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权势历史上权利最大的太监监是谁

明朝的太监有哪些是比较出名的 明朝最有权势的太监是谁?
明朝的太监有哪些是比较出名的 明朝最有权势的太监是谁?
明朝也有另一个称呼,就是最大的“太监帝国”,为何会有这样的说法?而对于在明朝时期中最出名的太监居然也有郑和!而郑和其实也是一名太监,除了郑和是太监,也有其他明朝史上贤德太监哦,那么明朝的太监有哪些是比较出名的 明朝最有权势的太监是谁到底如何?
明朝有哪些出名的太监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历来为人称道,其实郑和也是一名太监。郑和,是道衍和尚菩萨戒的弟子,也是明朝伟大的航海家,塬名马叁保,生于1371年,死于1433年。10岁时,马叁保被掳进皇宫成了太监,后来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为朱棣立下战功。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叁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叁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1405年—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1431年钦封郑和为叁宝太监。
刘瑾是明朝第一大宦官,生于1451年,死于1510年,陕西兴平人,本姓谈,明武宗时的太监,从正德元年到五年,操纵朝政,当时有“立的皇帝”之称。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遂冒姓刘。孝宗时,犯死罪,得免。后侍奉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明武宗,正德五年被凌迟处死。
魏忠贤也是明朝著名的宦官之一。魏忠贤,原名李进忠,生于1568年,死于1627年,明末宦官。明熹宗即位后,开始平步青云,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魏忠贤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崇祯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
汪直是明代权宦之一。广西大藤峡瑶族人,入宫后曾伺奉明宪宗万贵妃,历任御马监掌印太监、西厂提督。因监军辽东有功,总领京兵精锐“十二团营”。后因久镇辽东,与宪宗逐渐疏远,失去宠信,被东厂提督尚铭等人弹劾,贬往南京。
王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字美旭,本是一个教书先生,后自阉进宫,英宗为太子时,侍于东宫。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官员。瓦剌大举入侵。王振鼓动帝亲征,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锤杀。
冯保是明朝太监,明朝著名改革家,万历首辅张居正的政治盟友。字永亭,号双林,河北深县人,于嘉靖年间入宫,隆庆初年掌管东厂兼理御马监。万历皇帝即位,历任司礼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穆宗驾崩时通过篡改遗诏成为顾命大臣。冯保因为明神宗对他的忌恨被放逐到南京,后因病而死,家产亦被抄收。
明朝为何成最大的"太监帝国"
宦官问题,历来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政权的毒瘤。各朝各代,将这个问题处理得好的并不多见。柏杨说中国经历了三次最黑暗的宦官时代:第一次是在东汉后期的二世纪;第二次是在唐朝后期的九世纪;第三次从公元1435年王振当权一直到明王朝覆灭为止。明代的宦官虽然没有东汉之末和晚唐时期那些宦官的气焰凶,势力大,也不像汉唐的宦官那样,把皇帝的立、废、生、死都操于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权力极大,在中国宦官史上力拔头筹。自永乐朝起,宦官逐渐得势,从此一直到明思宗缢死煤山。二百多年间,宦官们熙熙攘攘,你去我来,活跃在朝堂之上,上演了一幕幕荒诞剧,甚至出现“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这样颇为奇特的历史现象。奸佞之生不偶然,半由人事半由天。让我们从魏忠贤的前辈们谈起。
