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描写冬天的诗句骑射的描写的诗句

关于虎的诗句_描写虎的诗大全
“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韦庄《上元县》原文翻译与赏析
  南朝三十六英雄,角逐兴亡尽此中。
  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
  残花旧宅悲江令,落日青山吊谢公。
  止竟霸图何物在,石麟无主卧秋风。
【赏析一】
  诗约作于公元887年,韦庄时年五十二岁,路过相州至金陵(今南京)。上元升县,即今南京市地。公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废升州,仍改江宁为上元县,为浙西节度所辖。故此诗题下有注:&浙西作。&南朝旧事,唐之文人多有吟咏。金陵故都,往事烟云,不可复见。韦庄当时,唐王朝既遭受黄巢起义的打击,又遭藩镇势力的逼压,国事岌岌,危在旦夕;僖宗屡次逃出京城避难,韦庄本欲前往陈仓迎驾,因战乱无法通行而返归金陵。国家的动乱现实与金陵的历史兴废,在诗人的心中重叠再现,自然感慨万端,触目伤情。
【赏析二】
  怀古之作,或因古物,或因古事,或因古人为主,各就其事类引发,托古喻今,抚今追昔,表达一定的讽谕劝鉴意义。此诗咏叹六朝兴亡,以历史人物作题材,花草、节候、物什为之烘托映衬。人生易老,弹指挥间,应是令人悲哀之事;而政治上的风云人物,随着历史的兴衰而生死升沉者,为数不少。&三十六英雄&,举概数以明南朝兴亡更替频繁,&英雄&们争相角逐,这历尽沧桑的金陵城就是见证。首联纵观南朝历史,概咏金陵城是历代英雄竞逐之地。然而,英雄们成了历史陈迹,六朝荣辱只留给后代人无限的嗟叹感喟。诗先举三十六英雄称数其多,次以&角逐&二字概括&英雄&的争斗,以及走马灯似的兴亡演绎,最后用&尽&字把一切英雄、一切历史兴亡收结。英雄难觅、往事尘埃,只有古老的石头城依然向凭吊的人们沉重地诉说着什么,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涌上心头。
  诗的颔联紧承&兴亡&二字,主要就&亡&字引申&&兴必有所亡、兴必归于亡,故诗云&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二句互文见义,强调六朝衰亡的急迅、可悲。对于六朝的各代统治者来说,其兴旺富强或者仅昙花一现,或者是海市蜃楼,继之而来的却是战乱、屈辱、灭亡,代代相因,概莫能外。因此,有国有家者其短暂若南柯一梦,企图永远保有龙虎之威者亦不过幻想而已。
  前两联总咏六朝兴废,故从历史的演变代谢着眼,感叹英雄竞逐,终归泯灭。颈联具体咏写历史人物,故借残花旧迹、落日青山作渲染,这些无情的景物取代了江淹、谢安的历史存在。江淹长于辞赋,其《别赋》、《恨赋》常借风光景物抒写别恨离愁;谢安一生耽爱山林,素有东山之志,功成身退,游玩自适。而喜悲的江令与爱山的谢公都已成为历史古迹,只有残花旧宅、落日青山依然在目,不能不让凭吊者潸然悲叹。诗之悲叹江、谢,实在咏叹六朝衰亡,残花旧宅、落日青山就是这段衰亡史的见证。诗的尾联以议作结,抒情风格经由前六句的不断酝酿,达于极致。
【赏析三】
  元稹《六年春遗怀》云:&止竟悲君须自省,川流前后各风波。&韦庄此诗末二句则谓六朝英雄的霸图早成过去,唯石麒麟卧仆于草野秋风之中,不知其墓主为何许人。亦物是人非之意,不过结语比前幅更加悲怆凄楚,&天主&二字极凄凉深婉。南朝众多英雄、有国家为龙虎者,文名政绩卓著者,尽管都曾风云一时,但此时只有那石麟在萧瑟秋风中惶惶若丧家无主之犬。石麟是墓茔神兽,如果说有主名的石麟还能说明墓主的地位与功业的话,那么,无主的石麟一点也不能让向后人表达,只能在秋风中空卧。
【赏析四】
  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赏析五】
  韦庄一生经历,可分前后两期。
  前期为仕唐时期。广明元年(880)他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未能脱走,至中和二年(882)春始得逃往洛阳,次年作《秦妇吟》。后去润州,在镇海军节度使周宝幕中任职。光启元年(885),僖宗还京后,又因李克用逼迫,出奔凤翔、兴元。韦庄出于拥戴唐室之忱,离江南北上迎驾,中途因道路阻塞折返,后在婺州一带客居。景福二年(893)入京应试,不第。乾宁元年(894)再试及第,任校书郎,已年近60。后昭宗受李茂贞逼迫出奔华州,韦庄亦随驾任职。乾宁四年,奉诏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得识王建。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是诗歌。今存《浣花集》所收作品即止于光化三年(900),此后无诗作留存。
  后期为仕蜀时期。天复元年 (901),他应聘为西蜀掌书记,自此在蜀达10年。天宝四年 (907),朱全忠灭唐建梁,韦庄劝王建称帝,与之对抗,遂建立蜀国,史称前蜀。他被王建倚为心腹,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制定开国制度。后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在蜀时,他曾于成都浣花溪畔杜甫旧居重建草堂作为住所。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是词。今存韦词大部分作于后期。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许浑《途经秦始皇墓》原文翻译与赏析
