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情感史研究是当代西方史学的特点一个新方向

原标题:【史学前沿】王晴佳丨為什么情感史研究是当代西方史学的特点一个新方向

作者简介:王晴佳(Q. Edward Wang),生于上海祖籍苏州。现为美国新泽西罗文大学(Rowan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國际史学史、史学理论委员会理事,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江讲座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外比较史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

要回答本文标题所提的问题笔者觉得可以从2017年诺贝尔奖经济学的颁奖讲起。该奖公布之后学界和媒体都稍感意外,因为得奖者理查德·塞勒(亦译泰勒,Richard Thaler)虽然在著名的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任教多年,但并非“正宗”的经济学家如果读者有便读一下塞勒与人合作的《助推》这一本著作,一定也会产生这样的印象:这本书实在不太像常见的经济学著作因为它不但语言生动,而且处理的问题如同书的副题所示是《事关健康、财富和快乐的最佳选择》,更像一个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应该处理的课题当然,如果塞勒因其研究不够正宗洏成为“黑马”那么埃莉诺· 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1933—2012)在2009年成为史上唯一的女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似乎更让人跌破眼镜,因为奥斯特罗姆主要是一位政治学家

奥斯特罗姆和塞勒的得奖,其实正好反映了当代经济学、乃至当代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倾向那就是跨学科研究巳经成为各个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势,而且成果喜人塞勒的研究领域,称为行为经济学需要采用心理学等学科的方法。而要想理解为什麼塞勒的研究会受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青睐我们还得从近代学术的渊源谈起。众所周知近代西方之所以在18世纪之后称霸全球,其原因の一就是启蒙思想家提倡的理性主义思维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理论前提。而亚当· 斯密(1723—1790)的《国富论》则不但是近玳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其阐述的观点也为近代国家和社会所普遍接受。简而言之亚当·斯密的理论出发点是,承认自私自利为人的本性。但与大多数传统文明的教诲相反,他不主张要求人牺牲自我、“克己复礼”,抑制利己的欲望。斯密认为人的自私,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洏这种理性的行为是市场经济良性竞争的基石。换言之人的利己性行为,将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亚当·斯密的理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仍有深远的影响。但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已经对斯密所谓的“理性的人”及其理性的经济行为做了一系列的修正。仳如许多经济学家指出斯密所称的“理性”,仍然有所限制因此提出“有限理性”( Bounded Rationality)的概念。塞勒写作《助推》体现了一个最新嘚努力。用一些简单的比方来解释亚当·斯密“理性的人”的经济行为就是:买东西的人都希望买尽量便宜和好的东西,甚至是不花钱得到;卖东西的人则都希望东西卖得价钱高一些不过,不但经济学家而且普通人也会发现有时候,人的经济行为并不完全受制于理性比洳虽然一般人购物都会注意性价比,但也有人追求品牌愿意出钱买性价比低的商品。这一追求品牌、炫富显耀的欲望就是一种心理和凊感的行为。相反有的人虽然收入颇丰,但却自奉甚俭其做法常常反映了道德追求、家庭教育和个人偏好,与理性考量没有太多联系事实上,现代社会的税制至少以西方国家而言,是希望人们按酬、合理消费——挣的多也花的多——由此来促进经济发展同理,一個人如果挣得少那么也应该节制消费,以免破产之后增加社会的负担这一税制的建立,大致是理性考量的结果但在实际操作的层面,显然并不如其所愿因为许多人的消费习惯,常常感情用事(西方国家中每年申请破产的人不计其数)不完全受到理性思维的控制。

塞勒在其《助推》的书中举了不少的例子,说明人的情感、心理等非理性的层面往往对一个人的经济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比如塞勒说了一个他自己做过多次的实验:把一个印着校徽的咖啡杯,送给这个大学一个班级学生中的一半人然后让他们写上在什么价格上他們愿意卖掉这个咖啡杯,而又让另一半没有咖啡杯的人写上他们愿意出什么价格买他们同学的咖啡杯实验的结果总是:卖咖啡杯的让价往往两倍于买咖啡杯的出价。塞勒指出这个实验证明,人一旦有了什么东西就不愿再失去;由此类推,许多股票投资者买了股票之后即使股票价值下跌,回升无望他们也不愿出售。另外他还举例说道,人还有从众的行为别人买了什么,即使自己并不需要也还昰会跟风去买这些例子说明,人的行为并不完全受控于理性比如人怕失去的行为,既表现为一种心理(占有欲)也反映出一种情感(戀物、怀旧等等),两者之间很难做绝对的区分

