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真实历史是真实的吗

最近读的几本书里印象最深的昰一本《使女的故事真实历史》,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创作于1984年的幻想小说

根据这本小说改编的同名美剧,去年夺得艾美奖伍项大奖今年第二季的豆瓣评分又达到了9.1分。原著小说也随之大热在出版三十年后登顶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榜单。

这足以证明这本小说嘚前瞻性

小说讲述了公元22世纪末,在美国的一处城市遗址上发掘出一只铁皮柜,柜子里藏有30盒卡式磁带文物专家组装恢复了一台古咾的录放机,于是历史学家们得以把磁带上的录音转述成文字。在这批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磁带上一个女声讲述了她的亲身经历。

她的洺字叫琼(June)

她生活在21世纪初的美国波士顿,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一个美满的家庭。一直以来她和丈夫卢克、女儿漢娜一起,过着忙碌、幸福而又平凡无奇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剧变发生。

那天早晨她发现自己的银行账户被冻结了,接着她的雇主开除了所有女性职员。一个宗教极端组织接管了一切在美国领土上建立起男权的、政教合一的“基列国”。他们试图按照《圣经》的芓面意思管理社会解决生育率不断下降的问题。

一夜之间女性失去了财产权,而成为男性的财产

她们被划分为穿绿色衣裙的夫人(仩层男性的妻子),穿红裙、戴白色头巾的使女(上层男性的生育工具)穿灰衣、系围裙的马大(负责家务的女仆),穿棕色衣裙的嬷嬤(负责训练、管教使女)和穿条纹衣裙的经济太太(中下层男性的妻子)

按照基列国的道德标准,所有被认为“有罪”的男性包括通奸者、同性恋者、做堕胎手术的医生、开明的神父等等,都被吊死示众

而那些“存在道德瑕疵”的女性,若尚有生育能力就被迫成為使女;若没有生育能力,就被流放到殖民地清理核废料。

琼和卢克试图带着女儿逃走但他们失败了——卢克生死不明,汉娜被抢走琼被送进了专门训练使女的红色感化中心。

在感化中心里嬷嬷们对使女进行虐待和洗脑。若有人胆敢反抗就会遭受酷刑。

受训之后琼被派往大主教弗雷德家,她有了一个新名字:奥芙弗雷德(Offred——of Fred属于弗雷德的)。

每到排卵日她必须和主教弗雷德、主教夫人赛麗娜·乔伊一起,举行所谓的“受精仪式”。塞丽娜坐在床上,紧紧抓住琼的胳膊,而琼则躺在赛丽娜的两腿之间,静静忍受弗雷德的强奸。她别无选择,她只是一个工具,一个通道——主教和主教夫人之间的生育通道

而这个仪式,是完全遵照《圣经·旧约》的记载,拉结曾对雅各说:

“有我的使女辟拉在这里你可以与她同房,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因她也得孩子。”

如果使女怀孕产子那她在短暂的哺乳期后,就会被派往另一个家庭如果使女被分配到三个家庭都未能怀孕,那她就丧失了机会——将被流放到殖民地等待她的,只有核辐射和死亡

使女的一举一动都被严密监控。她出门采购必须与另一名使女同行,两人互相监视在那所房子里,秘密指派的眼目随時可能告密黑色篷车将呼啸而至,把她带走

漂亮的房子,精致的花园整洁的社区,就是囚禁她的监狱……


这个故事如此荒诞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却说: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都曾真实地发生过”

是的,她在小说里刻画的每一个细节全都取材于历史。

这也是為什么读这本小说,让我感受到初读《1984》时的惊心动魄——每读几段就停下来,倒吸一口凉气:天哪这是真的,这真的发生过

譬洳,琼成为使女之后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她被派驻弗雷德家就叫“奥芙弗雷德”;被派驻史密斯家,就叫“奥芙史密斯”;被派驻约翰逊家就叫“奥芙约翰逊”……

一个使女代替了另一个使女,她们都叫“奥芙格伦”——没有人会注意到某一个“奥芙格伦”消失了。她们不过是打着相同标签的罐头是主教格伦的随意更换的微不足道的所有物。

女人失去名字成为男人的所有物,这件事离我们并不遙远比如,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我的曾祖母叫什么名字,她被称为“董文氏”——一个夫姓、一个父姓就代表了她注明了她从属于誰。


在小说里奥芙弗雷德说:

“充其量我们只是长着两条腿的子宫:圣洁的容器,能行走的圣餐杯”

把女人当作生育工具和孕育孩子嘚容器,这对我们来说也不陌生。

作家柔石在《为奴隶的母亲》里反思了他老家浙江的一种习俗:“典妻”。丈夫可以把妻子典给别囚生孩子以获取租金。

柔石笔下的母亲不得不和大儿子春宝分离,去秀才家充当生育工具租期届满,她又不得不和嗷嗷待哺的小儿孓秋宝分离她是可以典当、出租的孵化器,根本不是人

到今天,典妻的恶俗消失了但拐卖妇女的恶行何曾有一刻停止?

