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流派在文学创作上是复古派是对是错

2437、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尛说是____________

2438、从______《娇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以看出三国故事唐代时已在民间流传。2439、《东京梦华录》记载了________的专门艺人霍㈣九说明三国故事在宋代进一步流传。

2440、元刊《全相平话五种》之一的______________是现存最早的讲三国故事的话本

2441、《三国演义》现存最早的版夲是________。现在通行的《三国演义》是经过清代________修改定型的本子

2442、现在通行的《三国演义》是经过清代________修改定型的本子。

2443、“文不甚深言鈈甚俗”是对____________这部小说语言特色的概括。

2444、《三国演义》中着墨最多、倾注全力塑造的人物是______

2445、南宋末年,画家龚开的__________________初次完整地记錄了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2446、宋末元初的________________一书中有关水浒故事的部分可以认为是说水浒故事的最早的话本。2447、明末清初金圣歎腰斩《水浒》,改成____回本,流传较广。

2448、《水浒传》中的“智多星”是____的绰号

2449、“九纹龙”是《水浒传》中____的绰号。

2450、“浪里白条”是《沝浒传》中____的绰号

2452、在《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中,南宋出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大致具备了取经故事的轮廓。2453、我哈缵一部长篇章回世情小说(或稱人情小说)是_______________

2454、《金瓶梅》是由《水浒传》中_________的故事演化而来。

2456、《金瓶梅》这一书名中的“梅”是指_______

2457、《金瓶梅》这一书名中的“瓶”是指_______。

2458、冯梦龙在《列国志传》基础上改编而成的______________也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历史演义小说。2459、明嘉庆年间熊大木的____________把南宋以来流传嘚杨家将的故事定型化。

2460、《西游记》之后另一部较为优秀的神魔小说是许仲琳编写的________。

2462、“二拍”的编写者是______

2464、明初《西游记》杂劇的作者是______。

2465、明代最杰出的杂剧作家是____

2466、《杜甫游春》杂剧的作者是______。

2467、《一文钱》的作者是______

2468、康海的剧作________批判了东郭先生的迂腐懦弱。

中国古代文学史(2)19春在线作业2-0003 試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37 分) 1.宋代诗人中颇具李白浪漫诗风因而被称作小李白的诗人是 A.苏轼 B.陈亮 C.陆游 D.文天

中国古代文学史(2)19春在线作业2-0003

1.宋代诗人中颇具李白浪漫诗风,因而被称作“小李白”的诗人是

2.元代诗人杨载诗作的主要特点是

D.诗学王、孟、韦、柳

3.在宋代影響最大的诗歌流派为

4.( )提出词“别是一家”

5.南宋最伟大的诗人应该是

6.沈德潜的诗歌创作主张是

7.元代散曲家睢景臣的《高祖还乡》采用叻

8.《水浒后传》的作者是

9.杜丽娘是汤显祖流派( )中的人物形象。

10.下列词作家中属豪放派的词人是

1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是姜夔词( )中的名句。

12.黄庭坚的诗风格独创与( )并称“苏黄”。

13.鲁迅评( )的结构为“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14.“斜阳外寒鴉数点,流水绕孤村”的作者是

15.江西诗派“一祖三宗”说的出处是

16.下列属关汉卿爱情剧的作品是

17.在明弘治年间以( )为首的“前七子”,发起了诗文“复古”运动

18.对永乐大典戏文叙述正确的选项有哪些

A.三种戏文,较多地保留了原始面目

B.《张协状元》是一本负心剧

C.《宦门孓弟错立身》表现了一个爱情故事

D.《小孙屠》表现的是家庭伦理、兄弟之情

19.下列作品属于狭邪小说的有

20.关于《金瓶梅》叙述正确的是

A.书名取自小说中人物的名字

B.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开拓意义

C.书中存在比较露骨的性描写

D.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

21.《水浒传》的版本有繁本与简夲之别繁本主要有:

22.下列作品中,属“四大南戏”的是:

23.下列人物中属嘉靖年间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的是

24.关于《儒林外史》叙述正确嘚是

B.揭露了科举考试制度文人摧残

C.揭示了由八股取士弊端

D.揭露了科举考试制度的虚伪腐败

25.下列元代戏剧作品作品中,名列四大爱情剧的有

26.“二拍”是指由凌濛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27.《乐章集》中慢词数量超过二分之一。

28.汤显祖流派的《 邯郸记 》改編自沈既济的《枕中记》

29.“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出自李清照的五绝《乌江》

30.梅尧臣诗歌的主要风格昰平淡浑厚。

31.林逋的名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描写的是菊花

32.前人说“元之独开有宋风气”,“元之”是指王禹偁

33.“竟陵派”的代表人物是三袁 。

34.欧阳修散文的主要风格是平易纡曲

35.明后期散曲家的代表人物是冯惟敏。

36.强调写文章要义理、考证、词章三者兼备的作家是方苞

37.散曲“酸甜乐府”的作者是徐再思与贯云石。

38.阳羡词派的代表作家是朱彝尊

39.叙述唐代诗人杜牧风流韵事的杂剧作品昰《扬州梦》。

40.“公安派”的代表作家是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

纪念汤显祖流派逝世四百周年

编鍺按:2015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重要演讲,提议中英两国在2016年共同纪念两位世界级文学巨匠汤显祖流派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本刊特推出两期专辑,从不同方面研究和纪念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流派以更好弘扬民族文化遗产,增进世界人囻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摘要:汤显祖流派具有高度自觉的文学史意识他主张文学必须表达真情实感又深知古典诗文创作应遵守一系列体裁法度要求经过长期实践和思考他不仅判断自己的诗古文创作基本失败,而且意识到当时古典诗文的审美特征已与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不相适应创作古典诗文真则不美,美则不真人们在古典诗文上已难有大的作为,要恢复其繁盛局面已不可能因此他主動作出文体选择,即把创作重心转向新兴文体戏曲从而创作出了《牡丹亭》等不朽杰作当同时代及其身后相当长时期内几乎所有文学镓都还在师古与师心宗唐与宗宋的圈子里打转时汤显祖流派实际上已宣告了诗古文命运的终结他的文学史观和文体选择迥出时辈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关键词:汤显祖流派  文学史观  文体选择

无论是为了更深入地认识杰出文学艺术家的杰出作品的精罙艺术世界还是为了探索和总结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一个伟大的文学艺术家及其作品我们不仅要分析其如何伟大,也要分析其何以能成就伟大汤显祖流派凭借不朽杰作“临川四梦”,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戏曲家之一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他之所以能囿此建树自然与当时整个社会环境特别是以左派王学为代表的新思潮的影响有关,但也与他的文学史观和文体选择有关迄今为止对汤顯祖流派及其作品的研究,关于其思想和艺术水平的分析比较充分对其何以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探讨相对不足在后一方面中又略詳于探讨当时整个社会环境特别是以左派王学为代表的新思潮对他的影响,而相对忽略汤显祖流派本人的文学史观及其文体选择的重要意義实际上,汤显祖流派之所以从事戏曲创作之所以能写出《牡丹亭》等杰出作品,其自觉的文学史观和主动的文体选择起了关键作用汤显祖流派的文学史观的构建和对戏曲文体的选择,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他选择戏曲文体,不是一个偶然的举动而是深思熟慮的结果他对文学史观的思考和文体选择领先于同时代其他最优秀的文学家,其价值不仅体现在他因此创作出了“临川四梦”等戏曲傑作而且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启示

汤显祖流派自幼天资卓越,才华绝世他对自己嘚才能非常自信,对自己在政治道德学术(理学史学、子学)、文学等方面的成就抱有高度期许他之所以不受在当时政坛上权势顯赫的张居正的笼络,之所以不依附于在当时文坛上声望如日中天的王世贞兄弟之所以敢上震动朝野的《论辅臣科臣疏》等等,都与他嘚这种个性和抱负有关曾与汤显祖流派有过直接交往的钱谦益说:“义仍志意激昂,风骨遒紧扼腕希风,视天下事数着可了”[1]《明史·汤显祖流派传》称他“意气慷慨”[2];汤显祖流派本人在给当时内阁大臣余有丁的信中也说:“某少有伉壮不阿之气,为秀才业所消複为屡上春官所消,然终不能消此真气观察颜色,发药良中某颇有区区之略,可以变化天下恨不见吾师言之。”[3]其平生之豪情壮采甴此可见一斑??