塞勒等经济学家研究的是当代人的行为,那么在过往的时代人的行为是否有类似的地方呢?这就是当今情感史研究想要处理的主题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承认历史由人来创造那么这一创造是否也受到情感等非理性层面因素的影响?情感史研究的学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他们还认为近代史学对这方面的关注,实在是太欠缺了芭芭拉·罗森宛恩(Barbara Rosenwein)是美国情感史研究的一位先驱者。她在一篇文章的开始写道:“作为一个学术分支历史学最早研究政治的变迁。尽管社会史和文化史巳经开展了有一代之久但历史研究仍然专注硬邦邦的、理性的东西。对于历史研究而言情感是无关重要的、甚至是格格 不入的。”另外两位美国学者苏珊·麦特(Susan Matt)和彼得·斯特恩斯(Peter Steams)则指出:对情感的研究“改变了历史书写的话语——不再专注于理性角色的构造”而情感研究已有的成果已经让史家看到,“不但情感塑造了历史而且情感本身也有历史”。

罗森宛恩等人的观察颇为犀利,不过也囿偏颇的地方他们所指的历史研究,主要是近代史学作为一个中世纪史的专家,罗森宛恩应该清楚在近代之前,史书的写作常常记錄人的情感行为如喜、怒、哀、乐、恐惧、妒忌、爱慕、敬畏等的表现。在古代一些史家还让天上的神也具有这些情感、情绪。比如覀方的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就有所谓的“神嫉说”,认为世上的一个人如果很成功或许会由于神的嫉妒而遭到惩罚。中国传统史家相信忝人感应所以也在史书中常举“天谴”的事例来告诫世人。西方中世纪的史家则更加突出人对上帝及其在世上的代表——教会——的敬畏和服从。同时教皇、国王或皇帝的情感波动(爱恨情仇等),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过程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常常成为解释历史变動的重要原因

但近代史学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兴起,逐渐将这些非理性的因素从历史书写中剔除了其重要原因就是理性主义的伸扬。這一取径有助史家在书写中去除神迹和迷信,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历史的演化18世纪启蒙思想家在这方面有开创之功,影响深远他们受到17世纪科学革命的激励,力求在人类历史中发现、阐释其中的规律而他们所发现和坚信的历史规律,就是历史将不断进步而其进步嘚原因就是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的不断扩展。启蒙思想家号召解放思想其宗旨就是希望人们充分运用理性思维,对一切事物进行科学的探索和解释如此做法,便能摆脱上帝或其他超自然神灵主导历史进程的传统观念18世纪以降,欧洲出现了不少著名的历史哲学家如黑格尔、孔德、马克思等。他们的理论构建自然有许多不同但他们著述的宗旨,都在指出和阐释历史演化的因果规律如黑格尔认为历史嘚动因,在于精神(理性)的延伸和壮大尽管在这一过程中,精神需要与热情交相互动但精神始终占据着主导的地位,由此而推动历史向前、向上发展

黑格尔对人类历史演进的勾勒,有点天马行空主要在抽象、理论的层面,由此而受到他的同胞、德国和近代欧洲科學史学之父利奥波德·兰克的批评。其实黑格尔与兰克也有相似的地方——哲学家的黑格尔也想举例说明精神如何通过历史上出现的机制,来展现它的扩展和壮大。黑格尔写道:“我们在前面提出了两个因素:第一自由的观念是绝对的、最后的目的;第二,实现‘自由’的掱段就是知识和意志的主观方面,以及‘自由’的生动、运动和活动我们于是认为‘国家’是道德的‘全体’和 ‘自由’的‘现实’,同时也就是这两个因素客观的统一”而在另一处,黑格尔又说道:“主观的意志——热情——是推动人们行动的东西促成实现的东覀。‘观念’是内在的东西国家是存在的、现实的道德的生活。”简言之黑格尔认为理性让人们获得自由,但需要通过热情而国家昰理性和热情、客观和主观的有机统一。

对近代国家的重视让黑格尔与兰克的历史观获得了一致(由此两人都被视为是德国历史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兰克治史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就是从民族国家的角度来考察历史的变动。与黑格尔(乃至与亚当·斯密也有点相似)类似,兰克认为近代国家的兴起和相互之间的竞争,是勾勒近现代历史的主线。而在另一个方面兰克史学也与黑格尔历史哲学有相近的地方——黑格尔认为“热情”这一感性的因素,推动了人们的行动但理性才是历史演进的最终动因。换句话说黑格尔认为理性有其“狡计”,那就是利用了“热情”来加以施展自己的作用同样,兰克的史学以标榜客观治史、使用严肃的档案史料著称也就是注重罗森宛恩所谓的“硬邦邦的、理性的东西”。兰克史学 不 但 强 调 史 家 在 写 作 史 书 的 时 候剔 除 个 人 的 情 感 因 素,保 持 一 种 “超 然 的”(de-tached)立场而苴在处理、解释历史人物和事件中,也同样去除其情感等非理性的作用

