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中国旅游文学研究会宣言成立于哪里

旅游学概论教案4.4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旅游学概论教案4.4
&&§4-4旅游的保障――旅游政策与旅游组织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图文】第九章旅游组织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九章旅游组织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中国旅游文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综述--《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中国旅游文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综述
【摘要】:正 中国旅游文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于日至23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府城明珠大厦召开。本届年会由海南师范学院、海南省中旅社、《海南声屏报》、通什市政府、三亚市政府和万宁县政府共同主办。来自全国十九个省市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海南省委常委、副省长、省旅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金启华;;[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吴锦濂;姚春树;陈钟英;;[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杨如鹏;;[J];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01期
薛绥之;;[J];语文教学通讯;1980年02期
潘世圣;;[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6期
范伯群;曾华鹏;;[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年03期
钱光培;向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年03期
张子敬;;[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吴泰昌;;[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年01期
岑光;;[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家生;;[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李芳民;;[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莫砺锋;;[A];唐代文学研究(第六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4年
周寅宾;;[A];唐代文学研究(第六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4年
李芳民;;[A];唐代文学研究(第七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李筱华;;[A];徐霞客在浙江[C];1998年
范能船;;[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一年集)——中国首届李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张涤云;;[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岳毅平;;[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詹福瑞;;[A];中国李白研究(年集)——李白与天姥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小红;[N];福建日报;2000年
赵大年;[N];中国文化报;2001年
马一蕊;[N];河北日报;2001年
邢贲思;[N];学习时报;2001年
洪学明;[N];华东旅游报;2002年
谢光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商金林;[N];中华读书报;2002年
袁良骏;[N];中华读书报;2002年
本报记者 张大鹏 本报通讯员 吴尚华;[N];安徽日报;2003年
记者 叶辉 陆健 潘剑凯;[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春生;[D];四川大学;2002年
石曙萍;[D];复旦大学;2005年
王建国;[D];复旦大学;2005年
邢宇皓;[D];河北大学;2005年
李秀萍;[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顾建国;[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兰宇冬;[D];复旦大学;2006年
吴冠文;[D];复旦大学;2006年
徐晓力;[D];复旦大学;2006年
王芳;[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厚均;[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杨鉴生;[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李卫国;[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温惠娟;[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王刚;[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郑红群;[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胡小林;[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刘娟;[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曲朝勃;[D];青岛大学;2003年
王正海;[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中国最早的文学研究会成立于哪一年?_百度知道
中国最早的文学研究会成立于哪一年?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 。1921 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 ,是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成立的新文学团体。主要发起人:沈雁冰(矛盾),叶圣陶,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12人。
采纳率:43%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文学研究会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喻学才――旅游规划专家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喻学才,男,1954年12月出生,湖北省大悟县人,文学硕士,现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旅游学系教授,东南大学旅游规划研究所所长,南京金乌旅游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1985年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向研究旅游。1986年发起并成立湖北省青年旅游研究会,被推举为会长。主编会刊《中国旅游学探索》,任主编。1987年参与发起中国旅游文学研究会(即后来的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文学专业委员会),任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负责应用开发方面的工作。1990年借调海南省旅游局,策划首届国际椰子节,兼《大旅游导报》编辑部主任。1993年2月调入东南大学负责旅游专业工作,历任旅游文化教研室主任,中国文化系副主任、主任,旅游学系主任,2002年,主动离开系主任岗位,除继续主持东南大学旅游规划研究所外,潜心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规划设计领域。2004年,协助本校建筑历史学科负责人朱光亚教授成功申报建筑遗产保护与管理博士点。
1986年以来,喻学才教授一直在旅游文化领域里耕耘。其学术轨迹是沿着早期的古典文学研究,进入旅游文学研究,由旅游文学研究扩大到旅游文化及旅游文化的应用研究,再到旅游规划领域的实践探索。除学术研究和应用开发外,他还性喜诗词创作,他所创作的旅游规划诗词在当今诗词界独树一帜,颇受诗词界和旅游界好评,有个人诗词集《三元草堂诗词联钞》问世。他的特点是既从事旅游文化的学术研究,又进行旅游文化的创造实践。二十多年来,喻学才教授淡泊名利,在自己开辟的领域里辛勤劳作,在自我超越中享受人生。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8年10月考入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1982年考取湖北大学中文系张国光先生的研究生。
1985年毕业留校任教。
1986年,首创湖北省青年旅游研究会,任会长。
1987年任讲师。
年被海南省政府借调到省旅游局工作。
1993年任副教授。
1993年2月调入东南大学负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
1994年起,担任东南大学中国文化系系主任,负责旅游学科。
1996年起,担任东南大学旅游学系系主任,负责旅游学科。
1997年被破格评为教授。同年被上海市高教局聘请为评估专家,对上海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进行合格评估。
1997年起,担任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评审专家。
2002年起,主动辞去系主任职务,担任东南大学旅游规划研究所所长至今。
学术兼职:
1、山东省旅游局、江苏省旅游局、南京市旅游局等单位旅游规划咨询专家。
2、江苏省文物局遗产保护咨询专家。
3、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建设顾问。
4、中国孔子文化传播促进会专家顾问。
5、《旅游学刊》、《旅游科学》、《建筑与文化》杂志编委。
6、南京财经大学、扬州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7、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标准化委员会委员。
教学科研成果获奖:
1、《东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和考评指标体系》获江苏省教育厅2001年教学成果一等奖。
2、《江苏省都市圈规划()》获2003年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旅游文化与旅游规划;遗产保护与遗产活化。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完成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项,国家文物局十一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一项。目前已完成和正在致力进行的有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统研究以及南京抗日航空纪念馆、苏州韩氏假山艺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前期研究工作。国家社科基金预研项目一项。
1996年―2000年,主持东南大学教改项目《东南大学旅游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和考评指标体系》。
2001年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江苏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2002年以来,主持了江苏省教改项目《研究性教学和探索性学习的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05年主持国家文物局十一五重点课题《文化遗产保护与风景区建设》等遗产旅游项目。
2008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预研项目《中国遗产保护史》。
旅游规划方面先后主持了等50余项,主持的项目有:
1、《关于林家大湾文革游乐城的构想》(1992)。
2、《江西赣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995)。
3、《浙江义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997)。
4、《杭州吴山城隍阁规划设计》(1998)
5、《江苏建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998)
6、《浙江义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本,2004)。
7、《历史长河主题公园概念规划》(1998)。
8、《黎明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00)。
9、《南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
10、《浙江廿八都古镇保护规划》(2001)。
11、《采石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2001)。
12、《浙江仙居县响石山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
13、《苏锡常都市圈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规划》(2002)。
14、《合肥市包公文化园修建性详细规划》(2003)。
15、《仙居县东部区域旅游总体规划》(2003)。
16、《浙江雁荡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
17、《武汉市木兰湖湖北明清古民居迁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
18、《内蒙古额尔古纳市高端旅游总体规划》(2005)。
19、《福建武夷山管龙洞(玉龙谷)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2005年)。
20、《浙江雪洞游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2006)。
21、《苏州木渎古镇寿桃湖废弃采石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
22、《陈子昂故里全唐诗城策划》(2007)
23、《江苏省红色旅游规划纲要》(2007年)
24、《大洪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策划书》(2007)
