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展柜诞生过程

如何评价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改扩建建筑设计、空间设计和展陈设计? - 知乎183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2分享邀请回答2424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1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中国国家博物馆
我的图书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hina)位于北京市中心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相对称布局,是一座系统展示文化历史的综合性。日国家博物馆新馆竣工,历时3年修建,投资25亿的新国博,将掀开神秘面纱。
国博简介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
中国国家博物馆
堂遥相呼应。2003年2月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立,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
  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前身为日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同日,更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1959年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前身为1950年3月成立的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1960年正式命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
1959年8月,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两馆大楼竣工,为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同年10月1日,在国庆十周年之际,开始对外开放。
  中国国家博物馆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发展理念,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坚持“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地位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相称,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称,与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称”的建馆方向。以“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为建馆目标。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将会在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展示祖国悠久历史、弘扬中华文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体现中华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将成为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历史和文化知识、接受文明熏陶、进行终身学习的文化阵地和课堂。
  2007年3月至2010年底,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了改扩建工程,馆舍总建筑面积19.19万平方米,硬件设施和功能为世界一流。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展厅数量为49个,设有“古代中国”、“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设有十余个
国家博物馆大门
各艺术门类的专题展览及国际交流展览。
  与我国现有的博物馆相比较,国家博物馆还会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变化,即能够得到非常高质量的,文化精神上的一种享受。在历史含量方面,文化底蕴方面也是如此。在风格上,国家博物馆将保持庄严、宏伟的建筑风格,高度概括、浓缩我们的发展历程。展览手段上,将不局限于故有的陈列方式,而是综合运用多种现代化展示方法,如大视屏,大屏幕,超薄电视等多媒体手段,尽量为观众还原历史氛围并增加展览的动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历经近百年的历史沿革,积淀了丰厚的博物馆文化的基础,为20世纪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在国内外公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21世纪,国家博物馆在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诉求中,获得了长足发展的历史契机,改扩建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面积有19.19万平方米,于日竣工。在这一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内,世界一流的硬件设施和功能设置,将为公众提供高品位的历史和艺术类的展览以及其他文化休闲服务。不仅荟萃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艺术,见证中华民族百年的复兴之路,而且还有全方位和系列性的反映和表现世界文明成果的高品质展览。[1]
中国国家博物馆开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东侧,这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馆内丰富的收藏和陈列,展现了中华民族祖先开创至今的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诗。该馆文物收藏极为丰富,陈列展出十分精彩,研究宣传力量也相当雄厚,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原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中国国家博物馆于日正式挂牌成立,直属文化部。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集文物征集、、、、于一身,将系统收藏反映中国、近现代、代历史的珍贵文物。展出中国最顶级的文物,经常能在历史教科书中见到。
  中国国家博物馆基本陈列以为主,通过举办有关历史、考古、文物等方面的多种专题陈列,以及临时展览、常设国际
馆藏珍品(20张)