  龙盘虎踞树层层, 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 路人唯拜汉文陵。
  一层层树木奔天直上,秦始皇的坟墓虎踞龙盘似地雄峙高耸。
  哪怕你气势高入浮云,到头来你在人们心中还是砰然一&崩&。
  两个人的坟墓同样矗立在青山上,又同样被覆盖在秋草丛中。
  过路的人们却只参拜汉文帝陵墓,就象对着他一样作揖打躬。
【赏析一】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受到后人谴责。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赏析二】
  秦始皇墓位于陕西临潼县东约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它建成于公元前二一○年,坟丘为土筑,经二千年的风雨剥蚀,现存高四十三米,周长二千米。陵墓落成之初,坟上&树草木以象山&。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旷的平地上托起的这座山一样的巨大坟茔,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样,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熔铸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下文难以为继了。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末句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赏析三】
  许浑& 生卒年不详,字用晦,祖籍安陆。其诗长于律体,不作古诗。所作以登临怀古、山水田园为佳,格调清新、律法圆熟。因诗中用&水&字甚多,人称&许浑千首湿&。
【赏析四】
  《途经秦始皇墓》是唐代诗人许浑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浑厚有味,通过对比手法来对历史人物加以抑扬,反映了作者对刚恨残暴的统治者的愤恨和对谦和仁爱的统治者的怀念,诗意填密,字挟风雷,轻巧疏宕,唱叹有情,富有幽美的艺术魅力。
【赏析五】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的君主,秦始皇以他的雄才伟略为此后二千年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统治的蓝图。但他同样以残暴寡恩、反智主义的形象留在后人的记忆之中。许浑过秦始皇陵所在的骊山,写下了这首《途经秦始皇墓》,以表达他对这个历史人物的基本评价。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李贺《秦王饮酒》原文翻译与赏析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一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
  黄鹅跌舞千年觥。仙人烛树蜡烟轻,
  清琴醉眼泪泓泓。
【赏析一】
  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诗宝库中一颗散发出异彩的明珠。
  李贺写诗,题旨多在&笔墨蹊径&之外。他写古人古事,大多用以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或借以表达自己郁闷的情怀和隐微的意绪。没有现实意义的咏古之作,在他的集子里是很难找到的。这首诗题为《秦王饮酒》,却&无一语用秦国故事&(王琦《李长吉诗歌汇解》),因而可以判定它写的不是秦始皇。诗共十五句,分成两个部分,前面四句写武功,后面十一句写饮酒,可见重点放在饮酒上。诗人笔下的饮酒场面是&恣饮沉湎,歌舞杂沓,不卜昼夜&(姚文燮《昌谷集注》)。诗中的秦王既勇武豪雄,战功显赫,又沉湎于歌舞宴乐,过着腐朽的生活,是一位功与过都比较突出的君主。唐德宗李适正是这样的人。他即位以前,曾以兵马元帅的身分平定史朝义之乱,又以关内元帅的头衔出镇咸阳,抗击吐蕃。即位后,见祸乱已平,国家安泰,便纵情享乐。这首诗是借写秦始皇的恣饮沉湎,隐含对德宗的讽喻之意。
【赏析二】
  此诗颇能体现李贺诗想像奇谲诡异的特点。几乎每一句都出人意料,无论是现实的描写还是虚拟的想像,无论比喻、夸张还是白描,无论意象选择还是遣词用语,都与一般诗人不同。秦王的坐骑居然是虎,这显然不是事实,但却颇能表现秦王的威风八面。剑光居然能把天空照成碧色。&羲和敲日玻璃声&尤其为人称道。宴饮的场面也奇特得很,天上的酒星都被请来了,洞庭湖的雨声也来凑热闹,金槽琵琶、花楼玉女、海绡裙、黄娥舞、仙人烛树、青琴醉眼,真是光怪陆离,令人眼花缭乱。醉饮的人居然要喝令月亮倒行。而&夜枨枨&、&云栉栉&、&声娇狞&、&香浅清&、&千年觥&、&泪泓泓&,这些词语都生新出奇,其意趣绝对不同凡想。