明代的宦官,最初除了做奴才的份儿外,没有更多的权力可言。草根出身的朱元璋,雄才大略,戎马一生,为朱家子孙们争来的天下,染着斑斑血迹。卧榻旁岂容他人酣睡,显然不仅是一个赵匡胤的隐忧,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功臣、大将们兔死狗烹,权力禁脔,又岂容宦官染指?他亲眼目睹过元末宦官的危害,下决心从根本上铲除宦官干政的一切可能性。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有一名老太监,完全是出于一番好意,指出公文中有明显的错讹。朱元璋明知太监说得对,仍然立刻下旨将这名太监逐出皇宫,遣送回原籍,原因是这名太监“干政”了。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朱元璋特意铸了一块铁牌,悬挂在宫门上。铁牌上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这时候,宦官的权力跌入了历史的低谷,不仅不允许干预朝政,更不能与官吏串通一气,甚至连给自己置产业的权力也没有。
到了明成祖朱棣手中,这一道铁的纪律起了一个微妙的变化,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开始把宦官视为心腹,当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被悄悄地改为不得擅自作主。
朱棣之所以任用宦官,委以大权,是因为在夺取皇位的“靖难之役”中,尚为燕王的朱棣靠勾结受建文帝压迫的宦官而掌握了建文帝的动向,此后又在围攻南京时,与宫内的宦官里应外合取得了胜利,登上了皇帝宝座。因此,朱棣上台后,害怕会有失意的宦官像出卖建文帝一样出卖自己,所以不惜背叛祖训,拉拢宦官。而朱棣自己的宦官,如“狗儿”等,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得非常勇猛,率军与南兵对冲,为朱棣在战场上立了功。
于是,明代的宦官悄悄地走上了问鼎权力巅峰的第一步。朱棣先后派李兴使暹罗(今泰国),郑和下西洋,侯显使西域,王安等督军营,马靖巡视甘肃。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又增设东厂,委任宦官主持,专门侦察刺探臣子民众情形。这样,宦官可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以及刺探臣民隐情,大权在握,为后来的宦官专权提供了条件。
朱棣儿子宣宗朱瞻基采取了一项措施,在宫中设立“内书堂”,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宦官学校。宦官学校收取了十岁以下的学生两三百人,由司礼监秉笔任校长,学长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请翰林院的学士来教导学生。学生所研读的课本是《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及《四书》、《千家诗》、《神童诗》之类,评定成绩的标准是背诵能力和字体的工整度。成绩特别低劣和犯规者,由老师登记在成绩表上交给秉笔。从设立内书院始,宦官读书成为定制。这些太监们时间充裕又无青春期烦扰,明古今、通文墨,如虎添翼,更能在关键时刻运用筹算智诈,欺君作奸。
至英宗朱祁镇时代,宦官权力进一步扩张,开始握有典兵之权。朱祁镇即位时年方九岁,还是一个只知道玩乐的顽童,由太监王振带着他游玩。他对这个鬼点子层出不穷的大玩伴十分敬佩,尊称为“王先生”。王振利用朱祁镇的信任假传圣旨,总揽朝政,没有人能控制他,不但成为太上宰相,而且成为太上皇帝。朱祁镇成年后,皇家教师刘球上奏章劝朱祁镇亲政,王振认为是讥讽自己,把刘球逮入锦衣卫诏狱,乱刀砍死,尸体肢解,抛掷荒郊。
有一天,王振前往国子监视察,祭酒李时勉对他没有表示特别的恭敬,王振就指控李时勉盗用国家树木,让他在国子监门前戴枷示众三天。数千学生哭号奔走,都不能解救,最后辗转求到朱祁镇的母亲何太后那里。当何太后询问朱祁镇时,他惊愕地说,“一定是王振干的事”,并下令释放。
