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庙号 尊号 年号 谥号,谥号,尊号,年号

我想要中国历史上主要(重要)的皇帝的年号、庙号、谥号和在位时间
大中华字典上我记得有这方面的东西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我想楼上的回答楼主也没有时间看,太长了。

我来给你个精简的回答。

帝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

庙号、谥号为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人及后世对亡帝的称呼。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

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尊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称呼时习惯于使用尊号之首的两个字

年号,为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

国号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即国家的名称或名号

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 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 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设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所谓庙号,是指古代帝王死后在大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谥号、庙号的选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谥号的选定要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憨”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 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至迟到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乎谥,没有恶谥。谥号之有善恶,西周共和以后。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就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簧王、赵孝成王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他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汉代又恢复了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宇: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 唐宋时期是谥法大发展的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美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武则天时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两字谥号的旧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元圣文神武皇帝”。帝后也可有尊号,后来称作徽号。如清代同治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椿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等十六个宇。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筹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如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其次,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号中还有一种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土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高官司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一般认为,庙号始于商代,汉代承袭了这一制度。汉代对于追尊庙号一事是极为慎重的,因此不少皇帝都没有庙号。但这一制度发展到南北朝时已不太严格了,从唐代开始,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更是无帝不”宗”了。 追尊的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自汉代开始,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但也有例外,如明代朱橡取代建文帝做了明朝皇帝,他并非开国皇帝,却庙号明成祖;清人关后的第一任皇帝顺治皇帝也非大清的开国皇帝,仍被尊为“世祖”。 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如汉武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习惯称呼中,唐代以前对殁世的帝王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唐代以后由于尊号的出现,尊号、谥号加在一起很长,不便称呼,所以又改称庙号。到了明清两代,因为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除外),所以明清两代的皇帝习惯上常称他们的年号。称年号的皇帝生前也可以称呼,故而若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时,称他们为“康熙帝”、“乾隆爷”,那就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如称他们为“圣祖”(康熙庙号)和“高宗”(乾隆庙号),就不对了。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庙号:是皇帝死了以后,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都是什么祖(一般是开国皇帝称祖,以后历代称宗)、什么宗。比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宋仁宗、明太祖、明世宗等。明成祖朱棣虽然是第二代皇帝,但是他的后代认为他发动靖难之役,夺取政权,有“二次革命”之举,尊为 成祖;清圣祖,也是清朝入关后第二代皇帝,但是清朝认为他平三番、收台湾、亲征准格尔,功劳很大,名为收成,是为开创,所以,尊为圣祖。

  谥号:是皇帝死后,根据他一生的功绩,给的称号,汉代以前较短(一般1-2个字),隋唐以后逐渐增多(到清朝有十几个字),比如,汉孝景皇帝(孝景、就是谥号,只有两个字)、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康熙皇帝谥号,共23个字)。

  尊号:是皇帝在位时候的美称,又称徽号,往往是阿谀奉承之词,不是每个皇帝都有。死后,加入谥号行列,一起使用。

  年号:皇帝在位时的年号,有的皇帝在位时,用好几个年号。比如:唐高宗在位时,曾频繁更换年号:永徽、显庆等共十几个。明清时,习惯用年号称呼皇帝。比如:嘉靖皇帝(嘉靖是年号)、康熙皇帝(康熙是年号)。

  例如:1、大唐(国号)玄宗(庙号)开元圣文神武(尊号)至道大圣大明孝(谥号)皇帝李隆基(姓名)。他的年号:开元、天宝。历史上,称呼唐玄宗、唐明皇(清朝以后,避讳“玄”字,玄是康熙皇帝的名字)

  2、大清(国号)圣祖(庙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谥号)皇帝爱新觉罗(姓)玄烨(名)。他的年号是康熙。俗称:康熙皇帝。

简单地说,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谥号是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的称号,可以是褒也可以是贬且不仅帝王有,王公大臣也可以有;尊号是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可以在死了以后追尊,也可以在帝王活着的时候尊称;年号是皇帝在位期间用于纪年的名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高官大臣等死后根据他的生平事迹而加给的一种称号。皇帝的谥号由礼官议定并经继任帝王许可而确定,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谥号原寓表扬、批评和同情;表表扬的有“文、武、明、昭、景、穆”等;表批评的有“炀、厉”等;表同情的有“哀、殇、愍”等;但宋朝之后都表示表扬。

尊号:也叫徽号,是对皇帝、皇后、太后的赞扬,是生前奉上的,但也有死后追尊的。一个皇帝可以有好几个尊号,所以后来他们的尊号就越来越长。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特立的名号,庙号在谥号之前。汉朝开始到清朝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称为高祖、太祖、世祖等。

年号: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比如康熙四年等。开始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从公元前140年即位,称为建元元年。每逢新君即位,总是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个皇帝也可以多次改元。

简单的说,就是皇帝在位时会变年号(一般是几年一变,只有清朝几乎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生前的是尊号,皇帝死后才有庙号、谥号。

年号,唐的开元贞观之类,清的顺治之类都是年号。

庙号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资格得得。必须是有重大作用的才有资格得:比如太祖(开国)太宗(辉煌)

尊号,外交、日常的时候常用,会根据皇帝所谓不断被大臣请加,比如唐玄宗的尊号就是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孝德应道皇帝。

谥号,倒是每个皇帝死后都有,比如献帝,谥号就是“献”,这个献表示他把皇位献出去了,是个坏的谥号。而汉武帝,“武”就是谥号,一般“武”、“文”、都是好谥号。有的也直接把尊号当成谥号用。

举个例子,清顺治,登基后,年号就是顺治,在他的时间里,就是顺治1年,2年....

在位时,因清朝一般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所以大臣们可能会尊称他为“顺治爷”,但不可能会说清世祖(这就是庙号,但他没死就没有),或说他的尊号。

谥号是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最后的最长的尊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庙号 尊号 年号 谥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