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送李户部啸亭杂录李侍郎翻译自河南尹再除本官归阙》,是唐代哪个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唐朝下
&李亨(—),唐肃宗&?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年在位)。唐玄宗李隆基子,本名李玙。天宝十四年(公元年)爆发安史之乱。次年,唐玄宗逃往四川,李亨即位于灵武。肃宗在位年,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终年岁。肃宗死后,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杀张后等,拥立太子李豫(唐代宗),把肃宗葬于建陵(今陕西省醴泉县东北里的武将山)。李玙曾被封为忠王。公元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马嵬驿兵变后,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都使,负责平叛。玄宗继续西逃,他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公元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先后于至德二年(公元年)月、月收复西京长安、东京洛阳。肃宗曾与回纥兵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致使洛阳遭受很大的破坏。乾元元年(公元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九节度使万军队围攻相州,讨伐安庆绪。参加作战的九节度使中,郭子仪、李光弼战功最多,威信最高,肃宗不愿把军权交给他们,所以不设主帅,只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统帅大军、总揽全局。安禄山部将史思明率部万赶来救援安庆绪。于乾元二年(公元年)在朝中,自鱼朝恩之后,肃宗开始信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操纵军政大权,宦官势力日益嚣张。肃宗同时又宠信皇后张良娣,纵容她干预政事。张皇后和李辅国起初连成一片,结为一党。公元年,肃宗患病,接连几个月不能上朝视事。张皇后送走太子,并命令党徒将太子劫持进飞龙殿监视起来。他的母亲杨氏出身于弘农华阴(今属陕西)杨家,为关陇地区名门望族。杨氏曾祖父杨士达在隋代任门下省纳言(宰相),父亲杨知庆以祖荫为官。值得一提者,武则天的生母就是杨士达的女儿。若从武则天的母亲这里算起来,杨氏要比李隆基高了一辈,这种不同班辈之间的婚姻关系在李唐皇室中并不稀奇。景云元年()八月与杨氏成婚前几天,李隆基刚被册立为太子。太宗时太子李承乾喜好声色,因特别宠爱一位太常乐人,招致太宗皇帝大怒,也终被废黜。正由于这种原因,李隆基内心焦虑,便让属下秘密弄来一些堕胎药,打算将这一小生命扼杀于母腹之中,但思来想去,最终没有施行。李亨出生以后,没有能够与生母杨氏生活在一起。因为杨氏仅是太子姬妾,而太子妃则是后来做了玄宗皇后的王氏。在等级森严的宫廷中,太子妃(正妻)的地位要比其他姬妾优越得多。此时的太子妃王氏一直没有生养,杨氏自觉班次在王妃之下,不敢独享为人母的喜悦。王氏便把李亨接到自己身边,对他百倍呵护,极为疼爱,“慈甚所生”。开元三年()正月,李亨的次兄李嗣谦(即李瑛)被册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李亨被拜为安西大都护,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各设副使,他所任职事只系遥领,并不出阁就职,从此,唐朝始开诸王遥领节度使之例。这一年,李亨才岁。玄宗特意为诸王子选派了师傅教其学业,李亨有幸以贺知章、潘肃、吕向、皇甫彬等名士为侍读,他的文化知识与素养提高很快。开元十三年()十一月,玄宗于泰山行封禅大典。归来后,他在安国寺东附苑城修建了一处巨大的宅院,号称“十王宅”,玄宗把业已长大成人的皇子安置在十王宅中,诸王分院而居,由宦官担任监院使,负责管理诸王的日常活动。李亨在以忠王身份居于十王宅中时,已是英姿翩翩的岁少年。肃宗在十王宅中一直生活了年,直到开元二十六年()六月被立为皇太子。这是太子瑛被废以后,玄宗经过斟酌做出的决定。立李亨为皇太子的制书是在开元二十六年()六月三日颁布的,举行册礼是在七月二日。韦氏也在七月十二日被册为太子妃。从被推上政治前台的那一刻起,李亨就被显而易见的政治威胁所包围。威胁首先来自宰相李林甫,在开元末年之后的李林甫以及后来的杨国忠等宰相成员成为对太子威胁最大的政治势力。在李林甫与太子之间的较量与斗争中,玄宗的内心世界是颇值得探秘的。玄宗几乎不出面遏制或阻拦宰相李林甫对太子李亨的轮番冲击,这说明,他也是不情愿看到太子李亨羽翼丰满、势力扩张。对于李亨来说,成长在一个太平盛世,充当一位富有巨大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帝王的继承人,很难说是什么幸事。也许,在李亨的心里,会不时泛起几丝淡淡的悲哀。不过,在开元天宝之交的七八个年头,身为皇太子的李亨尽管心情会有些抑郁,这却是他此后一生政治生活道路上最为安定的一个时期。这期间,来自宰相李林甫方面的种种打击还没有能严重到危及其太子地位的程度,朝廷之上对册立皇太子之事也暂时减少了议论与猜测。玄宗对于在十王宅中成长起来的皇三子李亨的政治资本颇为知悉,因此对他也没有什么不放心。玄宗也不愿再如当年一日废弃三子那样剥夺李亨的继承权。至少在天宝四载()年底之前,李亨伴着大唐帝国的辉煌度过了一段颇为难得的好时光。天宝五载(),对于太子李亨来说,真可谓多灾多难的年头。这一年,太子亨相对安宁的生活被打破,从此,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以往的平静与安谧已是不可复求了。天宝五载()正月,曾任忠王友的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兼领河西节度使,从驻地来到京师长安,向玄宗进献对吐蕃作战中的战利品,并与太子亨之间互有往来。皇甫惟明向玄宗明确表达了应当将李林甫撤职的态度,又大加赞誉韦坚的才干。边将皇甫惟明的介入,使双方暗中的较量一下子成为公开的秘密。李林甫在得悉了皇甫惟明的密奏后,便利用宰相的有利身份,开始布置反击并加快了行动的步骤。这时候,杨慎矜成为李林甫对付太子集团的一员干将。杨慎矜,乃隋皇族一脉,隋炀帝杨广的玄孙,因“沉毅有材干”充太府出纳,颇以政能知名。李林甫觉得此人可用,破格将他擢升,并有意让他取代太子集团中的韦坚。韦坚是太子妃的哥哥,他有个姐姐是睿宗第五子也就是玄宗五弟薛王李隆业(后赠惠宣太子)的妃子。就是说,韦坚的姐妹分别嫁给了肃宗李亨和他的叔叔为妻。天宝五载()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风清月朗,太子亨出游,在市井之中与韦坚相见。之后韦坚又匆匆与皇甫惟明相约夜游,一同前往位于城内崇仁坊中的景龙道观。以二人太子妃兄与边镇节帅的身份,夜间相约,私相往来,势必会给宰相李林甫以可乘之机。果然,这一次极秘密的行动没有逃出李林甫的暗中监视。李林甫立即要御史中丞杨慎矜写成报告,以韦坚乃皇亲国戚,不应与边将“狎昵”为由对韦坚提出弹劾。李林甫则向玄宗奏称他们结谋,“欲共立太子”,玄宗得奏,毫不犹豫地下诏进行审讯。李林甫得旨,遂指使手下罗织罪状,想把太子牵扯进来。玄宗虽然也怀疑韦坚与皇甫惟明有构谋之心,却不想轻易涉及太子,“三庶之祸”的教训太深刻了。玄宗不想把韦坚案扩大化,要求立即结案,遂给韦坚定了“干进不已”的罪名,将他由刑部尚书贬为缙云郡(今属浙江)太守,皇甫惟明则以“离间君臣”的罪名,解除河西、陇右节度使的职务,贬为播川郡(治今贵州遵义)太守,并籍没其家。这一处理,只是限于惩治韦坚、皇甫惟明的个人过失,并未有任何针对太子亨之处。皇甫惟明的兵权则移交给朔方、河东两道节度使王忠嗣。王忠嗣与太子亨关系亲密,朝廷上人人皆知。这一结果,太子亨有惊无险,李林甫也无奈何。然而,事态逆转,平地惊雷,一下子把太子亨推到了危险的境地。原来,韦坚被贬之后,他的弟弟将作少匠韦兰、兵部员外郎韦芝上疏替他鸣冤叫屈,二人为了达到目的,还引太子亨作证,谁知这样一来,招致玄宗龙颜震怒。事情一下变得复杂起来。太子亨见状,极感恐惧,为了逃脱自己与韦坚兄弟之间的干系,立即上表替自己辩解,并以与韦妃“情义不睦”为由,请求父皇准许他们离婚,以表明“不以亲废法”。玄宗着意对太子亨加以慰抚,听任他与韦氏离婚,断绝了关系。太子亨的谨慎确实使他度过了这场政治危机,只是共同生活多年的韦妃不得不从此削发为尼,在禁中的佛寺之中做了永成陌路的出家人。李林甫对韦坚一案大加株连,不依不饶,牢狱为满,被逼死者甚多。一直到天宝十一载()李林甫死后,此事方才停止。天宝五载()年底,太子之杜良娣(地位低于太子妃的姬妾,秩正三品)的父亲杜有邻惹上了官司,这又是一起政治案件。杜有邻时任赞善大夫,是太子东宫官属。告发杜有邻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另一位女婿、左骁卫兵曹柳勣。柳勣之妻是杜良娣的姐姐。柳勣生性狂疏,喜好功名,善交结豪杰。自淄川(今属山东)太守裴敦复荐之于北海(治所在今山东潍坊)太守李邕,柳勣就与李邕打成一片,成为至交。李邕性喜豪侈,不拘小节,任职期间纵求财货,驰猎自恣,多次因贪污被人告发,屡遭贬斥,但才艺出众,人人望其风采,尤其他擅作碑颂、精于书法,人们往往手持金帛,求取他的书法和文章。柳勣状告杜有邻的罪名是“亡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由于案情重大,直接由宰相李林甫负责委派人员审讯。柳勣告发岳父杜有邻,缘由是他与妻族不协,想陷害妻子的家人,谁知事情被李林甫揪住不放,将李邕、王曾等一批好友都牵扯进去。最后太子也被牵连进来,玄宗立即令京兆府会同御史台官员审问。案情很快明朗,原来都是柳勣搞鬼。但李林甫授意手下指使柳勣诬告,先将案情扩大,又引李邕作证,使案情一下子扩大到地方官员,大有废太子李亨于朝夕之势。但玄宗仍旧态度谨慎,他对下级官员的告密未加宽贷,因柳勣、杜有邻等与皇室有亲戚关系,特予免死,判杖决,贬往岭南。但杖刑在执行中出入很大,杜有邻、柳勣均在重杖之下丧命,积尸大理寺,妻儿家小流徙远方。由于牵连出李邕,李林甫特命人奉敕往北海将其决杀,李邕时年已多岁。杜有邻一案使李亨十分不安,他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无私,再次将杜良娣抛出来,宣布与她离婚,杜良娣被迁出东宫,废为庶人。杜氏家人已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境遇十分凄惨。