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和孙女练书法的书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我可以用什么成语来说

形容书法好的句子
您的位置: →
形容书法好的句子
第一篇:形容书法好的句子笔酣墨饱:笔墨运用得很畅快,很充分。多形容书法、诗文酣畅浑厚。笔走龙蛇:笔下龙蛇腾跃。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洒脱。也代指挥毫写字。初写黄庭:黄庭:道家经典《黄庭经》,晋人有《黄庭经》小楷书帖。旧时评论 书法有“初写黄庭,恰到好处”的成语。后用来比喻作事恰到好处。春蚓秋蛇:比喻书法拙劣,像春天蚯蚓和秋天蛇的行迹那样弯曲。剑拔弩张:剑从鞘里拔出来了,弓也张开了。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后也比 喻书法雄健,有气势。举例发凡:左丘明为《春秋》作传,把《春秋》书法归纳为若干类例,加以概括 的说明。后因称分类举例以说明一书的体例为“举例发凡”。参“发凡起例”。力透纸背:原指书法遒劲有力,现也用来形容诗文生动,深刻有力。龙飞凤舞: 如龙飞腾, 似凤飞舞。原形容气势奔放雄壮。现多形容书法笔势活泼, 形容灵活熟练地书写,也形容栩栩如生的龙凤造型艺术。龙蛇飞动:形容书法笔势的劲健生动。苏轼《西江月? 平山堂》词:“十年不见老 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鸾飘凤泊: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原来形容书法潇洒,毫无拘束。也比喻进 修生夫妻离散。鸾翔凤翥:翥:高高地飞起。比喻书法笔势飞动的姿态。美女簪花:形容书法或诗文风格的娟秀多姿。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相传晋? 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墨汁渗入木板 有三分深),现多形容分析、描写、议论的深刻有力。近似的词力透纸背,形容 书法根伟贴切。铁画银钩:画:笔画;钩:钩勒。形容书法又刚劲又漂亮。信笔涂鸦:信笔:随便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画。后用“信笔 涂鸦”、“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信手涂鸦:信:听凭,随意;信笔:随便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 乱涂乱画。后来用“涂鸦”或“信笔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也有人自称信 手涂鸦,以示谦虚的。★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 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入木三分 ★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 严家之饿隶。★唐? 李白《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 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写张旭) 曼卿之笔,颜筋柳骨(宋? 范仲淹《祭石学士文》)
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宋朱长文《续书断》对怀素评论) 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米芾《海岳书评》)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后人评价王羲之书法) 群鸿戏海,舞鹤游天(梁武帝萧衍评王羲之《贺捷表》) 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若霜林无叶,瀑水进飞。(三国时魏人韦诞评杜度)
看似点横撇捺, 实则精深广大, 它包容着万物, 它包容着百家, 它像大海无边, 它似宇宙无际, 世界上有哪国文字, 能像汉字这博大精深? 看似笔情墨趣, 实则驰骋撕杀, 譬如那粗犷狂草, 岂不是千军万马? 正如狂风劲吹, 正似暴雨猛下, 世界上有哪家之书, 能似中国书法威力强大? 据传是仓颉造字, 最初是象形文字; 日像日月像月, 人似人家似家 那活龙活现的甲骨文, 正是汉字最早的精华, 由此,才演绎了中华文字,