交流展览和捐赠品展览等不同形式的展览,向公众系统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秀的民族传统和当代主流文化精神,并全面地展示与宣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与辉煌文化,介绍世界文明与优秀文化。通过高水平的、、、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化公众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国家博物馆还将成为首都中心区供公众进行高品位的文化享受的重要场所。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收藏本国古代、近代文物资料及研究历史科学和有关学术问题的机构,馆藏文物藏品62万件,并有一支专业的文物保护、修复队伍和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国家博物馆的考古研究力量拥有、和摄影考古的专门机构。馆属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是中国唯一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具备一支专业的水下考古队伍和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所属“中国水下考古培训基地”2003年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独立发行刊物:《中国历史文物》(双月刊,ISSN
中国古代历史部分
  最早的藏品和展品是170 万年前云
元谋人的牙齿
南元谋人的牙齿,最后一部分内容是辛亥革命新中国文物。
  原始社会的陈列为远古居民( 约170 万年前-1 万年前)、氏族社会( 约1 万年前-5000 年前) 和( 约5000 年前-4000 年前)
三部分。在远古居民部分可以看到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元谋人,稍晚的蓝田人、北京人、金牛山人,以及和我们同属于进步智人阶段的山顶洞人的形象。展柜中陈列着他们打制的石器、采集的树籽、狩猎的禽兽残骸。山顶洞人的骨针和用兽牙、贝壳制成的装饰品,表明人类已开始缝制衣物和有了审美意识。
  距今1 万年前后,人类开始,并开始了制陶、纺织等手工业生产,氏族的分布也更加广泛。陈列中有8000
年前的稻谷,7000 年前的骨器、陶器,以及在陕西姜寨发现的6000 年前的母系氏族村落( 模型)。距今5000
年前后,农耕技术有了较大提高,一个人的劳动除能满足自己的最低生活需要外,还能提供一定剩余产品,从而导致了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产生。这时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生产,出现了文字的萌芽,文化艺术和宗教也都有显著发展。人们在陈列中可以看到石犁,最早的铜刀,漂亮的彩陶、玉琮、玉钺、玉龙等重要礼器。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陈列分为、、西周、东周春秋时期和夏—春秋时期的各族共五部分。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它的统治中心在地区,今黄河中下游北部、西部、中部和南部。河南出土的铜爵、陶杯等展品说明,夏代的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青铜器生产已经过一定的发展过程。
  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繁荣时期,能铸造许多造型复杂、纹饰精美的器物:展出的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重的一件青铜器,重达832.84 公斤,为镇国之宝;另外等均代表了商代青铜铸造业的水平。此外在陶瓷、漆器、纺织、玉雕等手工业
商代四羊尊
方面也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河南出土的原始瓷尊、妇好墓出土的玉雕和牙雕等,其中记日蚀牛骨和,既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宝贵资料,也使人们看到商代甲骨文已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是商代之后的全盛时期,政治上实行,并建立了严密的礼制与刑罚制度。礼制用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刑罚用以控制和镇压平民、奴隶。陈列中的利簋、大盂鼎、虢季子白盘等均是这方面的典型物证。
  春秋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变革时期,周王室的力量大大衰落,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向外扩展自己的势力,展开了激烈的争霸战争。陈列中有各诸侯国的代表性器物和在山东临沂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夏至春秋时期,在中原以外生活着各种部族,展品中的、的象尊、四川出土的古蜀国青铜器等,既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反映了这些地区与中原之间的联系。
从战国时期到鸦片战争,是中国长达2000 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公元前475- 公元1840)的陈列包括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共七部分。
阳陵铜虎符
战国部分陈列的鄂君启节、曾侯铜冰鉴、武士斗兽纹铜镜、铁双镰范、铜编钟和各地流通的货币,表明战国时期既是兼并战争空前激烈的时期,也是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
  秦始皇像、阳陵铜虎符、秦兵马俑和等文物,反映秦始皇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
  两汉部分展出的、金缕玉衣、铜犀尊、、陶船、五铢钱文、扶风纸、击鼓说唱俑和地动仪( 模型)、壁画等,展示了西汉的强盛、东汉豪强势力的扩张、西汉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前发展以及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定而又有许多发展的时期,展品中有反映魏、蜀、吴的铜弩机,陶院落,说明南方进一步开发的青瓷羊形烛台,表现的陶武官俑、文官俑、陶牛车、陶骆驼,记录的《职贡图》卷和科学、文化的结晶——等。
郑成功画像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统一的时期。当时封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内地和边缘各民族关系更加密切,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中国许多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部分陈列较重要的展品有出土的文物,石栏板,,越窑秘色瓷盘,莲瓣座灯,,新疆出土的饺子、点心,窑旧藏的牙雕骑象菩萨造像、,成都出土的雕版印刷品和出土的等。
