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改干部日地女人小说的小说 里头有个人物叫什么奎的

第三个十年小说
现在所在位置 &&
&& 第三个十年小说
第二十七章 40年代的小说
赵树理、丁玲及解放区的小说创作
&&&& 一、 赵树理:文学转型的一个标志
&&&& (一)、生平及创作
赵树理()
&&&& (),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农民出身,解放区土生土长的人民艺术家。其创作是现代文学转型的一个标志,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所持有的&文艺大众化&的主张和40年代的主流政治不谋而合,被解释为一种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是最能体现毛泽东的《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其流风余韵直接影响了整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并以其为首开创了&山药蛋&
一派,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罗汉钱》;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 (二)、立足于民间的审美心理结构
&&&& 长期以来,赵树理一直坚持&民间正统论&。他把中国现有的文学艺术划分为三个传统:一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阶级的传统,二是五四以来的文化界传统,三是民间传统,而在这三者之中,他始终坚持应以&民间传统&为主,而且在这一点是鼓足了劲儿,甚至死也不悔改。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一员,在对第一种传统的取舍上,他与当时文艺界多数人的主张是一致的,但是若以新文艺传统为主的话,他则认为必然&要把现在尚无文化或文化不高的大部分群众拒在接受圈子之外的&。
&&&& 偏僻的农村生活环境和贫寒的家境,使赵树理从小就体验到了中国农民生活的艰辛和痛苦,通晓农业生产技艺和北方农村风俗习惯,并接受了民间艺术和民间语言的熏陶。赵树理的许多邻居都是民间艺术组织&八音会&的成员,没事就凑到一起吹拉弹唱,这使赵树理从小就沉浸在民间文化的氛围中,并醉心于此,喜欢民歌、民谣、鼓词、评书、戏曲等民间艺术形式,为其后来从事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和民间艺术营养,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个性。
&&&& 在长治省立师范学校读书期间,赵树理接触到了现代科学文化,特别是五四新文学。他把自己喜爱的新文学书刊推荐给农民朋友,但他们却根本不感兴趣。这使他觉察到了现代文学所存在的脱离民众的根本弱点,因此,当他开始文学创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让农民们听得懂,立志做一个&文摊文学家&,一步步去夺取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开始独自进行文学大众化、通俗化的探索。
&&&& 1943年5月,赵树理完成了他的成名作。一举打破了新文学和农民之间存在的隔膜,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此后佳作连篇。&&&&& 1946年8月,周扬在延安发表《论赵树理的创作》一文,充分肯定了赵树理的艺术成就。1947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正式提出了赵树理方向。他的影响迅速从解放区扩展到了全国,部分作品还被介绍到了国外,引起了世界的注意。
&&&& 赵树理的文艺主张和毛泽东的《讲话》是暗通的,有一种内在的契合,但是在毛泽东的《讲话》发表之前,他的主张始终得不到文艺界多数同行的首肯,双方在&文艺形式的新旧之争&上纠缠不清,先是互相嘲笑,后来就变成了公开的争论,1943年夏天,赵树理读到《讲话》后,欣喜若狂,感到毛泽东说出了他想要说的话,从此,&讲话&精神就成了赵树理艺术生命的灵魂。但是,赵树理始终是站在&为农民&的立场上的,这就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为政治&存在着一种潜在的矛盾,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1970年,赵树理死于文革之中。
&&&& (三)、作品分析
&&&& 作为一个农民作家,赵树理比较深刻地体验到了人民政权对于农民生活的重要性,他在40年代的小说创作几乎都是围绕着&人民政权&来展开故事的。
&&&& 1、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1943年)
