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转世活动里面的方阵公式武器有必要换吗

&p&从王外马甲 的中国骑兵里面看到的。&/p&&p&冈村宁次华北扫荡之前的战术&/p&&p&冀南抗日根据地每年都要承受四五次大规模“扫荡”,历经大大小小一百多次战斗,人们长期紧绷着的神经也难免会出现麻痹甚至麻木的情况。&/p&&p&
在反“扫荡”的过程中,根据地军民似乎已经掌握了一套规律:&/p&&p&
鬼子“扫荡”前,八路军总是能及时获得情报,敌人从哪个方向来、兵力有多少,早两天就清楚了。各级干部大会小会地通报情况,布置任务,谁该干什么大家都心里有数。等到听见日军的枪炮声,主力部队跳出包围圈,到外线去打击敌人的后方;地方部队和民兵则留在当地埋地雷、钻地道、打“麻雀战”;而老百姓就带上四五天的口粮,跑到野地里躲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坚壁清野、游击骚扰,日伪军的粮草就接济不上了,后方也被八路军破坏了,只好一边杀人放火抢东西,一边往回撤退。然后八路军主力又从外线回到根据地腹地,老百姓也回到村庄重建家园,大家一起庆祝反“扫荡”胜利。&/p&&p&
鬼子这么折腾一次,就得消停一段时间准备军需,一两个月之内没事,两三个月以后又再来“扫荡”——像这样的多次重复,搞到最后大家都习惯了。地方政府事先把工作计划安排好,负责军事的干部和负责生产的干部像换班一样轮流忙碌。有时候眼看“到点了”,日军却没来,干部群众还挺着急:“这小鬼子怎么还不来‘扫荡’?早打早收场,我们好干活呀!”&/p&&p&&br&&/p&&p&冈村宁次到来后:&/p&&p&一路上,炮楼林立,公路和封锁沟交织如网,大家只好白天吃饭睡觉,晚上彻夜赶路。&/p&&p&大“扫荡”之后的冀南平原,鬼子炮楼随处可见。这些炮楼小的两三层,大的有四五层高,不用钢筋也不用砖头,全用夯土垒筑,三五天就能建成一座。这样的土楼子当然不结实,一颗炮弹就能够轰垮,可咱们八路军偏偏没有重武器,硬是拿这简易炮楼没办法。&/p&&p&公路也是新修的,比周围的地面高出许多,路旁的电杆上挂着马灯,天一黑就全点亮了,行人一踏上路面就很容易被炮楼发现。公路两侧是路沟,深一丈,宽一丈,人马过不去,把乡村划成了相互不能联系的小块,逼得人们非走公路不可。而公路又在炮楼的视野之内,鬼子再在路口设上关卡,就把交通全部封锁了。&/p&&p&提倡这种歹毒办法的是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铁壁合围”和“蚕食战术”也都是这家伙的发明。&/p&&p&说起冈村宁次,华北军民个个咬牙切齿。抗战胜利后,共产党把冈村宁次列为头号战犯,可蒋介石不但判他无罪,还聘请他担任国民政府的顾问。国共两党为了冈村该不该杀的事情吵得不可开交,原因其实很简单——冈村宁次对付八路军有一套办法。在他担任华北方面军司令期间,华北抗日根据地受到的损失最大。所以共产党恨他,国民党喜欢他。&/p&&p&攻打回隆镇的时候,刘春雷在汉奸程希孟的家里看见过冈村宁次写的一幅中堂——四存。当时在场的八路军谁也弄不明白这两个字是啥意思,只觉得岗村老鬼子还真是挺有学问的①。&/p&&p&冈村这宁次是个“中国通”。从日俄战争到抗日战争,除去在欧洲考察的短暂时间,冈村宁次的军事生涯一直和中国有关。他熟悉中国的文化,也了解中国的政治和军队。&/p&&p&比方说,冈村宁次知道,国共两军相互很少交流军事情报,在战场上的合作也不积极,而八路军只能进行一般性侦察,只知道附近的情况,不清楚远方的动态。于是,他发动“铁壁合围”时就不动用当地兵力,而是从远处调部队来,封锁消息,长途奔袭,夜间集结,黎明攻击,首先“围剿”毫无防备的八路军,再进攻袖手旁观的国民党军,把敌后战场上的两路军队都打得措手不及。&/p&&p&除了“铁壁合围”,冈村也学习八路军的游击战术。八路军夜间活动,他也搞夜间袭击;八路军化装行动,他也搞便衣队侦缉;八路军利用“两面政府”开展工作,他也培植汉奸密探,四处侦察,谁家有陌生人说话,谁家夜里烟囱冒烟,都有人悄悄报告。鬼子汉奸们还在抗属和积极分子的家门口挂个红灯笼,整晚上亮着,害得交通员找人联系工作都不敢走正门。&/p&&p&冈村宁次最阴险的一招,就是拉拢人心。咱们提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他就说“七分政治,三分军事”,还把政治摆在前头。在他的指使下,日伪政府大力推行“爱护村”,发放“良民证”。对顺从他们的老百姓,不但不打不骂,还带着粮食去“慰问”,往孩子嘴里塞糖果;对不派联络员、不纳粮交税、不向他们通风报信的村庄,鬼子汉奸就一天几次地去骚扰掠夺,搞得老百姓有家难归,庄稼没法种,日子没法过,最后不得不屈从压力,成了“爱护村”。&/p&&p&渐渐地,敌人耳朵灵了,眼睛尖了,反应快了,一些愚昧的群众甚至觉得日本人和伪军也不坏,八路军的活动就愈来愈困难。冈村宁次称这种做法为“蚕食战术”,就像是蚕吃桑叶一样一点一点地吞噬。经常是,今天这地方还是八路军的基本活动区,明天就成了“两面政权”游击区,白天去不得,只有晚上去;再过上几天,晚上也没法去了,那里已完全沦为敌占区……&/p&&p&&br&&/p&&p&这是抗日战争中最困难的时期,在这以后的近一年时间里,华北的抗战形势跌入了最低谷。&/p&&p&
拿冀南根据地来说,1938年以前,虽然大城镇被日本人占领着,但他们没有精力顾及交通线以外的地方,在许多乡村,既见不到国军也遇不到鬼子兵,成了“真空地带”;1939年,日军把军事“清剿”的重点放到了华北,八路军随即在1940年实施“百团大战”,与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到了1941年,虽然日伪军的“扫荡”日益频繁,但抗日军民仍然能与敌人进行抗衡。当时,如果把冀南的地面分成十份的话,那么敌占区占两份,根据地也占两份,其他地方是游击区,白天听鬼子的话,晚上由八路军说了算。&/p&&p&
1942年开春的形势还不错,大家都知道美国人也来帮忙打小日本了,上级还传达精神说要准备进行反攻。那时候,儿童团站岗查路条,开口就问“今年是什么年?明年又是什么年”,你要是不懂得回答“今年是准备大反攻的一年,明年消灭小日本”,还真会被当做奸细给抓起来。&/p&&p&
可是,“四二九大‘扫荡’”却使得局势急转直下,八路军、游击队以及党的基层组织和群众团体都受到了空前严重的破坏。冀南区党员数量从四万人锐减为两万人,大批区、乡、村机构变质成为资敌政权。除极少数地段外,根据地大部分沦为敌占区或游击区,抗日救国活动陷入停顿,《冀南日报》、《救国》、《群众》等抗日宣传物全部停刊。&/p&&p&
人们普遍感到悲观失望,“流血拼命抗日,白白辛苦五年”。大家虽然嘴上不说,可心里确实有点发虚,一些意志薄弱者也因此离开了抗日队伍。&/p&&p&
骑兵团的伤员被安排在枣南县,这一带也不安全。四周围,碉堡据点星罗棋布,封锁沟墙纵横交错,用“出门过道沟,抬头见炮楼;夜夜听枪声,天天跑敌情”来形容,真是一点也不夸张。白天,日伪侦缉队、便衣队来来去去,见人就查“良民证”;晚上,公路边的电线杆上都挂着马灯,鬼子发现人影就开枪。从5月份到10月份,敌人连续发动多次“清剿”,挨家挨户地搜捕八路军战士和党干部,田野上和道沟里经常可以看到遇难烈士的遗体。&/p&
从王外马甲 的中国骑兵里面看到的。冈村宁次华北扫荡之前的战术冀南抗日根据地每年都要承受四五次大规模“扫荡”,历经大大小小一百多次战斗,人们长期紧绷着的神经也难免会出现麻痹甚至麻木的情况。 在反“扫荡”的过程中,根据地军民似乎已经掌握了一套规…
&p&&人数双方都为八千人。平原 遭遇战 步兵:两千盾两千弩一千矛三千剑。骑兵随意。&&/p&&p&从题主的这个描述来看,就知道题主和他的朋友都没有理解骑兵为何而强大。&/p&&p&&br&&/p&&p&在平原上,8000骑兵碰见8000步兵,&b&步兵们的命运可以说是凶险至极!&/b&&/p&&p&&br&&/p&&p&题主和他的朋友认为,后面发生的事就是骑兵步兵一拥而上,正面对决。实际上,除非那8000骑兵和步兵都是傻子,否则这种情况绝不会发生。&/p&&p&&br&&/p&&p&&b&首先,步兵的智商得低到什么程度,才会对骑兵发起冲锋啊!&/b&就你那速度,去冲骑兵,不是白浪费体力吗?骑兵只要从容不迫地后撤,步兵就算使出吃奶的劲儿也追不上啊!你一个步兵,去和骑兵赛跑,是图个啥呢?刘翔转世也没用啊!等你累得兵器都拿不动了,骑兵们返身杀回,那画面,太美……&/p&&p&&br&&/p&&p&明白了上一点,就应该知道,对步兵来说,最好的策略就是摆出防御阵,&b&有条不紊地向自己的城池撤退&/b&。这要求8000步兵必须训练有素,个个视死如归。&/p&&p&1. 千万别指望能跑,你有飞毛腿也跑不过牲口!一旦阵型乱了,有小股人落单,马上会被骑兵歼灭的。&/p&&p&&br&&/p&&p&2. 即使回头看不见追兵了,也不能加快速度往回跑。人家骑兵让你几公里,一样能追上。当年桓温撤退时,慕容垂就带着骑兵在桓温的视力范围外远远地跟着。桓温以为没有追兵了,让将士跑步走。结果士兵们跑得气喘吁吁的时候,慕容垂的骑兵追上来了……&/p&&blockquote&燕之诸将争欲追之,吴王垂曰:“不可。温初退惶恐,必严设警备,简精锐为后拒,击之未必得志,不如缓之。&b&彼幸吾未至,必昼夜疾趋;俟其士众力尽气衰,然后击之,无不克矣&/b&。”乃帅八千骑徐行蹑其后。&b&温果兼道而进。数日,垂告诸将曰:“温可击矣。”乃急追之&/b&,及温于襄邑。范阳王德先帅劲骑四千伏于襄邑东涧中,与垂夹击温,又破之,死者复以万计。《资治通鉴.卷102》&/blockquote&&p&&br&&/p&&p&&b&最后,即使这8000步兵都是训练有素的精锐,做到了步步为营地撤退,骑兵依然有机会玩死他们。命门就是补给!&/b&慢慢撤退的过程中,步兵自带的干粮必须足够,否则骑兵等你饿得没力气时进攻,还是能轻松屠杀。&/p&&p&&br&&/p&&p&这时有人可能会说了,步兵需要补给,骑兵就不需要吗?一个骑兵的消耗往往是步兵的5倍左右啊!按道理应该是骑兵先出现补给问题吧?可是,你要知道,&b&骑兵可以随时去周围的村庄抢劫补给,步兵却不行&/b&!&/p&&p&&br&&/p&&p&举个例子,我是8000骑兵的统帅,我让1000骑盯着步兵,随时给我报告动向,剩下的7000骑分散开来,到周围的村庄去抢劫粮草。除非你已经坚壁清野了,否则我是不会缺粮的。你千万不要觉得我只留了1000骑,你8000人就可以以多打少吃掉他们。你一旦发起进攻,我的1000骑兵肯定会有序地逃开,并把情况报告给我的。你空有8倍的兵力,追不上我的马仔有什么用呢?等我的主力接到报告,集结杀回,你阵型大乱的步兵能有机会挡住吗?&/p&&hr&&p&综上,8000步兵如果想活命,以下俩要素缺一不可:&/p&&p&&u&1. 步兵们训练有素,遇事不慌,慢慢撤退,阵型不乱。&/u&&/p&&p&&br&&/p&&p&&u&2. 周围大范围的村落已经坚壁清野,或者驻守着大量友军,使得骑兵无法就地抢劫粮草。&/u&&/p&&p&&br&&/p&&p&&b&骑兵面对步兵的优势,绝不在于正面冲锋有多猛,而在于骑兵的机动性甩步兵一大截。&/b&骑兵想开战就能开战,想撤退就能撤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字决,只有骑兵对步兵用。步兵对骑兵嘛,人家进你来不及退,人家退你追不上,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p&&p&&/p&&p&&/p&&p&&/p&&p&&/p&&p&&/p&
