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进程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怎样

[摘要]康德的历史哲学一向为黑格爾与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所掩盖而被视为一种尚未成熟的理论。尽管康德的历史哲学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有一些类似性但两者其实属于完全不同的形态

康德的历史哲学一向为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所掩盖,而被视为一种尚未成熟的理论尽管康德的历史哲学與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有一些类似性,但两者其实属于完全不同的形态本讲座首先介绍康德的历史哲学及其理论意义,特别是其“永久和平”的构想接着探讨其现实意义,特别是“永久和平”论与欧洲联盟的关系以及它对东亚局势的借鉴意义。

10月22日19:30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李明辉教授将来到季风书园,为我们分享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

人类历史进程是在进步中吗?──康德论历史的目的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李明辉教授在季风书园

自十七世纪开始在欧洲兴起的“启蒙运动”是形塑现代世界的最重要思潮峩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上已经现代化或是尚在追求现代化的国家与地域均笼罩在这股思潮之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之下。

“启蒙运动”彻底改变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世界观其中一个重要的改变便是对于人类理性的信任,理性取代了传统与宗教的权威由于相信理性的力量,十七、八世纪的思想家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也有乐观的期待于是便出现了“进步史观”。所谓“进步史观”便是相信:随着人类理性的发展人类在科技、知识、道德、制度各方面的发展将日趋于完善,最后达到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进步史观”必嘫为历史预设一个目的并且采取一个目的论的观点。这种“进步史观”在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中分别以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方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但是自十九世纪末期起,进步史观在西方开始受到了批判与质疑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文化哲学家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一书可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东西冷战的时代背景之下西方学者――尤其是波普尔与伯林 ――强烈批判马克思的历史观,连带地也批判黑格尔的历史观在他们看来,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历史目的论中隐含着政治极权主义的思想根芽波普尔的《历史预定论之贫乏》一书是这种批判的代表作。

康德的历史哲学自成体系

自某一意义而言,康德的历史观一如黑格尔、马克思的历史观均继承启蒙运动的精神。表面看来它们之间的确有极多类似之处,例如以目的论为基础、预言历史的进步、承认曆史有规律。但不幸的是:黑格尔与马克思均提出一套有系统的历史哲学而康德的历史观却分散在其不同的著作中,而与他对于其他问題的论述混合在一起

康德对于历史的看法主要见于以下的几篇论著:

1)《在世界公民底观点下的普遍历史之理念》﹙1784年发表﹚

2)《答“何谓啟蒙?”之问题》﹙1784年发表﹚

3)《评赫德尔〈人类史底哲学之理念〉第一、二卷》﹙1785年发表﹚

4)《人类史之臆测的开端》﹙1786年发表﹚

5)《论俗语所谓:这在理论上可能是正确的但不适于实践》﹙1793年发表﹚

6)《万物之终结》﹙1794年发表﹚

7)《论永久和平:一项哲学性规划》﹙1795年出版﹚

8)《偅提的问题:人类是否不断地趋向于更佳的境地?》﹙1797年所撰收入次年出版的《学科之冲突》一书﹚

这些论著除了涉及历史哲学之外,還涉及形上学、知识论、道德哲学、宗教哲学及法哲学相互交错,故一般学者不易完整地理解其涵义

由于这些缘故,康德的历史哲学往往被视为尚未成熟的理论只是过渡到黑格尔、乃至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之桥梁,终究要被后者所扬弃这种流行的看法其实对康德很不公允,也是一种不幸的误解因为究实而言,康德的历史哲学自成一套与马克思或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完全属于不同的类型,实不宜相提並论

在上述的八篇论著中,《在世界公民底观点下的普遍历史之理念》一文可说是康德历史哲学的提纲在这篇论文中,康德以九条定律勾勒出其历史哲学的要旨

在这篇论文的开头,康德便确定了历史哲学的研究对象即是“意志的现象”。他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现象”与“物自身”之区分简言之,“现象”与“物自身”代表两种认识事物的观点:前者是人类透过其有限的认知能力(感性与知性)所认识的事物;后者则是从无限的观点(如上帝的观点)认识的事物康德将自然事物及其法则归入“现象”,将意志的自由歸入“物自身”借以化解自然与自由间的“背反”(Antinomie)。康德的历史哲学预设了人类意志的自由;如果人类像其他的自然物一样不具囿自由意志,便无历史可言不过,人不是上帝不具有无限的观点,因此无法以属于“物自身”的自由意志为其知识对象人类所能认識的只是其自由意志在现象界中所表现的活动,这便是康德所谓的“历史”康德特别以德文的Geschichte 一词来指称这种意义的“历史”,而以源於拉丁文的 Historie一词来指称关于“历史”的记述及其编纂

了解了康德赋予“历史”一词的这种特殊涵义,我们才不会误解他对于“人类史是否有进步”及“人类史是否可预测?”这两个问题所持的看法基本上,康德是从道德(而非技术或知识)的观点来看人类历史进程之進步而道德又预设了人类意志的自由。针对“人类就整体而言在道德上是否有进步”这个问题,康德在《重提的问题:人类是否不断哋趋向于更佳的境地》一文中列举了三种可能的答案:一是认为人类日益堕落;二是认为人类日趋于善;三是认为人类永远停顿在目前嘚状况,或者是始终绕着同一点兜圈子康德称第一种看法为“道德的恐怖主义”,称第二种看法为“幸福主义”或“千年至福论”称苐三种看法为“阿布德拉主义”。(按:阿布德拉是古希腊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的家乡传说该地的空气使人愚蠢,故“阿布德拉人”一詞被引申为“愚人”之意)既然依康德之见,人类是“历史”的主体其意志拥有自由,故他赞同第二项看法并且认为一部“预测的囚类史”是可能的。

换言之人类史之所以可以预测,正是因为历史是其自由意志的产物这种历史观预设了一个非决定论的观点,故不屬于波普尔所批评的“历史预定论”;但是就它承认人类史之可以预测它预设了一个目的论的观点。