两次大案,两次婚变,接踵而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都与自身个人安危直接相关,李亨身心由此蒙受巨大的创伤,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有一次,他入宫觐见,玄宗在他行礼时,发现这位尚未到中年的儿子,头发已有几分脱落,间或有几丝的花白,有些进入暮年的感觉。昆仑奴俑久历政治风雨的玄宗也不免心生几丝恻隐,他对发生的事情很清楚,不少的内情他还是了解得到。高力士不时地在他问询时传递一些朝廷上的真实情形,还经常赞誉太子亨的仁孝与谨慎,说太子很识大体。玄宗也感到,太子在遭受冲击时,很能忍辱负重,他在上表中从没有向皇帝寻求保护,而是按自己的方式来应付。玄宗心中有几丝的安慰,因为他觉得太子可以托付大事。不过,正是太子这种表现,又让他心中有了几分的苦涩与踌躇。或许,太子亨应付事变的能力与忍受困顿的耐力超出了玄宗的想像,他心情有些复杂,也有些态度暖昧。李亨的孝谨并没有得到玄宗给他任何的政治许诺。不过,在父皇的安排下,李亨两次离婚之后,再一次成婚,似乎说明玄宗还没有动过废他的念头。因为,这次续娶的是一位很有背景的女子,她就是后来成为李亨皇后的张氏。张氏的祖母窦氏与玄宗的母亲昭成太后是亲姊妹。玄宗小时候,母亲窦氏被武则天处死,是这位姨母亲自将他鞠养成人。因此,玄宗一直对姨母怀有特殊的感情,即位后,封她为邓国夫人。姨母的个儿子也都封为高官,其中一位名叫张去盈的儿子还娶了玄宗的女儿常芬公主。当玄宗见太子忧思劳形、鬓发斑白时,就想到用婚嫁之事给李亨些暗示,希望他能够放松一些。为此,玄宗想到了姨母这位待嫁的孙女张氏。不久,张氏即被选立为太子良娣。李亨并未因为娶了张良娣就感觉太平无事了,他依旧谨慎,处处小心,就连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也从不敢大意。有一次,宫中专门负责膳食的尚食局做了一桌熟食,其中有一只烤羊腿,玄宗就让太子李亨割来吃。李亨奉命割罢羊腿,手上全是油渍,他就顺势用旁边的饼子把手揩净,这一动作,玄宗看到很不高兴,但忍着没有发作。李亨装作没有看见,待慢慢将手揩拭之后,又不紧不慢地把擦过油渍的饼子拿起来,大口地吃起来。这一下大大出乎玄宗意料,不禁喜上眉梢,对李亨道:“福当如是爱惜。”李亨借此进一步博得了父皇好感。但是,李林甫并没有因为这一态势而改变初衷,他对太子的态度依然如故。这就是说,太子李亨并没有因为续娶张良娣而使自己的处境根本改观。天宝十载(),张良娣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李佋——后封为兴王。转过年来,李林甫一命归西,李亨少了一个政敌,但是继任宰相的杨国忠在清算李林甫的同时,仍旧是太子李亨的死对头。此后,李亨与杨国忠明争暗斗,度过了几年貌似平静实则险象环生的时光。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才找到反击的良机。天宝十五载()六月十四日,在玄宗逃亡途经马嵬时,发生了兵变。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马嵬之变。按照旧史的说法,兵变的首倡者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出身于飞龙军系统的太子贴身宦官李辅国乃是中介人,太子李亨只是被动的角色。其实,这样的记载是为尊者讳,掩盖了历史真相。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太子李亨同亲信密定之后,派李辅国去拉拢陈玄礼,密谋策划以非常手段对付杨国忠,这一行动或许在长安城内就已开始。玄宗避乱出逃,离开京师时的全部队伍约有余人,殿后的太子李亨的后队人马就有人,其中包括禁军中的精锐部队——飞龙禁军。他的儿子广平王和建宁王在出逃的队伍中“典亲兵扈从”,这给李亨发动政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说唐前期历次宫廷政变都要煞费苦心地攻占玄武门才能取得成功的话,此番君臣已离宫禁,僻处野外荒郊,利用手中掌握的禁军发动一场政变,已可稳操胜券。六月十四日,逃亡队伍到达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北里)。禁军将士因饥疲劳顿,已有不逊怨言。队伍的骚动给暗中操纵与策划兵变的太子李亨提供了绝好时机。偏又凑巧,杨国忠骑马从驿中出来,被二十几位吐蕃使者拦住,向他陈诉无食,并请示归途。正在这个时候,禁军中有人大声喊叫:“杨国忠与胡虏谋反。”喊声惊动了杨国忠,他见事不妙,拨马想走。有位叫张小敬的骑兵飞射一箭,将他射落马下,布置周密的禁军追到马嵬驿的西门内,把他乱刀砍死,割下首级,挂在驿门之外示众。他的儿子杨暄及韩国夫人也被乱军杀死。宰相魏方进出面斥责众人,也被一刀砍死。同时闻讯而出的另一位宰相韦见素,被击伤头部,军中有人大叫“勿伤韦相公”,韦见素才侥幸免于祸患。张小敬的飞箭和军中的高喊,提示人们明白,这次兵变事前已做了周密谋划,并确定了明确的攻击目标。不过,杀死杨国忠父子,事变才只是完成了第一步。玄宗亲自告谕军士,令各归本队,并加以慰劳。嘈杂的禁军队伍集于驿站之外,仍不散去,不时传来刀枪的撞击声。玄宗发现自己的话失去了威力。这时,陈玄礼出面奏道:“杨国忠谋反,众将已把他处决,贵妃尚在左右供奉,请陛下割恩正法。”玄宗见禁军要挟自己杀死杨贵妃,感到了事态严重,便倚仗回身转入驿内,倾首而立,很久未发一言,神情有些悲怆。他认为:“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的反谋?朕若杀她岂不是累及无辜!”高力士见状,忙上前跪禀:“贵妃确实无罪,但将士们已杀了宰相,贵妃仍在左右,将士岂能自安?请陛下审时度势,将士心安才能确保陛下平安呀!”玄宗见已无法挽回,无奈之中命高力士传谕,赐贵妃死,同时与她诀别,愿她“善处转生”,贵妃也挥泪揖别,并叮嘱皇上前路保重。就这样,年仅岁的杨贵妃被缢杀于驿中之佛堂。死后,尚陈尸于天井之中,请禁军将士验明正身。逼杀杨贵妃,是太子发动马嵬兵变的又一步骤。但令李亨始料不及的是,陈玄礼身为禁军首领,在处死贵妃后,带头向玄宗表示效忠。在诛杨一事上陈玄礼与李亨意见一致,但是他仍然忠于玄宗。这确保了玄宗的人身安全。因此,太子策划政变虽然意在夺权,但并没有像历史上很多政变一样危及皇帝,应当说,陈玄礼的政治立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嵬之变的结局。这也正是陈玄礼日后追随玄宗入蜀,玄宗不予怪罪,而返长安后却被李亨勒令致死的真实原因。李亨一手策划马嵬兵变,诛杀杨氏,矛头已指向了玄宗。玄宗入蜀不可逆转,父子分道扬镳也已势在必行。李亨不可能再随父皇一路西行,只有分兵,另谋发展。所以说:“马嵬涂地,太子不敢西行。”这一点,他们父子心中都很清楚。玄宗一路艰阻,到达成都时,扈从官吏军士总共人,宫女仅人而已。与玄宗情况毫无二致,李亨分兵后的境况也极其窘促。旧史中说“太子既北上渡渭,一日百战”,未必真实,但一路之上,草动风吹,仓皇颠沛,惊魂难定,“太子或过时不得食”,当不是夸张。直到顺利抵达朔方军治所灵武,狼狈不堪的太子李亨一行才得以喘息。天宝十五载()七月九日,李亨在杜鸿渐等人的陪同下,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经过一番布置与筹划,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登基后,改年号为至德,并且将当年改为至德元载,玄宗被推尊为太上皇。当天,肃宗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报告这一消息。宋代史学家范祖禹评价说,肃宗至灵武称帝,此乃“太子叛父”,是“不孝”,也就是说,是一次未经玄宗许可的擅立。那一天,李亨的内心是复杂的。多年来险象环生的太子生涯从此划上句号,多年的对头杨国忠也已命丧马嵬,今日登基,终于可以一展愁眉,一吐怨气。但是,身处灵武,与京师相距遥遥,叛军已占据两京,收复失地,平叛靖乱仍任重道远。无论怎么说,肃宗灵武即位,毕竟打出了平叛靖乱的大旗。消息传到叛军占领区,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的抵抗运动,从政治上扭转了玄宗出逃后全国平叛战争的被动局面。肃宗在四海近乎分崩离析的严峻时刻,在灵武举起平叛的大旗,给全国臣民的复兴带来了希望,各地又重新点燃了报国抗敌、誓死与叛军决战的熊熊火焰。这是肃宗灵武自立朝廷的理由,也是他赖以发展的惟一前提。乾元二年(公元年)三月,与唐军展开激战,鱼朝恩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致使唐军大败,鱼朝恩将相州失利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肃宗不明是非,罢免了郭子仪兵权。此时,安史叛军再次发生内乱,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并于同年五月,从李光弼手中,夺取了洛阳,史思明占据洛阳不久,就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在朝中,自鱼朝恩之后,肃宗开始信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操纵军政大权,宦官势力日益嚣张。肃宗同时又宠信皇后张良娣,纵容她干预政事。张皇后和李辅国起初连成一片,结为一党。后来,张皇后恨李辅国专权,欲谋立越王李系为嗣君,张皇后、李系与李辅国、程元振开始对立。公元年,肃宗患病,接连几个月不能上朝视事。四月,玄宗病死,他悲恸不止,病情加剧。张皇后召见太子,皇后说:“李辅国久掌禁兵,权柄过大,他心中所怕的只有我和你。眼下陛下病危,他正在勾结程元振等人阴谋作乱,必须马上先诛杀他们。”太子流着泪说:“父亲皇病情正重,此事不宜去向他奏告,如果我们自行诛杀李辅国,父亲皇一定震惊,于他贵体不利,我看此事暂缓再说吧。”张皇后送走太子,马上召肃宗次子,越王李系入内宫商议。李系当即命令宦官段恒俊,从太监中挑选了多名强健者,发给兵器,准备动手。太监狱中有人将此情报告了李辅国。李辅国、程元振带着党徒到凌宵门探听消息,正遇太子要进宫探望父皇。李辅国谎称宫中有变,阻止太子入宫,并命令党徒将太子动持进飞龙殿监视起来。肃宗在东都时,被李林甫所陷害,情势多次都很危险。很短时间,愁得两鬓都长出了白发。有一次上早朝时,皇上看见他就神色骤变说:“你有病就回宫院休养吧,我下朝后就去看你。”等皇上到了宫院,环视宫中庭院打扫得很不干净,乐器、屏风、帏帐等都积满了尘土,左右使用的人,连一个女子也没有。皇上为此很生气,回头对力士说:“太子住的地方条件这样差,你为什么不禀告我。”力士回答说:“我曾经想要禀告皇上,可是太子不允许。他说:不要惊动皇上,使皇上挂念。’”皇上就下诏书给力士,让他到京兆尹赶紧挑选老百姓家的、长得细高洁白女子五个人赐给太子。力士刚要走,又返回来告诉皇上说:“我过去曾经到京兆尹宣旨,挑选标致的女子,却闹得百姓喧哗吵闹。而朝中有些好说三道四的人,知道了这件事,也要把这作为借口。我认为就在宫嫔居住的庭院中,选些过去做官而后被没收的人家的。”