25、《江苏省红色旅游规划纲要》(2008)。
26、《杨溪李家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
27、《江西省定南县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总体规划》(2009年)。
28、《神州文化园策划书》(2009)。
29、《山东滕州红荷湿地景区大门设计方案》(2009)。
30、《世界海岛博览园策划书》(2010)。
31、《中国山水旅行文化博览馆策划方案(江西定南谢家围)》(2010年)。
32、《江西新余仙女湖佛教文化园项目策划书》(2010)。
33、《淮盐文化生态博览园策划书》(2011年)。
34、《临淄齐王陵文化旅游区策划书》(2011)。
35、《灵璧县旅游业总体规划》(2012)。
36、《钟馗文化园详细规划》(2012)。
37、《虞姬文化园详细规划》(2012)。
38、《垓下古战场文化旅游区详细规划》(2012)。
39、《黄金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2)。
40、 《天目湖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2)。
41、《金坛茅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2)。
42、《杨溪李家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2014)。
43、《文港晏殊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2014)。
44、《无为县昆山乡旅游总体规划》(2014)。
45、《高淳游子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5)。
46、《杨溪李家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增加内容《杨溪李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任务(2015)。
教学及科研成果:
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其所主持负责、历时长达6年的教改项目《东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和考评指标体系》获江苏省教育厅2001年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为全国多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参考借鉴。2002年以来,他还主持了江苏省教改项目《研究性教学和探索性学习的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等教学研究项目、国家文物局十一五重点课题《文化遗产保护与风景区建设》等遗产旅游项目。其所主编、主审的化学工业出版社“十一五”旅游管理规划教材《旅游信息系统与管理》获化工部优秀教材二等奖。2002年其所参与的《苏锡常都市圈规划》获建设部城市规划一等奖。
喻学才教授有旅游文化与文化遗产方面个人研究专著6部,主编《中国旅游诗话》(八卷本)、《探索与争鸣》著作2种,论文130余篇。有本人主持的浙江义乌、江西南昌等市,响石山、雁荡山、大洪山、武夷山等名山景区,合肥包公文化园、武汉木兰湖、新余市佛教文化园、连云港淮盐文化博览园、海南中华文化园等旅游总体规划、景区规划、主题园策等各类规划策划成果50余种。 他所主持的各类旅游规划以文化内涵挖掘、文化资源整合和善于将遗产资源活化为旅游产品 见长。其口号“文化武装规划,规划创造文化”,其规划编制境界“使游之者忘倦,寓之者忘归,居之者忘老”,颇得业界好评。
自1986年以来,先后撰写发表了《关于中国旅游学之构想》、《中国旅游文化及其改造之我见》、《论有争议的历史人物遗迹的开发》、《遗址论》《我们应该从洋规划中学习什么》、《今天的旅游规划应该向传统学习什么》《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传统研究》、《中国古代遗产保护述略》、《遗产保护新思维:信息性保护和经济性保护》、《遗产活化: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遗产创新三部曲》、《盐的未来:关于淮盐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结合的探讨》、《文笔塔研究》、《文化产业园:这路该怎么走?》《中国古代遗产登录制度研究》等旅游文化与遗产活化研究方面的论文130余篇。
年间,为了改变江苏省没有苏版旅游教材的现状,应各相关高校同仁之约,主编了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本科生教材一套,11本。 年,再次领衔组织江苏高校旅游专业同仁,主编普通高等教育旅游管理“十一五”规划教材一套16本。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1、《中国旅游文化传统》,喻学才,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年。
2、《孟郊诗集校注》,华忱之,喻学才,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3、《东周列国志校注》,喻学才,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
4、《中国旅游名胜诗话》丛书一套(共八册),喻学才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5月。
5、《老戏台》,喻学才,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6、《中国历代名匠志》,喻学才,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7、《探索与争鸣:张国光教授纪念文集》,喻学才、何新文主编,长江出版集团,2009年。
8、《文化遗产保护与风景名胜开发建设》,喻学才,王健民著, 科学出版社,2010 年。
9、《三元草堂诗词联抄》,喻学才著,中国戏剧出版,2010年。
10、 《孟郊诗集校注》,华忱之,喻学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11、《三元草堂文钞?山水文学研究》,喻学才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12、《三元草堂文钞?旅游文化研究》,喻学才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13、《三元草堂文钞?遗产保护研究》,喻学才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14、《中华喻氏通谱》(第三部)之《艺文志》、《著述表》,喻学才撰,巴蜀书社2012年
15、《喻学才诗品》,喻学才著,见龙郁主编《诗家》第七卷,第57-84页,收录本人诗词作品53首。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版
16、《中国红色旅游名胜诗话》,喻学才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
17、《中国历代名建筑志》,喻学才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5年。
18、《三元草堂随笔》,喻学才等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
19、《中国旅游文化传统》(增订本),喻学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
主编教材:&
1、《旅游资源学》,喻学才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
2、《旅游文化学》,喻学才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
3、《旅游资源 》,喻学才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12月。
4、《旅游文化》 喻学才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12月。
发表期刊论文:
1、 建筑界的新遗产――纪念刘忠德同志逝世五周年喻学才 建筑与文化 2017/05
2、 中国古代旅游神崇拜及祖饯风俗 喻学才 民俗研究 2017/02
3、 城市旅游意象的解构与重构――兼论旅游形象与旅游意象的异同 宋欢; 喻学才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7/01
4、 工匠精神与国民素质 喻学才 建筑与文化 2016/10
5、 建筑与文化研究之历史回顾 喻学才 建筑与文化 2016/09
6、建筑文化与国家形象 喻学才 建筑与文化 2016/09
7、假大空与真大空 喻学才 建筑与文化 2016/08
8、当代建筑也应“物勒工名” 喻学才 建筑与文化 2016/07
9、城乡区别今何在? 喻学才 建筑与文化 2016/05
10、当今旅游哲学研究领域的扛鼎杰作――《哲学视野的旅游研究》评介 喻学才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4/06
11、论景点的营造 喻学才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12、老民俗 新生命 钟馗信仰的活化研究 主题公园源流略考 喻学才 建筑与文化 2014/01
13、 钟馗故里在灵璧 喻学才 建筑与文化 2014/01
14、 钟馗文化园总体规划 喻学才; 李常生; 王旌璇; 努斯来提•吾布力; 钟行明 建筑与文化 2014/01
15、钟馗文化园详细设计图纸程佳佳; 钟行明; 喻学才 建筑与文化 2014/01
16、我看《华中建筑》的文化特色 喻学才 华中建筑 2013/10
17、经济强村的旅游发展之路――以华西村和蒋巷村为例 储小丽; 喻学才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3/04
18、乡村景观保护:最后的防线 喻学才 建筑与文化 2013/03
19、文笔塔研究 喻学才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20、我与刘部长的文字缘 喻学才 建筑与文化 2012/11
21、 中国古代的遗产登录原则 喻学才 旅游学刊 2012/06
22、 喻学才教授谈文化产业园规划 喻学才 建筑与文化 2012/05
23、 我国文化产业园研究综述王旌璇; 喻学才 建筑与文化 2012/05
24、文化产业园:这路该如何走? 喻学才 建筑与文化 2012/04
25、中国古代遗产保护制度研究 喻学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26、《文化地理学的新视界――评张祖群的新文化地理学:点线面维度的文化管理研究》,喻学才,《世界文学评论》,2013年12月分出版的该杂志第17辑第244-245页
27、《研读北京――北京遗产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协同研究》序,喻学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年
28、孟郊山水诗的风格特征探析 喻学才 鄂州大学学报 2012/01
29、 八景与休闲 喻学才 建筑与文化 2011/12
30、 盐的未来:关于淮盐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结合的探讨 喻学才; 李常生; 钟行明 盐业史研究
孟郊山水诗的思想深度探析 喻学才 鄂州大学学报 2011/04
31、 遗产创新三部曲 喻学才 建筑与文化 2011/04
32、 六朝遗韵与东南大学 喻学才 建筑与文化 2011/03
33、八百年水浒 喻学才 建筑与文化 2011/02
34、 “响石山”景区名称的由来 喻学才 建筑与文化 2011/01
35、 论孔子遗产思想与中国名城保护 喻学才 中国名城 2010年8期第9―15页
36、二十五史可否活化?――关于义乌历史长河主题公园规划的回顾 喻学才 建筑与文化 2010年5期第24―27页
37、 湖北木兰湖明清古民居迁建项目:关于濒危古民居异地保护的案例研究 喻学才; 杨慧 建筑与文化 2010年5期第36―41页
38、遗产活化: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 喻学才 建筑与文化 2010年5期第15―20页
39、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江西定南县神仙文化、风水文化和山水文化遗产活化探索案例 喻学才; 卜春斌 建筑与文化 2010年5期第31―35页
40、&木渎古镇寿桃湖项目区采石遗产活化案例研究 喻学才; 汤占伟 建筑与文化 2010年5期第48―53页
41、遗产活化论 喻学才 旅游学刊 2010/04
42、《李瑞清身世研究史料的新发现》,喻学才,江苏文史研究,2010年2期,第41―45页
43、Confucius Philosophy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PHILOSOPHIES: GLOBAL OR LOCAL? ICOMOS-UK AND THE UNIVERSITY OF YORK CONFERENCE, 3-5 JUNE 2010
44、《论家训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喻学才,2010年在重庆江津荣华大酒店中华喻氏族史研讨会演讲论文。收入《中华喻氏通谱》(第二部)(上册)第454―460页,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年9月版。
45、城市空间评价的三种尺度 喻学才 建筑与文化 2009年12期,第72―73页
46、旅游学界需要提升国学水平 喻学才 旅游学刊 2009.7中国旅游发展笔谈稿P10――11
47、 合肥包公文化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对清官遗产的开发利用 喻学才; 金俊; 汤占伟 建筑与文化 2009年6期第12―15页
48、韩良源假山艺术 喻学才 建筑与文化 2009年6期第20―23页
49、 响石山景区旅游发展规划:神仙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 喻学才; 单鹏飞; 唐佳佳 建筑与文化 2009年6期第24―27页
50、 杨溪李家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教育遗产保护开发 喻学才; 王健民; 程佳佳 建筑与文化 ,2009年6期第28―31页
51、遗产保护新思维:信息性保护和经济性保护 喻学才 建筑与文化 2009/06
52、陈子昂故里旅游发展规划:文学遗产的保护开发 喻学才; 张杰 建筑与文化 2009年6期第16-19页
53、水浒学”源流考 喻学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3期,P35―39
54、孟郊乐府诗论 喻学才 鄂州大学学报 2009/03
55、喜观新绘山海图――读张华《山海经•五藏山经图译》 喻学才 图书情报论坛 2009/01
56、国外黑色旅游研究综述 申健健; 喻学才 旅游学刊 2009年4期第92―96页
57、山水城林,南京 仲德; 周扬; 史永高; 赖自力; 刘先觉; 薛冰; 贺云翱; 陶思炎; 喻学才; 张正康; 童本勤; 赵辰; 张雷; 王浩; 张青萍; 周琦; 李海清 中外建筑 2009/03
58、中国历代笔工考 ,喻学才,《文笔》2009年夏之卷P51-53
59、 袁枚的造园思想和造园实践 喻学才 华中建筑 2008年8期p197-201
60、梁启超的遗产保护思想 喻学才 华中建筑 2008年7期p1-3
61、康有为的遗产保护思想 喻学才 华中建筑 2008年6期p1-4
62、孔子的工匠观 喻学才 华中建筑 2008年5期p1-2
63、 孔子的遗产观 喻学才 华中建筑 2008年4期p1-2
64、中国古代的遗产保护实践述略 喻学才 华中建筑 2008年3期,P1-6
65、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传统的研究 喻学才 华中建筑 2008年2期,p26-30.