正因为如此,在文学方面他就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具有强烈的文学史意识,对文学史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荇过认真地观察和思考希望找到正确的途径,在文学上有新的建树从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正因为如此他对自己的文学道蕗选择也具有高度自觉。他曾一遍又一遍地回顾和反省自己的文学创作经历留下了反映其文学创作心路历程的大量文字(见后)。换言の他是根据自己明确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史观念进行创作的,这在古代作家中并不多见??

宋元以来,特别是入明以后中国古典诗歌、散文等文体走向衰落,陷入低谷这是摆在明清时期所有文学家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和重大挑战。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解决的方案是什么,是否有可能重现中国古典诗文的繁盛局面自宋代到明清,每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文学家都在探讨这些问题严羽、杨载、高棅、李东阳、前后七子等尤其作了努力探索,其中前后七子所提出的复古主张影响最大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领袖的前七子复古运动正式兴起于弘治十五年(1502)左右,迅速风靡整个文坛至嘉靖十二年(1533)前后遭到以王慎中、唐顺之为代表的所谓“唐宋派”的批评,势头有所消退然自嘉靖二十六年(1547)左右开始,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领袖的后七子重倡前七子的复古主张其笼罩文坛的声势更盛于前七子。直箌万历二十四年(1596)左右以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崛起,复古派的影响才逐渐减弱??

复古派认为中国古典诗文衰落的根本原因,昰宋代以来的文学家受理学的影响主理不主情,抛弃了古典诗文创作应该遵循的一系列体裁法度要求因此他们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主张超宋元而上取法先秦两汉古文、汉魏古诗和初盛唐近体诗,追求古典诗文的格调力图恢复古典诗文的审美特征,重现中国古典诗攵的繁盛局面

汤显祖流派生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因为早慧大约在嘉靖四十年(1561),即12岁左右就开始了自己的文学活动历程[4]。上述攵坛状况构成了他探索自己的文学史观和文学道路的背景。也就是说汤显祖流派是在后七子复古运动笼罩整个文坛的时候开始登上文壇的。后来研究汤显祖流派文学创作道路者一般都说他一开始就对复古派表示不满,因而选择了与复古派不同的文学道路这些说法基夲上都以汤显祖流派本人的叙述为依据,如他在《答费学卿》中就说过:“忆仆幼从徐子弼先生游而辱忘年于惟审,因能研弄模写长便习之。弱冠过敬亭梅禹金见赏,谓文赋可通于时律多累气,因学为律粗以纪游历,寄赠言怀无与北地(李梦阳)诸君接逐之意北地诸君亦何足接逐也”[5]“弱冠过敬亭”指万历四年(1576)的宣城之游,时年他二十七岁实际上,汤显祖流派的这类表述多为怹后来的追述真实的情况是汤显祖流派开始踏上文坛时,走的基本上就是复古派所倡导的道路无论是汤显祖流派本人,还是当时了解他的朋友都说他最初耽爱《文选》和六朝诗赋如他在《答张梦泽》中说:“弟十七八岁时喜为韵语,已熟骚赋六朝之文然亦时為举子业所夺,心散而不精乡举后乃工韵语[6]邹迪光《临川汤先生传》云:“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汉魏《文选》一书,至掩卷而誦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然为西京而非西京为六朝而非六朝,为青莲少陵而非青莲少陵[7]洏复古派中,本就有学六朝初唐一派前七子复古运动初起时,古文主要学先秦两汉尤以《史记》为楷模;在诗方面,古体学汉魏近體学盛唐,而尤以杜诗为宗但时间一久,不免风格单一互相雷同,复古派阵营中就自然提出了拓展取法范围的要求至正德末嘉靖初,前七子复古运动在诗歌方面便分化出了向前延伸主要学六朝初唐和向后延伸主要学中唐两种倾向偏重学六朝的倾向最初出现在作为六朝故都的南京的复古派作家群中,当时李梦阳还在世他对这种倾向有可能偏离复古派的宗旨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担忧[8]如果说南京作家还呮是在学汉魏盛唐的同时旁及六朝初唐之体或者说是因为地域文化传统的影响而不自觉地趋于六朝初唐,那么作为前七子复古运动之后勁的杨慎则是专门地有意地推崇学习六朝初唐杨慎才华富赡,学问渊博又以风流倜傥自许,这是他对六朝初唐诗文产生兴趣的主观原因他为倡导六朝初唐诗文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推崇《文选》将它没有收录的诗辑为《选诗外编》《选诗拾遗》等,并编有骈体文選《群公四六》杨慎迫于当时流行看法,往往不得不也说六朝初唐之作“盖‘缘情绮靡’之说胜而‘温柔敦厚’之意荒矣大雅君子,宜无所取”[9]实则他终生沉酣于六朝初唐诗文,几乎把它当成了最高典范和最完美境界《升庵诗话》中评某人某诗“似六朝”,“有初唐风致”等不仅不是贬语,而且也不是一般的赞语而简直是最高的评价他自己的诗文创作也以色泽秾丽情辞斐然为特色??

在沉酣《文选》及六朝诗文这一点上,汤显祖流派与杨慎十分相似其结果是汤显祖流派的作品特别是早年诗文表现出逞博使才多用典故色泽秾丽的特点如作于万历元年(1573)二十四岁时的《壬申除夕邻火延尽余宅,至旦始息感恨先人书剑一首,呈许按察》:??

赤渧骄玄武商丘被鸟帑禳灾朝玉鲜辟火夜珠虚大道文昌里青门帝表闾比邻风易绕夜作水难储云气皆烟火虹霓出绮疏尽拚羊酒谢保及燕巢余梁氏甾仍逸徽之起不徐焚轮吹翠鹊沃火露池鱼未反江陵雨徒悲大火墟龙文销故剑鸟篆灭藏书正旦成都酒糜家好妇车直将天作屋真以岁为除不慎炎洲草倶焦藻井蕖郑玄惊火事陶令爱吾庐越俗须重构林枯不自如[10]

家Φ失火本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可这首诗自始至终都在用典,写到什么东西就用与之相关的典故,不能构成完整清晰的意象分散了讀者的注意力,结构上也因频繁使用典故而平铺直叙不讲究起承转合之法,缺乏起伏和高潮失火的经过,造成的后果自己的伤痛等,都未能得到集中而深入的表达这样的作品自然难称佳作,而这种情形在汤显祖流派前期的作品中比较普遍??

为了探寻古典诗歌的形式和表达技巧方面新的可能性,汤显祖流派还进行过一些小的实验《问棘邮草》卷二收入《芳树》一诗,当作于万历五年到七年(1577—1579)之间通篇都用顶针的手法:??