皇上很高兴。就叫力士告诉掖庭令,按人口簿子进行挑选。选出三人,就赐给了太子,结果章敬吴皇后就是这次被选的一人。代宗出生的第三天,皇上来到东宫赐给了吴皇后一个金盆,并叫她用金盆给代宗洗澡。这时吴皇后身体很弱,而代宗的身体还没有舒展开,负责侍奉的老婆婆十分惊慌,就把宫中各位王子以及和代宗同一天出生的而身体相貌都很丰满健康的抱来献给皇上。皇上一看就很生气说:“这个小孩不是我的孙子。”老婆婆连连叩头谢罪,皇上斜着眼睛看着她说:“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快把我的孙子抱来。”于是只好把太子抱来给皇上。皇上一看特别高兴,用手托着太子,面向太阳看他,笑着说:“这个孩子的福禄远远地超过他的父亲。”皇上回到宫里,对力士说:“这个殿里有三个天子,真是高兴啊!可以跟太子喝酒了。”唐代宗李豫(年月日-年月日),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成王,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殇帝),年-年在位。年平定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结束,大唐开始走向衰落。当时,东有诸多藩镇割据,北方又有邻国回鹘不断勒索,西面有邻国吐蕃侵扰。年吐蕃占领首都长安十五日。唐代宗为求安定,大封节度使,造成了藩镇割据。朝廷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年去世,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三十里的檀山)。代宗开元十四年十月十三日(年月日)生于东都上阳宫。天宝十五载(年),安禄山叛军攻占潼关,玄宗逃至马嵬驿,当地民众揽留肃宗,于是护送肃宗北上灵武即帝位。安史之乱中,以兵马元帅名义收复洛阳、长安两京。乾元元年(年)三月改封成王,四月被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年),宦官李辅国杀张皇后,肃宗受惊吓而死,李俶于肃宗灵柩前依其遗诏即位,改名豫唐代宗继位后,李辅国以立帝有功,恃此骄横,竟然对代宗说:“陛下只须深居宫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来处理。”代宗虽然心中不满,但慑于他手握兵权,只好委曲求全,尊称他为尚父(可尊尚的父辈),事无大小,都要与他商量后才能决定。不久,代宗乘李辅国不备,派人扮作盗贼刺杀了李辅国,然后假装下令追捕盗贼,并派宫中使者慰问其家属。宝应元年(公元年)十月代宗任命雍王李适为统兵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副元帅,又向回纥借兵十万,攻打再次被叛军占据的东京洛阳,史朝义败走莫州(今天河北任丘北),史朝义部将李宝臣、李怀仙、田承嗣等率部相继向唐军投降。广德元年公元年正月,史朝义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上吊自杀,自此,唐朝完全平定了延续七年零三个月的安史之乱。但是,经过这次战乱,唐朝元气大伤,由盛转衰。东有藩镇割据,西有吐蕃侵扰,北有回纥以马匹高价交换的困难局面。代宗又迷信佛教,怂恿寺院占有许多良田美宅,国家财政经济每况愈下。由于讨伐安史叛军,西部的军队大部被撤回,吐蕃乘虚深入内地,大举攻唐,占领了陕西风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余州,广德元年(公元年)十月,又占领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兵临长安城下,吓得代宗逃到陕州避难。于是,吐蕃兵占领了长安,他们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作为自己的统治工具,纵兵焚掠,长安被洗劫一空。关键时刻,代宗仓促启用郭子仪为副元帅(雍王李适为挂名元帅),迎击吐蕃。郭子仪积极组织兵力反击吐番。命令长孙全绪率二百骑出陕西蓝田,白天击鼓扬旗,夜晚点火以为疑兵。以数百人化装潜入长安,组织城里人到处传说:“郭令公(即子仪)亲率大军来了!”吐番兵惊恐,不战而走,全部撤离长安。陷落日的长安被唐军收复。公元年十二月,代宗回到长安,郭子仪伏地请罪,代宗说道:“朕没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这种地步。”便赐给他铁券(免死牌),在凌烟阁为他画像,以表彰他的兴唐之功。长孙全绪等也被加官进爵。同时削免程元振官爵,放归田里。自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广德元年(公元年),仆固怀恩叛唐,永泰元年(公元年)八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等共万大军,约期从华阴趋赴蓝田,直取长安。京师震恐,代宗急召郭子仪,屯驻长安北面的泾阳城,此间仆固怀恩暴病于军中。郭子仪单骑亲说回纥,大破吐蕃,使唐王朝又一次转危为安。大历十四年()五月初二,宫中传出代宗生病的消息。这一病很是不轻,不到十天,代宗就无法上朝了。五月二十日,下达了令皇太子监国的制书,当天晚上,代宗就在紫宸之内殿驾崩了年月日。代宗岁那年,即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结束了平安舒适的生活,乱离相继的日子真的开始了。代宗在父亲被立为皇太子以后,就一直是广平郡王。他和弟弟建宁王倓一起,随父亲跟着祖父玄宗逃离京师避乱,同时参与了马嵬之变。此后,一起北上灵武,成为肃宗重新组织平叛的积极参与者和核心人物之一。肃宗登基以后,在决定天下兵马元帅人选之初,曾打算任命颇怀才略又有较高威信的建宁王倓。但肃宗当年的布衣之交、自称“山人”的奇士李泌秘密向肃宗陈奏:“建宁王贤能英勇,确是元帅之才,但广平王是长兄,有君人之量,但尚未正位东宫。当今天下大乱,众人所瞩目者,自然是统兵征伐的元帅。若建宁王大功既成,陛下虽然不想立他为储君,追随他立功的人也不肯答应。太宗皇帝和太上皇的事,不就是例子吗?”最终,肃宗任命了广平王为兵马元帅。从此,代宗被推到了平叛的中心。广平王被委任为兵马元帅,元帅府就设于禁中。李泌不愿意做宰相,不得不以“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名义参加平叛,也于禁中安置。广平王入内参拜肃宗,李泌就在帅府坐镇,李泌有事入对,广平王就在帅府。二人尽心尽力,配合默契。当时军务繁重,四方奏报,从早到晚随时送来。肃宗指示全部战情通报都先送元帅府,由李泌先行开拆过目,军情急切者,重新封固后连夜向宫禁之中通报。若属一般军务,则待天亮后再禀。而禁中宫门的钥匙及符契,肃宗这时也都委托广平王与李泌掌管。张良娣与李辅国因为在肃宗政变夺权过程中立有大功,权倾一时,气焰熏天。二人倾心结交,互为表里,招致了时为广平王的代宗以及建宁王的警觉与不满。李泌为了大唐中兴,也对张良娣的专权不满,他曾劝阻肃宗立她为皇后。建宁王英毅果敢,常不分场合地向肃宗陈诉张、李二人的专权骄横;张良娣则经常在肃宗耳边吹风,搬弄是非。这样一来,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了。颇知用权的张良娣并没有坐视不顾。她很策略地劝肃宗把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立为太子,再改任建宁王为兵马元帅。张良娣企图在广平王和建宁王之间制造嫌隙以分化他们,而且把事端牵扯到李泌身上。因为,此事若付诸实施,肃宗一定会同元帅府行军长史李泌商议。果然,有一天,肃宗向李泌提及此事:“广平王担任元帅负责平叛已有些日子了,现在朕打算要建宁王全面负责征伐,又担心引起不良后果。若立广平王为太子,既确定他的储君地位,又能让建宁王发挥作用,先生以为如何?”李泌一下就明白这是张良娣的阴谋,立即直言不讳地劝阻肃宗,使这一隐患暂难萌生。张良娣与李辅国见一计不成,更加紧了阴谋策划。建宁王年轻气盛,无所顾忌,见二人互相勾结,也数番向肃宗陈诉张良娣自恣专权,谋害广平王。张良娣与李辅国趁机对建宁王大加谮陷,双方较量激烈起来。有一天,张良娣对肃宗奏道:“建宁王恨不得为元帅,想谋害广平王。”李辅国也添油加醋,在一旁随声附和。矛盾一下暴露出来,肃宗见双方都事涉广平王,眼睛盯着皇嗣,担心会酿成大祸,心中大怒。他不分青红皂白,就下令将建宁王赐死了。建宁之祸,在参与平叛的众人心中留下了阴影,尤其使广平王与李泌感到惊惧。代宗登临大宝后,仍“深思建宁之冤”,他先是追赠建宁王一等亲王爵——齐王,到大历三年()五月,代宗还颁诏追谥他为承天皇帝,改葬顺陵,对建宁王尽极哀荣。看来,建宁王之死在代宗心中留下了难以挥去的印记。至德二载()盛夏过后,肃宗加紧了对安史叛军总攻的准备与部署。这年闰八月二十三日,肃宗犒赏三军,总攻长安、收复京师的战斗就要打响了。九月十七日,唐朝大军正副元帅广平王、郭子仪为中军,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回纥兵马由叶护率领作为机动队伍,在沣水之东的香积寺(位于今陕西长安南)以北横亘里,与叛军万人摆开了决战的阵势。战斗一开始,敌人骁将李归仁出阵挑战,唐军前队进逼相应,遭到敌人突然反扑,军中大乱。正当危机关头,壮勇绝伦的李嗣业奋臂高呼:“今日若不拚死一战,必将一败涂地。”说着,竟卸下铠甲,光着膀子,抡起长刀,冲向敌阵。敌军被其英勇所震慑,唐军也士气大振,阵脚方才稳住。李嗣业乘势率领前队军卒各执长刀,列阵而进,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军阵似铜墙铁壁压向敌人。刹时之间,疆场上战马嘶鸣,刀枪撞击声、士兵呐喊声,响成一片。这场血战一直从午时打到酉时,直到夜幕降临,敌军溃逃而去。战场上留下万多具尸体。叛军退入长安后,连夜逃跑了。唐军得到战报,代宗立即下令入城。京师长安沦陷个月后终于收复了,这是进入战略决战以来取得的一次巨大胜利。当身为元帅的代宗率军进入长安时,城内的百姓扶老携幼,夹道相迎,他们呜咽着、欢呼着,为从此结束朝不保夕的动荡生活而庆幸,为摆脱叛军野蛮铁蹄的蹂躏而欢庆。长安城的百姓也许并不知道,刚刚赶走了叛军,一场背后的交易几乎让他们遭到灭顶之灾。回纥兵马在攻克长安之后,叶护提出要唐朝履行肃宗皇帝当初的许诺,即索掠城中的金帛、子女。代宗劝阻叶护:“今刚刚收复西京,若马上大举俘掠,则东都之人就会皆为贼固守,收复东都就不容易了。愿到了东都再履行约定。”叶护听从劝告,与仆固怀恩各领兵由城南绕行,到浐水以东安营扎寨。至德二载十月十八日,唐朝大军进入东都洛阳。至此,两京均已收复,平叛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洛阳百姓却再次遭受不尽的苦难。城中百姓欢迎唐军的人群还没有散去,回纥兵已按捺不住无限的贪欲,直冲向库府收取财帛,在洛阳市井及村坊之中大索三日,城中父老出于无奈,自动收集锦罗绸绢万匹奉送给回纥,回纥兵才算收敛。