由此,才演绎了中国书法。须知,正是中华文字, 记载着华夏的历史; 须知,正是中国书法, 传承着民族的文化。啊,从盘古开天地古老传说, 到新中国成立这文明的国家, 那一页页来书写历史的, 都是我们中国的书法。也曾有太史公含辱, 《史记》才万载留名, 也曾有班固著述, 《汉书》同样伟大, 那不屈的是中国文土, 那不朽的是中国文字, 华夏民族能让世人瞩目, 就因为它有无比浓厚的文化。也曾有王羲之《兰亭序》, 它如同白玉无痕无瑕, 也曾有颜真卿《多宝塔碑》, 它被传之为万古佳话…… 那潇洒的是中国的文杰, 那不朽的是中国的书法, 中国文化之所以辉煌, 因为它包容中国书法。我虽只是书界小小卒子, 但我所写是中国的书法, 我虽只是大树上的一片嫩叶, 但也衬托中国书法的红花, 晚来者并不必羞愧, 因为文化传承全靠你我他, 个人作用小没有什么, 万众一心事业才能发扬光大。
啊,我们都是后辈, 但接过了巨人的接力棒, 啊,我们都是绿叶, 但衬育着硕大的红花, 其实,我们的职责最重要, 其实,我们的作用最巨大, 只有把中国书法代代传承, 我们的民族才能更加伟大。笔酣墨饱:笔墨运用得很畅快,很充分。多形容书法、诗文酣畅浑厚。笔走龙蛇:笔下龙蛇腾跃。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洒脱。也代指挥毫写字。初写黄庭:黄庭:道家经典《黄庭经》,晋人有《黄庭经》小楷书帖。旧时评论 书法有“初写黄庭,恰到好处”的成语。后用来比喻作事恰到好处。春蚓秋蛇:比喻书法拙劣,像春天蚯蚓和秋天蛇的行迹那样弯曲。剑拔弩张:剑从鞘里拔出来了,弓也张开了。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后也比 喻书法雄健,有气势。举例发凡:左丘明为《春秋》作传,把《春秋》书法归纳为若干类例,加以概括 的说明。后因称分类举例以说明一书的体例为“举例发凡”。参“发凡起例”。力透纸背:原指书法遒劲有力,现也用来形容诗文生动,深刻有力。龙飞凤舞: 如龙飞腾, 似凤飞舞。原形容气势奔放雄壮。现多形容书法笔势活泼, 形容灵活熟练地书写,也形容栩栩如生的龙凤造型艺术。龙蛇飞动:形容书法笔势的劲健生动。苏轼《西江月? 平山堂》词:“十年不见老 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鸾飘凤泊: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原来形容书法潇洒,毫无拘束。也比喻进 修生夫妻离散。鸾翔凤翥:翥:高高地飞起。比喻书法笔势飞动的姿态。美女簪花:形容书法或诗文风格的娟秀多姿。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相传晋? 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墨汁渗入木板 有三分深),现多形容分析、描写、议论的深刻有力。近似的词力透纸背,形容 书法根伟贴切。铁画银钩:画:笔画;钩:钩勒。形容书法又刚劲又漂亮。信笔涂鸦:信笔:随便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画。后用“信笔 涂鸦”、“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信手涂鸦:信:听凭,随意;信笔:随便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 乱涂乱画。后来用“涂鸦”或“信笔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也有人自称信 手涂鸦,以示谦虚的。
龙飞凤舞、 苍劲有力、 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的楼主的书法定能让我得最佳! ! ! !!!第一篇:形容书法好的句子形容书法的成语
作者:刘志勇 书法: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笔酣墨饱:笔墨运用得很畅快,很充分.多形容书法,诗文酣畅浑厚. 笔走龙蛇:笔下龙蛇腾跃.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洒脱.也代指挥毫写字. 初写黄庭:黄庭:道家经典《黄庭经》,晋人有《黄庭经》小楷书帖.旧时评论书法有&初写黄庭,恰到好处&的成语.后用来比喻作事恰到好处. 春蚓秋蛇:比喻书法拙劣,像春天蚯蚓和秋天蛇的行迹那样弯曲. 剑拔弩张:剑从鞘里拔出来了,弓也张开了.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后也比喻书法雄健,有气势. 举例发凡:左丘明为《春秋》作传,把《春秋》书法归纳为若干类例,加以概括的说明.后因称分类举例以说明一书的体例为&举例发凡&.参&发 凡起例&. 力透纸背:原指书法遒劲有力,现也用来形容诗文生动,深刻有力. 龙飞凤舞:如龙飞腾,似凤飞舞.原形容气势奔放雄壮.现多形容书法笔势活泼,形容灵活熟练地书写,也形容栩栩如生的龙凤造型艺术. 龙蛇飞动:形容书法笔势的劲健生动.苏轼《西江月平山堂》词:&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鸾飘凤泊: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原来形容书法潇洒,毫无拘束.也比喻进修生夫妻离散. 鸾翔凤翥:翥:高高地飞起.比喻书法笔势飞动的姿态. 美女簪花:形容书法或诗文风格的娟秀多姿. 