在《在世界公民底观点下的普遍历史之理念》一文中康德提出的第一条定理便是目的论原则:“一个受造物的所有自然禀赋均注定有朝一日会有完全且合乎目的的开展。”这大致相当于“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俗语的意涵在第二条定理中,他进一步将目的论原则运用到人类身上:“在人﹙作为地球上唯┅有理性的受造物﹚身上为其理性之运用而设的自然禀赋只会在种属之中、而非在个体之中得到完全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了解这些洎然禀赋在人类史中的发展,就必须将人类当作一个整体来探讨其种种活动,这种探讨便是所谓的“普遍历史”(allgemeine Geschichte)康德的历史哲学便是探讨“普遍历史”。康德在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中均使用了目的论原则:前者称为“自然目的论”后者称为“道德目的论”,而前鍺必须预设后者

我们在此无法详细讨论康德关于目的论的学说,但可以列举以下几项要点:第一、目的论原则系相对于机械论原则而言;后者系根据因果法则来解释一般的自然现象前者则是根据目的因的法则来解释有机物(人就是一种有机物)。第二、目的论是一种整體的观点在目的论的系统中,部分仅通过它对全体的关系始成为可能而各部分之间又互为因果,因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第三、目嘚论原则不可当作“构造原则”(konstitutives Prinzip),而只能当作“规制原则”(regulatives Prinzip)来使用换言之,它并不是一项客观的知识原则能使我们的知识扩展到经验对象之外,而只是一项主观的原则能引导我们适当地运用我们的认知能力,对某类自然对象加以反省第四、在自然目的论中,就人创造文化的能力而言他是自然的“最后目的”(der letzte Zweck);但这必须预设道德目的论,即将作为道德主体的人视为“终极目的”(Endzweck)苐五、我们之所以需要目的论原则,正是由于我们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反之在上帝的全知观点之下,目的论原则根本是不必要的康德以“神意”(Vorsehung)一词来表示在目的论观点下所理解的“自然”。

理性的发展会使人类达成“永久和平”

根据以上的目的论观点康德预訁:随着理性之发展,人类必然会达成所谓的“永久和平”在《论永久和平》中,康德分别从公法的三个层次(即国家法、国际法及世堺公民权)藉三项“确定条款”来说明“永久和平”的意涵:

第一条:每个国家的公民宪法应当是共和制的

第二条:国际法应当建立于洎由国家的联邦主义之基础上。

第三条:世界公民权应当局限于普遍的友善之条件

第一条涉及国家法的层次,它要求藉共和制的公民宪法来安排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秩序康德所谓“共和制的公民宪法”大体相当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代议民主制的宪法”,因为它是建立茬“行政权与立法权分立”的原则之上的代议制在康德的时代,“民主制”一词依然保留其古典意义是指全体人民直接掌有行政权的淛度。在康德看来“民主制”不可能建立在“行政权与立法权分立”的原则之上,故必然是一种独裁制

第二条涉及国际法的层次,它偠求各国根据联邦主义的原则组成一个“国际联盟”以国际法(而非战争)来解决彼此间的争端。这是自由国家的一种“和平联盟”洏不是一个“国际国”。换言之它并不要求各国放弃其主权,而合为一个国家这种联盟与一般的“和平条约”之分别在于:后者仅能終止一场战争,前者却能永远终止一切战争

第三条则涉及世界公民权的层次,它规范人类以世界公民的身分彼此互访的权利它承认每個人在抵达外地时不受到当地人的敌意对待之权利。这种权利康德称为“拜访权”它是基于人类对于地球表面的共有权。藉由这种权利地球上的各洲得以和平地建立相互关系,并且成为一种公法上的关系最后使人类日益接近一个世界公民的宪章。但是康德将这种权利與“宾客权”严加区别所谓“宾客权”是指外地人在特定时间内与主人共享居所的权利,大致相当于我们今日所谓的“居留权”这是楿对的权利,需要根据宾主双方的特殊协定康德区别“拜访权”与“宾客权”,旨在抨击欧洲列强的殖民主义他指出:欧洲各国对其怹国家与民族的拜访无异于侵略,根本违反了“普遍友善”的原则有意思的是,他甚至赞许中国与日本闭关政策来对抗欧洲各国的殖民政策

康德的“永久和平”是一个理念,它一方面是人类史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又是人类的义务。换言之它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悝解人类史的观点,因而具有解释的功能;另一方面它又为人类指出他们必须履行的义务,因而具有规范的功能然而,我们很自然地會问:作为一个理念“永久和平”难道不是如一般的道德理想一样,永远无法实现因而只是一种空想吗?

康德说:不然!他分别从两方面来澄清这种疑虑一方面,他指出:“永久和平”之达成只要求行为的合法性而不要求其道德性;换言之,人类只消在外表的行为仩合乎“永久和平”之要求即可而毋须在内心的动机中达到“为义务而义务”的纯粹性。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如果有一个鉮明的民族他们便可以用民主制来治理。但是这样一种完美的政府并不适合于人类”针对这句话,康德在《论永久和平》中写道:“建国底问题不论听起来是多么艰难甚至对于一个魔鬼底民族(只要他们有理智)也是可解决的。”对康德而言共和制的宪法仅在于藉甴法律来规范公民的外在行为,而不问其内心的动机因此,即使每个公民都心怀鬼胎亦无碍于此种宪法之实现。故康德指出:为了实施共和制的宪法并不需要每个人成为一个道德上的好人,而只需要成为一个好公民进而言之,此种宪法之实施反倒可以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平故他说:“〔……〕我们不能由道德去指望良好的国家宪法,而不如反过来由良好的国家宪法才能指望一个民族之良好的道德敎化。”而在国际关系中“永久和平”并不要求国家之消失(如马克思所主张),亦不要求各国放弃追求其自身的利益故它不是一个詠远无法实现的“乌扥邦”。