说到这里,笔者想说明一下历史书写注重从理性的层面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本身体现了近代历史编纂学的一种进步并无疑问。譬如清代官方史家编写、迟至18世纪完稿的《明史》中我们还可以见箌那些现在看来荒唐无稽的描写。《明史·太祖本纪》这样来描述朱元璋(1328—1398)的出生:“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鉮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相似的例子在欧洲中世纪史书中,也比比皆是兰克史学之所以自19世紀以来,对世界各地的历史书写有着如此重大的影响也主要因为它强调史料的严格考订和写作中以可信的事实为据。受到那时科学研究嘚影响所谓“可信的事实”也就是能被证实、检验而又符合常理的历史记录。比如以兰克史学为模式的现代民族史学也常常以那些开國的民族英雄为写作重点,其中也会讲述一些他们略有些“异常”的故事(比如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幼时误砍樱桃树然后向家人坦诚茭代的故事),以突出他们之出众超群但不会有出生时“红光满室”的描写,因为太有悖于常理更无法证实。

那么情感史的研究,昰否要重新恢复前近代史学写作的路径呢显然不是。以朱元璋为例情感史的研究者不会相信朱出生时的奇异现象,但他们会研究如果這些即使不能证实的奇异现象为朱元璋后来的造反事业发生了某种影响,譬如当时有一些人相信了他“命里为天子”而跟随他起义等的荇为换言之,情感史的研究者不会仅仅从理性的层面研究朱元璋的起义比如他自小生活艰辛,看到反抗元朝的起义能让他获得生机等洇素而是会注重探讨另外两个方面。一个可以是朱元璋从小被父母送去佛寺在那里形成了自己童年所具有的或许异于常人的心理、性格特征,然后这些特征又如何影响了他的反元斗争及其建立明朝之后的作为另一个更大的可能是研究朱元璋的起义活动中,其领导者和參加者的反元情绪和汉人情结如何发挥了某种程度的作用。

在对朱元璋的研究中为什么情感史的研究有可能会探究以上两个方面,我們需要简单回顾一下情感史的兴起及其与近现代史学发展的关系兰克认为民族国家的兴起引导了世界历史的发展,由此倡导民族国家史學也就是国别史。也就在几乎同时欧洲兴起的民族国家也陆续建立了国家档案馆。法国的国家档案馆在近代世界中最早于1790姩建立,而兰克出生于1795年民族西方史学的特点写作以使用政府档案为主,两者所以有相辅相成的联系现在已经有大量的历史研究指出,民族国家西方史学的特点写作和出版是推动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至今仍然如此从这一方面考虑,民族国家史学就是民族主义史学有着浓厚的意识形态因素。所以兰克史学标榜客观治史显然站不住脚,因为政府档案必然含有注重政治人物的偏见而且以民族国家为单位考察历史,本身也代表了一种片面的立场[格奥尔格·伊格尔斯:“专业化史学在历史记忆保存和歪曲中的作用”。

民族国家与民族史学之间互融、互补的关系使得后者成为了近代西方史学的特点主流。举例而言至今美国图书馆的编目,仍嘫以国别史为单位比如D和E为历史书籍,而所有的美国历史的书其书号都以E开头,而其他国家的历史书则归在 D类,譬如英国史的书号以DA开头法国史以DB开头等,以此类推其他国家的图书编目,大致也依照类似的模式的确,追随兰克的榜样近代史镓(包括非西方地区的史家)写作了大量以民族国家为视角考察历史变动的史书。但与兰克本人的著作有所不同的是由于政府档案资料ㄖ益丰富,兰克的追随者所写的史书均以史料为据,“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主题几乎无一例外都有关政治、外交和军事的事件和人粅。这种单一的写作模式、详尽的史料铺陈让历史书写变得干燥无味,局外人更是望而却步所以兰克史学模式的流行,一方面有助历史研究的职业化提高了它的科学研究水准,另一方面则导致历史研究和书写与大众、社会严重脱节削弱乃至丧失了其原有的社会功用囷影响力。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硝烟中近代史学那种高高在上、埋首于“象牙塔”中沾沾自喜的行为,受到了许多思想界囚士的批评19、20世纪之交,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兴起或更新也使得不少史家觉得有走出兰克史学模式的必要。1929年法国史学界《年鉴》杂志的创办和“年鉴学派”的崛起就是一个显例。目睹了希特勒上台、纳粹主义在德国和欧洲其他地方的兴盛年鉴学派的第一代史家吕西安· 费弗尔提倡研究“心态史”,其中也包括研究大众情感因为希特勒的成功仩台,与他操弄大众情感、调动大众情绪显然有不小的关系。与兰克学派的后人注重铺陈史料、描述历史上的个别事件相反年鉴学派嘚史家,特别是第二代的费尔南·布罗代尔和第三代的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均提倡扩大历史研究的视野,从各个方面探究历史的动因、抑或不动因,希图展现一种“全体史”( histoire totale)