  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续向后期发展的阶段,其明显特点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矛盾上升,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联系仍不断加强。展品中有( 模型)、皇陵鸱吻、金双鱼纹铜镜、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针灸铜人、《卢沟运筏图》、铜壶滴漏和铁板等。
  明清两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从1368 年明朝建立到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共经历了543
年,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总趋势是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明清部分的主要展品有《北京宫城图》、《皇都积胜图》、景德镇官窑的瓷器、鱼藻纹高足碗、郑和铸大铜钟、清朝“皇帝之宝”、画像、《乾隆南巡图》卷、制的纺织梳棉机、就任时的誓词( 复制品) 等。
中国近代历史部分
  “近代中国陈列”,以2300 多件实物、文献、图片、图表、模型、绘画、雕塑、旧址复原、模拟景观等展品,展现了从1840
年鸦片战争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00 多年的历史。
  正在筹办的“当代中国陈列”与“近代中国陈列”相衔接,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
  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将设国际展厅,通过多种方式向国人介绍世界优秀文明,也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悠久文化。[2]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是日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以国子监为馆址。1918年以至午门的原建筑为馆址。
  日定名为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1949年10月,改名北京历史博物馆,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1950年3月成立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设址在北海团城,不久迁入西华门武英殿。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筹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
  1958年10月在天安门广场东侧修建新馆,1959年10月建成为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1959年
10月1日,“中国通史陈列”在新馆公开预展。
  196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1983年初分设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
  2003年2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基础上正式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
  2007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正式动工。
博物馆外景观(12张)
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07年进行改扩建工程,2010年完成改扩建,建筑面积由6.5万平方米增加到15万平方米,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之一。作为“十一五”期间我国重大文化,改扩建后的国博建筑面积由过去的6.5万平方米增加到近20万平方米。800—2000平方米展厅达到49个,藏品数量超过105万件。
  博物馆的西、南、北三面整体保留,进行加固改造和维修。新馆部分镶嵌在老馆中间并向东扩建。建筑风格与老馆保持一致,建筑体量比现在老馆略高。改扩建工程完成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主要由文物保管区、展陈区、社教区、学术研究区、公共活动区、休闲服务区、行政业务办公区等部分组成,各项设施进一步完善、配套和现代化。无论从文物藏品、展览规模、硬件设施还是从人员组合上都达到了与其相配的规模和水平,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博物馆。
  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正式动工。改扩建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2万平方米,2009年底基本建成,2010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将成为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考古、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下设。位于东城区29号,是建立在原北京大学红楼旧址上的纪念馆,2001年7月成立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筹备处,2002年4月正式开馆。一般称为“红楼”。1919年,这里曾孕育了伟大的;1961年,红楼被国务院公布为。
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把迎接重要事件的倒计时牌树立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门,来提醒公众迎接重要历史时刻的到来。
  为迎接回归,“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倒计时牌”于日,即《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十周年之际树立,这个倒计时牌自揭幕起到日零时止。
  为迎接回归,“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倒计时牌”于日,即澳门特区筹委会成立当日揭幕,这个倒计时牌自揭幕起到日零时止。
  为迎接在北京举办,雅典奥运会闭幕后,北京正式进入奥运周期,北京奥运会组织委员会于日下午六时启动“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牌”,直至日开幕为止。
  为迎接,设立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计时牌”。
日,为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4月20日,国家博物馆北门外广场的孔子塑像迁入国家博物馆雕塑园,是中华文化的儒家代表之一。历史上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华各种思想、百花齐放的发展。