【赏析三】
  前四句写秦王的威仪和他的武功,笔墨经济,形象鲜明生动。首句的&骑虎&二字极富表现力。虎为百兽之王,生性凶猛,体态威严,秦王骑着它周游各地,谁不望而生畏?它把抽象的、难于捉摸的&威&变成具体的浮雕般的形象,使之深深地铭刻在读者的脑子里。次句借用&剑光&显示秦王勇武威严的身姿,十分传神,却又如羚羊挂角,香象渡河,无形迹可求。&剑光照天天自碧&,运用夸张手法,开拓了境界,使之与首句中的&游八极&相称。第三句&羲和敲日玻璃声&,注家有的解释为&日月顺行,天下安平之意&;有的说是形容秦王威力大,&直如羲和之可以驱策白日&。羲和,御日车的神。因为秦王剑光照天,天都为之改容,羲和畏惧秦王的剑光,惊惶地&敲日&逃跑了。第四句正面写秦王的武功。由于秦王勇武绝伦,威力无比,战火扑灭了,劫灰荡尽了,四海之内呈现出一片升平的景象。
  天下太平,秦王洋洋得意,不再励精图治,而是沉湎于声歌宴乐之中,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从第五句起都是描写秦王寻欢作乐的笔墨。&龙头泻酒邀酒星&极言酒喝得多。一个&泻&字,写出了酒流如注的样子;一个&邀&字,写出了主人的殷勤。&金槽琵琶夜枨枨&形容乐器精良,声音优美;&洞庭雨脚来吹笙&描述笙的吹奏声飘忽幽冷,绵延不绝。&酒酣喝月使倒行&是神来之笔,有情有景,醉态可掬,气势凌人。这位秦王饮酒作乐,闹了一夜,还不满足。他试图喝月倒行,阻止白昼的到来,以便让他尽情享乐,作无休无止的长夜之饮。这既是显示他的威力,又是揭示他的暴戾恣睢。
  &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一更&。五更已过,空中的云彩变白了,天已经亮了,大殿里外通明。掌管内外宫门的人深知秦王的心意,出于讨好,也是出于畏惧,谎报才至一更。过去的本子都作&一更&,清吕种玉《言鲭》引作&六更&,&六更&似太直,不如&一更&含义丰富深刻,具有讽刺意味。尽管天已大亮,饮宴并未停止,衣香清浅,烛树烟轻,场面仍是那样的豪华绮丽,然而歌女歌声娇弱,舞伎舞步踉跄,妃嫔泪眼泓泓,都早已不堪驱使了。在秦王的威严之下,她们只得强打着精神奉觞上寿。&青琴醉眼泪泓泓&,诗歌以冷语作结,气氛为之一变,显得跌宕生姿,含蓄地表达了惋惜、哀怨、讥诮等等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读者感到余意无穷。
【赏析四】
  《秦王饮酒》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前四句写秦王的英武,歌颂他平定了战乱,使天下太平;第五句以下描写他通宵达旦饮酒作乐的豪华场面。全诗几乎每一句都出人意料,无论是现实的描写还是虚拟的想像,无论比喻、夸张还是白描,无论意象选择还是遣词用语,都与一般诗人不同,颇能体现李贺诗歌想像奇谲诡异的特点。
【赏析五】
  此诗前四句写秦王的英武,歌颂他平定了战乱,使天下太平。第五句以下描写他通宵达旦饮酒作乐的豪华场面。但在这些描写里,作者是歌颂和神往呢?还是暗寓讽谏呢?前人看法不同。王琦注引姚经三语:&德宗性刚暴,好宴游,常幸鱼藻池,使宫人张水戏,彩服雕靡,丝竹间发,饮酒为乐,故以秦王追诮之。&王琦则信为德宗为雍王时,数平战乱,&祸乱既平,国家闲暇,暂与宫妃宴乐饮酒,亦事之常。长吉极意抒写,聊以纪一时之事,未必有意讥诮。&
“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柳宗元《罴说》原文翻译与赏析
  鹿畏貙⑵,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⑶,绝有力而甚害人焉⑷。
  楚之南有猎者⑸,能吹竹为百兽之音⑹。寂寂持弓矢罂火⑺,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⑻,伺其至⑼,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⑽。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⑾。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⑿。罴闻而求其类⒀,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⒁。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⒂,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鹿害怕貙,貙害怕虎,虎又害怕罴。罴的样子为头上披着长发,好像人一样站着,非常有力气而且害处非常大。
  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他悄悄地拿着弓、箭、装火的瓶子和火种来到山上。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种向它射去。貙听到了鹿的叫声,快速地跑过来了,猎人见到貙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貙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同类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这时,罴听到了声音就出来寻找同类,找到的却是人,罴就揪住猎人,把他撕成碎块吃掉了。