朱祁镇即位的第十五年,蒙古瓦剌部落向东推进,对中国北部边疆发动攻击,沿边城堡相继陷落。朱祁镇召集大臣商量对策,王振力排众议,极力主张皇帝亲征。他把战争看成儿戏,认为有权就有战斗力。诏书颁下后的第二天,朱祁镇即行出发,因仓促间没有准备,半途上已有军士饿死,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大军到了大同后,王振还要北进,可是派出去的几个兵团先后溃败,军心大乱。镇守大同的宦官也提出警告,不但不可北进,连大同都危在旦夕。王振不得已,下令回京。走到距居庸关三十公里的土木堡时,瓦剌追兵已至。兵部尚书邝野请求英宗急速入关,但运送王振所搜刮的金银财宝的车队还没有赶到,他坚持等候。邝野再三坚持迅速撤退,王振骂道:“军国大事,你懂什么?”把邝野逐出营帐。很快,瓦剌骑兵合围,大呼:“投降免死!”王振这才发现权力也有不管用的时候。禁卫军官樊忠,悲愤交加,用铁锤把王振击杀。明军全军覆没,樊忠战死,朱祁镇成了阶下囚。这就是惊天动地的“土木堡之变”,为大明王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转折点。
明代宦官权力全面扩张,是在宪宗朱见深统治时期,他赋予亲信宦官汪直以军政大权。一些外廷官员想得到升迁的机会,往往走汪直的路子。只要汪直肯在孝宗面前美言,则此人官运立刻亨通。由此一来,那些想走终南捷径的人,莫不以结识汪直为荣,这样一来就抬高了汪直的身价,也给汪直的弄权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有一次,汪直受皇上派遣,到北方巡边。那时,中国的主要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蓟辽、大同、榆林等处,素称北方九边。担任巡边的人,都深受皇帝信任。巡边大臣在皇上面前的一句话,可以决定边镇命官的生死升谪。因此,被巡之地的官员从来不敢马虎。这次汪直巡边,鉴于他已经是皇上的宠宦,官员们更是唯唯诺诺尽显小人相。那些督抚、总兵以及所在地的抚台、按台等各种官员,都出境二三百里地迎接。官员晋见他,都行跪礼。公堂之外,官员们纷纷私下向汪直行贿,以博欢心。这些丧失人格的做法果然奏效,汪直回京之后,所有对他阿谀奉承的人全部升官。反之,那些不肯依附汪直的人,都被免官或遭贬谪。
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曾经发生了一起假汪直案。崇王府仆人杨福,因相貌酷似汪直,便假称汪直。从芜湖、常州、苏州,到杭州、绍兴、宁波,所到之处,各地官员争相奉承,甚至有人找上门托他打官司。当他南下到福州时,被福建镇守太监识破,杨福被斩杀,轰动一时。此案虽然颇令汪直难堪,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汪直的权倾一时。
武宗朱厚照十五岁即位,是一个只对女人和游荡有兴趣的花花公子,荒唐而且任性。从小就跟他在一起的玩伴宦官刘瑾,犹如朱祁镇的玩伴王振一样,利用皇帝的昏庸和信任掌握了政府大权。刘瑾有一个核心集团,被称为“八虎”,这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名字。刘瑾使刚上台不久的朱厚照相信,以托孤大臣谢迁、刘健为首的忠心耿耿的朝臣,是阴谋使皇帝陷于孤立的“奸党”,把他们统统地赶出朝廷,连儒家阳明学派的创立人王守仁也于廷杖后贬窜蛮荒。从此朝中文武大臣要么对刘瑾侧目而视,要么争先恐后拍他的马屁,刘瑾牢牢地控制了朝政大权。
有一天早朝时,朱厚照发现了一份揭发刘瑾种种罪行的匿名信,但朱厚照拒绝相信,把这封信转交给刘瑾。刘瑾大发雷霆,命高级官员三百余人跪到奉先门外的烈日之下追究事主。那些高级官员们从早晨跪到天黑,许多人当众倒下来死掉。天黑之后,未死的人再被囚进锦衣卫诏狱。后来还是刘瑾发现匿名信来自宦官内部,跟朝臣无关,才把他们释放了。
刘瑾权势熏天,整个政府都围绕着他转圈。宰相焦芳、内政部长张彩、国防部长曹元,几乎跟他的家奴没有分别。政府的大小措施都在刘瑾的私宅里决定,即使最荒唐最恶毒的大政方针也没有人敢提出半点异议。
各地官员进京朝拜述职时总是要向刘瑾行贿,叫做“拜见礼”。少的要上千两,多的则五千两。如果升了官要立即使用重金“谢”刘瑾,叫做“谢礼”。送少了还不行,会马上撤职,但如果你赶紧追加银子,官职又能马上恢复。官位基本上成了刘瑾手中卖钱的商品。刘瑾究竟拥有多少家产呢?据史家考证,刘瑾的家产近乎天文数字——合为三十三万公斤黄金、八百零五万公斤白银,而李自成打进北京时,崇祯一年的全国财政收入仅为二十万公斤黄金!
