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坦克二战世界上最大的大炮炎黄怒吼音乐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视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听取系主任唐铎将军(前左三)对电子进位器的介绍。(资料照片)

唐铎在苏联获得的奖章。(资料照片)

唐铎,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中国雄鹰”,湖南益阳人,曾在苏联空军服役28个春秋。在苏联卫国战争的艰难岁月里,他驾驶战机与德国法西斯强盗鏖战100余次,先后被苏联政府授予列宁勋章、红星勋章、卫国战争勋章等7枚勋(奖)章。

习主席文章发表后,石牛坝村的村民们奔走相告,为唐铎感到骄傲和自豪。

唐铎,1904年出生在益阳市赫山区(原益阳县)岳家桥镇石牛坝村一个农民家庭,家中兄弟姊妹8人,他排行第七。

5月18日,记者来到唐铎故里,采访其亲戚和乡亲,走访赫山区党史办、区志办,查阅历史资料,唐铎具有传奇色彩而又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一浮现。

1.离家几十年,他还能讲一口地道的“东方红话”

“唐铎在1982年回到家乡时,就住在我家,那时我结婚还不久。”今年56岁的石牛坝村村民向可香是唐铎的侄孙媳妇,她拿出珍藏了30多年的有关唐铎的报刊资料给记者看。她说,那次唐铎带着他的妻子和儿子回老家,来看他们的人特别多。唐铎的妻子唐瓦柳是原苏联人,一见面,就出乎意料地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唐铎的侄孙唐权良说,自从16岁离开家乡去法国勤工俭学,唐铎到1978年才第一次回家乡,当时他已经是74岁的老人了。1982年,是他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家乡探亲,距今已有33年。现在,唐铎的故居已不在了,他在老家的亲戚也不多了。

唐权良回忆,唐铎回乡时虽已年过7旬,但与乡亲们拉起家常来兴致很高。一次,在回忆童年往事时,他还欣然背诵起当年写他们家里事的一个无名帖子:“如今世界大不同,老屋湾里唐炳星,妻子刘氏剃光头,女儿惠妹赤脚行……”唐铎的父亲唐炳星是清朝的一个武进士,因痛恨官场腐败,不仕而归田,在家里开了一个小孩发蒙书馆,唐铎4岁就跟父亲识字读书。良好的家风,给唐铎成长以莫大影响。

石牛坝村老支书谢爱民说,唐铎回乡给人的印象是和蔼可亲。虽然离家几十年,但他还能讲一口地道的“东方红话”(石牛坝村原名东方红村)。在家乡那段时间里,他不厌其烦地解答村民们的提问。谢爱民还记得,唐铎听说村里准备架设电线杆但还缺资金时,他主动提出,他去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支持。第二年,村里就架好电杆通电了。

现在,石牛坝村许多村民也过上了好日子。谢爱民说,唐铎为苏联卫国战争胜利、为人类战胜法西斯立了功,为村里争了光,村民们都很怀念他。

2.他带领99架飞机飞越莫斯科红场,接受斯大林检阅

“我舅舅从小立志学飞行,当年很威武的,他率领99架飞机飞越莫斯科红场,接受过斯大林检阅。”唐铎姐姐的儿子、今年88岁的原益阳县侨务办离休干部邓雪华,在家中向记者讲述了唐铎的一些经历。

邓雪华说,唐铎父亲唐炳星与曾任两广督军、湖南督军兼省长、湘军总司令的谭延闿有交情。在当年唐炳星新居落成时,谭还写了副“喜有佳儿学诗礼,幸得逸气吞山河”的对联进行祝贺,也表达他对唐铎的欣赏。

唐铎是1920年5月与赵世炎、傅钟等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在法国,他与先期到达的蔡和森、向警予、蔡畅、李富春、李立三等人一起从事革命活动。1923年,从法国回国后,他来到广州,找到了在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任职的谭延闿。谭延闿要他去“湘军”,但唐铎打定主意要学习飞行技术,于是谭将唐介绍给大元帅府航空局局长杨仙逸。杨仙逸鼓励唐铎:“你来广州投到孙中山先生的旗帜之下,是个有志气的青年。我非常欢迎你来学习航空技术。现时航空局只有一个飞机制造厂。你可到这个厂里先当实习生。”唐铎说:“我志在飞行,从当学徒开始也干!”