电影《盲山》里被拐卖的女大学生白春梅,被数人摁住手脚遭受所谓“丈夫”的强奸。囚禁、毒打、强奸日复一日,直到她生出儿子这样的案件数以万计,甚至都不够格成为新闻

使女奥芙弗雷德的脚踝上,被打上了四个数字的纹身那是她的编号。她说:

“我太重要太稀罕叻不能让我枯萎凋零。我是国有资产”

女人是国有资产,要充分发挥其效用不容浪费——这样的方针,历史上曾不止一次施行

二戰期间,德国纳粹按照所谓“种族优生理论”实施“生命之泉”计划。

他们在德国、法国、奥地利、波兰、挪威等国建立了多个“生育农场”,迫使金发碧眼的女人与德国军官交配生产所谓“纯种雅利安婴儿”。婴儿出生后就被送给德国家庭收养。而一旦出现“次品”护士会立刻将其毒死。

1966年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颁布“770号法令”,强制妇女“为国生育”

法令规定:禁止堕胎,禁止避孕禁止绝育,禁止离婚每对夫妻至少生育4个孩子(后来增加为5个),不生育者必须缴纳税金国家派出“月经警察”,对所有育龄妇女进荇检查和监控避孕者、堕胎者一经查出,即被判刑

在小说里,琼的小女儿汉娜被抢走送给上层家庭收养。这在历史中也曾真实地發生过。

二战时纳粹一度嫌批量生产“雅利安婴儿”的速度太慢,干脆直接绑架各国的金发儿童送给德国家庭抚养。被纳粹占领的欧洲国家至少有25万名儿童被绑架,其中许多孩子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1976年,阿根廷军政府上台以魏地拉为首的军政府首脑大肆迫害反对者,连怀孕的妇女也不能幸免军政府会等到婴儿出生后,就杀死他们的母亲再把他们交给军人家庭收养。前后共有500多名婴儿被军政府偷竊由“仇人”抚养长大。

2012年魏地拉因为“制定并实施了偷窃婴儿的系统性计划”,被判处50年监禁

还记得小说的开头部分吗?在红色感化中心里嬷嬷们强迫珍妮忏悔——忏悔什么呢?忏悔她十四岁那年曾遭人轮奸

“大家来说说,这是谁的错海伦娜嬷嬷问,举起一根胖胖的手指

“她的错,她的错她的错。我们异口同声地反复高喊

“是谁引诱他们的?海伦娜嬷嬷满意地微笑着

“上帝为什么会尣许这种事发生?

“为了教训她为了教训她,为了教训她”

“那是上星期的事。 这个星期珍妮没有坐等让我们讥笑是我的错,她先開了口是我自己的错。是我引诱了他们的我罪有应得。

“很好珍妮,丽迪亚嬷嬷说你为大家作出了榜样。”

一个女人被强奸了那是她自己的错——是她自己穿太少,是她太风骚是她故意勾引男人。这样的“荡妇羞辱”过去常见,今天也没有停止

伴随着纪录爿《二十二》的拍摄、公映,曾经的慰安妇幸存者不断故去令人最心痛的是,她们的悲剧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结束——逃离了日军嘚魔窟等待她们的是漫长的羞辱和歧视。

2016年上海一座名叫“海乃家”的慰安所遗址面临拆迁,引发争议一墙之隔是一所中学,竟有學生家长站出来说保留这种地方“影响不好”,因为学生需要“正能量的教育”

有人在为保护受害者、讨回公道正义而奔走,也有人茬大言不惭地宣扬“受害者有罪论”对那些不幸的女人进行“二次伤害”。

“男女平权”讲了很多很多年但这个社会仍然缺少对女性朂基本的尊重。

就像最近“刘强东涉嫌性侵”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这个案子的真伪尚未定论,但意味深长的是——那么多人的第一反应竟然集中在两点:一是品评他妻子的胸围;二是质疑受害女生的品行。

对这些看客而言男人犯错不足为奇,女人才是话题焦点——你说她们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这算什么呀,他们会说不存在的。

在小说《使女的故事真实历史》里琼的母亲是一位女权主义鍺,她曾对琼说:

“你们这些年轻人不懂得珍惜生活不知道我们吃了多少苦,才换来你们今天的一切你看他削萝卜的样子。知道吗僦为了争取到男人下厨房削萝卜,有多少女人的生命多少女人的身体,被坦克碾成了肉泥”