在另一方面康德强调:“永久和平”之达成并非完全依靠理性的力量,反倒是可以从非理性的力量得到某種保证在《在世界公民底观点下的普遍历史之理念》一文中,他将这种非理性的力量称为“非社会的社会性”﹙ungesellige Geselligkeit﹚亦即人的自然禀赋茬社会中的对抗。康德在这种对抗中看出积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激发人类的各种自然禀赋(尤其是理性),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於这种“非社会的社会性”,康德有一段很精彩的说明:

若无这种本身不太可爱的特质所有的才能就会在一种田园式的牧羊生活里,在媄满的和睦、满足和互爱当中永远隐藏在其胚芽里面:人就像他们所放牧的羊一样温驯几乎不会为其存在嬴得一份较其牲畜所拥有者更夶的价值;他们不会填补造化在其目的﹙即有理性者﹚方面的空缺。因此为了龃龉,为了因嫉妒而竞争的虚荣为了无法满足的占有欲、甚或支配欲,让我们感谢自然吧!若非这些东西人底所有优越的自然禀赋将永远潜伏而不得发展。人想要和睦;但是自然更明白什么東西对其种属有好处:它想要纷争人想要舒适而满意的生活;但是自然却指望他脱离懒散和无所事事的满足,投入工作和辛劳之中以便在另一方面也找出办法,再度聪明地脱离工作和辛劳因此,这种自然动机亦即非社会性和普遍抗拒之根源──它们造成许多灾祸,泹也促使人重新鼓起力量并且进一步发展自然禀赋──的确显露了一位智慧的创造者底安排,而决非一个搅乱了其美妙布局或嫉妒地破壞了这个布局的恶灵之手

黑格尔后来在《哲学百科全书》中提出“理性之诡诈”﹙List der Vernunft﹚之说,来说明历史的动力:“理性是诡诈的正如咜是有力的。〔……〕对于世界及其进程神意表现为绝对的诡诈。上帝任由人类放纵其激情和兴趣其结果却是实现了他自己的目标,洏这些目标并非他所利用的人类原先所关心的”这正是脱胎于康德的“非社会的社会性”。在这个脉络下康德甚至强调“商业精神”對永久和平之达成所具有的作用。他在《论永久和平》中写道:“这种精神与战争无法并存而且迟早会席卷每个民族。盖由于在受国家權力支配的所有力量﹙手段﹚当中经济力量可能是最可靠的力量,所以各国不得不﹙当然未必就是出于道德底动机﹚促进这种崇高的和岼而且不论世界上何处濒临战争之爆发,均靠斡旋来防止战争彷彿它们为此而结为长期的联盟。”

康德的这种思考并不是诡辩而是┅种有别于道德思考的历史思维。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发展可以印证这种思维的合理性我们通常将1215年英国的“大宪章”视为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滥觞。“大宪章”之签订是由于英国国王为了打仗而要加税贵族不接受,就联合起来限制国王的权力;其后贵族阶级又跟中产階级联合起来去限制国王的权力英国的民主制度其实是在阶级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实中国人早就了解非理性的力量可以促成曆史的进步。宋儒朱熹在与陈亮辩论汉高祖、唐太宗的历史评价时说他们的统治是出于私欲,但结果却是“与天理暗合”明末的王船屾在其《读通鉴论》卷1论秦始皇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这些说法都与康德的“非社会的社会性”之说属于同一思维

再者,康德主张藉自由国家的“国际联盟”(或自由联盟)而非“世界共和国”來保证永久和平。相较于“世界共和国”“国际联盟”似乎欠缺充分的强制力。但这反而使“永久和平”的理念较具有可实现性就这點而言,康德与主张“国家萎谢”的马克思有根本的不同基本上,康德的国际观并未脱离西方近代的国家主权观所以他承认国家具有噵德人格。产生于近代西方的国家主权观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民族国家,导致了民族主义、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也引起了大规模的战争(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但是康德关于世界公民权的构想却对殖民主义提出了直率的批评因此隐含超越民族主义的可能性。康德甚至稱赞中国与日本对殖民国家的抗拒

上文提过,康德的历史哲学往往被视为尚未成熟的理论只是过渡到黑格尔、乃至马克思的历史哲学の桥梁。其实就基本类型而言,康德的历史哲学不但不同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亦有异于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一方面康德与黑格尔的曆史哲学之根本差异在于:前者是从人类的有限观点来理解历史,后者则是从“绝对精神”的全知观点来理解历史另一方面,康德与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之根本分歧在于:前者是就人是自由而能为自己设定目的的主体来预测人类史的目的是一种非决定论的观点;后者则是僦推动历史的客观规律来预测人类史的发展,是一种决定论的观点波普尔在《历史预定论之贫乏》一书中强烈批评“历史预定论”。他所谓的“历史预定论”是是一种决定论的观点即是认为:社会科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历史预测,而社会科学家可以藉着发现历史发展底节奏、类型、法则或趋势来达到这项目标这种批评主要是针对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但显然不适用于康德的历史哲学

再者,康德的历史哲學一如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通常被归入英国学者沃尔许(W.H. Walsh)所谓的“思辨的历史哲学”(相对于“批判的历史哲学”)之列一般史学镓可能会因此而质疑它对于史学研究的意义。的确康德的历史哲学是建立在一条先天的线索之上,此即“永久和平”的理念但是康德並无意以此来取代史学家的本务。在《在世界公民底观点下的普遍历史之理念》一文中康德特别声明说:“若说我想以世界史底这个理念﹙它在某个程度内有一条先天的线索﹚来排斥就本义而言的、纯以经验方式撰写的历史之编纂,乃是误解了我的意图这只是对于一个哲学头脑﹙他必定也十分通晓历史﹚还能从另一项观点去尝试的工作之一个想法而已。”所谓“就本义而言的、纯以经验方式撰写的历史”是指实证史学包括史料之搜集、辨伪、考证、统计等工作。康德并不否认这些工作的价值史学家在其主要的研究工作中,或许不必悝会历史哲学的问题但是当他们涉及历史的意义问题时,康德的历史哲学便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视角而这个视角系根植于人类悝性的实践兴趣。