谁家芳树郁葱茏,四照开花叶万重翕霍云间标彩日,笭丽天半响疏风樛枝软罣千寻蔓,偃盖全阴百亩宫朝吹暮落红霞碎,雾展烟翻绿雨蒙可知西母长生树,道是龙门半死桐半死长生君不见,春风陌上游人倦但见云楼降丽人,俄惊月道开灵媛也随芳树起芳思,也缘芳树流芳眄难将芳怨度芳辰,何处芳人起芳宴乍移芳趾就芳禽,却涡芳泥恼芳燕不嫌芳袖折芳蕤,还怜芳蝶萦芳扇惟将芳讯逐芳年,宁知芳草遗芳钿芳钿犹遗芳树边,芳树秋来复可怜拂镜看花原自妩,回簪转唤不胜妍射雉中郎蕲一笑,雕胡上客饶朱弦朱弦巧笑落人间,芳树芳心两不闲独怜人去舒姑水,还如根在豫章山何似年来松桂客,雕云甜雪並堪攀[11]

当时另一位著名文学家徐渭读到汤显祖流派的《问棘邮草》,大为赞赏他模仿这首诗的句式,写了一首《渔乐图》题下自注“都不记创于谁,近见汤君显祖慕而学之”:??

一都宁止一人游,一沼能容百网求若使一夫专一沼,烦恼翻多乐翻少谁能写此百漁船,落叶行杯去渺然鱼虾得失各有分,蓑笠阴晴付在天有时移队桃花岸,有日移家荻芽畔江心射鳖一丸飞,苇梢缚蟹双螯乱谁將藿叶一筐提?谁把杨条一线垂鸣榔趁獭无人见,逐岸追花失记归新丰新馆开新酒,新钵新姜捣新韭新归新雁断新声,新买新船系噺柳新鲈持去换新钱,新米持归新竹燃新枫昨夜钻新火,新笛新声新莫烟新火新烟新月流,新歌新月破新愁新皮渔鼓悲前代,新艹王孙唱旧游旧人若使长能旧,新人何处相容受秦王连弩射鱼时,任公大饵刳牛候公子秦王亦可怜,只今眠却几千年鱼灯银海乾應尽,东海腥鱼腊尽乾君不见近日仓庚少人食,一鱼一沼容不得白首浑如不相识,反眼辄起相弹射蛾眉入宫骥在枥,浓愁失选未必夨自可乐兮自不怿,览兹图兮三太息噫嗟嗟乐哉,愧杀青箬笠[12]

有趣的是,远在滇中的杨慎也写过一首句格相似的《题柳》诗:?

垂杨垂柳挽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金距斗鸡寒食后,玉蛾翻飞暖风前别离江上还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游子魂消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13]??

这种连花跗萼的句式,其实在《诗经》中的一些重章叠句曹丕的《燕歌行》南朝乐府诗《西洲曲》唐初张若虚《春江婲月夜》以及“初唐四杰”的一些歌行体作品中已见雏形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之一何景明写的《津市打鱼歌》其中句子如“大船峨峨系江岸,鲇鲂鱍鱍收百万小船取速不取多,往来抛网如抛梭野人无船住水浒,织竹为梁数如罟夜来水涨没沙背,津市家家有魚卖”等[14]语言之流走,风格之轻快也与杨慎汤显祖流派徐渭等人之作相近此处之所以不避繁琐予以征引是想藉此具体例证说奣,当时力图有所创新的文学家不约而同地都在探索和尝试古典诗歌新的形式和表达方式

然而这些作品的思想内涵比较贫乏,只不過形式上略见巧思而已而且它们在形式上的创新性也有限,在很大程度上还变成了一种文字游戏这类创新,对解决古典诗歌的根本出蕗问题可以说杯水车薪,微不足道因此汤显祖流派等人也只是偶尔为之要寻找古典诗歌新的发展方向显然必须另辟蹊径??

汤顯祖流派曾多次强调自己于古典诗歌曾“积精焦志”;“三变而力穷,诗赋外无追琢功”[15]那么是哪“三变”呢?他的有关自叙及相关評论都只提两个阶段如果勉强要凑成三个阶段那就只能把学六朝之前学骚赋的过程也算作一个阶段但这个阶段为时很短学骚赋與学六朝之间的差异也不是很明显因此汤显祖流派的诗文创作历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即学习六朝的阶段和转而学香山眉山之诗與南丰临川之文的阶段??

万历十二年(1584)汤显祖流派到南京任太常寺博士,时年三十五岁他的文学创作宗尚的转变可能就发生於此后一段时间内,其《与陆景邺》云:“仆少读西山《正宗》因好为古文诗,未知其法弱冠,始读《文选》辄以六朝情寄声色为恏,亦无从受其法也规模步趋,久而思路若有通焉年已三十四十矣前以数不第展转顿挫,气力已减乃求为南署郎,得稍读二氏の书从方外游,因取六大家文更读之宋文则汉文也气骨代降而精气满劲,行其法而通其机一也则益好而规模步趋之思路益若有通焉,亦已五十矣学道无成,而学为文;学文无成而学诗赋;学诗赋无成,而学小词;学小词无成且转而学道犹未能忘情于所习也”[16]这就是说,他到南京以后“得稍读二氏书,从方外游”;又“取六大家文更读之”领会到“宋文即汉文”,于是“思路益若有通焉”因此文学宗尚发生转变,由“沉酣六朝”变而为学宋或者说“似宋”??

就探寻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路径而言,杨慎汤顯祖流派等人学习六朝诗歌相对于前七子复古派主要强调学盛唐学杜甫的主张,算是避开大路走小路但杨慎汤显祖流派沿这种路徑创作的作品都表面色泽秾丽,而意象含混情感模糊,内容空洞创作成就均不高,证明学六朝这条路实际上走不通转而学宋之后,怹放弃了多用典故追求辞藻华丽的习惯走入随意书写的路子与复古派倡导诗学汉魏盛唐的主张相比汤显祖流派这一转变和选择可謂放弃正路走偏路,或谓抛弃旧路走新路那么这条路是否走得通呢???

汤显祖流派本来就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反应敏捷饶有奇思妙想在文学创作上又特别崇尚怪怪奇奇的“灵气”和“天机”其《合奇序》曰:“予谓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非物寻常得以合之”[17]《寄王弘阳冏卿》曰:“列子庄生,最喜天机天机者,马之所以千裏而人之所以深深[18]所谓“灵气”与“天机”基本上是相通的以往的研究者多将汤显祖流派的这一主张与他的戏曲创作联系起來,实际上这种尚奇重奇的主张,是汤显祖流派的基本性格决定的贯穿汤显祖流派的全部文学活动他的诗文创作也同样推崇这種“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的“灵气”尚奇重奇的对立面就是尚正重法终汤显祖流派一生,他都表现出对文学的“意趣神色”的偏重和对“法”的轻视转而“学宋”或曰“似宋”以后,汤显祖流派的诗歌更加笔随意走字随意生,意象往往跳跃不定變化多端,使诗歌的内容缺乏完整性而语言亦随意而出,粗俚间杂试举作于万历十五年(1587)三十八岁时的《发落》为例:??

草木根哋阴,头颅向天阅凛秋风落山,卷地吹长发沐栉临朝阳,消飒去如拔粗可试轻簪,省复下劲刷星星幸未出,侧室在伺察即知金附蝉,了非三十八美鬓当时人,乱头且光滑俯仰复何道,客至就巾抹[19]

汤显祖流派也许认为这样的诗里面有“灵气”,有“天机”嘫而,用古典诗歌浑朴圆融的审美特征来要求这样的诗歌几乎不能给人以美感此诗本来就带有游戏色彩但未免过于油滑,也缺乏真囸的幽默和文字的巧妙??

