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殇编钟曲》什么团队

曾侯乙编钟出土40年,只演奏过3次

鉴于它的文物价值和保护,原件或将不会再被演奏

编钟乐舞八音和鸣记者何晓刚 摄

武汉晚报讯 (记者王娟 李翌 通讯员谭燕)9月19日,“曾侯乙编钟出土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北省博物馆召开。来自中国大陆、美国、韩国、德国、中国台湾的50余位考古、音乐专家齐聚一堂,总结40年来曾侯乙编钟等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研究成果,结合近年来曾国考古新发现,展望未来曾国历史、考古、文化研究趋势。

40年来,几代考古学者、音乐专家投入大量的精力研究曾侯乙编钟,来自“孔子时期的声音”传遍世界,曾侯乙编钟以其恢宏气势、浑厚音色,不仅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事件,也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成为文化传播的符号和对外交流的桥梁。

曾侯乙编钟自出土40年来,原件一共只奏响了3次。而鉴于曾侯乙编钟文物价值和保护,原件或将不会再被演奏。

第一次奏响是在1978年出土后不久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介绍,当年7月26日,经过保护处理后的编钟及钟架陆续运往武汉军区71师礼堂,并连夜进行复原组装。并对部分已损的编钟挂钩做了修理,缺损的临时用钢筋打造了几件代用。

音乐会以《东方红》为开篇正式开始,整场音乐会经历了两个多小时,演出结束时,礼堂内一片寂静,良久,人们才如梦方醒,顿时掌声雷动,许多人泪水涟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新华社的工作人员在现场进行了录音录像,随后,这场音乐会的影像资料由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为传播。

第二次奏响是在1984年

省博物馆演奏人员被特批随编钟进京,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各国驻华大使演奏了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创作曲目《楚殇》以及《欢乐颂》等中外名曲。

第三次奏响是1997年

为迎接香港回归,著名作曲家谭盾创作大型交响乐《1997:天·地·人》,经中央特批,破例使用编钟原件采音录制。当年3月的一个晚上,湖北省博物馆编钟厅内,来自湖北省博物馆、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歌舞剧院的6名演奏家,在谭盾的指挥下,用曾侯乙编钟原件完成了交响乐《1997:天·地·人》编钟部分的演奏。

曾侯乙编钟还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精神价值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题材,据湖北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全世界有6亿多人领略了《编钟乐舞》跨越千年的视觉盛宴。各类文学作品、音像制品、文创产品更是不胜枚举。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曾侯乙编钟出土40年,只演奏过3次

鉴于它的文物价值和保护,原件或将不会再被演奏

编钟乐舞八音和鸣记者何晓刚 摄

9月19日,“曾侯乙编钟出土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北省博物馆召开。来自中国大陆、美国、韩国、德国、中国台湾的50余位考古、音乐专家齐聚一堂,总结40年来曾侯乙编钟等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研究成果,结合近年来曾国考古新发现,展望未来曾国历史、考古、文化研究趋势。

40年来,几代考古学者、音乐专家投入大量的精力研究曾侯乙编钟,来自“孔子时期的声音”传遍世界,曾侯乙编钟以其恢宏气势、浑厚音色,不仅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事件,也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成为文化传播的符号和对外交流的桥梁。

曾侯乙编钟自出土40年来,原件一共只奏响了3次。而鉴于曾侯乙编钟文物价值和保护,原件或将不会再被演奏。

第一次奏响是在1978年出土后不久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介绍,当年7月26日,经过保护处理后的编钟及钟架陆续运往武汉军区71师礼堂,并连夜进行复原组装。并对部分已损的编钟挂钩做了修理,缺损的临时用钢筋打造了几件代用。

音乐会以《东方红》为开篇正式开始,整场音乐会经历了两个多小时,演出结束时,礼堂内一片寂静,良久,人们才如梦方醒,顿时掌声雷动,许多人泪水涟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新华社的工作人员在现场进行了录音录像,随后,这场音乐会的影像资料由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为传播。

第二次奏响是在1984年

省博物馆演奏人员被特批随编钟进京,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各国驻华大使演奏了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创作曲目《楚殇》以及《欢乐颂》等中外名曲。

第三次奏响是1997年

为迎接香港回归,著名作曲家谭盾创作大型交响乐《1997:天·地·人》,经中央特批,破例使用编钟原件采音录制。当年3月的一个晚上,湖北省博物馆编钟厅内,来自湖北省博物馆、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歌舞剧院的6名演奏家,在谭盾的指挥下,用曾侯乙编钟原件完成了交响乐《1997:天·地·人》编钟部分的演奏。

曾侯乙编钟还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精神价值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题材,据湖北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全世界有6亿多人领略了《编钟乐舞》跨越千年的视觉盛宴。各类文学作品、音像制品、文创产品更是不胜枚举。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这件稀世珍宝是中国战国早期稀有文物,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在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器组成的庞大乐器,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音色依旧完美,和现代钢琴相比,只少了一个八度。它一出现,便让世界考古界震惊,如此规模宏大且年代久远的乐器,史上绝无仅有。曾侯乙编钟表现了我国古代发达的音律研究和制造工艺,是属于中华文明的绝世瑰宝。

因为曾侯乙编钟保存状态堪称完美,因此在三个特别的时期,这件二千多年前的乐器被重新奏响过。第一次是它出土的时候,考古工作者将它上报国家后,文化部的音乐家立即赶赴随县,对整套编钟进行了全部测音。在1978年的建军节,这个沉寂了两千多年的乐器重新绽放出生命,分别演奏了《东方红》、古曲《楚商》、国外曲目《一路平安》、民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最后以《国际歌》压轴收尾。整个过程中所有人都被它古朴典雅的演奏征服,陶醉不已。

第二次演奏是在1984年,为了庆祝新中国三十五岁诞辰,省博物馆演奏人员被国家特批随编钟前往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各国驻华大使倾力演奏了古代名曲《春江花月夜》、创作原曲《楚殇》以及《欢乐颂》等中外名曲。

最后一次编钟奏响是在一个特殊的日子,1997年香港回归,著名音乐人谭盾为庆祝盛况创作了大型交响乐《交响曲1997:天·地·人》,国家特批再一次敲响了曾侯乙编钟。

如此珍贵的文物真是让我们惊叹不已,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快来评论区留言吧。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绾青丝楚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