66、 世界文化遗产定义的新界定 喻学才; 王健民 华中建筑 2008年1期p20-21
67、《旅游哲学引论》序,喻学才,《旅游哲学引论》P1-3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68、我国古代休闲空间营造传统对当代乡村休闲的启示,喻学才,全文12000字,《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峰论坛》,中国德清,日上午大会发言。收入会议论文集《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峰论坛》论文集p157-168
69、 对环太湖旅游圈推进一体化进程的思考 喻学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5期,P51-55
70、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定义的局限性研究 喻学才; 王健民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71、非物质遗产定义局限性研究,喻学才,日至8日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大会交流论文,收入会议论文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P54―60,(2005。苏州)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2、 雁荡山的旅游文化, 喻学才,《雁荡山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P52―56。中国摄影出版社2007年
73、中国古代遗产保护传统的七大特征,喻学才,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大会交流论文,日―9月24日,南京东郊宾馆《旅游学研究》第二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P231-234。
74、浅议城市旅游形象定位 宋欢; 喻学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S2
75、关于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刍议 陈燕; 喻学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S2
76、 建筑文化的春天――“中国建筑新文化运动”回眸 王铎; 吴庆洲; 喻学才; 洪铁城; 张健; 徐千里; 赵仁童; 周学鹰; 郑东军; 金京 华中建筑 2006年11期P1-7
77、 中国遗产保护传统研究,喻学才,《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建筑遗产》6
78、休闲的最高境界 喻学才 旅游学刊 2006年11期,P6
79、高端旅游的基准与标准探讨 喻学才; 王健民 旅游科学 2006年4期,P10-12
80、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 时吉光; 喻学才 长沙大学学报 2006/01
81、 Summary of China’s Researsh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ulturial Heritage P152-173 ;Chinese Tourismv Researchv Annual2005 Tourism Tribune() English Edition Editorial Departmengt 0f Tourism Tribune January 3,Yang lixia, Yuxuecai
82、 水浒旅游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喻学才,见《水浒争鸣》第九辑。P303―307;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3、诗可休闲,喻学才, 见《竹庐诗词》 P1-9;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84、 李冲 喻学才; 李春富 华中建筑 2005年3期,P10-11
85、我国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八大难题 喻学才 旅游学刊 2005/05
86、墨翟 喻学才 华中建筑 2005年4期,P5-6
87、姬旦 喻学才; 李春富 华中建筑 2005年3期,P10-11
88、国外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基于Tourism Management近10年文章 钟行明; 喻学才 旅游科学 2005年3期,P1-9
89、今天的旅游规划应该向传统学习什么? 喻学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1期,P67-71。
90、近五年()国内旅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时吉光 喻学才,见《江汉论坛》2005年2期,P111-112
91、中国当前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八大难题,喻学才,《旅游学刊》2005年5期,P12-13;
92、管仲的营造思想研究 喻学才; 李春富 华中建筑 2004/06
93、公输般 喻学才; 李春富 华中建筑 2004/05
94、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 杨丽霞; 喻学才 旅游学刊 2004/04
95、旅游文化研究二十年 喻学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96、明初三大帝都的设计师研究 喻学才 南方建筑 2003/04
97、韩良源――中国当代的叠山名匠 喻学才 华中建筑 2002/05
98、 苏锡常都市圈区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 喻学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99、 墨翟──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建筑学家 喻学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100、我们应从洋规划中学习什么? 喻学才 旅游学刊 2001/04
101、遗址论 喻学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2
102、古都南京能否建成旅游大市? 罗志军; 喻学才 长江建设 2000/01
103、 关于把南京建设成旅游大市的可行性研究罗志军; 喻学才 旅游学刊 2000/01
104、 王士性与白鸥庄 喻学才 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105、 回归自然与休闲旅游 喻学才 华中建筑 1998/04
106、 高等旅游教育规范化的必由之路――上海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合格评估述评 喻学才 旅游学刊 1997/S1
107、 《道教与旅游文化》研究提纲 喻学才; 马民华 旅游科学 1997/03
108、 模拟景观建筑美析 喻学才 中外建筑 1997/01
109、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 喻学才 江汉论坛 1996/12
110、“深圳模式”与“锡山模式”──模拟景观下一步模拟什么? 喻学才 新建筑 1996/04
111、文学与风景 喻学才 社会科学家 1996/06
112、“建筑与文化”1996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登•关于模拟景观的建筑美问题 喻学才 华中建筑 1996/03
113、 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下) 喻学才 社会科学动态 1996/09
114、 论文学名著型模拟景观的开发 喻学才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6/03
115、 文学名著与模拟景观毛桃青; 喻学才 旅游科学 1996/03
116、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上) 喻学才 社会科学动态 1996/08
117、南社精神与天地正气 喻学才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6
118、论旅游学学科体系亟待建立 喻学才; 毛桃青 江汉论坛 1995/12
119、论旅游建筑的意境美 喻学才 华中建筑 1995/03
120、 毛泽东与中国旅游文化 喻学才; 毛桃青 毛泽东思想论坛 1994/04
121、一次关于佛教人生观的课堂讨论 喻学才 佛教文化 1994/05
122、论有争议的历史人物遗迹的开发毛桃青; 喻学才 旅游学刊 1994/03
123、关于南京旅游文化发展战略的思考 喻学才; 毛桃青 南京社会科学 1994/04
124、是薛能?还是薛涛? 喻学才 古典文学知识 1994/02
125、关于海南旅游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喻学才 海南师院学报 1993/02
126、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马超龙; 沈彦蓉; 苑履兴; 魏杰; 喻学才; 蔡从燕; 黄瑞海 旅游学刊 1992/04
127、中国旅游文化的附会传统研究 喻学才 晋阳学刊 1991/05
128、中国旅游文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综述 喻学才; 傅素莲 海南师院学报 1991/01
129、 中国旅游文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学术论文综述 喻学才 旅游学刊 1991/01
130、儒家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传统 喻学才 孔子研究 1990/02
131、 城乡规划•园林建筑及绿化 首届山水文化与旅游景观开发研讨会综述 喻学才 华中建筑 1989/04
132、孟郊与宋诗 喻学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06
133、 关于“三国旅游线”开发的若干问题 喻学才; 陈钢 旅游学刊 1989/04
134、首届山水文化与旅游景观开发研讨会综述 喻学才 旅游学刊 1989/04
135、“山以贤称 境缘人胜”――中国旅游文化的重人传统 喻学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06
136、首届全国山水旅游文学讨论会综述 喻学才 旅游学刊 1987/03
137、关于建设中国旅游学的构想 喻学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05
138、孟郊山水诗的特色 喻学才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06
会议论文:
1 、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不应回避对经济效益的追求 申健健; 喻学才 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传统的研究 喻学才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建筑遗产――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 国际会议
3、中国古代遗产保护传统的七大特征 喻学才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 国际会议
4、欧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 张维亚; 喻学才; 张薇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 国际会议
5、 水浒旅游如何才能走出困境 喻学才 2006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 中国会议
6、吴文化的三大核心价值,喻学才,2006年度3月份参加无锡吴文化国际研讨会。收入会议论文集。见正式出版的会议论文集《吴文化研究新论》p211-218。
7、“深圳模式”与“锡山模式”――模拟景观下一步模拟什么? 喻学才 第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报纸文章:
1、江淮文化园游记,喻学才《中国旅游报》日第13版整版
2、旅游文化的境界,喻学才,《南京日报》日A17版。
3、生态旅游产品如何可持续发展? 喻学才 中国绿色时报
4、红尘游记:评孙天胜散文集&此爱不关风与月&,喻学才,《中国旅游报》日第14版
5、楚雷宁雨轩咏史诗:喻学才,读二十五史诗(一)、(二)、(三),《东南大学报》日,日,日
6、 旅游节庆需要创新, 喻学才 中国旅游报 日,第6版“视野
7、 将旅游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 喻学才 山西日报
专业访谈一:
喻学才:移动时代,人们不会再有狭隘的乡土意识和家国情怀
――访东南大学旅游规划研究所所长喻学才教授
本报首席记者 江黎
对于生活在定居文明阶段的人们而言,旅游不会改变故乡的定义,它只能放大故乡的尺度。
但对于生活在移动文明阶段的人们而言,旅游会淡化故乡的概念。
旅游商报:旅游会改变“故乡”的定义吗?
喻学才:对于还生活在定居文明阶段的人们而言,旅游不会改变故乡的定义,它只能放大故乡的尺度。无论游子行走多远,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都不可能让游子从心底里抹去对故乡的美好记忆。这就像人之初恋,是无法改变的,因为几率只有一次。除少数人外,绝大多数人的故乡都相对稳定和持久。比如说一个人从出生到读小学,读中学,简单言之,18岁前大体都在一个地方长大。此后无论他到世界的什么地方,故乡都会像初恋一样长存在记忆之中。
现代社会相较传统农耕社会已经有所改变,但改变不大。当然,随着空间移动距离的由近而远,范围的由小而大,故乡也会被逐渐放大。比如一个游走到其他省市的游子,他出生的地方所在的乡村乃至县域都成为他的故乡。但如果这个人游走到其他国家,则包括他出生的乡村在内的整个国家都会成为他头脑中放大了的故乡。如果将来星际旅行成为可能,则地球也自然会成为他头脑中放大的故乡。如果佛经上讲的宇宙构成模式是事实的话,假如那位旅行者将来从我们这个包括地球、太阳、月亮的小千世界飞行到其他小千世界去旅行,则这个小千世界也会成为他头脑中的放大的故乡。因此我说,旅游不会改变故乡的定义,只会放大它的内涵。
但对于生活在移动文明阶段的人们而言,旅游会淡化故乡的概念。
定居文明时代为什么人们的故乡情结挥之不去?这里有以下几个原因:
(1)定居文明背景下的旅游人,经济上对故乡有很强的依赖,远离故乡,资斧不继,缺少安全感。
(2)定居文明背景下的出游者,往往还有情感上的缺失感,思恋伴侣,孤独难耐。
(3)定居文明阶段,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生大多数时间都被束缚在家乡的土地上,外出活动始终处于从属位置。这些人幼年读书,青壮年求仕或谋生,年纪大了或生意不顺,还会回到故乡发展,因为故乡有土地房屋,以及族人等人脉关系。即使在朝为官的人,致仕之后也会选择告老还乡。
移动文明时代的人们则不同,他们的故乡意识远不如定居文明时代的强烈。因为现代的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沟通史无前例的方便,在时间上也是空前的快捷。借助手中的微型计算机终端诸如手机等,即使是语言障碍,他们也可以即时进行不同语种的瞬息转换,可以即时了解自己所处的方位,了解游览对象的知识,可以随时与当地安全保卫系统取得联系,从而获得最及时的帮助。
概括地说,在移动文明时代生活的人们,有以下几点跟定居文明时代不同:
(1)人和地的易接触程度,将发生划时代的改变。随着交通技术的进步,不同地域之间的往来缩短还在加速。
(2)人和人的易接触程度,将发生划时代的改变。到那时,人还能有多少故乡的思念,离别的惆怅呢?想见人,一动念就可见到;想去哪,一转眼就可抵达。定居文明时代的故乡,对于浪迹天涯的游子来讲,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才能见到的稀罕之物。
(3)人生的生命轨迹也迥异于定居时代。一是活动半径要千百倍的超越定居时代。二是生活的丰富多彩要千百倍超越定居时代(包括接受教育的模式彻底改变,工作模式彻底改变,婚姻家庭模式也将发生划时代的改变。)三是寿命的长度也将大大超越定居时代。
现代技术距离随时随地的异地零距离接触也就只差肉体的接触这么一点点了。哲学家说,存在决定意识,这样的存在必然松活旅游者的故乡情结,必然淡化旅游者的故乡情怀。
定居时代的对团圆的渴望从技术层面观察,就是交通技术落后和通讯技术落后造成的。
移动社会的旅游会淡化团圆的概念。
旅游商报:旅游会改变“团圆”的定义吗?为什么?
