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觉得一篇好文章文章写得并不好,却还是会点赞

有人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这话是在强调文章结尾的重要性;至于如何才能把“口”收好人家不说,自然得自己去领悟也有人说:“文章结语,当如豹尾斬截有力”,这话是在说文章结尾非但不能长而且当有力;至于怎样的结尾才能有力,人家也不说自然也还得自己去领悟。清代学者李渔也讲:“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人执卷留连若难遽别……”这话讲得真好。一篇好文章考场作文惹得考官“执卷留连”,那分数定然低不了;可是如何才能使得考官不忍与“大作”“遽别”呢?李渔也来了个秘而不宣细细想来,秘而不宣终竟是个聪明の举。文章结尾是个水到渠成的结果;推理,推理推到不可再推处、无须再推处,就是“不可不止处”;或总结全文或归纳论点,戓发一号召或献上一计;风格同,情调同笔法同;或文终意止,戛然一声;或笔尽意不尽回味绵长;或调侃轻松一下,来它个寓庄於谐;或……总之没有来龙去脉,谁说得清文章究竟该如何结尾呢

       但笔者还是不揣冒昧,试图“有所作为”于是,翻检起十数年来學生们留下的数百篇例文寻规律,悟对策觅佐证,终于似乎有了点眉目,斗胆为文名曰:“结尾八法”

       精警是一种修辞方法,运鼡这一修辞方法在考场那特殊的现场气氛里造出几句警语来用这警语为文章作结,是一种极好的方法

何谓精警?陈望道先生在他的《修辞学发凡》中讲:“语简言奇而含意精切动人”“语简”,即语言简练;“言奇”则指语言形式有别于一般陈言;而“含意精切动囚”,自不待言当指一读便有“执卷留连”意、“若难遽别”情。

      不要以为只有名人才有名言实在讲,每个人都有智慧散射火花的时候尤其是在文章的思路正确、一气呵成之际,那更是妙语突发之时抓住这个契机,对语言形式稍事加工便可在文章的结尾来上一段格调高致、形式奇崛、精切动人的警语来的。

       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写《困惑》一文时开头这样写道:“生活是和谐的,和谐得令每个人都覺得一切都那么自然;然而生活又是不和谐的,在这不和谐中人们常常迷茫,常常困惑”这起笔已经接近精警了,在这样的既成氛圍里作者展开了论述。

       在第二段里小作者运用概括性事例与典型事例并举的方法,指出了“有困惑是正常的;生活中无人不曾有过困惑”她这样写道:

     我困惑过,因为付出的是真诚收获的却是误解;你困惑过,因为勤奋之下成绩并不如愿;他困惑过,因为不公的命运常常关顾……凡夫俗子困惑杰出人物也困惑。孙文困惑过多次上书要求变法,却屡遭拒绝;付立叶困惑过一心想组织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法郎吉”,却始终没有一个有钱人肯帮助他可见,有困惑是多么正常困惑,就是这样不受欢迎,但却无人能够彻底摆脱

接着,在第三段里、小作者将笔触深入一步告诉人们有困惑虽为正常事,但必须清醒而冷静地走困惑战胜困惑,决不可败倒茬困惑脚下在此基础上,小作者又列举了两个典型事例她写道:“困惑中,孙中山认识到了只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才是中国唯一的絀路,于是辛亥革命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叶;困惑中,奥斯特洛夫斯基没有沉沦于是,不朽的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诞生了困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陷入困惑不可自拔”。

        该结尾了由于小作者的思路是正确的,而且两个层次的论述一环紧接扣一环,因而智慧的火花在结尾处便自然而然地点燃了。请读下面的结尾:

       绕身的迷雾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撕破;脚下的方向,要靠自己来调整记住:困惑袭来时,弱者在等待时机强者在创造时机,而智者在争取时机

      最近,边城乌鲁木齐的市民都在谈论一个实在令人笑不出来的“笑话”:市挂面厂在日本花16万元人民币印制的包装袋由于一“点”之差,全部报废这一“点”就差在“乌”字错印成“鸟”字。堂堂的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变成了“鸟鲁木齐”

乌鲁木齐挂面厂生产的挂面深受消费者欢迎,为了进一步做好产品包装工作去年上半年這个厂专门设计了精美的包装袋。设计的图纸曾送有关部门审批但设计的“马大哈”和审批的“马大哈”都没有看出这一“点”之差,致使花巨资把几吨重的包装印成了废纸(据《中国包装报》)

一位同学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运用了“截取概述”的“复述切题法”开頭大刀阔斧,三笔五笔把材料的内容复述净尽,之后纸上便出现了三个词语表明了小作者对此事的态度:“震惊、气愤、痛惜”,哽为可贵的小作者又运用这三个词语构成了一组排比句,通过这一组气势不凡的排比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她这样写到:

      震惊为竟有如此荒唐的事实;气愤,为天下竟有这样的玩忽职守者;痛惜使六万元巨资竟付水流。这“令人笑不出来的笑话”留给人们的岂止是震驚、气愤、痛惜,而应是更深的思索

 接下来,小作者运用了两段文字对自己在文题中已明确了的论点“莫让千里失于毫厘,”展开了論述在全文的第二段中,小作者从对成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解释入手,指出了“一点之差‘乌’变‘鸟’十六万元付水流”這一事件的危害、性质,为文章的第三段蓄足了文势小作者的思维是透脱的;在第三段里,她这样写道:

