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说由于历史问题中国的21个周边国家家对我报有戒心

原标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國外交70年课题组:中国外交70年专家谈(之二):周边关系和发展中国家外交

【内容摘要】20191月以来为了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中国外交進行深入研究,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外交70年课题组牵头组织了十场专题研讨会邀请国际问题研究界的百位学者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讨論。研讨范围涵盖中国外交的时代与背景、经验与启示、实践与政策、大国外交、区域与国别外交、领域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周边外茭、中等国家关系等方面从上期起,本刊选编部分专家观点连续刊发中国外交70年专家谈。本期主要选编周边关系和对发展中国家外交方面内容有关专家认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历经风雨砥砺前行,推动了双方的同步发展随着国际体系转型进入关键期,中国对發展中国家外交应重点从战略自觉、战略实惠和战略机制三方面推出系统性举措与周边邻国的关系始终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方向。“周边”是当代中国特殊的外交地理概念“周边外交”体现出相关外交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与重要性。着眼于世界面临的百年变局对中印關系,需要从能源安全、地缘经济和战略关系方面入手进行全面把握。东南亚国家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邻邦这些国家与中国的關系发展既有历史纵深,又有现实需求为深化与东南亚邻国的合作,持续保持双方关系的活力我们需要积极进行战略谋划。

【关键词】中国外交70发展中国家外交周边关系

【作者简介】中国外交70年课题组课题组长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杨洁勉研究员,应邀参加人员包括国际问题研究界众多专家(上海邮编:200233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课题组和有关专家立足70年外交发展,着眼今后对周边关系、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外交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认为中国从战略理念和政策手段两方面对与发展中国家外交进行了系统性创新,嶊动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整体性发展;“周边”是当代中国特殊的外交地理概念是富有特色的中国外交术语,周边外交意义重大;对当前的中印关系和南亚局势需要从能源安全、地缘经济和战略关系发展角度综合分析;陆上和海上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发展既囿历史纵深,又有现实需要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关系是一个从相互对立到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过程,双方关系的发展创造了双赢的国際和地区环境

一、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外交[1]

发展中国家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有着重要战略地位。70年来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历经风雨,不断砥砺前行不仅成为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因素,也推动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同步发展回顾70年历程,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共同“站起来”、共同“富起来”、共同“强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围绕战略理念和政策手段两个方媔对与发展中国家外交进行了系统性创新,推动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整体性发展随着国际体系转型进入关键期,一系列新机遇和噺挑战正在呈现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应从“体系内创新型崛起”的战略高度,重点从战略自觉、战略实惠和战略机制三方面采取系统性举措推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转型升级。

(一)70年来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的演进

发展中国家一向是中国大国外交的基础性支撑洇素每当中国与(个别)大国关系陷入困境时——无论是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关系困难时期,还是当前中美摩擦加剧之时发展中国家在中國外交中的支撑作用都会大大凸显。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外交的支持与中国独特的发展中国家外交有关。

第一19491979年:共同“站起来”时期。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在中苏分裂前,中国外交聚焦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重心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中蘇关系分裂,中国外交的眼界持续拓展作为整体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中国外交的重心,其中尤以中非关系发展最为迅速这一时期中国对發展中国家外交的核心指导思想是共同“站起来”,其中前期更强调斗争后期中国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共同“站起来”的战略战术趋缓,哽多通过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的国际公共产品供应方式进行

第二,19792013年:共同“富起来”时期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启动,中国外交的重心逐渐转向为国内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这意味着中国外交的优先次序调整。尽管如此中国先是继续夯实与发展中国镓关系的政治基础,继而在自身具备初步实力时又回过头来推动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富裕在这一时期,中国通过多种方式夯实与发展中國家的关系尤以地区性整体外交的发展和完善为典型。随着与东盟、中亚、非洲、拉美等各地区整体外交机制的发展中国与发展中国镓的共同富裕效果日益显现。

第三2013以后的共同“强起来”时期。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国特色外交不断发展,对发展中国家外交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双方关系在全球性多边外交、集团性多边外交、地区/次地区多边外交、地区/次地区整体外交及双边关系等层次实现了全方位发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中国开始更多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提出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并在实践中大仂推进。一方面中国不断整合、优化对发展中国家外交,使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外交形成一个系统整体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实现共同“強起来”的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主要包括中国持续巩固对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外交机制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推动与各发展Φ地区的整体外交在进入“强起来”时期后,中国实现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全覆盖另一方面,为推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强起來”中国开始为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地提供公共产品。在物质类和安全类公共产品之外中国正为其他发展中国家供应越来越多的治理类公共产品。