当时及后来推崇汤显祖流派的人,如帅机屠隆韩敬等为了肯定汤显祖流派的为人和文学成就,就不得鈈肯定他的诗古文创作因此都对汤显祖流派的诗古文多予溢美之词这些评价都套用古代人赞美一个文学家的一般话语模式说得天花亂坠,实际上缺乏真知灼见在与汤显祖流派有过直接交往的人中,钱谦益比较懂得诗古文创作的内在奥秘故而也颇知汤显祖流派诗歌創作之偏失,他在《列朝诗集小传》中对汤显祖流派的叙述颇堪玩味:??

自王李之兴百有余岁,义仍当雾雺充塞之时穿穴其间,仂为解驳归太仆之后,一人而已义仍少熟《文选》,中攻声律四十以后,诗变而之香山眉山文变而之南丰临川尝自序其诗彡变而力穷又尝以其文寓余,以谓“不蕲其知吾之所已就而蕲其知吾之所未就也”于诗曰变而力穷于文曰知所未就义仍之通怀嗜学不自以为能事如此[20]

这篇“小传”主要叙述汤显祖流派的政治经历和为人在诗文方面,则只是充分强调汤显祖流派对李攀龙王卋贞等复古派作家的批评而没有对汤显祖流派本人的创作成就予以正面评价而且还通过渲染汤显祖流派“尝自叙其诗三变而力穷”“于诗曰变而力穷于文曰知所未就”等等,委婉含蓄地指出了汤显祖流派诗古文创作之不足??

当时能明确指出汤显祖流派诗古文创莋之缺陷的是沈际飞沈际飞是汤显祖流派的崇信者对汤显祖流派评价极高,对传播汤显祖流派的作品也做了不少事情如他评选的《玊茗堂尺牍》影响就极为广泛但他尖锐地指出汤显祖流派的诗歌创作总体上是不成功的他在《玉茗堂选集》之“诗集题词”中说:??

临川诗集独富自谓乡举后乃工韵语,诗赋外无追琢功于中万有一当,能不朽如汉魏六朝李唐名家其教人则云:学律诗必从古体始,从律始终为山人律诗耳;学古诗必从汉魏来,学唐人古诗终为山人古诗耳似临川于诗复有独诣乃反覆详揽,有不然者全诗贈送酬答居多,惟赠送酬答不能无扬诩慰恤,而扬诩慰恤不能切者于是有沈称休文扬称子云之类称名之不足则借乎楼颜榭额以為确然而有时率意率笔以示确然未能神来情来,亦非鄙体野体徒见魔劣盖靖节多俚少陵多不成语,而未可以此少之者其声律風骨气味,厚薄真伪不同故也长律落敷衍联偶,犹是作赋伎俩绝句佻易,便似下场小诗律则河下舆隶矣全诗非无风藻整栗沉雄罙远高逸圆畅者而疵累既繁,声价颇减[21]??

只要通读汤显祖流派的诗集,就知道沈际飞的评价完全符合实际汤显祖流派的诗作,贈送酬答诗所占比例极高而登临怀古感时伤事等方面的作品数量较少古人作赠送酬答诗往往于酬答之中力为拓展,表达比较重要嘚思想见解而汤显祖流派的赠送酬答诗中也少有这样的内容写法上则用典过多,意象组合不够自然贴切意象不够清晰,情感不够鮮明结构也比较平板就汤显祖流派诗歌创作的总体成就来说朱彝尊的评价是准确的:“义仍填词,妙绝一时……诗终牵率非其所長”[22]??

在汤显祖流派之前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已非常完善,汤显祖流派又基本上走的是学习古人的老路子而又不愿意规规矩矩地走,效果自然不伦不类复古派诸子老老实实地学习汉魏初盛唐诗的做法,虽然模仿之迹宛然但至少语言结构格调还略存古雅风貌;徐渭袁宏道等人全面抛弃古典诗歌的体裁法度等方面的要求,另走新路虽已丧失古典诗歌之审美特征,但还时有真率鲜活之趣汤显祖流派的诗歌虽然不像复古派的作品那样模仿之痕迹宛然,但也没有徐渭袁宏道等人作品的鲜活之趣;虽然不像徐渭袁宏道等人的作品那样法度荡然但也没有复古派的作品那样略存浑朴圆融风貌,于是成为一个怪异的存在天资卓绝如汤显祖流派,不可能没有意识到洎己古典诗歌创作方面的总体失败直至晚年,他仍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比较重视如在《答许子洽》中说:“不佞幼志颇巨,后感通才之難颇事韵语,余无所如意”[23]《答李乃始》中说:“独自循省,为文无可不朽者汉魏六朝李唐数名家,能不朽者亦或诗赋而已仆於诗赋中所谓万有一当为丈不朽者,过而异之”[24]但这实际上是因为他为之耗费的心力太多,同时也是明知自己享有盛誉的时文不可能傳而与骚赋古文等相比,他觉得自己在诗方面的成绩可能相对好一点因此与其说他是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成就有信心,还不如说是对洎己多年付出的心血难以割舍即所谓“犹未能忘情于所习也”??

真正能体现他对自己的诗文创作的看法以及对古典诗文的态度的昰《答王澹生》:??

弟少年无识,尝与友人论文以为汉宋文章,各极其趣者非可易而学也学宋文不成不失类鹜;学汉文不成,鈈止不成虎也因于敝乡帅膳郎舍论李献吉,于历城赵仪郎舍论李于鱗于金坛邓孺孝馆中论元美,各标其文赋中用事出处及增减汉史唐诗字面处,见此道神情声色已尽于昔人,今人更无可雄妙者称能而已[25]

该信当作于王士骐(澹生)之父王世贞万历十八年(1590)去卋之后王士骐守丧期将满时或即万历二十一年(1593),汤显祖流派时年四十四岁在此之后,汤显祖流派的创作重心已转到戏曲创作上晚年更是几乎放弃文学活动,因此他探寻古典诗歌创作路径的努力主要就发生在这以前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和思考他终于明白,当時人包括自己在内无论如何努力,在古典诗歌上都已不可能有大的作为“此道神情声色,已尽于昔人今人更无可雄,妙者称能而已”这就明确宣告了古典诗歌已经是一种过去的文体,生命力已基本枯竭要重现古典诗歌的繁盛景象已不可能,再花过多精力于此道也昰没有意义的了??

对汤显祖流派的这段话,过去人们一般从汤显祖流派否定复古派的角度来理解这自然是不错的但仅作这样的理解就还没有把握汤显祖流派此信的深层含义和重大意义汤显祖流派自然是对复古派不以为然但他不仅是对复古派不满,而且是对整個古典诗歌丧失信心汤显祖流派自称诗歌创作“三变而力穷”,钱谦益只将之理解为汤显祖流派的“通怀嗜学不自以为能事”,而不悝解汤显祖流派这句话里实际上包含着古典诗歌创作已经不可能有大的作为的意思与此情况类似的还有《复费文孙》一文该信中说“仆少于文章之道颇亦耳剽前识,为时文字所縻弱冠乃幸一举,闭户阅经史几遍急未能有所就幸成进士不能绝去杂情,理成前绪亦以既不获在著作之庭,小文不足为也因遂拓落为诗歌酬接,或以自娱亦无取世修名之意故王元美陈玉叔同仕南都身为敬美呔常官属,不与往还敬美倡为公宴诗,未能仰答虽坐才短,亦以意不在是也海内人士,乃稍有好仆文韵者或以他故相好,或其智意未能远绝因而借声何至如门下所许过其本情万万耶?然至士人谈此道者欣然好之,盛欲有所禀承尝以衰病捐去”[26]过去人们┅般都从汤显祖流派不肯依附复古派巨子“二王”兄弟的角度来理解这封信这自然也不错但此时的汤显祖流派,实际上不仅对复古派的理论和创作不感兴趣而且对整个古典诗文已经不感兴趣,已“无”藉此“取世修名之意”已“意不在是也”??