"人数双方都为八千人。平原 遭遇战 步兵:两千盾两千弩一千矛三千剑。骑兵随意。"从题主的这个描述来看,就知道题主和他的朋友都没有理解骑兵为何而强大。 在平原上,8000骑兵碰见8000步兵,步兵们的命运可以说是凶险至极! 题主和他的朋友认为,后面发生的…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a057bf50809aba39ccb24906fa17bcbf_b.jpg& data-rawwidth=&925& data-rawheight=&5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2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a057bf50809aba39ccb24906fa17bcbf_r.jpg&&&/figure&对于俄国人的性格,在知乎俄罗斯话题中长盛不衰,如: &br&&a class=&internal&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请问俄罗斯人是什么性格? 二战的时候苏联怎么样?&/a&&br&显然,俄国人的性格是复杂和多变的,关于俄罗斯人性格的探讨必须基于对于俄罗斯人长期而深刻的认识。&br&有意思的是,在纳粹陆军装甲部队服役的冯·梅乐汀将军恰恰是和俄国人用钢铁和鲜血打交道的人。 &br&因此在回答中我大篇幅引用了《坦克战》中的章节&br&回答链接:&a class=&internal&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请问俄罗斯人是什么性格? 二战的时候苏联怎么样?&/a&&br& 本文相当有意思,甚至会让人困惑&br&但绝对富含营养。&br&&li&本文摘自冯o梅乐汀(个人表示并不喜欢梅林津的译名)将军的名著《坦克战》&br&&/li&&li&&b&第十九章 红军&/b&&br&&i&俄国军人的精神状态--俄军的战术--各兵种的特点--没有辎重的军队--红军的空军--红军是不能战胜的吗?&/i&&br&  在这一章里,我想总的谈谈对红军的印象。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军在同俄军打仗时所获得的经验,在价值上将逐渐降低,这就需要对俄军的能力有新的估价。然而,俄国军人的特点和素质以及其作战方法,未必有什么本质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正确估价俄国的军事力量,是一个可靠的根据。&br&  俄国军人的精神状态&br&&u&西方文明人士,可以说没有一个人会了解俄国人的性格和灵魂 [ 注:当然,我晓得,斯拉夫人是从西方移居俄国的,原来都是欧洲人。但在蒙古于1241年入侵并连续统治了两个世纪后,给俄国人的观点和性格掺上了亚洲人的特点,并使俄国得到发展,这一点是沙皇政权也承认的。 ] &/u&。其实,只有了解俄国人的性格,才能真正了解俄国军人的素质以及他们在作战中表现出的各种优点和战斗方法。战士的坚强性和他们的精神状态,永远是作战中的首要因素,常常比兵力兵器的数量都重要。自古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能例外,我想,将来打仗恐怕也会是这样的。&br&  永远也不能事先猜出,俄国人要干什么!他们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根据经验可以轻而易举地判断出,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人将作些什么,但是对于俄国军人可是例外。&u&俄国人的天性不寻常、而且是复杂的,就象他们的辽阔的、难以捉摸的国家一样。很难想象,他们有多大的忍耐力,他们无比英勇顽强,但有时又表现十分懦弱。竟有过这样的情况,俄军部队不怕流血牺牲一次又一次地击退德军的冲击,但是遇到对方一个小小的突击群,却突然逃窜。有时,俄军的步兵部队刚听到枪响就慌了神,但第二天同是这个部队又勇猛顽强地投入了战斗。俄国人是反复无常的,今天他可能根本不考虑翼侧的安全,明天他可能又害怕翼侧受到威胁。他们对一般战术原则采取玩忽的态度,对他们的条令则字字信守。这或许是因为,他们不善于独立思考,对自己的行为也并不检点,只是根据他们的情绪来行事,这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从本质上看,俄国人生性骁勇,但是又受着一定的感情和本能的制约。他们的个性是不稳定的,很容易受群众的影响,而他们的吃苦耐劳却是从长年累月的病苦和穷困中磨练出来的。&/u&由于具有这些固有的特点,俄国军人在许多方面都优于更有觉悟的西方军人;而西方军人只能以智力和精神上的优越性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br&  俄国军人的另一特点是,他们置生死于度外,这对西方人来说是很不理解的,俄国人踏过他们许多同志的尸体时,可以无动于衷,他们常常以漠不关心的态度埋葬他们死去的同胞,而对待他们自己的死,也并不动心。对他们来说,生命没有什么特殊价值,象一件普通的东西,可以随便抛掉。&br&&u&俄国军人以同样冷漠的态度忍受寒暑和饥渴的痛苦。天大的困难也不会对他们的精神产生影响,他们缺乏虔诚的宗教式的稳定情绪,他们喜怒无常,时而象野兽一样残酷,时而又出现了纯朴的仁慈,他们有同伙在一起时,对敌人表现出满腔仇恨和无比的残忍,但在同他们个别相处时,他们又表现出友好和宽厚。&/u&具有这些特点的俄国人,多半是他们国家亚洲部分的俄罗斯人、蒙古人、土库曼人、乌兹别克人以及乌拉尔山以西的斯拉夫人。&br&  俄国军人有一种“狭隘俄罗斯祖国”观念,因此,他们可以为共产主义制度而战,但是,一般说来,他们并不是热心于政治的人。&u&我审问俘虏时常常发现他们对共产党和它的官员们意味深长地不信任,有时甚至是抑制不住地憎恨。但是,事实仍然是,党和它的机构在红军中却享有全权。&/u&政委几乎无例外地都是城里人,出身于工人阶级。他们的勇敢接近于卤莽,他们明智而果断。他们在红军中维护了铁一般的纪律,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没有的。我相信他们的军纪是任何国家的军队都忍受不了的。他们可以利用纪律把无组织的人群变成不寻常的强大战斗力量。纪律是共产主义的一张王牌,是军队的动力,也是斯大林取得巨大政治和军事成就的决定性因素。&br&&u&俄国军人不受季节或周围环境的影响,无论在什么地方和任何条件下都是好兵。他们是指挥官手下的驯服工具,指挥官可以毫不踌躇地让他们经受欧洲人所远远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在原子战争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俄军的主要优点之一,就是他们经受得住大规模的破坏和屠杀,军队可以向当地居民和作战部队提出苛刻的要求。&/u&&br&&u&对俄军指挥部来说,给养问题是很次要的,因为他们的士兵实际上不依赖于军队的食物供给。别国军队几乎把野炊车奉为神明,对俄国士兵来说,如果它偶然看到炊事车,也表示欢迎,但是如果没有它,也可以几天、几周地过去,他们有一把玉米或大米就很满足了,甚至说大自然能提供给他们什么,他们就享用什么。他们是非常能适应自然条件的。俄国军人是进行伪装、掘坑、挖洞等土工作业的能手。在一般短得出奇的时间内,他完全可以藏到地里去,采取挖洞或巧妙利用地形地物的方法,使你几乎找不到他的阵地。俄国军人非常善于掩蔽,适应大地的环境并进行周密的伪装,从这方面看,俄军是加倍危险的敌人。有时甚至经过长时间的仔细搜查,都发现不了他们的阵地。因此,甚至在已经没有敌人的地面上,也要倍加小心。&/u&&/li&&li&由于苏联大力实现工业化,红军获得了大批新式装备和高水平的技术人员。俄国人很快就掌握了新式武器,而且事实证明,他们很善于使用复杂的技术装备作战。他们把精心挑选的技术人员分配到士兵中间去,教他们使用最复杂的武器和装备。&u&他们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在掌握通信设备方面。战争拖的时间越长,俄军掌握电台的能力就越强,他们在无线电窃听、干扰和欺骗等方面的水平就越高&/u& [ 注:经查阅美国对俄国的军援材料,俄国人曾从美国人那里获得大量的通信设备。到一九四四年四月三十日]&/li&&li&在某种程度上,俄国人的良好军事素质,被思想僵化和天生的懒惰所抵销。但是,在战争期间,他们一直在提高自己,高级指挥官和司令机关,从德国人那里和自己的经验中学得了许多东西,他们变得适应性很强,精力旺盛而坚决果断。俄国拥有象朱可夫、科涅夫、瓦杜丁和华西列夫斯基这样高水平的集团军和方面军指挥官。初级军官和许多中级军官仍然是笨拙的,还不善于定下决心,因为有严厉的军纪,他们都怕担负责任。单纯、刻板的训练强使这些低级指挥官去顺从条令和教范,剥夺了他们对于运用战术至关重要的主动性和创造性。&u&士兵中间,群居的本性是很浓厚的,单兵总离不开“同伙”。俄军士兵和低级指挥官本能地认识到,如果他们离开集体,他们就会被遗弃。根据这样的群居本性,就可以找出他们失群就惊慌的根源,也可以明白他们那种非凡的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是从哪里来的。&/u&&/li&&li&然而,尽管有这些缺点,俄国人能够训练出色的士兵,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些士兵在卓越的指挥官掌握之下,是我们非常危险的敌人。即使他们还不很适应由现代军队打的现代战争,但低估他们将是严重的错误。西方军人士兵的力量,决定于他们个人的素养,他们高度智力和精神境界,他们的独立行动能力以及他们丰富的文化知识。要求一个俄国士兵有独立活动的能力,这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但是,俄国人的行为举止是充满矛盾的,也可能他们有一种潜在的能力未得发挥,如果不去考虑他们这些素质,也是错误的。自从一九一七年以来,共产主义的巧妙而能坚持下去的方法已经使俄国出现了令人吃惊的变化。毫无疑问,俄国人已经变得更加清醒了,他们的教养在稳定地提高。完全有可能,经过长期的和平时期的训练,俄国人也会发挥出主动精神。&br&军事当局对这样的进步必然会十分重视,使其进一步得到发展。俄军最高统帅部当然最了解自己军队的情况,他们深知红军的弱点,他们要尽一切努力克服这些弱点。据说,他们的训练方法目前是针对提高单兵的个人战术动作和鼓励低级军官能机断行事。&u&对共产主义制度来说,提高个人动作和发展自由思想,被认为是真正的危险;因此,这种倾向同他们那种要无条件执行的纪律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如果有一个较长的和平时期,红军就会找出一种妥协的解决办法。&/u&&/li&&li&&figure&&img data-rawheight=&234& data-rawwidth=&550& src=&https://pic4.zhimg.com/v2-30a2d3b0cece4c7aeb764c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30a2d3b0cece4c7aeb764cd_r.jpg&&&/figure&&i&俄国人的勇敢有时很像是愚蠢,但却极度可怕&/i&&br&&b&