&&&&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确立自己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完成于1943年5月。发表后引起了解放区和国统区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仅太行一地就销行三四万册。作品描写的是抗日根据地太行山区一个名叫刘家j的村庄,一对青年男女DD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遭到各种阻挠,并最终在民主政权的支持下取得婚姻胜利的故事。小说六个人物分成了三组,形成了两组相互对立的矛盾冲突。小二黑和小芹代表的是根据地的新生民主力量,二诸葛和三仙姑是当时农村封建意识的体现者,金旺和兴旺兄弟俩是当时混进乡村政权里的坏分子。小说写的并不是小二黑的&结婚&,而是对&结婚&的几种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二诸葛和三仙姑反对小二黑的婚事,是出于封建迷信和某种压抑至深的心理原因,其中三仙姑把小芹许配给一个退职旅长当填房,也是出于对财礼的羡慕和对权力的向往,金旺弟兄则纯粹是出于私心和以权压人。小二黑、小芹和二诸葛三仙姑的冲突,是民主意识和封建意识的冲突,和金旺、兴旺的冲突,是民主力量和乡村恶势力的冲突,对这种种冲突的揭示,反映了40年代抗日根据地农村中阶级斗争的新动向,而小二黑和小芹在民主政权的支持下喜结良缘,地痞流氓金旺兴旺在斗争大会上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糊涂落后的家长备受嘲弄后也相继认输,被迫进行自我改造,二诸葛收起了自己的那一套阴阳八卦,三仙姑则把30年来装神弄鬼的香案也悄悄地撤去了,说明了作者对历史进步倾向的准确把握。
&&&& 小说的成功是多方面的:不仅表现了新的生活和主题、确立了一种评书体的小说样式,而且塑造了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小说的主人公小二黑和小芹具有敢爱敢恨、敢于斗争、意志坚定、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和情感力量,是根据地、解放区农村出现的新人。他们的性格突出表现了新时代农民的诸多特征。二诸葛、三仙姑虽然是作为主人公的陪衬者出现的,但相比起来,性格塑造得却更加丰满。他们虽然都是封建意识的代表人物,却都并不是坏人,作者突出刻画的是他们性格中的愚昧迷信、自私荒唐等旧意识、旧思想、旧观念,对其进行善意的批评,让他们出乖露丑,揭示他们的心态和行为的不合时宜,这种包含善良的调侃、嘲弄,使作品具有了一种难得的乡村幽默风味。
&&&& 2、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 是赵树理&问题小说&的类型的典型代表作品,阎家山是阎锡山统治下的山西农村的缩影,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冲突是这部作品的中心冲突,作品围绕着阎家山改选村政权,实行减租减息两件大事,展开了抗战期间中国农村的复杂政治关系。
&&&& 阎家山抗战后成了共产党实际掌握的敌后根据地,但地主阎恒元仍然利用各种手段把持政权,为非作歹,区上派的章工作员被阎恒元一伙包围,脱离群众,不明真相,农村快板能手李有才和接近他的&老槐树下的小字辈&用自己的方式不断和旧势力斗争,终于在县农会主席DD共产党的优秀干部老杨同志的带领下,用斗争大会的方式发动了群众,扳倒了阎恒元。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一班小字辈被选为了新的村干部,阎家山彻底实行减租减息。&&&& 李有才和老杨同志是作品中刻画得最生动、完整的形象:李有才性格乐观爽朗、深沉冷静、机智风趣而富有谋略,运用快板这种巧妙的斗争方式,揭露了恶势力的丑恶嘴脸,并团结了新生势力;老杨同志是作为章工作员的对立面形象而出现的,阎家山之所以出现地主篡权的局面,就是因为章工作员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而老杨同志工作起来则处处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作风朴实而深入。通过这两种工作方式的对比,小说鲜明地提出了党的领导方式和方法的问题,为广大的工作者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 除了和《小二黑结婚》一样采用小标题分段结构,叙述简洁明白有头有尾外,《李有才板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配合情节发展,夹杂着大量假托李有才创作的清新活泼的快板词,强化了作品的泥土气息和民族化风格,所以小说名叫&李有才板话&。
&&&& 3、其他小说创作
&&&& 此外,赵树理的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以庞大的结构反映了山西从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的农村岁月,描写了一个村子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战胜利近20年间所发生的变化;短篇小说《孟祥英翻身》写了一个受婆婆、丈夫欺压、虐待的年轻媳妇孟祥英解放成长为度荒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传家宝》从两代的观念分歧入手,反映了解放区家庭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中篇《邪不压正》形象地提出了土改运动中&侵犯中农利益的问题&,揭露了封建思想对执政共产党内部的腐蚀问题;其它如《催粮差》、《福贵》、《刘二和与王继圣》、《小经理》、《田寡妇看瓜》等,也都是相当成功的作品。