喻学才:在定居时代大背景下,即使旅游在外,团圆的渴望是存在的。特别是农耕社会,家庭往往跟土地绑在一起,太多的社会关系都在故乡。即使在外读书做官或者经商,仍有团圆的渴望。这与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家族文化传统有关,也跟中华民族喜欢大一统,喜欢完整,喜欢团聚的习惯有关。
举个例子,唐代有个叫许浑的诗人,有一首《寄兄弟》诗,诗曰:
江城红叶尽,旅思倍凄凉。孤梦家山远,独眠秋夜长。
道存空倚命,身贱未归乡。南望仍垂泪,天边雁一行。
一望可知所写乡愁半因空间阻隔,兄弟相见不易;半因情感孤独,异地为客不易。“孤梦家山远,独眠秋夜长。”一联高度概括了农耕社会旅行在外感叹天高路远,远离亲人的寂寞和惆怅。这方面的例子在中国文学史上俯拾即是。
但移动社会则不会有如此强烈的感受。
移动社会的旅游会淡化团圆的概念。因为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技术的进步,团圆已经不是那么难得了。伴随通讯技术的进步,在世界各地游走的人,随时随地都可以跟自己思念的人电话沟通视频聊天。这种人与人的及时沟通虽然不能代替肌肤之亲,但音容笑貌的即时呈现会大大淡化思念的浓度。
北宋词人柳三变著名的《雨霖铃》:“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远,归思难收。想佳人妆楼J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眸。”就是典型的因为路途遥远,相爱的人无法互通声气,只有登高望远,寄托离情别绪。宋代词人苏东坡已经说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之夜,相隔千里的亲人友人或情人同望明月却不能彼此见面,只能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虽然“昨夜闲潭梦落花”,依然是“可怜春半不还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定居时代人们对团圆的渴望从技术层面观察,说白了就是交通技术落后和通讯技术落后造成的。
移动文明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比定居文明时代会多许多倍。
移动时代的人视野开阔,一般都具有全球意识,不会再有狭隘的乡土意识和家国情怀。
旅游商报:随着旅游的深入,旅游文明(或者移动文明)取代定居文明,将会给定居文明时代的一些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甚至思考方式、价值观等带来哪些影响?
喻学才:会带来以下影响:移动文明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比定居文明时代会多许多倍,眼界也要远比定居文明时代的宽许多倍。大致说来,跟定居文明时代相比,可能会有以下改变:
(1)人们花在交通工具和旅馆的时间将大大超过在家中的时间。
(2)人们花在学习享受上的时间将大大超过花在谋生劳作上的时间。
(3)移动时代的人视野开阔,一般都具有全球意识,不会再有狭隘的乡土意识和家国情怀。
(4)由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移动时代的文化较之定居时代会有根本的不同,这就是由实际的载体如书本、雕刻等变为虚拟的载体如网络存在。传统习俗等传统文化将会以非物质遗产等实体传承的方式存在,同时也以网络运行保存等虚拟的信息方式存在。
(5)劳作方式也会改变。比如将来会利用信息技术种田种菜。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会越来越短。休闲的时间会越来越多。将会有更多的人从事信息技术的应用,从事传承古老的遗产和习俗,表演给外来的游客观赏等文化产业方面的工作。
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可以明显感觉到自己进入了移动时代,但类似节庆一类的东西,并不见得就一定要有一个更新的东西代替现有的传统节日,但移动时代的人们却有多种节庆包括外国节庆的选择自由。
旅游商报:如果“中国旅游日”是移动文明初期产生的“节庆”,那么以后还会出现代表旅游文明(或者移动文明)的重要节庆么?
喻学才:5月19日这个中国旅游日,实际是我国大众旅游时代来临的一个标志。我认为,旅游就是移动文明。只是在古代,能移动的人实在不多。只有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僧侣商人,他们是社会上的移动者,但他们的移动能力有限,范围也有限,但移动的范围较绝大多数定居者而言,还是比较大的。比如3000年前周穆王的拜访西王母之旅,秦皇汉武的封禅之旅,唐宋以来的文人墨客之旅,都是封建时代的移动一族。只是在总人数中这个移动群体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不足以改变社会形态。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大体已经进入移动时代。这是因为生产力的进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划时代地改变了传统的交通方式、通讯方式,以致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大多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事实上过上了移动生活。这就是移动文明。
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可以明显感觉到自己进入了移动时代,但类似节庆一类的东西,并不见得就一定要有一个更新的东西代替诸如中秋节、元宵节一类传统节日。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移动时代的国民在过节问题上会有更多的选择自由。比如说,在一个家庭中,也许会出现有的按部就班的过中国传统的节日,有的人却要去过外国节日。大家互不干涉。这是多元选择的移动时代必然会出现的现象。这情形就像现在我们浏览网络、观看电视有多种频道可选择一样。在未来的岁月中,春节、清明、中秋、冬至等传统节日,将会继续存在。但同时也会有更多的世界各国的洋节日会不知不觉的挤进来,就像现在诸如情人节、圣诞节已经慢慢成为中国年轻人的节日,年长者也慢慢接受一样。我国孔子的诞生日被联合国确定为教师节,也是一个多元选择的例子。因为历史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赓续中创新。在未来的地球村里,不同国籍的地球公民,互相串门,到对方家里过节,体验彼此节庆文化的差异。诸如此类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
喻学才简介:
东南大学教授,东南大学旅游规划研究所所长。长期专注于旅游文化研究和旅游规划实践。著有《中国旅游文化传统》、《中国旅游名胜诗话》(八卷本)、《三元草堂文钞》(三卷本)、《三元草堂诗词联钞》等著作。其本人主持的旅游规划实践案例总结正在进行中。
(原载《旅游商报》2013年《中秋合刊》第7-8版)
专业访谈二:
就同名名胜问题答《t望东方周刊》张欣记者问,喻学才,日
同名名胜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从前历史上人们只是争抢古圣先贤和英雄豪杰,现在开始争抢小说戏剧中的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了。如三国时期的赵云故里之争以及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估计将来还会争抢级别更低些的地域性历史名人遗迹。月初在国外出差,新华社《t望东方周刊》记者张欣来邮件咨询同名名胜问题。她提出的采访话题我感觉颇有深度和高度,当时来不及答复她。6月18日,她来电话约谈,我们就该话题谈了一个小时。现将电话采访的内容发布在这里,供有兴趣的博友参考。
张:周作人曾说,我的故乡不止一个,这可能是目前同名名胜或者名人故里争夺战的一个有意味的描绘,那么同名名胜问题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喻:同名名胜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①有因外形相似而同名的名胜。此类同名名胜在自然景观中最多,如马鞍山、桃花源、夫妻岩、千佛洞、观音打坐、八仙过海之类,名山大川奇岩怪洞中在在有之。②有因时空变迁而形成的同名名胜,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名胜的建设也是这样。比如春秋战国时代的兵圣孙武,其故里就有山东惠民和博兴两说,分歧的根源在于对“乐安”这个孙武诞生的地方的理解不一致。③有因历史记载信息不足而形成的同名名胜。如有关三国赤壁大战的文献记载对于地理方位坐标缺少清晰明确的界定,因此造成了积讼千年的“文”、“武”两赤壁。④有因乡土情结而形成的同名名胜,如河南南阳卧龙岗的“诸葛庐”并非诸葛亮的故居,这处名胜是地方文化人根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说法,出于桑梓情结的驱使,附会出这么一个名胜。⑤有因战乱迁徒而形成的同名名胜。如河南新野县有严子陵的钓台,浙江桐庐也有严子陵钓台。两者都是真的,因严子陵原在河南,后至江浙。隋朝隋炀帝的迷楼、萤苑,西安和扬州的地方志书中都分别加以记载。这是因为炀帝好游,他到江南营建宫殿,便连迷楼、萤苑也一并如法炮制之故。⑥有因政治因素而形成的同名名胜,如全国各地的孔庙便是历代统治者提倡孔教的结果。这类庙宇不仅名同,实也差不多。如《清实录》(五)记载康熙二十三年游阕里写了“万世出师表”匾,次年大臣张可疏请将此勒石颁发直隶各省府州县学悬挂。武圣关羽的纪念性建筑亦当作如是观。全国各地(湖北、山东、江苏等省)的董永故里亦当作如是观。⑦有因弘扬宗教之需要而形成的同名名胜。如黄河龙门、洛阳龙门与陇西龙门。此三龙门并为名胜,而内涵各不相同:黄河龙门乃儒家之龙门,见于《禹贡》,问世最早;洛阳龙门,乃佛家之龙门,名不见经传,而盛于唐代武则天时代;陇西龙门,乃道教之龙门,为元代著名道士邱长春道场,其传人号龙门派,观其成名顺序,不无攀比竞争、弘扬本教的用意。⑧有因杰出人物一生不同阶段所处不同空间的缘故而形成的同名名胜。中国境内关于岳飞的庙共有四处,一在杭州(即钱塘),一在汤阴,一在朱仙镇,一在武昌。这四处同名名胜代表了与岳飞一生影响甚大的几个时空坐标点。“在武昌者,其所封地也;在钱塘者,其所葬地也;在汤阴者,其所产地也;而在开封朱仙镇者,其所建功立业也”(明胡谥《岳武穆鄂王庙复建记》);⑨有因名人效应而附会成的同名名胜,如宋代词人柳永的葬地就有润州、襄阳、枣阳、仪征等四说。
张: 从旅游经济的角度来看同名名胜,各地斥巨资打造名人故里、历史景区能否回本?以坐落于河南中牟的“官渡古战场”景区,由当地县政府于1993年投资1680万元建成,开业时很红火了一阵的古战场不久就萧条了下去,到1999年,景区尚勉力拿到了38981元收入,2000年就跌到10616元,而之后更乏人问津,2004年之后,门票收入每天不足30元,游客不到两人。
喻:你所要问的第2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同名名胜的经济效益问题。同名名胜的出现一开始就不是着眼经济效益的,她最关注的是社会效益。她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因为古代就有同名名胜之争现象出现。这与中国文化重视名分的心理有关。孔子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为了一个名分,不惜花血本。这样的事情无论贵为国君,普通到寻常百姓,例子都不胜枚举。问题是在旅游成为产业的今天,如果不考虑经济效益,一味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那是对投资人不负责任。或者是对纳税人不负责任。是不应该提倡的。今天的中国还在爬坡阶段,有限的资金应该用在刀刃上。要负责任地为民生谋福利。
张:有人担心,城市发展本来应向历史文化深入摸索旅游文化或者城市文化的肌理,那些能构成文脉传承的文物古迹因缺乏经费得不到保护,而假文物、伪古迹却大兴土木、大行其道。当下一些热衷于争名人故里的地方政府,正在亲手而且大规模地把名人故里送进历史垃圾堆。您怎么看待这一说法?可否例证?