刘瑾当权只有五年,右都御史杨一清利用“八虎”之间的矛盾,刺激张永反戈一击,告刘瑾谋反,武宗下旨逮捕刘瑾,籍没家产。从刘瑾家中抄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其中,有两柄貂毛大扇,里面暗藏机关,以指按动,便弹出一把寒光闪闪的匕首,武宗看了,也吓得目瞪口呆。刘瑾最终多行不义必自毙,但整个明政府的结构,几乎被他拆散。
至此,明代宦官的权力完成了其扩张的全部过程,明代宦官终于登上了权力的顶峰。以后魏忠贤的专擅独断,不过是这些前辈们的历史延伸与再现罢了。于是,历史就上演了这样一幕讽刺剧:朱元璋最怕宦官专权,但恰恰是这个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宦官最有权势的时代,被人们耻之为“最大的太监帝国”。
揭秘明朝史上六大贤德太监
1、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英雄
朱元璋和朱允炆在位的时候,为了朝政的稳定都严禁宦官干预政事,可朱棣起兵的时得到过宦官的支持,所以在他登上皇位后,太监们又趁机重返了政坛。永乐三年(1405年),宦官郑和奉朱棣之命出使西洋。郑和下西洋表面上是为了宣扬明朝的强大,实际上却是为了消除朱棣心中的疑虑,出海搜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郑和一行人顺着中国的海岸线南下,一直到了南洋的占城(今越南中南部)都没有发现朱允炆的踪迹,为了不白走一趟,郑和决定征服周围的小国,让他们给明朝进贡。郑和首先到了三佛齐岛国(位于今苏门答腊岛南部),这个小国本是广东人王道明一手创立的,但后来被爪哇国征服改名为旧港,没过多久,海盗陈祖义又占领了这块地界,在当地称王称霸。
陈祖义一开始听说明朝使臣送来了大礼,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即好酒好肉款待郑和,但当郑和提出每年给明朝进贡的要求时,陈祖义却一口回绝。堂堂大明难道还怕他一个小小的岛主么?于是明军两三下就制服了陈祖义,并让周围的小国通通俯首称臣。
郑和载誉而归,朱棣兴奋异常,所以没过多久,郑和又再次出使海外。郑和这一次突发奇想,他带着船队一直朝西航行,首先到达了锡兰国(今斯里兰卡)。锡兰是一个岛国,岛上土著人的酋长叫做亚列苦柰儿。亚列苦柰儿起初见到郑和也是满脸笑容,但当郑和说明来意后,亚列苦柰儿立即沉下脸来,打起了坏主意。
亚列苦柰儿平时喜欢畜养一些猛兽,岛上的居民只要惹他不高兴,那么这些豺狼虎豹就有机会美餐一顿。过了几天,亚列苦柰儿邀请郑和参观猛兽打斗,郑和起了疑心,装病不去。亚列苦柰儿知道计谋败露,于是带了千把个士兵前去袭击明朝的大船。明军船坚炮利,打得亚列苦柰儿的部队鬼哭狼嚎。亚列苦柰儿不死心,又放出一群猛兽朝明军冲来,这时,只见火箭和炮弹雨点般地落在地上,把这些禽兽炸得东倒西歪,最终,郑和不费吹灰之力就征服了锡兰。
出使西洋,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郑和不仅使得中国当时的航海技术突飞猛进,而且还开拓了远洋贸易的线路,所以郑和对航海事业的贡献绝不亚于同时代的哥伦布。
2、张永——搞垮刘瑾势力的重要人物
元老李东阳参见朱厚照,请求他停止征收军粮,安抚民心,朱厚照顾不得刘瑾的反对,当即采纳了这个建议,然后派遣泾阳伯神英和太监张永,前去镇压叛党……可大队人马刚走不久,京城就接到了破获叛党的消息,朱厚照便让泾阳伯神英返京,并命令张永和杨一清到宁夏安抚军民。
杨一清在前往宁夏的途中和张永谈得很投机,二人说起刘瑾的罪行都恨得咬牙切齿,于是杨一清叹息道:“刘瑾是我朝一大祸害,可谁也拿他没有办法,这该如何是好啊!”张永小心谨慎地回答:“刘瑾今非昔比,他现在羽翼丰满,爪牙遍地都是,要想铲除他的势力并不容易啊。”杨一清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小声地告诉张永说:“你也是皇上的宠臣,这次回京,你趁汇报工作的时候,将一份伪造的书信交给皇上。信中就写,朱置鐇其实是想联合刘瑾一起造反,才害得天下大乱。我认为皇上英明神武,一定会将刘瑾绳之以法,到时候你就是流芳百世的功臣了!”