  孔子青铜雕像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介绍,雕像以简朴、概括的手法,将人体的结构融入自然的山石形态当中,气势磅礴,展示出中华儒家文化的代表与气象。
  另据了解,历时3年半、投资25亿元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已全面竣工,2011年3月开馆。[3]
国家博物馆新装(7张)
  在中外游客的好奇目光中,耗资25亿元、历时近4年改扩建的国家博物馆悄然以焕然一新的恢弘外观,重新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东侧。 国博建筑的外立面虽经翻新,但仍保持着原来的建筑外貌和风格;里面大厅宽敞、色调明亮、装饰庄重大气。国博馆长吕章申说,无论是从6.5万平方米扩大到19.2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还是各种硬件设施,改扩建后的国博都已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博物馆的水平。
  油画做成浮雕
  1940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刻,艺术大师先生创作了一幅震撼人心的《愚公移山》油画。如今,这幅中国油画史上最精彩的作品之一,被做成一幅宽36米、高12米的巨大浮雕,在国博西大厅正面墙上迎接着每一位参观者。浮雕对面,是7扇十多米高的铜门,透过门上的青铜镂空图案,可以看见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广场。
  西大厅是观众进入国博的重要集散区域,在大厅的南北两侧,两个设计精巧的宽大楼梯拾级而上,像两个张开的臂膀,欢迎着四方参观者。
  华丽视觉效果
  国博新馆共有49个展厅,最小的面积700平方米,最大的中央大厅达2000平方米,每年可接待800万至1000万观众。库房容量达到了100万至120万件。还有四个贵宾厅,分别用砖、木、铜、石来装饰,其中的“砖厅”,在我国砖雕的三大流派中选择了风格。木厅以纯楠木装饰,是东阳的工艺美术大师先生精心雕成的。铜厅的铭文选用的是大盂鼎的铭文。
  在新馆的屋顶上,设有380个藻井,通过采用我国古代这种特有的建筑结构和装饰布灯、通风、安设吊点,产生华丽的视觉效果。藻井外面的顶上,将来会摆放花坛,和新馆屋顶已经种下的2万平方米绿地及平台上放置的藤椅一起,为观众提供北京目前最大的和休闲场所。
  功能大大拓展
  在新馆的各层走廊上,还新设了不少供观众休闲、购物的区域。吕馆长说,新的国博大大拓展了功能,观众除到国博来看展览,还可观赏电影、戏剧,体验文化休闲。新馆顶层有2000平方米的区域是为观众提供餐饮服务的,其中玉厅可同时容纳500来人就餐。
  在地下的两层里,分布着有714个座位的剧场、600平方米的电视演播室、260个座位的学术报告厅兼数码影院,以及能容纳600多辆车的停车场。
  月底陆续开展
  随着新馆的落成,一系列的展览也将陆续向观众展出。包括两个基本陈列:“古代中国”将占据10个展厅,用近3000件文物精品来展现从远古直到明清时期的灿烂中国文化;“复兴之路”将在2月底开放,占据8个展厅。还有中国古代青铜器、佛造像、瓷器、书画、家具、钱币等多个专题艺术陈列,以及占据1/3展厅面积的各种临时展览,第一批将推出、李可染、三位艺术大师展,囊括了他们的山水、花鸟、人物艺术精品。
  国际、国内的交流展也是未来国博展览的重头戏。4月1日,与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等三大馆联合举办的大型《启蒙的艺术》将开展,来自德国的艺术品达579件(组),展期一年。紧接着“印加人的祖先——公元一至七世纪的古代秘鲁”将于4月28日开幕。
  日,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国家博物馆新馆竣工暨复兴之路展览复展仪式”将隆重举行,历时3年修建,投资25亿的新国博,将首次掀开神秘面纱。
  全新亮相的国家博物馆建筑面20万平方米,
屋顶绿地2万平方米,堪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博物馆。馆藏文物100多万件,开放后预计年接待观众达1千万人次。中央台实地探访国博新馆,独家对话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都海江。
  走进国博大厅,给人强烈的感觉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设计,气势恢宏又不失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元素在新馆设计中到处可见,比如大厅正对天安门广场的大门,是七扇采用传统的青铜镂空的铜门,纹饰取自古代青铜器物。大厅中央是大型石质浮雕《愚公移山》,建筑之奇、装饰之美,参观者无不流连忘返。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都海江把新落成的国家博物馆概括成三个和谐。
  新国家博物馆地上共有三层展厅,南北对称。超过1000平方米的展厅有49个,其中,最大的展厅为地下一层的常设展览(古代中国)所在的展厅,面积为10000平方米,单层高度近40米。其中艺术长廊“南北轴线”长330米。外观气派,装修到位,那么服务设施如何,功能怎样,都海江副馆长介绍说延长服务时间、拓宽服务范围也是重要举措之一。剧场、影院,采用单独售票的方式,观众除了在白天开放时间享用外,晚上也可专门观看。
  都海江介绍说,内部参观路线设计体现以人为本,新国博馆藏文物100多万件,
就听众所关心的国博何时全面开放,近期有哪些展览推出,是否免费,都海江副馆长介绍说除了硬件上的大量更新改造,新国博的也在不断升级。国博还与电信运营商合作提纲手机导览服务,在手机上安装国博客户端,就可以享受各种自助导览服务,还可以进行音视频点击播放,即便没有到现场参观,也可以通过定制服务进行各种信息的查阅。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从日14:00开始接待公众参观。[4]
  3月2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始免费向公众开放,《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大型基本陈列,中国古代青铜、佛造像、瓷器艺术展,潘天寿、李可染、黄胄等国画大师代表作正式与广大观众见面。新国博实行参观人数总量控制,每天接待量设定为8000人。
  馆长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与工会、团委合署办公)
  人事处
  资产财务处
  安全保卫处
  外事处
  纪检监察审计办公室
  藏品保管一部
  藏品保管二部
  文物科技保护部(文物科技保护中心)
  展览一部
  展览二部
  展览策划与管理中心
  美术工作部
  社会教育宣传部
  蜡像馆
  学术研究中心(杂志社)
  综合考古部(田野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研究中心)
  图书资料部(图书资料中心)
  信息网络部
  文化产业发展与管理中心
  物业发展与企管中心
  端门管理经营处
  后勤管理服务处
  工程设备管理处
  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物业管理部筹备组
  改扩建工程办公室(临时机构) [5]
  根据中国历史博物馆2003年网站资料、《中国历史博物馆80年》、《中国革命博物馆50年》等资料整理,按任职时间先后排序。
  胡玉缙 日—1918年7月,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主任