代宗此番也无法阻止其剽掠,还同城中百姓一道送给回纥金银财宝,叶护在洛阳城内理直气壮,毫无顾忌。长安、洛阳两京的相继收复,代宗以天下兵马元帅身份立下了卓越战功。肃宗返回京城后,于至德二载(年)十二月十五日,将他进封为楚王。乾元元年()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立为皇太子,十月五日,举行了册礼,确立了他的皇位继承人地位。随着平叛战争的节节胜利,尤其是肃宗病重以后,朝廷上下都普遍感到潜在的政治危机。肃宗病重期间,朝廷官员几乎难与皇上相见。奉命前往河中地区镇抚平叛兵马的老将郭子仪行前,坚决请求皇上召见,说明即使像郭子仪这样的老臣对朝廷政治态势的发展也心中没底。不停涌动着的政治斗争的暗流,随着肃宗的病危已渐成波涛汹涌之势,只是一时还未有突然爆发的机会。把皇太子掌握在手中,李辅国、程元振已是胜券在握,于是更加肆无忌惮。当天夜里,二人勒兵入宫,会于三殿前,将越王系、段恒俊、朱光辉与其他同谋者百余人一网打尽。然后,又打着太子的旗号,派人前往肃宗所在长生殿。毫无顾忌地把正在肃宗皇帝病榻之旁的张皇后强行拉走,然后幽禁于别殿,同时被幽禁的侍者还有十几人。这一幕确实惊心动魄,大内之中一派混乱,事变折腾了一夜,直到天亮时才稍稍平息下来。肃宗遭此变故,更受惊吓不小,事隔一天,就撒手而去了。李辅国、程元振等见完全控制了内外局势,遂放心地将代宗迎接到九仙门与群臣相见,行监国之礼。就这样,代宗李豫在李辅国等人的簇拥下,一身素服,开始了帝王一生的奔波。代宗成为唐朝历史上第一个完全因宦官的拥立而登基的皇帝。唐代宗李豫,开元十四年()十二月(一说十月)十三日,生于东都上阳宫之别殿。这一天,在他登基以后被立为天兴节。初名李俶,封广平郡王,乾元元年()十月册为皇太子后,改名豫。他的母亲吴氏,后被追尊为章敬皇后。唐代宗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代宗即位之初,正当安史叛军最后垂死挣扎的关键时刻,为了早日平定叛乱,结束动荡的局面,代宗对安史降将实施了姑息政策,以致形成了河北藩镇割据的局面,给继承者遗留下了难以彻底消除的祸患。不过,安史之乱最终是在代宗时平定的,这是代宗最为得意的事。经历了八年动荡的大唐帝国,元气大伤,再无法达到开元天宝时期的太平治世,代宗的重要任务就是医治战乱的创伤,但动荡和磨难不仅抵消了他建设国家的热情,也使他开拓进取的锐气严重缺失。越是到后来,他越是颓废,甚至怀疑人的力量,平日里遇到紧急情况时,经常是口诵佛经,《仁王经》成为他消灾赐福的力量源泉。代宗从父祖手中接过烂摊子之初,盛世的繁华还留在人们的回忆中,十几年后,他却把一个更加烂的摊子传给了他的子孙。从此,大唐帝国往日的盛景已是明日黄花,成为人们心中无法再现的记忆了。代宗能否如欧阳修所说算得上“中材之主”尚可斟酌,《旧唐书》中把他比为古代的“贤君”,无疑是溢美之辞了。宝应元年()四月二十日,代宗柩前即位。经过一番周折,代宗开始亲政。他亲政以后,发布的第一道诏书就是委任奉节郡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所谓“国之大事,戎马为先”,这一天是宝应元年()四月二十五日。看得出,代宗即位后,确实把平叛当成了重要工作。在他部署平叛的过程中,也对朝廷上下、宫廷内外的人事关系进行了调整。五月于丹凤楼颁布的大赦制书已透出这一意图。其中可注意的内容是:玄宗时被废黜为庶人的王皇后、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等均恢复了封号,因擅兵被废为庶人的永王璘等也予以昭雪。代宗的良苦用心似乎是通过对皇室成员的平反昭雪来梳理玄宗、肃宗时期淤结的政治遗留问题,从而寻求开拓进取的途径。假如代宗能够沿着这一思路顺利地进行下去,再利用肃宗平叛时期图谋中兴的余荫,未尝不能获得一个有所突破、有所振作、全面中兴的良机。但是,由于内政头绪繁杂,兼以外患交困,特别是宦官势力过于膨胀,致使代宗的努力在刚刚闪现出一丝希望之光后即销声匿迹。这不能不说是大唐帝国的悲剧。宦官势力的膨胀,在代宗刚刚亲政之初就引发了一些敏感问题。李辅国恃功自傲,曾对代宗讲:“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代宗因此很不痛快,但不得不表面仍加尊崇,暗中却利用程元振来对付他,以至于后来将李辅国暗杀于家中。宝应二年()正月,安史叛军的最后一个元凶史朝义走上末路穷途,自缢而死。很快,降将李怀仙就将他的首级送到京师。元凶授首,大功告成,唐朝诸道兵马皆凯旋班师。史朝义的死,标志着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总算平定了。八年之中,不仅玄宗、肃宗各赴黄泉,唐朝皇帝换了祖孙三代,叛军元凶也变了两姓(安、史)父子四人(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代宗完成了肃宗未竟之事,总算可以告慰祖宗,松口气了。举国上下的黎民百姓似乎一夜之间忘却了兵灾战火的苦痛,也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而欢呼。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听到这一喜讯后所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百姓的欢呼雀跃,使人暂时淡忘了为平叛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别的不说,仅仅在史朝义退出洛阳后,收复洛阳的回纥兵就大肆掳掠,杀人万计,城中大火十几天不灭。朔方兵、神策军也以洛阳等地久陷敌手,推波助澜,纵兵抢掠达三个月才停止。平叛大军所过之处,邑落为墟,比屋荡尽。时正值隆冬,百姓饥寒交加,有的竟以纸为衣,聊御风寒,令人为之心酸动容。代宗时期的帝国,百事待举、人口流失、土地荒芜,人吃人时有发生。天灾人祸,饥荒瘟疫,肆虐着已经萧条的城市和乡村。郭子仪曾向代宗描述过河南都畿一带满目疮痍、人烟断绝的凄凉惨状。两京失守后,为了平定叛乱,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地边兵不得不相继东调,导致西北边防削弱,吐蕃、党项等乘机屡屡内扰。昔日四夷宾服、八方来朝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河、陇地区的沦陷、东北平卢镇的南迁,使天宝以来形成的边疆全面防御圈逐渐压缩,由此而改变的边疆民族形势,给唐朝的国防及内政都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平叛战争还没有结束,浙东台州(今浙江临海)等地就爆发了袁晁起义,江南一带大大小小的地方动乱无疑加重了代宗时期朝廷的压力;平叛胜利之后,朝廷大军还没有凯旋回朝,吐蕃军队就攻入关中,渡过渭水,直入长安,代宗仓皇出逃陕州。这一事件,更使代宗朝困难重重、雪上加霜。此外,河北降将的不驯,平叛将领仆固怀恩等人的挟私以致走上反叛之路,更让唐王朝狼狈不堪。&代宗皇帝在宝应元年(年)四月即位。宝应元年七月群臣上尊号“宝应元圣文武孝皇帝”大历十四年()五月,崩于长安宫中紫宸之内殿。年五十四岁。在帝位十八年,当年十月葬于元陵,在京兆富平县。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在位期间年号有三,一为广德,二为永泰,三为大历。代宗皇帝的一生,不仅在政治舞台上角逐得胜,在动乱中平判御边,搏击疆场有功,削除专权跋扈的宦官,剪除专擅朝政的权臣,巩固帝位,乱后求治,罪已安民,在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多所改革,颇见成效,而且在生活上多情,颇具有几分浪漫色彩,并以多情的天子著称于唐代诸帝,他的多情表现在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唐代宗素以宽厚仁孝著称于世,对于有养育之恩的祖父,父亲,舅父等,生前尽孝道,死后永怀念,可谓亲情笃厚。上元末年,宦官李辅国与张皇后合谋迁太上皇玄宗于西内,太上皇大为气恼,不久病重。当时,肃宗虽泫然泣下,对父皇深表同情,但无可奈何,自己亦因怏怏不乐而身染重病,当时身为太子的代宗,其太子之位面临着严重威胁,自己的前途末卜,但他不顾张皇后,李辅国的淫威,不分黑夜,白天往来奔跑于两宫,侍奉于祖父。父亲病床之侧,躬身药膳,衣不解带者久之。宝应元年(年)四月,太上皇崩于神龙殿,肃宗因父皇突然去世,哀慕至极,病情突然加剧,肃宗在病塌之上,命太子承监国,他悲凄流涕从之,张皇后如召其入宫,想图谋联手铲除李辅国。他以父皇病危,经不起震惊,哭泣着婉言拒绝。张皇后便与越王李系密谋于玄武门设伏兵,搞政变,张皇后假以肃宗之命急如太子入宫,予以加害。代宗虽然已得李辅国的密报,深知自己面临的险境,但仍坚持前往宫内应诏,以尽孝道,并说;“主上疾召我,我岂可畏死而不赴乎?!”代宗即位后,对张皇后与李辅国耿耿于怀,因为李辅国和程元振手握禁军,代宗表面尊礼,而内心实欲除之,以报祖父,父亲报害之仇。宝应元年,十月,代宗利用李辅国,程元振两大宦官争权的矛盾,夜间派一名有忠义之勇的武士,窃杀李辅国之首级和一臂而去。代宗将李辅国的另一臂送至泰陵,祭奠祖父,以慰亡灵。代宗于宝应元年,五月十九日追尊生母吴氏为皇太后,广德元年,正月,代宗接受郭子仪等上表,追谥吴太后这章敬皇后,合葬于肃宗建陵。大历二年,七月,鱼朝恩投代宗怀念生母所好,在长安通公门外,大兴土木,费逾万亿,兴修章敬寺,主持剃度僧尼千人,以示心诚。七月,代宗从禁内出盂兰赐章敬寺,以求超度亡母,脱离倒悬之苦。宝应二年,代宗追赠外祖父吴令桂为太尉,任命吴令桂母北,宣城令吴令瑶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家令,封濮阳郡公,吴令桂另一母弟,中郎将吴令瑜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子谕德,济阳郡公,封元舅,盛王府录事参军吴溆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子詹事,濮阳郡公,后迁鸿胪少卿,金吾将军。代宗另一舅父吴溱与吴溆同日开府,授太子詹事,俱封濮阳郡公。吴溱以兄弟三品,乞授卑官,代宗仍以吴溱为检校太子宾客,兼太子家令,充十王宅使,累转至金吾大将军,因吴溱小心谨慎,智识周敏,特承顾问,殊见委信,经常衔命抚慰方镇骄兵强将,元载舞权弄智,代宗欲绳之以法,恐左右泄露,唯与吴溱密谋图之。代宗自幼丧母,就养于玄宗设置的百孙院。论其成长过程与外祖父关系不太大,但登帝位之后,怀念生母恩重,故对外祖父家封赐如此之厚,委以重任,信任不疑,当然也与其舅父们忠心耿耿,尽力于唐廷大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代宗对曾经教育过他的师,傅,也十分尊重,代宗在做太子时,国子博士张涉为东宫侍读,他即帝们当天晚上第一件事,是召这位老师入禁中,事无大小皆咨询请教,次日,即将张涉安置在翰林院为学士,亲重无比,不久,又拜其为右散骑常侍,仍兼任学士。