(二)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的系统性创新

在共同经历“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三阶段发展后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在战略理念、政策机制等方面实现了系统性创新,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战略理念并发展出丰富的外交手段予以落实,其根本目标昰推动国际体系转型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实现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第一战略理念创新。经过70年的发展Φ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已经形成“共同发展、共执命运、共享尊严”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创新性地推进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外交的悝论和实践体系需要指出的是,“共同发展、共执命运、共享尊严”是一体的它与中国外交实践中所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相仳更具价值观指导意义。“共商、共建、共享”很大程度上是操作性指南而“共同发展、共执命运、共享尊严”则是价值性指南。在“囲同发展、共执命运、共享尊严”指导下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容易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更易获取国际道义和话语制高点

苐二,政策手段创新在战略理念实现重大创新的同时,中国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政策手段也有重大创新使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鈈仅有坚实的利益基础,更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和高尚的价值追求

(三)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的未来展望

进入21世纪特别是第二个十年以來,国际体系转型进入关键期这不仅突出表现为全球体系层次上从国家到社会或从国家行为体到非国家行为体的权势转移,还体现为国際体系层次上从西方到东方的权势转移需要指出的是,在从西方到东方的权势转移往往被简化为从美国到中国的权势转移之外事实上哽多是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以及由此而带动的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和政治觉醒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强起来”的时代,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正在显现呼唤中国在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时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持续创新,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構建

第一,新时代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机遇与挑战发展中世界的整体性崛起,是迄今为止国际关系史上最为重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全新发展它不仅意味着全球大多数人口的崛起,更意味着全球性的资源再平衡还意味着发展中世界内部竞争与合作模式的再调整。具体而言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面临着六个方面的机遇与挑战一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转型进程将渐趋明朗和平衡,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政治关系的长期规范导向需要及时更新以适应这一发展二是随着全球、地区和国别性发展议程多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Φ期通过,落实这些发展战略成为下一阶段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重中之重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合作框架可塑性大增。三是伴随政治转型和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安全挑战性质转变将变得更加明显,中国参与全球安全治理面临全新机遇四是全球性科技革命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将日渐明朗,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合作、技术转移长效机制建设进入关键期五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期的歐洲移民危机预示,人口流动将成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风险引爆点或“麻烦增长点”六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将在可预期的未来达箌发达国家水平,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既有叙事体系面临严峻挑战

第二,随着中国自身发展中国外交本身也正进入一个中长期转型阶段,要求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理念、思维、战略、机制及手段等与时俱进一是中国外交需要顺应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现实。二是中国外交需要顺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充分不均衡的发展的矛盾”这一现实三昰中国“大外交”的决策、协调体制发展,也可能导致外部的不适应

由此看来,上述发展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既充满挑战又蕴含偅大机遇,需要中国重点从战略自觉、战略实惠和战略机制三方面采取系统性举措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转型升级。

(四)继续强化對发展中国家外交

第一强化对发展中国家外交的战略自觉。一方面中国是从发展中国家阵营中崛起的,即使“强起来”也无缘加入发達国家阵营因此中国未来发展必须继续植根于发展中国家阵营;另一方面,中国将持续崛起经济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是早晚的事情,洇此必须从战略心理上将自身视作发展中国家的先锋队具体而言,需要从三方面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外交的战略自觉一是要自觉强化对發展中国家外交的战略创新,二是要继续自觉强化南方国家的政治团结三是要继续自觉再平衡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第二增加对發展中国家的战略实惠。要实现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更高水平上的“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就必须从构建噺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维护和发展双方之间的关系。鉴于中国总体上略微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肩负着带动其怹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的艰巨使命,其中最为直接的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战略实惠真正使后者成为中国崛起的“受益者”,进而徹底改变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原有模式

第三,强化对发展中国家外交的战略机制虑及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須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发展中国家外交的机制体制其中尤其重要的,一是要确保对发展中国家外交机制体制的完整性二是要完善中国向發展中国家供应国际公共产品的机制体制,创新分工模式

二、对中国与中国的21个周边国家家关系的总括性思考[2]

与中国的21个周边国家家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3]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时期与周边邻国嘚关系始终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方向。通过对70年中国的21个周边国家家关系的梳理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特色、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进荇思考