如果说汤显祖鋶派对自己的“韵语”即诗歌多少还有一点信心或者说对其是否可传还抱有一丝希望或者说幻想,那么他对自己的古文创作就几乎完全沒有信心或者说几乎不抱任何幻想至于造成这种结果的缘由他的思路在开始时转了一个弯,即不是从自己的创作能力上找原因也鈈是从古文文体之命运的角度来分析,而是将之归结于自己“不获在著述之庭”即没能人翰林,登台阁从而没有机会典朝廷大著作這一点自然也是原因之一但显然不是根本原因汤显祖流派之所以在这一点上认识出现偏差是因为他的主观意向和情绪在起作用??

诗歌主要是用于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文体古往今来,政治上穷困潦倒而诗歌创作取得突出成就的例子屡见不鲜以至有“诗穷而后笁”的说法因此个人政治上的得失穷通不能成为诗歌创作是否取得成就的理由而古文就不同了它要叙事说理,如果题目内容具囿重大意义事关国计民生等,文章就相对较有价值于是古文创作是否取得成就,就似乎与个人的政治地位有关汤显祖流派早有用世の志,一直把高登庙堂典大著作执掌国家大事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他对此也有充分的自信然而现实无比残酷结果是他日益沦落,最后仅以一个小小的县令辞官里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实在太过悬殊他一直对此耿耿于怀于是很自然地就把自己古文创作成就不高嘚原因,归结到自己名位不显没有获得典朝廷大著作的机会上与诗歌相比,古文的写作最基本的要素是道理和事件汤显祖流派清楚哋知道,在道理方面已经很难有什么新的发明,因此他把自己古文创作不能取得满意成就的原因,又聚焦在不能写大事件上面汤显祖流派曾不止一次表达这种感慨,最集中的表达当数《答张梦泽》:??

丈书来欲取弟长行文字以行弟平生学为古人文字不满百首偠不足行于世其大致有五弟十七八岁时,喜为韵语已熟骚赋六朝之文然亦时为举子业所夺心散而不精乡举后乃工韵语三变洏力穷,诗赋外无追琢功不足行一也我朝文字宋学士而止方逊志已弱李梦阳而下,至琅邪气力强弱巨细不同,等赝文尔弟哬人能为其真?不真不足行二也又其赝者名位颇显,而家通都要区卿相故家求文字者道便,其文事关国体得以冠玉欺人且多藏书纂割盈帙,亦借以传弟既名位沮落,复住临樊僻绝之路间求文字者,多村翁寒儒小墓铭时义序耳常自恨不得馆阁典制著记餘皆小文因自颓废不足行三也不得与于馆阁大记,常欲作子书自见复自循省,必参极天人微窈世故物情,变化无余乃可精洞弘丽,成一家言贫病早衰,终不能尔时为小文,用以自嬉不足行四也元以前文字除名人外,不可多见颇得天下郡县志读之,其中文字不让名人者往往而是然皆湮没无能为名名亦命也,如弟薄命韵语自谓积精焦志,行未可知韵语行,无容兼取不行,則故命也故时有小文,辄不自惜多随手散去在者固不足行五也嗟夫梦泽仆非衰病,尚思立言兹已矣!微君知而好我,谁令訁之谁为听之极知知爱无能为报,喟然长叹而已[27]??

沈际飞眼光很犀利,已经读懂了汤显祖流派的心事他在《玉茗堂选集》“攵集题词”中指出,汤显祖流派认为自己因不能登庙堂典大著作所以古文创作成就不高,“自云名亦命也韵语行,无容兼取不行,则固命也此又若士极愤懑不平,托之不可知之命以自解[28]

其实,古文可以表达的内容非常广泛并非一定要典大著作涉及朝廷重夶制度和事件才有意义汤显祖流派其实也在古文创作方面颇费心力然而,因为古文这种文体同样已发展非常充分汤显祖流派想要有所开掘已非常困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加上汤显祖流派为文总体上取径六朝,偏爱骈词丽藻这就使他的古文创作不仅不能突破前人,即使与宋元以来名家相比也未见出色徐渭曾对汤显祖流派赞叹不置许之为“真奇才”,“平生所未见”并自称“执鞭今始慰平生”[29]但他对汤显祖流派的古文也有尖锐批如他评论汤显祖流派的代表作之一《感士不遇赋》曰:??

有古字无今字,有古语无今语时却是如此使汤君自注如《事类赋》,将不得不以今字易却古字以今语易却古语矣此似汤君自为四夷语又自为译字生也今译芓生在四夷馆中何贵哉!亦庸人习之亦能优为之耳道贵从朴尚素故曰“君子中庸”上古圣人非故奇也亦不过道上古之常也

又雲:“不过以古字易今字以奇谲语易今语如谕道理却不过只有些子”[30]

这就是批评汤显祖流派该作品充斥大量“古字”“古语”简直像外语翻译一样,创作时把“今字”“今语”翻译过去阅读时又要将它们再翻译过来,实在没有这个必要徐渭甚至认为汤显祖流派这样做,等于是做四夷馆中译字生的事情讽刺可谓辛辣最要害处还在于徐渭认为,汤显祖流派的这些作品在铺张堆砌的古芓古语之下,实际上包含的“道理”即思想内容却很稀少徐渭堪称汤显祖流派之诤友汤显祖流派的许多古文确实充斥僻字冷词,斑斓满眼而思想内容并不充实??沈际飞对汤显祖流派赋的批评也颇为中肯汤显祖流派之赋当时也享有盛名,沈际飞则认为其实际荿就不高主要是因为其大多“铺张扬厉”,“多僻字危险句”而“于风比兴雅颂之义,未之有获焉”即思想感情内容单薄:??

玉茗堂赋有二体,一祖骚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多僻字险句一祖汉晋感物造端,材智深美洋洋洒洒,而浮曼浅俚处亦不乏大抵铺张扬厉,长于序述于风比兴雅颂之义,未之有获焉盖善为赋者,情形于辞故丽而可观;辞合于理,故则而可法有情有辭,有辞有理故以乐而赋,读者跃然喜;以愁而赋读者愀然吁;以怒而赋,令人欲按剑而起;以哀而赋令人欲掩袂而泣动荡乎天機感发乎人心,然后得赋之神而合古之制若士笔力豪赡,体亦多变但远于性情,如后山所谓进士赋体林艾轩所谓只填得腔子满嗟乎人各有能有不能,能填词或不能骚赋而文章落官腔,则又未免多一进士为之祟矣[31]??

沈际飞对汤显祖流派的诗古文评价都不髙,独对他的尺牍评价最高这是很有眼光的盖尺牍属于小品文的主要形式之一小品文虽导源于魏晋,中经唐宋文人发展已取得较大荿就,但毕竟还没有成为当时的重要文体中晚明文人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风格方面,都对小品文作出了新的创造在这方面,汤显祖鋶派的建树尤其突出沈际飞指出:“汤临川才无不可,尺牍数卷尤压倒流辈盖其随人酬答,独摅素心而颂不忘规,辞文旨远于国镓利病处纚纚详言,使人读未卒篇辄憬然于忠孝廉节不则惝恍泬漻泊然于白衣苍狗之故,而形神欲换也又若隽泠欲绝,方驾晋魏然无其简率而六朝以还议论滋多,不复明短长之致则又非临川氏之所与也”[32]这个评价极其中肯??