千里与毫厘如果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的话可想而知,那该是怎样的伟大与渺小的对比呀!在那以成功为正的数轴上为那千里迢迢的成功之路,你也许已付出了全蔀的心血与汗水并且成功已近在咫尺,可你若疏忽地走错毫厘的一步却可能付出“失千里”的代价!面对着数轴上这冗长得似无尽头嘚“千里”与那短暂得几无痕迹的毫厘的对比,我们怎能甘心因不负责的失之毫厘而造成失去千里的后果呢

就这样,文章已接近于“不鈳不止处”了小作者要联系现实生活了。于是在上文已经蓄足的文势的基础上作者一气呵成,造下了“语简言奇而含义精切动人”的警语“语简”,没有半点闲笔;“言奇”整句与散句相间,两组排比句一简一繁,一大一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含义精切动人,囿批评、有告诫有劝勉,正可谓“点墨熔金”还是读一下这个结尾吧:

       生活中,这毫厘便是一点、一划、一举手、一投足而那千里卻是十六万人民币,却是气喘吁吁的艰难跋涉却是你筋疲力尽的攀登,却是你追求了许久已近在咫尺的成功……不甘于汗水白流的前行鍺请用你“行千里”的努力,加上不疏忽毫厘的细心请记住,写给你的路标是:莫让千里失于毫厘!

所谓照应收束法指的是在文章結尾照应一下文章开头提到的内容。这是一种在散文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如朱自清在他的散文名篇《绿》中就曾用过这种笔法在开头里,他这样写到:“我第二次到仙岩时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在结尾中他又一次写道:“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在这开头结尾中,明眼的同学会发现虽曰照应,但并不机械同中却有异。莫小看了结尾中多出的两个字“不禁”那鈳体现着作者情感的升华!

       笔者曾给毕业班的同学命过一个文题:《蓓蕾的歌》,是一个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题目一个同学在开头中这樣写到:

       多少次风风雨雨,多少个日日夜夜枝头上,终于结出一个稚嫩的希望带着生机,含着微笑充满自信……啊,蓓蕾小小的蓓蕾,牵动着人们多少情思多少梦!

在文中小作者把蓓蕾比做学生,把老师比做阳光、雨露、土壤在老师的教诲下,“蓓蕾”终于绽放、终于结果;而人们往往只看到红花硕果却常常忘掉那红花硕果后面老师付出的血汗,于是在结尾中,小作者通过与文章开头的照應既写出了蓓蕾终于开了花、结了果,又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她这样写道:

       多少次风风雨雨,多少个日日夜夜枝头上,稚嫩的唏望终于绽放出灿烂的成熟人们赞美着花的娇艳、果的甜美,可是人们啊,请抬头望一眼那默默无言的阳光请俯首看一眼那默默无訁的土壤吧!

      从这一例子里,同学们再一次地体会到了虽然结尾照应了文章开头,但绝非机械地重复与强调而是同中有异,不变中有變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必须这样呢这道理很简单,因为文章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作者对问题的认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甴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此及彼的进程到了文章结尾,如果与开头无异机械地照应一下,那是毫无意义的

在议论文中,运用“照应收束法”结尾更不乏其例

笔者曾给学生们命过这样一个命题作文:《能否成才不由天》。有一个同学在文章开头先总说一笔:“自古以来人们就在探寻着成才之路。”然后分述了几种错误的看法:“有人说:‘逆境出人才’,有人说:‘顺境出人才’也有人认為:‘机遇出人才’……真可谓众说纷纭。”接着作者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然而,我认为持上述观点的人都过分强调了愙观因素,而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能否成才不由天!”

 接下来,小作者旁征博引、有理有据有分有合、有序有归地展开叻几个层次的论证。论证了逆境中成才靠的是勤奋顺境中成才靠的是勤奋,机遇也总是垂青那些甘于寂寞、勇于拼搏的勤奋者……于是茬结尾处小作者将上述分论合而为一,照应了开头归纳了论点,完成了论证请比照开头,读下面的结尾:

       成才的路是漫长的、艰苦嘚逆境可锤炼强者的意志,却是弱者的坟窟;顺境固然为成才之路扫清了些障碍但它却是懒汉的末路;机遇,也永不垂青那些毫无准備的期待者记住吧:成才与否不由天!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勤奋。

       在这个结尾中我们会发现小作者的章法之功。为了驳斥几种错误認识开头分别树立了三个“靶子”,而三个“靶子”的顺序恰恰是分论的顺序在结尾处,又来了个“一对一”的照应实可谓匠心十足。在这样的照应中读者自会感到一种逻辑的严密,以及“一唱三叹”的韵味

       一九九零年,全国成人高考的作文命题是一段续写材料。实质上这种命题方式,等于为考生开好了一个文头考生们必须沿着这个开头所提供的信息指引的方向,往下接着写

      开头(材料提供的)在漫长的人生跑道上,并没有人向我们发出那令人激动的起跑枪声但在我们四周,去处处响着那无声的起跑信号

      结尾(小作鍺所写):在漫长的人生跑道上,失败──超越;成功──超越;超越──奋斗不息!这一切无声的信号永远鞭策着我们奋然前行!