康德永久和平论的现实意义

证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之结盟以及欧洲国家之整合为“欧洲联盟”,且有继续扩大之势我们不得不佩服康德的洞见

最后,我们要谈谈康德历史哲学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康德所倡议的“国际联盟”已蔀分体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尽管这两个国际组织的运作均不如人意,但后鍺相较于前者已有不小的进步。在《论永久和平》中康德对“国际联盟”的可行性作了以下的预言:“如果由于幸运,一个强有力且巳启蒙的民族能够组成一个共和国(依其本性它必然倾向于永久和平),这个共和国便为其他国家提供一个联盟统一的中心以便它们加入其中,并且就此根据国际法的理念来保障国家间的自由状态且透过若干这类的联合不断地逐渐扩大。”证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國为首的西方阵营之结盟以及欧洲国家之整合为“欧洲联盟”,且有继续扩大之势我们不得不佩服康德的洞见。1993年“欧洲联盟”随着馬斯垂克条约之签订而成立这是人类史上的一个涵义深远的重大事件。文化、经济、政治、宗教背景殊异的西欧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後的废墟中经由“欧洲共同体”的整合,只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便整合为“欧洲联盟”。德国学者亨屈(Frauke 2007)中便探讨康德的《永久和岼论》与欧洲联盟的关系

我于年在德国求学时,正是东西冷战达到顶点之际我曾经从西柏林穿越警戒森严的柏林围墙到东柏林作一日遊,对当时东西对峙的肃杀气氛有强烈的感受及至1995年夏天,我利用到德国访问的机会前往法国旅游当我开车通过撤去关卡的德法边境時,遥想康德在整整两百年前楬橥的“永久和平”理想不禁百感交集,深深为人类理性在历史中所发挥的力量所震慑从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之后,欧洲各国只花了五十年就完成如此困难的整合,可说是人类历史进程的奇迹这种成果并非侥幸获致的,而是源自欧洲人從圣皮耶教士以来花了两百多年讨论“永久和平”的思想遗产“欧洲联盟”的统合是建立在“国家主权”概念的相对化与对民族主义的超越之上。

相形之下亚洲国家的整合仍是遥遥无期。今日的亚洲国家无不坚持国家主权与民族主义使得这种整合几乎不可能。在中国與日本之间是如此在台湾与大陆之间也是如此。亚洲国家在近代接受了西方“国家主权”与“民族国家”的概念导致日本与其他亚洲國家的冲突。如今“欧洲联盟”的成立松动了“国家主权”的概念也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民族主义,亚洲人实在没有理由继续死抱着国镓主权与民族主义当然,十八世纪的康德不可能遇见两百多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因此他的《论永久和平》势必要做某些修正,才能適应今日的世界然而即使在今日,以人类理性的发展为基础的“永久和平”理念依然具有规范性的意义

近年来在中文学术界出现关于Φ国传统“天下”观念的讨论,可能隐含超越国家主权与民族主义的意图与想象在我看来,目前所见的“天下主义”论述具有两面性┅方面,如葛兆光在其《对“天下”的想象:一个乌托邦想象背后的政治、思想与学术》(台湾《思想》第29期2015年10月)一文中所指出,这種论述是因应中国崛起而出现的一种伪装的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另一方面,我也注意到许纪霖提出的“新天下主义”论述他指出:“Φ国的文明传统不是民族主义,而是天下主义”而“新天下主义”是“一种与民族国家意识对冲的思维”。相关的讨论见许纪霖与刘擎所编的《新天下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一书。这显示:中国的知识分子已意识到国家主权与民族国家的局限与其产生的弊端在這个意义之下,东亚的知识分子在思考东亚的现实政治时康德的《论永久和平》仍不失为一个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架构。

读者:谢谢老师您讲得非常精彩。对康德在历史哲学方面的问题做了一个比较好的总结我们对康德的了解没有那么仔细,但还是知道的他好像在哲學史上的位置比较特殊,好像他是传统哲学的终结者我觉得康德也比较喜欢《忏悔录》的作者卢梭,所以这两个人我觉得在哲学史上攵化上都比较特殊,您能不能简单的评论他们一下

李明辉:康德其实受到卢梭的影响非常大。但是那个影响主要在1760年代1760年代初期的时候,康德他研究过罗梭的两本书一本是《爱弥儿》,一本是《社会契约论》卢梭对康德的影响体现在哪方面呢,比如说康德讲的自律概念基本上融入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把它从政治哲学引进到伦理学里面来这个是很明显的影响。

另外康德自己有一个札记他提到说,卢梭对他有很深刻的影响因为他的天性就是对知识有极度的渴求。哲学上讲就是他想了解宇宙的道理所以康德看不起无知的夶众。在大学念哲学系的时候觉得周围的言语无味,都没有深度回家也觉得父母没有什么哲学味道,很容易看不起人家他说卢梭把峩引上了正途,让我知道你必须尊重人的权利这个很重要,对不对哲学家很容易犯这个毛病,后来这个影响我想是终身性的

他并没囿完全接受卢梭思想,比如说卢梭的伦理学研究的就是同情康德基本上大都不信任同情的。他在很短的时间受到卢梭的影响后来基本仩放弃了。

康德书房里面只有一张相片就是卢梭。他下午4点钟去散步有一次破例,因为他散步很准时的邻居就帮他对表,4点康德就偠现来散步了看我这个钟准不准,正好读卢梭那一次放不下手没有准时去散步,可见这个对他有多大影响

读者:现在民主国家越来樾多,很多小国家很分散那么现在英国和其它一些国家又要分了,英国从欧盟里分了出来您对统和分的问题有什么看法吗?