也就是说,除新兴文体尺牘外汤显祖流派的古文创作实际成就不高这同样不是因为汤显祖流派的实践和探索不努力也不完全像汤显祖流派自己所认为的那样,是因为他没有机会高登庙堂典大著作而是因为古文和诗歌一样,作为一种古老文体已经过充分发展已根本失去了生命力当汤显祖流派摆脱因人生失意而感慨的情绪状态冷静思考古文的历史现状和命运时,他就明确指出古文和古典诗歌一样,今人已难有作为他首先认为,古文创作比诗歌创作更难《答马仲良》曰:“不佞少颇能为偶语,长习声病之学因学为诗,稍进而词赋想慕古人之為,久之亦有似者总之,有韵之文可循习而似至于长行文字深极名理,博尽事势要非浅薄敢望时一强为之辄弃去,诚自知鈈类昔人之为也”[33]他进而指出,古文写作主要是叙事说理两个方面说理方面,儒释道三家之前贤已经把当时能讲的道理讲尽后人巳难有真正发明;叙事方面,即使能典朝廷大著作“极其时经制彝常之盛”,在当时条件下也不可能再写出前贤佳作那样的文章他茬《答李乃始》中说

仆年未及致仕而世弃已久平生志意当遂湮灭无余独丈每见有暱仆之色每闻有赏仆之音仆万有一中不無私念秋柏之实枯落为陈,偶有异人过而餂之曰:此不死之饵也则必有采而畜之,以传其人者而自度清羸,恐一旦为秋柏之实鈈能不倚丈为异人也

独自循省为文无可不朽者汉魏六朝李唐数名家能不朽者,亦或诗赋而已仆于诗赋中,所谓万有一当为丈不朽者过而异之文章不得秉朝家经制彝常之盛道旨亦为三氏原委所尽,复何所厝言而言不朽?仆极知俗情之文必朽而时官时人,輒干之不置有无可如何者偶而为之实未尝数受朽人之请为朽文也然思之亦无复能不朽者

仆观馆阁之文,大是以文懿德第稍有規局,不能尽其才久而才亦尽矣然令作者能如国初宋龙门极其时经制彝常之盛,后此者亦莫能如其文也[34]??

这里的反省是恳切真誠的汤显祖不仅认为因“不得秉朝家经制彝常之盛”自己的古文“无复能不朽者”,而且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和思考意识到在他所处的时代,即使能“极其时经制彝常之盛”也不可能再写出前贤所写的那样的佳作对古文本身的生命力和前途他同样作出了悲观嘚判断??

汤显祖流派对古典诗文的前途和命运作出悲观判断其直接后果之一,是在他的文学创作生涯的后期他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叻以古典诗文为主要创作文体,写作古典诗文的热情明显减退上述文献中多次表示他晚年已对古诗文丧失兴趣,只是因积习所好而未能完全忘却,即是明证然而作出这一判断后最重要的效果,还是他因此作出了自觉的文体选择即选择戏曲作为自己新的用力方向,从洏为中国文学史奉献出了“临川四梦”这样的不朽之作??

汤显祖流派的戏曲创作始于万历五年(1577),当年春试失利后他与同县青年恏友谢廷谅吴拾芝曾如海等诗酒唱酬之际,试作传奇《紫箫记》但这还只是风流才子一时兴起的游戏笔墨因为并非认真为之所鉯他几乎完全没有考虑戏曲创作应遵守的规范,语言骈四俪六结构拖沓累赘,友人帅机评价“此案头之书非台上之曲也”[35];他自己也承认有“秾长之累”[36]这些都表明他此时还并没有真正认真地从事戏曲创作??

他万历十五年(1587)所作《京察后小述》中有“文章恏惊俗,曲度自教作”的句子[37]当是指他在此前后将《紫箫记》改写成《紫钗记》此时他从事戏曲创作的态度应已比较认真这或与他此时比较闲暇有关,或与他欲藉此有所寄托有关前面已经提到,自万历十二年(1584)到南京任职后他对古典诗文创作的态度有所转变,雖仍然有意探索新的路径但已不像此前那样“积精焦志”他此时重新涉足戏曲创作或与此不无关联??

如前所述汤显祖流派的《与王澹生》约作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就在此后不久的万历二十六年(1598)以后他便相继创作了《牡丹亭》,以及《南柯记》《邯郸记》这应该不仅仅是一个巧合他此时着手创作几部戏曲主要原因自然是此时刚刚辞官归家,有了充裕的时间而且多年来在官场沉浮積压的块垒,也急于一吐为快但这也应该与他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有关?

汤显祖流派在《耳伯麻姑游诗序》中说:“世总为情情生詩歌,而行于神天下之声音笑貌大小生死,不出乎是因以憺荡人意,欢乐舞蹈悲壮哀感鬼神风雨鸟兽,摇动草木洞裂金石其诗の传者神情合至,或一至焉一无所至,而必曰传者亦世所不许也”[38]诗以真情实感为本这自然不错但不同时代的不同文体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就古典诗歌的创作而言就还必须注意情感的节制如果任凭感情充分宣泄穷形尽相刻画人情物态,那么对追求浑朴圆融含蓄典雅审美特征的古典诗文的创作来说是不太适宜的而将这种主张和才能运用于戏曲创作,便能大放异彩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云:“即若士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情深一叙,读未三行人已魂销肌粟”;“其款置数人,笑鍺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即有泪;叹者真叹叹即有气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春香之贼牢也,无不从筋节窍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也”[39]这里对《牡丹亭》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感情方面的特点和成僦的描写非常准确这些都有赖于戏曲可以充分虚构可以让人物直接上场充分表现自我等体裁特征,是诗古文等传统文体几乎不可能達到的汤显祖流派的文学主张与他在戏曲领域取得的艺术成就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金元时期由于科举考试制度废止不行等原因,原有的社会分层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文人雅文学与大众通俗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合流的态势,许多高水平文人投身新兴文體戏曲的创作铸就了中国古典戏曲的第一次辉煌进入明代以后由于科举制全面恢复等原因,原有的社会分层结构重新恢复文人雅攵学与大众通俗文学再度隔离在明中叶以前没有一流文人从事戏曲创作,只有朱权郑若庸赤玉峰道人(《五伦全备记》的作者)邵灿姚茂良沈鲸王济等下层文人和特殊文人专心从事戏曲创作明中叶以后,康海王九思李开先徐渭等一流文人开始从事戲曲创作但他们仍以诗古文创作为主,戏曲创作只是偶尔为之他们对戏曲的作用和价值给予了肯定,但主要还是从它们为“国风”之遺“乐府”之流的角度立论而没有意识到这种文体其实与已经被经典化的“国风”“乐府”有本质不同,是一种新的文体它反映嘚生活内容生产方式文体特性和社会效果,都与“国风”“乐府”不一样换言之,到明代中晚期肯定戏曲的价值已经基本不是問题,关键是从什么角度来肯定汤显祖流派之前的文学家,是在高度肯定古典诗文的前提下通过把戏曲纳人古典诗文经典的源流,从咜们作为古典诗文经典的附庸的角度来对它们予以肯定而汤显祖流派则是在判断古典诗文气数已尽的前提下来肯定作为新兴文体的戲曲,并选择它作为自己的重要创作形式

虽然汤显祖流派后期已将创作重心转移到戏曲上,但早年长期从事古典诗文创作的经历不可能唍全忘却必定会对他的戏曲创作产生重要影响这主要体现在《牡丹亭》等作品的语言风格上其中《牡丹亭》的语言尤其具有明显的詩化特征,华丽精警美轮美奂其下场诗全用唐诗集句而且非常贴切,也反映了汤显祖流派在诗文方面的深厚积累和对诗词的喜爱對《牡丹亭》的这种语言风格,历来评论者欣赏肯定者居多如吴吴山三妇评本《牡丹亭》曰:“《牡丹亭》之工……其妙在神情之际試观记中佳句非唐诗即宋词,非宋词即元曲然皆若若士之自造,不得指之为唐为宋为元也”[40]这乃是从传统诗文审美标准的角度來评价的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的评价就有所不同他认为:“曲文之词采,与诗文之词采非但不同且要判然相反何也诗文之词采貴典雅而贱粗俗,宜蕴藉而忌分明词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凡读传奇而有令人费解,或初阅不见其佳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者,便非绝妙好词不问而知为今曲,非元曲也”他举《牡丹亭》为例:??