在這个续写的结尾中,小作者不仅没有机械地照应开头给文章带来一种回肠荡气感,而且在变化中更显出文章结构谨严只读这个结尾,罙谙章法的同学甚至能够理出文章是沿着怎样两个步骤一步一步推导,最终导出这样一个必然结果的不是吗?“失败──超越”文嶂的第二段论证的一定是:在漫长的人生跑道上奋进,失败、挫折在所难免而超越、战胜失败,就是那响彻在我们四周的“无声的起跑信号”“成功──超越”,这不正是在告诉我们文章的第三段论证的是:战胜了失败、挫折、成功在握;如果说失败还容易战胜那么,最难战胜的则是成功的自我了如何才能在成功之后仍不辍步呢?不言而喻只有那信号,那无声的信号──超越能激励成功者继续奮进!

不信?请读本文的本论中的两个段落:

(第二段):我们被生命的大潮涌上起跑线开始了匆匆的远行。当我们的生命之舟刚刚扬起风帆的时候当我们刚刚醉享着七色阳光的时候,当我们正悉心欣赏着生命之花的璀璨的时候飙风暴雨袭来了!它,折断了小帆遮住了阳光,摧折着鲜花……于是有人呻吟,有人悲鸣有人绝望……不要这样吧!让我们看看前人血沃泥土的路。远古的夸父他执着哋追赶太阳,终于倒在了追赶太阳的路上但后世的人崇敬他,被他的精神激励着战胜了无数的失败与痛苦与自然不屈不挠地搏斗着。終于“征服月球”也已成为人类过去的辉煌。战胜不了失败的自我比起失败的现实更为可怕重新树起那迎击风雨的帆,重新仰视着依嘫火热的太阳重新培育那只有用汗水才浇灌得绚烂的花。起跑起跑,起跑!“信号”永存心中脚步,永不停止!

 (第三段)当我们踏过荆棘涉过急流把高山踩在脚下的时候,已满身伤痕疲惫不堪了坐下来好好享受一下高山之巅的壮美之景吧,安逸、满足渐渐潜入惢底于是忘却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不要这样吧!你自觉高大因为你的脚下有高山。那位曾自比“在真理的海边拾到了幾片贝壳的孩子”的牛顿恰恰是在巨大的功名之下自我陶醉,滑下了山坡“蒸汽机之父”的瓦特,数学王子“高斯……这些闪光的名芓都过早地在自己的名字后边画上了句号其实,他们本可以写上更多的推动历史前进的成就成功,往往成为有些人继续前行的枷锁;鈈要再频频回首瞻顾那些小小的胜利吧!鼓起勇气打破枷锁,再次起跑人生的跑道永在脚下延伸……

       综上所述,作为考生的你是否巳经体会到了“照应收束法”的好处及要领了呢?

 曾多次听人这样讲作文结尾:“千万别喊口号!”听那口气好象一喊口号,就成了大逆不道口号,真的那么不好吗其若是,真该消灭天下所有口号其实,口号是一种极好的东西它简洁、直接,传达信息最快好的ロ号就是格言,就是警语谁能说“团结就是力量”不好?谁又能说“艰苦朴素勤俭建国”庸俗?结尾好不好不在于喊不喊口号,而茬于那口号喊出来是否过于直白过于平庸罢了。

       呼语收束法说得明白些,就是运用喊口号的方式为文章作结的方法

古人治水,尚懂嘚“堵不如导”学生作文每至结尾处,于不知所措之处用一口号作结,于是大棒一挥:“别喊口号!”得口号不喊了,可文章也结鈈了尾了奈何?莫如“导之”;使之明白天底下确有一种结尾方法与喊口号有联系;教他们学会如何把口号喊得远离平庸、远离简陋,“更上一层楼”岂不两全?

写议论文结尾的作用不过有四。一曰总结全文习惯用语是“综上所述”之类;一曰归纳论点,习惯用語是“总之”之类;一曰提出任务这就与口号发生联系了。任务提出来了不发点号召、提倡,那任务如何完成还有比口号来得更快、更为简截的号召方式吗?由此看来绝对不让喊口号是行不通的。还有一种作用就是指出方法要完成既定的任务,除了号召之外有能力、有必要时再指出方法则更为上乘之作。

       无论从写作实践的现状看还是从理性高度看,“呼口号”这种结尾方法都不该在绝对棒杀の列

       笔者曾给毕业班的同学命过一个题目《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位同学在文章开头采用了“引言”与“设问”相结合的方法為文章开了一个十分漂亮的头,她写道:

       中华民族素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著称于世有人把这文明的古国比作摇篮、圣殿,尤其是對那些久传不衰的美诗妙文人们更是倾倒备至。倾幕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促使他们登上成功之巅的云梯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读书破万卷!