喻:我不这样认为。同名名胜也是旅游文化。她往往是某个城市或地方历史文化中乐于被大家茶余饭后谈论的文化遗产。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如前所说,有着自身的客观原因。它是中华民族重视名胜,崇尚文化心理的产物。这里想跟你谈谈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我个人认为,文化遗产由核心信息和载体信息两个部分构成。历史上许多地方争夺同名名胜,实际上就是根据遗产的核心信息来附会载体信息。争抢名胜现象之所以屡屡出现,说明中华民族有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张:同名名胜本来存在于各地的地方志中,现在故里之争的泛滥,是不是跟城市形象或者城市发展中过于强的领导意志有关?是否可以把不经仔细论证和规划的“故里”牌理解为政府塑造城市形象和实现发展的能力匮乏和功利偷懒心态在作祟?
喻:从大的方面看,毫无疑问,最近一轮的名人故里热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大战略实施有关。因为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二年的发展,我国大约有70%的县市失去了发展工业的历史机遇。今后只有发展旅游和休闲产业的路好走。许多县市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名人故里之争泛滥,当然与地方领导的重视有关。
地方政府热心名人故里之争,自然有塑造城市形象或曰地域形象的用意。每个地方政府争抢同名名胜的背后,都有各自的专家团队在做智囊。但比较遗憾的是,罕见有学者超脱于功利之阈而客观研究各地同名名胜的个性打造者。
张:旅游业要赢利,城市要发展,一定要向古人要GDP吗?同名名胜在建筑风格和创意上雷同的案例多吗?这样一种人工制造的旅游声势能否具有持续性?会不会变成空壳?
喻:GDP不是一个有意义的东西。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GDP并不说明问题。晚清慈禧太后时大清帝国的GDP在世界上排在前列,丝毫没有显示出当年中国的国力。过分夸大GDP这个指标,就像盲人摸象。其中一个盲人摸着大象的尾巴就说尾巴是大象一样不通。因为国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充其量只是其中一个比较优势而已。随便列举几个指标,比如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实力,国民素质,不能指望一个国民素质不高、科技研发能力不强、文化原创力不高,军事实力不强的国家,仅仅因为GDP突出就能成为世界强国。
同名名胜建筑建筑风格上雷同的案例不少。因为大家争的是同一个事情。又不肯在差异化上下功夫。比如,曹雪芹的出生地,他生前到过的地方,他写红楼梦的地方,都是他的遗迹。也可以说都是同名名胜。但开发者应该区别对待。把各地的个性突出出来。我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所写的论同名名胜开发的文章,曾经举文武赤壁为例。当时蒲圻和黄州都说自己是真正的三国赤壁大战古战场遗址。我曾指出蒲圻赤壁景区建设完全是根据三国演义做蓝本的。按理说,应该要以三国志为蓝本。因为三国志才是历史呀。三国演义是小说嘛。黄州赤壁,即所谓文赤壁,又称东坡赤壁。这个景点虽然早在晋朝就有人开发了。但毕竟主要是因为苏轼被贬黄州才被附会出来的一处名胜。人们来到黄州赤壁,与其说是奔三国赤壁大战古遗址而来,不如说是奔大才子,大文豪苏东坡而来。我认为黄州赤壁应该继续把苏轼作大做活,不要去抢周郎。其他很多同名名胜,如果仔细研究,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不要争第一,第二也有存在价值。例如河南南阳的卧龙岗,只要研究一下该同名名胜的形成历史就会明白。它哪儿的建筑最早开始于元朝。而襄樊的古隆中,见于历史文献的记载最早时间在晋朝习凿齿所建诸葛祠堂。而考证诸葛亮所交往的朋友圈子,也主要集中在今襄樊地区。可见,襄樊古隆中才、是诸葛亮当初躬耕读书的地方。但这丝毫不影响河南南阳卧龙岗作为名胜存在。即使是傅会出来的同名名胜,时间一久,也就自然成了遗产。成了名胜。
争抢同名名胜,我认为今后还会有的。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的体现。
要避免雷同,各地同名名胜主事者应努力做两件事:一是着力研究自己所在的名胜个性所在。在差异性上做文章,在遗产活化上做文章。一是要研究把该名胜融入当地的旅游线路之中。应考虑让同名名胜产生经济效益。不能花巨资建设一个没有人看的垃圾名胜。
张:正在西安进展的耗资1400亿元大明宫遗址公园旨在“再让国人震撼”、“再现汉唐盛世”。但现实的情况是,西安的人均GDP还不到2000,而且已经建了一个大唐芙蓉园,这样的复古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拉动城市发展、实现城市形象塑造的作用?
喻:西安是七大古都之一。汉唐时期留下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在中国历史上毫无疑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古都城市。
西安近年来花巨资打造古都品牌。总的方向不错。但若从遗产活化的角度分析,则西安的做法未免过于单一,且过于浪费。因为遗产活化,方法多种多样,不一定都搞古建筑重建。比如,建造一个大的动感影院,专门放映反映西安历史与文化的电影或电视剧,以及动画片等。140个亿,只要拿出十分之一,就可以开发出汉唐各代的历史文化,而却花费如此巨资,目的无外乎活化汉唐岁月。实际上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再现。再说,遗产活化也是艺术创造。艺术创造,就要考虑运用艺术手段。就像演出京剧,演员骑马只是用手中道具比划一下骑马动作就行了。犯不着牵真马上场,拉真牛上台嘛。
张:有位作家曾说,历史不应该是这座城市发展的资本,言必称历史,更多的是一种自傲,甚至是一种不自信。您怎么理解这种观点?
喻:我不大认同这个见解。城市历史只是城市的记忆。属于遗产范畴。今天的城市发展毫无疑问要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会面临人文空间和自然空间、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实用空间和审美空间等矛盾。忘记了这些矛盾,不能正确处理上述矛盾,城市的发展必然数典忘祖,成为没有文化的城市。可见城市历史文化应该在现代发展中加以保护和关注,我们还要欢迎利用城市历史文化大做文章,将城市的形象塑造出来,将城市的个性突出出来,甚至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出现。但说一个城市重视自己的历史就是不自信,或者说是一种自傲。意义不大。任何一个历史积淀深厚,个性突出的城市,她的市民有资格引以自豪。这又有什么不妥呢。
当然,重要的是要创造新的生活,不能一味地重复和回忆。因为重复和回忆不能使我们所做的事情具有意义。
喻学才教授的建筑文化研究
张祖群 2017年5月
资料更新中……
来源:《喻学才教授的建筑文化研究》 张祖群&& 建筑与文化& 2017/05
书评通信:
旅游规划创新谈 答北京某杂志记者问
一、 据了解,您的求学、工作经历非常丰富,本科时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后来转向研究旅游,请您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好吗?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了这个专业方向?