胸怀振兴中华理想的唐铎,最终在1924年9月成为了我国第一所军事飞行学校第一期10名学员之一。

1925年,刚刚成立的国民政府选派唐铎等几名飞行学校毕业生去苏联深造。到莫斯科后,唐铎先后在苏联空军多所学校学习飞行和通讯技术,后到苏军空六旅服役。1933年8月18日,旅长传达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该旅将派出部分飞机在第16个“十月革命节”时飞越莫斯科红场上空,接受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检阅。由于唐铎飞行技术熟练,特别是无线电通讯技术过硬,旅长命令他担任长机驾驶员,飞在最前面。

1933年“十月革命节”(11月7日)清晨,唐铎精神饱满地驾驶一架P-5型飞机,带领另外99架飞机轰鸣着飞上了蓝天。他们列队飞越红场上空时,广场上欢声雷动。唐铎从机上清晰地看到了广场上飘扬的红旗、雄伟的克里姆林宫和玉带般缓缓流淌的莫斯科河。

当天,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设宴招待受阅代表,他举杯向在座的受阅飞行员们致意,祝贺飞行圆满成功。这是唐铎第一次见到斯大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3.一次战斗中,他干掉了10多辆坦克

“唐铎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是我们赫山区唯一的开国将军!”赫山区政府办副主任陈泽伟分管区志编纂工作,他对记者说,“《益阳县志》和区党史办编的《益阳县籍在外地部分革命人物简介》对唐铎都有记载。”

翻开那些记载有唐铎事迹的泛黄的书本,记者被带入了唐铎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41年6月23日清晨,正在苏联空军学校学习的唐铎得知德国法西斯向苏联发动了进攻,他和同学们一起联名写信给斯大林,要求上前线打击侵略者,但未能如愿。1944年,年届不惑、已身为军校空中射击教研室少校教官的唐铎,终于获得上前线的机会。

唐铎接受的第一个作战任务是攻击敌人的一个野战机场。作为中队长的他带领4架强击机超低空飞行,在离敌机场约16公里的空中加大油门增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过去,对准目标俯冲投下炸弹。霎时,烈火、浓烟腾空而起,几十架敌机被炸毁。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唐铎中队已全身而退,得胜返航。唐铎一战成名。

陈泽伟说,唐铎打仗不怕死,英勇而又善战。一次战斗中,他干掉了德军10多辆坦克,因此荣获列宁勋章。

这次战斗发生在1944年7月3日。当时,解放白俄罗斯明斯克的战斗打响,已升任为强击机团副团长的唐铎,领受了消灭阻碍苏军主攻部队前进的敌坦克集群的任务。他带领8架飞机,对敌坦克群轮番进行突击。他们首先单机俯冲轰炸,在反坦克弹的爆炸声中,德军数十辆坦克瞬时变成一堆堆废铁。在进行第一轮打击后,他们又发射火箭弹,多辆敌坦克车、汽车被击中,燃烧成一片火海。接着,唐铎和战友又用机关枪“点射”,哪里有敌人,子弹就追到哪里。突然,唐铎发现一个敌指挥官带领大批敌人仓皇逃跑。这时,他飞机上的弹药打光了,他便降低飞机高度,用螺旋桨旋转,把敌人的脑袋削掉一大片。几个僚机飞行员也仿其样,用飞机螺旋桨砍敌人的脑袋。这次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消灭了敌人数十辆坦克,给不可一世的德军坦克部队以沉重打击。

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唐铎先后参加了白俄罗斯战役、波罗的海战役和解放东普鲁士战役。在解放东普鲁士战役中,唐铎创下了一天空战6次的记录。

身经百战,唐铎没有受过一次伤,也没有损失过一架飞机,这在整个苏德战争中是少有的奇迹。

唐铎后来在回忆这段岁月时,感慨万分地说:“在那些日子里,飞机几乎都是带血作战的。每次起飞关上机舱盖时,谁也不知道还能不能飞回来。可是一飞上蓝天,我就只有一个心愿,揪住‘卐’字号飞机,拼命也要干掉它。因为我们心里都十分明白:为正义事业血洒长空,这是值得的!”

唐铎的儿子唐维佳、唐瓦加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在苏联居住时,经常看到苏联叔叔、阿姨十分敬佩地伸出大拇指,对爸爸大声称赞道:‘中国人了不起’。”

4.“就是祖国的炊烟,我们也感到香甜”

唐铎在苏联学习、战斗、工作了28年,直到1953年才回国,这是什么原因呢?