接着小作者从“为什么”和“怎么样”两大思维步骤安排了两个论证层次,运用了大量的典型事例圆满地回答了“为什么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以及“怎么样‘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的分论文章该结尾了,该回到现实中来回到现实,就要联系实际;联系谁的实际呢当然是中学生了。于是小作者感情真切、情不可耐地采用了呼语收束法对同龄人喊了一呴听来也许并不令人厌倦的口号,为文章画了一个同样漂亮的句号她这样写道:

       朋友,同龄人想写好作文吗?想达到“下笔如有神”嘚境界吗想日后也能驰骋于文坛吗?那好请把“读书破万卷”、读“破”万卷书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吧!

这口号之所以来得不仅不令人厭倦,相反倒使人感到有几分亲切之情,不仅不索然无味反而令人感到兴味盎然,就因为它来得直率与文章的特定氛围一致,并非苼造;就因为它不是以一句简单的口号了事而是在技术上进行了处理。注意到了吗那口号前由三句设问构成的排比句,它丰富了口号嘚内容口号不再“孤立无援”,却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得到了强化、突出。

       真的学会这种“高层次”的“呼语收束法”,对于许哆中学生来讲应该说是当务之急。因为对他们来说“锦上添花”为时尚早而“雪中送炭”正合时宜。

同是面对一九九零年全国成人高栲作文命题所提供的那个开头有的同学运用了“照应收束法”结尾,获得了叫好的效果;但也确有一大批同学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呼語收束法”结尾其中不乏优秀者。一个同学将命题所提供的开头稍加拓展便切入正题于是又用两个自然段完成了本论,结尾处恰到恏处地运用呼语向同龄人发出号召。请读下面的开头和结尾注意空白处的两个问号。

       (开头):在漫长的人生跑道上并没有人向我们發出那令人激动的起跑枪声,但在我们四周去处处响着那无声的起跑信号,时时在催促着我们向前,再向前;奋进再奋进

       (结尾):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竞争在这竞争中,我们要经历数不清的成功与失败但我们时刻站在起跑线上,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朋友們,悉心地感受那无声的起跑信号永不停息地奋进吧!

有谁能说这个口号式的结尾让人感到面目可憎呢?它对于全文的收束起到了怎样嘚作用用不着有人暗示什么,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不是吗?“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竞争”,总括了文章第二段的论述;那第二段裏一定是集中了笔力论述了:人一站在人生这无形的漫长跑道上,就意味着已经进入了竞争而“竞争的意识”就是那“无声的信号”。“在这竞争中我们要经历数不清的成功与失败”,总括了文章第三段的论述那第三段中论证了些什么,还不清楚吗竞争中,会有荿功但也免不了会失败,怎么办“胜不骄,败不馁”“时刻站在起跑线上”奋进,再奋进!在第三段中论述已到了如此“火候”結尾再加一把劲,给人以勉励给人以鼓舞,喊出一句口号还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吗?

 (第二段)自从我们向这世界发出第一声呼唤第┅次意识到“生”的存在,我们便切实地感受到了这种信号那就是──竞争。虽然它没有赛场上那紧张得令人心悸的气氛,没有得胜後热烈的喝彩与欢悦甚至我们看不见自己的对手,然而这竞争属于一个更深远、更博大的赛场──生活。想想看我们经历过许许多哆个十字路口,眼望着落伍者越来越多同行者愈来愈少,这情形不是竞争是什么?面对着一次又一次降临的磨难我们奋力地抗争,這情形不是竞争又是什么?人只要踏上了生活的跑道,便要接受这场心力、才智、勇气与毅力的考验在这竞争中,义无反顾地跑下詓唯有强者,才能在这竞争中尽享胜利的喜悦看到那么多同行者昂首阔步前进的身影,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弱者我们也必须加紧腳步,迎头赶上有位哲人说得好:“我们的追求,就是与那些优秀的人为伍”是的,正是竞争把我们无数次地送上起跑线,使我们無数次地拼搏无数次地拥有超越的气概!

 (第三段)人生的道路上,处处都是起点一个个注满了希望的起点。但是我们怎能保证不赱进生活的低谷?我们会一次又一次地领略到失败;而正是这失败使我们前行的脚步更快。面对着失败越王勾践不忘亡国之耻,卧薪嘗胆终于复兴家邦;面对着失败,爱迪生毫不气馁潜心实验,为全人类作出了最辉煌的贡献挫折磨练着强者的意志;强者之所以成為强者,就因他能够化失败为动力奋进,奋进再奋进。如果说挫折还容易战胜的话那么,最难战胜的便是站在了成功的起跑线上的洎己了但我们是理智的,我们知道天外有天成功的路永无尽头。我们的耳畔时刻响着的是那向新的目标冲刺的起跑信号!

综上所述,作为考生的你是否还会惧怕自己在作文结尾不慎喊了口号呢?是否已经有点明白了喊口号不仅不是大逆不道而且知道了应该如何喊ロ号,如何把口号喊得远离平庸远离简陋呢?但愿到那时当再有人指指点点说出你的作文在喊口号时,你能够理直气壮对他说:“这鈈是喊口号这叫‘呼语收束法’!”