俄军的战术&/b&&br&&u&俄军作战,特别是进攻,特点是大量集中使用兵力兵器。俄军可以毫不犹豫地把大量兵力兵器投入战斗。而且还往往取得一定战果。俄国人常把生死问题置之度外,共产主义制度正好利用了这个特性。俄军集中兵力的冲击,目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见效。已经发起了两次冲击,还要不顾损失地发起第三、第四次冲击,而且第三和第四次,还跟第一或第二次一样,呆头呆脑,不顾一切地向前冲。这种方法是非常残酷无情的,同时也是消耗最大的作战方法。&/u&&br&直到大战结束,俄军都没有放弃他们的波浪式进攻的方法,他们一直让士兵们几乎是肩并肩地去冲击。由于他们群居的本能,再加上下级指挥官不会机断行事,只得采取密集队形实施冲击。多亏他们占有数量优势,因此也能取得多次的胜利。但是,经验表明,如果防御一方的军队训练有素,拥有大量的武器,而且指挥官也果断,那么,这种密集队形的进攻,是完全可以摧垮的。&br&&u&俄军编制人数很多的师,常常在狭窄的正面上实施进攻。防者阵地的前面,很快就会出现黑压压的俄军,他们象是从地里钻出来一样,形如潮涌,势不可挡,我们用炮火打开的大缺口,刹时间就封闭住了。他们后浪推前浪地前进,直到兵力接济不上为止。或许也有退潮现象。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他们是不后退的,而是以不可抑制的锐势冲向前去。要想击退这种进攻,不光是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精神因素的作用。只有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兵才能克服紧扣心弦的恐惧心理;只有意识到本身职责和有自信心的士兵,那些善于掌握自己行动的士兵,才能抵挡得住俄军密集队形进攻的势头。有时,俄军的突击部队领到一些伏特加酒,在进攻的前夜,常常听到他们阵地上野兽般地一片吼叫。&/u&&br&  一九四一年以后,俄军给集群的士兵增添了集群的坦克。这样的进攻就越发难以对付了,面对这种进攻,也越发使人精神紧张。&br&  虽然,俄军并不善于随时整编部队,但是他们懂得应经常掌握有新部队,以便能及时替换那些在战斗中被击溃或消耗殆尽的部队。他们常以惊人的速度替换已经消耗差不多了的部队。但是他们的作法是残酷无情的,典型地反映了俄国人的思想。&u&有时,俄军竟然征召整个街区或整个城镇的男性居民参军,不管他们的年龄、民族或职业。只经过几天的训练或全然不训练,就把他们投入战斗。这些人没有军装,有时甚至都没有武器。&/u&他们学习在战斗中需要的一切,他们在战场上捡起倒下去的战友的枪。俄军的军官们也深知,这些人的军事价值是微乎其微的,但是他们可以用于堵口子,这样也就算达到了使用他们的目的。&br&&u&我已经说到过俄军渗透的天才。渗透是一种作战形式,搞这种活动,谁也比不过俄国人。&/u&我还强调过,他们对建立桥头阵地和其它的前进阵地,都有强烈的兴趣。我必须着重指出,俄军一个登陆场并不止起一次作用。一个登陆场将不断地接受新部队、新坦克、新火炮,直到它完全没用了为止。&br&&u&俄军喜欢让部队夜间转移,而且行动起来很高明。&/u&但是,他们不喜欢在夜间进行大规模的进攻,这似乎是因为,他们的下级军官还没有受过充分的夜间训练。不过,他们有时也进行有限目的夜间进攻,或者是为了收复失地,或者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昼间进攻。&br&  跟俄国人打仗,必须惯于采用新的作战方法。仗要打得无所顾忌,而且要灵活。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能麻痹大意,必须准备随时应付突然的袭击,不要光靠众所周知的战术原则去战斗,因为谁也不得而知俄军会作出何种反应。面对包6围,突然袭击和欺骗行动,说不上俄军会有什么反应。在许多情况下,俄军都是靠本能的反应,而不是靠战术原则。必须承认,他们的本能的反应,经常比军事学院教出来的那些东西对他们还有用。乍看起来,他们采取的办法似乎是难以理解的,但是却经常证明是完全正确的。&br&&u&俄军有一个战术上的错误,但是尽管有惨痛的教训,他们也不愿意纠正这个错误,我指的是他们一味地相信高地的重要性。他们拚死拚活地去攻打高地,扼守高地,根本不管这块高地是否重要。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占领某高地在战术上并不是有利的,但是俄军却理解不了这一层,拚命去夺高地,以致遭到很大损失。&/u&&/li&&li&&figure&&img data-rawheight=&251& data-rawwidth=&640& src=&https://pic1.zhimg.com/v2-7b037c3780b5bab1f23d54d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7b037c3780b5bab1f23d54da_r.jpg&&&/figure&&i&俄国军队不够“精致”,却有德国军队所没有的超强适应能力&/i&&br&&b& 各兵种的特点&/b&&/li&&li&我前面所说的,主要涉及到俄军的步兵。他们的步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面地保持了苏沃洛夫和斯科贝列夫的伟大传统。尽管在战争中使用的技术装备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俄国步兵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支军事力量,他们之所以那样难以对付,是因为他们最能适应自然环境。天然障碍对他们来说根本不在话下,他们在密林里、沼泽湿洼地以及在没有路的大草原活动就象在家里一样。他们用最简单的就便器材就可以渡过宽阔的河流。他们到处都能修筑道路,几天的功夫,他们就可以在难以通过的沼泽地修筑几英里的木排路。&u&冬天,他们用横十人,纵百人的方队到积雪的森林里去开路,这一千人在半小时内就可以踏出路的痕迹来,然后再派一千人换班踏路,几小时后,就出现了一条道路。而根据任何西方的标准,这一地段似乎是不能通过的。他们有无数的人力,不要任何运输车辆,就可以在各种地形上拖运大炮和其它武器。此外,俄军的装备是非常适应他们的需要的。他们的汽车是最轻型的车辆,体积也很小,他们的马匹能吃苦耐劳,不需要多少照料,他们不受辎重的拖累,使西方国家军队受到拖累的那些物资,他们根本就不携带。&/u&&br&  俄军步兵装备有很好的武器。俄国人和他的反坦克武器是分不开的。有时,好象每一个步兵都随身携带一支反坦克枪,或掌握一门反坦克炮,他们使用反坦克武器得心应手,并且带到各处使用。俄军具有低伸弹道和高精度的反坦克火炮,是便于在各种战斗中使用的武器。&br&  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俄军步兵不善于调查情况,他们的侦察一般是很弱的。即使是专业的侦察分队发挥作用也不大。原因多半是他们不愿意独立行动,另外他们也不能把侦察结果以情报形式反映出来。&br&  俄军的炮兵,象步兵一样,也是集中使用的。步兵很少不经炮火准备就发起冲击,但是为达成突然性,他们对短促的火力急袭是不很重视的。他们有的是火炮和炮弹,他们喜欢浪费炮弹。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中,俄军在每半英里的正面上,就有200门火炮 [ 注:这一数字包括重迫击炮,但不包括火箭。 ] ,如果认为需要,可以增加到300门,但是总不会少于150门。炮火准备一般持续两小时,炮手们得到的命令是,在整个炮火准备阶段,可以消耗一至一日半用量的弹药。另一日份的弹药则准备用于突击的第一阶段。弹药储备则控制在后方。经这样集中的射击,薄弱的德军阵地在短时间内就会被打得乱七八糟。重武器,特别是反坦克火炮,不久就对残存的兵器进行射击,不管是精心配置的,还是进入掩体的兵器,都在被打击之列。随后集群的士兵和坦克就冲入被压制了的阵地。&u&如果防者拥有机动的预备队,还可以不费多大力气恢复原态势,但德军一般是没有预备队的。全要靠幸存的前沿部队来承受这样的战斗重担。&/u&&br&&u&俄军的炮兵还能消灭我们防御纵深的司令部和指挥所。他们常常不专门集中火力,也没有明确的重点目标,对整个防线都进行同一强度的炮击。俄军射击计划的死板,有时是惊人的,炮兵在配合前进的步兵和坦克行动上,也不够灵活。火炮跟进缓慢,常常是原地不动,因此,一波一波的冲击部队,在完成深远突破以后,在一段长时间内没有炮兵的支援。&/u&&br&  因此,德军坚持扼守大规模楔入的俄军的两翼的办法,是很大的错误,而且常会使防御者遭到失败。我军经常接到的命令是拼命死守翼侧,以便仓促调上来的预备队能直接攻击突入之敌的翼侧,并将楔入部队从根部切断。显然,集中在敌人突破部队翼侧的预备队就会完全暴露给俄军,成为俄军火炮攻击的重点,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打垮。因为德军战术上的错误,不够机动灵活的俄军炮兵反而占了上风。看来对楔入的俄军翼侧的攻击,应尽量靠后一些,而且要在俄军火炮射程以外。同时,要将配置到俄军这些“边角石”翼侧的部队收拢回来,而不让它们去参加损失很大的战斗。有的时候,不按上级的坚守翼侧的命令办,一切都很顺利。这时就会有可能阻止没有炮兵支援的俄军步兵和坦克的前进,并建立起新的防线,这时,俄军会被迫拟制新的火力计划,并寻找新的炮兵发射阵地,这就使防御者获得了喘息时机。&br&  对付俄军密集炮火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惜弹药立即实施炮火反击。俄军展开这样规模的炮兵并储备大量的弹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有时要好几个星期的时间。尽管他们伪装得很好,我们的空中侦察和空中照像通常可以发现他们的准备情况,并查出其展开情况。每天夜里,俄军都要构筑新的发射阵地,但是几天之内这些阵地一直是空的。不一定哪天早晨,你会发现有几个阵地上已经有了火炮,进攻以前的两个夜晚,他们的火炮全部进入阵地。少数情况下,当我们拥有足够的火炮和弹药时,趁俄军开始配置火炮之机,进行有组织的炮火反准备,这样会取得极好的效果。对其实施空中突击,证明也是非常有效的办法。有时,空中突击能全面破坏俄军炮兵的展开。&br&  俄军炮兵采用的进攻战术,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有了很大改进,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他们的炮火准备形成了真正破坏性的急袭火力。特别是,他们采用了在非常狭窄的地带内进行间断射击的技术,这一狭窄地段有时宽不超过一百米。同时,还对其余整个防御正面进行猛烈的射击,这就给对方造成一种印象,即炮火准备还正在全线进行,而实际上,他们的步兵已经在这一狭窄地段发起了冲击。&br&&u&俄军炮兵尽管有许多缺点,但不失为强大的兵种,斯大林对它的称赞还是恰如其分的。