&&&& (四)、赵树理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 赵树理作为解放区文学的一面旗帜,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独特的,其成就主要体现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
&&&& 1、首先,在思想上,以新的生活和新的主题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局面。
&&&& 赵树理的小说开辟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新天地,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社会关系的变革,塑造了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歌颂了新的人物和新的风尚。
&&&& 赵树理的小说主要塑造了以下几种农民的典型形象:一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还没有觉醒、背负沉重的历史传统的老一代农民,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李有才板话》的老秦,《传家宝》里的金桂婆婆等;二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发生蜕变的年轻一代农民和某些知识分子及干部,如《李有才板话》中的小元、《邪不压正》中的小昌;三是代表社会进步力量的人物形象,如小二黑、小芹、李有才、孟祥英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变革中的农民系列。
&&&& 赵树理还总是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描写当时人们普遍关心的事情和生活中亟待加以解决的问题。所以,他的小说多被称为是&问题小说&。应该指出的是,他的问题小说有别于五四时期的社会问题小说,更注意农村社会中的阶级矛盾、以及各项社会政治运动中的疑难和偏差问题,始终洋溢着高涨的政治意识,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农村政治问题小说&。
&&&& 2、其次,在艺术上,还创造了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DD&新评书体&, 为中国现代小说的通俗化、大众化提供了艺术经验。
&&&& 赵树理的小说在结构上,情节连贯,故事性强,结构严谨,首尾照应;在人物描写方面,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方法,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及语言来表现他们的性格,少有静止的景物和心理描写;在语言方面,朴实生动、幽默风趣,表现力强,真正做到了语言的大众化;另外,赵树理的小说都是以晋东南农村为背景,具有浓厚的山西味道和晋阳气息,后来在其影响下形成的&山药蛋派&作家群,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最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流派之一。
&&&& 赵树理小说是复杂的,他的出现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不仅仅宣告了文艺大众化在解放区的成功,也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新的农村题材小说模式的崛起,更重要的是,它还标志着知识分子叙述者全面让位于政治话语主体,标志着"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真正开始了整体结构的转型。但是从农民文化角度去表现农民,也使赵树理在一定程度上迁就了农民的文化心理的欣赏水平,带来了其小说创作的局限性。[]
&&&& 二、 孙犁、刘白羽等人的短篇小说&&&& (一)、孙犁等人的农村题材小说
&&&& 1、孙犁:追求诗意的抒写者&&&& 是解放区短篇小说家中除赵树理之外最重要的作家,但是和赵树理不同,他不是以现实主义的精神表现农民心理思想改造过程的艰难,而是以浪漫主义的笔调着重表现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艺术上追求诗的抒情性和风俗化的描写,并以他为首,后来形成了一个"荷花淀派&。
&&&& ①生平及创作
&&&&孙犁,原名孙树勋,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1938年投身于抗战洪流,长期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抗战文化宣传工作,1939年开始正式发表小说、散文,1944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当研究生、教员,在《解放日报》副刊上陆续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麦收》等一批清新亮丽的白洋淀系列小说,在慷慨激昂的抗战年代,立刻引起了文坛的瞩目。孙犁先后结集出版了《荷花淀》(散文、小说合集)、《芦花荡》、《嘱咐》、《采蒲台》、《白洋淀纪事》(散文、小说合集)等和中篇小说《村歌》,以其清新而又细腻的艺术格调,受到了读者广泛的喜爱和赞赏。