  彦 德 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主任
  徐协员 1925年—1927年8月,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主任
  孙 树 1927年8月—1929年8月,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主任
  裘善元 1929年8月—1943年8月,历史博物馆主任
   1938年—1943年,北平历史博物馆代理主任
  罗 黼 1943年9月—1945年8月,北平历史博物馆馆长
  余 逊 1945年8月—1947年9月,北平历史博物馆主任
  韩寿萱 
  1947年9月—1949年9月,北平历史博物馆馆长
  1949年10月—1959年9月,北京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1959年10月—1966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1950年3月—1950年7月,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主任(兼任)
  1950年7月—1958年6月,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主任(兼任)
  1952年12月—1958年6月,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副主任
  1958年6月—1961年2月,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主任
  1959年夏—文革初期,中央革命博物馆党总支书记
  1962年6月—1966年5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副馆长
  1983年12月—1990年5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名誉馆长
  李 昭
  1955年—1959年,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党支部书记
  1959年夏—文革初期,中国革命博物馆党总支副书记
  陈 乔
  1958年10月—1959年9月,北京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负责人)
  1959年10月—1966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1976年—1983年1月,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文士桢 1959年9月—1962年5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副馆长
  任行建 1959年10月—1966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高 岚(女)
  1960年—1966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1969年9月—1970年5月,中国革命博物馆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兼党总支书记)
  1980年9月—1983年,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顾问
  1961年2月—1966年5月,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
  1966年9月—1972年5月,中国革命博物馆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兼党总支书记)
  赵品三 1962年6月—1966年5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副馆长
  龙 潜 1962年7月—1966年,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
  王 克 1963年4月—1966年5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副馆长
  刘树桐 1969年9月—1972年5月,中国革命博物馆革命委员会主任,军宣队代表
   1972年5月—1982年12月,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
   1972年5月—1983年1日,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董 谦 1972年10月—1983年2月,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陈 光 1978年9日—1983年,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汪士汉 1979年5月—1982年12月,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胡志学 1980年5月—1983年,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顾问
  沈庆林 
  1982年3月—1983年,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负责人)
  1983年4月—1984年10月,中国革命博物馆临时领导小组组长
  1984年10月—1992年5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副馆长
  1982年3月—1983年,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负责人)
  1984年4月—1987年3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1982年3月—1983年,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负责人)
   1983年4月—1984年10月,中国革命博物馆临时领导小组成员
  黄高谦 
  1983年4月—1984年10月,中国革命博物馆临时领导小组成员
  1984年10月—1992年5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副馆长
  1986年8月—1998年11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副书记
  1992年5月—1998年11月,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代理)
   1983年12月—1984年1月,中国革命博物馆临时领导小组成员
   1984年4月—1987年3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孔祥星
  1984年4月—1987年12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1998年7月—2000年8月 ,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2001年8月—2001年10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张梦雷 1984年8月—1991年2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万 冈 1984年10月—1991年3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副馆长