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相传晋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墨汁渗入木板有三分深),现多形容分析,描写,议论的深刻有力. 铁画银钩:画:笔画;钩:钩勒.形容书法又刚劲又漂亮. 信笔涂鸦:信笔:随便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画.后用&信笔涂鸦&,&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 信手涂鸦:信:听凭,随意;信笔:随便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涂乱画.后来用&涂鸦&或&信笔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第一篇:形容书法好的句子关于书法的经典评 关于书法的经典评论
1、不要用羊毫,尤其不要用长锋羊毫,至少写元以前的东西不要用羊 毫。工具很重要, 所谓善书不择笔, 是说在当时毛笔类似的时候不挑笔。我们现在的毛笔,跟唐宋都差别非常大,羊毫尤其不同。羊毫之外,紫 毫不耐磨,就用狼毫吧。但市面上普通狼毫都是化纤做的,所以选稍贵 一些的狼毫。2、不要写得比原帖大很多,稍微大一点是可以的。其次要纸上要折格 子,你仔细观察一下, 《书谱》原文就有折线。再一个别用宣纸练字, 要用表面稍微光洁的一点的纸,好比手工毛边就不错,又便宜。正式创 作的纸,或者用绢,或者用老宣纸,或者色宣、泥金,或者自己加工也 成,就是麻烦一些。先说纸,我们知道它的前身是竹木和丝织品,也就是常说的竹简、木牍 和帛书。经典的“典”就是双手捧着一排竹简的样子,而“经”就是编排竹 简的绳子。但竹简太笨重了,而且绳子断了容易次序错乱,帛书太贵重 了,一般人用不起。汉代开始,聪明的中国人开始用废弃的麻造纸。值得学书者注意的是, 几乎在发明造纸术的同时,中国人发明了涂布技术。所谓涂布,就是在 纸面上均匀覆盖一层涂料。为什么要这么做?首先,因为竹简和丝织品 都是很光滑的,而早期麻纤维纸张是凹凸不平的,涂布可以使得介面光 滑。第二,竹简和丝织品都是不洇墨的,而麻纤维纸不够致密,墨水会 渗透到疏松纤维之间的小空隙去,这样就会形成洇墨。为了防止洇墨,
也要在纸面上进行涂布。因为要进行这么多加工,所以古代的纸是很贵的,曾经有“洛阳纸贵”之 说,绝非虚言。那么穷人怎么办?怀素家里很穷,否则家里也不会把他 送到寺院里面去。他练字用漆盘和蕉叶,这两样东西都是非常光滑。传 说中的纸中极品“澄心堂”,也是又光又滑的,跟我们现在的宣纸恰恰相 反。怎样才能让纸又光又滑?除了加涂料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工序是砑光, 包括捶打。但很可惜,大部分古代造纸工艺都失传了,默哀三分钟。现 在的宣纸,跟古纸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材料也不同。古纸用麻、楮树皮 较多,而宣纸是用檀树皮加稻草,成本有优势,所以一统天下。古纸有 涂布,宣纸一般没有涂布,即便有也是简单的胶矾。古纸渗墨,是垂直 往下走的,而现在的宣纸是往平面扩散的。可以通过自己加工把普通宣 纸改造成类似古纸的效果,但是想要完全恢复古代技艺恐怕有很大难 度。加工纸技术一般是秘传的,在此不便多说。其次说笔,笔的问题比纸要好一些,但也比较麻烦。制笔的困难在于材 料和技术。毛笔从开始就用兽毛,史前时代就有了,所谓蒙恬造笔是误传,大概他 改进了制笔工艺吧?兽毛的选材大有讲究,要生活在寒冷地带的兔毛 (紫毫) 、青羊毫(羊毫) 、黄鼠狼(狼毫)才成,至于什么鹿毫、马毫、 牛耳毫之类都是偶尔为之不是主流。为什么要用这些小动物的毛呢?因 为它们结构特殊,尖端是箭锋一样的流线型锥状。像人头发就不能做毛 笔,因为是直上直下的柱状。它们的毛不仅形状特殊,而且细腻、有弹
性,换个说法就是刚柔兼备。一支毛笔好不好,关键看它能不能刚柔合 一,既要委婉细腻,又要起伏自如。现在的毛笔,要么硬得象鬃刷,满 纸毛刺,要么软得象墩布,倒下自己起不来。无他,只是化学纤维在作 怪。顺便说一下,古代的羊毫,和我们今天用的羊毫不是羊毫。他们使 用的是野生高山青羊的脊背之毛,很短的,而且弹性也好。现在的羊毫 取自山羊毛,软软的长长的。即便是兔毫和狼毫,也跟古代不同了,为 啥呢?因为天气变暖了, 而且现在去哪里找高山地域的野生兔子和黄鼠 狼啊?都是家养的了,脑满肠肥,毛粗肉厚。总之,做笔的毛料很难跟 古代比啦。再说制笔工艺,古今也有不同。古代制笔分为有心无心两种,现代都有 继承,这不是关键。关键在于,现在制笔的形制与古人不同。古代的笔, 重点放在笔的腰力上,所以笔毫在笔管里面栽得很深,出来的笔锋又粗 又短。现在的笔重点放在锋端,栽得浅,出来的笔锋又细又长。其实制 笔技术倒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成本。毛笔根部中间为增加弹性,往往填 充硬毫,但有人开始添加纤维牟利。恶性循环之下,大家都开始掺假, 这才真的要命。再说兽毛也贵了, 一只像样的纯狼毫, 大概得两百以上; 紫毫更惨, 成本呢也得小两百, 但是也就写个三五千字。从商业角度看, 还是尼龙纤维好啊,又便宜、又耐用,只有一个缺点:写不出好字。之所以大规模应用尼龙纤维和宣纸,跟生活方式变迁也有关系。古人写 字是捧在手中看的,一般也就是三公分左右,甚至更小。明清以后家庭 建筑变高,悬挂在墙上的大字开始盛行。而传统的造纸和制笔工艺难以 适应大字书写, 主要成本居高不下。这时宣纸应运兴盛, 也是时代需要。