&&&&②孙犁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 ⑴通过日常生活画面展示时代风貌,注意情景交融、写实和抒情的完美结合。
孙犁(1913-)
&&&& 在选材上,孙犁的小说没有离奇曲折、惊心动魄的场面,激烈而残酷的战争被推到了幕后或置于侧面,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主体部分是散发着浓郁的水乡气息的日常生活:夫妻之间的私语、离合、思念乃至误会、口角,乡亲邻里之间的和谐、军民之间的亲情……因此,对主人公性格的刻画重点不在于那大智大勇、无私无畏的一面,而在于他们在"家务事、儿女情&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最富有个性的一面。如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主要的篇幅是用来描写月夜织席、夫妻话别、探亲遇敌、见到丈夫等场面,虽然也有对战争的描写,但是只是寥寥几语就带过了,表现的都是很平凡、纯真的人之常情,其中却蕴含着识大体、顾大局的民族正义感,突出了主人公的美好心灵和质朴纯洁的精神世界。
&&&& ⑵塑造了一批光彩照人的青年女性形象,从这些纯真、健美的女性身上挖掘出时代精神的美,发现了&美的极致&。
&&&& 孙犁小说着意刻画、赞美的人物都是女性,如《荷花淀》、《嘱咐》中的水生嫂;《光荣》里的秀梅;《芦花荡》中的两个女孩子大菱和二菱;《出走以后》中的王振中;《麦收》中的二梅;《碑》里的小菊;《钟》里面的尼姑慧秀;《"藏&》中的浅花;《山地回忆》中的妞儿;《吴召儿》中的吴召儿等。
&&&& 孙犁对这些生活在冀中平原上的劳动妇女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发现,在他的笔下,这些女性一个个象男人一样热爱劳动、热爱家乡、敢作敢为,对敌人英勇无畏,充满着刻骨的仇恨,显示着从封建枷锁中解放出来的新一代妇女的伟大力量,又都那么的美丽活泼、温柔多情,识大体、顾大局、甚至比男人还要乐观自信。在她们的身上,儿女情和爱国情、传统女性的美德和新时代解放妇女的新特征完美地融为了一体,具有纯洁的心灵、崇高的情操、丰富的情感和质朴厚道、欢乐的情怀。
&&&&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善于通过细节和对话来刻画人物。
&&&& 孙犁在捕捉生活形象时,总是紧紧抓住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一瞬间,印象式地抓住形象打动自己的那一部分,加以突出的描写,而并不注重对象的全部。如《吴召儿》这篇小说中对吴召儿的描写,只抓住了最能打动自己的几个瞬间:反扫荡开始,吴召儿竟然从容不迫地换上了一件红棉袄;爬山时,吴召儿爬得很快,并且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当一大批敌人包围了大山,吴召儿毫不犹豫地迎了上去,把棉袄翻了过来,露出了里面的白里子。作者紧紧抓住了几个最能打动自己的瞬间,写出了吴召儿的外在美、内在美、和自己主观感情上对美的赞赏的合而为一。
&&&& ⑷在结构上,采用散文式的,追随人物感情流动的抒情结构,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虚实结合,不以情节取胜。
&&&& 孙犁小说在艺术结构上具有虚实相间的艺术特色。他的小说常常没有完整和连贯的情节,只是截取人物生活的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横截面,加以细致的描绘和渲染,而在两个横截面之间则几笔带过,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这就是虚实结合的笔法,故事情节的开展疏密相间,详略得当,非常富有流动感和节奏感。
&&&&⑸语言清新、明净,具有一种诗意美。
&&&& 孙犁认真地追求语言的艺术美,他的语言从生活出发,具有浓厚的泥土气息,但是却又不露痕迹地进行了艺术加工,把语言的通俗和优美、简练和细腻、直率和含蓄、清淡和浓烈,和谐地统一在了一起。
&&&& 2、其他作家的农村题材创作
&&&& 和孙犁一样,以描写农村新的生活、新的人物著称的作家,还有、孔厥等人。&&&& 康濯的代表作是《灾难的明天》和,主要是从两个不同时代的对比中,表现农民精神世界的变化。《我的两家房东》写的是农村姑娘金凤和农村干部栓柱之间恋爱的曲折,从中反映出农民已经开始反抗旧的婚姻制度,开始了思想感情的解放,风格清新朴素。&&&& 孔厥的代表作是《受苦人》和《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病态和缺陷进行解剖和表现。前者写的是一个童养媳和年纪比她大一倍的丈夫的生活悲剧,后者写的是一个童养媳成长为抗日干部的故事。
&&&& (二)、刘白羽等人的战争题材小说
&&&& 在解放区的短篇小说中,除农村题材的以外,还有表现部队生活的军事题材作品,如邵子南的《地雷阵》、华山的《鸡毛信》等,而在部队小说作家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刘白羽。
刘白羽(1916-)
&&&&的代表作主要有短篇集《政治委员》、《无敌三勇士》、《战火纷飞》、《红旗》和中篇小说《火光在前》等。&&&& 刘白羽小说的艺术特色:
&&&& ① 着力探求、表现革命军人的丰富的内心感情世界,这也是刘白羽的战争题材小说高于一般战争小说的地方。
&&&& 他的小说,十分真挚地表现了解放军战士之间、官兵之间的阶级的血缘关系,展示了革命军人的仁爱、以及刚烈的灵魂。《无敌三勇士》从三个战士之间的纠纷写起,写他们的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以及共同的阶级仇恨:阎福成是战斗英雄、李发和是老油条,小纪律不断,大纪律不犯,但打仗还有一套,两个人因为一句话不合而犯了口角,不团结,但又都看不起蒋占区的俘虏兵、刚解放过来的新战士赵小义,三个人闹起了纠纷,后来通过诉苦,三个人认识到了有着共同的阶级仇恨,最后成了战场上生死与共的战友,一起获得了"无敌三勇士&的荣誉。
&&&& ② 在小说的结构和语言上,有意识地借鉴了说唱文学的手法,语言激昂奔放、气势磅礴、激情外溢,明快幽默,并在叙述中插入了韵白,采取了类似说书的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 ③ 擅长勾勒宏伟的战斗场面,但有时没有节制。[]
&&&& 三、丁玲、周立波等&土改题材&的小说
&&&& 在解放区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中,产生了一些反映和表现&土改&的小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无论其已经达到的,还是没有达到的,都足以代表解放区土改题材长篇小说的成就和不足。作品问世后引起了文坛的巨大震动,不久,《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分别荣获1951年度的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和三等奖,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 (一)、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8年)
&&&& 1、创作背景
&&&& 丁玲于1936年冬天逃到延安后,思想和创作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了另一个毁誉交并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一颗未出膛的子弹》;中篇小说《在医院中》和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
&&&& 《我在霞村的时候》通过&我&对年轻的贞贞的同情和对解放区仍然存在的深厚的封建意识的批判,告诉了人们反封建任务的艰巨性。
&&&& 《在医院中》通过对知识青年陆萍在解放区医院工作的经历,揭示了先进和落后、科学和愚昧、改革和反改革的矛盾,以及在解放区存在着的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和官僚主义作风。
丁玲晚年及其塑像
&&&&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丁玲努力实践文艺为工农兵、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方向。1946年夏天,党中央颁布了关于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丁玲响应党的号召,在河北怀来、涿鹿一带农村参加了近两个月的土改工作,后来,又先后两次去冀中体验生活,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土改工作中,并获得了丰富的素材。1948年6月,丁玲完成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创作。
&&&& 2、主题思想
&&&&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深入农村生活后创作的一部反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较优秀的长篇小说。
&&&& 这部小说最大的成就就是正确地表现了农村的阶级关系,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固有的复杂性:一方面,因为作家开始自觉地掌握和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所以在表现农村阶级关系的广度、深度和准确度上,都超过了五四以来表现农村阶级斗争题材的作品;另一方面,因为作家始终坚持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所以在真实地反映农村阶级关系的复杂性上,在对人性的分析、批判和表达上,又超过了反映土地改革的同类作品,包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 3、作品分析
&&&& 小说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普通村子为背景,真实而细致地描写了土改运动的整个过程。
&&&& 全书共分58章:前10章描写土改风暴即将席卷暖水屯时,村上各个阶层人们的动态;中间部分写工作组进村后发动群众开展斗争,取得了对地主阶级斗争最初的胜利;41-50章,写暖水屯农民终于找准了斗争的对象--地主钱文贵,并把他扳倒,取得了土改的决定性胜利;51-58章,结尾部分以轻松的笔调描写了农民的&翻身乐&和参军参战的情景。