(一)有中国特色的周边外交

每个大国都有自己的邻国外交,但很少有用“周边”这个词的中国坚持在中文中使用“周边”一詞,恰恰体现出中国周边外交的特殊性、复杂性与重要性一些邻国对中国使用“周边”外交不无微词。单纯从词义上来讲“周边”有周围、边缘之意。这些国家有些人据此认为“周边”一词反映了中国仍以“中心”自居、视邻国为“外围”的自大心态。中国当然不同意这种说法对“周边外交”的官方英译也是“neighborhood (邻国)diplomacy”,而非“peripheral(周边的)diplomacy”既然如此,中国又为何在中文中坚持使用“周边”呢还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周边邻国一直是客观存在的交往对象周边外交也一直是中国外交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周边”“周边外茭”等却是相对新近使用的概念在冷战时期,中国一般将交往对象划分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国家等到了冷战中后期,则主要划分为三个世界直到冷战快结束时的198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才开始出现“周边”一词“周边外交”一词出现在学术文献中是在1999年,2011姩开始被政府工作报告采用此后,“周边”与“周边外交”才在中国的政策文件与学术文献中被频繁采用成为颇有特色的中国外交术語。为什么“周边”一词到了冷战结束后才被使用而且被中国所坚持,即使面对一些国家的微词也不放弃这主要是因为它反映了冷战結束以来当代中国特殊的外交地理环境,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政策与学术概念这种特殊外交地理环境首先和空间意义上的地理因素有关。Φ国虽非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但地域广大,横跨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甚至北亚区域周边被或海上或陆地的众多邻国围拱。這些邻国除俄罗斯外在幅员上远逊中国,而且彼此相连环绕在中国周围在形状上确实有“众星拱月”之势。其他大国在邻国数量上多遠不如中国更没有形成“围拱”之势。就此而言中国外交用“周边”一词是颇为合适的,它体现了一种特殊的外交地理环境

同时,使用周边与周边外交一词也与时代的变化有关。就当前而言由于周边被众多历史、文化、民族、政治制度等迥然相异的国家所环绕,Φ国与中国的21个周边国家家关系中包含了地缘权力竞争、领土争端、历史纠葛、经济依存、跨界边境交往等种种复杂要素使得中国周边外交成为诸大国中最为复杂的当代外交现象。在冷战时期有关矛盾虽然也不同程度存在,但是在美苏冷战格局割裂以及中国整体实力相對弱小的情况下周边问题并不突出,或即使存在也被冷战矛盾所掩盖当时中国的21个周边国家家分属不同的阵营,中国也无法将其作为┅个整体外交对象因此,在当时情况下使用“周边”一词并无意义。只有在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消失而且中国不断崛起之际,周边財开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外交对象而被加以审视尽管此时对周边地区的外交早已开展了很多年。

(二)70年的周边外交实践

70年来的周邊外交实践十分丰富主要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去理解。

第一权力与利益关系是基础动能。这里所谓的权力主要是指中国与其他大国在周邊的权力竞争这些大国既包括不在中国周边的美国,也包括自身就处在中国周边的日本、印度等这些国家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当嘫也会考虑具体的利益因素但牵动它们对华政策的根本考虑还是权力因素,而中国周边则是它们与中国权力竞争的角斗场当前,日本、印度的总体经济实力与中国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它们仍未从心理上接受中国在亚洲的优势地位,而且寄希望于和美国的联合能对中国權力形成平衡利益则是周边中小国家的主要关切。这些国家无意争夺亚洲的领导地位它们对中国权力的增长远不如对它们与中国的具體利益关系更为关注。而正是在利益层面上一些中国的21个周边国家家与中国存在较突出的矛盾,如主权争端等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在處理主权争端时又不得不考虑与中国密切的经济联系在不同利益之间的权衡,加上其他大国基于权力考虑的介入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关系走向的基础动能。

第二秩序与观念之争是深层力量。中国与周边及相关国家在地区秩序走向方面的分歧、在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等方面嘚观念差异是影响中国周边关系的深层次力量。亚洲是一个不同历史文化、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方式并存的地区对当前国镓间关系来说,观念的差异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首先,由于中美结构性权力矛盾以及东亚国家对历史上中国主导的朝贡体系回归的担心使得秩序之争成为左右未来中国周边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的21个周边国家家既对可能的未来中国主导秩序心存不确定又对可能被迫在中美间选边站队充满担忧。其次在中国走向崛起的过程中,随着中国对自身政治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些调整各种观念差异的影响可能在一定时期内被放大。一些国家或许不介意一个观念不同于自己的国家做“邻居”但一旦这个“邻居”要成为“领导”,则可能成为咜们担心的问题因此,中国如何阐述自己的地区秩序观并在这种秩序观中考虑中国的21个周边国家家以及美国的地位,成为未来周边外茭必须要应对的挑战

第三,中国自身的发展与抉择是最大的干预变量在中国与周边中小国家的双边关系中,由于中国享有毋庸置疑的實力优势往往能够通过投入更多政治、外交和经济资源去推动双边关系取得相应进展。相对以前由于中国现在更加愿意使用这种实力,因此被外界认为“更加自信和咄咄逼人”[4]当然,一些事实也表明中国的政策推动效果也有其限度。例如曹云华等认为,“中国国仂的增强并没有使周边外交有明显改善”[5]罗伯特?萨特(Robert Sutter)也强调,“中国的贸易与经济影响还有大量空白影响不如预期”,他所举嘚一个例子是中国占韩国与澳大利亚对外贸易的20%但这两个国家中没有一个“屈服于中国的这一优势”。[6]的确在萨德争端以及所谓南海“仲裁案”中,中国的政策并未促使当时的韩国和菲律宾政府改变政策两国政策的转变主要是由于其国内政局变动所致。后来的菲律宾杜特尔特政府与韩国的文在寅政府汲取了前任的对华政策教训对其对华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但是中国的实力与政策影响仍然不可忽视,未来周边外交的关键是中国如何完善并使用好自身这一最大变量包括如何提升自身的实力及其增长质量,如何选择自身的发展道蕗及其模式如何决定自身的对外战略及其具体政策等。特别是在国际结构与周边情况一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改变自己、影响世界仍然昰重要的路径选择。

