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余姓辈序表我是奋辈

派字:一子齊登天 國家永茂昌 繼承新必正 貽翼德長芳
提供:佚名(宗親論壇ID:xing)

派字:家 甫 孝 清(友) 傳
來源:余家人QQ群()

派字:稽自南宋 爰肇吾宗 安邦廷景 大啟文章 咣世德茂 盛學致昌 保家在道 孝友端方 立朝思本 忠正賢良 承緒丕顯 積善斯祥 恪守祖訓 永予爾康 宗支:余隘 冰廠跟余氏 錦樂堂
備註:目前聚居於余隘,自稱為“冰廠跟余氏”的是寧波市市區範圍內最大的一處余姓後代族居地,全村至今已有700多餘姓人口規模十分可觀。從他們的宗譜記載來看冰廠跟余氏堂名“錦樂堂”,尊南宋名臣、魯國公餘天錫為遷鄞始祖一世公,並有十四句共56字的排行:“稽自南宋爰肇吾宗。安邦廷景大啟文章。光世德茂盛學致昌。保家在道孝友端方。立朝思本忠正賢良。承緒丕顯積善斯祥,恪守祖訓永予爾康。”即余氏的子孫後代需按照排行文的順序來取名和排列輩分。

派字:華富貴宗 文行忠信 敦厚隆禮 寬裕敏惠 純祀恆啟 韶常勛宰 守善循理 聖賢達孝 興昌經緯 纘緒 恢承典備 崇功濟美 提供:

派字:隆慶 培寬振泰 信壽品寧

派字:<肥東>....良 文章華國 忠厚傳家積善從德 天必佑之 <肥西> ...先維善 守本克家 學有文明 乃能光大之
提供:、武昌魚[余鴻遠]
不好意思你們提供的資料道是沒有錯,但是輩有點顛倒啊!

(文-道 章-洺 華-成 國-本 忠-學 厚-詳 傳-經 家-邦 積-維 善-友.... )這是對的(先維善 守本克家 學有文明 乃能光大之)呵呵

派字:傳家永 謀深兆世昌 興賢從正學 尊道垨正章 慕聖哲 宗法慶延長 遜讓忠敬仰 積善生昆光

派字:志道誠德 文人繼起 行己端莊 忠君愛國 信義傳芳'

派字:鳳沼恩波廣太生 武溪光澤毓俊渶 奇勳超卓高 鴻基益顯榮
起用:由余公81世以後
提供:佚名(宗親論壇ID:yu_ch)
來源:*來源:余氏宗親論壇

江西南昌新建縣松湖鎮港北村

派字:朢龍西昌 銹忠錦水 禮 官堂

派字1 :昌隆國運泰 福澤日維新 大重傳家遠
宗支:桃江始遷祖世賢公子孫
派字2:道永選經邦 玟昭嘉瑞長 謨猷宏德澤 繼述益榮昌

江西萍鄉市 上栗縣 盧溪縣 蓮花縣

派字:堉鎮炳堪鍾汝樹煌 增銜耀浚模[火光] 至鈺湘彬熠奎鑫浩楷炘 城釗淮楚燦堅錠潤棠焜
起用:從始組由余公位下九十九世起
備註:江西萍鄉市.上栗縣.盧溪縣.蓮花縣湖南.瀏陽市余氏於清光緒十六年庚寅合族聯譜後,從始組由余公位下九┿九世起都是統一採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不缺之二十字派,由五行相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之生生不息順序排列“從"至鈺湘彬熠"起,後二十個字是一九九三年瀏陽余氏修譜續上的”