&&&& 4、艺术成就
&&&& ①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土地改革运动中农村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的复杂性,这是小说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
&&&& 这里的阶级关系不是经过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学说简单化、净化了的,而是保持着生活本身所特有的感性状态:在暖水屯这个中国农村的缩影中明显地存在着两个阶级的对立:一个是以钱文贵、李子俊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一个是以张裕民和程仁为代表的贫苦农民,但是,各个阶级之间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社会联系,形成了犬牙交错、互相渗透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钱文贵这个村里的中等恶霸地主,他的亲哥哥钱文富却是村子里种二亩菜园地的地地道道的贫农,他的儿子钱义是八路军战士,媳妇是富裕中农顾涌的女儿,女婿张正典是村治安委员,侄女黑妮是村农会主任程仁的情人,农村各阶级之间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联系,使农村的阶级关系无限复杂化,而复杂的社会阶级关系使得暖水屯在地主之间、农民之间、甚至是工作组内部都充满了矛盾和性格的差异:同是地主,李子俊、侯殿魁、江世荣、钱文贵在土改大风暴面前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策略,并且互相明争暗斗;同是贫农,既有刘满这样站在斗争第一线的积极分子,也有白天分地、晚上退地的农民侯忠全;村干部之间对于土改的认识和态度、政策的掌握也都有明显的差异,形成了微妙的关系;工作组之间,既存在着文采那样的主观主义的思想方法,也存在着杨亮、胡立功那样的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土改斗争的艰难首先就来自于这一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
&&&& 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丁玲善于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和心理的复杂性。
&&&& 小说展现了几千年来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在农民文化心理结构中留下了怎样的历史积淀,以及这种历史积淀又是怎样束缚了他们反封建的积极性、阻碍了他们自身解放的历史进程的。小说中对侯忠全心理的刻画是很有典型性的。农民斗了侯殿魁后分给了侯忠全一亩半地,但是他却悄悄地交还了地主,因为他不相信农民能掌权,不相信自己有翻身当主人的日子。当他和刚被斗争过的侯殿魁目光对视时的一刹那,竟然&觉得象被打了一样&,那悄悄地投过来的责罚的目光反而使他抬不起头,把两手垂下,弯着腰逃走了。但是他内心深处的希望之火并没有熄灭,所以,当侯忠全真的相信地主确实被斗垮,土地回到自己的手中时,他和老伴两个人都笑了,笑到两个人都伤心了,开始真诚地认定: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以后要供就供毛主席。作家的这最后一笔虽然写出了农民的觉醒,但也真实地把这觉醒放在了一定的历史范围内,真实地写出了它的历史局限性。中国农民要摆脱几千年形成的封建的奴性观念,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还要经过漫长的过程,付出沉重的代价。
&&&& 丁玲忠实于现实的描写,她对农民思想、心理刻画的历史真实性,使得她的描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成为中国现代农民心理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此外,在表现农村中的新人时,作者也没有人为地把他们拔高,而是真实地写出了他们如何在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摆脱自身的弱点逐渐成长的。
&&&& 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明朗的色彩和乐观的格调。
&&&& 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给这幅画卷带来了明朗纯净的色彩和生机勃勃、乐观向上的格调,&果树园闹腾起来了&一节,阳光普照,充满了欢声笑语,当然,其中也不乏明暗的互相对比。
&&&& ④文学语言细腻、蕴藉、凝练,富于暗示力和情感色彩,但有时失之于沉闷,精妙有余而通俗朴实不足。
&&&& (二、)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
周立波()
&&&&1、 创作背景
&&&& 1946年10月,随一支工作队到松江省珠河县元宝区参加了那里的土地改革,《暴风骤雨》的上、