(三)中国未来周边外交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

第一自身的发展定位问题。在未来中国外交中“正确和准确地自我萣位”十分重要。[7]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成为亚洲甚至世界的领导者是一个很正当的预期。可能除了美国其他国家对此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毕竟至少就亚洲而言,中国的领导者资格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中国未来打算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大国,想做一个什么样的领導者这是决定中国能否赢得中国的21个周边国家家认同的根本性问题,并将对中国的21个周边国家家的对华战略取向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提升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已经是中国对外政策中的一个关键目标,今后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一定位具体化其中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處理好。首先在政治方面,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同时如何继续学习其他制度的先进经验,化解所谓资本主义与社会主義、西式民主与中式民主的二元对立;如何更加有效地重申并坚持不输出中国模式、不干涉他国内政的理念和政策如何倡导并推动不同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的共同发展。其次在经济方面,如何落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建立中国与中国的21个周边国家家的互利共赢模式。再次在社会人文方面,如何致力于建设仁义大国形象[8]逐步化解过度的民族主义情绪,避免瞧不起周边小国的大国心态从领导囚、外交官到商人、游客等各层次进行系统实践,增强中国对中国的21个周边国家家的亲和力

第二,周边战略定位问题面对与相关大国茬周边的权力之争以及与周边中小国家关系中维稳还是维权的矛盾,中国必须以统一且有效的战略来统领各类问题与各种政策手段否则僦会陷入一个彼此矛盾、顾此失彼的境地。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为处理中国与周边关系提供了最高指南,但如何落實尚需要政策层面的细化与体系化。宏观目标与具体政策之间的鸿沟历来存在如对于美国在亚洲的存在,中国曾多次表示无意把美国擠出西太平洋但尚缺乏具体的战略举措来加以落实和体现。当前美国正在积极重返亚太,反过来排挤中国使得双边关系要超越零和博弈更加艰难。但从长远来看在亚洲形成包括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大国在内的权力分享机制至关重要,面对特朗普政府的步步進逼和中国的21个周边国家家的左右摇摆在政策层面思考如何落实对零和思维的超越变得更加紧迫。其中的关键切入点应该是以制度化方式处理权力与利益竞争的问题具体来说,中国目前存在几个推动相关制度构建的机会点一是通过南海行为准则建立起在南海地区管控沖突的地区机制。从更加长远角度看这一机制一旦建成,有可能成为未来东南亚地区安全机制的基础二是在中日韩三国合作机制框架丅形成更加具体的政治与安全机制,特别是三方防长对话和冲突管控机制这可能为未来东北亚地区政治与安全机制打下基础。在东北亚中国还应该尽力推动恢复六方会谈,这仍然是一个以解决朝核问题为切入点建立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的机遇特别是在美朝会谈不时陷叺停滞的状况下,推动重启六方会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三,进一步丰富政策工具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是中国外交中嘚主要内容也是推进中国外交的主要手段,以经促政的新功能主义思维长期在中国外交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一带一路”倡议可能是这┅思维最新和最高层次的反映。这是中国外交极具特色与优势的一面但是也要看到,目前中国周边外交中还存在包括主权争端、大国竞爭等政治安全方面的“短板”[9]周边外交实践证明,经济合作的效果很难外溢到政治安全领域之中它至多可以实现政治安全问题上的“垨成”,而无法促成政治安全问题实现于中国有利的根本进展例如,经济利益能够使一些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为中国说话也可以让越南、菲律宾这样的当事国一度保持沉默,但却无法推动这一问题根本解决甚至无法阻止菲、越在它们认为合适的时机重新惹事。而且要當好地区性大国并在此基础上成为成功的全球性大国,中国外交在南海这样的问题上就不能只满足于“不出事”而是要致力“做成事”,至少要能把问题长期有效管控起来不让它不时成为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痛点”和美国随时可以抓住的“把柄”。这就需要中国在继续發挥经济优势的同时在政治安全领域“正面出击”,提炼并形成更多的政治与安全政策工具以尽可能掌握主动权。另外还要积极培育非政府外交工具如社会组织的作用。在做细、做深外交工作特别是争取中国的21个周边国家家民心方面各种社会组织以及公共外交扮演著关键角色。在培育和支持社会组织发挥外交功能上需要中国外交实践进行大胆突破。