  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赏析一】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藩镇强大,威胁国家统一,朝廷无力讨平,只能采用&以藩制藩&的策略,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互相攻伐,结果获胜的藩镇更加强大,对国家造成更大的威胁。唐代中央政府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这篇文章作于柳宗元贬官永州时期,就是针对这个社会局面而创作的寓言性杂文。
【赏析二】
  这篇寓言是对当时重大的政治问题的讽喻,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可视为政论性寓言。而故事之生动与立论之严肃巧妙结合,寓言其表,论说其里,则是其主要特点。
【赏析三】
  全文寓意很深刻,它有力地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的人。这种人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一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以致害了自己。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篇寓言也暗示着对腐朽无能的封建统治者的讽刺。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势力日趋膨胀,朝廷为了牵制那些跋扈的强藩,就有意识地扶植另一些节度使,企图以藩制藩。
  结果是甲藩未平,乙藩更强,对中央的威胁更为严重。柳宗元不赞成&以藩制藩&论,此文末句&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的告诫,道出此文的寓意,讥讽唐统治者不修内政、依赖外力的各种政策的弊害,隐喻朝廷如不加强中央集权的实力,而采取&以藩制藩&的错误做法,必将招致像文中猎人一样的覆灭命运。
【赏析四】
  这是一篇借物托讽的文言文。这则故事说的是:一个人没有过硬的本领,却怀着侥幸的心理,依靠华而不实的手段,是不能获得成功的,甚至会导致灭顶之灾。寓言的基本特征是把动植物人格化,此篇亦然。文中出现了形象,有鹿、貙、虎、罴,作者一上来就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物物相克的关系:&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三句总领,以此为基础,构筑出生动有趣的情节。四者之中,罴是猎人的主要敌人,故作者对其外形及习性作了具体的描绘:&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因物肖形,又预伏下文。猎人是全文的主角,作者对其专长亦有交代:&能吹竹为百兽之音。&戏剧性的情节及由此而生发、展开。猎人吹竹为鹿鸣,本意是猎鹿,但愿望与结果相反,先引来貙,吹作虎吼以惊貙,又引来了虎;作罴叫又引来的罴,弄巧成拙,猎人招致了粉身碎骨的悲惨下场:被凶恶的罴&捽搏挽裂而食之&。
【赏析五】
  猎人的错误,在于只从良好的愿望出发,而没有防备吹竹可能引出的坏结果。正是在愿望与结果相背离这一点上,作者在文末加以点醒:&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这里的&罴&是一种象征,喻指最凶恶的敌人。
“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张籍《猛虎行》原文翻译与赏析
  南山北山树冥冥, 猛虎白日绕村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 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深谷, 雌雄上下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 长向村家取黄犊。
  五陵年少不敢射, 空来林下看行迹。
  山南和山北树茂密林幽深,老虎敢在白天绕树林而行。
  傍晚敢在大路上捕食生灵,山中糜鹿不敢有半点动静。
  老虎年年在深谷繁衍后代,大小雌雄老虎不互相驱逐。
  山谷虎洞窟近处有小山村,老虎经常到家猎取小黄牛。
  善骑射豪侠少年不敢射杀,只是在林子下面空看行踪。
【赏析一】
  这是一首以乐府体写的寓言诗,表面上是写猛虎危害村民的情景,实际是写社会上某些恶势力的猖獗,启示人们认识现实。全诗比喻贴切,描写生动,寓意深刻。
  诗的开头,点出猛虎所居,及其大胆妄为之状:&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村行。&猛虎本出入深邃幽暗的山林,而在光天化日之下竟敢绕村寻衅,比喻恶势力依仗权势,肆意横行。两句发端立意,统领全篇。
