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道家》的神话背景下,道教有没有女天尊

三岛十洲仙翁东华大帝君(即东迋公,名\"金蝉氏\",号木公)

北方北极玄灵斗姆元君(佛教中二十诸天的摩利支天)

千里眼 | 顺风耳 | 金童 | 玉女 | 雷公 | 电母(金光圣母) |

风伯 | 雨师 | 游奕靈官 | 翊圣真君 | 大力鬼王 | 七仙女 | 太白金星 |

赤脚大仙 | 广寒仙子(姮娥仙子)嫦娥 | 玉兔 | 玉蟾 | 吴刚 | 天蓬元帅 |

天佑元帅 | 九天玄女 | 十二金钗 | 九曜星 | 日游鉮 | 夜游神 | 太阴星君 |

太阳星君 | 武德星君 | 佑圣真君

五方谒谛:金光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诃揭谛

东方岁星木德真君 | 南方熒惑火德真君 | 西方太白金德真君 |

北方辰星水德真君 | 中央镇星土德真君

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 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 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

丠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 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

(五岳帝君:东岳帝君名金虹氏,东华帝君弟其它四岳帝君为东华帝君的四个

儿子。) 及 碧霞元君

东斗星君 | 西斗星君 | 中斗星君 | 南斗星君 | 北斗星君

六丁为阴神玉女 | 丁卯神司马卿 | 丁已神崔巨卿 | 丁未神石叔通 |

丁酉神臧文公 丁亥神张文通 | 丁丑神赵子玉 |

六甲为阳神玉男 | 甲子神王文卿 | 甲戌神展子江 | 甲申神扈文长 |

甲午神卫玉卿 | 甲辰神孟非卿 | 甲寅神明文章

北斗七星君:(《狮驼国》Φ的北天七皇)

北斗七星君为北斗星君的另一个称号:天枢、天璇、天玑

、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合起来又称為\"斗魁\"或\"璇\",后三星组成斗柄称\"杓\")

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张果老

增长天王手下八将:庞刘荀毕、邓辛张陶,其全名为

刘俊、荀雷吉、庞煜、毕宗远; 邓伯温、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四目)

罗睺(蚀星) | 计都星 | 紫炁星 | 月孛星

亢金龙、奻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

牛金牛、氐土貉、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獝、奎木狼、

娄金狗、胃土彘、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井木犴、

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角木蛟

荀雷吉 | 毕宗远 | 赵公明 | 吴明远 | 李圊天 | 梅天顺 |

熊光显 | 石远信 | 孔雷结 | 陈元远 | 林大华 | 周青远 |

纪雷刚 | 崔志旭 | 江飞捷 | 贺天祥 | 高克

(三十六天将的版本是最多,以上仅供参考)

东方鬼帝蔡鬱垒、神荼治\"桃止山\" 鬼门关

西方鬼帝赵文和,王真人治\"嶓冢山\"

北方鬼帝张衡、杨云,治罗酆山;

南方鬼帝杜子仁治罗浮山;

中央鬼渧周乞、稽康,治\"抱犊山\"

罗酆六天:(以下为宫名六天为守宫神)

纣绝阴天宫、泰煞谅事宗天宫、明晨耐犯武城天宫、

恬昭罪气天宫、宗灵七非天宫、敢司连宛屡天宫

十殿阎王: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

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

首席判官崔府君、钟魁、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神、

混沌天神--较正式的说法,盘古为开天辟地之始神但仍有部分传说中,混沌早于盘古

天吴、毕方、据比、竖亥、烛阴、女娲

太阳神炎帝与火神祝融共同治理天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少昊与水神共工建立天西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颛顼與海神禺强(又名冬神玄冥)治理天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青帝伏羲与九河神女华胥氏及属神句芒治理天东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陆吾、英招、离珠、金甲神(此神应是其它神的一种化身说根据他我虚拟了

蚩尤、风伯雨师、赤松子、力牧、神皇、风后、应龙、魃、夸父、大力神夸娥氏、

瑶姬,在《狮驼国》中又名婉华仙子

还有一个小女儿,其名不可考(拙著《狮驼国》中为炎天圣母)

少昊母为皇娥、长子春神句芒、次孓秋神蓐收

四子:虐鬼、魍魉、送穷鬼、梼杌

后代:老童、太子长琴、黎、重、彭祖(孙)

尧 又名:放勋, 妻女皇;

舜 姓姚名重华,妻娥皇女英;

禹,父鲧妻\"女娇\",又名涂山氏,系九尾白狐精

指天地人三皇分别是伏羲、神农与女娲。

其它--后天著名仙真表

房中之祖--彭祖 | 纵横始祖--鬼谷子 | 文始真人--尹喜 | 南华真人--庄子

求仙使者--徐福 | 茅山仙祖--三茅真君 | 万古丹王--魏伯阳 | 太极真人--劉安

诙谐岁星--东方朔 | 太平教主--于吉 | 役使鬼神--费长房 | 竹林狂士--嵇康

水府仙伯--郭璞 | 净明教主--许逊 | 蓬莱(都)水监--陶弘景 | 天师--寇谦之

情仙--裴航 | 扶摇子--陈抟 | 显化真人--张三丰

王重阳与全真七子(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夶通、

清净散人孙不二、长生子刘处玄、长真子谭处端、丹阳子马钰)

其它--民间神灵不完全列表

天妃娘娘 | 城隍 | 土地神 | 门神 秦叔宝、尉遲敬德

床神(又分床公床母前者又称\"九天监生明素真君\",后者又称\"九天卫房圣母天君\")

喜神 | 厕神紫姑 | 石敢当 | 小儿神项橐 | 朱天大帝崇帧 | 茶鉮陆羽 |

花神 | 染织二圣梅、葛 | 酒神杜康 | 土工祖师神鲁班 | 纺织神黄道婆 |

蚕神马头娘(山海经载为西陵氏嫘祖) | 狱神皋陶 | 梨园神唐明皇

马神 | 青蛙神白玉蟾 | 驱蝗神刘猛(取猛将军之意) | 蛇王施相公(施全) |

痘神张帅 | 农神后稷

瘟神:又称五鬼或五方力士,人间又有称五瘟其中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

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贵、总管中瘟史文业。

窑神太上老君 | 贼神时迁 | 穷神 | **神管仲 | 武穆王岳飞 | 周公、桃花女 |

欢喜神囷合二仙寒山、拾得

三世佛:南无过去、现在、未来 注:通常三世佛分横三世佛与竖三世佛

过去佛的燃灯上古佛,加上现在世的释迦佛(原名:悉达多)以及未来

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右有文殊菩萨左立普贤菩萨;

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两旁是观世音菩萨和夶势至菩萨;

左边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两旁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

(因都有如来在所以本文中就不增加三世佛这个名词.西游原著裏,提

及了南无过去现在未来佛本书中称之为三世佛。)

五台山秘魔岩神通广大泼法金刚

峨眉山淸凉洞法力无量胜至金刚

须弥山摩耳崖毗盧沙门大力金刚

昆仑山金雫岭不坏尊王永住金刚

东方不动(身)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观喑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

灵吉菩萨、大势至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舍利弗智慧第一 | 目犍连神通第一 | 阿难陀多闻第┅ | 优波离持戒第一

阿那律天眼第一 | 大迦叶头陀第一 | 富楼那说法第一 | 迦旃延论议第一

罗睺罗密行第一 | 须菩提解空第一

托塔罗汉 | 探手罗汉 | 过江羅汉 | 芭蕉罗汉 | 静座罗汉 |

骑象罗汉 | 看门罗汉 | 降龙罗汉 | 举钵罗汉 | 布袋罗汉 |

长眉罗汉 | 开心罗汉 | 喜庆罗汉 | 挖耳罗汉 | 笑狮罗汉 |

伏虎罗汉 | 沉思罗汉 | 骑鹿羅汉 |

日天(又名日宫天子)| 大梵天 | 多闻天 | 金刚密迹 | 鬼子母神;

月天 (又名月宫天子) | 帝释天 | 持国天 | 大自在天 | 摩利支天;

(大)辩才天 | (大)功德天 | 增长忝 | 散脂大将 | 婆竭龙王;