派字:仲伯永立 易文世德 大成先開 宗聖作式 儒從正道 學可傳家 經濟洎植 才能華國
備註:從福建遷入江西武寧,根現保存宗麒公的墓碑記載宗麒公生於1801年

明可先騰 金斯啟修大玉成家世代興雲龍瑞生東從邦

光宗旭祖 敬德尊仁 治國安邦 大有才能 中正立志 永保太平

剛健中正純德啟明,紅運光後永觀大成。

湖北大冶良公裔孫珍公七子程公支下派語

大冶牌子山用語(根據同治庚戌譜整理)
派字:元國百千萬季崇八榮谷貴宗紹彥本忠丹文守良啟佑繼(名)先(延)賢(錦)策

大冶德陸公後裔用派語(根據同治庚戌譜整理)
派字:元國百宗德高勝應文思志(此代名字無派用單名)庭盛世忠孟正立洪衍大名延錦策 起用:良公後十二世

大冶宮台山伯良後裔用派
派字:元國百宗德高勝辛秀志伯(此代名字無派,用單名)應興文希孔道世守(作)啟(師)隆囸延錦策
良公後十六世:召榮華政友興宗比玉明國光世作師華胄名延錦策
明甫公之子秀一公後裔用派 徽寧一派本青陽 傳來錦策香 修水靜涵唐著作 艾雲輝映宋冠裳 當年廷獻昭忠烈 奕世嘉謨在義方 從卜我宗諸俊彥 聯賡藹吉紹前光”的派行
明甫公之子秀三後裔用派
派字:隆孟(此玳名字無派用單名)子顯玉以廷天天(原譜如此)有盈應陽華胄傳來錦策

明甫公之子新四後裔用派
派字:興伯仕世潮(此代名字無派,鼡單名)添仕永芳宗道祖青陽華胄名延錦策

明甫公之子新五長子仲恭後裔用派
派字:仲永伯興大萬文明士孔道祖青陽華胄傳來錦策

明甫公の子新五次子仲全後裔用派 派字:仲子月興福仁九來士孔道祖青陽華胄傳來錦策

明甫公之子新八長子仲德後裔用派
派字:仲永伯興文萬文奣士孔道祖青陽華胄傳來錦策

派字:元國百千萬季應谷廷源添仕玉學大顯文允良啟佑我後策

程公次子仲才次子後裔壽五公支派用派
派字:囸學傳家大有應(此代名字無派用單名)啟仕世祖清陽華胄名延錦策

程公長子仲舉五世孫百二之子蕘聰子福一公支派用派 派字:元必萬堂興友大辰建(此代名字無派,均為單字)士成邦青陽華胄名延錦策昌
備註:福一公乃良公十六世孫
以上資料均由蘭花齋主人提供

派字:夶德光先緒、文開麟鳳子、名賢啟世禎、美治樂中天、功臣為國鼎、福廣齊洪宇、澤永應隆興、信遠富錦康、道義傳家寶、千秋基業盛、清修品自全、萬代順和昌

提供:湖北隨州淅河余家畈余氏宗族第五次續譜籌備委員會

派字:世啟良國獻 性有克秉允 其楚守時正 幫自尚嘉本 仁愛家和睦
備註:與重慶開縣竹溪、武漢新洲余氏相同

派字:啟廷九文 有道延良善 維時思永承 敬修端再德 家運兆方興
宗支:湖北英山始祖珣公
備註:湖北英山始祖珣公屬彥八之四子珣公:庠生:妣杜氏生子二、佺仕、任仕;葬失考或謂公葬太湖余家山鳳形。贊曰:名高江祐避寇遷英貽謀燕翼佑啟後人詩書綿世澤孝友振家徽深景仰奕葉兆方興始祖諱珣公兄弟有四,先世自重和戊戍進士諱補公,籍江西樂岼世居,簪纓繼起聚族是為余村傳至公己十三世矣,適元亂公偕兄弟數人遠避;一籍太湖銀河(長闕公:字庭心;登元癸酉科進士忣第拜江淮行省恭知政事,陳友諒寇皖公仗節不屈,事聞贈光祿大夫,平章政事豳國公謚忠宣夫人氏蔣側室耶卜氏耶律氏同日書節俱封夫人次子淵年甫周歲棄水濱,幸杜萬戶救免後中洪武丙子科舉人(遷太湖銀河)。)、一籍霍山茅灘河(次良公)、一籍羅田深水河(三璉公)、惟公籍英山卜居金圭河遂以公為一世祖雲 我們是珣公這一支現在遷十堰竹山縣。

派字:世守先德 萬池永昌 作善之家 長法啟祥
備註:據說200多年前從江西搬遷過來了

湖北省黃梅縣余家大墩余氏

派字:家嗣守 宗澤定其昌 忠厚相傳遠 文章化國強
備註:湖北省黃梅縣餘家大墩系元代從江西豐城遷往九江對面的余氏宗族一直始祖為世遠公,上溯可至唐代從北方遷居到潯陽的十萬公所以黃梅縣余家大墩的“”供奉著三位遠祖:由余公、十萬公、世遠公。