制笔业也开始生产大号毛笔,马鬃鹿毛等长毫都大量出现,当然最多的 还是长锋羊毫。尤其清代盛行篆书和隶书的风气也助长了羊毫的流行, 现代人开始拿羊毫写行草,若要回到古典时代的风格恐怕是南辕北辙。谈动作之前,先要谈到姿势。虽然历代有各种执笔方法,但有个原则不 能动摇:指实掌虚腕平。1、指实:手指同毛笔要相对固定,不要用手指肚把笔,而是要指端的 骨头尖部。刚开始可用力掐住笔杆,熟练后可稍微放松。总之不能形成 用手指头挑剔笔杆的习惯! 2、掌虚:正确握笔的姿势,掌心应该有个大约乒乓球大小的空间才合 理,手指头不可以握到掌心! 3、腕平:腕平是指手背和腕部基本上处于同一平面,稍有夹角是允许 的,手掌竖起来是不允许的! 学书法矫正执笔, 相当于学拳矫正身形, 既是最基础的, 也是最重要的。至于动起来之后的要点,以后再谈。顺便提醒一下,不要使用羊毫加宣纸这种“绝配”。我并不知道陈兄手指有恙,抱歉。但不要难过,有个经典的执笔法或许适合你,不妨一试。拿两支毛笔,像拿筷子一样夹在手指中,然后把下面那支抽走,剩下的 那支就是正确执笔姿势了。这种执笔姿势在外行身上很常见,但其实是最古典的执笔法。既然有这 么个机缘,我就提前透露出来。它看起来像拿钢笔,其实有所不同。拇 指第一关节压住笔杆,不再是用指尖,这样你的食指也不必太弯曲。仍
然可以达到掌虚腕平的效果,手指更不会乱动,所以更稳定。如能达到涵养心性之目的,书法已臻上乘,回视所谓名家泰斗之流,哑 然一笑而已。近墨者智的用笔还是比较讲究的,看来对毛笔的控制能力比较强,笔路 介乎黄道周和董其昌之间。很多细节你都写对了,不知道是猜的还是有 意为之。我估计你是蒙对了,因为你在临摹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有很多常见字 的写法过于随意。其实所谓“速成”,其实只是个玩笑。每天两个小时的 训练量是少不了的,而这两个小时应该主要是临摹。临摹的作用不是要字型写得像原帖, 而是要把原帖中的动作抽取出来并 固定下来。我们只能看到古人的墨迹,但是我们可以揣测古人运笔的动 作。也就是说,临帖的过程实际上是个解密的过程,这个环节非常费脑 筋。然而这样做收获也大,一旦你抓住了古人的书写动作并固定下来, 那么怎么写都对。我的解说,只是一家之言。我姑妄言之,诸位姑妄听之。新一盏寒灯的欧体已经初具规模,但我还是奉劝稍放一下九成宫。九成 宫是个太难的课题,不适合入门之用。如果喜欢欧体,那么多临点张翰和千字文,可以当行书写,也可以当楷 书写。其实我们现在很幸运,可以见到那么多墨本。唐代的墨迹很多,先从墨 迹入手吧,这样会少走些弯路。先回应一下老欣子,因为当前很多人持类似观点。单就羊毫写魏碑来说
吧,清代和近代的确是用羊毫写的多,以苍劲古拙为尚。但当时写魏碑 的人,用的什么笔?当初写魏碑的人,写出来是什么效果?我有幸游历 诸北朝摩崖碑刻,才知拓片不足以传神。拓片上斑驳苍茫之效果,大多 是年代久远风化侵蚀所致。细看石刻上当年书写痕迹,无一例外皆是平 滑优雅,定当是硬毫所为。清代近代写魏碑多鼓努为力,其实并非魏碑 原貌。而近代和清代的书法, 我认为并非古典书法范畴, 因此不与立论。工具之重要性,并非绝对,但却是基础。此关不过,后继乏力。好比西窗一雨的柳体创作, 便纸笔不合。笔是尼龙纤维, 纸是胶矾熟宣。以此两者书写,而试图上追唐人风韵,无异乘驽马而欲致千里,皆不可 得也。或问曰:生宣也不成,熟宣也不成,总不能不用宣纸吧? 宣纸并非不可用,但要看何等宣纸,最好用二十年前生产之宣纸。奈何 其价甚高、其货甚少、其用甚苛,不若还是用手工毛边算了。前面提到欧体是个难题,其实柳体何尝不是个陷阱?想我当年初学书 法,见柳体而欣然生喜,不料数年无功而费。抑学书之不勤?抑天份之 浅?其实原因在于柳体容易引发错误的运笔方式。我们见到的柳体楷书,都是碑刻。柳公权的墨迹只有《蒙诏》《兰亭诗》 ( 是假滴) ,但《蒙诏》又不适合初学。单纯从碑刻柳字下手,最容易形 成刻意绕笔围形的弊病,越写越复杂,越写越不自然,越写手越僵。便 面上看来字越写越好,但实际上离古人的书写方式越来越远。因此当前 一看到初学者写柳体,我立刻感到毛骨悚然。我小时候写字时崇拜的偶像叫李纯博,写得一手好柳体,获大奖如探囊
取物。数十年间隔,近年见到李纯博的书法集,其低劣令我大为诧异。此无他,发展路线错误,虽暂有小成,终妨大业。至于西窗一雨,尚未到谈及笔法之时,先改正几个基础: 1、选唐代墨迹作为临帖目标; 2、用手工毛边纸练习并创作; 3、写楷书必须要纸上打格子; 4、注重书写动作而不是字型; 如果喜欢柳体,也没关系,其实真正的笔法是相通的,字型好说。你从 别的地方了解了笔法,再回过头来写柳,感觉会完全不一样。先说一下对柳体的评价。丁文隽说“诚旋书,运笔结构,过于矫柔矜 持……唐书至此, 流弊已深, 以之作大字则嫌支离, 作小字则嫌生硬” 丁 的说法也有道理,因为后人就是这样学习柳体的,所以柳体不宜初学。但实际上,柳体运笔非常自然,这个得水平稍微高点才能知道。其次谈一下唐代墨迹问题,我们可以把隋唐五代当作一个时期,这个时 期的墨迹包括: 楷书:无数的敦煌写经、灵飞经、智永千字文、阴符经、汲黯传、自书 告身、善见律等等,小楷可以稍微放大临 行书:朱巨川告身、张好好诗、韭花帖、欧阳询诸帖(以张翰为主、千 字文为辅) 、n_颂、祭侄稿、土母帖 草书更多了,不列。其实还有个丰富的“唐代”资源,那就是日本三笔三迹。尤其是小野道风 和藤原行成的作品,可以当作唐代作品来看。