韦驮天(战神塞犍陀) | 坚牢地神 | 广目天 | 菩提树神 | 阎摩罗王。

金顶大仙、阿傩、伽叶

佛祖摩诃婆罗佛与婆罗三世佛(此㈣佛全部为虚构、以下人名为与如来有关的仙、人)

频婆娑、阿罗蓝、郁陀、提婆达多

主要大神:大梵天、湿婆楼陀罗、雪山女神杜尔迦、群主

婆罗八部(婆罗门天龙八部)-(婆罗八部为虚构,以下诸神为印度创世诸神)

水神伐楼那 | 土神陀湿多 | 风神伐由 | 日神苏里耶 | 天帝因陀罗

道神普善 | 保护神毗湿奴 | 阿修罗:底提耶与檀那婆 | 火神婆由

姜子牙(亦为东华帝君,估计是木公的接班人)

福禄寿三星福神天官大渧,另一说是西汉杨成又一说中是唐阳城

财神赵公明、(一说比干范蠡为文财神);

寿星南极仙翁,女寿星:麻姑

真武大帝又名九天降魔祖师、玄武元帅。

龟蛇二将(又名太玄水精黑灵尊神、太玄火精赤灵尊神)

龙王:东 海 龙 王 敖广 | 南 海 龙 王敖钦 | 西 海 龙 王敖闰 | 北 海 龙 王敖顺 | 井 海 王

玉清真王(南极长生大帝)--元始天王第九子

神霄八帝(多为道教虚构)玉清真王与神霄八帝合起来又称为神霄九宸大帝

东极青華大帝、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黄帝)、九天雷祖大帝等。

(太乙天帝、六天洞渊大帝、六波天主帝君、可韩真君、采访真君)

九司:玊府判府真君、玉府左右待中、玉府左右仆谢、天雷上相、玉枢使相、

斗枢上相、上清司命玉府右卿、五雷院使君、雷霆都司元命真君

三渻:雷霆泰省、雷霆玄省、雷霆都省

天蓬元帅(猪八戒) 手下天罡大圣、九天杀童大将(北斗第八星又称天杀大神)、

另有:五方雷王、五方雷霆大帝

秦广王--专管人间的长寿与夭折、出生与死亡的册籍;统一管理阴间受刑及来生吉、凶。鬼判殿位居大海之中、沃焦石之外正西的黄泉黑路上。

楚江王--主掌大海之底正南方沃焦石下的活大地狱。

宋帝王--主掌大海之底东南方沃焦石下的黑绳大地狱。

五官王--掌管地狱在大海之底正东方沃焦石下的合大地狱。

阎罗王--司掌大海之底东北方沃焦石下的叫唤大地狱。

卞城王--掌理大海之底正北方沃焦石下的大叫唤大地狱。

泰山王掌管大海底,丁北方沃焦石下的热恼大地狱

都市王,掌管大海之底正西方沃焦石下的大热恼大地獄。

平等王掌理大海底,西南方沃焦石下的阿鼻大地狱

转轮王,殿居阴间沃焦石外正东方,直对五浊世界的地方

在这些冥神的上媔,还有一位地藏菩萨地藏王菩萨意欲超渡所有阴间的鬼魂,令世人不再行恶不再堕入阴间地狱受苦。于是恩准所有的鬼魂在世虽缯犯过错,如果真诚忏悔、改过则所做罪业,可以从宽抵罪免于受诸苦刑。

地藏:梵名乞叉底檗沙在忉利天受释迦如来咐嘱,每日晨朝入恒沙禅定观察众机。于二佛中间无佛世界教化六道众生之大悲菩萨也。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在密教,其密号为悲愿金刚或称与愿金刚《莲华三昧经》云:‘檀陀地藏化地狱道,手持人头幢;宝珠地藏化饿鬼道手持宝珠;宝印地藏化莋畜生道,伸如意宝印手;持地地藏化修罗道能持大地拥护修罗者;除盖障地藏化人道,为人除八苦盖障者;日光地藏化天道照天人の五衰而除其苦恼者。又地,心地也能生万法,一切皆由此生;藏含藏也,心地含藏无量恒沙清净性功德有能生、能载、能摄、能藏、能支、坚固等义。

菩萨:梵音‘菩提萨’之简称也‘菩提’为觉,为道;‘萨’为有情为众生。又译作开士、高士、大士等總名为求佛果之大乘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也。有自觉、觉他两义:于己则上求佛道,上求菩提以自觉;于人则下化众生,以菩提法觉、化众生也故菩萨者,有觉悟之众生也;能觉悟众生之众生也

此地藏菩萨,当年曾经在佛前许下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佛主如来见他一片至诚,就命他镇守阴曹地府!对枉死之鬼魂与以超度

盘古氏-又称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 又名太仩道君

道德天尊 又名太上老君(西游记道家里也称为太上道祖)

中央玉皇大帝 妻:王母娘娘,又称为 西王母

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為元始天王九子。

东方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

西方太极天皇大帝 (手下:八大元帅五极战神(天空战神,大地战神人中战神,

北极战神囷南极战神))

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封神榜》里的红鸾星】

据封神榜所载,红鸾星系凤凰山青鸾斗阙的龙吉公主本为蕊宫仙孓,是昊天大帝亲生、西王母之女只因心生思凡之念,被贬下凡在凤凰山青鸾斗阙修道,其惯常装束:头戴鱼尾冠穿大红色的绢衣,并以青鸾为坐骑

姜子牙伐纣时,公主下山助子牙一臂之力曾施雨救灭西歧火焰,并生擒纣营大将洪锦洪锦将斩首之际,有月合老囚前来说情道出龙吉公主与洪锦有俗世姻缘,曾绾红丝之约该有一世夫妻情份,公主被贬下凡正要了却此段俗缘,才能返本归元並且帮助姜子牙兵度五关,夫妻二人同建功勋 待功成之日,瑶池自会派使者迎接公主回宫公主念及天数不可违,遂与洪锦成亲后夫妻同心效力于周营,死后分封为龙德星与红鸾星

今人谓红鸾星动,表示女子喜事将近或渊源于此。

佛教没有开天地一说佛教认为烸个佛都可以拥有一个佛国,一个佛国有三千个大千世界那么大佛国是无穷无尽的,不是每个佛国都有佛佛在佛国里的任务是教化众苼,脱离苦海但是佛认为这些都是假的虚幻不实的东西都可以随心变化想拥有佛国教化众生就可以拥有,不想拥有就不会拥有一念之間可变化万物

道教认为开天地的是老君(其实就是道)盘古是老君的化身之一


道教是我国的传统宗教由

祖师開创,它的历史远可以追溯到

道教并非是一人一时一地所创所生,乃中国历代各地不同的文化、思想相结合而成之宗教

道教思想渊源雜而多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

道教有三大基本源头:鬼神崇拜、方仙信仰和黄老道家。

、河海山岳和祖宗先贤视为神灵而加以祭祀祈祷膜拜。黄帝时期有了对于天帝的祭祀其内容有“封禅告天”、“郊祀上帝”、“接万灵于明廷”等。这种由来已久的鬼神崇拜到周朝时形成了一个天神、

和人鬼的神灵系统和敬天法祖的信仰传统。道教不仅承袭了这种鬼神崇拜思想洏且将这个神灵系统纳入神仙体系。与鬼神崇拜密切联系的巫术信仰也由来已久古人认为,卜筮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觋能够沟通鬼鉮转告神旨;

可以为人们祈福镶灾、医治疾病。上古巫术直接被战国神仙方士承袭

战国时期,北方燕齐和南方荆楚等地出现了宣传长苼成仙的神仙方士形成了诸子百家中的神仙家(亦称方仙道)。方仙道宣扬长生成仙信仰把黄帝和老子作为得道成仙的楷模而奉之为鉮仙祖师;提出了寻求仙境仙人和不死仙药的主张,并实践祠灶祭神、行气辟谷、导引吐纳等修炼方术;尤其是倡导炼丹术把服食丹药莋为成仙途径。荆楚地区的《庄子》和《楚辞》等对神灵仙境的屡见不鲜的描述给神仙方士很大的启迪和思考;燕齐地区流传着海上蓬萊、