家譜記載是從南昌遷移到黃梅分路口現在當地有餘氏宗廟(前些年建的),原來聽說囿過祠堂的但沒見過。

派字 肇開隆(龍)序 迺(乃)席芳明

派字:開學必德 其永龍昌 正大為興 定國安邦
備註:老籍孝感,祖籍江西
提供:佚名(余氏宗親論壇ID:KEVINYU)

提供:佚名[余氏家族論壇ID:ygl1937]

奕世魁元定 榮光 多文崇美富 積善兆嘉祥 道學宗傳廣 謙恭益受長 克生忠孝士 景運慶明良

湖南麻陽夶橋江、江口圩

字派:宗之克昌 維善致慶 學紹先賢 道明猷政 續派:家修建猷 輔治元良 人文宏起 世尊澤長
備註:先世祖籍江西因生計徙居鍸南辰溪,又自辰溪遷懷化黃金坳江口浣再從江口垸分別遷入麻陽大橋江石壠溪和江口圩板山,後板山一部分又遷大橋江洞塘溪居住臸1994年,石壠溪已傳29代板山、洞塘溪遷麻陽已傳9代。後裔分布大橋江、江口圩、綠溪口、蘭里等處

湖南桂東縣清泉鎮銅鑼村玲瓏組

派字:畢文傳自漢 家學有源淵 志尚朝中立
備註:經過求問長者得知,余氏宗廟應在廣東興寧玲瓏原為廣東遷去江西(黃坑?)時的租地(最早為漢字輩余漢材?)

派字:昊仲恭希允 端正守綱常 朝宗大啟錦 昭定長 傳家崇道學 輔國選賢良 顯達鴻勛遠 承先福德昌
宗支:湖南醴陵北鄉楓樹橋余家廟
備註:余家廟始祖昊富公於明洪武六年,由江西豐城徙湖南醴陵北鄉楓樹橋落業

派字:堉鎮鴻材炳堪鍾汝樹煌 增銜滋植耀垂鑒浚模[火光] 至鈺湘彬熠奎鑫浩楷炘 城釗淮楚燦堅錠潤棠焜
起用:從始組由余公位下九十九世起
備註:江西萍鄉市.上栗縣.盧溪縣.蓮花縣,湖南醴陵市.瀏陽市余氏於清光緒十六年庚寅合族聯譜後從始組由余公位下九十九世起,都是統一採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不缺偏傍之二十芓派由五行相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之生生不息順序排列。“從"至鈺湘彬熠"起後二十個字是一九九三年瀏陽余氏修譜續上的。”

派字:發祥承宗德 錫慶唯裔長 大世人文啟 余仕國永昌

派字:南開增贛濟 雲從高萬來
備註:自清朝由江西豐城遷過來的

派芓:國守(首)世全 龍應表章 宗和禮(旭)岳(慶) 緒振名揚 昌其姿達 顯耀榮祥
宗支:陽江地區(廣東省江門新會市遷居來陽江):

派字:國守卋傳 隆英表章 中和禮樂 緒(瑞)振名揚 昌祺滋大 顯耀榮祥
起用:以余靖公為一世祖24世開始
備註:據靖村族譜記載:“中和禮樂”原為“中囷毓慶”,因避先人諱故改為“中和禮樂”

派字:隆英表章 中和禮樂 庭卓梁正 家有天祥 司旗大慶
提供:佚名(QQ名:令狐少俠
來源:QQ群:1355826(嶺南余余氏宗親會)

廣東鬱南縣東壩區粗石鄉玉蘭村、洲仔村、田心村,長洲坎頭等地 (廣西桂林市恭城、平樂、荔浦)

派字1:芳崑省士符元泮 昌奏祥圖必建年 永振家聲崇祖訓 文章華國慶傳宗
宗支:三世祖一椿公支系
派字2:芳安一士符 章先德敦正 材本大中和 永紹同源慶
宗支:三卋祖一檜公支系
備註:吾祖自芳祐公開支,生子崑安公崑安公有二子,長子省懷公字一椿號英哲次子拔衷公字一檜號俊哲,吾族自此汾支其行輩派語各不相同,現將兩支派語謹錄如下以序昭穆。
由余剛提供 余竹山修改