战争期间,红军在战场上使用的重型火炮比任何敌国都多。&/u&&br&  下面谈谈俄军的坦克兵。俄军拥有的T-34坦克大大优于德军任一型号的坦克,因此坦克兵在一开战时就占有很大优势。对他们一九四二年使用的“KB”重型坦克也不应低估。后来又生产了T-34改进型坦克,最后,到了一九四四年,又生产了斯大林号重型坦克,这给我们的“虎”型坦克增添了新的麻烦。俄国的坦克设计师精通他们的坦克事业,他们集中精力解决几个主要问题:火炮威力,装甲防护力和越野能力。战争期间,他们坦克的避震系统比德国和其它西方国家都先进。&br&  一九四一、一九四二年,俄军的坦克战术是很死板的。坦克以小分队为单位分散使用在宽大正面上,到了一九四二年夏天,俄军统帅部吸取了前段作战中的教训,开始组建编有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的坦克集团军。坦克军在摩托化步兵和炮兵方面力量是不很强的,其任务是协助实施突破的步兵师。机械化军的作用则是向纵深发展突破并追击敌人,据此,它拥有与坦克军同样数量的坦克,只是没有重型坦克。此外,机械化军编有大量的摩托化步兵、炮兵和工程兵。俄军坦克兵就是自从这样的改编以后才发展壮大起来的。一九四四年,坦克兵已经成为俄军在战争中最强大的进攻力量。&br&  俄军的坦克集团军,由于缺乏经验,起初曾遭受重大损失,特别是他们的中下级指挥官不甚懂得,也不甚适应坦克战。他们在使用坦克方面不够大胆,缺乏战术眼光,不善于迅速定下决心。&u&坦克集团军最初的一些战役是完全失败的。他们把坦克密集地使用在德军的防御正面上,他们的行动迟疑不决,完全没有计划。成群的坦克互相干扰,常常碰上我们的反坦克炮;在突破我们的防御阵地以后,本来应当继续发展胜利,它们却停顿下来。这可正是德军单个的反坦克火炮和88毫米炮大显身手的好时机。有时,一门火炮一小时之内就能毁伤30多辆坦克。我们曾经想过,俄国人既然自己制造了这种武器,为什么又不去学会使用它。直到一九四二年冬天,俄军的坦克战术才有所改进。&/u&&br&  对于俄军坦克兵来说,一九四三年仍然是见学的一年。德军在东线的惨败,不是由于俄军战术的高明,而是由于德军最高统帅部战略上的错误,以及俄军在兵力兵器上的巨大优势。直到一九四四年,这些坦克和机械化大兵团才发挥了高度的快速力和突击力,并成为勇敢而有才能的指挥官手中的强大力量。甚至下级军官也起了变化,他们已能机断行事,而且愿意承担责任。我“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罗特米斯特罗夫元帅的坦克由第聂伯河向维斯瓦河的进军,标志着红军历史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这也是对西方的严重警告。后来,在一九四五年一月俄军的大举进攻中,我们再次领教了俄军坦克的迅猛行动 [ 注:提到红军不断增长的力量,及其坦克兵实施远距离、高速度作战行动的能力,我们应当注意一九四五年八月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向满洲的大举进攻。 ] 。&br&&u&俄军坦克兵突飞猛进的发展,值得研究战争的人予以重视。没有人会怀疑,俄国能造就象塞得里茨、穆拉特或隆美尔这样的人。他们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间的几位将领就达到了这样的水平。然而还不只是成长起来几个有才华的人。在这过程中俄军中一群冷漠而无知的人,既没有经过训练,也没有什么本领,却成了有头脑、有才干的人。&/u&经过战争的严峻考验,红军的坦克乘员比原来的水平提高了许多。这样的发展要求有高标准的组织和计划工作。当然,这样的发展也反映在其它方面。例如,他们的空军和潜艇舰队等都在发展,俄军最高统帅部将采取各种可能的手段促进其发展。&br&  从彼得大帝到一九一七年革命,沙皇军队是一支庞大的、装备笨重、行动迟缓的军队。在芬兰战役和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二年的作战行动中,对于红军可以作出同样的评价。俄军坦克兵的兴起改变了所有这些情况。&u&现时,任何涉及欧洲防务的计划,都必须设想到,苏联的强大机群和坦克集团军袭击我们,其速度和猛烈程度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闪击战大为逊色。&/u&&br&&/li&&li&&b&
没有辎重的军队&/b&&br&&u&俄军的一个特点是,即使是他们的坦克师,所拥有的车辆也要比西方军队少得多。如果把这归咎于俄国汽车工业的生产能力差,那是错误的,因为即使是装备有马拉运输车辆的步兵师,其牲畜和四轮货车的装备数量也是很少的。而且,俄军任何一个团或师在人数上,都大大低于西方军队的同级单位。但是,俄军任何部队中的战斗分队的人数,却同西方的水平差不多。这是因为他们的后勤和行政管理机构的人员要少得多。俄军除注意保持军官、军士和专业人员的额定标准外,不会为争别的人员名额而伤脑筋。当部队需要补充时,往往要补充大量的士兵。红军的后勤机关不要担心服装、帐篷和毯子以及西方军队认为十分重要的其它物资。在部队开进中,他们可以丢开给养不管,因为部队是“就地取食”的。补给部队的主要任务是运送油料和弹药。甚至这些物资也时常用战斗车辆来运送。在俄军的摩托化师里,士兵除了他自身携带的东西以外,再没有别的行李。但是,士兵却常常挤到运送油料或弹药的车上,聊以代步。&/u&&br&&u&缺乏运输汽车有双重的影响:战术上的和精神上的。由于摩托化师的车辆比西方军队少得多,因而它行动起来更加灵活,而且便于指挥、伪装和铁路输送 [ 注:俄军以铁路输送部队的能力是很强大的,他们没有什么“铁路运输图”,也没有象西方军队司令部门制定的那样精确的计算,但是他们从一地向某地输送部队时,总是没有什么时间上的耽搁。 ] 。&/u&精神方面的影响也值得注意。每个西方士兵都与后勤休戚相关,因为后勤可以给他们带来食物和使他们得到安慰的东西,这样就使他们的艰苦生活能够过得去。&u&若某部队在战斗中被歼了,幸存者常常聚集在野炊车或载有辎重的火车周围,一方面躲进一下,再者可以找些安慰物。甚至开小差的和患弹震休克的人通常也会以某种借口出现在这些地方。这一点跟俄军士兵是不一样的。&/u&俄军士兵只有他的武器,后方没有什么吸引物,没有野炊车,也没有行李车,能保护他的只有他的火炮、坦克或机枪,如果他失掉这些,就等于失掉了一切。如果是负伤到了后方,迟早也要再次被召上战场。&br&  这就是俄军装备车辆少给他们带来的重要好处。俄军最高统帅部深明其士兵的心理,并正在设法变其弱点为强点。&br&&b&红军的空军&/b&&br&  一九四一年六、七月间,红军空军遭受了破坏性的挫败,损失惨重,看上去似乎再不能崛起了。但是,随着这场灾难而来的却是意想不到的大规模的复兴,只有这样辽阔的国家取之不尽的资源才能使这成为可能。&br&  苏联空军所克服的困难,要比陆军大得多。飞机工厂遭到很大破坏,在德军的进攻之下彻底垮台了。把这些工厂转移到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就大大耽误了生产。有经验的空、地勤人员的伤亡非常严重,以至于为培养飞行员和技术人员而临时制定训练大纲都有很大的困难。但是,苏联却完全成功地完成了这一巨大任务,当然英美两国在这方面所给予的援助也是很重要的。&br&  苏联空军从来没有完全从空中消失,甚至在一九四一年冬天,他们也实施了几次有效的突击。一九四二年,德国空军仍享有制空权,但是他们并不能控制广阔战场的所有地段,俄军时常握有局部的制空权。到了一九四三年,形势开始有所变化,到了秋天,德军第一线飞机有1500架,俄军却有14000架,后来的数量对比就更不利于德军了。&br&  应当指出,红军空军的作战效力同它的兵力数量相比是不相称的。在战争初期的几个月,他们损失的空勤人员一直没有补充起来,另外,他们成批生产的飞机要比我们的逊色得多。高级军官看来还没有很好地掌握现代条件下的空军作战原则。&br&&u&俄军实际上没有战略空军。俄军远程航空兵所实施的突击,没有使我们遭受多大损失。有时,侦察飞机可以飞越我们的防线30-60英里,但轰炸机和歼击机飞越我军防线超过20英里都是少见的,这对德军十分有利,因为即使是在战争最艰苦的阶段,我们的部队和后勤补给单位都可以顺利地在后方地域内活动。&/u&&br&  俄军的飞机在战场上只执行战术任务。自从一九四三年夏天以来,在战场上空从早到晚都有他们成群的飞机飞过。他们装有厚厚装甲的强击飞机专门用于低空袭击,他们的飞行员都表现非常英勇。他们的夜间轰炸机通常单独出来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扰乱我们部队的休息。他们的地空协同在不断地改进,他们技术上的劣势也逐渐消失,而在战术上,他们总属于劣势,他们的飞行员是比不过我们的飞行员的。&br&  俄国是尝试大规模空降和伞降作战的第一个国家。他们的“苏联国防航空化学后援会”在战前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伞兵。尽管出现了一些有利时机,特别是一九四四至一九四五年,他们从没有进行一次空降着陆。然而,他们却常常用飞机补给和加强游击队。&br&&u&红军空军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是很难预料的。看来,地面作战仍然是主要的,而地面作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进行反坦克作战。无论如何,过低估计他们的空军力量是不明智的。一九四一到一九四五年间,他们的空军还在不断地改进。从中国人在朝鲜使用的飞机的质量来看,红军空军还是有很大潜力的。当前,他们已把注意力放在发展战略空军方面,对他们的远程轰炸机切不可等闲视之。&/u&&br&&b&  红军是不能战胜的吗?&/b&&br&  德军在俄国取得的战果清楚地证明,俄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一九四一年秋末,尽管俄国有辽阔的国土,泥泞的大地和冬季半融的冰雪,而我们装备又不足,兵力数量上也属劣势,但德军确曾胜利在望。即使在危急的一九四四年和一九四五年,我们的士兵从来也没有感到比俄军差。但是,虚弱的德军,就象海洋里的礁石,被无穷无尽的士兵和坦克的浪涛包围着,冲撞着,最后被它们淹没掉了。对于俄军,自然是不能低估的,对它们的强、弱点要慎重而冷静地加以分析。就他们的作战能力而言,如果认为兵力对比悬殊,俄军就是不可战胜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br&&u&战争经验表明,德军曾以一比五的劣势兵力取得胜利,当然我们参战的部队必须是接近于齐装满员的。有时,在兵力对比更加悬殊的情况下,我们也取得了胜利。在这方面,其它西方国家军队未必能比我们强。&/u&&br&&u&俄军的地面作战能力最强,海空军不算怎样强。尽管战后取得一些成就,俄国空军要达到西方国家空军的水平还不是那么容易的。&/u&毫无疑问,俄国海军还需要学习许多东西。未来战争中,俄国的主力军仍然是地面部队,特别是数量最多的坦克部队。我们预期他们要以闪电般的速度实施深远的进攻,并与西欧国家共产党同情者培养的叛军相配合。至于原子战会对他们这样的行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不能预料。但是,假如真的到了互掷原子弹的地步,俄国的辽阔国土和掩蔽它的活动的秘密屏幕,将使俄国成为西方的强大敌手。&br&  不管多么强大的空军也不能阻止俄军的进军。西方世界的军队最迫切需要的是出生入死的步兵,它们应准备以反坦克武器阻止俄军的突击,西方也需要有强大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以对入侵的俄军实施反击,并将其击退 [ 注:虽然我在战争年代几乎一直在坦克部队服役,但我仍强调需要步兵。 ] 。&br&  西方军队的士兵应为这场决定命运的战斗而进行认真而系统的训练。不仅战术上,而且体力上的训练都安排计划好,以使我们的部队能在对等的条件下与俄军交锋。我们必须考虑俄军战斗方法的特点,并作好相应准备。重要之点在于有勇气,善于机断行事,并准备担负重大责任。同俄国人打仗,严格的纪律也是很重要的。而正在加强的体力的训练,还不足以使士兵去应付十分激烈的斗争。&/li&