肃宗皇帝一共有十四个儿子,代宗为长子,越王李系为次子,建宁王李谈居三,三人皆是皇位的主要竞争对手,而且均有一定的竞争实力,越王李第因为直接参预张皇后发动的政变,加害于代宗,被李辅国和程元振率领的禁军当场捕杀,另当别论。建宁王李谈曾经因肃宗欲立其为元帅而对代宗的皇储地位形成过威胁,但是,在肃宗偏信张皇后,李辅国谗言,怒易李死之后,代宗对他深表同情。时隔一年之后,李泌与代宗谈及李谈被谗言所诬害的冤死之情,代宗流涕不已,足见他们兄弟关系笃睦无暇。代宗即位后,立即下诏,追赠李谈为齐王,大历三年五月,李泌又与代宗谈李谈被诬杀之冤。代宗欲厚加褒赠,李泌请仿玄宗朝追赠岐王李范这惠文太子的前列,代宗却哭泣说:“吾弟首建灵武之议,成中兴之业,歧岂有此功,竭诚忠孝,为奸人所害,向使沿存,朕必以为太弟,今当崇以帝号,成吾夙志,遂追谥李谈为承天皇帝,归葬顺陵,并专下了一道诏令,称颂李谈生前的功德和才能,寄托哀思怀念之深情。代宗的第一位皇后沈氏,为吴兴人,出身江南太湖流域名门大族,祖辈世代为官,父亲沈易直曾任秘书监,沈氏于玄宗开元末年,以良家女入选东宫,被当时的太子李亨赐于广平王府。安史之乱中,玄宗仓皇离京城南逃,除自己的妃嫔,皇子皇孙及公主之外,其余之人皆被丢弃长安,沈氏被安碌山乱兵拘捕,送往东宫洛阳掖庭,后来李豫任天下兵马元帅,收复洛阳,在皇宫之内重遇沈氏,然后将其暂时安置在洛阳宫中,不久,史思明再陷洛阳,代宗第二次收复洛阳时,沈氏却不知去向,生死不明。代宗即帝位,即遗使天下,到处寻访沈氏,一直没有找到。永泰元年,七月,寿州崇尼姑广澄诈称自己为太子生母沈氏,经过审查核实,故太子所居大明宫少阳院的郛母,因此将其鞭杀,后来,代宗又派人继续寻访,仍无任何消息,遂以为沈氏可能已被乱兵所杀伤。德宗即位,仍执意寻找生母沈氏。大历三年二月,代宗封后宫独孤氏为贵妃。独孤贵妃的父亲独狐颖任左威卫录事参军,独孤氏以姿色绝美而被选入宫中。不久,独孤氏就专宠后宫,被代宗册封为贵妃。独孤氏生韩王李迥和华阳公主,华阳公主聪明过人,说话做事因其父皇的喜憎而变,所以代宗对她特别钟爱。大历九年,华阳公主不幸得病夭亡,代宗悲痛至极。大历十年,十月,贵妃独孤氏也因病而逝,代宗几乎承受不了这连续发生的不幸而受到沉重的打击。代宗追封独孤氏为皇后,赠谥号贞懿皇后。代宗因悼念不已,故把独孤氏的遗体一直殡于内殿,以便天天探视。直到大历十三年,十月。才安葬于庄陵。代宗对奶妈在他儿时的哺育之恩,也永不忘怀,为此专下《赠奶婆元氏颖川郡太夫人敕》敕令如下:古者缘情立礼,著慈母之制,盖圣人示德,无不报之以礼,故奶婆元氏,朕在襁褓,受其抚育,推干就湿,慈爱特深,可谓仁人厚惠茂德者矣,可憎颖川郡太夫人。&唐德宗李适(ò),天宝元年()四月十九日生于长安大内宫中。他是肃宗的长孙、代宗的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在位年,享寿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在位前期,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但泾原兵变后,文官武将的相继失节与宦官集团的忠心护驾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德宗放弃了以往的观念。在执政后期,德宗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在全国范围内增收税间架、茶叶等杂税,导致民怨日深。于贞元二十一年(年)逝世。庙号:唐德宗。谥号:神武孝文皇帝。葬地:崇陵。唐德宗的整个少年时代,正是大唐帝国昌盛繁华的辉煌岁月。但好景不长,他岁那年(天宝十四载,年)的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从此大唐帝国陷于一场亘古少见的大动乱之中。在大唐帝国的盛衰变迁中,德宗和其他皇室成员一起饱尝了战乱和家国之痛,也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考验。唐代宗即位之初,李适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肩负起与安史叛军余孽最后决战的使命。平定叛军之后,李适因功拜为尚书令,和平叛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等八人一起被赐铁券、图形凌烟阁。公元年,唐德宗在一个叫辛店的地方打猎时,来到一个叫赵光奇的农民家中,德宗问:“百姓们生活的高兴吗?”赵光奇回答说:“不高兴。”德宗说:“今年庄稼获得了丰收,你们为什么不高兴呢?”赵光奇回答道:“国家的诏令不守信用。前边说的是除两税以外不再有其他徭役,现在除了两税之外的各种强迫收费比两税还要多很多。后来又说这是和籴,实际上是对百姓巧取强夺,而且还不给百姓们钱。开始时说收百姓的粮食由官府到百姓家中收取,现在却强迫百姓们把粮食送到几百里外的京西行营。由于路途遥远,很多人家干农活的牲口被累死了,车也坏了,导致家庭破产,难以维系。人们的生活如此愁苦,有什么可高兴的呢!国家每次发布的优恤百姓的政策,只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圣上深居在防卫森严的皇宫里,哪里会知道这些呢!”德宗下令免除了赵光奇家的赋税和徭役。司马光评点这段历史时说:唐德宗真是太难以悟透治国之道了!自古统治者所担忧的,是君主的恩泽被下属截流而百姓得不到实惠,民间的真实情况被官吏隐瞒,上边被蒙在鼓里。所以君主虽然心里经常挂念着人民,不断出台优惠百姓的政策,但百姓却由于得不到实惠而并不买账;老百姓愁困怨愤,而君主却无从知晓,以至于百姓和国家离心离德而走上反叛的道路,导致国家危亡,政权的消亡大都是由此造成的。德宗偶尔因打猎来到百姓家中,正赶上赵光奇敢于直言又了解民间的疾苦,这是千载一遇的事情。德宗本来应当彻查有关部门搁置朝廷政令、残酷搜刮百姓、横征暴敛和贪污盗窃国家资财,及身边那些天天都说五谷丰登百姓欢乐的阿谀奉承之徒,将他们绳之以法。然后细察民情,改革弊端,推行新朝政,摒弃浮华没有用的东西,废除虚而不实的文风,出台政令谨慎务实,鼓励勤勉诚信的社会风气,仔细审查事物的真伪,辨别忠奸贤佞,帮助和扶持穷困的人,严格执法,为遭受冤屈的人昭雪申冤,这样天下太平的大业才可以实现。唐德宗抛开正事不做,只是免除了赵光奇一家的徭役。以天下四海之广大,亿兆众多的黎民百姓,又怎么可能人人都有亲自向天子进言的机遇,而令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国家优民政策的甘露呢。&李诵,即唐顺宗;唐德宗的长子,唐肃宗上元二年()腊月初二(月日)出生于长安。年逝世。去世后谥号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葬于丰陵。唐顺宗李诵,是唐德宗李适的长子,母亲为昭德皇后王氏,生于上元二年正月(年月日。始封宣城郡王,大历十四年(年年)六月,进封宣王。唐顺宗在父亲唐德宗李适即位的当年,即大历十四年()十二月诏立为皇太子,到了第二年即建中元年()正月备礼册立。到贞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德宗遗诏传位,二十四日宣遗诏,他于正月二十六日正式即位。这样算来,唐顺宗做皇太子整整年,按照当时习惯,就是年。唐顺宗被立为太子以前的生活状况,我们只是知道他被册封为宣王,历史上对他的其他记载就不很多了。顺宗被选立为皇太子时,已经岁。此时的他已经初为人父,在上一年即大历十三年()二月,他的长子李淳降生。在做太子的年中,他亲身经历了藩镇叛乱的混乱和烽火,也耳闻目睹了朝廷大臣的倾轧与攻讦,在政治上逐渐走上了成熟。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慈孝宽大,仁而善断。”他对各种技艺学术很是上心,对于佛教经典也有涉猎,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长隶书。每逢德宗做诗赐予大臣和方镇节度使时,一定是命太子书写。尤为令人称道的是,在建中四年()的“泾师之变”随皇帝出逃避乱时,顺宗执剑殿后,在多天的奉天保卫战中,面对朱泚叛军的进逼,他常身先禁旅,乘城拒敌。将士们在他的督促激励下,无不奋勇杀敌,取得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确保了出逃的德宗的安全。顺宗的太子生涯虽然不像唐朝前期的皇太子那样波折不断,动辄被废,但贞元三年()八月的郜国大长公主之狱,也险些把他推向灭顶的深渊。事情是这样的:郜国公主是肃宗之女,她与驸马萧升所生一女是顺宗为皇太子时的妃子郜国公主仗恃自己地位特殊,自由出入东宫。她在萧升死后,个人生活放荡,不仅与彭州司马李万私通,还和太子詹事李昪、蜀州别驾萧鼎等一些官员暗中往来。如果仅仅是私生活有失检点,这在唐朝的皇室也不是大不了的事。但是,有人在告发郜国公主“淫乱”的同时,还揭发她行厌胜巫蛊之术,这样就冒犯了皇帝。德宗闻之大怒,因为事情牵涉到皇太子,德宗就立即将他找来,狠狠地批了一通。顺宗被父皇切责,惶恐不知所措,就仿效肃宗在天宝年间做太子时的故伎,请求与萧妃离婚。此事发生以后,德宗萌动了废皇太子改立舒王李谊的念头,并且把时为宰相的前朝老臣李泌召入宫中商议。舒王是德宗的弟弟李邈(昭靖太子)的儿子,因李邈早死,德宗将其收养,视为己出,十分宠爱。李泌认为皇帝舍亲生儿子而改立侄子不妥,德宗大怒。李泌便为他详细列举了自贞观以来太子废立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太宗皇帝对废立太子的谨慎和肃宗因性急冤杀建宁王的悔恨,劝他以前事为戒,万万不可操之过急。李泌的话打动了德宗,终使顺宗的太子之位得以保全。不久,郜国公主被德宗幽禁,后在贞元六年()死去。李万因为和同宗淫乱,以不知“避宗”的罪名被杖杀。郜国公主的亲属受牵连者很多,她的个儿子裴液、萧位、萧佩、萧儒、萧偲以及李昪、萧鼎等流放岭表和边远之地。郜国公主的女儿、皇太子妃萧氏也被杀死。变故,使本来就小心翼翼的顺宗就更加谨慎了。有一次,他曾侍宴鱼藻宫。宴会当中,张水为嬉,彩船装饰一新,宫人引舟为棹歌,丝竹间发,德宗欢喜异常。顺宗在父皇询问他的感受时,就只是引用了诗中“好乐无荒”一句作答,他没有直言以对,更没有正面回答。从顺宗位居储君年间的所作所为看,他的政治态度是谨慎的。他在父皇面前,只在一件事上发表过意见,那就是在贞元末年阻止德宗任用裴延龄、韦渠牟等为宰相。大家知道,德宗晚年因为在位时间长了,对大臣的猜忌和防范心加重,不再假权宰相,使其身边的奸佞小人得到信任和重用,如裴延龄、李齐运、韦渠牟等依靠德宗的宠幸,因间用事,刻下取功,排挤诬陷陆贽等人。普天之下,对裴延龄等人借盘剥黎民、聚敛财富而得进用切齿痛恨,朝廷之上,大家都是敢怒不敢言。身为太子的顺宗总是找机会,在父皇心情好的时候,从容论争,指出这些人不能重用。所以,德宗最终没有任用裴延龄、韦渠牟入相。顺宗对于其他的事情,总是三缄其口,更不敢轻举妄动。每逢在父皇跟前谈事论奏,他总是严肃有余,即使对皇帝身边亲信的宦官,也未尝假以颜色,他把个人的喜怒哀乐深藏心底。