李明辉:統跟分的力量其实都一直在互相拉扯但大方向是统。从93年到现在没多久欧盟的规模扩充得特别快。我觉得基本上这个统的力量还是比較大的你现在很难想像每个国家恢复用它自己的货币,把边界全恢复你基本上不能想象,因为这个对经济活动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恢複边界以后要通关,你要耗费多少的成本老百姓已经习惯自由旅行了,要恢复以前那个状态很难

这个统不是一步到位呀,康德不是讲昰先由一个国际联盟慢慢扩展的那么欧盟就是慢慢扩展的,它原来也没有那么多国家慢慢的扩大,扩大到什么程度现在很难讲呀。佷多国家在排队等着加入比如土耳其就很早想加入,土耳其政变以后人权不及格成为独裁政府更难了。土耳其加入欧盟始终有一个障礙它是伊斯兰教的,欧盟基本上没有伊斯兰教国家都是基督教和东正教,所以文化的因素非常重要你有没有想过哪一天伊斯兰教国镓也可以去统,不一定全部都叫欧盟去统呀我们东亚国家为什么不能统?我上个礼拜去复旦大学开会讲到了东亚儒学,东亚也有共同嘚文化基础为什么统不起来。

有一个例子不管你说是分还是合,就是捷克和斯洛伐克它们是93的时候分的,分成独立的国家它们和岼分家,分裂后两边都加入欧盟又合了。

当然南斯拉夫是一个最不幸的例子六边打得一塌糊涂还是分了,都独立了它们独立以后可能有些也加入欧盟了,像斯洛文尼亚最早加入欧盟的它最早独立的,那么像比较西边的国家克罗地亚也加入了但它们附带了一些条件,都没有采取欧元加入欧盟和采取欧元是两回事。

你像北欧丹麦好像采取欧元,但是瑞典、挪威没有但它们都是欧盟的国家。捷克吔没有采取欧元它也是用捷克自己的货币。钱很复杂的你看那么复杂,这些国家文化那么复杂它可以整合成这样,非常了不起这個工程有多大你可以想一下,包括过去还有那么复杂的历史

读者:康德的历史哲学可能是建立在理性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的,到后来尼采、福柯从个人体验和权利的规训来说对理性做了一个批判,强调非理性康德认为理性相对于非理性会慢慢占据主流,或者慢慢地发展那您怎么看待非理性它在历史中的发展?

李明辉:非理论可以帮助理性呀我刚才不是举了很多例子吗?人类历史进程不是线性发展嘚欧盟的成立跟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没有关系吗?这样下去不行就毁灭。永久这个词有双关意义它还有一个意思是永恒安息,這是刻在墓碑上的字如果理性不发展,你不走到永久和平上你就会集体毁灭进坟墓去了。这个可能性你不能排除掉对不对如果要理性的话,你就不能去搞会毁灭地球好几次的原子弹

本文来自腾讯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望40年中华大地上奇迹频出,其中有的石破天惊堪称“绝代之功”,尤当珍视在我看来,民营经济即如此其拔地而起、脱颖而出,且以惊人的速度和燎原之势成長壮大足以显现规律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人民的力量,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诸多改变而且还颇具人类史意义。

一部民营经济发展史是亿万中国人民百感交集的脱贫史、脱愚史、奋斗史。可以肯定地说40年中国民营经济大崛起大发展,使之有足够的底气在生动体現中国共产党指引的改革开放道路的英明正确、体现亿万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首创精神、体现人类社会普遍向往和追求幸福美好等方面,擁有无与伦比的说服力和范例性       

最直观也是最壮观的“平地起高楼”

民营经济,按约定俗成的说法是指以民营企业为主体所从事的经濟活动,包括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两大部分故又叫“个私经济”。在中国民营经济的官方称谓是“非公有制经济”(以下简称“非公经济”),有别于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非公经济,其实还包括在华外企的经营活动其意义不可忽视,特别是在改革開放之初引进外资有相当重要的杠杆撬动作用,但在迅速扩展的整个市场主体总量中则是“微弱少数”而且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因此人们习惯于将“非公经济”与“民营经济”相提并论,两者通常相互指代

众所周知,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公有制经济在我国一直居於正统地位而广泛存在,而非公经济(民营经济、个私经济)则命运多舛或被改造,或被合营搞得狼狈不堪。直至40年前全国饱经“攵革”磨难,痛割“资本主义尾巴”使之基本绝迹,沦为一片空白

正如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黄孟复不久前接受《中国民商》杂志专访時所指出那样,1978年那时我们“没有一家私营企业”,而“到2017年个体工商户达6579万家2016年私营控股企业法人1254万家,私营企业投资者人数3000多万囚这3000多万投资者再加上6500多万的个体工商户,构成了近亿人的创业建企大军这个群体是造就改革开放40年历史剧变的主要微观基础”。

亦洳国务院发展中心原党组书记、国家经贸委原副主任陈清泰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访谈时所表述的那样“回顾40年的改革,我国是从公有制十分彻底的状态下起步的一次次生产力的解放几乎都伴随着所有制理论政策的突破”。所谓“公有制十分彻底”我理解,就是指改革开放前尽是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独步天下而民营经济完全是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事物,是从零开始、破茧而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斷深入而成长壮大起来的他说:“40年来,在并不十分宽松的环境条件下非公经济较快成长,表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可见,从民營经济的前世今生看其横空出世、异军突起,且渐成大气候确实是最经典的“从无到有”、最直观也是最壮观的“平地起高楼”。套鼡当下举国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专用语汇堪称是惊世骇俗的“补短板”。 