张永忽然皱起了眉头,他担心这样做行不通。杨一清接着劝说道:“其他人指责刘瑾,皇上未必相信,但你的话皇上是要听的。如果皇上不信,那么你就大声哭泣,以死相威胁。如此一来,皇上必定会被你打动的。”听了这番话,张永当即坚决地说道:“好!为了报效皇上,就拿我这条老命,同刘瑾拼了!”。
3、张敏——挽救明孝宗的功臣
孩子诞生后,纪淑妃知道自己无法抚养,所以就忍着心痛把孩子交给了太监张敏,让他将孩子处理了。张敏知道这是皇帝的骨肉,所以没有下毒手,他将孩子藏在了密室中,独自喂养。被废黜的吴皇后偶然听说了此事,也经常到安乐堂替孩子喂奶。
一无所知,所以他将唯一的儿子朱佑极封为太子,可朱佑极实在命短,没多久就身患重病而亡,使朱见深悲痛欲绝。当时宫廷里的很多人都知道,朱佑极的死和万贞儿有必然的联系,但万贞儿势力庞大,爪牙众多,因此让知情人都成了哑巴。
转眼间到了成化十一年(1475年),太监张敏冒着生命危险,告诉朱见深,说他还有一个六岁的儿子,就住在西宫。朱见深喜出望外,急忙跑到西宫,抱着自己的骨肉泪流满面,给他取名为朱佑樘,并封纪氏为淑妃。大学士商辂担心朱佑樘会遭万贞儿的毒害,所以上书朱见深,建议让纪淑妃亲自抚养朱佑樘。
此后,宫内喜讯不断,邵宸妃生了朱佑杭,张德妃生了朱佑槟,还有姚安妃、杨恭妃、潘端妃和王敬妃也陆续生了男孩子。此时,最伤心的人莫过于万贞儿了,她气急败坏,竟然用毒酒杀害了纪淑妃。张敏听到纪淑妃的死讯,知道自身难保,最后吞金自杀。
此外,《明史·宦官传序》也明确指出:明代宦官,“间有贤者,如怀恩、李芳、陈矩辈”。
4、怀恩——稳定政局的重要人物
怀恩是苏州府人,本来姓戴,宣德中入宫后,才赐姓怀。另说高密(今 明宪宗属山东)人。宣德初年,其族兄兵部侍郎戴纶被杀,其父戴希文时为太仆卿,受株连被籍没。他以幼童入宫,被阉割为宦官,赐名怀恩。由于任事恭谨,成化时提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当时汪直掌管西厂,梁芳、韦兴等亦很得宠,但怀恩辈分比他们高,性情又耿直,识义理,通典故,遇事常能以先朝的典故来进谏;又廉洁不贪,所以在宦官中威信很高。
怀恩敢于保护朝中正直的大臣。如有个叫阿九的宦官,他的哥哥因犯罪被官员刘大夏笞打责罚。阿九向宪宗诬告,捕刘大夏入狱,全靠怀恩力救,才得释出。员外郎林俊因触怒宦官,被逮下诏狱,宪宗想处死林俊,怀恩于是冒死力谏,宪宗用墨砚掷他,使他头破流血,但怀恩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态度,宪宗后来还是让步了。
怀恩在用人上也极为严格。有个叫章瑾的向他行贿请求做锦衣卫镇抚。但是怀恩说“镇抚掌管诏狱之事,怎么能够以贿用人”,拒绝了这人的要求。怀恩还有过人的胆识,不迷信怪异。据说京师曾经出现一种怪物,此物“金睛修尾,状如犬狸,负黑气入窗,直抵密室,至则人昏迷”,以至京城惊扰。一天宪宗上朝,侍卫见怪物而哗,连皇帝都要逃跑了,怀恩却能镇静的护持皇帝。在古代,立太子是关系国家根本的大事。怀恩在这一点上也能坚守正义,保持了太子地位的稳固,稳定了政局。后来怀恩死后,皇帝赐以“显忠”的祠额来褒奖他。纵观怀恩一生的所作所为,他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5、李芳——敢于直谏的太监
李芳,明穆宗时内官监太监。因忠言进谏,惹怒明穆宗,下狱。