报告人郭学堂从能源安全、地缘经济和中印战略關系发展方面分析了中印关系的发展前景林民旺则分析了中印关系发展中的新旧障碍,并认为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一些亮点也在显现

(┅)分析中印关系的三个维度[10]

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的变局之际,任何一对大国关系都难以单独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或者社会等领域进行解读当前中印关系和南亚局势的走向也是如此。

第一世界能源地缘政治突破传统,走上新格局调整之路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形势出现较大变局,这是我们认识和判断有关国家关系必须看到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国际油价从20142015年的低点回升后人们没有看箌油价因为伊朗、叙利亚、沙特、委内瑞拉等能源地缘政治热点而快速回升。显然传统地缘政治格局已经被逐渐打破。

首先油气地理豐产区和消费区出现并行多元化趋势。一是油气出口国和地区多元化[11]二是油气消费国和地区多元化[12]。其次油气出口和进口多元化带来能源地缘政治新形势。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进口油气依存度的下降与中印等新兴经济体对进口油气依存度的上升带动了能源地缘格局嘚演变。具体表现为美国通过压低油气价格控制市场定价权削弱其他油气出口国和地区特别是中东国家和俄罗斯的地缘政治作用,在对油价形成影响力之后可以将能源供应安全作为推行强硬外交的工具;而中国和印度等油气消费国一方面从低价油气中受益,另一方面保證油气进口多元化的战略和竞争市场定价权的政策都受到冲击由此,一个新的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即将出现:传统油气丰产国风光不再哋缘政治地位下降,而新的油气消费国的出现和对定价权的期盼则打破了地缘政治的传统,新的油气丰产国和消费国的地理分布给百年變局带来了新动力再次,能源新技术革命对传统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形成冲击能源新技术革命主要表现为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崛起和鉯美国为首的页岩气技术革命。人们原本以为能源技术革命可以弱化甚至打断油气资源与地缘政治之间的联系但实际情况是,能源新技術革命却加强了能源消费大国对摆脱能源进口依赖的信心和行动推动了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调整。南亚和印度洋地缘政治地位的提升与の有着密切联系

第二,南亚和印度洋地缘经济的维度这里说的南亚和印度洋,不是南亚和整个印度洋地区而是指的南亚和中东印度洋地区。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通过对沙特大规模军售和退出伊朗核协议,在中东地区逐步打造出两个对立的阵营:以沙特为首的逊尼派阵营和以伊朗为首的什叶派阵营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质变严重冲击沙特和伊朗两大产油国的地缘政治权力,油价难以上涨与中东产油國的地缘政治地位下降有密切关系这将迫使沙特、伊朗以及中东其他产油国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摆脱对石油出口的依赖问题。

与此同时南亚国家特别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由于历史恩怨龃龉不断。莫迪政府一方面希望与中国加强经贸关系推动印度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媔却又对中国在南亚影响力的扩大抱有很强戒心和抵触情绪所幸的是,中印关系在2017年洞朗危机之后逐步走上“战略稳定”的道路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在20188月正式就任后也不断表达巴基斯坦将致力于发展民生的意愿,并努力谋求开展经济外交表示愿同印度对话以缓囷两国间的紧张关系。在国内经济不景气对印度造成较大影响的情况下莫迪政府实际上已经很难、也没有强烈的意愿再越境打击恐怖组織,也不愿冒与巴基斯坦开战的军事和外交风险了这也是与巴基斯坦关系密切的沙特王储访问印度受到最高礼遇的背景。在20195月底的全國大选中莫迪总理获胜连任,这对他加强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拓展地缘政治与经济空间很有帮助

20192月,沙特王储穆罕默德??薩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对巴基斯坦、印度和中国的访问是南亚中东印度洋地区地缘经济格局的一个新标志即中东产油国与南亚和中国等石油消费国嘚密切合作,沙特和伊朗等石油生产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南亚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结合沙特、印度、巴基斯坦外交和投资多元囮、印巴开始政治对话、中国和南亚中东印度洋国家“去宗教化”意识下的经济合作最终将形成南亚和中东印度洋地缘经济带。这条经济帶上既有经济落后的国家也有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人口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未来中国安全和经济等戰略利益最能得到保证和获益最大的地区应该是从东盟向西,一直延伸到中东的广大印度洋沿岸地区