我天性喜欢自由,讨厌拘束。自幼生活在鄂东北大别山区的青山绿水之中。如画的江山给了我自然美的熏陶。我的家乡不仅自然环境如诗如画,乡人还有重视文教的传统,村人读书风气很盛。我自幼得环境的厚赐,喜爱山水,热爱文学。改革开放第一年也就是1978年我考上了大学,选择了我喜爱的汉语言文学。毕业时没有旅游管理的研究生招生单位,我于是应届考取了湖北大学的古代文学研究生,师从张国光教授。研究生期间,我大量阅读了历代大家名家的诗文集以及各地方志,名胜志。古代图书中大量的旅游诗文,激发了我研究旅游的兴趣。于是我决定终生献身旅游学术事业。因此,可以概括的说,我之选择旅游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半得江山之助,半得读书之助。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应忽视,这就是时代机遇。因为刚好我们读大学时国家改革开放,旅游由以前的外事接待型的事业变成为中外游客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国家的需要,时代的机遇,加上自己幼时的生活环境以及自幼养成的热爱文学的兴趣几个因素凑成。机缘巧合,我于是选择了旅游作为我终生为之奋斗的领域。将旅游文化的研究和应用作为我终生奋斗的专业方向。
二、旅游业是地方经济来源的重要产业之一,因此各地对旅游规划十分重视。作为旅游学的研究专家,您能否解释一下什么是旅游规划?具体规划哪些内容?
历史上的旅游主要是文化活动。不是经济活动。现代旅游从1841年托马斯库克组织旅行社进行品酒之旅以来,就是经济产业了。所以说在世界上出现现代旅游业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但在中国,旅游产业只有不到80年的历史。而真正全国性铺开,则历史只有30多年。
地方政府之所以重视旅游产业,是因为它具有挖掘地方自然和文化遗产,整合不同产业资源潜力,美化地方环境,积极保护遗产,创造风景出口、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国民收入等一系列重要贡献。
旅游产业由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旅游吸引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景区景点。二是旅游消费群。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旅游市场。三是旅游经营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旅游中介组织,包括旅游局、旅游开发公司、旅游区、旅行社等接待经营单位。旅游经营者是沟通旅游供应和旅游需求两端的一个桥梁或纽带。旅游市场研究主要要解决的就是谁来旅游目的地消费的问题。旅游吸引物研究所要解决的是旅游者来看什么的问题。
旅游规划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研究上述三大环节的指导性文件。对于旅游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建立在一定范围的旅游区域内供需条件基础上的旅游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方式之研究文件。
准确地说旅游规划就是一门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旅游需求和供给,但主要是研究旅游供给内容和规律的学问。从规划范围说,有区域性规划(比如对某省某市某县境内的旅游供给条件和市场需求进行研究的叫区域性旅游总体规划)有景区规划(空间范围小点,景区的性质和行政区域又有不同。所对应的市场也有不同。有自己的特殊性)从规划层次说,有策划、概念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层次之分。详细规划还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三、 您多年来侧重于旅游文化与旅游规划、遗产保护与遗产活化多方面的研究工作,文化遗产保护对我国这样一个文化遗产大国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任何国家的历史都是通过口头信息、文字信息和相关物质载体代代相传,绵延不断地传及后世的。换句话说,人类的历史都是这样通过口头传说,文献记载以及实物遗存几个方面保存至今的。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传统的农耕文明遗产遭到毁灭性的破坏。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参战国家的许多图书文献、古代遗迹以及熟悉本国历史的专家学者都被战争机器毁灭了或者严重破坏了。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呼吁进行遗产保护。这就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至今方兴未艾的国际性遗产保护运动的起因。
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是战乱不断,遗产破坏代不乏人。但我们国家幸运的是出了个孔子。他所生活的春秋时代跟我们今天的时代差不多,属于不安宁的乱世。幸运的是他一生很不顺利,没有长期做官。晚年聚徒讲学,整理古代文化遗产。提出了许多至今仍不过时的遗产保护思想。留下了一批有价值的古代经典。加之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尔后两千多年整个封建社会,基本都是以孔子思想为国家指导思想。由于这个缘故,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有关于遗产保护的举措。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大多数姓氏都是聚族而居,家族文化也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因此也养成了自觉保护家族遗产和国家遗产的传统。国这个层次和家这个层次实际上都重视文化,都关心遗产保护。这可能是中国的遗产保护的最大特色。
中国有数千年文化传承的历史。各民族、各地区有大量的民间口头传说,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家族层面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口头传说,以及建筑、碑刻、陵墓、器物、文书、习俗等文化遗产。其丰富灿烂放诸国际舞台也绝不逊色欧洲德意英法等国。
但我们自晚清开始,国家积贫积弱,屡遭列强欺辱,从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一心救亡图存。因此在驱逐列强,强大祖国的凯歌高进过程中,也犯了在泼出一盆脏水的同时,也连带把盆中的婴儿泼掉的错误。我们这近一百年除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破坏掠夺,对祖国文化遗产造成的重大破坏外,更多的破坏是我们指导思想上的失误造成。如1958年大办钢铁对古代寺庙道观宗族祠堂等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的毁灭性破坏,1966年文化大革命横扫四旧,出现比秦始皇焚书坑儒严重许多倍的对文化遗产的大破坏。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急功近利以及审美缺失等原因造成的建设性破坏也是毋庸回避的事实。
我国自觉的遗产保护是建立在上述历史背景之下的。
对于一个有着悠久遗产保护传统的古国大国的中华民族,对于一个由于割断历史传统一个多世纪的中国,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不仅要学习西方,遵循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的约定,保护好我国境内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我们还应学习孔子,自觉总结古代的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虽然号召大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加以总结。但至今除了南京大学老校长,已故著名教育家匡亚明先生主持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是一次成功的实践外,并没有更多的人染指这个遗产保护的领域。这是需要改变的现状。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应该在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系列总结中,自觉认识遗产,保护遗产。特别是要把那被泼脏水泼出去的婴儿找回来。这个婴儿就是圣贤文化传统!当今的中国,由于历史传统被割断100多年,国人价值观处于无序状态。拜金主义,物欲主义。泛滥天下。急需弘扬圣贤文化传统以矫正世俗的的颓风。
四、注重传统特色的传承是您在做旅游规划时非常重视的问题,您能否就这个问题谈谈?山东省曾经做过一套旅游规划,传达的是“雄鹰”概念,但很多人认为更应该突出孔子和泰山,对于这种矛盾您怎么看?各地旅游又纷纷打出名人故里的招牌,而各个故里的规划也相差不大,没什么新意。针对此问题,您能否谈谈您的看法?
前面已经说过,旅游规划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旅游系统目标的实现方式研究。我们规划人员应该致力挖掘的无外乎两个东西,一是这个地域时间轴上的历史信息,一是这个地域空间轴上的线路信息,或曰空间信息。历史信息的挖掘和活化解决的是打造旅游吸引物的问题。空间信息的研究所要解决的是景区空间集聚怎样才能效益最大化的问题。时空两条线研究透了,还只是解决了“此”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彼”的问题。“此”解决的是“看什么”的问题。“彼”则要解决“谁来看”的问题。这里的“彼”就是市场。所以“彼”“此”必须结合着研究。你所说的我做规划时比较注重传统特色的传承,实际上就是想努力提炼当地地域文化中的闪光点,并努力将其打造成潜在市场的游客们可能欢迎的兴奋点。市场卖点必须建立在这两个点上。前一个点是资源性质的,后一个点是产品性质的。
即使某个地方本身自然和人文资源均没有特色可言。我就是移花接木也要找到结合点。比如,我们在2002年于浙江仙居接受过一个项目。那个项目基地是一个连县级旅游区都没有列上的普通山沟沟。我们经过基地周围四百公里范围内艰苦的调研,最后找到突破口。因为就在基地附近大约10公里远处就有一座国家重点风景区神仙居,我们进去考察后发现该景区虽然叫神仙居,但并没有神仙文化方面的人文开发。我们决定将古老的神仙文化移植到这个山沟里,增加她的文化内涵。现在那个山沟已经成为一个比较著名的景区了。从2003年开业至今,经营状况良好。我给她取了个名字,叫响石山景区。主要做上海市场。真山真水加上神仙文化内涵的休闲主题开发,很受欢迎。
由于我们近百年割断历史传统,对于地方传统特色许多规划人都感觉陌生。因为要提炼需要花气力。地方志书,家族族谱,风水文献,历代文人学者对家乡的诗文记载。都是重要的地方传统特尔的载体。但历史文献都是古文,繁体字,没有标点,不曾断句。读起来比较困难。尽管如此,我觉得,我们所做的景区规划或景点创造,都属于推陈出新的工作。要出“新”,必须研究“陈”,只有研究明白了“陈”,才能谈推,否则从何谈起呢?