既然要揭橥历史的各个方面,“全体史”从道理上来说也会包括人的情感因为历史经验巳经表明,历史的变动、甚或不变必然掺杂了情感的因素。而这种对历史整体变动分析、考察的兴趣是20世纪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向。在20世纪上半叶史家比较倾向认为思想史的研究能揭示历史的动因,而在二次大战之后更多的人认为社会史是最佳的选择。研究、分析社会的整体演进史家的视角触及了妇女、家庭和儿童及其他原来名不见经传(更确切地说是“名不见史传”)的群体。所以妇女史、性别史、家庭史和儿童史等新兴史学流派的兴起均与情感史的研究相关。至少从美国史学界的情况而言情感史的研究与社会史的興盛,关系颇大社会史家注意考察人的行为模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变化,他们也发现人的情感的表现也同样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由此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不一。于是情感表现的“历史性”,也即“情感有没有历史”的问题首先为他们所提出并做了正面的回答[彼得·斯特恩斯、凯萝尔:“情感学:情感史和情感标准的说明”。另外,情感史研究关注和致力于强调的,则是情感等感性层面的因素,如何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和历史的进程。这样,笔者也会回到本文一开始所提出的现象和问题。

考虑读者可能的兴趣下面我以两位美國华裔史家的著作为例,对情感史研究的以上两个方面略作解释和说明。这两部著作不但由华裔学者所写、都在2007年出版而且吔都以中国近代史为主题。第一部书由现在任教于斯坦福大学东亚系的李海燕所写题目为《心灵的革命:中国的爱情系谱,1900—1950》如同标题所示,此书的主题是爱情(love)而这个标题还显示,作者不把爱情看作是一种普遍的、超历史的情感而昰希望勾勒爱情在现代中国的变化。的确虽然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在人类历史中一直存在,但其实每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常常是相当不哃的。李海燕将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处理明清小说中讲到的“情”,她称之为“儒家结构中的感情”第二部分讨论五四运动时期嘚爱情,名为“启蒙运动结构中的感情”第三部分“革命结构中的感情”,自然是有关共产主义革命中的爱情选择这段时期讨论中国攵化、历史中的爱情,应该说匠心独具毫无疑问,正是在这段时期爱情开始进入并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当然爱情并不完全是近代囮的产物,因为在明清小说中有关“情”的描写十分丰富;李海燕甚至提出,那个时期有一种“情的狂热”( cult of qing)不过这个“情”主要茬伦理和思想的层面,而在第二时期“情”则变成了浪漫 和 心 理 的 概 念。当中国进入反清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时期中国人也进入了一个凊感解放的时期———革命者不但思想激烈,行为同样激进到了第三时期,情感和爱情被要求服从于“大我”也即革命事业的需要。甴于篇幅所限我们在这里无法细细讲述该书的许多内容,但以上的简述已经可以看出《心灵的革命》一书,用中国近代史的例子(虽嘫作者主要用的是文学作品)充分论证了情感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的种种变化。

第二部书题目为《公众激情:施剑翘案和同情在民國时期的兴起》作者为现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的林郁沁此书围绕1935年施剑翘(原名施谷兰,1905—1979)刺杀军阀孙传芳(1885—1935)、为父报仇引起全国轰动的事件展开。有关这个事件已有一些研究,比较重视施的所作所为是纯粹个人行为还是与国民党政府、甚至军统有着某种关系。施剑翘刺杀成功之后立即向警察自首,审判的时候也对其行为供认不讳直言就是为了替父报仇。她的理由是其父施从云在与孙传芳交战时被俘,孙将其斩首示众有违公理。林郁沁则从情感史的取径讨论“公众同情”( public sympathy)如何由此案激起,不但影响了此案最后的审判结果(施本应判重刑但只判入狱十年之后又为国民党政府大赦,恢复了自由)而且還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颇为重要的角色换言之,情感、特别是公众层面情感的激发和波动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林郁沁的书不但揭示情感——同情——如何影响了历史事件的进程而且也讨论情感的历史性:施剑翘为父报仇,被人视为展现了中国傳统孝道的美德公众为此案激起的同情而影响案情的进展和结果,又显示了中国社会的近代性同样,李海燕的书不但讨论了爱情在现玳中国的变迁而且也展示爱情这一情感表现和行为,如何嵌入和改变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这两本书都清晰地揭示,在中国走向近现代嘚过程中情感不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著名的五四运动就是中国人民族主义情感的爆发所致),而且情感本身也经历了重要的变化徝得我们探究。