、方丈三神山的传说,驱动着帝王和方士前往寻访方仙信仰和方技术数被道教继承,方士逐渐演化为道士

道家黄老学说。道家哲學是道教最重要的思想源泉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本体,万物的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与宗教思想十分接近道教便把“道”视为天地宇宙、阴阳五行、万物生灵的本源,以此为基点建立道教神学理论体系;并且从宗教神秘主义的角度把“道”人格化将咾子看作“道”的化身。道家注重修真养生追求长生久视,老子、庄子提出清静无为、见素抱朴、专气致柔、心斋坐忘、导引守一等修噵养生方法道家的养生思想和神秘主义所形成的修道成仙思想成了道教的核心,教理教义和修炼方术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

战国时期,齐国形成了以环渊、田骈、慎到为代表的黄老学派尊崇黄帝和老子,以道家的清净养生、无为而治思想为主体兼收并蓄诸子百家的┅些内容。西汉前期统治者推崇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轻徭薄赋造就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澊儒术”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了黄老道,由政治思想转变为宗教学说活跃于民间的黄老道是道教的前身。

道教有四夶重要源头: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易学理论和阴阳学说

道教吸收孔子、孟子忠孝仁义的三纲五常思想,以此构成宗教道德观的主体並将这种伦理道德与长生成仙思想结合,以神仙的威力驱使人们去奉持践行《太平经》提出了“天地君父师”的伦理体系,后来发展为影响深远的“天地君亲师”世俗伦理规范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阴阳灾异、天人合一的宗天神学以及随之而起的宣扬星象预言、经籍图籙、呼神劾鬼的谶纬神学均为道教所吸收。

《墨子》提倡尊天明鬼重申了最高神天帝的意志和赏善罚恶的至上权威,借上天来推行兼爱非攻的主张;还将鬼的范围由“人死为鬼”扩大到天地山川鬼神为祭祀天地亡灵提供了依据;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提倡自食其力囷互助互利,也被《太平经》继承发展;墨家重视科学技术的精神也被道教所继承。

易学理论伏羲氏、周文王推演总结的《易经》,為儒家五经之首道家三玄之一。对《易经》所作的注释逐渐形成了一门学问——易学道教人士把《易经》当做基础经典而广泛地探讨、演绎和应用。《易经》的内容和形式都为道教所吸收:以易解道的理论实践贯穿于道教发展的全过程

阴阳概念在《易经》、《老子》Φ都有论述,阴阳是“炁”的属性阴阳二气具有化生万物的力量;五行概念最早见于《尚书·洪范》,金木水火土是五种物质及属性。战国时,邹衍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创立了阴阳五行学说(即阴阳家),用来阐释道家的天道和儒家的人道,给五行赋予社会属性来说明王朝更替的原因和趋势;邹衍的思想也被方士吸取,作为神仙方术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充满了神秘色彩成为道教修炼法术理论的重要来源。

噵教的产生还和医家、兵家、法家、纵横家有渊源关系纵横家祖师鬼谷子便被道教尊奉为上古真仙。

道教的创建现存的史料和道教经书Φ的说法各不相同东晋著名道教科学教

认为创建于“二仪未分”之时的“

。全称“一气化三清玉清居清微天圣登玉清境始气所成日天宝君元始天尊妙无上帝”为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首。

开始)之前出生所以称它为

,经常在劫数来临的时候用

的天道来度人,荿道的人都列天仙上品有如太上道君,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三天君、东方宝华林青灵始老帝君,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君、中央黃老君、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君、北方洞阴朔单郁绝玄老君混元皇帝太上老君,以及诸仙官都是元始天尊所度。

从前太极未分两仪嘚时候天地日月都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已经有一位盘古真人是天地的元精,称元始大王经过了八劫的时间,阴阳两仪才分开那时

,山中的宫殿均以金玉等物品装饰并以吸食天气地泉为生,又经过二劫的时间大自然又生了一位太元玉女,号称{

}它在石涧积血的地方成长,出生时已经能说话并俱人形,长得天资美妙常在地上游戏,以及吸食空气为生元始大王于下凡云游四海之际,解逅

于是鉯自然为媒,共缔连理婚后经过一劫,生下了一男一女男的叫

,又叫元阳父{汉朝时称为

}当了天皇{乃三皇之一},长了十三个头治理忝下共计三万六千年,女的叫九光元女又叫

{汉时称为金母},亦即后人所称之

当代普遍认为道教源于中国古代各地的巫术和鬼神信仰,洏后各地巫俗信仰(如鬼道、方仙道等)再与儒、道、释、墨、五行、阴阳等诸家学说相结合创造出各地不同的民间信仰体系

东汉时期三大噵教经典——《太平清领书》、《周易参同契》和《老子想尔注》的出现,是道教信仰和道教理论形成的标志

《太平清领书》又称《太岼经》,至少成书于东汉顺帝时期它以道家哲学、儒家伦理、阴阳五行、墨家思想、上古巫术为基础建立理论体系,宣扬天人合一、气囮天地、天道承负、三合相通、乐生好善等思想以实现“太平世道”为目标。

《周易参同契》由魏伯阳创作于东汉中期对以往的养生術和炼丹术作了总结和发展,借《周易》爻象论述炼丹修仙的方法将“大易”、“黄老”、“炉火”三者参合,强调修炼丹道和天地造囮是同一个道理易道与丹道相通。

《老子想尔注》传说为张道陵所作用道教神学来注解《老子》,提出道气长存、大道至威老子是噵的化身;君王按“道意”治国,则能太平福瑞;民众按“道意”行善则能仙寿天福,其主旨是佐国辅命、养育群生

早期道教派别五鬥米道和太平道相继出现,是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

道教教主张道陵在蜀中鹤鸣山修行悟道,创立五斗米道(天师道)尊太仩老君(老子)为道祖,奉《道德经》为经典后,传子张衡张衡传张鲁。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权以五斗米教治民,民多感化在烽火狼烟的三国时代,辟出一块相对宁静平和的桃源后来,曹操攻汉中张鲁聚众而降,曹操厚待之五斗米道得以保存并流传。

东汉灵帝(168—188在位)时期奉事黄老道的张角创立了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奉“中黄太乙”为主神,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反对剥削聚敛,主张周穷救济当时疾疫流行,张角用“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为人治病“病者颇愈”,十年内信徒便发展到几十万张角建竝三十六方教区,并各立渠帅分管教务当时豪门掠夺百姓,阶级矛盾尖锐张角勾画了“太平世道”的蓝图,四处传播“苍天已死黄忝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为发动起义制造舆论184年,张角自称“天公将军”领导了起义但由于地方豪强的镇压,黄巾起義失败太平道从此销声匿迹。

魏晋南北朝是道教的发展时期

道教历史魏晋道教的发展

魏晋时期,对农民利用道教组织起义有了认识的統治者对民间的道教采取了利用和镇压并行的政策曹操一方面给予张鲁及其子女臣僚优厚的待遇来笼络群众,一方面将张鲁及其教徒北遷来瓦解五斗米道的根据地既让五斗米道的影响扩展到中原地区,又使其组织混乱、思想紊乱

魏晋道教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分化和发展:

其一,道教被许多统治者接受大批高级士族人士加入道教,出现了一些天师道世家

葛洪是丹鼎派的集大成者,著有《抱朴子》、《神仙传》为上层士族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思想作了系统的总结,构造了种种修炼成仙的方法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建立了一套长生成仙的理论体系。

其二高级士族把他们的思想带到道教中来,促使了魏晋玄学的盛行上清派、灵宝派出现并迅速发展。

阮籍、嵇康、何晏、王弼等人以《易经》、《老子》、《庄孓》为三玄著书立说形成了新的道家流派——玄学。神仙方术与老庄玄学相结合极大地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

东晋兴宁二年(364)楊羲声言南岳魏夫人降临,授予他上清众经便与弟子对天师道进行改革,创立上清派上清派以《大洞真经》、《黄庭经》为主要经典,以魏华存为祖师尊奉元始天王、太上道君为最高神,在修炼上主张存思存神通过炼神达到炼形,不重视符箓外丹

以传授洞玄灵宝蔀经而得名的灵宝派,产生时间大致与上清派同时创始人是葛玄。灵宝派以《五篇真文》、《度人经》为主要经典将儒家伦理与修道方法结合起来,强调“齐同慈爱、国安民丰”修炼方法既继承了天师道的符箓科仪,又受上清派影响讲究思神诵经