  接着,步步深入地刻画老虎的凶恶残暴、肆无忌惮之举。
【赏析二】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傍晚之际,猛虎孤身在大路上捕食生灵。这富有启迪性的诗句,不禁使人们想到羽林军的&楼下劫客楼上醉&,宦官们名买实夺的&宫市&,方镇们的&政由己出&,屠城杀人,以及贪官们的税外&赋敛&羡余,这些不都是趁朝廷黯弱之际的&当道&捕食吗?慑于猛虎的淫威,山中的麋鹿不敢有半点动静,喻指当时社会上一片恐怖,善良的劳动人民只好战战兢兢、忍气吞声地生活。
  &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也是一种人世社会的借喻。它深刻揭示当时社会的恶势力有着非常深广的社会联系,皇亲国戚,豪门大族,利用封建宗族和裙带关系,结成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统治集团,官官相护,上下勾结,各霸一方,危害百姓。
  猛虎施虐为害,受害最深的要算靠近虎穴的山村了:&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黄犊&即小黄牛。黄牛是农家的重要生产资料,&取犊&而去,民何以堪!这两句表面是说老虎把爪牙伸向了附近的山庄,把农家的小黄牛咬死、吃掉,实则是写人中之&虎&用&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残酷手段虐害人民、弄得民不聊生的情形。
  描写&猛虎&之害,至此已淋漓尽致,最后笔触转向&射虎&之人:&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五陵是长安西北的地名,因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于此而得名。五陵年少,一般指豪侠少年。这两句,字面是说,这些猛虎作恶多端,就连那些号称善于骑射、以豪侠自命的人也不敢惹,只是来到林下看看它们的行迹。实际上是讽刺朝廷姑息养奸,为掩人耳目,虚张声势,故作姿态。&空来看行迹&,含有辛辣的嘲讽。
【赏析三】
  诗人胸中怨悱,不能直言,便以低回要眇之言出之,国事之忧思,隐然蕴于其内。全诗处处写猛虎,句句喻人事;写&虎&能符合虎之特征,寓事能见事之所指,寄思遥深,不言胸中正意,自见无穷感慨。
【赏析四】
  《猛虎行》是乐府的旧题,唐人李贺、张籍都写过,此诗头两句先渲染环境,以衬出猛虎出穴之威风,说它表面功夫很足,五、六句写猛虎外貌,这里用了《论衡》中的典:&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欲得三公,而尧不听,怒其猛兽,欲以为乱,比兽之角可以为城,举尾以为旌,奋心盛气,阳战为强。&表明猛虎的地位很高,接下来说猛虎非常厉害,可以唬住豹和狼,而且此虎不喜欢吃狗和猪,只是喜欢在大路上吃人,已经吃过许多了。暗讽吕先生这只猛虎挡在路中,专门残害忠良。这句&当途食人肉&比拟的恰到好处,构思精巧,很见功力,也是全诗的中心所在。最后是将猛虎拟人化,让它说话为自己辩解,猛虎说:&吃肉本就是我的正经工作,怎么会不和谐呢?你们看那鹿儿,它又不杀同类,又性情温和,最后还是被人类捕杀了,这么只怪我吃肉?我饿肚子大家就满意啦?实在是没道理!&象这种讽刺力度很大的诗古今都是比较罕见的,所以朱东润先生说:&从猛虎的吃人逻辑出发,讽刺辛辣,为自古诗中所罕见&。
  梅尧臣的诗一般的评论就是&平淡、古硬& 所谓的&古硬&,是韩愈一派的作风,而所谓&平淡&就是不要太过激情、要表现自然淡远的意趣,这本是宋人的通好,但我读他有些诗总是觉得他很不平淡,象他的《陶者》、《悼亡诗》、《书哀》等等,感情非常浓烈,这在盛行&反求于内&的宋学人中也算一个异端,南宋也有两个异端,一是诚斋杨万里,二是放翁陆游,杨万里是宋代最激进的诗人,陆游是宋代最激情的诗人。
【赏析五】
  从此诗,我们也可以品出宋朝诗人们的一个共性,就是忠君体国忧患意识,张载在其名作《西铭》中说:&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之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横渠集卷一)意思就是要把以万民作为同胞,把万物为同类,与之休戚相关。所以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人把杜甫捧起来,很大一个原因也是因为老杜&一饭不曾忘君&的这种高尚精神,以至于到了&学诗者非子美不到,虽武夫、女子皆知尊异之&(蔡宽夫诗话)。梅尧臣的这首诗便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但他是以感愤的心态来写这首诗的,到了苏轼、黄庭坚出现之后,这种精神虽然没有变化,但苏黄的就很少用梅尧臣这种激烈的方式来表达了,而换成了一种比较明快、诙谐的形式。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李白《远别离》原文翻译与赏析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远别离啊,古时有尧之二女娥皇、女英在洞庭湖之南、潇湘的岸边,在为与舜的远别而恸哭。