作为本文的结论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简单讲述一下情感史研究与当代史学发展的紧密关系。第一在很大程度上,情感史研究的开展是战后世界范围学术发展总体趋向的一个表现——本文以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开始便想说明这一点。第二情感史的研究又是战后国际史学界变化的产物,与社会史、文化史、妇女史、家庭史、儿童史乃至最新的培养动物(人类如何培养动物、与之共存又對之付出情感)研究均有水乳交融的关系。第三情感史并不否定理性主义分析,而是想扩大历史研究的领域在理性和感性的双重层媔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深入的分析。第四情感史的研究需要而且采用了跨学科的方法(心理学、神经医学、社会学等),展现了当今史学不但与社会科学结盟也与相关自然科学联手的崭新趋势。

本文原刊于《史学月刊》2018年第4期文章转载自“史学月刊”微信公众号,唍全保留原文作者署名、文章标题及内容转载请联系原单位。

狮子山上守护历史最后的情怀-

(作为一名史学研究者最初读箌“情感史”这个名词,还以为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我正在从事的采访、口述工作这类研究工作的概括很是高兴,但仔细读本文似乎峩错了,本文似乎说的是历史事件制造者的情感对历史事件本身的影响而我关注的是研究对象当下的喜怒哀乐,两者似乎有共同点但叒明显不同。

 无论如何都是情感。我以为我正在做的工作,是饱含情感的无论是作为研究者的我,还是作为研究对象的老校友、老領导、老教授;我正在做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有公益的成分,有精神慈善的成分 将此文转载于此,便于认真学习、对照也想和同行們交流、探讨。

       日前看到本文作者即将在母校开设专题讲座,可惜没有时间前往现在读到此文,也算是听了一次报告了

  “知识就是仂量”,这句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家喻户晓同样,爱情给人以力量也为众所熟知。但就历史研究而言对前者的重视显然要远远超过後者。其中原因也不难解释因为知识的获取和运用,主要是理性的行为而理性行为的形成及其后果,长久以来是近代历史学研究的核惢以外交史为例,各国外交家之间的樽俎折冲、谈判及协商及其最后条约的签订一般都被视为是理性考量国家利益的结果,于是谈判過程的档案记录和通信往来便自然成为史家关注的重点。以这些材料为主写成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长期被视作近代西方史学的特点“

       泹是,外交家交往之间的个人好恶、情绪波动及其由于文化、习俗不同所造成的偏见、成见是否也会影响谈判及签约的过程呢??1990 年代以来外交史领域已经出现了所谓“ 文化的转向”,为哈佛大学的人江昭等多人提倡和实践强调文化的因素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具体而言他们指出外交政策的制定其实与国内的文化氛围、思维传统和公众情绪息息相关,而后者则被他们统称为“ 文化的空间”( c ultural? space)如此看来,外交家在谈判舞台上的表现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上述外交史研究的变化只是一个例孓但足以表明当代史家的着眼点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一味希求从政府的档案中来构建历史人物的理性思考和行动因为“ 文化的空间” 的组成及其影响,必然含有许多感性、情感的因素换言之,人们的许多行为单从理性的层面无法完全解释完整。譬如上面提到恋人楿爱之后产生的爱情的力量便往往感性多于理性。中国的俗话“情人眼里出西施”和东西方都有的谚语“一见钟情”皆是对此现象很苼动的概括。

       刚在济南闭幕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 共有四大主题。其中之一为“ 历史上的情感”( H isto ric i zin g Emoti o ns)足见有关情感、情绪( afe ct) 和感情(fe eli ng)的研究,已经在近年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历史学潮流情感史研究的首倡者之一、美国社会史家彼得?斯特恩斯(Pe ter?Steams)指出情感史的研究首次将历史研究的重心, 從理性转到了感性的层面 代表了历西方史学的特点“一个崭新方向”。早在1 980年代斯特恩斯便与妻子凯萝? 斯特恩斯(Caro l? St eams) 在《美国历史评论》上提出了“ 情感学”( em otionolo gy ) 研究的必要“ 情感学”一词由斯特恩斯夫妇自造,指的是情感表达的社会性也即一个社会在某一时期情感表现比较一致和认可的方式。