赫山区区党史办的同志介绍,其实赴苏联学习之初,唐铎就打算学成后回国,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1939年初,他向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任弼时提出回国要求,任弼时要唐铎坚持学习下去,先完成学业。任弼时说,现在延安还没有成立空军学校,你现在先把航空理论、飞机设计、空中战斗等项科学知识技术学到手,再回国搞我们自己的空军建设,肯定会有极大的用武之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那天,唐铎万分激动地对妻子说:“我的祖国终于解放了,我作为炎黄子孙是多么光荣啊!我一定要回国参加革命和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唐铎的一些同学、同事被派往中国担任各种顾问,唯独没有他。他坐立不安,多次写信给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请求回国。在1949年至1952年间,苏联国防部曾3次召唐铎到莫斯科谈回国问题,每次都答应他的要求,但都令他先回原单位工作,等候通知。唐铎也写信给中国的常乾坤、王弼,请代他向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提出,调他回国。1953年3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党政代表团来莫斯科参加斯大林的葬礼,唐铎再次向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提出回国的要求,终于获得批准。

1953年4月9日,唐铎携其苏联籍妻子唐瓦柳和两个儿子启程回国。后来,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记得一部苏联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就是祖国的炊烟,我们也感到香甜。离别祖国28年,我此刻的心情正是这样。当列车驶入满洲里时,当我看到解放了的祖国大地和意气风发的勤劳人民时,我激动地落下了眼泪。”

唐铎(1904—1983),原名唐灵运,字金城。1904年生于益阳县(今赫山区)一个农民家庭,中国共产党党员,早年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25年奉派到苏联学习,此后在苏联空军工作战斗了28个春秋。由于他在苏联工作期间的杰出贡献和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光辉战绩,曾荣获列宁勋章、红旗勋章、红星勋章、苏联卫国战争勋章及3枚奖章。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军衔。曾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党委委员、空军工程系党委书记、系主任,辽宁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辽宁省政协副主席。1983年11月23日因病逝世。

唐铎在法国留学、在苏联及在“文革”中,曾三度身陷囹圄。虽历经磨难,但他始终坚信真理必胜,不屈服,不动摇,显示了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忠诚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崇高情操和品德。(湖南日报记者杨军通讯员汤济夫夏艳辉)

帝王好东西啊 双管炎龙滑膛炮 火力比炎黄厉害!只不过无法安装士兵碉堡。血量比炎黄少100,但造价也少一百。造出来就有广播塔。 我你再玩的时候你升到五级时找推土机造假建筑,有一个赤龙党党徽,造一个,那是国家机密研究中心,可以造无限血量威力强大的ufo型八卦飞碟和一种不知名的坦克,这种坦克造出来就有4管炎龙炮,导弹,激光炮,盖特机炮,士兵碉堡,广播塔,隐形单位侦察雷达,以及重型装甲,能有效地防空,能把敌人战车打得满天飞,飞起来还没落地时又要挨导弹。根本不屑于敌人坦克的集群抓痒,海陆空没有它们打不到的。我曾用一辆就血洗敌基地。防守也不错,那可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不过机动性太可怜了。造价好像只有三千元。

原标题:在战场上,它的吼声最响,它对血的欲求最旺

本文献给有500年历史的牵引野战炮。(不含舰炮,坦克炮,高射炮,岸防炮、自行火炮)

扔石块的魅力在于你能在远距离上的把生物能转化为动能进而造成目标杀伤性的物理破坏或疼痛。在国之大事的沙场上,我们不能以扔石块决定胜负,而是以怎样以更重的石块,更远的距离,更大的威力摧毁敌人,保全自己。

在人们发现火药可以用作推进剂之前,有3种比人力更强的可积蓄和释放能量的机械装置被用来投掷更重、更远的石弹,它们分别是:简单的弹性装置、扭绞的绳索或鬃毛,以及配重式杠杆。在古代和中世纪频繁又漫长的攻城行动中,罗马人把小型的机械弹性装置作为攻城投掷器,这些攻城投掷器在战争中砸塌了许多他国的城墙。

东西方的先人们投掷器遇到动力上的瓶颈时,在东方——中国人在11世纪率先发明了火药。“落后的欧洲”直到公元1300年左右开始把火药作为发射石弹的推进剂。从那以后,几乎每场战争都少不了火炮的身影,火炮可以有效消灭敌人的有生力置、瓦解敌军的意志,由此也被誉为“战争之神”。