洞庭、湘水虽有万里之深,也难与此别离之苦相比。她们只哭得白日无光,云黑雾暗,感动得猿揉在烟雾中与之悲啼!鬼神为之哀泣,泪下如雨。现在我提起此事有谁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呢?我的一片忠心恐怕就是皇天也不能鉴照啊。我若说出来,不但此心无人能够理解,还恐怕要由此引起老天的雷霆之怒呢?国君若失去了贤臣的辅佐,就会像神龙化之为凡鱼;奸臣一旦把持了大权,他们就会由老鼠变成猛虎。到了这个份上,就是尧也得让位于舜,舜也得让位于禹。我听说,尧不是禅位于舜的,他是被舜幽囚了起来,不得已才让位于舜的。舜也是死在荒野之外,死得不明不白。结果,他葬在九疑山内,因山中九首皆相似。娥皇和女英连她们丈夫的孤坟也找不到了。于是这两个尧帝的女儿,只好在洞庭湖畔的竹林中痛哭,泪水洒到竹子上,沾上了点点斑痕。最后她们一起投进了湖水,随着风波一去不返。她们一边痛哭,一边遥望着南方的苍梧山,因她们与大舜再也不能见面了,这才是真正的远别离啊。要问她们洒在竹子上的泪痕何时才能灭去,恐怕只有等到苍梧山崩、湘水绝流的时候了。
【赏析一】
  《远别离》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乐府诗。这首诗通过娥皇、女英二妃和舜帝生离死别的故事,表现远别离的悲哀,并从故事中引出&尧幽囚&、&舜野死&的传说,说明人君失权的后果。&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
  全诗议论、抒情和情景描写穿插得妥帖自然,以娥皇女英事开头,又以其事作结,既保持了结构上的完整性,又令人领略了悲剧式的崇高之美,艺术手法与诗歌主旨并行不悖,体现了李诗行云流水的风格。
【赏析二】
  诗所写的是二妃的别离,但&我纵言之将何补&一类话,分明显出诗人是对现实政治有所感而发的。所谓&君失臣&、&权归臣&是天宝后期政治危机中突出的标志,并且是李白当时心中最为忧念的一端。元代萧士赟认为玄宗晚年贪图享乐,荒废朝政,把政事交给李林甫、杨国忠,边防交给安禄山、哥舒翰,&太白熟观时事,欲言则惧祸及己,不得已而形之诗,聊以致其爱君忧国之志。所谓皇英之事,特借指耳。&这种说法是可信的。
  李白之所以要危言尧舜之事,意思大概是要强调人君如果失权,即使是圣哲也难保社稷妻子。后来在马嵬事变中,玄宗和杨贵妃演出一场远别离的惨剧,可以说是正好被李白言中了。
【赏析三】
  诗写得迷离惝恍,但又不乏要把迷阵挑开一点缝隙的笔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这些话很像他在《梁甫吟》中所说的&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轰震天鼓。&&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不过,《梁甫吟》是直说,而《远别离》中的这几句隐隐呈现在重重迷雾之中,一方面起着点醒读者的作用,一方面又是在述及造成远别离的原因时,自然地带出的。诗仍以叙述二妃别离之苦开始,以二妃恸哭远望终结,让悲剧故事笼括全篇,保持了艺术上的完整性。
  诗人是明明有许多话急于要讲的。但他知道即使是把喉咙喊破了,也决不会使唐玄宗醒悟,真是&言之何补&。况且诗人自己也心绪如麻,不想说,但又不忍不说。因此,写诗的时候不免若断若续,似吞似吐。范梈说:&此篇最有楚人风。所贵乎楚言者,断如复断,乱如复乱,而辞意反复行于其间者,实未尝断而乱也;使人一唱三叹,而有遗音。&(据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转引)诗人把他的情绪,采用楚歌和骚体的手法表现出来,使得断和续、吞和吐、隐和显,消魂般的凄迷和预言式的清醒,紧紧结合在一起,构成深邃的意境和强大的艺术魅力。
【赏析四】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帝尧曾经将两个女儿(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嫁给舜。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这个传说,使得潇湘洞庭一带似乎几千年来一直被悲剧气氛笼罩着,&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一提到这些诗句,人们心理上都会被唤起一种凄迷的感受。那流不尽的清清的潇湘之水,那浩淼的洞庭,那似乎经常出没在潇湘云水间的两位帝子,那被她们眼泪所染成的斑竹,都会一一浮现在脑海里。所以,诗人在点出潇湘、二妃之后发问:&谁人不言此离苦?&就立即能获得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接着,承接上文渲染潇湘一带的景物:太阳惨淡无光,云天晦暗,猩猩在烟雨中啼叫,鬼魅在呼唤着风雨。但接以&我纵言之将何补&一句,却又让人感到不是单纯写景了。阴云蔽日,那&日惨惨兮云冥冥&,就像是说皇帝昏聩、政局阴暗。&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正像大风暴到来之前的群魔乱舞。而对于这一切,一个连一官半职都没有的诗人,即使说了,也无补于世,没有谁能听得进去。既然&日惨惨&、&云冥冥&,那么朝廷就不能区分忠奸。所以诗人接着写道:我觉得皇天恐怕不能照察我的忠心,相反,雷声殷殷,又响又密,好像正在对我发怒呢。这雷声是指朝廷上某些有权势的人的威吓,但与上面&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相呼应,又像是仍然在写潇湘洞庭一带风雨到来前的景象,使人不觉其确指现实。