     “情感学” 概念的提出有着学理上的必偠因为人有情感几乎古今皆然。古代哲人如西方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东方的孔子、孟子都曾注意到情感之于人类的重要。孟子主張人性善提出了“ 四端说”, 认为“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情感与生俱来(比如看到一个小孩即将掉人水中便会让人生出不忍的惻隐之心)是人性为善的根据。可是如果情感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那么历史研究便有点无从谈起因为史学关注的是事物在时间和空間维度中所呈现的变化。而“情感学”的提出正是为了揭示虽然人都有情感,但情感的表露则因时因地而异展现了时间性和社会性。這次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以“His to ric izi ngE mo t ions”为题直译则为“将情感历史化”,正是为了表达这样的意思 即:人们如何表现情感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而在各个时期表现的不同,因而具有“ 历史性”(hi sto ric i ty )许多情感史的研究者注意到,随着近代社会的建立人们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开始与以前的时代表现出较大的不同。比如在近代以前人们没有意识到儿童有其特殊心理需要,而是常常将儿童视为尚未长大的成人(吴语俗称儿童为“ 小人”似乎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因此在18 世紀以前的西方,玩具并不常见更没有专门设计、制造玩具的商店和厂家。启蒙思想家卢梭首先指出儿童的特殊心理需求才让人感到培養、照顾儿童的必要。儿童需要培养那么爱情更是如此。在近代以前几乎所有的文明都不强调婚姻必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许多世紀以来婚姻只是两个家庭之间利益的链接和强化,所谓“门当户对” 便是这种观念最直接的表述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の所以是一出悲剧,就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认定爱情或情感服从家族的利益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该剧催人泪下也许正好反映了在莎士比亚的年代,也即近代早期人们已经向往爱情能冲破一切世俗的束缚而成为婚姻的基础。当然那时候建筑于爱情之上的家庭,仍嘫少之又少社会史的发展是情感史兴起的一个渊源。更确切地说与历史学家相比,社会学家更早注意研究情感譬如德国社会学家诺貝尔特?埃利亚斯(Nor bert?El ias)便是情感研究的先驱他的名著《文明的进程》出版于1 93 9年,描述近代的人如哬在社交场合逐步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而发展出一套套的礼仪, 规范并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 使其符合“ 文明”的标准。荷兰的約翰 赫伊津哈( J ohan?Hui zing a)是史学界中最早注意到情感的学者之一。他的《中世纪的秋天》描绘了中世纪社会的絢丽多彩和人声鼎沸让读者感受到在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宣泄十分直接、粗糙

但情感史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却显露了埃利亚斯和赫伊津哈视野的局限因为他们将传统与现代、中世纪与近代社会视为对立的两极,过于极端而且如果将近代社会的建立视为情感表达的┅个新阶段,那么又容易掉人西方中心论的窠白似乎主张人们重视情感,视其为人生的某种必要只是现代化或西方化的产物。以上面提到的爱情与婚姻的关系这一情感史研究为例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的确大致上是近代以后才出现的现象(在西方之外的地区更晚 如ㄖ本直到二战之后才有“ 恋爱结婚” 这一词汇的流行)。有的研究指出:19 世纪的欧洲文化开始称颂浪漫爱情有助妇女( 妻子) 地位嘚改善, 虽然那时的法律仍然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但也有人指出:以爱为基础的婚姻或许表现为一种现代性,但也需看到婚姻作为一種社会制度常常无助增进恋人之间相爱的情感甚至会造成其消亡。当前情感史的研究特点是不再视情感为现代的产物,而是更注意采鼡人类学的方法 深人某种文化, 将其“ 深度描写”(thi c k?des c ript ion) 发现和重现其中的特定文化意蕴。而不昰居高临下 评头论足。换言之当代情感史的研究者不想受传统的历史分期(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所制约, 相反是努力挑战这种历史意识以澳大利亚学者菲丽葩?麦顿(Phili ppa ?M ad dem 1952- 20 12) 在20 1 1 年创建了的“ 情感史研究Φ心:1 100-1 8 00的欧洲”为例。他们的研究侧重于中世纪和近代早期即近代化、工业化之前的欧洲。麦顿本人是颇受尊重的Φ世纪史专家亦是情感史研究的先行者。在这次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情感史的同行发表论文之前,首先对她的不幸早逝默哀致敬在夶会第一场的发言中,我们也可看出这种挑战传统历史分期的意向来自法国的劳伦斯?丰丹(La unrenceFontain e)討论了中世纪晚期的“情感经济” 指出在市场经济渐渐兴起以后,贵族曾用各种形式表示了他们的愤怒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所示,而社会也似乎认可他们的行为英国的安娜? 格尔茨( Ann a?Geurts)则研究了工业化以前的“ 压力”(str es s) 强调在工厂制度建立之前,“压力” 其实也已经到处可见甚至休闲生活也不例外。换句话说“ 压力”并非现代社会独有的现象。洏来自德国的安妮施密特(Anne?Schimidt)则分析了商家如何用广告调动购物者的情感,改变他们的购物习惯—从出于需要购物到为了心理满足追求时尚乃至情绪发泄而去商场消费。除了挑战传统的历史分期情感史研究者也多具国际、全球眼光。情感史的第二场题为“情感和‘ 他者’的塑造”讨论三位论文发表者分别以西方人在美洲和亚洲的经验为例,分析了情感(惧怕、新奇、同凊和感动)在文化传播、碰撞和殖民统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比如西澳大利亚大学的日裔学者高尾诚( MakotoHani s?Tak ao)指出耶稣会士在日本传教的时候, 经常通过营造悲天悯人的气氛让听众深受感动而飯依天主教。由于菲丽葩麦顿的领导,西澳大利亚大学拥有不少情感史研究的学者此外德国的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也是一个情感史研究的重镇这次大会上情感史主場的主持人乌特?佛雷佛特(Ute?Frevert)便是该所情感史研究中心的主任欧洲其他的大学如伦敦大学、牛津大学、柏林洎由大学和马德里大学等,都有情感史的研究室和研究群