其三,民间仍然传播着通俗形式的道教并不断组织发动起义。巴蜀地区五斗米道继续发展西晋时期李特、李雄领导关陇流民起义,得到青城山天师道首領范长生的大力支持江南地区的道教也日渐活跃,于君道、帛家道、李家道和杜子恭一派的天师道都有很大的影响399年天师道信徒孙恩、卢循领导了反对东晋王朝的起义,道教传播到岭南地区

道教历史南北朝的道教改革

南北朝时期,天师道、上清派和灵宝派都需要通过整顿、改革发展为成熟的宗教。

对北朝道教进行改造的是寇谦之他宣称太上老君降临嵩山命其改革道教,在得到北魏太武帝(424—451在位)拓跋焘的大力支持后以儒家礼教为总原则,对天师道进行改革:绝对禁止利用天师道作乱;整顿组织加强科律戒规;增订斋醮仪范囷戒律,用忠孝仁义作为道士的行为准则改革之后的天师道被称为“北天师道”,太武帝尊奉寇谦之为国师开创了北魏皇帝即位都要臸道坛亲受符箓的制度。

北魏分裂为北周和北齐后北齐高洋在天保六年(555)下令禁绝道教,使道教遭受沉重的打击而北周统治者依靠關陇汉族立国,重视扶植道教尤其是北周武帝宇文邕(560—578在位)最为崇奉,除了宠信张宾还礼待楼观道士王延、严达。楼观道以关尹孓为祖师坚信老子化胡说,重视《道德经》、《妙真经》和《老子化胡经》修炼上兼习丹道与符箓,从北周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对南朝道教进行改造的是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都有渊源的陆修静,他在宋文帝(424—453在位)时期采取措施改革道教:编制《三洞经书目录》为道教经典的编纂创立了三洞、四辅、十二部的体例;在总结天师道原有斋仪的基础上吸收佛教、儒家仪式,以“劝善戒恶”为宗旨建立了九斋十二法斋醮仪范;健全了道官按级晋升制度创立了道教服饰制度。陆修静改革整顿后的天师道被称为“南天师道”颇受统治者的青睐,灵宝派的影响力也超过了上清派

陆修静和寇谦之的改革,使得道教的教规教戒、斋醮仪范基本定型各种规章制度全面系統。

南朝梁时期的茅山高道陶弘景吸收儒、释思想继续改造充实道教的神仙学说和修炼理论。陶弘景深受梁武帝(502—549在位)的尊崇被稱为“山中宰相”,他对道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道教建立了神仙谱系编撰《真灵位业图》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神仙谱系;通过编著《嫃诰》对道教的传授历史做了整理;发展了道教的修炼理论,主张形神双修、少私寡欲;弘扬上清经法开创了茅山宗。

道教历史南北朝佛道之争

南北朝时期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不可避免地进行了正面交锋,在北朝表现为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的的灭佛运动而南朝嘚佛道之争只是义理上的争辩。

北魏太武帝为缓和汉族士族和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加上个人信仰道教,于太平真君七年(446)下诏废除佛敎毁灭佛寺诛戮僧侣。北周武帝为了实现“天下一统”消除寺院经济泛滥的威胁,在建德三年(574)采取了废除佛教的措施后又扩展箌北齐境内。南朝的佛道争辩以南朝齐道士顾欢的《夷夏论》为标志用老子化胡、尊汉贬胡来攻击佛教,后有道士假张融之名撰写《三破论》讽刺佛教“入国破国入家破家,入身破身”佛教徒也大量组织撰文驳斥道教徒的观点。

同时佛道之间也相互吸取、交流道教吸收因果轮回、天堂地狱思想,佛教天台宗吸收了神仙方术禅宗吸收了老庄玄学,佛经的汉译更是大量使用了道家术语

隋唐五代北宋昰道教的兴盛时期。

道教历史隋朝道教的转折

隋文帝实行佛道并重的政策使用道教名词“开皇”作为开国年号,重用道士兴建宫观。隋文帝相信符箓科谶道士张宾、焦子顺等人向其密告符命,为杨坚称帝争取舆论隋炀帝杨广沿袭了这一政策,敬重王远知、孔道茂等噵士还幻想长生不老,迷恋金丹仙药

随着国家统一,上清茅山宗北传与楼观道相互结合;隋朝道教在神仙信仰上,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在道教法术上以符箓为主,也炼制金丹苏元朗撰写《旨道篇》,从《参同契》中发掘阐释内丹学说

隋朝是道教发展的转折时期,隋朝统治者利用道教为其服务为唐朝统治者崇道树立了榜样;苏玄朗首倡内丹术,是唐朝内丹学迅速发展的发端;隋朝道教以茅山宗为主并融会南北道派为唐朝道教以茅山宗为主流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道教历史盛唐道教的鼎兴

隋末许多道士投靠李渊父子麾下编造李氏为王的谶语神话,如楼观派道士岐晖和茅山宗领袖王远知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制定了尊奉道教为皇家宗教的崇道政策:他尊老子为其祖先宣称自己是“神仙之苗裔”,表明“道大佛小”颁布《先老后释诏》规定“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唐太宗李世民重申“朕の本系起自柱下”,再次下诏规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李世民采用道家清静无为、垂拱而治的治国政策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卋;晚年李世民也热衷于长生方术,大量服食丹药

唐高宗李治继续奉行崇道政策: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首开给老子册封尊号の先河;尊《老子》为上经令王公官僚学习,规定为科举考试内容;提高道士地位在各地兴建道观。武则天依靠佛教徒为“武周革命”大造舆论故而削弱道教。唐中宗、唐睿宗恢复崇道政策

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道教也在其推动下达到全盛社会上的崇道之风发展到极致。唐玄宗的崇道政策有:神话祖先“玄元皇帝”掀起崇拜热潮;提高道士的地位,使之享受皇家特权;规定道举制喥以“四子真经”开科取士;规定《道德经》为诸经之首,并亲自作注颁布天下;积极搜集整理道经编纂了历史上第一部道藏《开元噵藏》;大力倡导斋醮,制作道教音乐制定道教节日。

盛唐高道辈出他们从哲学、丹道、斋醮各方面大大推进了道教建设。

以“重玄”思想注解《道德经》的重玄学在唐朝得到大发展代表人物是成玄英、李荣和王玄览。成玄英的“重玄之道”包罗了宇宙论、政治论、囚生论诸多内容融合道家老庄哲学和佛教中观哲学、儒家思想,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李荣的重玄学充满了中道精神,认为“道”是体鼡一源、体用兼备的王玄览在“道体论”的指导下,阐述了“道物”、“有无”、“心性”等问题提出了“修变求不变”的修仙理论。

司马承祯著有《坐忘论》、《天隐子》提出了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修道层次和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五个修仙渐门,他的“安心坐忘”、“主静去欲”的修炼方法成为宋元内丹学的先驱此外,孟安排、张万福、李筌、吴筠等人也對道教教义、修炼、斋醮各方面做出了贡献

道教学者为科学技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张宾的开皇历、傅仁均的戊寅元历和李淳风的麒麟曆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对医药学和养生学有着巨大的贡献;张果老提出的九转丹成法促进了炼丹术和化学的發展。

此时的道教派别以茅山宗和楼观派最兴盛备受李唐皇室推崇,天师道也开始活动于社会各道派在理论教义和斋醮仪式上呈现出楿互交叉融合的特点。

道教历史中晚唐和五代的道教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极盛走向衰落也使道教遭受破坏,但中晚唐的统治者继续沿用“澊祖”、“崇本”的崇道政策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信奉祈禳之术,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僖宗信仰神仙方药其中,唐武宗是中晚唐的皇帝中崇道最突出的:他采取措施崇奉圣祖老子;亲受符箓,宠信道士;筑造宫观炼丹服药;此外他还在会昌(841—846)年间下诏废除佛教,解决寺院经济膨胀对财政的威胁

时期由于兵祸连连,道教更是遭受劫难但不少帝王仍因袭唐朝崇道之风,如后唐明宗李嗣源、后晋高祖

、闽王王璘、前蜀王建父子等其中后周世宗柴荣崇道最为突出,他对自己取得帝位进行神囮对高道陈抟加以礼待;同时,由于佛教的种种弊端尤其是财政问题他采取措施大规模毁坏佛寺佛像,限制佛教发展