  &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这段议论性很强,很像在追述造成别离的原因:奸邪当道,国运堪忧。君主用臣如果失当,大权旁落,就会像龙化为可怜的鱼类,而把权力窃取到手的野心家,则会像鼠一样变成吃人的猛虎。当此之际,就是尧亦得禅舜,舜亦得禅禹。诗人说:不要以为我的话是危言耸听、亵渎人们心目中神圣的上古三代,证之典籍,确有尧被秘密囚禁,舜野死蛮荒之说啊。《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载:尧年老德衰为舜所囚。《国语&鲁语》:&舜勤民事而野死。&由于忧念国事,诗人观察历史自然别具一副眼光:尧幽囚、舜野死之说,大概都与失权有关吧?&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舜的眼珠有两个瞳孔,人称重华。传说他死在湘南的九嶷山,但九座山峰联绵相似,究竟何处是重华的葬身之地呢?称舜墓为&孤坟&,并且叹息死后连坟地都不能为后人确切知道,更显凄凉。不是死得暧昧,不至于如此。娥皇、女英二位帝子,在绿云般的丛竹间哭泣,哭声随风波远逝,去而无应。&见苍梧之深山&,着一&深&字,令人可以想象群山迷茫,即使二妃远望也不知其所,这就把悲剧更加深了一步。&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斑竹上的泪痕,乃二妃所洒,苍梧山应该是不会有崩倒之日,湘水也不会有涸绝之时,二妃的眼泪自然没有止期。这个悲剧实在是太深了。
【赏析五】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这两句是说,帝王失去权力,就有国家危亡、个人遇害的危险,诗句也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帝王如果用人失当,失掉了忠贞和贤能之臣,犹如龙变成鱼那样可怜;奸臣窃取了大权,就像老鼠变成吃人的猛虎那样可怕。奸邪当道,国运堪忧,即这两句诗的旨意所在。
  所谓&君失臣&、&权归臣&是天宝后期政治危机中的突出标志,是诗人最为忧虑的事。玄宗贪图享乐,荒废朝政,政事交给李林甫、杨国忠,边防交给安禄山、哥舒翰。李白目睹其事,欲言恐祸及己,形诸于诗,强调人君如果失权,难保社稷之安。这两句诗乃讽喻性之议论,言正理端,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龙虎昭阳殿,冰霜函谷关,风月富春山。”徐再思《梧叶儿·钓台》原文翻译与赏析
  龙虎昭阳殿,冰霜函谷关,风月富春山。不受千钟禄,重归七里滩,赢得一身闲。高似他云台将坛。
  龙虎争斗的昭阳殿,冰寒霜冻的函谷关,青山明月的富春山。不爱千钟厚禄的严子陵,重新回到七里滩,赢得了一身安闲,胜过那表彰功臣的云名将坛。
【赏析一】
  该曲通过描写严子陵不愿入朝为官,隐居垂钓于富春山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赏析二】
  《梧叶儿&钓台》是元代散曲家徐再思的作品。
  此小令主要描写的是作者对于当朝管制存有不满和愤慨之情,当朝为官不如隐居深山,享乐清福。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的向往。
【赏析三】
  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因喜食甘饴,故号甜斋。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与贯云石为同时代人,因贯号酸斋,故二人散曲,世称&酸甜乐府&。
  今存所作散曲小令约100首。今人任讷又有将贯、徐二人散曲合为一编,名为《酸甜乐府》。
【赏析四】
  作者以对比的写法,突出官场的险恶和隐居的可贵。徐再思的散曲以恋情、写景、归隐等题材为主,也有一些赠答、咏物为题的作品。
【赏析五】
  徐再思的散曲以悠闲生活与闺情春思,恋情、写江南自然景物、归隐等题材为主。
  他虽与贯云石齐名,风格却不尽相同,贯云石以豪爽俊逸为主,徐再思却以清丽工巧见长。善于学习俗谣俚曲,擅长白描手法,抒情深细,对仗工整,风格清新秀丽。《太和正音谱》评他的作品如&桂林秋月&。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与赏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千古江山依旧,却无处寻找孙权这样的英雄。当年繁华的歌楼舞榭,饮宴风流,都被风雨吹散。斜阳照草树,普通的街巷老屋,人说刘裕曾居住。谁能想,他曾指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山河势如出山猛虎。
  元嘉帝草率出兵,想建功立业,却仓皇逃命不敢北顾。距今已四十三年,眺望中原,仍记得硝烟弥漫的扬州路。不堪回首,如今在佛狸的庙里,竟是社鼓隆隆、神鸦乱舞。还有谁询问,廉颇老了,饭量是否如故?