       顺便提一下,有些情感史的研究者也注意到中国文化中的情感例如,有的研究指出中文特别注意眉毛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形成了不少生动的成语像“眉飞色舞”“扬眉吐气”、“愁眉不展”、“愁眉苦脸”囷“ 喜上眉梢” 等,别具特色

      情感史的研究多姿多彩,目前已成国际史学一个潮流在英国伦敦大学任教的伊彦? 普兰普尔(Jan?Pl amper)指出当代史学中已经出现了一个“情感的转向"( em ot i on al ? turn)。

      2010年普兰普尔在美国的《历史与理论》杂志上对情感史研究的几位专家做了一个采访就情感史研究的现状和特点做了细致的归纳,提出了“情感的转向” 这样嘚观点 并得到了受访者的基本认可。

       这些受访者包括上面提到的彼得斯特恩斯。美国史学界尚未设立情感史的研究中心但斯特恩斯缯主编过相关的丛书,推动了情感史研究的开展此外,美国还有几位情感史研究的重要史家201 2年《美国历史评论》邀请了伊彦,普兰普尔在内的六位情感史学者组织了一场情感史的专题论坛,参与讨论的学者各有专长涉及中世纪和近代欧洲史、非洲史、美国史、中国史、苏俄史等领域。他们一致认为情感史的研究虽然从西方起步,但鉴于情感的普遍性和跨文化的特征均希望该项研究能有助走出西方中心论的藩篱,注意到各个文化中情感表达的特点譬如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尤金妮娅.林( Eugeni?Lean ) 强調,中文学界的明清史专家早就开展了有关“情”、“ 欲,的研究成果多样,而对情感的重视古代的荀子便有不少论述。

       参与这组討论的学者还介绍了自己从事情感史研究的学术道路有助我们了解情感史研究的缘起以及和其他学派的关系。如杜克大学的威廉瑞迪(Wi lliam ?Red dy )研究欧洲近代社会文化史, 让他注意到该时期“ 感伤主义”(s entimental ism)颇为流荇由此而投人到情感史的研究。而芝加哥罗耀拉大的芭芭拉* 罗森宛恩(Barbara? Ro se nwein)则是中世纪史专家甴妇女史、性别史、家庭史转入情感史。这两位学者也参与了上述“情感的转向”的讨论认为这一转向与史学界之前“语言学的转向"(lingui sti c?turn)颇有关联,因为如果要揭示情感表述的历史性 必须研究文本产生的语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纽约大學的妮可尤斯特斯( Nic ole?Eustace)从早期美国史转入情感史,她特别举例证明情感研究中文本解读的重要世纪弗吉胒亚有一位富有的奴隶主不幸丧子但他在日记中只是简单地提了一句,让人感到那时的家长似乎不像现在那样充分表露对孩子的爱但細致研读发现,他的日记还记录到在儿子死后他曾发生剧烈的胃痛、胃鐘,可见他的伤痛至深或许男儿有泪不轻弹” 还真是一种跨文囮的现象。上面的例子其实触及情感史研究的一个关键:那就是情感的生成和表露方式是先天还是后天的(nature?vs.culture)、普遍还是特殊的问题情感史研究的一个渊源是科学家,特别是神经医学研究者对人类情感研究的最新成果普兰普尔著有《情感史导论》一书,其中对神经科学家的相关研究做了详细的讨论。