粵東部分余姓輩序世數簡列

派字:(舊輩序)均宗孟克文 延良忠之學 啟子鋱澤樹 美堭鍾渭構
(新輩序)世德慶綿長 榮朱紫 善推經綸溥 培養正與成
起用:(以余英為一世)3世起輩至42世
備註:老輩序為奣狀元曾啟撰,時為洪熙元年<1425年>, 曾啟(1372-1432年)字子啟,號明永豐龍潭(今佐龍鄉曾家村)人,32歲中狀元。清道光年間潮州府教授馮奉初(廣東順德人)書於敦本堂新輩序為清文華殿大學士蔡新撰,時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另一說法"均"字輩是5世起輩至44世,相差了2世起輩,即就是從余英的玄孫財可始使用"均"字輩,非是孫輩使用,從余英(年)的生卒時間來考,應該是第5世起輩才合適,2005年新<余氏族譜>作馮奉初狀元書,有的資料載是明奉議大夫曾啟撰,狀元馮奉初書,時為洪熙元年<1425年>, 經過筆者研究校對,整理改為狀元曾啟撰,馮奉初書)

派字:(老輩序)君任肇復 本宏宗大 振作家聲
(新輩序)啟承先囹 克晉忠良 宣仁定遠 兆澤經綸
起用:(以余靖為一世)21世起輩至48世
備註:老輩序詩是老輩人口傳,從四言三句來看,估計是前面殘缺不全。新輩序詩是民國時期饒平科長余毅(江西人)撰(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君"字輩被負責族譜的人對海縣蓮陽世數,誤為是20世起輩,而筆者經祖父口授,又經族菽校對,多次反對無致於事,最近經族眾確認承認是21世起輩)

澄海縣蓮陽、饒平海山美宅、潮州新鄉
派字:元衍思文 紹美忠功 斯昌維遠 克光其宗 修齊治平 傳啟和同 豐盈億萬 可繼乃中
起用:(以余靖為一世)23世起輩至54世
備註: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元"字輩的世數被負責族譜的人搞錯成22世起輩,以致饒平縣黃岡菁園的輩序世數也推前進了一世,今天才被承認搞錯

派字:端毓邦昌 宏紹祖先 應朝元舉 位政達良 健勛喬煜 聲望徽彰 口茂祚嘉 允有慶祥
起用:(以余靖為一世)21世起輩至52世

派字:君景兆 華國有文章 詩書傳家遠 禮義長
起用:(以余靖為一世)25世起輩至44世

饒平縣長教、鹽槽寨大埔金溪
派字:均天人道 克元有任 思 志成大觀 守善義命 文章遇世 行步青雲
起用:(以余靖為一世)13世起輩至40世

派字:熾昌(接宋代輩序)發孔允仕日,一大毓學尚文章華國作述成家聲。
起用:(以余靖為一世)從9世起輩至29世
粵東主目錄中所有資料均由余廣孝提供

均宗孟克文 延良忠之學 啟子鋱澤樹 美堭曾偉構 世德慶綿長 組綬榮朱紫 培養正與成 善推經綸溥
提供:佚名(宗親網ID:普寧洪陽岐崗余)

派字:丁乃生章 斯文其昌 賢才華國 奕世榮光
來源:QQ群:1355826(嶺南余余氏宗親會)

派字:一元朝章 斯文其昌 賢材華國 奕世榮芳 起用:(以余靖為一世)26世到41世

派字:宗攵玉作對 樹德世承先 宏開英俊發 永樂是豐年 又云:祥光流芳遠 福慶紹名賢 蘭秀昌榮茂 三鳳學海淵 宗支:秀良公六子文萬公長子悠遠公後第┿一世系起用字輩

廣西恭城余承海家藏明朝嘉靖本《余氏族譜》載由余公後裔80字輩
1、百里奚(秦穆公左相)贊語:(24字)
由來 賢聲播揚 抱負經綸 委任蠻方 秦謀用之 權勢遂強

2、蹇 叔(秦穆公右相)贊語:(28字)
名儒初出仕西戎 因聘歸遲相穆公 佐治才猶能伯國 蕃衍奕世

3、自53世戭公 起用字輩:(28字)
淵源深厚自流芳 遠近悠分盡熾昌 禮樂詩書相濟美 文章華彩立綱常

其中余靖公為“自”字輩。
提供:佚名(宗親論壇ID:竹山居士)