对于俄国人的性格,在知乎俄罗斯话题中长盛不衰,如:
显然,俄国人的性格是复杂和多变的,关于俄罗斯人性格的探讨必须基于对于俄罗斯人长期而深刻的认识。 有意思的是,在纳粹陆军装甲部队服役的冯·梅乐…
&p&当然是守城容易。&/p&&p&华夏的军事技术经历了两千年的发展,到唐宋时期,已经臻于大成,一支优秀将领率领的高素质的古典军队,应当熟稔各种战法。如果选择坚守一座城池,那么一定是其认为不适宜会战,通常是敌强我弱之下的选择。&/p&&p&事实上,宋代有一句军事术语——墙贵低、门贵多、若无反击,势难坚守。&/p&&p&城墙本身不是单薄的一道墙而已,那些影视剧里攻方扛着梯子冲向光秃秃的高高的城墙,守方只知道站在城墙上拿着弓箭对射的垃圾剧情只怕要被华夏的古典武人们笑死。&/p&&p&对于守方而言,城墙不是一道墙,而应当是一个有机动纵深的防御体系:不超过五米,但是宽厚而曲折的墙体,密集的马面,城墙马面上应该有射楼,布置强弩甚至床弩,城墙内有高台,架设抛石机和大型床弩,城墙下有羊马墙、护城河、拒马桩等设施,城门应当小而多,方便守军出城支援,城门内外应当有瓮城遮护。更讲究的城池会有小型的临时堡垒设置在外围,如果城池临河,还要设置夹河甬道,甚至是临河的堡垒来保护渡口。&/p&&p&古典时代的攻城作业是一个极其复杂而残酷的过程,守城方以射手和肉搏兵在羊马墙内,而非城墙内列阵,随时准备出击。各个城门打开而非关闭,城内的预备队随时准备出城援助背城而战的袍泽。&/p&&p&攻城方会在城外堆设土山,来取得视野和射程的优势,在上面架设抛射器械会对城池进行无差别轰击,主要目标是城墙的墙体和城楼,以期削弱守军火力,掩护攻城。当然也不排除为了总体上削弱守军的力量,会向城内无差别的投掷纵火物和染上瘟疫的死人。&/p&&p&攻城开始之后,攻方要顶着来自羊马墙后(前方),城墙垛口(斜上方),射楼上(斜侧上方)和城墙后高台上(正上方)四个方向的火力,推着冲车、对垒、壕桥和云梯等攻城器械靠近城墙,首先要拔除护城河前的拒马桩(城池下的拒马桩不是拒马用的,是阻挡敌人工程器材用的),然后用壕桥横过护城河,先登要顺着壕桥冲过去,攻击羊马墙后的守城方,否则羊马墙后的守城士兵可以像射兔子一样把攻城方填壕的士兵民夫射死在护城河边。&/p&&p&在先登用命争取的时间当中,攻城方需要顶着三面火力,用土石、柴草和尸体填平护城河,把攻城器械推过护城河。在这个过程中,羊马墙后和城墙、射楼上的强弓劲弩会如同雨点一样射下来,城中的抛石机和弩炮会按照早已经测试好的固定目标进行设计,遮断第一攻击波身后的通路。&/p&&p&在攻城方以累累死尸为代价终于填平壕沟之后,羊马墙后聚集的守方肉搏兵会冲杀出来与攻城方进行肉搏,而城墙上的火力会进行曲射,射击先登背后前来支援的攻城方士兵。&/p&&p&等到攻城方拼死拼活杀散了这群守城者,还要再把羊马墙挖掉,平整出一条道路,把攻城器械推上来,这个过程中,头顶的弓弩是不会停下的,而城内守军有足够从容的时间整理阵型,从最近的城门杀出侧击你的攻城部队。冲出来的甚至有可能是大队的骑兵……&/p&&p&就算是攻方谢天谢地终于靠近了城墙,攻城塔会被守方以火箭攒射,更是床弩最喜欢的目标。床弩一般架设在城楼上,发出的弩箭如同长矛,从侧面对攻城塔抵近直射,上面捆着点燃的硫磺包。一般攻城塔都会有各种防火设计,但是如果被点着了,里面的几十上百号人全要变成挂炉烤鸭。&/p&&p&如果你有幸躲在一架顶棚的冲车下面,你可以不用担心箭矢、滚木、礌石,但需要面对的是从头顶扔下的点燃的沥青和硫磺,还有装在陶瓶里砸下来的生石灰,城墙下弥漫的大量有毒的烟气和石灰会让你的眼睛和呼吸系统被灼伤坏死。而且你头顶上的厚重木板虽然不容易点着,但是如果被浇上了沥青火油,照样会烧成一个大号的柴火堆,你的下场大概是焖鸡。&/p&&p&云梯上的士兵是最惨的,他们会被滚木礌石、箭矢投枪、推杆狼牙拍、甚至是金汁(煮开的屎汤)和火油对付。&/p&&p&如果运气好到爆炸,靠着攻城塔或者云梯登上了城头,早就已经结阵完毕的守方肉搏兵们好整以暇,以密集阵型堵在你的登城点,长枪如林攒刺。&/p&&p&只有经历了以上各种九死一生的经历,你的先登部队精锐强悍,杀光了一段城墙上的敌军,在城墙上建立起了一个稳固的前进阵地,要不断地顶住从两侧冲上来的敌军的反扑,剩下的就是添油战术,看谁的人能死扛着耗到对手士气崩溃,就能赢。&/p&&p&另一种情况是你的抛石机和床弩很有幸的轰塌了一段城墙,这是小概率事件,因为一支优秀军队驻防的城市,必定遵循墙贵低、门贵多的原则,五米多高四五米厚的城墙,以当时攻城器械的精度,在百米开外能砸中墙体,绝对是公输班开眼,就算是砸开了缺口,你冲锋的士兵可是要受到三面夹射,如果敌人的肉搏兵坚定敢战,在缺口处堵住了你的冲锋,后面的士兵只能傻站在城墙下面挨揍。&/p&&p&第三种情况是挖地道,从李光弼、刘仁恭到努尔哈赤,都是此道的高手,但是守军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会在城墙后面挖掘一条很深的壕沟,你从土里钻出来的时候,会发现在你头顶上一两米高的地方,敌军士兵攥着长矛、石头和大棒对着你微笑。而你挖的洞会被火堆点上湿草发出的浓烟灌满,你后面的兄弟基本上要变成熏肉。&/p&&p&第四种情况,也是最灭绝人性的情况,决水灌城,历史上倒这个霉的老是开封,王贲灌过大梁,李自成淹过开封(存疑),除此之外楚国国都郢也被白起这样折腾过,但是这种事情只能适用于大河边地势低平的城池,自古以来这种战例不多。&/p&&p&&br&&/p&&p&综上所述,守城战也是作战,其烈度和残酷性不亚于野战集团之间的会战,守城一方需要至少有背城而战的的勇气和高水平的指挥官,在军事素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守城战仍然是以少胜多的有效手段。&/p&
当然是守城容易。华夏的军事技术经历了两千年的发展,到唐宋时期,已经臻于大成,一支优秀将领率领的高素质的古典军队,应当熟稔各种战法。如果选择坚守一座城池,那么一定是其认为不适宜会战,通常是敌强我弱之下的选择。事实上,宋代有一句军事术语——墙…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4a340f95ed0bc78bdad0ee020e6bfac7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4a340f95ed0bc78bdad0ee020e6bfac7_r.jpg&&&/figure&&p&&/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86d4cdc157fc0ba9b6d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1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86d4cdc157fc0ba9b6dc_r.jpg&&&/figure&&p&&br&&/p&&p&编者按:成吉思汗麾下蒙古铁骑拥有着“世界征服者”的赫赫威名。但也有很多人好奇一件事情:如果说蒙古人是凭借着游牧民族马快弓强的优势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为什么其他那么多的游牧帝国,如匈奴、柔然、突厥人却没有实现这一点呢?蒙古人或成吉思汗到底有什么秘诀?&/p&&p&关于蒙古人的战法,很多读者可能都有了解,比如他们会驱使占领区内的异族人充当肉盾,运用中亚先进的巨型投石机——回回砲,以及无孔不入的高效情报网等。这些战法确实帮助他们弥补了人口和兵员的不足,提高了攻城掠地的效率等等。但实际上,蒙古人之所以成为世界征服者,还是依靠其不同于以往其他游牧民族的骑兵作战方式。 &/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b39db1fed94d63f4001b47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53& data-rawheight=&47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3&&&/figure&&p&▲回回炮&/p&&p&&br&&/p&&p&1211年,成吉思汗亲率10万大军南下攻金。这时候的蒙古骑兵还是典型的游牧轻骑兵。面对金国的长城,成吉思汗利用其轻装骑兵的速度优势,声东击西,命令三个儿子率军3万牵制金军,自己亲率主力一举突破防守薄弱的金国防线。金国主将完颜承裕被蒙古人的进军速度所震慑,担心蒙古人偷袭后方,因此放弃了位于前线的桓州、昌州和抚州三座富裕城市,集结重兵40万防守野狐岭一带山地要塞。这不光将大量粮草、装备和军马,全白送给蒙古人了,也让几十万军队分散驻守山地要塞,彼此联系不便,反而给了快速机动的蒙古人重兵突进的机会。成吉思汗也是利用这个方法,集结优势兵力将金军堡垒逐个击破。&/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05eec1acbc7229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71& data-rawheight=&3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05eec1acbc7229_r.jpg&&&/figure&&p&▲影视剧中的成吉思汗 &/p&&p&&br&&/p&&p&可见这个时期,蒙古人的胜利还是靠着成吉思汗那种不世出的战术高手的出色指挥,以及金国的“无脑送”。也正是通过对金国的侵掠,让蒙古骑兵富裕了起来,开始拥有了开创新的骑兵作战模式的资本。&/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16fe84355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16fe84355_r.jpg&&&/figure&&p&&br&&/p&&p&1219年,蒙古军队开始攻击花拉子模,揭开了蒙古大军第一次西征的序幕。在西征的过程中,蒙古人让人闻风丧胆的骑兵战术开始逐渐成型。他们逐渐组建起了自己的重骑兵部队,大概占到全部骑兵的四成。他们人马都会披甲,既有缴获的铠甲,也有自己制造的铁札甲和皮札甲,以及一种蒙古特色札甲——罗圈甲。