  罗仲言 1984年10月—1992年12月,中国革命博物馆顾问
  俞伟超
  1986年8月—1987年3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1987年3月—1998年2月,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
  杜耀西 1987年9月—1998年2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吴代封 1987年11月—1998年1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临时党委负责人、副书记、党委书记
  马俊海 1992年1月—2001年4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副馆长
  (女)
  1992年5月—1998年11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副馆长
  1998年11月—2000年3月,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兼党委副书记
  2000年3月—2001年3月,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兼党委书记
  2001年3月—2003年2月 ,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
  2003年2月—2008年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顾问
  祝文煜 1992年5月—1998年11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副馆长
  赵贤成 1992年8月—2003年2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江友京
  1998年1月—1999年1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临时党委副书记
  1999年1月—2003年2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朱凤瀚
  1998年7月—2000年7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2000年7月—2003年2月,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兼党委副书记
  2003年2月—2005年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兼党委副书记
  高崇理 
  1998年11月—2003年2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副馆长
  2003年2月—2007年8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姜丰义
  2001年3月—2003年2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委书记
  2003年2月—2009年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馆长
  李 季
  2000年4月—2003年2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2003年2月—2003年9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2000年4月—2003年2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2003年2月—2004年9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2005年12月—2009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2000年4月—2003年2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副馆长
  2003年2月—2010年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6]
   名誉馆长
   党委书记、副馆长
   副馆长
   副馆长
   副馆长
  金祥 纪委书记
   副馆长
  王玉雪 馆长助理
  潘震宙,
早年就读于湟里镇初级中学、苏州市第二中学。1960年考入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64年参加工作,1966年加入。
  1964年在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中文系助教、中共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党总支秘书。1971年调入省委写作小组工作。1972年到江苏省委宣传部写作组工作。1979年任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期刊《群众》杂志编辑室副主任。1983年9月-1985年7月在是共干部培训班学习。1986年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1987年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90年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党组书记;1993年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厅长。1996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共文化部党组成员。2003
年2月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2005年9月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2008年2月起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名誉馆长,兼任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副主席。
吕章申,1955年12月生于大名,高级建筑师。1977年就读于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师从著名建筑学家、等先生,并跟随著名画家、等先生学习美术。
  1980年分配到文化部,先后在文化部计划财务司和艺术局计财处工作,1992年—2000年在中国美术馆任副馆长、党委书记。2000年—2005年,先后担任文化部计划财务司司长、人事司司长。2005年9月起,担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书法作品近百幅,并被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和个人收藏。2005年5月出版《吕章申书法集》,由著名国学大师先生题写书名并作序。