在隆庆年问,宦官中有两个叫李芳的。一个掌管司礼监,参与了倾陷官员的阴谋,其行为并不见得光明。另一个就是《明史》上称为“贤者”的李芳。他是穆宗朝的内官监太监。一次,工部尚书徐杲等人在修理卢沟桥时,贪污了官银数万。李芳查明属实,上书劾奏,皇帝命令锦衣卫逮捕徐果审讯,追赃发遣。穆宗这个皇帝挥霍无度,每年要从民间征发粳米4500石,白青盐30000斤,给老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李芳上奏皇帝,要求减少征收。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并且赞扬他能够知道节俭费用爱惜百姓。其实对于爱财如命的穆宗来说,表面上对李芳赞赏有加,而内心却是恨他的,因为李芳影响了自己的享乐。后来又由于李芳公正无私得罪了其他一些宦官,他们在皇帝面前说李芳的坏话。终于穆宗借口李芳在内事上无礼而把他逮捕入狱。其实,只不过是李芳敢于直谏,违背了皇帝的心愿而已。
6、陈矩——力图纠正时弊的权阉
陈矩(),字万化,号麟,北直隶安肃县人。司礼监掌印太监。嘉靖二十六年(1547)被选入宫,分派在司礼监秉笔太监高忠名下,在司礼监服役,当时年仅九岁。
明神宗时期的太监陈矩,集纠政、监察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得在宦官云集的明朝也少有,但陈矩只守着“祖宗法度,圣贤道理”八个字,廉洁安静,不扰官不害民,从不滥用权力,仅是力图救正时弊缺失,被人称之为“佛”。
陈矩兼掌东厂,权力很大。但是陈矩为人正派,自称要谨守“祖宗法度,圣贤道理”。在万历十一年,出现了“妖书”大案。此案涉及到宠妃和太子,皇帝下令要穷究,许多官员想乘机陷害异己者,一时间京城人心惶惶。陈矩负责办这个案子,他顶住了权臣的嘱托,只抓了有罪的生光便结案了,拯救了大批被无辜牵连的人。他掌管东厂期间,是东厂抓人最少,京师秩序最平稳的一段时间。他生活俭朴,淡于名利,但雅重学术,爱好诗文书画。终观其一生,陈矩是明代不可多得的一位权阉。
由上可以看出,在明代的宦官史上,确实出现了一部分以修身重道、匡济天下为立身处世宗旨的宦官。他们或者在外交上取得了成功,或者在政治上为明代的稳定作出了卓越贡献,或者在文化建设上有所建树。他们虽身处残疾,却能够不随波逐浪,不趋炎附势,而能廉洁自律,耿介忠诚。往往在文官集团整体腐败的过程中,一些被视为宝贵的道德信条竟然是由宦官来体现和坚持的。
他们同时期正直的官员能够身处其中而头脑冷静,对当时宦官的所作所为、为人品性作出公正的评价,我们在审视明代宦官的过程中,决不可因部分宦官的窃柄弄权、纳贿行恶而忽视了另一部分宦官在那样的环境中能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决不能因部分宦官在政治生活中的恶劣行为而使我们形成某种僵化的思想意识,从而影响到我们对明代整个宦官阶层的正确评价。古代史上权势最高的四大太监排行榜,害秦朝灭亡的赵高仅排第二!
古代史上权势最高的四大太监排行榜,害秦朝灭亡的赵高仅排第二!
第三名:王振
王振本来是一个教书先生,后来净身当太监。不当太监不要紧,当了太监之后,深受明英宗的宠爱。明英宗任凭王振在宫中胡作非为,放任不管。
王振仗着明英宗的权势,开始专权结党,为了建功,他怂恿皇帝亲自征讨来犯者,在退军的时候,甚至要求军队故意从自己的故乡绕一圈,延误了退兵良机,导致明英宗被抓,史称“土木之变”。护卫将军樊忠在乱军中用棰捶死王振,称:“吾为天下诛此贼!”.