下卷分别于1947年10月及1948年完成,分别由东北书店于1948年和1949年出版,是反映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又一部力作。
&&&& 2、 故事情节&&&& 《暴风骤雨》的上卷写的是东北松江县元茂屯1946年下半年土改初期的斗争生活,从萧祥带领工作队赶着马车进村开始,经过了一系列的斗争,到赵玉林牺牲、土改工作取得了初步胜利、萧祥暂时调走为止;下卷描写的是1947年底,当地农民在《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深入开展土改以及参军的情况,写萧祥带队二进元茂屯,广泛教育和发动群众,彻底摧毁了封建势力,农民翻身做了主人,青年农民在郭全海的带领下踊跃报名参军,走上了解放全中国的征途。但两部作品存在着明显脱节的痕迹,第二部没有第一部成功,因为以运动的发展代替了人物性格的描摹,这也是这部小说的不足之处。
&&&& 3、 思想主题
&&&& 小说描写了土改工作队进驻元茂屯后,给这个偏僻的乡村所带来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的暴风骤雨般的深刻变化,着重表现了以贫苦农民赵玉林、郭全海为代表的翻身农民和凶恶地主韩老六、杜善人之间你死我活的残酷较量。其基本主题是:土地改革不但推翻了地主的封建统治,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力地启发和提高了农村各阶层农民的阶级觉悟。《暴风骤雨》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不同,注重的不是客观地表现土改运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而是想通过农民推翻地主的革命来展现新的精神世界,所以主人公多是具有理想化色彩的新人。
&&&& 4、 艺术特色:
&&&& 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凝重深沉相比,《暴风骤雨》在总体上表现出了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 ①具有理想主义色彩,把农村复杂的阶级关系一定程度上简单化、规范化了。
&&&& 《暴风骤雨》缺乏《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那样错综复杂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小说里,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成了唯一的矛盾,而且斗争的双方营垒分明,阶级阵线就象政策条文规定的那么清楚,绝对不存在互相渗透的关系。这和周立波所坚持的扬弃生活中的消极、复杂现象的"典型化&原则有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现实主义深度。在反映生活固有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方面,《暴风骤雨》不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 ②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了生活本身固有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 小说用单纯、明朗、简洁的语言形式,描绘出了各种各样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以及富于农民情趣的生活细节,如对赵玉林温暖的家庭生活的描写、对白玉山富于风趣的家庭生活的描写都十分传神,此外,老孙头在贫下中农串连会前给大家讲&黑瞎子的故事&、在分马的时候从"玉石眼&上掉了下来等等,都是非常富于生活趣味的场景。和《暴风骤雨》相比,《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缺少这样具体可观的场面和细节的描写,而更多的是单调的缺乏色彩的叙述。
&&&& ③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暴风骤雨》更多的是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通过富于特征性的外部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 《暴风骤雨》意在通过暴风骤雨般的农民运动推翻地主阶级的革命来展现新的世界,所以,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从赵玉林、郭全海、白玉山、李常有到白大嫂子、赵大嫂子等人,都是具有理想化色彩的新人群像。赵玉林人穷志不穷,苦难的生活和残酷的阶级压迫磨炼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在工作队的启发下,他首先觉醒并毅然加入共产党,勇往直前、大公无私、并最终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郭全海继赵玉林之后成为第二部的中心人物,从土改骨干到任农会主任,他始终经得住斗争的严酷考验,表现出了一个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和极强的组织才干和较高的政策水平,也是作者所讴歌的英雄形象。