【赏析一】
  这首词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最优秀的爱国词作之一,历来备受后人传颂,有人甚至称此词为辛词之首。
  此词的写作有着特定的创作背景。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后来,宰相韩倔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倪胄却猜疑他,贬之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
  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赏析二】
  这首词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1205) , 辛弃疾六十六岁时。当时韩侂胄执政, 正积极筹划北伐, 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即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今日用事者(韩胄),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我有的感慨,最为沉痛。
【赏析三】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上片怀古抒情。第一第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而后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下三句写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然后在最后三句回忆刘裕的功业。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可是刘裕这样的英雄,他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北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划,虑而后动,是能打胜仗,收复部分失地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
  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开始,词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联系当今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小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赏析四】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辛弃疾是很会用典的,他作此词时,已年届六旬。人上了年纪,自然喜欢讲古,再加之题为&怀古&,托古讽今,不用典故行吗?全词用典虽多,却都相当贴切恰当,不仅没有妨碍思想,而且用简炼的语句,表现了丰富的内容,非一般&掉书袋&可比。首先,词人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词中所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相吻合,与帝王将相有关,且远涉前代南北分离史事。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来类比韩倔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的路线,使人多么提心吊胆;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人材,令人久久扼腕长叹。其中,以刘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生活中的宋宁宗、韩位胄,足见用典之精,又显作者胆量之大,不畏当权者。其次,将典故当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若用典多且不好,如沙入眼中;用得多且好,可收言简意丰之功效。词中所用典故,都是经过了再创作,毫无面目刻板、呆滞生涩之感。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拓跋焘庆功的场面,&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写自己年岁老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使读者宜于理解、乐于接受。
  同属豪放派,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何等豪迈,何等雄壮!这是辛弃疾做不到的。全词基调虽是豪放,却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悲凉、惆怅之情。上片&千古江山&,起句伟岸、挺拔,&英雄无觅&却笔锋一转,调子低了下来。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曾自诩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后来,孙权被曹操激赏为&生子当如孙仲谋&,可是而今风流余韵安在?只剩下风雨之后,落红满地而已。一个&总&字,让人心头闷闷的。刘裕住处,已沧海桑田,易为寻常巷陌,堂前燕子可曾记得旧时主人?斜斜的如血残阳给杂草茂树抹上了一层红晕,让人想哭。遥想刘裕当年壮举,令人徒唤奈何!下片起首&草草&二字,道尽刘义隆、王玄谟辈利令智昏,误国误民。词人从北归南,历时四十三载矣,人生能再有一个四十三载吗?可自己的雄心壮志、抗金大业却一直难遂。此时,眺望江那边曾经战斗过的热土,老百姓依然在异族统治下苦苦挣扎,心中又苦恨相煎。拓跋焘庆功的场景,一想起来,就使人拊胸痛惜。廉颇虽老,赵王尚有起用之意,而自己此时却连遭贬斥,天子不闻不问,空怀老当益壮的爱国豪情,其幽怨、悲愤、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典妙而雅,情深而切,用典与抒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辛弃疾真不愧为个中高手!
【赏析五】
  本词上片即景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作者登临远目,看着壮丽的山河美景,缅怀起此地的历史风云和英雄事迹。京口是三国时吴主孙权设置的重镇,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京口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下片进一步深化怀古,夹杂着作者对历史的思考议论。&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占据着中国北方的北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作者是在诗中含蓄地告诫南宋朝廷: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败局。&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是在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作者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紧要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绝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监督金兵抢渡长江。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作者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但是作者并未因过往的失意而气馁和消沉,依旧是自信满满,发出了振聋发聩,气塞天地,雄视千古的豪迈壮语。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即屎)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廉颇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发出这样慷慨激昂的设问,其实是一句警语,作者议论完了古今天下的形式之后,以老将廉颇自诩,大声疾呼地向朝廷请缨:我辛弃疾虽老矣,尚有廉颇之勇略,仍堪大用!
  本篇词作气势磅礴,感情激昂,充满了强烈的爱国赤忱和深刻的历史政治思考,抒发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当益壮、战斗不息的豪迈情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描写动物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