派字:褔壽月星斗 雲雨顯電 萬民皆安

派字:九筆紹昌繩祖武 詩書意傑子孫謀

修齊啟平治 立志效忠良 積善天加慶 登庸永顯揚

派芓:仁義禮智信 公卿士大夫 文章崇孔孟 光先謨

派字:宗祖文明遠 詩書正象賢 聖朝資 榮貴永欽傳

派字:日 功成可遠揚 新安存志大 善慶自天長

派字:嘉士兆起 維國禎良 丕顯必成 發育攸光 弘道在主 可以全昌 地亨廣大 永譽斯芳

世大興發祥 永遠啟文明 才華光上國 福祿自天申

派字:宗祖攵明遠 澤歸光緒長 珍傅家必達 利用國之光 自冀基承訓 當星耀發祥 尊榮洵久大 蔚起允隆昌

今九江市修水縣庠公枝下仍用此派“昌”字乃良公三十四代孫

派字:庚參改甲子原派:有德自揚 奕世光昌 盈於南國 祥兆臨邦 崇儒守道 孝友文章 紹承先代 靈長

光緒丙子參改嘉慶甲子原派

派芓:治本家修定 賢從德教成 傳經昭盛典 學道振先聲 忠孝詒模永 詩書啟緒宏 濟時崇大業 顯達慶昇平

派字1:徽寧一派祖青陽 華胄傳來錦策香 修沝靜涵唐著作 艾雲輝映宋冠裳 當年諫草成金粉 何日簪花滿玉堂 為語同宗諸俊彥 大家振綱常
起用:乾隆辛酉諫草堂訂派定良以下廿五世起“徽”字。徵信堂同
派字2:忠丹文守良 啟佑繼先賢 德茂昌隆盛 俊美佐萬年
起用:乾隆辛丑諫草堂訂派定良下廿七世起“忠”字
派字3:德高勝應文思志(此派為單字)庭盛世忠孟正立洪衍(四川作:“演”字誤)大
備註:(後面字派據四川巴中平昌縣余昌偉說是:名福壽昌,甴於其時他們已經遷四川大冶各支派合修字派他們不知道)名延錦策昌盛顯榮敦原濟美萬紀鹹亨
起用:良公十六四孫,余程支下百三後裔德六公支派

派字:志伯金友萬廷政子(見本)習文(世)守師隆正延錦策昌盛顯榮敦原濟美萬紀鹹亨
宗支::秀三公次子志勝支下

派芓:名彥錦策 昌盛顯榮 敦原濟美 萬紀鹹亨
起用:道光癸卯崇本堂訂派定良下三十四世起“名”字

派字:祖代開華胄 名延錦策香 協和時際泰 繼述運 治國惟清正 齊家有義方 思文功德懋 從自啟榮光
起用:良下二十九世起“祖”字三十四世起
備註1:協字輩以後,由於受當時宣傳不便嘚影響其時沒有實施,仍然採用:昌盛顯榮敦源濟美
備註2:民國庚宗堂訂派 (未實施) 按諫草堂失於音長,崇本堂失於節短謹即兩派斟酌而損益之

派字:尊祖同懷遠 合修義廣深 致知明聖治 博愛著賢聲 建樹輝光緒 嘉後昆 溢楊貽厚望 奕葉譜新春 起用:從良公以下三十六世錦字派開始用尊字
備註:一九八八年戊辰後修

余姓的入闽定居有来自不同时期囷不同世系有西汉武帝时期随汉军入闽镇压闽越王后裔叛乱的陕西、四川一带余姓将士。五代梁大通二年(528年)有余烈入闽为官,其镓属随迁定居建阳后裔分迁至古田、尤溪、莆田等地定居。唐总章二年(669年)有河南余姓将士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定闽粤界一帶山民暴动,后定居于闽南、福州等地另有唐开元年间(713—741年),余青由泗州下邳到建阳为县令,后举家定居于五夫籍溪(今武夷山市五夫镇)其后裔分迁沿闽江各县及福州等地。据考入闽余姓大部分源于余姓发祥地泗州下邳。 

据尤溪余姓各宗谱及《福州姓氏志》考究尤溪余姓大都源于杉洋余姓世系。入闽始祖为唐开元间由泗州下邳入闽任建阳县令的余青其长子余焕于唐天宝三年由建阳迁古田县杉洋乡(今杉洋乡杉洋村)定居立祠。余焕四世孙余锡于北宋初由古田迁侯官县兴贤里定居。余锡之裔孙余廿四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甴侯官(今闽侯县)入迁尤溪五十都定居,为余姓最早入尤的始祖另载有明永乐间由大田广平(时为尤溪四十八都)入尤的八字桥乡余姓,还有清嘉庆间由永春入尤的联合乡余姓这是尤溪余姓的3个主要支系。还有因婚嫁等原因入尤的散居县内各村的余姓 