至于外国人所做的山东省旅游总体规划,优点还是很多的。比如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以旅游资源的分布范围来确定区域的思想;重视海滨度假区域建设的思想,对此前所做的区域规划的评说研究的工作方法,都是有意义的,值得我们中国专家学习的。但他和他的团队毕竟是北欧人,汉字认不识几个。汉语说不了几句。你要他做山东这样文化大省古迹大省的规划,那如果他们能够准确地定位,就不正常了。你要一个连汉字都不认识的人做孔夫子家乡的规划,识者只能无语。
至于你问如何看待山东旅游总规的不足。简单地说,他的长处是做海滨度假。所以山东总规得失参半。海滨度假这一块没有问题,问题就出在泰山和曲阜上。象泰山这样几乎浓缩了一部中国文化史的山岳文化、象孔子这样万世师表的儒家文化他们根本不配做,因为他们在这方面的常识等于零。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中国有些地方领导盲目崇洋。一心想搞轰动效应。其实国内对泰山有研究,对孔子和儒家文化有研究的大有人在,即使在中国旅游规划界,并非这样的专家学者。只是他们看不见,也懒得调查研究罢了。
名人故里开发热的问题。去年我曾接受过东方t望周刊的采访。这个问题,我可以简单说说。名人故里热的问题历史上早已有之。只是古代的热范围很小,主要停留在文化人层面上,为了家乡争地位,乱拉名人壮观瞻,如各地方志上多见孔子山之类的名胜即是典型的例子。实际上孔子“周游列国”所走过的地方有限,是可以查证的,也已经被历代学者研究得清清楚楚。那些没有文献依据的所谓孔子遗迹,属于附会。多数情况是历史记载缺少准确的定位,如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争诸葛亮卧龙岗。也有的是现代人为了发展旅游,而展开遗址大战,争抢名胜,如黄州赤壁和蒲圻赤壁争三国古战场遗址;古代的名人故里之争还有道德底线,比如没有人去抢秦桧故里、魏忠贤故里什么的。但现代社会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产业,打造地方品牌,创造官员政绩,连潘金莲的故里都被挖掘出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国家发生的一些大事件会对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比如今年恰逢建党90周年,各地纷纷调整或修改了旅游规划,突出红色旅游。您认为在旅游规划的调整或修改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
前面说过,旅游规划主要是特定地域范围内的旅游系统目标的实施计划。而无论什么地域,旅游规划都必须研究供需两个方面,通俗地讲,就是要研究谁来看,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我们有句俗语,叫做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就说明重大事件对旅游是会产生影响的。这种影响可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看。自消极方面而言,比如一个国家如果发生动乱流血事件,或者一个景区如果发生恐怖事件,很长一段时间客流都难以恢复到出事前的规模。这是旅游业脆弱性的体现。但若从积极方面看,象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这样的重大事件,自然会对各地红色旅游产生影响。在部分县市,甚至需要调整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这很正常。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既是一个古老的游走文化,也是一种赶时髦的时尚文化。比如某部电影或电视剧热播,可能会刺激出一条某某皇帝之旅,或某某主题之旅的旅游线路来。
当然,所谓调整,总是局部的,不可能是全局性的。关键要看是暂时的现象,还是有相对长久的可能。不能说是风就是雨。还没等你调整过来,说不定热潮就会过去。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如果仅仅是旅游线路的开发,那无妨大局。如果属于要新增加相当建设量的工程,那就要仔细研究市场的潜力。
六、各地为了吸引客源而打造红色旅游方案花样层出不穷,有些地区让游客扮演日军,模拟敌人进村强抢妇女的情景,社会各界对此褒贬不一。您对这个现象怎么看?
你说的这种情况是一种被称之为旅游文化庸俗化的做法。是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媚俗的做法。不值得提倡,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因为我国的红色旅游自2005年两办发文正式推动以来,已经六个年头了。六年来,大家都在探索。但国家发展红色旅游有很强的政策性。两办明确规定红色旅游不应以经济效益为追求目标,而应关注社会效益。但这个政策也是有问题的。在红色旅游起步阶段,是需要这样的政策扶持的。如果一直坚持这个政策,那就会把红色旅游引入理论误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红色旅游也是旅游产品,只是她有特定的内涵,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党史遗产旅游,是一种特殊专题旅游产品。既然是旅游产品,就得进入市场交易。就要有吸引力。就得让游客乐意购买。所以单纯靠组织党员、在校学生接受教育那种模式,即所谓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模式来开展红色旅游,是不可能把红色旅游打造成旅游产品的。只有将红色旅游融入到地方旅游景点体系之中,接受公平的竞争。不断地深化主题,不断地活化遗产,不断地改进解说系统,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才会走上正轨。你所说的旅游文化庸俗化现象,如果作为增强景点吸引力,活化党史遗产的一种探索,本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变成了歪曲历史真实,单纯追求趣味,那就又当别论了。笼统地反对一切模拟演示的观点,仍是一种红色旅游不可冒犯的思维在作怪。
七、通常来说,旅游规划的核心是什么?从全国各地的规划方案来看,您认为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哪个?在您看来,我国现阶段旅游规划和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旅游规划的核心就是打造地域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关键的是文化力的打造。
过去对旅游规划有所谓资源型旅游规划,市场型旅游规划等说法,实际上那只是旅游规划的侧重点的差异,比如有的规划市场这一块做得强些,有的规划则是资源这一块做的强些而已。并没有回答旅游规划的核心问题。如前所述,旅游规划是为地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勾画蓝图。一个地方的旅游产业发展,必须有足以吸引游客的旅游吸引物。但在当今之世,旅游资源并不是决定因素。因为没有名山大川,可以根据市场可能的需求,打造旅游吸引物。因此,这个核心竞争力不是一个具体的建筑物,而是一个综合的集成概念。文化力当然比较抽象。如果一定要说的具体些,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三度,即规划本身对地方文化特色的提炼整合度。旅游景观和服务的可观赏接受度。以及规划实施的负责机构之执行度。
衡量一个地域的旅游规划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它能否卓有成效地对该地域旅游产业系统目标的实现起指导作用。能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三度之中,文化力的打造是重点。
近年出台的旅游规划,要评判甲乙很难。如前所述,一个地域的旅游产业能否成功,规划只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还有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等将蓝图变成现实的环节。有的规划专家们认为很好,但领导不认同。或者前任领导手里编制的规划,后任不用,也就束之高阁了。或者规划虽好,但实施不行。所以我只能就已经实施的规划来举几个例。就区域规划而言,我认为《云南省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一个成功的总体规划。因为该规划虽为国外专家所作,但中方配套的专家组和外方专家一对一联系开展工作,可以避免文化隔膜造成的短腿现象。规划本身牢牢抓住了云南文化多样性这个特色。就文化力的打造上显示了课题组思路的清晰。抓住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就抓住了云南旅游规划的核心。其次规划者通过规划支线机场等途径,解决了云南和湄公河三角洲等周边国家地区的外部链接以及和国内各相关大都市的链接问题。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就是云南省重视规划的实施。为了把规划思想宣传到千家万户,省里组织了讲师团到各州宣讲全省旅游规划。所以说这个省域规划从规划本身的竞争力度到实施推动的力度,都是一流的。真正形成了合力。
就景区策划和规划而言,我想说无锡市的灵山大佛景区规划毫无疑问是成功的案例。这个景区所依托的是玄奘的弟子窥基开创的祥符寺遗址和太湖风光。这个项目的策划很成功,该项目共分三期,一期建造灵山大佛佛像。二期建造九龙灌浴。三期建造梵宫。该景区围绕佛教故事造景,并无太多的创新,但它的重心就是做文化,打造文化竞争力。因为大陆佛教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1949年后近半个世纪停止佛事活动,所以寺庙建筑,僧才储备等多方面都处在断层境况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只能走旅游佛教的道路。而不可能走台湾的佛教旅游的道路。灵山胜境由于占了先机,又抓住了大陆佛教旅游客观需求无法满足的历史机遇,于是走了通过活化佛教遗产中受众面最广的佛本生故事以吸引游客的道路,取得了成功。客观上她引领了中国大陆旅游佛教的时代新风尚。当然,这个项目的成功除了建筑设计的精细外,区位优势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不是在美丽的太湖之滨,不是在经济文化发达的环太湖区域,也许情形会是另外的样子。
八、您曾提出这样的口号“文化武装规划,规划创造文化”,以及您确立的规划编制境界:“使游之者忘倦,寓之者忘归,居之者忘老”。您在旅游规划方面有很多创新的观点、理论并且应用到实践中,您怎么理解创新,您不断创新的动力源于哪里?请您介绍一下能够充分体现这些理论的案例。
我们多年来一直将“文化武装规划,规划创造文化”这句话作为南京金乌旅游咨询公司规划业务的指南。我们深信,没有文化的规划,就像没有灵魂的木乃伊一样,不能给人美感。不能给人以活力,自然也没有实用价值。而一个有文化做灵魂的好规划必然会创造出新的文化。比如前面说过的灵山大佛景区,原来固然有个祥符寺的遗址,但不过是荒山一片。规划建设了灵山大佛景区以来,谁能否认这个5A级旅游区所创造和展示的文化是旅游产业时代的旅游文化?
又比如深圳华侨城的集锦式文化主题公园的开发模式也是一种创新。因为深圳特区所在地最初只是一个渔村。国家要建设特区,就必须建设旅游景区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这种集锦模式的景观营造在封建社会帝王宫苑中有人尝试过,比如康熙乾隆营造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但在当代旅游产业化的背景下,深圳锦绣中华为代表的主题园则开了时代风气。因此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前面说到的浙江响石山景区自身没有有吸引力的资源,但我们从古老的神仙文化中提炼出适合现代人口味的休闲哲学,将其结合响石山自然山水环境,就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应。也就不自觉地创造出现代社会的大众休闲文化。客观上适合了上海这样过于拥挤的特大城市市民们短期休闲放松的精神需要。又比如武夷山玉龙谷景区,是我们2005年做的规划。该景区面积不大。但森林植被好。大半属于原始森林。我们根据景区的资源赋存,规划了一个生态休闲区,一个银矿体验区,一个畲族村寨民俗风情区。除畲族村寨因为用地原因迟迟未得开发外,另两个项目都已经建成开放。特别是银矿洞景区,那不过是明代太监们组织开挖的一个废弃的银矿洞,由于我们调研的结果全国各地明代遗留的银矿洞别无开发。所以我们决定将此内容作为武夷山的一个补充。将当年采矿扰民与民争利、矿工头领银王的故事等遗产加以活化。从而使这个范围不大资源特色不鲜明的景区变得鲜明起来。我们感觉得益的还是做足了文化的文章。
我们也有一些做的很成功的规划,但由于开发商征地违规等原因,而至今尚未能变成现实,如我们1999年至2003年间历时数年在中国小商品的发源地浙江义乌市所规划的历史长河景区就是一例。义乌每天有近20万中外客商在市区流动,但义乌本市没有与此旅游流相匹配的大型旅游景区,为此,我们在1998年给该市编制旅游总体规划期间,就策划了历史长河这个大型主题公园项目。我们当年的策划思路是采用集成的手法,将中国五千年历史开发为一个大型主题公园。全园设计36个景区。分纵、横两条线索。纵向的是按朝代设置景区,横向的则按主题设置景区。把现代的商业经营等实用功能跟景区建筑环境等审美功能合二为一。既立体地宣传二十五史,又最大可能地利用园区的各相关建筑空间。该规划被中国旅游报主任记者概括为集成式主题公园,说是与深圳集锦式主题公园不同的新型主题公园。2010年5期《建筑与文化》杂志曾详细介绍过该规划从策划到修建性详细规划。
创新,是和因袭相对待的一个概念。创新就是超越。它有很多表现形式。比如,无中生有。即规划区域历史上没有任何底蕴的,如深圳锦绣中华为代表的主题公园开发。另外一个比较常见的方式就是借题发挥。如无锡的灵山胜境。创新最大的特点就是前无古人。也就是说,无论无中生有也好,有因有创也好,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要搞出了前人没有的新东西。编制旅游规划,国家有标准。在格式上或者说在形式上不可能另搞一套。因为行业内部必须遵守共同的行规。甲方也会了解国标文件。但按照国标文件做,一个要素不落下的规划,未必是好规划,或者说未必是有新意的规划。但有新意的规划必须首先符合国标要求。
九、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旅游行业发展快速,但对旅游文化、旅游规划的认识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您觉得中国的旅游规划专家能够做什么?旅游规划的发展方向如何?