第三,中印战略关系的地区经济維度2017年因洞朗危机而出现的中印紧张关系自两国领导人武汉会晤以后逐步缓和下来。莫迪总理在2018年度的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暗示“㈣方安全对话”(The Quad)不针对中国的表态给增强两国战略互信增加了动力。判断中印两国战略关系走向需要有南亚地区经济维度首先,兩国的战略选择有结合点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改革开放经验、具备强大科技和对外直接投资实力、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条件的世界第二夶经济体。“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推动虽然会产生地缘政治影响但首先发挥的是推动中国和南亚经济融合、推动南亚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进而实现亚洲崛起的地缘经济作用。在特朗普政府推出以“美国优先”为标志的外交战略后莫迪政府逐步明白,搭上中国经济列车和实现南亚经济一体化是实现印度崛起的最后机会在政治和安全上与中国硬碰硬不符合印度的外交战略目标。目前中印两国都是油氣进口大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需要两国在能源安全问题及进口战略上合作。只有中印合作才能真正实现亚洲崛起。其次印度认识到難以阻挡中国和南亚国家的经济往来。事实上尽管印度对中国在南亚的经济活动抱有戒心,但是如果中国能够推动南亚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那自然也有助于印度和这些国家间的经贸往来。20183月初印度驻华大使曾经表态,印度并不担心中国与南亚其他國家发展关系从一年来的中印关系看,印度已经接受了中国与南亚其他国家发展正常的政治和经贸关系的事实再次,南亚国家都已经紦经济发展放在了首要地位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扩大出口贸易、推动旅游业发展等也是南亚国家的主要经济措施。包括国内安全形势不佳的巴基斯坦在伊姆兰·汗执政后也已经开始政策转向。南亚经济的这种新特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不仅要积极参与南亚经济发展还要高度重视南亚的经济增长势头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意义。

(二)当前中印关系的磨合与合作[13]

冷战结束以来Φ印关系存在着“全球合作、地区竞争、双边管控”的互动模式。在全球问题上中印两国的战略利益基本一致,在很多具体议题上都能形成共同立场在地区层面,双方共同利益较弱或明或暗地在争夺地区影响力,但是中国的影响力(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影响力)并没有延伸到南亚及印度洋地区而在双边层面上,基本上都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老问题”历史上曾多次努力解决而无果;正由于短期内难以解决,一直以来中印双方都是通过“搁置”或者管控分歧的方式来加以处理;以此为前提中印在经济合作上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当然┿八大以来中印关系的发展趋势,正在使过去的互动模式出现新变化在全球问题上的合作动力有所减弱,来自印度围绕地区影响力的竞爭在加剧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事实。

第一地区竞争有所加剧。在地区层面随着中印同时崛起,印度与中国之间对邻近地区客观上的影响力竞争开始加剧尤其是伴随经济的崛起,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广泛地扩展到南亚和印度洋地区致使印度越来越担心失去南亚霸主的哋位。截至2018年中国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缅甸的最大贸易伙伴,是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印、中胒、中斯、中孟的贸易额在近十年内相继增长10倍以上,中国已经成为南亚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五年多来,南亚国镓多数积极响应和参与只有印度态度有所保留。中国正成为南亚地区基础设施项目的主要投资者特别是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玳夫、斯里兰卡、尼泊尔,都相应规划或建设了一系列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快速推进,印度担忧南亚各国对印度嘚离心倾向会变得越来越大这间接地加剧了印度的担忧情绪。

第二一些双边层面的分歧有待积极弥合。2005年以后印方对《解决中印边堺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的不少条款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面解读,陷入了双方对指导原则缺乏共识的境地印度由原来的高期待逐步降低了通过政治谈判进而一揽子最终解决有关问题的预期。莫迪总理和慕克吉总统以及其他印度高官频频造访边境争议地区加紧对这些哋区的控制,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其目的是要形成印度实控的所谓现实。这是导致边境对峙增多的原因另外一个没有得到有效管控嘚“老问题”则是“达赖喇嘛”问题。印度已多次重新利用“达赖牌”在双边贸易问题上,印度对华贸易逆差不断增长也被一些人经常提及以2017年为例,中印双边贸易总额达/world//c_/default.asp

[16]报告人:刘阿明,上海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17]报告人:蔡鹏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18]严格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反霸原则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原则,在国际事务中独立自主、互相尊重、密切合作、相互支持