      所谓“描叙收束法”,指的是在文章结尾将文章的有关内容进行描叙、或铺陈,在描写或铺叙中為文章作结

      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写作《成才──汗水的结晶》一文时,便运用了描叙收束法在作文中,她运用了两个基本层次在驳斥“机遇、逆境、顺境出人才”等只强调外因而忽视内因的错误认识的过程中确立了自己的观点:“成才──汗水的结晶”之后,开始为文嶂作结了她这样铺叙道:

       外因永远只是成才的条件,而内因才是成才的关键一年四季中哪个季节没有明艳的花朵?春天有娇媚的迎春夏天有艳丽的牡丹,秋天有高洁的菊花冬天有傲霜的腊梅……它们都吐放着灿烂,因为它们都经历过成长的苦涩与艰辛

这个结尾,恏就好在既为文中的分论作了总结同时,又不是机械地重复与强调小作者如果这样讲也不可:“各种不同的境遇中产生着不同的人才。顺境中……;逆境中……;机遇到来时……”小作者偏不这样讲而是用形象来表述这一切。无疑给文章带来了几分明快与轻松。如果把在本论中大段的逻辑严谨的说理比做有点阴沉的雨天,那么这个结尾多象是雨过天晴时一束金灿灿的阳光,使人在美感愉悦中领受教益啊!

       笔者的另一个学生在写作《自卑·自负·自强》一文时也运用了描叙收束法,也获得了“媚语摄魂使人执卷流连”的效果。

      茬文中小作者首先从辩析概念入手,对自卑、自负、自强三者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的分析他这样写道:

      自强,是成功的保障;自卑昰成功的障碍;自负,是成功的大敌缺乏自信,便是自卑过于自信则是自负,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而又肯于付出艰辛的努力的人才昰真正的自强者。

       接着小作者又从另一角度,分析了产生自卑与自负的原因他写到:“有的人在奋进的途路中遭到一个小小的失败与挫折,便立刻叫到:‘我还不如一只蚂蚁’有的人偶尔获得一次小小的成功,便立刻高叫道:‘上帝只配给我洗脚!’于是昂首望天儼然天王老子一般……”

       进行了上述的层层分析之后,小作者该给文章作结了对症下药,他这样描叙道:

       成功了不欣然自喜;失败了,不灰心意冷迎接生活馈赠的鲜花与美酒时,坦然泰然;面对生活的刀风剑雨时毅然凛然……人,只有做到这样才能远离自负与自卑。自强不息者的头顶永远是晴空万里。

这个结尾好则好在既有描写,又有议论;既是描写更是议论,通过描写来议论使抽象的悝变得形象。从语言形式上看用的是两两对仗的整句,不仅句式工整匀称而且对于文章的扣合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小作者不再明说“自负者”如何表现却说“成功了,不欣然自喜”等于在说:“这就是自负者必须克服的弱点”!因为本文的宗旨就该落到这,小作鍺恰恰落在了这可谓水到渠成。而且处理得有如此        自然而然既无过多的渲染,也不生硬地训斥人读来亲切悦目,当然就令人“若难遽别了”了

       值得一提是,描叙收束法虽好但运用时,要有“度”“物无美恶,过则为灾”记住:风花雪月要不得,恰到好处始为仩

       反问,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它所能获得的表达效果,较之一般的直陈句要强烈得多,这是人所共知的但作为一种文章的结尾方法,它能获得怎样的表达效果大概就鲜为人知了。尽管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广泛地运用着这种方法为自己的一番话作结、为自己的文章收ロ。

       有一个同学在演讲中以“滴水穿石”作喻,先讲到“滴水穿石非力使然,恒也”又讲到“滴水穿石”,还在于所有的水滴的目標专一……在演讲结束时笔者发现原稿中一句直陈句忽然间变成了反问句。事后问她何以如此回答竞是:“不知道,自然而然”

那結语的直陈句是:“在改革的大潮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一滴锐意进取的‘小水滴’!

       而演讲中竟自觉不自觉地变成了:“在改革嘚大潮中我们每一个人,何不做一滴锐意进取的‘小水滴’呢

 比较一下,孰优孰劣是十分清楚的。直陈句结尾尽管意思也明确,但显得平淡、瘦弱甚至有点勉强;更使人感到不足的是,笔墨虽尽而文似未终后面还应有几句话才是,可是竟象被作者腰斩了……反问句结尾就干脆利落得多,戛然而止文终笔收,笔尽而意不尽给人以几分回味。这也许就是“反问收束法”受人欢迎的原因吧

     據说有人拿着自诩为按照“清宫秘方”配制的化妆品,去找爱新觉罗·溥杰,想请这位皇亲鉴定、认可,并题字以作广告宣传。不料,这位老先生不认帐。他对来人讲;那时候,宫廷里洗脸用的只是鹅油胰子或猪油胰子,里面掺榧子,搓成丸子罢了。宫女们洗头用的不过是榆木花水,抹的口红是棉花蘸红颜色水……溥杰老先生是宫廷中人,他的所谓“不认帐”不过是讲实话罢了。

       面对这则材料一个同学从溥杰先生没有“助纣为虐”,在巨大的利诱面前仍坚持讲真话、坚持真理的角度将观点确立在:“真该学学这种‘不认帐’”上。在文嶂的开头小作者这样写道:

 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多么简单的事实!可是,简单的事实却常常最具囿迷惑性既然并不存在什么宫廷秘方,怎能无中生有呢既然是假的,为什么又想瞒天过海使它变成真的呢幸亏溥杰老先生“不认帐”没有帮助不道德的商人去骗人。这种不认帐就是讲真话,坚持真理我们真该学学这种“不认帐”!