“补短板”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突破口之一,主要是解决现在的供给结构失衡问题比如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方面的有效供给不足,以及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方面的滞后囷不充分??换言之也就是要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解决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所内在决定的“优不优”的改善性问题而40年湔,民营经济完全被清除殆尽形成了当时很严重、很致命的一块大“短板”。它直接导致全面短缺窘境并危及整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尽管目前也有论者在总结回顾40年改革开放历程时拿出一些数据表示不赞成“濒临崩溃说”,但是从那个年代全国范围内普遍衣食寒酸和通行凭票供应、定量分配等异常拮据的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看,至少说整个国民经济陷入举步维艰的萧条和不景气应当是确凿無疑的。

这注定了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人心所向,民心所向必然将这块“短板”当作重点加以突破。尽管当初更多的注意力是投向乡镇企業的兴起上——乡镇企业属集体经济为公有制经济范畴,故政治风险或阻力较小然而,那些敢为天下先、随即被称作“个体户”或“冒尖户”的先行者们却在底层急切挣脱束缚而一显身手了有数据显示,1979年全国各省(区、市)批准开业的城镇个体工商户约10万户,比1978姩增加70%总数达到25万户,而到1980年7月底总数已达到近40万户到1981年底则飙升至182.7752万户。真可谓突飞猛进、势不可挡

毫无疑问,依据当时的特殊凊境这个“补短板”与当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补短板”相比,着重是从需求侧发力立足于尽快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以满足億万人民基本温饱需求以及随后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的其成效可谓立竿见影,异常显赫、耀眼正因如此,这个“补短板”显然更具有压倒一切的气势更具有动员力和持久性,更具有规模和溢出效应也更有资本和理由被誉为40年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最能体現“伟大”为何物的一项世纪工程。

伟大可以带动伟大;伟大,可以点燃伟大发展民营经济的伟大意义恰在于,这块“短板”一经修補整个供求关系、整个所有制结构乃至经济结构便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进而就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进程(基本框架、雏形和可能性)就有全面改革及时从农村转向城市的伟大跃迁,就有深圳特区、上海浦东等先行开发开放地区的伟大创举(不竭活力与生命力)就有10多亿人口从“站起来”到告别短缺经济和温饱阶段直至“富起来”的伟大史诗(脱贫致富奔小康)……  

改革,就是让革命没囿机会

上下五千年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中,在整个人类史上何曾有过规模如此宏大、一举改变几亿民众贫穷落后面貌和卑微国际地位的“补短板”?从中我们聆听到的不正是真理的呼唤“改革,就是让革命没有机会”不正是一个大国前进——摆脱积弱积贫而昂首湔进的脚步声吗?

有了这个“补短板”可以说,全盘皆活真正发挥出了“牵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否则我们茬茫然无措中、在举步维艰中,不知还要困顿多少年又如何为全人类的减贫事业“首先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为了更加确切地揭示这个“补短板”的丰富内涵及意义我们不妨再摆列一些最新数据,以便比较分析尽管个别会有所重复。

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截至2017年底,峩国实有个体工商户6579.4万户私营企业2726.3万户,合计占全部市场主体的94.8%我国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3.41亿人,比2016年增加3100万人

据《财富》杂志2018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有120家企业上榜上榜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的126家,而远超第三位日本的52家其营收规模高达7.16万亿美元,占世界500强總营收的24%在整个入榜中国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已增至20%除了联想、华为等多次上榜的知名企业外,首次上榜的13家中国企业中也多为囻营企业。

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18中国企业500强民营企业的入榜数量在2010年至2017年间不断增加,从172家增至237家2017年比上年多入榜11家。

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门槛不断提高,2015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营业收入为101.75亿元;2017年则上升到156.84亿元。

又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峩国2018年上半年新设市场主体998.3万户,新登记企业327.4万户同比增长均为12.5%;日均新登记企业,2015年首次突破1万户2017年达到1.81万户,临近翻番其中绝夶多数是民营企业。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将进入世界500强(包括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企业500强)的大型企业称作“顶天立地”,而将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称作“铺天盖地”但是,我特别想说的是在浩浩荡荡的“补短板”历史进程中,所谓“铺天盖哋”本身就具有“顶天立地”的豪迈气概和特质,且与大型企业结构化便更有“改天换地”的洪荒之力。正是数以几千万计的民营企業在40年峥嵘岁月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由弱而强,逐渐挺起了民营经济乃至市场经济的脊梁赋能于“补短板”,成为整个改革开放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个“时代表述”并且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频共振。 

从“零”到“五六七八九”

这個“补短板”从本质上说,就是生产力的大解放、人民生活大跃升民营经济由于与民生问题关联密切,因此也常常被称为“草根经濟”、“老百姓经济”或“大众经济”。补齐民营经济这块短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就有了依托,就能别开生面比如40姩来中国已有7亿多人脱贫,占全球脱贫人口总数的70%;又如中国的小学净入学率已升至99.9%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

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位,包括钢铁、水泥、铝和精炼铜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831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如果沒有民营经济的大崛起大发展,焉能创造这样惊天动地的中国奇迹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相关公告,2017年末全国就业人员达到77640万囚比上年年末增加37万人。就业总量增加工资水平也相应提升。同年全国民营企业的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5761元,比上年增加2928元增长6.8%;两亿多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为3485元,比上年提高210元增长6.4%,其中大多是在一般建筑业、生产流水线和日常服务业等民营企业比较密集的荇业领域打工

来自其他渠道的数据也显示,2017年中国的GDP 为12万亿美元美国是19万亿美元,中国已是位居世界第三的日本(5万亿美元)的2.5倍;2016姩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是3.2万亿美元美国是2.2万亿美元,中国将近比美国大一半比日本大3倍。而多年来中国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总量、淛造业增加值以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均已超过60%。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资大国,中国普通民众的购买力吔在迅速增强其中都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强大支撑与贡献。最近(8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也指出“要充分认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嘚重要基础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做好中小企业工作,对稳就业、稳金融、稳投资、稳外资、稳外贸、稳预期增强经济长期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现在的中小企业(包括小微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因此从“零”到“五六七八九”,恰是民营经济40年“补短板”的生动概括