我们正在从事的旅游规划工作是前无古人的工作。因为古代中国没有旅游产业,旅游产业规划涉及地域旅游系统的旅游目标实现方式。我们认为,近30年的旅游规划过分偏重旅游的经济属性,而对旅游的文化属性则未予重视。由于行业发展太快,市场需求过旺,规划工作者几乎没有时间去仔细研究,反复推敲,就被甲方政府领导催促评审了。这样粗放式的旅游开发背景下不可能产生多少精品规划,也不可能产生太多的精品景区。
我觉得,在规划领域,国家主管机构应该有制度制约各级地方领导,应该有比较科学严谨的竞标规范。一方面规范地方领导的权利使用。另一方面也为旅游规划界公平竞争寻求制度保证。要把旅游规划重视文化特色提炼的问题真正落到实处,有必要在相关规范中以指标的形式提出,比如说可以把地方文化特色是否在旅游产品中得到具体的体现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就像旅游规划、建设规划环保问题是否体现可以一票否决那样,如此,规划从业人员势必重视此项工作。这即是所谓导向的力量。
国家明确提出“十二五”的战略是精细化、集约型发展,也就是说要超越前面三十年的粗放式开发。没有导向,没有制度。这种战略调整就很难落到实处。
作为旅游规划专家,我认为,经过30年的岁月洗礼。旅游规划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太专业到相当专业。这种进步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下一阶段大家应该普遍关心的是旅游规划的文化创新问题,关心旅游规划的品质提升,关心旅游规划的实施经营,是必然的选择。顺变说一句,现在许多地方分不清旅游策划与旅游规划的区别。明明以旅游策划的名义邀标的,到评比甲乙时就会不自觉地倾向于已经把策划做到规划深度的那些方案。这是我们理论工作者的工作没有到位。应该进行这方面的基础研究。要把两者的区别点找出来。这样对于参加竞标的人才公平。
我觉得,在今后的岁月里,旅游规划专家的精品意识肯定会上升。对景区后期规划实施建设的关注和参与也会成为必然的趋势。
十、北京一直占据着全国旅游业的龙头地位,近年来一些媒体对城市竞争力研究进行了报道,从中看出北京的位置处在上海、深圳、广州之后,您认为城市竞争力是否会对城市的旅游业产生影响?
城市竞争力是个很综合的概念,它包括经济硬实力、文化软实力所涉及的许多指标,比如从市民素质到环境条件、设施质量、管理水平。城市竞争力对城市旅游业肯定是有影响的。因为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涉及多种产业和社会多个部门的综合性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借力而生的产业。如果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强大,第三产业必然会壮大,旅游作为现代服务业,就可好风频借力,直上青云端了。反过来也可以说,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中,旅游业的积极贡献也是十分明显的。不容忽视的。
十一、您无论在旅游规划方面还是遗产保护方面都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您总结这些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出版了很多的著作,为同行及年轻学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素材并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请给我们介绍几部有代表性的著作?
《中国旅游文化传统》。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这是一本旨在对三千年中国旅游文化传统进行总结的专著。书中有中国旅游文化简史,有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若干规律性现象的总结,例如重人传统,重文传统、重视保护、重视自然等。我始终认为,在中国规划旅游产业,不研究自己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规划会显得过于单薄。
《文化遗产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建设》,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这本书是国家文物局的一个科研项目的结题著作。本书主要希望在遗产保护与风景旅游建设两者之间找到结合点和生长点。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该书首次打通中西古今,全方位地研究该问题。
《中国旅游名胜诗话》,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这套书共八本,属于普及中国旅游文化的图书。它以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游览线路为经,以沿线各景点历史掌故诗词鉴赏为纬。可为爱好旅游文化者之助。
《中国历代名匠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该书是一本系统研究自黄帝以来直到辛亥革命历朝历代的能工巧匠的专著,其中历代建筑界的能工巧匠的研究介绍占主体。书中插有100幅古代巧匠的画像。
《中国历代名建筑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该书是第一本为我国历代有重大影响的名建筑编写“身份证”的专著。
上述关于建筑遗产的两本专著同时也可以视为旅游文化遗产。因为旅游名胜的信息无外乎载体的信息和人的信息。这两本书一本考证建筑遗产,一本研究建筑师遗产。
1999年至今10余年来,为了改变江苏高校没有本地版旅游专业教材的局面,我受江苏高校同仁的委托,承蒙他们厚爱,让我牵头主编了两套旅游管理本科教材。前一套由中国2000年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后一套2009年开始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其中我本人主编的有《旅游文化学》《旅游资源学》两种。后一套教材是国家十一五普通高校规划教材。
我的旅游规划研究著作还没有出版,只在《建筑与文化》杂志上做过若干整理和初步总结。因为我还在积累研究案例。我希望用自己的案例说话。所以并不忙着出书。
十二、您多年致力于教学的前沿,您对我国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有什么见解?在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您认为一个团队最重要的是什么?您觉得应该如何培养旅游规划研究领域的创新型人才?
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有三:一是忽视中华文化经典的教育。也就是说,忽视在我国有着悠久传统的圣贤教育的传统。国民教育缺少民族文化的“根”的感觉。连带出现的问题就是重利轻义,重欲轻理。崇拜金钱,崇拜物欲。党政干部贪赃枉法,社会不公平,这些问题其实都与国民教育缺失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有莫大关系。二是学科分科太细。不利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养成。比如说上个世纪前半期的学者搞理工科的懂文科,从事文科的也懂自然科学的,不在少数。但现在要找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这样的人才,就难得一见了。以旅游规划人才论,一个团队七八个人,综合素养好的能有一个就很好了。三是定位不清,目标不明。比如,高等和中等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的目标定位当然应该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而重点高校旅游专业则应该定位在培养战略管理型人才上。结果我们现在很多学校是乱的。重点高校为了学生就业,千方百计去学技能性的东西;而职技学院为了提高地位,又千方百计地想升本科,因此轻视技能教育。其实,无论重点高校还是职技学院,基础教育都是必须的。实践能力都是必须的。不同的是各自的基础性学习和实践性环节内涵不一样而已。并不是说职技学院不需要理论素养,重点高校不需要实践能力培养。
当然,从高处看,学科分科太细是晚清以来学习外国的一个重大失误。因为中华民族的教育向来重视整体教育,全息教育。而绝不是西方那种把整片森林分割为一棵棵树木的搞法。西方社会有宗教支撑其精神。中国文化是没有宗教的文化。如果一定要跟西方比较,我们的宗教就是祖宗宗教,就是圣贤教育。忽视了这一点,将后患无穷。
一个团队最重要的当然是领头人。这个人的人品学识和把握全局的能力以及人格魅力必须得到团队绝大多数成员心悦诚服地认同。这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团队负责人只顾自己,不顾大家。处事不公,损公肥私。那是很难把团队带好的。
其次是价值观要大致统一。要有一种共同的理念。比如一个以做文化主题规划见长的专家团队,不要求每个人都对文化很精通,但他们都必须认同这种偏好。因为天下太大,同行如林。要使自己团队的市场形象清晰,自己的定位必须清晰。光定位清晰还不够,还必须坚持。要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坚持就是最好的战略。朝秦暮楚,朝三暮四,是很难成就品牌的。如果团队的一致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因为其他原因,那很难发挥大家的积极性。比如一个专门做农业旅游项目的团队,手下人大多不喜欢这个行当。而领头人又不能有效地影响大家,培养大家的兴趣,提升大家的能力,则这个团队就很难有效运转。
旅游规划领域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觉得应该从本科开始抓起。像现在这样的课程设置,很难培养出科班出身的旅游规划创新型人才。因为我们的课程设置把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权利压缩到了不能再低的程度。学生为了学分,必须按照既定的教育计划,从政治课到专业基础课再到专业课一步步走过来。学生很少有自己选择读书和研究问题的时间,只能被动的听课做笔记,复习考试。这种陈旧的教育模式不改变,势必严重影响我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的提升。
解决办法,可在旅游专业院系采取导师负责制。从本科阶段低年级开始,发现综合素质好地就由将其列入培养计划,由专门的导师指导,培养提升其广泛阅读的兴趣以及求异思维和全局观念。一个优秀的旅游规划人才,大致需要10年培养。其中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各自应该有不同的培养侧重点,但一个旅游规划领域的创新型人才毫无问题的是必须紧紧围绕博览群书、求异思维和全局观念三个方面努力。因为对规划人才而言,广阔的知识面是规划创新的信息基础。求异思维是规划创新的思维基础,而全局观念是规划创新的方法论基础。还有一点就是实践环节,旅游规划人才的培养当然不能缺少实践环节。但实践环节应注意两点,一是要让其有统筹全局的机会。二是要促使其养成比较分析的习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学研究会宣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