王振专权是明朝第一次内官摄政,对明朝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使得仁宣之治在明英宗时期没有得到延续,朝廷外臣与内臣相互勾结,至使朝纲败坏,官员陷入党争,其影响甚至延至清朝初期。
第二名:赵高
赵高,可以说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太监了。可以说,秦始皇的大好江山就是葬送在赵高手里的。秦始皇在沙丘死后,赵高勾结李斯,密不发丧,修改秦始皇遗召,矫旨杀死了秦朝真正的继承人扶苏,扶立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
在胡亥继位之后,赵高凭借秦二世对他的信任,成为王朝实际的掌权人,在这之后,更是害死李斯,独揽大权。李斯死后,赵高出任中丞相,独揽朝政,因惧怕秦二世追究关东(函谷关以东)农民起义军之事遂发动望夷宫之变,逼杀秦二世后立秦王子婴,最后被子婴派宦官韩谈刺杀而死。
第一名:魏忠贤
魏忠贤出生于1568年农历正月三十日,年少时家境贫穷,混迹于街头,不识字,好赌博,因为赌输了钱,不得不把自己的老婆和女儿卖掉,然后自己自宫,进入皇宫当太监。
魏忠贤专权时的皇帝是明熹宗朱由校,这个皇帝昏庸得无以复加。魏忠贤本是一个流氓恶棍,也是个粗鲁的文盲,但是他有一个常人都没有本领,就是特别会溜须拍马,攀关系。魏忠贤先得到老太监王安的提拔,后逐渐得到皇帝的宠信。上位后,魏忠贤开始打击东林党,培植势力,权倾朝野,无恶不作,害死了无数无辜之人,最后被崇祯斩首,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小编认为太监成功要比普通人更不容易,本身他们就处于劣势,不像普通大臣,从文从武都行,他们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当太监能当成他们四个这样,影响整个朝代,也算十分不易了。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却非常清廉的太监是……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却非常清廉的太监是……天下历史百家号
历史上对于宦官的贬低太过于甚了,以至于一提起宦官,大多数人就会想到奸诈、狡猾,谋权篡位等词语。其实不是这样的,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有很多廉洁清正的太监,他们一生正直,爱国爱民,一心辅助皇上巩固江山,其中有一位非常出名的太监,叫做陈矩。
 万历三十四年,当时的陈矩已经执掌了东厂数十年。那个时候,云南发生民变,杀了贪财腐败的矿税使杨荣,明神宗知道以后,非常愤怒,要把地方官员全部逮捕到朝廷上审问清楚。  在当时那个社会,宦官的地位其实是比较高的,在百姓眼里,宦官只要出宫,必定会在黎民百姓手上搜刮一点民脂民膏,这让很多下官和百姓都敢怒不敢言。而陈矩虽然身为宦官,却没有一点儿要狠坑百姓的意思,因此在很多百姓的心中,陈矩就是宦官界的一股清流,心肠好,非常慈悲。  陈矩9岁的时候就进了皇宫,当时他跟随的太监叫高忠,这个高忠虽然也是位阉人,但是非常有胆魄,不仅才学丰富,还能上阵杀敌,这让陈矩非常崇拜,在心底高忠就是他的偶像,他发誓长大以后也要成为想高忠那样的人,上至国家,下至平民,都能爱护有加。  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辅佐皇帝,当时明神宗朱翊钧尚且年幼,所以宫中一切军政大事都由张居正执掌,这位张居正也是一位廉洁爱民的官员,在他任内阁首辅期间,太监是不敢胡作非为的,因此这让陈矩迟迟没有出头之日。即使他心有抱负,并且还想着天下苍生,想着能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却始终没有办法出人头地。  万历十年的时候,张居正死了,而这时候陈矩已经是45岁的不惑之年了,这时候才有他施展能力和抱负的时候,他常常说自己的一生就守着八个字“祖宗法度,圣贤道理”,当然,他也确实这样做了,所以他深得百姓的爱戴,在人们心中,这位宦官与其他宦官大不相同,他们还直称赞他为“佛”。   在陈矩执掌东厂期间,是京师的秩序最平稳、也是东厂抓人最少的一段时间。因此,不可否认,即使历史上会有很多给人印象非常不好的宦官,但是也不乏会有像郑和怀恩陈矩这样的好宦官。  陈矩便向神宗密奏说:“云南里朝廷路途遥远,若是如此大动干戈,恐怕在路上会让很多人人心惶惶,奉使的内阁们一定是万万不敢做出越轨之事,但是难免地下的小官吏会仗着主子为非作歹,所以还是去当地调查清楚再说为好。”明神宗听取了他的意见,就这样,原本可能发生的一场轩然大波就这样被大事化小了。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天下历史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每天为您讲述有趣有这里的历史小故事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权势最大的太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