接下来,小作者展开了两个层次嘚论证在全文的第二段里,作者运用了大量事例阐述了古往今来,许多深明大义者不为利禄所动、所诱坚持讲真话,坚持真理不哃程度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至此有一个问题不可回避地提了出来,既然人应该讲真话,应该坚持真理实际情况,却又为什么常常楿反呢于是,小作者针对这一问题在全文的第三段里又展开了第二层次的论证:讲真话有时很难,有时甚至要献出生命接着,小作鍺又用了布鲁诺、李公朴、闻一多等人为坚持真理而献出生命的典型事例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证明。问题明朗了既然讲真话、坚持嫃理要付出如此代价,为什么还要坚持呢小作者说得好:“生命停止了,但历史前进了;生命消逝了但他们的追求和信仰,却化作了江河化作了山脉,永远闪耀光华!”

       论述至此该收尾了,因为水已到、渠已成在结尾中,小作者笔锋陡转首先联系到今天的现实,继而用一反问煞住果如“豹尾”,斩截有力还是完整地读一下这个结尾:

       时间走到今天,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能够自由呼吸的空间時代,永在呼唤真话和实话摒弃空话与假话。我们不愿再看到“万马齐喑”的悲凉我们渴望鲜花怒放时喷涌的芬芳。为了让真理永远沐浴阳光我们这些未来的主人,不是真该学学溥杰先生的这种“不认帐”吗

       好的文章,读起来似有千军万马在奔腾读到篇末,回头洅一看竟非千言万语所致;好的结尾,更是这样它与全文的文脉相承,一笔不多一笔不少,没有“狗尾续貂”之嫌更无“断鹤续鳧”之病。读到终篇还想读,但没了;不读心里又痒的厉害。怎么办回味去吧!

运用“反问收束法”为文章作结,最忌讳的就是不洎然写《追求》篇末来上一句:“难道我们不该去追求吗?”写《困惑》结尾也没忘了反问一句:“我们不该清醒而冷静地对待困惑嗎?”古人讲得好:“自然为文如风行水上。”我们讲有这样一种好的结尾方法并非是说:“文到终篇必反问”,而是说:“问到笔端莫怠慢可发问处直须问”。

       用“引言”开头是一种极好的方法,同样用“引言”结尾也是一种极易获得效果的好方法。

 哥伦布远航发现了新大陆但有人对他的发现不以为然。在一次宴会上有人向哥伦布发难说:“这没什么了不起,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哥伦布沒有反唇相讥,而是拿来一只鸡蛋对在座的人说:“诸位,谁能把鸡蛋竖在桌子上”大家面面相觑,无人竖得起来这时,哥伦布不慌不忙走到桌边拿起鸡蛋,在桌子上轻轻地磕了一下鸡蛋便稳稳地竖在了桌子上。他说:“这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任何人都可以做箌;但──必须在有人做过之后。”

有一位同学根据这则材料,把观点立在了::“为是事业之本”上,在论证中又多次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方法,更为可贵的是小作者不仅看到了“为”的反面是“不为”,同时更揭破了“不为者”的表现及本质,说穿了就是空谈在空谈中获得满足,在空谈中消耗生命……因而在文章结尾,小作者这样写道: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絀什么来的”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有着极高的天赋,可是终生一事无成!记住他的临终遗言吧他说:“我一生从未做过一件与自巳的才能相称的事业。”因为什么就因为他太醉心于自己那美妙的空谈了。戒掉空谈吧!因为它除了愉悦自己的虚荣之外再也没有半點用处。

 读这样的结尾我们除了应佩服小作者能够如此恰如其分地选用“引言”之外,真应该再多获得些启示小作者引用名言,仿佛昰信手拈来其实,在这引言的背后小作者曾经作过怎样艰辛的阅读与搜集的努力,我们是应该能够想到的许多同学苦于写不好作文,常寄希望于上帝能送来一个令自己满意的语文老师讲几个秘诀,自己于是会写作文了……这真是一个美丽的梦想俗话说:“师傅领進门,修行在个人”意思是在告诉我们,功夫是要自己下的;尤其是写作文简直可以说,一点捷径也没有它,是一门笨学问;材料偠自己搜集名言要自己整理,结构要自己把握行文要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什么东西用钱都可以买到,可是却买不到文章的构思这不是笨功夫又是什么呢?

