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的朝代作者是

静夜思作者是谁_百度知道
静夜思作者是谁
我有更好的答案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采纳率:62%
阿弥陀佛。是:李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李白《静夜思》原作和后作李白《静思》原作和后作
李白《静夜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古诗:“床前明,疑是地上霜。举头望,低头思。”它描写秋日,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所感,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客居思乡之情,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但是,这是不是李白的原著呢?
一.版本问题
古人的作品靠流传,也靠口头流传。在流传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变化。古文在流传中失真的原因很多:
1.以讹传讹。这个成语典故:“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网:www.sanwen.net )
2.取舍选择。例如:清朝《四库全书》在编辑时,舍弃3000多种书籍15万册以上,远远超过《四库全书》收入的数量。这也造成15万册以上书籍佚失。这是奉命取舍。至于对收入书籍内容的取舍选择则是低一层次。
3.对古文的“再创作”,古已有之,甚至自作聪明。有些人总是觉得比古代聪明,借此炒作自己。
4.印刷过程中出现各种错误,没有及时纠正。
古文失真很常见。原作者已经作古,不会出来纠正。由别人纠正常常出现争议。
现今传世的《李白集》,最早是宋蜀刻印的三十卷本《李太白》。其中,《静夜思》原文:“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宋蜀本《李太白文集》中,诗文凡有异文之处,均予以标出,但《静夜思》中没有标注任何异文。这就是说:一开始就没有“床前明月光”和“举头望明月”的诗句。两个“明月”是后人所改。
另外,宋o杨齐贤集注、元o萧士赟补注的《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南宋o洪迈编选的《万首唐人绝句》、明o林兆珂编注(万历27年序刊本)的《李诗钞述注》、明o胡震亨注的《李诗通》、清o王琦注的《李太白全集》等,《静夜思》诗句与宋蜀本完全相同。
李白全集有四种:《李白集校注》、《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和《李太白全集校注》。它们的诗文同宋蜀本,但校注存在一些问题:
1.诗题《静夜思》都没有出校勘记。清o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和清o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的诗题是《夜思》,不是《静夜思》。
2.四种现代李白全集都认为首句“床前明月光”始于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和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第三句“举头望明月”始于乾隆御选《唐宋诗醇》。其实,第三句在明o李攀龙《唐诗选》已被改,比《唐人万首绝句选》和《唐诗别裁集》早100多年,比《唐宋诗醇》和《李诗直解》早近200年。
3.元o范德机《木天禁语》(伪书)、明o李攀龙校《新刻木天禁语》(明格致丛书本,明万历刻本)、明o谢天瑞(万历年间)所辑《诗法》(复古斋刻本),首句均作“忽见明月光”,第三句均作“起头望明月”。
4.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乾隆御选《唐宋诗醇》和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等,在清代流传甚广,影响颇大。因王士祯和沈德潜是清代著名诗人、理论家,而且身居高位,所以后出的《唐诗三百首》便沿袭之。于是,此文首的《静夜思》就流传开来,以致无人去研究李白的原诗文了。
所以,《静夜思》在明、元出现失真,清代是现代两个“明月”版的决定者。
二.《静夜思》的争议
《静夜思》的一般解读:前两句描写李白客中“短初回”,深夜失眠。庭院无人,皎洁月光透过窗户射到床前,带来秋宵寒意。诗人迷离恍惚,疑是地上霜。后两句描写李白定神再看,发现不是霜痕而是月色,于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诗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1.指井台。2.指井栏。考古发现中国最早水井是木结构,井栏有数米高,方框形围住井口以防人跌入井内。方框形井栏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又叫银床。3.指窗。古代,“床”与“窗”是通假字。窗前可以看到。根据宋版本,“举(抬)头望山月”证明望的是室外月亮。4.指坐卧器具。《诗经o小雅o斯干》有“载寐之牀”;《易o剥牀o王犊注》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5.马未都等认为:床应指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马扎),即古代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其所坐的面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不是木板),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
之所以有五种“床”的猜测,是因为质疑:1.“李白是躺在床上吗?”如果是,怎么“举头”、“低头”?2.古时候没有玻璃、透明塑料布,窗户是糊纸的,月光怎么照到床前?3.如果李白下床了,怎么“举头望明月”?除非他是开着窗睡觉。为什么开着窗睡觉?就是为了写这首诗吗?4.房间里结霜违反常理。李白是知识分子,不可能不懂。因此有人认为“床”肯定不是睡床。古汉语中,床不但可以是卧具,也可以是坐具。
李白能够“举头”、“低头”,一定是坐着或站着。那么“床”可能是小板凳、马扎或胡床。但是,这种解释也有问题:坐在坐具“床”上,应该是眼前、面前“明月光”。再说李白静坐院子里,月光洒满院子,不应只是“床前明月光”。如果“床”是井栏、井台、辘轳底座等,那么“床前”是何处呢?又有人提出“床就是建筑物下高出地面的台基”。同样无法确定“床前”的方位。所以,后人的各种解读都是猜测,并不知道李白当时的情景。
会不会是这种情景:李白不是开着窗睡觉,而是“短梦初回”,失眠下床,打开窗户。这样,就可以“举(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了。
还有一个争议:“静”字是不是赘字?前面已经说过,清o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和清o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的诗题是《夜思》,不是《静夜思》。也就是说,是王士祯、沈德潜认为“静”是赘字。李白原诗题是《静夜思》。夜有静夜,也有闹夜。为什么把“静”字认为赘字?只有静夜,思维更加活跃、深刻。
三.原作与后作哪个好?