对朝廷上下的人物,他基本上也是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然而,这些都是表面现象。顺宗位居储君期间,也绝对不是对天下大事和朝廷政治漠不关心的,他身边的王伾和王叔文等人就经常和他谈论天下大事和民间疾苦。王伾,杭州人。因善于书法为太子侍书,成为顺宗做太子时的书法老师,很受信任。王叔文,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以善于围棋得以入侍东宫。王伾和王叔文均为翰林待诏,各以琴棋书画见长,二人的使命自然是奉德宗之命陪皇太子娱乐。顺宗对自己的师傅很是尊敬,每次见面唐代围棋子,都先施礼。王伾和王叔文见他并不是以玩乐为满足,就在对弈和研墨的间隙和他讲谈有关治国安邦的道理。有一次,王伾、王叔文和其他一些侍读畅谈天下政事时,涉及到当时一些比较敏感的弊政,顺宗对他身边的人说:“我准备把这些弊政向父皇直言,以便能够改正。”刘禹锡像众人都对此举表示称赞,惟独王叔文一言不发。等众人都退下时,顺宗单独留下王叔文,问他:“刚刚为何就你不说话?是不是有什么深意?”王叔文道:“我王叔文得太子殿下的信任,有一些意见和见解,哪能不向殿下奉闻呢!我以为,太子的职责乃在于侍膳问安,向皇上尽忠尽孝,不适宜对其他的事品头论足。皇上在位时间长了,如果怀疑太子是在收买人心,那殿下将如何为自己辩解?”顺宗闻言,恍然大悟,既紧张又感激地对王叔文说:“如果没有先生的这番点拨,我怎么能够明白这其中的奥妙啊!”从此,他对王叔文格外喜欢,东宫事无大小,都委托他和王伾来谋划。顺宗做太子期间,不仅暗中非常关注朝政,而且在他身边还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组成了一个以“二王”为中心的东宫政治小集团。王伾和王叔文成为集团的核心,在其周围,还有一批年富力强的拥有共同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标的成员。这些成员当时都是知名人士,其中最著名的是刘禹锡和柳宗元。另外,还有王叔文的旧交凌准、善于筹划的韩泰、英俊多才的韩晔(宰相韩滉同族子弟)、精于吏治的程异以及陈谏、陆质、吕温、李景俭、房启等人,他们基本上属于朝廷御史台和六部衙门的中下层官员,经常在一起谈论国事,逐渐地也都成为这一集团的重要成员。对上述人员,历史上习惯以所谓“二王刘柳”相称,也就是把王伾和王叔文以及刘禹锡和柳宗元作为了东宫集团的代表人物。其实,在这一集团当中,还有一个不能不说到的人,他就是翰林学士、后来做了宰相的韦执谊。韦执谊出身京兆名门望族。自幼聪俊有才,中进士擢第,应制策高等,德宗拜为右拾遗,召入翰林为学士。年仅二十余岁的他深得德宗的恩宠,得与皇帝相与歌诗唱和,并与裴延龄、韦渠牟等皇帝的亲信一起出入禁中,略备顾问,很得当时朝野的瞩目。他与王叔文的交往很有一些机缘巧合。鎏金铜佛像那是在一次德宗的生日华诞上,略通一些佛教知识的皇太子敬献佛像作为贺礼,德宗命韦执谊为画像写了赞语。德宗对太子的这一礼物很满意,就让他赐给韦执谊缣帛作为酬劳。韦执谊得到太子的酬谢,按照礼节到东宫表示谢意。就在韦执谊这次来东宫拜谢皇太子的时候,身为太子的顺宗郑重地向时为翰林学士的韦执谊推荐了王叔文:“学士熟悉王叔文这个人吗?他是位伟才啊!”从此,韦执谊与王叔文相交,且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二王”集团中地位特殊的核心人物之一。多年储君生活的压抑,使顺宗的心理极端忧郁,身体状况也很不乐观。贞元二十年()九月,顺宗突然中风,失去了言语功能。此时的德宗也已入暮年,对儿子的病情十分挂念,忧形于色,数次亲临探视。还曾派人遍访名医为顺宗诊治,但是效果很不理想。皇太子病重的事,很快传遍四方。这年底,德宗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皇帝和皇太子同时病重,使宫中的政治空气顿时凝滞起来。由于顺宗卧病,贞元二十一年()的新春朝会没有能够参加,德宗悲伤叹息,进一步导致了病情的恶化。德宗病重之际,诸王大臣和亲戚都到其病榻前奉侍汤药,惟独顺宗因为卧病在床难以前来陪侍,对皇太子思念不已的德宗,一直涕咽不止,久久不能平静。直到唐德宗弥留之际,他们父子也没有能够见上一面。李纯(~)中国唐代皇帝,即唐宪宗。~年在位。唐顺宗长子。初名淳。贞元四年()封广陵郡王。二十一年初,立为太子,改名纯。八月即位。宪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宪宗在位年间,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后为宦官陈弘志(一作弘庆)等人谋杀。享年岁,在位年,死后谥号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唐宪宗李纯,唐朝第十二位皇帝,唐顺宗长子,大历十三年二月十四日(年月日)出生在长安宫中。宪宗即位以后,经常阅读历朝实录,每读到唐太宗和唐高宗的故事,他就仰慕不已。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比较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和倚重宰相,他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是很晚才退朝。宪宗在位年间,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长期以来,唐朝皇帝得到评价较高的有三人:唐太宗、唐玄宗、唐宪宗。宪宗没有能够像太宗和玄宗那样开创一个辉煌盛世,却能够和他们并驾齐驱、相提并论,这也正说明了他的不同寻常。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年月日),迷信神仙的宪宗被宦官所杀李纯出生时,正是皇曾祖代宗(李豫)的晚年。他出生的第二年,祖父德宗即位,父亲顺宗被立为太子。李纯幼年懵懂之时,长安城里就发生了“泾师之变”,仓皇出逃的德宗没有能够保障宗室子弟的安全,那些没有及时撤离者有人死于叛军之手,这使德宗一直痛疚不已。李纯六七岁的时候,德宗刚刚重返长安。有一天,李纯被祖父德宗皇帝抱在膝上逗引作乐,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怎么在我的怀里?”李纯道:“我是第三天子。”这一回答使德宗大为惊异,作为当今皇上的长孙,按照祖、父、子的顺序回答为“第三天子”,既闻所未闻,又很契合实际,德宗皇帝不禁对怀里的皇孙增添了几丝喜爱。贞元四年(年)六月,岁的他就被册封为广陵郡王。唐宪宗自幼遭遇战乱,他自身的家庭关系也很有些混乱。他的母亲王氏曾是代宗的才人,另外有位同父兄弟被祖父德宗收养为子。宪宗自己的婚姻关系也有些奇特。贞元九年(年),时为广陵王的宪宗娶了郭氏为妻。郭氏,是尚父郭子仪的孙女,她的父亲是驸马都尉郭暧,母亲是代宗长女升平公主。升平公主与郭暧之间的故事后来被人编成了一出《打金枝》的戏剧,流传很广。郭氏由于母亲是唐代宗长女,这样算来,郭氏与顺宗是表姑侄,郭氏就长了宪宗一辈。或者说,论辈分,宪宗要比自己所娶的妃子郭氏低了一辈。他们成婚后,顺宗因为郭氏母贵,父、祖有大勋于王室,对这位儿媳表示出无比的宠爱。宪宗自己对这位妃子似乎也不怎么冷落,因为,贞元十一年(年)时,也就是他们婚后两年,郭氏就生了儿子李宥,他就是后来的唐穆宗。依靠宦官的拥立和发动宫廷政变而迅速取得了最高权力的宪宗,一登基就在政治上大显身手了。看来,皇帝的政治作为与他获取权力的途径是否合法,绝对没有直接的关系。宪宗之前的太宗和玄宗,莫不是如此。贞元二十一年(年)四月六日,他被册为皇太子。七月二十八日,权勾当军国政事,即代理监国之任。八月四日,宪宗得父皇传位,八月九日正式即位于宣政殿。这一年,宪宗岁。他从一个普通的郡王到登上最高权力的顶峰,仅仅用了个月的时间。这一刻确实来得太快了。难道有什么神力相助吗?正是因为这一缘故,宪宗的登基伴着顺宗的内禅一直被人们猜疑着。宪宗登基前后,也的确有一些无法弄清楚的秘密。我们可以列举这样一些事例略做说明。其一宪宗刚刚被立为皇太子以后,“二王”集团的陆质借侍读之机有所规劝,被宪宗制止:“陛下令先生为我讲解经义,怎么还扯其他的事?”说明此刻的宪宗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也就是说,宪宗在这一过程中未必是被动的,也似乎不会不知情。其二在这年六月最早动议皇太子监国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在八月十七日,突然暴病而死,时年岁。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事出有因,很值得索解。与韦皋上表差不多同时,荆南的裴均、河东的严绶也不约而同地给朝廷发来表章,内容竟然也与韦皋的相同。剑南、荆南和河东,三地节度使相距何止千里,如果没有幕后的指使,这样的步调一致真的很难理解。那么,幕后的指使是谁?从当时的蛛丝马迹来说,就是那些在宫中掌握禁军、拥立宪宗的宦官。其三在顺宗以太上皇身份迁居兴庆宫以后,宪宗是不是还允许群臣和他相见?当事人刘禹锡在《刘子自传》中说:“当时太上皇身体有病,宰相大臣都不能得到召对。而宫掖事秘,建桓立顺,功归贵臣。”直接用东汉末年顺帝、桓帝被立的故事比附宪宗的即位,无法不给人这样一个强烈的印象:在此事过程中有外人无法明知的隐情。其四发生了罗令则密谋废宪宗另行拥立的怪事。这年十月,山人罗令则从长安前往秦州,矫太上皇诏令,向陇西经略使刘澭请兵,谋划废宪宗另立皇帝。结果,刘澭告密,逮捕了罗令则,宪宗一方面以名马金银财物厚赐刘澭,另一方面诏令禁军审问罗令则,将其党羽杖死。此事的出现与因果存在很多疑点,但是对于宪宗来说,最大的便利是借机诛杀了政敌。其五舒王李谊之死。舒王在德宗时一直是顺宗政治上的强大竞争者,来自宫中的宦官等势力也一直看好他。罗令则矫诏废立,最大的可能也就是利用这样的政治惯性拥立舒王。但是,当宪宗即位,舒王的政治价值在宦官眼里也就自然丧失,所以,在刘澭将罗令则押送到长安以后,舒王也就非死不可。《资治通鉴》和旧史中都说他在永贞元年十月戊戌“薨”,这应该与宪宗即位后的政治局面有关。其六太上皇顺宗之死。宪宗在元和元年(年)正月初一率群臣为太上皇上尊号,正月十八日,宪宗下诏宣称太上皇“旧恙愆和”,说是旧病没有治愈,这就等于是向天下宣布了太上皇的病情,此举十分罕见。宪宗又说“亲侍药膳”,从当月十六日以后,暂时不听政。然而,在十九日,也就是宣布太上皇病情的第二天,顺宗就死于兴庆宫,同时迁殡于太极殿发丧。这就难怪有人估计太上皇早就死了,正月十八日向天下通报太上皇的病情,就是为掩盖太上皇被害死的真相。殊不知,这样做是欲盖弥彰,公布太上皇的病情,恰恰暴露出宪宗和宦官的做贼心虚,暴露出太上皇之死的可疑。将太上皇顺宗直接杀死,正是拥立宪宗的那些人为了消除一切可能的隐患,打消那些有着和罗令则等一样想法的人的幻想,目的最终自然不外乎是稳固自己的地位。而宪宗个人在当时早已是成熟的年龄,整个过程他自然不会茫然不知,权力的诱惑自然不会使他拒绝对太上皇用粗,利欲熏心,更何况九五之尊!