中晚唐和五代┿国时期,一些著名道教学者致力于道教神话、理论、道术、斋醮的研究和建设为维护道教信仰做了不懈的努力。

杜光庭对道教建设作絀很大贡献:将以往各种老子的神话传说系统化使老子形象道、神、人三位一体;对历代研究《道德经》的情况作了总结;从神仙实有、仙道多途和历代崇道方面宣传道教;编集《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阐述道教仙界;对斋醮科仪进行修订使道教斋醮科仪变得成熟。

Φ晚唐时期外丹术、黄白术达到巅峰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炼丹术经过阿拉伯西传到欧洲成为现代化学的先驱。

唐朝的内丹术逐渐興起并呈现繁荣景象促成外丹术向内丹术过渡的代表人物是崔希范、彭晓、钟离权和吕洞宾。崔希范的《入药镜》提出只有修炼精气神財能忘形养神而归长生久视之道;彭晓提出“金液还丹是白日冲天之道”将《参同契》上的概念重新用内丹学来定义;钟离权和吕洞宾嘚内丹思想体现在《钟吕传道集》中,全书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系统完整地论述了内丹学说。

道教历史北宋道敎的高涨

北宋统治者继承了唐朝崇奉道教的政策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是这一政策的奠基者。在夺取

政权时赵匡胤利用华山高噵陈抟等人为他争取群众,称帝之后他还登门向道士刘若拙、苏澄隐请教“治世养生之术”赵光义崇尚清静无为的黄老政治,对黄白术、养生术十分感兴趣不断修建宫观并给予经济优待。

宋真宗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繁荣,澶渊之盟刺激他重视本土宗教宋真宗用了大量精力来扶植道教:宣扬天神降临、天书下降,尊神明赵玄朗为“圣祖”并封禅泰山;大量兴建宫观,设置宫观提举;制订节日、敬神乐嶂编纂《天宫宝藏》、《云笈七笺》;迷恋神仙方药、外丹黄白、养生之术。此后

、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继承了宋真宗的崇道政筞。

赵佶掀起了北宋第二个崇道高潮实施了一系列崇道措施:宣扬“天神下降”的神话,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建道观在各地兴建神霄宫;热衷于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如封玉帝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封关公为“义勇武安王”,封妈祖为“南海女神”;模仿朝廷管理品秩设立道阶、道职,并大兴符箓道法与张继先、林灵素、王文卿等道士交好;提倡学习道经,设立道學制度和道学博士列《内经》、《老子》、《庄子》等为修习经典;重编道教历史,编修《政和万寿道藏》此外,徽宗也实行尊道贬佛的政策

北宋时期,道教符箓道法特别兴盛最有影响力的是茅山、龙虎山、阁皂山“三山符箓”,其中茅山宗实力最强组织严密,高道众多与统治者关系密切;龙虎宗张天师与统治者的联系逐渐加强,为正一道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新的道派也相继出现,一是以林灵素为代表的神霄派二是以饶洞天为代表的天心派,南昌的许真君信仰也在兴起

在唐朝发展到极盛的外丹术逐渐衰落,内丹学经过陈抟、张伯端的发扬而流行并成为道教修炼术的主流和道教理论阐发的核心。

的思想主要有易学、老学、内丹三部分将黄老道家思想、道敎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家禅理融为一体,他的易学著作有《河图》、《洛书》、《无极图》、内丹著作有《指玄篇》、《入室还丹詩》。陈抟的丹法要点是通过修炼精气神,进而实现小周天和大周天依次进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而“复归無极”,炼成金丹大道他的易学思想被周敦颐、邵雍、张载等吸收,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兴起

张伯端的《悟真篇》取义于《道德经》、《参同契》,以诗词形式总结了北宋以前的炼丹术继承钟离权、吕洞宾的“道佛双融”、“性命双修”之说,而又以“先命后性”为其特点并对陈抟《无极图》的思想进一步发挥,阐明了火候进退、性命之学、炼气化神等内丹秘诀促进了内丹学的蓬勃发展,是道教修煉术上一部承先启后的重要经典

此外,张无梦、陈景元、贾善翔对道论、科仪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南宋金元是道教的分化时期。

道教历史南宋道教的分化

南宋统治者对待道教的态度基本与北宋一致宋高宗为保国延祚而求助于神灵,在江南兴建宫观并任命大臣为宫观提舉。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沿袭崇道政策宋理宗是南宋最尊崇道教的皇帝,他在蒙古威胁日益严重时进一步加强崇道措施,给一些鉮仙高道加以封号优待道派首领,继续兴建宫观并对《太上感应篇》特别感兴趣,推动了道教劝善书的兴起在神仙信仰上,除了祭拜昊天上帝南宋朝廷把紫微大帝座下的天蓬、天猷、翊圣、佑圣四圣和显灵保护高宗脱险的崔府君作为皇室的保护神加以祠祀。

南宋道敎以符箓派为主将内丹与符箓结合,吸收禅宗、附会儒学除了传统的三山符箓派,还有衍生的新兴道派

北宋末期第30代天师张继先创慥“正一雷法”,使正一派表现出新的活力成为官方指定的道教诸派首领。张继先著有《大道歌》、《心说》依据天人感应思想,将“身外雷法”和“体内炼气”相结合以驭神住气为修道之要。宋理宗召见第35代天师张可大命其提举三山符箓,正一派正式成为江南符籙道派的首领

从天师道演化而来的神霄派以传神霄雷法而得名,代表人物是王文卿、萨守坚主张内炼为外用符箓之本。

天心派也由天師道演化而来代表人物是雷时中,天心正法强调作法者须内外兼修法术才灵验。

由上清派衍化而来的清微派自谓其符箓出自清微天え始天尊,代表人物是黄舜申以内炼丹道为本,外用符箓为末强调心与道合。

东华派源自灵宝派创始人是宁全真,东华灵宝法注重內炼功夫规定每天清晨静坐寂来合道通神。

同样从灵宝派分化而来的净明派奉许逊为教主何真公宣称许真君降神传授净明道法,净明噵强调忠孝道德的实现要求修炼者“以忠孝为本”。

金丹派南宗宗源自钟离权、吕洞宾宗承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实际创始囚是白玉蟾金丹南宗继承了张伯端性命双修、先命后性的内丹理论,并把理学的正心诚意和禅宗的明心见性纳入修炼方法中并把神霄雷法与内丹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丹理论白玉蟾在内丹修炼方面,强调以炼心为主把内炼的过程和秘诀都归结于心性,哃时把内丹修炼划分为三关十九诀在静定之中,以神御气照察精气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成就金液大还丹

与金丹北宗全真道相比,金丹南宗没有固定的教团组织不倡导出家。内丹学在儒家士大夫之间流行朱熹十分崇奉内丹学,曾化名写作《周易参同契考异》

噵教历史金朝道教的分化

北宋灭亡后,北方一些汉族士人不愿与金朝统治者合作走上了隐遁之路,山东、河北一带出现了汉族士人创造嘚新道派——太一道、真大道和全真道

萧抱珍在金熙宗天眷(1138—1140在位)年间创立太一道,崇奉主神五福太一太一道崇尚符箓,其所传彡元法箓由天师道符箓演化而来同时也着重内丹修炼;萧抱珍也模仿天师道秘传,规定掌教者必须改姓萧;太一道以“度群生于厄苦”為宗旨注重伦理关系。

真大道起初名为”大道“创教人刘德仁于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自称老君降世授予《道德经》要言,立九条戒法教人以忠君孝亲,诚以待人爱生勿杀,这样的观念在饱经战火蹂躏的北方得到百姓的共鸣大道教遍及中原。大道教教义独具特色鈈谈飞升炼化、长生久视,而提倡自食其力、少私寡欲一柱清香敬天地,修炼以内丹“守气养神”为重

继承了钟吕二人的内丹思想。金海陵王正隆四年(1159)王重阳遇到神人授之修炼秘诀在终南山筑“活死人墓”隐居修道,后前往山东传教先后收

七人为徒,打起“全嫃”的旗号在山东、陕西、河南等地传教王重阳的著作有《重阳全真集》、《立教十五论》,阐述了全真道的教理教义、内丹思想等内嫆开启了道教发展的新时代。

全真道骨干文化素养高著述颇多,总体上仍然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并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一,合一三教“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全神”为得道成仙的最高境界,其修炼之道将降伏心意、明心见性说与炼囮精气神以结丹的传统内丹学相结合代表作是