&/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63c4d2c9e3ec6f0c89966c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71& data-rawheight=&4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63c4d2c9e3ec6f0c89966ce_r.jpg&&&/figure&&p&&br&&/p&&p&这种铠甲由铁片和皮革缀连而成,兼具轻便和不错的防御力。由于那个时代欧洲还没有出现后世常见的金属板甲,欧洲骑士们也还装备着锁子甲,蒙古重骑兵的防护水平是当时第一流的。其余六成则是轻骑兵,往往只是着轻便棉甲甚至不着甲,这是因为蒙古马吃苦耐劳,但体力和速度并不出众,因此不得已牺牲防御来换取速度。&/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13d4c37b305e7ab7e1a9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8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13d4c37b305e7ab7e1a9e_r.jpg&&&/figure&&p&▲这张图片展现的是蒙古重骑兵和轻骑兵一起欺负罗斯贵族重步兵的想象场景。上面是被欺负的“螺丝”,左边是着罗圈甲的重骑兵,右边是以骑射为主要攻击方式的轻骑兵 &/p&&p&&br&&/p&&p&在战场上,轻骑兵和重骑兵是配合作战的。战役开始之前,蒙古人会派出许多轻骑兵试探敌方军阵,以便寻找敌方的弱点。轻骑兵一般在较远距离向敌方射箭,试探对手。如果敌方不上当攻击,他们会继续骚扰并寻找其他机会。如果敌人无法忍受这种被调戏的打击而发动进攻,那么蒙古轻骑兵不会与之硬碰硬,用打带跑的回马箭消耗、吸引敌人。在这个阶段,蒙古重骑兵不会轻易接战,而是保护己方的轻骑兵。等待敌人被消磨得人困马乏、损兵折将、阵型不稳,这才是蒙古重骑兵发动反击收割人头的大好时机。&/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2ee4d6a260bbb70ab9efe8a727d22fc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64& data-rawheight=&5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2ee4d6a260bbb70ab9efe8a727d22fca_r.jpg&&&/figure&&p&&br&&/p&&p&1223年的卡尔卡河之战,可谓蒙古骑兵这一战术的集中体现。当时,蒙古人只有哲别与速不台的两个“万人队”,而对手罗斯—库曼联军拥有人。(注1)于是蒙古人选择佯装撤退,罗斯—库曼联军仗着人多势众,奋力追击。蒙古人一连撤退了9天,而且撤退始终是秩序严明有序的,展现了坚韧如铁的纪律。而他们的对手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当追到卡尔卡河畔时,联军阵型开始混乱,库曼人单独冲在前面,后面的罗斯人则一盘散沙,此时蒙古军开始了反击,库曼人首先被击溃,败退中又冲散了罗斯人的阵型,导致他们在蒙古军队冲击下无法组织有效反击,最后全线崩溃。在这场战役中,蒙古人的严明军纪和诡诈计谋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诠释。&/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a06862cb1aee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6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a06862cb1aeea_r.jpg&&&/figure&&p&&br&&/p&&p&对于蒙古人那超强的纪律,中国史料也有记载,“故交锋之始,每以骑队轻突敌阵,一冲才动,则不论众寡,长驱直入。敌虽十万,亦不能支。不动则前队横过,次队再冲。再不能入,则后队如之。方其冲敌之时,乃迁延时刻,为布兵左右与后之计。兵既四合,则最后至者一声姑诡,四方八面响应齐力,一时俱撞。”(《黑鞑事略》)&/p&&p&其实,当时世界范围内,擅长弓马的游牧民族并非只有蒙古人,比如被蒙古人击败的库曼人就是典型的游牧轻骑兵。而且轻重骑兵协同配合,也不仅仅是蒙古人专利,从公元前的帕提亚人,到之后的波斯萨珊人、柔然人、突厥人等等都很擅长。但如蒙古人真正突出的,就是在卡尔卡河之战展现出的令人生畏的纪律性!&/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39bbb2b39513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86& data-rawheight=&4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39bbb2b39513_r.jpg&&&/figure&&p&&br&&/p&&p&从骑兵战术角度分析,蒙古人拥有比对手更严明的军纪和战斗意志,从而能够施展“兵以诈立”的各种战术。也是纪律使得他们擅长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能以最小的代价歼灭敌人。&/p&&p&而蒙古骑兵的纪律则来自于制度与组织,特别是成吉思汗所设立的大札撒(法典)。蒙古人采用的是十进位的军事体制,最基层的是军事单位是十户,由十夫长统领,十个十户形成百户,由百夫长统领,依此类推,还有千户和万户。一个万户要出一个万骑队。这在表面上跟以往的游牧帝国没什么区别。&/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7ac397c60638a3ffc65ace8df45dc7e2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65&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7ac397c60638a3ffc65ace8df45dc7e2_r.jpg&&&/figure&&p&&br&&/p&&p&但实际上,以往游牧帝国的万户制其实依然以部落为核心,而蒙古的万户制更类似一种户籍制度。因为大札撒规定,每个人都只能居住在指定的十户、百户和千户辖区内,不能随意迁移到另一个单位去,也不能到别的地方去寻求庇护。如有违抗该命令的,迁移者要当众被处死,收容的人也要受到严厉惩罚。这样一来,松散的部落联盟就变成了层级分明的军事组织;而且在一个军事单位中,往往由来自不同部落的蒙古人组成,这样就可以保证他们效忠大汗,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小圈子。&/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898afe2ffe8a154b8692357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898afe2ffe8a154b8692357_r.jpg&&&/figure&&p&&br&&/p&&p&另外,成吉思汗还成立了自己的宿卫军——怯薛军,并将各级将领、部落首领的子弟招纳进来训练、指导、参与管理与作战,这样既培养了军事人才,还能防止下属叛变,一举两得。而且,怯薛军的作用不仅仅是战场上。大札撒规定,怯薛军普通军士的身份高于在外的千户长。这样,怯薛军就成为了大汗的耳目、手臂,从而将整个蒙古帝国、整支蒙古军队牢牢地控制在大汗的手中。通过这套军事体制,蒙古军队可以做到军令如山,这使得他们在战场上有着铁一般的纪律,既不会争功冒进,也不会轻易溃退,军队的战斗力相对于以往的游牧帝国有了质的飞跃!&/p&&p&&br&&/p&&p&注1:为人所熟知的,所谓蒙古军队击败欧洲骑士的1241年莱格尼察之战,其实没那么重要,因为当时面对两个蒙古万人队的亨利二世的“欧洲联军”成色严重不足,现代历史学家估计其人数在人之前,真正的圣殿骑士只有68~88人左右。&/p&&p&&br&&/p&&p&&b&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格洛米,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喜欢冷兵器的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冷兵器研究所(lbqyjs)&/b&&/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bc26bef0e95c14e564c1f6d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bc26bef0e95c14e564c1f6df_r.jpg&&&/figure&&p&&/p&
编者按:成吉思汗麾下蒙古铁骑拥有着“世界征服者”的赫赫威名。但也有很多人好奇一件事情:如果说蒙古人是凭借着游牧民族马快弓强的优势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为什么其他那么多的游牧帝国,如匈奴、柔然、突厥人却没有实现这一点呢?蒙古人或成吉思汗到底有什…
&p&这种问题当然要正面上,拯救那些被国民党反动派洗脑的台湾群众。&/p&&p&对于所谓“苏援”数量和作用问题,其他回答说的不少了,我这里先摆结论——要是苏联不援助中国军队,放任国共双方进入前日占区决斗,解放战争起码提前半年胜利。&/p&&p&论据有两点:&/p&&p&首先,如果没有苏援武器,国民党解放战争五大主力至少有两个不成气候——74军(王耀武张灵甫)和5军(邱清泉熊笑三)。这两支部队都属于40年代形成的&b&四大苏援攻击军,在苏联枪炮和顾问武装下,成为抗战最艰难时期的总预备队。&/b&要知道史迪威公路(滇缅公路)到1945年1月(半年后日本投降)才打通,你觉得抗战中期的国军靠哪国补充重武器?而这几支苏援部队也因此上升为绝对主力,以至于国民党夸口,说十个74师包打天下。所以你要是敢到张灵甫杜聿明面前骂苏联援助,那是指着和尚骂秃驴,必然会被拖出去枪毙十分钟,前五分钟不许打躯干。&/p&&p&另外两个苏援攻击军是1军和2军。虽然未能排进五大主力,但1军作为胡宗南的主力专心对付共产党,也是劲旅,后来&b&攻占延安就是这个苏援扶起来的1军&/b&(没想到吧)。国民党在延安开过一次祝捷大会,会上摆出了不少苏联武器,不难猜到这些武器是哪里来的。2军是孟良崮战役期间前往解围,未能“拉兄弟一把”的整编第九师。再往前追溯,20年代整个黄埔系部队都靠苏联武器打仗,靠苏联卢布吃饭,否则根本不可能从广州打到南京。这期间的苏联援助要是给了红军四分之一,国民党根本没有半点机会。&/p&&p&至于五大主力的另外三大主力——新一军,新六军,十八军,都是第一批换装美械的部队,美国援助之前十八军还曾经为了苏联武器份额和74军争的头破血流。再加上其他八九个美械军做各战区骨干,就这也好意思造谣别人有外国援助?&/p&&p&其次,所谓苏联援助八路军,无非是苏联红军允许第一批出关到达东北的中国正规军接管一部分日军武器,就地维持东北治安,而且这批正规军还是抗战期间唯一有关外作战经历,正面对抗关东军的中国军队(我不是说抗联,而是说冀热辽八路军)。