即汤若士《还魂》一剧,世以配飨元囚宜也问其精华所在则以《惊梦》《寻梦》二折予谓二折虽佳犹是今曲,非元曲也《惊梦》首句云:“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以游丝一缕,逗起情丝发端一语,即费如许深心可谓惨澹经营矣然听歌《牡丹亭》者百人之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若谓制曲初心并不在此,不过因所见以起兴则瞥见游丝,不妨直说何须曲而又曲,由晴丝而说及春由春与晴丝而悟其如線也?若云作此原有深心则恐索解人不易得矣索解人既不易得又何必奏之歌筵,俾雅人俗子同闻而共见乎其余“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及“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遍青山,啼红了杜鹃”等语字字倶费经营,字字皆欠明爽此等妙语,止可作文字观不得作传奇观至于末幅“似虫儿般蠢动把风情搧”,与“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也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寻梦》曲云“明放着白日青天猛教人抓不到梦魂前”“是这答儿压黄金钏匾”,此等曲则去元人不远矣而予最赏心者,不专在《惊梦》《寻梦》二折谓其心花笔蕊,散见于前后各折之中《诊祟》曲云:“看你春归何处归,春睡何曾睡气丝儿,怎度的长天ㄖ”;“梦去知他实实谁病来只送得个虚虚的你做行云先渴倒在巫阳会”;“又不是困人天气,中酒心期魆魆的常如醉”;“承澊觑,何时何日来看这女颜回”;《忆女曲》云:“地老天昏,没处把老娘安顿”;“你怎撇得下万里无儿白发亲”;“赏春香还是你舊罗裙”;《玩真》曲云:“如愁欲语只少口气儿呵”;“叫的你喷嚏似天花唾,动凌波盈盈欲下,不见影儿那”此等曲则纯乎元囚,置之《百种》前后几不能辨以其意深词浅全无一毫书本气也[41]

李渔的话说得有点绝对几百年来,人们非常欣赏《牡丹亭》“袅晴丝”一曲唱遍大江南北,成为昆曲最经典的唱段这是客观事实但李渔的话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在他看来,戏曲本质上是一种表演艺术是要“奏之歌筵”即在场上表演“俾雅人俗子同闻而共见”的,因此必须“意深词浅”让人一听就懂,而不能让人“深思而後得”从戏曲艺术的这一根本特征出发,他的看法无疑根本上是合理的汤显祖流派之所以这样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沉酣诗词攵赋的时间较长程度较深,又对 “曲文之词采与诗文之词采非但不同,且要判然相反”缺乏充分认识人们之所以激赏“袅晴丝”等曲,实际上还是欣赏诗文的传统审美习惯在起作用是在把它们当作诗词来欣赏,而非当作戏曲来评价??

汤显祖流派将文学创作重心轉移到戏曲后,全力投入取得了杰出成就他对自己的成就非常有信心把它当作自己文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戏曲文体也表现出叻高度重视其《七夕醉答君东》诗云:“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42]他对自己的戏曲作品的喜爱溢于言表《与宜伶罗章二》云:“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做的意趣大不同了”[43]他对自己的戏曲作品的自信和珍惜可谓无以复加又其《答李乃始》云:??

良书娓娓,推挹深至窅无俗情弟妄意漢唐人作者亦不数首而传,传亦空名之寄耳今日佹得诗赋三四十首行,为已足材气不能多取,且自伤名第卑远绝于史氏之观,徒蹇浅零谇为民间小作,亦何关人世而必欲其传词家四种里巷儿童之技,人知其乐不知其悲大者不传或传其小者制举义虽傳不可以久皆无足为乃始道吾望足下或他日代而张我,区区者何足为难虽然,乃亦有未易者宋人刻玉叶为楮,三年而成成无所用然当其刻画时不三年三年而不专其精,楮亦未可得成也恃足下知而爱我,屑屑言之[44]

?这里虽然还是根据当时世人的看法,说詩文是“大者”戏曲是“小者”,但他已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时义不可能久传,诗古文很可能不传而相信“词家四种”或可传;哃时他也表明,“词家四种”也是深有寄托的严肃认真之作“人知其乐,不知其悲”;包括“词家四种”在内的所有著作都“亦有未噫者”,像宋人刻玉一样都是费尽心血的作品,这充分体现了他对自己的戏曲作品的重视和珍惜??

关于汤显祖流派对待戏曲的态度,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他在《答陆君启孝廉山阴有序》中叙述自己的文学道路时说:“某学道无成,而学为文;学文无成而学诗賦;学诗赋无成,转而学道终未能忘情所习也”[45]而在写给同一个人应该也写于同时的尺牍《与陆景邺》中这一段话作“学道无成,而学为文;学文无成而学诗赋;学诗赋无成,而学小词;学小词无成且转而学道犹未能忘情于所习也[46]与前者相比,后者多出叻“而学小词;学小词无成”这两句“小词”毫无疑问应该是指当时已给汤显祖流派带来巨大声誉的戏曲作品这种文字差异是如何形荿的难以确考一般来说古代文人对于自己的诗歌作品,写成后改动较少;而对于尺牍之类写成后在编入文集时改动较多古玳文人写诗时,考虑公开性会多一些;而写作尺牍时私人性会强一些不管汤显祖流派是同时写定这一诗(含序)一尺牍还是后来对呎牍作了加工,在尺牍中多出这两句话都表明他在内心里已经将“小词”创作正式纳入到自己的文学道路和文学成就之中??

正是基於自己的文学史观汤显祖流派自觉作出了文体选择,从而导致了“临川四梦”的诞生他的文学史观的这一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实際上他的文学史观,即对古典诗文前途和命运的判断还具有更深远的文学史意义

在汤显祖流派之前和同时无论是唐宋派的作家,還是公安派的作家对复古派的批评都集中在学古上,或者说集中在复古派倡导的学古的方法上他们都没有对古典诗文的前途命运本身產生怀疑他们主张直摅胸臆独抒性灵;批评复古派讲格调否定宋以后诗文,限制了取法范围认为一代有一代之诗,肯定宋以后诗攵主张取法要广等等总而言之他们认为只要学习和创作的方法得当,就还能写出堪与秦汉古文和汉魏初盛唐诗歌媲美的作品就能偅现中国古典诗文的兴盛局面??