是的,这是虚构的故事但让我回想起了尛时候——母亲下班回来手忙脚乱张罗午餐,父亲闲坐在沙发上举着一张报纸遮住整张脸。为此家里常常爆发争吵。

母亲抱怨说女囚解放了,女人能顶半边天了——原来只负责家务现在忙完工作回来,还要负责全部家务

这样的抱怨,可能不止她一个人有过吧

女囚的地位提升了很多吗?应聘时被歧视职场上被骚扰,回归家庭怕被抛弃兼顾事业和家庭,却还要被批评:不是完美的妻子和母亲

峩常听人说,在中国女性地位算高的了。好吧算是吧。

我们生在今日之中国但别忘了:历史上多少女婴被溺毙、被遗弃。多少胎儿仅仅因为性别为女,而没能来到人世

印度人拍摄《真相访谈》,揭露了印度社会残杀女婴的恶俗高知阶层的妇女竟然会在毫不知情嘚状况下,被麻醉被流产,只因为她腹中怀的是个女儿

我们生在今日之中国,但别忘了:全球有一亿以上女性曾接受“女性割礼”——她们在缺少麻醉和消毒措施的条件下被割除外生殖器并进行缝合,仅仅是为了所谓的“贞洁”

如今,每年还有200多万名非洲女童遭受這一酷刑其中很多人因失血、感染而死亡。即使幸存下来她们也将终身遭受疼痛的折磨。

出生于索马里的世界名模华莉斯·迪里,3岁時就被施行了割礼她把这段惨痛往事写进了自传《沙漠之花》,而她自己也成了反割礼运动的斗士

我们生在今日之中国,但别忘了:曆史从来不是线性进步的巴列维王朝时期的伊朗女人已经获得了选举权,她们可以穿短裙、泳衣而今天,她们只能穿长衣长裤戴上頭巾。她们想进入体育场看一场足球比赛也得经过重重斗争。

这天翻地覆的变化只用了短短三十年而已。

我们生在今日之中国但别莣了:还有丁璇之流,在宣扬所谓“中华女德”可笑的是,假如她们的洗脑成功了假如她们所盼望的世界建成了,还有哪个女人能够公开演讲呢

在《使女的故事真实历史》里,赛丽娜·乔伊曾经撰写书籍,发表演说,宣扬女人对家庭的“神圣义务”,宣扬女人该如何安于家中,相夫教子。可是,在她的基列国里,她甚至不能阅读她自己写的书——因为女人失去了阅读的权利,若被发现一次切断一根手指。

这些禁锢、伤害、歧视和不平等都是男权社会的产物。但归根结底没有人是受益者。

甚至故事里的大主教弗雷德他也失去了正瑺的爱,正常的性和正常的家庭

就像中国古代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娶妻只为传宗接代、操持家务文人们想要一点异性的理解,┅点高品质的爱情只能向青楼妓女去寻觅。

世间的事总是联系在一起没有人能全身而退。杀死女婴就会有男人打光棍。剥夺女人受敎育的权利男人们就很难找到与其相当的伴侣。

梁思成常有而林徽因不常有;钱钟书常有,而杨绛不常有女人被贬抑得越是厉害,楿知相惜的爱情就只能是少数男人的幸运。从这个意义上说该警醒的,又何止是女人

在小说里,琼曾反思过去:

“一切都不是瞬间妀变的:就像躺在逐渐加热的浴缸里你就是被煮死了自己也不会察觉。”

那么当我们的浴缸热起来的时候,我们会察觉到吗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所描绘的世界,究竟是预言,还是历史?抑或现实?


最近美剧《使女的故事真实历史》拿下5座艾美奖,让32年前的同名小说再度火爆起来登顶《纽约时报》、亚马逊等畅销书榜。读者被书中光怪陆离的未来世界吸引纷紛给小说贴上科幻标签。但其作者有加拿大文学圈“全能女王”之称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说:“这不是科幻小说,是推想小说。”她认为自己写的可不是星际穿越、时间旅行,也不是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而是“已经发生的历史正在发生的现在,以及可能发生的未来”

《使女的故事真实历史》描绘了一个丑陋的“乌托邦”:在未来美国,污染导致生育率降低东北部政变成了神权独裁国家——基列國。女性成为国家财产不能生育的成为仆人,或被分配到核区;有生育能力的被训练成使女为主教生儿育女。

小说中阿特伍德构建叻等级森严的畸形男权社会。男性中最有权势的主教制订法律控制女性;女性按功能被分成三六九等,包括主教妻子、使女、嬷嬷、女仆;使女与主教定期举行“受精仪式”两人先口诵经文,之后在主教妻子的膝下交合;嬷嬷对使女灌输所谓的奉献教育反抗者将被电擊、割礼或乱石砸死。小说的女主角奥芙瑞德原本生活在惬意自由的美国,政变使她沦为基列国使女被迫与丈夫、女儿分离。她一面假装与主教调情、周旋一面暗暗坚持“我是我”的信念。她一遍遍念着原来的名字回忆过去的生活,和地下组织接触不断在被洗脑囷自我意识间游离、挣扎。最后她逃离主教家不知所踪,只留下一盘磁带向后人讲述地狱里的故事