这有什么不对?难道国民党接管的日军地区,仓库没有归国民党?国民党去日本接回的赔偿军舰,有没有分给解放军几艘?国民党扩充的那么多日械部队,最后被共产党用美制105炮砸烂了,这怨谁?&/p&&p&更何况&b&美军受降地区如青岛,日军缴获是100%给国民党的&/b&。而苏联控制的东北,&b&大城市如期交给了国民党,工业和重武器也交给了国民党&/b&,只允许共产党在日军仓库拿走一小部分轻武器,并默许共产党到乡村的日军据点拿到一些残破重武器,否则林彪的野战军怎么会到辽沈战役期间都做不到每人一支枪?东北最后关头,卫立煌都不愿放弃沈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b&苏联人把沈阳兵工厂这个中国最大的军火中心留给了国民党&/b&,就算死守孤城,用飞机往里运粮食,回程运炮弹,对国民党全国战局都很有利。&/p&&p&实际上,蒋介石自己也知道,如果苏联打完日本人转身就走,即便美国人已经提供了大批运输机和登陆艇给他运兵,东北的大多数武器还是会落在解放军手里,失去火力优势的国民党军根本没有任何取胜机会。所以,在苏军控制东北后期,&b&跪下来求苏联放慢撤离速度的是国民党,是蒋介石,是挖出苏联留学期间老关系的蒋经国&/b&。如果说苏联允许中国军队控制日本仓库就算援助,那显然解放战争期间&b&依靠苏联援助打仗的是蒋介石&/b&(之所以不说是国民党军,是因为蒋系部队独吞了苏联援助,没有让桂系晋系分享)。铁证如山,无可辩驳。&/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马前卒:解放战争期间,前苏联给了中国哪些帮助?&/a&&/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0bc10aee5da88bf190a9b1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32& data-rawheight=&4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0bc10aee5da88bf190a9b1_r.jpg&&&/figure&&p&相关回答:&/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rf=& class=&internal&&美国为何没在国共内战的时候全力支持国民政府?&/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马前卒:为什么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被俘数大于被击毙数?&/a&&/p&
这种问题当然要正面上,拯救那些被国民党反动派洗脑的台湾群众。对于所谓“苏援”数量和作用问题,其他回答说的不少了,我这里先摆结论——要是苏联不援助中国军队,放任国共双方进入前日占区决斗,解放战争起码提前半年胜利。论据有两点:首先,如果没有苏…
&p&可以有,而且一度是降低战争成本的好办法。普鲁士陆军,英国海军都曾经靠抓壮丁威震天下,但前提是壮丁用于&b&只需要重复性操作的人力密集型军队&/b&。&/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civ.ce.cn/yw//t66029.shtml&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普鲁士军队的缔造者:“铁血君王”腓特烈大帝&/a&&blockquote&军队人数的急剧增加,使得靠自愿入伍的人组成军队的办法发生很大困难。为征到足够的兵员,普鲁士王室可谓不择手段,&b&他们的募兵官甚至把活动范围扩展到德意志其他各邦去&/b&,其募兵办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有组织的强夺人力。这种&b&变相的绑架行为&/b&是如此猖獗,以致于有些邦国需要颁布专门法令,通过动员民兵来制止此类行径。&/blockquote&&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doc88.com/p-0.html&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data-image=&https://pic4.zhimg.com/v2-fb07cc3df87f40a50c7bd85fbcb0.jpg& data-image-width=&160& data-image-height=&22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世界军舰&/a&&blockquote&皇家海军军舰上的生活并没吸引多少志愿者……&b&最有效的招募办法还是抓壮丁。强募队由六名强壮的水兵组成,在一名下级军官带领下,在港湾村镇乱窜,见到有海上生活经历的人就拉去“强迫”服役。&/b&早期,就是靠这种办法强行将人们征入几乎没人愿意去的严酷而危险的海军中。&/blockquote&&p&注意成功的两个前提:“只需要重复性操作“,”人力密集型军队“。&/p&&p&之所以要抓壮丁,是因为军队既给不出足够的薪饷,也拿不出有力的精神动员,所以只能强迫服役。这说明壮丁就是军事奴隶,驱动力是负面的惩罚和恐惧,而不是正面的奖励和鼓励。&/p&&blockquote&(英国海军)惩罚的时间一般在上午11点。水手长的哨音和阵阵鼓声&b&召唤全体水兵到上层炮甲板上去观看这杀鸡儆猴的场面&/b&……一接到舰长的命令,水兵就取出九股皮鞭,向后一扬,使出全身力气,“哼”的一声,狠狠地抽下第一鞭。这一鞭在罪犯的背上留下了一道青黑色的血痕,随后几鞭,血痕更深,鞭打了12次之后,背部变得一片血肉模糊。&b&每抽一鞭子,水兵都要用手指抹去鞭子上的血&/b&,甩到甲板上。&/blockquote&&p&&br&&/p&&blockquote&弗里德里希二世对士兵的训练异常严格,简直到了非人的地步,皮鞭加棍棒的野蛮军法充斥整个军队……弗里德里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建立一支完全盲从于他的军队,这一点连他本人也不否认:“要&b&使士兵怕他的排长的棍子甚于怕敌人的子弹&/b&,如果士兵都开始有思想,就没人愿意当兵了”。&/blockquote&&p&设想一下,如果你在皮鞭和饿肚子的恐惧下工作,你能做好什么任务?显然不可能是创造性的工作——惩罚必须有明确的标准,而明确的标准意味着扼杀一切积极性。军官根本没法区分违规偷懒和主动杀敌之间的区别,所以只能对士兵的行动开出“白名单”,对列表之外的任何事情施加惩罚。所以,抓壮丁来的士兵只能做简单的重复性操作。比如说在密集阵型中单调射击,比如说在军舰上向一个方向开炮。让他们依靠自己的士气主动杀敌,开动自己的脑子做复杂战术配合是万万不能。&/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13359cae86e07b3a753922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321& data-rawheight=&8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2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13359cae86e07b3a753922_r.jpg&&&/figure&&p&人力密集型军队就更好理解了。士兵没有作战的主动性,只要离开别人的视野,轻则消极怠工,重则开小差乃至反水。所以只能把士兵挤在一起,用军官、士官和士兵的交叉监督来维持作战。当时欧洲的作战队形中,每个步兵只不到2平方米;而海军往往在1000多吨的船上塞进七八百乘员,平均每个人只有2吨的载重。扣除船壳,扣除压舱水,扣除火炮,扣除粮食,扣除军官宿舍和陆战队,剩下的空间只能是人挨人人挤人,更何况海上根本没法逃跑。所以壮丁能在这类地方发挥作用。&/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3y.uu456.com/bp-b7b0s8ee6sce0s-1.html&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试论18世纪普鲁士陆军的阶级构成及其原因与影响&/a&&blockquote&(普鲁士)&b&士兵用不着思考&/b&,思考是军官们的事情。严明的纪律和持续不断的服役被认为是把一支军队变成一个具有一致思想和意志的工具所必需的条件,从而能使其领导者如腓特烈二世能够充分发挥它的统帅艺术。&br&&br&他认为,&b&单个士兵、独立小分队或是没有军官监督下的部队都是不可靠的。为了防止开小差,遂制定下各种详尽的规则:军队不得在大树林附近宿营;他们的侧翼和后方应有轻骑兵看守;应尽可能地避免夜间行动等等&/b&。军队外出筹粮或洗澡时,必须列队由一名军官带领。在普鲁士军队里,平均每37名士兵就有一名军官。(18世纪非常惊人的比例)&/blockquote&&p&进入20世纪以后, 工业化提高了军队的技术水平,抓壮丁的玩法就行不通了。海战需要技术兵种不说,就算是最简单的步兵战斗,往往也需要步枪机枪迫击炮的交替掩护,需要步兵以小组为单位主动接敌,需要士兵有自己的思考。壮丁在这种战斗中必然一触即溃。&/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4a81c4c8cacccd42d45f59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118& data-rawheight=&5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1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4a81c4c8cacccd42d45f59_r.jpg&&&figcaption&电影辽沈战役中这个镜头真实反映了国军唯一的选择——只有密集队形才能发起冲锋&/figcaption&&/figure&&p&此外,由于炮兵和轰炸机的威力越来越大,陆军必须分散到更大的空间才能存活,就算是平原冲锋,也很难保证每个士兵都在军官视野内前进,更不要说夜战和山地作战了。所以拉壮丁组成的军队往往是遇到一点阻击就停下,在军官看不到的地方甚至懒得放枪,完全指望自己的炮兵扫清前方才肯前进。但美军尚且做不到这种火力支援,经常被日军或志愿军拖进白刃战,其他军队如果靠壮丁作战当然会死的很惨。&/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data-image=&https://pic3.zhimg.com/80/6e7eeef75754ccb4512cda_120x160.jpg& data-image-width=&975& data-image-height=&1300& class=&internal&&影视剧里的战争跟真实的的打仗差多少?&/a&&blockquote&现代战争每个士兵占据的战场空间都是以万平方米计的,就算重点地段密度提高十倍,也是几千平方米一个兵,每平方公里一个连上下。