轮子和火炮的一见钟情,塑造了战争之神的主体——牵引火炮。但岁月是把杀猪的刀,有的火炮变了心,她们遇见了内燃机,成了坦克;有的与军舰联姻突变成了自动化的巨大的的舰炮;也有固执的的继续蹲在固定地面上作少许回旋移动的岸防炮,而且这种古老的方式一直延续到本世纪。虽然当下任何一门牵引野战炮,在技术上都要甩出几个世纪之前的野战炮几条大街,但在形式上仍是基本的——牵引轮式火炮形式。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牵引火炮从与轮子结合以来就一直被拖着驰骋在大大小小的战场上,一次又一次怒哄着擂响天际之锤。

在畜力运输时代,“野战炮"一词通常有其特殊的含义,那时,火炮和弹药由马、骡子或牛牵引,人员大多是步行。

拿破仑时代,经过20年几乎从不间断的战争,法国的牲畜资源,特别是马匹资源已被消耗殆尽。而国家军事机器的运转必须以社会和经济为基础。马匹资源的窘境直接影响了拿破仑骑兵与炮兵的组织运动。在1806年在耶拿举世瞩目地打败普鲁士人之后,拿破仑信心的膨胀和后期兵员素质下降,马匹缺少,炮兵机动下降的裹挟下,使得他关心的只有硬拼,他相信,只要与敌人交战,他便能够毁灭敌人。最后欧洲那些常吃拿破仑败仗的国家们采取兵力上的强大优势和法国打消耗战的办法,在滑铁卢战胜了拿破仑。

随后的骑炮兵时期有所变化,人员可以上马。这样人员可以跟上整个个车队。即使在在二战中,机械化的德军的多数炮兵部队都使用马拉炮。

牲畜是可靠性不佳战略资源,在二十世纪初德法百年死磕的光景中,德军军长们担心大量的重型火炮不但会让士兵与动物们丧失过多的体能,更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交通阻塞;拖曳重炮时消耗大量体力的马匹需要更多的饲料,也会让轻炮兵与骑兵部队的马匹没有东西可吃。在实兵演习中发现拖曳重炮的马匹更会流失大量汗水,让急行军中的部队需要不断地寻找、运输清水给这些可怜的动物。

▲二战德制leFH 18火炮现身中东战场

10.5厘米leFH18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国防军使用的标准师级野战榴弹炮,由莱茵金属公司在1929到1930年间设计开发,并于1935年开始在德国国防军服役。瑞典在1939年至1942年也向德国购买142门leFH18榴弹炮,并命名为Haubits m/39,于1982年退役。中国也有购买LeFH 18并用于抗日战争并随着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战场,但由于战事初期失利,国军唯有撤退回国内而把LeFH 18遗弃在缅甸野人山区。

幸亏摩托化运输时代的来临。野战炮由此分为牵引式火炮和自行火炮,而自行火炮则用于对付战场机动目标和有一定装甲防护的目标。

500年前的火炮和现在的牵引火炮一样笨重和复杂,单个士兵不可能像携带单兵武器一样把它们带到战场上,当然普通老百姓也不会用它们来自卫。火炮是特殊的团体性武器,需要一定的平台,需要人员之间的特定编组和分工才能携行、架设和使用。严格正规的操炮程式对于保证在激烈的战场上及时准确地发射炮弹至关重要。

下面是前装炮简单的操炮步骤:

这个过程不断重复,在前装炮时期对野战炮的后坐力几乎不予考虑,前装炮发射时,后坐力经常把火炮反冲出好儿步远,不得不由人力推回原来位位置, 重新进行火炮的瞄准。

团体性移动的火炮一降生,就让无特技的平民可以挑战特权的骑士阶级。13世纪以前,欧洲骑兵主宰着西方的战争,在蒙古人于13世纪消失在东方地平线上之后,留下来身穿盔甲、骑高头大马和使用长矛的骑士继续这一优势。15世纪中叶,高效的火器出现;下一世纪初,它们的射弹便能够穿透盔甲,把骑士撂于马下。配置移动火炮的步兵再次成为战斗中的佼佼者。最终打倒了骑士的不是弓箭,而是由火药推动的投掷物——火炮。