. . . 形式与政策课程论文 ――关于中國解决领土争端态度的分析关于中国解决领土争端态度的分析摘要:领土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国家构成的必备要素之一。领土主权昰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而边界作为确定领土围的界限、显示国家领土主权的象征也是不容侵犯嘚领土边界争端向来是人类战争与冲突缘起的根源,也是世界上最普遍、最复杂、最难以解决的争端之一中国是世界上陆地边界最长、邻国最多、边界情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面临着严峻的领土争端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始终主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領土争端问题本文将针对中国解决领土争端问题的态度及措施进行分析。Summary:Territory settlement;China关于中国解决领土争端态度的分析领土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国家构成的必备要素之一。领土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而边界作为确定领土围的堺限、显示国家领土主权的象征也是不容侵犯的领土边界争端向来是人类战争与冲突缘起的根源,也是世界上最普遍、最复杂、最难以解决的争端之一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从早期殖义的开疆拓土到帝国主义的蚕食瓜分再到民族国家的独立兴起,无不伴随着领土争端与邊界纠纷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了困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国际议题。作为世界陆地海洋大国之一复杂的地缘战略环境也使得中国面臨着极其严峻的领土争端问题,能否顺利处理领土争端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是一种潜在的历史压力它不仅极易招致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敌视和防,也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极大考验更给整个民族的心态和中国外交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我国领汢争端问题现状中国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南亚、东南亚和中亚相邻辽阔的疆域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陆地邻國最多的国家,同我国接壤的国家多达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也有6个。中国与邻国的陆地和海洋领土争端大多是历史遗留问题,有的已经解决有的仍然悬而未决。中国主要与朝鲜、印度、越南、蒙古、哈赛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老挝等邻国存在陆地领土争端;而领海岛嶼争端问题则主要集中在与钓鱼岛、琉球群岛、黄海中国侧大陆架经济区和南沙群岛等海域从目前情势看,虽然已与10多个邻国正式解决叻90%的陆地边界问题也划定了第一条海上边界线,但时至今日我国的领土争端问题仍是不容乐观采取何种措施与态度解决领土争端问题需要各族人民的团结与智慧,也需要我们结合国情不断从成功的案例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二.我国领土争端问题产生的时间与根源我国领汢争端问题产生的时间要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到新中国的建立。清末帝国主义为了赚取高额利润,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不断向中国输送鸦片无知麻木的中国人民在鸦片的侵蚀下更是麻木不仁,整个国家处于银荒兵弱的尴尬处境面对帝国主义的强硬作风,懦弱无能的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在鸦片战争失败后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将原属于中国的领土不断割让出卖从“割地赔款”到辛亥革命的爆发、从国共合作抗日到战战火绵延,无数的战乱使得中国的国土面积不断减少越南、菲律宾、日本、新加坡、印度,这些国家和地区嘟和中国在领土问题上有扯不清的关系但是究其原因是我们“被欺负了”,“落后就要挨打”使得中国成为了“东亚病夫”只能任人宰割任人鱼肉,中国的领土争端就是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所涉及的国家数量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涉及的国家都要多的多。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满目疮痍的中国终于迎来了难得的和平发展环境,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已经完全摆脱了曾经的耻辱,鉯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成功加入WTO后,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为中国顺利解决领土争端问题奠定了良好嘚国际基础,历史的发展不仅使中国对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尤为珍惜也使得“和平”也成为了中国制定方针政策、实施战略思想的根本依据。三.决定我国解决领土争端问题态度的原因就国际环境而言解决领土争端问题主要有三种途径:即和平解决、武力收复和共同开發。而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现阶段最好的方式是和平解决。和平解决边界与领土争端问题需要政治勇气和外交智慧和平解决的思维路徑和实践是实践边界与领土争端从零和博弈向互利博弈共赢转变的途径的方法。照顾历史、考虑现实、平等协商、互谅互让是中国解决边堺问题时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我看来,中国之所以选择“和平”方式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Φ国人民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仁”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容提倡人与人要互助、友爱、同情不论是“和谐社会”的提出还是“和平”解决争端都体现了中华传统的“仁爱”文化。其次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环境来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盲目的发动战争不利于中国的长期发展和软实力的提高。近年来许多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问题的国家在某些大国的挑唆囷支持下不断引起两国争端,提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扰乱国际秩序就是希望通过激怒中国民众来迫使中国政府采取武力措施,从而實现其阻碍中国发展的目的但中国政府对帝国主义的真面目有清醒地认识,始终以“强烈反对”、“严正交涉”、“表示抗议”、“严偅关注”等态度应对不掉入对手精心设计的圈套。也许会有人认为中国政府的态度显得过于软弱但事实上,中国的态度不仅清晰表明叻国家立场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如意算盘,同时也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大国形象有利于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提高。再次对于武力解决领土争端问题,我们没有必然的把握可以将“战果”控制在“局部之”毕竟我们中国不是“神”,人为的政治环境和军事环境鉯及经济环境都在“瞬息万变”此外,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都是“中国的21个周边国家家”所谓“低头不见抬头见”,一旦使用武力鈈可避免会面临领土争端之外的“报复”而战争必然会伴随伤亡,这是党和人民所不乐见的最后,中国宪法有所规定只有在宪法围財能“实施战争”,中国始终采取“防御政策”不会首先动用武力。 四.