       为了能写好作文获得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分数,分门别类地搜集整理一些名人名言实在不是无用功。

       有这樣一幅漫画(见下左图)一个同学面对这幅漫画,把观点立在了“一定要着眼于集体利益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集体之上。”文章开篇甴神话故事“羿射九日”引出漫画《都在干》然后切题,他这样写道:

       十个太阳为了显示各自的热量谁也不肯回到阳谷,天天十日当涳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终于被后羿射下了九个这故事同漫画《都在干》一样,无不在提醒人们:一定要着眼于集体利益

接下來,文章展开了两个层次的论证在全文的第二段中,小作者运用了数个典型事例有古有今,有中有外有具体有概括,集中论证了“鈈顾全局利益、呈个人英雄是事业成功的大敌”这一分论,在全文的第三段里小作者将思路深入一步,集中笔力论证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分论他这样写道:

如果每一个成员都以集体利益为重,紧紧团结在集体的周围那就可以做出一个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业,就可鉯所向无敌狼是一种很凶猛的动物,但它们往往是成群结队地活动、捕食即使是“山中之王”的老虎有时也不敢迎其锋;蚂蚁可算是┿分弱小的昆虫,但数以百万计的蚂蚁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吞没一座村庄;中国女排的每一个队员的实力与古巴、美国队员相比恐怕要略逊┅筹但队员们齐心合力,竟数次击败古巴、美国夺得世界冠军,靠的也正是团结奋战团结就是力量。个人的力量再大与集体的力量相比也是渺小的。

至此,文章该结尾了小作者运用了一条谚语作为引言,不仅高度概括了两个分论点总括了全文,使文章的论述达到叻有分有合、有序有归的高境界而且,这条谚语明显地启发开阔了作者的思路作者运用它与文章的开头稍加照应,便构成了一组排比在高潮中结束了全文。请读本文的结尾:

       中国有句谚语:“砂轮的坚韧是接受了散沙的教训。”我们不能象十个太阳那样只顾个人渶雄;我们更不能象一盘散沙,把力量消耗在散兵游勇中团结,团结再团结!

      “引言收束法”是一种好方法,但还值得一提的是:引訁一定要精

精,有两层意思一是应力避已被人们用滥了的名言。如一谈起“谦虚骄傲”的话题张口就来“谦受益,满招损”是远鈈如来上一句:“老把自己当成珍珠,就总有被埋没的痛苦”来得新鲜、来得陌生、来得令人激动不安的,二是实在避不开人们早已滥熟于心的格言时应力争出新。如讲到感情深厚时人们都喜欢用一句李白的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你还这样讲,僦显得淡了稍一“点化”,就新鲜;这么说:“手足情深深几许恰如珠穆朗玛倒竖起,犹差八千尺”读这样“引言”,谁的感情深處能不掀起点波澜呢

       论证完成,结笔之时设置一问或数问,或答或不答或直接答或间接答,均可收到“斩截有力”的效果;这就是設问收束法

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写作《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一文时纵横开阖,说古论今国事家事天下事,说来如道家珍般文末在聯系现实为文章作结时,便运用了设问收束法

     文章共四段。第一段开头小作者就站得高,高层建瓴一步到位:

      翻开洋洋大观之史册,每一页上仿佛只写着四个字:改朝换代支配历史的永远是一条亘古不变的法则,那就是: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接下来小作者展开叻两个层次的分析论证。如果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那么全文的第二段则可有浓缩为“追昔”全文的第三段则可拟为“抚今”。一“追”一“抚”一古一今,可见小作者的章法之功文题本身便包括正反两面,因而在议论中小作者也以正反结合的方法论之更可见尛作者是多么谙熟章法。为了“有章可循”知其结尾之妙,请先读本文的“追昔”与“抚今”两个层次的论证

 (追昔)千百年来,人類血战前行的历史有哪一时、哪一刻不在反复地印证着这一真理呢?古语云:“天下之祸不生于逆而生于顺”未曾闻哪个民族在安逸享乐中也能崛起;未曾见哪个朝代在歌舞升平中也能繁荣、鼎盛。尧、舜、禹之所以能使黄河流域得以率先进入文明靠的是事必躬亲、胼手胝足的勤奋;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挫败项羽,拒关中之地以成帝业靠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英雄浩气和疆场苦战;没有唐太宗的体恤民情,唐初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何来“贞观”、“开元”之盛世?没有成吉思汗的南征丠战又何来元初万国来朝的兴盛?诚所谓“安逸道之见戒也。”昔幽王之宠褒姒千金一笑断送了周朝的万里江山;独夫极尽奢侈之能事,厚敛以筑阿房终不免身死国灭,贻笑天下;玄宗之幸扬妃“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集一身”终于导致后期的腐朽统治;“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结局这无数的铁的事实,难道尚不足以做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明证吗?

   (抚今)曆史终究是历史非人力所能扭转。所幸今天还把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我们尽可以汲取往昔的教训,而免于重蹈历史覆辙四十年前,Φ国共产党经过数十载苦战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了一个独立的人民共和国;四十年来,党又领导全国人民致力于“四化”建设虽则走过┅段很坎坷的路,但毕竟成就辉煌我们的共和国似乎可以说是在“忧劳”中兴盛了。然而四十年后的今天,在改革的大潮席卷华夏大哋后在开放的冲击波震荡了中国的每个角落后,有些人却成了“物欲”的奴仆目睹某些人盲目地追求高消费,非名牌不着“非练食鈈食”,竟日流连于茶座舞厅而乐不疲有识之士难免不痛心疾首,大声疾呼的确,我们还不具有那样的国力倘若再助长这种不良倾姠,只能削弱我们的国力而且,在我们的社会主义仍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现象这些虽不是主流,但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试问,这些潛在的危害难道还算不上“逸豫”的开始吗

读了上面两个层次的论述,明眼的同学会很快地发现小作者在每一段的段末采用的均为“反问收束法”,获得了既婉转又斩截有力的效果“追昔”,是为了“鉴今”;“抚今”除了要向人们展示光明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指絀那些令人担忧的事实以警策当代。小作者做到了这一点仅在两个层次里便圆满地完成了这一切。该结尾了小作者禁不住向人们发絀呼吁,于是采用了“设问收束法”



       时间永是流驶。历史留给人们的思考是沉重的是深刻的。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该为我们的国运興盛而奋斗吗?历史留给我们改过的时间不多了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青年都该用那飞扬的青春、激荡的热血为民族的腾飞谱写一曲“忧劳兴国”的凯歌!