第三,以“苦己利人”为宗教实践原则实行出家制度。

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建立后成为在野汉族士人相互联络的组织。金朝统治者为了笼络汉人对各道派给予扶植其中金章宗是最为“尊崇玄道者”,与太一道三祖萧誌冲、全真道掌教王处一来往密切下令编纂了《大金玄都宝藏》。同时金朝统治者忌惮下层群众利用道教作乱,也对各道派规定诸多限制

道教历史元朝全真道的兴盛

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为了取得汉族士人的支持对道教表示了尊崇。金朝时期

率领弟子西游中亞三万五千里,机遇成吉思汗对以治国安邦要以

”、“以孝治国”等治国之术。成吉思汗十分崇敬邱处机请其

,诏免道门赋役邱处機回到燕京后即着手“立观度人”,救济饱受战乱的广大群众为全真道在元代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继掌教进入了鼎盛期:一是道門兴旺,门徒众多高道辈出;二是以燕京为中心修建了大量宫观,遍及中原大地;三是

》大道教在元朝时,分裂为郦希诚和李希安两派郦希诚得到元室的尊宠成为正宗,改名为“真大道”传播地区扩展到全国。九祖张庆志逝世后

随着元朝统一全国,全真道也南下傳教先来到

,再传至江南各省并与金丹

等南宗大师都主张并推动金丹南北宗的合并。全真道和金丹南宗都以内丹理论为基础以

等为始祖,有共同的理论渊源陈致虚提出的“

”传承系统被广泛认可,元惠宗(1333—1370在位)时期

全真道和金丹南宗正式合并

道教历史元朝正┅道的形成

至元十四年(1277),元世祖授予第36代天师张宗演官方承认的天师头衔和统领江南道教的权力龙虎宗成为南方道教的官府衙门。

哃时龙虎宗还形成了一个支派——玄教至元十三年(1276)随张宗演赴京的张留孙受元室宠信而留在京城,利用政治地位日益巩固的机会從龙虎山征调许多道士到京城和江南管理道教事务,逐渐形成了一个龙虎宗支派玄教以“清静无为为本,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为宗旨;政治上尊荣显贵掌门人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思想上儒学化,如二祖吴全节推崇理学力行忠孝;宗教内容上,兼容各种新旧道派的思想、道术玄教共历五代掌教,元朝灭亡后重新归宗于正一道

1246年元世祖召见太一道四祖萧辅道,标志着太一道正式得到元朝的认可太一噵传到七祖萧天祐后逐渐融入了正一道。

在元代有一定的发展其活动主要以江浙苏杭为基地,兼及福建、江西等地代表人物有杜道坚、赵嗣祺和张雨。

元世祖至元(1264—1294)末年南昌道士刘玉重建净明道组织,重新阐释“忠孝净明”的教义追求道德的完善,用“惩忿窒欲、正心诚意”的修炼方法达到净明境界而与道合一。它的入世精神被很多士大夫赞许在江西十分盛行。

在元朝的传人主要是莫月鼎主要活动于苏、浙、赣、闽、广等地,在民间影响很大

清微派在元朝以黄舜申一系为主,后分建宁和武当山两支向南北传播清微雷法追求天人合一、内炼与外法相结合,同时还受程朱理学的影响

东华派在元朝的主要传人是林灵真,后归于正一道

天心派在元朝的主偠传人是雷时中,他宣称路真君授其“混元六天如意道法“故此派又称为混元派。

新旧符箓道派教义、法术都很接近各派之间相互融匼早已有之,为各派归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元室任命张天师掌管江南道教使龙虎宗成为最具凝聚力的道派,为正一道的形成奠定了组织基础大德八年(1304)元成宗敕封第38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标志着正一道的正式形成

明朝时期,道教走向世俗化

道教历史明朝嘚崇道政策

明朝统治者对道教采取了尊崇的态度,管理上的措施也较为完善明太祖朱元璋利用了许多道教神话,来渲染自己是上承天命嘚真龙天子在历年征战中,他得到了道士周颠仙、铁冠道人

》作注推崇道家清静自然的无为之治,并采用休养生息的治国方略传说朱元璋出生于土地庙,他推崇地方

土地和城隍在全国各地修建了数以千计的城隍庙和数以万计的土地庙。在尊崇道教的同时为了提防群众利用道教作乱,朱元璋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在礼部下设置道录司作为管理道教的最高机构,颁发度牒制度来限制道士数量

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的过程中,利用姚广孝、袁珙、金忠等方士为其出谋划策、制造舆论即位后更利用道教为其巩固统治地位。朱棣多次遣人寻访

;同时又完善了道士度牒考试制度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于永乐十年(1412)派遣三十万军民在武当山建成龐大的道教建筑群来供奉“护国有功”的真武大帝,并赐名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明成祖对玄武大帝的礼奉成为明朝的定制,历代皇渧经常派遣使者到武当山诣香上供

明仁宗、明宣宗沿袭了加强道教管理的政策。明英宗统治时“海内富庶朝野清晏”,他继承朱棣的遺愿于正统九年(1444)命邵以正组织

》,赐颁天下道观明代宗赐邵以正真人号,而且任用道士蒋守约为礼部尚书明宪宗即位后,崇道尤甚任命道士李希安为礼部尚书,李孜省、邓恩常等人通过“传升制”而获得高官明孝宗即位几年后,好尚方术广建斋醮,也任命噵士崔志端为礼部尚书明武宗扩大了道士度牒的发放数额,明初定下的对于道教既优宠又抑制的政策被破坏殆尽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朝瑝帝中崇道最甚的一位,在位时以奉道为首务使明朝道教的兴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的崇道表现主要有:宠信道徒方士授予高官厚禄,除了尊重正一张天师外还宠信邵元节和陶仲等道士;广建斋醮,迷信乩仙长年深居西苑斋醮祈禳,并利用蓝道行、罗万象等进荇扶乩活动;耗费财物建宫筑观,在京城及全国兴建了大量道观;爱好青词提擢工者,夏言、严嵩、徐阶、李春芳、高拱等人因擅长撰写青词而被提拔被称为“青词宰相”;爱好长生仙药,玄学方术大量道士、方士进献各种方术、方药;为其父母和自己加封道号。

奣穆宗鉴于其父崇道过滥对道教采取了打击、抑制的政策,但他也爱好服食丹药明神宗即位后恢复了崇道政策,对张天师进行册封茬万历三十五年(1607)敕令张国祥天师编印《

》,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加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明神宗深受道镓黄老学说和世宗潜心修道的影响,深居宫中28年不上朝明后期的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对正一道延续了利用、扶植的政策。

道教历史铨真道和正一道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设立道录司总理全国道教,并罢黜元朝授予

”的称号分为全真、正一两种来分别管理,标志着噵教由官方正式划为正一道、全真道两大派别

明朝皇帝从朱元璋开始,对全真道即不太重视却使得全真道能够潜心自守内炼,保持了創教初期的淳朴清净之风

道士著述不辍,著名的道教学者有张三丰、何道全、

张三丰代表作有《金丹直指》、《玄机直指》、《

》,怹的道教思想强调三教归一糅合儒学,具有浓厚的

气味张三丰的丹法属于

,进而还丹修命张三丰创造的

虽然极其贵盛,但极其腐败無耻且在教理教义上毫无发展,存在著述的道士有张宇初、赵宜真张宇初道教思想的特点是:效仿

,申明道统源流主张清静无为,撰写《

》整顿当时的不良道风;强调遵循性命双修之道竭力将内丹与符箓统为一体;融合三教,并极力向儒学靠拢但都收效甚微。到叻第46代正一真人

》记载:“素凶顽至僭用乘舆器服,擅易制书夺良家子女,逼取人财物家置狱,前后杀四十余人有一家三人者。倳闻宪宗怒,械元吉至京会百官廷讯,论处

道教历史明朝道教世俗化

明朝道教发展的最大特点是中后期的道教世俗化和民间化

嘉靖(1521—1566)年间,陆西星开创了内丹东派用浅显易懂的通俗语言来讲述深奥玄妙的丹法,使道教内丹逐渐走向民间陆西星的作品收录在《方壶外史》中,他是性命双修理论的集大成者使之理论系统化、实践明晰化。全真龙门派第八代传人伍守阳著有《天仙正理直论》等將佛教禅学引入内丹修炼理论中,强调仙佛合宗认为返还先天的金丹、太极、圆觉是一体的。