既然原作与后作不同,原作是“看月光”、“望山月”,后作是“明月光”、“望明月”,哪个好呢?有人认为:后作好,却又讲不出道理。
有人认为:把“床前看月光”改成“床前明月光”,是为了合乎绝句的平仄格律。其实,李白《静夜思》是新乐府,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五言绝句,无须合符平仄格律。宋o郭茂倩《乐府诗集》、宋o蜀本《李太白文集》、明o景宋咸淳本《李翰林集》等,都把《静夜思》归入“乐府”诗中。如按五言绝句平仄格律,“床前看月光”属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首句入韵,并非不合格律。改成“床前明月光”成“平平平仄平”,反倒不合平仄格律。至于“山月”改成“明月”,平仄没有发生变化,更与格律无关。
清o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他本作‘看月光’,‘看’字误。如用‘看’字,则一‘望’字有何力?”其实不然,“看”与“望”还是有区别的:看是近看(月光),望是远望(山月)。王尧衢还说:“先是无心中见月光,尚未举头也。因‘疑’而有‘望’,遂举头而有见,明月高如许,方醒是身在他乡也。”其实,并不是见到“明月”,而是见到“山月”才“方醒是身在他乡”。世界上,月只有一个;而此山是他乡之山。
再说“望月思乡”,可见李白原作比后作佳。
前两句诗写李白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产生错觉。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时,思乡之情难免泛起波澜。“疑是地上霜”的“疑”字,生动表达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霜”字既形容月光皎洁,又表述季节寒冷。整个情景是诗人飘泊他乡,凄凉。后两句通过神态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表明诗人已转为清醒,翘首凝望山和月,明确自己在客乡,自然引出“低头思故乡”。一个“低”的动作,一个“思”的内涵,真是尾句的妙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家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自己逝去的年华与不堪的往事,无不在之中。一个“思”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其实,《静夜思》中的词、意,早就有类似的诗句:1.南朝o宋o鲍照《和王护军秋夕诗》:“散漫秋云远,萧萧霜月寒。”2.南朝o齐o谢朓《同羁夜集诗》:“霜月始流砌,寒蛸早吟隙。”3.南朝o陈o阮卓《关山月》:“关山陵汉开,霜月正徘徊。”4.南朝o齐o谢超宗《郊庙歌辞o齐雩祭歌八首o白帝》:“夜月如霜,金风方袅袅。”5.汉o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6.三国o魏o曹丕《燕歌行二首》:“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7.三国o魏o曹睿《乐府诗》:“昭昭素明月,晖光烛我床。”
更有甚者,曹丕《杂诗二首》:“漫漫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我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吴会非吾乡,安能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其中就有“仰看明月光”、“绵绵思故乡”。这与“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如出一辙。
明“后七子”领袖、文坛盟主李攀龙说:太白“五七言绝句实唐三百年一人”。明末清初书画家周珽说:《静夜思》“妙绝千古”。首先评的都是《静夜思》原诗,而非后作的讹本。
古人评诗常虚空廓落、大而化之。为什么说李白“唐三百年一人”?为什么说《静夜思》“妙绝千古”?这要结合李白的身世和创作背景。明o胡震亨说:“读太白乐府”如果“不参按(李)白身世遭遇之概”,就不知道李白乐府诗的因事傅题、借题之本指,就无法理解李白乐府诗的选材剪裁之妙和巧铸灵运的匠心。
《静夜思》作于726.9.15. 的扬州旅舍,李白26岁。同时同地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歇柔艳,白露催寒衣。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六年前,李白初游成都,恰逢礼部尚书许国公苏颋到成都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使。李白到驿站投刺求见,呈上新作《明堂赋》和《大猎赋》,深得苏颋赏识。苏颋上表向朝廷推荐,遭到僚属强烈反对。理由:李白出身商贾,非世家弟子。自汉初规定,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得乘坐车辆;商人子孙后代不得做官,不许购买土地。唐朝虽放宽了禁令,但没有完全解除。李白经国济世的,就这样第一次被打破。
李白素有大志(见李白自荐《与韩荆州书》:“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但因家庭出身,终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来做官,唯有学习毛遂自荐,自谋出路。725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三峡出巴蜀,开始宦游生活。到江陵拜识道教大师司马承祯(武则天、睿宗、玄宗屡次征召司马承祯入朝做官,都被固辞不就,因而名气极大)。司马承祯见李白不忘苍生社稷、志在匡济,告诉李白:等事君荣亲功成名就后来天台山找他。李白年少气盛,认为司马承祯是希,自己才是鲲鹏。