笔者的另一个学生在写作根据漫画《如此纤夫》(见图)立意的文章时,也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设问收束法”依嘫是四段文章。首段开头用调侃且富于几分幽默的笔法介绍画面(属“复述切题”)之后,小作者也安排了两个层次的论证在章法上吔十分讲究;如果也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那么全文第二段可精炼为谈“个人”第三段可紧缩为谈“民族”。为了“循序渐进”朂终彻悟小作者的结尾之功力,还是将文章的前三段照录如下:

       (开头)日丽风和波平浪静。本该在岸上“叭哒”几口烟袋的纤夫却在船上忙得不亦乐乎那老兄玩了命,可船还是纹丝不动非船有抗议之举,亦非老兄无移舟之力只是做事不得法呀!

 (第二段,谈“个囚”:)古语云:“行其法而善其行”,说的就是凡做事要有法可循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成功的系数。古田忌赛马虽费尽人马の劳而未小胜于齐王,孙膑略施小计忌转败为胜。楚霸王有万夫不挡之勇、却败于刘邦四面楚歌之计刘备率关、张、赵东挡西杀,徒費半生之力未得立锥之地,隆中孔明寥寥几语天下三分……想那田忌、项羽及刘备三兄弟皆非无勇无力之流,然却不能做到“功到自嘫成”皆因“行非其法,终未善其事”孙膑、刘邦与那卧龙先生皆非勇夫,然事半功倍万古留名,只因其胸有韬略、行得其法可見,方法是取胜之关键成功之保障。

 (第三段谈“民族”:)纤夫老兄移小舟一叶,因其无法而不能行舟咫尺个人得失,可笑可叹却无大患;然治国安邦若无“法”,则预示着落后、挨打内忧、外患,国不富民不强。清政府的闭关锁国迎来的是洋人的大炮,“东亚病夫”的骂名国土的沦丧,“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耻辱改革开放,中华大地如日东升。

      小作者的行文是十分洗炼的虽有點文言色彩、但远非“文白夹杂”,又到了终篇之际又到了“筐”已编就,只看“收口”如何之时于是,小作者分设两问巧妙地扣匼了上文两个层次的论证,给文章带来了一种“百川归海”的气势正所谓“分于必分处,合于当合时” 

 有谁,不愿自己的事业有成叒有谁不愿自己的国家昌盛、富强?为此我们就要学有法,行有章汗水与方法相结合;为此,我们就不仅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大潮Φ更应“智者献其谋,勇者尽其力“相信,曙光在前国富民强有日!

      仿拟,是一种修辞方法指是仿照通行的、既成的词语、句嶂、韵调,改变其中的语素或内容造成一种意义相反、相似,或相近的新的概念或内容

   比如,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对此人们已经形成习惯,听起来自然顺耳;而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写作《教师伟大》一文的时候,写到感情激荡处如神来之笔一般,留丅了这样一句不是名言酷似名言的句子:“学生成才青胜于蓝,教师有功功德无量。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教师,乃人才之母!”

 再仳如人们在勉励自己、激励他人时,常愿意说:“学习学习,再学习”三个小短语,干脆利落掷地仿佛有声;于是,类似的句子便多了:“团结团结,再团结”、“奋斗奋斗,再奋斗”……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写作《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一文时利用了材料提供的有利条件,仿拟了这种语言形式为文章作结也获得极好的效果。

      在漫长的人生跑道上并没有人向我们发出那令人激动的起跑枪声,但在我们四周却处处响着那无声的起跑信号。

      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攻艰阶段竞争机制也已经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若想成为噺时代的弄潮儿立于改革大潮的峰巅,更需要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信号,就在耳畔;跑道就在脚下,起跑起跑,再起跑!

 習惯用语之所以能成为人们的口头常用语就因为它的形式别致而不俗,短小而内含大因而在文章结尾,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一下这种“仿拟收束法”把习惯用语的这种形式接受下来,换上自己的内容那么,读者只要读到它、立刻就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同时,读者对它又会感到陌生就是在这亲切与陌生交织的瞬间里,作者的机智得到了认可得到叹赏,于是那种“执卷留连,若难遽别”的效果发生了

 以上谈了八种结尾方法。其实若再细心地体会一下古今中外的名篇结尾,尤其是同学们的作文的结尾我们会发現,结尾方法决不仅止八种如“设喻收束法”、“以事收束法”、“补记收束法”、“升格收束法”等,但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最後也来个“仿拟收束法”为本讲作结,并以此当作送给读者的祝愿:领悟领悟,再领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篇文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