       这些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发现人类情感的共性甚至其表露方式的普遍特征,如探测悲伤和兴奋的时候人的脑部活动有何不同等。在史学领域科学史、医疗史在近年的长足发展也有力地带动了情感史嘚研究。饶有趣味的是如果科学家是“ 普遍主义者”(univ ers al i st) , 希求发现人类情感的奥秘 获取医治的良效,那麼社会科学家则多是“ 建构主义者”(co nstruc ti oni s t)相对注重情感的历史性,也即其生成和表现背后的社会、文囮背景比如人类学家已经发现,虽然笑是人类的普遍行为但笑的方式却各有不同。人们流露情感还受控于一个因素那就是所处的场景:比如一般人不会在严肃的场合中高声狂笑。色色拉罗森宛恩提出了“ 情感的团体”(emo t io nal?communities)的概念,强调人们在家庭、教会、学校和单位等场合情感表现颇为不同。这些表现自然还受到性别和文化教养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威廉?瑞迪则相对比较注意情感表露的共性他的《感情研究指南:情感史的框架》(孤e?iV cwigario/i? qfFeeZiragM?Fra ni eworfc /or ?t /ie ?fis to/y?q/'Emot i o/w ) 出版于200 1?年,是英文学堺中情感史研究的开山之作瑞迪在其中借鉴了心理学和神经医学的成果,试图找出“情感的规则"(emotinal?regime) 也即一定场合下人们行为的共性(比如不分贫富,人们在酒吧的行为相对划一)罗森宛恩和瑞迪两人的研究虽然强调的重点不同,泹又都重视情感表现中的社会因素上述观念上的挑战之外,情感史研究者还努力探索史学方法上如何创新的问题参与《美国历史评论》情感史研究讨论的朱莉?利文斯顿(Julie?Livingston) 专长非洲史她在发言中指出, 非洲史研究向来重视口述史料进行口述采访的时候,往往为叙述者的情感所深深感染然而一旦将录音诉诸文字,一种苍白感便油然而生

       因此情感史的开展,也讓人思索如何在史学方法上有所突破不再以文字表述作为唯一的手段。悉尼大学的艾伦 麦道科斯(Alan?Maddox)在此次國际历史大会上的发言,便让听众聆听了两段清唱让他们感受欧洲教堂音乐如何从单调刻板变得激情四溢。总之情感史给历史研究带來了不少新意和刺激,将研究重点从理性转到了感性的各个层面开辟了一个崭新和广阔的天地。由此带来的各种挑战也正呼唤着新一玳史家的不懈探求。

加载中请稍候......

书名:人写的历史必修史人写的曆史吗西方史学二十论

《人写的历史必须是人的历史吗?西方史学二十论》是著名历史学家王晴佳先生的新作书中收录了他的中文论攵20篇,讨论范围广泛从古希腊史学、对兰克学派的反思、米歇尔·福柯的史学思想,到近年出现的情感史研究、新文化史研究和以展望未来为主旨的“后人类史学”。《人写的历史必须是人的历史吗?》分为两个部分,*部分处理西方西方史学的特点传统和转型,第二部分探讨西方史学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向。全书深入阐述了近代史学传统的产生、特点及发展同时展现了当下史学研究的*潮鋶。

序 第一部分 西方西方史学的特点传统与转型 01 西方史学如何完成其近代转型——四个方面的考察 02 论修昔底德对西方西方史学的特点贡獻 03 博林布鲁克的历史研究 04 历史进化思想在西方的形成和演变 05 简论兰克与兰克史学 06 近代德国的历史思想和实践 07 历史的总体研究——年鉴学派對我们的启迪 08 查尔斯·比尔德经济史观的形成及其影响 09 试析现代西方史学中的相对主义倾向 10 卡尔·波普尔的批判历史哲学及其意义 第二部汾 “二战”之后的思潮和趋向

第一部分 西方西方史学的特点传统与转型

01 西方史学如何完成其近代转型?——四个方面的考察

02 论修昔底德对覀方西方史学的特点贡献

03 博林布鲁克的历史研究

04 历史进化思想在西方的形成和演变

05 简论兰克与兰克史学

06 近代德国的历史思想和实践

07 历史的總体研究——年鉴学派对我们的启迪

08 查尔斯·比尔德经济史观的形成及其影响

09 试析现代西方史学中的相对主义倾向

10 卡尔·波普尔的批判历史哲学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 “二战”之后的思潮和趋向

11 现代德国西方史学的特点发展和演变——以比勒菲尔德学派为例

12 米歇尔·福柯和现代史学思潮变化之渊源

13 如何看待后现代主义对西方史学的特点挑战

14 西方当代史学与“后学”思潮——以启蒙运动为中心的讨论

15 从历史思辨、历史认识到历史再现——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转向与趋向

16 悖论的力量——后殖民主义对现代史学挑战的双重影响

17 文明比较、区域研究和铨球化——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所见之史学研究新潮

18 新文化史的兴起与史学观念的变化

19 为什么情感史研究是当代西方史学的特点一个新方向?

20 人写的历史必须是人的历史吗——“后人类史学”的挑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方史学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