元和十四年()七月,群臣讨论给宪宗上尊号时,一个宰相主张加“孝德”二字,另一位宰相崔群认为“睿圣”的尊号已经可以包括其含义,不必再加“孝德”,宪宗听了怒不可遏,竟然把崔群贬到湖南任了一个观察团练使。宪宗对“孝德”二字如此在乎,正说明他“内有惭德”,心中有所顾及,这从侧面反映出他很有可能参与了逼顺宗内禅的事件。总之,在永贞内禅、宪宗即位的过程中,一定有隐秘而又不能明言的内容。韩愈与宦官俱文珍关系尚好,在他所作的《顺宗实录》中也隐约透露出了宦官对顺宗相逼的痕迹,以致宪宗即位以后,俱文珍等屡屡说其记载内容不实,要求下诏进行修改。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掩盖事实真相。唐宪宗他的统治时期是从年到他逝世。唐宪宗是唐顺宗的长子,一开始被封为广平郡王,年初顺宗继位后,李纯被立为太子,顺宗试图进行改革,威胁了宦官的利益,被俱文珍逼迫退位给宪宗,同年八月,宪宗继位,顺宗被尊为太上皇。唐宪宗是中晚唐皇帝的一个亮点。元和中兴,唐王朝一度回光返照。但和玄宗一样,都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宪宗英明果断,虽然驱逐了王叔文集团,但却继续革新。对待割据的藩镇,采取强硬的措施。先后降服了西川,夏绥,镇海等节度使。特别是利用李愬消灭淮西吴元济。使各路节度使重新向中央缴纳赋税,接受朝廷任免官吏。虽然宪宗有心,但最后还是没有对河北三镇动武,只是接受了他们形式上的归顺。唐王朝又重新在形式上统一了。宪宗在对藩镇作战时,开始起用宦官监军。肃,代时只是让宦官掌管禁军,但还未让其出师作战。宪宗开了个不好的例子。从宪宗身后的历史看。宪宗时期,是唐朝解决宦官问题的最好时机。后面的皇帝不是有心无力(文宗,宣宗),有力无心(武宗),再就是根本不闻不问的(穆宗,敬宗)。最后一直到宦官和唐王朝同归于尽。李纯取得一系列成功后,也开始进取心减弱。晚年追求长生不老,开始服食丹药(李唐的传统),服药后变得性情暴烈,动甄对身边的宦官责打,诛杀。最后被宦官陈弘志所杀。宪宗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他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为了纠正朝廷权力日益削弱、藩镇权力膨胀的局面,他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的盛况。宪宗最主要的功绩是改变了对藩镇的姑息政策。元和元年(年),宪宗刚刚即位,西川节度使刘辟就进行叛乱。宪宗派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等率军前往讨伐。刘辟屡战屡败,最后彻底溃败被俘,被送到长安斩首。元和九年(年)九月,彰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自掌兵权。朝廷遣使吊祭,他拒而不纳,继又举兵叛乱,威胁东都。第二年正月,宪宗决定对淮西用兵。淮西节度使驻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地处中原,战略地位重要。自李希烈以来,一直保持半独立状态,宪宗对其用兵,正是改变这种状态的决心表现。&宪宗还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后,就自以为立下了不朽之功,渐渐骄侈。任用皇甫博、李吉甫而罢贤相裴度,政治日见衰败。他还信仙好佛,想求长生不老之药。公元年,他下诏征求方士。宰相皇甫博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柳泌的山人,由他配制长生药。又遣宦官使至凤翔迎接佛骨。刑部侍郎韩愈上疏,恳切诤谏。宪宗勃然大怒,准备对韩愈处极刑。朝臣裴度等奏言韩愈忠直,乃贬为潮州刺史。第二年宪宗开始服用长生药,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宦官集团又分为两派,吐突承璀一派策划立李恽为太子,梁守谦、王守澄一派拥护李恒为太子。公元年正月庚子日夜间,王守澄,陈弘志等宦官为了立李恒为帝,潜入寝宫谋杀了宪宗,然后守住宫门,不准朝臣入内,伪称皇上“误服丹石,毒发暴崩”,并假传遗诏,命李恒继位,还刺杀了吐突承璀。从此,唐朝皇帝的废立,都由宦官所操纵。&在一般人眼里,皇帝的身边围着那么多女人,活得一定很潇洒,很“性福”。殊不知,皇帝也有皇帝的难处。比如说,皇帝宠爱一个自己喜欢的女人,几百双眼睛瞅着且不说,光一个皇后时不时吃醋就叫人头疼。这种头疼事,几乎每一个皇帝都碰到过,唐宪宗李纯也不例外。不过,宪宗毕竟是宪宗,他治国有两下子,安史之乱后,唐帝国摇摇欲坠,但他上台后,却一度出现中兴局面。不仅如此,在处理个人感情的头疼事上,他照样有两下子。是哪两下子呢?不立皇后。《旧唐书·后妃传》有这样一段文字,道出了宪宗不立皇后的初衷:“帝后庭多私爱,以后门族华盛,虑正位之后,不容嬖幸,以是册拜后时。”这段话的意思是,宪宗之所以不立皇后,就是怕皇后吃醋,干涉自己宠爱别的女人。原因就这么简单。而且从宪宗开始,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相继效法,也都没有立皇后,原因与其类同。这一时期史书上所称的皇后,其实都是她们的儿子当上皇帝以后加封的。显而易见,不立皇后的甜头,宪宗本人以及他的子孙都尝到了。然而,在品尝这种甜头的同时,他们也吞下了致命的苦果。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宪宗经常吃长生不老药以及壮阳药,越吃身体越虚弱,越虚弱越吃,如此恶性循环。他的身心受到了很大伤害,性情变得暴躁无常,身边亲信人人自危。最后,他愣是叫太监给毒死了。至于他的那两个儿子、三个孙子,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御女多多,达到快感,他们经常吃方士配的金丹。他们死时的年纪都不是很大,宪宗和敬宗是暴死的,自不待言;穆宗活了岁,文宗活了岁;武宗活了岁,宣宗也只活了岁,显然,他们如此短寿,与纵欲有很大的关系。&唐穆宗李恒(年―年),原名李宥,唐朝第十二位皇帝,唐宪宗第三子,初封建安郡王,后进封遂王。年,被立为皇太子。年继位,在位五年(年―年在位)。&唐穆宗李恒,母懿安皇后郭氏。贞元十一年(年)七月,生于大明宫之别殿,出生后取名为李宥,初封建安郡王,元和元年(年)八月,进封遂王。元和五年(年)三月,领彰义军节度大使。元和七年(年),惠昭太子李宁去世,左神策军中尉吐突承璀欲立澧王李恽,但因李恽的母亲地位低而不当立,于是立遂王李恒为皇太子,并改名为李恒。穆宗以前的唐朝诸帝多能将皇位传给儿子,高宗(武则天)还有二子(即中宗和睿宗)即位做了皇帝,穆宗的父亲宪宗另外也还有一个儿做了皇帝,即宣宗。穆宗以后的懿宗,有第五子即位为僖宗,第七子即位为昭宗。此前,睿宗的儿子当中,一位受命登基(唐玄宗),一位追认为帝(让皇帝李宪),三位获赠太子,已被旧史盛赞为“天与之报,福流无穷”。但穆宗一共有五子,其中竟然有三个做了皇帝,即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这在唐朝历史上绝无仅有。由于每个儿子即位后都把各自的生母追尊为皇太后,所以穆宗先后有三个皇后和他配享太庙,这在唐朝历史上也属罕见。穆宗于长庆四年(年)正月死时,刚刚岁,相对于他之前的唐朝皇帝来说,可谓最短寿的一位。这些情况透露出,在穆宗君临天下时,唐朝的皇位继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皇帝的人身安全也已变得毫无保障。所有这些似乎再次提示我们,穆宗时期的宫廷局势已经难以用常规来审视了。穆宗出生前,其父宪宗已经有了长子李宁和次子李恽。排行老三的穆宗,却有一个势力强大的母亲,那就是宪宗为广陵王时于贞元九年(年)娶的妃子郭氏——对唐室有再造功绩的尚父郭子仪的孙女。长子李宁的母亲是宫人纪氏,次子李恽的母亲竟没有留下姓名,在这一情况下,究竟是选择哪一位皇子,宪宗一直没有拿定主意。事情一直拖到他登基四年以后,到元和四年(年)三月,宪宗心中渐渐地向长子倾斜了。此时的李宁已经岁,平素喜欢读书,举止颇符合礼法,深受宪宗的喜爱。于是在大臣李绛建议早立储君以杜绝奸人窥伺觊觎之心时,他宣布了立长子为嗣君的决定。这次册立很费了一些波折,本来应该在春天举行的册立仪式,由于连续遭遇大雨,使时间一改再改,一直拖到了孟冬十月。这期间有多少来自穆宗母亲郭氏的阻力,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接下来的事情使所有人都感到无奈。元和六年(年)十二月,刚刚做了两年太子的李宁竟然在岁的时候一病而死。宪宗悲痛欲绝,出乎意料地为他废朝日,并特别制订了一套丧礼,加谥为“惠昭”。李宁的死,使宪宗不得不为选立继承人再次陷入抉择。此时,宫廷内外几乎都建议选立郭氏所生的皇三子李宥,最受皇帝恩宠的宦官吐突承璀则建议应当按照次序立次子李恽。宪宗也有意立次子,但是李恽因为母氏地位卑贱难以在朝廷上得到支持,而郭氏一系在朝野上下的势力实在是太强大了。立三子宥的呼声占据了上风,宪宗也徒无奈何,只好请翰林学士崔群代次子恽起草了表示谦让的奏表,于元和七年(年)七月下诏立李宥为太子,改名为李恒。十月,举行了册立大典。其实宪宗心里对这位太子并不满意,吐突承璀揣度皇帝的心意,也一直没有放弃为李恽的经营。宪宗这次立储事件,为穆宗日后的登基埋下了祸根,也为自己留下了祸患。元和八年(年)十月,在刚刚册立新太子整一年的时候,拥立太子的朝廷官员又上表请求宪宗立郭氏为皇后。自玄宗以后,后宫活着被立为皇后的只有肃宗的张皇后,那是因为她在平叛的特殊时期有特殊的功劳,宪宗将郭氏册立为贵妃已经是后宫最尊贵的角色,宪宗以种种借口拒绝了此番动议。此事以后,郭贵妃在朝野内外,广结党羽,包括宦官中的厉害角色神策军中尉梁守谦以及王守澄等人,他们暗中和吐突承璀等较量。元和十四年底,宪宗因为服用方士柳泌的丹药身体恶化,吐突承璀也就加紧了改立李恽的谋划。太子李恒十分紧张,曾经问计于他的舅舅郭钊,时为司农卿的郭钊嘱咐他,一定要尽“孝谨”之心,不要考虑其他的事。这说明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就等着宪宗死了。元和十五年(年)正月二十七日,宪宗暴死,梁守谦、王守澄等人立即拥立太子即位,这就是唐穆宗。吐突承璀和皇次子李恽被这突如其来的政变杀了个措手不及,一起被送上了黄泉路。穆宗位居储君期间的惶恐不安,随着成功登基也就烟消云散了。他对扶植自己登基的一干人等给予了不同的赏赐,特别是把生母郭贵妃册立为皇太后,以报答她多年来的辛苦经营。与此相对照,他对父皇的亲信和宠臣则分别处以杀罚贬斥。正是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穆宗即位后,没有忘记把犯有自己名讳的地名等统统改掉。像恒岳(恒山)改为镇岳,恒州改为镇州,定州的恒阳县改为曲阳县。就这样,唐朝的又一代新君登基了。穆宗即位时已岁。对于壮年登基的皇帝来说,如果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这正是一个使人钦慕的年龄,太宗是岁登基,玄宗也是岁。