然后再说一下唐人法度问题。晋人和宋人,随意的地方多,所以字写得 很洒脱。但是正因为洒脱,后人学来反而难以入门,从《兰亭》或苏米 当入手,不是个好办法。唐人恪守规矩,从墨本能观察到规范的用笔, 至少不会出大毛病。至于对工具的要求, 每个时代都很高的, 除了现在, 呵呵。这方面只能尽力而为吧,看条件。恰如西窗一雨所言,学书半途而废,往往因为不得其门。而不得其门, 又因为市上谬说纷纭。沈尹默的书论,恐怕就有些问题,慎之! 谢谢不存在的黑猫提醒:唐代没有汲黯传,应该是倪宽赞,笔误。顺便 说一下, 敦煌写经里面的萧望之传和王莽传是楷书极品, 可以稍放大临。临江生提到的空海执笔法问题,又是一个重量级问题,稍微多费几句口 舌。执笔的问题本来就很复杂,近现代人的曲解使得它更加晦暗不清。唐代韩方明提出秘传执笔法为双苞,认为普通的单苞不是上乘笔法。孙 晓云女士对此有所误解,认为双苞就是拿食指中指两个指头勾住笔,其 实双苞就是拇指和食指。那么单苞是啥?看看《校书图》就知道了,用 食指勾住叫单苞, 现在已经没人这么执笔了, 但唐以前很多人这么执笔。换个说法,空海的执笔法就是双苞。孙晓云的最大问题还不在于几根手 指执笔的问题,而在于她误认为古人把毛笔在指头上捻来捻去,而且认 为这是笔法秘诀。哎,自误犹可,写出书来误人子弟,不能不让人叹气。孙小云最直接的错误,是把句子给理解错了。原文是:置笔于大指中节 前,居转动之际,以两小指兼中指兼助为力。古文很多时候没有主语, 也是个麻烦。“转动之际”的主语,不是毛笔,不是大指,也不是食指、 中指、小指,而是手腕。空海没说清楚,孙晓云就猜错了。写字怎么可
能捻管呢?除非慢吞吞地写所谓的魏书,新魏书。沙孟海对空海之笔法也很有兴趣,他从中提出斜执笔的观点,很多弟子 赞成。但是他老人家没想到,空海拿笔看起来是斜的不错,但是他左手 拿纸也是斜的!所以纸笔之间,基本上还是垂直。沙老斜执笔,趴在桌 子上写字,晋唐风韵恐怕难得,最多也就是苏东坡。回望云听雨:尊师的很多观点都有道理,尤其是关于颜柳,的确很难向 行书转――虽然颜柳本人的行书都很棒。从汉隶入手也是不错的办法, 如果能注意到汉代墨迹隶书的话。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基本上是汉代 定型的,无论结构还是笔法。楷书、行书、草书,都出于隶书。清月映郭对用笔已经比较留意,控笔能力也不错,腕部比较灵活。下一 步应该训练的就是书写速度: 1、找个好点的版本,注意一下圣教序里面有游丝的地方。游丝说明这 个地方书写速度是很快的,要用同样快的速度临写,当然写不出游丝没 关系,知道这里要加速就成。2、注意一下字中“打结”的地方,就是笔画比较重的地方。笔画重的地 方,不是毛笔往下压形成的,是说明这个地方有急刹车。那么你也要跟 着急刹车,注意前面把速度先提起来。3、虽然速度快,但不要笔锋不要局限于字型内部运转,要观察到笔锋 在字外空间的运转。把笔抡开了写,但落到纸上要有节制,明白? 圣教的结构近乎完美,所以要坚持不为所动,还是要盯着内在的笔路。如果找不出笔路,可以参考半截碑。你用的毛边是机制的吧?机制毛边缺乏弹性,换手工的。
先回答一下 Mscv 的疑问:描笔肯定是错误的!偶尔描一下,可以;总 是描两下, 恶习。但我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现在人写不出自然的棱角: 一、 笔法错误;二、纸笔不合。然后说一下近墨者智临写的苏体: 1、老问题,字太大了!苏轼写多大,我们就写多大,大小很重要! 2、为什么字的大小重要?因为速度很重要。你看苏轼原作何等精神! 精神从哪里来?从速度来!这个速度不是野马奔腾一般的速度,而是一 种寸劲,也就是方寸之间猝然发力的能力。仔细看苏轼原作,体会一下 他的闪转腾挪。3、发力的初步,在于下笔之后的调锋,这个动作很细微而且快速,只 能自己体会。反正不能把毛笔平着拖过去,这样平拖过去的笔画没有力 度。但是也不能慢慢地扭来扭去,同样会降低笔画质量。观察一下原作 细节慢慢会明白,所以临习的碑帖质量要稍高一点。4、先不要通临,一个字一个字地吃透。什么程度叫吃透?写得有愉悦 感就叫吃透。moshu9911 用的又是长锋羊毫,令人哭笑不得,我好像就这个问题说过 很多次了吧?其实你用的根本不是羊毫,不过是一堆尼龙。工具的选择很重要,如果我们选对正确的纸和笔,学书的过程会节省很 多时间。最好的纸,是自己加工的纸,以后再说。但笔总不能自己加工 吧?所以要购买尼龙少一些的硬毫, 很多一二十年前的老笔添加的尼龙 较少,比较趁手。但是上哪里找那么多老笔啊?只好购买当前生产的小 狼毫,不能用太便宜的,因为那肯定是尼龙做的。