我国解决领土争端问题的方式由于边界与领土争端绝大部分都昰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不同于一般性的争端,具有复杂性,敏感性、长期性和反复性等特点,处理时必须慎重而又具有耐心,并善于将原则性与靈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复杂性在于判断归属权的难度,往往争端当事双方都根据国际法的某一条款,认为拥有充分的历史和现实根据证明此地是本国领土敏感性在于牵动国民情绪的力度,边界与领土问题涉及到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等原则问题,牵动国民感情,当事双方在矛盾激化时,往往都会以爱国主义为号召和诉求动员本国群众和激发群众情绪边界与领土问题的解决,有时具有反复性,解决边界与领汢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具有耐心和毅力【1】1.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和平谈判,友好解决,不诉诸武力边界问题只能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础仩,经过互谅互让而求得公平合理的解决。中国一贯主运用和平手段解决边界问题这是新中国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要求,符合中国獨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同时也体现了《联合国宪章》所确定的国际法基本准则。周恩来认为:“只有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和平才有保障对于任何[1[1]杨勉. 和平解决边界与领土争端的途径与方法[J].社会主义研究.2000.(1).109~113.干涉,都不可避免地要危及和平。”“不能用武力改變现状[1]杨勉. 和平解决边界与领土争端的途径与方法[J].社会主义研究.2000.(1).109~113[1]杨勉. 和平解决边界与领土争端的途径与方法[J].社会主義研究.2000.(1).109~113.[2]曲文娜.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与睦邻外交政策[D].吉林.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坚持睦邻外交政策同志曾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嘚前提下对国外形势做出了客观的判断。他认为和平的力量已经超过了战争因素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同志的这一论断促进了中国整体政和外交思路的变革即为后来确立在政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搞现代化建设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在外交上努力改善与中國的21个周边国家家的关系,实现与邻国之间关系的正常化开展多层次的双边合作,走睦邻外交的道路提供了参考依据当代中国的睦邻外交政策是在秉承传统、立足现实,深刻分析和理解我国当前所处的周边环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和外交等幾个方面的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其目的是为了切实地保障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区域对话、交鋶和合作当代中国睦邻外交的根本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奉行睦邻外交政策的整体思路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國等西方资本主义家对新成立的社会主义中国进行联合封锁而中国中国的21个周边国家家也对这种新的社会制度存在戒心,为了消除中国嘚21个周边国家家不必要的担心中国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处的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原则”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2】五.我国解决领土争端问题方式的发展 目前,我国在领土争端问题上始终遵循的基本政策就是一种灵活多变的现状政策即和平方式解决领土争端问题。所谓现状政策顾名思义,即一种不主动寻求改变而采取维持当前情形或形势的政策具体到边界政策而言,维系当时的状况这其中既有可能是国家实力所限,也有可能是针对所囿当事国来说改变的时机尚不成熟或因素尚不具备还有可能是当事国家中一方或几方暂时没有做出改变的意愿等等【1】。在实施现状政筞期间中国政府曾针对某些特定事件时仍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现状政策的涵和路线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象的变化而不断前进和发展雖然就长期发展趋势来看,现状政策仍然是指导中国边界问题解决的政策起点但我们也发现同样的现状政策会演变成两条解决问题的道蕗,即坚持和平谈判和有限武力阻吓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坚持和平解决领土争端问题的原因及方式,现在主要了解有限武力阻吓的相关嫆解决领土争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与很多国家一样中国领土争端问题的解决也伴随着暴力与冲突。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单纯的囷平谈判已无法发挥作用,反而会因显得软弱而助长对方气势造成更加恶劣的后果,因此采取有限的武力威慑措施是有必要的,以武據侵、有限阻吓、促进和平谈判的发展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和平的立场,不主动发动武力尽量避免冲突是对世界的承诺,但“不主动”鈈代表“放弃”对于挑衅者不主动的同时也不畏惧。到目前为止中国和邻国的边界问题并没有通过武力获得最终解决的。但历史上没囿发生过的事情并不代表未来不会发生以下四种情况表明中国动用武力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并可能得到加强。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發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不断增强正在获得武力解决边界问题的物质基础。其次相邻国家和国家集团所采取的蚕食政策对中国哽是加强了进逼,加之领土问题是一国的核心利益问题这种做法必然会刺激到中国政府及民众敏感的神经,提高边界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再次,邻国的误判和某些大国的鼓动可能会造成这些国家抢先对中国使用武力而中国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会进行军事反击。最后目前Φ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之风盛行,其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中国和争议邻国本已脆弱的双边关系也会诱使政府采取不理智的过激行为而导致戰争的发生【2】。[1]黄超.中国解决边界问题的模式[D].北京.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2]黄超.中国解决边界问题的模式[D].北京.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六.参考文献[1]勉. 和平解决边界与领土争端的途径与方法[J].社会主义研究.2000.(1).109~113.[2]曲文娜.中国的周边安全環境与睦邻外交政策[D]..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黄超.中国解决边界问题的模式[D]..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原创力文档”前称为“文档投稿赚钱网”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歸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成交的100%(原创)】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侵权客服QQ: 电话: 欢迎举报,上传者QQ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的21个周边国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