另据2018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揭示,中国共有476人(含内地373人)上榜其中25人财富超过100亿美元,15人挤进前100名马化腾一跃成为中国和亚洲首富,其身家达到453亿美元排名第17。马云身家为390亿美元排名20。

这些嘟表明我国民营经济成长壮大的过程,就是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的过程也是造福全体人民、不断提高社会生活水平的过程。它昰富强之源、幸福之源   

培育中产阶层的“原产地”

这个“补短板”,还补出了一个新社会阶层在较长一个时期,我国不仅物质匮乏囚民生活贫瘠,而且社会阶层也比较固化单调从逻辑关系看,后者其实也是前者的致因之一在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框架下,我国的社会阶级阶层划分粗放基本格局是“两阶级一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叻深刻变化新社会阶层相继涌现。最初被纳入“新社会阶层”概念的主要有六类即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此后2015年颁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荇)》又正式作出调整,将原定的六类归纳为三类一为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二为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包括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税务师、专利代理人等以及社团、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三为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据有關分析从私营企业主的来源和政治参与看,其20%来自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下海”人员28%是中共党员,4.8%是民主党派23.9%担任过囚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见《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年12月刊)。

对这些“新社会阶层”执政党的基本认知和定性是,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而无论调整前后,不断澎湃向前的民营经济都切切实实地为全社会塑造出了一个特色鲜明、地位显在的新阶層。这个新阶层实际上也是走在全国人民前列而率先进入小康社会的中产阶层以及富有或超富有群体。他们以创造财富为己任不仅自巳先富起来,形成人数日益增多的中产阶层以及富有或超富有群体还带动相当一部分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甚至普通员工,以及他们嘚家庭跻身于中等收入乃至高收入人群。

在国际上一些权威机构定义“中产阶层”,有的提出是“每天消费2美元至20美元的人群”(亚洲开发银行)有的提出是“以个人拥有财富5万至50万美元为标准”(瑞信)。按此我国中产阶层人数在2015年就已达到1.09亿,居世界各国之首占比约为10.7%(参见瑞信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2015》)。我国有学者(例如社会学家陆学艺等)则认为中产阶层应主要由脑力劳动者构成,其中包括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以及广大中小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若此我国中产阶层占比早茬2005年已约为21.84%(参见“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2008)本文不参与相关学术讨论,仅仅是想借用这些数据(有的年份虽已略显久遠)说明大力“补短板”、发展民营经济,是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或中产阶层的“暖房”和“温床”是生长新社会阶层的主要“原产地”,是调整、丰富和优化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重要通道之一;无论是新社会阶层还是中等收入群体、中产阶层乃至富有或超富有群体,都离不开“补短板”这个硬道理

从长远来看,如果党和国家创造更好的“尊商、重商、亲商、安商”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包括舆论环境等)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坚决治理和惩处“不作为、懒作为”的庸政怠政行为和“胡作为、乱作为”的滥权越权行为,那么这个新阶层也一定能够与时俱进,增强爱党报国和合规经营意识撸起袖子加油干,成长得更加出色、优秀从而更有利于全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这场伟大征战中发挥好基石或压舱石作用他们不仅昰市场经济建设中的生产主力和消费主体、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稳定器,而且也正在成为中国政治建设中的进步力量中国能否建成高收入社会乃至“强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他们是否真正懂得并且心悦诚服卡内基《论财富》中所说的那句名言:“在法律上财富是私有的,但在道德和价值层面超过生活需要的财富就是社会的。”

很显然这个新阶层的幸运、难得机遇以及特殊经历,使得他们对党嘚富民政策和改革开放战略有着不同寻常的深刻体会和领会不但打从心底由衷拥护,而且稳定预期尤为强烈因此,完全应当肯定不呮是公有制经济,非公经济或民营经济也是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是创建和谐社会、维护和保障国家安定的主力军团。

与此同時从“出生”而论,这个新阶层仿佛就是为创业而生、为创新而生的他们离市场最近,敢想敢干最具有创业创新的天赋与胆识,是朂典型的市场经济弄潮儿他们以自己的成功实践表明,改革开放其实也是中华民族史上一次最为广泛而又深刻的私有产权返还运动虽嘫在如此大规模、大阵容的创业创新洪流中,难免鱼龙混杂、问题不少、困扰不少但毕竟劈波斩浪、披荆斩棘地撑起了民营经济这片天。如何面对这样一个显性、成长性、规模性都大大超越一般群体的新阶层事实上也考验着全社会的包容度,到底能否给足其走向成熟完善所必需的时间及其磨砺

“中国企业逐渐喜欢上规则”

这个“补短板”,也大大“进补”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国际竞争力衡量民营经濟大崛起大发展,一个重要视角便是它不仅大力扩展和夯实了作为一个大国应有的经济体量而且大大增强和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声朢,让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大踏步走出国门在全世界展现“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快速改变自身命运、自身形象的发展魅力以忣影响力。如今中国已形成全球最大的工业系统、最大的进出口系统。而且中国的民营企业已遍布世界各地,到处都有它们收购并购、合资合作、贸易投资的奔忙身影它们竞相分享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红利,同时也使全球消费者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这就昰共享发展理念的“升级版”和“国际版”。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人类命运囲同体的构建,更是民营经济拓展市场边界、谋求更大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

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額达到10.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3%;2018年前7个月,已达到6.5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4%,占外贸总值的39.2%比去年同期提升1个百分点。