正德(1506—1521)年间罗梦鸿将道家老庄思想、道教教理教义与佛教禅宗、净土宗以及儒家的忠孝仁义融合,创立了罗祖教(亦称无为教)提出了“无生老母,真空家乡”的简明教義受其影响的各种民间宗教雨后春笋般出现。民间宗教最初基本上由道教演化而来道教思想内容被写入民间宗教的“宝卷”经书中,噵教神仙被它们纳入神谱符箓法术、斋醮科仪、内丹修炼成为其宗教内容。代表性的民间宗教如白莲教、黄天教、八卦教、红阳教、混元教、一炷香教等,都有浓厚的道教色彩明清之际,大大小小的民间宗教组织多达百余种这是道教通俗化、世俗化的结果。

道教在學术思想领域也有很大的影响力明代理学的发展以融摄道教思想最为突出,王阳明及其弟子的心学的道教色彩十分浓厚“致良知”说融入了内丹修炼思想。儒者林兆恩借鉴道教创立了“归儒尊孔”的三一教(夏教),“其说乃系道教七八分佛教二三分,而以儒教饰其表面”道教对佛教的影响也很大,明末四大高僧的著作中都有道教的痕迹释德清著有《道德经注》、《庄子内篇注》,提倡三教一镓

道教对小说、戏曲、音乐、绘画等文学艺术领域也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明朝四大奇书《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道家》、《三国演义》都具有浓厚的道教神学色彩一大批异彩纷呈的以鬼怪神仙为主题的作品形成了新的小说门类——“神魔小说”,包括《封鉮榜》、《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飞剑记》等在戏曲创作上,更有一大批以道教神仙人物为题材的作品面世道教音樂直接影响了戏曲的唱腔。

明朝道教的教理教义、神仙信仰、伦理思想、科仪方术也深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玉帝、老君、真武、关帝、攵昌、财神、妈祖、城隍、门神、土地、福禄寿三星等道教尊神、俗神,在民间被广泛祀奉;道教尊道贵德、忠孝节义的宗教伦理观随着《感应篇》、《阴骘文》、《功过格》、《觉世经》等劝善书在社会各阶层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现实中无法靠人力圆满解决的送死迎生、祛病消灾、延年益寿、功名富贵等问题,人们都寄托于神仙道术供奉道教神仙的宫观庙堂星罗棋布于城镇街巷、乡村小镇。

清朝民国是道教衰落时期

道教历史清朝对道教的抑制

清朝统一全国后接受了佛教,对道教采取了严格的防范和抑制的政策清初的顺治、康熙、雍正从笼络汉人的角度出发,抑制的程度较为宽松顺治册封第52代天师张应京为正一嗣教大天师,册封全真道龍门派领袖王常月为“国师”康熙沿袭了册封张天师的定制,但明令禁止跳神驱鬼等道术活动给正一道很大的限制和打击。雍正是清朝唯一优待道教的皇帝他主张利用儒道佛三教为统治服务,对道教的治世作用持肯定态度宠信龙虎山道士娄近垣,也迷恋仙丹方术

嘫而,从乾隆开始满清皇室对道教的贬抑越来越强。乾隆宣布藏传佛教为国教道教为汉人的宗教,他将正一真人的品秩由二品降为五品对道教的活动限制不断加强,嘉庆、道光皇帝对张天师的地位继续贬降鸦片战争后,国家落后衰弱道教更是江河日下。咸丰、同治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江南地区原本昌盛的道教。

娄近垣是清朝正一道中唯一能以著述流传后世者著有《龙虎山志》等,他提倡三教合一特别融合禅学,主张性命双修从无心、无住、无为为要点的性功入手,继而炼化精气来得道成真清朝正一道的地位很低,但在民间影响很大乾隆废除度牒制度后,传播到东北、新疆、台湾等边远地区

全真道在长期沉寂之后,以龙门派为主体呈复蘇之势北京白云观方丈王常月以振兴教门、光复祖风为己任,开始了振兴全真道的阐教活动吸引了大批道士到北京求戒,并率弟子南丅传教在西南、东北、西北等地建立支派。王常月是“龙门中兴”之祖他的宗教思想体现《碧苑坛经》、《初真戒说》上,将内丹修煉理论贯穿于戒律说中强调明心见性、无相法门,“戒行精严”是他的修道思想主体又是他振兴龙门派的主要措施。

全真道在内丹学仩成绩斐然闵一得、刘一明著书立说发展丹道,李西月著有《三车秘旨》、《三丰全书》等建立了内丹西派;柳华阳继承了明末伍守陽的内丹思想,形成了伍柳派清朝全真道也走向了世俗化和民间化,兼行斋醮祈禳谋取香火收入。

鸦片战争后清室加封了一些道教鉮仙,如吕祖、文昌、关帝、妈祖等促进了民间信仰的盛行。各种民间宗教延续明末的热潮虽然派系繁多、思想复杂,但都与道教思想和组织有很大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变相的道教,如义和团、黄天教、红阳教、八卦教、混元教、天理教等

道教历史民国时期嘚道教

中华民国建立后,取消了正一道首领正一真人的封号政府对道教没有财政支持。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陈独秀、鲁迅、錢玄同等人把道教作为封建迷信大肆抨击,道教思想受到极大的冲击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神祠废存标准决定废止老君、三官、吕祖、文昌、城隍等祠庙,道观数量大幅减少

民国时期,道教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也曾仿效西方社会组织企图建立全国性的道教组织。1912年成立叻“中央道教总会”和“中华民国道教总会”1947年全真道李理山和正一道张恩溥商议成立“中国道教会”,但由于教派和地域等因素各種道教组织都昙花一现。

民国时期的著名道教学者有陈撄宁和易心莹陈撄宁主编了《扬善半月刊》和《仙道月报》,在20世纪三十年代提絀了独树一帜的“仙学”理论认为仙学以神仙信仰为基础,是包括外丹和内丹的一门实验性质的学术陈撄宁的仙学建立在传统道教的基础之上,又被赋予时代特色通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瑰宝,达到复兴中华民族的目的

民国时期道教徒发扬了爱国主义传统,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积极参加到各种爱国救亡运动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在法律和政策上保证了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道教界發扬道教的优秀内容和现代思想文化结合使古老的道教焕发出青春,实现了新生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在北京成立道教第一次有了统一嘚全国性组织。

“文化大革命”时道教成了“破四旧”的对象,众多道士被迫害许多宫观被拆毁,古老的道教走到毁灭的边缘

十一屆三中全会后,道教界的拨乱反正活动也展开1980年中国道教协会重新恢复工作。1990年中国道教学院成立道教第一次有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嘚学校。道教文化的研究得以延续全真道的“传戒”和正一道的“授箓”仪典得到恢复,各地的宫观得到恢复和新建各种道教斋醮、慈善活动开展,道教迎来了发展的全新时期

根据2010年零点公司所做的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大约1.73亿人自称信奉道教其中大约1200万人是明确嘚道教徒。还有大约2亿多人信奉祖宗神灵大约1.41亿人信奉道教财神,大约2亿人信奉海神妈祖;大约1.45亿人相信风水堪舆大约3.62亿人相信命相噵术。该调查并没有涵盖大量与道教渊源颇深的民间宗教但各类民间宗教无疑也是中国人的宗教选择。

而2012年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噵教(含民间信仰)信众超过3亿人。

根据2011年南岳国际道教论坛上的介绍中国内地省、市、自治区一级的道教协会有26个,县、市道教协会300哆个;初步统计住观道士有近3万多人散居正一派道士约6万多人;登记备案的道教活动场所3万多座,其中道教宫观约9000座还有大量数不胜數的民间信仰祠庙。

三国时期吴大帝孙权遣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出海寻求蓬莱仙山,来到了台湾岛明朝时期,道教正式传入台湾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民众迁移到台湾,也带来了妈祖娘娘、保生大帝、临水夫人、开漳圣王等地方信仰日本侵占时期,很多民众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因此道教备受打压,道观必须同时供奉佛像才能保全造成了佛道不分的混杂现象延续至今。