怎么区别尼龙和兽毫呢?看弹性。劲道十足的,是尼龙!兽毫刚泡开是 非常柔软的,无论紫毫、狼毫还是羊毫。但经过墨汁浸泡一夜之后,兽 毫会逐渐变得有弹性。也就是说,兽毫是活的,会越写越舒服。而尼龙 是死的,买来啥样,最后也啥样。为什么不许用长锋?不仅是因为历史上没这个东西, 更是因为长锋不会 把手腕的节奏传达到纸墨上。曾经听说,硬毫练不出笔力,要用羊毫才 能练出笔力。这个说法貌似有理,其实是蒙人。我不否认绝顶高手飞花 摘叶,用羊毫也能精神爽利。但是我们会让一个初学者拿着纸剑练习发 力? 其实 moshu9911 挺有节奏感,但是却无法在字迹上表现出来。是功夫下 得不够?我看主要是工具不对。顺便提醒一下,写小点! 现代人的东西也好,但大多是第一印象好,越看越没东西。古典的好, 是初看起来很平淡,甚至平庸,但是却越看越好,越看越耐看。其中两者分别的关键,不是结体、不是章法、不是布局,是笔法!说白 了就是线条质量。就这么简单几条线, 怎么写出质量?这就是秘密所在。名隐临的柳体,那我们就拿柳体来说事。临柳体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关注字型和笔画形状。在学习柳体的教材中,会有很多诸如“中宫紧缩,四周开张”之类的结构 规律分析,或许还有“斩钉截铁、横斜竖正”的笔画分析。但是我们拿这些规律去写一幅柳体的作品,会成功吗?一般不会。大家 大概会注意到,写柳体风格的作品,一般字数不太多。何故?因为都是 集字而成,一多就露馅了。集字是集字,创作是创作,这是两码事。简
要而言,如果我们从字的结构和笔画入手,是不可能把柳体化为自己的 营养的! 其实诸家皆然,不过柳体把这个问题给放大了。因为柳体的笔画比较奇 特,看起来棱角分明,但是写起来却总搞不明白这些棱角怎么来的。当 前多用两种办法:第一,描出来。第二,象画画一样围出来。其实呢, 柳体的棱角是写出来的, 而且是用很果断的速度写出来的, 慢了不成的。或许写柳体写多了,也会蒙出一两个有棱角的笔画,但自己也不清楚怎 么弄出来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柳体独特的运笔方式给破译出来,然后把这种运 笔方式进行大量重复训练,直至化为自己的书写习惯,那时就可以进行 柳体风格的创作甚至创新了。至于名隐目前,最好换个柳体的版本,你所使用的柳帖太干净,把运笔 的痕迹都弄没了。看看柳的《金刚经》和《送梨帖跋》 ,可以稍微放大 临,书写速度要果断! 顺便再说一下躜捉和寸劲的关系:寸劲是一种小范围的快速躜捉,属于 躜捉中的高级技巧,但还有其他形式的躜捉。一听就知道每天都在跑步是个用功而严谨的学子,但是稍微有点胆小。你的问题在于书写速度太慢,书写速度慢,是不可能有力度和神采的。而“书道之妙,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两者兼得,方可绍于古人。”你既 然临过灵飞经,如果看过灵飞经的墨本,你应该知道原作是什么书写速 度。赵体的书写速度也很快啊,他号称日书万字,你算算应该几秒一个 字?大概四秒。但快不是胡画,也不是匆忙赶路,而是跳跃式前进,有
节奏的。刚开始学楷书也没错,但注意要带点行书的味道;如果学行书,则需要 加点楷书的味道。最好是上作品,否则未免空谈。先谈一下 aysc 和希言老汉的圣教序临作。希言老汉临得不错,aysc 临 得更为准确,但是图片太小看不清细节。圣教序是个很好的碑帖,但是也容易把人引入歧途。为什么?因为它太 完美,有点不近人情。怀仁当初集王羲之字的时候,大多作品是借来翻 刻的,所以经过了很多次摹写,丢掉了很多细节。大家对比一下圣教序 和兰亭序中的同一个字,就知道丢了多少东西。而细节是非常重要的, 它的重要性就在于使我们可以从中追寻出书写的 痕迹,所以放大镜是学书必备。而圣教序呢,细节丢失太多,使得临习 者注意力不知不觉就集中到了结字上面。当然这也是因为它的结字太经 典,稍微模仿一下就效果可观,很有成就感。单纯模仿结字用处不大,即便是记忆力特别好,能在创作时快速重复原 帖结字也不成。当然,如果是应付展览足够了。但如果想真正吸收王羲 之的神韵,必须得了解原作的运笔方式,这才是关键。千万不要陷入舍 本逐末的困境,抓住了结字,而忽略了运笔。对于圣教序的运笔,我前面提到过一点,就是从细节性的游丝、小钩入 手观察加速,从重墨、粗笔观察刹车,这就是所谓的“躜捉”。然后把这 些笔画的躜捉连贯起来, 就是套路了。先一个字一个字吃透, 不要通临, 通临只是好看而已,没用的。
半农 2009 所临十三行,字太大了。顺便说一下,最好从墨本下手,刻 本总是要丢很多细节的。高手可以推断丢失的细节,但是初学不能。因 此入门之后可以临碑,初学要临帖。然后接着刘先志兄的观点谈一下书法欣赏问题。我们知道书法兼具建筑和音乐两种形态:最终作品是静止的,但创作过 程是流动的。建筑的特点在于对空间的把握,而音乐的重点在于对时间 的把握。那么我们在欣赏的时候,不妨以建筑和音乐两个角度来看同一 幅作品。首先从建筑的角度看,这也是常见的视角。首先看这个字是否有承重能 力,也就是常说的力度。力度不是拿毛笔用力往纸上摁形成的,它是一 种类似钢筋的东西,有硬度还有弹性。以往强调“横平竖直”被误解作美 术字,其实这四个字大有深意。我们看古代作品的横,什么角度都有, 好像算不上“平”。但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挺!感觉即便有重物压在上 面不会塌下去。竖也一样, 感觉踢一脚不会倒掉。在具有力度的基础上, 然后看它对空间的分割是否优美,所谓“计白当黑”就是这个意思。如果 把空间分得琐碎凌乱,这个字的空间布置就是失败。当然更重要的是书法的音乐性一面, 音乐性又包括音质和节奏两个重要 指标。音质就相当于线质,线条质量,是终生追求的问题,现在不多谈。节奏大家都有感触, 就是所谓的气息是否流畅并优美。一味匆忙赶路的, 或者笔笔缠绕的,都谈不上节奏。大致这几个标准,就可以断定书法作品的高下。半农 2009:有些小楷可以当中楷来写,但是十三行不能放大写,因为它