再次,没落小贵族起步的军官的拿破仑·波拿巴与火炮结缘,在意大利和埃及进行的早期战役中,最先表现出了跟东方成吉思汗一脉相承但又是崭新的军事思想——集中、快速、运动(迂回包抄,攻其后部;积极谋求战略决战;机动性的运动)。拿破仑不断给炮兵增强进攻性作用,喜欢用的作战技术之一是大规模的炮队作战。

直到19世纪末,采取目视的方法直接向目标射击是人们的习惯做法。自此以后,把火炮置于后方,在射击前方派遣观察员指示目标是更为普遍的做法,后一种射击方法也称作曲射。

火炮射击时,炮弹的横向修正比较简单,但要判断弹着点离目标的远近比较困难。出于这样的原因,框架瞄准的方法就应运而生。如果第一个落点近了,先进行一个粗略的修正,发射第二发炮弹,如果第二个落点远了,再反复进行近和远的修正,直到击中目标为止。

拿破仑在其新的炮兵战术中显示了这一点:集中大量火炮在敌人防线上选中的一点轰出一个洞来。拿破仑时期的炮兵们更好地学会了如何将其火炮运送到战场上并在距敌人步兵仅300码的距离上做好射击准备。

炮兵在拿破仑作战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战斗中杀伤敌人的主要兵种,敌人约有一半以上的伤亡是炮兵造成的。例如在1807年的弗里德兰会战中,法军有30门大炮与一个师一同前进,向俄军进攻。开始时,法军炮兵在霰弹射击的最大极限距离上有效地利用火力效果,之后分阶段向前推进,首先到达120码的距离,最后到达60码的距离,在俄军的步兵线中撕开一个个血肉模糊的缺口。这一会战的高潮,是在一个25分钟的战斗中法军炮兵给敌人造成了4000人的伤亡,迫使果敢勇猛的俄军士兵退却。滑铁卢战役是以野战炮的大规模炮击幵始,炮弹从法国军队的头顶上呼啸而过扑向英军。

纵观火炮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发展过 程实际上是火炮的射速、射程、威力逐步最大化的过程,也是火炮的烟、光、垢、热、后坐力等缺陷最小化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以及对此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的克服,推动火炮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M777是一种155毫米牵引炮,取代M198榴弹炮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和美国陆军的现役武装,并在阿富汗战争中首度投入战场。

M777是由英国BAE系统的全球战斗系统部门制造。M777总重不到4100公斤,使用M107炮弹射程达20公里以上,当使用弹底喷气弹时射程同样达30公里,与M198同级的射程,但体积较为小巧并轻上42%。M777轻巧的身躯更容易利直升机(例如V-22鱼鹰式倾转旋翼机或CH-47直升机)或卡车搬运,迅速进出战场。

Pendleton部队的第11陆战队二营G连曾在阿富汗-赫尔曼德省使用155mm M982神剑导引炮弹系统,击中36公里外的敌军,创下M777最远有效射击纪录。

中国AH-4超轻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是在参照M777的经典设计方案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产品。该炮采用国际通用的39倍口径身管,发射底排弹最大射程为30千米;采用炮闩自动开关闩技术,最大射速4~5发/分;配备了国际通用的底凹弹、底排弹、复合增程弹、特种弹等多种155毫米火炮弹种,射界大,可打击不同的目标,实现多种作战任务要求。

配置以小型发动机为动力的液压系统,具备机动化操作高低方向调炮,车轮升降、开关闩等多种功能,使火炮行军战斗转换时间小于3分钟。

66式加榴炮于1969年开始列装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该炮制造过程中参照D20榴弹炮的部分设计,使用60式榴弹炮的炮架,并根据解放军的使用环境做了大量改进,使该炮与59-1式加榴炮有60%的零件可以互相通用,易于保养维护。

解放军66式加榴炮与火箭炮实弹射击演练

凭借其优异的性能成为解放军前线炮兵重要的压制火力。该炮采用分装式炮弹,配有杀伤爆破榴弹,发烟弹等弹药,使用卡车牵引。

火炮的远距离攻击本领正在逐渐被各种轰炸机和导弹取代。发射70发炮弹,口径缩小两厘米的“巴黎大炮”再也不会出现。火炮技术会迈向人工智能的领域,但牵引火炮这种形式不老的野战炮将继续驰骋在大小战场上。

《军武次位面》官方新浪微博:@军武视频

《军武次位面》总导演的个人微信号:crazy262a2

欢迎广大粉丝关注互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世界上最大的大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