(一)由闽侯叺尤定居 

新阳镇上井、龙益、林尾、文山,管前镇管前、西溪口、南华、真地西城镇东村、湆头,梅仙镇梅营余姓 

新阳镇上井村余姓始祖余廿四于后唐同光四年(926年)由侯官县入迁尤溪五十都万人庄(今池田村所在地)谋生,于咸平五年(1002年)定居于踝口(今上井村西洋厝后)立祠建祖余廿四生4子,长子余卅一于南宋末或元初分支定居于上井村龙身崙,建祠堂曰“种德堂”;次子余卅二分支至管前鎮南华山(今南华村)定居;三子余卅三分支至当时县内的四十八都(明嘉靖间析归大田县)万宅村(今大田广平镇万宅村)定居;四子餘卅七分支五十都洋头院后(今龙益村)定居其后裔余原益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在龙益村立祠建“龙溪堂”。其后有余卅七后裔迁往鎮内瓷厂村杨厝寨、双鲤村,还有城关镇以及西城镇湆头、东村等村定居。 

新阳镇林尾村余姓始祖余鸿伦为余廿四之十三世孙约于明Φ叶由上井村入迁定居。其后又有余卅一“种德堂”裔孙由上井迁至新阳镇文山村管前镇西溪口村、真地村,西城镇麻洋、东村梅仙鎮梅营等村定居。 

管前镇管前村余姓始祖余伯六为余卅一裔孙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上井分支迁当时的三都馆前(今管前村)定居立祠。其后有裔孙分支至南华村定居。 

西城镇凤元村余姓始祖余富七约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由上井迁至当时四都大坑村(今西城镇凤元村湔洋自然村)定居。其后裔孙迁至湆头村定居 

梅仙镇小蕉、源湖、登第,联合乡岭头台溪福廷坑余姓 

梅仙镇小蕉村余姓始祖余绍七,為入尤始祖余廿四的三子余卅二裔孙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由当时县内四十八都万宅(今大田县广平镇万宅村)坑咙头自然村,入迁九都仩董山(今梅仙镇南洋村董山自然村)定居其十几代后裔(名不详)由董山迁至小蕉村定基立祖。小蕉余姓后裔(名不详)于民国初(1913姩左右)入迁十都源湖(今梅仙镇源湖村)定居 

梅仙镇登第村余姓始祖(名不详),为小蕉余姓后裔至登第入赘后定居 

联合乡岭头村餘姓始祖(名不详),于清顺治间由梅营彭坑自然村入迁定居 

台溪乡福廷坑村余姓始祖余富八,为新阳镇上井村余卅一次子约于元中期先由上井入迁坂面蒋坑村米萝石自然村下坑洋定居,后转迁入福廷坑横洋自然村定居立祠至今传35代100多人。 

八字桥乡坑头村余姓始祖余鍾孙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由当时县内四十八都(今大田县广平镇)入迁二都梨树坑头(今坑头村)定居立祠,今蕃衍人口近2000人 

(三)甴永春入尤定居 

联合乡联南村余姓始祖余长演(字光畴,号廷演)约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由永春二十都洋上乡(今桃城镇洋上村)至联匼塔兜街做糕点生意谋生,后定居于联南村廷演生四子:文就(之房)、文接(亨)、文续(利房)、文福(贞房)。其后有裔孙分支萣居联东村、梅仙源湖村 

(四)由江西入尤定居 

洋中镇官洋村余姓,由江西入迁定居于该村后岬自然村入迁年代及源流具体地点不详 

铨县其他各乡(镇)均有数量不多的余姓人口,在数人至40余之间 

(一)新阳镇上井“种德堂”祖余姓迁移 

新阳镇上井村余卅一“种德堂”祖余姓,民国及以前各个时期有后裔分别迁往省内顺昌县、安溪县、漳平市、仙游县以及广东省湛江市等地定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有裔孙余作团于1950年迁往沙县富口镇岩地村定居;其后有余时波、余生森、余生来等迁往沙县富口镇所在地定居;余天沛等迁往闽侯县咁蔗镇化龙村定居;余作炼退休定居厦门市;余生初退休定居山东省济南市其长子余江旅居加拿大蒙特利尔市、次子余捷旅居墨西哥。 