笔法比较特殊。魏晋小楷有墨迹,但不是钟王的,是写经,也很有味道。唐代小楷很多啊,如果觉得《灵飞经》没有韵味,找找敦煌写经中《王 莽传》和《萧望之传》 ,很精彩的。从元明时期小楷入手也成,但还是 要用墨本。写小楷,可以稍微放大到 18mm,再大笔法就不一样了。如果无法写得 小,我觉得可能是工具问题。有没有尝试过在普通纸上写小楷? 另外再重申一下,我不过是刚刚入门而已,没有资格授徒,大家互相切 磋吧 木懂学古: 黄庭经的地位很高,但却不容易理解。如果写大楷,就找个大字范本临写最好,好比《阴符经》 。你的运笔接 近欧体,写写墓志也成。当然最好从墨本入手,学碑刻之前至少应该临 过一段时间墨本。隶书也是如此,如果不临写汉简,直接从汉碑入手,容易走入清代和当 代的隶书俗套。你的字写得不算好,但有一股从容之气,难得。写欧体行书是个不错的选择,建议以欧体行书为主,兼顾欧体楷书。欧 体行书中,应该注重《张翰》与《千字文》 。至于小楷,不妨先停一段 时间,行书稍有入门之后重新拾起来会不一样。回沈浩源兄: 你的感觉很对,九成宫和张翰不是一个风格,张翰跟虞恭公类似。其实 在欧书里面,九成宫也非常另类,估计是灵感闪现偶然为之。喜欢九成
宫是好事情,但要有合适的方法去接近她才成,不然会很伤心啊: ) 你临的九成宫颇有几分样子, 但是创作起来有一笔九成宫的东西吗?这 样只是空喜欢了,要最终同九成宫合为一体才成。怎么办呢?只能走一条比较迂回的路线。从张翰、 千字文得欧体之笔法, 从虞恭公、皇甫诞求其结构,然后旁参董美人、苏慈之风韵,然后才有 资格切入九成宫。否则免谈! 老欣子所言有道理,颇会我心,可以参考。速度很关键,有些造型,不 够果断是写不出来的。关于执笔: 启功先生关于执笔的比喻,不太恰当。吃饭是三岁孩子都会的,书法是 一辈子都难学通的。笔如人的意志在纸上画出道来就对,这个说法看似 有道理,其实忽视了学书法的复杂过程。笔如人意,当然不错,但人意 何来?自出心裁用墩布写字也颇合某些创新人士之意, 能算书法?还有 用头发胡子乱画的呢?他们都很得意, 不知启功先生是否同意他们的做 法。我们只谈论古典书法! 古典书法的严密程度,接近传统武学,不是随心所欲就可以成功的,必 须要有严格的训练方法。而执笔就是严格训练的第一步!具体细节我们 先不谈,记住三个执笔要点:指实、掌虚、腕平。腕平指是手背与小臂 的角度接近 180 度,沈尹默对“腕平”的理解有误。楷书墨本挺多的,我们要集中于隋唐,本帖前面提到过,请自己查阅。注意上图,无名指并没有接触笔杆。如果无名指接触笔杆,容易形成拿
指头挑剔笔杆的毛病。对高手讲把笔的确没有定法,只要腕部能充分发力就成。但是初学者还 不知道怎么发力,所以有些执笔姿势会妨碍下一步的发展。诸位可以自己体会一下, 怎样执笔才能使得手腕带动笔端运转范围最接 近半球面,那就是好的执笔法。这么多人喜欢柳体啊,跟我刚学书法的时候一样。不过好像你学的不是柳公权,是启功吧? 学柳体不是太方便, 因为柳的墨迹太少了, 只有一个 《送梨帖跋》 《蒙 和 诏》 。如果你坚持学,注意一下:柳体笔画中的棱、角不是缓慢“围”出来的, 是用很果断的运笔直接“写”出来的。可以先看看柳公权的 《金刚经》 写写 3 公分见方的柳体试试, , 《神策军》 前面也有一段中楷,笔路非常清楚。的确说得比较凌乱,现在整理一下。对初学而言: 1、姿势:具体几个指头执笔先不讨论了,指实掌虚腕平就成。腕平最 重要,沈尹默的对腕平的解释完全错误,切勿相信。我们所说的腕平, 是手背和小臂接近一条线的意思。如果把手掌相对小臂竖起来,会严重 妨碍手腕的运转范围和速度,虽看似稳健其实后患无穷。2、工具:市面上大部分毛笔都是尼龙的,一般人难逃陷阱,真不知该 怎么推荐才好。要是银子宽裕,就买稍微贵点的狼毫吧,小号的就成。至于纸倒是很容易找,用手工毛边就成。手工毛边的特征是:纸面多见
褶皱,周围边缘不齐整,还会有小漏洞,或许个别纸还裂开一条缝。3、选帖:选隋唐代墨本作为入门,行书、小楷、中楷、大楷都成。可 以稍微放大一点临,但不要放太大。临帖要一个个字吃透,不要通临。4、练习量:争取行书每天不少于四百,楷书不少于两百,书写速度不 要太慢,要果断。还是老话,不像没关系,多写快写。对于已经有基础的来说: 1、姿势:下巴稍微扣一下,手腕要含有一把劲,但不能僵,手指跟笔 之间要稍微加点力。2、工具:找那种比较软的狼毫,自己手下要感觉笔的弹性,真正的狼 毫非常软。虽然软,但要求笔的腰部有力,倒下自己能起来。如果运气 好,找点一二十年前的老笔。纸张方面,可以寻找时间比较长的宣纸作 为创作用纸。只要银子许可,纸越老越好。3、临帖:要尝试把行书当楷书临,把楷书当行书临,要能自己分析单 个字中间有几个节拍,每个节拍的运笔角度和速度。可以临刻本或者拓 本作为墨本的补充,但还是以墨本为主。临摹范围也可以超出唐代,但 绝对不允许学明代以后的东西! 4、练习量:每天最好有两个小时,行书近千,楷书近五百。这时不仅 要求整体速度,而且要求单个笔画速度要上去,每个字最好控制在 6-10 秒之间。不要急于创作,慢慢来,三年功夫少不了的。哈哈,这么多人想看我表演一下?我偏不表演,请别生气。很抱歉此处 不提供龙虾,只提供打渔秘诀: )