&&&& 作者着重从他们的不同出身、经历出发,选择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突出他们阶级觉醒的不同特点,而不是突出其成长的过程,没有能够深刻细致地揭示他们思想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前进的轨迹,他们内心中矛盾的一面被忽略了,这样就影响了其思想的深度。
&&&& 作品中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是赶车的把式老孙头。老孙头是一个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的风俗人物,具有开朗诙谐的性格,喜欢吹牛和卖弄,但是又胆小怕事,他善良,一辈子受着地主的欺压,热切地渴望翻身,也能够看破一些地主的诡计,但是却不愿意出头,等地主的威势确实没了时,才开始积极起来,分东西时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在老孙头身上,作者概括出了农村老一代农民的一种典型。
&&&& 小说中塑造得最成功的是农民,对地主的刻画比较简单,文中一共描写了三个地主:韩老六、杜善人、唐抓子,这三个人外形上有差别,但是其性格和对土改的态度则大致一样,比较简单化、类型化,缺乏立体感。
&&&& ④语言单纯、明朗、简洁,富有地方特色,表现出了幽默活泼的农民情趣,但对地方方言土语的运用有时却失之于冷僻。
&&&& 《暴风骤雨》的典范性,正如作者自己说的那样,在于体现了当时对文艺的要求:把政策思想和艺术形象统一了起来。小说描写的土改工作队的工作方式,曾经一度被称赞为可以作为土改工作的参考。
&&&& (三)、其他作家的土改题材小说创作
&&&& 表现土改题材的小说,除了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马加的中篇小说《江山村十日》等。[]
四、 其他题材的小说创作
&&&& (一)、反映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作品。
&&&& 在&反映新时代里人民内部矛盾&方面,取得的最初成果是的《高干大》和的《种谷记》两部长篇小说。&&&& 是通过描写40年代一个叫任家沟的供销合作社因为办社方针不同,由濒临破产到起死回生的事件,揭示了以高生亮为首的革命共产党人、人民群众、和以任常有为代表的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倾向的斗争,具有长远的认识意义。
&&&& 通过描写解放区农村在实行减租减息斗争之后,实行互助变工,在变工队基础上实行集体种谷搞大生产运动的事件,揭示出农民生产关系改变的初步状况,既存在着新的精神风貌,也存在着小生产者狭隘自私的劣根性。&&&& 这两部小说在解放区作品中,起着后来向&社会主义文学&过渡的桥梁作用。弱点就是思想性大于形象性,认识价值大于美学价值。
&&&& (二)、反映工业题材的作品。
&&&& 这一时期解放区的创作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反映工业生产、表现工人阶级的作品不多,的中篇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部,也是最早出现的一部,主要写的是在东北一个水力发电厂解放后在复工过程中,工人们和进行破坏的敌人进行斗争,并克服技术上的苦难,终于恢复了生产的故事,其创作的目的就是要表现工人阶级是建设新中国的&原动力&。&&&& (三)、章回体英雄传奇。
&&& 这时期的解放区中、长篇小说创作还出现了一批章回体抗日英雄传奇,代表作有的《洋铁桶的故事》;的《吕梁英雄传》和的《新儿女英雄传》等。[]&&&& [思考题]
&&&& (1)概述40年代暴露讽刺小说的创作状况。
&&&& (2)评路翎的小说(可以《饥饿底郭素娥》或其他作品为例)的思想艺术特色与得失,并说明其与胡风文学理论的关联。
&&&& (3)评张爱玲小说在女性解剖和都市发现方面的现代性特征,并分析其既通俗又先锋的艺术创新。
&&&& (4)试结合作品的分析,阐解钱钟书《围城》的多层意蕴。
&&&& (5)评孙犁小说对&单纯情调&的审美追求。
&&&& (6)比较评析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暴风骤雨》这两部土改题材小说思想艺术的成就与不足。
&&&& [必读作品与文献]
&&&&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 张天翼:《华威先生》
&&&& 钱钟书:《围城》
&&&& 路翎:《饥饿底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
&&&& 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 第一炉香》、《心经》
&&&& 孙犁:《荷花淀》
&&&&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 周立波:《暴风骤雨》
&&&&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 [评论必读]
&&&& 赵园:《路翎小说的形象与美感》
&&&& 黄修己:《为市民画像的高等画师》
&&&& 温儒敏:《{围城)的三重意蕴》
&&&& 钱理群:《新小说的诞生》
&&&& 赵园:《孙犁对&单纯情调&的追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说人物头像 的文章

 

随机推荐