  【作嫁】用为别人作嫁衣,来比喻为人做事,自己没有图谋。这里可能是指刊物编辑工作或参加进步学运。  【侬】我,作者自称。  【群鸦】这是指当时那些缺乏远见和大志的人。  【晚树】比喻没落的社会。  【孤雁入寥天】这里指好友奔赴寥廓远大的前程。孤雁,比喻张蓬仙和当时一切有志之士。寥天,即寥廓的天空。  【临歧】即将分手的路口。歧,大路分出的小路、岔道。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
年代:当代 作者:&周恩来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
东风催异客,?南浦唱骊歌。?转眼人千里,?消魂梦一柯。?星离成恨事,?云散奈愁何。?欣喜前尘影,?因缘文字多。?
【注释】: 【异客】客居外乡的人。这里指张蓬仙。  【南浦】地名,在福建省浦城县南门外。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后泛指送别友人的地方。  【骊歌】古书《大戴记》记载:客人临走的时候,唱《骊驹》诗。后泛指告别的歌。  【梦一柯】做了一个梦。唐代李公佐的《南柯记》云:淳于棼在古槐下醉卧,梦到娶了大槐安国的公主,当了二十年的南柯太守,享尽荣华富贵;后来打了大败仗,公主也死了,被遣归。后人就把做梦或人生回忆叫作“南柯一梦”。这里的意思是指送别好友时的情景,仿佛像做梦一样。?  【云散】古代诗文中常用“风流云散”比喻朋友之间的别离。  【欣喜前尘影,因缘文字多】意思是:每忆过去同学结合在一起写文章、搞爱国宣传,就感到欣喜。前尘影,指往事、过去的情景;因缘,指彼此结合的缘分。--引自周秉德《周恩来诗联集笺注》序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
年代:当代 作者:&周恩来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
相逢萍水亦前缘,?负笈津门岂偶然。?扪虱倾谈惊四座,?持螯下酒话当年。?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待得归农功满日,?他年预卜买邻钱。?
【注释】:《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三首诗,作于一九一六年初,以“飞飞”的笔名发表于《敬业》第四期上。?  诗题中的“蓬仙兄”,是周恩来的同学好友张蓬仙,东北吉林人。他在一九一三年秋和周恩来同时考进天津南开学校,是“敬业乐群会”的三个发起人之一,并任会长。周任副会长兼《敬业》主编。他由东北老家去日本后一年,周恩来也去了日本,常有交往。“九·一八”前后,张蓬仙贫病交加,死于北京。?  第一首七律,通过与同学好友共同战斗生活的回顾,抒发了为拯救祖国而刻苦自励、热烈期待他日为国立功、在革命胜利之时再与好友欢聚的无畏和乐观精神。第二首是五律,着重抒写了与好友惜别的真挚情感和良好的祝愿。最后一首也是五律,则是对同学好友参加进步学运所取得的成绩的赞扬,表现了周恩来虚怀若谷的谦逊美德。〖注〗  【相逢萍水】浮萍随水漂泊不定,常以此比喻人的偶然相遇。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负笈】笈,竹制书箱。负笈,背着书箱,即求学。  【津门】即天津。  【扪虱】形容谈话时从容不迫、毫无顾忌的神态。《晋书·王猛传》记载:晋代桓温入关,王猛穿着粗布衣服去拜访他。一见面,就谈论起时事来。交谈时,一边掏摸着身上的虱子,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作者运用这一典故,指与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抨击腐败的时政,无所顾忌。?  【螯】螃蟹的大脚。泛指下酒的菜肴。  【险夷】危险和平安。这里作偏义词用,侧重指环境的险恶。  【尝胆】形容刻苦自励。《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王勾践从吴国回来,把苦胆放在座位上,随时都能够看到,吃饭时也要尝一尝,表示不忘亡国之耻,立志要报仇。  【敢息肩】息肩同俗语“撂挑子”。敢,这里是岂敢、怎敢、不敢的意思。  【买邻】择邻而居。《南史·吕僧珍传》记载:宋季雅罢官以后,买了一所房子,和吕僧珍为邻。吕僧珍问房价多少,宋回答说:“一千一百万。”吕僧珍由于季雅出这样的高价而感到奇怪。季雅说:“我拿一百万买房子,拿一千万买你这样的好邻居。”这里意思是说革命胜利时,与好友同欢共聚。--引自周秉德《周恩来诗联集笺注》序
[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绝句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