李白历洞庭、庐山到金陵、扬州,广事交游,轻财好施,“散金三十馀万”,到处干谒求仕,却处处碰壁。726年秋,李白大病一场,钱财花光,困于逆旅。这天晚上,夜深人静。李白夜不能寐,想到自己的遭遇,不知路在何方?于是在床前看着月光发呆,竟把月光看成地上霜。因浑身寒冷,抬头远望山月,清醒地明了:月亮是可望而不可及。客乡的李白深深思念阔别的故乡。故乡远隔万水千山,自己身边金尽如何回去?即便回去,有何面目见家乡父老?在出世和遁世的彷徨中,他把意境浓缩,脱口吟成短短四句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深曲,浑然无迹。这就是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诗人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这与历代“仰看明月光”、“绵绵思故乡”的诗不知高出多少倍,更不是后作的两个“明月”讹本可比。李白在峨眉山光相寺客僧仲濬处阅读《陈子昂集》,深知“文章之道在于风骨兴寄”,不能写山水只是山水,写花鸟只是花鸟。
如果说《静夜思》的“志”是思乡,那就没有比兴的形象思维,算不得好诗。《静夜思》的比兴极为深妙,否则,明末清初书画家周珽不会说:《静夜思》“妙绝千古”。
诗仙就是诗仙,“唐三百年一人”。《静夜思》易懂难解,月光疑是霜不是景致,“低头思故乡”则是苦闷愁思、彷徨无奈的排遣。所以,后人不懂诗仙之妙,才会改成两个“明月”的讹本。.首发散文网:本文作者的其他文章06-1706-1606-1406-1406-1206-1006-0906-0606-0306-03&推荐阅读并说 赞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网友推荐的文章最新发布的文章&
sanwen.net静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_李白古诗_古诗文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李白《静夜思》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c35a60c1a8e2.aspx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及注释
直译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今传五种说法。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
  《静夜思》一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参考资料:
孙宏亮.李白《静夜思》考证. 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
明代版本  这是目前流传比较广泛的版本。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流传度很高,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
宋代版本  这一版本与人们常说的“床前明月光”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https://so.gushiwen.org/authorv_b.aspx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唐代·白居易《后宫词》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72c.aspx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唐代·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558c33fed0df.aspx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唐代·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97ae866bedf5.aspx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那么问题来了静夜思的作者是谁
那么问题来了静夜思的作者是谁
最新更新: 13:54:58
老湿,这题我不会.教科书上的林黛玉是个妹子。。。梦幻的林黛玉是。。。。这B够悲剧的,从寻梦追忆一直暗恋的罗纤纤到了情人节而且每次送的是他桃花,你TM不会送玫瑰啊蓝色妖姬好像是一种花的名字吧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男人如我,当立于风口浪尖,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文章配图图集
常用工具入口
网易邮箱/通行证用户可直接登录
记住登录状态
用户名或密码错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静夜思代著名诗人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