如果想饱食终日、游乐享受,那也是无人可以比拟的时候。穆宗没有仿效太宗、玄宗的励精图治,而是纵情享乐,毫无节制。尚在朝廷上为宪宗治丧期间,穆宗就毫不掩饰自己对游乐的喜好。当元和十五年()五月宪宗葬于景陵以后,他越发显得没有节制。很快,他就带着亲信随从狩猎取乐去了。到六月,皇太后郭氏移居南内兴庆宫,穆宗就率领六宫侍从在兴庆宫大摆宴筵。酒宴结束后,他又回幸神策右军,对亲信中尉和将领大加颁赐。鎏金刻人马狩猎杯从这天起,穆宗每三日来神策左右军一次,同时驾临宸晖门、九仙门等处,目的是为了观赏角抵、杂戏等表演。七月六日是穆宗的生日,他异想天开地制订了一套庆祝仪式,只是因为一些大臣提出自古以来还没有这样的做法,才算作罢。他在宫里大兴土木,修建了永安殿、宝庆殿等。宫苑内修假山倒塌,一次就有七位工人被压死。当永安殿新修成的时候,他在那里观百戏,极欢尽兴。在永安殿,穆宗还与中宫贵主设“密宴”以取乐,连他的嫔妃都参加。除此之外,他还用重金整修装饰京城内的安国、慈恩、千福、开业、章敬等寺院,甚至还特意邀请了吐蕃使者前往观看。到了八月,穆宗又到宫中鱼藻池,征发神策军二千人将宪宗时期早已淤积的水面加以疏浚,九月初二池水开通后,他就在鱼藻宫大举宴会,观看宫人乘船竞渡。由于时间临近九九重阳,穆宗又想大宴群臣。担任拾遗的李珏等人上疏劝谏,认为:“陛下刚刚登临大宝,年号尚且未改,宪宗皇帝园陵尚新,如果就这样在内廷大举宴会,恐怕不合适。”穆宗根本不听。在重阳节那天,还特意把他的舅舅郭钊兄弟、朝廷贵戚、公主驸马等都召集到宣和殿饮酒高会。十一月的一天,穆宗突然下诏:“朕来日暂往华清宫,至落日时分当即归还。”此时,正值西北少数民族引兵犯境,神策军中尉梁守谦将神策军人及八镇兵赴援,形势很是紧张,御史大夫李绛、常侍崔元略等跪倒在延英殿门外切谏。穆宗竟然对大臣们说:“朕已决定成行,不要再上疏烦我了。”谏官再三劝谏也是无效。第二天一早,穆宗从大明宫的复道出城前往华清宫方向而去,随行的还有神策军左右中尉的仪仗以及六军诸使、诸王、驸马千余人,一直到天色很晚才还宫。对于穆宗的“宴乐过多,畋游无度”,谏议大夫郑覃等人一起劝谏:“现在边境吃紧,形势多变,如果前线有紧急军情奏报,不知道陛下在什么位置,又如何是好?另外,陛下经常与倡优戏子在一起狎昵,对他们毫无节制地大肆赏赐,这些都是百姓身上的血汗,没有功劳怎么可以乱加赏赐呢!”穆宗看到这样的表章感觉很新鲜,就问宰相这都是些什么人。宰相回答说是谏官。穆宗就对郑覃等加以慰劳,还说“当依卿言”。穆宗的这一态度使宰相们高兴了一阵子,但实际上他对自己说过的话根本不当回事,转过身,穆宗依旧是我行我素。穆宗甚至觉得,经常宴饮欢会,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一天,他在宫中麟德殿与大臣举行歌舞酒宴,就很兴奋地对给事中丁公著说:“听说百官公卿在外面也经常欢宴,说明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我感觉很安慰。”丁公著却持不同的看法,他对穆宗说:“凡事过了限度就不是好事了。前代的名士,遇良辰美景,或置酒欢宴,或清谈赋诗,都是雅事。国家自天宝以后,风俗奢靡,酒宴以喧哗沉湎为乐。身居高位、手握大权者与衙门的杂役一起吆三喝四,无丝毫愧耻之心。上下相效,渐以成俗,这造成了很多的弊端。”穆宗对他的这番说辞也觉得有道理,表示虚心接受,但就是坚决不改。穆宗这种近乎疯狂的游乐,到了长庆二年十一月才算有了收敛。原因是他有一次在禁中与宦官内臣等打马球时发生了意外。游玩中有一位内官突然坠马,如同遭到外物打击一样。由于事发紧急,穆宗十分恐慌,遂停下来到大殿休息。就在这一当口,穆宗突然双脚不能履地,一阵头晕目眩,结果是中风,卧病在床。此事一发生,宫外就接连有很多天不知道穆宗的消息。而在此前一周,穆宗还率人以迎郭太后为名前往华清宫,巡狩于骊山之下,他即日就骑马驰还京城,而他前往迎接的郭太后则是第二日方还。穆宗中风以后,身体一直没有康复。长庆三年(年)正月初一,穆宗因为身体有病没有接受群臣的朝贺。病中的穆宗曾经想过长生不老,和他的父皇一样迷恋上了金石之药。处士张皋曾经上疏,对穆宗服食金丹事提出过劝阻。不过,穆宗还没有等到丹药毒发就在长庆四年(年)正月二十二日驾崩于他的寝殿,时年岁。正是贪生之心“太甚”,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李湛(公元年―年),即唐敬宗,唐穆宗的长子,初封为鄂王,后徒封为景王,先因父亲穆宗健康恶化以太子身份监国,穆宗于公元年正月病死后,他于同月丙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宝历”。在位年,为宦官谋杀,终年岁,死后庙号敬宗,谥号睿武昭愍孝皇帝。。葬于庄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里)。&敬宗李湛登基后,根本不把国家大政放在心上,他的游乐无度较之其父穆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敬宗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就一天到中和殿击球,一天又转到飞龙院击球,第三天又在中和殿大摆宴筵,尽欢而罢。敬宗一味追求享乐,就连皇帝例行的早朝也不放在心上。三月的一天,群臣来到朝堂准备入阁议事,可是敬宗一直到日上三竿还没有上朝。大臣为了参加朝会天不亮就要起床准备,皇帝迟迟不到,时间长了,臣僚们坚持不住以至于有昏倒者。对新君的这一有悖祖制的行为,谏议大夫李渤提出了劝谏,敬宗在大臣的催促下,过了很长时间才姗姗来迟。退朝以后,左拾遗刘栖楚对皇帝的这一做法更是极力劝谏,他头叩龙墀,血流不止。敬宗当时表现出很受感动的样子,但仍是不改,后来甚至发展为一个月也难得上朝两三次。为了使敬宗能够上朝理政,在地方上任职的李德裕进献《丹扆箴》六首,提出劝谏,敬宗命令翰林学士韦处厚起草了一道诏书表扬了李德裕,但是他对自己的问题仍然无动于衷。敬宗近乎疯狂的游乐,在宫中引发了一系列的突发事件。他即位不久,就有位叫徐忠信的平民百姓闯入了浴堂门,引起了一场虚惊。四月,又发生了染坊役夫张韶与卜者苏玄明联络数百染工杀入右银台门的严重事件。当时敬宗正在清思殿打马球,听到张韶等百余人的喊杀声,狼狈逃到左神策军避难。左神策军兵马使康艺全率兵入宫,把已经攻进清思殿并登上御榻而食的张韶等人杀死。八月秋夜,又发生了妖贼马文忠与品官季文德等近人将图不轨的事件,当事人皆被杖死。敬宗本人生性喜好大兴土木,即位以后,从春天到寒冬,兴作相继,没有停息的时候。各级官员和匠役之人都怨声载道,染坊役夫张韶作乱,不啻是对他的当头棒喝。大臣认为这些事件都是因为敬宗一味沉湎于游乐,经常不在宫中,而给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敬宗认为大臣们的说法有道理,但是自己的玩乐却变本加厉,花样不断翻新。宝历元年()十一月,敬宗突然想去骊山游幸,大臣们都极力劝阻,他就是不听。拾遗张权舆在大殿叩头进谏,还说:“从周幽王以来游幸骊山的帝王都没有好的结局,秦始皇葬在那里国家二世而亡,玄宗在骊山修行宫而安禄山乱,先帝(穆宗)去了一趟骊山,享年不长,回来就驾崩了。”敬宗听了这话,反倒引发了更大的兴致:“骊山有这么凶恶吗?越是这样,我越是应当去一趟来验证你的话。”结果,不顾大臣的反对固执前往,即日回到宫中,他还对身边的人说:“那些向朕叩头的人说的话,也不一定都可信啊!”丝毫不把臣下的意见当回事。敬宗也同样喜欢到鱼藻宫观龙舟竞渡,有一天突然给盐铁使下诏,他要造竞渡船艘,要求把木材运到京师修造。这一项的花费总计要用去当年国家转运经费的一半,谏议大夫张仲方等力谏,他才答应减去一半。敬宗不仅自己喜欢打马球,还要禁军将士、三宫内人都要参加。宝历二年()六月,他在宫中举行了一次体育盛会,马球、摔跤、散打、搏击、杂戏等,项目很多,参加者也很踊跃。最有创意的是敬宗命令左右神策军士卒,还有宫人、教坊、内园分成若干组,骑着驴打马球。因为敬宗兴致很高,一直折腾到夜里一二更方罢。敬宗还喜欢打猎,平时白天玩不够,就深夜带人捕狐狸以取乐,宫中称之为“打夜狐”。敬宗实在是太喜欢玩了,他也实在是太会玩了。唐朝在这样的皇帝手上不亡国已是万幸,历史上评价敬宗为“不君”,实际上就是说他不打马球俑是个称职的帝王,这已是很替他留面子了。我们确实看不到敬宗在治国方面的才干,却随处可见他在玩乐方面的本领。敬宗是一位马球高手,又善手搏,观赏摔跤、拔河、龙舟竞渡之类的游戏从来都是乐此不疲。他还专门豢养了一批力士,昼夜不离左右。他不仅要各地都选拔力士进献,而且还出资万贯给内园招募,很舍得在这些力士身上花钱。敬宗玩兴一来,也就没有了什么顾忌:力士们有的恃恩不逊,敬宗动辄就将其配流、籍没;不少宦官小有过犯,轻则辱骂,重则捶挞,搞得这些人满怀畏惧、心中怨愤。宫中宦官许遂振、李少端、鱼弘志等还因为与他“打夜狐”配合不好而被削职。敬宗这种肆无忌惮的游乐,很快就把自己送上了末路。宝历二年()十二月初八日辛丑,敬宗又一次出去“打夜狐”,还宫之后,兴致昂然,又与宦官刘克明、田务澄、许文端以及击球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定宽等二十八人饮酒。敬宗酒酣耳热,入室更衣,此时大殿上灯烛忽然熄灭,刘克明与苏佐明等同谋将其害死,时年仅岁。除了唐末代亡国之君哀帝是在岁被害以外,敬宗是唐朝皇帝中享年最短的了。敬宗死后,群臣上谥号为睿武昭愍孝皇帝。文宗太和元年七月十三日,葬于庄陵。唐敬宗李湛即位初期,大明宫内又一次刀兵相见,尸陈狼藉。事情发生在长庆四年(公元年)四月。其主要人物既不是王公大臣,也不是宦官藩将,而是两个老百姓,一个是染坊的役夫张韶,另一个是在长安街头卜卦的苏玄明。张韶和苏玄明是朋友,关系不错。这一次苏玄明给张韶算了一卦,他是这样解释卦象的:“张兄你注定将有大福大贵,能够坐在皇宫的御榻上和我喝酒椡菜。当今的皇上白天打马球,晚上猎狐狸,忙得不可开交,大多数时间都不在宫中,你我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共图大事。”事情就这样敲定了,既不是要拥立什么人。也不是要打到什么人,仅仅是要体验一下皇家生活。接下来的事是寻找帮手,目标定在两类人中。一类是和张韶一同在染坊工作的同行,另一类是长安街头的闲人。长安城中人口众多,韩愈在一首诗中写道:“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出门之后不知道去哪里,可见心情郁闷。百万之家虽然不是足数也是大致。号称百万之众的城中,各色人物聚集。有本领高强的神偷,所吃的水果是宫中的贡品洞庭桔。还有武功出神出神入化的老者,住在城内一个偏僻的角落,偶尔露上一手。也有年轻漂亮的女子,专门租下高档的住房接待有钱的公子,估计着对方钱快花完了就退房走人。更多的是街头的闲人,这些人多爱刺青纹身,刺青分文武,文刺青者浑身刺满白居易的诗,武刺青者左胳膊刺着“生不怕京兆尹”,右胳膊上刺着“死不怕阎罗王”。京师是最难管理的地方,这不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侍郎绂 性聪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