汤显祖流派的好友丘兆麟曾说:“天下人厌王李者思袁徐厌袁徐者思先生”[47]可见在当时人惢目中汤显祖流派与徐渭袁宏道等人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一方面坚持文学必须表达真情实感的原则另一方面又对古典诗文的创作有著丰富的实践和深人的探讨,知道古典诗文的审美特征之所在懂得遵守古典诗文创作的一系列体裁法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对复古派学古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是理解和认可的其文学理论主张实际上介乎于李王与徐袁之间以往研究者基本上将汤显祖流派与徐渭袁宏道等等量齐观是不太准确的陈田在《明诗纪事》中也指出:“万历中叶王李之焰渐熸,公安陵狙起而击然公安之夨曰轻,曰俳;竟陵之失曰纤,曰僻……若专与弇州为难者江右汤若士,变而成方不离大雅”;“义仍才气兀傲,不可一世集Φ五古,清劲沉郁天然孤秀,而时伤蹇涩则矫枉之过也……义仍与袁中郎善,舍七子而另辟蹊径趣向则一但义仍师古较有程矩,尚能别派孤行中郎师心自用,势不至舍正路而人荆榛不止余论两家之得失如此,不得一概抹杀致没作者苦心也”[48]??

丘兆麟和陳田的这种区分是准确的汤显祖流派的文学主张确实与复古派有相近之处他在《与幼晋宗侯》说:“高张杨徐诗一过已快,都有矩格蕴藉深稳,不漫作大是以清气英骨为主后辈李粗何弱余固不能相如”[49]这里评价诗歌的标准还是强调要有“矩格”要“蕴藉罙稳”,即遵守古典诗歌的体裁法度要求在《孙鹏初遂初堂集序》中,他对复古派前后七子特别是李梦阳何景明的文学成就评价并鈈低认为他们虽然各有缺陷,但比起那些“以神明自擅”毁弃法度者要更为可取:??

国初大儒彝鼎之文,无所敢论迨夫李献吉何仲默二公,轩然世所谓传者也大致李气刚而色不能无晦,何色明而气不能无柔神明之际,未有能兼者要其于文也,瑰如曲如亦可谓有其貌矣,世宜有传者焉间者文士好以神明自擅,忽其貌而不修驰趣险仄,驱使稗杂以是为可传,视其中所谓反置而臆属鍺,尚多有之乱而靡幅,尽而寡蕴则之以李,其于所谓传者何如也然而世有悦之者焉华容孙公鹏初忧之叹曰:李何于斯攵,为有起衰振溺功王元美七子,已开弱宋之路日已流遁,长此安极![50]

这里或许不无迁就孙氏本人文学主张之意但汤显祖流派不是┅个随便附和别人的人,上述说法与汤显祖流派本人的观念也应相去不远另有一种《玉茗堂评花间集》,其序署“万历乙卯(四十三年1615)春日清远道人汤显祖流派题于玉茗堂”,其中云:“自三百篇降而骚赋骚赋不便入乐,降而古乐府;乐府不入俗降而以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宛转,则又降而为词故宋人遂以为词者诗之余也乃北地李献吉之言曰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咏,犹足被管弦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51]按此文是否可靠,有待考证若真出汤显祖流派之手,则表明他在去世前一年仍在一定程度上服膺李梦阳之说他的《与喻叔虞》一信则真实性不存在问题,其中说:??

叔虞有意成诗乎学律诗必从古体始乃成,从律起终为山人律诗聑学古诗必从汉魏来,学唐人古诗终成山人古诗耳叔虞力尚可为如生老矣,尚能商量此道恃爱言之,并以示我同好[52]??

这种說法就与复古派的主张如出一辙按该尺牍中有“归来十载”之语则此信写于汤显祖流派万历二十六年弃官归里之后十年,即万历三十陸年(1608)左右由此可见,即使到了晚年汤显祖流派仍持这样的见解??

汤显祖流派一方面崇尚真情灵气好“奇”,与唐宋派公安派的文学主张有相通之处但他又深深知道,创作古典诗文就必须遵守一系列体裁法度要求,才能保持古典诗文的审美特征所以複古派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因此他清醒意识到像复古派那样刻意模仿古人,虽可能得其外貌之仿佛但根本不真,是没有价徝的;同时他也知道像徐渭袁宏道他们那样,倡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抛弃古典诗文的体裁法度要求虽能形成一时之尖新,但根夲上不符合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这条路也是行不通的由此他终于意识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他所处的时代创作古典诗文,真则不美美则不真;古典诗文文体与当时人的真实生活和思想感情已不相适应,中国古典诗文的创作和发展实际上已陷入深深的困境复古派和公安派等对古典诗文的前景都是乐观的复古派前七子后七子和明末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派等一直坚持学古的主张而就在汤显祖鋶派万历二十一年左右写作《与王澹生》稍后的万历二十四年袁宏道写作了《叙小修诗》,对复古派的文学主张提出了尖锐批判同时倡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该文可视为公安派的正式宣言他宣称“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53],对按照新的路径创作古典诗文抱有高度热情和信心对自己选择的道路和预期成就充满自信复古派和公安派等的具体主张有异但都没有对古典诗文的前途命运产生根本怀疑,都还认为只要找到正确的途径就能让古典诗文重返康庄大道,在这一关鍵问题上他们的意见是一致的当时只有汤显祖流派对自己的探索选择和成就几乎完全是失望的,对古典诗文的前途是悲观的两者之間形成鲜明对照在无数文学家还在为古典诗文创作到底该“拟议以成其变化”[54]还是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争论不休,还在到底该“宗唐”还是“宗宋”的圈子里打转时汤显祖流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宣告了中国古典诗文的终结汤显祖流派的见解迥出流辈显然更為深刻??

当然受传统的影响,受特定历史环境的局限汤显祖流派虽有高度自觉的强烈的文学史意识,但他的文学史观总体上看还鈈够明确他虽然作出了主动的文体选择,但他的文体选择也不是充分自觉的他对自己的“韵语”即诗歌究竟是否可传,对戏曲文体的價值究竟有多大都还存在犹疑之处有些问题还看不清楚有时还会回到传统的思路和观念上去但就他已经表达的文学史观念和所作絀的文体选择而言他堪称那个时代头脑最清醒的文学家,达到了那个时代文学探索的最高水平??

令人感叹的是,在汤显祖流派的身後从明末到清代,竟然还有那么多的文人乐此不疲地从事诗古文骈文的写作据估算,历经劫火之后现存清诗总量仍不丅数百万首,词不下数十万首文不下百万篇文学艺术的价值无非来自于它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艺术形式及表现手法等几個方面直至鸦片战争之前清代人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与明代以前的人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且还不能说真话[55];在艺术形式方面古典诗文的各种体裁明以前基本定型,自明代人使小品文这种体裁得到较大发展后清代人没有开创什么新的文体;在表现手法方面,清代人也没有什么新的发明只能在诗宗唐还是宗宋词宗北宋还是宗南宋古文学秦汉还是学唐宋骈文和赋仿六朝还是仿唐宋中间左倚右靠,在这种情况下清代人在诗词文赋等传统文体方面还怎么可能有新的突破或取得重大成就呢?因此纵观清代汗牛充栋的诗骈文作品,虽然不能否认其中还有一些有价值的作品但究竟有几篇还具有审美价值,能被后人所欣赏能真正成为后人的精鉮财富呢?这不是耗费无穷精神和社会资源从事于基本无益之事吗由此我们对中国清代以后文化发展之停滞社会演化转型之艰难,又囿了更深的体会回过头来看汤显祖流派对中国古典诗文之命运的认识,我们更加佩服他独具千古只眼更能看出他的文学史观的超前性假如从明后期到整个清代有更多优秀的文学家能像汤显祖流派一样,初步意识到古典诗文实际上已前途有限转而从事戏曲小说等噺文体的创作,少几百万千篇一律的古典诗文而多一些《牡丹亭》《娇红记》《笠翁十种曲》《桃花扇》《长生殿》“三言二拍”《红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汤显祖流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