如果有作品达到需要我具体演示的水准,我自然会演示,别着急。子风先生:悬腕是一定的!请坚持,不悬腕无法达到腕平。其实不用紧 张,会用筷子就会用笔,仔细思考一下怎么夹水饺。zping5:可以从智永千字文下手,要墨迹本的那种,字可以稍微大点, 因为我们的工具跟不上。镝箭认为秦以前写字用硬笔,这是误传,中国人向来用毛笔写字的。 r期的毛P已出土很多了,早在商代就有了墨E玉9P的下面之 “聿”,古Q“bi”,是P的旁,不是J的意思。名[Φ豆P吏之刀的 解Α这么多人学九成宫啊? 鱼政笙用笔很有样子了,很多笔画写得很精彩,个别结体稍欠准确。如 果还想继续写欧体,最好补充一点墓志和欧体行书。至于接下来写灵飞 经和圣教序,发展路线有点含糊,因为前后所学不能贯穿。弱水三千瓦一瓢小妹也是学九成宫,看来所见略同。字写得好不好无所 谓, 但不能越写越烦恼或者越狂躁, 那就是方法错了。解决的办法也有, 那就是稍微加快一点书写速度,速度提上来,字就不会太散。同时在书 写过程中注重手腕的感觉而忽略头脑的批评,写得不像不好看都没关 系,但要使书写动作合乎身体自然。如果九成宫迟迟没有进境,能不能 暂且退一步,从虞恭公入手呢? 九成宫对用笔和结字的要求都很高,往往临摹尚可,但实际创作时运用 难以自如。虽说临创脱节是个通病,但学九成宫往往更加明显。硬攻不 成的话,不妨迂回围歼,即便最终难以攻克,但或许沿途另有斩获。
对,这就是我主张初学先临习墨迹的原因,因为学碑刻一不留神就成了 做字描字而不是写字。你临的千字文已经初见成效,但不稳定。有些字特别好,譬如:光、果、 珍、李、菜、芥、翔、皇、始、制、文、字、推、位、虞、陶、唐、罪、 周。把这些写得好的字多写几遍,直到把写字时手上的感觉固定下来为 止。不好写的可以先跳过去,不必每个字都写得跟智永一样好: ) 集中回答几个问题: 1、我们怎么知道原帖字多大?答:明以前的纸,高度都是 26 厘米左右 的,跟我们一本十六开杂志的高度差不多,所以我们当前印刷的字帖, 大部分是原作差不多大小。2、用哪种版本的字帖好?答:银子宽裕就买二玄社的,其次是西泠印 社的那套厚纸板封面,常见的是吉林摄影出版社孙宝文出的那一套。3、 《九成宫》这么难还能不能学?答:最好先学过欧阳询的行书和其他 碑刻,然后再写《九成宫》 。4、练习用什么纸?答:手工毛边纸,最好别用报纸。5、进入状态慢怎么办?答:逼着自己把书写速度提上来,不妨先练习 快速书写笔画、偏旁作为热身。接着谈几个理论问题: 1.弱水三千瓦一瓢 说:“我们书法老师教运笔,是推着走,不是拖着运 笔。这点我学到了。”非常关键的一点,写字要象扫地而不是拖地,恭 喜遇到好老师。但我们还应该细化一下:用哪个部位推笔走?也就是发力的源头在哪
里?现在多教初学者从臂膀处发力,手腕相对固定,因为要写大字嘛。但这样做的后果是,运笔速度提不上去,发力不干脆。所以我们不妨对 “推、托”之说换个形式,以“平移”和“圆转”对两种运笔方式进行区分。所谓平移,是指平行于纸面发力,也就是弱水三千老师所说的拖字,是 最不可取的发力方式。而“圆转”之圆则是同纸面形成垂直面的一个球面 上发力,圆心是手腕。留心古典笔法者请于此处深思! 2、散世物和隶碑提出了练习和创作的脱节问题,实在是应该引起我们 重视:为什么我们临习的碑帖不能化成创作时的元素?这是个大问题, 很多美院毕业学生都未解决。但解决方案其实不复杂,练习的时候写快 点就可以了,切忌缓慢描画字形。但为什么这么多人落入这个陷阱?首先是过于求像, 总认为写字就要写 得像才对,其实关键是看能不能抓住古人运笔的轨迹。古人运笔轨迹是 立体的,要抓住并不容易,需要不断揣测、实践、验证等等。今人喜欢 做体力活,不喜欢动脑筋,因此抓不住笔法,纷纷去当复印机。其次是 过于重视视觉效果而忽略了身体感受,尤其受过西方美术训练的人,恨 不能找出每个笔画的精确坐标。现代书法之失误,多在于迎合西方注重 视觉冲击力的习惯,而忽略了自己的身心感受。也有些野狐禅,以提倡 心性为主,胡写乱涂,在下也不敢苟同。心性太过高妙,暂且不论,先 把身体的感觉找对再说其他! 3、快速运笔和笔画质量问题看似是一个矛盾,其实是一对好友。现代 人习惯于磨磨蹭蹭描字,一旦提速,立刻不成形状。其实自从清末阁馆 体兴盛,此弊端已经开始发作,总认为慢慢写出来的字比快速写出来的
要好。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一定的速度作基础,笔画质量不可能太高。关键在于这个速度如何形成?我见过当代几位草书名家, 运笔速度也很 快,但笔画质量不如人意。而唐代草书大家写字同样飞快无比,而点画 布置精到无比。其中差别何在呢?发力方式不同而已。这就如同当代人 打拳用肌肉,古人打拳用筋骨,同是速度为上,但效果截然不同。速度 不是万能的,没有速度是万万不能的。这个速度的形成不是运用助跑形 成,而是靠手腕的猝然发力而成。
形容书法好的句子相关文章
《》由www.zaidian.com(在点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爷爷教孙女书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