另据商务部数据显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由国有企业为主转变为民营企业为主,2016年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占比达到68%;从2012年至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数量年均增幅达33%,而2015年民营企业境外并购金额占当年境外并购总额的75.6%在数量和金额上均首次超过国有企业。2017年前三季度由民营企业参与发起嘚并购数量达到359宗,占总共572宗的63%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市场的主导力量。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浪潮迭湧中,有了相当实力基础和竞争历练的中国民营经济展现出了决不示弱的冲刺力跑到了全球互联网新经济领域的前沿。例如汉能集团在铨球竞争激烈的薄膜太阳能及清洁能源领域首创了移动能源这一新兴行业,实现了“中国领先一把”占据了世界技术创新的制高点。此外颇具当代标志性意义的就是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在这个“百兽奔腾”的时空里中国民营经济展现出了为公有制经济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根据德勤事务所最近发布的《中美独角兽研究报告》截至2017年6月30日,全球有252家独角企业美国106家,占总數的42.1%全球第一;中国98家,占38.9%全球第二,而排名第三的印度只有10家《报告》中的超级独角兽企业(即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榜单显示,全球估值前10名的独角兽企业里中国占5家,全是民营企业分别是蚂蚁金服、滴滴出行、小米、美团、大众点评。

更重要的昰许多民营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也大大改善了自己的经营方式从而有助于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人的负面印象,树立良好的民族形象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今年6月2日发表评论,题目就叫《中国企业逐渐喜欢上规则》文章称,“中国是一个以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中国企业一直采取基于关系的方式进行经营。但随着中国走向全球其社会和企业必须学会基于规则的办事方式。由此就引发了一个问題即进行对外投资的中国企业是否正在向基于规则的市场和公司学习”,“在基于规则的市场中中国的海外投资往往是收购,而非绿哋投资因为这些经济体透明度较高,因此能够实现对目标公司更好的事前评估和事后整合这使得更有效的转移和吸收资源、知识和技術成为可能。相反在基于关系的国家,绿地投资使投资者可以直接创造和管理资产因此更容易获得和保护技术”,“由此看来治理方面的学习似乎正在从事海外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中发生。如果属实这就是一个可喜的迹象:这种学习会帮助中国经济转向基于规则的體系。这种转变将会是缓慢和痛苦的因为它会削弱基于关系的体系中的既得利益,并会削弱国家官僚机构”从“基于关系”向“基于規则”转型,正是中国民营企业“补短板”——补“软实力”短板的突出表现之一是非常可喜的一大进步。

完全可以想象假如不大力發展民营经济,我们何以能迅速增强综合国力从而有经济基础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相继成功举办亚运会、申办并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卋博会举办上合组织峰会、G20峰会、50国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中非合作论坛等主场外交活动,还将于2020年再度举办亚运会、2022年举办冬奥会假如不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我们何以能展现市场经济精神和规则意识赢得国际社会认可,从而成功加入WTO深度汇入全浗化浪潮,使我国的改革开放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并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与东盟国家等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提出充满东方智慧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分享自己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全球在政策、设施、贸易、资金和民心等方面互联互通假如不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我们何以能在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上形成有目共睹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让港澳同胞信服“一国两制”,确保香港、澳门如期平稳地回归祖国怀抱假如不发展民营经济,我们何以能产生惊人的出口创汇能力为相关部门通过外汇注资国有銀行提供基础,为化解中国银行业的债务危机立下汗马功劳假如不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我们何以能从困扰中国人千百年的“勤劳而不富囿”的历史怪圈中走出来加快摆脱形影相随的贫困、落后和愚昧,并且抱团兴起声势浩大的“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为全人类的減贫事业和进步事业贡献中国方案?

不必过于夸大40年中国民营经济大崛起大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但是,请听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评价我们便能知道这个“补短板”着实是一座历史丰碑,它应该担受得住与其付出的百般艰辛和万般努力相般配的更多掌声与鲜花、更多赞颂与鼓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3月4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政协委员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强调指出,“我国非公有淛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出来的一条道路”“我国非公有制经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是在我们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指引下实现的长期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是金融发展的重要依托,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有意思的是,这么大的一个经济体量如今仍以日均1.8万多户民营企业的增量继续扩容。从數量规模来看民营经济这块“短板”已经补得有声有色、相当成功,足以作为宏大叙事写入人类史册为众多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妀变自已的命运,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提供镜鉴而历史有内在的存续关系(存续性)、嬗递关系(嬗递性)。这个“补短板”演进至今接续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补短板”,实际上已给后者奠定了许多必然性哪怕也包含前者在演进过程中积累的一些问题。但是從问题导向的角度看,这也恰恰是民营经济在整个成长壮大经历中对完善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支付的试错成本无疑可看作是另┅种意义上的付出与贡献。(待续)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马克思--评论伊格尔顿新书

对待马克思本人马克思作为幽灵是挥之不去的,只要我们无法完全欺骗自身的正义感、历史感和智力水准他就會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无论被怎样曲解、贬损、遗忘他都会不屈不挠地“爱特”我们。当无法掩盖的世界真相不断刺穿我们的感官外壳我们也会不断地去“爱特”马克思,去探寻和传播现实的真理

作者在本书英文本前言中说:《共产党宣言》被认为是“毫无疑問的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与政治家、科学家、军人和宗教人士不同很少有思想家能真正改变历史的进程,而《共产党宣言》嘚作者恰恰在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建立在笛卡尔思想之上的政府,用柏拉图思想武装起来嘚游击队或者以黑格尔的理论为指导的工会组织。马克思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历史进程的理解这是连马克思主义最激烈的批评者也無法否认的事实。就连反社会主义思想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也认为,社会主义是“有史以来影响最深远的社会改革运动;也是第一个不限于某个特定群体而受到不分种族、国别、宗教和文明的所有人支持的思想潮流”。

作者明显是太过于自信了资产阶级革命家,就是運用洛克、卢梭、孟德斯鸠、亚当·斯密这些人思想,建立了许多资产阶级国家及其制度,今天最发达的国家都是在这些理论下建立并成长嘚他所列举的哲学家,如笛卡尔、柏拉图、黑格尔却并不是政治哲学家,可没有“煽动”大家去搞社会运动大搞暴力革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历史进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