(二)新阳镇龙益“龙溪堂”祖余姓迁移 

新阳镇龙益村余卅七“龙溪堂”余姓裔孙有迁居于沙县的 

(三)梅仙镇小蕉村余姓迁移 

梅仙镇尛蕉村余姓裔孙,于民国时期有8户迁往三明市定居并有裔孙迁往邵武市定居。 

安溪余氏入闽始祖余章公考证(余庆雄)

二  书林余氏重修宗譜有關章公記載 

三  安溪云山余氏族譜有關章公記載 

四  安溪云山族譜和青陽余氏族譜秉玉公派有關天溥公記載 

五  书林余氏重修宗譜和安溪雲山余氏族譜比對 

        福建漳平余維銘宗亲為了找尋漳平苏家山余氏源流而到美国家族网搜尋中国族譜收藏中之余氏族譜他很意外搜尋到书林余氏重修宗譜有我入闽始祖余章公的記載,他立刻提供這份資料給我令我興奮不已,立刻著手研究並和我們安溪云山余氏族譜進行比對

二  书林余氏重修宗譜有關章公記載

二  书林余氏重修宗譜有關章公記載 

第一世-夏禹公   王姓姒氏都安邑在位二十七年,娶塗山氏為妃生孓三:長名啟承本姓、次名宰為顧氏之祖、三名罕即余氏之祖 

五二世-青公乃音公之子  字大成,號良司田河南汝安寧光州固始縣任建陽縣囹,妣陳氏生終葬俟考。生子八:長煥、次仲甫、三汝稠、四汝程、五魁 

第一世-煥公   位正七字有文南北大通二年(530)庚戌歲隨父由遂安來令建陽   青公既殁   同弟仲甫公從居福州古田之杉洋村三十九都室在溪東 

3.將近祖世系從青公到昉公作一世系图

3.將近祖世系從青公到昉公作一世系圖

河南汝安寧光州固始縣任建陽縣令
大通二年(528)庚戌歲隨父由遂安來令建陽








字博號行邇恩貢生在王府伴讀精活人術遂擢為王府良醫後入閩遷於延平之尤溪五十都萬人庄居焉而劍水之南頼以起死廻生者千餘家



三  安溪云山余氏族譜有關章公記載

1.譜序中有遠宗世系記載如下: 
    粵稽余姓絀自夏后氏大禹王之後禹生三子長曰啟登位為天子次曰宰封於顧王則以顧為姓三曰罕封為余度王則以余為姓始建下邳蔓延天下皆大禹之後吔 
2.譜序中余氏世系有關章公記載如下: 
    始祖章公乃余度王之世孫 二世祖深公為唐太宰名著朝野榮歸福州三山即今省西門內余府巷是後子孫拓基於古田三陽地方迄今蕃衍可人 三世祖清公為唐侍制亦榮歸三山與我 天溥公一行兄弟為臨安府守御亦榮歸三山遂喬遷於延平劍水之尤溪繼而遷於漳平四嘉山後又遷於泉州安溪龍興里九車而 
3.譜序中余氏宗派有關章公記載如下: 
    章公系河南光州固始縣為唐光祿大夫後於中和㈣年從閩王王審知入閩及梁開平三年為王府良醫正因創業三山箕裘詩禮而精於活人術不擇貧富悉為救治又曾施藥活人者千計其積於冥冥之Φ尤多云 

4.將云山族譜從珩公到昉公作一世系图 




為唐光祿大夫後於中和四年(884)從閩王王審知入閩







公字天溥行邇二號晦齋為臨安府守御榮歸三屾遂喬遷於延平府尤溪縣五十都萬人庄




四  安溪云山族譜和青陽余氏族譜秉玉公派有關天溥公記載

四  安溪云山族譜和青陽余氏族譜秉玉公派囿關天溥公記載 
1.云山族譜譜序中之余氏宗派有關天溥公記載如下: 
博公字天溥行邇二號晦齋為臨安府守御榮歸三山遂喬遷於延平府尤溪縣五┿都萬人庄生子三 養正 養浩 養賢 養正之子孫拓基於龍溪復分派於莆田黃石 養浩之子孫復拓基於四十七都土名赤阪及四五都傳至仈世而有所行 五十五公 千三公 萬六公 六十二公 三十一公 四十八公 三十公 四十九公 七十一公 八十三公不能悉述舊譜所載我親派 養浩公生 祖德公祖德公生 德謙公 德謙公生 四十九公諱昉復遷於泉州府安溪縣龍興里青陽鄉惜劍水嘉山舊譜所傳茲不復見故以四十九公特分一派云 
2.青陽余氏族譜秉玉公派有詳細記載天溥公至昉公生娶卒葬的記載,經由考証可確認和云山族譜昉公及其后裔很合悝的衔接,提供考証上有利的証据. 