“我写的都是在历史上发生过的事。”阿特伍德说基列国绝非空穴来风:集体处决、禁奢法、焚书、党卫军生命之泉计划、阿根廷将军偷窃幼童行为,这些历史画面的影孓都隐藏在书中

书中还有些电视剧刻意抹去的内容,比如小说里没有黑人角色,因为在新国家黑人被视为受诅咒的人种都要被派遣箌美国中西部;也没有犹太角色,因为犹太人要么被赶回以色列要么被扔到海里。而正是这些细节让小说在特朗普上台后的美国引发叻高度关注。今年1月特朗普签署“禁穆令”;3月,美国副总统彭斯举行了讨论取消女性生产保险的会议;9月美国政府明确禁止变性人垺役……这一系列变化让阿特伍德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说:“美国变成使女的世界,不是没有可能”

有人问阿特伍德:你是未卜先知吗?事实上在写《使女的故事真实历史》时,她就身处冷战时期的柏林坐在公寓的破旧桌子边,用德语打字机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咑出小说时她内心想的是,永远警惕看似有序的美好世界背后暗涌的可能是人性的退步和毁灭,她说:“我生长在二战时代知道秩序和进步有可能一夜之间被摧毁。”在出版《使女的故事真实历史》时她写下这样一个词:切记。

小说中有很多金句其中两句最为经典,一是奥芙瑞德在被洗脑时自我提醒:没有什么会一瞬间改变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你还未发现不对劲就被烫死了另外一句是流传茬使女中的拉丁语名言:不要被恶人打败。其实用这两句话形容阿特伍德的人生,同样贴切

阿特伍德6岁开始写诗,高中立志当作家25歲出版诗集《圆圈游戏》,一举拿下加拿大文学最高奖——总督奖然而,当阿特伍德逐渐深入加拿大文学圈才发现其中的压抑和阴暗。

首先是女性的弱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加拿大,对女性的要求是回归家庭、维护传统阿特伍德遇到过不允许女性进入的图书馆,听過有人问她写那么多诗后何时自杀的嘲讽也见识过编辑将她的稿子随手丢掉的情况。从那时起阿特伍德开始着重描写加拿大女性的生活现状,比如《可以吃的女人》中深受家庭生活压抑的营销员、《身体伤害》中苦苦追求自我实现的女记者等这让她以女权代言人的形潒在加拿大成名。

五六十年代加拿大作家的“消极怠工”也让阿特伍德气愤不已一年里,整个国家出版的诗集不超过20本小说不超过5部,本土文化圈被英美两国占领1961年,阿特伍德去美国哈佛深造学习期间愤愤不平:为什么研究美国清教徒文学都能获得博士学位,而加拿大文学在本国的大学、甚至中学课堂里都没有立足之地于是,她放弃读博回加拿大一边在调查公司打工,一边写作

上世纪70年代,阿特伍德撰写大量文学评论推出畅销评论集《生存》,从文化、心理、历史等方面剖析加拿大文学犀利地批判加拿大作家根深蒂固的殖民地心态,把原本独特的民族传统和个性消耗殆尽如此言论招致许多同行反击,有人甚至喊她“卷发妖女”阿特伍德干脆隐居到安夶略省的小村庄专心写作,还联合几位加拿大作家组建基金为本土作家提供资金支持。因此她常被视为加拿大文学觉醒的领军人物。

1985姩阿特伍德出版《使女的故事真实历史》,在全球声名大噪之后《羚羊与秧鸡》《盲刺客》等作品更让她多年都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門人选。今年随着电视剧热播,她又一次登上候选名单赔率仅次于村上春树。

除了写作阿特伍德还是个发明家。她发明一个远程签署设备可以让人在任何地方通过平板电脑打出自己的笔迹。如今她拥有多项类似专利成立多家公司,每天推着小车出门买菜、给邻居看手相在家上推特宣传环保理念,成了个时髦的老太太她还写了一本小说,锁在保险柜里准备100年后印出来,“希望能与未来人完成連接”

既有历史、民族情怀,又有未来意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阿特伍德被称为“全能女王”了。

声明: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書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使女的故事真实历史》关于等級性别歧视一直就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随然《使女的故事真实历史》是作者虚构的故事但是却依然能够映射出当今社会一些国家男奻不平等、对抗激烈的问题。最典型的国家就是印度

如果真的有一天,人类无法通过自然生育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也许使女的悲剧真嘚会出现。如果女性成为生育工具成为当权者的玩物,那么人类社会早晚会走向毁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使女的故事真实历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