“启蒙的艺术”展首席合作伙伴
  “启蒙的艺术”展自4月1日开展直到2012年春天结束。宝马将通过多种形式为展览提供支持。例如,宝马将与合作机构联合启动一项旨在拉近两国文化距离的中德青年策展人交流项目。题为“启蒙的音乐”系列音乐会将成为整个活动的压轴节目。4月1日晚,作为开幕式的亮点,BMW还将与大众汽车携手奉献一场音乐会。洛林·马泽尔指挥的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将与来自巴伐利亚国家交响乐团和柏林国家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共同演出。届时,将有800余位来自政界、工商界和文化界的国际嘉宾,以及国际媒体代表出席音乐会,其中包括德国外长威斯特威勒、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博士、萨克森州州长Stanislaw
Tillich、巴伐利亚州科学研究和艺术部部长Wolfgang
Heubisch博士,以及多位联邦议员议员。与此同时,音乐会将在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等巨作中,缓缓拉开“启蒙的音乐”系列活动的帷幕。此次音乐会将在全新设计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音乐厅举行,该博物馆是由汉堡冯·格康、马克及合作者建筑师事务所进行改造和扩建的。
  展览开幕各界反馈
  德国三大博物馆馆长Michael Eissenhauer (柏林)、Martin Roth(德累斯顿)和Klaus
Schrenk(慕尼黑):
  “该展览将为观众呈现一个处在向现代派过渡时期的艺术世界,而现代艺术的思想精髓对于发展至今的艺术具有纲领性意义,也使中国观众深刻的体会到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所发挥的历史意义。”
  宝马集团董事弗兰克-彼得·阿恩特先生:
  “这是我们积极参与文化支持活动的一个佐证。宝马集团自2003年起活跃于中国。2012年,将在中国开设第二家工厂。此次对北京“启蒙的艺术”展的赞助,是宝马集团2011年在亚洲最重要的文化行动。如今,德国也与中国一样,再一次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探索着新的方向,这更让我坚信,两国之间的真挚、开放的交流与对话,是紧迫而势在必行的。”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登科博士:
  “今天,国家博物馆重新开展,是彰显中国博大文化底蕴和盛世风采的大事。在即将迎来中德建交40周年之际,宝马集团也通过赞助“启蒙的艺术”展向BMW全球文化支持40周年献上一份大礼,这也将为两国人民架起沟通和友谊的桥梁。”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康思远先生:
  “作为富于艺术和人文内涵的品牌,BMW非常自豪能够支持国家博物馆的开展,并见证中德文化的完美融合。相信此次展览将会促进中德文化交流,并给中国和世界观众奉献顶级的精神享受。”
  关于“启蒙的艺术”展
  在重新开放的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启蒙的艺术”展,突出刻画了欧洲历史所特有的对艺术和智慧的追求以及世界大同主义的发展。展会的组织和协调由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和慕尼黑巴伐利亚州国家绘画收藏馆以及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组成的工作组负责。在近600件的艺术展品中,有艺术大师查多维奇(Chodowiecki)、弗里德里希(Friedrich)、
根兹博罗(Gainsborough)、戈雅(Goya)、格拉夫(Graff)、格拉兹(Greuze)、荷加斯(Hogarth)、考夫曼(Kauffmann)、潘斯涅(Pesne)、比安内西(Piranesi)、梯斯巴因(Tischbein)、韦尔纳(Vernet)和华特奥(Watteau)的经典之作,在2700平方米的展区内,将展示包括绘画、雕刻、图像、工艺品、直至价值连城的科学仪器等艺术展品。届时,引人入胜的展品把人们带到了18世纪艺术的主题:“启蒙时代的宫廷生活”、“透视艺术”、“历史的诞生”、“过去与现代”、“爱情主义与伤感主义”、“回归大自然”、“黑暗面”、“解放和开发”以及“艺术的革命”等9大旋律。日,默克尔总理和温家宝总理在柏林签署了德国三大会展组织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会展合作协议,这也是2005年中德文化交流双边协议中最重要的文化交流项目,对增进中德两国相互间的了解,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有着积极的意义。
  2011年:宝马集团纪念投身文化发展事业40周年
  近40年来,宝马集团一直致力于全球文化领域的支持,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共有100多个项目,这也构成了企业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宝马集团在文化领域的投入主要集中在现代与当代艺术、爵士与古典音乐以及建筑与设计领域。1972年,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为宝马集团慕尼黑总部的门厅专门创作了三幅大型油画。此后,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罗伊·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托马斯·迪曼德(Thomas Demand)和杰夫·昆斯(Jeff
Koons)等艺术家先后与宝马进行合作。另外,宝马公司还委托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卡尔·施旺哲(Karl
Schwanzer)、萨哈·哈蒂(Zaha Hadid)、库柏·西梅布芬事务所(Coop
Himmelb(l)au)等设计公司的中心建筑群和工厂。2011年,第一所宝马古根汉姆实验室将在纽约正式建成。这是由宝马集团与古根汉姆基金会和古根汉姆博物馆联合创建的一个为期六年的项目。这个全球合作项目将通过穿梭于城市之间的移动实验室,为那些以激发关于城市生活的创新概念和设计及公众活动提供一个多元化平台。在支持文化事业时,宝马集团十分重视创造力和开放的思想,它不仅是在艺术领域取得突破成就的关键,也对企业内部的关键创新至关重要。
  宝马集团参与中国文化发展事业
  在中国,宝马集团将支持由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领衔的“西东迪凡管弦乐团“(West East
Divan)的2011亚洲巡演活动。从2007年起,宝马还组织策划了“BMW中国文化之旅”,让更多的人亲身领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宝马集团还与辽宁芭蕾舞团和中国当代艺术界保持长期合作。此外,宝马还积极参投身建筑领域,成为由萨哈·哈蒂设计的广州国家歌剧院的合作伙伴。在今年举办的香港国际古玩及艺术品博览会上,宝马将展出由杰夫·昆斯设计的第十七款宝马艺术车。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博物馆预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