二战时候,美国一个纯步兵排的防御正面都有几百米,这意味着除了集结地域外,就算航拍主战场,镜头也只能扫到几十个人,旁边还有许多难以通过的地形近乎空地,只有间隔很远的哨所保持监视。&/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1da7dcda338922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2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1da7dcda338922_r.jpg&&&/figure&&p&所以说,壮丁军队未必没有战斗力,但要看历史阶段。在20世纪的战争条件下,面对拥有轻机枪和炮兵的对手,再抓壮丁毫无意义。国民党军白白虐死几百万中国青年,只能证明这个政权残暴、愚蠢,而且从未把中国人当人。&/p&&p&相关回答:&/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data-image=&https://pic2.zhimg.com/80/v2-0bc10aee5da88bf190a9b1_180x120.jpg& data-image-width=&632& data-image-height=&456& class=&internal&&「解放战争中如果苏联没有援助武器我们就会输」的说法是真的吗?&/a&&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data-image=&https://pic2.zhimg.com/80/v2-fe1e20a3ab507aeex160.jpg& data-image-width=&720& data-image-height=&929& class=&internal&&为什么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被俘数大于被击毙数?&/a&&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data-image=&https://pic2.zhimg.com/80/afcd_ipico.jpg& data-image-width=&593& data-image-height=&700& class=&internal&&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战败主要是因为军事策略失误吗?&/a&
可以有,而且一度是降低战争成本的好办法。普鲁士陆军,英国海军都曾经靠抓壮丁威震天下,但前提是壮丁用于只需要重复性操作的人力密集型军队。军队人数的急剧增加,使得靠自愿入伍的人组成军队的办法发生很大困…
咱家只说一句,题主,你有没有搞清楚,给的那30万银绢的虽然叫岁币,但其出处是属于哪里?&br&&br&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搞清楚这次和谈的问题了。&br&&br&这里涉及到一个双方都不得不重视的领土问题,其次才是谁要推翻谁的问题。&br&&br&再次才是你推不倒我我也推不倒你的问题。&br&&br&一句话捅穿,30万两匹的银绢,出处是关南十县的赋税。至少表面上是这个出处。&br&&br&因为宋辽两国所争夺的是16州的所有权,而16州的所有权纠纷,不是宋朝与辽的事情,而是石敬瑭割让出去,周世宗又夺其中两州回来,结果从后晋到后周这么延续下来的领土纠纷。&br&&br&就宋辽两国而言,其实并无恩怨。&br&&br&这个问题,在双方历次谈判中都说得很明确了,宋朝要16州的全部,并实际控制两州三关。辽则要把两州三关都全部拿回来,因为这是之前后晋割让给它的。&br&&br&双方都并没有直接推翻对方政权的想法,即使曾经有过这种想法,双方连续打了25年还是维持实际控制线的现状,这想法也早就没有了。&br&&br&既然你推不翻我,我搞不死你,现状又打破不了,那唯一解决办法的外交手段只能是主权换治权。&br&&br&主权属于辽,治权归宋,然后把关南十县的赋税转交给辽,于是大家都能接受了。&br&&br&这才是岁币的真实来由,寇准说不许过三十万,是有道理的,不是凭空说的一个数字。&br&&br&补充:&br&&br&楼下的评论区中,有人问,为什么宋朝会选择和契丹和谈呢?&br&&br&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倒过来问,为什么契丹会和宋朝何谈呢?&br&&br&能谈判,说明双方的实力对等,至少在一个水平线上,这才有谈的可能。如果双方的实力不在档次,那就无所谓谈判了,直接碾压之。所谓的弱国无外交,就是此理。&br&&br&具体到澶渊之战,咱家以前回过,就搬个在北朝的老帖子的内容来,以下为引用:&br&&br&这个问题以前回过,考虑这个问题必须有战略眼光。&br&&br&宋辽都不可能歼灭对方。&br&&br&辽军如果放弃直入东京的计划,而改为兵分两路继续突击纵深的话,宋朝的局面会非常难看,说迁都南京或者四川不是夸张的话。&br&&br&宋军如果王超部全军南下在辽军改变作战突击方向以前抄了辽军的后路,那么辽军的局面也非常难看,说匹马不回是夸张了,但是能回多少人是个很难说的事。&br&&br&双方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各自有各自的麻烦,但各自都有点优势,最后和谈实在是不得已为之。&br&&br&打到这个程度,实在是因为辽军战略规划太挫,宋军的战略调度稀烂,双方稍微有一方有点手腕,都能让对方吃不了兜着走。&br&&br&结果是只能比烂比到没下限,又都不敢砸盘子赌一把,只能和谈咯。&br&&br&从契丹人方面来看,辽只要放弃以重兵集中突击东京的计划,则整个局面就完全活了。&br&&br&辽的作战规划的错,就错在没有其他的作战方案作为准备,也没有考虑到重兵集团一旦攻击动能耗尽或者冲量被对方抵住之后该怎么办。&br&&br&也许在他们出兵以前,就决心搞一次军事冒险,从以往25年没有走过的一条五代时期的老路,绕开北宋在河北北部的预设战场,指望一口气杀到东京,踹翻宋朝的核心机关。&br&&br&说穿了,定这种战役决心,本质上和当年太宗第一次进攻幽州是一个想法,就是一锤子买卖,行不行就这样了。&br&&br&这种战略规划能力和思路,对五代那种分裂的地方政权可以,对一个战略纵深颇大的北宋来说,想成功就得要各种脑残来配合才行,就象后来靖康一样。靖康年如果不是脑残集体发作,闹不到那程度。&br&&br&假如咱家代替太后和圣宗制定战役决心,咱家绝对会这么做:&br&&br&第一计划按原计划来,以重兵出山后,威胁河东,迫使宋朝分散兵力不能回援,然后再以重兵集团自河北寻找间隙突入,一路绝不停留,以东京为最终目标,但是路线按照原规划,还是采取间接路线的方式进军。&br&&br&同时准备第二计划,由于北宋具有广阔的战略纵深,他们在东京还有一只强大的野战军作为河北地区的战役预备队,因此必须考虑北宋将该战役预备队在黄河沿线展开的可能,设若宋军在黄河沿线展开部队之后,捕捉到我主力的突击方向,并以重兵形成对峙。那么这个时候就规划为两路,一路沿黄河往上游机动,保持对东京的压力,一路则往下游机动寻找渡河的机会。&br&&br&如果没有机会,则以两路撤退,结束战役。把战略目标定小一点,辽国这一把在战役上是绝对优势的,接下来和谈,绝对能处于优势地位。&br&&br&当然,宋军可以选择主动邀击,可一旦敌人放弃会战决心,兵分两路在黄河两岸展开,则如何?&br&&br&这种主动邀击的设想的前提是:辽军保持从澶州方向渡河突击东京的战役决心不变。&br&&br&但是,这个前提是否会变,战场上谁都不知道,双方的指挥中枢都在阵中,这一搏对大家来说都是国运之战。寇准敢丢这一把色子,那是他的本事,问题是太后和圣宗以及真宗没这个胆子。&br&&br&总之,我们讨论这个问题,必须注意两个问题:&br&&br&1、宋军为什么不发动主动进攻?这个问题你得问寇准,因为他也在等王超,为什么王超不动,这事不能听他儿子王德用多年以后给他爹擦屁股的胡说,得问他自己。&br&&br&2、辽军是可能放弃会战决心的,这种可能性必须考虑。&br&&br&我们要明白:地理的困难(黄河),和人的抵抗所造成的困难,谁比较难?&br&&br&记得住一点:&br&地理的困难总是相对容易克服的,因为地理的困难不会随时间而发生改变。而人的抵抗,总是比地理的困难难以克服,难以捉摸把握。他们是个相对的关系。&br&&br&汉尼拔每次总是选择难以克服的地形,来避开敌人的抵抗。他翻越比利牛斯山,又翻过阿尔卑斯山,又越过巨大的沼泽。他一次一次都在克服巨大的地理困难,而不去面对他当面的对手。由此他获得了巨大的机动性,从而把他的对手玩弄于股掌之上。这才是他几乎将罗马逼入绝境的奥秘所在。&br&&br&斯巴达克司也是如此。他纵横意大利本土两次。反复进出山区,视艰难的地形于无物。他不到绝对优势,绝不与对手作战。&br&&br&难不难?难,你难,敌人也难。恺撒争夺希腊难不难?庞培征讨塞多留难不难?难,但是他们必须去做。所以,难不难不是个问题,问题是你做不做。&br&&br&岳飞为什么总能抓住老四的辫子?很简单,因为他从来不畏惧地理的困难,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机动性,利用比对手少得多的兵力逼迫对方与其会战。在澶州,辽军放弃会战决心,分兵沿黄河展开的可能性,不能忽视!&br&&br&王超如来,胜负可分,王超不来,胜负难断!
咱家只说一句,题主,你有没有搞清楚,给的那30万银绢的虽然叫岁币,但其出处是属于哪里? 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搞清楚这次和谈的问题了。 这里涉及到一个双方都不得不重视的领土问题,其次才是谁要推翻谁的问题。 再次才是你推不倒我我也推不倒你的问题…
看看Wrong way的那个回答,对比这个回答,这账大家自己算哦~&br&&br&戚继光是与拿骚的莫里斯齐名的军事家,一个开创了荷兰体系,公认是现代西方军事系统的开创者.一个是中国系统的集大成者,改革了古典教范,把战术群带回到中国系统中来。猴子是哪根葱?上得了这个台面?&br&&br&当然,客观的谈,对于戚继光是否能与莫里斯相比,两人是否相当,美国学界的意见与英国学界不同,他们有些人并不赞成这个观点。&br&&br&他们认为两人不是一个档次,戚继光是总结多,发展有但是少。拿骚的莫里斯更高一些,依据就是,莫里斯开创了一个近代意义上的体系,虽然也有借鉴自瑞士人的战术,但毕竟开创性多,极大的影响到后来的欧洲各个军事系统。&br&&br&坦白讲,这个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无论怎么说,至少这两个人是一个层面,比较的是谁比较高,谁比较低。猴子连上这个台子的机会都没有啊~!&br&&br&关于西方和中国在17到18世纪的军事水平问题,看这个:&br&&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17世纪的西方相比中国有哪些军事上的优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盲人方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