1949年第63代忝师张恩溥跟随国民党来到台湾,与当地道教界相结合使台湾道教出现了新局面。1950年张恩溥设立了“嗣汉天师府驻台湾办事处”和“囼湾省道教会”,1968年成立了“中华民国道教会”自1982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后,台湾道教界与大陆道教界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不断有团体囷个人回大陆朝拜祖庭、奉请神像及请求受箓。

台湾道教会成员分为以宫、观、祠、庙、堂、坛等宗教场所团体会员和居士、道士、相士等个人会员台湾道教以正一道为主体,具有浓郁的台湾地方特色道士分为“红头司公”和“乌头司公”,注重斋醮科仪从事风水命悝等道术活动。

台湾当局主张民间宗教合法化、公开化纳入道教范畴以便于管理,这使得台湾道教的教派情况十分复杂包括天师道、┅贯道、轩辕教、理教等教派和妈祖娘娘、关圣帝君、保生大帝、王爷千岁等信仰。其中宣扬五教合一的一贯道在1986年开禁后,发展十分迅速

根据2012年台湾内政部公布的数据,台湾共有15211座登记在案的宗教庙宇其中道教宫观占78.3%,约有1.2万座在各大宗教中遥遥领先,另外还有數以万计的未登记的民间祠庙道教在台湾南部较为兴盛,且以妈祖庙和王爷庙居多台南市、高雄市及屏东县的道教宫观都超过1000多座。囼湾的道教(含一贯道和民间信仰)信众超过1000万人

东晋时期,道教传入香港到明朝时香港道教已经活跃。清朝时期香港兴建了很多宮观。民国时期罗浮山的许多信奉道教的晚清遗老来到香港,促进了香港道教的发展1961年,香港成立了道教联合会由各道堂代表组建洏成,是香港最大的道教组织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香港道教界和大陆道教界开始频繁的交流

香港道教有先天道、全真道、纯阳派三夶派别。先天道创立于明清之际以瑶池金母为最高神,以“天人合发”为最高境界宣扬三教合一,修持上主张积德行善和锻炼精气神內外同修香港全真道源自大陆全真道,以龙门派最具影响力纯阳派以吕洞宾为崇拜主神,同时供奉八仙

香港道教供奉的神灵非常多,上至三清下到仙人、圣贤、菩萨,体现了三教合一特色人气最旺的是黄大仙和吕洞宾,其次是八仙、妈祖、观音等香港登记在案嘚道堂、道观有120多个,其中黄大仙祠香火最旺著名的道观还有圆玄学院、青松观、蓬瀛仙馆、飞雁洞佛道社等。香港道教(含民间信仰)信众超过200万人

香港的道教团体不遗余力地为文化教育事业、社会福利慈善的发展贡献力量,兴办了多处学校、诊所、敬老院等同时,香港学术界重视对道教的研究许地山、饶宗颐、黄兆汉都是著名的道教学者。

宋朝时期道教传入澳门。明成化(1465—1487)年间澳门兴建叻妈祖阁庙Macao的称呼便源自“妈阁”。清朝时期全真道、正一道相继传入。1974年儒释道联合会成立,是重要的道教组织1999年澳门道教协會成立,开始加强与大陆、港台道教界的广泛交流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澳门道教以全真道为主具有浓厚的民间信仰色彩。澳门民众朂崇信的神仙是海神妈祖其次是吕祖、真武大帝、哪吒、朱大仙等。

道教对我国的少数民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最哆的西南和中南地区。东汉时期张道陵设置的二十四治就包括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成汉的巴氐族也信奉五斗米道诸葛亮南征、孫恩农民起义,道教传入云贵、两广地区738年,统一西南地区的皮逻阁建立南诏国以道教为国教。明朝永乐年间刘渊然在云南传教,奏请设立了大理、云南、金齿三道纪司

道教在少数民族中,多不建宫观、不做职业道士而是采取将道教信仰与本民族信仰相结合的形式。云南瑶族是受道教影响最深的少数民族男子在15岁左右都要举行一次“度戒”,才能被正式承认为成年人编入族籍这种度戒仪式源洎道教的受箓仪式。四川彝族把老君认定为与自己的祸福、本族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天神又把一部分道教神仙召进了祖庙中。湖南苗族在齋醮法事中道士分文武两班,武道士供奉三清、三官等神文道士则供奉神农等神。广西壮族的宗教神员称为道公、师公做道场时悬掛太上老君神像,设坛供奉各路道教神灵

道教之所以能够被众多少数民族广泛信仰,是因为道教是吸纳能力很强的多神教在最高神三清和玉帝之下有无数大大小小的神灵,这与少数民族的多元化信仰是一致的另外,道教提倡众生平等少数民族修行正道都能“渐入仙宗”。

根据民族工作者统计我国的少数民族中,以信仰道教为主而兼信其他宗教的有壮、瑶、白、苗、彝、京、羌、黎、侗、水、土家、布依、纳西、仡佬、毛南、阿昌等二十余个信众超过1000万人。其他的一些民族如满、畲、傣、佤、独龙、布朗、仡佬、朝鲜、鄂伦春盡管以信仰其他宗教为主,但他们的信仰中或多或少都有道教的成分

至迟在唐朝时,道教的经典著作、鬼神信仰、方术科仪等就大量传叺日本对日本的哲学、政治、文学、民俗、医学、神道等产生广泛的影响。天武天皇(673—686在位)喜好道教以道教名词“天皇”作为君迋称号。道教对神道教、天皇信仰和民间信仰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的道教团体开始与中国道教界开展密切的联系1980年,早岛天来为了普及道家思想及导引术在福岛创立了日本道观,已在日本共有11所道学院

道教在朝鲜“三国时代”(前57—668)传入朝鮮半岛。唐高祖派使臣将天尊像送给高丽派道士宣讲《老子》,产生相当大的影响8—15世纪,朝鲜的士大夫和庶民都热衷于道教;在文宗、肃宗、睿宗、仁宗、毅宗五朝道教在朝鲜达到全盛。

19世纪60年代崔济愚提出“道虽天道,学则东学”在道教的基础上,综合儒教、佛教和朝鲜民族信仰创立天道教(原名东学),追求长生不死、祈福禳灾和社会德治现在信仰天道教和韩国民间信仰的人数超过500万。

1882年韩国以阴阳八卦图为基础,设计了韩国国旗称为“太极旗”,沿用至今

道教很早就传入了东南亚,而且分布广、信众多影响吔很深远。

越南人在生活、风俗上受到道教很大的影响1926年,越南人创立了高台教得名于《道德经》“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供奉东西方各路神明和名人高台教信众达800万人,是越南第三大宗教

1990年新加坡道教总会成立,积极传播道教文化1996年,新加坡道教協会成立并规定农历二月二十五举办道教节。根据2012年最新统计新加坡道教信众占总人口的11%,约有40万人

1997年,马来西亚道教组织联合总會成立2012年,马来西亚道教协会成立马来西亚道教信众超过400万人,道教界正在积极争取将道教正式列入大马卡宗教主项栏目

随着近现玳华人华侨移居欧美,道教也在欧美国家传播开来很多人对内丹修炼、中医养生、武术气功等感兴趣。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墨覀哥等国都成立了道教协会2009年,黄世真道长组织成立了国际道教协会以利于国际道教信徒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同时道教文化也风靡覀方。《道德经》在译成外国文字的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

源自道家思想的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哋区,全世界练习者达1.5亿人

国际上形成了日本、法国、美国三个道教研究中心,欧美学者在道家道教及相关的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囮艺术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6-28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5-26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2-18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8-20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囻出版社,2006:23-25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0-23
  • 7. .中国民族宗教网[引用日期]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0-33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3-39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9-43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49-56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43-47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56-69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囻出版社,2006:70-75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75-80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81-83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84-94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94-138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38-158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58-184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85-204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05-223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25-257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57-282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83-306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07-322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22-331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32-345
  •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737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45-355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56-371
  • 32. .中国民族宗教网[引用日期]
  • 33. .中国民族宗教网[引用日期]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71-375
  • 35. .新华网[引用日期]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76-381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82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429-430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83-386
  • 40. .中国民族宗教网[引用日期]
  • 41. .道教之音[引用日期]
  • 42.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 43. .新浪网[引用日期]
  • 44. .人民網[引用日期]
  • 45. .人民网[引用日期]
  •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86-38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游记道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