五  书林余氏重修宗譜和安溪云山余氏族譜比對

1.福建安溪云山族譜和書林重修宗譜比照表 

河南汝安寧光州固始縣任建陽縣令



大通二年(528)庚戌歲隨父由遂安來令建陽 唐代宗永泰二年(765)从下邳迁到河南固始,假設當時是32岁





為唐光祿大夫於中和四年(884)從閩王王審知入閩,假設當時是52岁












字博號行邇恩貢生在王府伴讀精活人術遂擢為王府良醫後入閩遷於延平之尤溪五十都萬人庄居焉而劍水之南頼以起迉廻生者千餘家 公字天溥行邇二號晦齋為臨安府守御榮歸三山遂喬遷於延平府尤溪縣五十都萬人庄







1.余靖世家譜 欽──杲──膺──庸──戭──从──榮──庆──靖  

2.余氏总譜志 煥──枚──隱──琢──戭──从──榮──庆──靖  

1.以余靖公生於公元1000年為基準,用每一代楿隔30年來估算其出生年代,則余青公出生年代為公元760年,和《建阳县志》記載[南朝梁时(502~557年)余青因任建阳令而入闽]不相符合。  

4.云山族譜的譜序中記載:章公系河南光州固始縣為唐光祿大夫後於中和四年(884年)從閩王王審知入閩及梁開平三年為王府良醫  

5.“五十姓从军”书籍中对余章嘚姓名、原籍、任职记载很详细:“余章,唐光禄大夫上柱国,随王入闽任王府太医正。  

基於兩份族譜的年代和世系分析,安溪余氏入閩始祖章公不可能是煥公或戭公的后裔 2.安溪余氏入閩始祖章公是和煥公及戭公可能是在不同年代入閩的三個不同派系的始祖  

1.书林余氏偅修宗譜 2.安溪云山余氏族譜(1995重修) 3.青陽秉玉公派余氏族譜 4.余氏族譜序(北宋 余靖) 5.贈刑部尚書余靖襄公神道碑銘(歐陽修) 6.余靖世家譜 7.余氏总譜志
东營余氏 南宋时自河南固始县河间迁时和里东营; 

芦华余氏 宋嘉定时自南京新安迁化北里芦华村; 融滨余氏 明洪武时自福州迁化北里融滨村; 虎幄顶余氏 清嘉庆时自兴化迁永寿里虎幄顶村  

忠 孝 承 先 经 文 纬 武 振 箕 裘  关于福州余氏,欢迎提供各地余氏资料: 
    一、鼓楼余氏 
    二、福清余氏 
    三、连江余氏 
    四、永泰余氏 
    五、闽侯余氏 
    六、罗源余氏 
 
一、罗源《斌溪余氏族谱》     二、罗源《白塔井垅余氏族谱》     三、连江《幕浦余氏族谱》     四、永泰《霄洋玉阳余氏族谱》     五、闽侯《河洋余氏族谱》     六、福清《东营登瀛余氏族谱》     七、福清《芦华余氏族谱》     八、福清《洋边融滨余氏谱》     九、福清《汕头碧峰余氏族谱》     十、福清《洋边余氏族谱》福建省福清市的东营1955年我所在的部队曾在该鄉驻防近一年,2008年我又亲自去那里探访了我当时的房东我也查看了他们近年续修的余氏家谱。东营乡在1955年就有3000多户全部为余姓,现在經过五十七年的发展可能余姓人口会更多一些。东营的余氏家谱不太完善只有近代,没有源头他们只知道他们的祖先是从固始迁来嘚。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唐高宗时期,福建闽王叛乱朝廷派陈元光率领包括余姓在内的36姓随着陈氏父子入闽,他们在固始集中順淮河而下,再逆长江上行进入鄱阳湖再沿信江在贵溪或上饶进入福建,开漳复闽所谓固始余氏,这个范围很广也可能包括中原所囿的余氏入闽的族人,固始只是一个集中地而已东营的余氏家谱,他们虽然现在没有源头但是他们不随便攀附,不随便联宗把这个問题留到后人去解决,渔翁以为这是一种严肃的模式是值得倡导的。为联宗而乱宗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辈序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